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清香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清香文章1:草木清香
文/李愈芸
十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从本村小学调到镇上教书。我们那儿自然山外青山,开放的校园周边是山野田地,草木触手可及。小镇同样在大山的皱褶里,只是一条稍微开阔、平缓的山冲,四周依然是林木苍郁的群山,校园封闭的围墙外面,是四季在上面铺锦叠彩的田地,大自然也近在咫尺。但就因了这一墙之隔,似乎筑了道坚实的樊篱,阻遏了山野气息,草木清香于我的嗅觉渐次疏离、依稀,一如飘渺的幽梦。
这不由得使我怀念起那些被草木清香氤氲的日子。
当然,山里人,像我,打小就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弥散的山野气息,浓郁的草木清香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与自然的关系,就像人与空气的关系,无时无刻离开过它,你却浑然不觉,这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出一辙。
我所怀念的,是一段特殊的感受和经历。
那时我在村小学教书。从家到校不过两三里地,除了小段要经过人家外,大段在田地丛林之间迂回穿梭,每天往返于家校之间得耗费一个多小时。或在山林中行进,或在田垄间游走,或在庄稼地里穿过。不知怎的,有段时间,我对草木的气息特别迷恋,竟爱之成癖。徜徉在山野之间,吮吸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或随手采撷花枝草叶,入口咀嚼;或揉捻之后,塞进鼻孔,深深嗅闻。我就像传说中遍尝百草的神农一样,深谙许多草木的味道和脾性。我的肺腑间充盈着山野之气,浑身散发着草木清香。
蒿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山野之间,随处可见它们丛生的身影。每当农历正月末,沉睡的植物们大多做着他们的酣梦呢,蒿子便突破寒冬的禁锢,顶穿生硬的冻土,在浓霜里,在残雪中,探出娇嫩、纤弱的身子,窥伺春天的消息了。心急的村妇们,提着小篮,四处搜寻,她们要采蒿做蒿粑呢!几天东风,几场春雨过后,不经意间,蒿子便蔓延得漫山遍野。你驻足,随意掐下一株野蒿,凑近鼻前,一股清郁的蒿艾气味,隐着淡淡的苦涩,扑鼻而来,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到了五、六月间,草木进入了生长繁盛时期,这时,蒿子长得更加勃茂,苦涩的清香,愈加浓烈,采来闻之,竟让你欲罢不能,爱不释手。
蒿子的种类很多,多属于菊科。山里大多数人家都种有艾草。艾草也是一种蒿子。两者相较,蒿子的茎是圆柱形的,而艾草的杆有纵棱;蒿子的叶单薄、光滑,艾叶则厚实些,背面布满白色的绒毛。人们称艾草为“苦艾”,我想这主要源于艾草独特的气味吧。艾草散发着优雅、醇正的药香,较之蒿子,更胜一筹,难怪它能入药。山里人种它,一是承袭端阳节门口插艾消灾避祸的传统习俗,但最主要的功用是收割后晒干,给坐月子的产妇或久染风寒的人熬汤泡澡,能散寒通风,扶正祛邪。也有刚生孩子的人家,在房里焚烧艾叶,以驱散浊气。点燃干燥的艾草,满室便弥漫着好闻的艾香,无怪乎人们将它称作“瑞香”了。
还有一种火蒿,茎杆修长而纤细,能长一人多高,叶子也显琐碎,多长于贫瘠的沙土地。以往,每到火蒿停止生长的时节,总有人上山刈割,束成捆担回来,晒至焦干,等农闲时扎成火把或搓成火绳,供夜行照明之用。因火蒿的枝叶细碎,且有一定的柔韧性,搓揉之后,叶子变成绒状,易燃。夜行者点燃火把的顶端,边走边舞动,呼呼生风,火星四溅,气味芳香,据传能避邪。火把还可用来驱逐野兽。庄稼成熟时节,常有猪獾等兽类来糟蹋。于地边、田埂处立几支点燃的火把,野物怕火,又惧火蒿异味,的确能保一夜安宁。火蒿较之艾草,苦寒的味道更甚,以至呛鼻,我却很喜欢。这味儿就像一位沧桑阅尽的老者,深沉,厚重,老辣。我常捋下几片叶子,放入口中细嚼,开始微苦,继而甜丝丝的,回甘悠长。有点像甘草的味道,又如吃了山间的苦李,苦尽甘来,口有余香。顿时,一种天高地迥、山远水阔之感油然而生。
四月,春意浓稠。薄霭轻笼的空中,浮漾着蒸腾的阳气。菜花们像听到了谁的指令似的,一不留神,开得一塌糊涂,满眼绚烂,将菜畦、田地变成流金的海洋。置身其间,就想张开双臂,将无边****拥揽入怀。时有清风拂过,浓烈的花香潜流暗涌,排山倒海般地袭来,淹没你的嗅觉,浸透你的肺腑。是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甜香,有种掉进蜜罐里的甜蜜、窒息感。这时你须自我把持,不知不觉间,你就会迷醉在花海中。
花香能形成逼人气势的,除了菜花,还有兰花、栗花和桂花。
我们这儿野生的兰花有两大类:人们称作“小兰”,“大兰”。它们的叶子都一样,呈披针状,气味也接近,区别在于花上。小兰开在寒冬腊月,花茎短,约四五寸长;花朵少,只在顶端挑着一朵花。虽说香气清洌,终因花少,势单力薄,成不了气候,须凑近植株,才能闻到香气。如果说小兰是小家碧玉,那么,大兰则是大家闺秀了,自有一种雍容、高雅的气度。每到谷雨之后,散落在深山幽谷中的大兰,便次第开放。大兰花株高一尺左右,较之小兰的纤弱、谦卑,大兰则开得繁盛而恣肆。光润的茎杆上节节生枝,枝上缀着吐露花舌、张开花瓣的朵儿,像栖着一只只玉蝶。你行走在林间,缕缕的幽香随着阵阵山风,影子似的尾随着你。兰花香气馥郁,让人沉迷,有很强的穿透力。像一道闪电,劈开混沌与麻木,穿透你的鼻腔,照彻你所有的嗅觉神经,然后在肺腑间盘亘,游走,挥之不去,经久不息。家乡的茶叶,雅称“翠兰”、“兰花”,想来确乎精准。不仅因其状若兰芽,啜饮之后,只觉得兰香浮动,心虑澄明。原来茶叶受兰花的浸润,难免沾上花气了。想当年,二十出头的我做着青涩的文学梦,受文人雅士的影响,竟也附庸风雅起来。记得有年春天给心仪的女孩写信,我颇费心思。从林间采来大把的兰花,用清水养在瓶子里,夜晚,将信笺罩在开得正盛的兰花上。天明,取下嗅一嗅,信笺上沾着兰香。再将美丽的心事诉诸兰笺,自认为很风雅。这有种焚香沐浴的意味。现在想来,即使再芬芳的情愫,历经时间的稀释,寄达时,也如这兰笺一样,香气尽散,索然无味了吧,只是那袭人的花气至今仍在记忆中袅袅。
