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的文章

请欣赏谷雨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谷雨的文章1:谷雨,渔民的狂欢节

文/王艳芳

谷雨时节,春汛水暖,百鱼上岸。休整了一冬的渔民开始备网打鱼。为了祈愿出海平安、鱼虾满舱,这一天,渔民们虔诚地祭拜海神,并举行盛大的仪式,这是渔家的狂欢节。

听说威海靖子村有一座威海保存最完好的龙王庙,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谷雨节当天,笔者走进靖子村,亲身感受独特的渔家民俗文化,观看龙王庙祈福典礼。

太阳冉冉升起,北海湾附近的渔民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拥至龙王庙,欢庆节日。庙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龙扭秧歌的人们欢天喜地,那气氛比过年还要热闹。

龙王庙里,祭坛前高香林立,烟雾缭绕。虔诚的渔民们把带来的大饽饽和猪头、白酒等供品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供桌上。10个寓意十全十美的大饽饽是手巧的渔家媳妇们提前一两天就蒸好了的,上面插上了红枣,红白相映,煞是好看。猪头上挂着纸做的大红花或者是红绸子簇的大花,还挂着白白的粉丝和绿油油的菠菜,平添了喜庆的氛围。

香烟弥漫之中,渔民们顶礼膜拜,嘴里还念念有词,诉说对海龙王的感恩之情,以及对新的一年的祈愿。似乎有说不出的庄严神秘,道不尽的专注虔诚。

在两岸靖水湾,我们尽情地感受着山海名宅的独特魅力,还有幸在宽敞明亮的售楼中心会客厅里,和两位年过古稀的老船长拉家常、谈民俗,听老船长讲述他们出海和祭拜龙王的故事。

老人告诉我们,俗语道“鱼鸟不失信”“谷雨百鱼上岸”。因为独特的海洋地理位置,随着谷雨节的到来,成群的鱼虾随着春汛涌至威海觅食、产卵。因此谷雨节一到,渔民们就把早准备好的网具放到修葺一新的渔船上,整网出海下南洋。

下南洋?我们一听非常惊奇,那时就可以远洋出海?原来当地渔民把到石岛和俚岛一带捕鱼,就叫下南洋。他们那时用的是帆船,顺风一天能漂百里。打上十天半个月的鱼,就上坞休整换渔网。因为那时用的渔网是棉纱网,不抗烂。

渔民们在龙王庙里祭拜完海龙王后,还要在渔船旁继续举行海祭活动。他们先捧出猪头,摆放在铺有黄纸的甲板上,然后摆上大枣饽饽,围绕船身洒上一圈白酒,再面向船头祭拜海神,祈福出海平安、鱼虾满舱。

仪式一结束,他们便扬帆出海。直到端午节时,他们才回到岸上休整,请戏班在龙王庙前唱大戏,有时会唱三天三夜,整个渔乡都沉浸在狂欢之中。

据老人说,祭拜仪式的高潮在晚上。入夜,各个海口灯火通明,盛大的放海灯仪式开始登场。在低沉、苍凉的锣鼓声中,渔民们先焚香烧纸,同时向海里抛撒预先蒸好的小馒头。然后,人们燃放焰火,还将自制的各式灯笼点燃,下面托一木板,放在海面。此时,海上灯火一片,随浪起伏,非常壮观。

现在,每逢谷雨和大年三十祭拜龙王成为一项盛事,传承着渔家传统文化,把渔民敬畏大海、感恩大海的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古老的龙王庙再次焕发出生机,赋予渔村新的活力。

谷雨的文章2:谷雨正当时

文/杨春云

关于谷雨,民间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仓颉造字,黄帝决定重奖他。一晚仓颉梦酣,听见有人大喊:“仓颉,你想要啥?”仓颉梦中回答:“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第二天漫天谷粒飞落。仓颉将这件事告诉黄帝,黄帝便把下谷子雨的这一天定为谷雨节,号令天下百姓每年此日载歌载舞,感谢上仓,祭祀仓颉。

谷雨是农民的劳动节。在每年4月19日~21日之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后降雨量充足而及时,农作物开始茁壮成长。自古以来,农民编成许多关于谷雨的农业谚语,世代相传,提醒自己赶紧播种。“谷雨前,好种棉”“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谷雨前后见家吉(鱼)”“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等,谷雨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冷天气结束,气温快速回升,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大好时机。

谷雨是茶客的狂欢节。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叫雨前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茶树经半年的休养生息,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茶水滋味鲜活,香气怡人。雨前茶中的一芽一嫩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它们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雨前茶价格经济实惠,水中造型好、口感上不比明前茶逊色,往往更受茶客们追捧。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当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连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也好这一口。

谷雨是百姓的养生节。此时天气忽冷忽热,人易患感冒,应注意“春捂”;过敏体质人要远离自然界中花粉、柳絮等物质;谷雨后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加大,风湿病易复发,应小心防范;谷雨那天可喝清代名医吴鞠通所创的用鸭梨、荸荠、藕、麦冬、鲜芦根煎制的“谷雨养生汤”,提升阳气、滋阴生津;谷雨时还可选择踏青、慢跑、放风筝等运动养生方式,但要遵循“懒散形骸,勿大汗,以养脏气”的原则;此外还可通过开穴通络和调节情绪,进行经络养生和情志养生。

谷雨正当时,雨催百谷生,万物尽生长。“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飘飞,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向人们宣告:时至暮春了。

谷雨的文章3:寻访赛珍珠故居

文/丁锡清

谷雨时分,山花烂漫,细雨迷蒙,松江区外商投资协会赴镇江活动。忙里偷闲,去拜访位于镇江市润州山路的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1892~1973),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美国女作家,在中国生活了40年,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全部历史,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直到抗日战争、国共合作,赛珍珠无一不是这些事件的见证人。她凭借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的小说《大地》,“对中国农民史诗般的描述”“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遥远的种族距离,并对人类的理想典型做了伟大而高贵的艺术上的表现”,而荣膺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故居坐落在高不足20米的小坡上,正被四周轰鸣的建筑工地所包围,已沦为一座孤岛。问了几位热心的市民,方从建筑垃圾丛中找到一条便道拾级而上。

故居为绿树掩映着的青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斑驳的外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故居外的铁门上张贴告示:由于建造赛珍珠公园,目前无法接待游客参观,暂处关闭状态。下面留了紧急联系电话。好不容易到此,岂能轻易错过,便按电话打了过去,和对方讲述自己是如何不容易找到这里,务请高抬贵手让我参观一下。一位姓余的馆长没有任何推脱,放下电话就出来开了门,并热情为我作了讲解。

