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散文

请欣赏风光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风光散文1:暖阳三月,告别一场风光雪月的遇见

文/青衣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告别氤氲的旧时光,望天空中云舒云倦,携一抹明媚的暖阳,听轻风在耳畔萦绕。一路往南,独行千里,只为与风擦肩,只为那一刹那的相遇。

(一)

三月,春意盎盎。一抹绿意油然,一点红缀出墙。在阳光的斑斓下江南的春意愈发浓烈。我眯起双眸,远眺那波光闪闪的碧水湖畔,那一排排的松柏树木,成为这一路最唯美的点缀。如你在我回忆的脑海里笑魇如花。

放下那放不下的相思,割舍那不舍的回忆。不在感叹事事无常。以风花为伏笔,撰写你我之间那场无关雪月的遇见。我曾经在萧瑟的寒风中等你归来,然后又在漫漫雪夜中送你离去。辗转又一个冬季,彼时的湖岸已是柳风依依,桃花满天。

微风彼伏,在回忆的长河中掀起涟漪阵阵,你的一颦一笑都在绿肥红瘦的花絮中浮现。这条曾于你共度的湖岸,叫我此刻如何轻渡。你曾在画碟深秋中说你是我的,如今花丛中蝶舞翩跹,耳畔那句你是我的依旧飘荡在空中。明媚的暖阳,轻软的春风。你我十指紧扣的画面逐渐朦胧起来,最后消散在那千重山万重水的陌路之中。

(二)

小洛说:他之所以爱上旅行,是因为旅途中有一道道唯美的风景,还有一次次深深的感动。于是我遇见了你,从遥遥相隔的两个地方,相遇在这个江南以北的地方。轻风舞动我的衣袂,我轻撩起你凌乱的发丝,于红尘风华中隐去,那是的我喜欢为你折花戴在你发髻之上,然后看你一双清眸弯弯,露去一抹深情的笑意,于情于心。

轻念,念想晴天时,陪你走过的丛林陌纤。念想雨天时,为你起伞,遮雨。撑起的那一片艳阳天。陌上红尘,有你便感到深深的幸福。而幸福却如南柯一梦。三月暖阳渐浓,碎了一地的回忆斑驳。我在素纸之上,描绘你我之间如诗如画的回忆。如花事之期,花开最美。花落最凄。而此时,便是花开之时,你的笑魇依旧深深的刻在我的回忆里。相忘,却是念念不忘。

(三)

锦涩安年,一路听风,且行且停。跟着流转的旋律,在花海之中缓缓跳跃,这里没有尘世的喧扰,没有灯火的迷离。携一片尘埃,揣一段往事。行走在花香四溢的道路旁,一种刻骨的相思萦于脑海之中。无声的在指尖滑落。搁浅的旧时光。回忆中霓裳轻舞间,尘烟散尽。信手拈起一片花瓣,微闭明眸,将缕缕相思化入一场没有归期的相遇。

一念情长。回首间,恍然隔世,又恍然昨日。风轻云淡,回忆划破天际,与紫阳西下,出现在世界的另一边,从此你的世界里不再有我,我的生活里没有了你。

时光伊始,留下太多的相思,于是在幽深的雨巷中。念想你是否在斜风细雨中漫步,念想细雨是否会打湿你的衣衫,可不要让你染上风寒。于是在起风的深夜里,念想你是否合上刻门窗,念想你是否盖好被褥,半夜里是否如我一般难以入眠。离别的深秋不再多离别,收拾好心情只身孤影,继续踏上一段旅途,从此与文字有染,伴随一颗孤寂的心流浪。

(四)

与你遇见是一条没有归期的路。如两条相交线,一旦相交便愈行愈远。爱情对于你我,只是遍体的伤痛,此时已经不在乎谁对谁错。许在有朝一日你不记得我了,而我却依旧会念起回忆里那一幕幕的温暖。

晴天,天晴,心也晴。我把无法割舍的情怀,用笔书写一张张情笺,或浓或淡。看一个个少年把目光投在纸上,把我们的曾经轻轻浅唱。岁月嫣然一笑,我看到你低眉,轻语。于陌路之上,于静好的时光里,成为我旅途之中最唯美的剪辑。而我沉醉不知归返。

暖阳三月,微风渺渺,花香淡淡,褪去锦衣华袍,轻声对着微寒回忆告别,感谢那些有你的回忆,感谢你曾经给我深深的感动。抬头,暖阳如初,风景依旧。我在等一场烟花,邂逅你我之间那场风花雪月的遇见。

风光散文2:乡村风光

文/蔡皓琰

我以前是不愿意到农村去的,因为农村在我的印象里就是脏兮兮的,地上不是鸡屎就是牛粪。可是这次去乡下却发现农村的风景与我的想像正好相反。

农村的房屋虽没有城市那样高,那样豪华,但是小小的砖瓦房可爱极了。夏日炎炎,屋子的墙上满是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叶子一片片重叠着,没有一点空隙。站在远处一眼望去,那样的生机勃勃。绿油油的一片,像一张绿绿的墙垫,摸一下,是那么舒适而富有弹性,就像摸在了小白兔的背上一样舒适。阳光照在叶子上,叶子显得熠熠生辉,屋子在叶子中若隐若现,好看极了。

