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文章

请欣赏老人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老人的文章1:拾荒老人

前几天我去了趟合肥,顺便陪母亲、三妹她们登山。

登山途中见到一位近八旬的拾荒老太,一手拄拐杖,一手提袋子,倔强地雕塑般地往上走,她的举动令我有所触动。

她一脸褶皱、满头白发、身躯佝偻、衣服破旧,脚穿再简单不过的过时的解放运动鞋,这种状态丝毫不减她浑身散发的骨气,这正是我所喜欢的品质。拾荒老太不时调整着前进方式,有时还倒退着往上走。虽然她的速度是慢了些,但几乎不停歇,比年轻人那种走走停停的方式慢不了几拍。

我上前询问老人年龄,他乐呵呵的说:“还小呢,七十八岁”呵!还小呢?有些人没到这个年龄,要不行动不便了,要不病魔缠身,要不早就不在了,登山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等我看到老人乐观向上的态度时,内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满目的风景没能引起我的兴致,拾荒老太的举动却给了我一些人生启示。

老人登山无非是为那些饮料瓶、易拉罐之类的可回收垃圾,看样子每天也就十几元的样子,他要以此为生,每日的开销肯定是紧巴巴的,可能是为生活所迫,抑或是勤俭使然,无论何因,等我看到她满脸的笑容,乐观的心态,我对自己平常的生活态度惭愧不已。哎,与拾荒老太相比,差距蛮大的!

人就是活境界,无论贫富贵贱,活出境界才不枉此生!

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境地,一定要积极向上,知足常乐,乐观豁达!

那种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怨天尤人的人是走不远的!

老人的文章2:地铁里收报纸的老人

文/林贤荣

今年新单位搬到地铁口附近,上班经常坐地铁。每天在地铁3号线入口处,都能拿到免费的报纸。

随着网络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现在了解时事新闻、娱乐八卦都是通过网络上来完成,以前报纸的余香味道慢慢散去,看报纸好像也变成一种奢侈品,所以每次我都在地铁里不顾忌别人感受地看着报纸,当做一种享受,打发坐地铁无聊的时间。

每次在东山口站换线时,总能看到一位老妇人站在站台电梯口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收拾人们看过的免费报纸。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矮墩墩的身材,胖乎乎的面孔,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可那一根根银丝般的白发还是间在黑发中清晰可见,微微下陷的眼窝里是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老人安静地站在那里,但从来不主动伸手问路人要报纸,如果有人把报纸递给她,她便会对着你微微点头,并从苍老的嘴角露出一丝慈祥的微笑。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到那里总会把报纸塞给这位老人。毕竟看着头发花白的慈祥的她在地铁里面收旧报纸,心里真还不好受:到了享福的年龄,该安度晚年了啊,却还要在这里收旧报纸,不知道老人的子女身处何方?不知他的子女如若看见会有何种感想?是心疼?还是……每次看到她,都会让我想起自己在乡下的老母亲,心里突怵一丝酸楚。老人究竟每天要站了多少个小时才离开?心想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让她可以多拿点报纸能早点回去。每天早上我都会拿上一份报纸,不管有没有看完,走到那里我都会把报纸塞给那位老人手里。多次以后,那位老人好像也记住我了,每次接我报纸的时候,总会伸出双手,还很慈祥的看我一眼,并小声说“谢谢。”我呢,将报纸给她的时候,也是带着微笑的。有一两次看到老人不在那里,心里反而有点失落,有点担心她老人家是不是生病或者什么原因没有来了?

人的一辈子,忙忙碌碌的,过程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生和死。人总会老的,“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都一起来关怀老人,祝愿每个老人都一切安好,一生平安!

老人的文章3:舞动幸福的老人

文/刘亚华

周末,去广场散步,看见一个满头白发、年约六十的老人,他跟着节拍,舞动着身躯,好些人围着观看,还有几个人站在他身后,跟着他跳了起来。他身材有些矮小,甚至还有些肥胖,说真的,舞姿并不怎么好看,但是,人们还是被他的活力所吸引,他展现出的精气神,跟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两样。

一曲完了,老人停了下来,喝了口茶站在旁边,不时地指点正在练习跳舞的人。看得出来,老人是这个舞蹈队的领队,这个队伍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听说她们每人每天收取一块钱作为活动资金,除了刮风下雨,其余时间都会准时到场。

