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中秋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中秋的散文1:中秋一杯酒
文/方华
喜欢《东京梦华录》里的一段描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苑若云外。”苏轼在那首着名的《水调歌头》词牌下也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中秋节里,不管是阖家团圆,还是独对乡愁,都离不开那一杯既入愁肠,也暖欢心的酒。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中秋之饮,首当桂花酒。
小时候,在乡下与外婆一起生活。每临中秋,外婆总要用新结的桂花泡一瓮米酒放在院角。等到中秋节至,父母从县城回来,那泡了不过十几天的桂花酒便被外婆搬到案头。打开沙袋封住的瓮口,淡淡的桂香酒香便满院弥漫开来,香入鼻息。
月光朗照,一桌欢笑,我偎在久别的母亲怀中。一年难得几次见面的父亲,会用筷头蘸着黏稠的桂花酒放入我的口舌间,那绵甜的感觉,至今回味。
据记载,汉代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毕,晚辈要向长辈敬用桂花酒,长辈们喝下之后则象征会延年益寿。回忆童年,虽饮过桂花酒,却没有在月下向外婆敬过酒,只沉浸在亲情的甜蜜里。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时光陡转间,外婆和母亲已相继离我而去。每临中秋,把酒望月,只能心中暗自低吟,把亲情怀念。与外婆一起“带径锄绿野,留露酿黄花”的美好情景,也总在月明之夜随月光一起浮现。
月到中秋分外明,酒到十五格外醇。中秋月下,即便是最普通的一杯清酒,也因为酿泡了几千年的思念团圆之“桂子”,显得特别的酽浓,醉人情怀。
唐代大家韩愈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中秋饮酒,如同中秋月之不可有缺,这样才显佳节之完美。
中秋的酒有缘愁似个长的愁绪,有举杯邀明月的豪放,有把酒冰壶接胜游的踏歌,有殿前拾得露华新的凭吊,有故乡的思恋,挽故旧的怀想,有团圆的欢乐,有亲情的温暖……中秋的一杯酒,是人生的思念,是情感的寄托,是泱泱华夏的一缕文脉,一段芳香。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手持一杯醇美的琼浆,心中最想说的,还是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的散文2:一年容易又中秋
文/霓裳
今天是中秋佳节!时至下午三点时分,天仍细雨飘飞。
因忙于筹备节日供品,还有忙乎小孩的琐碎事,无暇得知气象台报告情况,是否今晚月光皓洁,还是连绵的阴雨天迎来漆 黑夜空?我无从释知,也不想先知,因为今晚是让人倍感遐思的夜晚。5点时分,雨却出其不意地停下来,这使我对今晚月明寄予希望。我不由心中祈祷:一年一度中秋节,月亮施恩泽,满足凡人的欲望,撇开雨帽洒月明。7点时,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星空,溶溶的月光洒满大地。这一景象是必然还是月神有意按排?做为平常人的我是无法探讨结论的。
太阳,人们常拿他来比喻事业发展的辉煌,人格的磊落。而月亮的阴晴圆缺,却能轻而易举地勾勒出人们情感艺术联想,把人内心情绪世界巨细无遗地披露出来,当月如钩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像着新的希望悄然滋生,事业发展的起点;而当圆月时,人们自然地想到和亲朋的团聚。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光美化了人类的思想情操,人类演绎月光沉寂、凄清美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挥霍柔情,抒写着一幕幕动人乐章,成为永恒佳话。
中秋节日,是甜品和水果最多的节日。潮汕人喜欢自己自做月饼,糯米碾成粉沫作皮,内包绿豆沙糖,放进油锅油炸,味道甜美,口感:酥、脆、油粘、甜。吃上几个,感觉油腻时,吃上几个水果,肠胃也舒服。
潮汕人把月亮捧为女神,供品如女人衣裳,缤纷多彩。从八月初,少女们用彩纸开始叠各色各样形状的贡饰品,动物植物飞禽走兽。想像天宫婵娥多孤寂,也梦想这些漂亮的物品能捎去她们的祈祷,带给她们好运。月亮在潮汕人心中也称月老,情怀初开的少男少女虔诚地企求月老能为她们牵拉一段美好姻缘,来曲只羡鸳鸯不羡仙。
八点时候,月光如洗,各家都纷纷搬桌子到门外,拜月仪式开始。我在小孩迫不及待的催促下,也开始拜月。 香烟沓沓,乐声悠悠。我们一家子坐在门前共赏明月,其乐融融。
俗话说:月怕十五,年怕中秋。中秋一过,一年也便紧靠尾声。凝眸明月,我思绪万千,感叹时光飞逝。“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人生短短几十年,稍纵即逝。从呱呱坠地的那句哭声,上天赐给我们灵魂,父母赐给我们肉身,那一刻,我们便有了生命。不要以为几十年很长,不要以为日子还有明天,其实只是眨眼功夫,如鸿雁头上掠过。当我们有了生命,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要怎样走好人生这短暂的路程?`在这人生大舞台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树立理想作为,比如长大后要当:军人、科学家、作家、政治家、教师、医生、企业家、务农、工人等……古人有过周岁“抓前程”。就是在周岁生日那天,摆张桌子,上面堆满了杂乱的物品,有笔砚书贴,有琴棋字画,有刀弓箭囊,胭脂盒,首饰匣,花花绿绿衣裳,白银、黄金,商幌……等。说是抓到那件东西便预计着你的人生走那方面。据说济公活佛抓前程时抓了一串佛珠,后来真当起了念佛经人,进入空门。才女蔡文姬抓前程抓了支毛笔,乐坏了他父亲。(如果说真的起作用,那么,我有必要怪父母,在我周岁没让我抓前程,以致今日落得不务正业。)
人们常说“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这句颇具哲理的警言,目的只是鼓励我们做人要自食其乐,鼓劲我们去奋斗、去挣取、去拼博。而只要我们站在现实生活上,仔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这句话本来便是错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才来得恰切。或者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才真是哲理。我们从小便树立美好理想,但往往按排工作的人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不是我们想干什么便能干什么的。初步定格我们人生方向的往往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们的长辈,他们心目中喜欢的职业,或者说他们一生中未完成的心愿,我们跟着向往以及完成,便是理想职业。当然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也有主动权,只不过往往不尽人愿,机会是十分有限的。
人生无常,十年兴败几多人,人的一生从生、老、病、死。你可能是从腰缠万贯一夜之间成为穷人,也有可能从家徒壁立的人一夜间成富翁。你可能今天容光焕发,明白却病榻在床。所以当你正处于水深火热,苦难磨厄时,你无须自暴自弃,那是命运在考你对人生态度,淡然一笑,相信人善天不欺,三十河东四十河西。