家乡号称“栗乡”。坡上,地里,甚至稻田里,都植满了嫁接的板栗;而山中则遍生野栗树,我们叫做“毛栗”、“油栗”。五月,千树万树栗花开,一片烂漫、喧腾的景象。油绿、宽大的栗叶之间,缀满了粉黄色的花束,像数不清的毛毛虫在枝头蠕动。栗花的香气,有点菜花的味儿,是那种甜甜的醉人的浓香。只是栗树众多,花束繁密,形成的气息更加磅礴、壮盛,铺天盖地,席卷一切。这时你无论走到哪儿,只觉得熏香袭人,心旌摇动,目眩神迷。
我想,追慕诗意的栖居,不独城里人的专利,乡下人也不例外,从他们居所的环境上便可见端倪。山村人家房前屋后都环植了各种树木,随着时序更迭,变换出别样风景。在这些树木中,总少不了桂树的身影。或绿荫匝地,或亭亭如盖。揣测种桂树原因有二:其一,桂树枝繁叶茂,四时常青,点缀风景,美化环境;其二,桂花香气清幽,闻之神清气爽,怡情悦性。八月桂花遍地开,小山村便浸在幽幽的桂香里。这时,行走在山村,转过山嘴,爬上坳口,飒飒金风便送来扑鼻的清香,直沁人心脾。即便不熟悉地形,循着香源,也能找着人家。桂花细小而繁密,簇聚在小枝的叶腋下,仔细看,满树像撒了层薄薄的玉屑。它的朵儿虽小,香气却幽远,绵长,持久。没有那种大刀阔斧、长驱直入、横扫千军的气势,而是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的渗透。如同绵绵春雨,滋润大地;又如涓涓清泉,汇入河流;又如习习凉风,穿襟入怀。在这样的气息里浸没久了,岂止是唇齿生香,连梦境中都溢满了郁郁桂香。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山里人,身上散发着山野气息。但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酸溜溜的矫情;知情者则斥我伪饰,说我浑身俗气直冒。我曾反躬自省:真是这样吗?自己也说不清。社会是口大染缸,又是一口大窖池,各色人等、各种气息在这里混合,酝酿,发酵,长期熏陶、侵袭,想想,难免浊气熏天、俗不可耐了。
真想再到山野间走走,让草木清香再次洗礼我的身心。
清香文章2:人文清香东渡寺
文/秩名
凡事都有因和果。佛缘,也是来自一场人生的劫难。在我用尽全力也无法走出绝望时,朋友让我认识了佛。从此,我知道了因缘果报、三世轮回,知道了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从此,我喜欢去寺院一个人静静地看日升日落,让积存多日的泪尽情地流淌。
那日,我又来到了东渡寺,虽然春寒料峭,心却无比温暖。
这里是鉴真第六次成功东渡的起航地,因而,这里也是人们心中的宝地和吉祥地。
在这里,我认识了隆如师父,第一次惊讶于一位佛家师父竟有着如此渊博的知识,第一次沉醉于佛文化的深厚底蕴。面对淡定从容的隆如师父,我知道我的智慧还远远不够,因为我的眼睛还蒙着俗世的烟尘,我的心灵还笼着风雨的沧桑。而透过隆如师父月色般澄明的笑容,我看到了鉴真大师的大爱无疆,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传播佛法者造福芸芸众生的无怨无悔,看到了穿越千年历史而依然巍巍屹立的精神家园。
踏着幽深小径,伴着清风竹影,我们一群文学爱好者随着隆如师父来到古朴雅致的茶馆,“茶禅一味”四个大字即刻让我感到了佛茶文化的源远流长。“茶禅一味”,说明了茶道与佛教之间的共通之处。佛教中要求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而品茶中的品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是的,只有放下了,只有领略生活的真谛,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风和日丽,月明星朗。
琴声切切、茶香袅袅中,我们一边品茶,一边品禅,品出无限美妙,品出无限精彩。从《红楼梦》“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的佛禅意趣,到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恬淡空灵。隆如师父娓娓道来。诗禅的相得益彰,佛文化的深厚浩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沉醉。当年,佛经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生的疑惑,让我从焦躁、怨恨回归淡泊与宽容,今天,脉脉茶香中的一场佛文化洗礼,也让文友们感叹“我终于可以放下了”。
告别隆如师父,我们的脚步都是那样轻松,因为背负很久的积累的“放下”,因为手中又多了一片青葱的“树叶”。
清香文章3:爱的清香在流泻
文/映日清荷
初夏的风,到了傍晚时分是清爽怡人的。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喧嚣的街道上,任嘈杂的声音震响耳膜,任如流的车辆呼啸而过。此时,这些热闹是属于别人的,而寂寞是属于我的。
我沿着街心小路向更深处走去,也许,那里更适合我此时的心境。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淡香,那是其貌不扬的梧桐花散发出来的。路上,已经有几朵淡紫色的梧桐花蕊落寞地躺在地上。我不必为此叹惋,她们的花期虽短,可毕竟也拥有了今春的美丽。路边的一簇簇青草,虽静默卑微,却也兀自美好着。我是最喜欢这些的,美好而不妖娆,朴实却不庸俗。
落花人独立,今晚,我独自伫立在撩人的春色里,轻嗅着沁入心扉的花香,浅吟着清瘦无味的诗词,一抹幽幽的情愫悄然植入了心间。曾经那么喜欢寂静独处的我,此时,无法抗拒地思念着你,多么希望你站在我面前微微一笑,拥我入怀。
前世,不知是不是你将我掩埋,所以今生,我成了你的妻子。人生真的很奇怪,有时候无心插柳,却丝绦拂堤。不经意的相识,也能成为一生一世的情缘。
