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的散文

请欣赏好友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好友的散文1:“半价”鱼

文/郭俊岭

昨日,几位好友相聚,在一家饺子馆就餐。一朋友介绍说,这家饭店的烧鱼十分好吃,我们就专门点了这道金牌烧鱼菜。

就在我们推杯换盏之际,一个长的很漂亮的服务员端着一个大汤盆来到我们的雅间。“先生们好,这是您点的鱼!”我接过汤盆一看,发现汤很多,而且整条鱼一体的,我很诧异,就问那个服务员:“这道菜叫什么,这不是炖么,我们要的是烧啊!”服务员忽闪着大眼睛,怔了一两秒,随即答道:“炖菜肯定要烧的,这菜,既叫炖菜,又叫烧菜。”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滴水不漏。见我还在迟疑,那位推荐来此的朋友,一手拽我坐下,一手举起筷子,“来来,尝尝这里的炖烧鱼。”大家纷纷举筷持羹,汤鲜肉美,大家纷纷赞叹这道金牌菜手艺之精美。

这时,刚才第一个接待我门的服务员再次来到我们的包厢,轻声说道:“刚才那个服务员是来这里兼职打工的,由于疏忽,给大家上错菜了,她上的是金牌炖鱼,而您们要的是金牌烧鱼。”“啊,我们就是按着烧鱼来吃的呀。”我们几个趁着酒兴和服务员“理论”起来。最后,还是我们和饭店经理达成一致:饭店免费再给我们上一道金牌烧鱼,那个金牌炖鱼,我们折价补偿。

酒足饭饱之后,刚才拽我坐下的那位朋友才吐露真言,原来他早就知道这是上错菜了,他问大家“用半价的钱,吃两种金牌鱼,今天的饭值不值?哈哈!”

大家异口同声:值!

好友的散文2:看香山红叶

文/何处放

深秋时节,几个好友约我到香山欣赏红叶,放牧心情……听后是既兴奋又心存感动。 

香山位于铜川耀州区柳林乡姚峪村,由三座依次排列、东西相连的石峰组成,形状犹如一座笔架,故又名“三石山”。香山风景秀丽,佛教文化丰富,这里是妙善公主归隐修行,并最终在此应化为千手千眼菩萨、弘法度生的第一个道场,与浙江普陀山齐名,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

沿着蜿蜒而平稳的山路驱车前行,经两个小时的旅程来到香山脚下。抬头望去,整个山峰翠影迷障,黄红相间,图影似绿泛黄,枝头的红叶星星点点。当好友们都用相机收藏美景时,我已走向枫林,随手拾起一片飘落的红叶放在手心,似乎整个人也是那红红中的一小片。当我站在一株高大的枫树下呼喊同伴时,整个树林仿佛都在回应。观赏着秀美的景色,清风抚摩,红叶哗啦啦作响,像是在举行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

烟红渺邈,香山缭绕,似云若雾,游人似飘。作为佛法浸润的一方宝地,铜川大香山寺沿袭千年佛惠恩泽,香火依旧隆盛,看到香客们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朝拜,更能感受到人们内心的那份虔诚。置身其中,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让缭绕的青烟与低吟的祈愿之声带走生命中所有的躁动和不安,只为心中那份慕名已久的期许和宁静。

曾经迷恋于朱自清那月色的荷塘,也曾痴情徐霞客那澜沧江边的蝴蝶丛;曾经钟情于那草原的绿,现在又痴迷这香山红叶的红。从西峰、中峰到东峰,穿行在山峰中,慢步在枫林间,我们品味着那美丽的红叶——高高低低的枫树上,上上下下的红叶间,散发着各种各样的红。那微翘的红叶,会给你一种张扬的红,那是时尚之美。拨开时尚美,会露出微绿泛红的红叶,那是一种安静的红,会给人以古典美。一片红叶落下,那是散落的红,给人以飘逸的美。落到地上的红叶,那是回归的红,给人以感怀的美。那高高低低的红叶,错落有序的交融,才有了那满山遍野的红,给人以大气磅礴的美……

脚下踩着平整的石阶路,眼睛收获着芳香四溢的红叶,心灵享受着美景带来的震撼。在一僻静的枝头上,看到一片红叶上面,仍有几滴朝露,晶莹欲滴,像那刚刚剥开外壳的荔枝,染醉人的双眼。坐在一片树阴下,透过红叶的缝隙几许金灿灿、轻柔柔的光洒在我们身上,整个人仿佛也是光鲜鲜的。我把一片厚实宽阔、经络清晰、还未透红的叶子轻轻摘下捧在手心,嗅在鼻端,一股纯净成熟浓郁的清香渗透到全身。长久地凝望着红叶,直到听见朋友呼唤,我才赶紧把那片红叶收藏,作为此次旅途的留念。  

从香山回来,将那片红叶当成此次旅行的标本夹在书中,把丰盈富足、浪漫婉约、生机勃勃的秋天留在心中。而后每看到它,眼前就会出现那一片片红的像火、黄的像杏的枫林——它以特殊的风采温暖苍茫,柔和大地的情韵;以成熟的美醉情,风采独享傲霜……

香山的红叶,有你相伴的日子,我会感受到采摘时的兴奋。每次与你会面,都会想起我的好友们。也许你不知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珍藏,可我想告诉你:红叶,你是遥远的风景,只属于那片茂密的枫林,但你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思念和友谊的象征;红叶,也许你永远会随书页露出笑颜,伴我度过人生岁月。而当你再次醉红的一刻,我还会走进你的故乡,望着你醉人的红颜,重新欣赏你迷人的风采……

好友的散文3:襄阳古城记游

文/刘凯

与好友结伴出游,当听说行程中有一站是襄阳古城时,顿时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已。

