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文章

请欣赏重阳节的文章(精选7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重阳节的文章1:重阳,最忆您

文/大山的孩子

文 唐伟

重阳节又快了,我却想走近那座孤寂的坟。最近总在梦里看到你的身影,是我太过思念,还是你在远方把我挂牵。爷爷,您在远方好吗?重阳节最想您,想您和我走过的日子。

在雾蒙蒙的天里悄然回忆,回忆那些如秋叶飘零的流年。朦胧的天缀着一丝丝淡雅的雾,枯杂的树丛还窝着昨夜洒下的雨珠。人们还在熟睡中,龙潭的天似乎还笼罩在二月里。

我曾经生活在幸福的小村,有着莫言一般的成长环境。儿时有长辈们精彩的故事陪伴,还有那一段段我无法写尽的童年。

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行走在大山的怀抱,却永远走不出山的那头。在那张充满故事的脸上,更多的只有忧虑。他是一个老实人,虽说苦了一辈子但是心里却是甜的,说他苦是因为他一辈子为了家人和儿女没有一丝懈怠和休憩;说他甜是因为他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最难忘的是他那双粗大的手。每每被无情的树木划破,满是老茧的手就会被鲜血染红。我有些心疼爷爷,但是安慰的话语又说不出口。爷爷喜欢唱歌,特别是山歌。有些时候他就邀上自己的老伙伴们,乐呵呵地穿梭在高高低低的山谷间,边砍着柴,边对唱着山歌。虽然我那时不知道唱词的涵义,但是我知道那是歌颂美好的生活。最好的诠释就是那一句句简练的唱词和一段段古朴的歌声,那歌声就像深藏在山野里的蘑菇一样干净。我想将它紧紧抓在手心里,但却被风儿带走,或许它属于大山。

我喜欢爷爷的笑容,因为他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一个土家人具有的憨实和勤劳;我喜欢爷爷的大手,因为他的双手传达着无限的温暖和静默的爱;我更喜欢爷爷唱的山歌,因为那代表着土家人民淳朴的民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旧记得那年过节,我替爷爷穿袜子而他像个孩子痛哭;依旧能够想起家里挂着的那把爷爷的镰刀,爷爷用它割过无数了麦草和嫩草,爷爷用它割掉心中的愁闷和烦恼。每每靠近那把镰刀,用心抚摸妄想感受镰刀上爷爷的温度,然而冰凉的铁块让我的泪不禁落下。那把遗忘在岁月里的镰刀,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想起,而我总会想起,因为那把镰刀上沾染过与我同样的的鲜血。

“爷爷,你在哪儿?我好想您!”每次在心里呼唤,每次在梦里看到您的笑容。爷爷,我……

爷爷是个好心肠,总会为村里人在河里搭上一跳窄窄的石板路。他的举动并不是人们心里的雷锋,反而引来别人的非议。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时,常能看见他为人们搭石块。我站在河岸呆呆望着爷爷,他忍着冰凉的水,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一块块笨重的石块。我会为爷爷竖一个大拇指,而爷爷却朝我会心一笑。我们儿孙的笑容印在淙淙的河面,久久地融进我的童年。

在我的心里,爷爷就是一个艺术家。他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才能创造着无形的音乐和精巧的石板路。他虽然很少接受知识的洗礼和熏陶,但是他却用纯朴的文字和独特的曲调创造出一首首激昂、慷慨的土家歌谣。每次回家祭拜爷爷的坟墓,跨过那条小河,爷爷的山歌就隐约在我的耳边响起。

爷爷,您虽然走了,但是您的山歌却永远如同我的血液流淌在我的心里。

重阳节的文章2:九九重阳节

文/邓仲祥

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易经》曾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历史悠久,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关于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重阳节的文章3:柿树之约

文/王国梁

重阳节前夕,朋友打电话来,说:“柿子熟了,我们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柿子,快过来吧!”放下电话,我想象着朋友说的“漫山遍野”,不觉神往。柿子红遍了山村,该有多壮观啊!

选一个晴朗的天气,开车奔向“柿子沟”——朋友的家乡盛产柿子,柿子林颇成气势,所以那个地方被称为“柿子沟”。山路曲曲折折,倒也平坦。不多久,便看到零零散散的柿子树,分布在山腰上,坡地旁。深秋柿子早已红透了,满树小小的红灯笼亮亮地挂着,非常惹眼。这些柿子树,三五成群,四处散落,自由随意。我不由感叹:“真漂亮啊!”同行的人说:“这算什么,大片的柿子林还在后面呢!”