老人告诉我,他原先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腿脚极不灵活,父母让他卧床休息,可他总是溜下床来,悄悄地去锻炼。他发现,跳舞是最能锻炼身体的,便跟着一个老师学习跳舞。他白天跳,晚上跳,跳得入了迷。高中毕业后,很多人都外出谋生,但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留在了邵阳生活。后来,他组建了一只舞蹈队,逢上活动庆典,便隆重出场。因为他的舞蹈队舞姿美,收费便宜,那些年,他可是红极之时的人物,用表演的钱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因为坚持锻炼,他的身体也逐渐好转起来。人们都说,他舞动了生命的奇迹。一个姑娘喜欢看他跳舞,那一年,他幸运地娶了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儿子成家后,老俩口原本可以安安稳稳地享受晚年生活了。可是,他的妻子,却因为一场癌病离开了他。一时间,他痛苦万分。

也就是在他极度苦闷的时候,他出来散步,就走到广场上。广场上人山人海,多半都是跳舞的人,他一下子来了兴致,开始舞动身体,这一舞,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他干脆自己组建了一只队伍,教别人跳他最想跳的舞蹈。说来也神奇,那年,老人丧偶后,到广场上来只是来排解郁闷,哪知道,一个同样丧偶的老太太看中了他,两个人已经幸福地过了五年。

说完这些,老人幸福地笑了起来,起身加入了跳舞的队伍,开始灵活地舞动身体。谁说他只是舞动自己的身体呢,他舞动的,明明就是幸福呀。

老人的文章4:老人

文/亦舒

经过观察,发觉老人可分两种。

一种到了八九十岁,凡事看开,性格豁达乐观,什么都包涵容忍,一切无所谓。简直有御风而行之逍遥潇洒,衣食住行均随和之至,钱财更是身外物,除必需之外,均布施亲友,平日嘻嘻哈哈,绝不谈生死问题,只挑当年逸事来说。这样的老人,活至耄耋,也受小辈尊重欢迎,躯体虽然老化,思想却精灵智慧,不枉此生。

另一种老人越活越斤斤计较,益发纵容珍惜自身,对于一杯茶一碗饭甚至一盆洗脸水,均啰啰嗦嗦,千般挑剔,再好也还是不够好,子子孙孙,人人叫他生气,没有一个合眼缘,个个言语无味,话不投机,故此他一定要自作打算,自私自利,孤意一行,无须替任何人着想,天地虽大,只有他一人至尊至大。这种老人往往叫小辈退避三舍,正是应付同样难缠的老板叫着没法子,下了班,免受罪。

我老了会是怎么样?假使真能够活到那种年纪,即使死性不改,挑剔如故,至少表面上,自问可以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功夫。

老人的文章5:老人尝试写作的益处

文/普旭

近日,遇到一个老同学,他本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半年前,由於受不了工作上的压力,忽然生了一场大病,轻微中风,只得听从医生劝告,立即退休。由於工作了半辈子,故而突然退休,除了晨远外,在生活上总是恍恍惚惚,一直惦记过去的工作,觉得人生泛味,对一切事情总是提不起劲。

那天,老同学告䜣我,年轻时爱好文学,也喜欢写写东西。如今无所事事,想执笔写作,投稿报馆,又恐怕文笔生疏,不能写出像样的东西,故而迟迟不敢动手。甚至上网寻找关於乐龄人士的有关写作课程或讲座,总是没有结果,故而不知所何写起。

其实,我本身也有同样的经历,当年退休之后,曾经上网查寻有关此类的课程,以便充实自己。由于没有办法在本地找到类似课程,自己只有大胆尝试一下,经过多月的摸索与对自己文章的重复修改,才敢投稿。

目前的网络发达,故而不需担心文章无从发表,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与内容的爱好,将文章发表到所喜欢的网站去。当你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在网站上,可以说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同时又可以得到其他网友或编辑的评论、交流和意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从中学习,增广见闻,确实犾益不少。

记得曾经收到某杂志主编退回的文稿,经过他的修改,才知道自己的文字构造错误百出,很感谢主编的细心指导,让我知道自己的文词弱点,从而学习改进。

近日,美国一项新研究提示老年人,平时写写东西,既能笔耕养性,犾得精神上的愉悦,又能提升大脑的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是晚年养生的良方。只要不要给予自己的压力,不要偏执於文章是否会被报馆采用,把它当成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休闲放松的活动,将自己过去生活的点滴,拼搏奋斗,国家经済,文化发展、人生观点,陆陆续续不断的笔耕,累积起来,闲时拿出来回忆,看看自己的过去,有过辉煌的成就,有过雀跃、笑傲江湖般的日子,也有辛酸的血泪史,撕心裂肺,曾经沧海的故事,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写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晰地思考,增强学习能力,还能缓解负面情绪。写作是一项脑力劳动,有益於人的意志、毅力、情操和身心健康,本身就是养生。具体说来,老年人写作不但对身心总是有益,既能健身又护脑。

