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散文

请欣赏文学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文学散文1:网络时代,全民文学遍地开花

文/孤狼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诗人去一家饭店,向老板提出愿意为大家读诗来换酒喝,但是老板愿意给他酒,让他不要在饭店里读诗。念起!唯有心酸。

春天到来之前,总是要经历冬天的寒冷。中国现代诗歌和诗人,的确遭遇了这样或是那样的尴尬,但历史必将把尊重还给诗歌和诗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高度发达,文学进入全民模式。现在不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少也是遍地开花。风雨飘摇中的各种文学杂志报纸副刊依然旗帜鲜明;空间,微博,微信,春草一样疯长的文学网站日新月异。多样化的平台给更多的文学艺术爱好者和普通大众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不管你是象牙塔里的学院派,还是来自民间的文学社团;不管你是学者教授,还是平民布衣;不管你是青春少年,还是白发老人。拿起手机,打开电脑,就可以一抒情怀。

你可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高谈阔论鸿篇巨制;我可以媚俗娇情人间烟火,婉约小令儿女情长。举目遥望,山头林立,旌旗招展,网文满天飞,一不小心诗句就会碰伤额头。尽管多数文字不过是眼前繁花,转身之时已成身后烂泥。但学海无涯,暗流汹涌澎湃,万江归海欲掀千层浪,乱云飞渡,必有英雄丈剑天涯。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网络时代,文学草根逆袭将不再是神话,官方和所谓贵族将不在绝对拥有文学的话语权,从郑小琼到余秀华,还会有更多的郑小琼和余秀华。

有人说唐诗的辉煌难以超越。历史不仅仅是用来回望回味给我们提供经验的,也是用来更新的,丰碑不仅仅是用来仰望的,也是用来超越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类必将创造全新的文明,正所谓“星随原野阔,江入大荒流”。文学艺术也必将迎来一个更加伟大的时代。

文学散文2:不变的经典

文/刘书妤

文学是比鸟儿飞得还远的思想,是比花儿开得还美的情感,是比星星闪得还亮的智慧。多阅读文学名着可以陶冶情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舒展,让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变得纯洁无比。《简爱》就是一本与众不同、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它给了我深远的启发和思考。

《简爱》的主人公就叫简爱。简爱是一位非常平凡、普通,甚至有点低微的女孩,但她之所以在文中光彩夺目,是因为她不寻常的气质、与众不同的信念和顽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她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人人平等的气息,诠释了妇女不应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六年级时我们也曾经学过她的课文,课文中说她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的确,夏洛蒂笔下的简爱跟她的品质、气概、观点都极为相似。夏洛蒂的一生也遇到了许多挫折,投稿失败,被嘲笑,被藐视,但这些磨难都不足以把她打垮,只要她还在,人人平等的信念也永存于她的脑海中。夏洛蒂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也是在逆境中成才的,终于,她用水滴石穿的精神创造出了简爱,打败了人们歧视妇女的令人痛恨的观点!

看完书的最后一行字,心中波涛汹涌。我感慨,简爱经历曲折之后那完美的结局;我感慨,在那谎言的背后依然存在着简爱豁达振作的身影;我感慨,不管命运如何加以虐待,简爱依然坚持着平等是永不变的信念;我感慨,简爱对爱情的执着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还替简爱高兴,她终于获得了幸福的人生,那对金光闪闪、能使她高飞的翅膀终于插在了她的身上。我也替夏洛蒂感到欣慰,她终于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文学的结晶塑造了简爱这个完美、有个性的人物。那颗打败对妇女偏见的种子终于发芽、开花、绽放、结果,让人们对妇女的观念重生。

《简爱》的特别和那引人注目的文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它是不变的经典,那唯美的情节,绝妙的话语,感人的文字都令人难忘。正是这种敢于抗争、追求平等的精神,让夏洛蒂笔下的简爱永生!

文学散文3:起了一个大早

文/任万杰

李杰喜欢文学,特别爱写小说,但是写得不好,在写作道路上毫无章法,自己也很苦恼。

这天,他在最大的小说网站看见一则培训大会启事,活动地点离他所在的城市有300公里,活动时间一天,收费200元,来的都是名家,题目非常吸引人:《一天如何速成作家》。李杰非常激动,立刻报名汇款。

8点开始的会,李杰2点就起来了,简单吃了一点饭,租了一辆车就去了,到了才5点多,已经来了很多人,在会议室前等着。7点时会议室开了门,李杰和大家等着工作人员在名单中找到名字,分到了座位号。大家都拿着笔和纸,紧张而焦急地等着。

过了一个小时,名家来了,在没有出场前,主持人先是一番介绍,接着名家走上台来,清了清嗓子说:“我是来学习的。”大家热烈鼓掌,都认为名家太谦虚了,接着名家开始讲课。分析了小说的由来,然后是小说未来的前景,唠叨了很长时间,等说完之后,给大家留下了QQ号码和邮箱,希望相互学习。

接着另一个名家出场了,更加谦虚,称自己写小说刚起步,下面坐着的都是自己的老师,重点谈了写好小说之后能得到什么?名利双收,生活将会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