赛珍珠1892年出生在美国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家庭,襁褓里就随父母到中国。1896年定居镇江,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14年从美国大学毕业后,又回到镇江,后又迁居安徽宿县和南京等地,前后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镇江近18年,赛珍珠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赛珍珠长期生活在中国,精通英语和汉语,是少见的以汉语为母语的西方作家。她走上文学道路,中国古典小说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国小说》中赛珍珠说:“对我的写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不是美国小说,而是中国小说。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对我而言,今天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忘恩负义。”

赛珍珠的一生,热爱中国眷恋中国,她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介绍“自己的第二祖国——中国”。但这份刻骨铭心的爱,在当时没有得到丝毫的理解和回报,却遭受了无数的误解和打击。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尼克松总统访华,离开中国30年的赛珍珠在接受采访时兴奋地表示,自己期待即刻访华。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赛珍珠的访华申请遭到拒绝,这个沉重的打击不啻于晴天霹雳,不久后她就在郁郁中带着永远的遗憾去世,令人扼腕叹息。

在赛珍珠自己设计的墓碑上,她没有用英文写下自己的名字,只是用她最喜欢的中文篆字刻着‘赛珍珠’三个字。赛珍珠被安葬时穿的是一件她平生最喜欢的中国丝绸旗袍,以示对中国的留恋。尼克松在她的葬礼悼词中,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

在交谈中,余馆长说:目前虽然国内还在为如何定位赛珍珠而争论不休,但是把她称作“中华民族的友人”,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毕竟她在让美国人了解中国这件事上是功不可没的。

谷雨的文章4:谷雨祭春

文/蔡世国

对季节感知的深度,一定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就像我,今早上一打开电脑,“谷雨萍始生”几个字,让心微微一颤:春已走了吗?

对于春光,我总是有一种矛盾的心情,既想细嚼慢咽,细细品味;又恨不能一眼览尽,悉数收藏。总是带着这矛盾的心情,我们急着赶赴一场场与春天的约会。

应该你也不曾留意,屋子里的第一抹春意,居然来自于墙角处宿睡了一冬的老蚊子,它破旧的马达传来了春的消息。于是,在雪消风自软的立春时节,去朋友家赏梅,心里却吟着“梅花合让柳条新 ”诗句,这暴露了我喜新不厌旧的本性吗?今年突然对“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现草芽”特别有感触,哪个中年没有被料峭春风里破土而出的嫩黄戳中呢?在料峭的春风里,寻花问柳,沾花惹草,若正好赶上细雨如酥,若正好偶遇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心底会是怎样的曼妙欢喜?

吉宝峪的杏花,不知是品种的原因还是水土的厚爱,颜色白里透红,更因为有好友佳人的陪伴,红杏树下“葡萄美酒玲珑杯,玉腕擎来春色飞。人生何来不趁意,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春色,会是今春最深刻的记忆。大洼的杏花,等我赶去时,花事渐晚、淡红褪白。风起处,落英缤纷,青杏未现,最是杏园憔悴时,但与家人一起的温馨,让春愁荡然无存。

因为一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成就了第一次说走就走的赏花之行。九间棚的梨花却已“今是昨非”。不只是因为我们来的季节稍晚,还因为这几年,梨不值钱,梨树基本被砍伐殆尽,“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的别样春愁,我与古人竟也别无二致。

周末下午,约三五好友,河边鱼馆小酌,花褪残红青杏小,微风燕子斜的春意里,骤然传来咕咕蛙鸣,那声音小心翼翼,却又兴奋无比;遥远而真实,陌生又熟悉,只一声,心底的河床丰盈而温暖了。印象中蛙鸣是夏天的专利,姹紫嫣红开遍,终付断井残垣,看来三月的花事真的渐行渐远了。

最近的一次,是去看周家庄的紫藤。此时,桃李杏诸仙子已回天庭,翠色正在人间抢滩。各家各户的院墙上,藤蔓纠缠,紫色荡漾。尤以张宝华先生家里那棵最为壮观。村落里间杂的流苏、野杜鹃、牡丹,让整个村庄溢彩流香。良辰美景四月天,赏心乐事农家院的快意自不必多说,可心底总有一丝淡淡的愁:流水落花春去也。

好像还在做着准备,好像还在苦苦追寻,声势浩大的绿色吞没了季节。“风吹雨洗一城花,何似西窗谷雨茶”的悲凉里,春天悄然落幕。你心心念念的下一场约会,只能留待来年。

柳絮飞落、杜鹃夜啼是自然在祭奠湮灭的春的躯体;播种移苗、埯瓜点豆是农人在延续春不朽的生机;百无一用的我,只能用文字缅怀渐行渐远的春天。好在,四季的春天年复一年,值得等待;心底的春天永远蜂飞蝶舞,人生的暗香,越历练越芬芳。

谷雨的文章5:我的奶奶

文/小海龟

又快到谷雨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是奶奶常说的一句话。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奶奶为了看我,从沧州老家来到了保定。奶奶虽然是个乡下人,但是看上去一点也不老土,一头齐耳短发始终染的乌黑发亮,细高条的身才总是穿着可丁可卯的衣裳。谁见了谁都会说这是个干净利落的老太太。

那个时候我们还是住在军分区分的平房里,房子的西边和后边(就是北边)有一块用铁丝网和木棍子围起来的土地,这就是我们家的菜园。每当谷雨前后奶奶总会拿个小耙子蹲在哪儿翻地,一边翻一边蹲着往后退,翻起来的土块还要一点点敲碎,摸着石块或砖头就随手扔出去。翻累了就蹲在墙根低下抽根烟。等把硬硬的土地翻成细细的土面面时,奶奶就拿来一把小产子和买来的菜籽开始播种子,掘个小坑放上几粒,掘个小坑放上几粒。

一行一行埋的整整齐齐。播完种子后,奶奶又找出长长的胶皮管子插在院子里的水龙头上。再把管子从屋子的后窗户伸出去,打开水龙头后马上跑到房后头拿起管子给种子浇水。

这一趟忙活下来,奶奶的身上仍然显得很干净。

夏天扁豆花,豆角花,丝瓜花开的五颜六色,顺着墙头爬进院子,爬上房顶。引得蜜蜂蝴蝶时时光临我们的小院子。我座在院子里总怕它们咬着我,就用两只胳膊不停的驱赶它们。此时奶奶又会忙碌起来,找出旧年的竹竿和绳子给蔬菜们搭起菜架,然后把腕儿一条一条轻轻缠上去,平时一有空儿就去摸摸看看。