当车辆行经襄阳古城的北门,斑驳的城墙映入眼帘,这座古城也随之进入视野。

襄阳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躬耕求学10年,谋划了天下闻名的《草庐对》;一代名将白起、关羽、岳飞都曾经在襄阳城中鏖战。“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传奇故事,在襄阳千古流传;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皮日休等一大批文人墨客,都在襄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襄阳古城是千年灵秀之地。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走进了古城,去亲身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脉动与魅力。

襄阳城地处汉水中游南岸,始建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史书记载,襄阳城自东汉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土城改为砖城。古城墙总长7300多米,城垣上有垛堞4000多个,城墙均高8.5米,宽5至15米。襄阳护城河平均宽180多米,最宽处达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整个护城河宽阔幽静,碧波荡漾,犹如绿色长龙,护卫着襄阳古城。

城门上的“襄阳”二字,由明万历年间的知县万振孙题写。襄阳城与仲宣楼、钟鼓楼、襄阳护城河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古城的中心十字街处建有钟鼓楼,在南街设有谯楼,城内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备的古代城池功能整体。“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城墙坚固,城高池深。

在襄阳古城荆州街,留存着荆州古治遗址。东汉时,献帝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其治所迁至襄阳,襄阳从此成为荆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变化,对襄阳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汉门是古城的标志。史书上对它的战略要津地位进行了定位:“汉沔津梁”“北门锁钥”。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整个城楼具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之风,又兼具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之气,而脊吻、饰件则多采用襄阳地方传统工艺。城台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城楼饱经沧桑,至今保存完好,令人为之赞叹。

古城中的仲宣楼,与黄鹤楼、晴川阁、岳阳楼一起,被誉为“楚天四大名楼”。仲宣楼位于古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此楼故名。仲宣楼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分城墙、城台和主体楼几部分。楼高17米,楼内有壁画石刻《建安七子图》。

古城的东南有一个特殊的建筑:绿影壁,全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绿影壁是明襄王朱瞻墡襄阳王府内的照壁,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

这是一座魅力之城。凭山之峻,据江之险,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

好友的散文4: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文/娃娃

早上和好友聊到“家”以及“回家”这个话题,远嫁外地的她总是想方设法回家,而有些人却偏偏不想回家,反而极力想要逃离。这个状态让我想起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柔奴在别宴上(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听了许久,听过很多次,但我一直不知道原来是出自一个八百多年前的出身卑微的歌姬口中。瞬间,我对这位古代女性肃然起敬,既为她的聪明悟性,也为她的超然洒脱,淡定自如。我极感兴趣地想要搜寻这位女性的资料,希望可以对她了解更多,甚至希望可以在历史长河中能找到关于她的传记,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恒河沙数,除了对这首词的解析,跟这位女性相关的资料基本没有。

言归正传,这句话让我感动的地方除了这位女性,还有其中蕴含的哲思。家,一直都是人们苦苦纠缠的地方,有人想回但却回不去,有人想离却又离不开。无论是回去还是离开,都是对“家”的一种固着,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想要回家的,是因为外面的世界无法让自己心安;想要离家的,是因为家这个世界无法让自己心安。所以,回家和离家,本质都是心不安,都是在寻求一种安心,即一种安定感。然而,安定感在哪里呢?物质?爱情?还是家庭?有人拥有了一切,但还是没有安定感,他们的精神到处漂泊,有时还引领着他们的身体也一起漂泊。

记得有个朋友说他在甘南找到了让他安定的那片高原,那片高原曾经在他的梦中多次出现,而梦中的自己,是一名征战沙场的士兵,就在那片高原上游荡。从那以后,虽然他还是到处奔波,但是心安定了下来,他每年都要去那片高原看看,对他来说,那就是回家,虽然其实他地理上的家乡并非那里。

甚而余光中老先生有一次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说到家乡,记者问,“您的家乡到底在哪里?您说的乡愁到底是什么?”余先生回答说,“我的家乡就在我心中,就是中华文明,我的乡愁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回答让我很感动,对于一个在地理上找不到家乡的人来说。余老先生给了我一个精神上的家乡,而这个精神上的家乡的确也是我潜意识里一直割舍不下的。所以,假如有一个地方可以让自己放置和寄托情感,让自己心安,那个地方就是家乡,这个地方可以是地理上具体存在的、可以寻找到的,也可以是地理上不存在只存在抽象的精神世界里的。

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那些一直找不到家,一直都在漂泊的人们,在追寻和漂泊的同时,可以好好读读书,看看能不能在精神上给自己安一个家。

好友的散文5:微笑的涵义

文/刘映莹

前几日,与好友在外吃饭,落座后,发现正对我视线的是门口站立的一位迎宾小姐。看得出,这是个外地姑娘,二十出头,高高的个子,身着与其他饭店迎宾员无异的旗袍,每有顾客光临或离去,她总会微笑着说“欢迎光临”或“请慢走”之类的话。大概是食客们对迎宾小姐早已司空见惯的缘故,他们要么只顾着和身边的人攀谈,要么就匆匆走过,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而这个外地姑娘似乎也习惯了人们的冷落,在没有顾客经过的时候,就收起微笑,面无表情地站着。她的漠然和热闹的饭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没人注意到,除了不经意间坐在她对面的我。

一个年轻女孩走了出去,外地姑娘的脸上又露出了职业性的微笑。但出乎她意料的,年轻女孩没有像其他客人一样对她视而不见,而是回过头回应了她一个微笑,一个甜甜的微笑。外地姑娘愣了一下,但很快的,笑意重新回到她的脸上。不同的是,那笑是如此由衷,如此生动。年轻女孩已走远,但外地姑娘的笑却依然灿烂。