等他说完后,11:30到了,中午休息,下午2:00开始。李杰草草吃了一个面包,想找名家们交流,可是主办方告诉他,名家们在吃饭,然后要午睡,等会议结束,大家都有机会。李杰只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无聊地看着笔记。

下午的名家还是两位,一位谈了自己因为写小说放弃了很多东西,自己多么不容易,说到伤心处还哭了。另一位,开始骂当代写小说的名人,说他们的作品都是垃圾,一骂就是好几个小时。会议最后,留给大家30分钟和名家拍照时间,大家群情激昂,使劲往名家身边挤。

然后,大家目送名家上车走了。一切忙完之后,李杰赶紧找车回家,等回到家已经晚上11点了,老婆问他今天有收获么?李杰说有,老婆问什么收获?李杰躺在沙发上说:“累。”

文学散文4:流转的我

文/简媜

文学令我痴狂,仿佛是永恒恋人。所以,我想象“你”是另一个我,在不同的世代中轮回。

你是唐朝时的我,宋朝时的我,还是更早的,《楚辞》时代的我?你仍然悠游于那个时代,肉身虽已朽,灵魂依然留恋。我想你一定是个文人雅士,于丝竹管弦、诗词歌赋中陶然忘我。

你于寒夜大雪中,与知己煮酒高歌。你于春园灿灿中,折一枝带泪牡丹,差童仆远赠伊人。你必定也曾夜半得梦惊起,披衣坐在洒遍月光的书斋,研墨,以蝇头小楷写下梦中所得诗一首,佳节遥思某君。你在野渡的雾夜里,静静听过舟中传来哀伤的短笛声。你在高朋满座的宴會后,说“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那么,你必然曾经轻衣单骑,追寻晴花、雨树,聆赏松涛与风中路人之歌。杨柳堤岸,像一团绿雾,你系马,独自躺在绿茵上,感受日影拂脸、野雀啼春。你听说十里芰荷,如九天玄宫的三千佳丽出水,便马不停蹄下江南。你在山湖高崖中放纵,在诗歌中放纵,你揽臂欲拥一切世间之美入怀。你把诗情系在绽放的梅树上,要在绝美的风华中死去。

我想象你曾经这么度过诗歌人生,虽然肉身已朽,但魂灵恒常悠游。

因此,当我翻开古典诗词,便不可遏抑地沉醉其中,如阅前生。我知道是你的灵魂透过我的肉身之眼,再一次回到汉唐盛世。如果不是你在我体内咏叹,我该如何解释,从未去过烟雨江南的我,竟能够凭一首古诗而坠入江南风情不能自拔。那种奇异的联系,使我几乎相信我对文学的热爱是你的延续,是汉朝时的你的延续,唐朝时的你的延续。是故,我无法向任何人倾诉,孤独的夜里,吟诵唐诗而泫然垂泪。那种感动,仿佛身与心回到当时当地当景当情,而那诗是出自我之手。无法与他人分享,在时光轮转的缝隙里,现世的我与前生的你因一首诗、一阕词而交会的神秘感动。

因此我相信,在文学与艺术的大殿中,历历在目的,都是人的前生。唐朝的街市,车马已不可寻,而唐时的华美生命,依然滚滚卷江而来,唤起今日之我的隔世痴恋。多么深的相思啊!

我追忆远古时代的你,并且相信,你也曾在你的时代想象过我,在潇潇夜雨的芭蕉窗下,写下最好的诗,对虚空说留给百千年后的我读。

那么,我是否也可以臆想未来的我,将今日所写的丽句,当作与百千年后的我交会的信物。

雨流转着,生命流转着,我流转着。

文学散文5:耕耘文学梦想的人

文/杜法好

文学的殿堂,永远不乏追梦者,那些偏执爱好的文学分子,始终潜流涌动,无时不试图圆自己一个人生的初梦。

孙瑞,便是其中一个。今年52岁的他自高中起,文学梦想开始蠢蠢欲动,后来还自修一张大专文凭。毕业之后,他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他曾在高密一家皮鞋厂打工三年。那时,他无数次想拾起文学的梦想,却已有心无力。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孙瑞的内心又开始感到压抑,他的收入不仅不能供应家庭的开销,而且大脑也开始麻木,更无从谈起对于文学的执着。极度的沉闷之后,他毅然辞职,极力说服妻子一起到平度县城创业。

1997年春天,春日的小城,到处嫩黄新绿,孙瑞和妻子初来乍到县城,自然豪气万丈。想不到,他千挑万选考察倒腾海鲜,却根本没有资金。妻子失望之余,立刻想要返回农村。孙瑞又是一顿“花言巧语”,以一个令人向往的承诺再次说服妻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对妻子承诺的“全新生活”,却是从摆一个修鞋摊开始。