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只因为两颗热烈而真诚相爱的心,我们住进了婚姻的城堡。
你是现实主义者,我是浪漫主义者。就像你是饥饿时的一碗粥,而我是饥饿时一杯清茶;就像你是杜甫的诗,而我是李清照的词。
你喜欢闲暇时收拾杂乱无章的家,喜欢周末时为我和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喜欢精打细算着为家里添置物品。
我喜欢看书码字,喜欢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幻想,喜欢看类似《情深深雨蒙蒙》的琼瑶剧。
你喜欢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光辉》,喜欢读曼狄诺的《羊皮卷》,喜欢看味同嚼蜡的《世界史》。
我喜欢读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为那是一个痴心女子内心最真挚纯情的缱绻相思;我喜欢读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因为那是爱情中最浪漫唯美的情有独钟;我喜欢读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那是爱情里最永恒坚固的无怨无悔。
有时候想,我们是不是浮世人生里的双生花,在纯真浪漫的年代相遇相知,在最好的时光里相爱相守。
长此以来,我习惯了和你朝夕相处,也习惯了享受来自于你的娇惯。你之与我,既有丈夫对妻子的疼爱,也有兄长对妹妹的呵护。我的任性,我的娇纵,都会在你幽默的笑谈中风流云散。
我们很少分别的,我早已习惯了看你在家中走来走去的身影,早已习惯了听你不厌其烦地叮嘱,早已习惯了看你写书法时专注恬静的神情。可是,今夜,家中没有你的身影穿梭,没有你的声音飘荡,就连屋子里的空气都是凝滞的、冰冷的。
一袭春衫瘦,乍暖不胜寒。没有你陪伴的时光是没有温度的。
忍不住,拨一个电话给你。电话那端,是你盈满笑意的声音;这端,是我蓄满思念的牵挂。我懂得你工作的忙,亦如你懂得我的性情。
我不是一个物质的女子,我并不渴望你为我置办豪车华宅。我只希望,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你能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一份礼物,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给我一份小惊喜,在工作闲暇时发一个温馨的信息,在喝茶时就如品你手中的清茶般读一读我的文字。只因为,我希望你真正地放我在心上,我希望是你红尘中的永恒和唯一。
此世今生,我只愿在喧嚣的红尘中执笔画心,落墨为香;只愿在薄如蝉翼的时光中坚守心中简单朴素的执念;只愿在玲珑岁月中觅得诚挚相待的感情。
就算岁月为我们的两鬓撒上霜粉,我依旧希望我们是彼此生命中的花香,让爱的清香在流泻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我依旧希望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月亮,在静夜里,撒着柔美的清辉。
真水无香,真爱无言。真正的爱,不需要甜言蜜语,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将爱的清香渗透在生活的罅隙间,从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感悟爱得美好和纯真。
清香文章4:祖母的柏子清香
文/甘建华
诗人洛夫曾对我说,他与雪似乎有一种特别的亲缘。“我在台北庄敬路的书房名‘望雪楼’,其实台湾的冬天,无雪可望。我所谓的‘望雪’,无非是表达对童年在大陆故乡落雪时的记忆和向往。”
洛夫先生所说的大陆故乡,其实就是相公堡燕子山,与我的故乡茅洞桥相距不到一百公里,分别位于衡南县的东乡和西乡。
洛夫先生的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知道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曾经多次对他念叨过“钓雪好有意思啊”。
我的祖母谢宜秀却有文化,经过家门塾师的指教,记忆力特别好,而且能雅能俗,能够背诵卓文君、谢道韫、李清照、朱淑真的诗词,还能够讲述整本《西厢记》《杨家将》《隋唐演义》。她还爱听悲情故事,街边新屋坪打渔鼓的瞎子谢昭美,拿手好戏是《三姑记》,祖母百听不厌,泪水涟涟,之后将自己衣兜中的钱,一个不剩地掏给他。
祖父19岁与祖母成婚,15岁的祖母坐着大红花轿来到甘家,四乡八村的人闻讯赶来喝喜酒,争看新娘子,都夸她是“茅洞桥一枝花”。祖母年轻时的确是个大美人,有从上海回来的人说,她就像画片中的名媛一样好看。她从小裹了脚,说话柔和温顺,从不与人起高腔,别家的女人都喜欢来甘家串门,听她讲故事、读古诗。祖母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舍得将家中好吃的“换茶”(花生、瓜子、糖果、饼干之类的零食),拿出来供大家品尝,因此许多女子认她为干娘。直到古稀之年,祖母依然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头上包着一方黑色芸纱巾,身穿一套浆洗过的青色衣裳,低眉敛目,对人一笑,牙齿雪白,颇有民国大家闺秀的范儿。
祖母的母亲去世得早,祖母的父亲在湘江大河中往来贩运,慢慢地自己有了几条船。1934年秋冬,中央红军过湘江征用民船,祖母父亲的船也在其列。他也参加红军,突围时冲在最前头摆渡,一颗子弹飞来,他应声倒下,顺着河水漂走了,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祖母听到这个消息时,已经是十几年后的春天,她坐在屋后的吊脚楼上,不吃不喝,望着栗江水呆怔了一天一夜。
