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文章

请欣赏年底的文章(精选9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年底的文章1:难忘的岁月

文/申卫宁

年底,三十多年前在一起工作过的工友们,借助网络找到了彼此,再聚首时,恍然而见岁月的痕迹。三十年,足以让河流改道,世事沧桑,但幸好,我们虽已知天命,但都健在。

三十多年前,我们十八九,懵懂无知。上下班时,一百多个姑娘犹如流动的花海,缤纷的衣裙,五彩的阳伞,如花的年龄如花的笑颜,成了小城的一道风景。姑娘们不识愁滋味,安于平淡的日子,拿着不高的薪水,为企业默默奉献着。

厂里终因销路不畅而最终倒闭,经过一年多的休整组合又重新改制,轰鸣的机器声取代了昔日的安静,绣花的姑娘摇身变成了机器上攀高爬低的女工,厂子活络起来,销路打开,渐渐的男工也出现在车间。在互帮互助中,工友们渐渐的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记得那时我们两班倒,小夜班有时会延长时间,为赶时间发货,机器便整夜轰鸣着。工厂工人有限,不可能再开一班,于是小夜班连轴大夜班干。上世纪90年代时人的思想很单纯,领导一声令下,虽然已经连续工作了八小时身体已经很疲惫,但工友们大多毫无怨言地继续坚守着岗位,好在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偶尔透支缓几天后又能恢复。

车间的工段长是个瘦小个子的男人,他一心扑在车间里忘我地工作,着实让人敬佩。有时印花布出现质量问题需要紧急停车,为了避免浪费原料,各个工序都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打扫“战场”。三四个人抬上三四百多斤重的大铁杠,杠上卷着厚厚的接头布。我的任务是在最快的时间里把接头布用电动缝纫机连接上。机器在运行着,布匹一点点地被消耗着,我们必须在运输架上的布匹用完之前做好这一道工序,这个瘦小的男人彼时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官,从接头到打卷,十几道工序他都能妥帖地安排就位。

有时候机器会突然发生故障,紧急停车后,干燥炉里几百度高温下一百多米长的植绒布会瞬间变焦。刚刚涂过二道胶的布匹经过绒毛静电处理后,在干燥炉里发生断裂,还没有干透的胶水连带绒毛,把干燥炉的庞大的滚筒表面粘连得凹凸不平,为不影响布匹的质量,滚筒表面的污垢是一定要清理干净的。这个瘦小的男人,在机器停下来没有多久就一头钻进去清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钻进五六十度高温的干燥炉里作业。等钻出干燥炉里后,一个个紫红的脸上挂满了汗水,身上衣服几乎没有一处是干的。

工厂最终还是在国际大环境的不景气中倒闭,工友们纷纷出外谋生,我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一晃三十年过去,就像书页被风哗哗翻过,许多曾经片段来不及细看就已经模糊。但幸好我们都还在,时光囤积在我们的身体里,故事虽如萤火虫一般朦胧,却惝恍在我们的心里。时光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却让记忆如酒,饮来微醺。因为你在,我得以证实那段岁月的真实;因为我的诉说,你得以记得我们曾经有过怎样的岁月。那时的简单,那时的幸福,那时机器的轰鸣,那个瘦小的工友,那时的疲惫,都历历在目。闭目细数,如星空的星子,数不清,说不明,却心怀温柔,宛如那年。

年底的文章2:年底母亲忙

文/钱永广

元旦放假一天,晚上母亲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回老家。因为时间紧,母亲知道我不打算回家后,又小声问我:“今年你们回家过年吗?”