村里的野花异常的多,红的,黄的,白的,绿的……颜色各异,形态万千。走近一看,花瓣上还盛着几滴晶莹的露珠。有的弯着腰似在捉迷藏,有的挺直着身子随风摇弋,有的含苞待放,膨胀着好像随时都会爆炸似的。看着它们,我好像也变成了里面的一朵,我随着风跳起舞来,这时蜻蜓飞了过来,立在我的耳边诉说着飞行的快乐,小花凑了过来,告诉我今天发生的新鲜事……过了好一会儿,我才醒悟过来我不是花儿。

乡下到处都是绿色,绿的草、绿的树、绿的田地、绿的山野,看也看不完,放眼望去,只见那绿色连着绿色,绿得就像是一片海洋。站在高处远眺,那绿野怎么也望不到边。那连绵起伏的绿似比大海还宽,比长江还阔,比黄河还辽阔无边。走近了看,树木稀稀疏疏。这里似乎只有几棵,转过去却是一座小小的森林,重重叠叠,郁郁葱葱。挨着古井的那棵老树,听说有一百多岁了,虽然它饱经风霜,但还是显得那么的有精神,苍翠欲滴。就像撑开的一把大大的伞。对就是一把大“太阳伞“,看孩子们在伞下玩得多开心呀!远远的望去,又好像有好多树,我称它“独木成林”。

乡村的美景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希望你有机会也来细细游赏。

风光散文3:风光就在寻常处

文/方华

太湖山,位于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东岸,国家级森林公园。

山虽不比名山之险要,却也风光宜人;溪虽没有巨瀑之澎湃,却也涓涓婉转。一路竹翠林青,鸟语花香。沿途读小溪之潺潺,听小虫之呢喃,观蜂蝶之翩翩,览花朵之摇曳。与同行驴友言欢语快间,也不甚经意如此大好春光,款款迤迤入得山中。

铭记“无限风光在险峰”,于是,鸟鸣不闻婉转,桥头不落身影,林间不停步履,过庙不入禅房。一路难听快门“咔嚓”,心存美好愿景——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入得半山腰,已是气喘吁吁,汗湿衣襟。见担石上山修寺的挑夫,一步一个台阶,感叹人生之负重、跋涉之艰辛。

再往上,山势渐陡,而口干舌燥,举步维艰。

坐在道边的山石上喘息,问从上面下来的游客,离山顶还有多远?答曰:半个小时的路程。再问上面可有好看之处?回:没什么看头。于是,同行驴友皆打退堂鼓,寻近旁的一间小庙歇息去了。

心有不甘,一个人向山顶攀登。

一路曲折回转,在腿肚直打颤中上得山顶,环顾间未见非常之观。俯瞰山下,一片苍茫,怅然若失。

此时长风入怀,心有感触:原来,有时风光并不在高远处,一些美好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经过的路边,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放过。登山者还有回头路可走,也可让手中的镜头重拾美景。可人生呢,哪里寻回头之径?

风光散文4:雨霁风光春分天

文/马浩

闲愁,是一种美好的情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踏莎行·雨霁风光》)欧阳修这首词,便是写了一位在雨过天晴的春分时节,面对着大好春光,“蓦然旧事上心来”的青楼女子。

宋时的青楼女子,多指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有才情风骨,如严蕊之流,卖艺不卖身。宋朝崇尚文化,文人墨客是青楼里的常客,像宋朝的大词人柳永,被青楼女子所追慕,以能与他一起饮酒唱和为荣。

欧阳修词中的女子,大约就是这样怀有才情的青楼女子,粗鄙之人,哪里会有什么闲愁可起。闲愁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生的,云无心以出岫,却云烟吞吐,自是可观。那么,是什么让这位佳人感伤呢?不错,是春分时节的美景。

仲春,雨过天晴,阳光明媚,群芳争奇斗艳,双燕绕梁,墙上爬满碧绿的木莲,院中苍苔点点,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美好的事物大都易逝,如同青春,当有人在赞叹花开之美时,有人却在为花儿将凋零伤感。

人生的态度不同,看到的事物就不一样。不过,春分时节,大方向是生长的、向荣的,是冉冉东升的太阳。

民谚曰,春分,小麦起身。返青肥追过之后,小麦开始进入了快速生长期。小麦越冬时,麦苗是趴在土地上的。作物自有它的生存法则,韬光养晦时,就乖乖地伏在那里,不动声色,便是外边充满了诱惑,也要不为所动。

十月小阳春,小麦有时也会误判形势,开始生长,农人便会用碌碡去镇压,把它们压扁,农人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小麦,时机不对,不可妄动。便是立春、雨水、惊蛰,小麦也要小心,随时都可能来个倒春寒。

春到中分,小麦的生长的时机便到了,可以昂起头来做小麦了,天空高远,有劲你就往上蹿。麦田边的蚕豆,看着小麦疯长,也按捺不住了。还有俗称乌龙头的豌豆苗,嫩嫩的梢头,细须袅袅。油菜花开始吐蕾,青萼裹着明黄的花瓣,蝴蝶早已闻讯赶来了,蜜蜂似乎比蝴蝶先到了一步,在油菜花田间嗡嗡叫着,想把所有的油菜花蕾都唤醒。

小孩子爬上村头的柳树,折下光滑的柳枝,拧柳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可以拧柳笛,柳骨与皮开始松动,用手拧一拧,皮与骨便有了间隙,用嘴咬住一头,把枝骨抽出来,柳枝的空囊便是一管柳笛。

骑在牛背上,吹着柳笛,牛在河滩上悠然地吃草,小孩子在牛背上忘情地信口乱吹,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不成曲调,却也开心。