人的一生是蜕变过程,不断否定更新过程。经常我们会觉得过去自己是多么的愚昧、无知、考虑事情不够圆满周到,因此常常瞧不起过去的自己,认为现在的自己才是合格的,感觉和过去截然不同,改变良多。但在他人眼中,你未必和过去有所区别,因为他人还是保留过去你的形象。对此,也许你会闷闷不乐,埋怨他人对你的不理解,但我们真的便理解他人吗?这时候你不妨学济公师傅的一句:世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世人看不穿。经常有写文章的人,不经意时拿起过去的一篇文章,瞧上几句后,汗颜过去的无知思想,幼稚、天真,用词不当。于是,拿起笔涂鸦、修改,把原来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之后孤芳自赏地得意着,拿二十八岁的心态写十八岁发生的事,如果时光能倒流,能重回十八岁来看二十八岁的文章,是不是也会嗤笑一声?说不定十年二十年后,再回过头看这篇文章时,感觉还是原来那篇来得真切!因为人在演变过程心里是矛盾的。
人的一生,围绕你生活转的人是:亲人——至亲、远亲、亲戚;朋友——知已、知音、良师益友、亲密的、要好的、最要好的、利益关系的;左邻右舍;还有可能是对你虎视眈眈的敌友。而要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这层,对你的人生是最大要协,往往关系到你一生的发展前程。六亲得力,求业机会多;朋友得助,就业道路坦荡;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生活环境舒畅,所谓金邻居银远亲,远水救不了近火;一二对手,勉励你斗志。因此,做人最基本要做到:仁、义、智、德。对亲人要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朋友讲义——肝胆相照,福祸不离不弃;敌手讲智——机灵对待,避免身败名裂;对自己讲德——善道而行,守德生香。
中秋的散文3:这轮月,那颗星
文/红城笑笑生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中秋夜,还是别辜负良辰美景。出去走两步?对的,走两步。
出家门,看天,天上云遮月;走到巷口,月终于穿云而出,但仍有一些云模糊着,不皎洁;走在河堤上,月已经朗照。
没有风,河堤两侧的柳树垂着发辫,静静地立着。少了鸟语,不见婀娜。有一团云在月下涌过来,我担心又要遮住月,但只是与月擦肩而过,月依然朗照。朗照的月是我的月,为我明亮,伴我独行。每个人头上都悬着一轮属于自己的月,这轮月伴着每一个人。
我们是月的部落,有月的情结。而中秋是情的一个节点。这一天,所有的情比任何时候更浓郁,在月下,人们不再压抑郁结情感。伤别的对月正怀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漂泊异乡的咏月思乡。“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人们早已烂熟于心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中秋清冷的月辉下,由天涯游子读来,又别有一番幽情,更多了几分凄惶。孤独的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月相伴不寂寞还是更寂寞?天知道,只有寂寞的人自己知道。有失意的人以为拥有明月,似乎拥有天下,于是对着圆月难免口出狂言。我隐约看到红楼梦里雨村举着甄士隐的酒,对中秋一轮初升月狂呼:“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轮月朗朗地照着,默默地抚慰着每一颗受伤的心,看他们流泪,等他们平复。这一轮月,温馨着每一个团聚的家庭。听他们欢歌,任他们陶醉。
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孔明灯也不时从东方升起,带着某一个花钱取乐或者许愿的心,红彤彤的一团摇摇地向西方飘去。爆竹声声,不绝于耳,鼓噪着让夜喧闹繁华。烟火间或迸发在高楼间,伴随着一声巨响,几声“吡啵”,璀璨后瞬息熄灭,留一阵硝烟慢慢弥散。
虽然我来得够迟,但广场依然热闹。有人忙着“近水楼台先得月”,低头看水,抬头看天。有人在水边木地板上设下帐篷,准备一夜伴月啦,这么浪漫。曲折的回廊有在椅子上或坐或躺的人,都仰着脸看月,让月的光辉覆盖面庞,贪婪于世间难有这么圣洁的轻纱。
败兴的是东南角那群带着狗来的人,讨厌得很。我一直怕狗,从来不以为养狗是有爱心或者高贵的标志。甚至觉得养狗的和狗一个德性,有什么狗就有什么狗主(怕狗人的谬论,何必当真)。巷子里,一个屠夫养了两条长不高也长不大的狗,终日狂吠乱窜,深受其害。有人不堪其扰,诉之于屠夫,那人一脸的无所谓,只用一些糊涂话来搪塞,依然人狗猖獗。现在,在广场,狗仗人势,肆无忌惮地乱窜,相互追逐求欢。狗主们聚在一起得意着狗的作为,整个是一幅人狗猖狂图。真受不了这副德行。很想上前理论一番,但理论总需要勇气,而我正缺少勇气,于是我只能很小心地避让。
终于走在廊道上,以为可以放松心情,谁知窄窄的一条道旁,椅子上坐着两个女子,牵着一条硕大的狗。狗占着道,吐着舌头,颤颤的让人害怕。我紧张得很,忍不住说一声“管好你的狗。”那俩女子却纹丝不动,任凭狗在我面前摇头吐舌。等我终于过去,一女子才发话了:“你不骚扰狗,狗就不会咬你;如果你骚扰她,它立即就会‘哇唔’一口。”狗似美女般拒绝骚扰,这真是奇闻。
赏月的心情并没有这纷扰而减退。荷叶已经翻卷泛黄,用不了多久即枯枝败叶。“留得残荷听雨声”是黛玉的话,出于李义山的词。伤美也不失为一种美。
还是抬头望天吧,天上孤月皎皎。我突然觉得,人其实是很自私很浅薄的。只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拉着这轮月陪着自己走走停停,嬉笑哀怨,却不管月是否愿意,不想月是否孤独。有了这样的心思,不免为这轮月找起伴侣来。时时飘过的乌云显然不是,低俗而且肮脏。仔细搜寻,唯有在月的北面的一颗星。不明亮,甚至有点蒙昧的。并不靠近,也不疏远。“若即若离”如果单纯表示那颗星和这轮月的位置关系,那是最贴切的。我后来在那颗星的左边还看到一颗,眨了两下眼睛,就躲在云层里,只剩下这颗星,鲜明地表示着对月的态度。毫不嫉妒,甘做陪衬。
如果你足够明亮,那就做好一轮月,如果你甘于沉默,那就做好那颗星,坚定地伴着月,让天空不单调,让月不孤独。
可惜教学楼后面的桂花树被砍去了,不然的话,此时香气应该浓郁且随着银月的光辉弥漫。很想到故乡的平山顶,那里的天空不会有俗世的云,而且离月也最近。但现在,云低矮在半空,一团团地飘着。在我回去时,那颗星被云遮了,后来这轮月也被云遮了,都市的霓虹更炫目。
但是,我确定,在三万米高空,在团团乌云之上,有一轮月正皎洁,北面不远处那颗星仍然陪伴着月;而且在那里,有星与月的传奇故事。
中秋的散文4:桂花飘香时
文/杜延军
中秋即将到来,又到了桂花盛开的季节,漫步在桂花树下,远远就飘来扑鼻的幽香。
最早对桂花的认知都是通过阅读一些文章,或是在古人的诗句中品赏过而已,在现实生活中从未见过桂花长啥样,至于桂花散发出的香味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香,以前也是没有真正闻到过的,更不知道桂花还是长在树上的。只知道初秋的时候,也就是阴历八月十五中秋前后是桂花的开花季。当我见到桂花树后再去品读这些有关桂花的文字时,才发现这些诗词及文字赞的都是南方的桂花,也只有南方才会有大片的桂树林,才会有那些描写桂花雨的情景。
有名的桂花产地都在南方,北方自然很少能看到桂花树,所以那些诗句中描写桂花的优美情景,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是永远体验不到的。我对桂花的初识也是从去年中秋节前几天桂花盛开时才开始的,由于工作原因来到汉中留坝这个拥有南方气候的县城,像竹子、桂花、玉兰这样适生于南方的树种,在这里都能成片成林的看到,这在以前都是很少见到过的。