腊月才过几天,母亲就问这事,我想我是知道母亲的。每年腊月的年底,也是母亲最忙的时候,与其说她在等我们回家过年,不如说她要开始准备忙年了。

回想小时候,我们的年是用来过的,而独有母亲,到了年底,她变得更加忙碌了。记得那时,我家居住的是几间茅草房,土坯墙和房檐底下常常是蜘蛛网上缠灰尘。“有钱没钱,干净过年”,母亲说这话时,就会找来一根长竹竿,将几许竹枝条绑在竹竿的顶端,用来打扫平时缠在房梁顶下的灰尘。土墙灰暗而又难看,为美化墙壁,母亲通常会找一些废旧报纸来糊墙。母亲的手也很灵巧,她还会用剪刀把红纸剪出许多优美的图案,往窗前一贴,房间也就干净鲜亮起来,整座房子里很快就有了迎新年的气象。那年头我们兄妹五人很少有新鞋穿,只有到了腊月,母亲才会停下手中的农活为我们做新布鞋。做布鞋很复杂,首先要熬浆糊,然后将破旧布一层层糊上,再拿到太阳底下晒干。接着母亲就会依据我们兄妹脚的大小做鞋样。寒风呼号的夜晚,母亲常常独自一人点着昏暗的小煤油灯为我们熬夜纳鞋,制作鞋底,我们一觉醒来后,看到母亲的影子投射到墙上,很是高大,我们就仿佛置身无边的黑夜,耳边除了窗外的寒风声和母亲做鞋的细碎声,其他什么也听不到,这样模糊一阵子,依偎在母亲身旁,不知不觉间,我们很快又会沉沉地睡去。

年底的时间特别快,日子好像是长了脚一般,常常不等母亲为我们兄妹五人做好布鞋,就跨进了年二十。每逢这时,农村人家过年猪差不多都宰杀好了,最难忘的当属熬猪油。熬猪油最讲究的是火功,急了慢了都不行,我是个急性子,为能早点吃到香脆可口的猪油渣,我常常是一边把火烧得很旺,一边不停地把头从锅台底下探出来问母亲:“还没好啊?”看我猴急的样子,母亲总会不厌其烦地说:“熬油不兴说胡话,过年不能这样问,要图吉利。”

过年除了有肉吃外,即使再穷的人家,其他“年货”照例也是要准备的。母亲说,“七不舂,八不磨,九底子把年过。”快过年了,母亲总会赶在腊月二十八之前,用扁担和我抬着用水泡好的黄豆,到有石磨的人家磨豆腐。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锅台前,看母亲熬豆浆,母亲总是不紧不慢用铁勺将锅里豆浆搅来搅去,锅下柴火正旺,锅上热气腾腾,不一会儿我们兄妹几个就喝着刚出锅的甘甜豆浆,腊月里的厨房一下子就飘出了过年的味道。

这样的日子,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兄妹五人早已成家并走出了村庄。因为工作关系,这些年我们兄妹五人能一起回家与母亲一道过年的机会还真没有,即使回老家,也是看一下母亲就走。知道我们工作很忙,过年不会呆在她的身边,腊月里的母亲,不用再像年轻时那样忙了。

近些年,母亲总念叨着过年没了年味,我也深有感触。我想这年味可能是“忙”出来的,年底里,如果母亲不忙,我心灵深处还有这个难忘的年吗?

年底的文章3:过年-孙守仁

文/孙守仁

傍年底了,游子们往往张罗回家跟亲人团聚,以享天伦之乐。在我的记忆中,曾有四个春节,没回家过过。那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当老铁(铁道兵)在大兴安岭修筑铁路。漫长的冬季,我们被林海雪原封住了,若回家过年,那是天方夜谭。

第一个年夜饭,餐桌上有鸡、鱼、肉等,非常丰盛。不知为何,兵们却有点高兴不起来,各个蔫头耷拉脑,没有欢笑,像被冰雪冻住一样。虽说我是新兵,但年龄比他们大,为了缓和气氛,我从兜里掏出一封信,这是三弟替父母写给我的,叫我立功受奖,好好干,别想家。我念到这里,那个小不点却“哇”的哭了,或许大家受他的传染,各个脸上满是冰霜。我第一个走出帐篷,太阳还没有落山,红霞满天。营房四周,浩瀚的林海,以落叶松和白桦树为主。凛冽的风雪中,它们默默地守护。多像威武雄壮的哨兵。我走到一棵粗壮白桦树跟前,多像个美丽的姑娘,身上涂抹了一层粉子,羞羞答答的,仿佛耳边响起它说话声,小伙子,是不是寂寞了,还是想家了,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从来没感到孤独,我们的根扎在大兴安岭。听到这里,我的脸红了,还是男子汉呢,没回家过年,都挺不起个儿了。约摸两个时辰,兵们陆续从外面回来了,谁也没吭声,只见棉衣上、帽子上,还有脸上,沾上一层白霜。我跟身旁的小不点开了个玩笑,你也学会打扮了,他没说话,瞅着我,抿着嘴笑。就这样,我们在异地他乡过了一个春节。

