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章

请欣赏精神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精神文章1:精神的后花园

文/张国帅

我们医院行政办公楼四楼有一个超过40平方米的阳台。这是医院行政人员和往来办事人员钟爱的好去处。办公时间久了,肩颈有些酸痛,眼睛有些酸涩,脑筋有些停滞了,上个卫生间,一边走一边活动筋骨,自然就来到了这片阳台。

视野开阔。飞鸟从头顶略过,飞机在高空移动,树木沙沙作响,看着远处的楼宇、车辆和行人,深深呼吸几口气。伸腿伸胳膊的时候,常有同事们进来,打个招呼,相视而笑。有时背着书包、拎着公文包的陌生人也会驻足稍歇。在这停留的人们总是或打个电话,或款款交谈,或凝神远望。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阳台上逐渐有了很多绿色植物。一株株被妥善地安放在盆中、桶中和塑料盒中,从它们多姿的形态可以看出,主人对它们倾注了不少心血。就是这些植物组成的绿色王国,俨然成为了一片生态系统,雨天的积水、肥厚的土壤、忙碌的蚂蚁、流连的蜜蜂……在阳光和风雨中和谐共生。来往的人有眼福了。除了极目远眺,还能将灵魂暂时置于绿色王国中,来一次“精神历险”,与这一切互动,感受植物们为了生长而暗暗发力,感受小动物们为了生存而奋力前进。

温暖的春天,我喜欢闻一闻泥土、叶子、花骨朵中孕育的气味;炎热的夏天,我会适时地为它们浇一点水,然后听着它们的欢呼;收获的秋季,我总能惊异地发现不少果实似乎能在一夜间长大;冰封的冬季,我怀着怜悯而坚定的心为它们送去鼓舞。

走路,既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看路,做人,既要考虑长远,也要顾好眼前。这些道理在这里也能得到印证——赏景,既要极目远眺,也要徜徉脚边。这片“精神的后花园”真是一个奇妙的驿站,将疲惫转化成干劲,将枯燥转化成活力,将心由封闭转化为开放,将情由板滞转化为洋溢。一切转化完成时,走,回到岗位上去!

精神文章2:海岛,精神的故乡

文/李松岳

阳光灼热地打上峭壁,冒出丝丝白烟,木棚子里却相当凉爽。靠了窗,目光落在桌上打开的诗集,正是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的《岛》:

对你的爱

怎能不叫我忧伤

我的家乡

橘花

或许夹竹桃

清幽的芬芳

在夜空微微荡漾

一湾碧蓝的流水

催动悄然东去的玫瑰,落花轻舐堤岸

在静谧的海湾低徊

……

曾无数次读过《岛》。现在读着,心底竟也一点点涌起感动,水珠般鲜活跳动。这感动里却又混着莫名的忧伤迷茫。夸西莫多的笔触纤细朗润,浸透了依恋徘徊的凄清之美。他怀念的是阳光和煦、四季如春的西西里岛,我爱的则是中国东部一处寒暑交逝、荒凉寂寞的孤岛。而我们同样怀有一颗脆弱敏感的心。

要我说出故乡的好处来,竟全在自然一面。除开冬季,满岛全是逼人的绿,让渔人严厉的眸子里多了一份温柔。野扁柏是低矮粗壮的渔妇,棕榈树则是雄壮挺拔的小伙子,而仙人掌在海岸密密排开,如一盏盏血色的灯塔。我的故乡有毫无遮拦的自由,有灿烂星空下充满人性的情爱。但我又怎能回避严酷惨烈的人生!横扫的风暴将天空整个儿打翻,海一年年夺走她的儿子,贫困与孤独始终追随。人们盲目地活着,在无限混沌的时光里劳作,结婚,生育,然后老去,筑一处朝向大海的石墓。

有一年春节,我回到老家。全村只剩下十来个老人。看过父亲坟地,我走上山岗。天灰蒙蒙压下,一湾的海水凝止着,仿佛结了一层白冰。几缕炊烟寒凄凄升着,满眼耳的草色林风,掩不住日益衰颓的气息。我呆呆站着,这就是厮守了20年的故乡么?儿时的一切清晰可触,可我无法认同那是一种美的人生。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一字一句讲着百草园如何如何,可那只是记忆中的美啊!回忆总让旧物滤去了荒凉残缺,平生出一派诗意的光辉。隔着遥遥时空,鲁迅是在追寻永久失却了的精神乐土。透过文字,我看见鲁迅黑亮的眼里贮满了乡愁的泪。既然爱着,为何又满怀忧伤?现在我懂得了,彻底的爱必定是精神性,必是横隔着巨大的时空,只能遥遥追寻梦思。

