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文章

请欣赏山区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山区文章1:拍照趣事

文/心如歌行

春节出游,浙南山区,山清水秀。

走进缙云鼎湖峰,一泓碧水,云水相映,真可谓抬头蓝天,俯首白云,是水底生云?是天坠入水?惊喜得大呼小叫!

真想赤脚走进这清澈见底的清浅碧水,可恨天寒!真想把这难以言传的美景永留心中,叹韶光易逝!唯有举起相机,把美景定格,也算是“收入囊中”!

想与美景一起留个影,游人如织,委实不易!想等个空挡吧,络绎不绝,半天也没个空!瞄好了镜头,瞅准个空隙赶紧按个快门吧,不是搭了背影,便是截了段手臂,搞不好,还让不相干的人来了个“喧宾夺主”!匆匆的,赶紧按几张拉倒!

湖景边有座小桥,人不多,风景不错。大家依次在桥上倚栏站定,拍个集体照纪念。偏这遥控不好使,在相机边按吧,挺好。赶紧一路小跑到“队伍”里再按,却纹丝不动,指示灯迟迟不亮,害得拍摄者跑上跑下,忙得像陀螺;害我们“茄子”喊了无数次,脸颊笑到僵!

总算拍成,走下小桥,面前是湖边的一片小斜坡,倒影幽静,白云若浮,正是与美景“合影”的好地方,且不知为何,游人都挤在附近横贯湖面的石桥上,这里竟几乎空寂无人!斜坡由水泥石块铺成,缓缓斜入水中,水底蓝天白云,翠竹青松,随涟漪几欲漫上斜坡,人立斜坡尽头,若凌碧波,若伴水云。心中窃喜,赶紧招呼大家,在这幽美之处,多留几个影,再照几张集体照留念。

这里的水光天色实在太美,我们一边拍照,一边忍不住扭头欣赏身边的美景,不知何时,周围忽然多了不少等着拍照的人,只要我们一离开拍摄点,立刻就有人冲上去“补位”,于是我们只好再继续耐心等候“空位”。这原本似乎被人忽略的寂寞之地,忽然间成了热门摄影点!原本不大的地方,几乎站满了人,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拍成集体照!可这湖是这景点的标志,在这里照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于是决定:等!耐心等!

人,越来越多,心,不免越来越焦躁。等候的人群中,又挤进一对母子,男孩手里高高举着一个捞鱼的网兜,竟然径直走到”最佳拍摄点“那临水的斜坡尽头,在两个摆着”POS“,等着拍照的姑娘身边,旁若无人的用网兜捞起鱼来!网兜搅动湖水,荡起层层涟漪,水底的蓝天、白云、青松、翠竹、一起晃动起来,幽静,美丽的水底世界,顿时碎成了一片绿色的光影……这可犯了众怒了!惊声四起,斥责的,劝说的,叫骂的,一片嘈杂,只听清一句:孩子,你哪不能捞鱼啊,非得在这捞啊!

山区文章2:红火的柿树

文/王金平

在邢台山区,在我的家乡浆水镇贾庄村,在路边、在河边、在村边、在沟壑、在山坡上、在岩石旁,生长着无数棵大大小小的柿树,或迎风独立,或数棵成林,冬天像美妙绝伦的铁艺,夏天像绿色斑驳的巨伞,挺拔俊逸,星罗棋布,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

每年春暖花开,柿树总是最先知。春风轻拂的枝头,一夜间吐出鹅黄嫩芽,小的像米粒,大的像黄豆,转眼不见就展开成小小的树叶,渐渐又大起来,渐渐又绿起来。两面都很鲜艳的柿叶,在明媚的春光里,尤其显得油光发亮。接着,绿叶间开满黄白色的柿花,花萼四四方方,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柿花没有绢花的娇柔,却一样绵软可触,像农家的孩子,早已历经风雨,在不经意间,就会结满圆形或扁球形的绿色小生命。也有少量夭折落地,家乡人称其为柿篓。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落地的柿篓,都要被捡起来,晾干,然后用石碾碾成面,与其它面食掺着吃。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长满肥厚的、层层叠叠柿叶的柿树,遮住了似火的骄阳。当你在山路上走累了,可到柿树下小憩,享受聚集在树下的凉爽;在地里干活的人们,休息的时候,都喜欢在柿树下席地而坐,抽上一支烟,下几盘棋,谈论庄稼的长长短短;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儿,晌午或者晚上,举碗端盘走到柿树下,每人坐一块石条,展示着自家的贫富,评判着镇上、县里的大小官员。

柿树不怕贫瘠,耐干旱,很少有人把它栽培到肥沃的土地里,很少有人专门为它浇水施肥喷药剪枝,只要有黄土的地方,就任其慢慢地自然生长。不嫌贫富的柿树,在大山的怀抱中,默默地伸出茁壮的枝干,树龄越大,树皮越显粗糙深沉,树枝越是曲曲折折。

“月落乌啼霜满天”。秋末冬初,名贵花草已风光不再,各种树叶落满一地,果树的果实也大都收获,而柿叶变得五彩斑斓,随风飘悠而下。柿树上只剩下熟透了的柿子,令人垂涎欲滴。它红红的,像是挂满了红灯笼,在风中来回摇摆。金色的阳光洒在柿树上,让人感到温暖而艳丽,叫人不禁眼前一亮。如果你站在远处,遥望着沟沟坎坎、村边或山坡上那挂满枝头红红火火的柿树,会情不自禁地为它的招摇而喝彩,因为那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自然熟的红柿,要比焐熟了的柿子更好吃。这个时候的红柿,皮薄薄的,里面裹着一包甜水,吸吮起来甘甜如蜜。每年此时,我都要回到家乡,来到柿树下,有时伸手就可摘取满意的红柿,有时也攀援上树,寻找“黑清蛋包”,有的手指一挨,就会掉入掌心。还有那“老鸹干”,被老鸹啄去半个或多半个的红柿,又经过数日在枝头晾晒,已渐渐被风干,嚼起来甜美而又筋道。

