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水土丰茂,几株橄榄树栽到老山上,像壮实的小牛犊一样飞速蹿个儿。
再经几场风雨,那和煦暖阳底下的橄榄树便长成了。
先是开了花儿——每年四、五月,有满树细小的白花飘香,蝶儿、蜂儿过来,在花丛里转悠、走了一趟又一趟。
十月,橄榄一树果被乡亲们摘下来,招摇过市。青橄榄、黑橄榄,一筐一筐的新鲜橄榄果,那一个个椭圆、滑溜,入口都是酸涩的,后味却有淡淡的甜,而且够香、够脆。
我家也种橄榄,结果儿黑溜溜的、油光滑亮。父亲曾告诉我:“那是正宗的本地乌榄。”土生土长、风味独特。然而,乌橄榄的果子不像青橄榄一样可以生食,因为它们生食味很涩。未成熟时的乌橄榄也是青色的,然而,慢慢熟就会由绿变黑,光在树下瞅着也觉得有趣。
在镇上收橄榄时,有些乌橄榄触手可及,用拇指和食指捏、轻轻一掐,橄榄就滚到了手里。一会儿就摘下一捧,随手放进竹篮里,似白泛青的篮子里顿时铺了薄薄的一层乌色。更高一些的橄榄需爬上树或者用竹竿子打才能采到。爬树这活计小孩儿最爱干。如猴子般灵活爬上爬下,在高大的橄榄树枝叶间穿梭,这是在橄榄丰收的季节里,老家小孩儿们常玩的“游戏”。“多摘几个!”“哇,我又摸到好几串!”咋咋呼呼的惊喜后,一篮又一篮,我们满载而归。
生乌榄皮黑、肉是白色的,但一经水煮以后,肉质就变成紫红色,用盐腌过后,变成腌榄角,更会显出非常好看的粉粉的紫红色。应该是乌榄皮具有丰富的紫红色天然色素,在煮制和腌制的过程中,色素扩散到了榄肉中。
橄榄季,腌橄榄角是老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将乌榄摘回家后,要先用开水烫那些果子,使其肉质变柔变软,然后才能横切开、去核。但是,如果没技术经验是做不好这一工序的,烫橄榄要注意水温和浸泡的时间,有的人烫橄榄肉越烫越硬,坚实如小石头,那根本没法咀嚼了。
接着,用粗盐腌制橄榄肉起来,等入咸后就可享用。这一道别致的咸菜我们叫做“榄角”,又咸又香,加一点花生油凉拌,就着白粥喝最开胃。
回忆起小时候,我经常陪母亲腌制橄榄角。母亲忙着挖橄榄肉腌制,我则惦记着乌榄核,用石头或铁锤砸碎榄核,取里面的榄仁,剥开薄薄的仁皮,就是白色的仁肉,放进牙齿间嚼啊嚼,味道油润清甘,极好吃!
听说,在古代,橄榄是一种名贵的果品,而据《齐东野语》记载,古人还曾把它叫做“谏果”,因为橄榄之味苦尽甘来,好像“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同时,橄榄药用、食用两皆宜。中医认为,橄榄味甘酸,性平,人脾、胃、肺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烦醒酒之功,适用于咽喉肿痛、烦渴、咳嗽痰血等。《本草纲目》言其“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蟹毒”。
正如宋代王之望在《食橄榄有感》里所写:“余初食橄榄,眉蹙口欲吐。稍稍滋味之,久乃见媚抚……”这故乡的乌橄榄,悠悠清香、回味绵长,只要吃过,心里就会一直惦记着它的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