那么,真正的故乡也必是精神上的故乡,地理、季候、物产仅仅是一种表象,由这一切浸润养育的心灵才是最珍贵的财富。一个人离开故乡,会走得很远很远,命运也会千差万别,但故乡终究是他精神的血脉与起点。他走到外面广阔的大世界,但他对这世界的理解早就由那块生长的土地决定好了。在最本质的意义上,一个作家所描述创造的世界,总是以他的小世界为模式,为它的光芒所照射,他的情感、希望、智慧全来源于他的童年和少年,故乡又成了精神最终回归的所在。这样宿命性的、无法摆脱的故乡,如何说得清道得明呢?对此加缪由衷感喟道:“不是吗?这太奇妙了!生活是如此令人心醉,又是如此令人心碎!”

是的,加缪,这个生于法属阿尔及尔殖民地的农民孩子,在贫困中度过了童年。17岁时,差点在贫民区死于结核病。是地中海的阳光与波浪救了他,让他的肉体与精神出奇地健康。加缪最喜欢的词汇是母亲、大地、痛苦、阳光和海洋。他不停地写作,为了寻找生活中如此缺少的纯洁。加缪崇尚自由和激情,痛恨一切的专制和黑暗。不断拷问自己的灵魂,按照心灵的要求自然朴素地生活,是加缪的原则。从一生钟爱的地中海的阳光海水里,加缪吸取了无穷的智慧与勇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阳光与海水,就不会有现在的加缪,加缪式的自由与激情、反抗与尊严。正如加缪自己说的:“苦难使我不相信阳光下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在历史中,阳光则告诉我,历史并非一切。”

拥有了精神故乡的人,他是幸福的。他会有不死的爱,有大自然般的力量和自由,会有一个梦想,伴着血液的奔涌,于遥远时空中一声声呼他唤他。不管命运给了多么惨伤的打击,他不会冷漠残酷,更不会屈辱地倒下。

我走出屋子,在祖国东部荒凉的孤岛上,迎风打开赤裸的躯体和心灵,承受阳光疯狂的爱抚,然后高高跃起,一次次投入到无限自由幸福的大海里。

精神文章3:永不枯竭的精神给养

文/吕奎元

《平凡的世界》这部鸿篇巨着我读过三遍,不同时期阅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力作,具有穿越时空的超强生命力,是八十年代以来最具人气的一部作品,其史诗般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不亚于任何一部古典名着,敢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媲美。这是我国着名作家路遥给世人奉献的精神食粮,影响了几代人,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全书共三部,100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便向全国的观众进行连播,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身临其境,对主人公的命运纠结个没完。这部书感动了读者,震惊了文坛,感到了中国,1988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多家出版社一版再版。多年来,一直是各地新华书店的畅销书之一。

路遥为写这部书,度过6年囚徒式的岁月,昼伏夜出,终因积劳成疾,1992年11月,年仅42岁的路遥永远地离开他无限眷恋的世界,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巨星陨落了,令人扼腕痛惜!他短暂的一生在文学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但为之付出了健康和婚姻的昂贵代价。他英年早逝,固然与遗传基因有关,但毋庸置疑,他长期熬夜伏案超负荷写作,挑战人体极限,是过早离世的罪魁祸首。而更为残酷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收到法院的离婚判决书。

路遥无愧于文学巨匠这个称号,他是事业上孤独的求索者,高处不胜寒,他为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不是圣人,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事业和家庭却不能兼得,事业成功,婚姻失败。他期望的完美人生难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但路遥给读者,给人类奉献的精神给养是无穷的,也是无价的。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很深,独树一帜,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之前,他发表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分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中国文坛产生巨大反响。《人生》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上演后震撼全国。电影《人生》荣获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随后,《人生》被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在多家电视台热播。中篇小说《人生》的主人公高家林的命运及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扣人心弦,令人荡气回肠。许多读者读一遍《人生》巨着流一回眼泪,看一次《人生》电影和电视剧,走不出来,睁眼闭眼是主人公的身影,憎恨高明楼、马占胜那类玩弄权术、见风使舵的权贵,同情和怜悯美丽善良的村姑刘巧珍,对喜新厌旧的高加林爱恨交加、难以释怀。