廿岁左右,祖母生下一个女儿,六七岁上夭折了,而祖母也有十多年没有生育。祖父的叱骂,婆婆的白眼,外边的流言蜚语,自身的不幸命运,让她将眼泪都快哭干了。她经常奔忙于各个尼庵道观,求神问卦,求子舍财。天可怜见,她终于在31岁那年生了一个儿子,接着又是两个儿子。自此以后,祖父再未与她争吵,什么事情都让着她,因为她是甘家的有功之臣。
祖母虽然是一个女书生,但也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妇人,家务活做得干净利落。哪怕后来住在茅草房,她都会收拾得清清爽爽,没有别人家的肮脏和腥臭。那时候生活拮据,经常捉襟见肘,尽管旧衣裳业已漂汰得发白,鞋子的颜色有时也不太一样,但祖母总是替我们洗刷得干干净净,让我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多年后的一天,读到梁文道《中国人的清贫与尊严》,其中一段话让我凝神默想许久,几至潸然泪下。他说:“清贫,也就是贫而不贱,且有一股自重自尊的清气。这种人穷则穷矣,然尊严所在,绝不容人轻视贬抑半分,不食嗟来之食,不以媚色示人,任何人见他,都还得敬他三分。”我觉得这个香港文化人,也是能够理解大陆曾经蛰居在社会底层者。
祖母会做柏子香,从柏树上采摘柏子,都是些带青色未破未开者,然后烧一大鼎锅开水,放在瓦钵中冲烫,激发柏实中香气分子的挥发,清苦的乡居生活因而有了几分香气。她甚至会给我们吟诵古诗:“秋冷啼蛩入讲床,夜深饥鼠搅眠床。山厨食尽松花饼,瓦鼎烟消柏子香。”所以,如今待在晴好居看书写作时,我必定会燃起一炉三支檀香,让心神凝定,让烦忧在香气涤荡下消散于无形。
祖母还会做各种酢菜,我家的豆角酢、茄子酢、刀豆酢,打开坛子盖就能闻到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比别人家的酢菜都要香辣得多。她还炒得一手好菜, 她做的青辣椒煮鲢鱼,或者是调羹白脑子煮鳙鱼草鱼,只放一点点生姜丝和米醋,与别人家的味道硬是不一样,格外地香辣。最忘不了的是白菜煮鸡,起锅时放点大蒜叶,撒点辣椒灰,浇一点芝麻油,瞬间香飘半条街。
荞麦皁甘家有长寿基因,活个八九十岁或百龄都属稀松平常。如果不是当时农村日月太过清苦,相信祖父母还会活得更长一些。1974年农历六月初八上午,正在放牛的祖父突然将牛绹递给我,来回抚摸着我的头,哀声说道:“孙崽仉,爷爷可能要走了,你要好好读书啊!”随即头一仰,重重地摔倒在茅草丛中……
又过了7年,祖母在茅洞桥老街病殁,享寿77岁,如愿安葬于荞麦皁螺形嘴山头,我的祖父的身边,如一缕静静的柏子香,守着她的日月。
清香文章5:纸上清香
文/张洪玉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前夕,家里都去商店里买些报纸糊墙,每当那时我都如获至宝。先自己一张张的筛选,觉得有趣的,爱看的内容单放起来,其余的留做糊墙,尽管这样,我刷浆糊时也尽可能把爱看的内容露在外边,往往这样干活的进度慢,更多的是图文丰富的颜色都比较暗,免不了被爸妈一顿数落!
闲下来时,翻开那些留下的报纸,隐隐的一股香气,展读之际,内心无比宁静和欣喜。在那个年代,这些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经常站在墙边,浏览报纸抑或被棚顶的报纸吸引,仰望良久,待到脖筋酸软方可作罢。
读初中时,有一阵子很流行“贺年卡”,各种精美图案,各种颜色,有的还带着悦耳的音乐。品读之时,淡香盈然并伴着字里行间的温暖,心情无比快乐。现在看来,那是最真挚纯朴的味道,目前虽说先进的通讯设备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再很难有那种等待的心情,那种捧读远方来信的优美意境。
学生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记本,都是自己喜欢的颜色,里面有自己喜欢的插图、生活点滴、诗词、歌词,还会粘上好多电影明星,把这日记本打扮的花枝招展,有的还带上一个“小锁头”。偶尔翻开它,沉醉其中,着实感动了自己,一留好多年,尽管上面有的字迹模糊,依旧觉得就像隔着岁月的尘烟,多么简单的时光,多么朴素的成长!
后来迷恋上书法,这也缘于父亲经常过年写对联,每逢这时,总会在旁边待上许久,痴迷地在书法中寻找和体味那种深隧和酣畅的美感。一张宣纸,铺开洁白的遐想,闻着那沁人心脾的纸墨芬芳,旋转笔管,享受盈盈而握的柔美。平时总爱读贴,喜欢书纸纤直细腻,透着树脂叶脉香味和质感,古意和底蕴盎然,捻在指间,温柔敦厚,闲时翻看,爱不释手。
尽管现在电脑打字方便,也习惯了触摸键盘,可仍对纸笔有着深深的眷恋。喜欢笔墨间开出的花朵,喜欢它们散发的芬芳。
清香文章6:蒲草的清香
文/雨凡
爱人从老家扬州回来,带了些蒲包肉。蒲草编得匀致,已被煮得深赭,仿佛有了岁月的包浆,一只只小葫芦似的。
记得汪曾祺小说中曾提到蒲包肉:“用一个3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
没开吃,就看着,这蒲包肉已让我心生好感。荷叶鸡,松毛小笼,蒲包肉,环保便利不说,把吃这等俗事,做得跟弹琴一样古雅,不免叫人倾心。
蒲草我熟悉,喜水,修长的叶片一丛丛,风中婆娑妙曼清影,一年年,生生不息。蒲草柔而韧,如爆发爱情的那颗女人心,被载入诗歌。这样的心承得起情感的分量,而质朴有筋骨的蒲草打成的蒲包,同样承得起美味的分量。
在生活被塑料化之前,礼尚往来送点东西,肯定用蒲包。梁实秋就写过“过年的时候,若是以一蒲包冬笋一蒲包黄瓜送人,这份礼不轻”。若将蒲包换成塑料袋,到底有悖《雅舍谈吃》古锦旧璧般的格调。
小时候跟着爸妈上街,稻草串一条鱼,笋壳扎着霉千张,盐巴、红糖用蒲包装。看似边角料的东西,都能焕发出生机。买龙头烤和海带,最喜欢看商家熟练地把宽宽的芋叶,从凹陷处一挽,折叠成三角形,再将食物装进去,抽出麻绳一环一绕打结,结实牢靠。拎回家,芋叶派不上别的用场,扔进灶膛,化为一撮灰,重新回到泥土。不像如今的塑料袋,填埋后,不晓得多少年才能降解。晚饭,将蒲包肉倒出来,切片装盘。因猪肉早经调料拌香,沁味,又加了粉子,烧得烂熟,吃起来紧实鲜美,却不腻。连极少吃荤腥的父亲,也破例吃了两片。莫非牵动旧日情怀?
