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文章

请欣赏中秋节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中秋节的文章1:田野里的月饼

文/鲁先圣

到了中秋节,不论是生活在乡村还是生活在城市,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也许他们会以为中秋吃月饼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已经人到中年了,吃过多少月饼,吃过哪些有地方特色的月饼,实在是难以说清了。但是,我记忆最深的,却是小时候在田地大洼里吃的月饼。

中秋节的时候,正是农事最忙的时候,掰玉米,拾棉花,刨地瓜,割豆子,样样作物都成熟了,都抢在这几天回家归囤呢。

那个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生产队。到了这样的时节,就放秋假了,一般是放一个月。只要是能够拿起镰刀或者能够拉动耙子的孩子,都要跟随大人到田地里去。

去帮忙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还有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吃月饼!中秋节的那一天,只要在田里劳动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得到一块月饼。甚至运气好的时候,孩子还能够多得到一块。

能够吃上月饼,在那个年代可不像现在的孩子,随便哪一天早点都可以吃的,那是只有到了中秋节的时候才可能吃到的。家里父母肯定也会买的,但是一般也就是一人平均一块,不会有机会吃更多的。

所以,到田里去帮忙收割庄稼,然后像大人一样分一块或者两块月饼,就是孩子奢望中的梦想了。

直到现在,我们这些走出故乡的人,每当聚在一起的时候还常常回忆那样的情景。在大洼里,在明媚的月光下,吃过了晚饭以后,队长开始一天最后的仪式。队长说:今天是中秋节了,我们买了月饼,虽然不多,大家都尝尝。

我们这些孩子分到月饼以后,不会立即吃掉的,我们钻到厚厚的豆叶覆盖着的被窝里去,趴在那里,双手捧着月饼,一点一点地品尝,一块月饼要吃很久才会吃完的。吃着月饼的时候,爷爷们自然会讲起月亮的很多故事。

停了一会以后,我们这些孩子会瞪大了眼睛看着队长坐的地方。因为,那里往往会有发剩下的月饼的。每人一块发放完了,剩下的怎么办呢?十有八九队长爷爷会说:还剩下这几块,给孩子们分了吧,大人吃一块尝尝就行了,孩子正在长身体。

听到队长这样说完,我们几个孩子,往往一下子就齐刷刷地从豆叶堆里钻了出来。然后,队长点着名,给这个一块,给那个一块。

那个时候的月饼,就是普通的粗面粉加白糖做的,吃的时候会有很多碎碎的颗粒脱落下来。油很少,没有现在常见的蜂蜜,五仁,冰糖,青红丝,或者莲子青果。月饼很坚硬很粗糙,有时候甚至会把小小的乳牙咯坏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味道,却是今天任何昂贵的月饼都比不了的奇异美味

小的时候吃过几次这样的月饼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那样曼妙的时光,那样明媚的月光,那样香甜的月饼,却是后来再也没有的记忆了。

中秋节的文章2:中秋的思念

文/程水清

又是一个中秋节,这是我人生中度过的第65个中秋节。

中国人历来都很看重中秋节,因为,这是老祖宗们传承数千年的传统节日。而我对这节日则比别人更加厚爱一层。因为,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小时候,我家境贫寒,一家人基本上没有过生日的概念,而我却是个例外。这倒不是因为我在家中的地位和娇贵,而是因为我的生日与节日的偶合。所以,即便困难,这一天的餐桌也会添加诸如蒸鸡蛋一类的一两个菜,而且父母及兄姐们都会让我优先享受“佳肴”,以此来庆祝我的生日。为此,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感到几分荣幸与自豪。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三个中秋节,我坐在从昆明开往武汉的火车上。记得那天的掌灯时分,我透过车窗看到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看到渐渐明亮的月光下闪过的村庄。那一刻,我恨不得生出双翅,一下子飞到武汉,飞到古城脚下的那片绿洲,和父母及亲人们一起坐在门前的院子尽情赏月。在思念中,我从挎包里拿出老科长在我临行前送给我的月饼。老科长姓余,名保红,是1946年参军的老兵,江西永修人,自称是我的“半个老乡”。他理解我思乡心切,同时也是为了挽留我继续安心服役共事,特地安排我赶回老家过节。可当时的交通条件实在太有限,紧赶慢赶也只能在火车上独自煎熬。手上捧着那产自昆明的月饼,怎么也舍不得塞进自己嘴里。虽然我对月饼情有独钟,可还是在吞几口唾液之后,又把月饼包好放进了挎包。因为,年迈的父母双亲在家中期盼着与我团聚,这份亲情一定要与家人共享。

两年前的那个中秋节,更是让我刻骨铭心。

当时,即将年满花甲的老伴已是病入膏肓,虽经手术治疗,但身体却每况愈下。那天中午,儿媳特地张罗了一大桌菜肴,儿子开了瓶好酒,孙女为我酌上半杯。一切准备停当后,已经“闭关”多日的老伴在孙女儿的搀扶下走出房间。她和我并排坐在方桌一边,让孩子们在她的杯子里倒上一点温开水,然后欠起身来,无力地拿起酒杯深情地望着我微笑着说:来,我祝你生日快乐!祝你以后幸福

……

此时此刻,我完全明白她的这一举动中所包含的全部意义:这将是我们之间最后一个中秋之聚,也将是她给我的最后一个生日祝福。于是,我毕恭毕敬地站起身来,面对陪伴我大半生的老伴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其实,近40年的夫妻之情,岂是一个“谢”字能表达的呢?她的真诚,她的勤劳,她的朴实,她的善良,还有她对丈夫及子女们的万般关爱和精心照料,足以书写一部人间真情真爱的纪实长篇!