初试身手时,身边一个老鞋匠笑话他,说年轻人不干点正经事,还敢跑来跟我争生意?时间不长,老师傅就发觉情况不妙,自己摊前开始变得冷清,而年轻人摊前却人流涌动……

孙瑞真正的梦想不在修鞋上。这一点,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年春节之后,他的鞋摊不见了——孙瑞已经攒够一千四百块钱,买回一台崭新的冰柜。过年时,他和妻子回老家,给父母亲送点年货,然后对老娘说,娘,今年就不陪你们过年了,俺回城还有事。回到县城租屋,他一眼看到冰柜,眼泪顿时流出来。春节过后,海鲜档终于开起来。孙瑞认为,做生意跟做人其实完全相同,就是永远也离不开诚信和良心,离不开老百姓的口碑相传。依靠着他自己的感悟,海鲜生意做得还不错,生活渐渐明朗。其时,一条新的路径又被他发现:商场上的牛肉,有许多掺水做假,市民生活日渐水平提高,却难以吃到放心牛肉。正是这一发现,触动孙瑞潜藏心内已久的想法。他立刻撤掉海鲜档,将全部积蓄投入到牛肉店铺经营中,被大众美其名曰“孙记牛肉”。

这条路,他一走就是十六年。十六年中,他坚持着自己的诚信和良心,却也蒙受过各种挫折和打击。经营上,他精心选定肉牛养殖基地,亲自挑选肉牛,亲自监管肉牛屠宰,坚决走以质量创品牌的路子。自古口碑胜于奖杯。孙瑞的生意终于打开市场,形成了广泛的知名度。

意想不到,就在生意逐渐走向兴旺之时,和他一起打拼的妻子,却因积劳成疾患上严重肾病。人生中许多东西,并非是金钱可以换来的。孙瑞托人请来着名的医学教授亲自为妻子动手术,并准备完全放弃自己心爱的生意,打算等妻子出院后,买一辆轿车,兑现承诺。但妻子刚刚做完手术,就忍着病痛撵他回店里,一定让他把“孙记牛肉”品牌在平度打响。

怀揣着梦想,孙瑞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坚实地前行。目前他已在城内拥有三家店铺。在不久前全市举行的食在平度美食大赛中,“孙记牛肉”凭着过硬的质量和信誉一举夺得“平度市食在平度特色旅游商品”。

已到知天命的孙瑞,本该和妻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一段时间里,他又陷入沉默,人的一生,究竟该追求些什么?难道只是衣食住行?一场醉酒之后,他翻出高中时的合影,似乎醒悟,每个人的人生之初,都有一段别人无法替代的初梦。或许,他现在可以有一点闲暇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他一边照顾着商铺,一边拼命读书,读那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诗意的句子,感悟其中的人生意义。他还到处拜师,请教遣词造句文笔结构,以农夫般诚挚的心,努力耕耘文学的浩瀚。他爱上了乡土山村文学,偶尔写篇小说散文,居然也登上报纸杂志。

哦!久违的梦想,曾经与生活发生过怎样的碰撞?可是现在,他精神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已经开始悄悄地趋向同途。

孙瑞相信,支撑自己走到今天的唯一支柱,是他认为的一句名言: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

文学散文6:苦尽甘来

文/段家军

俺,走上文学之路,纯属偶然。

故乡,在冀中平原的腹地,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儿,民风彪悍中透着质朴,乡情淳厚。小时候上学,因年龄偏小,学校的老师不收。瞅着大俺两三岁的“家伙”们背着书包得意洋洋的进出学校,俺的心里痒痒的,便托娘去说。娘到了学校,和老师好说歹说,老师就是不应。

老师嘴里一直叨磨着:过两年,过两年,年龄就够了。

天下事儿,大凡有个理儿:求人不如求己。俺心里暗自咬牙,你不是不答应么,俺就和你泡了。于是,俺见天介往学校跑,那个老师去哪俺就去哪,她上茅子,俺就在外面给她“把门”儿,任谁也不让进。

软“磨”硬“泡”真起了效果,三天过来,老师被磨缠的没了脾气,开了金口:真拿你个小泡儿没辙。她虽开恩,可有个条件,先“试”上一些日子,就如同城里后来的合同工般。自知求学不易的俺,可是没少背地里下功夫,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她座下的关门弟子。

那时,接触最多的文学作品是小人书,它是俺的启蒙老师。

因为买书和看书,可是没少挨娘的“尅”。

有年夏天,雨水大得吓人,村子周围沟满壕平,到处是水,家家户户的大人把孩子看得特紧。趁娘不提防,俺将娘藏在炕席底下的十块钱“偷”出来,和几个伙伴,在白马河大河堤上的树下饱餐了一顿西瓜宴后,疯打胡闹着去了三十多里外的镇上。

家里不见了俺,可就炸庙了。

当娘和一些村人蝎天魔地的找到大堤时,只瞅见一堆花花绿绿的瓜皮。瞅着急流的白马河水,娘哭的昏天黑地。

日头落山时,俺怀里搂着一大摞书和玩伴们兴冲冲回来了,娘又气又急的给俺好一顿收拾,鞋底子不要钱般抽在腚上,一边抽还自己一边哭:瞅你长不长急性。俺往地上一趴,翻看着小人书,随你抽。

