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散文

请欣赏散步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散步的散文1:芝麻叶儿香

文/刘广信

周末散步,路旁田头不时瞅见一丛丛芝麻,挨挨挤挤,高抵脖颈,片片叶儿绿绿黄黄,时光流转景色异,一抹淡淡秋韵袭上心头。

脚步不由得慢下来,停下来。近看远观,葱绿扁长的芝麻叶密密麻麻,朵朵白花绽放枝头,悠然飘香。枝杆底部叶子低垂泛黄,花蒂落处结满芝麻荚儿,不大的芝麻蒴子紧紧搂抱着麻杆,凝神仰望着枝头。

小磨不知梦深处,香名美誉贡王侯。芝麻浑身都是宝,芝麻花药用价值高,芝麻可以磨成芝麻粉,做成芝麻糊、芝麻饼、芝麻酱,但凡有了芝麻就有了香味,让人食欲倍增。芝麻榨出的香油清香四溢,是调菜浇碗之必备。时下芝麻叶竟也成了宝贝,都说芝麻叶好吃,营养价值高。好吃也罢,不好吃也罢,真真切切有好些年头没尝过芝麻叶了。

“芝麻叶也可以吃?”聊起芝麻叶,单位几个年轻同事甚感惊奇。想来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老家就鲜有人采摘芝麻叶当菜吃了,年轻后生自然不晓得这档子事。

乡村八月太阳依旧火热,母亲头顶草帽,手提蛇皮袋,一步一挪采摘着芝麻叶,俗称打芝麻叶,这也算得上是个技术活。芝麻叶不能一次性采尽,主要采摘上面宽大翠绿的叶子,芝麻叶采摘枯了,只剩光秃秃的芝麻杆,芝麻就没法继续生长。母亲动作麻利娴熟,不多时便填满了袋子。返回家后,先将鲜芝麻叶整理清洗一番,除去叶面上的灰尘;再将芝麻叶倒入大锅中,煮至叶子发黄,随后捞出控水,再用力挤掉多余水分;最后抖开芝麻叶摊在空簸箕或者大锅拍上晾晒,直到晒成干菜。

记忆中芝麻叶黑乎乎的,又苦又涩,干糙难咽,不好吃。可讨厌也罢,嫌弃也好,芝麻叶面条还是得吃的,否则就要饿肚子。“红芋面、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发小相聚,谈及昔日生活,直言现在他见了红芋一口也吃不下去。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懂得这种感觉,小时候在老家,芝麻叶虽非主食,一样的常吃,一天又一天,早就吃够了。生活渐好后,就再没吃过芝麻叶。

现在人们喜吃芝麻叶,自然不同于小时候为填饱肚子,迫不得已的境况。人们追求的是生活品质,追求自然健康,感受别样风味。备受追捧的芝麻叶面条做法也更精致,豆面条里加点芝麻香油,拌有葱叶、香菜,还勾芡一下面汤,口感自不同于小时候,还有一丝爽滑浓郁的感觉。吃腻了大鱼大肉,品尝一丝淡淡干苦,也别有一番滋味。

秋风徐徐来,芝麻悠悠香。几多往事,绵绵乡愁,品味芝麻叶,亦苦亦甜亦不同。

散步的散文2:散步

文/谢智玲

晚饭过后,爸爸提议我们散步。

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走在路上,马路两旁的树经过蒙蒙细雨的冲洗,精神抖擞,在微风中摇曳。人行道上的行人络绎不绝,车辆川流不息。我左手牵着妈妈的右手。我们有说有笑地走着,可是爸爸却说:“你们牵着手人行道就被你俩占去了一大半,别人还怎么走呢?”

我前后左右看了看,有的人一到我们身边就侧着身走;有的人站在离我们一米远的地方,站着让我们离开了他们才走;有的人和我们挤着,你碰我一下,我撞你一下的;有的人排在我们后面,我们加速,他们也加快脚步。我急忙松开妈妈的手,走到妈妈后面。这时,爸爸又说:“走自己的路,不要挡着别人的路。我们虽然不能要求别人不挡我们的路,但我们一定不要挡着别人的路,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我抬头看了看前面。五颜六色的花儿裂开嘴,鸟儿唱着歌仿佛在欢迎我们。树枝轻抚着我的肩膀,几个学生坐在省府前院窃窃私语。竹子随风翩翩起舞,溪水像往常一样悄悄地往前走,遇着弯转弯,对小孩的嬉戏视而不见。路上一尘不染,高楼大厦站立两旁。在这么静寂的环境里,人们说话也不敢大声,车辆按照秩序依次走着,车喇叭也休息了。