夏秋时节奶奶每天都会把长大了的而还有点发嫩的果实摘下来放到厨房里,因为是自家种的无公害,做饭时只用水一冲就上了面板。那时的日子还很穷,奶奶把一家人的菜钱都省下来了。

等我稍大一些,奶奶回了老家。从此我和奶奶除了过年,平时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但是奶奶还是为我每年做着棉衣棉裤直到她不能再做之时。

记得最后一次见到奶奶是在二姑家,此时奶奶以是胃癌晚期。她来保定治病,我去二姑看她。见了我她第一声叫的就是我的小名,我听了感觉那样的亲近,那样的温暖。但是声音却很微弱。看到奶奶躺在病床上,瘦的只有皮包骨头。昔日的满头黑发以是完全苍白,一脸的皱纹。皮肤松弛的一爪一大把。我的鼻子一酸,眼睛也跟着发热,只是不愿把打着旋的眼泪流下来。只问了声奶奶你怎么了?就说不下去了。奶奶安慰我说:奶奶没事儿,奶奶就是有点感冒。还不住的询问我还学习不,还锻炼不,回去时候道儿上走慢点~~~自从这次和奶奶见面后,我就再也没见有到过她老人家。不久从老家传来了奶奶病逝的消息,我真想回去给奶奶磕个头,叫最后一声奶奶。可是爸爸没带我。我只能偷偷的给奶奶祈祷,默默流泪。 后来回老家的时候,二姑在车上说:奶奶去世前不吃不喝折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看着又好了,还没等喘口气的功夫奶奶就不动了。我暗想这一定是回光返照吧。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住进了楼房。看着窗外渐渐长绿的杨树须,我又想起了奶奶在那一亩三分地上忙碌的身影。

奶奶您还好我吗?孙子想您!

谷雨的文章6:黑麋峰记——谷雨

文/海燕

红梅溪水库边,漂着一只旧褐色的小木船,水岸上,一个凌空搭建的小木棚里,居然还架着两艘小木船,木船拥有很久未曾使用的行色,木板与木板之间,已微微露出豁口,各种蚁虫能自由地在其间行走,它们的周围,蓬勃地长满苇草,阔长的草叶已高出木船的身子,大有覆盖住木船的趋势。

我原本是没有发现它们的,当时我正坐在高处的农家喝茶,农家禾场边用竹篱围住,竹篱外,是葱绿的青梅树,梅果子小小的,隐藏在叶子间,不细瞧很难看出。我一会看杯中茶叶细嫩青翠,一会瞧绿果儿随风微颤,正品得带劲,却忽然远闻一阵摇橹声。我急急地寻声望去,果真一条木船正自远景中逶迤而来,船后,拖出一条白色的水波。

农家主人也随我的视线看到了这条船,他告诉我,这里原本是不通路的,要往水库的那边,就得坐渡船过去。过去,这里有专门的摆渡人,摆渡人不用种田,由村人们供养。他只负责摆渡、修船、养船,后来路通了,木船自然用不上,只能停靠在水边,作为村人们捕鱼的工具。

如今的水库还保留着原生态,没有被水泥砂石围追堵截,它拥有自由的水岸线,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裸露自身的权利。

潇湘天池可没这么幸运,它已被人为地改头换面,幸好它与大山相比较,只是大山很小的一部分,它凹陷于大山的顶部,与周围的山景还是相融的。特别是当一群黄牛从水库边的路上慢慢悠悠的往上走时,就更显得天池已融入了自然中。

行走的黄牛很从容,很有温和的品性,表情中及眸子里略带一种孤傲的气质,阳光投放在它们流汗的鼻子上,显出一种泛白的高光来。牛们的蹄子踏在硬地上,“的的得得”的,从它们身边路过时,能感受到它们的鼻子中哈出一股热气流,挟带着一股躁骚味儿,一头老牛稍停顿了一下,一大包温热的褐色牛屎在大地上形成塔状。赶牛的小伙子,不紧不慢地跟在牛们的后面,他不时用一种长长的调子吆喝一声。

黄牛以食草为主,大山上的草量丰沛,草质鲜嫩,只有当冬天到来,它们的粮食才会慢慢枯竭,这时,若喂以黄豆、酒糟,一个冬天,就能长不少的肥膘。大山上饲养黄牛并不作役用,而是以肉食为主,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大多农家饲养不过几头,像这样大规模饲养的较为少见。我走近其中的一头黄牛,向它伸出手,它惊慌失措地望了我一眼,迅速地将头一扭,快走几步,从我身边逃开,逃到了水库的堤坝上,然后又不急不慢地行走起来。

它们听从命运,由人类驯顺、饲养,却害怕人类的靠近,它们已经退化为旧时的小媳妇,只亲近主人,听从主人的安排。不像草原上的黄羊,身形健硕而敏捷,奔跑速度比草原狼更快,能快捷地逃开一切不利于自身的事物,它们的蹄子能破坏草原,肚子能装下几匹马的食量。

现在的黄牛群只能成为大山中的动态风景,大片杜鹃在路边正开得奢靡,枚红的色泽炽烈而嚣张,那么无所顾忌,无法无天。而潇湘天池与远山相接,云层若隐若现,天池边的岩石山上,开满了三月黄,三月黄是一种长在苔藓上的低矮植物,小叶子肉肉的,小黄花呈五星状,它们那么矮小那么稚嫩,却与大山的岩壁为伍,岩壁陡峭,其上只有一层薄薄的灰色砂石,砂石是岩壁风化后的结果,当砂石与风尘中的泥土相和后,却成为了一种肥沃的土壤,如今,三月黄在上面妖娆着,一大片一大片的渲染,毫不羞涩与矜持。

黑麋峰的土质是肥沃的,不管什么植物在上面都生长得特别好,在谷雨季节里,刷刷下上几场雨,都能听到植物“嗖嗖”生长的声音,竹子拔节,樟树长满鲜绿的新叶,被砍光的杂木林,又覆上了一层新鲜嫩枝。泥土是植物生长的保障,它为它们锁住水,再源源不断地为它们注入养分。