原来,一个微笑就足以温暖一颗心。

目睹这一切,我不禁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每天下楼,都会碰上一位小姐,她是楼下新搬来的住户。我很想跟她打招呼,但又怕她不理我,自讨没趣。一天,我下定决心打破沉默,可她板着脸;一副冷冰冰的模样,我又犹豫了。思忖半天,终于硬着头皮对她微笑着点了点头,岂料,她马上回应了。后来我知道,其实她也很想认识我,只是怕我拒绝她罢了。

原来,一个微笑就可以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微笑,蕴含着丰富的涵义,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怪不得有位哲人曾说: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从别人的微笑中感受到尊重、肯定、接纳、关怀、友善……又是否将这种温暖传递下去呢?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也许不经意间你已扫除对方心中的阴霾;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许就只一个微笑那么简单。

好友的散文6:给婚姻输入正能量

文/朱凌

好友聚会的时候,我碰见了美娜夫妇。以往只要有聚会,美娜都会把老公盯得死死的,不是让他少喝点,就是一个劲地催促他早点回家,往往是大家刚吃完饭,美娜就拉着老公往家跑。

她老公被她惹烦了,只要是有聚会,便很少带她。而她则不知道从哪得知消息,总能够找到他。一旦找到老公,便会喋喋不休地训斥数落他,所说内容无非就是少喝点酒是为了他好,在外面吃饭吃得太晚,万一晚上回家不安全怎么办?

为此两人时常吵架。美娜是个认死理的女人,她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方好,为什么他就不领情?可美娜的老公则认为,她完全是小题大作,酒喝多少自己心里肯定有数,没必要让她成天挂在嘴上。

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全是这样的鸡毛蒜皮小事。美娜的老公曾经抱怨,说美娜完全就是一个怨妇型女人,什么事情在她嘴中,就成了不好的事情,婚姻似乎也因这些小事情而变得岌岌可危。

只是这一次,美娜不再像以往那样了,整个聚会的过程,她始终面带微笑,偶尔会轻声对老公叮嘱几句,而她老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见她说什么便反驳什么,相反也很温柔地对待她。

看着与以前态度迥乎不同的夫妻俩,我有些意外,闲聊时问起,美娜说,现在她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在生活,还是婚姻当中,都不能过多地干涉对方。以往她不懂得这个道理,总以为自己说的就是对的,总拿着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一旦达不到自己标准,便会指责或者抱怨对方。时间久了,婚姻就变得了无生机,沉闷乏味,正应了那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美娜有天醒悟后,与老公谈心,一起回忆了谈恋爱的甜蜜、婚礼上的承诺,以及孩子降临人间的幸福,觉得两个有缘的人能够步入婚姻,就要用心珍惜、体谅对方,不管什么时候,都应有话好好说,保持与配偶友好沟通的良好心态。

我为美娜的醒悟而欣喜。其实,在婚姻当中,夫妻对待同一个问题,没有什么硬性的标准。就像美娜所说的,以为让老公少喝酒就是对他好,可事实上呢,老公并不能体会妻子的苦心,听多了反而指责妻子聒噪、瞎操心。与其强制老公按自己要求来,倒不如陪在他身边善意提醒,这总比不分场合地训斥数落或拉走他要好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对方好。一旦对方不领情,我们便会抱怨指责,让自己的婚姻充满压力和烦恼。而走进婚姻,就是要同甘共苦,多站在对方角度上考虑问题,包容对方,原谅对方,婚姻的喜悦与幸福才会如期而至。

好友的散文7:我们的朋友圈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自从有了微信之后,从QQ朋友升级到微信好友,同时也有了朋友圈这个东西,可以把自已的心情和状态发在朋友圈里,可是有可能因为几句话,失去朋友的。这就是我们的朋友圈,好友有的在增加,有的在减少,每个好友就像过客一样,时不时地删除添加,所以也是考验友情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你的人生中穿梭,就像塑料姐妹花一样,有的经不进世间的磨练。

朋友圈里有微商,也有宝妈,更有一些平台,还有一些平凡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圈子里,总会有利益在产生,要利用好这个圈子还是有方法的,能够左右逢源才是关键,就像点赞的人多了,可以引起关注。不过也有不少的评论,所以也是人多口杂,是非多。当微信成了主要的社交工具,每个人都成了主角,在朋友圈里表达自已的情感,把不开心和开心都发在圈子中。不过也不发的,也有被屏蔽的,还有三天和三个月的,这可能有好也有坏吧!

朋友圈主要看你的朋友的数量,有的看上去有好多个,其实真正聊天也就这几个,所以有的也是分分合合的,删了又加,反反复复的,所以能长久的朋友也不多,所以也要且行且珍惜,每段感情不容易,能坚持到最后。最怕,就是本来关系很好的,可是因为几句话,就删除的一干二净,也没有留下一句后话。可能人的感情是脆弱的,经不起人世间的考验。

在微信中谈感情,也并不容易,也有真真假假的,虽然有图有字,可能只是一句谎言来遮人耳目的,而且也不发朋友圈,所以现在真玷正的感情也是屈指可数的。朋友圈里是与非不好说。人云亦云,人者见人智者见智,社交虽然开阔了,视野广了,可是在这么多的朋友中,谁是真朋友,那就不好说了。

我们的朋友圈,有好也有坏,只有适当有利用好,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希望我们的友谊可以地久天长,互相关心和学习,还有互相理解和包容,不是说删就删的塑料花。

我们的朋友圈,虽然只是一个平台,可是包括了很多的东西,人世间的真真假假都在里面了,不光只有友情,也有爱情,亲情等情感因素,这样的感情能否经的起考验,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难道不是吗?珍惜我们的朋友圈中的每个人,不是说删就可以删的,遇到他们不容易,成为朋友也不容易,不要让大家失望哟!各位朋友们!