晚饭后出去散步,突然味到了随风飘来一股似曾相识的香味,令人心驰神往,一下子还没有想起来是啥味道,就听旁边有人随口说道:“这桂花味真香!还没看到桂花树,就闻到了桂花的香味,真是桂花‘九里香’的美称不是虚传的”,我方才明白了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和“世上无花敢斗香”的来历了。桂花树碧枝绿叶,四季常青,树形是伞形,郁郁葱葱,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桂花是金黄色的小米粒也有白色,许多簇拥在一起长在枝节的叶腋处。外看,细小的桂花点缀在绿色的叶中,黄绿相间煞是好看。
顺着芳香四溢的桂花香味寻去,远远就看到一排排桂花树,确实是惹人喜爱。桂树叶像涂了蜡似的墨绿墨绿,绿叶丛中金黄色或是乳白色的小桂花散发出阵阵幽香,这种幽香传得很远很远。我惊叹那么细小的桂花可以开在庞大的树上,而且还散发出清幽的淡香,让这座蕴藏于秦岭深处的山城,顿时被桂花的幽香所笼罩。漫步在桂花树下,金黄色的桂花落了一地,花香陶醉了我的脚步不能前行,看到落在地上的桂花被来往散步的人踩踏着怪可惜的。突然想到南方有好多用桂花做桂花饼、酿桂花酒、做桂花茶的,也有将桂花晒干装在透明的花瓶里,不仅可以散发香味,还很有观赏的价值。桂花虽然花很小,但很耐看,从我第一次见到桂花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
不一会,看到有很多人都在树下捡那落在地上的桂花,说是桂花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还可以用于治疗牙痛,咳喘痰多,经闭腹痛。于是我跟同事也找来几张报纸铺在地上,同事抓住桂树的树杆用力地摇晃,这样落下的花完整、新鲜、干净。霎时间,桂花纷纷飘落,瞬间就下起了桂花雨,树上的桂花不一会儿就落在报纸上厚厚一层,捡回去晒干后便可存放在花瓶里观赏,还可以泡茶时加少许在茶叶中,随时能回味到桂花幽香的味道,遇有牙痛或是咳喘痰多时,喝点自制的桂花茶还能具有药用的价值。
一场大雨过后,桂花全部被雨水打落了,今年的花期就只有这么短短的几天时间,虽然桂花大都凋落了,但它的幽香依然存在了人们深深的记忆里,桂树依然四季常绿地存活着。待到明年中秋时节,这些桂花依然会赴约跟人们有一次香飘万里的约定。
中秋的散文5:祭月
文/茹喜斌
在我的记忆里,中秋虽然苦涩,但也诗情画意。因为这时母亲会给我讲述许多月亮的神话和传说。
我喜欢这些神话和传说,无论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还是玉兔捣药、无盐拜月,或是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的故事,都会让我仰望皓月,也沉醉万般。当然,如果父亲在家,就更有诗意了,因为父亲喜欢朗诵那些呤月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这种启蒙,在我渐渐懂得人生的时候,就成了我的财富和智慧。
但那时家贫,所以,每年中秋,母亲只能买两个月饼,还要先藏起来,说是要祭月。
母亲似乎对祭月有着特别的情感。母亲曾说起她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往事。母亲小时候总是在月光下纺花。母亲说其时的月光,就像清凌的泉水一样泄在院里,仿佛能听到潺潺流动的声音。月亮呢,又像一个白胖的娃娃,就坐在树梢上瞅着嗡嗡转的纺车一个劲儿咯咯地笑着。后来,母亲在洛阳师范读书,周末回家时也是趁着月光在深夜才赶到家里。母亲说那些月下的远山、树林、田野和清清的风声,总让她充满了怀念。怀念那时的年轻,那时的清纯和对生活的向往。月光照亮了母亲生活中许多生动的细节。这或许就是母亲祭月的缘故吧。
但祭月十分简单。中秋之夜,母亲会在庭院设案焚香,一张小方桌,一个小香炉,没有西瓜、红枣、苹果、葡萄这些奢侈的祭品,只有几柱烟雾淡淡的香火,还有那两块香喷喷的月饼。但母亲十分虔诚,总是会凝视着圆月沉默许久,或许那是在倾诉心中的祈求吧。继尔还会把目光撒向遥远的南方,甚至会落下亮亮的泪珠。而这时的月色分外明亮,是那种皎洁如银的明亮,是那种温润如玉的明亮,照着屋檐和院中的树木,让我感到一种种宁静,一种庄穆,一种无法言喻的渴望。
祭月之后,母亲才分月饼,只是母亲会把那两只月饼切成八块儿,分给我和妹妹每人两块儿,剩下的四小块母亲会用黄色的草纸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我知道那是要送给外婆的。
那两小块月饼,我们从来不舍得一下就吃掉,总是一点一点品嚼。那月饼里有青红丝、核桃仁儿、冰糖,嚼起来咯嘣响,就像欢快的歌儿。那种甜味呢,又一直甜到心里,甜到对来年中秋的渴望里。这时的母亲,总会发出一声叹息。但这叹息又总是被我忽略。一直到我长大之后,我才知道母亲的心迹。因为那时父亲在遭受政治迫害,正在湖南一个地质队的钻机上接受劳动改造。或许,那一轮圆月更衬出母亲的孤寂和伤感,更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苦涩,或许这祭月中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企盼。母亲,当是那种“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的心境吧。
中秋,让我记住了生命中无法忘却的经历,以及那一缕淡淡的哀伤。
一直到了1978年父亲平反、母亲复职,我们全家人才团聚在这个城市。那年的中秋,格外热闹,各式各样的月饼摆了一大桌子。母亲的笑声在整个屋子里缭绕着。母亲又一次设案焚香,并且拉灭了电灯,让月光静静地泄进窗棂,那一刻,我又一次听到父亲那“明月出苍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吟诵,父亲那沧桑的声音,让我融进了历史,也渴望着明天。
中秋的散文6:中秋月
文/尹祝生
中秋的月亮,是亲人相聚、团团圆圆的月亮;是硕果累累、喜庆丰收的月亮。
中秋的月亮,是一年中划下的最圆满的句号。春天撒下的每一粒种子,现在都实现了愿望。昨天的汗水变成了今天的收获。
丹桂轻吐的香气,合着田野庄稼收割后的芬芳阵阵飘来,把月下的每一株花草和每一滴露珠都熏香了,一切都被馨香的空气漂洗过,营造出了这恬静舒心的中秋月夜。
月亮从东山顶刚刚露出笑脸,家家户户圆圆的桌上就摆出了各式各样的月饼和琳琅满目的水果,摆下了醇厚的美酒和浓酽的香茶,摆开了欢声笑语和繁花似锦的生活,邀请明月一起分享。
月亮是一位老人,它的年岁比爷爷的爷爷还要老;月亮又是一位年青的姑娘,她有年轻漂亮的嫦娥姐姐相伴,与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结下不解之缘,她永远年青。
从古到今,人们为月亮撰写了数不清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嫦娥,离不开天真的孩子,月亮也就成了妈妈的故事箩,里面装满了妈妈讲不完的故事。
小时候,在铺垫了厚厚月光的草坪上,在灌满月光池塘旁边的龙树下,在月光彩绘的土屋顶上,都留下了妈妈一个又一个奇美诱人的故事。
每逢皓月当空的夜晚,嫦娥姐姐都要从华丽的月宫中走出,领着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妈妈的故事里。妈妈清空白天的烦恼,进入了解脱一切束缚的甜蜜之中,给我们讲一个又一个迷人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一个又一个孩提天真的梦,我们常常搂着这些梦甜甜地入睡。
穿过城中的波光粼粼的小河,从远古流来,流向永远。这是一条长长的故乡理想永不终断的思绪,月亮常常追随着它一起构思和展望未来。
今夜,小河又带着一河的月光从小城出发,去照亮远方,照亮世界。
还真想到月亮上去看看,那美丽动人的月光是怎样发出来的?