写作动静结合,手脑并用,可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写东西前要学习,要收集材料,要分析研究,要认真构思,尤其是从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是一个体力脑力并用的过程。用手写字的动作有助於老年人锻炼手眼配合及精细远动,打字的老人则需要学习一些电脑知识,两者都能让大脑更灵活,有助预防老年痴呆。

总之,退休之后,无所事事,除了晨远,含饴弄孙之外,其实晚年能够重新执笔,写写东西回忆录,可藉此梳理人生经历,给子女留下一笔有纪念意义的精神财富。通过和老同事、老朋友共同回忆曾经的经历,还可以让生活变得充实。让更多人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囯一向冷漠的文化园地,锭放出更积极充满活泼的气息。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老人的文章6:老人归家路

文/李其志

这个季节多雨,遇到老人是在一个雨夜的高架桥上,处理完一起警情,我们返回警区时开车上了高架桥,雨刷摆动打到了最大档,可水如瓢泼一般,前方路面还是白茫茫一片,不过幸好此时已经是凌晨时分,路面极少车辆,我谨慎地握着方向盘,观察着前方的路况。

老人的影像在我眼中一闪而过。我扭头问坐在副驾驶上的搭档:你刚才看到一个人了吗?搭档一惊,道:没有啊!

我说,刚才我好像看到中央护栏边站着一个人。

我停下车,把车上所有的示警灯都打开,防止后车追尾。然后在车里穿上警用雨衣下车往回走,距离停车处二十多米处,在中央护栏围挡上,果然伏着一个人。我走上前去拉那人的胳膊,是一个有知觉的老人,直起身在雨中看着我,雨水模糊了他的面貌。

我大声问,怎么会在这里?是受伤了吗?

老人张嘴说话,可能是太虚弱,声音很小,被雨声吞没。我再次问他是不是受伤,他摇摇头。我扯着自己雨衣上的警察标志,大声告诉他,我是警察,跟我到车上去。老人痴痴地不明白,我拉起他的手,向巡逻警车走去。

把老人带回到警队,给他找来一套干衣服,让他到更衣室换上。老人抓住自己湿漉漉的衣服摇头。我看得出来,老人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状,于是对老人说,自己去,换下来的衣服自己拿着。

老人词不达意,意识散漫,同事悄悄把装老人湿衣服的塑料袋拿走,过了一会儿,回到办公室,冲着我摇摇头,看来衣服里没有线索。老人坐在那里,嘴巴里喃喃自语着,问询陷入僵局。

然后老人张大嘴巴,说我饿,饿了。

我去食堂给老人做炝锅面,同时想着如何是好。

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到老人跟前,他咧嘴乐,抓去我手中的筷子。可能给老人换上的衣服太大了,袖口没过了手指。

我对老人说莫急,我帮你挽一下袖子。于是我就轻轻往上挽,突然看到老人小臂的皮肤上先是出现一个9的数字,再往上是一个7的数字,等我把袖口完全挽上去时,我侧过身再看,那扭曲在老人皮肤上如同蚯蚓一般的旧痕,是一串手机号码。

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子,他很淡然。说现在太晚了,明早我叫我姐过去接老爷子,他这个月住我姐那里,她负责。我问他老人胳膊上刻的号码是怎么回事儿,他答:没办法,总走丢,有联系卡,他也扔,年纪大了脑子就坏掉了。所以我哥想了这个主意。

听他这样说,我愤怒了。电话对方可能有所感觉,说,警察同志你也别生气,这个法儿挺管用的,你不是看了这个,才联系上我的嘛。

我一时无语,是啊,我是看到老人胳膊上的号码才联系上他的家人,而且在发现的那一时刻,还曾经惊喜异常,这是怎么了?难道我也出问题了吗?