时光荏苒,又到了飘雪季节。大兴安岭又变成了白色的世界。我们依稀看到,修筑的路基,都被雪埋上了。老铁的营房,成了雪屋。冻哑了的黄昏,远处传来松鸡的鸣叫。我屈指一算,年临近了,这个年怕是回不去了,大雪封山了,我们窝在大兴安岭腹地,插翅难飞。或许,我是老兵了,经受雪剑风霜的考验,而那些新兵蛋,则像我第一年那样,那种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连首长都嘱咐老兵(比他们多来队一年),别叫新兵们想家,话是这么说,吃年夜饭时,却不见新兵。我走出帐篷,发现不远处的白桦树或落叶松跟前,站着一个兵,仰视前方,我猜测,他们朝着家的方向张望,我知道他们是想家了,想回家过年。这时,我双手做成喇叭状,大声嚷,别在那儿傻站了,我带你们去个地方。那是个隧道洞门,刚刚贯通完毕,这是我们的“杰作”。也是献给春节的一份礼物。

接着,我在大兴安岭度过了第三个、第四个春节,我像做梦一样,在这里生活了四年,言外之意,四年都没回家过年了。再看看眼前那条千里铁道线,就在营房附近,有的路段已经铺轨了,我们老兵们也要告老还乡了。也就是吃年夜饭的当儿,突然,耳边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我们拿起酒瓶子,像疯了似的,那汽笛是捷报,是送给我们老兵们最好的年夜饭。虽然四年没回家过年,没见到父母,但我们用汗水换来一条崭新的铁道线,并用灵与肉血和汗创造了人间奇迹。

每当过年的时候,我便想起在大兴安岭当老铁的岁月,想起那条长长的铁道线。仿佛汽笛在耳畔鸣响,尽管四个春节没在家过,因为我们舍弃小家顾大家,像松树那样,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年底的文章4:粗茶淡饭真滋味

文/文雪梅

年底了,工作上的事情很多,加之还要接送孩子,我每天像只陀螺一样忙忙碌碌。无奈,只能打电话,让婆婆炒些吃面条的丁丁菜。下班回家,就看见冰箱里放了一盆炒好的丁丁菜。

定睛一看,那盆菜真是朴素呀,胡萝卜为主,和着星星点点的黄花菜和豆腐。就像乡下邻家的妹妹,素面朝天,没有一丝多余的点缀。想起婆婆在农村待了一辈子,本身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做这样清淡的菜也在情理之中。

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人做好现成的就谢天谢地。我忙不迭地从包里掏出在下班路上买好的面条,烧水,下到锅里,盖上婆婆做的丁丁菜,洒上葱花,一碗飘香的面条就新鲜出炉了。

像往常一样,我先端给他们父子俩。看着碗里青青素素,以为他们会嫌弃只有一股盐,一味醋的饭,想不到,老公那天竟然还多吃了一碗,还夸赞道:“这顿饭做得好吃,在外面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吃得人早就厌烦了,就喜欢吃你亲手做的清清淡淡的素面。”一向挑食的儿子也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吃完了面条,还告诉我,往常我做的饭里肉太多,油太腻,吃得他心里难受,那天的面条真是太香了。

想起小时候,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玉米面是很重要的角色。母亲总是想着法子,变化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玉米面疙瘩、搅团、黄儿,还有最常吃的玉米面粥。在那个生活贫乏的日子里,母亲凭着自己的奇思妙想把我们的饭桌打理的简单而美味,给了我们营养,使得我们兄妹三人健健康康的长大。现在回想起来,在寒冷的冬日里,全家人围坐在热腾腾的土炕上,吃着淡淡的素食,惬意的说着家长里短,是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

生活中,与其锦衣玉食忧心忡忡,还不如粗茶淡饭无忧无虑。只要心怀一颗从容之心,慢慢感受幸福,粗茶淡饭的日子也能过得如花般绽放。就像有人说的那样,那些最廉价的,或许是最昂贵的;那些最普通的,或许是最长久的;最淡然的,或许是最亲近的。

