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文章

请欣赏出差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出差文章1:被味道浸润过的流年

文/李丹崖

朋友出差到了合肥经开区,发微信,原野里,一处油菜花倔强开放,旁若无人地绽放着自己的心迹。我看到后,格外想念在合肥上学的那段日子。

忆起合肥师范学院门前的市井,我和女友一起轧马路,吃最美味的铁板烧,荷叶炒饭,还有盛夏里带着冰沙的绿豆汤,附近村庄里的人家熬制,绿豆是地产的,特别清冽解暑;还有一家羊肉板面,老板夫妇是地道的太和人,带着皖北熟悉的乡音,男人谢顶,却爱把一朵油菜花别在耳朵上,他说,油菜花真香,看着你们这些大学生,闻着这样的花香,感觉生活真美好。

——生活就是这般琐细,犹如砂石,正因琐细,才能打磨出时光的亮泽来。

家在皖北,距离太和县仅仅几十公里,然而即便是到了太和县,也吃不出羊肉板面的味道来,仍觉得还是合肥经开区门前的那家好,味道纯正,我把这一感觉说给朋友听,朋友真去试了一次,说,与纯正的太和羊肉板面比相去甚远,只不过我是裹挟了太多的光阴进去,一碗面吃出了一段时光的味道,难免不同。

朋友的话我信。吃惯了合肥宁国路的小龙虾,即便是到了江苏盱眙,也不觉得那里的龙虾比合肥好到哪里去,闲暇的光阴里,吃过的洽洽和小刘瓜子,无论走遍全国各地,每一次吃,瓜子在牙齿之间轰然裂开的瞬间,一段往事也在脑海拉开帷幕。

有人说,恋上一座城市,是一位恋上了这座城市里的人。如此推理,恋上一种美味,是因为恋上了那段光阴里的某个人;对一种味道念念不忘,是因为对一段光阴无法割舍。

开笔会遇见了一位南京的网络小说作家,女孩子长得很清秀,像极了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在餐桌上谈及美食,她却对南京夫子庙的臭豆腐大肆“推销”,仿佛一份臭豆腐里,有着千百年说不尽的逸闻趣事,我问她是哪里人?她答:南京呀,不然,怎么对夫子庙的臭豆腐这么了如指掌?

谁不说咱家乡好,真够奇怪的,一位如此文雅端庄的女作家竟然对臭豆腐一往情深,这就是味道的驱动力呀!

斯人斯味,斯时斯城,我们可能一生都走不出,即便是身体走出了,心灵也一辈子围着它们转。我们都是一种味道的“卫星”,你说呢?

出差文章2:不还价的善良

文/龚本庭

初冬的晚上,我出差回来,正往家的方向走。寒风吹舞着落叶,让人感觉丝丝寒意。没有了点点繁星的陪衬,连天空都显得特别空旷。

路灯下,一个卖水果的老人,因为寒冷,不时跺脚暖和身子。我前面的一对恋人模样的男女,手挽着手径直向老人走过去,女孩很麻利地装了几个苹果。看老人在寒风中卖水果,我动了恻隐之心,因此也停下脚步准备也买点。老人称完苹果,然后说11元5角。“10元行吗?不行11元怎么样?”男孩开始与老人讨价还价。老人嘴上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但我看见老人已轻微点了下头。可女孩却开口了:“这么冷的晚上,挑剔和还价,都是不道德的表现。你就不能慷慨一点,付老人家12元啊!”男孩一时红了脸,急忙掏出钱包付钱。最终,老人坚持只收了11元5角。“谢谢姑娘,我只收我应得的。”老人说完大幅度给这女孩弯腰致谢。

女孩说话时,声音虽很轻,但我听着却感觉有些震撼,也有些温暖,更让我忆及曾经的一段往事。

小时候,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夜晚,父亲会把自己种的甘蔗背到一个小集市上去卖。父亲从地窖里取出甘蔗,然后在冰冷的河水中用稻草擦洗干净,背几里地到集市上。那时父亲没有毛衣,只穿着一件破棉袄,腰上还用草绳系着,借以御寒。一次父亲遇到几个二流子,吃了甘蔗不付钱,并且还硬说自己付过了。

但父亲说还是好人多。有一次,天飘起了小雪,父亲几乎没开张,回去有些不甘,可不回去也没生意,正犹豫时,过来一个中年人说:“大兄弟,早点回去吧,身体要紧。给我来五根甘蔗吧。”那一刻,父亲的心都是暖暖的。现在父亲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可他对那晚上的事,一直记忆犹新。

也许,由于父亲经常给我们灌输这些,在寒冷的晚上见到小贩,我都会尽量买一点,父亲说,这就是善良。但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说的话,让我更知道,在这样的晚上,不还价也是一种善良。

我已记不清那女孩的面容,但一直记得:两人的背影在灯光下拉得长,尤其那女孩的背影,很窈窕,很美丽。

出差文章3:想念家乡的石子馍

文/何红雨

老公出差北京还不到一周,便发来信息,说:“我真的好想念西安的石子馍呀!”