吹得口苦舌干,从牛背上跳下来,到河边寻找酸柳吃。酸柳,一种可食的野草,卵状的叶片,毛茸茸的,色暗绿,叶中有黑痣,味道酸酸的,酸中隐着点点甜意,薅一棵在手,吃着玩,吃着吃着,牙被酸倒了,也不自知,回家吃饭时,发现牙要罢工,才知道,贪嘴了。

杨树上,结满了杨穗,耳坠一般挂在树枝上,随风飘舞着,风铃一般。嫩杨穗是可以吃的,用开水汆,除去苦涩,切碎与黄豆或豆钱子(压扁的黄豆)同炒,吃起来,有野趣。

在孩子眼里,春是趣。有一天,小孩子步入了人生的春天,明白了青春是怎么回事时,春天怕是另一番滋味了,就像欧阳修笔下的青楼女子。

当青春期遇到仲春期,生点闲愁又如何!

风光散文5:风光入眼分外娇

文/屹屹善立

一个初春的星期天。在云龙旧州,那是一个晴空万里,冬阳谱照,风和日丽,景色如洗的好日子。这天,苗尾·功果桥水电站登山协会组织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登山活动,目标是汤涧地区西南方向大山高处的核桃坪村和龙塘坪村,全长6公里。那是我没有去过的地方,据说地处丛山峻峭险峰深处,景色奇美,很值得一去,于是我愉快地报名参加了这次登山活动。

早上,8点50分,我和电站参加登山的20多名职工,坐车来到旧州南边澜沧江畔的清水河入口处,沿着一条山村小公路往大山上行走。那条山村小路地处清水河一则,弯弯曲曲地在深山里延伸,有的地方转弯还比较大,转了一弯,便往高坡上上提升了一大级台阶。想走直路的员工,不愿走山村公路,他们竟勇敢地往陡峭、荆棘丛生的乱石山坡上爬,非常废力、艰难,个个弄得满头大汗。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登山积极分子女职工陈秀丽,在登山中兴致特别高,在脸上流着汗珠的情况下,还一路唱着歌往大山上走。最有趣的是,她在电厂工作的爱人王刚也参加了登山,夫妻俩手拉手地往崎岖、陡峻的山路上登,成为登山一景。建管局年轻漂亮的女员工刘艳芳、简池娟在登山中,一下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一般,痴迷地陶醉于山林、野花、红叶、清泉的动人景色之中,不停地请拿着像机的员工给她们拍照。电站的画家、摄影爱好者钟立义,对深山的美景更是情有独钟,高兴得象个老顽童,路上又说又笑,他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着最佳的拍摄景点和角度,一次次地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我也在不停地拍照,除了为登山的员工留影外,每见到一个有特色的景物,便使我精神一振,连忙进行拍照,在我的镜头前留下了一幅幅值得珍藏图片。

我们在登山中,见到过几座山村小桥,很有特色,云龙上桥的故乡,连大山中的小桥也很有特色。有一座小桥,跨过潺潺清泉流水,桥影、树影在桥上水中映现,景致很特别。姜广东、李朝阳、孙玉军、刘宇辉等登山队员,都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住了,纷纷在那里摄影纪念。见到这种景色,我倏然间联想到元代诗人马致远写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我想第一句最能表述眼前的景观,只有后两句有些消沉忧思,不适合当前的情景。于是我把这句名诗略作改动呤出:“小桥流水人家,小康致富上马,景美人和众夸”。一同登山的员工对“小桥流水人家”名句都有同感。但有的员工说,可惜只有小桥,见不到人家。我说人家可能上边就有,果然我们走过一条弯道,便看到了几户人家。有的员工对我仿马致远词呤出的后两句不解,于是我解释说,电站建设助推了当地的经济建设,旧州人民在小康社会的大道越走越富裕了,你们看这里的山村处处都有现代化的新房子,人们和谐相处,生活幸福美满,这不是很值得我们夸奖吗!大家看了看在山腰里一幢幢的新房子、满山的核桃林、成群的牛羊和山村路上来往的摩托车,都会意地笑了。

我们在大清河一侧的山坡上,艰难地往山顶上走。经过汤址村、大松树村后,我们沿着山路往上登走。当快到核桃坪村时,我听到了“哗!-哗!-哗!——”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真是一种天赖之音。我走近一看,原来那是一股从山肚子里流出来的飞瀑,纯净洁美,使人见了心旷神怡,一下子忘记了登山的疲劳,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到飞瀑旁摄影留念。在核桃坪村的左边也还有一股象这条瀑布一样美丽,声音一样动听的清泉。这两股清泉,都汇入了清水河,最终流入了澜沧江。这两股清泉,也许就是清水河的源头吧!