好友的散文8:登山

文/若愚

周末与好友相约,一同去登山。清晨,天有些微微发亮,太阳还未露头,却娇羞地露出了一点点亮光,空气中弥漫着朦朦胧胧的迷雾,灰白灰白的,像曼妙的纱帐,笼罩着一片炫眼的新绿。

我们来到一座不知名的山脚下,这是一座少有人登的山。站在山脚下,远望去,山高约莫有几千米,上山的路蜿蜒崎岖,由大小不一的石块拼凑而成,石路埋没在浓荫中,约隐约现。带着些许的神秘感,我们迎着晨曦开始登山,踩着石阶在茂密的山林中迎山而上,兴奋不已。初夏晨风的轻抚合着鸟儿婉转的鸣叫,相得益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清新、明艳的世界。小草嫩嫩的,绿绿的,朝气蓬勃,一片生机。绿树成荫,树叶在晨光的映衬下翠色欲滴、绿得发亮,亮得有些晃眼。

山里,风是质朴的,空气是清澈的。登山本是艰辛的,但因有了花虫草树,也变得轻松起来。山上,虽没有参天大树,却满是翠绿。晨曦下,远山像洗过一样,青翠乍泄,好一幅浓墨重采有致的山彩画!郁郁葱葱的树枝在微风中嬉戏,摆舞弄姿,时时被风卷起的些许清凉在心际一点点播散、蔓延,吹乱了头发,也吹散了心中的烦郁,心里荡起丝丝甜味。

一鼓作气地爬到半山腰,竟然有些体力不支,准备小憩一番,再努力攀登。这时,突然几只漂亮、耀眼的蝴蝶欢腾地在眼前飞过,一时激起了我的兴致。为追逐那几只翩翩飞舞的彩蝶,我竟忘记了疲劳,朝着蝴蝶飞的方向追去,看着忽远忽近的蝴蝶,我的情绪也随之忽涨忽落、跌宕起伏。此时,一只蓝黑白相间的蝴蝶停靠在野花枝头,当我轻脚轻手地猫过去,满以为能捕捉到它时,它好像能猜想到我的心思,竟傍若无人肆无忌惮的、噗滋噗滋的径自飞走了,时不时的还摇晃着脑袋回头望望我,像是给我示威呢!此刻的我对它只有手足无措、无可奈何的份。虽然没捕捉到蝴蝶,但心情却丝毫未受到影响,看着蝴蝶逐渐远去的倩影,心里不禁自我宽慰起来,蝴蝶也有自己的世界和自由,何必为了一时的兴起,强行把它们禁锢在我们的世界里呢……

越往上走,风越大。满山遍野的野花全开了,有黄的、粉的、红的,一簇一簇的。山道边的树上长满了许多酸甜可口的野果,有个头不大、酒红色的、酸酸的李子,还有像汤圆般大小的橘色酸杏子,吃吃这些果子,还能解乏提提神呢。忽然,一缕山风迎面袭来,虽身上积满了汗水,却顿时感觉舒畅至极,毫无疲累之意。

这时,只听同伴催促到,太阳快出来了,大家要尽快赶到太阳出来之前爬到山顶。同伴的吆喝,像是给每位同伴打了鸡血一样,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努力攀登。有的干脆脱下外套系于腰间,胡乱地打成结,便装易行;有的喝水补充能量,一边擦汗一边爬;有的因背了许多东西,确是有些力不从心,只得卸重了再继续攀登;有的一边说着笑话,一边喘着粗气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真是一步脚印一把汗水啊!

我们走走停停,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在停停歇歇、拭汗嬉闹间,已两个多小时,一回头,山已在脚下,终于爬到了山顶。头顶,已是一片湛蓝的天空。腰酸腿软,汗流满面,但仍然兴致勃勃。站在山顶,放眼眺望,远处的天空似有腾云之势;山下晃动的人影若隐若现;远处的山峰逶迤,朦朦胧胧,给人无限遐想。此时、太阳已从东面绵延的山头缝隙中露出小半张脸,晨阳笼罩下山下的村寨全景尽收眼底,它是那样慈祥宁静。视线中的西面是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和田间机耕道,给绿毯似的田园沟壑和炊烟袅袅的村庄披上了一层曼妙的银纱,别有一番韵味。

人生就如登山,每个人都在前行。人生途中,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给自己加码加重,不懂放下,以至于身心俱疲,最终只能放弃,又怎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学会释重、减负,才能到达想达到的高点,只有在感到负重的时段,适时懂得放下,舍得放弃,才能轻松攀登,也才能有精力欣赏每一瞬间擦身而过的风景,充分的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也才能获得幸福感。

刘墉的《方向》中曾这样阐述:我们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因为它能使你总往高处爬,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每个人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梦,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抑或会遇上一些困境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是因客观原因而需停下向前的脚步。有的人会因此萎靡不振,从而失去实现理想的机会;有的人面对困难却从不气馁,仍会鼓足干劲、伺机而动、蓄势待发,最终赢得机会。

也许我们都曾迷茫彷徨、但决不能在人生路上迷失自己,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坚持梦想,勇敢攀登,努力前行,才能拥有到达人生山峰之巅的机会!