农民把摘下来的红柿,担回家,晾晒到房顶上,像涂抹了许多的颜色,让整个村庄变得鲜艳夺目。记得小时候,红柿被存放在房顶苇箔里,它不时改换着我们的饭食,使我们的贫寒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如今,家乡人生活条件好了,或者是劳力缺少的原因,好多柿树上的红柿都无人采摘。雪花从天空慢慢地飘下来,飘落在柿树的枝桠上,那些挂在树梢的红柿,就越加鲜亮,它们像点燃的一个个火把,火红一片,温暖了整个寒冷的冬天。

家乡柿树的品种,以绵柿、台柿、火柿居多。绵柿大小适中,桃形,皮薄,适合于烧着吃、煮着吃、漤着吃。尤其烧煮,果肉肥实、甜美,也可切成柿块儿,晾晒后,留作冬天里的美羹;台柿个大,形如磨盘,皮较厚,加工成柿饼;火柿个儿不大,靠近蒂部有一圈云纹,如梦如幻,快熟时摘下,用火烧了吃,甜香无比。

红柿是一种大众化水果,素有晚秋佳果之称。《尔雅》中柿有七德:“一长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蠧,五霜叶可玩,六佳果可食,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所以,红柿常以吉祥的寓意出现在生活当中。《名医别录》上说:“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红柿含碳水化合物较多,还含有少量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能达到减肥美容的效果;柿叶含维生素C,可泡茶饮用;柿霜、柿叶、柿蒂均可入药;柿漆是传统涂布渔网和雨伞的涂料。

走在家乡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总有一道美丽火红的风景所吸引。在山间、在坡面、在山沟,生长着许多茂盛的柿树……

山区文章3:阉鸡佬谭大

文/谭志斌

1

1939年冬。桂西北山区。

阉鸡佬谭大正在阉最后一只鸡,他坐个小矮凳,双腿膝盖夹着公鸡,薄如蝉翼的阉刀小心翼翼地伸进鸡肚里去。竹笼里,有已经阉好的18只公鸡。木盆里,有一堆惨白的睾丸。

山风骤起,枯枝烂叶飞旋。

一粒尘埃像个捣蛋鬼,在谭大身边转了半圈,忽然就钻进了他的左眼。

钻心的疼!谭大紧闭左眼,左脸颊尽皱,继续小心地动刀。眼泪从那个本来就有眼屎的眼角流出来了。

“我用鸡毛沾口水帮你扫灰尘出来吧?”旁边看的人说。

“不要动!小心鸡死。”谭大放下刀,食、中两根手指小心摸索着往鸡肚里探。

蓦然,山口处“轰”一声鸟枪响,一声尖厉呼喊:“鬼子进山了——”

是山口崖顶上放哨的人发出警报。

前天山外有一屯落被鬼子一把火烧掉,还死了几个人,所以他们这两天都派人放哨。

谭大嫁山外的妹妹的18岁女儿就前天被强奸然后用军刀砍死。

“快跑!”

“快逃命啊……”屯人惊叫一片,都往山后跑。

鸡主人谭富跑来要提鸡笼:“谭大,快跑!”

谭大扭头盯山口,发呆。片刻,扭回头,冷冷地说:“莫动!还喂药的。我这辈子还没阉死过一只鸡,现在走,会有鸡死。这鸡阉到半,我更不能走。”

“鬼子来了,人都要死,还鸡?”谭富提鸡笼。

“放下!若你鸡死了,我地窖有银子赔你。”谭大右眼独瞪,盯着谭富,样子恶恶的,有点恐怖。

2

屯人跑光了,茅屋前,只有谭大在小心地阉鸡。

啪啪啪的跑步声,鬼子一下就包围了谭大。

谭大没抬头,他小心翼翼地掏出两只惨白的睾丸丢进身边的木水盆里。

“砸!”寒光一闪,谭大手中的公鸡脑袋落地。生硬的中国话响起:“这些鸡和睾丸统统煮了下酒的有!”

谭大抬头一看,是个鬼子军官,军刀冰冷。

谭大独瞪右眼盯着军官,冷冷地说:“你可恶!这是我阉鸡以来,死的第一只鸡,你坏了我一生的名声!你找死。”

“你的,帮我们煮鸡热酒快点,不然死啦啦的!”鬼子军官用刀背拍了一下谭大的肩头。

十几个鬼子立即将竹笼里的鸡拿出来,一只一只地扭断脖颈,丢到谭大的前面。

谭大独瞪的右眼红红的,俯脸盯着地上乱七八糟的死鸡,脸色阴冷。

3

鸡煮熟,盛满几大盆;睾丸煮熟,盛满几大碗;酒也热好,打满两木桶。

满屋的肉香酒香。

鬼子军官用刀架着谭大的脖子:“你的先吃先喝!”

4

黄昏,山村静悄悄。

村里人悄悄摸回来。

他们看到,19个鬼子乱七八糟躺在地上,颈脖和裤裆都渗出乌黑的血。

谭大也卷曲倒伏于地,口吐黑血。

这是中毒。

薄如蝉翼的阉刀散落在谭大的身前。

木盆里,有一堆惨白的睾丸。

山区文章4:雨下在一个小镇

文/宁超文

沂溪河从湘中山区的桂岩山发源,自南向北,流到一个叫石坪里的地方,生出一个拙朴的小镇。

小镇的天空常常下雨,最常见的微雨,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穿越时空,敲击万物。千百年来,小镇就在这湿润中生长。那些雨虽然下过了很多年,但依然留在我的记忆里。

远处的群山全笼罩在雨雾之中,只是近处,那带点神话色彩的吴家碑狮子山还依稀可辨。山腰上两口泉水因雨水丰盈清亮,如雄狮明亮的双眸。据说,清代末年,当地乡绅因为畏惧那双眸的凶气,便在不远处的沂溪河上建了一座四拱的大石桥,之后又在石拱桥下首建了一尊宝塔,让那桥弓塔箭去射。

经过一场场的微雨,小镇象一个洗去铅华的女人,容颜被岁月雕刻上深深的皱纹,弥漫出苍凉的慈祥。古街老巷就象撒落的珍珠,不经意间拾起,会有故事诉说着失去的岁月。

某年,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来到镇上,驻足旧时当地财主私宅前,看飞崖似的屋檐,青砖黑瓦的老房,曾说,小镇是一张传承下来的水墨画。

