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散文

请欣赏饺子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饺子的散文1:包饺子

文/王子郑

今天中午,妈妈要做我最喜欢吃的饺子,我在旁边跃跃欲试,准备学习包饺子。

妈妈刚拿出调好的饺子馅儿,一股诱人的香味儿便在屋里飘荡。只见妈妈麻利地擀好饺子皮,然后用勺子挑了一点点的馅,放在饺子皮的正中间,然后把皮对折,两手一挤一捏,一个元宝样的饺子就出来了。我一看,包饺子很容易嘛,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啊。于是,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一张饺子皮,挖了一大勺馅放进皮里,先把皮对折,再用手使劲一捏,哎呀,不得了了,肉馅一下子从皮的两头窜了出来,弄得我满手都是油!妈妈笑得前仰后合:“馅儿放得太多了,一挤就从两头跑出来啦。”

听了妈妈的话,我吸取教训,这次放了一丁点儿馅,再小心翼翼地对折,用手紧紧把皮捏上。耶,成功了!可是这次饺子皮虽然没有破,但是饺子却很瘦小,妈妈包的饺子像一个圆滚滚的胖娃娃,我包的饺子像一个吃不饱的小可怜一样。

妈妈鼓励我说:“宝贝儿,别灰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我点点头,又拿起一张饺子皮,挖了一点馅,觉得有点少,又加了一点,又多了,就用筷子又抿掉一点,感觉差不多的时候,我才轻轻把饺子皮对折,然后牢牢把边缘捏紧。哈哈,这次的饺子,终于看着像那么回事了,跟妈妈的相比,也没有那么寒碜了,但还是显得无精打采。我不灰心,又练习了几次,终于把饺子包得越来越好,在案板上,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像威武的士兵。妈妈也夸我包得好。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踏实认真,耐心虚心,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

饺子的散文2:包饺子

文/尹君豪

今天,我心血来潮要包饺子,这是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我已经六年级了,可不愿意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二是想尝尝自己的手艺怎么样。

这不,只见奶奶十分麻利地和面,一会舀水,一会儿从面袋里挖面,不一会儿,奶奶头上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开始包饺子了!我自告奋勇地拿起擀面杖说﹕“就让我来擀饺子皮吧。”说干就干,我拿起已切好的面块,从面碗里拿出一点面,像洒水一样往桌子上一撒,然后把面块迅速地往上面抹两下,也不知有没有完全抹白,便擀了起来。我学着奶奶的样子,一边快速地转动着擀面杖,一边转动着面皮。虽然我学得像模像样的,但是越擀越像宽面条一样。我见擀不成功便到奶奶身边再次拜师。好不容易学会擀面皮了,接下来就要开始包了。我先拿起一张擀好的皮儿,挖了一大口菜放入皮里,接着要合口。可是每当我捏一下,它的菜就会露出来一点。我问奶奶这是怎么回事。奶奶说﹕“那是因为你放的菜太多了。”只见奶奶边说边在皮子的外围轻轻地用水转了一圈,然后,一下接着一下地把那露出来的“嘴”给捏上去,不一会儿便完成了。吸取教训后,我尝试着包了好几个。

下饺子了。只见奶奶将那一个个饺子倒入沸腾的开水中,不出几分钟那饺子便浮起来了,那白色的外皮里塞满了饱满的馅,活像一个鼓鼓的荷包。我夹出一个放入嘴中一尝,那鲜美的汤汁便顺口而入了。再来看我包的,刚一下锅,那原来饱满的“肚子”一下子瘦了下来,饺子馅“溜”了出来,漂浮在了水中。

虽然今天包饺子不是很成功,却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才是最香甜的,这也恰恰证明了一句话:劳动最光荣!

饺子的散文3:团团坐 包饺子

文/朱嘉翔

“哇喔!今天吃饺子啦!”

过节我们全家赶回西安团聚,买好了饺子皮、猪肉、小茴香等食材,准备包饺子喽!

家里欢声笑语,成了快乐的海洋。小舅洗葱、剥蒜、切姜,爸爸炒熟猪肉末去掉腥味,我自告奋勇择菜。

小茴香绿茸茸的叶子细细的,散发出阵阵清香,平时在南京可压根见不到这美味!小表妹嚷着也要择菜,白嫩的小胖手握着几棵菜在客厅里跑来跑去,三把两把就把叶子扯光了,她一边“天女散花”,一边念念有词:“下绿雪啦!下绿雪啦!……”我哭笑不得,赶紧告诉她窍门:只要把黄叶掐掉就行啦!我们俩合作,很快就择好了小茴香。

接下来妗子洗菜切丁,妈妈调馅,房间里充满了小茴香诱人的独特浓香,馋得我直咽口水!