老人的文章7:没有一种给予理所应当

文/菲迪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跋涉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邻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他从中选定人选,作为他资助的对象。

家人直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与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赠与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是,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落款处是老人的地址、姓名、电话和电子信箱。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悖逆老人的旨意,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夕晖来去匆匆,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莫名奇妙的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终于读懂老人的心,源于新年的一张贺卡,很普通。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儿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会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的确,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情的笑脸。

老人的文章8:告别疫情,老人不负好春光

文/徐招治

最近,许多城市的公园陆续恢复开放,冬春交替时节,公园中的花草就像用诗来呼唤春天。我这个老太婆也接近两个月没有去公园走走了,从餐桌到大门,从大门到餐桌,相信全国许多老人跟我一样宅居生活只有三步。直到全国许多城市防控形势向好,奔跑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嫩绿的树林中,啼血的杜鹃也开始绽放在鲜红的迎春花中,让这个非常时期的春光充满温度和力感,树的绿意和花事在天地间闪耀着。手机微信朋友圈亲朋好友疯狂刷屏,让我这位老人也忍不住想去公园看看。

公园碧绿的河浪,调色盘般映照着河岸边新绿的柳树,近看嫩芽浅黄,细叶没有裁出,但远望,已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了。健身步道两旁,红粉白三色的梅花怒放千万朵。小桥旁各色玉兰树花怒放,姹紫嫣红,好不热闹。不时跃入眼帘的海棠树,“花如剪彩层层见,枝似轻丝袅袅垂。”还有竹外桃树,淡红色的三两枝花簇,开得也不甘示弱。看起来像是那年我在武汉大学欣赏的樱花树,都载满鲜花兀自招摇着,也不管有没有人来看。偶尔竖立其间的山茶花树,从冬天开到春天,绿丛又放数枝红,富有韧性地繁盛着……花和树汇成了一曲春光的交响,身边经过的老人,虽然戴着口罩闻不到味道,但却像闻到味道那样开心。

这样的情景,让我好像回到了春节的老家。记忆中,农村房前屋后长着许多高大的槐树。逢春绿叶挂满串串雪白的花铃铛,散发馥郁香气,弥漫村庄乃至整个春天的田地。大人们被迷人的气息引诱了采摘花朵,化为餐桌佳肴。小孩总是不喜欢吃,等到离家后,再也吃不到才明白时令味道是如此珍贵,每年春天都让我怀念。还有记忆中的树,有些不好闻,但每棵树都有自己的个性,亦如春天等待着知己的到来。记事中的春天还有吃不尽的香椿头,嫩脆清香。炒鸡蛋,腌制,都是难得一吃的美味。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我能回老家,再吃上新鲜的香椿头……其实,花草树木都很普通,但它们依然日复一日地顽强守在那儿扎根,就像此时此刻,它们勇敢地打破了冬季的沉闷,点燃起春天的希望。

我看到许多老人都在拍带香气的照片,有一位老人甚至在直播,说要把自拍照片寄给武汉城里的人们,共同期待春暖花开!另一位老人在诗朗诵:让翠绿花枝的花朵,替代那头戴黑冠的病毒,在武汉人心中,开出一朵朵春天的花,露出温暖的微笑!灾难面前,老人们就像我身边的每一棵树,它们无声无息地站立着,平静得似乎让人忘却它们的存在。然而,当春天的口哨响起,它们就会齐心协力,就像老人们也给湖北和武汉捐钱捐物,突然之间迸发出整个春天的光芒。公园的叶子绿了,花儿开了,老人虽老,但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曾说:“大地的诗人永远不会寂静无声。”面对新冠肺炎的顷刻降临,不只是老人,还有各个年龄层的人的发声,如春雷阵阵回响大地涓涓之水,汇聚一脉春江。棵棵之树,奉献一派春光。面对疫情,千百万普通人的微光连成一片,照亮中国的许多城市。

抗疫还在持续,战斗尚未结束,诗人们依然在场,春光也正在铺展。祝福战疫结束后,所有的人都像我的家人邻居一样熟悉,仍然像我路过的这一棵棵春光里的普通的树,呼唤着春的到来。走进春光里,欣赏花和树,出发和归途,美丽和青翠。

老人的文章9:车奶奶的养生之道

文/童中涵

今年81岁的车衡求老人每天坚持日行两万步,多年的锻炼让她精神矍铄、身轻如燕。她用“迈开腿、管住嘴、放宽心”九个字总结起了自己的养生之道。

日行两万步,坚持迈开腿。每天上午九时左右,车奶奶准时从二纺机家属院的住所出发,一直要走到城南公园才小憩一会。“从我家到城南公园是五千多步,我每天上午、下午各走一个来回。这两万步我是风雨无阻,每天必走的。”车奶奶告诉记者,通过每天不间断散步,自己很少感冒,走起路来比一般的七八十岁老人都要轻快,而且体重一直控制的比较好,干什么事情都感觉没有负担。