雨下在这个小镇,夹杂着温和的暮霞似的气息。画家疲倦了,寻了一户人家留宿。至夜晚,他孤独地呆在木板屋的窗前听雨。

案前喝茶,眼光却停留于身旁的窗棂。许那窗棂是某种野生的木材制成,精雕了浮华的图案,把他吸引住了。雨夜的柔情朦胧地与窗下的河水融为一体,成就些许梦幻的颜色。而倾听水声,则宛若两个青花瓷瓶的碰擦。画家一夜没睡,却在煤油灯下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画作。

在雨雾渐渐地散去后,清一色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就有了人群的攒动,其时,石桥上,街道边,树荫下或蹲或站的都是得意的商贩,人们讨价还价,叽里咕噜一街的土话。摊子上冒着热气的甜酒,是祖先秘传的酒药子酿造,那酒药子的配料不过是山上的几样野草,然究竟如何配方,知情者甚少。也有某户居民人家飘出擂茶的香味来,擂钵是陶制的,擂茶锤是山上砍来的带香味的杂树,传说擂茶技艺是所谓太白金星带到凡间来的,究竟是否,无法考证。

彼时,踩在小镇的石板街上,手抚一块破壁的砖头,抑或走入一条小巷,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夹杂着历史与文化的气息,不用刻意,不用费力。那厚重的历史篇章似乎向人们缓缓展开,灵魂里,强悍的先人似乎也会鲜活地站在人们面前。

雨后,小镇居民常穿木屐,那是最原始的鞋子,穿上它走在石板上敲出的声响,如一首清脆的伴奏乐,和着心灵的节奏流出一曲天籁之音,回响在小镇的老街,至今还回响在当地游子的梦里。

小镇当然也经历过暴风骤雨的洗礼。

一堆堆黑云从天边压过来,什么也看不见,天地似乎要溶合在一起,山谷、溪流、平地、集镇、农舍都是沉沉入睡的样子。雷声响起,滞闷而又迟钝。闪电划过破棉絮似的黑云,呼啦呼啦燃烧着。

风裹胁着雨,从变黑的天空中倾泻下来。鞭挞着,迸射着,淹没着一切。这不是雨,而是乱来的、发疯的、汹涌的水,是狂暴的充满了旋转的黑暗的水旋风。

然而,暴风雨的终止和天空的明亮,都只是短短一刹那间的事。雨后,树叶比平时更加新绿,浅草贪婪地吸收着水分,庄稼也在不经意间长起来。山谷、溪流、田畴四周散发着的,是清新的泥土味儿。

有专家说,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在荡涤污泥浊水的同时,猛烈的风雨,有时也让文明哭泣。

于一场风雨史无前例的风雨中,人们摧毁了小镇附近清代一品大员的墓庐,那墓庐里精美的石刻牌楼、石碑、石牛、石马、石狮子等等,实属美妙绝伦,如今只剩得一只石狮子。传闻,某个夏日黄昏,一老太坐在墓庐所在村口的大树下歇凉,忽闻那只石狮子孤单地哭泣,心一软,蔫了手中的蒲扇。

小镇上有人说,山里最会唱歌的是画眉鸟。一位唱山歌的女农妇,一字不识,却记住了数不清的山歌歌词,清亮的嗓子唱了一生的山歌,然而她一死,画眉鸟就把山歌也带进了坟墓。

有些雨至今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小镇镇区不远处的安宁古道是一条青石板路,原是清代当地巨富出资修建,现在被强悍无比的钢筋混凝土覆盖啦。据说是因为,乡民从此不必担着柴棍子从那条一级级的青石板路上走过,而去沿海发达省份务工经商发达了的乡民,须驾驶着一辆辆还算气派的私家车回来,这得有水泥路面的公路才行。

电力和石油液化气渐渐取代了火塘里的兜根火,梭连勾那玩意儿孩子们就没见过。火塘边,一屋的乡亲一边吃着煨红薯,一边听白胡子老头讲传书的场景,已经很久没有发生。

而小镇就坐落在我一眼就可眺望的距离,然而有时候视乎它离我的生活又漫无边际的遥远。有时我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对自己出生与成长的小镇模糊不清又似清凌剔透,自己可曾当真抵达过小镇的灵魂呢?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有一个古朴的小镇、一条难忘的老街呢?

女作家刘明霞说:人和街的缘分,大抵是一种经过修炼的默契,背后藏着的,是人与城市的缘分。又说:一条老街,一座老桥、一栋骑楼、一首老歌,无不镌刻着先人走来的痕迹及一座城市的精神源头。

如同《我与草原有个约会》,一遍又一遍地,我总是在找一首歌的歌词,虽然那歌词我一直记得: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小雨沙沙地下。黄昏雨似幕,清晨雨如纱。遮住林中路,打湿屋前花。

山区文章5:幸福的姐妹仨

文/姜淑敏

我出生在山区,家里有7个孩子,4个男孩,3个女孩,我是女孩中的老大。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耕耘几亩田地供养我们,因孩子多,家境也比较困难,吃饭都是一个大问题,更别说照相了,这是没参加工作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照相成为我们三姐妹最奢侈的一个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把领取的第一个月工资交给父母后,口袋还有些剩余,心想一定帮妹妹实现照相的愿望。于是,在周末休息时,我骑车回家,动员两个妹妹赶紧梳妆打扮下,等会去县城照相。听完后,她俩手舞足蹈地就开始忙活了,翻箱倒柜,把过年才穿的新衣服拿出来,又是洗头,又是把平常不舍得用的雪花膏往脸上搽了又搽,生怕影响照相的效果。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我们成了漂亮的三朵金花,一路怀着喜悦的心情兴高采烈地去县城,于是就有了我们姐妹仨珍贵的第一张合影。照完相,饿得肠肚咕咕噜噜直叫,在旁边的饭馆我们又美美地吃了一顿,虽是简单饭食,但直到现在,还能感觉到记忆中的唇齿留香。

如今30年过去了,这张照片一直伴着远嫁他乡的我们身边,成为我们好姐妹成长的见证,也记录了我们美好的青春时光。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甜蜜无私、幸福浓浓的姐妹情。