团团坐,包饺子啦!我和妹妹也嚷着要包,慈祥的外婆手把手地教我们:“ 首先,舀一点馅放在饺子皮中间;然后,食指蘸水涂在饺子皮四周;最后,对折饺子皮把边捏严。瞧,一个饺子就包好了!”

看妹妹包的饺子,乱七八糟粘满了菜叶和肉粒,“真像恐龙”! “哈哈哈哈……”笑声淹没了我的话。“哼!下次我一定要包好!”表妹不服气地说,红红的小嘴撅得可以挂个油瓶,可爱极了!

我依样画葫芦,居然一下子就成功了!外公端详了一下我的战果:“嗯,不错嘛!我家阳阳真能干!”我听了很得意,心里高兴极了!再仔细一看:咦?不对呀!妈妈包的饺子有漂亮的“小裙子花边”,可我的却没有。我又学着妈妈的样子一下一下把花边捏在饺子边上,嘿!穿上花边的饺子看起来更加漂亮了!很快,我的饺子大军诞生啦:有的胖胖像太阳,有的瘦瘦像弯月!这可比捏橡皮泥好玩多啦!人多力量大,很快饺子就全部包好了。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了。我赶紧挑出自己包的饺子吃,“哇,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极啦!

饺子的散文4:饺子的遐想

文/镜心随行

说今天是中国人的饺子节,不足奇,也不足,因为今天是冬至。

冬至是要吃饺子的,为什么?小时候,拿这个问题问父母,得到的回答是: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再问:为什们会冻掉耳朵,而不是鼻子呢?回答便没有了下文。反正,至此以后,知道了冬至是要吃饺子的。

下班回家,刚进门,媳妇就说“我煮饺子吧”,“行么”我答道。灶台上一包速冻饺子已经打开,锅也架在了火上,黄蓝相间的火苗在锅底欢快的跳动着。冬至是个节气,算不上什么节日,不会有单位因为吃顿饺子给职工放假的。没时间包饺子,只得从超市买来速冻水饺煮着吃。

中午和同事在街边店已经吃过饺子了,味道也还行。可毕竟那不是和家人一起吃的,有点独享的感觉,不符合国人过节的习惯,晚上这顿饺子还是要吃的,团团圆圆。

猜想,今天集市上卖得最好的东西应该是与饺子有关的食材,羊肉、牛肉,或者是猪肉,还有那不可或缺大葱、韭菜、韭黄,包括芹菜、大白菜和萝卜,等等。同样,商场里饭馆里也应该是买饺子的云集,吃饺子的盈门。想必今天谁要是没有吃到饺子心里头会不舒服的,毕竟与平时吃饺子的意义不同。

饺子是中国人是最喜爱的食物,在众多的美食当中,对饺子的偏爱程度已非言语所能表达。谚语云: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见饺子有很高的地位和认知度。饺子是中国众多美食中最具创造力的独特美食,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食物,搞不明白馅儿是怎么被包到面里去的,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盘饺子会让中国人欢天喜地。

在中国人的眼里,饺子好吃不仅在于人们对各种馅料的精心调制,以及它给人们身体提供的丰富营养,更在于附着在饺子中的美好寓意。客人来了包顿饺子,全家团聚了包顿饺子,亲人要远行了也包上顿饺子,只要是高兴的时候,饺子都会出现在餐桌上。传说,饺子和医圣张仲景救人性命有关,冬至这天吃饺子也是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有人说,包饺子包的是尊重,是亲情。也有人说,吃饺子吃的是感恩,是珍重。就连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她爹杨白劳也知道,“家里再怎么穷也要赊回二斤白面包上顿饺子过年”。饺子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种“高贵”的食物。包饺子、吃饺子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了桌,我望着摆在眼前的这盘饺子我却遐想不已。虽然这不是我和家人亲手包的饺子,似乎缺少了点亲手劳作的味道,但我依然觉得亲近。我以为,饺子应该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我想,我们为什们不可以为这道美食大书特书呢,为什么不可以为饺子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呢,更为什么不可以为了每年的这天举家团圆包上顿饺子而放假呢,哪怕是半天,以此纪念我们先人们伟大的发明。

这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历经千年不断被传承的美食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吃罢饺子,再喝上一碗饺子汤,叫做“原汤化原食”,这样的说法也只有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人能想得出来,讲得出来。喝茶,口里的滋味儿完全变了,没有了饺子的余香;喝白开水,口清了,香味儿也淡了,只有喝饺子汤合适。其实,中国人关于吃得智慧又何止饺子这道美食,通过吃认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国人最大的智慧。

中国人永远把吃是放在第一位的。人活一张嘴,会吃是福。为了吃,人们找到了“民以食为天”这样的理由。在这个理由之下,人们可以大快朵颐的吃,可以浪漫温馨的吃。大吃、小吃、豪吃、简吃、荤吃、素吃,只要是为了吃,什么奇迹都可以吃出来。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路上跑的;吃走着的、吃爬着的,吃土里长的、吃树上生的;吃一条腿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假如世上有三条腿的东西,国人也会照吃不误的。