年底的文章5:新兵年夜饭

文/范家生

年底,我参军来到济南。

春节前两天,司务长就带着炊事班一帮弟兄制定了详细食谱,一方面是迎接检查,另一方面也是在确保经费的基础上把大伙的伙食调剂好,用连长和指导员的话讲,要保证吃饱吃好。提起吃饱,我想每位有过从军经历的战友都知道,由于新兵训练量大,饭量也增大。离家赴军营时,当过兵的表哥就告诉我,到部队后吃饭要快,第一碗别盛得太满,吃完了再盛第二碗,否则你只能抢到一碗饭就等着挨饿吧。当时我不理解,现在已经不是以前了,还用得着这样吗?到部队后才发现,不听“老人”言,果然吃亏在眼前。一位辽宁的大个子战友因为一顿饭抢吃了24个包子,吓得班长、排长一整天都没敢让他训练。

对我们新兵蛋子而言,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被派到炊事班帮厨,也就是干点杂活,因为私下可以尝尝班长炸的圆子怎么样,品品还冒着热气的果子滋味如何。从吃罢午饭就开始择菜、洗菜,而且北方的天气滴水成冰,好的是,连队用得是自己打的井里的水,提上来还冒着腾腾热气。炊事班长亲自掌勺,其他四年、三年、二年的班长(只要兵龄比我们长统统称呼为班长)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并不时地指点我们干干这、干干那。经过班长的一番烹、蒸、炒、炸、烧,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十几个菜就准备停当了,值班排长赶紧吹哨:“各班来两个小值日。”把能用的盆、碗、碟都摆上,满满当当的一桌。炊事班长拿着勺子走在前面,两个新兵抬着菜挨桌分。吹哨、集合、站队、唱歌,以前饭前一支歌就是老三样,《团结就是力量》、《战士不离枪》和《学习雷锋好榜样》,没想到那天排长指挥大家唱起了《想家的时候》,唱着唱着声音就低了下去接着就没了声音,随后有几个新兵忍不住哭出了声接着就是一片哭声。哎呀,一群新兵蛋子哭得那是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好像有多大冤屈似的,等大家都释放的差不多了,指导员按惯例讲了几句祝福的话,临了还不忘逗一逗大伙:怎么样,年夜饭还吃得下去吧?能!一百来张嘴把个小山坳震得嗡嗡响。随后战友们笑着一个接着一个进了饭堂。

二十年过去了,当兵之初的那顿年夜饭还历历在目,如影随形。如今,年夜饭的地点多改在了饭店,桌上的欢声和笑语也成了我对战友们最深、最诚的祝福与问候:兄弟,你在他乡还好吧!

年底的文章6:按按生活清零键

文/王国梁

年底了,晓峰在计算器上面计算一年的收支情况。一番加加减减,得出了最终结果。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今年就这样了,按一下清零键,一切归零,一切从零开始!”

按一下清零键,把过去的一切全部归零,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真是个不错的想法。我们都应该适时为生活按一下清零键,与昨天彻底告别,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天。

可是,太多的人习惯活在过去的荣耀或者失败中,与过去纠缠不清。因此很多事剪不断,理还乱,给以后的生活造成困扰。工作上,很多人都在总结一年来的成绩,把获过的奖项、得到的荣誉一条条列出来,有的还晒在朋友圈里,以彰显这一年有拿得出手的成绩。还有的人,过去的一年很糟糕,遭遇挫败,无所收获,他们也默默地清点一路走来的坎坎坷坷,总觉得不能释怀。

一位文友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发稿情况,获奖情况。长长的一串记录,很让人艳羡。还有一摞红红的获奖证书,更加证明了他的实力。最后,他写道:“从明天起,做个轻松的人,打包,删除,彻底遗忘……”明天开始,他要把这些记录删除,然后把荣誉证书永远封存起来,开始新的写作历程。

过去的一切都属于昨天,奋斗了,收获了,已经足够了,重要的是明天。最好的作品,永远应该是下一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会在原地打转,而是永远朝前走。泰戈尔说:“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盘点一下过去的收获和失去,可谓喜忧参半。谁的生活不是如此呢?我们都是在得失之间成长的。我不能做到得失淡然,宠辱不惊,但我可以把一切清零,给生活一个新的开始。