老公喜欢吃石子馍,是有原因的。

几年前的一个深夜,他胃痛,夜里吃了胃药,仍不见好转。早晨出门去医院,楼下热心的王大妈说:“试着吃石头馍(即石子馍),这是土方子,石头馍养胃哩……”

本就不太情愿去医院做检查的老公这下有了借口……回家吃了两片石子馍后,胃痛果真好转。至此,石子馍成了老公的最爱。

因知道北京那边所卖石子馍不够正宗,也因为懂得老公,亦心疼体贴他“娇气”的胃,所以,我给老公寄去了一大包石子馍。

老公打来电话,笑着说:“真好,可是解了我的馋呀!”

石子馍是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的石子上烙制而成,故而得名。

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因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意为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带上石子馍,不至于挨饿。

常常,我们出远门,离开了家乡。总是会分外地怀念家乡的食物。去南方,我们最想吃的是陕西的面条。那一大碗的裤带面或是酸酸辣辣的臊子面,在你面对一派美景之时,若是想起,内心便生出亲切,好想即刻就能有一大碗陕西的面条,摆在你面前。

有年,我去海南,怎么都吃不惯那边的饭菜。在海口的两三天,几乎天天都去一家“陕西饺子馆”吃饺子。至今,都仍旧记得那家饺子馆老板操着地道的陕西话,笑着说:“给你煮上一斤吧!”是呀,我当时每次去他的饺子馆吃饺子,都是要上一斤的。吃不完,可以打包带走,饿的时候,再吃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今,人们在异域,大约也是可以吃到属于家乡口味的食物了。比如,那些摆在大型超市货架上的家乡速食食品。它们,亦是可以代表家乡食物的一些口味和特色。然而,你若用心品尝,却又真的好像少了一些什么在里面。

是什么?是家乡现做食物的温软、熨帖,以及你与家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自然,在你食用那些速食食品时,亦是可以想到家乡的人和事的。但是,那样的想起,远不能与你细细享受家乡现做食物时候的心境相比较的。

出差文章4:榆钱鲜

文/吴建

春天出差去石家庄,晚上,主人设宴为我们洗尘,冷盘过后,服务员端上来的第一道热菜竟是榆钱炒肉片。菜端上来,肉薄如纸,配着一片片鲜绿的榆钱儿,给人以“歌吹当春曲”之感。入口鲜咸相峙,齿颊如沐春风,芳香绵远悠长。

榆树以前是乡村里常见的树,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成材的榆树是建房做家具的好材料。榆树韧性极强,用榆树的枝干做成的家具、椅子,虽然笨重,但结实耐用,无论过去多少年也不会变形。榆树生命力强,往往是半边枯着,另半边每到春季还能长出新叶。我记得每至春日融暖、暄风和畅之时,榆树就会在枝头上吐出小小的榆荚来,一嘟噜一嘟噜的,色泽浅绿娇青,像翡翠,整个榆树好似碧玉装扮成的,映绿了农舍。孩童们一放学就挎着竹篮到各户人家院前屋后梭巡,瞅见哪家榆树上的榆钱长得差不多了,往手心里啐口唾沫,抱住树蹭蹭蹭便爬上高高的树干,一把一把撸榆钱。女孩子举着长长的竹竿钩弯下树枝再捋。树上树下,大呼小叫,笑语喧哗。初长出来的榆钱很甜,很嫩,孩子们先把采摘的榆钱往嘴里塞,吃够了才塞进竹筐或布兜里。

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榆钱又称“榆荚”,是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榆钱”谐音“余钱”,寄托了村民富足有余的愿望。一树榆钱半月粮,榆钱的吃法很多,可生吃、熬粥、粉蒸、开汤、肉炒、包饺子。着名作家刘绍棠笔下的《榆钱饭》说:“九成榆钱儿搅和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我母亲是“蒸榆钱糕”,即用细细的白面,和了榆钱,再加些蜂蜜蒸成。蒸榆钱糕,先得把淘净的湿漉漉的榆钱拌上面粉,加水和匀,垫上笼布,盛在蒸笼里蒸。蒸熟后,用刀划成块状,然后捏着笼布角和盘出锅,倒在小盆里。滴上几滴芝麻油,再浇两勺蒜汁,撒上些葱花或芫荽,顿时,热腾腾、香喷喷的便一个劲儿地诱惑你了。我最爱吃母亲烙的榆钱饼,她将榆钱洗净、切碎,拌入炒鸡蛋作馅,再把白面做成窝头,放榆钱馅于窝中心,拍成饼,在烧热的锅四面均匀地浇上豆油,将饼一个个摊上去。用文火烧熟。起锅时,白绿相间,饼面泛黄,清香四溢,咬一口,榆钱鲜嫩柔滑的滋味,渐渐在口腔里散发开来。如今想起仍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那种清香,有春天的味道……

历代文人也是特别喜爱榆钱。宋·苏轼在《榆》一诗中云: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清人陈维崧也有词云:“蝴蝶成团榆荚飞,轻狂恰称五铢衣。”榆钱甚至还入得朝堂。过去的皇帝吃腻了珍馐异食,到了春日,也会借榆钱来改换一下口味。清代张潮编纂的《昭代丛书》里有本《人海记》写道:“三月初旬,榆荚方生,时官厨采供御膳。”

