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文章

请欣赏看书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看书文章1:我与经典有约

文/沈一钒

从小,我就很爱看书,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爱读诸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经典童话和寓言故事书。读《白雪公主》,让我懂得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人要做个善良的人;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懂得了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读《丑小鸭》,让我懂得了坚强、勇敢、乐观是一个成功的法宝……这一个个简单、朴素、纯洁而又美好的故事时时感动着我,让我体会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这个寒假,我开始尝试阅读古典名着——《三国演义》。书中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让我对它真是爱不释手。刘备,在卖草鞋营生时仍心怀天下,想着为国家效力,在诸葛亮等人的辅助下,终于开创了蜀国大业;他的儿子刘禅,同样有诸葛亮的辅佐,却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最终成了亡国之君,还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料;吕布,虽然是当时第一猛将,勇不可挡,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因自己无理想、无主见,每次失败后都像丧家之犬,投奔不同的主人,最终一事无成,被人绞死;关羽,虽能文能武并有非凡的毅力,过五关斩六将,意气风发,却因骄傲自满,大意失荆州,最终败走麦城,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马谡,自幼饱读诗书,能言善辩,却总是纸上谈兵,最终因不听王平建议,失守街亭,为诸葛亮所斩,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自古乱世出英雄,但没有哪个时代能如三国时期那样涌现出如此多的经典人物。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再现了群雄逐鹿的精彩瞬间。阅读这样的名着,既丰富了我的语言词汇,也让我知道了“三顾茅庐”、“乐不思蜀”、“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来历,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仅需要远大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为之奋斗的决心,而且要做到不骄不躁。

常听人们说:“半部《三国》打天下,一部《论语》治天下”。我相信,与经典名着相约就等于交了一个终身受益的好朋友。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看书文章2:饮下一盏月光白

文/张军霞

看书至深夜,站在阳台,看到邻居家的灯,一盏盏都已熄灭,夜空中唯有一轮明月高悬,不由想起曾在书中读到这样的句子:一个女子在月光下喝茶,茶喝完了,将茶盏置于桌上,等待盛满月光,饮下一盏月光白。月光白,多么美好的字眼,我专门为此查过资料,普洱茶中,当真有一种茶叫月光白,据说因为它制作工艺特殊,茶叶成形之后,奇香无比,却又形状奇异,上片白,下片黑,看起来就像黑夜中的月亮,故得名“月光白”,我不懂茶道,却爱极了这样的形容。

夏日的傍晚,我最喜欢在月光下散步,楼下就是公园,从门口的广场到里面的假山,凡有灯光的地方,几乎都有成群结队的人在跳广场舞和健身操。我喜欢静,总是悄悄绕远一些。小树林那边就有一片空地,因为位置相对偏僻,少有人来,除了那一对老夫妻。我时常遇到他们,不带什么音响设备,只在手机里选好曲子,把它置于草地上,两人就携手一起跳起舞,舞姿不是多么好看,一招一式却极为专注。我绕着小树林散步,时常看到他们跳完一曲,坐在石椅上,拿起自带的水杯喝水,歇息,有时聊几句,有时什么也不说,只在月光下静静地坐着。有一天,他们忽然不来了,月光下的这片空地变得有点冷清。再过些天,小树林里终于又响起了音乐,我闻声而去,却只看到只有阿姨一个人,舞曲在月光下流淌,一如往常那样,她一动不动地坐在树的阴影里,手里还握着那个水杯,却再也没有人共舞。再后来,阿姨也不来了。有月光的晚上,我再走过小树林时,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

多年前,我在小镇上中学,在毕业将要离校前的那个夜晚,我和几个平时要好的姐妹,坐在宿舍前高大的梧桐树下,聊天到深夜,迟迟舍不得去睡,月光静静洒在每个人的身上,在离别的伤感之外,又格外增添了一种朦胧的惆怅,我们没有饮酒,却仿佛醉倒在了月光里,一个个心中悲意涌动,唯恐这一离别,将再也无缘相逢。毕业多年,我每次想起那个月光下的夜晚,还会觉得伤感,而其中有两个人,竟然从那以后,彼此真的没有再见过。她们,有的去了遥远的城市,音讯皆无。有的后来又在微信中找回,却只是泛泛地聊几句各自的经历,就成了躺在通讯录中熟悉的陌生人,曾经那么深情的月下畅谈,再也不会重新上演。