我们一家三口舍不得打破这宁静,一声不吭地走着。遇着熟人露出笑脸,停下来唠唠家常也是低声细语。我停下来的时候,爸爸说:“不要站在路中间,站在边缘,要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逸舒适留给别人。”我听话地移了移脚步。

爸爸和熟人聊好了,我们继续前行。走到了工行门口,爸爸准备取钱。我们走进自动取款机,妈妈站在爸爸身边。看着爸爸输密码,取钱。爸爸说:“一家人可以这样,但是其他人取钱,除了排队,还要站在一米线外,不要随意偷窥别人的秘密,更不能刺探隐私。夫妻之间也一样。都要有底线,不要随意动家人朋友的秘密和隐私。别人想让你知道,人家会主动告诉你,人家不想告诉你的,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要为了好奇凡事求个明白。很多时候,不知道比知道好。”我在爸爸后面点了点头。

我们调转方向往回走。这时爸爸说:“成家立业了,工作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要在办公室打小报告,背后说人不是,管好自己的嘴,不抱怨,按时完成各项工作。更要照顾好公公婆婆,让家里多点笑声,少点抱怨。家里卫生、细节问题,特别要注意说话。蚊子遭散打只因嘴伤人,对公公婆婆要好好说话,哪些说得,哪些说不得要慎重考虑。儿子孝不如儿媳孝,女儿孝不如女婿孝。要做好自己的本则,孝放第一,处理好家事,教育好孩子,还要努力学习……”

爸爸话还没说完,我们到了家门口,但我对这次散步铭记于心。这不就是我家的家风吗?爸爸六十年来言传身教的就是爸爸散步时给我说的其中一部分,我受益匪浅、铭记于心,将来以身作则,把好的家风传扬下去,争取做到更好。

散步的散文3:我和他的散步

文/南青

我推开了门,和他走了出去。

初次来到张家口,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我和他的散步,这感觉也显得那么陌生。

脑海中回放着他吃饭时对我的叮嘱,喋喋不休,他懂我总喜欢应付:做事,学习,吃饭……他最担心我不好好吃饭,他担心我的身体……也奇怪了!对我,他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你不要总想着省钱而不好好吃饭,家里不缺你上学的钱,你使劲花又能花多少,是不是?”他对我说的时候,是那样用心,那样专注,几乎忘记了我正在注视着他,他的那双杏核眼,闪烁着机敏的目光,鼻子结实地粘在那里,什么时候也不会动一下,小嘴巴倒是爱往上扬着,露出会心的微笑,胡子刮得很干净,让这张黑土地养育出来的脸显得十分精神、特别年轻。

而此时此刻,我才发现,他为了送我上学,做了如此精心的准备。

不经意间,我和他挨着肩膀,悠悠地,穿过巷子的热闹,穿过马路的喧嚣,穿过城市的繁华,但我俩都在维持着一份沉默。我感觉到他的肩膀很结实,很稳固,他好像逐渐接收着正在靠近的我,完完全全地,尽管他的肩膀没有那么宽大,可对于我来说,已是足够。

仿佛这20年,我第一次和他这样静静地走着,也许这真的是第一次,第一次以“离别”结束的散步。晚风轻轻吹来,让人昏昏欲睡,让人默不作声,让人依依不舍。原来,离别,真的叫人悲伤。

我想起,在家里,我给他打电话时的经典对白:“走到哪了?什么时候回家吃饭?哦……”然后草草地挂断了电话。我总是在电话里口口声声地说:“想你了!”却不曾在他凌晨回家时跑着迎上去问长问短,我也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打不通电话而向他大喊大叫,甚至大发脾气,不知是真的关心他,还是发泄对他迟迟不接电话的不满。我记不清,这20年来,和他的点点滴滴,我也不敢把那些记得清楚,此刻我和他一起走着的路———太短,太短,而那些点点滴滴,太长,太长。