榆钱除了食用,还可以安神健脾、治疗食欲不振。榆树的叶、皮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是安神、利小便,治疗神经衰弱的良药。在人们崇尚食用绿色食物的今天,榆钱儿是当仁不让的绿色食品。如今榆钱已是城里人餐桌上的鲜品,用榆钱儿制成的美食不胜枚举,榆钱儿豆腐、切边三鲜馅饼、榆钱儿面托、焦炸榆钱儿丸等等。

去年春天回乡下去,正是榆树结荚的时候,母亲熬了一锅小米粥,撒一把榆钱粥锅里煎,稠稠的,喝起来甜滋滋、软溜溜的,无比芳香。

出差文章5:我的好朋友“小黄鸭”

文/高佳妍

爸爸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一个小礼物,呀!竟然是两只小黄鸭。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心都跳到嗓子眼,迫不及待地将它捧在手上,它们真小呀,就像两团毛茸茸的绒线球。小眼睛藏在黄橙橙的、软绵绵的毛发里,不仔细看是看不到的。虽然我这么喜欢它,但我感觉到它仍在我手中瑟瑟发抖,我把它们轻轻的放进一个小纸盒里,摸着它柔软的绒毛,对它说:“不用怕,我不会伤害你的,以后,我就是你的好朋友了。”

为了与它做朋友,我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爱好。我和爸爸亲自为它们做午饭,我把青菜切成碎片,还把米饭泡软给它吃,可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都过去了,可它仍一口都没吃。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爸爸安慰我说:“别着急,它是因为不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慢慢会好的。”

慢慢的,它似乎接受了我,开始吃我给它的食物了。为了让它们长得更强壮,更快一些,便到家后面的小池塘里捉小鱼给它吃,它们用扁扁的嘴巴争抢着鱼肉,看着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每当我放学回家,还没进家门,就听见它们欢乐的叫声,刚进门,它们就摇着胖胖的身体向我跑来,每当这时,我就跟它们讲我在学校发生的事儿,那次数学没考好我也告诉它们了,它们似乎听懂了,摇着圆圆的脑袋。

爸爸又要出差了,妈妈没时间陪我养小鸭子,只能将它们寄住在奶奶家。有一个星期没见到它们了,想念极了,我再看见它们的时候,它粘乎乎的,没有原来活泼了,我跟它们说悄悄话也没有用了,我看见它们在那么小的盒子里,只有那么小小的一块天,一定很孤独吧。于是,我给它们想了一个好主意,院子里有许多小朋友都养了小鸭子,要是每天都让它们一起开一个聚会,它们一定会很高兴吧!于是,我跟好朋友们说:“每天放学,我们都把鸭子带出来玩吧。”他们都同意了。

一放学,鸭子们就团聚了,它们交颈摩擦,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开心地唧!唧!乱叫。从此以后,它们又变得活泼可爱了。这就是我的好朋友“小黄鸭”。它们变得强壮极了,捧在手里都能听到有力的,怦怦的心跳。

出差文章6:七月总结

七月是忙碌的。

出差回来就开始装修房子。

记得十年前装修现在住的这套房子,匆匆了事,但是现在换了房子总想用自己的想法装饰出来,毕竟自己要天天面对。涛啥都不管,人家说没什么要求也没什么想法,说是我装修成兔子窝也不管。

于是,一天天,一次次,奔跑于建材市场,装修公司,晒的黑黑的,又瘦了,有跌破五十斤的趋势。呜呜……

朋友从济宁快递过来的莲蓬。并邀我去微山湖看荷花。我跟荷说一起去吧。她竟然说,去湿地公园看看就行,晕!

好吧,吃着鲜莲子想象穿梭于荷花丛中的感觉吧,这忙的就是想去也找不出时间来。

斓还是从厦门回来了。我跟荷去寿光看她,斓、春梅、秀君、艳伟、荷、我。六个女人一桌子菜。话题无非老公孩子大学那些遥远的记忆。

吃完饭去逛街,这帮残忍的女人。非让我穿梭于那些只能看不能穿的夏装之间,如此的折磨我。右手抚摸着左肩的伤疤,仿佛看见曾经的自己,穿上这些漂亮的裙子……

亮从上海打来电话,跟我说他家嫂子给他生了三胞胎,俩男孩一个女孩。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这年头孩子太缺了。

而梁子大姐生二胎男孩的消息无异于一枚炸弹,把荷炸晕了。这啥人啊,一年的时间感觉她怪怪的,总也不见上QQ,竟然是躲在家里造人工程。荷也想生孩子,并积极做准备工作。还说到时候我就是她的使唤丫头。行啊,生吧,生个孩子玩儿玩儿。当使唤丫头也心甘情愿了。我是不敢心思生二胎的事儿,真怕到时候再生个儿子,加上哥哥家俩儿子,姐姐家俩儿子,要了命了。呵呵……

又丢了手机,终于这部手机在我手里没有满周岁。回来三整年,五部手机了,哈哈,平均寿命七个多月。

那晚跟梅子去赴宴,结果走的时候忘了拿手机,十分钟后回来想起,打手机就关机了,打回酒店的总台,那边十二分的肯定没有。我晕,怎么会没有,记得很清楚手机放在了餐桌上的右手边。算了,不承认没办法。

然后就是第二天的忙碌,补俩手机卡,买手机。去新华路三联买手机,竟然热的差点中暑,可恶的是那地方,没有车位,车停在盲道,出来就被贴了罚单。权当手机贵了一百块吧。

丢手机那晚,因为心情不好,跟涛叨叨了几句,他去了客厅沙发睡,我气得哭。第二天晚上,他嬉皮笑脸的说,哟,又换新手机了,我在沙发上躺着,一脚踹他肚子上,他竟然笑嘻嘻的走了,可恶的!!