如今,我真的不敢更多地回想那个刻骨铭心的中秋节。因为,就在那个中秋节仅仅十三天之后,她依依不舍地离我而去了……

中秋啊中秋,你曾经给我带来过不少欢乐,但也的确给我留下了不少忧伤;至今,仍然给我留下无尽的思念!

中秋节的文章3:中秋之月

文/昂运超

今年的中秋节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事情,而最令我怀念的就是中秋之夜那神秘的月光。

记得那天晚上,我吃完晚饭便穿上外衣来到楼顶。我抬头看了一眼天空,一轮明月静静的呆在天空,偶尔会有一两朵云彩从旁边飘过,但却不能遮掩住明月的光洁绚丽。我静静的望着天空,突然一道乌云飘来把月亮盖住了,但月亮似乎不服气似的,放出了更强烈的光,乌云瞬间变亮了,为原本乌黑的星空增添了几分光泽。随后乌云飘走了,月亮又露了出来,不停的发光。月亮周围那原本明亮的星星被月亮的光芒所笼罩,跟月亮比起来似乎有一种小巫见大巫的感觉。我默默地观察着月亮的一举一动,我发现月亮在慢慢地变圆、变大。月亮内部还有一些极为淡的黑色,我不禁想:那是不是传说中嫦娥住的房子,是不是玉兔用来休息的大树,是不是广寒宫外的吴刚在挥舞着斧头……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看着、看着我不由得对那轮越来越亮的明月肃然起敬。

不一会儿,爸爸来到楼上跟我说:“下去睡觉吧,现在已经很晚了。”我“嗯”了一声,爸爸就下去了。

可我仍然聚精会神的盯着夜幕中的月亮,不愿离开。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月光洒落在地面上,地面被照亮了,宛若一条银白色的绸带散落人间。我还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月亮,可是不知不觉天空被黑黑的乌云笼罩,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我只好离开了。

啊,今年的中秋之月真是让人怀念。

中秋节的文章4:一个皮包

文/刘谣

中秋节回家,不知道给爸爸买什么,在商场里漫无目地瞎走,无意中一只精致的皮包落入眼底,开启了记忆的闸门。

眼前出现的是刚上一年级,坐在地上哭天抹泪的我。上小学的第一天,我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虽然同学们还是学前班的那些面孔,可是他们的书包却都是新的,这给我幼小的心灵添上了一丝丝的嫉妒和不满。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地上哭,从默默流泪到嚎啕大哭,变着花样地表达着我委屈的诉求。妈妈也采用先礼后兵的招数镇压着我,原因就一个:你的书包还没坏,不能买新的。正当我所有锦囊妙计都掏空的时候,爸爸就神仙一样地走进了家门,让他散发光芒的是手里拿着的黑色小皮包,我马上开启更疯狂的哭诉模式。经过妈妈的一番解释,爸爸将手上的新皮包扔给我:“给你了,起来吧!”从小爸爸就是一个慈父的形象,在我的印象中甚至没有一句严厉的话语从他口中说出。第二天我带着战利品去上学了,而皮包无疑让我出尽了风头,赚足了面子。当天放学之后家里没有人,我把包放在家门口就跟着小伙伴儿们玩儿到了天黑。回家,吃饭,写作业——皮包呢?这戏剧性的一幕让我手足无措了。暴风骤雨的“教育”之后我继续背着旧书包读完了整个小学,再也没有要求过换新的。许久以后,才知道那个皮包是爸爸工作中第一次得到的实物奖励。

经过20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家了。迫不及待地拿出礼物给爸爸。爸爸看了看皮包,看了看我,不解地问到:“我也不拿这玩意儿,你买它干什么?”我说:“小时候弄丢了你的一个包,还你个。”等着夸奖的我仿佛还是当年的小女孩。爸爸看着我期待的小眼神儿,神秘的一笑,悠悠地说:“你弄丢我的不只是一个包吧?”全家人都哈哈笑了起来,可是我心里却苦涩得很:这么多年,我丢了爸爸的工资,丢了爸爸的黑发,丢了爸爸笔直的身躯和帅气的面庞,也许这些不全是我丢的,但如今身在远方的我却无疑丢了他身边心爱的女儿。而这些,要怎么还?

中秋节的文章5:秋日回家

文/路惠民

又是一年中秋节即将来临,我匆匆忙忙请了一天假,搭乘一辆顺车奔回老家,去完成自己每年必须完成的必修课--送节。

一路上是满目苍凉的秋色夹杂在丰收的希冀之中。满山的野花,把秋日的山坡装点得美轮美奂,上苍用自己的力量把山川织成的巨大的花布,花布在微风中起伏,象成熟的少女穿着件漂亮的裙子迎风摆动,楚楚动人,招蜂引蝶;百草皆将枯萎,失去了往日的生机;阵阵秋风吹拂着面庞,路边的柳条在微风中摆荡,那片片柳叶飘飘荡荡,翩翩飞舞于空中,演奏着秋天的旋律,飘落下来,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诠释着落叶归根--这亘古不变的永恒。

家乡渐近,倍感亲切。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盘踞脑际已久的无形压力顿时烟消云散,一种轻松、一种回归感,让困扰自己已久的心魔远遁;愉悦、放松和围绕于身旁。亲切问候,浓浓的乡情、亲情融于其中;平日里那焦虑、浮躁之情暂时销声匿迹;宁静、祥和、自然的田园丰收景象,总能把自己带回遥远的过去。