校门口走到了,终究还是走到了,虽然我们走得很慢。

我记不清当时说了什么,但我记得我俩都在轻松地笑着,眼泪,一滴没流。于是,我俩背对着走向各自的目的地。

我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继续着旧的生活。

我想我终于得到了20年来我一直盼望的会让我快乐的东西———自由,可实际上我并不快乐。我付出的代价让我感觉痛苦,这痛苦大过我的快乐。但我只能微笑着,面对这一切。

整理好心情,平静地等待着,我和他的,下一次交集。

散步的散文4:瓦盆窑散步之路

文/人生如水

在吉舒镇的城南有一条路,是一条傍晚前后矿区职工家属的散步之路。这条路从十四中的大门(原九中)开始延伸,一直向南,像一棵大树蔓延在小石顶子山下,平整的水泥马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到吉舒线铁路边上。这条路西面散落着不少人家,是工人、农民混居的屯子,人们把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屯子叫瓦盆窑屯。

瓦盆窑的名字肯定有来历,但是我从来没有深究过。瓦盆是农耕时代的一种盛物的工具,是每个家庭普遍使用的日常用品,我的记忆中用瓦盆生豆芽是最好的器皿。吉舒镇的城南的山上生产陶土,而且有茂密的森林,这里还有舒兰煤田的露头煤,用陶土生产各种家庭用的器皿是顺理成章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吉舒镇(二道河子),从吉丰路到吉五公路就是一条马路,这条马路两侧都是青砖青瓦的建筑,包括日伪时期的警察署都是青砖青瓦的(现在的吉舒大市场)所在地,这些青砖青瓦都是粘土烧制的,据说当年不少砖瓦都出自瓦盆窑。1958年开发舒兰煤田以后,建起北机砖,用黄土生产红砖红瓦,青砖青瓦才没有了市场。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寻常百姓家买不起搪瓷盆,一般人都用瓦盆缸盆替代,因为瓦盆价格便宜,几毛钱一个。二道河子的瓦盆多数是缸窑生产的,只有极少部分来自瓦盆窑。到了上世纪70年代瓦盆渐渐淡出了百姓人家,瓦盆窑的名字却留在了这里,它坐落在大石顶子的东南侧,小石顶子山下,紧贴二道河,是个山清水秀的城乡结合部。

瓦盆窑这条村路,2014年10月份前是一条砂石路,10月份后修建了水泥路,路面随坡就弯,很有乡土气息。这条路像棵大树,分出许多枝杈,通向农户。这条路没有路灯,却引来无数矿区居民在此散步。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居住在吉舒镇南部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云集到这条普普通通的乡道上散步。因为这条乡路很少有大型车辆,而且是蔬菜生产基地,来这里遛弯,不仅清静干扰少,而且还能买到农家的新鲜蔬菜,一举两得。

回老家呆了两个月,闲暇的傍晚散步最多的地方就是这条弯弯曲曲的村道,开始从十四中的桥头走起,一直向南,再跨过吉舒线铁路,登上山岗,再由五桦一级公路向东,从铁路桥下返回家里,这条路走起来方便,但是熟人特多,每走几步都要打声招呼,傍晚散步就是为了静心养神,每每见到熟人都要客套一番,实在是干扰心境,所以,我门两口子另辟蹊径,同样在这条路上散步,我门选择上山的路线。

这条路线是过了十四中不是向南,而是直接向西往大石顶子的方向前行,走过300米时候,水泥路变成黄泥石头路,道路也很崎岖,这条路上到处都大石顶子亿万年前喷发时散落的玄武岩石块,亿万年的风蚀雨淋这些有棱角的石头,已经被打磨成不规则的顽石,踩在上面凸凹不平,而且步步上坡,很能锻炼耐力。

关键是散步在这条路上风景特别秀丽,爬到半山腰时,吉舒镇南部的群楼尽收眼底,炮台山的就在对面,向南望去群山嵯峨,重重叠叠,天气热时,山谷中蒸发的热浪,把山间的山村幻化成仙境一样,那种深绿特别养眼。每走到这个地方,我们都在此歇歇脚,望望远山近山的秀色,不时还有燕子和鸟儿在头顶上飞过,晚霞笼罩在大石顶子周边,这样灿烂的晚霞在城里真是很少见,那种境遇让人心胸豁然开朗了,那真是一个美、

这条最大的特点散步的人少,走到大石顶子与小石顶子之间的时候,前望小石顶子绿树掩映,回望大石顶子碧草青青,山巅是裸露的黑色玄武岩。高山草原与茫茫森林结合,是一幅完美的北方乡村的画面。在一片高大的落叶松林里,有人利用这里森林资源,搭建了单杠和双杆,栽植了各种花卉,在这个天然大氧吧里锻炼,别说多惬意了。