山区文章6:幸福的内涵

文/卢永生

这是鄂西北山区的县。在冬天的脚步还显得十分迟滞而踉跄的时候,一场迟来的大雪在乍暖还寒的早晨悄然而下。今年的雪格外得早,又格外得大,让人喜出望外又措手不及。那来自天外天使般的洁白潇潇洒洒的飘来,这份晶莹剔透这份飘荡这份洒脱这份意外是一种期待是来自老祖宗的“瑞雪兆丰年”的祥瑞。不是吗,在如此紧张快节奏的脚步下,谁不期待着一份意外的惊喜呢?实在的,这份意外让沉浸在深秋来不及准备厚衣服的大多数人忙忙碌碌起来。于我,第一场雪是惊喜多于懊恼。忽然在下雪的黄昏想起了初恋里第一场雪的疯狂。

在小学时,在经学校的街上,摆几张桌子椅子,卖上绿豆皮。每次有零花钱的时候,就趁着中午放学的时候偷跑去买绿豆皮。每个地方的小吃,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每种小吃都赋予一定的历史渊源。

记得那年上街,爷问我:“想吃绿豆皮吗?”我高兴地说:“想啊,绿豆皮多香啊!”爷笑着说:“想吃可以,你把这些柴火挑到集市去卖了。”

那年我们家里穷,整年是糠菜稀饭,难见面食。见人家孩子吃记忆中那是很甜很美的感觉,那是一种简单的满足,觉得能吃到那绿豆皮就是最幸福的事儿,人们把微小的绿豆集聚起来,通过粉碎、制坯、蒸煮的方式,化硬为软,集粉粒成块状,其色淡黄,其味甘美,入口即化,食后齿颊留香,真的让人没齿不忘。此美食保存着绿豆消暑解毒清肺利痰的美质,又有松软合度细腻化渣的品性,人们名之为绿豆糕。高于绿豆的事物被创造出来,生活由此香鲜甜美。那么 绿豆皮是怎么制作的,奶奶告诉我,是将玉米粗磨破籽,去壳浸泡,加进绿豆,细磨成浆,舀一小瓢沿烧热的铁锅倒去,以毛刷将浆子刷匀而成圆形的皮子,名叫“摊绿豆皮。”在锅里摊的时候,火候十分重要,灶里一般烧枯松毛和枯树叶子,专人把火,火候要高就高,要低就低,否则不是生的揭不起来,就是烧糊了。将摊好的绿豆皮卷成圆筒,切细晒干,即可贮存使用。吃的时候先用凉水泡一下,掺少量的菜叶煮熟,放进佐料即可。

老张是个勤奋人,实诚厚道,卖 绿豆皮三十多了寻了个漂亮女子杏花,喜出望外,这些年卖 绿豆皮自己也攒了点钱,杏花于是一口答应。杏花进门后和老张一起打理绿豆皮生意,料理这个家,几年之后日子逐渐红火起来,有杏花帮助,买卖也兴旺了。最大的喜事是在结婚后第二个年头上,杏花竟怀了*。为了丈夫和孩子吃好,杏花也费尽了心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是社会动荡的困难时期,粮食紧缺,许多副食甚至作料都要限量购买,杏花也只能殚精竭虑、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吃饱吃好。

杏花的绿豆皮手艺广受赞誉,那天,灶里的火烧得很旺,锅里冒出绿豆皮的香味,杏花把锅盖拉开,满满一大锅绿豆皮已经摊好了。我站在她旁边闻到香味,口水流了出来。我急忙用衣袖擦嘴角,她笑着说:“想吃了绿豆皮吧?”

她非常苗条,长得苹果脸,脸上也满是红红的。她拿张绿豆皮说:“吃吧!”我掏出钱。

以后我小小的心灵里就有了一种绿豆皮。想吃绿豆皮把猪菜打满了筐,然后就下河去卖。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在河边打猪菜,发现杏花不声不响地在水里蹲下来,认真地洗着身子,慢悠悠地用皂角揉呀揉……见我在看她,杏花频频报以会心的微笑。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每每想起,那种激动就在心头荡漾。

这些年,我吃了几顿火宫殿的美食后,想起要吃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豆皮。找了几条巷子,也没有。绿豆皮正在逐渐消失。。

初遇的美丽只为一眼,便 心有灵犀 跟随着你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就,着了魔似的爱上了你 你的花容月貌 只此一站 便,倾国倾城爱就一团灰,曾经燃烧得很美…… 美丽的,不切合实际。说不出来的顿然生涩。喜欢蓝色的,因为那时自己喜欢的颜色。很多人说蓝色是忧郁的,对我来说,也只能如此。蓝色的描述相思,蓝色的描述感念,再无用。很仓促,也很短暂。一切却不经过我的考虑,就成为遗憾的记忆尘封在轻翻日记的时刻……

这些年,我吃了几顿火宫殿的美食后,想起要吃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豆皮。找了几条巷子,也没有。绿豆皮正在逐渐消失。。

一个春意渐浓的一天,我从一家小吃部里出来,迎头碰见一个女孩子,年纪在十九岁,手中拿一张绿豆皮。,我听到她在唱流行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这是一个关于牧羊人和养蜂女的故事。

一个是追逐草原赶着羊群以草场为家的牧羊人,另外一个是追随花开花落驼队驮着蜂箱哪里开花哪里就是家的养峰女。两个同样漂泊的人在草原野花盛开的季节相遇,善良的牧羊人觉得女人不容易会经常送一些牛奶过来,而养蜂女也会把香甜的蜂蜜放到牧羊人的毡房门口,在这个花开草绿的季节两颗漂泊的心也渐渐互生爱意。

可是时间从来就不会为谁而停留,花落了草黄了养蜂女选择默默的离开。牧羊人却没有离开枯黄的草原选择了等待,可他等来的却是养蜂女嫁人的消息,他不知道养蜂女为什么要嫁给别人,他明明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意,也说过他不在乎她有两个孩子,他愿意像亲生父亲一样照顾两个孩子,可他不知道的是养蜂女在乎!自从她的丈夫去世以后她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追随着花开花谢养蜂糊口。当她遇到牧羊人的时候那颗沉寂的心仿佛又被重新唤醒。她也爱上了这个开朗善良乐于助人的男人,也正是因为爱,所以她选择默默离开。

