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度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温度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温度的文章1:父爱的温度

文/白莉娜

很多人都觉得,父爱似乎没有母爱伟大。在亲情的词典里,描绘最多的都是母亲的温柔与慈爱,没有太多的词汇给父亲。父亲充当的角色常常是默默地站在背后,支撑、支持。

然而,我的父亲是慈爱的,虽然他不富有,但他为我们的付出是“细腻”的。

父亲的工作很忙,但他总会抽出时间陪我。小时候,他陪我去公园看动物,陪我到游乐场玩耍……

哥哥很淘气,爱跟别的孩子打架。父亲总是给哥哥收拾“烂摊子”。虽然,对哥哥总是在训斥,但是转过头来,他却偷偷地笑。

他总是对哥哥说,你是男子汉,要让着妹妹。所以我成了家里的“小公主”,我要什么,父亲就给我买什么。

我生病时,虽然他什么也不说,但脸上流露出的焦急和担心,我一直记得。

都说父爱“粗枝大叶”,但父亲对我的爱是“细腻”的,随处可见——上学时,从我迈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那慈爱的眼神就一直没离开过我,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在人流里;在我玩累了,睡着时,他会轻轻的把我抱到床上,为我盖好被子……

父亲的爱,有细腻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们生活的一切开销,都是他源源不断地供给着……

如今,父亲的乌发变成了银丝,父亲的腰杆儿也不再挺拔,父亲的脚步不再矫健……岁月的年轮在告诉我,父亲变老了!

一瞬间,我明白了:父爱就是付出——把他的温度,把他的心血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了我。这种爱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无私!

而作为女儿的我,却总是向父亲索取,鲜有回报。现在,我要对您说,父亲,你牵挂的女儿长大啦!您应该把这份爱分出一些给自己了!

我祈祷,时光的脚步慢些走吧,不要让父亲再变老了;我愿用我的一切来孝敬您,爱护您,像您爱护我一样!

父亲,请您把女儿这份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老爸,我爱您!”

关于温度的文章2:秋之恋……

文/追梦的微笑花园

夏天的温度在树叶的缝隙间荡漾着,秋,悄无声息驻扎在林子。风,只微微的叹息了一声。不经意间,梧桐树叶,像一只只翩翩飞舞的蝶,摇曳在弥漫秋的气息里。

喜欢秋的脉脉含情,无限风流尽在眼角。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池中的荷花早已残败,一汪碧水,盈盈相望。而在水云间里,秋的云寰散乱,娉婷如风拂柳。于是你开始惊喜,继而被那四季分明的风温暖着。浅浅的凉意带走了夏残留的燥热。

登高去吧。湛蓝的天,高不可触摸。山林中层林尽染,桂子飘香,满山的板栗树,果子满枝桠。枫树的叶子悄悄的有些许的红色,像信笺,写着小诗。梧桐树宽大的树叶落在地上,踩上去咯吱咯吱的吟唱。这时,林中吹拂一阵微风,风里溢满花香,果香。熏香了一季长长的眷恋。

爱秋吧。沏茶剪烛,夜风温婉的敲打窗棂,如席慕容的诗,自然而然的走进心间。新裁的月色,淡淡的散着月华。不着修饰,纯纯的,像清泉。品着茶,无边无际的思念。月,静静的,桂树暗暗的香气沁入心脾。静默的心倾听落叶的声音,温馨的禁不住想欢呼。

月,朦胧,树,朦胧,鸟朦胧。秋虫呢喃在细碎的·夜风里。袅袅的晚来的夜香氤氲在风里,浸湿了黑暗的夜。疏疏落落的篱笆里,蔷薇花沉睡了。

白桦树安静而庄重的伫立在黑夜里。微风过处,林间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宛如母亲睡梦中低低的呓语。月牙儿挂在树梢,静静地的聆听桦树的密语。

最妙的是下一场小雨。像一帘幽梦,斜斜的,细细的飘飘洒洒在窗前。雨雾迷蒙,空气里晕染清新的秋意,干干净净的如初生的婴儿。雨水打在残败的芭蕉叶上,滴滴答答像小夜曲,轻轻的抚摸着我们进入秋的酣梦里。

依恋秋,留恋在落花漫天飞舞时,像个精灵随风起舞,任凭秋风吹乱我的长发,裙裾飞扬。

关于温度的文章3:人的温度

文/山静入柏

人为什么是社会的,最早时候大约只是为着抱团取暖,抵御不测。发展到今天,社会本身还可以创造需求,擦亮智慧,进化自身,五花八门,这其实是蒙昧时期的人类始料未及的。有的人为什么好交朋友,隔三差五就得邀约一聚,其骨子里就是害怕孤独,想伸出手来从同类那里讨取一时半刻的暖意。而一个耐得寂寞远离尘嚣的人,从精神层面说来,我们应该承认其有着松柏耐寒的品性。