在单杠上打打滴流,在双杠上支支胳膊,抱着松树抻抻腿,筋骨会轻松许多。虽然现在是三伏天,而这里山风徐徐,松香浓郁,夕阳穿过高大的树枝,映照在我们的脸上,那夕阳不耀眼,不浮华,高天上的流云,飞渡在头上,把所有的不快和烦恼带到了天边,留下来的只是开心的笑声,锻炼一阵子,我们再次踏上散步的山路。

向西走过山下是一片托盆林,矮小的托盆秧结满了红红的果实,穿行在托盆秧中,哼着小调,采摘着托盆,融合在大自然中,在空旷的山野中,什么也不想,只是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陶醉感,心盛的时候还要嚎上两嗓子,当然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的老歌。

天色渐暗,沿着这山路向家的方向走去,回程我们选择另一条路线,这是一条黄土路,经常和牧归的老牛相遇,“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首歌,真是我们散步的心境。

这条路直接进入瓦盆窑屯的核心部分,下山的路比较陡,不用费劲就走到了山下。屯子中央有一口水井,水井周边环境很好,井水清澈,辘轳上栓着橡胶做的柳罐斗子,摇起辘轳把,打上一桶井水,喝上几口,那拔凉甘甜的井水,多少年没有这样畅饮凉井水。老乡们说,这口井本身就是一个泉子,不管天气多旱,下多少雨,这井水始终都是那么多。崇尚健康的人们每天都带着各种盛水的工具,在这里打点井水回家享用。

走出屯子,回归到瓦盆窑的水泥村路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最能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胸怀,释放人的思绪。这时,你所有的举止都可以返璞归真,不需要衣冠楚楚,不需要假冒斯文;此时,你已被融化成自然的一部分了,你所有的思绪都已凝固成小路两侧那无边无际的青山绿水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的灵魂会在坑洼不平的颠簸中得到净化。在小路上,你会看到农民兄弟或推着车,或赶着牛,或挑着担,或忙着收菜,几十年如一日瓦盆窑的乡路上的走着;他们迎着风,沐着雨,踏着霜露,顶着冷雪,从黎明走到黄昏,从春秋走到冬夏。不知不觉我的汗水流了出来,看到农民的辛苦,我那颗多少也沾附了世俗尘埃的心好象净化了许多,胸怀也坦荡起来。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又把这句经典的经典拿出来感叹人生了,其实一个人活的快乐不快乐,喜悦不喜悦,关键在于你的心。如果你的心是快乐的,那么,你在哪里都是快乐的;如果你的心是喜悦的,那么,你做什么都是喜悦的。有时候,决定我们心情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有时候换一种心情,你会快乐一些。

老人们常说,房屋不必太宽,心要宽;心是一块田,靠自己去播种。我想,如果你能快乐地度过你的每一天,使你的生命像田野上的树一样自然、健康,像田野上的花朵一样芳香、饱满,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来祝贺你。甚至,上帝都会来祝贺你。这是真的。因为喜悦能使人变美,而仇恨、抱怨和痛苦却只能使人丑陋。

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我真希望自己能永远陪伴着它,走过风,走过雨,走过阳光,走过辛酸和艰难,走出一个平凡而灿烂的人生……

散步的散文5:微笑的金银花

文/刘希

晚饭后散步路过一家小院,远远的,就有一种熟悉的浓香扑面而来,走近一看,是爬在他家院墙上的金银花开了。白色、金色的花朵,把整个院墙点缀得分外妖娆。微风浮过,浓郁的香气散发开去,香到了人们的心间。看着这熟悉的金银花,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大地上那随处生长的金银花。

金银花是一种乡野之花,每天四五月间,田埂边,山坡上,小树林里,金银花便开得到处都是,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挤挤挨挨。金银花像是落入凡间的天使,纯洁、美丽,在绿叶的陪衬下,格外的美艳娇人。金银花在农村是极其普通的花朵,它就像无数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一样,总是默默地开放着。

在那些清苦的日子里,金银花成了我们挣零花钱的渠道。将新鲜的金银花采摘回来,晒干,便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跟在妈妈身后去采金银花。附近的采摘完了,我们便去偏远的地方采。我们早早就起床,吃过早饭便挎着竹篮一路步行,专捡偏僻小路走。因为小道上有荆棘不好走,道旁的金银花就不容易被旁人采去,收获自然颇丰。