当然,月光下也有动人的故事发生。就像我前几天散步时,遇到一个五、六岁模样的小女孩,她在月光下奔跑,试图抓住自己的影子。妈妈追上来,让她喝水,她低头看一眼自己的小杯子,惊奇地嚷着:“妈妈,快来看啊,月亮落在了我的杯子里。”说罢,她仰起头,喝了一口水,再低头看:“月亮没被我喝掉,它还在呢……”妈妈就“咯咯”地笑着,还用手机拍下了视频。多年以后,小女孩会长大,会离开家,也会忘记了水杯中那个小小的月亮,但无论她走到哪里,这一幕都会刻在妈妈的心里,在每一个有月光的晚上,不需要思量,却永远也不会忘。

白月光,月光白。我独自在月光下唏嘘时,男主人也从书房走了出来,他捧来一杯水,我接过这染了月光的杯子,忽然觉得,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心中有人爱、能够被人爱,就不必惧怕时光的流逝,月光下的每一刻,都值得铭记和珍惜,就如同迟子建在《我的世界下雪了》中所写:“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看书文章3:有一种寂寞

看书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说有那么一种寂寞不是看书就可以填满,不是和人在一起就可以消除,也不是其他的什么就可以代替,也许我也天生就具备这样的寂寞,在慢慢适应的同时我也开始习惯和享受它,慢慢在流年里长大。

这几天心情还是不好不坏,昨天去了图书馆借书,很有一种满足的感觉,活着总得做点什么,对于爱情的崇拜到现在像是看传说一样对待整整花了我一年的时间,是不是人被感情伤害了之后都是一副不相信爱情的样子呢?

又有人加我了,不过还是安分守己比较好,我忽然怀疑他到底知不知道我是男生,要是弄错了就不好玩了,唉。

其实很多人说同性恋应该勇敢的,可是我也开始不用敢了,因为我真的好怕那种负面的东西和压力,所以我做不到坦诚的公开我的性取向,至少哥哥说得对没必要为了一时的孤勇来伤害自己,等到有工作了再定下来也行。

至于有没有那个人出现照顾我,慢慢的等时间安排吧。

有那么一种寂寞我们无法抗拒,只能慢慢接受他。

看书文章4:好书是朋友

文/李国庆

我爱弹吉他也爱看书。如果去旅行,路程远的话我会带上一本好书我,如果路程近的话我会带上我的吉他。这样旅行就不会孤单了。

带上一本好书去旅行,那是件非常有有意义又有趣的事。你可以一遍一遍地读而不会乏味。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每一次品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你会发现,原来一本好书里有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自由地遨游。

如果你去爬山,带上它能解疲劳;如果你去划船,带上它能陶冶性情。所以,不管你去哪里,带上它,你都会有不一样的精神享受与体验。你可以读一遍又一遍,好像是在交一个好朋友,它会告诉你许多许多你所不知道的事,每一次品读你都会有这样的感叹:“原来你知道这么多呀!”。

一本好书值得你读成百上千遍却不乏味,反而让你更想读下一遍。

看书文章5:书生宁静

文/佚名

每个人看书的目的,大概都不尽相同。

常看到有人捧着厚厚的《厚黑学》,希望能练就皮厚腹黑的本事;也看到有人对成功秘诀之类的书特别着迷,总觉得看了这类书,自己跻身高大上的几率就高了许多;也有人为了升学就业而抱书苦读,希望从中获取功名利禄。

可对我来说,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宁静。

当我会拿起书的时候,多数都是心浮气躁的时候。觉得烦了,思绪纷扰,难以理清,于是就会拿起身边常备的一本书,慢慢翻,慢慢看。渐渐地,那些铅印的字仿佛有一股魔力,总能让人的心绪归于平静。