《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无论是不同版本的书籍,还是影视剧,是亿万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的好作品,受到读者、观众的热捧,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共鸣。《平凡的世界》是继《人生》之后取得的又一辉煌成就,奠定了路遥在文坛的地位。茅盾文学奖自1982年第一届到2008年的第七届,获此殊荣的长篇小说共31部,是从几万部长篇小说中遴选出来的精品之作,代表了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但其中影响力最大、读者热捧时间最长、拥有读者最多,发行量最大、备受读者青睐的唯有《平凡的世界》。一部作品的价值的高低,不凭专家一家之言,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所占比重应该超过60%。大多数读者喜欢的作品就是有顽强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如果路遥活着,他完全有资格争夺诺贝尔文学大奖。虽然永远不可能获得这个奖项──诺奖委员会规定:已故的作家,其作品不得参加此奖评选。路遥在世时没机会获得这个大奖,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但《平凡的世界》永远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近些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文、德文等多国文字,成为全世界读者最喜爱的长篇小说之一。路遥的作品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价值和影响力不受时间、国籍、地域的限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永远绽放着时代的光芒。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雷达认为,《平凡的世界》是把历史进程命运化,人物历史化。我同意这一观点。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975到1985的10年间发生在陕北的故事,社会背景十分广阔,正是国家波浪壮阔的历史交替时期。以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二人为轴心,以新的视角观察和反映变革中的城乡现实生活为主线,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路遥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能够震撼人心,在于他对中国城乡普通人生活的了解,在于他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同情弱势群体,赞美劳动者,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孙少平的经历与路遥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十分相似,更接近路遥的人生追求,他俩都有强烈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他对中国大环境下的学校、农村、城市、煤矿及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不同阶层人物的刻画,恰到好处,展现了路遥超强驾驭大部头、大气势作品的能力。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农民生活和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不少,像《白鹿原》《缱倦与绝决》等都称得上是力作,但从小说的布局、人物的刻画和艺术的角度去比较,《平凡的世界》远超于之前和之后中国产生的任何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今天的年轻人仍有启迪。

这部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在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里,让人们值得记住一些带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的事情。

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能够帮助人类摆脱精神困境的精神滋养。《平凡的世界》的人物在贫穷与追求、奋斗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尤其是对孙少安和孙少平外在的贫穷和内心的高傲的塑造,非常丰满。从孙少安、孙少平、郝红梅、顾养民、田晓霞、田润叶、金波、田福堂、金秀、秀莲等众多人物,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各种困难和痛苦,时间没停下脚步,他们向命运抗争,在贫穷中追求理想和幸福,虽然有点苦涩,命运对他们不公,但毕竟他们最终像一只小船,停靠在属于他们的港湾。书中最感动人的,是孙氏兄弟不甘屈服于命运,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

2007年11月,位于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开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面积180平方米,设4个展厅。展厅里陈列着路遥生前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评论、及部分书信、手稿、生活用品和各种版本的文集、路遥作品研究文集等。文学馆开馆7年来,接待了数百万中外学者、游客、路遥的粉丝。

路遥以人格和作品的无限魅力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精神文章4:精神与物质

文/季浩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时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精神文章5:春节是中国精神

文/张宏宇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很简单世俗的一句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春节就是回家,就是要和家人团圆,从漫漫风雪夜归路,到春运滚滚人流潮,春节成了一种独有的中国精神。

这种中国精神年年传递,成为了我们幸福的定义,成了生活的一种满足。漂泊再远,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将不再孤独,有了这种中国精神,我们便有了一种信仰,一种方向,一种动力。春节不只是唤起对亲人、对家庭的感情,更唤起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审美观。

春节是亲人的聚会,而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则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中国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节日,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它表达出一种精神:团圆、温馨、和谐、快乐。