父亲说他年轻时,村里筹工酬劳建水库,早上出门,要到晚才能回家。随带的蒲包里塞些番薯、芋艿,扎口,做上记号。劳作现场有煮饭的人,大家的饭包放进一只大锅,一起烹煮,饭点到了,各自领取,就地食用。慰劳辛苦河工的食物,还带有蒲草的清香。
清香文章7:悠悠岁月,幽幽清香
文/陌影疏涵
岁月如一道划过生命的际线,一路带着我们前行。这一路中,它诠释着唯美,诉衷着今宵,抒写着人生,勾画着别离。悠悠岁月,幽幽清香。
--题记
悠悠岁月,诠释着前世今生的种种,让我们带着对爱的一份使命前行着。殊不知中,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背离那份爱情久远了,在所有的诚惶诚恐里,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样来诠释我们的心情,该怎么样来演绎我们的今生。
或许,远去的岁月带给我们的也是一缕幽幽的清香。人生的际遇谁也说不清自己到底会遇到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会经历什么。但是,每个人最终会明白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在经历很多之后,会有缕清香自生命幽深处溢出。或许,这缕清香是人生的精髓所在。
悠悠的岁月里,我们会经历很多的快乐,会经历很多的忧伤,一路会在不断的人生轨迹里让我们互换角色。很多时候,我们不想去这样的经历人生,可人生就偏偏这样的选择了我们。让我们在这种自己也揣摩不透的迷离里,一路奔跑。很多时候,就是不清楚前方的路在哪里,所以磕碰之间尽是伤痕。
当我们捂着伤口的时候,很多时候或许已经被痛麻痹的失去了该有的痛觉。不再感到了来自身体的刺痛,或许这种切肤之痛,已经从我们的生命里过去了,再也体会不到这世的殇了。在痛过之后,透过生活的本质,我们再次会看到很多一直在生命里隐约的快乐,其实快乐的因素只要你勇于去激发,还是能鲜明的跃入生命的。
有时,生命中的这种快乐,还是如缕幽香一样,在生命的最深处回荡。经历生命的所有,我们或许才能真真切切的体验到每次生命经历的与众不同。生命有时就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希翼,会带领我们走向所有的阳光和快乐的天堂。人生就是这样,你能带给生活多大的正能量,生活就会反馈给你多广的幸福。有时,或许我们在这条道上走着走着的时候,忘记了生命中的很多纯真,会带领我们走向无边的迷茫。
但最终我们还是会明白,我们的生活需要的是激情洋溢,我们需要的是快乐徜徉。只有在快乐里不断徜徉的人,才会真正的体验到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悠悠岁月,幽幽清香,那是人生的一种极致。只有经历过无数极致的人,才能真正的幸福的酣畅淋漓。
悠悠岁月,幽幽清香。
在生活之余,爱情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今生,或许我们定义的爱情,已经翩然的远离了这个喧哗的尘世,它在所有的迷茫里不知道落脚在何方。悠悠的岁月,带着对今生的憧憬,让我们在所有的荆棘里穿身而过,最终伤的不知道是岁月,还是我们自己?
很多时候,不自知间,所有的幽幽清香已经覆盖了生命的所有。我们努力的在其间穿梭,很多时候难以逃离这份情殇的所有,它厚实而又坚韧,让所有的所有都难以穿透其本身的属性。情殇似一曲没有谱的曲子,带着我们徜徉在生命的其间,让人想逃离又无法逃离所有的所有。但是,最终我们的一切情殇,会被岁月的那缕幽香拯救出水深火热之中。
悠悠岁月,带着我们生命的奇迹,一路飞扬。让我们在生命的所有里,品味着别离的所有痛,诉说着蓦然阑珊处的无奈。今生的所有,在滚滚向前的岁月里,无法带我们逃离其间的种种。岁月就是所有真实的见证,岁月就是所有经典的重写,岁月就是人生激昂的谱写。
幽幽清香就是人世间最美的芬芳,在我们人生处于迟钝期,在我们人生处于瓶颈期,在我们人生处于困惑期,这缕幽香会带领我们走出所有的迷茫,这缕清香会带我们走向所有的幸福。清香闻似清淡,但沁人心脾。就是这样一缕岁月的清香,伴随我们走出了岁月的所有狰狞,伴随着我们走出了岁月的所有蹉跎。
这缕清香带给我们了生命的奇迹,很多时候,当我们处于人生的失意之时,我们似乎闻到了生命之中那缕激励我们前行的清香,进而变得非常有动力。在所有的岁月里,我们有时剑走偏锋,让我们无力去应对生命的所有时,也是这缕清香带领着我们走出了人生的坑洼。
悠悠的岁月,它注定会让我们的人生经历所有的所有,然后在所有里让我们一次次的变得坚强。悠悠的岁月,也注定会让我们在所有的眼泪里懂得珍惜。悠悠的岁月,也将向我们诠释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活着的意义。
所有的人生经历,只有当凝夜成结的时候,我们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岁月告诉我们,活着并不是单单为了活着,为了见证很多的美好,为了诠释很多的真挚。岁月永远是一首越唱越经久的歌,只有经历过所有的人,才能真正的解读其中的美。
悠悠岁月,幽幽清香,会带领我们一次次走进关于岁月的神话之中,然后让我们在这缕清香里,沉淀一次次关于生活的醇香。人生,就是在我们无法预料的匆匆里,写尽岁月的匆匆。
清香文章8:心若无尘,雪也清香
文/一缕兰香