自然,人的温度肯定是人的社会性首先考虑的前提。如果是一件冰冷的物,或者是一个失去温度的人——逝者,人是断不会将其作为自己的社会性选择的。

听父亲说过:解放初期,父亲为了下会议通知,在荒凉月夜里很胆虚,好不容易看到一群人车水欢呼,遂闻到了人气,胆子才大了起来。第二天,他想把这件事写成一篇表扬稿,问到当地的大队书记,书记告诉他,昨晚上根本就没有组织人加班车水,说那里以前是个被日本人集中杀人的池塘,常有冤魂出没,别说晚上,就是阳气白日也很少有人过去。父亲听得出了身冷汗。

西人的拥抱是人与人传递温度的一种礼仪,想不开想得开,抱一抱,人如吃药,有什么疙瘩也很容易解开。中国人讲规矩,见了人,八丈远就开始“这厢有礼了”,生怕男女授受不亲,所以中国人要想驱散做人的寒意,尤其需要自我升温的能力。人也有着冷酷自私的一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能搭把手不去搭把手,只希望看别人笑话,就好像人家遭难,倒会把别人的好处匀给他似的。邻家如陌路,同事成仇人,亲友像对手,没有人的关怀,身居闹市,高楼也无非峡谷,那些灿烂灯火,也无非是开在崖壁上的野花。非但感受不到群的热量,反倒在人从里觉出彻骨寒意。

人的温度也是会变化的,有的人甚至一会儿三伏一会儿三九,为什么?无非一个“利”字。所以见证一个人的人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失意之日,无力之时。人生处于冰雪季节的时候,来自同类的温度比什么都重要。尤当一个人走错路的时候,各样的声讨纷起,虽然听起来充满正义,其实在当事人那里听来往往都是哇哇的北风。

相比起成人的隔膜,孩子往往不大会吝惜自己的温度。相比起路人的侧目,亲情、爱情往往不大会吝惜自己的温度。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当一个孩子都学会了人情冷暖,那证明他已经成熟,成为了虚伪大军的一员;当一个爱人都学会了世态炎凉,比如文革中的床头揭发,那这样的爱情守护的就是一盆冰雪。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们苦苦寻求真爱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替自己寻找到一个最大尺度的火盆。所以慨叹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好的朋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而相互排斥的人,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哲人说:“不知道爱和喜悦就意味着没有活过。”也可以解释为:一个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和赞赏的人,就等于他离群索居孤怀独抱一生,压根就没有体验过人间温情。

关于温度的文章4:圆梦

文/廉涛

已是初冬时节,塞上的温度已降至零度以下,今天是难得的暖阳天气,早晨10点钟,我和朋友从榆林市区出发,沿榆绥高速,顺着无定河道一路向南。河道两边的山不算高,光秃秃的,一抹黄褐色,河水显然已进枯水季节,成了细流,河畔上的包谷已经收获,但包谷秆还成片成片地留在地里,农民们正忙着将套种在地里的大白菜用架子车一车车地拉回家,储备着准备过冬。

看着窗外的景象,听着原生态陕北民歌,我的思绪始终是路遥《人生》里巧珍和加林的形象与眼前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相互交织着……

知道路遥是从电影《人生》开始的,那是1984年,我在县城复读高中,正经历着四年高考屡试不第的惨淡时光,电影里加林不甘向命运低头,一心要挣脱黄土地束缚的“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韧劲,善良温柔美丽的巧珍对知识青年加林痴痴的爱,曾使我泪眼朦胧,在我心中掀起了无限的波澜,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影响我事业和爱情的精神坐标。正是这一年,我终于“金榜题名”,如愿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城市——西安。作为一个有着文学情结的青年,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在这座城市能见到这位写出如此深入我骨髓作品的作家,看看他的模样,希望能从他的身上汲取耕耘文学的灵感,可惜始终没有这样的机会。1992年,路遥过世时,我正在深圳参加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班,坐在我前排的一位四川籍同学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你们陕西的路遥死了。”我顿时蒙了,心想怎么可能呢?他还那么年轻!我的脑海里又迅速浮现出电影《人生》的画面,可晚上广播电视里的新闻很快便证实了这一消息。此后的日子里,每到路遥的诞辰和忌日,从媒体上总能看到大量纪念路遥的各种活动和文章,我都要一一读过。三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梦想着能有机会伴着电影《人生》的主题曲,到陕北,到路遥笔下的《人生》描写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到巧珍和加林倾诉衷肠、依依惜别的那座石桥上看看……今天终于能如我所愿了……