走进村庄,巷道中没有那记忆中的悠闲,新修的水泥路面上放满了新收回来的黄豆等秋季作物;偶尔能遇上匆忙的乡人,急急忙忙便打招呼边走,他们并非在远离我,我知道他们的确很忙,忙着收获、忙于劳作,无暇与我们闲谈。巷子里的人家,大部分都市大门紧闭,中间夹杂着几户人家,大门口已经长满了杂草,看起了长时间没有人在家;还有几户人家门口晾晒着几件衣服,看上去一点也不艳丽,甚至有点褪色,一看就是老人的衣服;有几家门口还晾晒着孩子的尿布,不见漂亮的媳妇坐在大门口,抱着小孩三五成群的聊天,……

巷道中早已没了牲畜的身影,牛、马、骡、羊等,那些过去乡村到处都是的牲畜,在今天的乡村也显得稀有;记忆中,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乡村古训,在今天的乡村已被改写;乡村孩子们对一些牲畜的印象不再想过去孩子那样熟悉,只能停留于影视作品之中的所见,而与实物无缘谋面;巷道中鲜有孩子们追逐、大闹的身影,也听不到他们欢呼、哭闹、嬉戏的声音,没有了孩子们的温软脆朗的嬉笑、娇羞状。

村子里的人口越来越少,人气似乎严重缺乏,田间地头没有了耕牛徐徐漫步,没有了母鸡产完蛋骄傲的“咯咯蛋!咯咯蛋!”的叫声,也很难听到公鸡的引吭高歌。现代化的农机具替代了原始的耕作模式;苹果产业的兴起,替代了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规模化的养殖业替代了零散的家养畜禽,家家户户不再都养家禽家畜;偶尔有几条体型娇小的狗儿在巷道中穿梭,体型庞大的狗儿已渐退出,狗儿不再是看家护院的有力帮手,良好的社会治安,使得狗儿在农家存在的价值大打折扣。

村子里的精壮劳力陆陆续续进城务工,有的拖家带口,长时间也不回归,赚了钱就在城里买下商品房,“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大人和孩子都操着满口的普通话。逢年过节,抽点时间,他们才“衣锦还乡”,看看老人,巡视一下乡土,走走瞧瞧;回到乡土,那新鲜劲一过,时间不长,就会有一种对乡村生活不适应的感觉,迅即“逃回”城市。乡村成为许多一代“城市乡下人”心灵的籍慰和寄托。

沿着熟悉的乡村土路,漫步于乡村田野之中,寻觅记忆中的静谧与安详,站在路边的小树林里,张开嘴巴深深地呼吸,贪婪地吮吸乡土的气息,一阵秋风吹过,沁人心脾,浑身舒坦,一种久违的舒心与回归让人怦然心动。

村子里的许多生产条件优越的土地,人们不再耕种,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苹果园,品种以红富士和嘎啦为主。这里是全世界少有的苹果适生区,处在北纬35°,昼夜为差大,生产的苹果以甜脆、皮薄而闻名于世。每年中秋前十天左右,各地的客商蜂拥而至,争夺商机,努力地想赚个满钵满盆。时下的果农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年辛苦的收成就在近几天完成,他们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许多,倒车据都市急急匆匆的农人们的身影,采摘苹果、分级、验收、包装、装箱、拉运、外运……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看着挂满枝头的红彤彤的苹果,还有那已经采摘堆积如山的苹果堆,良好广阔的市场,满意的收购价格,让农人们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喜悦之情彰显于脸庞;喜悦之情总是挂在嘴边,嘴巴也因之合拢不上。又是一个丰收年,农人们辛苦一年之后,腰包又鼓得圆圆地;不菲的收入,让我这个居住在城市的“乡下人”百感囊中羞涩,羡慕不已。

手里提着自以为“丰厚”的节日礼品,来回奔波于长辈、亲戚之间,送上自己节日里的一份心意。面对亲人们的热情,看到他们日渐好起来的日子,喜在心头。时空距离使得我们之间彼此距离在被拉大,他们看到归来的我,忙碌之间收拾一些自家的农产品--蔬菜、苹果、面粉、豆子……,嘴里还不停地嘱托:吃吃自家生产的东西,绝对放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绿色食品;城市里的食品让人不放心,不是参假就是放毒:地沟油、添加剂、防腐剂、黑作坊……,没几样让人放心的,咱家生产的东西再说都是绿色食品。听到这些内心不由地一阵抽搐,让我这个自以为文明的跳出农门的“现代城市人”感觉到自己有点猥琐,为那些失去道德底线的“城市人”感到羞愧。

中秋节的文章6:搁笔中秋节

说来很惭愧,真正的吃月饼和赏月着实还没有实现过。以前的时日,大都是在外面,或许真的没有歆享陌生弯月的福分。就像今晚,仍旧在床铺的前案深读。以前是很惮怕聒噪的,尤其是写随想。然而现今竟习惯了听歌,而且音量该过了四周,屋外万籁俱寂。耳机内仍旧是蔡琴的“雨后花”(ape)……

我有一个朋友,大抵连我也搞不清楚关系,以前寒暄、聊天时面带笑容,完全不会掩饰。前几天碰面了,倏忽间就显得拘谨了,空气也僵闷的狼籍弥漫,雍容不再。我是很擅于把朋友的关系弄僵,然后,又会无所适从。看过网上有个关于“平时朋友”的论坛,有人跟帖说“朋友是用来消遣琐碎的时间的”随后又跟了“但愿一直可以这样”。假若这般的定义“朋友”,我的知己就微之又微了。