买手机的第二天,小燕打电话来说,为了安慰我中暑和丢手机晚上跟荷一起吃饭。唉,这就是七十年代的人,总找个理由聚聚。饭店吃的索然寡味。

二十三号同学聚会。我组织的,高中的同学,在文化路丽华好日子酒店相聚。一九九一年,到现在,相识二十周年。老规矩AA制,吃完饭又去歌厅,晚上又烧烤,结果我搭五百。呵呵,梅子说我傻瓜,算了算了。

让我无语的是,晚上李彦叫去的那个同学。他竟然一个人的名字都叫不上来。真的不至于吧。还把我的名字说错了,气得我治他喝了一瓶酒,太让人无语了。

忙碌忙碌,依旧会忙里偷闲去雅心坐坐。

在这个城市有三个地方是我最愿意去的。

雨后的白浪湿地,只需一把绣花伞,一双平底鞋。听着手机里的歌曲,看雨打荷叶。或者给远方的朋友打一通电话。

安静的雅心书店,只需一本书。听听音乐,看看书,跟朋友聊聊。

没有客户时候的我的办事处,只需一台电脑,安安静静写字,饮水机的水桶上,那盆优雅的吊兰,一定能听懂我的心声。

七月是让人哀伤的。

且不说国外,单单国内,很近很近的身边。矿难,车祸,每天看手机上的新华快讯,那些死伤的数字,数字的后面有多少悲痛的人们,数字所代表的生命,是多么的无助。

忽然就感觉,很没有安全感。还敢吃什么,还敢出行么。政府冠冕堂皇的说辞,能解决什么问题?人类,有时候也是很脆弱的。悲哀的是,自己打着自己的耳光,还在问那只手是谁的。

……

今天下了一场透透的雨。琳被大雨淋的走不了,把荷叫到我的办事处,仨人去佳乐家买了些东西,在我办事处吃完,然后我俩开车送琳回家。

同一小区的琳搬到新家了,到现在我们这边来回二十公里。回来的时候,开开车窗,雨后的城市夜晚,街灯也格外好看。空气,清新的,穿过车内然后飞散……

出差文章7:火车跑得快

文/张承永

我还在北京出差,同事小刘就给我打电话:“什么时间回济南,给你接风!”“下午5点G21,6点32到济南西站,开车接我吧!”

下午,提前半小时,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老薛把我送到了北京南站。挥手告别后,我顺利地登上高铁,准时到达济南西站。坐上小刘的车,到了不远处的一家酒店。一看表,7点过2分。开酒起菜,突然想起该给老薛打电话报个平安。

电话通了,“喂,老薛啊,我已经到济南了,刚坐下准备喝酒呢,你吃饭了吗?”电话里先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然后才听到老薛的声音:“啊?你都开始喝酒了?还是火车跑得快啊,你400多公里都到了,我还堵在西三环呢……”

出差文章8:沉默是金

文/吕进

出差的时候,家人常常提醒:“别随便去称赞别人的东西哟!”这个嘱咐背后有好些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硕士学位授权点很稀有,更何论博士点了。1984年,西师外语系汉语教研室以方敬(教授)、邹绛(副教授)和吕进(待批副教授)为导师,申报硕士点。报点必须要有三个高职的导师,我是讲师,所谓“待批副教授”,其实是学校玩的花样而已。也许是方敬和邹绛的名气太大了吧,这个还有“待批副教授”的跛脚梯队,上报北京后,居然获准了,大家都很高兴。

三个导师在方敬家里开会商量,慎重一些,方敬是学校的副院长,太忙,由邹绛和我前去济南,因为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都有现代文学硕士点。先学习一下别人的经验,再规划我们的学位点。到山东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高兰;到山东师范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冯中一。两位导师极其热情,冯中一还陪我们游大明湖,并带上家里珍藏的法国餐具,在湖边宴请。

既然到了山东师大,邹绛和我都觉得有一个人必须看望,这就是孔孚。孔孚刚在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山水清音》,名声大噪,出版社副总编杨本泉是孔孚的伯乐。孔孚一生多艰,幼时干农活砸伤右手,只能靠左手生活。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在历次政治运动里都挨整。1979年平反后,应时任山东师范学院副院长的田仲济之邀,从《大众日报》调往山师,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新诗研究。正是在山师,孔孚发现:中国传统诗歌的重头戏——山水诗断了线,他立志要当“接线人”。《山水清音》问世,好评如潮,美国一家华文报纸甚至称孔孚为“现代山水诗祭酒”。