车子在绥德四十里铺下了高速,驶往清涧方向,路上的标识不是十分明显,导航器也不灵了,只好不时地停车问路,好在路人都十分热情。我们一边按路人的指引,一边查看事先在网上下载的行程路线图,向路两边寻觅着。突然,我看到路边一个别样的建筑,上面赫然写着“路遥纪念馆”5个大字。“到了!”我兴奋地对朋友喊道。

路遥纪念馆坐落在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210国道东侧,与路遥的故居隔路相望,纪念馆门口一座昂首负重前行的牛的巨大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我急不可耐地请朋友为我以此为背景留影,照片的远景恰好把马路对面半山腰上的路遥故居尽收其中,两全其美。

我对朋友说,请个导游吧,也许能听到路遥当年一些别样的故事呢!不料,正在院中洗衣服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周末,我们不接待。”我只好趁她忙碌时到接待室找另外一个工作人员,她看到我恳切的样子,说:“你们大老远专程来一趟不容易,那就破个例吧!”

我怀着难以言表的渴望之情随工作人员走进展厅,展厅里珍藏着路遥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影像、视频等实物资料和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各类文字作品,还有国内文学界的名人们对路遥去世的悼念之词。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从“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6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为文学而奋斗的一生。听完讲解,向工作人员道完谢后,我对朋友说:“我再仔细看看。”

大厅只有我一个人,从文字到实物,我一句句、一件件细细地看着,生怕露了什么。驻足在《人生》《平凡的世界》相关实物前,我似乎一下子感受到路遥写作时开阔宏大的视野、深沉睿智的穿射历史和现实的思想,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耐力;似乎感受到了他“生活如何贫困,环境如何艰辛,灵魂却一定要高贵”的精神;似乎看到了一位把生的尊严看得比生的过程更重要的强者的身躯……路遥以卓尔不群的人生态度,在迫促的生命旅程中树立了一道独异的文化人文景观和意志精神景观,而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赞誉,他却显得如此的冷静、如此的谦逊——“面对澎湃的新生活激流,我常常像一个无知而又好奇的孩子怀着胆怯的心情,在它回旋的浅水湾里拍溅起几朵水花,而还未敢涉足于它奔腾的波山浪谷之中……什么时候我才能真正到中水线上去搏击一番呢?”看到路遥自传里的这段话,我便真真切切地明白了路遥之所以成其为路遥,能成其为中国当代文学殿堂里一道夺目的文学景观的缘由了,也真真切切理解了一个文学家去世若干年后,人们为何对他绵绵哀思、痛心不已的缘由了。

就在我驻足沉思之时,展厅进来了一家人,小男孩约摸10岁左右,他边看边大声读着展板上的文字介绍,我摸着他的头问:“小朋友,喜欢路遥?读过他的书没?”“喜欢,他是大文豪,看过他的小说《人生》,写的都是我们陕北的事。”我又接着问:“为啥喜欢看他的小说呢?”小男孩憨憨地摸着头笑着说:“能给人鼓劲!”是啊!路遥的作品能给人鼓劲,孩子说得多么朴素、多么实在啊!这便是好的文学作品的恒久力量,这便是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类的贡献。

不知不觉我又看了一个半小时,临出大厅前,我在留言簿上写道:“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为文学而献身的人们。”出了展厅,我径直向马路对面半山腰的路遥故居走去,可惜故居院门锁着,我只好站在紧临院墙的一个高处看个究竟。这是一个典型的陕北院落,四孔窑洞,院内有三棵枣树。路遥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7岁时他被父亲带到延川过继给了本家大伯,大伯母没有儿女,对路遥倾注了全部的母爱。路遥从延川一步一步走上了人生的辉煌,也一步一步走上了文学的不归路……看着我专注的神情,朋友说:“都半下午了,你的肚子就一点不饿?”我这才觉得肚子似乎在咕咕地叫,便笑着说:“今天是圆梦之旅,有精神食粮呢!”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琢磨着路遥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致辞里的一句话:“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我想,这恐怕就是成就路遥的真谛,也是我们最应该向路遥学习的最宝贵之处了……

关于温度的文章5:为有温度的聚会点赞

文/刘宝民

昔日同窗、邻居和朋友之间的聚会活动变得频繁起来,微信群和朋友圈不时有聚会信息发布,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两周之内竟参加了三个聚会,被笑称为“聚会族”。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一种被称为“聚会纠结症”的心理疾患也在悄悄蔓延,有些人参加聚会后出现了失眠、盗汗、心慌和郁闷等症状,过了一段时间仍不见好转,无奈之下,只得求治于心理医生。

据了解,之所以产生上述现象,主要源于在聚会活动中,有关在何单位工作、身居何职、退休金多少、住房地域面积、孩子是否出国等都成了热门话题,好事者主动担任主持人。要求每个人自报家门,如实告知;有人借机大讲“过五关、斩六将”的历程,引发了一股攀比和炫富之风,从而触动了普通百姓的敏感神经,他们说:参加聚会,如同遭罪,倍感惭愧,心理崩溃。