民以食为天是为“吃”找了个理由,先人们在吃的方面的创造更是让后世之人敬佩不已,他们不仅找到了“吃”的理由,而且还发明了一套“吃”的理论,在经过漫长的实践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所遵从的必须,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

寒暑春秋,四季轮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祖祖辈辈,生生不息。但先人们在劳作的同时,发现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态观--节气。人们在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中,顺时生活,依节调养,望气候农耕。知道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明白了人类的生息既要符合阴阳五行,也要与节气紧密关联。“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们的饮食随着节气的变化与时俱进,春发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生活,调阴补阳,顺节气饮食,滋养身心。这就是“吃”出来的理论。

一个小小的饺子,集智慧与哲理于一体,乃大美食也。饺子可大可小,可蒸可煮,一切皆随人意。

饺子的散文5:包饺子

文/徐思佳

今天,妈妈说要包饺子,我喜出望外——我终于可以自己包饺子喽!

我拿起一张饺子皮,放上馅儿,再把皮对折起来,我用力地捏呀捏,不好,饺子馅儿被我从“肚子”里挤出来了!我手忙脚乱地拿起另一张皮盖上去,又接着捏。糟糕,馅儿又从另一边跑了出来,我赶紧又拿出一张皮补了上去……就这样,凑合着包好了第一个饺子。瞧,它挺着一个“将军肚”,仿佛在笑话我呢。我不服气地开始包第二个。这一次,我吸取了教训,少放了一些馅儿。捏合时也很小心翼翼,结果却包出了个“瘦子”,站都站不稳。再看看爸爸,他包得又快又好。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爸爸。就这样一遍﹑两遍﹑三遍……我终于学会了包饺子。看着出自我巧手的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饺子,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吃饺子喽——”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了一个热乎乎的饺子,吹了吹,三口两口就吞下了肚,啊!真好吃!

今天,我不仅学会了包饺子,还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不怕困难,仔细琢磨其中的窍门,这样才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饺子的散文6:挖野菜

文/杨丽婧

放假前,吃着奶奶做的荠菜饺子,突发奇想,要奶奶放假后带我去挖野菜。于是,一放假我便迫不及待地去实现这个愿望了。

我们的目的地是奶奶的乡下老家。我和奶奶准备好两把镰刀和两只篮子,穿上雨鞋便出发了。今天天气不错,虽是二月,迎面吹来的风像春天一样,让人心旷神怡。

我本以为现在的荠菜是稀有物种,不容易找,谁知我们的运气特好,远远地就看见邻居家葡萄园里星罗棋布地长满了野菜,远看像一条绿色的绒毯,近看那一簇簇鲜嫩的野菜又如从大地妈妈怀中探出小脑袋的精灵。我急不可待地要开挖,奶奶却笑眯眯地说:“挖野菜,必须得先认识它,别到时挖了半天,挖出一大摊杂草,我可要炒给你吃的哦。”奶奶挖了棵荠菜,拿在手里,告诉我:“它的叶子有绒毛,像扇子一样,有锯齿。你呀看清楚了,挑大的挖。”

于是,我们便分头开挖。我拿起镰刀割向荠菜根部。但是鲜嫩的荠菜被我这样一割便整个散了架,我连续割了几根都是这样。我回头,看看奶奶篮里的菜都是整棵的,我着急了,终于忍不住跑去向奶奶请教。奶奶说:“荠菜的根深,要把镰刀伸进土里挖。”说着,便做个示范,只见她把镰刀伸进土里,轻轻一割,又往上一挑,整棵荠菜就出来了,动作流畅,不到两秒钟就挖了一棵,看得我目瞪口呆。

我一边看着,一边琢磨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决窍。没过多久,我的篮子就装满了。再看看奶奶,她的篮子已高出一大截了。

吃着美味的荠菜饺子,我真开心。我明白了,凡事都有窍门,只要掌握它,你就能成功。同时,我也知道了,用自已的双手收获的劳动果实是最美味的。

饺子的散文7:白粥

文/刘吾福

下岗街上有几家饺子馆,生意都还做得可以,老板呢,大都是一些工厂的下岗工人。

每天早晨,饺子馆里的食客都比较多。

后来,乡下的老汪也进城来,在下岗街租了一个门面,做饺子馆。

饺子馆里的饺子一般有蒸饺,拇指大小,用圆圆的小竹蒸笼,一层一层地蒸,一笼十个蒸饺。三块钱一笼,一般肚量的人,一个人一餐有了一笼,再加上一碗白粥,也就够了。还有米饺,那就是用大蒸笼蒸出来的,里面的馅很大,一块五一个,一般来说,一个人吃两个,再加上一碗白粥,就饱了。

这里的关键就在那一碗白粥。

白粥是用稍软一些的大米,用大锅子煮出来的。一碗一块钱,这都是行情价。食客们有了这一碗白粥,肚子自然就被撑饱了。

老汪的白粥比一般的饺子馆的白粥要做得更好些。

老汪的白粥用的大米是泰国香米,不像其他几家饺子馆,用的是本地的大米,又硬又不香。那泰国香米又软又香,用细火慢慢地熬,熬出来的白粥又香又稠又粘,吃了叫你简直流连忘返呢!

