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散文

请欣赏清明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清明的散文1:清明有约

文/马亚伟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空气清朗,草木滋长。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一直被我们重视。一年一度,清明有约。

清明,与遥远故乡有约。陆游诗中有一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写人们风尘仆仆赶路,就是为了清明时赶到家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是回家的日子,远在天涯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乡。游子在外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失意惆怅,不管怎样,家乡都会拥抱你。我们民族“落叶归根”的情结根深蒂固,即使四海为家也不能忘了“根”,而清明是故乡的一声召唤,就像母亲呼唤孩子一样,我们走得再远,也要在清明时节深深回眸,赶往家的方向。清明节凝聚了千年的思想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清明,与逝去的亲人有约。白居易《清明野望吟》中写到:“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清明节也叫寒食节,自古有扫墓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祭拜逝去的亲人。先人的墓地在春草深处静默着,在先人的坟上添上新土,在墓前和先人说说话,好像逝去的亲人从未曾离开一样。是的,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我们好好生活,就是为了延续对他们的爱。

清明,与美丽的自然有约。宋代的吴惟信诗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正是春光明媚之时,除了扫墓之外,人们还喜欢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感受无限春光。《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天地之间清且明,人们结伴去踏青,柳绿花明,蝶舞燕飞,到处生机勃勃。大人、孩子都像脱笼之鹄,尽情释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还有人把五彩斑斓的风筝高高地放飞到天上,众人大声喝彩,一派欢腾。清明节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清明,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情感,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积淀的体现。清明有约,我们会朝着故乡的方向,如约而至。

清明的散文2:清明之后已无春

文/向彬

其实,江南的春天很短暂,清明节后,春天也就渐渐地没了。但这时候的北方,春天应该刚开始吧!虽然此刻江南各地还有不少花依然在枝头盛开,但随着桃李花落、柳叶绿满,加上人们陆续穿上单衣,江南的春天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我自199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就很少有时间欣赏江南的春天。要不是去年调回湖南长沙工作,也不会这么真切地体会江南春景了。

曾几何时,因居北国而感叹春天迟迟到来又匆匆消失,那时总想,要是居住江南,一定要用无数的诗词书画作品将春天好好记录下来,以便经常欣赏、回味春天的美好!今年的春天,真真切切在芙蓉国里度过,却很少写诗词,不知何故?或许是身心忙碌,无暇理会身边的春景?或许是情思渐老,没有当年面对春景的欣狂?

为了纪念这个久违的江南春天,这两天拟了四首七绝,并书写成斗方,以此留住江南的春景。七绝其一是:江南最忆是春来,处处东风柳叶裁。岂料身心忙俗物,未随蜂蝶赏花开。

清明的散文3:清明节前夕

文/郝天鹰

一年一度的清明近在咫尺,心中蓦然涌进一阵悲戚:月缺了会圆,父亲走了却成了永远。

五年前,父亲已安卧在故乡的黄土地里,一方矮矮的坟墓日夜与他热爱的草木庄稼相伴,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在我脑海里依然如旧。远去的童年生活也浮现在眼前。

七十年代初,农村的生活很是艰苦,一年四季赖以生存的口粮主要是地瓜,一天到晚的饭菜就是咸菜、辣椒、煮地瓜、蒸地瓜、熬地瓜干、蒸地瓜窝头,分到一点杂粮也不舍的吃全部卖掉,为的是多换来几斤当时最便宜的地瓜干。就是这样节省,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人家还常常断顿,大人们常常撵着刚放学的孩子去挖野菜。人们常常埋怨春脖子太长,眼巴巴地盼望夏天的到来。老人们总是念叨:吃了新麦死了不亏。母亲把从队里分到的东西,精打细算一一利用起来,比如:砸一块豆饼用水泡软,然后熬野菜粥。那种粥是我们孩子们的美味,因为豆饼里虽然常夹杂着蓖麻丝,但还含有豆类的清香,吃到嘴里口齿生津。可母亲做的棉种丸子我却不敢恭维。棉种丸子顾名思义就是棉花种子用石碾子压烂后团成团,用沸水煮熟而成的,嚼在嘴里不但粘牙还难以下咽,勉强咽下去还粗糙的扎喉咙。由于含有大量的棉纤维和毒素,吃下去大便常常排不下来,幼小的大弟虽不知丸子是何物做成的,但每看到锅里出现这种丸子,都大声哭着:娘,我不吃沾牙的丸子,您可别叫我吃了。直哭得母亲垂泪,父亲唉声叹气。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多少个盛夏的夜晚,父亲不顾一天的劳累,提着一盏昏黄的马灯摸知了到深夜;多少个秋天的凌晨,不顾大运河的水冰冷刺骨去捕鱼;多少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领着我们去捕麻雀,可他从来也不舍得尝一尝。记得那年,生产队的耕牛病死了,牛肉几毛钱一斤被卖掉,只剩下牛胃没有人肯花钱来买。深夜,男劳力们都在牛屋里眼巴巴地盼天黑,等老人和孩子们睡了,就再也按耐不住,把那牛草包简单地洗了洗就在队里的大锅里煮熟,不用任何调料就狼吞虎咽的分食了。常年不闻肉滋味,父亲虽然也馋的不轻,但一想到大弟和我,就拼命忍住,把自己抢到的那一块包好拿回家,喊醒我和大弟,看着两个孩子香甜地吃着,父亲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后来父亲常常故意问大弟和我:那夜给你们的牛肚吃着香不香?我和弟总是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香!后来才知道就在煮牛胃的第二天早晨,刷锅的父亲发现锅盖上溢满了牛粪的泡沫。父亲在世时经常说:唉!想起那艰苦的年月,我们现在的生活应该满足、满足、再满足!