而这种平静,对每个人的生活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平日里,你习惯戴着面具做人。人前活络,人后落寞。时间一久,恐怕连自己都记不得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模样?渐渐失去自我,习惯以别人期待的方式和面目出现,于是在自我之外,总会因世俗眼光,而多出一个虚假的自己。

而看书,是为数不多的、不需要戴着面具的时光。你面对的,是古往今来的人所留下的文字。面对这些文字的时候,是不需要你去迎合,也犯不着怀有戒心。此时的你,卸下了心防和面具,用本心来品读手中的书。任何一缕细微的感受,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体会,都来自内心深处蒙尘已久的自我。

也唯有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几乎被自己遗忘的自我,才会重新浮出水面,为自己所察觉。做多了不由心的事,再次与本心重逢,这样的欣喜往往是难以言喻的。你会惊觉,原来自己也曾有率直而纯真的初心,只不过后来,渐渐蒙了尘。

放下心防,找回宁静,邂逅本心,这是获得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唯有在宁静中,我们才能知道,哪些是好的,适合自己的;哪些是不好的,不适合自己的。此时此刻,我们做出的决定,才是出自本心,能为自己获得幸福的。

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多读书,多些静谧的时刻,生活便会好很多。而在喧嚣之中,哪怕得到再多的名利,也难以让你的心宁静片刻。你觉得自己成功了,有房有车,有钱有势,可总有一天,如果有机会静心品味,你便会发现,这一切不见得是你想要的。而你在这样虚假的快乐中,游荡得太久,以至于都忘了自己该是什么样子?

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就是书能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在书中,你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你可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于是,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

有句话,真的挺唯心,但细细一想,却又挺有道理。当你心静了,这世界也就静了;当你觉得美好了,透过你的眼睛,这世界也是美好的。

看书文章6:带爷爷看书去

文/晓晓

孩子的爷爷很喜欢看报纸,家里订阅的报纸,在墙角层层叠叠垒得有人那么高。他不仅喜欢看报纸,遇到好的文章或者养生小知识,他还会剪下来收藏。每年单位里搞征文,孩子的爷爷都能拿到名次。

孩子不喜欢看报纸,因为全是字,她还小,认不全,也看不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书店看了一回书,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类儿童书籍,看得她眼花缭乱。自此,孩子就爱上了逛书店。孩子想逛书店看书,这自然是好事,可我们工作忙,无法天天都陪着孩子上书店读书。一天,当孩子吵着又要去书店时,爷爷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本来陪着孩子去书店看书,是爷爷不得已而为之,没想到一来二去,他也爱上了上书店看书。此前,退休后的他除了阅读自家订阅的报纸,平时的休闲活动也就是出门散散步、爬爬山,也几乎从来不逛书店。陪孩子上了一趟书店,看到书店里,或坐、或站,姿态各异的读书人,以及品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书籍,孩子的爷爷感叹不已,说:“原来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还可以让人看书。哎呀,我可不是‘OUT’了嘛,竟然才知道有这样的好地方。大宝,以后还带爷爷来这样的好地方哦。”之后,但凡我们带着孩子去过的书店,孩子都会让爷爷带着去一遍。孩子上学了不在家,她爷爷也会自己上书店看书,养生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知识……他都能在书店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一老一小相伴上书店,爷爷陪着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孩子的知识。见他看得入神,孩子总会好奇地问书里讲的是什么故事,孩子看不懂的,他便用孩子能懂的话读出来。这一老一小,你讲给我听,我讲给你听,其乐融融。教育学家曾有言,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庭氛围异常重要。孩子与爷爷共读,且边读边说、边读边学,无形中加深了孩子对阅读的喜爱,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读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尤其是家人一起读书的氛围,那更是妙不可言。上周末的时候,孩子的爷爷说:“这一年陪孩子上书店看书,收获不少,去书店看书,不花钱,涨知识,我觉得很好。大宝,走,带爷爷看书去!”