老师晓得此事后,哈哈大笑,大大的“夸”了俺一番,临了,手抚摸着俺的头说,孺子可教也。

从小学到高中,俺的语文没得比,作文在班里始终排前,可说是狗撵鸭子——嘎嘎叫。后来,俺参军入伍,穿上了军装她才晓得,她是摇头跺脚,逢人便说:可惜了块好材料。

初入军营,新鲜劲儿过后,日子平淡的就如同白开水了。

几经风雨,秋影是俺心中一个充盈了浪漫色彩的梦。不愿在无穷无尽的独自沉思与发呆中让青春消失,纯净的心,终于让俺明白……

于是,俺拿起了笔,想起啥就写啥。儿时回忆、乡村、玩伴、军营,一天天孤寂的日子就这样被俺泼墨纸上。漫无目的地写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为寻求那份心灵的安宁与解脱。

但,俺做梦也未想将来当个作家。

要晓得。

一个人,能否成功的走上文学之路,并非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志向。“有志者,事竟成”不完全是绝对的,有多少文学爱好者立志当个作家,可走通此路的又真正能有几人,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制约。

人,走啥路,除了天才、环境、客观因素外,机遇和条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总会得到别人这样那样的评价。人,要所得,就必有所失。虽然,有时失去的是一时的伤心和几滴泪水,但是,得到的却是永恒的生活真理。

人,剖析别人容易,剖析自己却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儿,因为,你要剖析自己,首先要把自己的私心剥除干净,这就好像在别人面前脱光自己的衣裳般,不容易做到。其次,还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是否端正,这又好像发现了自己的隐疾般,即使发现了看到了,也不愿在别人面前承认。

故:剖析自己,需要的是勇气,更是智慧。

为啥写作,俺自己也不清楚。老天还是公正的,在俺人生处于低谷、痛苦、彷徨、寂寞时,碰上了恩师——娄杨。在恩师的苦心教诲和文学创作的自我实践中,俺深深地感到:生活才是创作的最好源泉。

要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没有生活是不行的,要长期的深入生活,细致的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而这种深层的生活体验不可能出现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中。也不可能出现在垂柳拂面的荷塘岸边,那只能产生出一些出卖文字、践踏文学、出卖肉体灵魂的文学“婊子”。

中国有句古语:文以载道。

文不载道,不敢表现自己的真正灵魂,都不如回家抱孩子去。

一个人,得意忘形往往是干不成啥大事的。君不见,古往今来,有多少大英雄就失败于得意忘形的那一瞬间。

一个人,所具有的气质、人品、阅历,注定了他的文章风格、基调,注定了他(她)只有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

一个人,只有当他的灵魂被人间真情所震撼,只有当他的心灵被人生的磨难所刺痛,才会变得清醒和理智,才会一步步走向成熟。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伟。

作者有情,笔下刻画的人物才会有情。人物有情,才有可能成为栩栩如生的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把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复原。

路遥曾言: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为寻求一行富有创造性的文字,往往就像沙里淘金般不易。如果说文学创作还有一点甜头的话,那么,这种甜头只有在吃尽苦头后才能尝到。

自古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学创作是没有绝顶的,世上的各种事情完成的时间有长有短,只有一件事情是要终生努力完成的,这就是学习。在课堂上可以向老师学到知识,在社会上可以向人民学到本领。

一个好的作家,写作的过程就是个攀登、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游泳了自己描绘的生活海洋之后,才又在笔锋下卷起朴素生活浪花的人。而朴素或非常自然地去描绘生活,朴素到不见任何的刀劈斧凿,自然地如行云流水般,才是文学创作最难得的佳界。那种:闭门造车、凭空向壁,虚构文学的侥幸者,一旦离开了生活的真实性、可信性,只能弄巧成拙。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讲过,如果让他写一篇反映啥社会问题的小说,俩小时就够了。可如果写一篇让人瞅了很受感动,而过了几十年之后,人家还愿意再拿起来一看,还感动的热泪盈眶,辗转失眠,这样的作品得花上一辈子的时间。

真正的文学之根在底层,在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之中。正是底层人的人性温床,血泪沃土,滋养蕴孕了俺。云层再厚它能不出太阳,苦劲过后定能甘来。不要急着让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去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孤人深夜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已是夜深人静,窗外万簌寂静,俺却心潮澎湃,进入了神人的境界。

今夜,俺无眠。

文学散文7:我的文学情结

文/黄亚平

我的文学情结,是从读书和听故事开始的。

从读小学开始乃至很长一段时间,我所能读到的书籍并不多,因为偏僻,也因为经济问题。一本好书,在同学或朋友之间借来借去,一页一页地丢失,就算只剩下半本,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几个朋友在一起时,常常讨论某书中的人物、故事,争论得面红耳赤。书,跟我们离得那么远,又挨得那么近。只要有书可读,便如鱼食饵,哪怕明知有险,也义无反顾。书,成了我们的食粮,不可缺少。有好几年,读得最多的,就是小人书。一部长篇作品,一集一集的小人书,第一集还没读完,就期待着第二集。那种期待,不亚于永远吃不饱饭的人期待着一顿饱餐。

我有两个伯父,好像读过很多书。一有机会,我就缠着他们讲故事。大伯父喜欢讲秦汉、讲隋唐,三伯父爱讲三国、讲水浒。他们讲得声情并茂,不时还穿插着个人的评价,哪一次不是听得意犹未尽,期待下集呢?大伯父讲到某个人的不耻行径时,常常会说:这人啊,不能像他这样,活该受罪。在他的感叹和评价中,我便学到了些做人的道理。三伯父呢,在讲到某个的不耻行为时,常常会以骂开头,先骂后讲,让我学会了爱憎分明。有那么几年,听他们讲故事成了我的期待。