黑麋峰的山脚下,就有这样一大片肥沃的农田,这里的田土不像其它地方的土质较纯,因这里山石多,山石风化后就化为砂砾,砂砾与黑色的泥土混合,就成为肥润的砂土,这样的砂土很养植物。大跃进时,这里被村人开垦为农田,因其砂性土质,被大家统称为沙田。沙田围绕着山脚,山脚下修筑着农房,谷雨前后,全村人就蠢蠢欲动,开始准备农事。

浸种的活一般由年纪较大,农事娴熟的人来操持,大家将家中祖辈传下来的大陶缸滚到大屋场里清洗后,将谷种放入缸内的温水中搅拌,使之受热并加盖薄膜保温。几小时后带温露种近一天,如之反复催芽几次,稻种必将发芽。

谷雨这天,黑麋峰阳光微露,正是播种的好机会。我们在下山时,恰巧遇上了沙田中热火朝天的农事。在一片白晃晃的水光中,几位村人正在搭建温棚,温棚上盖着透明塑料薄膜。他们踩踏在泥水里,正在齐心协力为稻种建造大型的家。另有几位村人,手中拿着盛满稻种的盆,一把把地将稻种抛洒在农田里,他们播得那么欢快,种子下到地里也长得那么欢快。用不了多久,这里将禾苗疯长,农事繁密,稻粱丰收!而黑麋峰的雾,在这个季节里,已渐渐散了!

谷雨的文章7:伤春莫如收春

文/张恒

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走夏临。尽管田园里还有满目的芳菲,但空气中隐有暗热涌动,季节更替的讯息已渐行渐近。这个时令,会有一些伤别离情的感喟。

溪边的桃树早就没了初始的缀红,高处的杏枝亦已花蒂裸露,溪水里漂浮着一两叶花瓣,让人体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意境。茶花还开得热烈,但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地的落红。柳条不再是线状,软枝上挂满窄窄的绿叶,垂下来像秋后山雉的尾。多数植物的叶面开始有些淡淡的黄,太阳色的成分日趋明显。站在阳台上,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知道,文人最易伤春悲秋,自古以来,留下多少凄美的诗句。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显然,诗人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悄然逝去,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读之,令人几多唏嘘。更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名句。诗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被许多人移植成自己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生命青春的留恋,情愫里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然而,我倒是欣赏北宋诗人贺铸,他面对即将逝去的花季,却能“急雨收春”,尽显一种超然的积极心态。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面对雨急风斜的暮春时节,贺铸不言春将尽,不言春归去,而曰“急雨收春”,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立人为于自然之上,这是何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尽管红花凋零落满江面,可江水涨绿有鱼文。中国自古就有鱼雁传书之说,这春天邮走的书信自会勾起游子对岁月无尽的相思,此足矣。

四季更替,自然规律,伤春莫如收春。岁月不过是个循环往复的轮回,我们需要的是积极面对,需要的是一种与季节同行,与自然相谐的人生态度。

其实,不仅是贺铸,乡下老家的人早已把收春当作一季的农事。

母亲把拆洗好的衣被挂满院落的竹竿,阳光下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色颜犹如春天盛开的花朵。此时,它们正浓缩着一个季节的鲜艳和温暖,收藏于农家的衣柜里,收藏在母亲的心里。以后的日子,这就是希望的储备,幸福的储备。

父亲挥舞着柳叶鞭,吆喝着牛犁把一垄垄红花草翻入土里。那还没有淡去的青翠和还没有褪去的葳蕤将被季节深埋。这也许是红花草的宿命,化作春泥滋养新的季节。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品性,这是生命的再生和生命的永恒。大雁飞过的时候,父亲收获的不仅是丰收的秋天,还有珍藏的春天。

村姑们聚在一起采摘茶叶。纤巧的双手摘下的不仅仅是嫩黄和青翠,还有一个四季不变的味觉。这些茶叶被蒸炒,被储藏,被送到千家万户,泡开的是茶水,端起的是春天。那馥郁的芳香衔在口里,又岂是一个简单的茶味可以了却!

莫叹“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要“知春归处,换取归来同住”。坚信,季节不老,岁月不老,生命不老。

谷雨的文章8:静静王家坝

文/清风徐徐

过了谷雨节气,春天也就算过完了,至多也就剩个尾巴。拽着春的尾巴,我再一次来到淮河王家坝。

王家坝,不是因它地处淮河中游,是淮河的咽喉要塞而出名,而是因为自新中国建国以来,这里的一片洼地蒙洼在洪讯季节,为缓解淮河的洪水压力,多次破堤分洪,并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多次亲临关怀而出名。笔者数次来到王家坝,看到的都是咆哮不羁的洪水、汹涌拍岸的惊涛,以及蒙洼分洪区里被洪水肆虐的就要收成的庄稼。这次,却是另一番景象。

不知是否有些性急,车子还没近王家坝分洪闸,我就要朋友停下车,坚持步行过闸。放眼桥下,往日的蒙洼蓄洪区内,茁壮成长的小麦正在抽穗并开始扬花,满眼葱绿中,夹带几小片金黄,不用说,那是油菜花。微风中,飘过来些许清香,沁人心脾。许是农闲季节,大片的田野里并见不到几个人,只有无声的庄稼,无声的轻风。

下午的阳光暖暖的,显得有些慵懒。桥的西侧,就是蓄洪区的入口。往日的洪水被滩涂上密密的碧绿的青草取代。羊儿们在低着头吃草,几个牧童并没有打着响鞭,只是在往远处张望,或者悠闲地看着羊儿吃草。望着渐渐西沉的斜阳,孩子们也没有急于收拢羊群,仍任由羊儿闲适地咀嚼着青草。若非羊妈妈身边的小羊时而撒着欢,“咩咩”地叫几声,怕谁也不愿意打破这气氛。

王家坝淮河水文站下边,有一座淮河渡口。等待渡河的车辆大都是运砂子的大卡车,排着长长的队伍。说来也怪,这些车辆一进入王家坝区域,即熄了火似的,过河者在路边悄悄地等候,过来者缓缓地驶离,怎也见不到平时那些大踩着油门,呼啸而来,绝尘而去的喧嚣场面。

在朋友的引导下,笔者来到王家坝淮河水文站。几位年轻的员工都在默默地忙着各自的工作。虽说是忙,却没有洪讯季节那种连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气氛,而是那种不慌不忙和有条不紊。细细浏览间,忽见从河的中央飘过来一架微型“飞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架水流测量仪,目前虽是枯水季节,他们也都认真地每天早中晚测量三次,时时掌握淮河水的流速。

站在二十多米高的水文站上,淮河的面貌藏也藏不住了,被看得清清楚楚。真的难以想象,大洪水季节那条浊浪排空、奔腾汹涌,似要吞噬一切的淮河,就是眼前这条似未曾出阁的小女子样儿的淮河。河的两岸,大部河床变成滩涂,清清的河水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缓缓地无声流淌着。淮河,你原来这么温驯,这么祥和。今天,我才真真切切地认识你。身为淮河儿女,简直能够体会到她的温暖;漂泊在外的乡人,回到淮河母亲身边,恐怕甚至都想在母亲的怀抱里做个好梦吧?