猛地想起妈妈曾经说过,每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满天闪闪的星星都集中到月宫里去团圆,才凝聚成了这无比浩瀚、无比明亮、无比美丽的月光。
抬头细细地观看,忽然之间在月亮里发现了你,发现了我,发现了他。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会发光的星星,年年的今夜,都要在月中欢聚,在月中团圆,月亮才有这么浩瀚、这么明亮、这么美丽的月光。
今夜,明净的月亮又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面镜子,照着大地景色俊秀的山河。看啊!镜中繁华的城市有多美!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条条街道和车流灯光璀璨,闪烁在高楼大厦和小河两岸楼台亭阁的霓虹灯流光溢彩。还有姹紫嫣红的街心花园和碧草如茵的人工草地……那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那棵高大挺拔的桂树,不就是广场中央的那一棵吗?
月中的一切都是从故乡搬上去的,所以月亮才那么美丽动人。
年年的今夜,天上人间都合并在了一起!
中秋的散文7:与苏轼一起过中秋
文/艾兴君
中秋节如何过?只是吃月饼、看月亮吗?那你完全落伍了,现在流行像古人一样过中秋,吃月饼、赏月、观潮、燃灯、吟诗、寄相思,就连偷瓜偷菜都是习俗。穿越回去,与苏轼一起过中秋,看看宋人是如何过中秋的。
中秋节真正开始盛行是在宋代,这跟北宋政府在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有关。宋代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就把应试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东京盛行,接着风靡全国。
宋代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中少见。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准备欢度中秋。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如此看来,苏轼这首词肯定是他玩了一个晚上才有的成果了。
宋代中秋节是通宵欢庆的,这一天人们不会因为天色已晚而熄灯入眠。《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每逢这天,北宋都城开封的许多显贵和豪门,在自家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清雅,至晓不绝。普通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月光照着开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妇女们拜过月亮之后,拿着小刀郑重地切月饼……
宋代的月饼制作更加精致。苏轼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那时制作的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不过宋人过中秋,月饼并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比起月饼来,饮酒倒是更为普遍。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大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除了拜月、赏月、宴饮外,宋代还有各种民俗活动。如江浙地区的观潮、摸秋求子等习俗。中秋之时,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当地就有了弄潮习俗。苏轼曾写过一首《中秋夜看潮》,描写了观潮人数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在中秋节当夜,女子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瓜和豆子,放到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据说就可以怀孕。这就是江浙地区当时颇为流行的“摸秋求子”习俗。
中秋夜放水灯也是宋代百姓欢庆中秋的习俗之一。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中秋放水灯在宋代人眼里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来,其意或是以此取媚于潮神,请求潮神不要给人们带来灾难。而从《梦粱录》等书记载来看,这种习俗不仅在沿江、沿海地区有,就是在内陆地区也都存在。
由此看来,大宋花样繁多的中秋过法,的确让人神往。而赏月、品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足见其影响之深、之远。
中秋的散文8:秋月
文/张文蓉
又是一年中秋,又是一个花好月圆的日子。望着空中那轮满月,我不由得思绪万千……
弹指间,早已人过中年,正是“天凉好个秋”的时节,一些心事重重的夜晚,总会抬头望望天上月亮,想想过去走过的那些日子。光阴荏苒,月亮还是过去的那轮月亮,可是自己却两鬓染霜,不再是那个多年前在月光里蹚来蹚去、哭得一脸恣意任性的女孩了。
中学时,学校后面的小路上没有路灯,晚自习后穿过一片庄稼地摸黑回家,和同学牵着手一溜小跑多少有些恐慌。但如果有月亮在天上挂着,情形就不同了。两个人开心地胡乱掰扯着诸如嫦娥吴刚之类的传说,到家门口还不肯分开。小镇的夏夜,月光格外明亮,把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像一条浅色的带子,缠绕着翡翠般的山丘。我们蹚着月光走,夜色分外宁静,一切景物都那么轻盈,灵动,像颤动的丝绸,像缥缈的歌声。在皎洁的月光下,走在长势正盛的庄稼地旁边,那紫色的茄子、绿色的辣椒,如浸在清水里一般,粉装玉琢,触手可及。
两个人手拉着手走过一程又一程,连天上的月亮,仿佛也知晓我们心事一样,不愿离去。我们在路上,她在路上;我们在山顶,她在山顶;我们在河边,她在河中。关上家门,探出窗户一看,她还在那儿恋恋不舍地瞅着我哩!
那时不懂事,他常常在我们一起看月亮时瞎掰一些“傻话”,我急得直跺脚,赌气一个人冲进如水夜色,任他喊破喉咙也不理睬。可第二天晚自习,他仍早早守在校门口,等我一道回家。
那年初二,他大我一岁,住同一个小院,一个瘦瘦的男孩,爱打篮球,笑起来很好看,两道眉毛泛起柔柔的涟漪,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瞅得人心里直打鼓,当时喜欢他的女孩不少。可惜,他后来因为家里的原因没有继续念书,听说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打工……
自他离开以后,每晚背着书包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总感觉缺失了什么,好像再也没走过那样兴趣盎然的小路,再也没看过那样皎洁美丽的月亮……
秋风轻旋,翻卷了满地落寞……
秋月无眠,串起一串早已枯萎的往事……
今日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此时此刻,你是否也在仰望天上这轮圆月,回想那段青春懵懂的日子,回想那段永远走不到头的小路?
青春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芳华。时间的指针,不停地游走,终究带走了所有的热情和痴诚。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断送三生憔悴,只消一个黄昏!所有的感情都会褪色,所有的记忆都将老去。可是,我们为什么放不下过去?抹不去思念?
往事如烟,洒落心头残泪点点,恨时光飞逝,承载不住太多留恋;叹岁月多情,深埋了多少记忆。一声长叹,往事如散落的羽毛,在无语的唇间轻轻飘落……
今晚的月亮真圆,真亮,在薄薄的云间走着,平静寂寞波澜不惊。然而,有谁知道,这平静的月色背后有多少铭心刻骨的深情、有多少波涛汹涌的故事呢?
谁的手机铃声响起刀郎的歌:还记得你答应过我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可你跟随那南飞的候鸟飞得那么远,爱像风筝断了线,抓不住你许下的诺言……一花一世界,一茶一片情,一段情愫化为一句祝福:此生,唯愿现世安稳,你安我好!