阳光在这一刻定格在我的办公桌前,洒满了柔情和融融暖意,和着潺若溪水的和弦,我的思绪飘到繁华如锦的春天。那个万物皆醒的甬道,莺啼婉转,歌咏着青春的美好,舞动着生命的翩跹。对于人生,青春只有一瞬,而对于美好,却能永恒。只是,人的心性决定了,生命中的一切均没有永恒。于是,美好幻化成如烟若缕的絮,如雨似虹的波,欲卷欲舒的云盘桓在浩渺的时空,终无法驻足于一个固定的时点,让你有追逐的欣喜,也会徒生几许茫然。
皑皑白雪若绽放一束烟花,一定有冰的俏皮;严严寒冬若舒缓一份轻柔,一定是暖阳在写意。徜徉在冬的味道里吮吸着春的气息,思绪不在踽踽,那些令人伤心的过往,掠过浮云,沉寂于远方…
穿越时光的隧道,竟有一份深入骨髓的湿热入怀,那是前世的你留给今生的我的一缕残梦吗?哦,不,是隽永的情怀,是寂寞的阑珊,是梦想的缱绻,是红尘的爱恋。所以才会有,随时光飘渺的一叶兰舟,载一痕春水,漾于碧波,浮于心海。
淡定的晨光已渐行渐远,心的喧嚣也慢慢垂落。一番赞美若一瞥惊鸿,纷扰的是昔日时光,暂且笑纳却不再留痕。岁月留白在心灵的一个角落,肆意着兰的芬芳,无论时光南流北淌,任凭年轮纠结成霜。
冬的午后,蔓延在雪色中的凝重,不再是冷的色调,也不再是逡巡的目标。而是一杯香茗氤氲着香柔,萦回于彼此了望的目光中,锁定的是久远而绵长的馨香。
心若在,梦就在,我停下寻梦的脚步,倾听着心灵撞击的和弦,怅惘甲子的残梦已逝,舒缓琉璃的是惺惺相惜。且听歌吟:心若无尘,雪也清香。
清香文章9:赏荷
文/贺有德
美丽的荷,绿的叶,红的花,清香飘逸,气韵流动,是独有的风景;风中的荷,不惧烈日,不避风雨,心中坦然,是风景中的风景。
曾经去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赏荷,300亩荷塘,红花绿叶,满眼风景。虽是盛夏,依然游人如织。行走在烈日下的荷塘,撑着伞——或者摘一片荷叶以挡烈日,摇着小扇驱赶热浪,仍然汗流浃背。荷塘四周,树叶似乎打着卷,小草也仿佛蔫了,全都无精打采。而塘中碧绿的荷叶,蒲扇似的张开;粉红的荷花,哨兵一样挺立;饱满的莲蓬,倒金字塔般悬挂;叶面和花尖,似乎还闪着白光。扎根淤泥,头顶烈日,却娴静泰然。日落时分,夏日里难得的凉风不约而至;凉风一起,暑气渐退。凉风中的荷,随风摇曳,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婀娜多姿,宛如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舞动一个夏天;荷花舞动粉红色的手掌,仿佛举起粉红的令箭,又如飘落“波浪”的片片彩霞,构成夏日盛大舞会耀眼的背景。丝丝缕缕的清香,随风播撒,在塘中浮动,袅袅不散……习习凉风中,缕缕清香里,最容易想起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咏四季中的《夏》诗来: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夏日里,暴风雨说来就来。大风起兮,搅动乌云,卷走热浪,送来一场暴雨。这时候走过荷塘,风雨中的荷,会让你心动,心颤,甚至惊心动魄!风来了,是一次大扫荡,呼啸着卷过荷塘,碧波汹涌,荷叶起伏不定,卷过来翻过去,有时甚至贴着水面;荷花随着荷叶剧烈摇晃,仿佛风雨中飘摇的焰火。一场大雨劈里啪啦的下着,密密麻麻的雨点,肆虐地拍打着荷叶、荷花,还有莲蓬;荷叶、荷花任凭暴雨疯狂,无数次的摇摆,最后还是抬起头、挺直腰……暴风雨过去,仿佛压根儿没那回事儿,荷叶、荷花洗涤过后,格外绿,格外红,水珠滚动,晶莹透明;“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全赖修长而翠绿的荷茎,高高擎起,荷叶、荷花亭亭玉立,似乎气韵更浓,生机更浓。荷香依然不减,更见清新,扑鼻而来。
周敦颐“爱莲”,曾以菊为“花之隐逸者”,牡丹为“花之富贵者”,而以莲为君子,诚然!而富贵者难免俗,隐逸者可谓清,君子者才是高。荷是花中的君子,风中的荷,超然物外,风华绝代,更见君子之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烈日暴雨下无所惧,和风细雨中自安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是荷的生活常态,却是人的最高境界。
清香文章10:松林和清香
文/胡慧玲
松林30岁了还没结婚。有人给他做媒:姑娘叫清香,28岁,得过脑膜炎。她的头在脖子上晃,嘴角挂着口水,笑嘻嘻的。她见到松林,就问,地冇平吗?我帮你,踩踩。
松林和清香结了婚。大家说他傻,找个包袱。
赶场那天,松林把身上仅有的三十块钱给了清香,想吃什么就去买。
嘻嘻,嘻嘻。清香捏着钱颤巍巍地走了。
松,松林,我把你的钱,用完噶。赶场回来的清香拎着两个苹果两个香蕉。
没事,用完了我再找。松林在那棵碧绿绿的栀子花树旁劈柴,树上冒出一些绿色的花苞。
松,松林,我看到一双,好好,看的鞋,红的,我想买。松林好像没听到,扬起斧头,啪!一截木头被劈开了。清香嘟着嘴巴甩着手进了屋。
接连几天,松林背着柴刀拄着拐杖进山砍柴,每次回来,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左脚右臂钻心痛。他把柴卖给村里的豆腐坊。
天晴朗朗的,阳光温柔柔地照着清香。她抱着一双红鞋坐在栀子花的香气里呵呵笑,好好看,好好看。口水都流出来了。松林走过来,每走一步,身子就往右边偏去,然后又弹回来。就像一脚踏空又稳住了一样。他是个瘸子。
他蹲下来,左手端着清香的脸,右手捏着自己的衣袖仔细地给她擦口水,看你,喜欢得,口水都出来了。
清香望着松林笑,我穿着它,帮你,把路,踩平。
清香文章11:清香荷叶粥
文/王珉
火辣的夏日,好友在朋友圈晒出了晚餐:一碗墨绿色的荷叶粥,一碟内酯豆腐,看上去既简单又有食欲。她还在抖音上拍视频介绍粥的做法,粥熬好后,把一张洗净的荷叶铺在粥上,再等一小会儿,把荷叶捞出来,粥就变成晶莹的浅绿了。
