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章

请欣赏农村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农村文章1:母亲的退休生活

文/张炎

母亲退休后,从农村伯父家“匀”来了一亩地,种起了蔬菜瓜果。每天早上,她会带着锄具、喷壶,去那“一亩三分地”忙活。在母亲的拾掇下,杂草地变成了欣欣向荣的瓜田菜地。葱韭大蒜、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种类繁多,长势都很喜人。

我一度反对母亲去种地,劝她有时间还不如去老年活动中心看看报、打打球、跳跳舞。母亲说,在农村空气新鲜,种地又能锻炼身体。瓜果蔬菜长大成熟,不但可以自己吃,而且可以送人,一举多得的事情。

在母亲的劳动下,家里有了吃不完的蔬菜瓜果。趁着蔬菜瓜果新鲜,母亲会给小区里的邻居、她的老姐妹送去。凡是吃过母亲种的蔬菜的人都会觉得好吃。有人甚至愿意掏钱买母亲种的蔬菜。母亲很大方,说什么钱不钱的,你们觉得好吃,等我采摘下来,给你们送去。

在母亲眼里,别人要吃她的菜,是对她最好的褒奖,况且送菜出去的都是老相识、老朋友。每个星期,母亲都会把新鲜的蔬菜瓜果采摘下来,然后一家一户送过去。

妻子问母亲,这么忙活为了什么。母亲笑着说,自己又吃不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大家一起品尝自己种的蔬菜瓜果,让每一个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即使自己没有留下多少,心里还是快乐的,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快乐。

地里的蔬菜瓜果少了,来家里串门的人多了;母亲去老年活动中心的时间少了,但是她脸上的笑容多了。把美好的东西给予别人,你会得到别人的笑容和赞美;把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会加倍。母亲懂得分享,所以她的退休生活是彩色的。

农村文章2:邻居

文/河豚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农村的生活是那么的熟悉,特别是对左右邻居更是熟识得很。在农村老家,我记得那时的邻居,相处得非常的融洽,根本不分你我,他上你家你上他家,那是常有的事,那时不分彼此。特别是一遇到找难为咱的事时,你帮他家,我帮你家,是那么的相互。而且我们小孩,更是快乐得很,都在一起玩,一起打闹,一起去上学,挖野菜等等,特别一到夏天,我们就两个一串三个一伙在一起玩,有时在自家的院子里玩,到外面的草地上去玩,那痛快劲就别提多高兴了。

我记得有一次,邻居家老陈家办喜事,我们两家忙得不得开交,因为办喜事来人多,都占用了我家,特别办喜事那天,我们两家的院子里可热闹了,就连我家也粘了喜气,热闹得很。你看那支和人更是忙,一会到他家,一会到我家,他忙碌的身影,把喜事的氛围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有时在节假日,我们几家小孩大人都围到一家里,在一起打牌、玩扑克等等,那些小姑娘小媳妇在一起玩噶来哈,丢口袋,真是玩得好开心,高兴得很。

农村的邻居都是那么朴实,没有什么拐故心眼,就是直来直去,以诚相待。没有那么多弯弯事,所以他相信你家,你相信他家,彼此之间有一种信任感。

那时的各家的孩子也多,一家至少也有两到三个孩子,而我家和西院老王家孩子更多,一家都有七八个,那时我们在一起所以玩得非常的开心和快乐。

而我从毕业分到城市工作,成了一个小家,我们单元二楼,只有两家,对面只有一个老教授带着她的女儿。我们平常很少往来,只有有事在相互的照看,根本没有在农村时邻居那么的欢畅,两家人几乎很少往来,根本没有什么过马。那个老教授也非常古怪,性格特。凡是涉及到他家的事,他一定要闹腾一下,非得整出个理表,要个说法。

我记得在他家地热出现了问题时,他找到物业评理,物业没有办法,只有找人把他家的地热修好了,还陪了他家一些款项。

就在他离世那天,是她女儿一大清早,就把我们叫醒,说她爹看看电视就不行了。我和爱人急急忙忙来不及穿外套,就跑到她家里,一看到那老人家,坐在椅子上,已经不醒人事,我急忙给他掐人中,做了几下按压,而她女儿已经慌乱得不知如何是好,我爱人帮她要了急救车,不一会功夫急救车到了,把他拉到了医院,也没有抢救过来,老人家就这么的走了。

自从那位老人家走了以后,我们往来就少了,彼此就是出门时看到打声招呼,再就没有别的了,显得不是那么的热情,就不如在老家时的邻居,那么的热情。

邻居,都是邻居,但现在的和以前的就有所不同,农村的邻居可以相互的往来沟通,有时不分你我,而城市里的邻居就不那么的随意,有时还显得好陌生。现在随着生活的提高,邻居的往来也不象以前了,都变得自私,自利,往来也很少了,不象以前那么的热情。都象怀有一个戒备的心,那么的加以防范,真的有些不懂,我不知道以后的邻居又该是怎样,也许还会改变。

农村文章3:赏月

文/王朝书

回农村生活,先生最担心的是水、电问题。毕竟,农村没有像城市那样分布周密的供水系统和供电系统。然而,回家后,先生发现,水、电都超过了他的预期。

过去,吃水是村子的一大难题。村子没有井水,也没有自来水,有的是储存在水塘里的塘水。塘水,人、牛共饮。喝了塘水的村民,不少患了结石。因此,回不回农村,先生和我纠结了很久。在得到了村民的肯定答复后,我们才做了决定。回到家里,我们看见的是,自来水管以及到达田间地头的生产用水。村子不仅有了充沛的水量,还区分了人饮水和生产用水。如此,保证了供水的稳定。电流,也经过了农网改造,总体平稳。当然,有偶然停电的时候。不过,这时,可以赏月。

停电了。听说,就连镇上都没有电。好像因为雨季,电线杆受到了破坏,导致泸定县境内大面积停电。停电了,村子并非漆黑一片,天上有月亮。

月光下,先生、我和我的婆婆,一起沿着村子里的水泥路散步。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从西向东贯通整个村子,将村子与外界联系起来。水泥路的西边段,位于人群中,东边段则在林子里。如果,晚饭吃得早,我们则走东边线路,晚了,则选择西边。