看书文章7:拥茶造冬闲

冬,是闲的季节。是该喝喝茶、看看书、赏赏花、晒晒太阳的时候。

前年,从旧房改造的废墟中得一水磨盘,上下两片。上片改做独立茶盘,置客厅;下片改造成石桌,落阳台。喜欢它们拙朴的外形,一个普通的民俗物件,也算物尽其用了。

阳台南向,外无遮挡之物,日起日落,阳光挥洒不断。经常在阳台的石桌之上,泡一壶茶,坐老椅之上,读点闲文,任阳光普照,安稳身心。

总以为冬日的太阳不如夏秋般的热烈。记得小时候和父亲在冬日搬着板凳,坐在老家院子北面的鸡窝之上,晒太阳的场景,是需要穿着棉衣的。现在于阳台晒太阳,棉衣是穿不住的。窗户上的玻璃遮挡了寒潮,任阳光穿透入室,依然热烈。

一壶生普,唇润喉展,手握一卷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不枉冬日的这份闲情。看到过多篇茶诗的记载,然惟卢仝之“七碗茶”印象深刻,活脱脱将茶水当做了“神汤”:“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五碗还算是人,这到了第六碗就要成仙了。然若遇到《红楼梦》的妙玉,却是免不了要挨骂了。妙玉主张“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一个乐茶豪情,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与心怀幽情,具雅致情调的女子相逢,保不准会产生一桩风雅的公案。然两位深谙茶道,才情两具的才子佳人,却同拥有着悲惨的命运,让人惋惜。

古人的闲情格调,是现代人无法比拟的。他们保有着严谨的人格,保有着对自然的敬畏,保有着生活的洒脱。茶圣陆羽是一个孤儿,不问俗世,悠然一生,皇帝要给他官做,忙不迭的逃跑,终生不入宦途,成就流传千古的《茶经》,闲事不朽。供春一样出身贫寒,是为家奴,偶然捏捏泥巴,却开紫砂壶之鼻祖,闲作成精了。正如林师所说,茶道是由一帮小人物创造出来的,没有大师。所以说不要认为闲情是懈怠之由,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修为的方法。

未及不惑之年,却常常怀念幼时的往事,追求闲的情调。有个说法,怀旧是一个人老化的象征。看来自个是未老先衰了,婉尔一笑,并不介意。心绪时常不情愿的乱窜,往往在忙忙碌碌的时候感到跳进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圈套。杂乱的因缘无限放大个人或小团体的私欲,很少有人会考虑后续的问题,很容易迷失。时时告诫自已,要慢。快了,心灵会跟不上;太快了,精神短少了升华的时段。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有钱万贯,也是黑白一天; 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间; 宝车百乘,也是有愁有烦; 高官厚禄,也是每天上班; 妻妾成群,也是一夜之欢;山珍海味,也是一副肚腩; 荣华富贵,也是过眼云烟。找点闲情,总比日思夜寐的俗念,来的实在。

闲一点吧!太忙,造一下闲情又何妨。

看书文章8:美丽的梦

文/马琦侣

晚上,看书的我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迷迷糊糊地感到自己睡在一朵白云上,而且云朵上还有一所学校。

突然,我看见张老师走到了我的身旁,拉着我的手走到一个蘑菇房旁,亲切地对我说:“马琦侣,这里以后就是你的房间了。我发现周围也有好多蘑菇房,透过窗户我看见了我们班的同学,原来同学们都来了,我们都来蘑菇房里上学了。第二节课,我们跟着张老师走进一间开满了鲜花的玻璃房里,房子中间的桌子上有一只母鸡,我用手轻轻一摸母鸡的背,它便咯咯地叫一声,马上生了一个热乎乎的鸡蛋,我敲开鸡蛋一看是煮熟了的,原来母鸡是假的,桌子的旁边站着一头奶牛,我拿着玻璃杯放在奶牛乳房下面,玻璃杯里立刻注满了浓浓的牛奶,走近一看,奶牛是假的,大家争着抢着要骑牛。热闹了好一会,全班同学坐到桌子前,吃着香喷喷的早餐。

我们的教室是在草坪上,我们在张老师的面前排成半圆形,早晨的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将影子留在我们身后,张老师开始上课了,老师问我们:“,小朋友们,你们都转过身去,看看你们身后有什么?”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影子”。

突然,我的影子不见了,云朵上的学校也不见了,我被吓了一跳,原来我是在做梦呀!