已是夕阳西下时分,笔者并未流连忘返,却不忍离去。此刻,我觉得哪怕再多写一行文字,也是多余的了,我感到自己的笨拙,我实在无法用笔墨描绘淮河王家坝的景致,即使再精彩的文字,在王家坝巍峨的大坝面前,都会显得矮小无力。静静的麦田和油菜花,静静的草地和羊群,静静的渡口和车队,静静的水文站和它长长的甬道——静静的淮河和她的王家坝。这一切,是否昭示着淮河又一年的安澜?这,也都是淮河儿女的期盼啊!

谷雨的文章9: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文/大荒小路

谷雨,二十四节气中第六个节气,其时间在公历年的四月中旬末。

谷雨,也是农历天文学意义上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炎黄先祖很是神明,每一节气为十五日,每五天为一候,一个节气分三候;而每一候,则都有显着的物象的记载,比如谷雨的“第一候萍始生”,也就是池塘和水田中可见浮萍开始生长发育。

谷雨,意蕴着五谷生长希冀雨水的意思,可谓是切中要义。真是天随人愿,此际的雨水还果真是明显偏多起来,滋润着大地,尤其经常是多有夜雨;此种的昼晴夜雨的气象特征,既保证了墒情,又有利于积温,尤其有益于大田农作物的生长。巴山夜雨便是个中典例,天府之国的四川,地处西南而地理气候特征却如同江南。

谷雨之际,雨后春笋的词汇更让人感慨良多,自南而北的那些春笋产区,自然生长的春笋成了应时佳肴,引发了食客们的不绝赞许。

谷雨养肝,是越来越多的注重养生族群的人们多推崇的,鳝鱼、草菇、枸杞、鱼鳔等等,都是应时的食补佳品。

谷雨之际,我国的热带地区及邻近区域的台湾、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冬小麦,喜获开镰,这是最早的新年新粮的丰收;与牡丹花的赏花胜景相媲美的是,整个华中产棉区的棉花种植热潮的此起彼伏,棉农总是更看重此“花”之美;江西的山地,农人在抢插红薯,以期早日藤蔓的铺陈满垄,希冀能抵御未来的盛夏酷热和保墒抗旱而致高产;甘肃的河西走廊,干旱地区在农膜覆盖的种植模式下,节水和增温的双向效应,使得“绿洲”农业的外延得以有效拓展。

谷雨之际,气温加快了升温的步伐,寒潮不再,大田作物便有了日长夜大的架势,让人兴致勃勃地期盼着。

谷雨,也是北大荒农耕的大忙季节,春小麦的播种完毕后,不喘气地便是大豆和玉米;在我们屯垦戍边的岁月里,实行的是机械播大豆,人工播玉米,男女老少齐上阵。最苦的便是人工播玉米,四人一组,打头的刨坑,其次的抓粪,第三的扔籽,末了的覆土,还要以脚踩实;刨坑最累,那几千米长的垄要四个来回,经常累得腰都伸不直;抓粪最脏,猪马牛羊加人粪什么都有,就为了玉米的高产,白种下地可是要追究政治责任的呢。

自然,谷雨后春播的告捷,庆祝的会餐也是很有档次的,杀猪杀鸡那可是家常便饭了;再加上豆浆、油条或是油炸饼,可劲儿地,管饱,那是希望的欢颜和盛宴。

谷雨,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气,给农历的春天画上美满的句号。

谷雨的文章10: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文/雨君

父亲壮年时,经常去村机械厂北面的半山坡开垦荒地。然后,但等节气来临,点播些大豌豆籽种。

一场春雨过后,嫩芽儿破土而出,翠生生,绿油油地点缀着那几处田地,叶片上滚动着晶莹透明的露珠,好像有无数的生命在颤动!特别是在阳光的照耀下,叶片像用水冲洗了一般,绿得发亮。与荒山野岭相比,几处田地显得平整雅致,别有一番风味。有时候不由地感叹父亲的勤勉与佳作。

等到四五月份,田里长出野草。跟着父亲去锄地,却喜欢满山坡撒野,好似冲出笼子的小鸟。捉蚂蚱,采野花,蚂蚱野花装瓶里,也就装了进了儿时快乐。等到豌豆豆角长成三四成,剥开豆角,豆子塞嘴里,那时候的豌豆没有生豆气,甜丝丝,水晶晶的,像水果粒一样。豆荚皮也很甜嫩,按住豆荚一头,一折,顺着筋抽下来,吃掉荚肉扔掉皮。父亲常去探望庄户,顺带摘回,和小伙伴们分吃,吃着甜丝丝的豆角,心里也甜丝丝。豌豆收成后,可磨面和换钱,贴补家用。

后来父亲摔折了胯骨,做手术,装了钢板。而母亲也已年逾七十,二人再也无法种地。开垦的自留地一并荒芜,其他田地出租的出租,卖的卖。只剩下院子里两块菜地由母亲侍弄。失去土地的父母好几年不能适应没地的日子,如同失去了魂魄,六神无主。庄户人全凭种庄稼养活自己,没了庄户,就没了自给自足,没了经济来源的父母只得靠儿女们接济过活。可父母就是闲不住,无奈只能把院子里的菜地当宝一样侍弄着。

一到惊蛰,母亲就开始用铁锹翻地,父亲守在一边,指指画画,规划着这块种啥,那块种啥,母亲说,还没到谷雨,你着急啥。父亲说提前打算,防生乱。母亲虽已年迈,却把小梯田整理得一块是一块。到谷雨,母亲拿出提前买来的菜籽,撒在她翻好的小梯田内。有北瓜籽,南瓜籽,黄瓜籽,连豆籽,芫荽籽,油菜籽,生菜籽,油麦菜籽等,也有从别处买来的西红柿苗,茄子苗,青椒苗,或是移植去岁留下的葱苗和韭菜苗。两块小菜地要啥有啥,二老日日关心着他们的幼苗,时不时猫到地里查看,或拔草或浇水,或施肥。蔬菜倒也争气,样样长得茁壮,精神。也算给了父母一些安慰。这些小安慰成了父母唯一的精神寄托。