父亲不爱讲故事,他爱“唱书”。拿着一本四六句的墨印本,常常在晚上唱得津津有味。我怀疑他是定着自以为是的声调,有时拖着长长的调子,非常好听。夏天的晚上,父亲在唱书时,邻居的孩子们都喜欢来听,他们坐在敞坝边沿的石条上,不时地跟着父亲唱。几本线装唱本在父亲手里一唱就是几年。我除了经常在父亲空余的时候缠着他唱书外,也时常一个人拿出来学唱,因此认识了许多繁体字和异体字。我并不知道父亲唱得对与不对,总觉得他唱起来字正腔圆,非常好听。父亲唱过几遍后就不用翻书了,他每次都翻着书唱,只是为了让我学会里面的字。有时候我也同父亲一起唱,父子同唱,又是一番情调。在“唱书”中,我知道了许多古人的故事和思想,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慢慢地,书读得多了,听的故事却也少了,“唱书”也不见了。我知道父亲喜欢读书,便常常把书带回家。空闲之际,除了读新书外,我还把以前听到过故事的那些书弄来读,领会了伯父们当初的感叹和评判,也逐渐理解了他们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读的书越来越多,领域也越来越广,书就读不过来了。渐渐地没了当初听故事和读书的激情。在爱读书的同时,也喜欢堆砌些文字,记录着生活和情感。郁闷也好,喜悦也罢,都愿意在文字里发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书逐渐读得少了,空余时间在电视里度过,在无聊的游戏中消磨。有时借一本或买一本书,要三两个月才能读完。有读书的愿望,却没有了读书的激情。至于用文字记录生活,更是多年来几乎连笔都提不起了。

到了今天,网络文学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网络作家和网络读者。网络小说的流行,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我想像不到他们有多少收获。文学作品在网络里自由飞翔,文学进入了又一个青春期,正在蓬勃发展。可是,我又不无担忧,那些自由飞翔的作品又应该走向何方?对社会公众的教育作用又有多少?

不管怎样,我又一次走进了阅读之路,燃起了对文学的热爱之火。那个差点被解开的情结,正在被慢慢地串起来。这,也许是我之幸运!

文学散文8:为了文学这方净土

文/吴远道

秋天一到,我的心境就有了些许宁静。人生之秋,更是让我悟得先前的奔波、成败……皆因名利而起。名利迷乱心智,吞噬生命,而芸芸众生却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但是,文学让我战胜了对名利的追逐,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在诸多文学师友中,有一个文友值得我记着,尽管彼此交往极少。我站在远处,却一直关注着他的一系列文学创作、文坛活动成就:如他执行主编的刊物《东坡文艺》入围湖北文学期刊奖,长篇小说《走吧,兄弟》在九宫山定稿、《沧海沉浮》入编《湖北工业题材中篇小说选》,本人入围湖北优秀编辑奖、进入全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名单……为之欢欣而激动。

感慨之余,我翻出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为之点赞:

与谭冰兄认识,是去年的夏末秋初。我由于工作上的失意,便拿起已搁多年的笔。青年时一腔热血,总希望成名。殊不知,没有先天的禀赋、后天的多读、笔耕,献身与痴狂,是少有文章盖世的。我知道自己的那点能耐,又不得不为了忘却烦恼,硬着头皮去写。写成的东西孤芳自赏,投到一些文学刊物如石沉大海。

于苦闷彷徨之际,我突然想到市文联有位熟人,便去拜访,适逢君不在,是谭冰兄接待了我。我把文稿给他,他一看就说,标题不雅,至于文章看后再联系。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清晨,我在凉爽的秋夜里惬意地睡了一觉。窗前,晨鸟又在为我的懒起唧唧喳喳,我的手机响了。谭冰兄打电话告诉我,小说录用了,只是将标题改为《影儿》。他还向我说了一番道贺的话,并要我多支持。此后,我和他渐渐熟识起来。

谭冰兄原在湖北有线电厂工作。电厂改制后,他加入了另谋职业的队伍。论他的能力可以经商,可以到南方闯荡,也可以写些纪实文学赚稿费,但他选择了办刊和严肃文学创作。

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作品也较早,佳作不断。那次,我们无意中聊起《诗中国》,想不到《诗中国》编辑之一的谭冰就在眼前!他告诉我,自己还在几家报刊当过编辑、副主编、主编。为了纯文学这方净土,他只想多做蜡烛,多做根的事业,哪怕前路漫漫,哪怕衣带渐宽;他说自己相信文学随着国家的富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明媚春天一定能到来!倘若每个文学工作者仅贪图安逸、富贵,不顾文学的未来,那就有悖从文的宗旨。因为文学浓缩当代,昭示未来。

没想到他一干就是几十年。在无数艰难困苦面前,他放下了文化人的清高,用一颗对文学事业的红心去温暖日益被冷落的纯文学家园。

谭冰兄一方面为黄冈文学和自我生存不懈努力,同时坚持学习写作相结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他的作品先后荣获多种奖项,影响力不断提高。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较多涉及都市、工业、故乡,将笔触较多地放在时代、社会与弱势群体上,思想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作品中的语言诗意、圆熟,富有张力、表现力,给人美感。可以说,谭冰兄既是文学上的多面手,也是文坛上的全能家。