看书文章9:我为父亲读小说

文/江左秋

父亲喜欢看书。父亲的阅读不仅仅在于中外经典,更多的是杂志。自记事起,父亲的案头就没有离过书。

父亲教了40年书,订了40年杂志,大都以文学类为主,平均每年订三至五本,其中《人民文学》或者《小说选刊》是雷打不动从不更改的。

退休后,因为离开了学校不能及时收到,杂志渐渐订得少了。由于母亲先走了,父亲视力急剧下降,也就断了这份爱好。我便把发表了自己文章的杂志带回给父亲看,父亲自然很乐意,并经常为我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最近几年,父亲的反应越来越迟钝。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都不在身边,和保姆又没有共同语言,聊不到一块,再说保姆做完家务就去忙自己的事了。每天面对一台电视,没有互动,即使一个好人,语言和思维也会退化的,何况是一个七十几的耄耋老者呢!因而我尽量抽出时间陪父亲谈话,而话题自然是他所熟悉的文学。

父亲的老年痴呆症越来越严重了。渐渐地父子之间的对话有此起没了彼落,更多的时候父亲都是点头微笑地听着。因此我便说,爸,我给您读小说吧,好啊!其实我是为了一点虚荣常常读自己的小说。每到此时,父亲都是很愉快地听着。我明白父亲的快乐缘于我们曾经所共同经受的文学浸染和体验。这种感受是不可以言传身教只能默契意会的。

父亲听得很认真。当听到我的小说里有时出现一两个他不理解的词语时便打断我的朗读问,刚才那个词是哪几个字?我便说是哪个字和哪个字的组合。父亲一听便不高兴了,说你怎么能随便生造词语呢?我说这也不是我造出来的,是最近流行的网络用词,而且许多纸媒报刊也默认在使用了。父亲说不好,词典里肯定找不到,听着也别扭。

父亲就是这样,作为一个曾经教了十几年中学的语文老师,他对传统文学经典的坚守我是理解的。虽然不会与时俱进,但那份对于纯洁祖国文化的执着信念和固执与敬畏不由得令我肃然起敬。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的网络用词时我尽量避开或用一个近似的老词代替。

我很理解,父亲那份对于文学的眷念是割不断的。因而每次寒暑假回家,都要和父亲聊聊文学动态。每到此时,也就是父子之间最投机的时刻。我们的谈话是处于同一层面几乎找不到年代断层的。

父子都很享受这段时光。虽然互动不是很热烈,但父亲的享受远远要高于我的享受。因为我想起了儿时的夏夜,我们躺在竹床上乘凉时,母亲在旁边驱赶着蚊子,父亲则讲着那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那时我们聆听的享受也是远远高于父亲的。

每次读完,我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总担心我的这次朗读会不会成为父子之间的诀别。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每次离别的时候都会说他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你不要担心。医生说我可以活到85岁,我还要等看到你的长篇才走呢?

父亲终究没有等到我的长篇,兀自走了。虽然没有了忠实听众、铁粉,但我的文学路会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仍然听得到。

看书文章10:我心中的图书馆

文/高畅

我喜欢看书,妈妈也给我买了许多的书,可是有些别人推荐的书,县书店里找不到,县图书馆里供小孩看的书很少,设施也很简陋。我想如果有一个高科技的少年儿童图书馆该多好哇。

这样的图书馆很大,世界上所有的少儿读物都有呢!进入大门,眼前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几排电脑,只要你输入书名,它就会告诉你那本书在几号房间几号书柜内。我输入《呐喊红宝石》几个字,它立刻显示那本书在5号房间17号书柜。

走进图书室,每一类图书都分一个小房间,房间的门上插了个小牌子,分别写着:1号科普类、2号科幻类、3号漫画类……每个房间里都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的书柜,每个书柜都不高,最上面一层我一伸手就能够得到。根据编号,我很快找到了那本书。

我拿着书再往里走,就到了阅读室,明亮的光线和舒缓的音乐让人觉得很舒服,里面还有许多桌椅,我在一个空位子上坐上去,刚坐上去,背后就觉得痒痒的,一看,原来是按摩系统安在了椅子上,正为我按摩呢。我在这音乐和按摩中读起了书,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两个小时,肚子有些饿了,向四周看看,旁边还有出售小点心的柜台呢,真是太好了!