聚会的主题本应是友情与和谐,却被人为地掺进一股商味儿,自始至终离不开利益和欲望,讲排场,论职级,求名分,搞攀比,仕途得意收入可观的人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其他人如众星捧月般地恭维奉承,手中无权且囊中羞涩的工薪族显得百般尴尬,仿佛做错了事似地抬不起头来,这种落差难免造成心理纠结和精神郁闷。

自古至今,功名利禄均为身外之物,而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方显弥足珍贵。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见证,是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也是遇难不挫风雨同舟的动力所在。基于此,许多参加聚会的朋友呼吁聚会应该传递温暖,加深友情,笔者觉得,有理由为有温度的聚会点赞。

关于温度的文章6:告别青春的前夜,再呷一口文字的温度

此刻,我想说,前世我本是幽怨贾府中春生秋白的草木,如今却以不可一世的姿态悄然闯入了今生的红尘,我一直害怕这一生的唐突会惊扰了岁月的掌灯人,唯有蛰伏在案头落满灰尘的苍茫红楼里,听远在天涯的歌,吟近在咫尺的诗。如此,也罢。原是露水情缘,原是朝生暮死,又岂能崔然前往叩响那扇尘封的门。

九月绽放,十月凋零,一株雏菊的败落足以使得对影凝眸处的交际决然凝滞,三生石上没有我的传说,唯有一腔愁怨氤氲着一阕千古绝唱,凄然而来,循梦而归。一杯白酒被勾兑了朱砂红,醉饮一场便冲散这世味寡淡。我赴约而来,菩提树下的风铃声声催人疼,舍利子的传言却句句暖人心肠,那一寸光阴让我邂逅了你,满怀的推心置腹,终是换来这清风高谊的友情,这一生,这么好,你用清晨的甘露,灌注了一整日的誓言,我怎么可以就此辜负了宿命的善存,倘若再去记挂前世的情牵梦绕,这将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于你,又怎么可以妄为此生?

我的青春,没有爱情,孑然一身走过一程,如此静谧的一段路竟也清醒了一生,这一路浮躁,妨碍了成熟,当青涩被没有定势地被延长,唯有掌灯于静夜将心独照,才可用一千次的静坐自省,换取一万次的浣洗心尘。前些年,呼朋引伴,觥筹交错,原本以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心换心是有意,可如今,扳指细数,却未曾想能一生相伴、肝胆相照的人,究竟还剩下给人。

三十而立,月过无痕,背离青春方知年轻的珍贵,世道浇漓,人世多舛,明日之事实难预料,再走一遭,又能情归何处?锦瑟华年,切当且行且珍惜。

远走,莫离。擦肩,相遇。如若邂逅是一场莫大的恩泽,请于熟悉的街心允许一场没有约定的相遇,前世某个人说过的话,即便不宜追究,起码安排一次续缘,也好无愧于心。人过中年,心事斐然,面对世态百味,也开始逐个儿梳理过多疑虑和猜忌,终是因着无人做陪而孤独终老,原本无可厚非,心若不甘,又岂能如何?

寂寞是一阕词,她沉溺于古典文学的致命纹理表面,被吟诵成为明净而混乱的文字,当青春沿着无所畏惧的山路一路直下,当一些暗伤踏过隐藏于诗经中的草木年华,无论是唐诗中的风花雪月,还是宋词里的蝴蝶鸳鸯,回望那一季清雅的美好,纵然穿越苦痛,于午夜梦回处,呷一口文字的温度,你若不来,我便不会老去。

请允许背对着满墙的苍老,忘却满心的婆娑挣扎,刻意驻留的青春注定再无法挽留,待我风尘仆仆地长满胡茬,若还能准许我半句话的权利,请让我拱手相让,轻轻拾起右手边的红楼传说,于暗夜尽头浅唱那伤。

关于温度的文章7:恰恰好的温度

文/黎武静

屈指堪惊:却原来,平生只上过两个星期的晚自习。那时真是冷呀,赶着萧瑟冬季,北风凛凛,骑车冲回家,已是手冷脚冷。

回家后马上满腹欢喜,母亲煮好的热汤面,热气腾腾地等我。真是一门功夫,煮早了,面便烂得没有滋味。煮晚了,我回了家面恐怕还未熟。这不早不晚的功夫,是一份浓到令人感动的母爱。

一碗热汤面进肚,整个人都觉得暖过来。眉开眼笑地和父母讲晚自习上的乌龙事,学生时代如许夸张,每天笑料不断,青春的日子,有天生的欢乐。

这么多年过去,每逢隆冬,忆得最深刻的便是这碗热汤面。恰恰好的温度,令人心生贪恋,缱绻留连。母爱深厚绵长,铺衍在四季里,总是恰恰好的温度,冬天有暖暖的热汤面,夏天有凉爽的绿豆汤。春秋两季,有特意捞的米油和晾好的豆浆,菊花香的茶,温温的牛奶,穿插在正餐之间,空闲时见缝插针地递过来,“汤水不伤人嘛。”母亲总喜欢笑着这样说。

女人天生一颗细致的心,母亲的爱常在生活的细节里若隐若现。细心研究三餐搭配,亲切可口花样迭出。总是不厌其烦地准备汤汤水水,又或者在晚上,絮絮地催人早眠。“还没弄好吗?这都几点啦?”