我在以前的很大一段时日,总迷恋说“bonjuor”(法语“你好”的意思。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法语。)但是,热度过后冷淡便会袭拢而来……尔后我才知道,当你见到外国人你会豁达的来句“同志:你吃了么?”。估计大多的人都会抓狂的。

就在刚刚下过雨的今天,我没有想过月亮会如此的圆亮。吃罢饭回寝室的路上,看见了许多庆祝的“莘莘学子”,有的甚至还带来了啤酒。父母每天都是高三的生活。我一直以没有时间的理由推脱着没有回家过中秋节,就在此刻,弟弟带着父母的慰问接着短讯已经传了过来。我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劝慰“要是想家了,就会家看看罢!”弟弟今年才10岁,发个短讯至少5、6分钟,母亲眼神不是很好使,通常就是弟弟念母亲听。接电话母亲是很谨慎的再加上眼睛近视,电话总得响十几秒,而我的电话,母亲是毫无犹豫的……

今晚照旧是寒冷的。吃过室友王皓天带来的一盒月饼,吃罢就卧了床。窗外的月光撒了一地的霜尘。

中秋节的文章7:难忘的中秋节

文/海仔

老妈打电话说今年中秋回来过节吧,全家有好几年没团聚过了,再说家里添了个小宝贝,你当舅父的能不高兴?我在电话里回话“行啊!”

小宝贝是大妹的儿子。前些日回了趟家,见到小宝贝,头发乌亮乌亮的,有说像妹夫,有说像大妹。他俩听到都是乐呵呵的,老爸老妈也甚是开心……因此,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想起那个难忘的中秋节。

三十多年前的中秋节,是个异乎寻常的节日,丝毫不逊色于红红火火的春节,于我的原由是我的好吃好玩。现在回想起来,旧年对所过节日的情感几乎都建立在吃和玩的基础上。常跟老爸老妈去海康乡下大伯家送礼。大人走在前面提着篮子,里面放着月饼、酒、水果之类的礼物,有时还有活的公鸡,大多是我抱在怀里,力气渐长时便拎着,有时单手,累了便换双手,公鸡扑腾腾的一点不安分。礼物大伯总是会收一半回一半,从来不忘给我拿些只有节日里才会岀现的食物。中秋加餐是自然的,乡镇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平日里少见荤腥,能见着不常见的鸡鱼肉蛋烹饪的菜肴满满一桌,似乎将要漫出桌外,望得口水顿生,咂嘴缩脖。终于盼到开席,大人们端着辣白酒或凉凉的啤酒,相互敬着,谈笑风生。小孩们则是闷声大嚼,双手不停,嘴脸满是油水。

那时的月饼也是稀罕的美食,只有在中秋节里才能吃到。记忆中的老月饼是豆沙或者肥肉作馅,偶尔会有五仁莲蓉躺卧其中。老月饼外形圆圆的,用红腊纸包成一筒筒的,每筒顶端贴着红纸片儿,轻轻一揭,只见剥落的碎皮渣脆脆的,不忍丢弃,集于掌中,倾入口内。我每每分到一块,爱惜着,小口咬了又咬,待吃完后,故意去奶奶身边玩,自然会再得一块,带着爱意浅浅地咬着吃。吃了月饼,还有白籺和甜薯糖水。这是老妈和大伯姆的重头戏。那些年每年都会做,常常把糯米粉发好,移至方桌上分块,将花生仁、椰肉丝、白肉丁炒熟磕碎搅拌在赤砂糖里做馅,然后大人围成一桌用菠萝叶两面挟包成圆饼状,一排排搁入热锅蒸煮,个把小时后即成美味。全程我都紧紧望着,就等新出锅的香喷喷的白籺端上桌,便去抢拿第一块。

中秋这一天到了晚上,我们男孩子要做的事是放火把。火把的做法多种多样,常规的是到乡下黄麻地拔了些新鲜黄麻,去芯留皮,再去找来麦秸杆仔细绑住,留有一段足够长的黄麻皮即可。也可用细铁丝拧住破布棉絮,蘸上柴油或煤油,这便是更高级的火把。我们在空荡荡的乡道村场上举着火把叫着比着笑着,恍若生番。这时,圆圆的月亮高高在上,有时风儿吹过,凉凉地绕过脖颈,一些引而不发的事物,蜷在四周沉默不语了。火把烧完了,还有事可做,趁着夜色跑去附近的果田瓜地,摘果摸瓜。记得去过一片花生地,随意拽了一棵花生秧,抖了抖泥土,摘了花生,在裤子上擦擦,吹了吹便送入嘴里,然后将光秆仍旧埋在原处。这就叫“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多少,是不会叫骂的,大家图个喜庆。不过,三十多年过去,这些习俗如今已经不再存在啦。

近年来,因为忙于工作因为感情,中秋节大多都是在外面草草而过,慢慢地便少了过节的兴致。有时想想,还是旧时光美好,亲人们能够聚在一起过节。不过,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过个中秋节,了却老妈的心愿,毕竟老爸老妈已老了,我们要珍惜每年不多的团圆时光……