隔着手机屏幕,我似乎能嗅到粥的清香,也禁不住想起了乡村的荷塘,想起了外婆熬的荷叶粥。儿时假期,我常住外婆家,外婆屋前有一片池塘,夏日,荷叶亭亭玉立。看着看着,碧绿的荷叶勾起了我心中的馋虫,想吃一碗可口的荷叶粥。外婆采荷叶有讲究,嫩叶不够味,老叶又嫌味苦,所以必须采摘老嫩适中、叶脉清晰的荷叶。外婆先把荷叶洗净,撕成碎片放到水里煮,等水开后,就把荷叶捞出,放进洗净泡好的大米、绿豆和枸杞,粥在炉火上慢慢煮着,外婆就去忙别的家务了。
熬好的荷叶粥盛到白色瓷碗里,颜色碧绿,带着浓郁的荷叶清香,既解暑又养胃。就着外婆腌的咸菜,我喝得津津有味。
外婆做荷叶粥还有一种方法,就把荷叶当成盖子盖到粥上煮,熬出来的粥更清香。我沉醉在清香四溢中,度过了一个个“凉夏”。后来,外婆溘然长逝,那记忆中的荷叶粥,每每回味起来总让我口舌生津,有家的味道。
清香文章12:又是玫瑰飘香时
一阵清香扑面而来,那么的亲切,那么熟悉的清雅香气。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又是玫瑰飘香的季节了。
一年前,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晚风中,静夜里,我常常独自坐在这方玫瑰池边,看着风中摇曳的玫瑰,想起了女儿离去的无奈,心中惆怅无限,愁肠百结,伤感之余,写下了《你是我心中的玫瑰》,以此来纪念我的女儿。
这个花池和女儿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自从96年我们搬进了现在的住所,这个玫瑰园就在女儿卧室的窗外。在四季的交替中,玫瑰迎春风,沐夏露,战秋风,抗冬寒,女儿亲眼见证了园中玫瑰的繁华与衰败。可以说,女儿是嗅着窗外飘来的悠悠玫瑰花香,在卧室里挑灯夜读,整整度过了她六年的中学生涯。
女儿学习很自觉,从小到大不需要父母的陪读,女儿写作业时,我有时候读读书,有时候看看电视,一般不打搅女儿学习,做得最多的是给女儿削点水果,倒杯茶水,端点宵夜之类的事情,目的是让女儿缓解一下眼睛的疲劳。女儿自幼就酷爱读书,眼睛近视达450度,劝女儿休息的最好方法就是陪女儿倚着窗口聊一会儿天。
春夏之夜,天空静谧而深邃,轻轻的风儿像一把温柔的梳子,拥着大自然的恩宠,裹着季节错落的惬意,玫瑰的幽幽流香,携一缕情思,宛如心底的山光水韵,飘过红肥绿瘦的园子,缓缓沁入女儿的房间,是那般的细腻柔软。女儿一边吃着我送的水果,一边伸展着疲劳僵硬的肢体,透过朦胧的月色,看月光下斑驳陆离的花影,拈一抹月的微蓝和灵气,女儿就这样在理想殿堂的幸福中畅游。
和我家一墙之隔的玫瑰园,常常激起我“看窗前花开花落”的闲情逸致,女儿闲暇时,我常拉着女儿陪我坐在花池边,我喜欢女儿依偎在我怀里的感觉。女儿柔软的身体,弥漫着淡淡的体香,我轻轻捋着女儿长长的秀发,亲吻着女儿的额头,听女儿如乳燕娇柔的声音在耳边呢喃。每当这时候,我总是静守着心中的那份温柔与甜蜜,开心着女儿的开心,幸福着女儿的幸福。
如今,窗外的玫瑰花依然迎风招展,芳香四溢,我独自一人守候在花池边,任月光把圣洁而悠远的故事拉长,再拉长……岁月的长河,在永不停息的流失,遥远的天际,那一轮清月,变得惨淡凄迷。轻风拂过,玫瑰暗香涌动,撩起我又一次离愁别恨,无尽的思念便不由自主占据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淡淡的,悠长悠长的,痴痴的凝望着风中的玫瑰,恰似一个游魂孤影,在夜色中寻寻觅觅。
四季轮回,我时常在寂寞中游走,遗忘了阳光的温暖,漠然了春风的安逸,思念缓缓地流淌在心间,生命中多少难以割舍的牵系,那些掩藏着恬美的过往,在不经意间拉开了期待的帷幕,独处时,去牵挂,去惦念,希冀风儿掠过后,带来天空中遥远的回音。
当记忆又一次沾染了离歌,当心潮漫湿了银屏下的键盘,当盈盈珠泪在脸颊肆意成河,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玫园疏离的神色,当寂寞定格在玫瑰情结的记忆深处,我总想让心灵插上翅膀,飞越茫然,让馨香承载着静静的梦幻,带我走在有女儿的世界。
真希望女儿再一次依傍在我的臂弯里,让女儿疲惫的生命栖息在我的怀中,想念女儿的痛苦,让我增加了许多惆怅与落寞,幽幽静夜,在梦寐的彼岸,心绪将牵念轻轻流放,虽然物是人非,人去楼空,虽然玫瑰会凋谢成泥,女儿在我心里永远不会化为过往的烟云,而是成为我永恒的骄傲和眺望的风景。
人生曲曲折折,世事纷纷扰扰,情感缠缠绵绵,我会用从容的爱代替心里的落寞与惆怅,用思念和牵挂代替痛苦和忧伤,日月星辰的流转,春夏秋冬的更替,花开花谢的随缘,亦让我领悟出,必须以生命托举的姿态,给女儿送上心中的玫瑰……
月亮皎洁轻润,冰清玉洁,玫瑰清韵如醉,馥香弥漫,此刻,我不顾汗颜拙稚的文笔,用这粗浅的文字,沾着浓浓的情思,和着玫瑰淡淡的馨香,让幽幽的遐思在天地之间轻舞飞扬。
清香文章13:茶色清香紫茉莉
文/芥末杆子
桌子上凌乱的摆满了电影书籍,忘记了哪本读过,哪本还在读?甚至不知道准备的果汁,牛奶,酸奶还有薯条,曲奇,果冻,是为了什么?通宵还是?疑惑中,翻阅着曾经写了无数整本的手稿,从小学三年级的第一篇日记被赞扬,就一直不停的写,总认为自己可以写出无数故事,无数的小说,甚至无数的人生。那时候的抱负就远大到现在听来都震惊。
翻阅的过程,何尝不是自己在惦念曾经那点事事的过程呢?我承认呢。为什么不承认呢,寒假翻阅了所有的日记,其实就想找到一点点自己可以回忆起的哪怕是点滴的美好。母亲还觉得我是不是曾经把几十块钱藏到哪个日记本里,忘记了,然后忽然就想起来了。我听了,傻傻的笑了,也许想起来的就是那藏匿的心理吧?