孔孚设家宴欢迎邹绛和我。在诗学上,我们是知音,席间交谈甚欢。我指着我面前茶几上的一个蚌壳造型的玻璃烟灰缸,称赞说:“孔孚兄,这个烟灰缸真是漂亮!”孔孚说:“我也很喜欢这个烟灰缸呢。”

告别济南,邹绛和我坐火车去北京,一大群山东朋友到月台送行。握别后,我们进了车厢。火车快要开动,孔孚突然从窗口给我递进一个用报纸包着的东西,说:“吕进兄,拿好啊!”火车开出济南后,我把报纸打开,天啦,是那个玻璃烟灰缸呀!怎么能夺人之爱呢,都怪我多话。

看来,沉默是金。英国人说:“生活是银,沉默是金。”日本人说:“沉默是花。”冬天的沉默推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雄鹰的沉默蕴含着力量与自信,而《论语》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就像美国作家杰克霍吉的书名《习惯的力量》一样,习惯有时是很固执的力量,烟灰缸一类的故事在我这里并未绝迹。

从1993年秋到1994年春,我在莫斯科大学担任了半年的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教育部同意的我的课题是:《中国新诗在俄罗斯的翻译、出版与研究考察》,莫斯科大学指定的我的合作教授是谢曼诺夫,这是一位着名汉学家,也是中国北京大学的客座。莫斯科大学号称是欧洲智库之一,它的办学方式和治学方式带给我许多启发。莫斯科大学也给了我暖暖的情谊,我和汉学系系主任卡拉别相教授签署了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莫斯科大学汉学系结成友谊单位的协定书。

我住在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在列宁山,而汉学系在克里姆林宫旁边,去那里要坐地铁。我一个月去几次。系秘书玛尔伽丽达是外交部的退休人员,一位善良、有风度的俄罗斯大妈,到过中国,但是不懂汉语。第一次见面,她问我:“教授,你是北京大学的?”我说:“我从重庆来。”她表示不知道重庆。我说,抗战时候中国的首都,你都不知道?她一脸歉意。每次一到汉学系,玛尔伽丽达就自作主张,四处打电话:“吕进教授来了,你们有什么事就来找他吧!”一次,我的助手来办公室谈帮我去图书馆借书的事。完事后,我发现系办公室的圣诞树很漂亮。玛尔伽丽达告诉我,这圣诞树是可以折叠起来的,装进一个就像衬衣盒一样的纸盒里。我听后大感兴趣:“哟,在中国我还没有见到这样的圣诞树呢。”

几个月后,我要回国了,系里召开送别会。我致答词后正准备下台,卡拉别相说,别忙,别忙,还有一样礼物呢。他递给我一个纸盒,里面就是那颗圣诞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汉学系居然割爱,让我把办公室的这棵圣诞树带回中国。

出差文章9:冬日粥香暖

文/钟芳

冬日午后,出差回来,在书房小憩闲坐,爱人煮了一碗栗子粥放在我面前,绵香软滑、鲜甜甘美。栗子的鲜味融进白米粥,黄白相间,煮得鲜美的新米整粒饱满入口,嫩滑酥软。热气腾腾间喝了下去,不仅肠胃感到温暖,整个人的身体也倍觉舒适和通畅,于肺腑间绽开了花蕾。

梁实秋先生在《粥》里写道:“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饴。薄铫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沙锅,最多能煮两小碗粥,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始终不加搅和,任它翻滚。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和,烂,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香。”显然,母亲熬的粥让先生一直难以忘怀。我想,很多人都难忘母亲做的粥——不仅香暖怡人,温馨滋补,还盛满了母亲浓浓的爱意……

今年的冬天睛冷干燥,没暖和几天,寒潮又来袭。这个时候,我也很想念母亲熬的粥香,最渴盼能在此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捧上一碗软糯香甜的鲜粥下肚,热热乎乎,暖彻全身。

我的母亲熬的一手好粥,在她巧手的调制下,凡是能做菜的食材都可以入粥,南瓜、芋头、红薯、萝卜、白菜、大豆、玉米等,端上餐桌来,锅锅鲜粥无一不是芬芳馥郁、香气四溢,用洁白小瓷碗盛了,配上简单的家常小菜,慢慢一咕噜,满嘴鲜香啊,真是一种婉约到了极致的温情。香味缭绕的家里,全家人捧起粥碗大快朵颐,直呼过瘾,连赞好喝。

母亲熬粥用文火煨熬,慢慢熬制得翻滚沸腾,再耐心地煮着。每天清晨起床,母亲就将可供全家人吃饱的粥米食材淘洗好放进大锅里,加上满满的水,往灶中大大地添一把柴火。待锅内米粒随水沸腾,米汤渐渐变稠,就改为小火,任锅里的米粒自由翻飞,慢慢升腾。如此弱火煨熬,米粒里的油胶全都熬了出来,煮成的粥米粒松软圆滑,色泽晶莹鲜亮,同时粥也更黏稠鲜香,醇厚可口,喝起来有滋有味了。母亲说,熬一锅好粥得有耐心,要慢慢地熬透,这样才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

