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的散文

请欣赏往常的散文(精选3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往常的散文1:洗车有感

文/朱雨彤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哼着小曲回家。突然,我感觉有几滴雨从天上飘下来。“咦?天气挺好的啊!雨是从哪里来的?”我心里小声嘀咕。抬头看见是一家门面很大的洗车店,有两个中年妇女在麻利地擦着车子。原来不是雨,而是洗车时喷出来的水。

我正要走的时候,突然“刷”的一声,一辆漂亮的跑车停在店门口。从车上走下来一位身穿迷你裙、脚踩高跟鞋的时尚女郎。然后一名店员从屋里拿出一根皮管,随即把开关一扭,像瀑布一样的水从管子里喷涌而出,水流从车子上溅开来,扬起一阵阵水雾。

“滴答滴答……”一阵水滴声传来,水龙头和水管的连接处没有连接好,还有大量的水不停地滴下来。“啊,这样不就浪费很多水吗?”见没人把皮管接牢,我准备上前。突然一位大妈从路边经过,她看到了,便把旁边的水桶接在水龙头下面。谁知女郎却开口说道:“大妈,你就别管了,反正我出了洗车钱,漏掉一点也没关系的,再说又不要你的钱。”大妈说:“小姑娘,这不是钱的事情,这是公共资源,能不浪费就不要浪费。”我看到这一幕,心不禁颤抖了起来:“是啊,这水虽多,也有用尽的时候。”

连大妈都知道要节约用水,怎么这个时尚的女郎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其实像这个时尚女郎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所以我们都要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源,别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往常的散文2:杨梅·雨

文/海上龙山

杨梅熟了,往常这个时候,天已闷热,至少阳光是不缺的。最近却是连着下了一周还多的雨。朋友邀约,于是趁着阴天,我们一家子再次来到浮宫凤山寺下的这片杨梅林。

林前是一片大大的水库,望之波光粼粼,水纹荡漾,如同宋时名家马远画《水图》里的“洞庭风细”。水里一定是有很多鱼的,风景是天然的酶,仿佛催促闲人“来我这钓鱼啊”,小高说这个水库叫院前水库,里面养殖的都是罗菲鱼,一年一捕,所幸我还是知道今天来的目的的,于是按捺冲动,上山摘杨梅。

说是上山,其实我们已是在山腰之上了。地方政府很是给力,不仅路修到各片林场,在高速收费站处还分发“杨梅节”的宣传单。浮宫的山多石,但不是成片的岩石,而是大小不一的石块,经年风吹日晒雨淋,风化得挺厉害,为这地面的植物提供充足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所以浮宫的杨梅与众不同。福建是多山的,类似的地形地貌也很多,所以说不清是浮宫选择了杨梅,还是杨梅选择了浮宫。反正这里的杨梅驰名中外,也的确名不虚传,成了地理标志产品。我也是龙海人,上山的前二天,燕彬送了二篮子的杨梅来尝鲜,翻开盖子的时候有点小失望,杨梅的个头显小,只有鹌鹑蛋那般,颜色有红有黑,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燕彬笑说今年雨水多,日照不足,梅子有点缺钙长不太大,过一阵子应该能大一些。眼前是漫山遍野的杨梅树,树桩低矮、粗壮,且分叉较多,树上果实累累,而且硕大且圆,肉柱圆钝饱满,果色深红或紫红,当场摘下试吃,果肉质地嫩脆,汁液丰富,味甜微酸。这里的杨梅有软硬丝之分,软丝较硬丝的香甜,而硬丝的则富有弹性,各人喜好不同可尽情享用。

我们在树林间穿梭,树上之果繁多,另人目不暇接。几拨游客(多数是一家三四口的样子)边吃边摘,大人在低声说着话,小孩子则在疯跑玩耍,其形也忘焉,其乐也融融。不知名的野花倔强地在石缝中、小径旁伸出头来,虽无法参与这盛宴,然而却是马蜂之类食蜜昆虫的最爱。一个壮实的中年男子坐在凳子上挑捡杨梅,皮肤黝黑,五指短粗,指头部位被果汁染成紫黑色,那是小高的父亲,也是这片果场的主人;老高话不多,但对我们的问题却是很认真的回答,尽显村民的质朴,而小高则凭她的记忆带我们挑挑拣拣,推荐最好吃的果树,又装满了二大篮子的杨梅果给我们。走到果场下路边,女儿还不想走,与小高打起“仗”来,二人互相用路边一种带刺的植物种子朝对方身上扔。我走到车旁,望着停车场上一座荒废的棚出神。

棚是用竹子搭的结构,上面覆盖着机制的石棉瓦。瓦面弯弯曲曲,一如水纹摇曳,将思绪拖拽到记忆深处,往事浮现在眼前。仿佛看见初高中的我放学归来,放下书包就去帮忙干活,彼时家里就是做石棉瓦的,当然是手工做而不是机制,从小泥沙浆的搅拌到一片片码成一堆整整齐齐自然晾干的成品,无一不是靠双手去完成;看见父亲搭着汗巾,脾气暴烈又不擅言词,孔武有力;看到雇工张三李四的更换,看到母亲与顾客几毛钱地谈价,还有那一片片瓦堆积起来的过往……