中秋节的文章8:明月千里寄相思

文/于菊花

中秋节快到了,超市里的月饼琳琅满目。看到月饼,自然而然会想到家乡,想起久未见面的姐妹,想起过世已久的父母。

在家乡,中秋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因为过中秋出门在外的亲人都可能回来过节,所以也格外重视。或许在人们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因为亲人团聚、合家欢乐,那份甜蜜和圆满才是我们心里所真正期待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口味,形形色色的包装,随着节日气氛的一天天临近,只要一出门就能看到月饼的广告满天飞,价格也高得惊人。去年中秋,老公单位分的一盒月饼,富丽堂皇的包装,699元的标价,看得我直眼晕。拿起来轻飘飘的,打开看只是六块还没掌心大的小点心,吃一口,除了香香甜甜,跟其它月饼也没多大差别,真不知道它哪里值那么高的价格。

在我们老家,月饼都是自己在家做的,整个制作过程复杂又隆重,提前好几天就得准备。把醒发过的面团切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剂子,再擀成薄薄的饼,抹上清油,撒上各种彩色的香料,一层层摞起来,基本都做九层,可能是九九归真的意思,再包一个大大的皮,做好后醒上半天,放到大灶上的笼屉里蒸两个小时,还没揭开笼屉,那浓浓的香味就飘满了院子。

农家的节日气氛一向热烈,除了要做够自己家吃的,城里有亲戚还会多做几个,送给亲戚朋友品尝。这只是一种正常的节日往来,跟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送礼风尚不沾边。

民间祭拜月亮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一轮明月从天边缓缓升起,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摆上大大的月饼,各种时令瓜果,点燃蜡烛,焚香祷告。祈求老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祝愿人间合家团圆,幸福平安。拜完了月亮,全家围坐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瓜果,其乐融融,幸福甜美。只要条件允许,出门在外的亲人都会在中秋之夜赶回来,与家人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回不来的亲人,家人也会为他留一份月饼,一份水酒,表示他人虽不在,但心在这里。相信身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对着明月思念着家乡和亲人。

一转眼,离开家乡也有好些年,养育我长大的父母,已相继离开了人世,唯有那两张难以忘怀的慈祥面容,永远镌刻在心底。妈妈当年做的美味月饼,也停留在遥远的记忆深处。

又是一年秋来到,又是一轮明月圆,我热爱的故乡,一直是游子心中忘不了的牵绊;我血脉相连的姐妹,是我心中扯不断的挂牵。待到家乡月饼飘香时,我也会返回家乡,和你们一起共赏明月,共享团圆。

中秋节的文章9:母亲、石榴和我

文/王乃飞

中秋节放假,我和妻子回了趟老家。刚到家里,母亲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各种好吃的边聊边让我们吃,可没聊几句,母亲就急急跑到里屋,又拎出个大方便袋来,对我说:“差点就忘了还有个好东西没拿出来呢?”

袋子里装着的竟然是一个个大石榴,每个都红得可爱,有的都裂开了口子,都能看到里面那红红的石榴籽,像极了裂嘴而笑的老太太。

母亲说:“知道你好吃石榴,你丰收叔家结了一树,你玉柱婶子家那一树也结的不少,我就跟他们要了些。”

看到这些石榴,我的嘴里就生出了些酸意。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这石榴了,可这几年,妻子有胃病,酸东西不能吃,家里就基本见不到酸东西,我也跟着就不喜欢吃酸东西了。

母亲拿出一个大石榴来,给妻子,妻子却皱着眉头直摇头。母亲还认为她是不好意思,非要让她吃。妻子接过石榴只剥了一颗塞在嘴里,就酸得放下了。

母亲的脸上有些尴尬,我就顺势拿过妻子放下的石榴,剥了几颗塞在嘴里,也酸了我一下子,可嘴里却说:“这石榴真好吃!”

看着母亲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

我跟小朋友们打架哭了,怎么哄都不行。母亲就抱着我说:“我给你要个石榴吧?”于是母亲就抱着我来到玉柱婶子家,对玉柱婶子说:“俺孩子哭了,想要个石榴呢。”

玉柱婶子就说:“这么大孩子了,还哭,丢,丢,丢!”说归说,还是一转身就从石榴树上给我摘了大石榴。

石榴在我手上,我笑了,脸上却还有泪水。其实,刚才我就是跟玉柱婶子家的孩子打的架。

小时候,村里有好几家有石榴树,都给我解过馋的。过一段时间,我馋得慌了,就缠着母亲,母亲被我缠得干不了活,就抱着我到有石榴树的人家一家家去给我要石榴。我喜欢吃石榴,就是那些年给母亲造成的印象。

我吃了一个石榴,拿纸巾擦擦嘴,很享受地说:“这石榴真好吃呀。”

母亲便又给我拿出了一个,说:“吃吧,都是给你的。”可我实在不能吃了,再吃我的牙就全倒了。

在家里陪母亲吃过晌饭,又跟母亲说了半天的话,母亲便催促说:“时间不早了,你们还得赶回去呢,早点走吧。”

都钻进车里了,母亲却又从家里风风火火地跑出来,手里拎着那一大方便袋的石榴。

母亲说:“你忘了拿你最爱吃的石榴了。”

我看着石榴,有些为难,但还是下车接了过来。

回去的路上,妻子对我说:“母亲也真是的,你又不是小孩子了,爱吃什么不会买吗,这些石榴,你可怎么吃呀!”

我动情地说:“这是母亲的一片心意,怎么能不接受呢?因为在母亲的记忆里,我永远是她爱吃石榴的孩子……”

中秋节的文章10:不相聚 只为不离别

文/阳光

中秋节快到了,每个人或许都在向往着和亲人相聚。

我也如此。

好久没有和父亲相聚了。这个“好久”其实也就一个多月,但对于父亲来说,一个多月没见自己的儿子,真的是好久了。

这一个多月里,父亲给我打过三次电话,第一次问我忙吗,我说事不少,第二次也是问我忙吗,我也是说事不少,第三次还是问我忙吗,我还是说事不少。我知道,父亲这三次“忙吗”里饱含了太多的东西。

有时候,我真的在想,没有相聚,是不是也就没有离别?