饮食规律,管住嘴巴。每天的早餐,车衡求老人喜欢吃一个鸡蛋和一个鸽子蛋,外加喝一杯牛奶和一个馒头。“要是家里有青菜,我就再炒一点青菜。”车奶奶介绍,中餐她独爱蒸菜,一般是三个荤菜,比如鸡、鱼、肉,拿小碟子在蒸锅里各蒸一碟,然后炒一个当季的叶子菜,或凉拌一碗黄瓜。“荤菜我也不是全吃肉,像肉丸子我会在里面放木耳,这样荤素搭配会更好。”车奶奶告诉记者,晚餐她以清淡为主,基本不吃荤菜。

保持乐观,放宽心态。在与车奶奶的交谈过程中,记者发现她开朗健谈,说到什么事都是乐呵呵的。她告诉记者,自己从二纺机退休后,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看电视。最大的爱好就是外出和一些老姐妹谈谈心,亦或到福利彩票店买上十几块钱彩票。“我买彩票纯粹为了好玩,每天控制在二十元以内。”车奶奶坦言,每天晚上十时,等到电视上彩票结果出来,她就安心睡觉了。“现在儿女都大了,也不用我操什么心了,我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老人的文章10:蹒跚学步的老人

文/魏福春

每天上午都能看到这位老人,当然雨天除外。老人拄一根拐杖,拐杖是那种如小孩学步车般下面有四个脚的,很稳当。老人还是不敢走,每走一步,都要停一会儿。那一步也是颤颤巍巍的,要不是前面有一位中年男子不停地鼓劲,老人连一步也不敢迈出。

老人好像中风过,他半边身子不太听使唤,脸上的表情也是很纠结的样,中年男子的话他总是似懂非懂,欲说话又出不了口。好在中年男子清楚,一会儿点着头,一会儿摇着头,指挥着老人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行走。走几步,走多远,是有计划的。

这显然是一对父子。儿子做事仔细,却又放得开,搀扶老人出楼道时,小心翼翼,一步一挪。到了门前空地上,便毅然放手,在老人前面引导。老人一条腿不听使唤,时常是走出一步,第二步不想再走,老人是怕摔倒呢!每每这时,中年男子并不去扶他一下,就那么站在前面示意:走过来。老人不走,男子不动,僵持着,最后,妥协的往往是老人。

小区里的人大多不相识,进进出出或开车、或骑车、或步行,也是来去匆匆。只是见到他们时,车会慢下来,脚步会停顿一下,那眼光满是艳羡:老人有个好儿子。

一天又一天,老人的坚持有了成效,走起路来稳当多了,虽说老人拄着拐杖的手还会抖,脚还会颤,可已能一口气走上10几步了。许多人就为老人高兴,说老人有福气,有这么个好儿子。

也许是老人已能行走了,这对父子在小区里锻炼的时间相对少了,有时一个星期,有时两个星期才见到。这时,老人拄着拐杖行走虽还有些颤抖,但兴奋之情溢于脸上,走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愿回家。儿子也好脾气,嘴里说着:别太累了,悠着点。耐心地陪着老人,直到有人来催,催老人回家吃饭的是老人的老伴。只是奇怪的是,送老人回到家,男子也就出了门。他并不在家里吃饭。

这种情况原本也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黄阿姨是无意中看到的。她每天上午都会和小区里一些爱好太极拳的邻居在广场上打太极拳,接连几次看到这对父子回家后,这做儿子的就匆匆走了。那天锻炼时,她随口问了和那老人住一栋楼里的杨阿姨,杨阿姨说那男子不是老人的儿子,原先住对门,现在搬走了。

黄阿姨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这样的邻居也有?又问,果然,老夫妇俩没有子女。事情似乎已很眀了,天下有无缘无故的爱吗?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广场上的人都知道了,那经常陪老人康复锻炼的中年男子,不是老人的儿子。议论声随之而起,说什么的都有,他们再见到在锻炼的老人和男子,眼里就有了说不清的意味。

中年男子不可能听到这些事的,他依然隔些日子出现在这个小区人们的视野里,当然,是和这老人。眼睛也只看着老人,为老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欣喜不已。老人更是,和这中年男子在一起,欢愉之情,明明白白。

也许,有些事,只能交给时间。眼下的这对“父子”其乐融融,这就好。

老人的文章11:我敬佩的人

文/陈佳怡

这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虽然她没有文化,但她却让我敬佩。

她有两个儿子,早年她含辛茹苦地将他们养大。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她却不要儿子们给她的钱财、物品、食品。坚持自食其力。有时即使收了,也会留给我们这些小辈,说孩子长身体,该多吃点好的。

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她在田野里忙碌的身影。因为不要儿子们的赡养,所以日子过得有些清贫。她从来不吃肉,只吃五谷、蔬菜。每当儿子们给她端来一碗肉,她总会笑嘻嘻地说:“给孩子们吃吧,他们正在长身体,需要营养。我年纪大了多吃蔬菜,少吃肉可是能长命百岁的哩!”每到这时,我们的心里就觉得不是滋味:为什么好吃的全要留给我们呢?您也应该吃一点嘛!