我知道儿子喜欢吃牛肉、土豆、女儿喜欢喝牛奶,肉肉,喜欢冰淇淋,巧克力的零嘴,喜欢恐龙玩具,不用他(她)们撒娇要求,都能满足。我知道父亲喜欢抽烟,无所谓牌子,自己常买三五块钱的烟抽,我是不抽烟的,觉得烟味臭臭的,但是当时小孩是没有发言权的,也不敢说。父亲也爱喝酒,啤酒、白酒、红酒皆宜,那是他劳累之余的慰藉,他也爱吃杨梅,而且不怕酸,这些东西我却再也没能买给父亲吃了,不知哪家的快递能够送达彼岸。一点微凉将回忆打断,抬头望天,竟然是它——

梅子黄时雨。

往常的散文3:回顾2015

文/撑起雨伞Hongkong

每到新的一年,按往常的习惯,我都会写点儿什么,算是对一年的总结吧,时光匆匆,说是回顾一年的经历,其实是害怕光阴的流逝,时常刻意的写日记,就是为此,想着把时光变成文字,那文字留下的记忆岂不就永恒了,古人的着书立说,倒是抵挡住了那逝水流年!可我呢,也写文字,这样的心潮也是有的,但不过是自我的一种安慰罢了!

上大学的那段时间,我频繁的写日记、看书,几乎每天如此,似乎都成为了一种执着,当时就是害怕一天的碌碌无为,毫无收获,想着如果日复一日,那一生恐怕也就这样度过!这对当时的自己,很是恐惧,现在回顾那段时光,说到底,还是被成功哲学所迷惑!古之有胜者王侯败者寇,现在则是成功与失败、优秀与平凡!于是,在大学时,自己究竟是争命的过程——要成功、要人生价值,一腔热血,怎能甘心平凡!所以啊,过去的自己并不快乐,在这样的时代下,探索人生的价值如果与成功、意义挂钩,往往就会心力交瘁!可回顾那段时光,自己却没有任何的自责和遗憾,如果能回到过去,恐怕我还是会走原先的那条路,因为如果没有昨天,又如何会有今天!

这两年,执着是没有了,可写东西的习惯却还保持着,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目标早已变了,可行为却还是依旧,这就是习惯成自然吧!当行为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就会如身在庐山,而不知行为的面目了!官场的贪官如此,社会的善恶也如此!当贪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些为官者或许都已不知其所为!有时候,我们拘泥于社会,真的需要自省,这时候要是有朋友,能对自己当头棒喝,亦是幸事!但前提,我们也要有那个心胸和雅量才行!孔夫子看见流水,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亦是自省的过程,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年又一年,恍惚如昨天与今天一样。16年已经来到了,回顾15年,倒是有很多事,会让以后的自己去想念,去自省!

结婚当是人生大事,古人把功名、婚姻、生子当成人生的三大事,在现代也是如此啊,只要在人的层次上,这三件都会是社会上的主流,而决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为人大多要平凡的活着!想着15年初,全家为筹备婚礼,忙的焦头烂额,那半个多月来,家人都没睡过一个好觉,说来真是不易,现在想想都会觉得心神俱惫!可事后一想,婚礼就是要风光、热闹,在亲戚朋友们的见证下,祝福中,走进婚姻的殿堂,两个人的婚姻生活在社会上才算得到公认,而结婚证什么的,其实在大家的眼中,那都是次要的!想起我和妻子的结婚,婚礼应该属于社会的仪式,可在社会的仪式之前,我和妻子早已有了神佛的见证!那是在2014年的九月份,那天,我和妻子本打算去民政部领证的,可辗转了两次,因所要的手续不齐全,而没领成!我和妻子当时的心理或多或少有点儿不甘,那时我突然想到古人的婚礼——什么董永与七仙女,都是天地证婚的,又何必局限一党一政的证明,结婚是神圣的,应该有神佛作证才是!于是,在当天的十二点钟,我和妻子在佛像面前,拿着我俩手写的结婚证,一起念着“天地为证,神佛为鉴……”的誓言——磕头膜拜,我们的婚姻在那一刻其实就已经开始了——一份手写的结婚证,在我们心理比任何法律的证明都要神圣!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之后,妻子就怀孕了,我和妻子一直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

15年7月,我和妻子,我俩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出生了——小宝,我们的儿子,他的欢乐,他的茁壮成长,是我和妻子最大的喜悦!感谢上天,如此厚爱我们这个家!也是在那段时光,我走上了人生的职业生涯,人生三大事,结婚、生子、立业都发生在同一年,真可算是在忙碌中度过!后半年,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完成了,虽是十几万字,也算是对青春岁月的纪念,还有二十几篇的短篇小说,也都一一做了删减和更改,然后突然心血来潮,写了三十多篇的散文。这半年多来,工作有了闲暇,思考的时间就多了,偶尔看一下书,思想慢慢的沉淀,让自己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肉体之外,我认识到了,生命也有灵魂,在物质之外,我发现生命中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找到了信仰,生命再也不是无根的柳絮,我发现了生命的延续,这都要感恩上天的恩赐,让我有幸去认识自己!这也要感谢父母,感谢我的妻子、儿子!

15年,是不平定的一年,是同胞命运多舛的一年,石涛说,15年是大审判之年,15年,同时也是流血的一年:年初的踩踏事故,葬送了那么多年轻的生命,这个制度只会摧残生命,天津大爆炸,年末的塌陷事故,“人在作,天在看”,中华民族已是伤痕累累,我们只有抛却这个魔鬼,自己的灵魂才能得到救赎!15年,也是每个人需要自省的一年,什么才是善与恶,我们要如何守住自我!16年来了,它是灵魂和命运之年,中华民族的命运将在这一年得到救赎!腐朽的、邪恶的终将逝去!而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都将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找回我们做人的尊严,如何重拾我们的精神家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