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每一个城市都能建起这样的高科技图书馆。

看书文章11:我的书虫老爸

文/仇董涵

老爸很喜欢看书,是我们家名副其实的“书虫”。但是,我总是和老爸争这个特殊的“荣誉”,因为,我也很爱看书,总是跑到书店买书,但看到老爸为了看书如此痴狂,我也只好拱手相让了。

一天,我和妈妈到外面玩,晚饭也在外面吃了,把爸爸一人留在家里,让他晚饭自理。结果,老爸不吃不喝,连续看书5个小时。直到我们回家,他才知道,晚饭时间早过了。老爸爱看书,书柜里基本上都是他的书。他常常在吃饭时看,睡觉前看,在厕所里也看。一本书,看上六七遍都不嫌烦。老爸为了看书而发生的好玩事儿,只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了,所以,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我终于败下阵来。

这天,我感觉无聊,就对爸爸说:“老爸,我想玩玩你的手机。”老爸一边看书一边把手机给我,并说:“不要玩太长时间,马上还给我。”才过了那么一会儿,老爸就跳起来问:“我的手机呢?刚才还在桌上的呀,到哪儿去了,女儿,过来帮我找找。”妈妈数落爸爸:“你刚才不是给女儿玩的嘛,真是的,眼皮底下的东西还找不到。”我一边笑着,一边把手机还给了老爸。

老爸不但糊涂,还特爱耍赖。每次打羽毛球,老爸总不认输。因为一旦输了,老爸就说我打歪球、扣球。每次下棋,老爸总是赢家,因为,他总是趁我不注意,动一颗棋子,而这一切,我都尽收眼底,说出来他还不承认。一次打牌,我快赢了,但被妈妈叫去干一件事,走时我还说:“不许看我牌哦。”说完,我便把牌放在桌子上走了。结果,我的牌不但被老爸看了,他还偷偷拿走了我一张王牌。回来时,我也没在意,结果,我输了,后来才知道是老爸捣的鬼,真是气死小女子也!

我爱我那童心未泯的书虫老爸!

看书文章12:看书与写信

文/包利民

前几日,意外地,在收到的多本杂志中间,竟有一封信。那是一封真正的信,四页的稿纸上,写满了龙飞凤舞的字。一个多年前的朋友,在信中说,她近日重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有些新的感悟,然后,便是她再读这本书时的种种感受。

思绪飘飞,多少年不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了。那时还是二十左右岁的年龄,特别喜欢看书,而且通过看书,结识了全国各地好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常常通信,谈各自的读书体会。因为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除了看书,就是盼着收到信。读信的时刻,有一种幸福充盈在心间。

忽然无比怀念那样的时刻,阳光透窗而入,照在我的脸上,就那样半卧着,入神地看着一本书。看到某处,便忽然心动,起身,在身旁的笔记本上,记下自己那一瞬的感受。待得看完,便写信数封,寄给那些朋友,仿佛放飞了一次次幸福。

只是,现在很少有那样看书的时刻了。我知道,许多人已经不再买书,想看的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虽然,我一直保留着看实体书的习惯,特别是每天睡前,不翻上几页书就难以入眠,却很少再记读书笔记,就算读到某一句触动心灵,也只是一时的心动,过后便不复想起。

收到信的那个下午,我翻出了以往的那些读书笔记,它们在岁月中尘封了近二十年。透过那些泛黄的笔记,我才知道,在遥远的从前,我竟有着一颗如此易感的心。

可是,如今的我,看书都没有了最初的心境,更别说写信给朋友分享了。甚至,很多年都不曾写过信了。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话、短信、E-mail……那么多的方式,瞬间便将问候送达。