我和大弟相差三岁,留在我记忆里的画面,都是母亲怀抱大弟,常顾不上稍大一点的我。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在父亲的呵护下度过的,受委屈哭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给我抹去眼泪;病了,父亲的脊背就是我的病床;冷了,父亲的怀抱就是我避风的港湾;困了,躺在父亲身边,就象躺在温暖舒适的摇篮;寂寞了,父亲就搜肠刮肚地讲一些民间故事逗我欢笑。记忆中,父亲从没有大声呵斥过我们,对我们的疼爱,几乎成了溺爱,弟弟让父亲当大马,他就笑着匍匐在地,驮着他在屋子里爬行,直乐得弟弟一边笑着,一边高兴地大声喊着:驾驾喔喔……直到我们姐弟都成年,他从没有向子女要求过什么,生活上还是那样俭朴。每当我们带着他的孙子及外孙女们去看望他,他都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翻遍橱柜的各个角落,把他放置太久平时舍不得吃的已变干的点心和带皱的水果都找出来。只要孩子们吃了,他就会露出慈祥的笑容。饭桌上只要儿孙们爱吃的,他还是不舍得动筷,任凭家人的磨破嘴皮的劝说,不改初衷。就临去世的头一年夏天,他老人家去七里外的集市买西瓜,卖瓜人多找给了他五元钱,回到家发现后,不顾炎炎烈日的烘烤,满头的汗水骑着小三轮车,一刻不停得给卖瓜人送去。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只要有一丝力气,就挣扎着起床大小便,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一直坚持到临终前的几天 。他清醒的时候,从来没喊叫过难受 ,常常在床上一声不响的辗转反侧,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只有在睡熟时才传来不能自制的呻吟声。每当看到瘦弱的我陪在他的身旁,他心里就会过意不去,连连唉声叹气,愧疚地嘟囔着:唉!你那么瘦还要照顾我!眼睛里满是疼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对慈父的怀念也不曾歇息。我想,无论天气如何,今年的清明,我都该回故乡了,梁山泊旁的杏花开了,我也该去看看父亲了!

清明的散文4:写给母亲

文/若愚

清明将至,母亲离开我们已有3年多了。现仅以寥寥文字寄托对母亲深切的哀思!

1941年3月5日,母亲出生在贵州安顺市镇宁县江龙镇的一个山村。因外公家当时是富农,母亲和外婆在家乡吃了许多苦,后因机缘嫁给了父亲,并随父亲来到了现居地,一直到因病离世。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且辛苦的一生。母亲一生共生了7个子女,因为一些客观原因,2个子女刚出生就夭折了。父亲年轻时在一个乡镇当赤脚医生,每月有几块钱的工资收入,因此,我们家在村里还不算贫困,但是,因为父亲每天都要走路到距离15公里开外的镇上去上班,我和姐姐又还小,在当时那个年代的农村,实行集体生产所有制,劳动力就是家庭的硬性资本,有劳动力,才可以抢工分挣粮食,而我们家最缺乏的就是劳动力,奶奶是小脚,做不了农活,只有爷爷、母亲能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因劳动力少,抢的公分就少,等到分粮食的时候,我们家分到的粮食是最少的。家里面,爷爷、奶奶思想比较保守,而姐姐和我都是女儿,母亲总是会因此受到爷爷、奶奶的挤兑和冷眼,母亲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受了委屈也不跟父亲说,总是偷偷流泪。母亲除了每天天不亮要去生产队干农活外,回到家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后来有了弟弟,爷爷、奶奶对母亲的看法才稍微有所缓解,可那时的爷爷奶奶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身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是这样用她那勤劳的双手,为爷爷、奶奶养老送终,并养育我们5个子女长大成人。

母亲的一生,和大多数妇女一样,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早年,母亲历经了生活的种种困苦和艰辛,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那样清瘦,忙碌而与人为善,和蔼诚恳。在我幼时,有几件事,一想起,心里都会隐隐作痛:每次全家人吃饭,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吃。家里只要有点鸡蛋、豆腐之类的,都是留给我们吃,她总说她不喜欢吃,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她是怕饭菜不够,让大家先吃。在那个年代,蛋、豆腐是紧缺物质,母亲是舍不得吃;母亲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虽然很忙,但她的手指甲总是修剪得干干净净。对于母亲而言,最辛苦的还是冬天,一到冬天就生冻疮,而一家人的衣物,都是母亲拿到冰凉的河水里洗,一洗就是很久,每次,母亲的手都会被冻得红紫红紫的;记得有一次,母亲正怀着四妹,我放学回家,正看到母亲挺着肚子从地上把一大口猪食锅端到大约1米多高的灶火去煮,因为母亲个子不高,每次母亲都需用肚子顶着用力,才能把锅抬上去,我想帮忙,却帮不上……那时的母亲,为了家人的生计,是多么的艰辛,但从不叫苦。

时至今日,我们几姊妹都已长大成人,分别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现今,虽然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母亲却不愿给儿女们增加负担,坚持和父亲住在老家,依然过着他们简单而平静的生活,母亲还是那么辛劳地操持着家务,又一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逢节假,姊妹们才有空去看望父母亲,虽说是去看望他们,但实际上却给母亲增添了不少的累,每次忙前忙后的是母亲,最后休息的仍然是母亲,还总担心我们吃不好。母亲总是那么忙碌,未曾歇下过,尽管如此,从未听到母亲有半句怨言。母亲是个性格比较内敛的人,再苦再累,面对我们她总是面带微笑,她总说,看到我们好,她很开心,母亲每次送我们离开,虽不舍,但嘴角依然挂着慈祥的笑……母亲的微笑充满了温馨,一直以来,母亲的微笑就是我生命里最强的支撑和力量,这也是我至今每每遇到困难从未倒下的原因。

三年前的腊月25日,母亲已81岁高龄,这一天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是我永远难以忘却也是我这辈子最遗憾的日子。晚年的母亲,因积劳成疾,她的胃已高度萎缩,吃不了太多东西,导致身体严重营养不良,母亲的身体部分机能已基本丧失,住院期间,母亲几乎进不了食,由于长时间躺在病床上,需要挪挪身子,每次当我抱她时,母亲担心的却是怕闪到我腰。母亲病重时,在我耳边叮嘱的是对父亲和我们几姊妹的牵挂,眼神里充满了担忧……看着日夜消瘦病重的母亲,我心如刀绞,但却无能为力。可就在母亲即将离开的这一晚,我因腰痛复发,直立行走困难,不得不再次返回医院治疗,可就是这一夜,却成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没能看到母亲最后一眼,我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后来听父亲说,母亲在生命弥留之际,一直牵挂着我,眼角挂着泪,迟迟不能咽下最后一口气,那是母亲在等我,想再见我一面,为了让母亲安心地走,父亲说:“我(二妹)在医院看病,只是现在赶不过来,她一定会好的,叫她放心,母亲似乎听到了,也明白了,才缓缓地闭上了眼睛……此后,每每想到此事,我总是泣不成声,如鲠在喉,这是我心里永远的痛。

母亲的一生,对我没有太多的说教。她用行动教会我应该怎样做人,教会我如何责任担当。母亲一生走过的艰难历程,造就了她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和忍辱负重的品格,也培养了她善良朴实,温良贤淑和外柔内刚的性格。我为母亲感到骄傲和欣慰,感恩母亲,感谢母亲给予我一颗善良正直的心,教会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母亲是我疲惫中的一杯茶,当我无力而为时,能够让我提神壮气;母亲是我窘困时的一根拐杖,当我脚步蹒跚时,能帮助我增强脚力,扶正方向……

窗外,滴滴嗒嗒的雨声,时缓时急,我走到窗前,听着淅沥的雨声,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母亲的音容笑貌,耳边总是响起母亲面带笑容的那句话一一“我家二妹会开车了”。母亲,好想好想再听听您的声音一一可惜您早已不在……

母亲,您的爱我无以回报,只有对您寄以无限的哀思,希望您在天堂那边,不再那么辛苦,过得开开心心的,极乐长眠!