我看到山上的树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绿、有的红、有的却是淡黄、淡绿、淡红。那绿的是一棵棵青松、一蓬蓬翠竹,还一些叫不出名字,但却是耐寒傲雪的树木;那黄的、淡黄的却是在冬天里不能耐寒的草木。特别是山坡上长着的上那一片片、一株株的核桃林,都已叶落枝秃。山里人对我说,核桃树在冬天要落叶,到了春天才会发出新芽。这种景观描绘出了冬天独特的景色;还有那些红色的花蕊,大多是攀枝花,在澜沧江畔,冬天正是它们开花的季节。这种五颜六色的景色,也许在南国的冬天才会见到。

在登山中,我还见到了一块块巍然屹立的巨石,有的可能有几十吨、上百吨重,最引人注目的是核桃坪村小学围墙上的那块巨石,它在学校的东边,承担了护卫的作用,在外侧一面的巨石上,刻着“中国梦”等红色大字。在巨石的顶部,刻着“江山永固”四个具有令人寻味的红色大字,这四个大字要走到核桃坪村后面的大山上才能看得清。妙哉!“江山永固”!以巨石象征人民的江山,实在富有哲理,形象深刻。当我正在观赏巨石时,还看到一只雄鹰,从尖如刀锋的悬崖上鸟瞰飞过。接着又到一叫不出名的鸟儿,从山泉那边飞过来,它的尾巴很长,很美丽。这时,我还听到登山的员工们,畅怀唱出的一阵阵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在大山中回荡。真是歌声,鸟声,泉声,声声入耳;树景,石景,峰景,景景醉人啊!置身于此,真使人有一种身心融入大自然怀抱的幸福和美感。

中午,我们参加登山的员工们在一位老乡家吃农家饭。老乡家姓李,白族,已有三代,家庭成员较多,全家尊老爱幼,生活得十分和谐、美满和幸福。从周围环境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户勤劳富裕的人家,家中有核桃树等经济作物、养着骡马、牛羊、蜜蜂、鸡鸭等。全家热情好客,做的农家饭,很有特色,可口极了。

吃完午饭,山里人对我们说,更好的景色风光你们还没有走到,那就是龙塘坪村,还有二三公里的山路,山高路陡,问我们还去不去。当时大家都有些累了。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深渊,岂能见到蛟龙”,只有不怕苦不怕累,才能观赏到无限美丽的风光,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一致表示,不怕苦和累,决定继续登山。我们艰难地往山顶上攀登,约在下午二点多钟,终于来到了龙塘坪村,果然这里别有洞天,景色非常美丽。最使人赞美的是那一潭碧清如镜的龙塘水,映出了山花、树木、大山的倒影,真是美如仙境,令人叹为观止。在大山之上,竟有这样一潭美丽宜人的洁净清水,使我们对大自然的天公造化,鬼斧神妙之处感叹不止。大家都说,今天登山,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砺了意志,还观赏了美景,真是不虚此行啊!

这次登山,我观赏了独特的大山景色,增长了新的知识,开阔了新的视野,得到了体力锻炼,获益匪浅。有感而发,故草成小诗一首来抒发个人的感受:

清水碧河山箐流,

登山磨砺志不酬;

飞鸟瀑泉身旁过,

奇石险峰入眼球;

龙塘镜中绘仙境,

核桃山村景观秀;

人生此次不虚行,

欢声笑语画中游。

风光散文6:家在“西霞”边

文/张建强

风光秀美的西霞院景区,地处吉利城区西约五公里处,景区的北邻就是我的老家南陈村,一个黄河岸边颇具现代化气息的新农村。

幼时,出了家门就能看到南边的黄河。那时,西霞院水利枢纽工程尚未建设,黄河完全处于“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状态,冬春两季,河水平缓,波澜不惊,像特别温顺的少女。而到了夏秋时节,常常会受上游雨水的影响,黄河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脱缰的野马,波涛汹涌。

有一年,眼看到了秋收,黄河突发大水,乡亲们种植在河道旁的芝麻、黄豆未来得及收获,就全部被洪水淹没。然而等河水退去,伤心的乡亲们惊喜地发现,原本凸凹不平的河道,被泥沙全部淤为平平展展的沙土地,足足有几百亩,这可是种植西瓜、花生上等的好地。后来,这些地就成了乡亲们勤劳致富的“聚宝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真是这个理儿。

在我们这帮孩子眼里,西瓜、花生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能跳进黄河疯玩才是我们最盼望的。那时候,黄河就是我们这帮孩子天然的水上乐园:冬天我们在河面上追逐嬉闹;夏季只要不上学,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河水里,打水仗,捉小鱼。

当然,疯玩的背后是要付出代价的。出于安全考虑,父母严禁我们下河,约法三章,只要违反,必遭“皮肉之苦”。母亲检验我们是否下河很有一套,只要用手指轻轻在我们身上一划,便有了答案。黄河泥沙含量大,经过河水浸泡的身体,手指划过就会留下明显的印迹。每次挨打,我都看到母亲眼里闪着泪光。“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上。”长大后,我才真真切切领会到村里老人常说的这句话的含义。

后来,为支持西霞院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父老乡亲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南陈村整体顺利搬迁。自从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我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回去,也都来去匆匆,以至于西霞院景区建成这么多年,我还从未走进过。

那天,同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拍自西霞院景区的图片:水天一色的湖面,展翅低翔的白鹭,曲径通幽的小路,碧波荡漾的芦苇……

我归心似箭回了趟老家。如今的老家,早不是过去土墙瓦房的旧模样,整齐划一的砖混结构三层小楼房,展现着家乡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西霞院景区的位置,以前正是南陈村的地块。

走进景区,小亭、石径、假山、鲜花、竹林……处处皆美景。过林溪、穿花海、越小桥,我终于第一次看到了西霞院大坝的雄姿。极目远眺,大坝犹如镶嵌在黄河上的一条巨型玉带,横跨两岸,气势恢宏。河水在大坝的阻拦下,形成一望无际的湖面,湖面如镜,水天相连,烟波浩渺,堪比西湖!