然世上好景总是不长久。总以为父母晚年可以安享天伦之乐,父亲却因当初胯骨粉碎性骨折,影响了全身系统,导致五脏六腑机能衰退,不到七十五,父亲就永远离我们而去。不忍母亲孤身在村,将房屋租了出去,把母亲接到晋东南与我同住。刚开始因背井离乡,言语不通,生活不惯,又纯粹无地可种,更加上父亲新殇,母亲住得甚是不安分,嫌房租贵,嫌城里花项多,嫌叨扰我。总说,要是你爸还在,我也不用拖累你们,也不用出来乱花钱。常常和我闹腾,要搬回老家种地。有一次母亲出去买土豆和大葱,正赶上菜系涨价,土豆一块五一斤,大葱四元。母亲走过来,又折回身,走过来,折回去,折了来回四五次,就是嫌贵,不舍得买。可总得吃饭吧,最终买了两根葱,两颗土豆,花掉两块八,回去一直念叨菜太贵,甚至心疼到伤心落泪,言说,她要是和父亲在村,自家有地,何苦买如此贵的菜。她老人家还是舍不下家里的田地,放不下父亲。没得法,我只好在母亲所住单身宿舍楼后面的空地开垦了一处,虽然种得不多,母亲倒也欣喜了许多。但每次在平整菜地时,还是要说若是父亲,他会分割得更细腻,平整得更整齐。每次吃菜花,母亲总说父亲最爱吃西红柿炒菜花,若是能种,咱们也种一些。

如今,母亲年已八十,仍坚持侍弄她的小菜园。想来,父母不仅是在种庄户,更是播种希望,收获精神财富。

谷雨的文章11:马包蛋

文/吕晓丽

谷雨过后,楼顶种菜的花盆里,自生出一棵小瓜苗。这样的意外惊喜,已经接连出现两年了。两次收获三个瓜,一青二白,鹅蛋大小,比儿时豆地里见到的马包蛋大很多。自以为是我管理得好:马包蛋是可以长成大个的。

直到几天前,在网上查资料,无意中搜到“小马泡”,才知道小马泡是老家马包蛋的学名,属野生种,它自有逻辑,不会因为吃得好就轻易改变自己的青皮和小个儿,更不是有机肥料中没被腐熟掉的甜瓜籽自生的。

我不仅思忖,马包蛋也是一种作物的祖先吗?比如西瓜。事实上,我们熟悉的农作物无一不是源自野生,无一不是原始先民对野地植物长期选择培育的结果。像谷子来自狗尾草,大豆来自野大豆,小麦来自山羊草等。

每一种野草都有一个古老的身份。生活中我们却很少这样想,也叫不出几个草名,更多的时候,还要有意无意地轻贱,表达一个生命卑微、无价值时,我们常说“如草芥”。

马包蛋就是老家众多草芥中的一种。它多产,几乎是一片叶子一个果。没长熟的马包蛋吃着苦,但它皮厚结实,可当弹珠玩;揉捏一番变软后,又像个盛水的气球。马包蛋越软越有一股香甜的味道,禁不住这诱惑,尝过多次,结果还是苦的。秋天割豆子时,马包蛋长熟变黄,自然散发着瓜香,这时候再吃,微甜微酸。在那个没有反季节瓜果蔬菜的年代里,秋天遇到马包蛋是一种惊喜。

过去,大人们从地里干活回来,有时也会拿回马包蛋,给小孩们吃或者玩。但是,锄地时还是会把它当杂草对待。马包蛋生命力顽强,总有一些能逃过此劫。年复一年,马包蛋就这样和庄稼共生,与锄头周旋,成为老家人祖祖辈辈都熟悉的伙伴。在老家,要是哪个人长得圆胖,个子又矮,大家就戏称他“马包蛋”。

前年,在一个珠宝展销会上,见到一堆用边角料磨成的串珠,在不辨质地是人造还是天然原石的情况下,买了几颗。一是价格不贵,二是串珠的形色让我瞬间想起了小马包蛋。

因为暗合一些记忆而引发的购买,在我的生活中多了去了,而且年龄越大越好这样,真是应了柏拉图的话:“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只有纯洁和美丽。生命的历程就是灵魂寻找它美丽故乡的归途。”

6年前的一个夏天傍晚,和儿子去北郊森林公园,在一片桃园栅栏外的土堆上,意外见到一株马包蛋。它匍匐在地,结了不少马包蛋,有个别已经褪去绒毛变得圆滚光亮。我摘下一个揉软后交给儿子,儿子没觉得有多好玩。我不甘心,极力强调马包蛋的香气与可爱,儿子依旧反应淡淡。

唉,对它不熟悉,就生不出亲切的情感。很长时间,我对物种单一带来的缺憾,都停留在生物丰富性丧失、田野诗意退化的审美层面。后来看了一些报道,才知道野生物种是研究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载体。一般说来,野生物种都具备生命力强、适应性强、多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因此,都是非常重要、稀缺的科研育种种质资源,都可以作为优质基因资源培养。再者,长期人工养殖势必会走向近亲繁殖的死胡同,从而导致物种退化,抗病能力很差,这就需要野生特殊优质基因的参与,通过远缘杂交实现拯救的目的。

当我知道还能从这个角度看野生物种时,那些曾经给我童年带来很多快乐的野花野草野菜野果中的大部分,已无处可寻多年。

谷雨的文章12:开秧门

文/疏泽民

小时候,过了谷雨,庄稼人便择一个吉日,在秧田边放鞭“开秧门”。我虽不知道“秧门”在哪儿,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早稻秧开始栽插了。

天刚刚亮,爸爸就推搡我起床:“快起来,开秧门了!”带上小板凳和一把稻草,赤着脚,踩着薄凉的晨露,跟着爸爸走进田野。青幽幽的秧苗,静静地泊在水田里,挤挤挨挨地织成绿毯,叶尖上挑着晶莹的露珠。下田之前,爸爸在田埂上燃一挂鞭炮,空气中弥散着硫磺硝药味,犹如过年。忽然想起来,大年初一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开门鞭,那么新年之后的第一次插秧放鞭,是不是也表达同样的祈愿呢。