中秋的散文9:明前的茶,中秋的花
文/碧螺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际遇,有两年的中秋节都是在杭州度过。
原本不爱桂花香,却是因了那城,那茶,喜爱上了它。杭州城里多桂花,若在中秋时节漫步苏堤,沿小径从浓密的桂花树下穿过,无处不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气,直令人精神一振,记忆飘向某段过往的时光。
而龙井茶,则是这座城市里的另一抹芬芳。明代高濂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它味醇、型美、色绿、香郁,茶韵浓郁到了极致,直教人沦陷在这嫩叶舒展的姿态与香氛中。
在杭州第一年的中秋夜,与友人西湖荡舟,品龙井,嗅桂香,不问人间事,只享受片刻的宁静。就连月里的桂花树,也仿佛不再遥远,伸手可及;而杯中的龙井轻轻袅袅,犹若江南才女,在西湖波澜不惊地注视下,演绎着一幅美景与茶香浑然一体的画面。离开杭州许久后,我还时常记起那个中秋月夜的清香与安详,它似一场梦,只能回想,无法言说。
关于中秋与桂花,杭州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中秋之夜,灵隐寺的德明和尚忽然听见寺外传来滴答滴答的雨声,开门一看,只见从月亮上落下无数珍珠般的小颗粒,他捡了满满一兜。第二天,德明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智一长老仔细一看,原来是月宫中吴刚伐桂震落的桂子。于是他们将这些小颗粒种在寺前庙后的山坡上,第二年中秋,树上开满了芬芳的桂花。后来,人们把桂花种在西湖四周,渐渐种遍全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山寺月中寻桂子”的不朽名句,至今被人诵读。
第二年的中秋,又是在杭州。我在朋友家做客,她说有好茶要与我分享。看她投在杯中的分明是龙井,空气中却隐约有一缕花香在飘散。捧茶在手,只见碧绿的茶叶在杯中翻飞,有零星淡黄色的桂花散游在绿色里,格外清新怡人。见我诧异,朋友笑着解释,这是桂花龙井,是将龙井茶用鲜桂花窨制后制成,既不失茶的真味,又带有浓郁的桂花香。我轻饮一口,果然三分桂花甜,七分龙井香,雅致耐品,别有一番滋味。
我笑问朋友:还记得小时候背过的那首诗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她笑着点头,温暖的阳光折射而来,莹莹绿茶,袅袅香气,桂花在杯中朵朵飘落,小小的花朵在水中浮沉轻舞,似一曲清新脱俗的古筝,柔美缱绻,江南的明媚阳光霎那间就从氤氲水汽中铺陈开来。
知我爱茶,离开时朋友送了桂花龙井给我,怀抱这盒茶,仿佛拥有了满怀的馨香。想起明人刘士亨在《谢璘上人惠桂花茶》中云:“金粟金芽出焙篝,鹤边小试兔丝瓯。叶含雷信三春雨,花带天香八月秋。味美绝胜阳羡种,神清如在广寒游。玉川好句无才续,我欲逃禅问赵州。”后来,我用明前的龙井配了中秋的桂花,一层花一层茶,悉心窨制,再冲泡在青瓷盏里,看它君子般地清和幽淡,任袅袅余香萦在舌尖,真是人生乐事啊!
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读书,喝茶,泡的就是这清婉蕴香的桂花龙井。明前的茶,中秋的花,浪漫邂逅在一盏之间,只将江南的春秋味道在这杯水中呈现,花好,月圆。
中秋的散文10:吟诗赏词 话中秋
文/黄建如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翩然而至。作为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自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留下了不少吟咏中秋的诗词佳篇。
中秋赏月,乃人生清雅美事。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辉泻地,分外皎洁。自唐代以来,中秋之夜,或赏月吟诗,或饮酒作乐,热闹非凡。诗人自然诗兴大发,或赏月写景,或借月抒情,或托月言志。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写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诗:“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同样的中秋,同样的月光,昔年的繁华喧闹和眼下的寂寞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喟和谪居生活的愁闷。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则写了中秋时普通人家赏月的情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之夜,月光如霜,寒鸦栖树,冷露湿花,人们尽在户外赏月,或享受阖家团圆之乐,或怀念远方的亲友,思绪万千。
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他们思乡念亲的深情。诗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人战乱之中思乡念亲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唐诗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云:“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浪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寥寥数语,道出了中秋团圆的愿望。张九龄的《望月怀古》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抒写了对远方友人浓浓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凡事凡物皆入诗的文人墨客也写出了许多有关月饼的诗句。苏东坡写过一首《月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可见早在宋代,月饼因其香甜可口,就很受人喜爱。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一诗则形象地描绘了月饼师傅制作月饼的情形:“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从诗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制作月饼的工艺非常考究,而且那时就有中秋互赠月饼的习俗。陈海梅的《中秋饼》:“正当三五夜清闲,买饼分甘向市圜。馋口儿童开口笑,如何皓魄落筵间。”则是描写了中秋节儿童兴高采烈品尝月饼的情形,别具情趣。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这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赏月饮酒、品尝月饼的同时,不妨吟诵几首关于中秋的唐诗宋词,这样的中秋夜一定更有意境、更有味道!
中秋的散文11:我随天宫二号飞翔
文/郑伟
成长空间
中秋月圆之夜,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看完晚会,正准备休息,听见电视里报告天宫二号空间实验舱即将进入发射状态,我和妈妈又兴致高涨起来,静静地守候在电视机前。
离发射只有一分多钟了,只见高高的机械臂慢慢向两边展开,长征号火箭“庐山真面目”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那高大雄伟的火箭上印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倒计时开始了,“……、三、二、一”轰的一声巨响,火箭升空了!一串串烈焰从火箭尾部喷涌而出,好像火山爆发一样翻滚,火光冲天,十分壮观。
天宫二号穿云破雾,直上云霄。不一会儿,星箭分离,天宫二号开始“遨游”太空了。只见太阳能帆板成功张开,接着它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天宫二号“问天”成功!我心里激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更是非常自豪。其实我的心早已遨游太空了。
今年10月,天宫二号要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那我也能乘坐神舟飞船拜访天宫二号吗?也能像齐天大圣一样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轻松造访月球吗?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们中国能。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有更多神舟飞船畅游太空。
中秋的散文12:那个没有月亮的中秋
文/宋有理
在人一生中,有些事会忘得一干二净,有些事却深深地印在心底,稍一触动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前几天接到老同学的电话,说想回当年下乡插队的村子看看,问我能不能去。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40多年前的那个风雪中秋夜。
1968年6月10日,年仅17岁的我作为张家口首批下乡知青,走进了张北县白庙滩公社元山子大队库经堂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生活的苦,劳作的累,咬咬牙就能挺过去,最难忍受的是远离父母,被思念和孤寂所带来的情感折磨,尤其是中秋一步步临近,心头所萦绕的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更为难以排解。
