一个明亮的世界
晚上,我有意关掉了书房里的灯,用打火机点着常备的蜡烛,置于案头。那荧荧而燃的烛火,便似我少年时代家中的油灯。平时亮堂堂的书房,顿时昏暗暗、影绰绰,甚而,多了一份肃穆。我很是受用如此沉静、迷离,显得圣洁许多的书房氛围。
此刻,书房俨然成了我一个人的世界。
我平常也是喜欢在这样的情景下写作的,即便台灯明亮,也要把亮度调到变暗变淡的那一档。如此,我的思绪仿佛驾着飞翔的云,追逐着寂静中的灯光骤然而至;如此,我曾经读过的书、书里的人物或者故事就鲜活了起来,走出书柜,站到了我眼前;如此,我的乡思、乡愁、乡情,宛似汩汩而出的涌泉,挡也挡不住地就倾注到了笔端。
在如此昏暗的灯光里,我却看到了一个明亮的世界。
在这个光亮的世界里,追寻到些什么、要找到些什么?我记忆里,大多是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也就是19岁当兵之前,生活在故乡的人生往事。为何老是扯着故乡不放呢?不仅是我,故乡,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对于写作者来说,更是一方题材取之不尽的写作领地。
我似乎也逃脱不了自然所界定的一切。年纪愈是接近老境,思绪里便越是多了些对于故乡的怀想,动不动就做梦,张口闭口就是我家。在我现在看来,故乡并不是一个充满温馨和浪漫的地理概念,而是所有的人生幸福和爱充溢其中的港湾。家在哪里,哪里便是故乡。家是温情的,故乡便因此充满了爱意。
童年的故乡
在我19岁入伍之前,尤其少年儿郎那几年,常常到村南的潴泷河堤上拾柴火、割野草,或者挖野菜。每当夕阳西坠,我就会爬到堤顶的老柳树上,居高临下向着不远处的村庄张望,看那一大片夜岚轻缠鳞次栉比的农舍瓦屋,看那一丝丝炊烟的缓慢升腾和飘荡,并企图寻找到哪一缕有可能是我家的。我便感觉到了故乡那种真实的温存和幸福的所在。秋天时,我每每坐在地埂上,睃视收获之后空旷的田野,目光最后总是会落在某片玉米叶片或者瓜秧子上,秋风吹拂着它们,瑟瑟而动。西下的金色夕阳浸染着它们,它们便裹上了层圣洁。出神地看着它们,我会感觉到有一丝情怀在心间涌现,升腾起一种怦然的激动。
我的心向往着远方。
所以,有人说:故乡就是你小时候天天想离开、老了后却天天想回去的地方。我深以为然。
怀念故乡时,我尤其怀念童年。
毫无疑问,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启始之年的我,童年生活是极其困苦的,但这并不影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对我的熏陶,大地母亲的乳汁一直在滋养着我。
无论对于谁,童年都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一段岁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越久,所对于童年的怀想就越是显得隽永和深情。人们常用陈年老酒来比喻岁月的醇香,人活到了60岁,回望童年,就像闻到了那坛经年陈酿散发出的馨香。
能够在乡村中生活和成长,历经贫寒清苦和繁重体力活计的磨砺,其实是十分难得的人生幸运。因为,那个生命初始过程中的故乡,它使我拥有了自然的本真,拥有了真实生活无限的记忆,更是拥有了充满爱意和善良、富有和丰沛的心灵。
根在故乡
用不着怀疑,我们生命中许多有意思的东西,往往只有经历了之后才能慢慢体悟到其中的意味。
前些年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人虽如浮萍般漂泊在外,但根在故乡,每年我都会想方设法回一两趟家。
每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仿佛飞翔在天空的风筝落到了坦荡的地面上,心里特别踏实。每天清晨或傍晚,要么迎着朝阳要么踏着夕阳,围绕着我曾经生活和劳作过的村庄走上一两圈,闻一闻久违了的乡土气息;看一看曾经坐过的那道田埂、河堤上爬过的那棵老柳树;驻足在潴泷河岸边,望一望那熟悉的水草在河底悠来荡去……我看见了原汁原味的故乡。
父母相继而逝,故乡似乎变成了一处伤心之地:推开久未启锁的大门,扑入眼帘的是半人多高的荒草;打开空荡的老屋,一股悲伤和苍凉的气息迎面而袭。走到街上,童年的伙伴个个老态龙钟,甚而老得相见不相识了。
也不愿再绕着村子在田野上游走,因为父母双亲的坟茔,就在我最为熟悉的潴泷河堤东侧的土岗子上。尽管,那是一座村集体公墓,他们二老安息于此似乎并不显得孤独,但在我的心里他们却是孤独的。远远地眺望着他们,我又何尝不孤独?
独怆然而涕下!
精神上的故乡
这些年偶尔再回到故乡,坍塌的门楼,枯萎的老树,难觅的鸡犬。即便村子外围环绕着一圈新建的二层楼房,终究也是掩饰不住物是人非的感觉。故乡,那特有的亲切、温情,令人向往的活力和张力荡然无存,甚至有了尽快逃离而去的心思。
我怕,怕记忆深处的那块可爱的故乡,渐行渐远,不复存在;怕那美好绵长的故乡梦境,被沉重的现实所轰然击碎!
如今,我似乎已经被繁华喧嚣的城市生活所改造了,也似乎习惯了城市里的一切。事实上,我的确不再可能返回故乡去生活了,正如不能够再返回到童年和少年一样。于是,我只有用手中笨拙的笔,去记叙过往故乡的美好、博爱、善良、淳朴、宽厚,以回馈和感恩它对于我,不、是这块土地上所有人的滋养、抚育。
如此,对于故乡和年少时的记忆,就有了价值。
精神上的故乡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