我想,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谭冰兄不可能对文学如此执着;如果没有一颗甘为人梯之心,也就不可能在文学边缘化、文学期刊步履维艰的当下,无怨无悔,一路走下去,坚守文学这方净土,培植发现文学新人,为黄冈的文学事业奉献几十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谭冰兄的人生之旅与修为,可见一斑。

文学散文9:文学是我心中的一尊佛

文/王禄芳

姥姥、奶奶在我儿童时代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每逢过年,她们都会到老家宅院里供奉的每位神像前跪拜。每每看着她们虔诚的姿态,我也煞有介事地跟着模仿,瞅着院落中新粘贴的对联、五颜六色的剪纸,面对各司其职的神灵,心里充满了对美好和善的期许和祈祷。一晃三十多年已过,先人那种对信仰的虔诚与执着仍历历在目。

佛教中“众生平等”的真义,即心中有佛,佛自在。也许受着家庭的耳濡目染,我从小每遇到文字,就有一种如若饥似渴般的感觉。曾在煤油灯下通宵达旦地阅读,不小心燃着了前额的发丝;也曾大中午依靠在街角的屋墙旁,因为当时上学太早、学校还没开门,让我有暇专心致志于手中的课外读物。至今,这种嗜好依然,每逢到外地出差,有时间总会去当地的书店逛逛,在书海里行走的感觉原本是那么惬意、那么美好。

读好文心旷神怡,就像当时奶奶、姥姥她们拜神一样。中学时代课本中范仲淹《岳阳楼记》,“霪雨霏霏……静影沉璧”,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再有到课外阅读的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思君不见下渝州”,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都恰似无声胜有声、世界上最美好的音乐一般。

我从对文学的热爱到近乎痴迷的地步,发现文学竟可以使一个人做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状态。我在想,一个作家若非本身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历——清苦、富有或是磨难,若非他有着独立坚强的个性、敏锐独特的观察视角,若非他有着高屋建瓴的智慧,若非他有着非凡的毅力与执着、心存洁纯的至真、至善、至美,他的作品怎么会让读者印象深刻、产生共鸣、余味无穷、心生震撼呢?

在文学面前,我既如一位成年人那样品读她、欣赏她、研究她,又如一个孩童一般对她仰望、端详和膜拜。现在细想,这哪里是我对文学的热爱与痴迷,分明是上天对我的恩赐与眷顾,令我今生有幸享受这文学佛祖的垂青。

然而,在文学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形形色色,无论他是富甲一方的大亨,还是生活、工作在社会一线的平民、员工,文学从不偏袒谁,也不嫌弃谁,无论谁都可以享受文学的精神洗礼,只要你足够虔诚与倾心。甚至即使有人对文学不屑、不尊,文学也会呈现她一贯的宽容与大度,微笑着面对普世万物,自古至今,稳如泰山。

但凡经历了世间的沧桑冷暖,跋涉过万水千山之后的人,会发现:唯有文学,可以令你在身心疲惫之时,体内产生一种力量;唯有文学,可以令你在万念俱灰之际,心中燃起一缕希望之光;唯有文学,可以令你在繁华喧嚣的十字路口,仍能保持挚诚静默的姿态;唯有文学,令你即使沦为物质世界的乞丐,仍会具有精神领域王者的风采;唯有文学,可以使你的灵魂得以净化沉淀,可以令你的心绪在高空自由飞行。这种力量,除了文学,只有佛才能做得到。

文学散文10:一路上有你

文学,笔划不多的两个字,却是我心中一直仰视的一个女神。从懵懂之初到成熟于世,能做一个与文学走近的人,一直是我的默默追求。

擦肩而过。频频回首。这就是N年来我和文学的关系。买书,频繁地买书,是对自己心灵的抚慰——尤其最近的几年,由于职业的缘故,经常受邀出差交流,每每机场候机之时,最爱逛的是机场的书店。它安静,明亮,不大的空间里罗列着多种类型的书籍:古代、现代、商业、历史、娱乐、竞技,应有尽有。眼睛刚看到王安忆的小说集,余光却又扫到了冯唐的诗作,左手一挑白落梅的散文,右手倒又翻开了周国平的精装本,移动几步,还能感叹角落里《史记》全集的不被春顾,四大古典名着的无人青睐,倒是一些商业竞争,商场技巧,或者八卦黄历占据显眼的位置。有时我会困惑,高大上的文学,为什么被挤到了一边?