此时,我们走的是东边段。月光下,道路清晰,树影婆娑。林子里不时传来蝉的叫声。偶尔,萤火虫从眼前飘过。轻柔的月光,勾起了婆婆的回忆。她想起了,小时,她和她的伙伴在月亮下做的各种游戏。

可能,每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都有与月亮有关的记忆。在我的记忆里,夏季的月光几乎可以照见整个村子。然而,城市里,我却没有看见过如此明亮的月光。城市里,各种的灯光屏蔽了月亮的光芒。城市,没有黑夜,也没有月光。

散步回来,还没有来电。我们到屋顶,躺在沙滩椅上,看月色中的村子。此时,我才看见,原来,月光是有颜色的,是乳白色的。乳白色的月光下,房屋、树木,都仿佛涂了一层奶油,有着浓稠的润泽。乳白色的月光下,村子热闹极了。各种的虫子忙着完成一生的大事,交配与诞生。最为忙碌的,当数蝉。各个幼蝉争先恐后地从土里冒出,长出翅膀。然而,它们也是猫咪以及人类一年一度的盛宴。月光下,有村民拿了手电筒,到树下等幼蝉出土。随即,幼嫩的身体被装进瓶里。

等先生明白,树林下不停晃动的手电筒光是为何时,先生清楚了一件事,即村民的营养供给从何而来。幼蝉出土的时间,可以持续一个月。这一个月,可以给村民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此外,夏季的蛇,也给了村民丰富的营养。夏季,村民捉了蛇之后,往往会将蛇与鸡一同煮了。当然,抓一条蛇并非易事。抓蝉,则手到擒来。月光下,有的人很快就能捉到二十多只。如此,村子里,每个人都会记得月亮。因为,月亮与村里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各有各的发现。月光下,村民又发现了一只幼蝉。而先生,终于发现,月光是如此的亮泽。先生对从成都来养老的母亲说,这样的夜晚,是不会出现在城市的。因此,就让我们好好体会一下吧。

农村文章4:冬日的田野

文/靳亚娟

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对田野有种很深的感情,特别是家乡的田野,在冬日的阳光照耀和麦苗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的妖娆和更加的迷人。

家乡阎良区关山镇位于八百里关中平原中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而我们尖角村则是西安市版图最北边的一个行政村,连接富平、蒲城、渭南,有鸡鸣一声叫四县的说法。

工作在县城,我觉得自己骨子里确是一个农人,在城里面待得久了,就想回乡下老屋住几天,就想家乡的田野,想那里的一草一木,想那清新的空气,想那泥土的芬芳,想走在乡村田间小道的感受,想田野里暖暖的冬日阳光。

回去的早晨,我会比以往起得更早,洗漱完毕就会漫步在村外的田间小道上。初冬的北方空气中寒意阵阵,东边的天空上太阳微微露出了浅浅的笑容,经历了一夜的睡眠,麦苗都已经睁开了眼睛,他们抖擞精神,开始了一天忙碌愉快的生活。无垠的田野一眼望去碧波荡漾,麦苗不畏严寒,顽强、坚韧的生长,他们吸收着土地的养分,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伸展腰肢,努力扎根大地。深沉的黄土地也毫不吝啬地让出每一分、每一寸缝隙,让麦苗自由的生长。黄土地、绿油油的麦浪、初升的太阳、远方劳作的农人如一幅乡村田野画让人沉醉其间。

我如老农人一样踱着步慢悠悠地徜徉在田野中,不时走走停停,左看看,右瞧瞧,全身心都是放松的,好似回到了心灵的最后栖息处,忘却了工作中的劳苦,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这一刻我的身心是属于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不知不觉走到了自家的田地头,儿时和父母在田间劳作的记忆历历在目,不断浮现在眼前。如今生产力大发展,机械化操作已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好久没有下田拔草、锄地、施肥、割麦、掰玉米了,也好久没有那种挥汗如雨、大汗淋漓后的筋疲力尽了。为了找回曾经下地的感受,我挽起裤腿,一脚踩在柔软的泥土里。寒冬中的麦苗不怕碾压,更不怕一个农人的脚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很厚实很舒服很自然的感受荡在心间,这也许就是土地的力量和魅力吧。

蓦然回头,身后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但我知道亲爱的土地不会矫揉造作,更不会呻吟疼痛,你无私地为人们提供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你是生命之本。你的颜色永远都是那么单一,黄黄的皮肤是你的本色,可在你的肌肤之上盛开着色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就这样一直往前走,鞋脚和裤腿上都留下了黄土的印记,不大功夫一畦地走到了顶头,随后转身上了另外一条乡间小道。不远处有几只鸟儿,怕是我的脚步声惊动了它们,扑扇着翅膀恋恋不舍地飞向了远方。往南望去,田野上有早起的人们在晨练,他们有的振臂健走,有的悠然散步。他们和我一样是这片土地哺育的儿女,是这片土地不倦的耕作者,将汗水、希望、期盼一并交付给土地。坦荡的胸怀,饱经风霜的面庞,常年劳作不息的双手是他们田野生活的真实写照。

再回头往村庄望去,袅袅升起的炊烟在房梁屋脊上盘旋,此刻母亲应该在厨房准备全家人的早餐,我们回家休假也是她忙碌的时刻。深情地再望望我亲爱的田野,道一声离别,短暂的分离会让我更加的思念。

农村文章5:一滴原浆酒

文/徐祯霞

自小生活在农村,品尝过许多的酒,那些都是周围的乡亲们自酿的酒,有麦子酒,有包谷酒,有柿子酒,还有洋姜酒,那时没有现在这些五花八门的饮料,因此,在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酒。