在大坝的下游,是广袤无垠的黄河湿地。曲水环绕,鸟儿鸣唱,柳树茂密,芦苇簇拥。芦苇开花时节,也是芦苇最靓丽的时候,金色的太阳,酣畅淋漓地把光辉泼墨般洒在芦苇丛中,芦苇在金色的阳光中,毫不掩饰地摇曳着曼妙身姿,把整个湿地装点得美轮美奂。最喜欢诗人余亚飞《咏芦苇》的诗句:“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顺着由松木铺就的蜿蜒小路,穿过数公里的青纱帐,黄河岸边一块长方形巨石出现在眼前,自然天成的巨石上雕刻着七个浑厚有力的大字:万里黄河第一清。是的,经过小浪底、西霞院大坝的阻拦调节,黄河在这里已收敛起桀骜不驯的性子,河水已变得非常清澈。黄河水,就这样多情地滋润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川流不息。

风光散文7:低处有风光

文/李亚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对于高处的风光总是无限向往、情有独钟,对于高处的追逐往往锲而不舍、不胜不休。

高处的确风光好,“站得高,看得远。”但是如果人人都向往高处、追逐顶峰的话,那么我们必将忽视和错过生命中的另一种美好:低处的风光。

爬山的人,如果不那么急于到达山顶,而是怀着一种闲散的心情,走走停停,转转看看,那么,也许你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原来,沿途也有这么多不知名的美景啊!所谓“三步一亭,五步一景。”既有迂回曲折,又有一马平川;既有山花烂漫、又有青枝绿叶。执着登高、脚步匆匆的行人轻易的与之擦肩而过,他们或许穷尽一生都不知道,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那样明月、清风、山涧、溪流,反而是那些闲散淡定的人,捡拾到别人遗落的珍珠。

人在山腰,每向上迈一步,就意味着离山顶近了一步,越来越清晰的目标,让跋涉充满了即将到达的希望,渐渐抛在身后的台阶,让攀登充满征服的豪迈。终于到达山顶的那一刻,攀登者可以骄傲面对苍茫大地,振臂一呼。可是,繁华落尽,往往四顾茫然,荒芜遍地:曾经的豪情万丈难道消失在风中?那些五彩斑斓的梦失落在何方?当人生简化成一次铆足劲的攀登,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不是俯瞰众生的骄傲,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村官”活动以320多万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为主要对象,展示他们中真诚服务群众的典型代表。活动开展以来,已报道了一大批勤勉奉献的村官代表,他们扎根基层,安于基层,担负着落实政策、联系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重要任务,为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向全国人民传递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细细端详镜头前的他们,基层的艰辛让他们面容过早蒙上岁月的风霜,长期的操劳让他们顾不上衣着的光鲜,但是他们在朴素的外表之下,那颗澄澈、明净的心,那种甘把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奉献基层的精神却是这世间最动人的风景。

高处固然风光好,但是如果没有低的铺垫和印衬,也无所谓高远。高处往往风大,高处清寒;低处平淡和平凡,但是低处贴近大地,实在并且温暖。

到了云山雾海的顶峰,千万不要看不清山下的大地。云雾都是虚渺的,终究会飘散。而大地上有肥沃的泥土,有茂盛的庄稼,有劳作的农人,有我们的衣食父母和兄弟姐妹。位置可以在高处,但心一定要在低处。

低处有风光。揽一轮明月,大地皎洁。掬一捧春花,芳香满怀。

风光散文8:美丽的秋色风光

文/秦欣

又是一个凉爽的秋天,秋天又轻轻向我们迎来。

秋天到了,无数的叶子也枯黄了,它们仿佛一只只美丽无比的枯叶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着,有黄中带绿的银杏树叶,也有红于二月花的榛树叶和如同手掌的枫树叶,它们轻轻的飞舞,真是令人陶醉。

这个火红无比的榛树叶仿佛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枫叶可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这个美丽的枫叶比那春天绽放的花还要美几十倍呢!它们为大自然增添色彩,使这个秋天更加灿烂!

秋风吹过小路,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洒落到四处,芬香扑鼻。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逢逢勃勃在田野上闪耀。

微微的秋风轻轻一吹,每一棵果树上的果子都成熟了,仿佛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石榴也笑绽了红肚皮。

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稻田里的稻谷也黄了,玉米举着黄粒乐了。它们都乐开了怀,仿佛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在田野里嬉戏。

野菊花也开了,有五颜六色的,有的白,红的,紫的,黄的令人眼花缭乱。

秋天真是个丰收美满的季节。凉爽,宜人的季节呀!

风光散文9:改膳

文/灰色猫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我却常对一些平常的事情“望洋兴叹”。就拿改膳来说吧,本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无非就是吃顿好饭而已,这平常的就如同我这个平常的人,掉到人堆里保准找不着一样。然而,在今天这个神奇的年代,许多事情就像必然和偶然一样不可捉摸,连“改膳”似乎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二十年前,上大学放假的时候,寒假里的一天。

母亲说:“咱改膳吧!蒸窝头!”