孩子的事情都在她心尖上。母亲喜欢问我,“电脑的病毒处理好了?”路过电脑时惊鸿一瞥都能注意到我电脑的新变化:“你今天换了新桌面?上次那张不是挺好看的?”

每每被电脑弄得焦头烂额,曾试过奋战一日也未搞定电脑的病毒,从上午奋战到晚上,母亲醒来看见书房的灯还在亮着,于是在那边催,“几点啦?还在弄。”“好啦好啦。”我终于关了机。

母亲已经睡了一会儿,半梦半醒着殷殷地问,“弄好啦?”我郁郁地答:“没有。蓝屏啦。”原来是迫不得已地关机睡觉。

我和母亲相视大笑。“这就是不格式化的好处,白折腾一天。”这就是她的结论,我深表认同。

母亲的爱,就是这样恰恰好的温度,亲切温暖,从容不迫。

关于温度的文章8:母爱的温度

文/包秀兰

这一生中,母爱的温度,最让我刻骨铭心。

我出生那年,莫名其妙高烧到40℃,医生怀疑是化脓性脑膜炎。但通过穿刺检查,排除了这个可能,而高烧仍然不退,凭着经验,医生暗示母亲,我的生命可能会很短暂,可以选择放弃……

在怀里紧紧抱着我,母亲在想,真的没有希望了吗?既然生了下来,就要对孩子负责。母亲当即把我抱回家,辞去了工作,一门心思地照顾我。母亲回讲着当年的那些往事,依然清晰如昨,“女儿得的是世界上罕见的脆骨症,这种患儿能活到14岁就已经是奇迹了,而我有一种感觉,女儿一定有希望的!”正是为了这个信念,母亲与我共同续写了生命的奇迹。

小时候,每到冬季,我的体温骤降,身体抽搐,母亲的心一下子就沉到脚底板。“抽搐严重时,母亲就给我加电褥子,还不停地加被子,一个不够就再加一个、二个、三个……被子盖了五六层。”每次想起往事,母亲的眼睛里总是噙着泪水。

到了夏天,气温回升,我的体温又开始升高了。无意中,母亲发现只要把我放在水里,我就不闹了。所以母亲就找来一个小盆,当我体温上来时,就把我放进水里。体温降下来了,再把我抱出来。由于我自小无汗腺,无痛感,对冷热没有感觉,所以,母亲无时无刻不“监控”着我的体温。

除了体温,最大的担心还是“脆骨症”。因为我的骨骼脆如玻璃,稍有不慎就会骨折。一天,我和小伙伴玩时,不巧被伙伴拽了一下,胳膊就掉了下来,当时以为是脱臼,去医院医生给我穿了铝板衣,胳膊算是固定住了,但半年后还没长好;一天,我自己玩球时,摔了一下就没再站起来,就这样不断地到医院重复治疗,每年至少住两三次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夏天,母亲把我放在大盆里降温,温度不退,母亲就把我放到水泥地上,再把冻在冰箱里的湿手巾放在我的背上降温。相比之下,冬天相对好过一点,我冻的直打哆嗦,母亲就一层一层地给我身上加被子,用手搓全身,直到热了为止。”

日复一日,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我一天天茁壮成长,结婚生子,健康平安,幸福快乐。虽然我的生命中经历了无数次“暴风骤雨”,但我却是幸福的,因为我拥有这样一位默默为我奉献的母亲。

母爱的温度,一生相伴,永难忘却。

关于温度的文章9:颤抖的温度

文/罗仕彤

冬天,每个城市都冰冷得像一座坟墓。渐渐的,你在的城市,我在的城市,都慢慢地活跃起来。那一天你告诉我你只是呆呆地坐着,然后发现手心,背心和额头都在流汗,不停地流,流得有些让人发慌。我怕你有事,叫你去医院看看,可你死活也没去。过了几天你告诉我没事,只是温度从25°C突然升到了35°C,让人热得难受。