她没有忘记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不想拖累这个男人。那夜的雨下的很大她还是倔强的带着孩子赶着驼队偷偷的离开了男孩,脸上冰冷的雨水和滚烫的泪水悄悄滑落。

当她听说牧场的草都黄了牧羊人还没离开说要等她回去时她哭了。她托人捎来了消息告诉牧羊人说她已经嫁到了伊犁,希望男孩能忘记她太过纯粹的爱情经不起细致的打击,因为不堪。忍受不了爱情的一地鸡毛和林林总总,就无法明了幸福的内涵。有没有一种长久的坚持的温柔的勇敢的真挚的感情,可以交付给一个人,一个两情相悦又契合的人。

每次去到有雪的地方看雪,我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心境,可是我又是那么喜欢看雪花的飘落。

这个女孩子,年纪在十九岁,手中拿一张绿豆皮。,我喊道:杏花……传统饮食的长河里,流淌过多少味道,有的依旧在这条河上漂着,有的却渐渐沉入河底,再也无法触摸。当酸酸甜甜的菠萝,遇上喷香软糯的绿豆皮,那将会是一场怎样的奇遇?一些村落在民俗的守候中遗失了一些章节,而另一些村落却努力地继承了下来。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

我一直都在感谢这样的继承和传统。梦中,摊绿豆皮杏花突然在老街出现。我擦了擦眼睛,看了一下身边的杏花,她也睁大了眼睛望向虚幻的绿豆皮。

山区文章7:渴望

文/徐然

她,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女孩,不起眼的她有一个梦想,就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开心心地上学。女孩坚信自己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因为爸爸说过:“爹出去打工,攒钱给你读书。明年春天爹就回来给你交学费,再给你买一个城里的新书包。”每每想到这句话,女孩的心里就像是开了一朵花儿一样。和她同龄的小朋友早就上一年级了,不过没关系,只要能上学,她可以等。

从爸爸走的那天开始,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穿着白衣服,扎着小辫的女孩一蹦一跳地跑到村口的小山包上,坐在大树下,凝视着进城的小路,眼睛里满是期待。不时用手指算着爸爸归来的日子。直到傍晚,女孩才不舍地离开。第二天,照旧……有时会看到同龄的小朋友放学回家,她远远地看一眼,一脸羡慕,小嘴里却嘟囔着:“我才不稀罕呢,明年我就可以上学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眼看只有几天了,她依旧每天跑到山包上,眺望远方,只是回来的时候,脸上多了几分失落。

终于只有一天了,第二天就可以去上学了。这天,她起得特别早,还特地换了一件红衣服,扎了根红头绳,她又来到小山包上,一刻也不停地望着回村的小路,小手里满是汗水。这是最后一天了,她一定要等到爸爸。可是,爸爸还是没有回来……

这天,她等到很晚,不知什么时候沉沉地睡着了,梦里,她和小朋友手拉手,走进了教室……

山区文章8:大山之子

文/周世琴 夏顺孝

清明时节的鲁中山区,生机萌动。而此时此刻,行走在故乡的小路上,我们的心情却异常沉痛。在大山深处,在故乡的怀抱,在苍松翠柏之间,哥哥静静地躺在这里已经整整十年。十年的生死离别,十年的日思夜想,十年的深切怀念。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又看到了哥哥那熟悉的身影。

听父母亲讲,哥哥在上初中时,学校在源泉镇,家离学校有50多里路程。年幼的哥哥经常背着书包,一个人行走在上学的路上。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道路坎坷,人烟稀少。为了求学,也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有一年夏天,在上学的路上,突降大雨,山洪暴发,幼小的哥哥不慎落入水中,多亏有人相救,才幸免遇难。

毕业后的哥哥,在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十余年。先后从教于小学、中学、高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身心扑在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上。

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环境中,使无知的孩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使许许多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在外面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的时候,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投身工作岗位的时候,也是哥哥最欣慰和最自豪的时候!

1980年,哥哥由原来的教学单位调到了淄博市淄川区公安分局,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在从警的日子里,从区局到市局,从秘书科到宣传处,十几年如一日,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此间,哥哥写下了大量工作研究专著,许多文章在《公安研究》、《中国公安报》、《山东公安报》以及当地媒体上发表。

对待家庭,他倾尽所能;对待父母,孝敬有加;对待兄弟姐妹,细致入微;对待妻子孩子,倍加呵护。哥哥用一种慈祥,一种博爱,一种无私,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全部所能。

那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几乎把原本陈旧不堪的家乡小学摧毁殆尽,学校被迫停课。作为哥哥工作过的地方,他回到城里,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几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希望小学在废墟上拔地而起,孩子们又重新回到了这里,校园里再一次传出了读书声。

每到冬天,哥哥总是惦记着学校的孩子们,能不能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飘雪的时候会不会挨冻?于是,他又不辞辛苦,到处联系单位集资捐款,再联系地方、联系车辆购煤运煤,直至把煤亲自送到学校,才放心离去。当孩子们坐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学习的时候,又可曾知道,这浓浓暖意,凝聚着哥哥多少的心血和汗水。

哥哥退休后,仍牵挂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考虑依托鲁中山区的自然资源,在人文旅游、特色种植、项目建设等方面为自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多做些事情。然而,孕育在心中的计划和想法还没实施,2007年10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哥哥的生命。他没有留下任何语言。或许他心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告诉父母妻儿、兄弟姊妹、父老乡亲、亲朋好友,或许他还惦记着那些在心中孕育已久却还未竟的计划和项目。然而,哥哥就这样带着一种牵挂、一种难舍、一种遗憾,悄悄地走了……

如今,哥哥静静地躺在了故乡的大山脚下,回到了生养栖息的鲁山怀抱。在这里,有他留下过的身影与脚印,痛苦与欢乐;在这里,有他撒下的劳动与汗水,心血与智慧;在这里,有他留下的期冀与希望,期盼与祝福!

