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文章

请欣赏报纸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报纸文章1:如何促进家庭亲情和谐

文/普旭

最近报纸时常报道父母、儿女为了财产,大家争的死去活来,兄弟阋墙,甚至与父母亲公堂相见,往日亲情荡然无存,抚养之恩早就抛到九霄云外。无论谁对谁非,骨肉反脸,相伩是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觉得心痛及难过,也最不 愿意看到的事。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丰衣足食,但是一般的伦理道德,却是越来越退步了。世间上最珍贵的东西,骨肉之情,父母之恩,全被钞票取代了。回想过去的年代,虽然物质并非很富有,但是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共同生活,视亲情为第一,血浓於水,有福同享,决不会为了财产而大动干戈,有伤和气。

为了避免这种不光采的家庭纠纷,为长辈者更应该在孩子还在孩提时代,灌输基本的人伦道理、树立良好的纪律及品德的修养、以及家庭亲情和谐的重要性,并且以实际的行动,让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家庭亲情的可贵。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与生俱来,血脉相连,不以贫富贵贱而改变,不以个人喜好厌恶而取舍,这就是亲情。然而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已完全瓦解。如果一个儿童从小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孝顺父母和尊敬兄弟姊妹等,长大后也不会听从或尊敬任何一个人。

也许我们可以从每年的节气(春节、端午、中秋和家庭成员的生日)开始,长辈都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子女聚集一起,让每个成员感受到浓浓家庭的气息和温暖;让彼此的凝聚力更进一步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频繁,互相的关怀,鼓励及帮助,使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及成长,更加的幸福及快乐。

随着岁月的变迁,小孩的逐渐长大,已经开始成家立业。但是长辈依旧喜欢常与各子孙聚在一起的机会。所以每个人虽然工作忙碌,还是需要暂时松懈,对回家团聚 ,应该加以重视。这确实是兄弟/妯娌/侄子们难得的聚会。况且子孙满堂,总是令人感到温暖及幸福。

总之,金钱和富裕不是最珍贵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才是最宝贵及应该珍惜的。

尤其是现在的生活紧张,每个人为事业或学业而忙碌。平时想要聚在一起,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每次的节气聚集,希望每位家庭成员都能出席,以增强亲情的凝聚力,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家庭。

报纸文章2:一张报纸追了十里地

文/陈佳

十年前,我刚开始集报。因偏居皖南山区小城,加之当时有着同样爱好的朋友不多,所以每收藏一份报纸对我来说,都是极不容易的。彼时,我正在收藏地市级党报系列。

一天下午,我去超市买水果。突然,我瞥见装草莓的篮子里放着一张报纸。定睛一看,原来是《潮州日报》。这可把我高兴坏了,我知道,这是广东省一家知名的市级党报。可转念一想,报纸是超市的,即便我愿意买,人家也未必会卖啊。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找到超市负责人说了想法。对方很热情,但告诉我草莓是果农送来搭售的,并说他每日这个点都会来趟超市。于是我返回生鲜区,不想篮子已不在了。一问,才知果农已来过,刚走一会儿。在打听好果农名字、大致长相和住址后,我道声谢便飞快向门外跑。

一路上,我瞪大眼睛找寻着他们描述中的果农,但始终无果。无奈,我决定径直去果农家。果农是位年届六旬的老大爷,家住城郊。进了村,我又一路打听后找到大爷家,可却是铁将军把门。思考再三,我决定在原地等,可是一连等了一个小时,还是没有见到人影。这时,隔壁的大妈走过来说:你是找他订草莓的吧。哎,他是勤快人,卖完草莓并不直接回家,而是去地里干活。

于是,我又摸索找到了草莓大棚,只见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蹲在地里忙活。我喊了一句大爷,随即便问:您是在超市里卖草莓的么?“是的,我的草莓在那代销”。太好了,终于找到人了,我不禁欢呼起来。可是,当我把目光投向大爷身边那只空空如也的竹篮时,却又失望了,失声大叫:报纸,报纸去哪儿了。大爷一头雾水,忙说:小伙子,别急,什么报纸,你不是来批发草莓的嘛?于是,我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大爷,并表示愿以报纸原价的十倍买下。大爷听完,一拍大腿说:嗨,我还以为是啥大事呢。原来是为了报纸啊。我送你就是了,走,跟我回家去。