粥除了能够充饥,还能养生。清代章穆的《饮食调疾辩》就曾记载道:“粥能滋养,虚实百病固己。若因病所宜,用果、菜、鱼、肉及药物之可入食料者同煮食之,是饮食即药饵也,其功更奇更速。”孩提时的我体弱多病,每到冬天来临,不是口舌生疮,就是感冒不适,失去胃口。每每这时,母亲总会变着花样给我熬一锅粥。她说,粥最养人,常吃粥能调养脾胃,润养肺燥,增进食欲,还能补充身体所需要的养分。

我最喜欢吃母亲熬的红薯米粥,又香又甜,粥米入口,回味浓郁,每一口都是温暖的缠绵和享受。她先将红薯削皮,切成小块,放入白米粥里。经过水的沸腾,红薯的香甜很快融进米粒里,那粥白黄相间,粘稠似蜜,清香阵阵,尝一口,香糯甜软,让人齿颊留香,即使不用佐粥菜,我也能一口气喝上两大碗,小脸蛋儿吃得红扑扑的。记忆中一个又一个清冷漫长的冬天,母亲就这样用她用心熬出来的香粥和浓浓的爱抚慰着我的心灵,给了我个温情灿烂的冬天。

幸福其实很简单,比如寒冬之际,全家围坐在火炉旁,一碗香粥,一桌笑声,一室温暖,其乐融融,恍惚间,我又闻到了童年时那一缕缕在冬日天空里弥漫着的粥香味,心头涌起了一阵阵暖意……

出差文章10:至台出差

把每一次的返台都似为你的出差,一年多以来,第一天送你到机场,在那刹那间的相拥,我不敢流泪,怕你难过,我笑着转身离开,头不敢回,怕你看到我的流泪。原来送机是那么的难过,原来那时才知道你的离开,想似出差,可是是分别,一别有是二十几天乃至一个月之久。原来送机心情是那么沉重,一切是不舍……心随你而去!

亲爱的,每一次次的讯息或电话都证明我们是那么地心有灵犀,每一次次的感应是那么地通,我学会坚强及承受,我学会坚持与容忍,我学会……!

此时我不想却在想,在想此时的你是不是正在与朋友吃饭,聊天,谈事,此时的你心里却挂念着我,挂念着我是不是在想你什么,挂念着能否早点回宿舍给心爱的我打电话,以此来证明我的不要乱想!

此时我不想乱想,也没有乱想,我想睡觉,我想关机,给你足够时间与空间,因为我不想多想什么,也不想说不给你空间与时间,因为那不是我,我只是一个简单的我,可是你怕我想多啦。

有事你就忙,有话你就多说,你不是有太多的不舍嘛,因为此时的我心很平静,所以很想关机,但怕亲爱的你多想我的多想,呵呵,多想好烦!!!

不是我不相信,而是我很相信我们的感情,别人都是如此说我们夫妻感情太好,时有像朋友,时而像恋人,时而像知已,时而像战友,时而像爱人,时而像……太多角色在我们间转换着,因为爱所以爱,因为爱才会让你在1月7日晚那么地流泪,我知道你很爱很爱我,你知道我爱你。老公,无论将来你生病,贫穷与否,我们都不离不弃,我爱你!!!!!!

祝2012的坚持。辛苦必有收获,2012将是你的丰收年,2012你脚踩龙云,头顶龙彩,身缠龙气,2012我们一起前进,一起奔跑,一起辛苦,一起笑!!!!!!!!!!!!

老公,加油!!!!!!!!等你!!!!!!!

出差文章11:陌生人

文/何小军

周日老公出差去了,我一人在家。吃过早饭,买好菜,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剧。前段时间一直加班,也没有好好地休息,今天可逮住机会舒舒服服地看一天的电视剧了。

“笃、笃、笃。”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谁呀?周日也不让人消停。我透过门镜一看,是一名不认识的小伙子。也许是敲错门了吧,这样的事常发生。

我没理他,继续看我的电视剧。可那人继续敲门。我不敢开门。常听人说,有些不法分子常借推销之名敲门,看到家中只有老人或妇女,就入室抢劫。前段时间小区里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那人敲了一阵见没动静就走了。

有精彩的电视剧作伴时间过得真快,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我准备做午饭。这时我才想起,老公昨天对我说,他一个在外地工作的表弟今天会过来,捎带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让我好好地接待他。他的这个表弟我一直没见过。这人也真是的,也不来个电话,到底几时到。

想到电话,我赶紧找出老公留给我的表弟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对不起,你的电话已欠费停机。”晕倒。怎么偏偏这个时候我的手机停机了,打不出去。我赶紧下楼去缴电话费。

刚缴完话费,老公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你怎么回事,我一不在家电话居然就打不通?表弟来了没有?”我连忙说没看见。老公责怪道:“你的手机都打不通,人家怎么找得到你嘛?”我解释说马上与表弟联系。

电话打通了,表弟说在我住的小区门口等了一上午。我内疚地跑过去一看,表弟竟是那个陌生人。

出差文章12:失而复得的话费

文/刘亚华

老公在外地出差,让我帮他充两百元话费,我手上正忙着一个业务,边忙工作边打开手机微信,两百块钱充进去后,老公却说没有收到。我打开充值记录一看,原来我输错了一个数字,话费充到别人手机里去了。