早上的空气清新,金银花还沾着露水,格外的沁人心脾。到了中午,天气就异常炎热起来,采金银花就变成苦力活了,母亲舍不得我被太阳晒,便让我到树阴下休息。我远远地望着烈日下那一团团黄白相间的金银花,看母亲的双手在花丛间不停地忙活着,然后一捧一捧的金银花就装进了篮子里。

将金银花卖钱后,母亲就会给我买我心仪已久的裙子或凉鞋,或是笔记本、钢笔之类的。每每我得到这些东西,我的心里,便会对金银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感谢金银花的馈赠,在我眼里,它就是大地上最美的花朵。

我还记得有一年初夏,金银花盛开的季节,那一年,我参加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我跟母亲说不用再去采金银花了,可母亲还是坚持着,说那么多的金银花就这么任由它们凋谢了多可惜。

我拗不过母亲,只好和她一起出了门。那天天气极好,多云,微风拂过很是凉爽,可我却怀了别的心思,我实在是不屑于靠金银花卖的这点小钱,便找借口偷懒。因为带着倦怠的情绪,我看着这些金银花,也没有了往日的欣喜之意。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既然你已经来了,为什么不能把这件事做好呢?做人可不能忘本,要勤快些才好。”母亲朴实的话传入我的耳朵,我不禁脸红起来。想起那些曾经的苦日子,金银花虽小,却给了我们太多的希望。我站起身,开始学母亲从容地采起金银花来。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母亲依然每年都去采金银花,一部分变现,一部分晒干后做成金银花茶。每每我品味着那些金银花茶,总会想起那些采摘金银花的时光,那些和母亲一同走过的贫苦岁月,是我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

散步的散文6:两代人的教育观

文/安宁

散步的时候,听到两个老太太聊天,其中一个一脸悲伤,说起自己的儿媳,因为不喜欢自己看孙子的方式,非常无情地在孩子的小床与她的大床之间,挂了一个帘子,意思是,禁止她过去探视孙子。但她不过是把一个只撒了一泡的昂贵的尿不湿,拎到阳台上,晾晒一下,给孙子又用了一次而已。这样一个小小的错误,造成的结果,竟然是她失去了照顾孙子的权利,每日只能看儿媳的脸色,才能决定能否亲近让她牵挂且不舍离去的孙子。而另外的一个,则叹一口气,说:我们家的媳妇也好不到哪儿去,从奶粉到奶瓶,再到尿不湿和衣服,什么牌子贵她就用什么牌子的,你说就这一年,凑合一下不就行么?想我们那时候,啥也没有,不一样将孩子养大了,而且有一份好工作,什么都没耽误么?况且她还不挣钱,就我儿子自己工作,怎么就不能节省点?

两个老太太对儿媳的控诉,想必就是唠到天黑,也不会结束。作为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父母,我们一生下来,就赶上自由自在的时代,骨子里的叛逆,即便是在为人父母之后,也依然没有改变。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觉得老一辈的育儿经,都是不科学的。即便从百度搜索来的资料最终显示,老人的道理是正确的,也不愿意低头认输;似乎,一低头,人就矮下去了,以后再也不能在老人面前争强好胜。

我很放心小区里每一个路人与女儿打招呼,握握她的小手,甚至亲亲她的额头。我觉得这是让女儿的心灵,对世界自由敞开的方式。她接触的人越多,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越多,也便更能够在将来从容地面对自己的道路,不会觉的惧怕和畏缩。我为此还放手让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平等的机会跟她交流对话。

但女儿的奶奶就不同了,她很少听从自己儿子的建议,总是以一句“事儿多”来反驳他。至于我的建议,她不好当面拒绝,但总是阳奉阴违。好在我并不是一个苛刻的人,相比起爱人,我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基本上属于放羊式管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给女儿不同的关爱的方式,只要同样出于爱的目的,那么,让女儿了解每一个身边的家人,进而懂得人与人是不同的,因此世界也五彩缤纷,那么,未必不是一种让女儿的人生变得丰富的方式。所以尽管也有争吵与分歧,但相比起其他那些动辄将婆婆或者妈妈赶走换人的年轻妈妈,我想我已足够地宽容。