一进门,大爷便从房里搬出个纸箱,里面竟是一大摞《潮州日报》。我没再客气,选了几份日报的各种专刊。大爷告诉我他儿子在潮州工作,自费订报多年,每季度看完后便将旧报寄回老家,一来让粗通文墨的父亲能及时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发展成就,二来,让父亲看完报纸后用旧报纸来垫草莓,也算循环利用了。

就这样,我收藏了自己的第一份《潮州日报》。而待我回到家中,早已是满天星斗,再看下电动车的里程表,居然骑了十公里路。但我觉得,这次追报之行很值!

报纸文章3:“美”由心生

文/罗曼文

一张破报纸,不美。一个东施,不美。一个七旬之妪,不美。不美?

但何谓美?美,由心生也。

物物皆美。古今之间,几人能说何物为美,何物为不美?尽看和氏璧之美,以裂为美,天下美玉甚多,唯独和氏璧独享尊荣,难道不能说人们是以己心的不完美来评判和氏璧的不完美么?而且说烽火戏诸侯,烽火之景,在黎明百姓看来,是不吉之兆,而妲己娘娘却是喜爱之极。于妲己而言,又怎能不是一种美呢?又看伯乐识马,以心而论。由此看来,婵娟是美,闪星是美。汪洋是美,小河是美。旷荡是美,平静是美。心心不同,物物皆美。

人人皆美。丑人美,美人美上更美。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国倾城,闭月羞花,这些象征着美的语句再也不是特殊人群的专用产品。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眼里出英雄”美与不美,一切源于爱与不爱。又说那句“色衰而爱驰,爱驰则恩绝。”人人为美,又怎会因色衰而恩断义绝?换说“色衰而爱驰,爱本不存也”。而放眼当下,最美老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母亲许张氏。此美非彼美,他们绝不倾国,绝代,但是被冠以“最美”之称。可见,丑是美,美是美,人美是人美,心美也是人美,而人美是识美之人一念而已。心心不同,人人皆美。

心心皆美。识美由心,而心心本就是美。“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黑夜寂静,若不是心旷神怡,何来风景一说?其心为美。而恶猫护崽一说更为贴切,恶猫是恶,护崽是善,恶与善相辅相成,善,恶之源也。可见,恶为善,善为善,美自然就明了了。识美之人识美之心是美,美之心是美,而人人之心皆为美。心心不同,心心皆美。

心心不同,物物皆美。心心不同,人人皆美。心心不同,心心皆美。美亦美,丑亦美。是故以吾之心换物之美,以吾之心换人之美,以吾之心换心之美。天下本无美,由心生美。尘间本无丑,由心生丑。而美丑之分,皆是人心之别罢了。

报纸文章4:带爷爷看书去

文/晓晓

孩子的爷爷很喜欢看报纸,家里订阅的报纸,在墙角层层叠叠垒得有人那么高。他不仅喜欢看报纸,遇到好的文章或者养生小知识,他还会剪下来收藏。每年单位里搞征文,孩子的爷爷都能拿到名次。