那时,大凡家里有事,酒是少不了的,无论便宜贵贱,桌上都得有点酒,有了需求,也就有了最原始的酿酒作坊,有家庭自酿的,也有小型的酒厂酿造的,供当地的乡亲们饮用。在乡亲们的眼里,酒是个好东西,可解乏,可招待亲朋,可令人高兴,还能帮人解愁。

有一年,柿子丰收了,看着满树红彤彤的柿子,母亲说:“今年这么多柿子,吃不了,我试着给咱家做点柿子酒吧!”我们一听,连连说:“好!”能尝到母亲亲手酿制的酒,应该是一件有趣而新鲜的事。

哥哥姐姐们将柿子采回来,母亲先将它放在锅里脱涩,水温保持在40度,经过一天一夜,将柿子取出来控干水分,捣碎,按照它的重量加入四分之一的包谷糖,搅拌均匀后放入一个大铝锅中蒸好后放到不烫手,加入适量的碱和麦芽搅拌均匀,放入我们冬日腌菜的大缸,封闭严实,进行发酵,周围堆上锯末子保持温度,10天后启封,再拌入包谷糠进行二次蒸馏。蒸好后,对酒渣和酒进行分离,这时,母亲拿一根竹筒作为引管,让酒从竹筒中导引出来,流入塑料壶和其它的装酒器皿中。

当第一滴酒从竹筒里流出来,我们个个都围拢在旁边,兴奋得不得了,个个瞪大了眼睛,一边看,还一边伸长了鼻子闻,很想知道柿子酒的味道。母亲欣慰地笑了,喃喃地说:“成了,总算没把柿子糟踏了。”看着我们这一伙急不可待的神情,母亲吩咐姐姐拿来酒盅,盛起一点,让我们每人都小尝一口,我们能喝酒的不能喝酒的都会轻轻地抿上一点,为妈妈的劳动成果,更为自己的那份好奇。

柿子酒相对于别的酒来说,要甜一点,但没有酒量的人还是不能多喝。在那个时候,自己酿造的酒,都是原浆洒,后劲比较大,因而母亲总会说:“尝一点就行,这是酒,可不要贪嘴。”我们都乖乖地听母亲的话,协助母亲将酒过滤完,装进容器里,我们的柿子酒也算是宣告成功了。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唯一一次酿酒全过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凤翔县的西凤酒厂,一进酒厂,熟悉的酒糟气味扑面而来,记忆中妈妈酿酒的画面又浮现在我的面前,只不过那时妈妈全是自己手工酿制,而现在,在这个大型的酒厂中,已经有了庞大的现代化酿酒设备,有制曲车间、发酵车间、蒸馏车间、包装车间,但我发现,虽然有这么多的机器设备,但酿造程序仍是一样都不能少。看着那些工人挥汗如雨忙碌的场景,凝重专注的神情,令人不得不感叹,每一滴原浆酒都凝结着酿酒人的心血和汗水,还有他们的盼望和期待,在酿酒人眼中,它们是那么的神圣,是那么的珍贵,是那么地令他们欢欣和喜悦,是那么的令他们有成就感。

酒本是一种珍贵之物,有“粮食精”一说,滴滴皆是粮食精华,可好多人误解了酒,拿酒当水喝,这就歪曲了酒本身的作用。喝适量的酒,可舒经活络,解除疲劳,还可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甚尔提神壮胆。但过量饮酒,于人则是有害的,凡事有个度,过则不及,酒本无错,错在人的无度,与酒无关。我们该珍惜古人的发明创造和智慧,让酒真正成为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佳酿与饮品,以不负古人酿酒的初衷,让中国酒文化真正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农村文章6:桃源人家

文/仇多轩

在农村生活,与果树就多了几分相处的机会。幼时,家乡的河埂上、渠道旁,果树之类栽的多是桃树,前庭后院,常是枣树、柿树、葡萄之类。看着别人家在收获季节硕果累累,自己也每每从集市上花上几元钱买来几株桃树等果树苗,在河边挖好树凼,还不忘用锹挖些农家肥放进去,小心翼翼地栽上,培好土浇些水,在春天里播种美好的愿望。

果苗经过阳光雨露的润泽,以孩童们希冀的姿势迫切生长,从开花到结果,心里充满着欣喜,摇曳着幸福的情绪。上学以后,书本上时常出现描写桃花的美文佳句,自己对桃树、桃花的好感日益增加。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浓缩春日的风情,抒发春天的恋曲,成为刻在脑海中的经典;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令人憧憬的世外桃源,点燃了尘世中人们追逐恬淡悠闲生活的心灵引信;白居易、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吟咏着爱桃赞桃的浓情篇章,把心中的珍藏缓缓铺展,留下了无限回味。

桃源人家,是现代人的一个执着梦想。走在乡间,经常可以发现,池塘边,一排排桃树迎风而立,亦有俏皮的桃树,歪斜着伸向水中央,与水亲昵,共享美好时光。桃枝含苞欲放,迎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桃花朵朵,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童话,洋溢着一片温馨。桃源生活,是如此诗意,她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在我们身边,在陶楼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已经倾情打造了一届又一届的桃花节。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快乐的感觉;徜徉其中,生活增添了欢快的色彩。

或是春光温柔,与桃花相伴,和桃林相依。登高望远,桃红柳绿,梨花似雪,映衬着蓝天白云;农家楼院,错落有致,丰盈了生活的梦想;油菜花开,麦苗青青,构成了丰收与和谐的喜人图画。村村通的路上,集镇的市场里,农家土特产交易红火,土生土长的农家人,创造了品牌效应。柳下桃蹊,共分春色,醉了农家,醉了游人。

或是细雨绵绵,与落花有约,看绿柳争春。大片的桃林一眼望不到边,远处三三两两的塘坝,油菜花掩映于无边细雨之中。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多么美好的一瞬,就让她长久地留存于心底。在这个充满着欢笑洋溢着幸福的春天里,吟唱一曲快乐的歌谣,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传递。

桃源人家,营造着唯美的风景;桃源人家,书写着好客的请柬;桃源人家,展示着幸福的生活。

春风桃李,芬芳生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亩田,让我们种桃种李种春风,一起种下快乐,种下希望,种下幸福。