春节是国人的魂,有了春节,就有了一个归属,就有了精神上的栖息。春节让我们可以从容地呼吸,幸福地欢笑。春节嵌入我们的生活,浸泡着我们的情感,春节,就是在追求精神的丰美。一味地追求物质的丰盛,便会丢失人情味,没有了亲情的纽带,就会让节日变得枯燥无味。只有让心灵追寻那种喜庆、祥和、向上的氛围和文化,我们的春节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人在他乡,国人更重视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太多的乡情和眷念。春节饱含着中国人的一往情深,无论是依依难舍的惜别,还是款款深情的期盼,春节都滋长我们的亲情人情、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春节就是团圆、相聚、天伦之乐,春节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

春节是中国精神。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让我们回家。

精神文章6:精神的福地

文/杨永汉

花香还是心香谁美?人面桃花或是人世沧桑谁真?说法肯定不一。

尘世总有风声和雷雨浸染,不想做懦夫,不想让灿烂的日子悄悄溜走,就要承受非凡的压力和磨砺的重负;风中的蜡梅频频摇动,喷薄出流线型的华彩,照耀心中的一抹圣地,经受龌龊的冷风和箭雨的考验,挺立冷漠的一隅,领悟神灵的招安和抚慰。终有一日,天宇将逐渐湛蓝,清新的空气会光顾山川河流,智慧之光会降临这块土地。

卑微是卑贱者的通行证,或许那也是通向成功的阶梯;高洁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那是许多志士仁人向往的最终归宿。承载意志的航船,飞越坎坷的天险,明媚的曙光才能照临命运的岛屿、精神的福地,流淌出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民族的磅礴恢宏之气。

精神文章7:月季的精神

文/南北

在我的窗前,正有一池月季花争先恐后地盛开着。有深红,有浅红,有鹅黄,也有洁白。昨天还是一个花蕾呢,今天早上起来一看,好家伙,一首少女情怀般的小诗已经发表在你面前了!你不能不感叹生命,虽然前头会有风有雨,但生命如水,看似柔弱,却有着令人惊异的力量。

我对月季是情有独钟的。自从我拥有了一个小小的院落之后,月季便作为首批绿色“移民”在这方小天地里定居了下来。有一棵长在墙边的月季,曾经疯长到一人多高。在一个初夏的清晨,它一下子就绽开了大大小小上百朵洁白的花儿,惊得我不知如何是好,急唤朋友们来饮酒赏花。一时间,千年古城的街街巷巷中,仿佛到处都能听到月季花歌唱的声音。

然而,月季花给予我的,决不仅仅是喜悦和诗情,更多的是激励和思想。月季不是那种娇贵的植物,她对所处的环境、条件,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有水分,有阳光,有一些温热的关怀,就行了。别的草木一年中大多就只有一期花季,而月季则不同,它在一年中除了冬天之外的春、夏、秋三季,都在不间断地孕育着,开放着,像一位真正的诗人那样,保持着不败的童心和热情。

月季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开花又不断凋谢的过程。对于一朵具体的月季花而言,从蕾苞的孕育到开放到凋落,时间并不长,不过二十天左右。但作为一棵月季树,她却是在精心安排着自己的作品。这一朵还未凋谢,另外的一朵或几朵十几朵就已经在悄悄地推出,悄然地绽放了!

月季更是坚强的。面对暴力和伤害,她不仅仅是承受,还会不屈不挠地抗争。一天傍晚,我看到一株月季被不速之客野蛮地折断了枝条,枝条上有一枚含苞的花蕾,这时低低地垂在地上。也许是月季尖锐的刺起了作用,也许是折花人的心虚,枝条并没有被折断下来。我一边诅咒那折花的人,一边找来竹棍和小绳,将垂在地上的枝条和花蕾包扎后支撑了起来。面对受伤的月季,我暗暗祈祷:但愿她能够活过来。

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的情景不能不让我吃惊和感动:那枝受伤的月季竟然开放了她珍贵的花朵!在那摇摇颤颤的枝头,在绿叶之上,那深红硕大的花朵犹如燃烧的一团烈焰!我不能不感叹这样的生命,赞美这样的生命,虽然受伤,虽然痛苦,但却决不放弃开花的权利,不放弃对阳光的美好追求!

不仅仅是月季。在我们的一生中,谁又能完全避开生活中意外的打击和伤害呢?