更重要的是,老汪的白粥不收钱——那才叫真正的“白”粥呢——只要你吃一笼蒸饺或者两个大米饺,就可以任你吃一碗或者两碗白粥,都不会收钱的。所以,老汪的饺子馆人气特别旺——那是另外几家饺子馆不能比拟的。

附近小区有一个跛子,大约五十岁左右年纪,每天一瘸一拐地“颠”到老汪的饺子馆里来吃早餐。

到了老汪的饺子馆里,跛子从老汪的台板上拿一个碗,去锅里舀了满满一碗粥,坐在桌边“稀稀”地吃。连吃两碗,然后放下手中的碗,对老汪说,汪老板,给我来一个大米饺……跛子拿着那个大米饺自己并不吃,却另外舀了一碗白粥,连那个大米饺一起拎了,回家去。这样一来,跛子明显占老汪大便宜了——才一个大米饺,就蹭了老汪三碗白米粥!

尽管在一旁的食客们“嗤”着鼻子,对于跛子的这种“蹭”白食的做法很不屑一顾,但是,老汪什么也没有说,依然对走出门的跛子说,好走啊!欢迎你再来啊!

说“再来”,跛子还真的“再来”——跛子每天都来,无论天晴下雨,从不间断,而且,总是一个大米饺,“蹭”三碗白粥,而且自己从来不吃大米饺,总是吃两碗白粥,总是将大米饺和一碗白粥带回家去。

每当食客们议论起跛子来的时候,老汪总是淡淡一笑——这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可怜的人哪!

就这样,跛子一直在老汪的饺子馆里吃了大约一年,也就是“蹭”了一年的白粥。

这一天,跛子又来了,跛子手里拿着一扎人民币。

跛子语无伦次地对老汪说,汪老板啊——谢谢你这一年来对我的关照哦,这里是五百块钱——我娘说了,不要贪别人的白食。我娘特别喜欢吃你的大米饺,更喜欢吃你的白粥——是你的大米饺和白粥让我娘多活了大半年呢!前几天,我娘已经去了,我娘搭帮你,活了整整九十岁呢!

跛子说着,就将手中的钱递给老汪。

老汪将手一推,咋说?我老汪会收你的钱哩?你将我老汪看成什么人啦?

老汪说着,就又亲自拿了一个大米饺,舀了一碗白米粥给跛子吃……

跛子含泪吃完了大米饺和白粥,交给老汪一块五角钱,然后一瘸一拐地走出门去。

老汪看着跛子的背影说:

好走啊!下次再来啊!

饺子的散文8:母亲的饺子

文/麦浪

孤身在外,又是一年。

年终的最后一晚,我谢绝了朋友的邀请,一个人猫在厨房里,鼓捣出30个饺子,然后在淡淡的月光里,就着一小瓶二锅头,度过了又一个假日里的思乡之夜。

大半生里,我爱下厨房,喜欢鼓捣不同特色的美食,但千变万化,饺子却是我的最爱。无论走到天南海北,只要听说有饺子吃,那一切山珍海味全是浮云。

饺子,历史悠久,源于南北朝的“角子”,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如今,经过历代食客的传承,已成为芸芸中华一大美食文化,并深深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

经过多年的人生感悟,我认为,饺子之所以能得到上朔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喜爱,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这种食品取材不拘一格,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统统可以选用。二是饺子巧妙地将主副食品完美融合,自成一体,体现了古人天地合一的精神境界。一碗饺子端上桌,虽不显富贵,但却有形,不吭不卑,荣华内敛,待客不寒碜,自用能解馋。不同的日子里,一碗饺子,即可作为主食,也可当菜下酒。这东东可水煮、油炸、生煎、清蒸,各种厨艺随意折腾,最终形不变味不散,个个精精神神,清爽可口。也正是它的这些特点,才使得民间宫内千年传承,让中华后人进化了一个海纳百川的好胃口。

在饺子发展的历史渊源中,中华母亲们的作用,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的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男子奴役女人的天下,女人们不仅要和男人们一样耕种劳作,还要承担起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重任。也正是在母亲们日熏忙碌的灶火旁,发现并以智慧掌握和发展了这一贫富均纳、南北适用的东东。