我听了,没吱声,微微皱了一下眉。

蒸窝头也算改膳?我的舌头上的颗颗味蕾溢出了几分反感,食道和胃也泛起一阵阵痛苦的灼热----这是窝头留给它们那粗拉拉沉甸甸的记忆。

从我记事起,窝头便伴随着我的成长,早饭是窝头,晚饭是窝头,上中学在学校吃的仍是窝头。不过,我记忆中的窝头并不都是玉米面的,小时候吃得是高粱面和红薯面的,黑漆漆、硬梆梆的。印象深刻的是,玉米面窝头是只有家中来了客人或者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再后来条件好了的时候,还能吃到黑馒头和包皮卷子,那是后话。但是始终忘不了放学后那缠着母亲要玉米面窝头的情景,就像期待山珍海味一样。等上中学以后,生活条件有所好转,我在学校吃住,吃得大部分还是玉米面窝头,偶尔也能奢侈的吃一次黑麦面馒头。在学校吃饭需要用粮票兑换成饭票,由于家里没有吃商品粮的亲戚和朋友,只能从家里拉上粮食卖到粮站,换成粮条(一种相当于粮票的单据),再拿到学校兑换成70%的粗粮和30%的细粮的饭票,有时候粗粮不够吃,就用细粮饭票给条件好的同学兑换成粗粮饭票,当然是一比二兑换的。那时候的饭量似乎很大,每个月吃不少粮食,总想着能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三年的高中生涯,是玉米面窝头、贴饼子和白水熬白菜外加玉米稀饭与咸菜滋养着我正在发育和求知的身躯。想想还真与窝头很有缘,是这窝头,垒起了我的五尺之躯;是这窝头,铸就了我的智慧和灵魂;是这窝头,把我送进了高等学府,成为当时街坊邻居羡慕的“天之骄子”。但是,我并不留恋窝头,总盼着有那么一天永不再吃它。

母亲拿出面盆,舀出黄灿灿的玉米面,又加了一些白面和佐料,添了水,又特意放了一些从地里揪来的野菜,我听见玉米面发出的沙沙的细音绕着母亲的指关节响,很有节奏感,像一首自然的天籁之音传入我的耳鼓,也许是很久没有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的缘故吧。那黄糊糊、散落落的面团,在母亲的手里旋转、翻飞,瞬间就旋成了宝塔状,旋出了尖儿,旋出了鸡蛋大小的窝儿,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显得古朴、厚重。

这声音,这动作,在我的记忆中并不陌生,然而,现在听起来看起来却与以往又有所不同……我想不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只是这音乐的节奏感让我很是受用。我目不转睛的看着一个个“宝塔”从母亲的手里诞生,在高粱秆做成的瓮盖上排成弯弯的队列,不像正规军,和母亲给我讲的故事中的土八路差不多,一个个穿着臃肿的棉袄棉裤,头上扎着白色的毛巾,占队列的时候总是像一条摆动的蛇一样弯曲着。我在想象着这些窝头,是否也会像当年的朱元璋逃难时喝得“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感觉,我尽量压制着内心对窝头的反感。

母亲边蒸边说,前些日子听别人说某位知名教授每星期都要吃两次窝头,说玉米面里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别的粮食和蔬菜所不能替代的。我知道这位教授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吃窝头的。但是我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也开始关注食品营养了。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刚回家时看望叔叔的情景,不太宽绰的院子,看不到矮小的土坯房了,一溜五间大瓦房,白白的墙面,平整的水泥地板,屋里用自己做得席梦思床替代了传统的砖坯砌成的火炕,蜂窝炉子上一根银白色的管子弯过两道弯通向窗外,高大的玻璃窗把外面的阳光邀到屋内,亮堂整洁。在靠墙的餐桌上,几个黄灿灿的窝头赫然映入我的眼帘,倒像一个个雕琢过得石头,棱角分明,彰显着“民以食为天”的个性。

我怀着惊异的目光,回头望着叔叔黑中透红的脸膛。“整天吃馒头,腻得慌,还是窝头顺口,你婶子特意添加了豆面、白面、白糖,也改膳改膳。”叔叔笑着说。

唠了一会儿家常,叔叔又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的存粮都吃不完,够吃三年的。都穷怕了,唯恐再回到从前呢,光吃麦面馒头也不习惯,就掺点粗粮吃……”

哦,原来如此啊……

看着母亲把窝头放进冒着腾腾热汽的锅里,盖上盖,便又忙活儿去了。我盯着锅底下燃烧的火焰,仿佛听到了窝头在锅里哼起低沉的歌……

风光散文10:驻足风光

文/_sxy丶小瑜

大漠归浩大,山谷归烂漫,阳光归灿烂……你可归幸福?

——题记

身心疲倦的我坐在灯光下,黑色笼罩着我,此时,我多想是坐在蓝空下,多想能听到嘚嘚的马蹄声……

偶然抬头,阳光暖得让我的心迷失了方向,去哪都是在流浪。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终还是远离了那个喧嚣的世界,我随心竟飘到这浩大的大漠,我是来这流浪的。黑沉沉的天空沉默地笼罩着大地,空旷的古道上只有嘚嘚的马蹄声在回荡。我坐在漠上呆呆凝视着东边,这里只有我,只有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宁静。

咿咿呀呀,呜呜咽咽,是琴声!一时起,一时落,琴曲漂泊不定若风絮,吹得愁绪满漠。淡漠的月光,沉沉的暗夜,几道微绿的萤火,渺茫闪烁。枯叶片片坠落,一时无声,一时簌簌。

心就如这夜,暗沉沉地,些微荧光怎能照亮前方?