孩子不喜欢看报纸,因为全是字,她还小,认不全,也看不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书店看了一回书,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类儿童书籍,看得她眼花缭乱。自此,孩子就爱上了逛书店。孩子想逛书店看书,这自然是好事,可我们工作忙,无法天天都陪着孩子上书店读书。一天,当孩子吵着又要去书店时,爷爷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本来陪着孩子去书店看书,是爷爷不得已而为之,没想到一来二去,他也爱上了上书店看书。此前,退休后的他除了阅读自家订阅的报纸,平时的休闲活动也就是出门散散步、爬爬山,也几乎从来不逛书店。陪孩子上了一趟书店,看到书店里,或坐、或站,姿态各异的读书人,以及品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书籍,孩子的爷爷感叹不已,说:“原来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还可以让人看书。哎呀,我可不是‘OUT’了嘛,竟然才知道有这样的好地方。大宝,以后还带爷爷来这样的好地方哦。”之后,但凡我们带着孩子去过的书店,孩子都会让爷爷带着去一遍。孩子上学了不在家,她爷爷也会自己上书店看书,养生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知识……他都能在书店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一老一小相伴上书店,爷爷陪着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孩子的知识。见他看得入神,孩子总会好奇地问书里讲的是什么故事,孩子看不懂的,他便用孩子能懂的话读出来。这一老一小,你讲给我听,我讲给你听,其乐融融。教育学家曾有言,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庭氛围异常重要。孩子与爷爷共读,且边读边说、边读边学,无形中加深了孩子对阅读的喜爱,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读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尤其是家人一起读书的氛围,那更是妙不可言。上周末的时候,孩子的爷爷说:“这一年陪孩子上书店看书,收获不少,去书店看书,不花钱,涨知识,我觉得很好。大宝,走,带爷爷看书去!”

报纸文章5:落地的报纸

文/谭守谋

同事们对报纸的投递员议论纷纷,要我这个当头的与之“好好谈谈”。

“好好谈谈”,有些危言耸听。其实事情是这样的,送报的投递员图省事,每天只将窗户开一条缝,把报纸扔在地上,害得大家天天弯腰曲背捡拾。靠窗,一张长两米的台子,若把窗户开大一些,伸伸手,报纸便可轻松放到台面。举手之劳。可是,偏偏图省事,一掷了之。烦恼的捡报每天发生,大家的意见随着捡拾的频率直线上升,对如此工作态度大为不满,不禁猜测:是新手不熟悉业务,粗心大意?是即将退役的老职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是顶班的、兼职的……

我也对送报人的敬业意识产生怀疑,也在伺机摊牌。由于时差,与送报人难得谋面。报纸已然天天“落地”,“好好谈谈”的策划一次次落空。

前不久,入夏以来合肥气温跳水,直落20度,炎炎酷暑骤然变脸:冷风凄雨。刚刚8点,一辆助力车破门而入。车停,胖胖的女投递员从防水报袋中,“嗖”地抽出一沓报,递给过来。“不好意思,今天雨大,路上堵车……”接过报纸时,我惊讶,在如此雨水天气里,报纸干净挺括,竟无一滴水痕!

终于,终于逮着了送报人。胸有芥蒂的同事们意外而兴奋地围过来,不等我代言就迫不及待地发问:“报是你送的?”“你不能图省事,每天把报纸扔到地上!”质疑与埋怨。她先是一愣,俄顷,浅浅笑了起来:“……哦,你们的桌子离窗户太近,从外面手一伸就能把报纸拿走。特别是双休日,办公室没有人,我担心……还是扔到地上保险……”

原来这样!多疑了,误读了她的良苦用心,我的脸发烫,原本想好的措辞乌云遇风似的逃遁。

“如果……如果不‘落地’,就‘上台’吧。”她笑着,大家都被她温婉而幽默的答复逗笑了。同事们忙不迭地说:“谢谢谢谢!落地落地!”毋庸赘言,全体的歉疚和感激都表达在这频频的叠词里了。

——一场美丽的误解。

我这才注意送报人的面目,温润如玉,微微红晕,因得到理解和认可而欣喜。眯眯的双眼,柳叶般细细双眉扬起,慈眉善目,真的好看。大度雍容的笑,阳光般地照进了我的心坎,顿觉温暖。在浮躁如盛夏浮萍般铺盖了世面的当下,爱岗敬业本来就难能可贵,更何况这种超越了职责之外,细若亲人般的考虑与周到,是怎样的投入与用心啊!谢谢您,送报人!

