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儿童的文章(精选7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儿童的文章1:白发里的秘密
文/杨子璇
我是一个留守儿童,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是爷爷奶奶将我抚养长大的,因此我对他们的感情胜过对自己父母的感情。从小,奶奶就如同我的母亲一样,爱我疼我,不让我受一点伤害。可以说,她对我的爱胜过世界上任何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
星期二下午刚一放学我就立马奔跑回家,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今天是三月八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我得把前天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奶奶,以报答她对我的养育之恩。想到这儿我又加快了步伐。
终于到家了,我兴高采烈地拿出礼物,但在我把礼物放到书桌的同时我的脸色立刻由晴转阴,礼物竟然被压坏了,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入了低谷,现在再准备已来不及了。突然,一个念头从我脑子里闪过,有了!我可以帮奶奶梳头。于是,我拿起一把梳子,跑进奶奶的卧室要给她梳头,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奶奶答应了。
我搬来一个椅子,让奶奶坐下,拿起梳子开始帮奶奶梳头。我学着平时奶奶给我梳头的样子,用木梳在奶奶头上轻轻地划来划去,时不时询问力度的轻重,生怕自己用力太大,看着奶奶享受的样子,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梳头时,我猛然间发现有几丝耀眼的银光调皮地在我眼前晃动,哦!是白头发!梳子从我手中滑落,掉在了地板上。奶奶被响声惊动了,连忙问我怎么回事,泪水在我眼眶里打转,我努力让它不要落下来,但它还是不听话地夺眶而出,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奶奶见我这样,赶紧从椅子上站起来,一边为我擦眼泪,一边问我怎么了?我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捡起地上的梳子,让奶奶坐下,继续为她梳头。
在梳头的同时,我心想:奶奶老了,染发剂也无法遮住时光留下的痕迹,我这个做孙女的,不但没有留住时光的能力,而且还没有发现时光的足迹。不是奶奶隐藏得太好,而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留心过,奶奶为这个家操劳一生,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而我却没有尽到孝心。
谁也不会想到,这是我第一次给奶奶梳头,奶奶老了,但她对我的爱丝毫未减。通过这次给奶奶梳头,我思忖良久,收获颇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孝顺长辈,让他们愉快地度过晚年。
儿童的文章2:大师的童年
文/张光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所有人童年时的目标与追求。就是连那些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也有着与我们一样的童年,他们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教训,也有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文学大师鲁迅,幼时一次听说某地唱戏,便兴冲冲催促家人带他去看。结果父亲要求他背诵完功课才许出门。鲁迅照办了,但去看戏便变得索然无味,对书本也产生了反感。许广平说,鲁迅个性很强,如果一件事情遇到了阻碍,给予他的印象,便比别人深刻的多。还有一次,同学将漂亮的信笺分赠他人,小伙伴都高兴地收下,惟有鲁迅拒绝不收。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信笺是那位同学偷来的。鲁迅读书时,如果弟弟们在一旁看,鲁迅不许他们伸手摸书,因为生怕他们弄脏了书页。
史学大师钱穆,幼时记忆力极佳,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9岁时便能背诵。钱父的一位朋友听说后,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出来,众人惊为神童。钱穆也沾沾自喜。第二日,他随父亲出门,经过一座桥时,父亲指着桥问他:“你认识‘桥’字吗?”钱穆答识。父亲问:“用木字易马字旁,是什么字?”答:“是‘骄’”。父亲接着说:“骄字何义,知道吗?”钱穆点头道:“知。”到这时钱穆才知道父亲的真意,脸一下子红了。父亲的教诲,钱穆从此一直铭记在心,读书时绝对不能有骄傲的情绪。
文学大师沈从文,儿时个子小,人很精廋,非常机灵,滑稽有趣,常常逗得寨中老少捧腹大笑。沈从文爱逃学,常将书篮藏到土地庙里,然后在城里城外闲逛。逃学被发现后,沈从文总会被大哥责打,有时还要罚跪。跪着的时候,沈便想着外面的世界,“按照天气寒暖,想到河中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拔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想着这些,他就忘了被处罚的痛苦,忘了时间,被叫起来之后,他也不觉得委屈。他说,他应该感谢这种处罚,给了他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国学大师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他读书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上、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夏天一到,弄得浑身是墨迹。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同学中有写不出来作文的,便时常请他捉刀,酬谢是一个烧饼。傅常常写完自己的作业后,还能为同学写出几篇完全不同的文章来,但先生却知道肯定是傅代写,便开玩笑地对他说:“傅老大(傅斯年排行老大),你这次有没有换两个烧饼吃啊?”傅听罢窘迫不堪。
由此看来,童年时的大师也是那么的调皮、可爱。他们聪明、机智、勤思好问、勤奋、善于观察。品味这些大师的童年,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悟与启迪。
儿童的文章3:古诗词里读“惊蛰”
文/魏益君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宋代诗人陆游的这首《春晴泛舟》,道出了对惊蛰这个美好节气的传神写意和至情期待。
惊蛰,二月节,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惊蛰是一年之中开春时期的一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农村开始进入春耕季节。
多少年来,惊蛰到来之际,多愁善感的诗人,便会挥笔诗句,吟诗赋词,寄托自己的情怀,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惊蛰诗”。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雷》,对惊蛰的描写就更加形象:“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词人笔下的惊蛰更是委婉动人。宋代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宋代萧汉杰的《菩萨蛮·春雨》写的却是惊蛰的另一番景象,烟雨打湿阑干,杏花初开放,然而总敌不过倒春之寒。深夜饮酒,愁绪万千,似醉难醒,我的心上人,你可要记得添衣。
流传较广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大勇收全胜,灵襟袭太和。何妨会稽市,取酒独酣歌。”惊蛰,注定是个酣畅淋漓的日子,春雷惊蛰之日,大海浴鲸波,欢饮于市,何其舒畅!