她偶尔也打打小牌,用她的话说是锻炼一下脑子。看看自己的脑子还灵活不灵活。不过,她的运气还真好,不怎么输。

每当过节时,她都会来我家帮忙。忙里忙外的,一点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她做的饭很好吃。吃饭时,她总是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种的蔬菜,而爷爷奶奶也夹一些松软的菜肴到她碗里,晚辈们夹的菜,她放在碗里常常留到最后吃。因为她的嘴里,几乎都是假牙。

这个勤劳节俭的老人,就是我的曾祖母。

老人的文章12:暗夜的明灯

文/周海亮

老人孑身一人,住着土街旁的一栋土房。老人很老了,脸上的皱纹,似荒芜的梯田。

土街在老城区,歪歪扭扭的,没有路灯。但在晚上,常有放学的孩子或抄近路的行人经过,布鞋皮鞋或者旅游鞋,轻奏着夜的音乐。

只因为,老人在她的土屋前,挂了一盏灯。普通的白炽灯,闪着温暖的淡黄。街不长,灯光便努力地延伸至土街的两端。老人心安理得地做着这一切,她说,她不喜欢黑暗中向前摸索的脚步,那让人不安。她说,这夜里,应该有一盏灯,一片光。

老人坐在屋里的藤椅上,抱着她的猫。她闭着眼,仿佛在打盹。过一会,老人突然对猫说,灯丝烧断了,我得再换一个。

老人便出门,果然,小街上已是一片黑暗。

只凭脚步声,她便可以判断出她的灯,是暗是明。老人说,有光的小街,脚步声是踏实和安稳的;无光的小街,脚步声便充满了试探和恐惧。

老人说,其实那些光,并没有照亮小街,照亮的,是夜行人的勇气。

老人说,这世上,怎么可以没有光呢?

孑身一人的老人,将这样一盏灯,一直点到她去世。

但其实,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光。

她是一位盲人。

老人的文章13:灵魂的榨汁机

文/朱成玉

一个老人,在山路上时不时地蹲下身,把路中间的小蛙拾起,放回路两边的小溪里。他时不时地对锻炼的行人们说:小心点儿脚下啊!那个时节,正是蛙们结束冬眠醒来的时节,无知懵懂的它们不顾危险,纷纷爬到山路上来,很多蛙葬身于人的脚下。

那是个驼背的老人,时光在他的身上刻满刀痕。可是此刻,我却分明看到他就是天使。就在我描绘天使的时候,不合时宜地想到了一则相反的新闻:秘鲁商家将活生生的青蛙扔进榨汁机,碾成肉泥,供顾客饮用。据称,这种“青蛙汁”能够强身健体,解除疲劳,甚至对性功能低下也有神奇的治疗效果。

天使的身影倏忽不见。

身体缺营养了,你可以吃些补品。灵魂怎么办呢?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一台灵魂的榨汁机。把我们的灵魂放进去,看我们灵魂的汁液里,缺多少钙质和营养。

还好,天使的影子仍在。山路上,一个孩子背着画夹走过来,不画花,不画云朵,只画一只受了伤并被他成功救治的小鸟。一个摄影师向上仰望一棵树,不为摄影,而是准备随时接住树枝上那个岌岌可危的鸟巢。而我,带着笔和本,记录了这一切。

老人的文章14:老人,小孩儿,狗,麻雀

文/泪川儿

在屋檐下的麻雀看到,老人带回来了一只狗,在门槛边了用石头垒了个窝,放了件破烂的衣服,狗就乖乖地卧在里面。小孩儿也远远地看着。

狗白天总爱对着暖暖的太阳睡觉,耳边会传来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小孩儿的哭声,也有老人逗小孩儿的笑声。狗不耐烦地抬起头,看了看麻雀,麻雀也看了看满脸睡意的狗。

到了晚上,狗的眼睛亮亮的,不住地睁着四周看,时不时地和别家的狗相呼着叫着。那叫声显得特别刺耳,惊醒了的麻雀。老人拍了拍熟睡的小孩儿。

小孩儿总爱咬着牙上前去抓狗,有时会抓它的尾巴,狗会把尾巴死死地僵着,用尾毛打小孩儿的脸。小孩儿会闭着眼睛拽,嘴角的口水顺着胳膊流到狗尾巴上。有时揪着狗耳朵,不放,狗会痛的吱吱叫。老人看到张开嘴的狗,赶忙抱走小孩儿,“它会咬你。”老人说道。狗看着小孩儿手里攥着从它身上揪下的毛,低下头,灰溜溜地离开了狗窝。麻雀被刚才的一幕吓到了,都唰地飞到了门前的电线上,回头张望着。