山区文章9:空巢时代

前些日子去大别山区的一个小镇,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走在小镇的街上,所见尽是老人和小孩,朋友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就解释说,年轻体壮的都出去打工了。

打工经济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很多贫困地区的政府把每年输入多少劳务人员作为重要的政绩。交通规划也因此而把劳务输出地区作为重点建设目标。

来到这里,俯仰皆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晚上可以看到许多的星星。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来到这里的人们或许是为了寻找一些生命的气息。但看自然环境,的确不负一路颠簸的期望。然而零星散布于小镇街头的行人却难以让人感受蓬勃的生机。

不由得想到现在颇为流行的一个词——空巢。从字义上来看,空巢是指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引申为孩子长大后离开家出去闯荡抑或谋生,父母独自在家的空虚、寂寞的状态。

呼吸着久违的清新空气时,也黯然失笑空巢的不只是家庭,也有众多的乡镇。于是我将其命名为“空巢乡镇”。

记得和一些来自县城的同学聊天时,他们都表达了一个心声,出来读大学就是为了摆脱困境的,既然出来了就不会再回去。前年在安徽大学听一位着名经济学家的报告时,他曾回忆说,在高考的前夜,一些要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发出一个悲怆的声音:毕业后去哪儿都行,一定不会回到省里。

可以看到许多县城的重要部门人口结构失衡,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学历层次偏低。从县城出来的那些优秀的学子很少有回到自己家乡的。当地的社会结构致使他们即使回去也学无所用,人脉的错综复杂也导致了缺乏他们回流的通道。为一个县城的发展谋划耕耘的少有见识广、能力强的精英,而是由缺少开拓精神,发展思路单一的人掌舵,也就使得当地缺少活力,步履蹒跚。这样就有了又一个名词“空巢县城”。

到城市去看看,近年来招商引资搞得火热,GDP增速频频创出历史记录。但是看到支撑快速发展的经济结构时,我们恐怕得倒吸一口冷气。因为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对既有资源的疯狂开发,在这一点倒是做到了“不为子孙谋”。高精尖的,支撑一个区域持续发展的产业奇缺。前些日子得知,我所在的城市连一套比较好的名片都印不了,得拿到长三角地区去做。这也就看到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核心要素的缺失,关键人才的缺位。同时也频频看到在北上广深或者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取得骄人业绩的各界精英是从这个城市出去的。我不禁感慨“空巢城市”的问世。

说到这里,思路难以止步。观察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情况。今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雄踞世界第二。这一时事一时间成为许多国人为之炫耀的题目,也成为一些国家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话柄。当我们看到诸如高增长背后的单位产值耗能,经济发展的巨大碳需求,让人惊讶的人均产值,出口产品的低附加值,国内外资源储量与需求等等更为关键的数据时,恐怕我们无话可说了。支持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核心技术在哪里,掌握前沿先进理论和技术的人才在哪里,懂得并善于应用关系国计民生战略问题的大师在哪里?发出这个探问的时候,似乎挺好遥远的大洋彼岸传来的微弱的回响。显然,一个国家的核心要素不在本土。这就是“空巢国度”。

山区文章10:追梦的脚步

文/李泊以

每每看到贫困山区的新闻,看到那些跟我年龄一般大的小朋友们穿着破烂的衣服,光着脚丫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老师背着走不动的,大的牵着小的,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翻过几座大山,才能来到学校。一个简陋的教室里坐着一至六年级的同学,一个老师同时带着好几个年级的课,中午还要自己做饭吃,晚上回到家已经天黑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在感动之余,我的一个梦想便悄悄地在脑海里萌发了——我要努力让他们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俗语说:“言必行,行必果”。既然有了梦想,就要勇于追求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梦想的种子,萌发出生机勃勃的芽,长出牢固的根,结出梦想的果实。而果实的形成需要水的浇灌,化肥的供给,阳光的滋润……

我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就更应该好好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长大后让自己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到山区去支教,服务贫困山区,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功是一点点堆积而成的,我的梦想也是由一砖一瓦砌成的,我现在虽然还没有那个能力,但我可以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可以将平时的零花钱、压岁钱积攒起来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平时看完的书籍、用过的文具以及一些我不需要而他们用得到的东西送给他们,还可以和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实现我们的梦想。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完成这个梦想,不仅需要我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我会倡导我身边的每一个人,伸出他们的爱心之手,一起帮助这些小朋友。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会被别人误解、被人怀疑,、会被认为不自量力,但我不会停下步伐,停下追梦的脚步,因为我永远也忘不了小朋友那充满对学习渴望的双眼,当我鼓起勇力,劝说别人献出爱心时,就注定了我要为之奋斗,当我第一次捐出自己的爱心时,我也第一次真正地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感受到了追梦的喜悦!

当然,要完成这个梦想,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我可以通过微博、网络等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引起社会和更多人的关注,呼吁社会、国家对这一事情的重视,让国家、社会对他们伸出援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走出贫困,走进崭新的课堂,走进好的学习环境,走向美好的生活。

山区文章11:故乡情……

文/用你的名字取暖

我出生在豫南大别山区的鹰嘴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四季常青,长年被青山绿水环抱,老远看上去,我们一个个小村庄,象是一只只小雏鹰,躺卧在鹰嘴山母亲的怀抱里。

喜欢这里的春天。这里鸟语花香,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红遍整个山岗,兰草花静静绽放的季节,漫山散发出诱人的芳香,让人无限向往,无限留恋,不由得自己循着香气向极深处寻找,象是在寻找那满面含羞的妙龄女子,在终于找到那么一株或是两株的时候,却又不忍心将她采摘回家。这里的春雨贵如油,谷雨来临时节,满山的茶叶吐出它的嫩尖,采茶的姑娘唱着山歌,收获着幸福。随处可见的柳树,也抢在清明时节前,已发出嫩绿的小芽。这个季节,万物饱含希望的季节。

喜欢这里的夏天。所有的新绿都将变成了深绿,一棵棵大叶柳,凭着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在疯长着,布谷鸟在尽情的歌唱,提醒着人们该是提苗插秧时节。如果说春天来的太早的话,那么这个时候正适宜,这个时候是播种的时候,花生可以播种了。说实际的花生在哪里都能买到,但始终还是觉得哪里的花生都比不过老家的好吃。园子里开始种着各式各样的菜了,这个时候可以吃到豌豆了,四五月份来这里绝对是一个好时节,真的是花红柳绿,你能在别处看到的在这里都能看到,当然在别处看不到的,很值得欣赏的风景,在这里你也能有幸尽收眼底。这个季节,万物成长的季节。