听着你说的这些,我深有体会。其实每天都在偌大的风扇下跟你通完一两个小时的电话,每次讲完电话都得冲进浴室冲上半小时的冷水澡,还记得那次因为太热的缘故在浴室里晕厥过去,只隐约听到喷头掉在地上,水一直灌进下水道的声音,像死神分分钟钟会从下水道爬上来把我带走,而我再怎么不情愿也只得对世间存有念想了,因为此刻我就像一个小孩遇到猛兽一样,应该说连一个小孩都不如,小孩至少还能嚎啕大哭,而我早就绝望到失声。最后是舍友把我叫醒,扶我上床足足躺了三天,浑浑噩噩,犹如做梦一场。没告诉你是怕你烦躁的情绪受到刺激,这一个月来你总是在电话的那一头抓狂,虽然你尽量克制,但我还是明显的感觉到了。其实我这里早就提前进入夏天,温度早就在35°C左右徘徊了,有时还会达到40°C。

每天夜里翻来覆去的碾着同一个梦,有时睁开眼盯着挂在床头的风扇,试着看清时光在每一片扇叶上留下的痕迹,试着去猜想沉重的梦想在这般煎熬下的模样。可到最后发现除了发根不停地在往外冒汗外,所有答案都会在空气中被歼灭,一无所获。

近日在闷热的教室,图书馆以及各种可以不用闷热的地方忙于考试,我知道所有的分数也会因为高温而膨胀,不至于落下不学无术的骂名。可是我真的快疯了,谁来明白那种一开门就一阵暖流扑面而来的感受,像一团火打在身上,然后把身上仅有的衣物都烧光,直到盲肠也被烤得焦臭。每次夜幕降临时静下来目睹这个城市,都会让我想起故乡,故乡的云,故乡的水,还有故乡的风和那一片森林。我想逃离这里,用一个梦的时间,梦醒,我就在清凉的故乡。

我摔破了你送我的杯子,在那天所有蚊子都被烤熟的时候,39°C,没电。所有人都往外找一个栖息之地,留我一人在宿舍,然后我就在所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爆发了,到最后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双手颤抖。我无力地站起来,在所有人回来之前,一切都又归为宁静,颤抖的温度连同颤抖的心一起。

关于温度的文章10:咖啡的温度

文/散步的影子

戒了经年的咖啡,终又开戒,只不敢再如从前那般肆无忌惮饮又浓又苦的褐色液体,而以奶香伴糖,降低神经的敏感刺激。即便如此,这个冬日,能将一杯馨香温暖握于手,已是欣喜之意难却。

每每坐于咖啡屋,看窗外人来人往,便臆想会否有一天,窗外漫天飞雪,而屋内暖意融融,一盏热饮,伴着窝陷在松软沙发里慵懒的闲心,香气满屋,音乐舒缓,可以随意用笔写下散漫文字,可以投眼窗外心神放空静静发呆,也可以掬一捧书香低颈沉迷,诸如景象。那些带着咖啡香的文字,也许只是牵引一段微笑的回忆,也许只是信手涂鸦的思绪碎片,它们并没有明确的归属,没有生存的目标,只是作为曾经来过的痕迹,而终将归于尘埃。只是,这个城市太难得落雪,即便偶尔,也是未及地面,已在抵达之际融化成水。这样的雪天并不是值得期待的样子,于是臆想成为无法实现的幻觉,在某时某刻的期盼里隐隐约约重复。

这一场意外惊喜很突然地在这个初冬悄然降临,突然到将真实硬生归于幻觉。当灰暗沉闷的天空里云团越聚越拢的时候,碎屑般的雪花漫天密密倾泻了下来,直将视线阻隔在眉睫处。记忆中的这座城市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用力和透彻地飘过雪,只在某个新年独行于北方城市时,才见过这般阵势。于是心情雷动而欢欣,只是那时那景,并不是在某个温暖的咖啡屋里,而是站在办公室露台的玻璃门前,同样在温暖的温度里,透过玻璃百般张望。许是总觉无望的缘故,这意外的降临便显得那么惊喜,而意外总在不经意处。就在不防备的时刻,臆想中的幻觉,转眼成真。

人生际遇里,意外的惊喜,总是如顽皮的孩子,躲藏在前行路途中必定经过的某个拐角背后,掩映在角落里偷偷抿嘴而笑,等待相遇,等待擦肩。当以为已是路途尽头而踟躇,以为终将隔山隔水而没有了勇气和热情时,它便猛然跳将出来,给予心底狂跳的激荡,或者起死回生的能量。只是,不是所有人能经得住时间的滴答相争,也不是所有人能拿捏着万般坚定的心和意坚持着走到拐角处。于是,惊喜空余恨。于是被时间绊倒了自己的脚步。

一杯咖啡最好的温度,是85度。不是沸腾,不是温凉。它是在期许温度里散发出不紧不慢的丝丝醇香,是握在冰凉的手心里刚刚好的温度,是送到唇边冷暖相送的妥贴。在寒冷的冬日里值得双手交握的,是这样低调的温暖,却是能让思绪在弥香中渐渐清晰,在不急不躁中慢慢细品和回味,苦,和甜,间或细微的酸。