到了“柿子沟”,才知道刚才看到的柿子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序曲罢了。大片的柿子林尽收眼底的时候,我几乎要用汪洋来形容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阔的柿子林,简直是柿子的海洋。群山连绵,每座山上都是红彤彤的一片。四下里望去,只觉得满眼都是柿子树,满树都是红柿子。

朋友正等着我们,他的身后就是一棵非常高大的柿子树。仰望那棵柿子树,觉得特别神奇。这个时节,树叶差不多落光了,只剩下一个个玲珑的柿子高挂在枝头,看上去像一棵挂满了奇珍异宝的圣诞树,光彩熠熠。朋友用手指了指“漫山遍野”的柿子树说:“瞧这些柿子树,世世代代扎根在山石之间,没有肥沃的土壤,也没有清流灌溉,它们的周围就是荒凉的山。不用施肥,不用喷药,不用修枝剪叶,一颗柿子树产量有1000斤呢!”朋友的语气里都是自豪。

如果按“不求索取,只为奉献”的标准来衡量,柿子树恐怕要排在果树中第一位了。它们威风凛凛地挺立于天地之间,树身粗糙,没有亭亭的姿容,也没有艳丽的花朵,不会在春光明媚中向人们展现自己,而在这深秋万木萧条时,它才把自己孕育了一季的果实全部奉献出来。

柿子的味道非常甜美,选出软点的,轻轻咬破外皮,里面浓稠的汤汁汩汩而出,吸到嘴里,满口甜蜜。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里面富含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两倍。柿子柔软多汁,口味独特,老少皆宜。它既可生食,也可加工成柿饼、柿糕等。听说柿子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呢。

新修的公路上,来来往往多是山村淳朴的百姓们。他们开着农用车,满载着鲜红的大柿子,要去附近的市场卖,他们脸上的笑容是满足和欣喜的。我们离开的时候,朋友在车子的后备箱里为我们装了满满三大箱柿子。

我忽然想起孟浩然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到农家造访老朋友,欣喜异常,回来时满心留恋不舍。我们的心情不也是这样吗?待到明年重阳时,我们会再来赴柿树之约的。

重阳节的文章4:不老的歌

文/乔乔

重阳节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温暖的节日。因为她总是由绽放的菊花、怀旧的诗句、老人的笑脸共同组成的一幅幅暖心的画面。

今年重阳节来临前,单位邀我参加重阳节老同志座谈会。放下电话的那一瞬,我突然想起前不久读过的一首诗:大地不甘万菊放,秋风掠走花衣裳。

明明知道生命是个不断失去又不断接受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失去还是接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大多是被动的。忘不了第一次有人管我叫“阿姨”时的那种失落感和不习惯,后来朋友的女儿让她的孩子管我叫姥姥,我说叫老姨吧。有一天,电梯里遇到一个小男孩儿,他仰着胖嘟嘟的小脸蛋儿,闪动着黑眼睛主动热情地对我说“奶奶好”!从那一刻起,心中的那一份惆怅就如同飘飞的落叶荡漾了整整一个秋天……

我真的老了么?我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抗拒。我依然喜欢穿着荷叶领的衣服和背带裤,喜欢吃烧烤和水煮鱼,喜欢一不留神就蹦蹦跳跳跑几步……有时候我调侃自己:“不知老之将至”也!然后又对自己说:不知也罢,何必要知道!

但是我的生活还是发生了许多改变。我变得比从前更懂得关爱自己,也对自己少了一些苛刻。遇事不再勉强,而是量力而行。我会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自己,我成了自己的朋友。我变得更加达观,和相处舒服的闺蜜在一起,相互欣赏,相互仰视,相互包容,从不苛责。彼此轻松自在,身心释放。我们聊读书聊往事,把时光浸泡在茗茶中,清香了整个下午。我对自己的一日三餐不再像从前那样随意和马虎。比如突然想起吃包子,纵使家人都不能回来共享,我也会马上去发面,拌陷儿,给自己做一顿美味飘香的佳肴。购买任何一件物品时,我在意的已经不是价格高低而是这个东西是不是实用?日后好不好打理?会不会因为它把环境搞得拥挤?喜欢享受断、舍、离带给自己的身心欢悦。

还懂得了放下的真正意义。放手,才可以腾出手来,抓住原本属于生命的快乐和幸福。懂得了适当放下身边俗务,和自己的爱人家人或者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远离尘嚣,清风两袖,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不再和家人争执,平和的相处就很舒服。闲来和爱人聊聊吃什么,做什么,去哪里玩儿,怎么去……把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学会了顺其自然,凡事都往好处想。我会更加认真对待自己的妆容。认真打底色,拒绝珠黄素颜。年少时喜欢说“女为悦己者容”,如今梳妆打扮全然为了养自己的眼和取悦自己的心。

一如继往的地方也很多:一如继往地坚持学习。对一切与自己有关的新知识新事物依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习惯享受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充盈和喜悦;一如继往地在工作室里忙碌;一如继往地让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从今往后,重阳节在我的眼里,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醉人秋色,是《九九艳阳天》那首永不老去的歌。

重阳节的文章5:重阳登高王屋山

文/微澜

去年重阳节当天,我和老伴在孩子们的陪同下,驱车直奔王屋山。王屋山,我早已向往,慕名而来。古文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它是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又因毛主席《愚公移山》一文而深入人心。