农村文章7:农家茶壶

文/黄骏骑

从小生长在农村,粗茶淡饭把我养大。乡间生活岁月的浸淫,让我对朴实无华的农家茶壶,一往情深。

小时候,我们还不知热水瓶为何物。父老乡亲常年累月都是用茶壶装茶。茶壶,由土窖用一种粘性极强的泥巴烧制而成。乍看上去,黑不溜秋,貌不惊人。壶嘴向上且小,有圆弧形提手,拎起来方便;若在外层涂上了釉,则光泽可鉴。其实,这釉也是取材于草木灰,只是至今我还弄不清这其中的配制“秘方”。茶壶的形状各异,圆扁柿子形的居多。“茶壶爹爹”个头高、容积大,装的茶水多,与之相配的“茶壶奶奶”则相对矮些,且肚子圆圆的。这种茶壶多是家大口阔的家庭使用,一个村庄也就一两户人家才有。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登门借用。不久前,我在一篇小文中,使用了“茶壶爹爹”“茶壶奶奶”的字样。京城的编辑猜想是位年轻人,怕是压根儿没见过这玩意儿,她打来电话询问,我几乎是连比带划,反复说明,她还是不解其意,最后只好让我加上括号予以解释。

那时候,乡下几乎没有用茶杯泡茶的做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喝的是大碗茶,似乎与高雅的“茶文化”无涉,图的就是一个生津解渴。每天清晨,母亲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茶壶拿到门口的池塘里反复刷洗干净。锅里的水烧沸了,水雾在厨房里弥漫。从瓦罐里抓一把茶叶放进壶里,舀起开水泡上,然后坐在锅台角的吊罐上保温,有时放在锅灶里的火灰中煨着。不用说,用这样的方法保温,时间总是很有限,半上午吊罐里的水冷了,灶里的火星熄灭了,茶壶里的茶也不热了。不过,劳动出力的庄稼人不管这些,流汗了,口渴了,倒上大碗茶,“咕噜咕噜”一饮而尽,抹抹嘴,舒口气,好不舒坦。这架式,大概就属于“牛饮”吧。

别看这茶壶不登大雅之堂,却是老百姓的亲密伴侣。居家时,全家人的茶水靠它贮存,下田时,拎着它到田头,辛苦劳作的汗水,靠它补充。农田在屋边,歇伙时自然就到附近的人家喝茶。贤惠热情的家庭主妇也一定会早早烧好茶,用茶壶爹爹装得满满的,放在地上,大伙席地而坐,要喝茶自饮自便,不讲什么客套。乡村七月少闲人,男女老少“双抢”忙。母亲看我还小,下田非但干不了农活,还碍手碍脚,就让我烧茶送水。其实,这活也不是那么清闲。要准备柴火,烧好后还要顶着炎炎烈日,送到距家几里外的田畈上,上下午各一次,雷打不动。看着家里人解渴的样子,我的心里一下子有了成就感。

“到家里喝滴(方言,一点)茶!”这是老家人招呼客人的常用语。客人听到这话,就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特别是赶路的人听到这样的招呼,一身的疲劳就烟消云散,顿时暖融融的。乡下人纯朴厚道,没那么多的势利,绝不会出现“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尴尬。“人好水也甜。”熟识的、陌生的,挑柴卖炭的,门口路过的,来的都是客,刚落座,就双手端来大碗茶放到你的面前,虽不是热腾腾香喷喷,但“温汤热”正解渴。若是客人坚辞不喝,主人心里就高兴不起来,会遗憾地对客人说,“你看你,来了一回我家,连一碗茶都没喝就走了,怎么对得起人啊!”母亲教给我的待客之道,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茶有茶情,水有水情。”

大集体年代,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忙活了一天的农人,喜欢到大屋里房子宽敞的人家围坐,你一口我一撮,“叭嗒叭嗒”的吸着黄烟,喝着酽浓的热茶,其乐融融。这座场简直就成了“议事厅”,生产队长这时会分派第二天的农活,保管员通知各家各户回去把粮仓准备好,过几天要分口粮、工分粮;妇女们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家长里短,不是说哪家要娶亲嫁女,就是说谁家快要添孙子。田里收成好,队长一高兴,吩咐二狗子去请说书先生来说上几夜,让大家乐呵乐呵。月光下,大伙津津有味地听高先生说《岳飞全传》。正听到兴头上,高先生唱一句:“要知岳飞命如何,喝杯香茶再追根”,胡琴声也嘎然而止。坐在他身边的章焕爷连忙把茶奉上,说书先生把茶呷在口中,润了润嗓子,悠扬的二胡声又在院子里响起来。

陶制的茶壶,伴随着它的主人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到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一直到联产承包。残缺的壶口,传递着农业文明的沧桑……

农村文章8:粉条里的乡愁

文/张权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粉条是冬日里的主菜。一大家子人围坐在餐桌旁,正中一大盆油光闪闪的粉条总能勾起人的食欲,萝卜粉条、白菜粉条、猪肉炖粉条……让人吃得酣畅淋漓、鼻尖冒汗,大呼过瘾。粉条就像一根根细细的绳子,连接起亲情冷暖,缠绕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人在吸溜声中品咂幸福的含义。

印象中,每年秋末冬初,红薯收获运到家,长辈们就开始盘算起磨粉漏粉条的事情。制作粉条必须和邻里合作共同完成。女人们负责调粉、搅拌等技术活儿,确保漏出来的粉条粗细均匀,成色好;壮劳力们负责在粉盆里转圈和粉、抖粉挑杆等,最后还要将粉条穿杆、担杆晾起来。

制作粉条费时费力,但农村人乐此不疲。男人们在忙碌的同时,噙着烟嘴,抽空还会聊聊收成,谈谈来年的打算;女人们则会对漏的粉条与往年的进行对比,有的还会故作炫耀地叹道:“今年漏这么多,咋吃完呢……”