我的故乡在黄河岸边,母亲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具有北方人的饮食特点。而我却是淮河水泡大的,明显有着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但是,母亲的乳汁已经深深沁入我的血脉,我的饮食也就融入了南北习惯,这种习惯的标志,就体现在饺子上面。

小时候,没见过家中摆桌设宴,唯有来客或休闲时,母亲张罗包饺子的记忆。我十分留恋那时包饺子时的情形,一般情况下,都是母亲先和面拌馅,准备完毕,一家老少围着圆桌一起包,那一边包饺子,一边谈天说地的亲情融融,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场景。

从小跟着母亲吃饺子,胃部也就有了对饺子的瘾性,所以,隔一段时间不吃,就会像烟鬼们一样犯瘾。但后来几年,我却对饺子开始了排斥。原因是,当时我进入了淘气年龄,十分顽皮。每当家里包饺子,寂寞没人陪我玩耍,于是就无事生端,招惹这个掀翻那个,弄得大家都很烦。有时母亲急了,上来就是几个结结实实的大巴掌。这巴掌一下去,满屋吵的、劝的、责备的、劝慰的,自然是满城风雨,泪雨涟涟。等到饺子上桌,没有了欢声笑语,只得憋屈下咽。连着几次,气滞胃囊,就呈现出民间所谓的“积食”现象。到后来,我只要看见饺子,就会条件反射般的腻歪。于是,每逢家中再吃饺子,都要为我单独特供一小碗葱花鸡蛋面。

儿子拒食饺子,母亲急在心里,于是,四处祷告,终于求来一方。每当家里吃饺子,都要特意留下几个,先放在灶台上焙干,然后碾碎,加入红糖冲水让我喝,并且严令家人,今后吃饭前任何人不得惹我生气。于是乎,不知是此方神灵,还是母亲的爱心感动了苍天,不觉地,我又渐渐馋吃饺子了。

母亲性格豪爽,做的饺子也是大大咧咧。她包的饺子不是月牙状,而是花咕嘟,就是两手捏边中间一挤的那种。其饺馅也是剁的粗大,支楞八叉,和饺子形状一样,显得愣头愣脑实实在在。尽管后来我走南闯北吃过各式饺子,但总觉得都没有母亲做的好吃,因为,那些饺子都没有母亲做的有嚼头。

我对母亲做的饺子有一种依恋,后来成家立业抽空回家,都不让母亲操劳别的,总是让母亲下碗饺子,然后埋头一餐,即可心满意足地离去。我成家以后,母亲知道我偏爱饺子,逢到她包完饺子,都会早早坐在路口,瞅见我下班的身影,就会大手一杨,“回家吃饺子”!

正如先前说的,饺子是唯一适合南北口味的美食,但是,制作饺子的用材,在不同的时代、贫富不均的家庭也有着很大差别,除了普通的做法外,有两种饺子我印象深刻。一是在六十年代末,我随奶奶在故乡生活了一段时间,那时黄河两岸的农民很苦,视为主食的白面粉很少,当地人们就用红薯面粉包饺子。红薯粉粘性差,活成的面团很糟,所以擀出的面皮就很厚,不说饺馅如何,煮出的饺子,说不上是红里透黑还是黑里透红,粘糊糊的一大坨,吃起来尽在嘴里打转转,就是咽不下去。在豫南吃惯了白皮饺子的我,端起饭碗就犯愁。犯愁归犯愁,可吃上一段,味蕾也就有了记忆,事后回到豫南,隔了一段时间,就会冷不丁的想吃那黑乎乎的饺子,你说贱不贱?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八十年代初,在东北吃的四季饺子,这种饺子是把面皮从四面向中心对折,这样就有了四个面窝的形状,然后将调好的四种饺馅分别放入四个窝中,入锅清蒸。这饺子的关键之处,就是由四种饺馅组成,每种饺馅用不同颜色的蔬菜汁或原料本色做成,每个面窝里,放一种颜色馅,这样,就呈现出绿红黄白的颜色,寓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煞是好看。由于一口可吞进四种不同风味的饺子,自然也就口留余香了。

九十年代末期,慈祥的母亲别我远去,无尽的思念之中,少不了对母亲饺子的回味,自此,我再没有吃到过母亲那愣头愣脑的粗犷饺子。

贤惠的妻子,深知我对饺子的眷恋,于是,隔三差五,也会为我包上一顿饺子。妻子并不怎么爱吃饺子,但她做的饺子却深得人心。她包的饺子是那种典型的月牙状,小巧秀气,中规中矩。饺馅也剁的细碎匀称,拌的色鲜味正,端上桌来,香气四溢。