喜欢这里的秋天。酷热的暑天,考验着人们的耐心和等待,放眼望去一片金黄,稻子成熟的季节,勤劳的人们在收割着这一片片金黄,真的是个好收成。一份汗水,一份辛劳,一年的希望,这个时候是回报的最好时候。当然善良勤劳的人们要收获的远远不仅仅是这些,秋的美在于它把喜悦全都写在人们流淌着汗水的脸上,蜘鸟不厌其烦的叫着,蛙鸣声也是这个时节不可缺少的色彩。这个季节,收获的季节。

喜欢这里的冬天。冬天可能在许多人眼里应该是一个枯败的季节。但于我来说,它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不信,你看那白雪岂岂的大山,多么的宁静,充满着一股潜藏着的生机。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景致,毫无疑问地在诉说着冬天的秘密。而且江南的冬天并不是很萧条,很冰冷。每当你看到我那热情淳朴的故乡人,就真的是象见到了家人。不是说冬天都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个季节,是蓄势待发的季节。

这里花红柳绿,人杰地灵,美女如云。天旱水涝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东方红水库,有鲢鱼山水库,有我们老百姓辛劳做好的水渠来排解。都说四川出美女,其实河南的美女也随处可见,不光是皮肤好,而且人也纯洁,她们的美丽绝对不是那种妖艳的美,她们的脸上绝无邪气可言。

这里的人们勤劳而又善良,朴实而又真诚。如果你真正和他们打交道时,你会为他们的艰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相信你一定会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的。他们绝不是象外面传的那样,我敢保证他们很正直,很善良。如果你是那极少数偏见中的朋友,那么请你们试着去真正了解他们,相信你一定会改变这种偏见的。

是的,我所说的这些并不能让你完全了解我的家乡。但是我想说故乡,我永远爱你,如同爱我的老母亲和至爱的亲人们。虽然它还不是那么的发达富裕,但如果你是久居高楼大厦,看惯了灯红酒绿,厌倦了终日吸收着象蚂蚁一样的汽车排放着的尾气,城市中生活已久的人们,想要暂时逃避那种尔虞我诈的快节奏的世俗生活,那么不防到我的家乡去看看,相信在那里一定能洗涤我们那被污染了的灵魂的,在那里你一定能寻找到你想要的世外桃源的。

无论我身处何处,我永远都会爱着我的故乡。

山区文章12:沁人心脾十里香

文/闪健中

十里香是伏牛山区的一种野花,细小繁密的白花在藤蔓上开得一簇一簇的,众芳国里,它是最貌不起眼的花儿,然而由于不断散发出浓郁芬芳的花香,让乡里乡亲们记住了它,并且给它起了一个通俗而又夸张的名字——十里香。

玫瑰会散发出浓郁的香味,所以尘世中就有人用它来作为爱情的象征;郁金香也会散发出悠悠的香气,于是在城市的窗台上就有了它们的倩影。

玫瑰和郁金香,虽然它们也会被山里人知道并记住它们高雅的芳名,但要与十里香比起馨香来,就相形见绌了。夏天,十里香在山区随处可见,只要给它一个容身之地,它便还你一个香气氤氲的环境。

一丛十里香的香味,也许只能弥漫数丈方圆,但一丛过后又是一丛,这样不断地出现,香飘岂止十里!这样看来,乡亲们给它起的这个名字还是很贴切的。

鼻子里嗅着十里香浓郁的芬芳,脑海里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在一线的人们,尤其是扑下身子工作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不也是一丛丛香气馥郁的十里香吗?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乡亲们才有了幸福的生活,才看到了脱贫奔小康的希望。我赞美你,十里香!因为你的普通,因为你的芬芳!

山区文章13:好哥们崔刚

文/胡京成

1988年初,我从石景山区妇幼保健所调到刚成立不久的区广播电视局,结识了来自区委党校的崔刚。崔刚是一名军转干部,他性格开朗、谈吐幽默、聪明睿智,曾是军校的高材生,在部队任通信技术工程师。我们在一起工作了有5年多,志趣相投又是同龄人,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是令人难忘、倍感温馨。

当年,区房管部门给广播电视局分配了一套职工住房,局里按照分房条件平衡实难定夺。崔刚的学历高、有职称,小两口还没有孩子。我的工龄长、是三口之家,女儿已经五岁多,均借住在外单位的家属宿舍。崔刚主动和我说,你抓紧写分房申请,我就不写了。这句话意味着放弃,体现了互让,充满了情谊。后来局长找到崔刚爱人的单位,恳请他们的领导优先考虑崔刚爱人的分房问题,最终我和崔刚都喜迁新居。

由于单位不大,所以一人多岗,我既是会计又当出纳,还兼着办公室的文字工作。有一天,我去银行取现金、办理转账业务,等我办完事回到单位,同事们告诉我刚才接到古二小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我女儿额头摔了一个口子,让家长赶紧带孩子去医院。那时还没有手机和寻呼机,大家无法和我联系,正在写新闻稿的崔刚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就奔了学校。

听到这些,我怀着紧张的心情赶往古二小,班主任老师向我讲了女儿受伤的经过,在全校师生做完课间操解散时,一个男生在奔跑中把她撞倒,磕在操场的篮球架子上头破血流,学校医务室的老师急忙做了简单包扎。并告诉我,崔刚赶来的非常及时,向老师说明他是我的同事,并得到我女儿的确认,他已经带着我女儿去了学校附近的首钢医院古城门诊部。

等我急速赶到古城门诊部的门口时,看见女儿头上缠着绷带,坐在自行车大梁上,崔刚正推着她往门外走。女儿跟我说崔叔叔已经带她看完了伤,正要送她回家去。崔刚在一旁连连夸赞:“你闺女真棒,头上磕破后流了不少血,大夫给她缝了好几针始终都没哭,护士直夸这个小女生。”我对崔刚由衷地道谢,他却笑着打断我的话,骗腿上车奔回单位,去赶写他那篇写了一半的新闻稿。