以85度的心情积蓄前行的能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彼岸泅渡多么艰难,终将在某处相遇繁树盛开的喜悦光景。许时光相守。

关于温度的文章11:九月的心情

文/老羊皮

九月,温度从酷热慢慢的进入微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憧憬和盼望的季节,也是令我们回味和享受的季节。

我喜欢初秋的温度,喜欢看中秋的月亮。

喜欢九月的月亮,喜欢和爱的人一起走在那片明亮的月光里。那银色的月光清冽、皎洁、明亮,洒满了整个山岚,撒满了整个大地,也洒在我们身上。我喜欢月光的朦胧,就是这种朦胧的美,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我喜欢懒懒的躺在沙发上,或看新闻,或看球赛,或看硬盘播放器播放的大片,或看高清的大自然风景,欣赏那一草一木,感叹人生的无常。

我喜欢在这样的微凉中,沏一杯茶,让茶的清香弥漫整个房间,和亲人在QQ聊聊天,了解一下亲人的近况,听一听家乡的新鲜事,看一看家乡的新变化。

我喜欢,初秋的夜晚,躺在床上盖一床薄薄的夏被,柔和的灯光,看一本无关紧要的书,心随着书本,在大好的山河里,在历史的时空中飞翔。

喜欢九月的风,那是经历了炎热后的微凉,那是经历过繁华后的淡定。微风拂面,清爽宜人,仿佛登高到极点时眼前的一片风景,宛如海上的小船见到了盼望已久的港湾。那份成熟,那份自信,那份喜悦,都轻轻地写在脸上。

喜欢秋天的夕阳,那阳光照在脸上,有一种辉煌的感觉;那阳光映身上,给人一种华丽的色彩;那阳光染红了大地,染红了远山,把我们从现实中的一串串脚印领到了远去的绵长的悠悠岁月。

我喜欢秋天的树叶,飘落的树叶不全给人凋零的感觉,还有梦中的浪漫在摇曳。那满地黄金,给予我们的远不止一道风景,还有成熟的色彩。总有一些人悲秋,可在我看来,没有秋天的落叶,哪有春天的山花烂漫?

我喜欢看九月的云,秋高气爽,从容淡定。蓝蓝的天上,那白云变换着各种姿态,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卷舒自如,好不令人羡慕。我特别喜欢《幽窗小记》里面的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我身边有些人,在我看来也算成功人士,还有功成名就的退休人士,却并不满足,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陷于世俗的泥坑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追求。如此心情怎么能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又何来的幸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我喜欢九月,碧水青青,金色的阳光。

喜欢九月,微凉,淡定,从容。

喜欢九月,一年中恰好的温暖。

关于温度的文章12:有种温度叫父母爱

文/鲁珉

母亲这几天在电话中一直在说,看天气预报,你那边连续几天都有雨,气温要降十几度,要及时加衣服,不能死板地说春捂秋冻。

放下电话不一会儿,又收到父亲的短信,还是说降温了要添加衣服。

每回我放下电话,眼前总是浮现母亲每天准时看天气预报的情形。有一年春节回家,母亲无意中说,你爸每天雷打不动要看的电视节目是天气预报。先是中央台的,再就是你们那个城市的。

我听了随口说道:“看我们那里做什么,太远,不准的。”

母亲听了后说:“哪是远近的问题啊,是你们在那个城市,看了心里有底。”父亲听后低声说:“还不是***让我看的!”我听了,鼻子一酸。原来父母亲关心的,不是天气变化,而是儿女。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一般都是我自己去学校。可一到下雨下雪天,母亲总是要送我到学校门口。放学的时候,远远地就可以看见母亲在校门口站着等我。走在雪地上,母亲总会用一件旧大衣,把我紧紧地裹在怀里,生怕我被冻着。

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装了电话,村里已经有那种摇把子电话了。可是我从来没有主动给父母亲打过电话,反而是母亲每到换季的时候,总是打电话来。电话里少不了要说,天气变化要注意添加衣服,一个人在外,要学会照顾好自己。

参加工作后,我给父亲买了部手机,每次回家,父亲总是拿出手机,让我教他发短信。我说:“老爸,你眼睛不好使了,打个电话不就行了么,电话费也要不了多少。”

母亲在旁边听后,笑着说:“还不是怕打扰你工作啊!短信好,想好了,写好了,再发给你。”每当天气变化的时候,总会接到电话收到短信。有时我也想给父亲回条短信:“我都这么大了,你们就不用操心了。”但这句短信始终没有发出去。