茶色系的手链被我当作装饰品掉在桌子角,被我想起的时候,忽然发现,其实那是一种多么无聊的颜色。当初对它的迷恋是为了什么呢?今天好友告诉我说,他喜欢紫色的指甲油。我吓了一跳。那种妖娆的颜色,怎么会在他那里成了一种美?没有再问,也许是一种直觉的美感。就像一朵紫茉莉的清香,会让我觉得心情一整天都飘忽在云里雾里。姜糖水的味道,也带有点点的清香。
有一种迷恋是无法用言语解释的。就像,曾经那段已经是断代史的史,研究起来麻烦而且无据可考证,从今天的眼光再去回眸,只能穿越中间无从考证的空白,去看之前的那段历史。眼前恍然存在的,也不过是十几年前,零碎的片段。说欺骗也好,说不好的好也罢,都是各自的说辞,谁又能在有生之年,对如此没有据证的故事拿来探究和比较呢?零散的日记中,有他,也有他的影子和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的女主角都是别人。我只是不停的在撰写甚至是幻觉般的祈祷,曾经某个他的故事中,出现我这样一个哪怕配角也好。
春天的气味越来越浓重,浓重到我慵懒的不想去多想别的什么。曾经的某个春天,大雪压住梨花枝头,让我们欣喜中带着对梨花的怜爱。不知道,这样的春天还会不会在有生之年出现,如若不出现,那么曾经许下的心愿能否一样实现?他凝望窗外的样子,让我记住。傻傻的记了十几年,不,确切说,还会继续记住下去。割舍的不是对曾经的怀念和留恋,而是对那段记忆的一次重新规划。草草的结局,敷衍了我的年轻,敷衍了我对记忆的美好。能不能重新开始一个新的结局,哪怕是如今重新补上?
不会,是真的不会。发生过的故事不是电影,可以重拍甚至翻拍。自己的故事,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让那曾经的结局在心里重新换一个再演绎。就像,电影的重拍。慵懒,慵懒到不再去翻转身体。躺在床上,任由思维在天空中摇摆。
清香文章14:伊从荷中来
文/曹锦军
七月的雷池,鱼游鸟翔,清香万顷,红莲绿荷间,那随风漫舞的不是戏水蜻蜓,而是阿妹纤纤玉指在书写着这一池温柔。
——题记
炎炎夏日,呼朋唤友,乘着船儿,向雷池纵深处驶去。当一望无际的红莲绿荷跃现在我眼前的时候,禁不住轻轻地说声:雷池,我又来了!
“郎住源湖妾感湖,采菱歌唱月明孤。”这句脍炙人口的词是清代进士梅雨田写的,源湖,感湖,就是这眼中的源感湖,也就是古人称颂千年的雷池。
喜欢这片湖,不仅因为这里曾是《晋书·庾亮传》:“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的古雷池,还因为南北朝大文学家鲍照在这里乘风踏浪,写就了一篇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东顾五州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淩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我对雷池一点都不陌生,几乎每年都来几次。不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都有我驻足留连的心迹。
雷池的莲是红莲,当无数红莲如芭蕾舞演员般傲立湖中的时候,正是一年最热的三伏天。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人雅士喜欢它,普通百姓也爱怜它。那朵朵盛开的莲花,在骄阳下,娉娉婷婷,婀娜多姿。花瓣上的那一抹淡红像极了阿妹娇嫩羞红的脸晕,晕染了雷池的七月,留下了粉色的回忆。靠近荷中,那缕缕清香随风渗入心脾……
“送郎送到菱角塘,菱角开花白洋洋,十指尖尖摘菱角,摘个菱角我郎尝。”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故乡,不但是“一去两三里,村村都有戏”,而且就是樵夫砍柴、渔民打渔也会情难自禁地哼几句黄梅小调。那“绿荷包饭冷泉淘,黄叶烘衣活火烧”是他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雷池的水生植物很多,莲花盛开后,莲子、菱角也不甘寂寞一一登场了。那采摘下来的莲子,个个鲜嫩可口。若细细的剥去外面青色的皮囊,把里面的莲心仔细地剔出,是可以用来晒干泡茶喝的。那采菱船儿圆又圆,采菱的大都是心灵手巧的姑娘们,也有风姿绰约的少妇。每天,天蒙蒙亮就径直下湖采菱了。船在菱角丛中或稍稍滞留,或快速前进,采菱女在湖中麻利地采摘。采菱的船儿或是父女同行,或是夫妻同舟。最解风情的还是那些初为人妻的少妇,她们偶尔采上一两颗嫩菱,舍不得先尝一口,剥着,用手塞入郎君的口中。顿时笑声,嬉闹声荡漾在湖中。
风儿吹拂,湖面泛着点点金光,一艘艘木船儿正淌着庐山倒映的水儿在穿梭。信手采下一朵红莲,粉红色的莲瓣似仙子美丽的裙子,在风中轻轻摇曳。那金黄色的花蕊,如同灿烂的笑容,善解人意地轻语:吹皱一池湖水的,不因风动,不因水动,是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