儿童的文章4:我的苦恼
文/喻子婷
有人说儿童没有苦恼,儿童会无忧无虑地成长。儿童真的没有苦恼吗?我就来跟大家讲一讲我的苦恼事吧!
现在,我升到了六年级,同学们倒是不像儿时那般顽皮了,但是苦恼来了。六年级是毕业班,所以作业就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来。每天晚上都看到一大摞作业摆在桌子上,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睡眠不足,害得我上课都不能注意听讲,经常被老师在全班点名。
以上说的是平时,而考试才是真正的风暴。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不,不知谁叫了一声:“考试了!考试了!”全班马上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下都能听见。如果发挥得好的话,肯德基就近在眼前了,边吃边还听到父母的赞扬。如果发挥得不好,那后果可谓是悲惨至极呀!既要忍受爸爸妈妈的“混合双打”,又要忍受他们唠唠叨叨的长篇大论,那叫一个苦呀!一次考试,能烦你三天三夜睡不着觉。
从这以后,学习成了最主要的事情,跳舞、看电视、玩乐都成了过去,似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都是禁止。
每次我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全部作业,准备干些什么时,爸爸妈妈总会说:“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玩,你也不想想学习多么重要,快去做作业!”我叹了口气,慢慢停下手中的事,重新拿出作业。
凝望着窗口飘荡的浮云,蓦然伤感:平淡的日子里,似乎少了点激情,为此我怀念起过去的那份纯美的生活。的确,成长的苦恼就像是为了自己通往成熟所缴纳的一份沉重的赋税。
儿童的文章5:春日纸鸢飞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已是初春,徐徐暖风,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
广场上空放飞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百脚蜈蚣的串式风筝,传统宫灯的立体风筝,娇小沙燕的硬翅风筝和彩色蝴蝶的软翅风筝。其实我最喜欢八角形的板子风筝,它结构简单,制作简易,小时候我对它情有独钟。
春天的鲁西北大平原,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晨塘迷雾,小桥流水;夕阳红晕,月挂柳梢。在在是美景,处处是仙境。美不胜收,目不暇接,让人浑身情不自禁地迸发出一种不可言喻的兴奋。
儿时放学后,我牵着小羊羔,拎着自制的八角风筝,和小伙伴们奔向村东头的旧窑厂。旧窑厂里野花芬芳,青草葳蕤,两座废弃的旧砖窑高耸入云。草场是放羊的理想场所,窑顶是放风筝的绝佳之地。
找一块百草丰茂的地方,用羊链子将羊羔拴好,用半截青砖把固定羊链子的铁穿钉砸入地下。为防止羊羔逃跑,临走前再在铁穿钉上狠狠跺几脚,然后对小羊羔说:“你先吃点儿草,我玩一会儿就回来。”做个鬼脸就和小伙伴们放风筝去了。
空旷的麦田里,我把风筝放飞到天空,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沿着旧砖窑的盘道走到窑顶。我们在窑顶上用青砖压住风筝线,让风筝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
那时我有一个愿望,我愿变作风筝飞上天,摸一摸白云和棉花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看一看彩虹和丝绸究竟有什么区别?能不能摘下星星做灯使,晚上在星灯之下写作业;能不能跟着风儿到处看一看:村子附近究竟有没有城市,大海比村子里的池塘大多少。
我呆呆地看着风筝,想知道的很多,想解开的谜底很多。风筝飞的那么远,那么高,它一定什么都知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外面看一看,我的梦想和风筝一起高高地放飞在深蓝的晴空。
小羊羔的 “咩咩”的叫声唤醒了我,应该为小羊羔更换草地了,走下窑顶的盘道时还不忘摘一朵生地黄的花朵,放到嘴里允吸一口花蜜。
年年春鸢飞,日日故乡梦。后来我走出了乡村,来到了霓虹闪烁的城市,但故乡之情,儿时欢乐就像一根风筝线把我牢牢地拴在了家乡的窑顶。
是时候回老家一趟,看一看春意盎然、铺青叠翠的故乡了……
儿童的文章6:儿童的情趣
文/赵伟
“六一”儿童节到了,该给孩子们送点什么礼物呢?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裕,物质方面给的再多,也无非是锦上添花,不妨在呵护孩子们的童趣上多做些事情,能让孩子们高高兴兴,自由发挥天性,就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童趣,即儿童的情趣。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儿童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
著名画家丰子恺有一幅名画 《凳子四条腿,阿宝两条腿》,就童趣盎然。他的4岁女儿阿宝把自己和妹妹的鞋子脱了,套在凳子腿上,高兴得在旁边大叫:“凳子四条腿,阿宝两条腿!”她的母亲呵斥阿宝,怕把袜子弄脏了,丰子恺却觉得很有趣。于是,一颗善于呵护的心,看到一件充满童趣的事,画出了一幅富有童趣的画,换来了无数小读者的开心一笑。
缺少童趣的孩子,小小年纪,春行秋令,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即使在其他方面再有成就,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曾有个12岁的“神童”作家,在书里这样写:我找对象的标准,“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潇洒如马哥(小马哥),强壮如伟哥”,这话固然幽默诙谐,但出自一个小女孩之口,却显得油滑早熟,既无趣,也不正常。建议她还是先别忙着写小说出名,倒是真该好好补补童趣这一课了。