每次回去看望父亲,离开时实在不忍回头看父亲一眼,但一上车,总要从倒车镜里盯着父亲看几秒钟。岁月真的不饶人啊,那个当年用肩膀驮着我兴奋地又喊又叫、又说又唱的青年,如今满脸皱纹地站在我的倒车镜里,一脸的不舍和无奈,他在承载了我成长的艰辛后又开始承受离别之痛。

每次回去,和父亲短暂的相聚后,都会让父亲感受一下离别的滋味。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父亲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中煎熬着。母亲健在时,我匆匆忙忙离开时,有两双眼睛在身后望着我,我一直认为母亲就是忍受不了一次一次的离别才离我而去的。如今,只留一双眼睛在那里望着我,一双眼睛饱含了两双眼睛的失落,那愈来愈浓的不舍、愈来愈厚的无奈,让我这个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不孝男人无地自容。

我知道,每一次相聚,都是一次离别的前提,而每一次离别,父亲的脸上都会增加一条皱纹。

我真担心,有一天,父亲承受不了离别,会不会像母亲一样离开?

但我又实在不忍心让父亲打第四次电话问我忙吗,中秋节,一定要回去和父亲相聚。

我也知道,又有一次揪心的离别在等着父亲和我。

不相聚,会不会就没有离别?

中秋节的文章11:老外们的中秋节

文/程贤钧

中秋节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世界上有不少国家也过中秋节。这些国家将中国的中秋节文化和本国的传统文化糅合在一起,使他们的节日放射出别样的光彩。

韩国称中秋节为“秋夕节”。过节时,全国放假三天。由于秋夕的习俗要回乡祭祖扫墓,秋夕也就成了家族团聚最好的日子。

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了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群结队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日本的“月圆节”也特别突出“团圆”这个永远不变的主题。

泰国人把中秋节称为“祈月节”。八月十五这天夜里,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互相祝福。在泰国人心目中,中秋祈月会给全家带来福寿和好运。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也过中秋节。中秋夜,越南的小孩子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为何要提鲤鱼灯?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条鲤鱼成精后到处害人,包公为救民就用纸扎了鲤鱼灯以镇这条害人的鲤鱼。另外,提鲤鱼灯游玩,还预示小孩长大后能“跳龙门”呢!

另外,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坦桑尼亚则将中秋节称为“月圆节”;而伊朗人将中秋节称为“麦赫尔干节”……由此可见,世界上不单单是中国人重视过中秋节,事实上,老外的“中秋节”也很精彩啊。

中秋节的文章12:中秋节的想念

文/shth

中秋节,放3天的假,许多人都出去热闹了,听说光谷那边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室友说的那样热闹非凡。

我在大学的校园,9月份,离开家没有多少天,已经开始想念了,也许中秋节就是用来想念的,不然何以刚好就是在我们开学没几天的日子呢!

武汉的天气还是那样,中午的时候,阳光照在地上几乎和日光灯一样白,炽热的感觉,去食堂打个饭回来,就已经汗涔涔的了。

这个时候,爸妈在干什么呢?

我想起在学校做兼职的那些日子,两三个月的时间,妈妈一直在吃药,做不了体力活,总是觉得累。爸爸跟着别人在烈日里活着水泥,打着零工。就在这个时候,外公胃出血送到医院来,需要人来照顾。于是爸爸忙碌了一天后,还要去医院陪着外公。妈妈每天要给外公送饭,陪他说话。3路车,每天这样来来回回,混合着阳光和汗水的味道,夹杂着药水和饭菜的气息,在家和医院之间穿梭。

来学校的那天,天下着雨,妈妈已经开始干活了,每天3点起来摆弄那些莲藕,爸爸从夜市里批发了回来,帮妈妈推到菜场去了

回来,熬了一夜,已经躺在床上了。我6点起来的时候,爸爸醒了,嘱咐了几句,我“嗯嗯”应了,拖着行李箱出来,经过菜场,跟妈妈说走了。

背着包,拖着行李匆匆就离开。

过去的4年,还是没有学会怎么跟他们道别。

今天是中秋节,对于他们来说,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哥哥在北京工作,去年过年的时候也没有回家,于是团年饭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了。我吃着饭,在犹豫着要不要打个电话回去,随即就决定不打了。也希望爸妈不要打电话过来,彼此抱着电话几乎都不知道说些什么。

近乡情更怯。

我知道,爸妈还是在日复一日地劳作,哥哥还是在辛苦地工作,我却在学校里享受着这个大学时代的好时光,为着下午去给一个有着优越生活环境的小孩子补课忐忑。

补课回来已经是6点多了,阿姨随手拿了2个月饼给我,回到寝室,打开来,一个香芋一个莲蓉蛋黄,给出去聚会的室友们留了一份,剩下的当做了晚饭。只是可惜了,无法跟爸妈一起品尝。

团圆的夜,听说今年的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许多人相约赏月,吃月饼。我坐在桌前,只要抬头就能看见夜空,看见那轮明亮圆满的月。可是爸妈不会看到,他们一定一直低着头,像许许多多勤劳的人一样忙着永远忙不完的活。

可是,我知道,他们一定在心里念叨着不在他们身边的孩子,二十几年,他们为我们插上翅膀,让我们高飞,目光却一直追随着我们。

中秋节,安宁的一夜!愿我的宁静,不要打扰到爸妈的清梦,不要撩拨起他们的想念!