报纸文章6:有趣的游戏——站报纸

文/薛子渝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后,邓老师走进教室,面带微笑对我们说:“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站报纸’。”“太好了!太好了!”我和同学们一样,不停地欢呼,不停地蹦跳。邓老师见我们这样开心,笑了笑说:“你们觉得一张报纸能站多少人?”“4人。”“6人。”……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接着,邓老师把我们分成了6小组,我是第6小组的小组长。

激动人心的比赛开始了!三组男生先上去比。我看见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男同学一点也不合作,互不相让。你听:“王立,别挤我!”“神经病,干嘛踩我呀!”……只见他们不停地在报纸上你推我挤。只有第二组的男同学十分合作,齐心协力,稳稳地站在报纸上。比赛结束了,第二组男同学赢了,他们神采飞扬地走下台。

轮到我们女生比赛了。我们一组同学走上前去。“开始!”宋晨烨把樊亦可抱起来,其他5个人就把宋晨烨和樊亦可围起来。我和同学们紧紧地抱作一团,挤得密不透风,大家的脸都涨得通红。男生们看到我们组快赢了,不停地喊:“减油!减油!”可我们根本不受他们的影响。在我们的共同合作下,我们取得了女生组的胜利。在最后跟第二组男同学的决赛中,我们也赢了。我们高兴地喊起来:“耶!太好了!我们赢了!”

这次有趣的游戏,让我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

报纸文章7:给娘念报纸

文/杜玉凤

记得小时侯,娘的最大愿望,就是让我们好好上学,将来做一个拿起报纸就能念的人。

娘出身贫寒,童年时别说上学就连吃饭都是问题,只好跟着娘的娘,在地主家当女佣。解放后才有机会学文化,进了村里的业余扫盲班。但那时已经拉家带口,纵有满腔热情,也抵挡不住家务的消磨,她只学会并记住了自己的姓氏——田。用娘的话说,一个方块地里,一横一竖,两个人耕作,就是“田”。

娘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围绕着大郭村火车站,为石家庄市内的企业拉脚送货。可到了市里,想去个厕所都很难,不是找不到厕所,就是找到厕所不敢进去,因为不识字,不知道哪边是男的,哪边是女的,只能在外边等着,看到有人出来了才敢进去。那种说不出的憋屈穿心进肺。

文化大革命初期,村里来了工作队。晚上,生产队会隔三岔五招呼人们去开会。那些从城里来的人,识文断字。娘抱着弟弟,我靠在娘的旁边,那时我大概不到十岁,蹦跶了一天,不一会两个眼皮打架,晕晕乎乎就睡着了,一到念报纸的时候,娘就会摇摇我,哎,快醒醒,开始念报纸了。在娘的眼里,拿起报纸就能念的人,是很了不起的,听了不起的人念报纸,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1973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公社里的高中。当时哥哥参军,父亲多病,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好心的队长和邻居们都劝娘,别再让孩子读高中了,一个女孩子读高中有什么用?但娘却顶着压力,把借来的学费交给我说,只要能上学,就好好上吧,将来做一个拿起报纸就能念的人。

拿起报纸就能念,在今天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娘的心里,那是文化人的代名词。娘活着的时候,我们读完了高中、参加了高考,先后走出了农村,但却从来没有给娘好好地念过一段报纸。大概娘看到我们长大了、工作忙,也不再苛求什么,只要有收音机就满足了。

生活好了,报纸送到家里,偶尔也会拿起来念几句,慢慢发现,拿起报纸就能念,其实要求很高:要通过标点符号,念出里边蕴含的情感;要通过文字的组合,念出里边传递的信息;要通过句子的表达,念出国家的政策导向。娘说不出这些道理,但从别人念出的声音里,看到了村庄外面的世界。

娘走了已经十年了,每当我想娘的时候,就会拿起报纸来念一段,我想娘不管是在天堂,还是在通往天堂的路上,都会欣慰地笑着。

报纸文章8:送报纸的小兄弟

文/谭剑

20多年前我还生活在农村里,无所事事却又不甘日子的平淡,便跟着一群乡村少年瞎闹,不出半年,竟在小镇有了些“名气”。但很少有人知道,骨子里我是一名非常传统的书生,以至有一回我去镇邮局领稿费时,读过我文章的局长大大地吃了一惊,不无痛惜地说:“老弟,你应该是有抱负的,怎么成天跟一群野人耍在一起呢?我这里正要请人送报纸,你来不?”我自知吃不了那份苦,便摇头回绝了他的好意,但我向他推荐了一名小兄弟。