好友的散文9:愧疚

文/郭化明

前些日子,一位好友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一张近日他和老妈的合影,这是他这次返乡专程为母亲90寿辰时摄的。他兴奋地告诉我:“我和母亲的这张合影可称得上是一张40年来从未有过的特写镜头。”

望着这张照片,我暗暗地责问自己:“母亲在世时,你可曾和母亲有过这样的合影吗?没有,这是为什么?”这让我的心猛烈地“咯噔”了一下,我匆忙站起身来取下书架上所有的家庭影集,翻来翻去,翻遍了大大小小厚厚实实的6本影集,却未曾翻出一张我和母亲的合影。

母亲下世已好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母亲,实在是不敢做更多的回忆,因为伤感的事情太多了。

“文革”初起,单位两派斗争相当激烈,有一次开会到深夜两点,母亲竟徒步从旱西关走到水西关来找我,我却没好气地说:“你来干什么呀”?之后,只是把母亲送到单位的大门口,竟让母亲又独自回去了。那时我还没有成婚,总觉得母亲来单位找我,丢了我的面子。

母亲最后几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1986年,市政府办公厅老干部房管处考虑到母亲长期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特通知母亲在金刚堰小区或老军营小区可享受一套水、电、暖、煤气俱全的住宅。母亲为了方便我们上班,毅然选择了老军营小区,而她依然蜗居在那一年四季靠蜂窝煤烧饭、取暖的排房里。

几年后,母亲的病发展得更加严重了,特别是下肢关节肿胀得厉害,膝盖上像扣着一个馒头,明晃晃的。疼痛时母亲常常用擀面杖使劲锤着自己的小腿肚,不时发出“砰砰”的声音,我们回家看望她时我总是吩咐闺女去给奶奶捶捶,自己却从来没有一次亲自给母亲捶捶背,揉揉腰。现在想起来鼻子酸楚楚的。

最让我痛心的是母亲临终的那年,我和闺女、女婿推着母亲上街,刚出新建路口,就看到一家饭店贴出招牌,今冬新推出的涮羊肉现已上市。母亲高兴地说:“有机会咱们全家品尝一回!”当时,我没在意,后来住院了,母亲再一次提及此事,我一口答应,只要病情一有好转,我们一定推着您“涮”它一回!可是从那以后,母亲的病情一直走向反面,以至卧榻不起。现在想起来,后悔死了!当时愚蠢的我怎么就想不到推着母亲进去吃上一顿,哪怕是只吃上一口也罢!哪知道,竟连母亲这最后的一点“奢望”也成了泡影!

古云“人穷则返本”。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忽视了在每一个细节上随时随地地关爱老人、孝敬老人和感恩老人。每当我回忆起那昔日的岁月时,留给我的只能是更多的内疚、羞愧和悔恨。

好友的散文10:春天,我们踏青去

文/吕文艺

周六,风和日丽,好友丹邀我去武穴江滩踏青。

小车在江堤上慢行。一片片油菜花如金黄的地毡,星星点点地散铺在江堤下。远远望见一片红色的桃花林,我们下车去看桃花。

这是一片盛开在江滩的桃花林。粉红的桃花开得正欢,灿如红霞,蔚为壮观。成群的蜂蝶疯狂飞舞在花间,仿佛正在使劲传播春天的新闻。阵阵清香扑入怀抱,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桃花的香气,顿感身轻如燕。

“不到江滩,是感觉不到春深似海的!”我情不自禁地对丹说。

“是啊,姐姐,你站到那棵花朵繁密的桃树下,我来给你照相!”丹满脸笑容,如盛开的桃花般动人。

我站到桃树下,戴上墨镜,扮个鬼脸,只听咔嚓一声,美好的记忆就定格在灼灼桃花间。

往前走,是大片的油菜花。油菜花密密匝匝地拥挤在一起,互不相让,仿佛都想要露脸抢镜头似的。那耀眼的金黄,叫人浮想联翩:什么叫流金溢彩,什么是流金岁月?站在金黄的油菜花前,突然就明白了遣词造句的高妙。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拍拍胸口,缓缓神,我悄悄地往油菜花林一钻,多想变成一只小蜜蜂,把春天的花香与甜蜜全部吸进嘴里,流进心底。

路过一片豌豆地,但见碧绿的茎叶上摇曳着洁白的花朵。突然记起,七岁的侄女曾把豌豆花想象成天鹅,说豌豆花正中间的突起部分是天鹅头,分布两边的花瓣是天鹅的翅膀。仔细看看,真有些像。更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在这片雪白的豌豆花中,竟然挺立着一株紫红色的豌豆花,也算一枝独秀吧!这时,善于捕捉美的丹立刻调准镜头,拍下这艳丽秀美的豌豆花。

“姐姐,我们到更远的地方去看风景!”

江堤上,一垄垄的油菜花都被甩到车后,我们来到绿草丰茂的上洲。平时在城区见不到这么多的青草,我有些欣喜若狂,低下头来亲吻绿油油的植物时,才看清这不是普通的野草,而是一棵棵挺直了腰杆的芦苇。

我脱下外套,摘掉眼镜,站在芦苇丛中,不禁吟道:“乙未上洲,朋友如妹,邀我踏青,激我诗情。绿苇凄凄,江水低吟,春风浩荡,芳草美人。”

姐姐,快记下来,这几句一定要写到文章里去!”丹边拍照边对我说。

就在我低头之际,发现芦苇丛中竟然长有蒌蒿。这可是城里买不到的野生蒌蒿。家乡人叫蒌蒿为泥蒿,大概以为它是从泥巴里长出来的野蒿吧。只是很少人知道它是抗癌第一蒿。苏东坡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大概就是芦苇丛中长满了蒌蒿吧?蒌蒿炒腊肉,是父亲爱吃的风味小菜。记忆中,灯光下,母亲做的一盘蒌蒿炒腊肉,可以让父亲边吃边聊到很晚。

“姐姐,快听,有野鸡在咕咕地叫呢!”丹提醒我。侧耳细听,果然听到咕咕的叫声。寻声觅去,却找不到野鸡的踪影,反倒发现不少鲜嫩的枸杞芽。我有点惊喜:春天吃枸杞芽,能够排毒养颜,便不顾丹的催促,埋下头认真采摘起来。

唉,春天的大地上到处是宝,真恨不得把整个春天都抱回家!