在此后的朋友聚会中,我多次谈起此事,大家听后都赞不绝口。崔刚总是说,咱们在一起工作就是缘分,相互帮忙是情分,遇事相助不言谢,因为我们是好哥们。后来,崔刚放弃了他喜爱的电视记者工作,为了让妻儿生活的更好,他毅然下海经商闯出了一番事业。虽然工作不在一起了,但我们有机会还是和朋友们聚在一块儿把酒言欢、共叙友情。

山区文章14:魅力七井

文/叶平

七井,是皖南山区石台县的一个小山村。

提起七井,我的朋友曾滔滔不绝讲述过枣皮、火腿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其实,到了七井才知道:这里盛产山茱萸,有“中国山茱萸之乡”的美誉。山茱萸是一种中药材,俗名枣皮,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当属养生佳品。与山茱萸、火腿齐名的还有薏仁米、黑玉米、野山笋、辣椒、茶叶,当地人给它们取了雅号——“七井七宝”。

在这崇山峻岭的小山村,有如此丰盛的物产,难道与井水有关吗?相传,汉景帝前元六年,这里大旱,颗粒无收。有一位罗里先生漫游此地,设雨坛,诵经咒,以伞柄杵地七穴,后流出七股清泉,故名“七井”。

如今,村落依旧,“七井”难寻,但神话般的故事,却代代相传……

在暖阳高照的深秋,我来到七井山最高的自然村——画坑。这里海拔800多米,有30多户人家,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徽式古村落原汁原味。家家户户的露台、窗台,房前、屋后,或匾或架,满是摊晒、挂晒的农作物。红彤彤的山茱萸,洁白如玉的薏仁米,金灿灿的玉米棒,黄澄澄的南瓜片.....铺就了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图画,与徽派古民居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别有风味的晒秋奇观。

在一处高高的露台上,用山茱萸和薏仁米分色摆出“云中净土”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云中净土”,既是“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形象写照,也是七井山村魅力之所在。

山区文章15:晒伏酱

文/乔兆军

暑假去拜访一位山区朋友,途经一个村子,看见看见有户人家在晒酱,高高的晒墩上,馒头坛子里的酱正散发出酽酽的咸香。村子四周环境优美,宁静恬淡,让我突然间感到岁月永恒,人间静好。

小时候,一入伏,家家都要开始晒“伏酱”了。女人们把晒酱看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仿佛只要有一坛子酱在,心里就有了底气,再苦再穷都能应付过去。

晒酱要选好料,先用簸箕将黄豆簸一遍,将有破损的黄豆挑出,留下大小匀称、浑圆饱满的豆子做酱的原料。

选好的黄豆洗净、泡透了放入锅中煮熟。煮熟的黄豆滤去水分,放在竹匾里滚上一层面粉。接着在黄豆上面铺一层野地里割回来的黄蒿,再将竹匾置入不通风的屋子里,几天后,黄豆开始起霉点,长白毛,逐渐变成碧绿色,我们把这种发酵的黄豆称为“霉豆”。

将霉豆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到坚硬的程度,放入干净的坛内,加入调配好的凉盐开水,以完全淹没霉豆为限,再加入生姜片、辣椒、蒜瓣、花椒、八角和其他调味品,最后用一块干净白纱布封住坛口,以防苍蝇、蚊虫、灰尘掉入。

坛子安置在瓦屋顶上,接受太阳的暴晒。每天早晨,母亲搅动一次酱浆,使其发酵均匀。搅拌必须在早上,中午高温时搅拌,酱就要发酸变质。晚上也不收起,仍放在室外让它“吊露水”,这便叫做日晒夜露。

一天天晒过,酱料由稀变稠,颜色也由土黄色变成深红色,搅拌时有一种韧性感,老远就能闻到浓郁的酱脂香味,用手指蘸一点放到舌尖上尝尝,鲜香、醇厚。此时的酱就大功告成了,分装到罐头瓶中,可以长年食用。

酱的吃法五花八门,喝粥舀上一小勺,看酱在粥里慢慢漾开,顿觉满口生津。家里炖豆腐、煮鱼、烧茄子,放上一点晒酱,烧出来的菜不仅颜色好看,而且鲜美可口,将梅豆、黄瓜、辣椒放在酱里腌过,拿出来就可以生吃,又脆又鲜,回味绵长。

山区文章16:大别山区炸圆子

文/蜂蚁

宣城人过年,餐桌上来一份炸圆子,再也平常不过了。圆子,寓意团团圆圆。在万家团圆的春节,这道菜似乎成了宣城人招待客人的一项“标配”。

这个春节,我们一家赶到大别山区岳父家过年。随行的还有表姐一家老小,在岳父家过年的宣城人共有十多位。腊月二十八,大家自然想到在宣城过年的传统节目——炸圆子。午饭后,妻和表姐就开始张罗:煮糯米饭,做肉末,准备作料……忙得不亦乐乎。傍晚时分,几个人围着锅灶炸起圆子来。搓的搓,炸的炸,品的品……厨房也像炸圆子的油锅一样热闹不停。

岳母说,山里人家过年,习惯蒸糯米团子,很少有炸圆子的。上了年纪的人还依稀记得“圆子”样子与味道,年轻一代几乎没听说过了。

表姐在宣城开过二十多年的小饭馆,擅长炸圆子。在她的带领下,不大一会工夫,就炸了满满一大盆圆子。

正月里,家中来了客人,看到饭桌端上香喷喷的圆子,禁不住叫起来:“哇塞,还有圆子啊!”就像发现宝贝似的,赶紧向身旁的孩子推荐:“快尝尝,这是圆子,你还没尝过呢……”

客人们夹一个圆子,小心翼翼地咬一口,仔细端详着留在筷子中的半个圆子,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免不了一番夸奖……每当此时,妻子和表姐都会滔滔不绝地传授“技艺”。

望着大家美滋滋地品尝,听着客人们接连不断的褒奖,妻子和表姐笑得合不拢嘴,那种幸福感,比初次吃圆子的人更兴奋与甜蜜。

过年,也许就是这样,忙忙碌碌一顿饭。只有客人吃得惬意,张罗的主人,才会更满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