中秋节的文章13:今夜我将敬月

文/杨全富

临近中秋节,那一轮月亮就更加的明亮,更加的浑圆。当一袭黑色的幕布在天边渐渐拉伸开来时,夜就悄然间降临在这座我栖居的小城里。站在阳台上,看着渐渐失去光泽的天空,我怅然若失,然而这伤感还没有酝酿太久,月儿这个精灵已经从山边努力的探出了头,在云朵之中若隐若现。不一会儿,月儿就冲破了大山的笼裹,悬挂在湛蓝的天空里,那清冷的月光霎时间洒满大地,给这个无边的宇内增添了一丝生气,一些活力。看着眼前柔柔的月光和黑魆魆的大山,忽然间,时光仿佛倒流,儿时中秋敬月的场景一下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小时候,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老家的人们并不富裕,吃的都是自己地里出产的玉米等粗粮,在天旱的日子里就连这粗粮都会断顿,只好饱一顿饥一顿的,那时候,生产队组织电影队到村寨中播放电影,从黑布勾边的白色屏幕里我们看到了雪白的大米,这让我们这些小孩垂涎欲滴,吃一顿大米饭就成为我小时候的最初梦想。7岁那年的春节,父亲凭关系买来了几斤大米,那一年的除夕夜终于吃到了用大米熬成的粥,那香喷喷的味儿至今令我回味无穷。那时候母亲每天都要到地里去劳作,虽然我们年龄还很小,但是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大人们干活,喂猪放羊干家务是我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清晨忙完家务之后,我们几个邻里的孩子都要相邀一起将家里的牛羊赶到几里外的草坪里去,那里霎时成了欢腾的乐园,我们在林间小径上飞奔,手里拿着折断的树枝,学着电影里的人物互相击打,有人不小心被打着了,这时是绝对不能哭的,不然会被同龄人们耻笑。回到家里,带着新增的伤痕,大人们也从不过问,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们懵懂的成长着。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因为可以吃到平时从不敢奢望的食物,在节日这天,大人们忙碌起来,我们几个小孩也在这时守住了狂野的心,静静地聆听从厨房里传来的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声响,当母亲喊吃饭时,我们一下欢呼雀跃起来,快步向家里跑去,在桌子边占领最佳的位置。每一年过中秋节的时候,母亲早早的起床,从房梁上取下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将肉皮烧软后开始烹煮,父亲挽着袖口,剁肉、择菜、熬油,一刻不息的在锅台边忙碌,我们几个小孩则聚集在土灶前烧火,中午时分,我们围坐在桌子边大块吃肉,喂饱那早已渴求油分的肠胃。吃过饭后,我们就盼望着夜幕快点降临,因为那才是中秋节的高潮部分。每年的中秋这天,夜晚仿佛来得特别的迟,我们差不多是在焦急的等待之中度过。当暮色在我们的期待下笼盖住山巅时,天空中的云朵已经在山背后还没露脸的月光照射下发出淡黄色的光辉,这时,父亲已将一张桌子放到了房屋的最高处,桌子上摆放满了自产的水果与诱人的糕点,在桌子的两边点上了省吃俭用后买来的两只白色蜡烛,烛光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照亮了桌上的食物,反射出一道奇异的光芒,格外的诱人。此时我和弟弟们已经早早的跪在桌子边,等待那一轮明月的升起。在一段难捱的苦等后,月亮才慢吞吞的从山边升起,月光斜斜的照射在大地上,原本热闹的乡村一下仿佛进入了梦乡。在清幽的月光照耀下,充满了祥和与宁静。远处的山峰也显露出其粗犷的身影,像兽的脊背连绵不绝的向前奔去。我们虔诚的磕着头,在心底用本民族嘉绒语反复的默默祈祷“自拉桑桑,呢样得思一锵,自拉桑桑,得西额桑也即……”大意就是:“月亮光光,让我与你一样美丽;月亮光光,让我每天都快乐;月亮光光,让我家乡繁荣昌盛……”其实那时候,我们几个小孩的眼光一直扫射着桌面上的食物,心里一直默默的数着桌上月饼的个数,计算着等会儿能分到多少个,祈祷的语言只是为完成任务敷衍塞责而已。月亮已升得很高,敬月仪式终于在我们的“虔诚”下完成,父亲又爬上楼顶将桌上的食物端回家中,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桌上敬完月之后的各种糖果,满屋只剩下我们吃糖果时发出的声响,满脸堆着幸福的笑容,更显得其乐融融,家人们尽情的享受着这天伦之乐,夜已深深,我们带着满嘴的余香回到床上,走进甜蜜的梦乡之中。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一盒盒包装精致、馅儿多味美的月饼却再也已不能吃出原来中秋之夜的美味,再也不能勾起我的食欲,只是象征性的吃上几口,我想这也许就是家乡人所说的“惯坏了“的结果吧。不过,我想今夜,我要延续父亲的敬月仪式,与家人一起等候月亮的升起,再念念故乡人的喃喃祷告。

中秋节的文章14:父亲珍藏的清代月饼模

文/刘雅峰

中秋节近了。晚上,我突然想起了老家的父亲。父亲今年七十岁,十二岁那年到面点房做学徒,一直干到五十六岁才因身体原因,另谋他途。从此父亲爱上了收藏,尤其喜欢收藏各种月饼模。