时光,就像扬在手心里的沙,不经意间飘走了人上的一半年华,记忆里的那些温暖片段,一路走来,总是有文学的陪伴。小时候爱读书,什么都读,从《山海经》到四大古典名着。爱听爸爸讲故事,新鲜的,老套的百听不厌,爱跟年级大的人唠嗑,学他们说话,经常被人调侃:“人像个蚤,老话不少”。上课的时候,不爱听老师的宜兴话,自己对着字典学发音,练就了标准的普通话,初三时用繁体字写了毕业作文,交给老师,被警告再也不能有下回,最喜欢晨间的早读,所有学习过程中的烦恼和不快在朗读时就能烟消云散。但这一切,皆是文学。她让我获得力量,找对方向,认识了外面的世界,摆脱了平庸。

曾经有个算命的说我要吃钢笔饭,最终我却吃了泥巴饭。谁让我生在一个紫砂世家呢?初心里的梦想,文字总比紫砂温馨。长辈说,文学不能用来谋生,紫砂厂的大门在向我召唤,蠡河的水波记录着一个少女的幽怨心事。无限的憧憬切换成无比遗憾,我做起了紫砂壶。我慢慢知道,泥巴虽然不能说话,但她是有灵性的,泥巴虽不能跟我交流,但她是会带给我快乐的。每一次创作的灵感闪现,我很愿意放大自己的心去找寻作品中文学的影子。紫砂是一门集大成的学问,她赋予诗深圳地产网 1111书画无限的表演空间,从紫砂壶的诞生到现在,每个朝代的文学大家都多多少少的占据紫砂的方寸,却消融自己的情感,感叹无奈的人生。

一部紫砂史也就是一部紫砂历史上的文学史。从供春到明四家,从时大彬到陈鸣远到邵大亨到顾景舟,到百花齐放的现代紫砂。我们有幸看到流传至今的紫砂壶,大多都是极其个性的艺术品,而从这些艺术品上,更好的反映出了一种时代的风尚,文学的坐标。久而久之,我更愿意坚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尘世的浮华,喧嚣,命运的苦难,忧伤,人生的成功失败,在创作中变的渐渐远去,成了可有可无,只愿分享自己作品中心灵与文学的碰撞,不慌不忙的悠然前行。当然,这一切皆是文学。她让我一直拥有着梦想,走向深刻和成熟。最终归于简单,淡泊和安静,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虽然,我看不懂落花飘零的禅意,但我有幸领略了秋叶的绚烂至美。

文学,你是我永远相随的身影。一路上有你,真好!

文学散文11:与文学不期而遇

文/方韩

去年夏天,一本薄薄的书刊《青少年日记》让我结识了日记,一篇篇青春洋溢的文字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居然有如此大的魅力。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露苗文学社。

露苗文学社是一个容纳六七十人的大家庭,承载了一大群人的文学梦。刚走进文学社,看了很多学长学姐的文章,惊讶的发现他们竟可以轻而易举的将青春的悲欢喜乐、人生的酸甜苦辣一一描绘出来,不自觉的为自己稚嫩的文笔感到自卑,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让大家欣赏,所以每次交稿,都会竭尽思绪的从日记中找出,自己写得最好的文字,然后请胡水凤老师帮忙反复修改,才敢交上去。

现在,加入露苗文学社这个大家庭快一年了,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朋友,从他们的文章中我看到了青春的火热与激情,朝气与蓬勃,美丽与羞涩。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的文笔逐渐褪去青涩。一路走来,我收获了很多,也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大家庭。一本小小的书不仅仅是我们这群人,文学梦飞翔的载体,也是同学们展示风采的平台。

露苗就像是我们种下的一颗种子,我们一定会坚持施肥浇水,一定可以看到他发芽,成为真正的“露苗”,算是为我们这群人的文学梦添上鲜艳的一笔。

青春,与文学不期而遇。我相信,这个孕育大家文学梦的摇篮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文学散文12:在杭州与巴老“握手”

文/陈慈林

文学巨匠巴金去世10周年后的某个江南湿冷的冬季早晨,我与巴金老人有了一次亲密“握手”的机会。

巴老的这只手就在杭州幽静的北山街95号,那座被称作穗园的江南庭园里。在这座庭园的大门前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巴老手书的“江南文学会馆”,门楣上那些生动的砖刻,传递着这里艺术的信息。这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原称鲍庄的建筑,如今是《江南》杂志编辑部,经常聚集着爱好文学和向文学致礼的人们。穗园临山而筑,可以远眺西湖,半山间有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小亭子:巴金亭。亭中有1.5米高的黑色大理石柱,顶端用青铜铸塑着巴金老人的右手模。

我以虔诚的心情,“握”住了这只曾创作了《家》、《春》、《秋》和《随想录》等不朽作品的“手”,心头充满了敬仰和感慨。

巴金一生对西湖情有独钟,在他的《随想录》里,有一篇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设想的文章,那是他1981年在西湖边的新新饭店撰写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巴金几乎每年春末夏初,都要到西子湖畔疗养一段时间。1994年,写字已经比较困难的巴老,还在杭州汪庄提笔写下“西湖永在我心中”几个字,表达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999年,根据巴老提议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落成,此馆最独特的地方,是展馆所有的大门的把手都是用巴金老人的青铜手模做成的。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中外读者,进门时都可以先与巴老亲密“握手”——参观者以“触摸巴老温暖的手,推开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的心路历程,体验与巴老心灵相通的感受。文学馆一号楼南大门的14个门把手,据说已被参观的人抚摸得呈现出金色的光芒。