我懊恼极了,老公建议我发短信问问那个人,看他能不能给我们把钱退回。钱到了别人口袋,还要得回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发了一个短信到那个手机号码上,不多久就收到回复:“你加我微信吧,我的微信就是手机号码。”加微信?是打算还吗?我心里没底,但还是加了他微信,看头像对方是一名中年男子,我把充值记录截图发给了他,他回过来一个大笑的表情。然后问:“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我还是第一次收到充错的话费。”

中年男子这么数落我,是不是根本就不想还我的钱?我心里正嘀咕着,对方却发来一条信息:“我的微信钱包里只有120元,能否先还120元,剩下的80元等晚上再发微信红包还?”看到这句话,我高兴极了,马上告诉他说:“好的,非常感谢你,你真是个好人。”点开对方发来的微信红包,果然是120元。当天晚上我等到晚上十点半,对方一直未发来任何信息,我不好意思问,关了手机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打开手机,就看到了他发来的微信红包,时间显示是前一天晚上十一点发来的。还附有一段话:“抱歉,不知不觉忙到很晚,若是不还你钱,我会睡不着的,现在我也可以安心地睡个好觉了。”我点开微信红包,正是剩下的那80元,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我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公,并拿这失而复得的200元重新给老公充值了话费。

失而复得的话费虽然数目不大,整个过程却让我心里温暖如春。那位不还完钱会睡不着觉的好心人,他的友善、诚信化解了我的懊恼,也让我相信,善是发自内心的光,不仅让自己心意坚定,更能照亮并温暖周围的人。

出差文章13:列车上的姑娘,很美

文/史连永

我出差,乘坐的普快列车,由于是普快列车,列车上显然多了一些弱势群体。

邻座是一对夫妻,拥着一个孩子,一家三口,看上去穿着很普通,但是全家的旅途很愉快,幸福满满,孩子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俗话说,小孩子的脸六月的天,刚刚笑声不断的孩子,一下子翻转成了哭闹,不知什么原因,大概是环境过于单一枯燥。

孩子的哭闹声,起起伏伏,连续不断。家长用尽浑身解数无济于事,周围的旅客,对于孩子的哭闹,个个冰冷着脸,包括我,充满着反感之意。

倏然,孩子停止了哭闹。我望去,一位邻座的姑娘,手里拿着一块棒棒糖,笑容甜甜的对孩子说:“小朋友,你要不要棒棒糖,可甜了。”

孩子被姑娘的棒棒糖吸引,接过棒棒糖,哭声停止,扑闪着大眼睛,望着姑娘,甚是欢喜。车厢里,恢复了平静和一家三口的和美。

小小的善举,姑娘化解了陌生人之间的冰冷。我不由得再看看她,气质优雅,端庄秀丽,很美,是耐人寻味的美。透过外表,我看到了姑娘的心灵之美。

出差文章14:稻香千万里

文/李贵平

去黑龙江出差前,妻子交一任务:替侄女小丽考察她新认识的的男友。小丽从小没了娘,妻子待她视如己出,听说她准备放弃成都的安逸日子远嫁东北,内心跳起坝坝舞。小丽是公认的美女,工作好收入高,倾慕者排起长队,她真要远嫁?我也疑惑。必须承认我是个俗人。

忙完公务,我乘高铁直奔五常市,也就是小丽男友工作的地方。金秋时节,一望无际的平原,比起我长期蜗居的成都平原,有种姚明将潘长江举在头顶玩耍的感觉。之前在飞机上俯瞰,广袤原野将集镇、村落东一块西一块分割。大片金黄色的稻田、玉米田、高粱田,与天上的白云动静相衬。这云朵,也不像我熟悉的川西北高原“堆压”在民居的周遭,而是棉絮般远游于蓝天之上,似乎在有意显摆东北平原的辽阔。

田野一派丰收景象,水稻的稻秆儿擎起饱满的穗儿,微风划过的稻浪犹如优美的五线谱, 一个个稻穗儿就是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公路边,一对农民夫妇头戴长檐帽、脚穿筒靴在收割。男的头发灰白,犹如他身上的汗衫。女的在他后面一边打捆,一边捡拾落在地里的稻粒。男人说,要不是前两月经受了一场台风,大面积稻谷杆被吹倒,今年的水稻产量同样很高。

五常市,源于儒家“三纲五常”之仁、义、礼、智、信。清咸丰年间放荒开垦,陆续建立举仁、田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遂将此地概称“五常堡”。五常有200多年大米种植史。当年清廷盛传慈禧“非黑龙江五常大米不吃”的说法。五常鸭稻米,更是中国大米中的极品。

妻子让我打听的小伙名叫乔府,在一家上市米业上班。我好不容易在稻田里找到他。这乔府二十七八岁,一米八出头,他身着红色工装,腰板挺直,浓眉下一双大眼既有神又温和。这当儿,乔府刚从田间用茅草搭建的鸭舍钻出来,说是做了些整饬。他头发有些蓬乱,裤腿儿裹满泥土。

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到收割,乔府用汗水洗涤了农业大学高材生的书生气息,俊朗脸庞上亮晶晶的汗珠儿,映射出稻穗的光彩和土地的厚重。