小孩儿高兴的时候会拿着饼干去喂狗,狗会轻轻地咬上一口,小孩儿吃一口,再喂狗。一旁的老人会说:“给狗亲亲”看着厥起嘴巴凑过来的小孩儿,狗会伸出点儿舌头去舔小孩儿的嘴。小孩儿和老人都笑了。麻雀也跳动着拍打着翅膀。

小孩儿吃饭时,边走边撒到了地上,麻雀看了看四周,就飞上前去吃。狗也跟了过来。小孩儿嘲着狗喊着:“打你,打你”,狗没有退缩嘲着麻雀“汪汪,汪汪”地叫,麻雀看到狗就飞到屋檐下了。高高地看着,等待着时机。小孩儿看到吃的津津有味的狗,干脆把碗里的饭直接挖到地上,让狗吃。老人抱走了小孩儿。

老人晒粮食时,拿着棒子的小孩儿,会去打偷吃的麻雀,也会打睡觉的狗。狗拔腿就跑。一旁的麻雀叽叽喳喳的叫着。

那个冬天,下了很大的雪。老人生病去世了,来了许多送别的人。狗跟着繁忙的人来来去去,时不时地蹲在老人棺材下,“汪汪,汪汪”地叫着。小孩儿被老人的儿子接走了,走时,狗摇着尾巴,舔了舔小孩儿的手。麻雀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早出晚归地忙碌着。

寒风呼呼地吹着,麻雀看着不常回来的狗,把家从屋檐下搬到墙洞里。

第二年夏天,麻雀看着漏水的房子,看着再也没有回来的狗,决定把家搬到别的地方。

老人的文章15:如何越睡越长寿

文/杨力

老人长寿也是需要一些好的养生保健习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老人保健时如何越睡越长寿。

睡眠的姿势。

睡眠姿势是否合理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睡眠质量。生活中睡眠姿势有仰卧、俯卧、左侧卧和右侧卧。

相传宋代陈抟是着名的睡仙,他非常爱睡,并独创了卧式睡功修炼法,他晚年隐居华山,时常闭门卧睡,活了118岁。他的安睡秘诀是,如果左侧睡,就将左腿和左臂弯曲,用手上接头部,同时,把右足伸直,将右手放在右大腿上;右侧卧时,则相反。据说,陈抟的这种睡功秘诀对安睡有非常好的作用。

老人长寿除了要求睡觉的姿势外,还需要掌握好的睡觉朝向。下面来看看老人如何越睡越长寿的睡觉的朝向问题。

睡眠的朝向。

对于睡眠的朝向,《礼记玉藻》中有:人在睡觉的时候,头应该朝东,这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位,头朝东是顺应早晨的生发之气。《保生心鉴》中记载:但凡睡觉的姿势,春夏头都应该朝东,秋冬头都应该朝西,认为是顺应四时养生。《老老恒言》认为,睡眠时头的朝向要保持常规的安定状态,不应该频繁更换。

由此可见:

①睡眠不管采取哪种姿势,只要舒服就可以了。但有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宜仰卧或俯卧。

②睡眠时头的朝向不宜经常更换,而应相对固定,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③床按南北方向摆放与地球磁力线方向一致。

④固定一种卧姿不舒服的时候可以翻转身体,这样不但可以舒筋活血,有利于健康,还有助于促进入睡。

老人的文章16:彩虹桥边的老人

文/雍措

经过一阵子的寒冷之后,小城的雪,终于在夜晚落了下来。厚厚的积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小城。走在焕然一新的街道上,我小心翼翼,怕踏下的每一个脚印,会弄疼路上的积雪。

有雪的早晨,小城显得很文静,没有过多的喧哗声,没有车辆从身边急速驶过的刹车声,折多河冰雪伶俐起来,轻轻的从彩虹桥下走过。过往的行人缓慢的走在雪的世界里,嘴里冒出的热气和寒冷的空气相碰撞,变成一股淡淡的气流,一会儿功夫消失在空气里。