清明的散文5:百姓的清明故事

文/谢泓

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回味家族历史的百姓故事会。

平民百姓,只有到了清明节,才有时间、凭借人生经验和阅历,回味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尘封家族故事。才会想起祖先如蚁蝼般生存,如牛马般苦力,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才有了今天—子子孙孙跪满遍地,香火不断。虽说祖先没有给子子孙孙留下金满箱银满箱,更未使子孙后世做强梁,但却让子子孙孙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愚公子孙一样的鲜血:每天挖山不止,为生计,为稻梁,被说不尽的苦和累煎熬着,为一粒芝麻大小的幸福而满足高兴着。

就这样,一个个生命悄然来到人世上;一代代人,相继变为一坯黄土的忠实守望着。总是在祭祖的日子里,凭主观想象揣测祖先的模样,终究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基因,虽然并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般野心勃勃,但终究知道自身从那儿来要到那儿去。

因为太平常又众多,平民祖先寿终寝所便称做坟墓。记忆里,遍地都是坟墓,坟墓里埋葬着爷爷、爷爷的爷爷甚至更老的爷爷,还有奶奶、奶奶的婆婆的婆婆、甚至更远的奶奶婆婆。忽然有一天,平坟轰轰烈烈开始了,那么多坟墓竟被夷为平地。历史如同一道被化简的方程式,老祖先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有理数。有理数被化简,土堆也就消失了。只是到了清明节这天,长辈们才会告诉子孙:去,那儿有个老坟,挂个纸扎!表示子孙们还记着那地下长眠的老人。虽说当年平坟时,也曾诅咒过激进派的行为,现在回想,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老百姓本来就是草根,如同黄土一般平常。人吃了黄土一辈子,最后慷慨大方的让黄土一口吃掉,岂不乐哉!这一口黄土,也就成了永久的纪念与追忆。草根生命,本就来自于阴阳五行之中,又回到五行中去,岂不是大自然绰绰恩赐!

若按等级分类,名人的坟墓就叫做林,比如孔林,关林;漫游在历史长河中的土堆,称得上林者能有几多?追溯到皇帝坟墓,叫做陵,比如乾陵、茂陵,十三陵,秦始皇陵。活着就为自己大修陵墓,乃大多帝王的热衷追求,他们活着出尽风头,即使到了阴间,还想继续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要不怎么霸称自己为始皇帝?还有一世二世三世……?他们贪婪设想,即使到了天国,仍然会继续愚弄自己的臣民。甚荒唐,到头来却免不了为他人作嫁衣裳。历史大变革的台风,虽不是每一场皆为十二级,但却不无戏谑,将一厢情的愿肉食者黄粱美梦一次次打破。

这一块故土,刘邦来过,梦河汉界的故事源远流长,让后人多少好事者,将眼睛天天盯在棋盘上,在楚河汉界上杀杀打打,好不热闹!可惜即使至死,他们中绝大多数,仍然在楚河汉界的厮杀中磨蹭,却不见立得一星半点儿拜将封侯军功,最后还是被埋葬在一个土堆里;滚滚红尘里,有朱元璋身经百战的影子,但明朝的那些事儿,让后人瞧得起看得见津津乐道者,也不过永乐盛世、青花瓷云云。非常有趣的是,这两个典型的农民,却曾经弄得中国历史地覆天翻,几近分崩离析:一个为刘姓子孙们封土列侯,王国遍中华;另一个如意算盘,却被称作明成祖的儿子给搅乱,以桃代李。历史似乎并不记得过多有关他们的故事,大多是八王之乱的销烟弥漫,傻子白痴子孙皇帝荒诞不羁的讥讽笑话。

这故事,感动过历代几多文人墨客,令他们摩拳擦掌,杜牧意味深长咏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不尽感慨。

回到自己的故事里。点一沓火纸,燃一柱香,放一挂鞭炮,想那长眠地下的老祖先也该满意的笑了?那些崭新的钞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可能也是如同活着一般,非常算计地花着?他们知道,一分钱也来之不易,知道安居乐业的重要;他们活着时,就将人的无穷欲望降低到最低温饱水平线上;他们知足常乐,没有顶天立地般理想,也许他们朴素地理解道:所谓远大理想,一但膨胀了,大多就会变成野心!野心一旦实现,就会青史垂名,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就会称作雄心壮志、雄才大略;野心一旦败北,就成了乱臣贼子,杀无舍,株九族或者流放荒蛮之地,永远不得翻身!一旦新王登基,为了剪除异己,以绝后患,会及时将野心早败露者来个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下场可悲,空前绝后。那儿还会留得一子半孙为他们去上坟扫墓!

阿Q太伟大了,看来还是做平民百姓好。平民百姓死了,不论怎样,却将草根的种子留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也就更多出了些叫做芸芸众生的劳作者。他们或挖山不止,或填海矢志不渝,只有这些劳作者,才让这个世界充满神奇,充满诱惑,也鼓舞起更多追梦者。

纸钱纷纷,天空中飘浮着的总是平民百姓对自己祖先的年年追忆、世代缅怀。

清明的散文6:想念母亲

文/王垚

清明,一个追思的日子。尽管我至今都不相信,我那慈祥善良的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五年了,可桌上的茶碗,床角的针线,还有窗台的海棠,无一不在告诉我,母亲真的离开了。

真的离开了吗?那灯下依稀,含着笑望着我们姐弟四人的不就是我深爱的母亲吗?一如儿时的从前,母亲说,我们听……

母亲一生不爱求人,事事都靠自己的努力。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到家里盖房子置办家具,不管有多大困难,都不愿意向别人张嘴。母亲勤劳,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过去我们全家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生活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西乌旗的一个苏木,那个时候还叫“兵团”,那里是牧区,秋天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剪羊毛,到了冬天,母亲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把羊毛用“线拐子”打成毛线,再用毛线织成毛衣、毛裤、毛袜子。母亲还特别会用各种丝线钩织刺绣,制作各种小饰物,床单,电视,餐桌,窗帘———家里的一应事物都被母亲打理的漂漂亮亮,生机盎然。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做衣服可不只是简单地做,那可是花了心思的,现在我身边还珍藏着母亲为我做的皮马夹、皮夹克,在那个年代,那可是时装啊!