大约,在任何一个时代,两代人之家都会存有隔膜与摩擦,因为,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对父母或者子女感同身受。差异,存在于任何两个个体之间。就像,女儿阿尔姗娜自从我的身体里剥离出来,就成了一个与我不同的生命个体。那么这样说来,两代人之间照顾孩子的差异,也永远都不会消除。在未来的某一天,女儿阿尔姗娜长大了,有能力可以自我表达,也一定会对我们的教育方式,生出叛逆与反抗。或许到那个时候,两代人之间,才能在某个女儿大吵大闹的时刻,达成一致与共通,也即平息女儿无休无止、惹人头疼的纠缠。

散步的散文7:人生是一场散步

文/林文钦

“人生是一场散步,却不要像赶路”。说这话的是旅行作家古清生。古作家少年离家悠游,在中华大地上一路饱览山河美景。

十四年前的初冬,我和古作家有幸结识在河北邢台的散文笔会上。一个黄昏,我们穿过京广铁路,默默的并肩而行,古作家提着两瓶二锅头,与我慢悠悠的回返,那情景显得悠然自得。一路上,古作家不时提醒我“小弟,脚步慢些呀……”

北国落日的余辉洒下。古作家坐在一段废弃的铁轨旁,慢悠悠地对我说:人生旅程的开始,就像是一次不紧不慢的散步,也是一次不走回头路的旅行,我的肩膀上,不得不背负着行囊。”我听了这席话,心里留下一种酸涩的味道。

自2006年秋天以后,我在家乡以外的另一个城市工作,并在周末作两地穿梭。每个周日下午,当我收拾行装准备出门时,年幼的儿子仔细地看着我的一举一动,他似乎意识到爸爸又要远足了,又不能陪伴他玩了。他伸出两只小手要我抱抱,我晚下腰轻轻地抱了抱他,亲了亲他的小脸蛋,他很满足地笑出声来。我提着行李包,朝门外走去,回头向儿子挥挥手,说了句之前从未说过的话“乖,宝贝,爸爸出去散步了,几天就回来。”现在细思量,也许我潜意识中已经领悟到人生其实就是一次散步。

想来,散步的妙佳全在一个“散”字,就是放下一切,卸除心负牵挂与干扰,让精神趋于宁静与空灵,把清鲜的空气、明媚的晨光请进心房,令思绪舒放,灵感造访。

不知是久困蜗居的单调,还是车水马龙的烦躁,我特别怀念多年前,在闽中泰宁大金湖畔那暮色下的散步。久违了,那一湖泰宁独具的僻静与清纯,平静似镜的湖面,拌着山树暮云,以一种坦然与宽容,接纳我这不速之客的造访。

这不是苏堤款步的悠闲,也不是吊楼下青石板叩响的散曲,没有戴望舒独自彷徨、不期而遇的那份幸运,也缺少卢梭“散步能促进人的思想”的慧悟与况味。但我仍喜欢夜色中这种淡泊宁静的散步。夜寒中的空气,洗涤着白天积淀着的烦恼,“心无旁鹜,了无牵挂”,昔日那一方人生的误区,才会穿透岁月的蒙垢,直露不讳,混沌的灵思有可能获得顿悟。

固然,从呱呱坠地,到羽化归去,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天地之间作一次长途的散步。

2008年的秋天,我客居在北京圆明圆艺术村,常独自在那片举世闻名的废墟里散步,而且超出惯常,甚至白天也外出散步。开始,当我面对那些废墟,我忽然产生一种与普通人一样对历史幽思的豪情,的确有点“万马突围天鼓碎”的悲壮。渐渐地,这种豪情和悲壮竟溶解为一种概念:历史=虚无,现实=存在。我想大约不仅只有我,那些经常出入其中的名牌高校学子们也不例外,我见到他们常在那里搞歌舞沙龙或谈情说爱。人还是人,一种存在的方式,历史离我们远去了,它映照着我,但不剥蚀我。其实,空有豪情还不如面对严肃的现实发奋自己。

与其说散步是一种行动,不如说散步是一种生命的指令。

若说生命的历程就是截取了一段时间,那么,散步者就不仅仅行走在土地上,而是行走在时间里。时间是一道门还是一个场 ?我不得而知。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柏格森说:像思想家那样行动,像行动家那样思想。如此说来,生命可以视作一种写意,也可以视作一种行动。罗丹的名雕《思想者》,以拳头支撑着沉重的头颅,目光里充满着迷惘和疲惫。米开朗其罗的《掷铁饼的人》浑身充满着行动的力量,而它本身就处在行动之中,那是行动的传神写照。