此刻,窗外还在下雨,气温比前天下降了十几度。心里想,远在家乡的父母,不知是不是又在担忧儿女?于是,我拿起手机,编写了一条短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才按下发送键:“爸妈,你们也要注意添加衣服,天气已经很凉了。”

不一会儿,就收到父亲回的短信:“我和***都很好。你在外面我们照顾不了,要照顾好自己。”

我早已过不惑之年,可我在父母眼里永远是个孩子,父母爱的温度总会温暖着我。

看着父亲的短信,泪水顿时盈满了我的眼眶。

关于温度的文章13:鸭子喜欢的温度

文/武元喆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长成了积极健康的阳光少年。但每当我想起童年做的一件“傻事”,也会忍俊不禁。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老家的动物可真多呀!有憨态可掬的小猪,有活蹦乱跳的小狗,有乖巧可爱的小猫……但最让我喜爱的一群毛茸茸的小鸭子。小鸭子浑身长满了亮黄色的小绒毛,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就像一个黄色的小毛球,十分惹人爱。

鸭妈妈带领着小鸭子在小溪边嬉戏,玩得不亦乐乎!我突然想到苏轼有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我灵机一动,既然水暖鸭先知,鸭子一定很喜欢在热水里面玩耍。

于是,我跑回家,在院子中的大盆中盛满热水,我要让小鸭子在温暖的热水中开心游泳。我将一只小鸭子放到热水中,只见小鸭触碰到热水的那一刻,瞬间跳起老高,似乎要奋力挣脱我的控制,嘴里“呀呀呀”地尖叫着,好像在喊:“烫死了!”不远处的鸭妈妈听到自己孩子的“呼救声”,疯狂地朝我冲过来,大有视死如归保护孩子的架势!

看到小鸭子的反应,我顿觉:不好!鸭子会烫死的!说时迟那时快,我赶紧把它救起来,小鸭子逃过一劫,像刚洗过热水澡的“小毛球”一样狼狈地跑到鸭妈妈身边寻求保护。

我这时候恍然大悟,鸭子并不喜欢热水也不能适应热水。查阅资料才知道,鸭子喜欢的水温在10℃——25℃之间,而我的那盆热水超过了六七十摄氏度,会烫伤鸭子。我也更懂得了春江水暖只是讲结冰的江水融化,万物开始复苏,泛指春天的到来!

这件“傻事”是我在认识世界中,一个懵懂孩童的真实写照。回想起来却是多彩的,也是有趣味的,在探索未知事物的同时,我得到了很多快乐!

关于温度的文章14:西湖风

文/尤熹然

七月的杭州,温度早已高过保定。风闷闷地吹着,把西湖吹起了风浪。高高的画舫在水中颠簸,一颤一颤地把人荡到小瀛洲上。我掏出一元钱的纸币对着上面的三潭印月仔细看,总觉得纸币上的图片少了一点美感,细想又不知道少了什么。

坐在岸边,风浪很大,湖水拍打上岸,也拍打着我的脚。一瞬间,我明白了纸币的画面中少了些什么,原来是因由人而来的灵气。

不知不觉中,船来到苏堤。虽然早已过了苏堤春晓的时节,但看到那柳枝随风飘散,无论如何那抹绿色也能拂去人群中的燥热。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当年苏轼被贬官时或许意志消沉,创造出几首让世人每每读到就会惋惜的诗词。可这豪放的文人并没有颓唐,反而自嘲自乐,还发明了一道名菜——东坡肉。比起食客们的评价如文火慢炖、肥而不腻、香滑润口等,苏轼自然写得有文采,但面对着溢出的肥油,就算再雅致的诗词也会沾上泥土气,成了打油诗——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杭州西湖之滨,看厌官场起伏纷争的东坡先生,吃吃西湖的醋鱼,喝喝简单的龙井茶,太平淡了。再品两口东坡肉,弄得香腻腻的。茶余饭后,在吴侬软语间,也便忘却了朝堂上的纷争。

苏堤对应着雷峰夕照,也是白娘子被关押的地方。1920年的一天,400多岁的雷峰塔终于倒下。此时,孙传芳的部队正热热闹闹地进城。

忽然想起那位在西泠桥边安静长眠的“鉴湖女侠”秋瑾,刀歌一阙,剑气竞雄。还记得那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每每读到此处,总仿佛看到英姿勃发的女侠满面正气后的无奈与萧瑟。毕竟是个女子,在那样一个讲究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就算得到丈夫的认同,但毕竟“俗夫胸襟”没有几人能了解。怨人间风雨妒娥眉,一代女侠匆匆逝去,引来后人多少唏嘘。秋风秋雨愁煞人,她的绝响是那样简短,与其一生的闯练有所不同。

西湖的风缓缓吹来,从宋代吹过民国,多少春秋融入历史的车轮。唯有那西湖水一直荡漾荡漾,打着千年不变的节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