也许,受过伤的生命,是可以生存得更坚强,并且,也是可以不断开花的。

精神文章8:在故地紫阳,缓缓地接近精神的天空

文/圆满觉悟

早春二月,阳光午后,又一次回到故土。独自一人住在高处的房屋里,远望起伏的巴山汉水,瓦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古朴的城墙,安静的午夜,熟悉的乡音,淡香的茶茗,…徜徉在记忆的深处,竟发现有些感觉有些记忆是挥之不去的,偶尔与之亲密的接触却那么的纯净与明快哩。

梦里,不知多少次回到故地紫阳,一个简约质朴汉水山城。紫阳县城二江三岸,两桥相连,依山傍水,群山环抱,板石建筑别具一格,汉水文化,道教文化,富硒茶文化底蕴深厚。“好个紫阳城,山高路不平;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是对她最形象的描述。多少次流连在这美水之畔,欣赏旁边清丽之风景,含蓄的青砖瓦房,美丽山城和一江清水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里的一切,深深印上了温婉柔润,水灵的色彩,没有喧嚣尘世的应和,就是那么宁静坦然。

我喜欢故乡这一汪碧水,她是那样的柔软细致,清亮沉静。她从不故意的张扬什么,总是静静的流淌,承载了这块土地多少的忧伤与慰藉,贫脊与富足,寂寞与欢喜,又带走了多少人的思念与感伤,幸福与怀想。每每亲临她身旁,聆听的她的倾诉,我似乎懂得了她的理想与追求,她的变与不变,是的,她愿意这样简单自在的流淌,从古到今,一直向着一个方向前行,不管世事变迁,无论春秋与冬夏。她的坚持与顽固,平凡与简单,也许就是其伟大的意义之所在吧。我似乎听到她说:虽然我没有海洋的大气壮美,却有自己的简约明快,有涓涓细流汇集成湖的矜持与含蓄和博大。时间仿佛在此凝固,她却依然故我,只静静的漫延流淌着。

我喜欢故乡的石板房,她永远没有城市建筑的高大,没有南方海派建筑的浓墨重彩与奢华。却使砖与瓦的配合达到了极致,风格清新,简单婉约,竟与这水乡构成了一幅无可比拟的风景画。置身其中,仿佛回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宁静淳朴,只有在故土,我的心才会真正的愉悦,使我重新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欣喜与渴望,让我的精神,思维就会快速的融入到这一方热土,再也没有城市的喧嚣复杂。一切就是这样古朴原始,我的思绪缓缓地接近精神的天空。

人的思想或许受不了太多太多的压力,也容纳不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也许,我早就习惯了每天听着汽车的声音,习惯了高楼大厦还有周围的喧闹,身处其中,我的感官早已麻木,似乎这就是生活,但也必须要面对的这样的生活。我开始厌倦起来,开始逃避,开始向往水乡的宁静简单。虽然只有短暂几天时间,但是我依然愿意保存那份原始的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都会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尽管结果相同。我开始想把握自己的人生。我不是不喜欢用自己的热情追求理想,但是我更希望我的理想是让我不会后悔的选择。一如我希望自己的人生简单宁静,不需要太多的喧嚣与繁华和纠结,追求精神上的开阔与自然性,本爱丘林,但求一江水,只有这样才可以体会到胸藏丘壑,城市无异于山林之感。用平和质朴来代替繁忙和躁动。

故乡之山水的清新余香,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淡淡的痕迹,印刻在灵魂里挥之不去。

精神文章9:爱让我们恒久美丽

爱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这种精神总让我们为生活努力,这种力量总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花。 --题记

爱有很多种形式,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感受,它是美的,美的让人温暖甜蜜。

每个人心里都希望自己的爱情之树常青,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份爱的天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情温馨而浪漫,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自己心中最期待的那种爱情。爱情的快乐,高兴,和满足是一种高贵的,有价值,是生命的梦想。

爱情是自己心里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希望,也是等待,爱情是阳光,它会让我们自由的去呼吸;爱情是鲜花,它让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心情;爱情是水,它让我们柔情四射;爱情是山,它让我们躺在宽容的怀抱里;爱情是海,它包容着我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

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燃料,它使我们的生活充实,有诗意,就如春天的风一样,永远是暖暖的。

在爱情上,如果有人要离开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因为爱情从来都不是用束缚别人来加深彼此感情的。