好友的散文11:亦为消遣亦为藏

文/刘鹏飞

每当有好友或至亲见到我收藏的几大柜“宝贝”时,总会问起这样一句话:“现在能值多少钱?”每当听到这句话,我都是微微一笑,顾左右而言他。他们哪里知道,我的收藏,只是一种爱好,从没有想过以此发财。

一个人光为利而收藏时,马上就会失去收藏的乐趣。利一旦占据收藏者的内心,收藏者就会急功近利,变得焦躁,变得不可理喻,变得心态不平衡,那样不但不利于身心健康,更不利于自己的收藏。

我认为,收藏增值是一件“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可勉强,更不能强求。因为收藏除了想让自己的“宝贝”保值增值外,还可以让我们充实自己的生活,增长自己的见识。只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的收藏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拿我收藏的近二十件清朝鼻烟壶来说吧,看着这些做工精美、材质多样、小巧玲珑的小玩意,我心里都会生出一股无比愉悦的感觉。同时,也有了想了解鼻烟壶历史的欲望,甚至对一些特别漂亮的鼻烟壶,还想知道它的来历,在书中看到有关鼻烟壶的文字,也会格外留意。

我知道鼻烟是明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玛窦传到中国的,有了鼻烟也就有了鼻烟壶。还在许多古籍中知道了鼻烟的用处,《随銮纪恩》就有这样的记载:“用(鼻烟)瓶悬之带间,闲以小指挑分许,嗅入两鼻观,最能去疾。”《清稗类钞》也记载:“鼻烟,以鼻吸取之烟也。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正因为鼻烟的值钱,人们爱屋及乌,鼻烟壶也跟着身价百倍,清朝皇帝把鼻烟和鼻烟壶都作为重礼赏赐给他所喜欢的大臣们。

在古典书籍中,我也格外注意有关鼻烟壶的记载。知道鼻烟壶是清朝不少达官贵人的至爱,大贪官和珅一个人就收藏了2390多个鼻烟壶。《红楼梦》中的晴雯见到西洋珐琅的鼻烟壶上,有个两肋有肉翅的黄发赤身女子,“只顾看画儿了”,竟忘了用烟。我还知道“内画鼻烟壶”是在嘉庆末年道光初年出现的,它是一个和尚得益于一位寄宿寺庙的地方官吏,用烟签掏挖壶壁上剩余的鼻烟,在内壁上无意中画出许多美丽的划痕而发明的。总之,鼻烟壶给我增加了不少知识,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鼻烟壶是这样,其他各种各样的“宝贝”也都是这样,它们在给我带来无穷无尽收藏的乐趣的时候,也给我带来了增加知识的快乐。

好友的散文12:不坐橙色座椅的人

文/汤飞

有次,我和好友老陶一同外出。因彼此均属资深无产人士,无房无车无积蓄,只好乘坐公交车前往目的地。

其时正值午后,车上并不拥挤,大多数乘客自顾自地玩手机,对周遭的事全不关心。只有不小心踩着别人脚了,才会响起一声小心翼翼的“对不起”和大度亲和的“没事”。

非常巧的是,车上正好空着两个座位。可不巧的是,它们是橙色的,老弱病残孕专座。乘客们各自安坐,没人需要别人让座,我心安理得地坐下来,并对老陶说:你坐前面这个位置,下了公交车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步行呢。

哪知他拉着扶手站定,并没有要坐下的意思。我以为他没听见,于是再次示意。

“没事儿,你坐吧。”

他摇摇头。缓慢而坚定。

“待会如果有人需要这个位子,咱们再让出来不就完了吗?现在反正空着也是空着。”

“我真的不坐,你也别小题大做。”说完,他望着窗外,陷入沉思之中。一路无语。

他的举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原来这里面有故事——

几年前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公园乘完凉,坐公交车回家,刚开始人也不多,我便随意坐在一个橙色座椅上。后来上车的人越来越多,身旁的人已经形成一堵墙。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司机为了避让一辆不按交通规则行驶的轿车,踩了急刹车,站在过道里的人似潮水一般涌向前去。在一片骂声中,分明夹杂着一句“唉哟”,好像是位老人。我立起身来,发现离我三步远的地方,一位老婆婆摔倒在地,想是摔得比较重,一时没力气起身。旁边的人惊魂初定,加之对扶老年人一事十分敏感,谁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我连忙分开人群,过去扶她起来,说:奶奶,快到那边坐下。她是位很有修养的老人,微笑着说了一声“谢谢你,小伙子”。我脸一红,心想:这位子本来就是属于您的专座,是我没能及时给您让座。但这话不好意思说出口,只得若无其事地移动到中门去了。你说也奇怪,从那以后,每当我坐橙色座椅的时候,不管有没有人需要我让座,都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脑子里总是隐隐响起“让座”的声音。只要有老人或抱小孩的乘客上来,我一跃而起,把位置让出去,全身一下子说不出的舒坦,如同解脱了肩上的千斤重担。渐渐的,我再也不坐那些位子了,即使没人需要让座。我宁愿自己站着、让它空着,自己舒服、别人方便。这是习惯,改不了了。

不过,我还是鼓励别人,能坐着的时候千万别站着,造成资源空置也不好。

兄台高见!