月饼模俗称月饼印,是制作月饼的工具,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传至今的月饼模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居多。父亲收藏的月饼模有一百多个,民国时期的最多,明清时期的各有三五个,文革时期的两个,主要有木质、陶质、铜质,造型各异,有圆形、方形、鱼形、葫芦形,小的内径不到3厘米,大的内径42厘米。木质月饼模纹饰多为手工雕刻,并且寓意丰富。如纹饰为石榴,寓“榴开百子”,多子多孙之意;纹饰为五只蝙蝠环“寿”飞翔,寓“五福捧寿”之意。

在众多的月饼模中,父亲最喜欢的是他师傅传给他的清代月饼模。木质暗红,纹理清晰,模厚约3厘米,柄长约15厘米,凹下去的模壳呈圆形,直径约8厘米,凹槽深约1。5厘米,槽壁上雕刻有均匀平滑的菊花状边缘,凹槽底部中间雕刻有菊花、鱼儿等图形,线条明快,生动形象,握在手里沉甸甸的。

当年,父亲的师傅共有六个徒弟,忠厚老实、做事勤快的父亲最讨师傅喜欢。二十八岁那年,父亲自立门户开面点房,他的师傅将自己用了几十年心爱的月饼模作为礼物送给了父亲。这个月饼模陪了父亲最初谋生的二十年,直到后来,月饼制作现代化后,才逐渐淘汰不用。这个月饼模被父亲视为他们师徒二人感情深厚的寄托。闲来无事时,父亲总爱细心摆弄,小心擦拭,嘴里说着只有他自己才听得懂的话语。有时见我不忙,父亲会拉我一起赏玩他珍藏的这个“宝贝”,给我讲“宝贝”背后我听了无数次的故事。

如今,每年中秋节,父亲仍然会亲自做月饼给我们吃。父亲做的月饼虽然不洋气,但是严格遵守古老的工序。做月饼时,父亲会早早起床,将他最喜欢的清代月饼模清洗干净晾干,在内部及周边涂食用油,把发酵好的面团揉开,擀成均匀的饼皮,把事先调制好的撒有芝麻、冰糖、花生仁等的饼馅包进饼皮,然后,一层层地,再一块块叠好,做成团子形状,仔细装点上青红丝,放进模子里,缓慢均匀地按压出图案,再放入微波炉,用文火慢慢烤。月饼熟后,表皮黄亮,香味袭人。看到我们吃得香甜的样子,父亲就高兴得合不拢嘴。

父亲将收藏的月饼模单独放置在一个木柜里,整整摆了两层,归置得很整齐,无论什么时候来人赏玩,父亲总会热情接待,然后一一介绍,共同把玩。父亲非常念旧,我内心明白,父亲收藏的这些月饼模不仅是他对自己职业的留恋,更多的是他对自己师傅及几位师兄的怀念。

父亲老了,虽然我们平时很忙,但每到中秋,都要回家看父亲,再尝尝父亲亲自做的月饼的味道,那种幸福弥足珍贵。

中秋节的文章15:难忘那年中秋节

文/马阿林

中秋节是个美好的节日,天空中高悬的明月,清澈的月光给人以温馨、团圆的美好感受。

又是一年中秋,你看那商店柜台上醒目的地方,摆满了各种精美包装的月饼礼盒,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让人感觉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望着这一情景,不禁使我回想起43年前那个久久不能忘怀的中秋之夜。

那是1976年的9月5日,中秋节前夜。那天,在煤球店里忙碌了一天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位于公园山17号的家中。家中只有我一人,父亲因为防震抗灾在单位里值班,母亲带着弟弟去了东门姐姐家。我一人胡乱地吃了一口晚饭,就躺在床上看起了书。家里虽然不是书香世家,但我自小就喜欢看书,家里没书怎么办?就到处找书看,所以那时的我想看书,都是找别人或者是去图书馆里借。那天白天刚好向别人借了一部书,答应明天还。连夜就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竟一口气看完了两本厚厚的书,直至凌晨3时才睡。因为家住在半山腰,夜里蚊子多,又没有蚊帐,于是我便点了盘蚊香放在床架上就睡着了。迷糊中,只觉得耳边发热,睁眼一看,原来是蚊香燃着了枕头,又燃着了床上垫的草席和床板,那火就像冬天里的火盘一样火红火红,一闪一闪的。惊醒之后的我,赶紧起床,端水浇灭了火。

第二天,是中秋节。一夜没睡好的我,准备上街买只月饼当早饭。可是那会儿有钱却买不到月饼,因为买月饼要票。由于母亲不在家,我又不知道买月饼的票放在哪里。那天,连我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真的很想吃一块月饼。可是,营业员任你如何协商也没有用,没有票就是不肯卖你。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会理解当年计划经济是怎么一回事,那时候买什么东西都是要票的,定人定量定点定时供应。我记得有粮票、食油票、肉票、豆制品券及备用券,还有布票、煤球票、烟票、自行车票、手表票等。我家里至今还有一些粮票和布票呢。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商品短缺,各种物品虽然都是凭票供应,但是还要排很长很长的队,有时还得起个大早去排队,特别是冬天,排队的滋味真不好受,冷得人直跺脚。

中秋佳节,古往今来都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可是,那年的中秋之夜,我却一个人坐在屋外半山腰的山坡上,面对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想想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以及早上想吃块月饼都未能如愿,顿时觉得特别的沮丧。那是我一生中度过的唯一一个非常沮丧的中秋节。

如今,商店里丰富的商品应有尽有,我们再也不用凭票去购买什么东西了,再也不需要起早去排队购物了,让我们张开双臂,热情地去拥抱未来每一个中秋节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