小兄弟十七八岁,人生得瘦小,见人一口笑,一脸的天真灿烂。我们都是农家孩子,深知一份工作的分量,当我把消息告诉他时,懂事的小兄弟兴奋不已,第二天就蹦蹦跳跳地去上班了。小兄弟吃得起苦,开始送报的几个月,走村串寨全凭一双脚,一天好几十里山路他硬是一步一步量了过来。后来邮局给他配了一辆自行车,他快活得不行,背上邮件,跃上车便一顿猛蹬,风风火火就上了路。小兄弟对我特友好,只要看到我的影子,他便会骑着车飙矢一样冲过来,打过招呼后硬塞给我一根烟,然后哼着学会没几天的流行歌曲欢快地离去。

一天赶集,正碰上小兄弟有半日空闲,他邀我去宿舍坐坐,并买来了一小袋橘子,一问有6斤重。我掂了掂,感觉分量不够,就让他换个地方重新过秤,一称果然少了6两。我明白,小兄弟一定是碰到了奸商,而且那杆秤一定有问题。小兄弟见我没出声,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似的绯红着脸,说:“算了,值不了多少钱。”小兄弟的善良坚定了我要教训一下奸商的念头。

我们把橘子吃到只剩下三四个的时候,我对小兄弟说:“带我去见识一下那位摊贩,好吗?”当我俩来到那摊贩面前的时候,我把吃剩的橘子甩在他的面前,用有些生猛的口气说:“把你的秤拿给我看看!”

摊贩见了我这副黑脸,自知来者不善,狡猾的他避开锋芒,对小兄弟说:“你刚才是买了6斤吧,我给你补够好不好?”橘子补够后,我对摊贩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耍奸使巧!”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的小镇,多年来一直没有小兄弟的消息。直到有一天碰到当年的镇邮局局长,才知道小兄弟早已经死了。原来,小兄弟在镇邮局干了两年后,辞去工作到广东打工,并与一名打工的外省妹子处上了朋友。就在他真正意义上的青春开始的时候,出了车祸,他被撞倒在异乡的公路上,而肇事车竟在瞬间逃得没了踪影。小兄弟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不到两个小时就死了。几天后,家里的父母接到电报,让他们去领骨灰盒,并交清欠当地医院的2000多元手术费用。老父老母连路费也凑不齐,又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可怜的两老只能在家里恸哭——他们连孩子的最后一眼也没有看上!

后来,小兄弟的女朋友积攒了两个月的工资,总算将骨灰盒领了出来,并送回小兄弟家里。

活蹦乱跳的小兄弟就这样像轻烟一样消失了。他的女朋友我至今没见过,我想她一定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女子。

报纸文章9:一座城市的报纸

文/李晓

一座异乡城市的距离,离我有多远?物理上的抵达,需要火车、飞机、轮船这些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心理上的距离呢,其实是一座城市的报纸,它在风中哗啦啦次第打开,向我打开一座城市的心电图。

一些城市的报纸,我对它一直凝望与守侯,陪伴了我多少年,而今,中年的我,两鬓染霜。这些报纸,它最初的乳名,或许已不是今天的名字。钩沉一座城市的报纸,它也和城市本身一样经历了沧桑。一座城市的成长史,在岁月霜色里那些发黄的报纸,就是给城市留下的底稿。

在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方,一座座城市的报纸中,有我灵魂飘荡过的文字。它们大多是生活类的报纸,上面刊登一些婆婆妈妈、油盐酱醋的市井新闻,发布一些诸如积雨云抵达东风四到五级最家常最接地气的消息。有天,张老三的身份证丢失了,得去报纸上刊登一个遗失启事,老王那条马路因为要抢修管道,便有刊登在报纸上停水一天的通知……每天清晨,它带着最浓烈的市井人生气息,作为一份丰富的精神早餐,抵达到读者们眺望的眼帘,浸润着读者的心肠。