心情怅然,天公亦不作美。八月十五前一天,竟然毫无征兆地刮起了白毛风雪。天地间仿佛有千万匹银色巨蟒在咆哮厮打,搅起一片白茫茫的寒光。屋里的墙上结了一层霜,水缸结了一层冰,戴着皮帽子,裹着棉被子依然觉得寒气直侵骨髓。挨过一夜,天亮后便觉得浑身乏力,头疼欲裂,刚想翻身起来,眼冒金花,一阵晕眩,不由得又躺了下来。我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地躺着,做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梦。迷迷糊糊中感到有一只手摸向我的额头,耳畔想起一声轻轻的呼唤,那声音,那身影让我想到了母亲,一种暖暖的温热从心里漾出。我努力抬起依然有些沉重的眼皮,依稀看到了一盏跳动的黄色光焰,油灯的光亮把一个弱小的身影投到了墙上。哦,原来是高大娘———那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太婆。没人知道高大娘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她从外地独身一人逃荒来到苦经堂,经人撮合嫁给了穷得丁当乱响的老光棍高侃,此后人们就叫她高大娘。后来有人不知从哪里得知她曾是土匪头子的老婆,逼老高侃和她离婚,老高侃离婚不到一年就病逝了,安葬那天高大娘哭成了一个泪人。高大娘虽被戴了一顶土匪婆的帽子,但村里人依然亲亲热热地称她高大娘,明里批斗,暗中关照。当时年轻的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能这样做,对她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阶级立场,从未给过一个笑脸,说过一句客气话。高大娘见我睁开了眼,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唠叨开了:“傻小子,这么冷的天,咋不懂得烧炕?家里像冰窖,不冻病才怪呢。”她边唠叨,边从锅里盛了一碗水,递过来吩咐道:“来,先把这碗水趁热喝了。看你的嘴唇都烧起燎泡了。”我这才觉得嗓子干得要冒烟了,高大娘又递过来一盆热水,说:“你先用热毛巾多捂捂嘴和鼻子,往肚里吸点热气,大娘给你弄饭。”我这才发现不仅整盘土炕被烧得热乎乎的,身边还多了一个冒着热气的火盆。此刻尽管风雪还在窗外哮吼,但屋内已经温暖如春了。高大娘麻利地和面、赶片、切条、炝锅、烧水,下锅,打鸡蛋……转眼之间,把一碗香喷喷的面条端到了我的嘴唇边:“趁热吃了,吃完了大娘再给你刮一刮,发点汗,舒舒服服睡上一觉,明天准好。”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个被自己当作势不两立的阶级敌人的老太婆,颠着一双小脚,顶风冒雪地给自己带来母亲般的体贴与关爱。
感激、感念、感动,泪水一下子涌出了我的眼眶。“傻小子,哭啥?是不是想家了?”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时不知说什么。这是我离家后的第一个八月十五,一个没有月亮却又给人无限温馨的中秋,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似乎走过了一条漫长的人生之路,一下子体味到了以前不曾体味的一切,明白了以前不曾明白的一切。
抽调回城的第二年中秋,我特意回村去看高大娘,谁知老人家已经仙逝,站在她与高侃老支书合葬的墓前,望着那一轮黄灿灿的中秋月,由小而大,由远而近,高悬于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上。看见高大娘映在一泓清辉中,美丽而隽永。
中秋的散文13:隐显在历史尘埃里的中秋
文/王红梅
是一种情结,或疏离,或密切。书节日,不如书思念。思念那山,那水,那植物,那鸟雀,那老院,或者,那老院里的月亮,以及历史的旧痕。影影绰绰间,中秋的月光,缓缓落入心尖。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人生是慢慢往回收的,越活越精简,欲望少了,心就简单了。一件古朴的家具,或者插在瓶里的干枝,都可以被摆在赏心悦目的位置。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归园田居。
书写中秋,一定会写故乡,没有一种记忆胜于童年,如酒,陈年香。
故乡,坐落在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当年,曾因宁城老窖而闻名北方甚至全国。老家,那座村庄,距县城不足三公里,户户青砖红瓦,大院辽阔,八月十五时,家家五谷丰登,金黄苍绿,蛐蛐的叫声此起彼伏。老家,中秋节不叫中秋节,而叫“八月节”,会吃香喷喷的饺子和圆圆的月饼,节日简单得像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黑白分明。
在故乡,中秋无登高、祭月神之习俗。接触这样的习俗,是在有微信之后,细细端详朋友圈里的切花西瓜图,颇有一番风趣。初见,并不知此为祭月,竟被看作别出心裁的西瓜雕刻,直到见几人同时发出之后,才明白,是隆重的祭月。
读高中之前,一直在老家过中秋。月饼,无论包装还是内容,都不似今天这般精致,但比现在的个大,且纯,有像宣纸一样的粗纸包装,里面有五个或十个又圆又大的月饼,那是孩子眼中的“色、味”,或者叫作“佳肴”。如今回忆,仍有满满的五仁香萦绕于唇齿间。
一位朋友说,过去美好,并非物质或精神条件美好,而是因了年轻。如此,确有其理。毕竟,岁月如水湍流激进,去了,就是去了,留下的,都是斑驳记忆。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到童年,也回不到童年的故乡。
掀开日记,年少时光记忆犹新。十八岁之前,我还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青涩少年,有梦想,有一粒老心,喜欢黑、白、灰,有倔强的性格。那时,对节日的憧憬,远不如对远方的憧憬。拘囿于小小天地,一直幻想着远方的月亮。那时,还不知蒙古人与“八月节”还有一段传说——
故事说,在元朝末年,汉人不堪蒙古人的残暴统治,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适逢中秋节将至,刘伯温献计,在中秋节互赠糕饼里面夹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有些版本作“月圆杀鞑”的字条藏在月饼里分发给其他人,纷纷约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义,大家一起把蒙古人杀了。
故事真伪,我无从考证。传说,让节日有了血腥的色彩。翻阅资料,一些地区的蒙古人吃月饼,一些地区的蒙古人却几乎不过中秋。有人说,这些“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不是信史,因元末农民起义是在弥勒白莲教的煽动下起事的,地方豪强群起争霸,经过十多年的鏖战,元朝政府才倾覆。现今各种类型故事所讲述的元朝虐政,有明显的挑拨种族矛盾的刻画痕迹。 还有人说,这是真实的故事。
历史让人疼痛——
好在,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记不清,家乡的蒙古人何时开始吃月饼。只记得,那时的天,格外蓝。在宁城老窖工作的阿爸会放一天假,若单位效益好,会用厂子的车拉回一些米、面、油,或者酒,阿爸常常满载而归,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半工半农的家庭让乡亲们羡慕。中午,阿妈会做好几个菜,备一些葡萄酒或啤酒来庆祝——那时,家里并不缺酒。那一天,我们也许会掰玉米,也许会收葵花,在天快黑的时候,我和哥哥、妹妹顶着圆圆的月亮,或嘴里哼着歌,或聊着天,走在回家的路上。乡村,寂静而又凉爽,偶尔会传来几声狗的叫声,那么清晰;路边有蟋蟀的叫声,像为回家的人壮胆。一路,月色皎洁,清清爽爽。远远的,可以望见县城的灯火。
县城,是我喜欢去的地方,一直想,即使我考不上学,最次也要到县城去当一名教师。理想,简单而励志,曾一度被亲戚们传为笑谈。因有在县城上班的阿爸,又住在县郊,我一直把自己看作城里人。
多年之后,看惯了大城市的烟火和轻轨,以及咖啡,和霓虹,我终于肯定,自己是村里人。继而又想,也没什么不好,多少城里人梦想有一座庄园来种田、劈柴、喂马呢。那是清幽的居所,不设防的领域,对于在城里出生的女儿,有丰饶的想象空间。
在那样清丽的月光下,我一岁一岁地成长着,挥霍着乡村的寂静和安稳。我的梦想,在远方。每一位从故乡走出的人都有萦绕在心头的乡土情结,无论当时曾多么憎恶那片土地。我,亦如此。
我一直以为县城是没有希望的地方。后来,我真的来了距离家乡1200公里的西部。没有去京城,去上海,甚至,在国内二线城市都不曾停下匆匆脚步。
先生家,是牧区的蒙古人,不过中秋。先生家乡的蒙古人,一直不过中秋。历史的旧伤,在某些地域,依然结着痂疤,说来沉重。
是一种信念,或者,出于某种习惯,无可厚非。
中秋的印痕,停驻在被揉乱又扯平的岁月深处,我如一个拾荒的女子,依然走在城市宽阔的马路上,风轻轻吹起时,月色浮动,疏影横斜水清浅,无论童年还是月光,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被一点一滴的从体内剥离。前方,月色明媚。
中秋的散文14:又近中秋皓空明,寄上相思可同欢?
文/zxb19700304
惨淡的夜,泪,凝结成霜。曾经的相伴,今夜的离殇,我用唐诗宋意挥洒心中的伤感。花前月下,独饮西窗,观天地动变,日月星霜,蒙尘世间,遮掩翩翩。蝶恋,惜双双令,终沉落于土灰;人恋,惜双双别,仍蒙蔽与红尘。
——题记
辗转光阴静静流淌,又一季年复半载,月至中秋,夜寂秋临,一如既往的脚步,席卷了整个苍穹,树梢上的暇影,伴随着冰冷的夜色,任凭凉风肆意秋袭。望眼庭庭阑珊玉竹,曼妙了几分姿色,赏花饮月品秋香,观灯街影夜如昼,执一纸墨砚,勾一笔余香,落款于诀别红尘深处,把那情疏意浅,再续填满,徒留孤泪几行!