在爱情上,没有太多的错与对,爱情是美好的,是纯洁的,就象山里的野花一样朴素,就象水里的荷花一样纯静,就象兰花一样的香美。

爱情是心灵歇息的港湾,也是生命的一种跋涉,上帝也不会拒绝那份真爱,就如我们永远也不会放弃心底的爱,哪怕只能做一个永远的朋友知己。

让爱在完美的阳光下滋润,让爱在春天里绽放,让爱情在水里游荡,让爱在风雨中更加的成熟和俊美。

我们的爱

我们的爱恋像失传的故事,我不知道这一份情缘是佛前五百年的祈求,还是上天因我对爱的执着而眷顾于我。我曾经无数次情感的徘徊,我曾经千百度的寻找,我痴迷地做着有你的每一个梦。

你的那一缕情怀,为我的天空增添了无限色彩,你让我陶醉在对你的爱恋与痴迷中。

时光悄悄地流过岁月的长河,从牵手的第一天起,我就为你留下了一份你能读懂的柔情,相恋的日子总是充满了浪漫。

我们彼此执着的投入情感,不是年龄、不是相貌、不是地域、不是时空,所有的一切隔阻仿佛在我与你之间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存在的只是我们共同对爱的渴求与期望,存在的只是我们前世的爱在今生的延续。

你给了我甜蜜的爱,让我深深地陶醉在爱河里,甜了心境,暖了情怀。

遇见了你,我的心事总如水般悠长,情思在屏幕前叠成了守候的执着。我在季节的交错里将对你的爱恋刻入每一个字里行间,在夜的深处独舞。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柳烟斜倚的痴情河畔,流淌着我对你无尽的想念。

我们还未曾相见,我们的心就已经相见,心底深处早已根植着对方的音容笑貌,每个夜晚都在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每个清晨都期待着哪怕是一句淡淡的问候。无论在哪里,仿佛都一直相伴着,都有爱在相随。一刻的分离,心中都会不由生出深深的失落。

我们爱在春雨缠绕的季节,我们爱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爱在一种共同的追寻里,我们爱在一个共同的梦想中。

我站在窗前,感受着徐徐吹来的轻风,眼前是一片树影婆娑,绿波荡漾。我的思绪随风飘荡着飘向了远方的你,我想念着你。

我承受着梦的无尽煎熬,期盼着梦想放飞时的欢畅。每天的思念对我来说已经相思成灾,是一种度日如年的煎熬。我好想现在就让你依偎在我的怀抱里,倾诉我的心声,感受你的柔情,缱绻、缠绵着我们的爱情。

有一盏灯,今生只为你一个人点亮。有一天你跨越千山万水,赶赴你我前世今生的约定,跚跚来到烟雨红尘,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永久爱情。

当你从身后静静地环住我的腰,把脸轻轻靠在我的后背,我的心就会融入到了你的心,随着你的脉搏而动。

当你紧紧的抱着我,我就能感受到你是真的爱上我。我们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需要做,只是甜蜜而温暖的拥抱,让爱紧紧偎依,忘了自我。仿佛这世界上只有我们两个人了,时间就会永远定格在这一美好时刻。

在以后的日子,我们会在那温馨的家园爱的小屋疯狂的亲吻,你的唇香、你的心跳、你的呼吸润泽着我们的爱恋。你的眼中溢满了对我的深情,你的微笑始终在告诉我,你是真心爱我的!

我们在罗霄帐内四目相对、十指相扣,幸福和快乐顿时就会溢满我的全身,我会让爱慢慢的传递。你会让我享受到你热烈心跳,激情的拥抱,狂乱的亲吻,那份爱、那份真、那份美!

我们沉浸在爱里,沐浴在爱中。握着你的手从此我的世界不再孤寂,贴着你的心从此我的人生不再流浪;对于着这份得来不易的感情我会倍感珍惜。幸福让我眩晕、让我陶醉!

有的爱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更多的爱则在于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意之中。爱如冬去春来之际那和煦的清风,仿佛一只轻柔的手滑过心际,丝丝温暖便涌上心头。你对我的爱有多深,我对你的情就有多长,爱让我陶醉!

红尘中的爱犹如茶之醇香,水之甘甜,花之淡雅,梦之轻灵,甜蜜滋润着我的心。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人,你给予了我很多的爱,虽然爱是奉献,爱无需回报,但我感谢你把爱给予了我,我感恩你真挚的爱,爱让我陶醉!