晚饭时,乔府请我吃锅包肉、尖椒干豆腐、大棒骨、溜肉段、白肉血肠等正宗东北菜。米饭尤其好吃,清淡略甜,绵软略黏,芳香爽口,饭粒油性大,将一碗米饭倒进另一碗里,空碗内竟连一颗饭粒儿都挂不上。

酒足饭饱,我对小伙有了好感。话说前年盛夏,小丽去五大连池采风后,南经哈尔滨来到五常,看到原野上一块块青中泛黄的稻田,她临时起意不走了。那天上午,小丽身穿蓝色连衣裙,脚蹬白色休闲鞋,阳光把她的倩影映照在水田上,看上去犹如云中飘来的精灵。她听到一阵嘎嘎嘎的声音,低头看,十几只鸭子穿梭在密集的稻杆间。小丽还是头一回看到鸭儿在黑乎乎的庄稼地游来拱去。她兴冲冲举起相机,不料脚下一滑,栽进稻田,弄得满腿儿泥泞。正在放鸭养田的乔府早已注意到这个女孩,他跑过来扶起她,带去不远处的车间清洗,又找女同事借来干净的衣裙替她换上。

故事的结局有些老套,高大的东北小伙和娇俏的成都女孩在火红的季节来电了。小丽离开之前的晚上,他俩坐在稻田中央的观光亭偎依着,月色如水,清风吹来阵阵稻香,爱意在田野间漫漶。小丽回蓉后创作的获奖画作《鸭稻共作》,模拟梵高狂放的笔法,昭示她内心的丰收和喜悦。平畴、村庄、炊烟、稻田、麦浪,源源不断走进她的画框。

所有美丽的遇见都是一盏灯。这盏灯儿,轻易将天南地北的两颗心照亮,一如列维坦笔触下的白桦林,照亮整个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岁月春秋。

蓝天下的金黄,见证了每张笑脸的安详怡然。盛开的稻花儿香气如兰,在季节的奔走中厚报于土地。回蓉后,我也将金黄色的愉悦传递给了妻子。她半信半疑:真这样啊?要不,咱俩去东北看看那个可爱的乔府,看看那片美丽的稻田吧。

稻谷飘香千万里,金风送爽,也送去我们遥远的祝福。

出差文章15:蒸炒之间

文/史浩盛

朋友去我家乡出差数月,归来后,对乡村饭菜赞不绝口。最让他惊叹的,是农家餐桌上的金针菜和莜面。那种美妙的口感和味道,是他从未体验过的。而这两样,又是他平日里常吃的。

朋友动情地描述着,时不时还挥舞一下手臂,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说到最后,他疑惑地问我:以前在超市买的,难道是假货?我不由一笑。随后,向他解释了其中缘由。

金针菜,是植物的花蕾干制品。因花蕾形似金针,俗称金针菜;又因花色金黄,得名黄花菜。家乡人采摘金针菜,总是在花儿欲放未放时。此时花蕾能量充沛,蓄势待发,品质最佳。采摘后,先上蒸笼蒸至熟透,再一条条捋直,摆放晾干,便是成品。

饱满结实的花蕾,在蒸熟之后,变得像水草一样纤细柔软。这样的加工方式,无疑会降低产量。家乡人只是自己食用,或馈赠亲友,因而从不计算产出。而作为商品,就需要精打细算。超市卖的金针菜,大多蒸得不够充分,有些干脆省略了蒸的过程,采摘后直接烘干装袋。因此,手感上,没有家乡金针菜的柔韧和弹性;口感上,也离家乡金针菜的鲜嫩爽滑差了一截。

莜面,是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从收获莜麦到吃到莜面,有“三生三熟”之说:收割莜麦,脱粒,此时莜麦是生的,谓之“一生”;把莜麦倒入大铁锅,文火慢炒,炒至麦粒略带焦黄,莜麦那种带有山野气息的浓香,便张扬地飘荡开来,此时莜麦已炒熟,谓之“一熟”;炒好的莜面,磨成面粉,此时又成了生的,谓之“二生”;和面时,需用滚烫的开水,面被开水烫熟,谓之“二熟”;和好的面团,或搓抿成莜面鱼鱼,或推卷成莜面窝窝,此时还是生的,谓之“三生”;鱼鱼或窝窝放入蒸锅,蒸熟后,即可食用,谓之“三熟”。

“三生三熟”中,炒莜麦最辛苦。脱粒后,难免还有少量麦芒。炒莜麦时,随着不停地翻动,细小而刺人的麦芒漫天飞扬。戴上口罩捂住口鼻,却挡不住麦芒往眉毛上落,往眼睛里钻,往皮肤上扎。很辛苦,却也很重要,莜麦炒过后,磨成的莜面才会香。市场上销售的莜面,往往忽略了炒的程序。因而,厨艺再高,也做不出家乡莜面的味道来。

蒸的过程,改变了金针菜的硬度和脆性,除去了青涩的口感,使其变得柔嫩,富有弹性,蕴含清香,具有了更好的品性;炒的过程,激发了莜麦自身的能量,使其独特而醇厚的香味,得以发挥。

经历过蒸与炒的金针菜和莜面,都是幸运的。蒸炒之间,它们超越了同类。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