在南方,有一家报纸,我亲历了它从当年一张四开黑白小报,壮大到如今几十个版面的彩印报纸,也折射出这个国家都市生活类报纸的发展缩影。在北方,有一年秋天,一家晚报的编辑编完了我发去的最后一篇文章,他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我明天就退休了,今天中午去报社伙食堂吃退休以前的最后一顿红烧肉、麻婆豆腐……”那一瞬间,我真想落泪。这些编辑,在文字里,知道过我最隐秘的心事,生活中的甘苦冷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我最贴心的人。那些城市的天空无痕,但已有我飞过的影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作为一个很典型的略带疯狂的民间草根文青,我写诗歌,写散文,也写小说。我给一些大名鼎鼎的报纸投稿,每次去邮局投递稿件,就盼望早一点抵达那座城市,我那些笨拙的却充满了对人生热情与诚意的文字,它在信封里包裹着,坐着那个年代的绿皮火车,缓缓抵达那些城市的编辑案头。那些去邮局投稿的年代,每当听到云层里远雷隐隐,我也恍惚觉得,是哪座城市哪所邮局工作人员正打邮戳的声音,邮寄来刊发我文字的报纸。

有几年,我停止了报纸副刊类的写作。我梦想发财,当大老板,至少开一家面馆,但我的发财梦很快破灭。我再次提起了笔,开始书写我的灵魂史。

有一年,我出差到南方一座草木葳蕤的城市,还没到旅馆,我就去报亭买了几份这个城市的报纸,我在上面,触摸这个城市的脉搏,倾听着它的心跳。所以我打开一座城市的大门,往往是这座城市的报纸,首先递给了我一把带着体温的钥匙。

一座城市,它报纸副刊上的文字,也可以绵延成一条文字的大河,成为一座城市的文脉。报纸副刊,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全媒体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用两个字来回答,就是:落寞。作为报纸副刊,虽然有人说它是一张报纸后花园里的“私房菜”,或者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等等诸多赞誉,但副刊的命运,依然按照这个时代的浪潮与逻辑不断淘洗,副刊在很多报纸的版面中,已像古代的生活一样隐入了天幕。但一些报纸,依然顽强地保持着副刊版面,这是一张报纸的慷慨,也留下了一份大水走泥的厚重。

让我与一座城市的报纸,亲人一样,隔空凝望,心中相守。

报纸文章10:收报纸的女人

文/张文艳

旧报纸攒多了,想处理了腾腾地方。刚好来了一个收报纸的,与以往收破烂的不同,这是一个三四十岁有些羸弱的女人,头发高高地挽起,系着一条红色的围巾,手里提着一个鲜艳的花色提兜。

我告诉她,这些报纸和纸盒都不需要了。她弯下腰,开始整理。她先从提兜里拿出一根红色塑料绳,盘一个半圈放在地上,然后从已经堆成山的旧报纸堆上取下一摞,放在绳上,把塑料绳从地上扯到报纸上,一根绳头从之前盘好的结中穿过,一根绳头与之汇合打成一个死结,然后堆放在一旁。再拿一根绳,取一摞报纸,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她的动作不缓不急,规则有序,一会儿的功夫,那堆旧报纸就被她整理成了九捆,就像扎着红绳的待售货品,整齐地摆在一旁。还有一个半人高的大纸箱,我觉得对于她来说应该是很费力的,正想帮她一把,可是她拆开、折叠、捆扎这一系列的动作非常娴熟,竟然没有给我帮忙的机会。她拿出杆秤,秤钩稳稳地勾在绳结上,开始称量。我惊喜地发现,除了最后一捆有点少,其他每一捆都是12.5公斤,我想也许这是她能够提起来的最大重量。

你怎么拿下去呢?我有点担心。“我多来几趟就行了,先挪出去,不妨碍你就好。”她一边把捆好的报纸往屋外挪,一边说。

将报纸挪到屋外墙边,她回头环顾一下,从墙角拿起扫把,开始扫落在地上的纸屑。我说:“没事,你走吧,我来扫。”她说:“不碍事,我应该给你弄干净。”