有时候,有了写信的冲动,却不知该寄给谁。曾经的朋友虽然常联系,可是若要寄信,竟不知道地址。来信的那个朋友在信中说,她因心情不好,去了一个亲戚家散心,很偏远的山区,穷困落后,手机没信号,电脑没网络,幸好带了许多书。她便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看书,渐渐地,忘却凡俗,竟有了年轻时的感觉。她说,她极想像当年一样,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朋友,幸好她带的一本书里,夹有我曾寄给她的一张贺年卡,上面有地址。她说她步行到十公里外的镇上,往邮筒里投信的时候,有着一种时光重叠的感慨……

这是个阳光暖暖的日子,看了一本久违的书。我将心中欲倾述的许多,化为字句于稿纸上。来到邮局门前,那里有很少有人问津的绿色邮筒。轻轻地把信投进去,就像放飞了多年前的那种希望。

看书文章13:惜书如友

文/伍彩霞

先生其实不爱看书。但奇怪的是,他特爱淘书。每去一个地方,他必定要买上几本书带回来,放书架上。迷上网购后,我家领的快递一半是书。一次,我好奇地问他:“你不看书,买那么多书干啥用?”他狡黠地笑了笑,说:“买给你看,留给咱儿子长大后看!”我一时无语。纵观这些年来他买的书中,不是烹调类的就是养生类的,不是育儿类的就是儿童绘本类的,而买给他自己看的多是教育类的,偏这也适合我看。他反过来问我:“你说你看了那么多书,那些书都哪去了?”我一时语塞。

记得我读小学时,学校发了两本插图精美,书写美观的《三字经》与《四字公德》,那时,它们是我的至爱。但由于自己不懂珍藏,现如今想拿来给儿子看,竟成妄谈。大学时,我买了几本书,如《三毛作品全集》,厚厚的一大本,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现如今,它们遗失的遗失,残缺的残缺,我这主人当得着实有愧!对照茅盾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读名着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看来,读书人最起码要做到爱书惜书,才会有二读三读多次读同一本旧书的可能。

也曾做过些读书笔记,但那些笔记本随同年月的流逝,早已不知被我搁置在哪个角落!每当我头脑浮现我曾在某本书读过的某个画面时,每当我想起我曾读过的某位作家讲过的某句名言时,每当我想将它们诉之于口,倾之于笔时,我都有种强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那感觉就如对着自己久不联系的好友,突然有事相求,却不知怎么向人家开口。

惜书如友。对于读过的书,现在,我已懂得爱惜它们,珍藏它们。

看书文章14:近况

文/杨美云

每天早上起床、看书、坐公交、上班、下班、坐公交、吃饭、上课、洗澡、睡觉,每天都是这样过,每天都很累很热,每天都有头晕脑涨、昏昏欲睡的感觉,生活看起来似乎过得很充实,可我却觉得空虚得要命。

日子过得那么累,却也只有那一丁点的工资,似乎与我付出的时间完全不搭配,难道我的宝贵时间就是10元/小时吗?难道我一小时创造的价值就只有这么一点吗?

每天都等公交,上班地点是重度污染的工业区,每天挤公交,车上气味很难闻,晕得厉害,只能用手抓紧柱子,尽量看看车窗外的风景,让自己好受一点,车还很颠簸,走走停停,每一次都胸闷得恶心干呕。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身体还能撑多久。

理想似乎很遥远,刚毕业,像小白一样什么都不懂,想起以后,什么都要靠自己,就觉得害怕。出去,机会多,可是人生地不熟,不走,就每天过这样的生活。现实很残酷。

每天回来,最最开心的就是,可以见到张栋,和他一起开几个好玩的玩笑,然后嘻嘻哈哈半个小时之后,就得回宿舍洗澡睡觉,然后明天又继续一样的生活。我觉得自己每天过得都是一样的,我很想把时间延长,不那么早天黑,那样,我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梦想很遥远,我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解决经济上的压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港湾,然后和爱的人一起过上想要的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