坐上景区观光车缓缓前进,山路两旁景色迷人,两边的山坡上黄、红、绿、白、紫的色彩,好似一幅写意水墨画,一片片,一团团,深深浅浅,浓浓淡淡……

盘旋的山路,漂亮的行道树,让人心旷神怡。银杏树和松树黄绿相间,排着长长的队伍夹道欢迎。随风飘扬的银杏树叶沙沙作响,撒了一地金黄,给弯弯曲曲的山路镶了两道金边,在秋阳的照射下斑驳闪亮。

天坛峰好像一座城堡,一峰突起,群峰伏拜,大有唯我独尊的王者气概。几乎垂直的层层阶梯,让我心生畏惧,能爬上吗?老伴半开玩笑地说:“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我俩手扶栏杆一步一步向上爬,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最终都登上山顶。

李白游王屋山时写了“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诗句,白居易写了“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诗句。他们把王屋山的动人秋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们站在了天坛峰最高处,举目四望,明净的天空,浮云片片,脚下数十米深的悬崖,深而幽静,远处的群山,起起伏伏、连绵不断……可惜我才疏学浅,佳篇佳句不能为之,只好举起相机,连按快门,一同收进镜头,印在心底……

重阳登高王屋山,心灵的旅行,精神的升华,美好的祝福,值了!

重阳节的文章6:菊香一缕醉重阳

文/马亚伟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因为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古诗词里也称“黄花”,是长寿之花,又是凌寒不屈品格的象征,所以人们喜爱菊花,赞美菊花。

重阳节簪菊花的习俗,自古有之。早在三国时代,魏武帝在给钟繇的书信中写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重阳节君王赏赐臣下菊花而簪之,可见菊花与重阳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阳佳节,菊开正盛,千朵万朵,姿态各异。各色菊花袅袅婷婷,清新高洁,暗香浮动,怎能不引人遐思?翻开古诗词,一缕若有若无的菊香,悄悄飘入重阳佳节。菊花的香味并不明显,然而在诗词里,菊香的芳踪,隐隐现现,诗意迷离。

王勃诗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诗人看到满眼的菊花,不禁想到了隐逸超然的陶渊明。如果有人送了美酒过来,就真如陶渊明般悠然自得了。简朴的生活中,有了美酒菊花,夫复何求?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不太得志,菊花,便成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人的愿望简单朴素一些,心灵就会安然宁静。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友人准备了酒宴,诗人应邀去故人的村庄做客。绿树掩映,青山如黛,好一番诗情画意。诗人来到农家,与朋友对饮而乐,谈谈农事,话话桑麻,此番情景,要多惬意有多惬意。诗人的酒喝得酣畅淋漓,于是与友人相约:重阳佳节,我还会来饮菊花酒!想必重阳节的菊花酒,定是香醇甘美的。飒飒西风中,对着满院菊花,把酒而乐,怎能不让人向往?

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抒发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绪。李清照与丈夫感情甚笃,琴瑟和谐。重阳节,她一个人在东篱下赏菊饮酒,如此良辰美景,丈夫偏偏不在身边,倍感落寞。她不禁轻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菊花瘦啊!因相思而瘦。据说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他感动得三日未眠,和词以应。

重阳菊花,芬芳满枝。携一缕菊香,装点九九重阳佳节。愿天下老人健康长寿,幸福久久。

重阳节的文章7:重阳今昔

文/静言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晋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诗人喜欢重九,满园菊花,无酒可饮,自觉空负大好时光。诗描写了有菊无酒境况,抒发了寥落惆怅之感伤。同时,也就有了重阳日赏菊、饮酒、抒怀之记载。也许自此始,重阳日带着菊香、酒韵、诗情,走向文人墨客,走向庶民百姓,走向历史长河。

到了盛唐,就有了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首清新淡雅的田园诗,宛如清水芙蓉,淳朴天然,却尽显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诚挚的情意融成一片,也把重阳日引向广阔的田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是把重阳日诗意化,浪漫化,闲适化。重阳之日,人们移步田园,去寻找那份恬淡,那份诗境;重阳就菊,亦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人们种菊、赏菊、赞菊。一首诗,丰富了一个节日,诗化了一种生活。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进一步把重阳日大众化,情感化,节日化。它夯实了九月九日为“团聚节”“登高节”的内涵。秋高气爽,一家老小,头插茱萸,缘山而行,高歌缓步,赏秋唱秋,其乐融融。“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抒发思念之情的“国语”,既可为阳春白雪者吟唱抒怀,亦可为凡夫俗子所感喟。这首诗可谓重阳文化的里程碑,不仅众口传唱,而且赋予重阳节广泛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则赋予重阳节全新的浩气:“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大气魄,大胸怀,伟人之气荡寰宇;催人向上,给人力量,勃勃朝气震乾坤;唯物辩证的思想,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铸成千古绝唱——战地黄花分外香。

如今,重阳又定义为老人节。乘车免票、老龄补贴、景区免费,种种关爱送给老人。重阳节又承载起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的光荣传统。重阳节,内涵更丰富,更质感,更醇厚。重阳节,更接地气,更亲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