农村晾粉条是一景。家家户户将漏好的粉条长长短短地挂在院里撑起的木杆上,和不远处挂着的红辣椒、玉米棒子交相辉映,冬日的阳光穿过庭院照在粉条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一派五谷丰登的景象。

粉条晾好后,家人会挑选一些送给亲朋好友们品尝,虽然年复一年得到的都是“今年的粉条漏得不赖”的评价,但对忙碌的家人来说,这就是对他们付出艰辛劳动的肯定和赞赏。

冬日的乡村,粉条成为亲情的纽带,成为化解芥蒂的药方。刚过门的媳妇儿,用新粉条加萝卜或白菜蒸出一个个大包子,送给长辈们品尝,往往能赢得贤惠、孝敬的好名声。邻里之间有点芥蒂,让孩子们送点儿新粉条尝尝,过不了几天就和好如初。

粉条一年四季都是厨房的常备菜。春日里,大地回暖,抓一把马齿苋配合着粉条或炒或拌,既有营养还能清理肠胃,消除春节大鱼大肉的油腻感;夏日里,酷暑闷热,食欲不振,把绿豆芽、菠菜和粉条凉拌作为降暑菜,绝对能满足你的味蕾;秋日里,天气渐凉,用粉条做蒸肉,又是一道具有河洛特色的美食;冬日里,气温骤降,雪花纷飞,各种乱炖和火锅怎能少了粉条的美味?

如今,在城市的餐桌上,川粉、水晶粉、绿豆粉等包装精美的粉条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豫西农村老家庭院里晒着的红薯粉条。

农村文章9:炒货

文/李玉兰

儿时的农村生活虽然清苦,但一进腊月,人们还是高兴得不得了。

腊月里最忙的是家庭妇女,最开始做的是炒货,主要是炒红薯片、炒瓜籽、胶炒米糖……炒红薯片时为了不使红薯片被炒焦,需要在大锅里放进去一些粗沙,先把粗沙炒热,再把红薯片放进去跟粗沙一起炒,这样炒出来的红薯片受热均匀,片片金黄,脆香可口。腊月的村庄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闻到炒红薯片的浓浓香味,这时不管走进哪一家的大门,主妇们都会热情地捧出刚刚炒好的炒货招待。

炒红薯片对主妇们来说是相对简单的事儿,胶炒米糖可就是一门技术活了,并不是每一个家庭妇女能够做的。儿时胶炒米糖不像现在有白糖、糖油等原料,胶炒米糖用的都是红薯熬出来的糖稀,所以胶炒米糖之前首先要熬制好糖稀,其次是要准备好炒熟炒香了的大米或爆米花,将炒米或爆米花倒入锅里已经煎好了的糖稀中,不停地搅拌,让其均匀地黏成一团,再放入一个方块模型中压紧,等冷却之后用刀切成片,再装入不通风的胶袋或瓦缸中使其不受潮,这样便大功告成了。

胶炒米糖的关键技术是煎熬红薯糖稀,煎的时间长了,糖稀就老了,就没了黏性,做出的胶炒米糖压不成模;煎的时间短了,糖稀照样不黏,做出的胶炒米糖也是压不成模的。只有恰到火候才能胶炒出上等的米糖。那时谁家的媳妇如果有胶炒上等米糖的手艺,在方圆十里内一定是很有面子的人,不会做胶炒米糖的家庭就会排队请她帮忙,并用好饭好菜招待她。

农村文章10:童年的美食

文/赵明宇

小时候在农村,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饺子、吃肉,一饱口福,平日里,我们这些嘴馋的孩子,却总是能找到美食。

家乡是大平原,没有山川,没有河流,也就没有山珍,没有鱼虾,但是大自然并不缺少可吃的东西。比如在小树林里掏鸟蛋,在屋檐下捉麻雀,或烧或煮打打牙祭,吃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一种难以拒绝的诱惑。

放学后,到地里去,挖红薯、偷花生、掰玉米穗,用小铲子掏个洞,找来柴禾烧着吃,吃得嘴上黑乎乎的。我们还在草丛中捉蚂蚱。捉蚂蚱用手抓,脱了鞋,用鞋拍,然后放在火堆上烧得焦黄焦黄的,有一股香香的气息钻进鼻孔。渴了钻进玉米田,找一棵不长玉米的空棵,就变成了甘蔗,咂吸甜甜的汁水。幸运的还能在草丛中找到野瓜,香香甜甜的,能吃饱肚子。

夏天的晚上,我们到村头的小树林里捉知了猴。天一黑,知了猴就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变成蝉。我们摸到知了猴,回到家用油煎炸。因为少,几个人分着吃,却有滋有味。如今城里的酒店有“炸金蝉”这道菜,尽可饕餮,却没了童年的味道。

冬天里,天寒地冻,田野上没有可以吃的了。我们在街上玩累了,饿了,就抓一个玉米面馒头,在馒头中间挖个小坑,放进去一些盐,再把香油滴到盐上面,掰下一块馒头蘸着吃,香香的,咸咸的。那时候的乡村街头,经常看到一个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手里拿着馒头,蘸着油盐,一边吃,一边玩耍。

还有的把煮熟的红薯切成片,在窗户台上晾晒成红薯干,装在口袋里,闲暇取出来嚼着吃,非常筋道,成了我们的零食。我们把这种零食称作“筋红薯干”。记得小时候一个同学弄坏了我的铅笔,赔了我几块筋红薯干,我才饶过了他。

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家是把晾干的红辣椒,放进灶膛里慢慢焙干,焦糊糊的,搓成粉状,用米汤调和,拿馒头蘸着吃。辣椒很开胃,让人面对难以下咽的高粱面馒头食欲大增。我们不想吃,大人们就开导我们说,黑馍馍,蘸辣椒,越吃越上膘。