母亲善良,可有时候母亲的善良,在当初年少的我看来是那么的让人无法理解。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父亲起床扫雪,打开院门,一个包裹放在我家门口,父亲抱起一看,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母亲听到婴儿的啼哭声,赶到门前,二话没说,把孩子抱回家中,烧水洗澡、换尿布、喂牛奶,硬是把这个小家伙收留在家中。本来我家姐弟四人尚小,父母收入又低,还要给这个捡来的婴儿买牛奶、奶粉吃,原本拮据的生活变得更加捉襟见肘。邻里都劝母亲尽快丢弃算了,或是送给民政部门,省去自己的麻烦。可母亲坚持自己抚养,说就算送也一定给孩子找个好人家。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小东西白白胖胖的,咯咯的笑声时常荡在院子里。半年后,有一对北京知青夫妇,把小家伙带走了,孩子走了以后,母亲非常难过,我知道,她心底一直在惦记着这个孩子,就在母亲生病后去北京看病,老人家还一直念叨,应该成家了吧,肯定很有出息。

母亲常说:“你心里装着谁,谁心里也会装着你。”生活中,不论是自家亲戚,还是左邻右舍,母亲都是实心实意地相处。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已然不易,更别说顾念每个亲朋好友了。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母亲是怎样的摆布家里家外,让每个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能感受到她的关爱和温暖。直到现在,亲人相聚,邻舍闲谈,大伙总会不自觉地谈起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什么“我现在用的这个枕套还是你母亲亲手绣的呢”,“这个鞋样当年是你母亲给我的,虽然现在用不着了,可我一直留着。”还有“这条毛裤我穿了快20年了,你母亲手巧,过去教我织过不少东西。”听着他们东一句西一句的说着,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温暖的神情,慈祥的笑容……母亲的好,大家至今记在心里,母亲诚恳待人积下的福分,为我们换来了周遭的呵护和友爱。

母亲,我深爱的母亲!您虽离开了我们,可您的爱无处不在。您说过,“生活要靠自己,少给别人添麻烦。”我们记住了;您还说过,“生活中你是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我们记住了……

母亲,我深爱的母亲!您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们一个健康积极的未来,您的勤劳,您的善良,您的仁义,已融进我们的血液,浸入我们骨髓,没有什么财富比这些更珍贵。

母亲,我们想您了!

清明的散文7:清明时节桃李笑

文/窅娘

人到中年,喜欢删繁就简轻快愉悦,做事读书皆如是。比如读黄庭坚的《清明》,读来读去也只喜欢两句: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两句诗连起来读,也顺畅押韵得很。朗朗出口后,眼前便是一幅清明时节桃李花开满树草木葳蕤的浓浓春日景象。

一年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循环往复,是镶嵌在漫长平淡日子里的二十四朵花儿,此开彼落着。瞧,春分谢了,清明又开了。清明开上半个月落了,谷雨又开了。这样想着,心里是不是也会开出一朵朵古色古香的花儿来呢?

但细想来,最喜欢的节气还是清明、谷雨、白露。不仅因为它们的名字读起来如诗如画,写出来婉约静美,也因为这三个节气正是春意盎然或秋意渐浓之时。而夹在仲春与暮春之间的清明,岂止是桃李们在笑啊,所有的花儿草儿们,都在清明的明媚阳光或和风细雨里欢笑着疯长着。料峭春寒早已隐入时光深处,春日融融的大自然里,一座一座的山明秀了,一池一河的水亮绿了,一树一树的花儿盛开了。《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带给人春天的欢喜是这样的猝不及防:昨夜还枕着雨声入眠,一觉春梦醒来,却已是天高云淡,暖暖春日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打开衣橱,在满橱的姹紫嫣红里游移不定:该穿上怎样靓丽的裙衫,才能不辜负这清明时节的大好春日呀!

如果清明是一个人,那他肯定是一个我甘愿追随着浪迹天涯的人。还没到春分呢,就迫不及待与几个好友相约着,清明踏青去。与本城女友邀约着,清明时节穿上刚买的裙衫去郊县赏梨花放风筝。与江西友人邀约着,清明时节去婺源看油菜花。又在邮件里答应大海边的友人,清明去他那里,做一回浪漫的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一个名叫“清明”的北方友人,我也对他相邀:清明,来看看我们南方的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吧。

当然,清明肯定要还乡一次的。与亲人一起去公墓,告诉父亲,我们现在都过得很好。父亲在墓碑上慈祥地笑,我们也看着父亲笑。回城的行囊里,也会装上满满一袋清明粑粑。那是乡下的堂姐妹们,在清明节前去田间地头挑来新鲜的野蒿,亲手做的一种面食。吃着绵软香甜的清明粑粑,又计划着,明年清明一定去乡下,跟堂姐妹们一起,在清明的和风暖阳下挎着竹篮挑野菜。这样野趣横生的踏青,只是想一想,也心生向往了。

所以你瞧,清明哪是一个短促的节日呀!清明分明是长长的一段诗情画意的日子。或者,清明就是一个俊朗儒雅的男子,在春天里陪我快乐地走一程。然后,我在更绵长的回味里,等待着他来年的到来。

清明的散文8:又是一年清明

文/一泓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眼见着清明又要到了,今年的清明节各地公布了假期,四月四日至六日,都是三天,以示对华夏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

清明节的缘起,始于古代帝王贵胄的墓祭礼仪,后来民间效仿,于是祭祖扫墓,纪念先人,久之则成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唐韩翃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即是当年的写照。诗中所谓“寒食”即寒食节,距清明不过一二日,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因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介氏追随护卫立有大功,后公子重返晋国,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负老母遁入绵山。晋文公感念他的恩德,入山找人,遍寻不着,遂放火烧山,意在逼介子推出来,然介氏同老母抱住一株老树,宁烧死亦不肯出山。晋文公伤心下令,将绵山改名介山,又下令将介氏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这一日须禁止烟火,只吃冷饭,以纪念这位义仆。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等,因清明节气在寒食节之后三日,后世渐将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尤其寒食扫墓之俗,自宋代以后移到清明之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的是孝道。清明扫墓祭祖,正是孝道的实践。一代一代是这么地过去又过来,生命延续,且生生不息,犹如饮水之人,感怀源头活水。又人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