她一手提着一捆报纸轻轻地走了,没有发出任何重物拖拉地面的声响,就像她轻轻地来……

报纸文章11:地铁里收报纸的老人

文/林贤荣

今年新单位搬到地铁口附近,上班经常坐地铁。每天在地铁3号线入口处,都能拿到免费的报纸。

随着网络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现在了解时事新闻、娱乐八卦都是通过网络上来完成,以前报纸的余香味道慢慢散去,看报纸好像也变成一种奢侈品,所以每次我都在地铁里不顾忌别人感受地看着报纸,当做一种享受,打发坐地铁无聊的时间。

每次在东山口站换线时,总能看到一位老妇人站在站台电梯口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收拾人们看过的免费报纸。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矮墩墩的身材,胖乎乎的面孔,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可那一根根银丝般的白发还是间在黑发中清晰可见,微微下陷的眼窝里是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老人安静地站在那里,但从来不主动伸手问路人要报纸,如果有人把报纸递给她,她便会对着你微微点头,并从苍老的嘴角露出一丝慈祥的微笑。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到那里总会把报纸塞给这位老人。毕竟看着头发花白的慈祥的她在地铁里面收旧报纸,心里真还不好受:到了享福的年龄,该安度晚年了啊,却还要在这里收旧报纸,不知道老人的子女身处何方?不知他的子女如若看见会有何种感想?是心疼?还是……每次看到她,都会让我想起自己在乡下的老母亲,心里突怵一丝酸楚。老人究竟每天要站了多少个小时才离开?心想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让她可以多拿点报纸能早点回去。每天早上我都会拿上一份报纸,不管有没有看完,走到那里我都会把报纸塞给那位老人手里。多次以后,那位老人好像也记住我了,每次接我报纸的时候,总会伸出双手,还很慈祥的看我一眼,并小声说“谢谢。”我呢,将报纸给她的时候,也是带着微笑的。有一两次看到老人不在那里,心里反而有点失落,有点担心她老人家是不是生病或者什么原因没有来了?

人的一辈子,忙忙碌碌的,过程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生和死。人总会老的,“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都一起来关怀老人,祝愿每个老人都一切安好,一生平安!

报纸文章12:清晨漫笔

不喜欢免费的报纸,喜欢一只手捏一本不是太沉的书,在拥挤的地铁里

所有的人都低着头,摆弄着手机,不要小看这个在5年前还在争论是奢侈还是恶俗的东西,手机能形成一个虚拟的room,阻隔了目力与听觉,下意识地把走出家门的不安关在门外,让冷漠都那么礼貌

清晨的空气,涤礼着昨日的记忆

心情,就像26度的初秋

身边是行色匆匆的过客,千篇一律的表情,好在还有塞我午餐广告的小弟,挤出的笑容,调侃着这个清晨的生动

书楼竟然亮了灯?

展列依旧,也许以前见过,也有的似曾相识的感念,只是,这书楼在楼群中孑然的存在,就像记忆的片段,早已淹没拥挤的资讯和蹉跎的光阴里

走得太快,记忆却落了单

只是

自己在追着什么?什么又在追着自己?

何时才能放慢匆匆的脚步呢?

报纸文章13:温润时光

文/宗昊

朋友喜好研究报纸,每当文章刊发,他都会高兴上几天,拉上几个文友喝酒吃肉,当然更多的是侃大山。他有一部分1912年之前的书籍,他称之为古籍,连我们这些朋友也休想看见,每次我提出想看看被他视如珍宝的这些书的时候,他总会和你啰唆半天,总之就是不给你看。我这人好生闷气,觉得咱们兄弟的关系,还看不了几本老书吗?朋友岂会看不出这些,当场就又请我吃饭,我是气也气不得。

朋友住的是平房,家里要修屋顶,整理书橱,翻出一堆堆新书出来,还有一些他经常发的文字样报。这些老书,终于也一并被我得见了真容,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些线装的、刻本的书中,最老的竟然有宋版的书。我一直渴望拥有的《本草纲目》,他也有!还那么完好无缺!我犹如走入了宝库,头晕目眩。我知道他不会送给我,我试着问他,能不能卖一些给我。当然我不能亏了我这个朋友。岂知这个时候,朋友倒大方起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喜欢就拿走,但是要善待这些书,我收藏了它们多年,自己年纪也大了,没那股子倔强劲了。”听到这些话,我几乎要跳起来了。我喜欢在琐碎的旧时光里,读读这些古老的书籍,体会古人的闲情逸致和精妙绝伦的智慧。