浅秋,念你在红尘的深处。一池秋风遂地,相伴琥珀明月光,并入青瓷罗碧的荷塘,沉淀出几律阙耳的清词。今夜,ジ红袖添香ご题于中秋,款行月色,愿清风为诗笺,题一笔秋叶,抒一纸墨香,诺一夜君怀相伴,缠绵在烟渺年华的唇上,书一叶莲花芬芳,游离于泼墨山水之间,握一缕镜中月华,荡漾于红尘蚀骨的深处。纵然咫尺天涯,与尔心心相连!
一弯新月渐枝头,清辉悠悠灯如旧,玉琼桂影知人意,落荷蒹葭闻风起。柳氤题叶碧如蓑,凝思秋笺露寒漪,朱绛沁凉枕边湿,浣流清淤潭中池,听阁笙箫低绮户,湘帘珠卷照无眠。莫把痴情两相负,归与明月共瞩还!
秋风扑面,和着飒冷凛裂,碎步于雪松路边,步入中央城邦府邸,桥下细水渠流,水中荷叶如扁舟,轻盈了几分浓淡,滋长了几分闲愁,执心丈量,凝愁遐思,月下灯楼,攀满桂树枝头,你在何处,身系何方?在山一头,在洲一方,在天一角,在水一隅?
远方的气笛声渐印渐响,风滤了一夜琴声悠长,飘向了遥远的东方,是谁闻景伤情自感苍凉,是谁于心不忍,探看朔世平生,恰似这秋风明月,树影婆娑,月亦幽幽,情也悠悠!
一十余载终觉明月浅,三百余周须别纸上跃。一轮中原情钩,伴我拥渡兰舟,唯我清愁伴明月,不解秋风几分寂寞。
月洒白露庭满霜,情染扉语印斜林。一袭秋思如水,暗浮出狂涌般的寂寞,此刻多想,牵挽你的纤纤细手,陪你浪迹天涯,与尔共寝日月,露宿南山悠悠,情通细水长流,细赏风清云淡,静聆心曲临扉。远离了繁华喧嚣,亦弃了尘世淤耳,无是无非,无骄无躁,无憎无恶,无浅便澈,那便是无数次向往的人间胜境!
小弄键盘呢喃细语,倾诉心声如水清漪。你听,那未雨绸缪的梧桐,哗哗而骤的佳音,宛若多年前许下的誓约,是我对你恒古不变的眷恋;你看,那嵖岈山下的水波,潋滟的湖光山色,是你为我数落的旧情,涤荡了几分情思涣散,纷飞了几行泪雨如注,于染秋光晨霭,深锁庭院,墨枕于夜阑秋水的思畔!
忆往昔,风过不留痕,忆今朝,梦里几度垂连。拾逢落花,碎红一地!一丝情分,两意相投,一眼生缘,泪诉别忘。
如若,于人海茫茫中再度与你初见,那么,昔日的旧情,是否还能一洗如故?
如若,此生守候只是上天蓄意安排,那么,来世的幸福,该叫我如何去续写?
如若,千里明月寄满我对你的相思,那么,一夜的秋汐,何时抚人安知冷暖?
吾心付诸几许,情怀意脉相连?犹记那夜,刹那欢颜!你眸清如水,暗送秋波,与吾相视一笑,迎风秋沐,落伫桥上,双双而望,凝楚于你绝美的姿艳,墨染于红韵的诗画中,只许一眼,描你翩若惊鸿,为你题文研墨!一山一水一青石,一庭一画一秋情,你轻舞羽衣霓裳,拨一曲弦落离殇,我心彷月影如弈剑,花琼楼月下,一路倚随作伴。
一重青岚,一江绿水,一池碧秋,一落笆篱,一陌红尘,缱倦秋风自晚凉,静数着细水流年。琴声悠悠,余音袅袅,种种相思,梦里依依,素手婉绕尔心,拥臂相怀,侍读那一世长情。轻敛眉尖闲愁凝,纤拢红袖香絮盈,如水夜,倚阑干,扬起了心事几瓣?飘落了相思几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那一道如痴如醉的风景,那一夜暗香浮动的月色,那一碗一概而尽的苍凉,惊阙了几番旧梦,勾勒出几分流连,斟一杯千年陈酿的涣词,绛一滴朱砂清泪,行吟在寂影疏廖的秋月,意扰于纷纭缠绵的诗端。
一眼碧波秋水,望断天涯缥缈。我想,用一支夺目生辉的妙笔,镌刻出你如花笑靥,如同一朵幽怜的花儿,款行于芸芸众生,终现那一抹夜色如水的情怀。我想,在那些清灵典雅的文字背后,总有一波心水是曲径通幽,总有一袭儒姿是风雅隐没,总有一缕旧景是悲悯伤情。我想,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纵使海枯石烂,情心亦在,缘系尔怀!无关风月,不去问那是与非,不去念想对与错,执著于一份美好的信念,种一份因果,等一份情缘,相约于今生如期的河畔,守候四季迁落的轮回,尘渡一生永恒的眷恋。
一汐一寒,相约不能从前,情怨牵连一线,鸳鸯羡许几分思念?只是,在这个乍寒出峭的秋夜,在没有你相伴的月色,没有共叙的庭院,没有把酒的言欢,怎不叫人寂寞心酸?只想,用指尖凝露,作揖清风明月,把离愁织遍,点点碎碎,纷洒于月下阶前;只盼,辗转今生的流连,愿载千年彼岸的芳华,换取一生无悔的相伴!
潇潇雨带走世世情,伤心泪带走离别痛,诀别红尘,续写我一生的离骚。
中秋的散文15:在雷州半岛过中秋
文/罗捷媚
二十三年前的那个中秋节,咔嚓咔嚓的火车从广州向湛江奔去,把我带到一个既陌生又令期待的地方——雷州半岛。据丈夫说,那个地方很美,天蓝蓝水蓝蓝。
坐了大半天的火车、两个小时的汽车、半个小时的“三脚九”,历尽千山万水,才抵达夫家。
这是雷州半岛的一个偏僻小村庄,正如丈夫所说,很美,天蓝水绿,到处是红树林,到处是菠萝蜜树。离村不远的地方,就是海。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大海,心情特别的激动。海水真蓝,蓝天大海把整个村子都映蓝了。
婆婆看到儿子第一次带儿媳妇回家,非常开心,拉着我的手说:“侬,话做会饼ki路za。”我听不懂不知她说啥,丈夫翻译,说是要做月饼给我们吃。在我老家乡下,月饼都是买的,从来没见过人家做月饼。丈夫问我,想不想和婆婆一起动手做月饼?我天生是个吃货,从小就对做吃的感兴趣,听说要做月饼,当然要试试了。
婆婆先拿出自种的冬瓜,我自告奋勇地过去帮削掉皮。丈夫把我削好皮的冬瓜切成小条,然后放在锅里加上白糖一起煮。看着丈夫娴熟的样子,真不知道他还有这一手。丈夫说,他小时候经常煮冬瓜糖卖钱挣学费呢!