那年月以胖为美,瘦了会担心被饿死的,并不像现在还需要减肥。

冬天里还有一道美食就是焦馒头片。家家有煤火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用菜刀把馒头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在炉火边上,第二天醒来,馒头片就变成焦黄的了。背着书包上学去,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嚼着馒头片。到了学校,同学之间还交换着吃,教室里会响起嚼馒头片的大合唱,氤氲着诱人的焦香。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种馒头片不当饭吃,是一种浪费,家长是不赞成的。

最难忘的是烧“gujue”。这是发音,我不知道该咋写这两个字。家里做饭头的时候,我们就盼着能剩一点面团,尤其是白面。母亲会把面团揉搓成条状,缠绕在高粱秸秆上,埋进灶膛里的热灰中,过一会儿取出来,面团被烧熟了,我就高兴地拿着,跑到大街上细细品尝,炫耀这种奢侈的吃法。

有时候街上有“嘣爆米花”的,就端着一碗玉米,递过去一毛钱的加工费,背回来半袋子爆米花。如果口袋里有几分钱,买糖稀,用高粱秸秆不停地搅动,直到糖稀发白,变得粘稠再慢慢吃掉。

童年的农村虽然不富裕,却总是能吃出花样来,充满着无限乐趣,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农村文章11:秋,汉子

文/小猫儿

在秋收的这个季节,农村,总是显得忙忙碌碌,在农村,每天都比城市来的更慢一些,因为天亮的太早,太阳落山总是来得晚,天刚蒙蒙亮,公鸡伸着懒腰,张嘴打个鸣,他不知道,他起晚了,农家汉子早就拿着锄头往山上奔去了,他们的女人也在家开始做饭,每家的烟囱都冒着白烟儿,远远飘来的饭香味儿,飘到在山上干活的汉子鼻孔里,这是他们才肯回家吃饭,不是他们不饿,是他们必须要早早把庄家收割完,老天爷总是没个准信儿,谁知道那天天就下起大雨了,庄稼要是没收割完烂在地理,这一年就白忙活了。他们下山了,他们的女人在门口张望着。

李大壮扛着锄头回来了,他早就饿极了,来不及洗洗手,就跑到饭桌前拿起大馒头咬上一口,这是他的胃终于可以享福了,在啜一盅酒,美极了。

李大壮这人身材正如其名,壮实,黝黑的皮肤,粗茧的大手 ,他那架势,他要跟人打架能把人摔几个跟头。听喜爷爷说他小时候就偷学他爹抽烟。喝酒,15岁没到,这些全会了,还真别说,李大壮的酒量还真不是虚的,小伙几个轮番灌他,他就是不醉,把几个灌他的倒是醉了,现在不行了,身体不让酒精继续伤害了,所以为了解解馋每顿饭都会啜上一盅。前几年去医院检查,肝出现问题,医生让他把酒诫了,他就是不肯,他总是说,少喝有益无害。为他喝酒的事,大壮婶没少和他吵。

好了吃完早饭,又得下地去了,扛着锄头和大壮婶一起往山上走去……

农村,总是会有一条很宽敞的马路,这马路敞开了胸怀,为人民服务,听喜爷爷说这天马路他小时候就有了,他都不知道多少年了,喜爷爷胡子早都花白了……

一群闲的无所事事的女人们总喜欢坐在这路上聊这聊那,总是喜欢东拉拉西扯扯别人家的事,哎呀,这群女人哪!也是他们男人上山耕田,出去打工,挣钱养他们,她们的确没事可做了,就这是他们唯一可以拿来寻乐子得了吧!

不知今天谁家又成了播报重点了。

许桂英,拿着衣服往河里走去,这不前脚刚走,后脚胖婶就打开话唠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能被他们翻出来,他们对别人家的事永远比自己的还清楚得很。许桂英,是李大庆的媳妇,这个女人可不是好惹的主,勤快,能干,管家更是,对李大庆的钱管的一毛是一毛,每天抽烟的钱,喝酒的钱都是固定的,而且都是最便宜的那一款。有一次,大庆叔去买烟,我也在,他的钱不够,差五毛,我借他,他连连不要,

‘不买了,借了还得还,明天又没钱买了' 低着头,回家了……

胖婶开始发言了,开始了今天的话题。

“瞧,刚才过去那个许桂英,她倒是挺能干!嫁到咱们村也是多年了,愣是生不出个孩子,不知道是她不行还是大庆不行 !”说完,都哈哈大笑……她们的笑声永远是那么的震耳。接着,胖婶又继续他的讲话“你们知道么?许桂英和大壮家闹上别扭了,说着,在地上捡起一根破韭菜放在嘴里乱嚼着,他们都瞪大了眼睛,耳朵也竖了起来,胖婶看他们听得聚精会神的,嗓门也调高了些,吊吊嗓子,咳了两声,倒有村主任在大喇叭喊话的阵势,据说这个许桂英,他们眼睛又瞪大了一圈,这个女人还真是能耐,闹他们家这家子关系都不怎么样。”好了,不说了,晌午了人家的事咱还知道哩!“胖婶扭一扭的回家去了。

中午的太阳最恶毒,庄稼汉子他们都备好干粮,中午就不回家吃了,来来回回实在麻烦,这样还可以节省时间,留待力气多干点活儿,索性也就在山上填填肚子。

下午了,他们的女人通常会早点回来,大壮婶回来了,他的脚上 裤子,都沾满了泥泞,干了一天活,身上也发着汗臭味,苍蝇一个劲儿凑上来,喜爷爷说,大壮婶,是个苦根子,嫁到他家吃了不少苦。别家的女人都不见得这副打扮,大壮婶家里地里都是一把手,他家的饭都是出了名的香,在地里干活儿,活像个女汉子,毫不逊色男人!

大壮婶,端着脸盆盛满刚换下的衣服,踱着快步,往河边走去,到了河边,倒是不急洗衣服,捋捋头发,捧一手干净的水洗洗脸,女人终究还是爱美的,还别说,大壮婶这么打扮收拾收拾,还真是个美女哩!