小城,在雪的世界里,时间被拉得长长的,思绪被大雪染得白白的。一切都从零开始,又似乎以零来结束。

那块玻璃做成的公告栏前,站着几个老人,老人们穿得很臃肿,厚厚的围巾和大大的帽檐遮住了他们的脸,佝偻的背影,像岁月留给他们的印记一样,透出数不尽的沧桑。老人们的头,有的歪着,有的抬着,看着公告栏。远看,他们像是一幅雪地里的画儿,定格在那里,不动,不响,不被时间所记忆。

那里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我的脚步一步步靠近老人,靠近那块冰凉的、玻璃做成的公告栏。

老人们并没感觉到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依然仰着头,眼睛注视着上方的公告栏。公告栏里面除了乱七八糟的招聘启事和房屋出租启事之外,外面新增了一张刺眼的黄色讣告。黄色在雪的世界里,冰冷冷的装进老人们浑浊的眼睛里,冷冻着他们的心。

“XXX,男,藏族,生于1953年,XX单位老干部,因病救治无效,于昨夜二十三点零十分去世,享年70岁。在职期间,关爱职工,将一生奉献给高原……”

打了一个寒颤,背部一股冰凉的风穿透衣服,这个早晨冷极了。我用双手急忙将敞开的衣服裹紧身体,像身旁的老人们一样,冻僵在那里。

“又走了一个一起晒太阳的朋友,明年夏天,彩虹桥上他的座位又该由谁来替补?”站在我身旁的一个老人,叹息着,自言自语的说。他小心翼翼的从我身边走过。雪在他的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老人佝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雪地里,远了,看不见了……

彩虹桥,一座搭建在溜溜小城里的桥,一条来自雪山的折多河从桥下经过。左边连接着电影院,右边连接着广场。当夜幕到来时,宽阔的广场上灯火辉煌,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在这里跳着吉祥的藏族舞。影院里每晚上演着来自不同地域的影片。一桥之隔,如梦如幻,电影院里上演着别人的故事,广场上表演着自己的人生。

此岸彼岸,常常让人感觉彩虹桥就像一个连接着某个领域的桥。

彩虹桥水泥做成,不算太宽,也并不长。桥的两边向外延伸出七八米,上面摆放着一些木质的凳子,凳子有长的、短的、椭圆的,当溜溜小城暖和起来的时候,老人们都不约而同聚集在这里,将一张长凳子、短凳子、圆凳子坐满,桥上坐不下的,坐在桥边的石阶上,石阶还坐不下的,就坐在广场旁边的铺面门口。

暖和的季节里,彩虹桥成了老人们的桥。

老人们大部分土生土长,少部分来自异地;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无业人员;有的穿着藏袍、有的套着汉装;有的带着眼镜,有的拿着拐杖;形形色色,出类拔萃。过往的行人数不清他们,他们看不完过往的行人。行人把他们想成自己老去时的模样,他们把行人当成年轻时的自己。一面关于历史和未来的镜子,安放在他们的心中,镜子里外的面孔既熟悉,又陌生。

阳光,从郭达山铺洒而来,小城镀上金子的颜色。老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每天自己习惯坐着的位子上,找着一些习惯的朋友,听着折多河习惯的声响,摆着一些或淡或浓的故事。故事重复又重复,像他们脚下折多河的流水来的还在来,去的一直都在去。在这里,身份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话题里的人生,人生到年老的时候该有个总结,好与坏,对与错,都只是一种经历。伴着阳光扑鼻的芬芳,老人们像谈着一部长长的电影一样谈着自己的过去,像要即将导演短片一样谈着自己的未来。未来的目的地离自己很近,坐在彩虹桥上就能看见对面山坡上,一座座孤独的坟茔。

老人们珍惜着每一天阳光普照小城的日子,珍惜着每一个空位上新来的朋友,他们说,人老了,总爱弄丢东西,走着走着一个朋友就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匆忙的脚步,河流的声响,汽车的鸣叫,阳光下,小城热闹非凡。老人们在热闹中,心静如水。远方亲人的短暂问候、儿女寄来的百元大钞、侄孙稚嫩的电话之声像风吹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老人们将这一个个幸福讲给朋友听时,脸上笑着,在人群中笑出了一丝难解的孤独。

小城里的积雪正在慢慢融化,一股股细小的雪水无声无息的流淌在街上。我离开了那个玻璃做成的公告栏,那张黄得刺眼的讣告还贴在那里,越来越多的行人簇拥在那里一分钟、两分钟,然后静静离开。

讣告里的人,我认识,他是阳光下的老人中,是最乐观的。

明年的夏天,彩虹桥上的老人们又将继续成为小城里一道风景线。

彩虹桥,一座连接着大地和天堂的桥,不久的一天,我也会坐在那里享受阳光、享受人生结尾部分的孤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