婆婆从收藏得密密实实的坛子拿出花生仁、核桃、椰丝、芝麻,再从集市割一些五花肉回来。所有材料备妥当,婆婆就开始做馅,片刻功夫,她就把月饼的伍仁馅做好了。她又拿出面粉和糯米粉做饼皮,婆婆边搓边告诉我,做皮很讲究,皮厚月饼不好吃,皮太薄,容易露馅。等她赶出一筛子面皮,我赶紧拿一块皮,在中间放入馅包好,然后放入月饼模按压成型。仔细瞧瞧,感觉我还是做得有模有样的。
婆婆看了我做的月饼,连连说:“贺粘!贺粘!”我一片愕然,以为有东西粘到我身上,左看看,右看看,没见东西粘到我身上呀!丈夫见状,翻译说,婆婆表扬我这个儿媳妇很棒!他再把我的意思翻译给婆婆听,当大家知道是言语不通的误解后,都哈哈大笑,笑声拉近了我和婆婆之间的距离。从此以后,我和婆婆一直相处得融洽,她待我比她的亲女儿还亲。等做够一大铁镬,公公就用稻壳烧镬焗月饼,边烧边用木棍子拨动控制火候。原来焗月饼的火候也很讲究,不能用明火,得用慢火焗。
焗了半天,终于看到月饼出镬了,金灿灿的,比买的还要好看,让人垂涎欲滴。在厨房围了大半天的几个侄儿早已按耐不住,纷纷伸出小手要去拿月饼吃,婆婆制止了他们,说月饼得先给月亮娘娘“吃过”,我们才能吃,才能吃到一年好运气。
中秋晚上,夜风习习,皓月当空。吃过晚饭后,公公把高脚桌搬到院里菠萝蜜树下,婆婆把自家做的月饼、菱角、糖果花生和一只小小的香炉摆好,燃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带我们先朝拜天上的那轮圆月,叫月亮娘娘下来吃月饼。那银盘似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高远的夜空中。我辨不出月宫上哪是桂花树,哪是月亮娘娘的广寒宫。
拜过月亮娘娘,婆婆让我和家里几个侄子侄女和还有邻家来玩的孩子们一起对着明月浮针祈福。长二十多岁了还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习俗。婆婆拿出一个大海碗,装上大半碗水放在高脚桌上,月亮就落到碗里了。据丈夫说,他们那里的习俗是这样的,要是针是浮起来的,说明以后一切都顺顺利利;要是针沉下去,说是因为拜月亮娘娘的时候不够虔诚,得再给月亮娘娘磕几个响头。
我手里托着小小的针,开始很紧张,额头手心全是汗。丈夫看我的样子,悄悄地拉了拉我的手,示意我别紧张。我小心翼翼地把托着针的手指放进水里,等针刚好在水面的时候,我屏住呼吸,生怕一喘气,水动针沉,连那些调皮的孩子们也停止了追闹。我慢慢地,慢慢地,一点点一点点地把手指往碗外挪,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了,我的手指终于移出了碗外。水面丝纹不动,针,安然无恙的浮在水面上。“太好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叹。
浮针之后大家围坐在菠萝蜜树下,一起吃那些拜过月亮娘娘的月饼和果品,一起谈天。中秋之夜,月亮分外明亮,天气格外爽朗静谧。高远深邃的天空,钻石般的星月,无数秋虫银玲般地轻吟,和不远处大海有节奏的波浪一起奏鸣,成了一首最美的中秋赞歌。一阵秋风悄悄地掠过菠萝蜜树,飘来阵阵菠萝蜜的甜香,也发出沙沙的声响。婆婆说这是月亮娘娘在广寒宫传下来思乡之曲。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就是二十多年。因为工作的原因,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没能在中秋时回雷州乡下过节。婆婆依然每年亲手做月饼托人带过来给我们吃,尽管市面上的月饼的品种越来越多,什么冰皮的、水果的、莲蓉的……可我始终觉得吃婆婆做的月饼最香甜最好吃。
中秋的散文16:儿时的中秋
文/崔世璞
塞上的九月真好,最热的天气已经过去,中秋月圆、云淡月清、温和爽飒。
在这风和景明的季节里,我常常想起老家的中秋节来。“八月十五” 是老家人对中秋节的统称,因为农家人记事的时间都以农历为主,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其他叫法。虽然很直白,但却承载着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与向往。
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都有成片的树荫,当月上树梢,月光散向院落的时候,整个院落静谧极了,树梢下面斑驳陆离的月影如月亮娘娘散向人间的碎银一般,将这农家小院妆扮得神秘而洁净、温情而浪漫,再无喧嚣和杂乱。庭院中央的桌子上,父亲燃起了炉香,母亲刚从锅里烙出的月饼及水果之类也被一一敬献于月光之下,这此地,如没有院外一两声蛙鸣传来,还真不分天上人间呢!
月饼是母亲烙制的,刚出锅散发出新鲜而浓郁的麦香味儿,如母亲的味道熟悉而好闻极了。离家多年后的今天,我一直在想,那该是家的味道才对呀!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人过八月十五的心是非常虔诚的,烙制的月饼得用当年自家新产的麦面,得家人亲自烙制,而且必须得献在皎洁的月光下才算了结一年的心事。如果这天没有月光,这个节日的敬献活动就得向后顺延,直到月亮赏脸为至。敬献的物品除了月饼之外,还有粗粮制品和自家水果及其他农作物。因为,敬献过月亮的食品中既饱含着月亮娘娘对敬献者来年的祝福,也深含着农家人对一年来上天赐予风调雨顺、丰收年景等福报的感激。所以,敬献过月亮的食品是要分给家人每个成员还有鸡狗等家畜来享用,以保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儿时的八月十五,在我的心中很早就占据着很大的空间,不仅很神秘,而且还能吃到母亲做的月饼和平时很少有的水果。这一天,所有的敬献活动都是在大人的操持下完成的,除制作月饼之外,村子里还要唱大戏。所以,这一天,大人们都赋闲在家,整个村子里到处人来人往,节日的气氛很随意的飘荡在村子上空。平时不走动的亲戚在这一天也要相互登门送去祝福。不仅如此,村子里将要过门的姑娘们在这一天都会收到男方家里送来的礼品,两家新亲戚同座一席大话未来的美好生活。既将要做媳妇的姑娘们,在这一天就会一改往日的羞涩,妆扮一新,如同主妇一般开始上锅煮饭,大显身手,预示着她们即将步入主妇的行列。我也是在这一天,真切地看到村子里的姑娘们如月亮娘娘赋予灵气一般,变得妩媚了许多、柔情了许多、清秀了许多、动人了许多。也有好多姐姐被邻村的小伙子们牵着手,在这一天喜滋滋地做了别人的新娘……
少不更事的我,每逢此时,就缠着姐姐让她保证永远不被别人牵手,永远不离开我。姐姐被我不懂事的胡搅蛮缠逗得笑翻了天,掐住我的鼻子嗔怪道:赶快长大挣钱,给你媳妇送礼去…姐姐无意的戏谑,竟让我心中涌起阵阵的不舍与酸楚。因为,我知道姐姐总是要离我而去的。
在我离家后的多年里,每逢这个节日,大街小巷、超市的柜台上到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虽然精致极了、炫目极了,可在我的眼中,竟没有一样能抵得上家乡月饼的甜美与醇香,不仅没有新鲜的麦香,更没有母亲和家的味道,也失去了月饼应有的寓意。给我的感觉是月是月、饼是饼,饼来自超市、月自在天边,超市的饼永远不能摆脱市侩的俗艳,而母亲烙制的饼始终饱含着农家人对明月的虔诚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远在天边的明月时时关注着人间的一切,可忙碌的人们有几人在这一刻想起了母亲的味道、新鲜的麦香、静谧的农家小院、还有院落里年迈的爹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古人对“圆满”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圆满的,亲人天各一方的日子无处不在。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一家人因为生活聚集一处,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圆满就被生活所切割……,如果不是这样,现实生活中就不会有“每逢佳节倍思情”这样精美的诗句来脍炙人口了。
其实,月亮是永不失去的,当我们看不到月光的时候,那只是被云层遮蔽了。人人都知道月亮的存在,可不一定时时能触及月光清辉的爱抚,可月的清辉不因为遮蔽而消失,就象儿时的八月十五一样,永远在我的心中,那里有母亲烙制的月饼、还有月影下农家小院及小院里年迈的爹娘……既使因为忙碌而忘却,我想那只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