远处的夕阳,被云遮住了,只留下一条细缝儿,像是小眼睛。

大壮婶,拧拧衣服,端着洗好的衣服,快步往家走着。不一会儿就看到他家的烟囱开始冒烟了。山上的汉子也该回家了,一个个都扛着锄头。犁头,往家赶着。

孩子们也都放学了,背着书包一跳一跳的跑回家,镇上的一个学校,离村子远,孩子都要走几十里的山路上学。

”我回来了“小花儿在门口喊,”恩“大壮婶应着。小花儿是大壮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哩,放下书包,围在饭桌前,眼巴巴的看着,肚子咕噜咕噜的叫唤着,小花儿看着他爹,大壮洗洗手过来吃饭了,巴巴的三个人开始吃晚饭了,吃着吃着,小花儿放下筷子,放下手里的碗,看着他爹,”爹,开学了,学校要交学费了“声音很小的说。大壮拿着筷子用力的在桌上敲了两下,”前几天不是交了么,怎么又收!学校这个鬼地方就知道要钱!妈的!大壮婶,白了大壮两眼,“孩子上学还能不花钱?!每次孩子回家要钱你就这样!还不都是你自己没本事?!”大壮也不作回应,猛的喝了一口酒,夹着菜,自己一个人吃着。

饭吃完了,大壮迈着大步出去了,四处转悠着,最后去了姜叔家(姜叔是村里的干部,多少家里有点小钱),“吃完了,姜叔”大壮问。“嗯,吃好了”姜叔答应着,大壮支支吾吾的开口了,“姜叔,你家还有闲钱吗?”这话一出,姜婶白了姜叔两眼,姜叔也变了脸色儿,半天才开口说话,“恩,还有点儿”“姜叔,明天孩子上学交学费,家里的钱都给我娘治病花了,庄稼也收割了,卖了钱就还你。”姜叔“恩,拿着用吧。”姜婶不情愿的把几十块钱拿出来给大壮,大壮拿着钱疾步的回了家。

“花儿,钱给你,拿好喽明天交学费,千万不能乱花,听见没!”

“恩,”小花儿连连点头。高兴的跑出门和小伙伴儿捉萤火虫去了。秋收的季节,萤火虫在这个黑夜带来了一丝微光。

大壮看着小花的跑出门的背影,长叹了一口气……

和大壮同龄的那些男人,年轻时就早早搬出了村子,去更繁华一点的地方生活去了,只有他还一直留在这里,他也曾想过出去,但他爹不同意,他爹受封建社会影响,思想顽固,坚信养儿防老,他心里曾埋怨过他爹,嘴上从来也不说,大壮是个犟汉子……

大壮坐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默默地抽着烟……

农村文章12:“蹲”读大地

文/许辉

30年前的夏天,我到淮北农村去读小麦,或曰“蹲”读大自然。

我只是凭着感觉写季节风:季节风在河湾的滩地上,表现出另一番浓郁的却不是激烈的风格。季节风在滩地的麦梢上韧性地翻滚,把粗壮的大片的麦压成最大的弧,然后放松它们,让它们弹向相反的方向去。我离着好远就听见了季节风在青麦的席梦思上滚翻的浓烈兴致。我加快脚步走过去,季节风已经滚远了,但它滚翻的余波还没有消失。余波搡了我几把。

我只是凭着感觉写沙地上的植物:脚下都是沙土,一切植物都好像是拔地而起的。我看见一个穿蓝褂子的农民,他站在离我约一百米处的沙埂上,一动不动地背对着我。我觉得他也是拔地而起的。

我只是凭着感觉写摆渡的地方:光秃秃的河畔有一棵树,那一定是摆渡的地方。

我只是凭着感觉写哲学人类学:我顺着河堤往前走。河的走向一直是东西的,但现在突然转向东南了。这种地理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在突然明显起来:堤外的麦子因为受到西南风的烤灼,全都变黄了,但堤内的麦子因为有了堤岸的挡护,还都青青拉拉的。我看得呆了。我觉得这就是人种的起源。是一种哲学人类学。

我只是凭着感觉写生活经验:有个老头说今年的麦子让西南风吹瘪了不少。还有一个老头说有一只小猪快死了,他把它扔在村头塘边的烂泥里,它又奇迹般地好起来了。我觉得这些话都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它们证明了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验。所以我们不能小看每一个人,包括最脏和最不起眼的人。

30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些文字,我觉得它们浸透了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为、天地互容和万物和谐的思想。它们正是无为而为、天地互容、万物和谐等思想的文学描述。

而我当时完全是无意识的。我完全遵从着我当时的生活经验,不加任何修饰。

老子的观念和思想已经深深地浸入了我的意识和血液。

农村文章13:腊月

文/战福君

小时候,农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是春秋两季,再就是准备过年的日子。那时,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说法——过了腊八便是年。自此,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忙碌起来,全力以赴地迎接春节。每当此时,我便加入“忙年”的队伍。除了完成家长交办的工作外,作为一名学生,年前,我还要紧锣密鼓地突击寒假作业,目的是把作业提前完成,好在过年期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吃喝玩乐中去。

腊月里,碾黄米,包黏豆包,是家家户户“忙年”的“要务”。黄米用水泡几天之后,再上碾子磨成湿粉。因为村里只有一家碾坊,所以谁家要磨粉,得先预约排队,经常要磨到半夜三更。那时,豆包是我家年前、年后必吃的主食。黏豆包,以红豆为馅,黄米面做皮。年前,每家都要准备很多黏豆包,足够一家人吃一个正月。黏豆包蒸好后,放在缸里,搁在露天地冻上,吃时,再放到锅里去蒸。

小年到了,各家便开始忙乎“除尘”。按照传统习俗,家人们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碗瓢盆,干净彻底地进行一番大扫除。因为“尘”与“陈”谐音,“除尘”寓意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连同旧岁中的不快、贫穷和病痛,统统除掉。