好友的散文13:“轻移民”生活

文/汤小小

周末,好友小雅忽然打电话来,邀我“郊区一日游”,惊得我半天没回过神来。要知道,这家伙可是出了名的大忙人,去年才按揭在市中心买了套房子,房贷压得两口子春节都不敢回家。还郊区一日游,别说她没这个闲工夫,就是有时间,也舍不得这游玩的费用啊,为了不让移动榨取那几毛钱电话费,她可有半年没主动联系过我了。

见她言语恳切,连地址和乘车路线都一一交待清楚,我只好半信半疑地出了门。坐上公交车,城市的喧嚣渐渐甩在了身后,一小时后,在郁郁葱葱的马路边看到了阿雅的身影。

还别说,郊区就是空气好,没有拥堵的车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菜园。阿雅指着不远处一幢单门独户的二层楼房说:“这就是我家了!”

我再次吓了一跳,难不成这家伙买彩票中了500万?市区里的房子不住,在郊区又买一幢新的!

阿雅笑道:“我把市里的房子卖了,买了这一幢,一次付清,再也不是负翁了。”

我三度惊讶,市里房子离公司近,上下班多方便啊,干吗非得住到郊区来?阿雅笑而不语,只是领着我参观了她家的菜园,又在院子里喝了茉莉花茶,生活似乎一下子充满了情调,一向火急火燎的我也不知不觉爱上了这种慢生活。

阿雅说:“住在市区里,房子贵,一切都贵,生活像块大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里就不一样了,虽然上下班远了点,但开销小了很多,蔬菜都是自己种的,绿色环保,重要的是,压力没有那么大,人会快乐很多。现在,很多人都爱上了这种轻移民生活。”

小雅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身边真的有好多人过上了,市中心房价太高,移民到郊区居住;外企工作压力太大,为防过劳死,移民到民营企业;大城市消费太高,移民到小县城……总之,觉得现在的生活太苦太累,无力再承受,就移民到自己可以轻松hold住的生活中去。

好友的散文14:再爱土地

文/若帆

甲午岁末,与几位好友利用周末驱车到梅城郊外的梅江区白水村,白水村山环水抱,四周高山拥簇,层峦叠嶂,自然天成一个小盆地,一条小溪绕村而过,这条小溪是清凉山水库的水源头。进入村庄,出乎意料的是人烟稀少,煞是荒凉。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村民,村民告诉我们,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千多人的行政村,如今只剩下十多个人常住,昔日热闹的小乡村变得寂静无声,村里原来丰产的土地全都撂荒,眼前是杂草丛生,野花飞舞,有的已经生长出人头高的树苗,我耳闻目睹,感慨良多,物是人非,心中顿生一种难以言状的伤感,甚至有点悲凉。

曾几何时,人们把土地当作神一样来顶礼膜拜,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就昭示着人由土而生。皇天后土,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我们的祖先,凭着他们的胆识和智慧,由聚居山林,以禽兽为邻,到聚众走向平原,与土地为亲,与土地唇齿相依,不离不弃,在接受土地、痴爱土地、扞卫土地、传承土地中声声不息,世代绵延,与土地萌发了血浓于水的爱意,结下了鱼水之情,也正是为了这种相亲相爱、鱼水之情,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不少劳动者为了土地的归属而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悲壮斗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围绕着土地这根敏感的话题来撬动人们的神经,为土地而战,为土地而生。曾几何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人们幸福人生的追求。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神州大地,农民包产到户了,土地终于下放了,这就好像束缚在农民头上的紧箍咒一下子解除了,土地真正回到农民手里,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记得那时我读初中二年级,我家七口人,一共分得四亩多地,全家都非常高兴,谋划着如何耕种,如何多打粮食。父母和奶奶天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在田头地尾忙碌,我们兄妹在农忙时也全力帮忙,一年忙到头,早、晚两造收获了八千多斤稻谷。在我们村里,简直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丰产丰收,最穷的都不会饿肚子了。

从全国的范围看,短短十多年时间,广大劳动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搬掉了落后和穷困这两座大山,解决了中国的头等“温饱问题”,如此神速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土地的改革,主要得益于中国人对土地虔诚执着的热爱,对土地的渴望和依恋。

但是,遗憾的是,渐渐地,人们对土地的爱意在变淡,感情在变淡,依恋在变淡,慢慢地变得不屑一顾,甚至慢慢有了恨意,再后来就开始了背弃和逃离,弃土地而去,毅然决然,头都不回。那种弃土地而去的决绝,不是亲眼见到,真的很难相信。对于我这个在农村长大的人,这个变化,简直相当于永恒真理也悄然变了。

这种悄然变化的起点在哪里,说也说不清楚。用当兵的方法逃离土地?还是通过读书考大学“脱谷壳”进城离开土地?抑或通过进城打工洗脚上田背弃土地?很难一言以蔽之。

像恋人一样,心中不爱了,就分手。实在无法分手的,便常常唉声叹气埋怨自己命苦,天生种地的命,“死田螺不会过坵”,在中国已没有多少人真心实意、心甘情愿耕种土地了。

2007年下半年,我在广东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时,在《岭南学刊》发表了毕业论文《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在撰写这篇论文时,对人们背弃和逃离土地造成大量土地丢荒弃荒的原因进行过细致深入的调研,归结起来主要有几点:

一是种地苦。由于包产到户,导致土地分散、零碎、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种地回报少。人们耕作土地野外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暑去寒来,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旱涝不保靠天吃饭。

二是种地穷。往往存在有收成没收入、增产不增收等现象,往往出现谁家种粮谁家穷的情况。在一些村庄全村最穷的,往往都是种地的,单纯种地的人家,没有一户日子好过,土地与贫穷几乎成了同义词。