有时,我也惘然:骑马在草原上驰骋的牧人,唱着悠扬的牧歌,头擘着蓝天白云,马踏着密花绿草,那是不是一种散步呢?那些在天空悠悠扇动巨翼的猎鹰,是不是一种散步呢?迷惘归迷惘,我还会沿着我的前行惯性走下去,路永远也不会相同。

入夜,我在枕边读北大陈平原教授的随笔《马儿啊,你慢些走》。书中,作者感叹在中国大陆,少有人悠闲地散步,大都一路小跑。从中,作者还观察到生活深处的魅力: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慢节奏是很酷的时尚;每天去散步,心情不一样,景致就不一样;每天去散步,景致不一样,心情就不一样。

掩卷之际,我耳边传来思想家卢梭的一句话:“我带着安祥和对孤独漫步的满足感回来了,我不牵挂谁,谁也不牵挂我。”

散步的散文8:心旅

文/刘方舟

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在古镇。

朋友二三漫步在古镇小巷,雨点淅沥,想象着丁香姑娘,那尽头是永远在等待着的雨巷诗人。据说每座桥都系着说不完的情,抚摸着它的背脊,想到的是“从不曾沉沦也从未崛起”的那座老桥。桥啊桥,许仙与白素贞的相遇,牛郎与织女的相会,你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如此多的美丽传奇伴随着你,走进人们心里。我抚过你的脸颊,匆匆过客,不留痕迹。是小桥流水的声音,是人家的温暖,我看着一米外的他们,都笑靥如花。他们过着最朴实也最幸福的生活,亲人在身边,爱人在身边,相视一笑间,一粥一饭间。谁在看风景?谁又是谁眼中最美的风景?微风拂过发丝,是眷恋。依旧是鸟语花香,不会因为谁的到来而被破坏,它静谧的美好。我本不属于这里,却有着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是在梦里,沿着先人的足迹,找到了心灵的桃源。该向他们告别了,我的微笑就如篮球一般,抛出去便有人接住,然后被抛回,这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是带着我的理想在领略。我在西街。

人山人海里,有人紧握着我的手,领略这西街的繁华。偶尔抬头望天,不似古镇月光那般柔和,它被镀上一层金边,是无法阻挡的光芒四射。眼前走过形形色色的人群,是他们构建了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他们曾经都怀着一颗自命不凡的心,在某个地方留下过一串串奋斗的足迹,如今他们穿梭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都带着一份骄傲。他们都懂这繁华背后的辛酸,而我,恰恰是被触动了心灵。年轻的女士被簇拥着,她美丽,她智慧,她身上带着一种同这座城市一般的,与生俱来的光芒,这光芒触动了我的心灵;优雅的绅士用他纤长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奏出华丽的乐章,有人陶醉了,便与那个世界情感交融着,这是一种共鸣,这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是带着我的理想来到这的,时间静止的时候,我能看到希望和我的梦想。我们伫立在街头,我们都只是这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星辰。这里生活着不同肤色,讲不同语言,有着不同思想观念的人们,他们或许对这座连呼吸都显得急促的城市习以为常,但他们的心脏却也时刻这般急促地跳动着,因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我是捧着我的全心在领悟。我在漓江。

踏上甲板,心如游船,缓缓驶向前方,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或许山的存在能让我们永葆谦逊的姿态,让我们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些东西必须被仰视。心是前所未有的平静,看波光粼粼,看江水清清。领悟着这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远方驶来一叶孤舟,老人撑舟捋须,好一份悠然自得!终于领悟,昔日与朱元思书,为何说这雄奇山峰息其追求功名利禄之心,为何会窥谷而忘返。终于领悟,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确实是渺小的,今日我把美景尽收眼底,明日它便换了模样,怎可读懂,这大自然的无尽奥秘。站上高峰,没有毛泽东“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只是在深思,人生能有几多愁?愁为哪般?是带着满心愁上岸,如今面对这些无声的生命,一时不知有何可愁。人即如此,把过多的压抑放在心里,给心灵戴上枷锁,他人打不开,自己也不去找寻那把钥匙。所有的这些那些,如果化解不了,就交给大自然吧。它们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启示你的一生。多么醉心的领悟,卸下包袱,重新去浏览自己的人生,重新去定义大自然。