我发现,妻子做饺子除葱姜蒜要给足外,还要两个重要的程序,一是肉馅放足佐料后,一定要加入适量水,朝一个方向不停的搅动十分钟,当肉馅变成糊状后,抽出筷子,将缠绕在筷子上的纤维剁碎。二是加入的蔬菜,一定要先淋入清油稍拌,目的是让蔬菜被油护住,不至于被盐分融化。在这之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一定要往馅中拌入一两个生鸡蛋,这样,煮熟的饺子就会蓬松,饺馅就不会结坨,同时增加了饺子的鲜香气味。

饺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亲情。人们对它的钟爱,散发的是一缕缕家庭祥和的气息,人们品味的不仅是它的清香,更多的是享受人间的温馨。

新世纪之初,出于生活的需要,我开始了孤身闯世界,但人在他乡,顽强的味蕾却一次次倔强地拒绝新的口味,如何适应他乡的饮食成了最大难题。出于身体之需,我选中了饺子作为调节胃口的首选食品。于是,每到一地,我都将寻找饺子馆视为首要任务。然而,我找了很久很久,最终没有找到和母亲妻子口味相仿的饺子。出于无奈,依照求人不如求己的原则,我自己就动手做起饺子来。每当闲暇或节日,包饺子就会列入我的日常计划。

多少次,我一人静静地包起饺子,脑海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情景就会油然而生,亲人们的欢声笑语就会弥漫房间。多少次,我想到了家里的每一个人,无论健在的、逝去的,都会在我脑海鲜活起来。我多么希望将我的思念,用饺子皮一样包裹起来,在热气腾腾中送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苦难的人生里,还有一个人在默默地思念着他们。

饺子的散文9:饺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广雅》一书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平度人称饺子为“箍渣”。在当地土语中,把形容穷日子“吃糠咽菜”的话说成“吃渣咽菜”。这里的“渣”,就是“馇”小豆腐用的野菜或菜叶子之类的“渣”。做小豆腐叫“馇渣”,那么,穷人家吃不起肉饺子,以“渣”为馅,把“渣”用面饼“箍”起来,这便是“箍渣”俗称的来历。这样,还要美其名曰“素饺子”。有道是“好吃不如饺子”,平度的“箍渣”,却留下了穷苦老百姓长年累月食不果腹的辛酸记忆。如今,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饺子也成了家常便饭了。

饺子的散文10:我学会了包饺子

文/沈小颖

平常里,都是妈妈包饺子给我吃。妈妈包的饺子可好吃了,有猪肉馅的,有韭菜馅的,还有香菇馅的……真是多种多样。每次我都要吃得小肚子圆鼓鼓的,心里不禁想到:要是我也学会包饺子,该多好啊!

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妈妈把面粉揉好,旁边放着碧绿碧绿的韭菜馅。原来,妈妈正准备包饺子。我心里想:机会终于来了,这次可以跟妈妈学包饺子了,于是我来到妈妈跟前,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跟你学包饺子。”妈妈对我说:“好啊!,宝贝,你去把手洗干净,一会儿,妈妈就教你包饺子。”我洗净手,按照妈妈的做法:先拿一块饺皮摊在左手手心,再放入适量的馅儿,然后在饺皮上端蘸一点水,最后把饺子皮的两端整齐对折后捏紧,再把捏紧后的饺子从右到左卷一圈圈的花边,一个“饺子”就“成型”了。妈妈指着我包的饺子,哈哈大笑:“这是饺子吗?就像没吃饱的娃娃。”我一看,真的,饺子瘪瘪的,有气无力地躺在托盘里,再看妈妈包的饺子,真是花样百出啊!她时而把饺子边扭成麻花状;时而把饺子的边拧成花边状;时而把饺子的两端捏成“猫耳朵”,看上去既好看又想吃。这时,妈妈又从头到尾地给我讲了包饺子的过程,并且手把手地教我包了几个饺子。我一次比一次包得好,而且饺子也变得像模像样起来。虽然我满头大汗,但看见自己的劳动成果,我开心地笑了。

蒸熟后的饺子,晶莹透亮,那翡翠般的韭菜馅透过饺皮,显得翠色欲滴,让人看一眼,就直流口水,我终于学会了包饺子,同时也享受到了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饺子的散文11:白水碎饺子

文/商子雍

这是入冬以来难得的一个好天,在暖洋洋的阳光抚摸下,竟感不到一点儿凛冽的寒意。一大早,我们便驱车往西安东北方向、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白水县奔去。

历史上,白水县曾出过字圣仓颉和酒圣杜康这么两位功勋卓着的人物;现实中,白水县的苹果名扬四海。但我们这一次来白水,却不是专程来探访他们。说来惭愧,这次远行,是一群“吃货”闻香而动,奔着美味的白水饭食而来;当然,也可以表述得好听一点儿:为了寻找民间美食、为了弘扬地域文化。