田水冰凉,脚底板一探,便打了个寒战。眦牙咧嘴地趟进水田,坐在小板凳上,弯腰拔秧。攥在手里的一把秧苗,在水里一提一按,掀起的水浪漂去泥土,抽一根稻草扎成活结,犹如给小姑娘扎马尾辫。扎好的秧苗扔到田埂上,码进粪箕,挑到耕耘后的水田里,等待栽插。

插秧是在早饭后,太阳升起一人多高,暖融融的。路过邻家的秧田,田埂上散落着炮竹碎屑,显然他们也开过秧门了。勾起脚趾,沿着湿滑的田埂走到自家责任田,平整如镜的水田里倒映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好一幅静雅优美的山水田园画。拎起秧把,用力一抛,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啪”的一声,水田里荡起一圈圈涟漪。

“个个插禾,个个插禾!”伴着布谷鸟的鸣叫,男女老少齐上阵,田野里一派弓腰春插的忙碌景象。春燕剪影,云雀吹哨,白鹭翔集,青蛙鼓噪。一块块水田里,秧苗如春蚕吐丝,在鸡啄米似的一双双巧手下,植入泥土,连成串,连成行,连成丝,远远望去,犹如算术簿上浅绿色的分格线,它们是发表在大地上嫩绿的诗篇,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这样的诗情画意,我却没有心思欣赏。因为我感到腰酸背痛,两腿发软,膝盖也被胳膊肘撑得发麻,一趟还没栽完,便时不时直起腰,喘口气。看着爸爸哥哥姐姐一直不抬头地抢插,左三棵,右三棵,分蔸均匀,秧苗直立,排列整齐,我只有羡慕的份。见我被左右栽好的秧苗困住,爸爸走过来与我调换位置,语重心长地说:“不怕慢,就怕站。做任何事,都是这个理儿,偷懒不得。”“不怕慢,就怕站”,这与课本中龟兔赛跑的故事,不是同一个理么?怪不得他们栽得那么快呢。

开秧门的日子,中午可以加餐。所谓加餐,就是煮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多加一盘泥鳅炖豆腐,一盘腊肉烧大蒜,一盘椿苗炒鸡蛋,外加一碟炒黄豆,一瓶从集上沽来的粮食酒。粮食酒自家舍不得喝,通常用来招待帮忙插秧的村邻。庄稼人实诚,见谁家男丁少,忙不过来,便主动过来帮忙。酒香肉香里,一年的希望与期盼,便在驼红的笑脸上荡漾。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栽插的秧苗成活快,返青早,几日不见,便发稞,分蘖,茁壮,直至将水田蓬勃得密不透风。再过一个多月,水稻抽穗,扬花,灌浆,过了小暑,稻田里一片金黄,镰刀割过,斛桶掼过,碾米机碾过,就成了白亮亮的新米。

再次见到开秧门,是三十多年后。去乡下采风,在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溜排拱形塑料秧棚前,一位剃着平头、面露喜色的中年汉子,点燃了铺在田埂上的一挂大地红长鞭,噼哩啪啦,酣畅淋漓,犹如开业典礼。燃过鞭炮,几位庄稼妇女,从秧棚里挑出绿茵茵的育秧盘,走到数十亩见方的大田边,码到几台插秧机的托架上。“突突突”的机器轰鸣声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秧苗,在插秧机分秧爪的旋转下,快速插入泥水中,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与平头闲聊,得知他打工返乡,承包一千二百多亩农田,种植水稻、油菜和小麦,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无需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为他重返农村创业高兴,为新生代职业农民不忘开秧门高兴。我知道,他其实也是一棵庄稼,它的根并没有离开过乡村大地。

开秧门虽只是个仪式,但它承载着庄稼人勤劳的基因和祖传的密码,让人铭记渐行渐远的乡愁。

谷雨的文章13:谷雨情结

文/蒋韶

对于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谷雨,关中人情有独钟。

“清明种树,谷雨种田”,谷雨时值春末,我国大部分地区霜雪过去,气温回升,雨水增多,田家一年的辛勤劳作正式展开。此时南方稻秧初插,北方棉花新种,池塘里浮萍萌绿,茶农忙着采制谷雨茶,渔民忙着“祭海”捕鱼虾,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陕西的关中人似乎更忙一些,除了插秧种棉,种瓜点豆等紧张农事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民俗活动要做。

其一要祭仓颉。

仓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也是谷雨节的肇始人。传说这位生长在黄帝时代的老祖宗,仰观天象,俯察万物,劳心费力,创造了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字。这件事太震撼了,感动得老天爷给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因之才有了谷雨节。

关中东部的白水县号称仓圣故里,据说仓颉就生在这里的杨武村,葬于武庄村。墓前的仓颉庙历史久远,一通《仓颉庙碑》便出于1800年前的东汉延熹五年,庙里的古柏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清明祭黄帝,谷雨拜仓颉,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人到仓颉庙祭拜祈福,谷雨节的庙会更是规模盛大。历时数日的白水谷雨庙会传承已久,1949年前由白水县洛河以北百余村庄成立的十个大社轮流主办,届时数以万计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祭祀、赛社火、唱戏、贸易等活动,当地人家更是早早就扫庭院,换新衣,蒸花馍,办酒菜,邀请亲友,热烈的民俗乡情,老远就能让人受到感染。近年出于文物保护的缘故,除祭祀大典外,庙会活动已经迁出了仓颉庙,但留下的民风民俗依然如火如荼。

其二是贴《禁蝎符》。

谷雨节在惊蛰一个半月之后,气候和暖,各种虫害开始活动频繁,土里生土里长的蝎子非常招人痛恨,所以关中农村有贴《禁蝎符》的风俗。具体做法是每到谷雨这一天,人们收集清晨露水调配颜料,请善画之人在黄表纸上画《禁蝎符》,贴到墙上以求禁蝎驱毒。

《禁蝎符》的图案形形色色,有画农夫挥锄锄蝎的,有画钟馗用剑劈蝎的,有画金刚用火烧蝎的,有画哪吒风火轮碾蝎的,有画大公鸡啄蝎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都用红颜色在蝎子身上涂成血迹,表示蝎子已被杀死。同时还要附上咒语,如关中东部白水一带的咒语常常是“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蝎子立刻化为尘。”关中中部耀县一带的咒语常常是“谷雨三月中,天师到门庭。手执七星剑,斩杀蝎子精”。而关中西部的凤翔一带则因为有刻印年画的传统,所以《禁蝎符》也是印制,画面常常为一只脚踩蝎子口衔虫的大公鸡。咒语就变成了“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叼一嘴,毒虫化为水”。