清明的散文9:绿色篱笆

文/卢兆盛

民谚如是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那么,也让我们沿着篱笆点播一些瓜豆吧。

要不了多久,那灰色的柴篱或竹笆将会变成一道绿色的屏风,蜿蜒成夏天迷人的风景线。

将有知了歌唱整个夏天;将有云雀欢呼整个夏天;还会有蜜蜂、蝴蝶、蜻蜓……在这里集会,表演,烘托出一个乐园。

当然也会有少男少女的歌声如青藤缠绕着每一个早晨和黄昏……

而我们,只要在绿色篱笆下随便一站,也会成为一帧别致的风景。

清明的散文10:清明,一只飞翔的纸鹞

文/苍野

山岗,沉默的墓碑

如柴扉紧闭,风雨不归,在阴阳交汇的野地居住着我的先人。

一些乱石堆砌的山岗,杂草疯长,连同那些游离的风都在渐渐剥离,抽出新芽。山楂、刺槐及蓬乱的鸟窝,虚拟的空间一些生存的符号。

而冷峻的岩石,闪烁幽冥的光芒。谦卑与失落、高傲与张扬、尊贵与荣耀犹如蝶翼之舞蹈,美丽而虚幻。我们是一缕风、一粒雨、一撮尘、一片泥,走进无穷之门,让生命生生不息。

面对墓碑,我的灵魂在无极之野沉寂。

面对荒凉,我的心在乡村绽放。

我知道,这片墓地是我梦想的花园,是我悲伤的归宿,是我思想的终极。怀揣悲愁的思想者啊,就这样静静躺在山岗,让后人凭吊。

一只飞翔的纸鹞,栖息在祖先的墓碑。

一个流浪之人,停止了漂泊。

在故乡、在山岗,我叩击了祖先的心房。

荒野,一素招魂的旗帜

在荒野,流浪着一支动人的歌谣,一位土家小伙随江出海,多情的姑娘翘首盼望,凝成了山巅的岩石。泪水化作的山泉啊,滋润了我枯竭的爱情。

举一旗幡,在高原的深处疾走,随花香寻找我可爱的姑娘。而时间之门未开,我的视线穿不透时空的厚度。

像风融入了风,石头融入了石头,雪融入了雪。大雁穿刺的天空,留下了蓝蓝的梦境。

在荒野,我迷失了路途。

在荒野,我丢失了爱情。

傩歌轻吟,傩舞舒展,一素旗幡在高原的深处招魂。

沿河而走,去寻化蝶之精灵,我不想让流浪的歌谣再次憔悴。

我只能做爱情的苦行者,在梵音弥漫的殿堂化解内心的情结。

禅意已定,心已安宁。

孤独的坟头,升起了袅袅的青烟。

一只鸟,飞过墓地的天空

一缕迷茫的青烟飘过山脊,山坳的坟茔笼罩忧郁与神秘。阔大的天宇,恢弘,亡魂招摇如磷火的舞蹈,在山村蔓延。

一张纸钱、一柱香代表寂寞与思念,让沉痛与哀戚、浪漫与幻想植入春天的土壤,希望在田野铺展,那些忧戚的花朵并随阳光而动。

落日辉煌,朝露的灵性在山峰旋回、撞击。一匹马,闯进了荒野。一只鸟,飞过了墓地的天空。雾露重重的墓地,让我想起了前世今生。

衣衫飘拂,岩画的影子,勾勒乡村的背景。

青竹泪痕,镰刀的姿势,诠释生命的图腾。

一只鸟,就这样飞过了墓地的天空。

清明的散文11:又是一年清明到…

文/李萍

今年的清明节眼看要临近了,春雪沸沸扬扬地飘了好几天后,住宅小区侍弄花园、兼顾看守自行车的老夫妇,一直以来被孩子们唤作“花奶”和“草爷”的忙碌里,早醒的草芽儿,探头探脑地张望着,在我惊诧又空洞的目光里,迅即掩隐了。还有几株碧桃树的枝梢间,也隆起小如米粒又不甚清楚的芽苞,疙里疙瘩的。有天中午,阳光和暖,我站在花园前,似乎听见它们的絮叨,一会儿对身旁沉睡的月季,一会儿又对几米开外“七里香”。

那些场景像是岁月的印章,抑或一段安静的文字,还有爱,时光的利刀闪过即戛然而止。

母亲和婆婆,各自忙着准备清明节的纸钱。黄灿灿的金箔纸折叠的元宝,一张一张拓印的冥纸,都在无声地暗示清明节。

家附近一个稍大的丧葬用品店里,一摞摞一沓沓,从某地的工厂,或翻山越岭,或辗转数日,挤着赶着,抵达后挤挤挨挨叠放着许多上坟祭祖用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讨价还价之后,在某处停留几天或者一小会,即刻起程,奔赴最终的目的地——坟。不管中午傍晚,每次路过,目睹他们忙碌的身影,无丁点的哀思,倒是庆幸生意的红火,有点讥讽又无比真实。

年年一样的清明,年年不一样的拜祭。不知那些亡灵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祭拜。而祭拜先祖,也算是清明的一种别样情节,让一种幽幽的释怀得到满足。

一直以来,我们遵从在清明节前几天上坟祭祖的习俗。说来也怪,祭祖的祭品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扁豆芽,凉拌或是小炒皆可。

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与美德的习俗,即使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阴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怀,依旧那样静静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回放,烙印般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也盛开在那座有着父辈们跨进的永恒土地上……

先人的墓地,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默默无语的田野里,望着先人的栖息地,感到时光在凝固,思想在凝固,记忆在凝固。春雷惊醒了万物,为何不能惊醒父亲?

去祭祖,是因为思念,也是因为感恩。然而,感恩与思念并不局限在清明节,只是清明节,把所有感恩和思念的情怀推向了及至!