说到“寻找”和“文化”,不禁想到这样一句传统的经典语录:“礼失求诸野。”据说此乃孔子所言,翻译成语体,就是“如果礼制沦丧了,不妨到民间去访求”。饮食不也是这样吗?如今,大城市里那些豪华酒店里的饭食,外在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因此越来越与饭食的应有之义相悖。在这种情况下,听说白水的饭食本色、味美,身为“吃货”的我们,当然会跃跃欲试了。

白水之旅果然不虚此行。中午一餐,没有任何所谓的大菜、硬菜,但一道道能够唤醒我们肠胃记忆的家常饭食次第上桌,吃得人心旷神怡。限于篇幅,今天只来介绍其中的一味:白水碎饺子。

在陕西方言中,碎,就是小;白水碎饺子,即白水小饺子是也。如今,饺子是中国北方一种太常见的饭食,但许多年以前,饺子在餐桌上的横空出世,却堪称一项杰出的创造。请设想一下,当传统的主食、副食组合,比如馒头与菜品、烙饼与菜品、面条与菜品日复一日地端上餐桌,已经让人多少有点儿审美疲劳的时候,忽然有人别出心裁,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主食、副食组合方式,当饭菜合一(甚或饭、菜、汤合一)、形制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饺子端上餐桌时,带给进食者的,将会是多大的诱惑和喜悦!北方民间谚语有“好吃不过饺子”之谓,诚不谬也!

白水碎饺子,更是把饺子的这种优势,张扬到了极致。这种“迷你”饺子,仅有成人大拇指一半左右大小;换种说法:一个碎饺子,只相当于常规饺子的约四分之一。不过,碎饺子虽然碎,却是有皮有馅、有模有样,甚至还特意掐着精致的花边。饺子皮是用上等小麦精粉制作,饺子馅的主料是白萝卜,辅之以白菜、胡萝卜、豆腐、海带末、黄花菜、五花肉,加入精盐、菜油、花椒面等调料拌成。碎饺子经过捏制、水煮,捞进饭碗,浇上一大勺用豆腐丁、木耳、葱丝烩制的汤臊子,最后根据进食者的口味,调入油泼辣子、蒜泥、醋……一碗饭、菜、汤合一,色、香、味俱全的白水碎饺子,便足以让你馋涎欲滴了。

一碗碎饺子下肚,余香满口之时,我不禁浮想联翩——旧时农家主妇,之所以肯下这么大的工夫制作碎饺子,除过要满足家人的口腹之欲以外,想来她们在劳作的同时,也有一种创造的快乐洋溢在心头吧!再者,制作碎饺子,也许还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参与,不管是母女合作,还是婆媳合作,亲情的相互交融、相互滋润,都格外让人神往。于是,白水碎饺子,在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就都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在人的器官中,最有记性的其实不是脑子,而是胃。儿时吃过的那些简单而又适口的饭食,总是会被胃地久天长地默默记忆;而这种记忆,又定而不移地将会伴随人走完自己的一生。尽管人在长大以后,随着体力的增强和财力的增多,总会或多或少地离开、甚或远离陪伴自己走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那些虽简单、却可口的饭食。然而,在吃饭这档子事儿上,怕是每个人最后都得返璞归真。之所以如此,有人是出于无奈——到了‘有锅盔没牙’的年龄,你不返璞归真行吗?也有人是因为觉悟:只有那些被自己的胃深深记忆着的简单而又适口的饭食,才能够使你的健康得到保障、心灵备受抚慰……”

正是在具备了这种觉悟以后,我们才理所当然地远赴白水寻找民间美食,并因了像碎饺子这样的美味而深受感动!

饺子的散文12:包饺子

文/段雅纯

今天上午,我、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包饺子。

我包了九个,妈妈包了二十几个。我问奶奶:“您包了多少个?”奶奶回答:“我包了一百多个呢!”

包饺子其实很简单,奶奶是这样教我的:先拿一张饺子皮,用勺子挖一点馅放上去,再用食指蘸点水在馅儿周围画一个半圆,最后把饺子皮对折,拧一下,一个很漂亮的饺子就做好了!

中午,奶奶把饺子煮给我们吃,美味极了!奶奶说:“馅儿里有五花肉、蘑菇、鸡蛋、白菜,当然好吃!”大家的碗里装着许多美丽的饺子,有的像我的小嘴巴,有的像小公鸡的翅膀,还有的像小猪的耳朵。

包饺子实在是太好玩了!