我从不苛求生活要对自己至善至美,当我们沉醉在爱的甜蜜中,我们的爱情也许为世俗所不容,我虽然不能改变别人的观点,但我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爱情。我会用心去经营我们的爱情小屋,让相爱的文字洒满阳光,生活,让每个平凡的日子因为有爱而变得生动起来。

我如梦似醉地遨游在爱的海洋里,是那般的幸福、是那般的快乐,我醉了!让我人醉、情醉、心醉……

精神文章10:是诗人自己的精神写照

文/罗光科

《对生命的赞美》首先是诗人自己的精神写照,诗人先后迈过了“耳顺之年”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两个大的年龄阶段。但是他的旺盛的生命活力,他奔走在从青藏高原到乌蒙山区的华夏大地,以至多次出访欧亚大陆和南美北美的匆匆身影,以及他源源涌出的诗歌新作《对生命的赞美》,就是一首让生命腾飞翅膀的抒情之作,却令我想到孔子的另一句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是的,诗歌永远和青春、蓬勃的生命是同义词,是强健而活跃的体魄和精神状态的一种投射、一种倾泻。

《对生命的赞美》是现代的,但没有为时尚所左右,真诚是这首诗的重要品质,情动于衷,每一行诗句,都是情感和思绪的自然流露。诗歌是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颂场和人们对自然事物悲悯情怀的感知与认同,是美好心灵的倾诉与表白,是作用于对故乡与异乡、天空与大地、时空流转所产生的审美过程的真实纪录。真情的诗歌由于它的受众面广和亲和能力强而拒绝速朽。

从《对生命的赞美》这首诗来看,读者既看不出诗人刻意、做作的技巧,也看不到伪饰的情感和游离于诗情之外的“深刻”。《对生命的赞美》是从对复杂生活的深切感知中、对生命艰辛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的。和诸多单纯写生命意识而时时流于卑琐、欲念化的“新潮”之作不同,诗人的生命体验不以孤零零的纯自然化的主体为价值取向,而是以丰厚的社会底蕴,以让人可触摸得到的文化心理为依托、为背景,来反衬生命自身的孤立无援状态,让读者时刻感受到个体生命背后的紧邻历史感、时代感所赋予的沉重和悠远。那是个体生命意识强烈的生命在不自觉的、近乎盲目的命运之神的挤压下的万端感慨的悲哀。

喜欢一首诗有很多理由,比如我对诗人的《对生命的赞美》产生好感,主要是感动,阅读这首诗,不自觉就迷失在其中。它在急促或缓慢的呼吸间成为了你,成为了你的。《对生命的赞美》确实是感人的,这样的诗歌应该是道出了大众的普遍经验,能让大众获得精神的相通与情感的共鸣,就如一颗星星悬挂在夜空,能够用微光给望星人以瞬间的感动。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诗人的心里流出来的。

越过灵魂的肉体

在生命终结的地方,由于爱

我看见了生命的开始

精神文章11:别忽视自己的精神需求

文/孙长乐

亚历山大·布鲁克是俄裔美国人,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受家庭的熏陶,布鲁克从小就酷爱音乐,尤其喜欢小提琴,那悠扬的小提琴声,令他感到非常快乐。在布鲁克的童年时光,课余时间他大都是在家里练习小提琴,也一直梦想着去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上个世纪初,在美国从事音乐这个行当,收入都极其微薄,布鲁克的父亲是美国斯普林希尔学院的一位资深音乐教授,可他的收入都难以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以至他不得不兼做其他营生,赚钱补贴家用。因此,父母都极力反对孩子将来以音乐为职业。

最终,布鲁克只得遵从父母的意见,放弃了音乐梦想,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商业管理。毕业后,布鲁克进了商界,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考察市场,了解客户的需求,经营一些赚钱的商品。虽然在这期间也赚到了不少钱,但他却一点也不快乐,想到拉小提琴的美妙感觉,他就痛苦不堪,觉得自己是在虚度光阴。

二十七岁生日那天,布鲁克做出了一个决定:积攒一些钱后,辞职去欧洲学习音乐。于是,布鲁克在工作之余,每天坚持练习小提琴,有时在工作中有了灵感,他也偷偷写一些小提琴练习曲。一年后,布鲁克的两个弟弟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好转了,布鲁克也攒够了钱,他便辞掉了工作,去了欧洲,来到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的维也纳学习音乐。