有闰月的年份,坟上的土是不能不填的。每年,三叔或者四叔都会提着木锨侍弄坟堆。堂哥在坟地附近的土坎上挖土,让我们背土。这一天,贯穿在春天里,也贯穿在我的生活里,像一片定格了季节的剪影,在注视里静静地流淌缓缓地流逝,总使我难以忘记……

印象深刻的一次,阳光还算温暖。我们十几个人,每三人一组,背着背篓,一字排开,由堂哥装土,而后一个接一个,将土背到坟包上,由叔叔们负责将土匀称地分摊开。三叔初步规定我们每人要被三背篓,说一个坟至少需要三背篓。可在背土过程中,三背篓远远不够。我背土的时候,堂哥照顾我装的不多,而我歪歪斜斜地从地头踉跄着背到坟前,土已经撒的所剩无几,倒是我成了土人。即便那样,我坚持背够了我的三背篓土,勉强的再也不能勉强,但心里觉得踏实安稳。至于每个坟上是否有我丁点的辛苦,我无所谓。每人背了三背篓之后,继续背。我得到赦免,无须再背,即使我硬要求着背一次,也是在妹妹弟弟们的帮助下得以完成。

我不孱弱,我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在家人看来,我需要呵护,我必须被呵护,总处于被关照的行列。家人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有多失败有多优秀有多坚强,只要你是那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你的喜怒哀乐都在他们的惦念里,尽管平时无声无息。

坟上的土填的差不多了,我们开始点香、烧纸钱、插花、献祭品,还要点燃一支烟,插在芨芨草的茎秆上。一炷香的飘渺里,崇敬在心底升腾;逐一献上各自从家里带去的祭品,为孝道描摹细节;焚几许纸钱的瞬间里,泉涌的思念纷至沓来,连三叔都眼圈红红的,叩首、磕头的礼仪中写满虔诚。面对土堆里深爱过我们的人或是我们深爱过的长辈们,我们今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怀念。

一阵风吹来,焚烧的纸钱,像灰色的蝴蝶徐徐飞旋,凭空里的一串鞭炮声,在田野回响。阴阳两界的人,唯一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该是那鞭炮声!

一切礼数都行过了,我们席地而坐坟的一侧,待三叔把荷叶馍,依照家务间男丁的人数,挨个分摊。我恍然明白,清明之所以必备扁豆芽菜,是因其根系发达,暗示多子多孙、家族香火旺盛。

已经忘记哪年,三叔将堂弟未出生的孩子算作男性,多分一个荷叶馍;又为希望生个儿子的堂兄,多分一个;愿望其中的喻意和祝愿,大家都心照不宣,也不说出真相更不计较。我们嫁出去的丫头们,没有那个礼遇,也不在乎。

和先人们一起吃豆芽菜、荷叶馍及其他祭品。筷子只有那么几双,也无关紧要,我们折上几只芨芨草的茎秆,将就一起分享祭品。堂哥和弟弟、妹夫们向三叔敬酒之后,你一杯我一杯地畅饮,合着天空偶尔飞过的鸟鸣,有时会喝得面红耳赤,甚至几分醉意。

外子一边吃着豆芽菜,一边说他们老家没有吃祭品的习俗。三叔说清明是踏青的时候,草发芽了,冬麦返青了,一切都从从头开始了。我倒是佩服三叔,一辈子在土地上劳作,他居然知道踏青。

片刻,三叔似在自言自语又对我们讲述一般,说我们原本是城里人,你们爷爷年轻时才到这山上安家……我们好奇,追问三叔城里的家到哪里去了,在什么地方时,三叔有点落寞地说就在城中心,近一亩的院落卖了不多的钱,假如当初没有变卖,开发的话能分好几套房子!全让你们二爷挥霍掉了。

我们无语,爷爷的形象一时高大起来。爷爷只有二爷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当初二爷因为赌博输掉了店铺,爷爷无奈只好变卖家产,带着一家人到山头的小村子落户,自此开始过上了贫苦的日子。

那一刻,所有的语言,都那样苍白,我们感叹之余,三叔说人就是这样过日子的,眼前的路都是黑的,都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你们的前途、事业也都一样,没有一帆风顺的,还是要经历磨难的,要不古人怎么说“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话呢?

人死如灯灭,那是自然规律。你们看草芽都绿了,原因是清明到了!

顺着三叔手指的方向,草地上的草芽已经探出了头调皮地张望着,还释放出了一丝柔绿。浅浅的新绿躲藏在一些衰草间,蛊惑一旁的几株黑刺,努力隆起丁点的芽苞,试图绽放春意。

三叔不再说什么。然而,清明在往事的刻痕中,在爷爷对手足之情的慷慨里,在父亲不曾提过的故事里,我们逐渐长大,以及渐次老去的怅然里,渐渐变得事故起来了。

那暖暖的阳光,浅浅淡淡的铺洒在我们身上,有些漫不经心,又有些专心致志,无论怎样,黄土堆里安眠了多少年的亲人们,或许为这暖暖的春光,等待了漫长的冬日。

清明,是自然生命的一种炫美景观,被诗人赋予万般迤逦的意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使生命的始终与岁月的流逝清晰可见。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传承文明、对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还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清明就这样淡淡地走来了。

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风俗里,怀念和感恩是那么的相似。尽管我出生的地方与父亲长眠的山头相距不到百里,然而那里的清明却又是那样的简单。

姥姥百年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们提前去了。跟以往没什么两样,我们几人,点香、焚烧纸钱、摆祭品,磕几个响头罢了。清明节的那日清晨,太阳尚未露脸,表哥或是表嫂早早到坟头压上几张纸钱,在坟前的毛刺梢上挂上几张,点香烧纸钱,把扁豆芽菜供在石桌上算是祭祀。

我被清明牵绊着,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管是我出生的积石山下的小村庄,还是父亲永久守望的山村,清明对于我是一样重要,感恩的心和思念的情感是不容怀疑的。我的万般哀思,从不同的方向,随缕缕春风,涌向那一个个黄土隆起的坟堆。

今年的清明节,哪天该去祭祖,还没有商定。但我确定:对祖先和逝者最好的感恩、纪念和念想,或许就是让生命一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愿生者更美,逝者有所归。

清明的散文12:冬至,扫墓去

文/莫清华

不是清明扫墓吗?难道冬至也有扫墓风俗?说起来,冬至扫墓的习俗,比清明扫墓还早。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仅说冬至,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冬至是祭天祭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而百姓在这一天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冬至之时已进入隆冬,庄稼收藏好了,人们忙了一年也要歇息了。于是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自察看。一方面维护坟墓,添土除草;另一方面供上祭品,烧些纸钱,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此习俗兴于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清嘉录》云,“冬至大如年。”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

在南方,冬至日扫墓较为多见,至今,许多地方仍然沿袭此习俗。冬至扫墓与清明一样,都是要扫除墓地的灌木杂草,上新土,填红墓碑上所刻的阴字,烧香点烛,烧纸钱,供糒珍(饭团)、鸡等。若扫祭大祖宗墓,还必须供以三牲,而且有一套仪式程序,比较隆重,最后是放鞭炮。祭祀完毕,在墓前与祖宗共同进餐,吃糒珍。