往昔的日子如同浮光掠影,朋友最终还是永远地离开了。在他一生温润的日子里,充满着对知识的尊重,他的孩子也非常勤奋好学并且考上了重点大学。他就像一个穿越文字山谷的旅人,在一个个历史悠久的村落里寻访,寻访一段段被遗忘的记忆。

去年在陕西看一个当兵的同学,一见面,他就给我一句:“入函谷,抵三秦。”我一时愣住,我的这位同学的文学素养相当不错,但没想到在军营里也丝毫没有退步,相反还在进步。想着这些年自己为了生活,做水电工、挑泥担子,与文字渐行渐远,阵阵后悔。

生活固然不易,但只要愿意,伴书而行,静读岁月,那无忧无虑的写字生活就还在!

报纸文章14:六朝烟雨,别样浪漫

文/李玉娜

最近在报纸和微信上都有关于美龄宫像一个蓝宝石项链的报道,倍受南京市民的关注。“那年,她说她喜欢法国梧桐,他就把梧桐树种满了整个南京。金秋的中山陵,黄色是用梧桐树编织的丝带,蓝色的宝石是美龄宫。这是一个只有南京人懂得的爱情奇迹。”

不论这个“项链”是有意或者无意为之,在我看来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宋美龄这个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女子的浪漫爱情,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给南京这个历经沧桑的古老城市,平添了一份浪漫的气息。

南京人的浪漫是含蓄的,身边的浪漫需要我们去发现。富人有富人的浪漫,普通老百姓也有他们的浪漫方式。

我刚到浦口工作时,时常去江浦的凤凰山公园玩,山顶上亭台楼阁,竹林小道,鸟语花香,山顶的凤凰阁早已经是江浦的地标性建筑。清晨空气清新,凤凰阁广场有太极拳爱好者在这里晨练,之后从远处会传来戏曲爱好者练唱的旋律。上午9点钟左右,中老年歌友们带着乐器和音响开始了一天的练唱,喜欢听歌的人也会如期而至,有很多老年人都是从农村镇上专程坐公交车来听歌,风雨无阻,渐渐发现原来江浦有那么多喜欢唱歌和听歌的人。

我最敬重的一位老师是杜一新老师,据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他是江浦最具实力的业余歌手之一,经常参加一些大型演出,还在南京市的歌唱比赛中获过奖。退休后,爱音乐的他组织了这个歌友会,以歌会友,一是为了个人消遣,二是为了结交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能更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他不仅歌唱得好,还会很多种乐器,而且人品也极好,山上的歌者和观众都很爱戴敬重他,渐渐地吸引了一批业余歌者和器乐爱好者前来交流。

爱,亦是欣赏,亦是改造。杜老师的爱人原本不爱好唱歌,从来也不唱歌,由于近几年杜老师身体不太好,为了天天陪着他在山上照顾,终于有一天她也加入了歌唱队伍,而且唱得还很不错。我时常去他家里玩,杜老师常会拿出二胡,在家里拉几首曲子为我们伴奏。时常有这样的场景,杜老师拉着琴,阿姨站在旁边唱歌,不由让我想起那句歌词“小妹妹唱歌,郎奏琴”,场景是如此的温馨。浪漫可以不是玫瑰花,不是巧克力,不是烛光晚餐,除去物质的东西,默默的陪伴关怀,共同的爱好,陪你一起歌唱,更是一种含蓄的浪漫表达。

每当我们来到中山陵,漫步在美龄宫的梧桐树下时,不仅会沉浸在它自然美中,更会沉浸在那段浪漫而充满遐想的故事中。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爱的表达,其实爱人无需多么美丽,真心相伴过一生,生活无需多么浪漫,一生平淡相伴。任何人都经不起岁月的侵蚀,但是爱情的浪漫是可以穿越时空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永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