三是种地乏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迅速地变大、变高、变美很精彩,而农村没有田园牧歌很无聊,听不到音乐享受不到艺术很乏味,看不到都市的热闹很寂寞,喝不到咖啡、香槟很无奈。

四是种地低等。土里刨食地位低,常常被人瞧不起,常常被人嘲讽取笑。只有没出息的人,只有天生“泥腿子”,才会一辈子守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

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愿意种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爱土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悄悄地离开了土地,导致大量土地闲置,年复一年,只见田园荒芜,到处荒草萋萋。曾经被农民视为生命、看作“命根子”的土地,曾经为它争吵、为它械斗、甚至为它流血的土地,而今却被农民无情地抛弃了。

假日,我经常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乡下老家,看到左邻右舍都丢下土地进城打工了,而年过七旬的父母仍然在自家的土地上忙碌流汗,不禁问父亲:“我们兄妹都出来了,您们也不愁吃不愁穿了,为什么老是就放不下几亩地呢?”父亲却振振有词:“我跟***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靠这土地刨食,靠这土地供你们兄妹上学,对土地有感情了,土地就像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了土地,就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安全,我们什么时候都不怕”。

是呀!父母只是中国普普通通的老一辈农民,他看得比我还远,想得比我还透,他的话折射出中国老一辈农民对土地质朴而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使我感受到父亲的睿智。不管有多少理由,也不论是什么理由、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抛弃土地,我们都应该珍惜土地,爱护土地。

因为,土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根。它生长了庄稼,养育了我们,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我们提供生命之粮,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土地了,就有可能活不下去;如果我们不爱土地了,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不会为自己“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而继续骄傲下去了,粮食安全更无从谈起。

也因为,土地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它埋葬了我们先人的骨骸,安放了我们先人的灵魂,留存了我们太多的情和爱,蕴含着太深的我们与土地的哲理,阐释了太多的我们与土地的大道理,我们的生命在土地中滋生,我们的生命又在土地中轮回。

还因为,土地孕育了我们的希骥。它是我们心灵的慰藉,它是我们生命的依傍。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有了土地,心里就踏实;只要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就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人类跨越千年进入了今天崭新的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百年的磨难与艰难的跋涉之后,已经走向了复兴之路,开始了共圆中国梦。但是,再爱土地,仍然是我们必须面临和共同关心的事关全局的话题,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大课题。

科学家早就说过,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只有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才适合植物生长和人类的生存,它的价值和我们的生命可以划等号。时至今日,即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头做起,用十倍百倍的爱来呵护养育我们的这块土地,也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土地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永远是我们至高无上的神。

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如果把农业放在末位,如果不再爱土地,如果农村的面貌没有彻底改变,我们的现代化将不会最终实现,中国经济也很难振翅高飞或是飞得不会太远,中国梦将很难梦想成真!

好友的散文15:保证中奖

文/孙汉宁

好友小周郑重地送我一张邀请函,“我们公司周六上午开十周年庆典,可以凭邀请函抽奖,你一定要参加,我敢保证你中一等奖!”在我狐疑的目光下,小周一再强调让我务必前往。

我按时到达。说是庆祝公司成立十周年,无非是以庆典为由头销售产品。还真有现场抽奖活动,参与者的邀请函抽奖区被工作人员撕下,塞进一个大纸箱里。主持抽奖活动的,正是小周。

三等奖 、二等奖先后抽出,均没有我的名字。最后,开始抽取一等奖。小周热情地邀请前排的一位小女孩上去抽奖。小女孩羞涩地上台,小心翼翼地抽取一张。小周展开来一瞅,读出中奖者的名字。可是,台下无人应答。小周呼唤三遍,始终无人应答。他叹气摇头,无奈地宣布该中奖人作废,重抽。

这次没让别人抽,而是小周亲自操刀。探手入箱,神色庄重地摸索半天,掏出一张,煞有介事地看一眼,接着高声读出我的名字。我诧异地上台,忐忑不安地领取一等奖:一台高档饮水机。

事后问小周何以抽中我,他狡猾地一笑:“抽中的不是你,我只是读了你的名字,反正台下没人知道我抽中的是谁!”我再问:“最先抽到的那张为什么没人认领?”他笑:“这还不简单?我读中奖者名字时,随便编了一个假名,当然没人认领了,这是为第二次抽到你做铺垫。造假,也是讲究学问的!”

好友的散文16:静心升级

文/李小彦

我和阿朱是好友,我们都喜欢玩网络游戏。一有空闲我们就结伴去网吧,常常一玩就是一个通宵。

阿朱谈了一个女友,很喜欢跟他QQ聊天。女友晚上在家没事干,总是在QQ上黏着他。

阿朱跟我玩的是同一种网络游戏,由于女友黏人,已导致他大大落后于我的级别。我快晋升到帮主一级,他还在“原始部落”拿着个破棍斗野兽。阿朱不着急是假的,但又无法摆脱女友,只能望着我频频升级而叹息。

昨天晚上,我和阿朱又来到网吧玩网络游戏。不一会儿工夫,他的女友就通过QQ来找她。我埋头玩着网络游戏,他敲着键盘跟女友交流着什么。

大约过了10多分钟,阿朱停止与女友聊天,并转身对我说:“这下她不黏我了,今晚我总算可以静心升级了。”我疑惑地问:“你跟女友闹僵了?”阿朱摇头说:“没有。刚才女友说她的电脑不好用,让我指点着杀病毒。”我说:“指点杀病毒咋会让她不黏你?”阿朱坏笑着说:“女友是个电脑盲,刚才我指点着她把电脑系统的主程序删了,无法运行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