为切实做好“除尘”工作,母亲把我们兄弟姐妹分成两组:男孩子们清理垃圾、打扫室内外卫生,要求地面连个草刺都不能有;女孩子们糊墙和洗衣服、被子。那时候的房子都是土坯墙,为了美观,人们过年时,要在泥墙上糊报纸。开始时,大家收集旧书、旧报纸来糊墙,后来,有了花花绿绿专门糊墙的花纸。糊墙是每家迎新春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如果谁家过年没有糊新墙,会被全村人笑话,说他们过不起年。令人难忘的是,为营造美好、热闹的新春氛围,母亲想尽了多种“不花钱”的好主意。比如她用染料和清水勾兑成五颜六色的彩色水,装在各类瓶子里,整齐地摆放在柜子上,成为我家过年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包黏豆包”和“除尘”只是忙年的序幕,最忙的是从腊月二十五到三十这几天。当年,村里广泛流传着一套顺口溜:二十五,拿豆杵;二十六,抠猪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集市走;三十晚上,守一宿。你瞧,每天的日程排得都是满满的,环环相扣,无缝对接。忙的程度用“连续作战、紧锣密鼓、热火朝天”等词汇来描述,一点儿都不为过。

腊月二十五到了,家家户户把收藏已久的“豆杵子”拿出来,开始搥豆馅,用于包白面豆包。一般家庭都要蒸上几锅白面豆包,过年期间,和黏豆包一起搭配着吃。腊月二十六到了,一大早,男主人就操起冰镐,冒着严寒,把先前埋在冰雪里的猪肉抠出来,放在小缸或大盆里,拿到屋里,慢慢地融化,以备过年时享用。腊月二十七到了,家里一大早就要烧上一大锅开水,然后开始杀鸡宰鸭,人们把饲养了一年的鸡鸭鹅杀掉,作为家人享用和招待客人的菜品。腊月二十八到了,这一天是发面,准备蒸馒头和糖三角的日子。过年蒸馒头,寓意“蒸蒸日上”;蒸糖三角,寓意“甜甜蜜蜜”。腊月二十九到了,此时因为已临近年关,集市即将解散,小卖店将闭门谢客,所以,一些过年的必需品都要备齐。清早,大人们便开始跑向集市,采购内容包罗万象:一家人的新衣服、糖、瓜子、花生、鞭炮、灯笼和红纸是必须买的,有条件的家庭还会买一些冻梨冻柿子、青菜、鱼类,也要买一些虾片、海带等价格不贵、自家不产的东西。

忙忙碌碌中,迎来了大年三十。一大早,家人们便开始准备下午的团圆饭。一般情况下,都要拉个菜单。因为这顿饭是吸引财神的,所以要尽量丰盛。那时,物资匮乏,女主人们就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自家餐桌看起来不至于寒酸。过了晌午,就可以开饭了。据说,大年三十下午,是财神爷飘在空中,看谁家做的饭好吃的时间。查看好了,晚上,财神爷就会去给做饭好吃的人家送财运。吃饭前要放鞭,大家都想抢先,有一家点燃鞭炮,其他家立刻跟进,一时间,噼啪声大作,震耳欲聋。吃完饭后,大人们马不停蹄,开始着手准备包饺子。除夕夜和新春的第一天,都要吃饺子。饺子包完后,家人们围拢在热炕头上,开始啃冻梨、吃花生、嗑瓜子,直到半夜辞旧迎新吃饺子。下半夜,人们虽然困意大作,但都强打精神,用玩扑克、看纸牌、讲故事、唠闲磕等办法,坚持守夜,直到天明。

那时候,一家人高高兴兴、忙忙碌碌,一起筹备春节。虽然很累,但是,忙碌完毕,全家人团团圆圆过年、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就会感到收获多多、喜乐多多、幸福多多。

农村文章14:你是一棵什么树

文/鲍海英

我的老家在农村,记得我年幼的时候,在我家屋后的草堆旁,不知何时长了一棵小树。我第一次注意到它时,我就好奇地问父亲:“爸,咱家屋后种的都是桃树,这一棵树,也一定是桃树吧?”

父亲看了看那一棵小树,分辨了好久,硬是没有分辨出来。父亲说,也许是一棵梨树,但似乎又不像。我不禁对这棵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只要有人来我家,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正在林业大学读书的表哥来我家,我赶紧把表哥拉到那棵小树边,我问他:“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樱桃树,你看它的叶子,就是樱桃树的样子。”终于知道了这棵树的名字,而且是读林业大学的表哥确认的,这应该不会错。从此以后,只要有小朋友来我家玩,我都会兴奋地告诉他们说:“过几年我就有樱桃吃了,我家的那棵树是樱桃树。”

就这样,过了四年,那颗樱桃树慢慢长大。就在我上初中的那一年,它开花了。看它开了满树的花,一天晚上我放学回家,父亲高兴地把我拉到屋后的那棵小树边,高兴地说:“孩子,今年你有李子吃了,你看这棵李子树,花开得多好。”

“爸,这是一棵樱桃树。”

“别傻了,樱桃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咱家的这一棵是李子树。”

想不到,被我叫了四年的樱桃树,原来是一棵李子树。

李子树花开花落,几粒微小的青果开始显现。就在我等着吃李子的时候,一场大风,让树上看得见的几粒小果子不见了踪影。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懊恼当中。

因为上了初中,寄宿在学校,那棵李子树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花开花落又一年,一天我放学回家,母亲笑着对我说:“屋后的那棵枣子树,终于结枣子了。”明明是一棵李子树,母亲怎么说是一棵枣子树呢?

见我不信,母亲拉着我的手,来到屋后,用手指着树端的几粒青枣说,那儿确实挂着几粒小小的青枣。原来,我们家屋后的那棵树,既不是一棵桃树,也不是梨树,更不是樱桃树或李子树,它是一棵枣树。

十多年过去了,老家的那棵小枣树早已长成了大树。每次想起这棵枣树,我的心中总会涌出许多感慨。想不到,这棵枣树,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还是它用几粒果子,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在我的人生成长中,我一直记着这棵枣树,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就像一棵树,你可能是一棵什么树,必须等到你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后,别人才会明白你,否则没人会认识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