不知道多久后,东边泛出了朝霞,虽只是几抹,却绚烂无比,天地顿时因它们而生色,我心因它们而悸动。

霎时,壮美色彩忽散去,此时聚散无常的天边流云恢复了白色,我心中忽有所悟,人世间的美景大都那以拥有,不过驻足时,曾经历过美丽就已经足够。

我策马,心又流浪回了,携一段壮美色彩,补足我幸福流年,与岁月同眠。

在灯光下享受这静静的幸福,借着幸福的颜色,留住刹那芳华。我欣赏大漠的宁静,给予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我充满压力的心一下就束缚了,我爱这宁静的幸福,我爱这洒脱的幸福。

我走向我心中的大漠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不停地走着,自己也成了一处风光,走向远方,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只算是黑夜与白昼的轮回……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我只希望我现在是白昼,我只希望我现在是幸福的。

人生如大漠,幸福如白昼,有红日,有蓝天,有流云,令人震撼的壮丽色彩!就算没有些微荧光,但我仍拥有幸福,让壮丽色彩照亮前方!

一瞥,阳光依旧灿烂。

一望,我终归幸福……

风光散文11:风光未曾谙

文/张彦梅

因为慕名宝鸡大水川草甸的风光,周末便带着母亲去游玩。待到达大水川时已近中午,我们就先在南由古城用餐。把母亲安排在一家岐山面馆里,我和姐姐便在小巷里继续搜寻着特色小吃。

我和姐姐同时被一阵酒香吸引。进了酒坊,当我们端着看不清酒色的粗瓷碗,放到唇边小口抿着时,那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氤氲,我和姐姐对视的一刹那,彼此都已知道,往昔就那么近在咫尺了。

在我们家,最重视的节日除春节外,就是端午、中秋了。父亲不管生意多忙,在这天必是早早回家与母亲忙碌饭菜,和家人一起过节。而这天,也是孩子们可以破例喝酒的日子。不管年龄多大,都允许喝一杯竹叶青酒。

我看着父亲给爷爷斟酒,神情和动作有说不出的孝顺和恭敬,这让我觉得面前的这杯酒也贵重起来。我小心地端起酒杯,学着大人的样儿,小口抿着,饭菜香气蒸腾,感觉庄重又温馨。

等月亮爬上来时,梧桐树下的方桌上已摆满了石榴、苹果、月饼和瓜子。爷爷和爸爸喝着茶,水汽在月色下缥缈,小院中的花花草草在夜色中娉娉婷婷,不知名的虫子阵阵唱和,这情景往往牵出了爷爷的诗情:年年佳节泪心酸,今夜杯中酒味甜。古稀余年风中烛,老来身弱夕阳天。耳听飘笙歌盛世,目睹兰桂秀街前。举斛对月开怀引,莫负人月两团圆。做完诗,爷爷也让我们背一首有关月亮的诗。我背完李白的“白玉盘”,咬开红、绿丝月饼,望着头顶又大又圆的月亮,觉得那“白玉盘”洒下的清辉让整个小院曼妙无比……

我沉浸在往事中,卖酒的小姑娘说,“姐,这酒养脾胃,润肝健体……”不等她说完,我微微一笑,“拿一瓶吧。”当母亲看着我们拿着酒进屋后很是意外,待知道是什么酒时,她没说什么,我知道母亲也一样想起了往昔。父亲和爷爷离世后,我们再也没像小时候那样过节了,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再也没有饮酒赋诗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氛围了。

吃完饭,坐着小火车去草甸。山路迂回,阳光下,浅碧深黛的山演绎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我也自有云深不知处之感。行进中,渐感山风清冽,山峰好像突然遁到了远方,豁然开朗的一片绿色在广阔的山脊上铺展,草地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几座帐篷,几匹骏马洒在草甸上。

小火车终于停下。眼前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丛林,苍劲隐秘。我走在木栈道上,被这些不知名的参天大树围裹着,树下是厚厚的落叶、植被。母亲指着不远处的一种植物说,那不是蕨菜吗?说话间,母亲已经快速地下去,举起手里像娃娃拳头一样的野菜,说:“就是蕨菜,真没想到,这山也有……”脸上闪烁着孩童般的得意。我拿起一棵蕨菜,在凑近鼻子的一刹那,就感到这是多么熟悉的味道。

味道是无形的,却真真切切地告诉我,我和它曾经相识。那是远在东北的舅舅邮寄来的一种山野菜。母亲说,要是你爸还活着,我真想让他带着我回一次东北进山打山珍。“妈……”我喉咙哽住,我知道妈妈一定想起了爸爸下放农场和她去打山珍的时光。某个地方、某个东西、某种味道,都可以成为怀旧的影子。

当暮色渐深,我们离去时,我看见母亲回头长久地一瞥。山山相似,水水相同。也许,我们之所以从未放弃旅行的脚步,是为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许,看山也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

如果,我们在旅行时能无意中邂逅了曾经,如此,旅行便有另一番暖意了。因为,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往昔一直在记忆中摇曳着风光。也因为往昔,在阻挡着时光的凉意。

风光散文12:无限风光在险峰

文/刘绅

最近,我重新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它是由“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写的一本冒险小说,它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是一本让人学会勇敢和坚强的好书,记叙了主人公鲁滨逊在岛上长达28年的艰辛生活。现在回想起来他的种种经历,仿佛历历在目,潜移默化中给了我许多信念与勇气。