饺子的散文13:老瓜馅饺子

文/牛越

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这是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的一句话,可见在老百姓心目中,饺子实在算得上不折不扣的美食了。

吃饺子,现在说起来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我小时候,想吃顿饺子却不容易,那是只有到过年才能吃上的。那会儿,乡村人家都缺吃少花,然而过年了,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多多少少割点儿肉,给眼巴巴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做几顿肉馅饺子吃。而在平时,想吃饺子,也就只能流着涎水想一想了。

平时吃不到肉馅饺子,素馅饺子其实还是能吃几回的。我记得小时候,母亲隔些时候,就会为我们做一顿老瓜馅饺子吃。

秋天里从生产队分粮分菜,常常会分到一些老南瓜老冬瓜,母亲就会从中挑选出几只个儿大的老瓜来,削去皮,再将瓜肉削成条,一束束黄黄白白的挂到屋檐下晾晒起来。这些老瓜条子,母亲就是专门用来剁馅吃饺子的。

我小时候,一日三餐,只有小米玉米来回变花样,然而再怎么变,小米也还是小米,玉米也还是玉米,小米玉米肯定不会变成大米白面;至于肉,平日里更是想都不敢想。白面虽然有一点,但钵子里实在也舀不出多少来。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为了改善一下一家人的伙食,只能为难自己了——肉买不起,面有一点,那么就隔些时候吃顿老瓜馅饺子吧。

三十多年了,我已经记不得老瓜馅饺子的味道,但它的味道绝对无法与肉馅饺子相提并论却是可以肯定的。那么,我想,饺子好吃不好吃其实全在馅吧,换句话说,吃饺子其实就是吃馅吧。而素馅再怎么精制细作,恐怕也是赶不上肉馅香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记不得老瓜馅饺子的味道了,但却始终忘不掉母亲的忙和累。我们家家口大,剁馅、和面、擀片,包饺子、下饺子、捞饺子,直至洗锅涮碗,一应活计似乎都是母亲一个人在忙乎。然而,忙乎着为一家人做饺子的母亲,忙到最后别人都吃饱喝足了,却常常自己只能喝点饺子汤……

虽然老瓜馅饺子无法与肉馅饺子比,但对我们来说这却就是美肴佳馔了,因此一个个吃得有滋有味,狼吞虎咽,头都顾不得抬一下。想啊,一张嘴每天与小米玉米打交道,久旱逢甘霖般的好容易逮着一顿饺子吃——是素馅是肉馅都在其次——能不吃得有滋有味,狼吞虎咽吗?倘能十来天半个月就吃一顿老瓜馅饺子,那实在就是神仙过的美日子了……

时过境迁,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再稀罕吃什么饺子了——我当然说的是肉馅饺子,素馅饺子大概早没人再吃了——甚而至于我觉得,“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这句话简直老得有点可笑了。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却想起了老瓜馅饺子,是因为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

三十多年前的老瓜馅饺子,我虽然不曾吃出浓浓的肉香,但却吃出了母亲无尽的爱意。这种鼓囊囊包满母亲无尽爱意的老瓜馅饺子,我再也吃不到了。

饺子的散文14:冬至吃饺子

文/何红雨

今天冬至,心里却有些许淡淡的忧伤。

也许,是想念母亲了。

又或者,是因了其它的事情。

总之,心绪是感伤的。

朋友圈中大家都在晒饺子的图片。看到的时候,更会勾起我内心里浅浅的忧伤。

午间时分,听《卡农的幻想》,钢琴的美妙旋律很是享受。但是仍会感觉,这样流动轻淌的旋律中依然有着些许感伤。

摊开一页白纸,想画点什么。

但是却似乎仍旧会有浅淡的忧伤氤氲袭击而来。

随意画下的是一个女子,长发披肩的一个女子。大大且深邃的眼中藏有些许淡然的忧伤,彷如此刻的我。她的手里拿着一朵红色的花朵。而花朵之上,是只轻舞的红色蝴蝶。翩跹轻舞的蝴蝶旁边有点点的红色。我想,那该是蝴蝶的鲜血吧?它受伤了,殷红的鲜血正从它的身体上滴落……

不晓得为何会画这幅画,也不晓得为何会令这幅画也氤氲起些许忧伤。

反正,只是感觉画完之后的自己,仿佛轻松了许多。

冬至吃饺子,会令人不自觉地想念母亲,更追忆那些逝去了的幸福时光。

多年前吃饺子,冬至或者并不是冬至。那时候,父亲最喜欢吃饺子,而母亲,则每周都会用不同的内馅为我们包饺子。

彼时,我正读中学,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放学回家后站在厨房大大的案板前帮母亲擀饺子皮。也是那些时候,我练就了一手擀饺子皮的本领,擀起来的时候,足够供8个人一起包饺子呢。

而今,父母已然分开,更可怕的是,他们都已经年迈,再也不可能会吃上一顿他们包的饺子了。

每每有时间,则会为母亲包饺子吃。

而其时,母亲总是一脸幸福的微笑。

在我看着她吃饺子的时候,仍旧会想起从前的许多。

或许,那刻,母亲也会想起那些旧时的光阴吧?

而那时,我的亲爱的母亲呀,又是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啊!

流光飞逝中,饺子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美好幸福也略带辛酸思念的食物。

冬至吃饺子。

一口口、一个个慢慢吃着的时候,我发觉,有眼泪,突然滴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