当然,一般来说,在正常环境下,童趣是自发的、天然的,无须刻意去培植,去补课。但毕竟孩子们可塑性很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对其童趣也需要精心呵护,正确引导,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和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以使他们健康成长,幸福愉快。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政策,很受学校和家长们欢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实际上也就是在保护孩子们的宝贵童趣。广电部明确规定,涉案、凶杀、暴力内容的影视剧一律要放在黄金时间之后,这期间要多放孩子们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影视剧,目的就是为了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污染,不让和平友爱的童趣被野蛮的打打杀杀所取代,保护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孩子不受负面影响。
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也从实际出发,去掉“见义勇为”的要求,因为不论从心智、体力、情趣、社会经验方方面面来看,这都不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们心地单纯,天真稚气,学习之余,最适合于做游戏、看动画片、逛动物园、玩玩具,所以,扑山火、斗歹徒的事,还是留给责无旁贷的大人们去干吧。
还有关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各地图书馆、博物馆一律免费向孩子们开放的规定,以及深圳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列出监护人偷看日记要处分的条款等等,都是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嬉戏、生活,充分释放他们可爱的童趣。
我们希望孩子们有个幸福的童年,让他们舒心地玩,可劲儿地乐,在笑声中长大,在欢乐中成才。
儿童的文章7:陪留守儿童过“六一”
文/李爱华
那天,我刚进家门,十岁的儿子怀里抱着一辆遥控赛车就迎了上来。“妈妈,这是爸爸给我快递的节日礼物。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会给我什么礼物呢?”
我是一位小学老师,老公异地上班,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平日里我既要上班,又要独自照顾儿子,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陪他一起出去玩了。想到这儿,我有些内疚,忍不住对儿子说:“豪豪,对不起,妈妈陪你的时间太少了。‘六一’那天,妈妈陪你出去玩一天,你看怎么样?”儿子一听,立即欢呼起来。
我正要征求他去哪儿玩时,儿子忽然沉默了。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低着头,幽幽地说:“妈妈,我们班上的张晓雨好可怜呀!他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他跟着他爷爷奶奶过。”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满脸凄楚的小男孩,他的身后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我的心一片濡湿,为了那个小男孩,也为了我善良的儿子。
我们这个小城位置偏僻,大型企业不多,外出打工人员不少,有一批留守儿童。我们常说“金色的童年”,无疑,童年应该充满了欢笑和快乐。可是,没有父母在身边呵护的儿童,他们的童年一定少了许多的欢乐和笑声,多了几许的期盼和泪水。我们无法阻止他们的父母丢下他们出去打工,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给他们一些我们能够做到的。
下午,我把我的想法说给校长听,校长略一思忖,为难地说:“李老师,你的提议很好。只是,带着这些留守儿童出去爬山。你一个人能照顾过来吗?”岂料,校长的话刚落,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个老师说,我们一起去吧。
这在我们学校是史无前例的。在征求留守儿童的意见时,除两名留守儿童身体不适之外,我们一共收到了全校71名留守儿童的愿望——希望老师陪他们过“六一”。甚至,有些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也要跟着我们一起去。
第二天,出乎我们意料,竟然来了100多个学生,还增加了四位家长。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先去了郊外的小河边,孩子们洗了脸,我们稍作休息之后,又去爬山……大家你追我赶,嘻嘻哈哈的笑声感染了林中的鸟儿,也跟着唱起了婉转的歌儿。远远望去,他们都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天使,谁能猜到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呢。
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让我感到由衷地欣慰,我决定:来年,我还要陪留守儿童过“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