记得孩提时代,扫墓的那几天,简直是我们饲牛奀仔(北方叫放牛娃)的节日。我们故意把牛赶到有墓地的地方,等人来扫墓,以讨糒珍吃。扫墓人,往往备有一些切成两指宽的熟猪肉(五花肉)和食盐。看见我们,会给每人一个糒珍和一块沾了盐的五花肉。如果有人恰好从此路过,也会得到一份。吃完,我们饲牛奀仔便欢天喜地散开,去寻找第二个目标。要知道,那时我们平常吃的是稀饭,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干饭和肉。

清明的散文13:清明前的雨

文/飘零

清晨,还在睡梦中,就被那轻微的声音唤醒了。不是对面的广播声,而是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打在窗柩上,像是在敲响清明的钟声,抑或击打开春天的序幕。我知道,那些冻雨的日子成了昨天。那么好的清晨,我怎么不去感受感受呢?很快的,起来带上伞开始了新的一天。

踏出寝室门口,走进雨里。行人中,很多人都打着伞,而我没有。我不想破坏那么美的镜头,因为没有伞的阻隔,我可以和雨亲密的接触,可以不带眼镜的看到她来点缀春天的梦,看到她来洗礼世间的烦俗,看到她用爱的思缕把天和地编织在一起。而我就很荣幸的站在天和地之间沐浴着她的轻柔。在细雨中,我毫无顾忌的把我清醒的头脑裸露出来,好让她不再被岁月的迷宫弄得越来越乖戾。

南方的春,今年来得特别晚、特别静、特别清。让我看到她时,如获至宝,这样的雨,她细且柔;这样的雨,她密且淡。她流进了我的骨子里,流进了我的血液里,也流进了我的生命里。让我:“细雨湿衣看不见”,让我永远保持这一份年轻的美好。

我还是如每一个早晨一样,步行在学校里的那条“铜仁路”上,因为这里有‘家’味道。今晨铜仁路旁的迎春花开得更灿烂了,那一列列的万年清也换上了新叶。我多么想去亲吻一下那些小小的花朵,吸收吸收她们的灵气,好让我的生命在这个春天里也如她们一样开得灿烂。可这样的清晨也容不得我想得太多,因为单纯为的是这清爽的感觉,把自己约束已久的心放出来,让它迎接自然,让它接受神圣的洗礼。春雨也不仅仅是为我的需要而到来,她为的是冷冻的田圃,为的是枯黄的牧场,为的是暗哑的小溪,它们都比我更要她吧!

不知不觉,竟然到了教室,拿起手机,准备记录下这一刻的喜悦。一条朋友的短信映入了我的眼帘。他问我,面对这样的雨,你想到了什么?我说我想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他说他想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知道,我们都被这诗意的春雨感染了,感受着她富有柔情的浪漫,毕竟这是春天的第一场雨。

当一节节课上,越来越多的人撤离;当那一个个坐车的时间,6点!7点;当老师的话语响彻在耳畔:“你要回家吗”?我才从刚才的雨境中走出来,是的!清明节,他们都回家了。他们都即将乘上那列直接开往幸福的列车,他们去了那个最温暖的归宿地。空旷的教室里伴随着老师口中的“归心似箭”,不知何时竟有了一丝丝的惆怅。看到那些手中拖着的行礼,仿佛只要我一直的盯着看,我也能跟随着到达我的家。

雨停了,雨后的校园更清新,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校园里到处都飘益着青草的味道。我回到了寝室,平时满屋子的热闹顿时也变得空旷起来。我安然的坐着,盯着远方的天空出神,我相信:不管在哪?不管什么时候?我和家人的距离永远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天空中一点点红晕在散开,和每一个这样的时节一样,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那种感觉都不曾变过。欣然,喜悦!憧憬,希望!把视线从那天空中移开。我一眼便望见了远处清翠的柳条,这次,我敢确定,春天真的来了。

白云把蓝天抛给了详和的夜晚,油膏般的大地孕育出多彩的梦想,夜暮奏响了希望的赞歌。我决定,在这晚来的春天里告别过去的繁华得失,和着理想,和着那场春雨一道,一起去唤醒忍冬的新苗,一起去向鱼儿问个好,一起去听溪水的洗衣谣,一起去笑对人生坎坷。

清明的散文14:四月清明

文/周丽娜

最近,总有两个字在我脑中忽闪。

清明。

四十年前的一天,我十六岁正读初中的父亲,从杨舍镇广播站一路赶回南丰镇十八大队,他的心里黑暗得如同一口深井,他要把祖父死去的消息传达给他的母亲。三十年后,父亲谈起这段往事平淡多于悲伤,每年清明,只要父亲有假日,我都会跟着他去看看安于一隅的祖父。

小时候,我经常问父亲询问祖父的事迹,在我的眼里,祖父的事是一桩桩美谈,每次父亲说到祖父,眼睛都是闪亮的,声音也激昂了许多。

三月的天气好像早已为即将来临的四月埋下了伏笔,明媚是春天的模样,灰暗是清明的颜色。我却喜欢上了这灰暗的笔调,像是记忆中浓厚的一笔,挥之不去。

长大后,我还是愿意与父亲相对而坐,聊一聊祖父。令父亲牢记的是祖父是个有才学的人,他希望我能像祖父那样,光宗耀祖。

后来,去看望祖父成为我们一大家人团聚的日子,姑姑叔叔们都会从四方赶来,捎上些黄纸,一行人驾车去祭祀祖父。后辈中还有带上一束雏菊的,白色和黄色相间,放在墓碑前。大家有说有笑,像是去春游一般,直到站在祖父墓碑前的那一刻,所有人的表情都严肃起来,可还是故作轻松状,相互聊着天。

奶奶是信佛的,她经常一个人去烧香拜佛。我不知道她是何时有了这个信仰,也不知道她对观音菩萨会说些什么。年老之后,她的脸已经缩成一个干瘪的桃核,身体也蜷成了干柴火,究竟是什么把她的身体也掏空了?