巴老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手模,就是从西子湖畔被“取”走的。其间还有一段轶事:1998年,巴老95岁时,筹建中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老舍之子)特意到杭州拜访巴老,并请巴老在橡皮泥上用手按出手模,准备用巴老的手模制作中国文学馆门把手,巴老愉快地在橡皮泥上按出了自己的手模。但当舒乙兴致勃勃地将巴金的手模捧回北京后,却发现巴金的手模竟然从橡皮泥上不翼而飞了!原来橡皮泥有弹性,容易变形。吃一堑长一智,后来舒乙干脆带着几名雕塑家到杭州,再找巴金按手模,巴金听说自己手模“不翼而飞”的故事,脸上露出了一丝浅笑,并非常配合地重新按了手模。

2005年10月17日巴老逝世,巴老的女儿李小林把父亲的珍贵手模带回西子湖畔,安放在穗园的“巴金亭”:长方形的铜铸件,正中是巴老的精致手模,手掌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旁边有巴老的印章。

巴老的手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小而纤细的那种,因年迈而伸不太直,更显文人气。这手又堪称巨手,它写出了几十卷着作,译出了几十本外文书。他提倡“讲真话”,甚至把自己的“心”捧给了读者。戏剧家曹禺称巴老为“二十世纪的良心”。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迷人的杭州西子湖畔,不妨到穗园去握一握巴老的“手”,因为它会带给你“讲真话”的勇气。

文学散文13:人生与文学

文/李明亮

这是一个很老套的题目,无数人谈过、写过,也常常让人觉得是个“大而空”的命题。但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写作者,或许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品评人生与文学的关联,其个中滋味,即便是妙笔生花的大家,亦常常难以言说,或不足为外人道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的话,也是训蒙经典《弟子规》开篇之言。在孔老夫子看来,人活于世,怎样做人是第一位的,学问文章次之。我以为然。能够安安稳稳地活着,还有时间读书作文,这确是一件美妙幸福的事。文学,为我们的生活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眺望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我做过4年的乡村教师,后南下广东,再辗转来到浙江台州,其间从事过各种不同的工作,还做过所谓的自由撰稿人,所幸文学一直不离不弃,而我今天所从事的文化传播工作,更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文学一直诱导着我、改变着我的人生轨迹。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赚钱。”文学给我以甘霖般的滋养,但我从未指望像唐家三少或郑渊洁那样,能给我带来多少物质财富,它只是我携手而行的伙伴和知己。

近两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个人的创作明显少了些,有时间沉潜下来写一篇文章或分行的小诗,似乎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每天夜幕低垂,有闲暇静坐于书斋,净手焚香,伏案写作的人。写作,不只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更是我们与生活的一种交流方式,它可以梳理我们隐密而脆弱的内心,让我们学会与这个纷繁的世界对话。

我的“宣城老乡”、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先生曾在《新青年》上发表《易卜生主义》,他借易卜生之口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我一直相信,因为文学的熏染,可以使我们的个性更加鲜明和更具锋芒,因为文学光芒的照射,会使自由之花更加绚烂。

生活永远比作品精彩,文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它又是无处不在的。物欲时代,对于文学,我们已难得虔诚,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文学散文14:文字,翔舞的精灵

文/刘满英

老年大学开设文学班以后,我认识了不少文学爱好者。下了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轮流请客,分享创作成果,好不惬意。人以群分,我们像游鱼一样游到同一个水域,惺惺相惜。

喜欢舞文弄墨的人都知道,文字带来的美妙是无以言表的。喷涌倾泻的情感通过文字,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感觉是酣畅快意的。就像歌手自我陶醉式的演唱,整个世界都在倾听你的高歌。此时此刻,心在轻舞飞扬,笔在恣意纵情,指尖绽开芬芳花朵。

李白曾梦到一只妙笔生出花来,可描绘云海苍茫,花木葱茏,“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我痴迷写作,有时晚上写好一篇文章,刚上床睡下,突然想到一个好题目,怕一早起来忘记,赶紧输入手机里,保存好。在梦中,脑海里会时常浮现美妙的文字,醒来,抓起床头的纸笔,记录梦中的碎片。那些文字,精巧如花,美丽如虹,翔舞着,如一只只蜻蜓,飞掠而过时,恰好被我们捕捉到了,其中的满足和喜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文字带给人的愉悦是无穷的。它似一朵莲心开出的馨香,细细读来,润物无声,不惊不扰,仿佛与一段往事相遇,与一个人相隔天涯,与知心好友相携于好山好水,偶念起,意象万千,满页旖旎花朵,沉静优雅,气韵深邃,云烟浩渺的一纸方格,任我惊喜任我忧伤。

文字是异彩纷呈的江湖,可以记东篱菊开,远山枫黄,石溪成潭,花开影落;记春桃吐信,百花成诗,苍松绕云,月开睛窗外;记曲径通幽,峦俯碧水,峰谷含烟,白云萦绕。可以扬鞭策马、快意恩仇,也可以田园牧歌、散淡悠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太多的无奈与困顿,让我们感觉身心疲惫,无路可逃。写作能让人忘记烦恼忧愁,将自由和灵性得到淋漓的抒发。通过文字抒写,使生命多一些清澈,多一些温暖,多一些美好。在岁月深处,文字使人的面相变得温良细腻,长出善长出美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