有的人喜欢背负着昨天的一切生活,结果让自己不堪重负,沦陷在一堆的芜杂之中,停滞不前。清零键,是删繁就简最便捷的方式。昨天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码头,百舸千帆争向前,我们何必让过去牵绊住自己的脚步?丢掉一切,全部清零,才能轻松地越过万水千山,抵达自己想去的远方。

年底的文章7:我读故我在

文/朱晓剑

每年的年底,对爱书人来说,都是纠结的日子。一是诺奖文学奖的发布,随后会引起一股热潮,好像是没有读过,就错失了一个时代。二是各种好书的榜单相继推出,再对照自己的阅读,榜单上的书几乎涉猎不多,当大家都在谈好书时,对此所知不多,恐怕会被嘲笑“你还是读书人呢”。

阅读,与喜好相关,却与潮流无关。早些年,也曾跟风阅读过一阵子,有人推荐什么书值得一读,就赶紧去书店买回一册来读,一家书店找不到,就到处找,直到找到为止。可老实说,那“好书”也囫囵吞枣地看完,却看不出好在哪儿(也许是自己境界不高的缘故)。当聚会中聊到书时,也就假模假式地说一些赞扬的话,那是违心的话。久而久之,就发现这样可能跟得上潮流,却丢失了自我。

如此也就懒得追潮流去阅读。哪怕是再后来写书评,也只是写自己喜欢的书的评论,至于是不是有很多人关注,那不属于我考虑的范围——坦言之,书评人所推荐的图书应该是自己喜好,且阅读过的书才够好,倘若仅仅满足于书评可满世界发表,几年下来,回头再看那书评,都是面目可憎的,犹如潮流过后,被遗弃的“时尚”。

这样的阅读史,实在算不上完美。这也是通过阅读的自我否定之后才能获得重生。或如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莱所言:我们之所以能够承受生活,是因为这个生活竟如此的不真实,另外,也因为意识始终审核着所谓的“真实”,它渴望真实。或言之,我们的阅读即是追求真实,而不是活在潮流里,那样会很累。

阅读是繁花世界,可以多种多样,不必强求一律,必读书也好,好书榜也罢,只是给爱书人一个阅读的坐标而已,在探寻阅读的秘密过程中,其意义也大抵仅此而已。而这才是阅读的高度。当我们放下阅读的伪装之后,再进行阅读,那就有可能是满足内心的需求,而这注定是一条孤独之路。

我读故我在。这也许才能构建成自己的阅读版图,那些书册只是我们阅读生涯的驿站,一路追寻下去,即便是在孤独的小道上,或岛屿上,那又有什么关系?倘若我们的阅读不能促使内心丰盈,让灵魂变得高贵,那只能是世俗的潮流主义。若一辈子如此读下去,也许会有碌碌无为之感,毕竟阅读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与其将生命浪费在潮流之上,还不如花在想读的书之上,更为靠谱一些吧。

年底的文章8:换种活法

文/李君

年底的时候,买了几盆吊兰种在阳台上。按照卖花人的说法,吊兰是很容易成活的植物,不需要精心打理,只要每次把水浇透就可以管好几天。可是,虽然是谨遵这些养花的方法,几个月过去了,吊兰却还是当初那么小小的一株,并未有喜人的长势,甚至稀疏的几片叶子也萎黄了,更别说抽穗开花了。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一位同事说,新买的花儿养一段时间后要给它挪个地,换个盆。虽然没问其中原因,看到那几盆日渐黄瘦的吊兰,我准备按照同事的说法试一试。