见奶奶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少,连续两年不见,她就显得越来越瘦,有时候她明明就跟在你后面,你转身一看却看不见她。要低头找,才能把她从地上拾起。前几天看《飞越老人院》,里面的老人都是这副模样,这大概就是老年的模样,让人看了微微有些心酸。

岁月,这个词流淌在每个人的身上,浓缩成记忆。忽然想起朱自清写的散文《匆匆》。“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人走了,何时还会再回来?亦或者只能在梦里相忆。

令我绝望的是,对于那些逝去的人和那些过去的人,我始终不知道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是选择怀念还是忘记?我企图用忙碌的脚步掩盖我的言不由衷,但是思绪总会从一方无端飘来,比如在这四月清明。

清明的散文15:清明记

文/黄右睿博

清明对爸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为要去爷爷家祭拜先祖。这天不论有多忙,我们都一定会准时回去。爸爸还告诉我:“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到那时要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爷爷家,吃完饭后爷爷一声令下,我们就准备出发去扫墓了。我们家族是有几百户人家,所以我们不可能每处都祭拜到,只能分头行动,然后在我们最古老的祖宗坟墓哪里聚合,所以我和爸爸一共去了三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离爷爷家最近的,一路上烈日高照,走了一会儿就到。到后我们四周查看一下,对坟墓周围的杂草、灌木进行清理,对坟墓进行查看,摆放祭品、上香、烧纸,最后集体磕头。完成祭拜仪式后我和爸爸就赶往下一个地方,一路上因为没有路,到处是荆棘,我摔了好几跤,腿被荆棘扎破了。正在我沮丧的时候,只看到爸爸很快的冲下一片地,我顺着爸爸跑的方向看去,是一片绿油油的豌豆地。我和爸爸在豌豆地里一边吃豌豆一边休息。过了一会,我们继续前进,走了好久的山路,我们终于到了第二个目的地,在完成祭拜的仪式后,我们继续赶往我最向往的目的地,因为在这个地方,整个家族的人都要集中在这里完成祭拜活动。走了好久,终于到了,我们和其他人完成了刚才干的事,大家席地而坐围在一起,其中一位长者对大家说:“请家长多教育小同学们,要让他们为家乡和家族的建设出一份力”。

这个清明节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我一定要加油为家族的发展出一份力。

清明的散文16:清明路上的生于死

文/秋尘恋

清晨,天微亮,还未睁开的双眼,四处一片模糊,只有那些响彻云霄的鞭炮的轰鸣,阵阵敲击着还未睡醒的心!揉了揉双眼,努力的看着窗外的天空,想起了埋在心里的祖辈,想起了这些年的生活,想不起的却还有那么多!不知道是不是我又在犯错,老天要让我仔细琢磨琢磨!

我独自醒来,听着那么多的鞭炮声响,享受着本应是死人该享受的东西,莫名的想嘲弄一下自己,嘲弄那颗半活着的心!清明,我们在回忆着家里的那些去世的祖辈,找一些关于他们的记忆,然而,我很失望与忐忑,我没有关于他们太多的记忆,我也无法去追寻那些生活在不同世纪的人的生活,我唯一有的,只是一颗心,迷惑的心!

每一年我们都在纪念我们的祖辈,也同时在祈祷他们能保佑我们平安,我们总是在与去世的人对话,讲着自己的需求,然后一遍一遍的祈祷,希望他们能够同意!然而有多少能够得到回应?人能够好好的去世,在我看来是一种得道,他在人世已没有了奢求,故能走的那么坦然,虽然这世上也有好多人走的不那么心甘情愿,只是因为活着有太多变故,我们并未能逃离,自然而然的就摊上了磨难!有人说活着是一种艺术,我想死也应该是一种艺术吧!把人生的那场戏尽心的演完,不给自己留下遗憾,那得走过多少路途,流下多少汗水啊?我曾想,有机会我想和他们说说话,问一问他们在世时的人生,而当我真正面对时,却心里充满了恐惧。记得许多年前的一个梦境,从来都没有感觉到那么的特别,我死了,莫名奇妙的就这样的离开了人世,躲在排满座位的教堂里,整整齐齐的椅子,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四周静悄悄的,一直坐着走过了夜晚,看到了第一缕阳光从窗户照进教堂里,我突然觉得我应该是害怕阳光的,不然我就会灰飞烟灭的!于是我到处找地方躲藏,从第一排匆忙的跑到了最后的位子,可是阳光还是一直的跟着我,走到了我的眼前,我知道我是跑不了了,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很多在世时的记忆,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完成,那么多的话还没有说完,以及那么多不舍的人,我还在留念,心里充满了不甘,特别的不想就这样过完了我的一生。终于是被吓醒了,额头渗了一层冷汗,醒来漆黑的房间,耳旁的空气不停的骚动,像杂乱无章的音符,笑话着我!我看了看外面的星空,稀疏的星星竟让我有了那么一点儿高兴,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以后每当我想起那个梦境,总感觉生和死是那么的微妙不可思议!我们都还活着,有的时候却像是死了一般,但又没有去世的人那种特有的看透世事!活的行尸走肉!有的人走了,然而活在了天堂,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那么的潇洒!那么的怡然!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说的是人的生死是件大事啊!的确,活的精彩,死的痛快!那么谁能说它不是一件大事呢?然而,活的精彩是多么的不易,死的痛快是多么的艰难!人生那么多的变故,动不动就成了磨难,动不动就让你发狂,于是我总是讨厌上天和我开玩笑,因为最后,笑的总是它,哭的总是我!要想活的精彩,必须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对待磨难的不屈;必须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向往未来的美好!那样的人生起点,走着走着就变成了精彩的电影,人生的长篇记事!面对死亡的恐惧,是多么的令人无所适从!回想一生走过的路途,点点滴滴,能记起的记忆里还有多少遗憾,不能记起的又有怎么的悲凉。走到路的尽头,才转头看一路的风景,我们好好的欣赏了么?踏出最后一步时,我们是否还有很多或者一个不舍?但再回首,无论你的不舍是多么的深,都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因此,死的痛快是相当的艰难,那必须要以精彩的人生作为基础,但生又怎么容易呢?

细数,人生也就两万多天,不长也不短,几十个清明节我们都会在纪念祖辈,后续的年代,轮到的也就会是我们,如何走过自己的一生,如何让自己在死后的天堂里骄傲的再续另一个轮回,那便需要一种生活的艺术,源自灵魂的艺术,精彩的生活着!

也许,清明的时候,我们不该总是祈祷平安富贵,学学祖辈的人生艺术,灵魂艺术,仔细想想自己的生和死,酝酿出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样的清明更让人舒心!就像现在,听着蛙的鸣叫,看着微风吹动的叶子,天空不算明亮,有些乌云,又要下雨了,一颗抱着遗憾的心终于还是得到了满足,清明怎么能没有雨呢?不然也太对不起那首优美的诗词,不是吗?细雨敲打,却依旧是那么的舒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