布鲁克在维也纳度过了四年的求学时光,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音乐上,虽然生活不乏单调,日子也清苦,可布鲁克却生活得非常愉快,每天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

回到美国后,布鲁克就以非凡的技艺,坐到了当时极富盛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位置上,成为了美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在晚年时,布鲁克谈到自己的从艺经历时,曾说:“假如我一直经商,我也会成为一个富翁,可这就得放弃我所热爱的小提琴,对我来说,缺少了精神上的需求,有再多的金钱也是毫无意义,而我也会遗憾终生的。”

现如今,人们往往在金钱和成功之间划上等号,这就使得一些人难抵金钱的诱惑,为了得到金钱,放弃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有的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实,大部分人都有一些精神上的需求,精神上的东西会带给我们幸福、快乐和自信,而这些都是金钱所买不来的。

精神文章12:点滴

文/姚彤

一点一滴见精神。巍峨的山峦是无数沙石堆积而成,奔腾的江河是涓涓细流汇集而成。万物生灵在点滴积累能量,在点滴中适应自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感悟和热爱人生从点滴开始,生活里点滴的善、点滴的美、点滴的真,汇聚成就辉煌、灿烂的未来。

文学创作,古人称之为笔耕:“千滴汗水一行字,万点心血一首诗。”精神食粮是一种日积月累,永无止境的劳作。

科技研发,离不开科研工作者“蚂蚁啃骨头”精神,没有他们一点一滴辛勤的付出,“科技强国”岂不是纸上谈兵。

高楼大厦平地起,靠的是建筑工人们一砖一砖、一层一层地、来不得半点马虎地修建。

运动员赛跑,起跑点标志着赛跑的开始,优异的成绩靠一步一步地创造。

读书求知需要从点滴做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成长要靠点滴养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精神文章13:精神之水

文/漠北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

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

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精神文章14:德,一种精神一座城

文/杨胜应

来南充九年,却只去过仪陇一次。

一次就足以让我心怀念想。不是那儿的名山金城山吸引了我,也不是那儿的水,仪陇河给了我诸多遐想和牵绊。而是德在仪陇,名在天下给了我无限的崇敬。

也许是天厚道,地厚道,水土亦厚道,方能够道道相积,让万物有了更多良善归宿。宛如林深叶盛鸟自多,水广域宽鱼自来。南充地处嘉陵江江畔,是丝绸名胜地,更是三国文化之源头。仪陇,这片红色的土地,诞生了朱德元帅和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张思德。

德,以德为人、行事;德,德之有道,德之载物。仪陇,在我心里真的可以称为“德乡”了。

《国语·晋语六》里有这样一个句子:“厚德载物,雅量容人。”仪陇有一个知我、懂我的好师友。他盛情邀我去仪陇做客,我自然心生欢喜,不可推却。这种情谊,我将之理解为一种德,良善,友谊,厚道。这种品质和那些谋富不谋道的处世哲学相比,给人一种人性的明亮与温暖。所以,我不得不去,而且是非去不可。

因细雨连绵的天气,我没有去朱德故居,也没有去张思德老家。我只能听友人介绍金城山上的古柏掩映,金城镇德字园耸立的“德”字石刻,那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德字石刻。那种角度,那种温度,那种高度,是内心喧嚣之人无法理解的。但我却清晰地感受到了朱德量大如海、容载万物的敦厚长者形象;也深刻地领悟到了人生如炭火、温暖他人的普通士兵张思德的精神。

我曾经为这次仪陇行给了这样一个思考。那场小雨来得恰如其分,她给了我们以小见大的界限,她给了我们以静制动的境界。因为那场雨,就像一声声嘱咐,也像一个个谆谆教导。雨水落在瓦楞、屋檐,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落到地上,地上的青石板会让雨滴弹跳着发出阵阵清脆的悦耳的声音。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语,无欲则刚。由此我想到了几句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正如新政的存在,改变了人们进入仪陇的道路,也拓展了更多思德、学德、尚德的途径。我想,在这个被嘉陵江、仪陇河、绿水河、消水河等一江三河滋养的小城,必将生出无限锦绣。就像那场雨,越下越有劲,越下越迷人;就像那场酒,越喝越有味,越喝越醉人。

当我醒来时,也许错过了一些细节,但永远不会忘记一种精神一座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