下班回家后,我到花卉市场买了几个大一点的花盆,因为盆子大,估计原来小盆的土不够用,又到郊区挖了一些松软的土回来。换盆的过程很简单,半个小时不到,所有的吊兰都住进了新家。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窗台上的花果然就不同了。原先萎黄的叶尖变绿了,蜷缩的叶片舒展了。又过了几天,所有的吊兰都变绿了,那是一种油亮的绿色,充满了勃勃生机。再过了些时日,吊兰都长高了,叶片也稠密了,一株较大的吊兰还抽穗打了小小的花苞了。这一切变化是那么地不可思议,又是那么地令人惊喜。挪个地,换个盆,花儿就活了,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有位许久不曾露面的朋友某日忽然联系我,说她在空间里写了几篇文章,要我去看一下。我翻看了她最近的日志,发现这几篇文章都很有时代气息,文字也很流畅灵动,与她之前忧郁晦涩的文风大不相同。我问她最近的文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她说,她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出去旅行了一趟,回来后心情好多了。我在她的文字后面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是啊,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像是那一盆吊兰,没有风一样的自由,也没有云一样的洒脱,我们在一个地方成长、工作、生活,就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无形中就固定下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我的那位朋友一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如陀螺般地转着,生活的烟尘让我们渐渐失去了最初的热情、激情和梦想,自己的内心渐渐变得荒芜而了无生趣,甚至产生莫名的焦躁和烦恼。

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也很低落,觉得生活暗淡无光,工作忙碌辛苦,而前途一片渺茫。曾经的理想越来越模糊,想要生活也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想和人聊天,不想向人倾诉,也不想接受别人的安慰。这样子过了一年多,整个人都很颓废。后来,有朋友拉我加入了公益群和文学群。在公益群里,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朋友,他们的积极乐观感染了我,我成了一名志愿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满足。在文学群里,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作者,他们的博学多才吸引了我,优美的文字唤醒了我。慢慢地,我拿起了笔,开始了笨拙地写作,把自己的一些思想、情感付诸于文字,静静地诉说。在加入这些群以后,我的生活变得忙碌起来,无暇顾影哀叹。我的内心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逐渐变得丰盈而充实起来。

生活之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平凡琐屑的生活将你逼向狭隘和困窘时;当忙碌无为的日子让你身心疲惫、逐渐干涸时;当脚下的路已不适合你要前进的步伐时,不妨像那盆吊兰一样,挪个地,换个盆;或者像我那位朋友一样,去到远方,呼吸一下不同的空气;抑或像我一样,走出固有的生活轨道,加入新的圈子,换种活法或者换个心情,重新定位人生的坐标,重新找寻生活的起点,不求事事如愿,也不求能创造什么辉煌成绩,但求内心充实宁静。

有时,并不是生活不好,而是你需要换一种好活法了,换一种活法,其实挺好。

年底的文章9:每一天 都是 现场直播

文/王国梁

每到年底,特别容易生发出百般感慨,感慨时光易逝,感慨机会错失,感慨有些事情本可以做得更好。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所经历的事情仅仅是一场彩排,还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可是人生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我们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似现场直播,过去了就没有机会重来。

覆水难收,木已成舟,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走,一想到这里,让人不由得对当下的日子认真起来。

很多影视作品里有类似“月光宝盒”之类的穿越之器,可以让人回到曾经的某个时间节点,制止一些让人悔不当初的事发生。这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小心愿,所以容易共情。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我们会不会做得更好一点?

我觉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诗不仅仅是教人们惜时,也是在提醒人们,这个世界上,“后悔”两个字写起来最沉重,而且写出来也无济于事。时间之河滚滚向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该如何面对?

现场直播是一件很让人紧张的事,出了错,错误就会被永远定格,留下遗憾,所以进行每一场直播的人都会未雨绸缪,做足准备,尽量不出错,把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现场直播不出任何纰漏,因为人非圣贤,谁都可能有疏忽之时。出了错,只能自己承担后果。

人生的每一天也是现场直播,相比较来说,我们的每一天更容易出问题。直播节目时,知道要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会提前做好准备,谨慎而小心。而我们的人生,观众只是周围的人,同事、亲朋等等,人数不会太多,所以,很多人活得很自我,不大在乎“观众”的看法和评价,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因此,可能会为人生留下很多缺憾。所以,我们面对人生的直播要常常心中有根弦,还要做足准备。

更多的时候,我们人生的观众只有一个人,就是自己。我们面对自己时最放松,放松的时候人性的弱点就容易显现出来,比如惰性、贪婪、自私、任性等等,再比如容易成为欲望的奴仆、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等,无人监督,更容易放纵自己的弱点。古人修身讲究“慎独”,也就是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要自律,守住道德底线,不做坏事。所以,当我们的观众只有自己时,别忘了人生是在现场直播,你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会被时光记录在案。我们要认真谨慎地过好每一秒钟,不负好时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