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离家远航的航海当中,因为船在岛上旁边的暗礁前面,一不留神,与暗礁来了个猛烈的“透心凉”。船被撞得粉身碎骨,水手和乘客等都被淹死。鲁滨逊被大浪打上岸,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他把剩下来的物品搬上岸。他克服了最初的悲伤和绝望,开始了与大自然英勇的搏斗,用他搬上来的物品自力更生。“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奇迹,重新回到了文明世界——英国!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想起了以前发生的一件事:记得二年级时,我正在学习滑滑板,本以为自己能滑一段距离,但是我一上去就摔下来。“啊!”我被摔得哭爹喊娘,摔得屁股都快开花了。我一下子气馁了,想退却了。这时我想到了鲁滨逊,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随时都有可能面临重重困难和危险,但他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而我面临这么小的困难,就失去了信心,就想放弃。“哎,真是惭愧呀!”从这件事中,我对鲁滨逊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易卜生说过:“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所以,我们要和鲁滨逊一样,不断坚持自己,不断相信自己,不断磨砺自己,最终成为一个胜利者。

风光散文13:101座城

文/王太生

100座城,是远处的风景;只有1座,是近处的风光。

我说的“城”,是指那些人口在30万以内的城市。

到过的许多小城,刚开始是陌生的,只要花上半天时间,很快便熟悉起来。

初来乍到,某个小城那些守候在车站、码头的人力三轮车夫、卖茶叶蛋的、卖土特产的、带路的、代找旅馆的,还有那些鸡、鹅、鸭,都会“夹道欢迎”。

去101座城,最好是在20岁至35岁之间,这是一段喜欢到处乱跑的年龄。大多数不太安于现状,向往窗外的风景和远方的爱情,正所谓生活在别处。

走路的事情,要趁年轻,年老了,腿脚走不动了。如果是在101个地方,碰到101个好吃的,咀嚼不动,就错过了好多美妙的滋味。

101座城,就像一棵树的年轮,越丰富越好,代表这个人去过的地方越多。当然,也不一定101个,大于这个数,更好。

前50座,是应该在20岁至35岁之间走访;后30座,要赶在40岁之前到达;剩下的21座,则是在中年以后慢慢寻访。

年轻时,赶往的大多是梦想之城、缤纷之城,城里有五彩的光环和倒映的水中花。中年以后拜访的,是回忆之城和天空之城,我不一定到达,可我的灵魂却倘佯在前往小城的路上。那是一些安静之城,淡泊功利,远离是非。比如,写作,我正沉醉城里的柔软时光。

人们一般往大城市跑,容易忽略小地方,所以大城市很忙。

我去过的地方,往往是无意中到访,或者顺便歇歇脚。比如20年前,我逗留黄山脚下的小县城,附近有个太平湖,以前叫陈村水库,上海作家陈村曾在那里插队,取笔名陈村。城外的一片卵石河滩,溪水在哗哗地淌。看不出,一个县城与一个作家有什么关系。

去鲁迅的小城,本来是坐在杭州开往海边的火车上。那时,我没见过海。是拜访鲁迅,还是去看海?真的难以取舍。火车在绍兴停车10分钟,就在它徐徐起步时,我见车门没关上,还是从已经起动的火车上跳下了,拥抱了一座小城的同时,拥抱了一个梦。当时,一位与我同行的,40岁后做了局长的朋友对我说,因为你先跳下去了,我们不得不跟着往下跳。你跳下去了,相安无事;我跳下去,脚却崴了。现在想来,一个当了局长的人,不知道还会不会像过去那样,在路过一座小城时,兴奋得手舞足蹈往下跳呢?

101座城,就像是看过101本书。我在那些小城,喜欢在路边的报亭买一份当地的报纸,打听与我无关的消息。

101座城,有101个不同的安静性格和热闹故事,只是它们大都与我无关。某一扇窗户缓缓打开,窗下往往站着一个陌生人。

30年前,我居住的小城,不大。一条街,有的人,从这头,走到那头,用了一辈子的时间。

城里没有山,小孩子经常猫着腰,装着好吃力的样子,爬到唯一的土丘上,站在不知用哪个朝代墓志铭石块砌成的一溜围墙上,踩着古人的名字,登高四望。外祖父说,碰上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西南角上,能隐约看见江对面的京、焦二山。

每个人心中,都有101座城。随着年龄渐长,城的数量越来越少。去101座城,也许是一个人一生的愿望,一年去一座城,要活到101岁,才能抵达。101座城,有幻想之城、财富之城、信仰之城、爱情之城……每个人,去了不同的城,喜欢不同的城,就在那里住下了。

100座城,是远处的风景;只有1座,是近处的风光。

风光散文14:沿江风光一游

文/朱佳莹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沿江风光带春游,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到达沿江风光带后,只见那里人山人海:带着孩子的妇女,出来散步的老人,天真活泼的小孩……我们走在过道里,看见了许多美丽的植物,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里的植物品种繁多:樟木、桂花树、紫罗兰……“快看那护栏上面!”不知是谁大声叫道。我往护栏上一看,啊,原来是我最喜欢的古诗词!我高兴极了,蹲在那儿认真研究起古诗词来。

再往前走,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中心广场。突然,喷泉口喷出了水柱,“啊!真壮观!”这喷泉随着悠扬的歌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水珠洒到我的手上、脸上,惬意极了。

远远地,我看见前方立着两座人型石雕,栩栩如生。放眼望去,蔚蓝的江水缓缓东去,阳光洒满江面,波光粼粼,凉爽的江风徐徐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时间过得真快,虽然满怀不舍与留恋,我们还是踏上了回校的路,而沿江风光带的美景,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令人回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