其三者吃香椿。

香椿指香椿树的嫩芽,绿叶红边,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是一种着名的时令蔬菜。食之有健脾开胃、清热理气、抗菌消炎、滋润肌肤以及抗衰老、驱蛔虫等功效,很受人们青睐。香椿树在我国生长广泛,从东北到岭南均有栽植,但生长期不尽相同,就关中而言,香椿树没有大棚种植以前多在清明前后萌芽。早期的香椿芽量少价高,问津者不多,而谷雨时节香椿芽大量上市,老百姓就可以大快朵颐了。“雨前香椿嫩无丝,雨后香椿生木质”,谷雨过后,椿叶长大,人们就不再吃了。

关中人吃香椿,通常有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香椿卷豆皮等菜肴,进一步有炸香椿卷、炸香椿鱼、煎包子、包饺子之类,更进一步还有香椿炒竹笋、香椿炒虾仁、香椿海鲜粒、香椿拌鸡丝等等,但无论怎么吃,似乎总与鸡蛋、豆腐等高蛋白食材分不开,不知是否科学,但千百年的习俗,老百姓就喜欢这样吃。

除了繁忙的农事,还要祭仓颉、禁蝎符、吃香椿,甚至还要“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你说忙不忙?但忙得红红火火,忙得生机勃勃,这便是关中人的谷雨节情结。

谷雨的文章14:谷雨赏牡丹

文/郑学富

明代书画家唐伯虎有一首题画诗:“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诗中的“鼠姑”就是牡丹花。谷雨前后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所以牡丹花也称“谷雨花”。民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赏牡丹的习俗已经绵延一千余年。

说起牡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雍容华贵。牡丹花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象征着高贵、高洁、典雅的精神品质。大唐盛世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时代,而牡丹便是唐王朝的国花。诗人刘禹锡有《赏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艳冠群芳的杨贵妃也极爱牡丹,在宫廷上苑遍植牡丹。李白有诗赞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牡丹具有劲骨刚心、不畏强暴的精神品格。《牡丹之歌》唱道:“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它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唐人舒元舆的《牡丹赋》说,武则天的家乡种有很多牡丹,玉笑珠香,而京城宫苑里却没有,于是她命人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栽到都城来。可见武则天极好牡丹。唐人张垍在《控鹤监秘记》中讲述了“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武则天在一个冬日醉酒后游园,突然来了兴致,即命婉儿拟檄,令百花开放。婉儿遂拟一诗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园中的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独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勃然大怒,便火烧牡丹,并贬至洛阳。而牡丹一到洛阳后,恰逢暮春,昂首怒放,花繁色艳,十分壮观。这段故事尽管是传说,但是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遵循自然规律,不苟且,不媚俗,不妥协的品格。

牡丹正是因为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具有优秀的品格,一直被人们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雅客绘画咏诗的重要题材。据史料记载,最早画牡丹者是南北朝的杨子华。此后,历代画家均有牡丹佳作,或润秀清雅,或泼辣豪放,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白居易《惜牡丹》:“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爱花惜花之情溢于言表。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如欧阳修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尽地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谷雨的文章15:谷雨“吃春”

文/钟芳

清明过后是谷雨,“谷雨,谷得雨而生也。”四月的乡村,春雨绵绵,接连不断的雨水把香椿芽滋养得鲜活水灵,幽香四溢。俗话说:“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谷雨是采摘香椿的最佳时节,这时的香椿最为脆嫩鲜美,营养丰富,有“树上第一青菜”的美誉。可惜的是香椿的“青春”太短,谷雨一过就变老了,既不鲜香,也嚼不动了。

在我家乡,谷雨食用香椿,又名“吃春”,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金代的《中都杂记》里说:“春日燕地以椿为蔬,喜之叶鲜味佳,实为上品”;明代《五杂俎》也记载着:“燕齐人采椿芽食之以当蔬”的习俗。每年的谷雨时节,嫩嫩的香椿芽,就成为我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那时我家的院子里,长着多棵高高大大的香椿树。每到春天,几场春雨过后,枝头便会探出些许紫色的芽苞,上面还带着几滴晶莹的水珠,羞羞答答的像暗自怀春的少女。一小撮顶在梢头,像一朵花儿在凌寒的春风中摇曳。初长出的香椿最好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但母亲是不舍得吃的,一定要等它多长一些才可以食用。一眨眼几日,叶便舒展开了,一股淡淡的馨香,那股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醇香浓郁的味道被风一吹,就弥漫开来,总会让人们内心激动。

大人们在谷雨时节是很忙的,要播种要耕耘,能有时间摘春芽的就只有孩子们了。够得着的用手摘,够不着的用带钩子的长杆去勾春芽。一朵一朵地飘下来,撒得满地都是,每次都有一大抱。一朵朵嫩嫩的绿,芳香得真是可爱,呛得鼻子直发痒。拿回家的时候,总能看到母亲脸上欣慰的笑容。

“嚼之竟日香齿牙”。打下来的香椿,经母亲的巧手,无论是焯水后凉拌,做春卷,炒鸡蛋,拌豆腐,烙盒子,腌香椿,都是香味怡人,爽口又爽心;还可以用切成段的嫩芽与调好的鸡蛋面粉搅匀,放入热油中炸黄成似“香椿鱼”服食。外皮金黄,香椿碧绿,芳香氤氲,别具风味。

记忆中,椿芽炒腊肉是母亲的拿手好菜,椿芽似白泛紫,腊肉微微带红,实在是色香味俱佳。腊肉的醇香和椿芽的清香相互融合,是大自然赐给人间的美食,那一定会突然使你眼睛为之一亮,食欲顿时萌生。吃到嘴里,慢慢嚼一嚼,那种香,沁心入脾,全身的毛孔,淋漓痛快,没有一处不舒坦。现在回想起来,那哪里是吃椿芽,根本就是在品椿芽,感受春天,在咀嚼中唇齿间四溢的春天的汁液和香气,仿佛把春天都留在了舌尖上。

读大学后,学习医书,方知家乡人每年谷雨时节爱吃的香椿其实药用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钾、钙、镁元素以及维生素B,其叶、芽、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它身上那股独有的芬芳,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解春困呢。

一茬新叶一茬香。春光里,有了椿芽儿芳香的浸染,心底流淌着的是浓浓春意融融暖意。幽香的椿芽叶仿佛在抒写着一个春天的童话。春风里,阳光下,在这个繁花似梦的时节,我们走进春天,敞开肚皮,去品读美丽香甜的春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