又是一际黎明,待黄昏未尽,待青春未老,请你去一趟远方,拥有一场心旅。

散步的散文9:蝉鸣

文/谭云

傍晚,在公园里散步,蝉声飘浮在周遭的空气中,让人沉醉。想想,如果夏天里没有蝉鸣,那该是多么落寞、寂寥。

儿时生活在乡下,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三伏天里,蝉儿开始叫了,不知是哪一只率先登场,发出一阵清脆悠长的高音。一蝉唱,百蝉和,那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在阳光里打着漩涡,把炎炎长夏鼓捣得沸沸扬扬。

蝉的叫声像一只温润的小手,把孩子们的心挠得痒痒的,其实这叫声是很难吸引我们的,最多是无聊时捕几只蝉来玩,我们垂涎的是蝉蛹的美味。晚饭后,孩子们三三两两打着手电筒,睁大眼睛在树林下四处寻找,很快就会发现破洞而出的蝉蛹在缓慢爬行,有的已经爬上了树干,我们像摘豆荚似的一伸手就捉了几只下来。

将蝉蛹洗净沥干,然后入油锅爆炒。爆炒出来的蝉蛹黄灿灿、油亮亮,吃起来咸咸的,鲜鲜的,糯软中有一丝柔韧,淡淡中藏一缕异香,实在是人间美味。

中药里有一味药叫“蝉蜕”,它是蝉由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据说可以疏散风热、治疗喑哑等症。我们在找蝉蛹的时候也捡蝉蜕,穿成长串,挂到房檐下,风干了卖给收购站,换得的钱用来购买学习文具或心仪已久的小人书。

古人对蝉是心怀敬意的,它甚至成了复活和永生的象征。当时人们爱把一只玉蝉放入死者的嘴里,以求得庇护和永生。西晋诗人陆云在《寒蝉赋》说蝉集“文、清、廉、俭、信、容”六德于一身,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但蝉的文雅、清寒却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此诗以蝉比兴,寓情于物,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

《昆虫记》中法布尔谈到蝉的生活,“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我们所说的蝉。也许蝉儿早已了悟生命来之不易而又极其有限,所以只要生命不息,这些大自然的歌唱家就不会停止歌唱,这份执着、坚韧与淡泊,让人心生敬畏,也让我对世俗人生多了一些通透的看法。

如今,童年早已远去,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屋四周的林子,已变成了一幢幢楼房。随着乡村树木的大面积减少,蝉声也稀落了,这不免让人心生怅然。

散步的散文10:梅子熟时

文/邓小鹏

盛夏的黄昏,我在街上散步,走着走着,走进了一条小巷。路两旁树荫如云,特别清凉。偶尔有一两棵杨梅树,枝叶更是茂盛,叶儿绿得发黑,浓枝密叶间露出红色的杨梅。主人正在摘杨梅,热情地请我吃杨梅。我摇手谢绝:“怕酸,不敢吃。”主人说:“这是杂交杨梅,甜着呢。”可是我嘴里蓄满了口水,仍不敢尝一颗,倒是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小时候,为了摘杨梅,我们带着干粮清早出发,爬高山,钻深林。像探宝似的在山里转悠寻觅。发现一棵杨梅树,伙伴们蜂拥而上,把杨梅连青带黄摘个精光。半生不熟的杨梅嚼在嘴里,尽管能酸掉大牙,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吃几颗杨梅,啃几口干粮,喝几捧山泉水,真甜!真幸福!

我们把青梅带回家,放在稻草窝里煨着。它是我漫长的期待。每天早晨起床后,我就去看一遍。发现青中泛黄的杨梅,就选出来,分给弟弟妹妹吃。弟弟妹妹吃得很开心,张开缺牙的嘴巴笑着说:“哥哥,真甜!”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缺牙好像是被杨梅酸掉的,而且以后再也长不出新牙了。

后来,弟弟妹妹的牙齿都长齐了;倒是如今的我没吃一颗杨梅,却掉了不少的牙,连大街上熟透的杨梅都不敢尝一颗。

人生就是一颗杨梅,童年虽然青涩,但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晚年的幸福,就是从前的回忆。

散步的散文11:黄昏,我们漫步去

文/崔玉红

我喜欢散步,以前总喜欢一个人,觉得一个人散步自由,可以想去哪就去哪,不用将就别人。作家三毛就很喜欢一个人散步,她最喜欢一个人在黄昏与黑夜交织的那段时光里漫游。她说她喜欢孤单,心灵上最释放的一刻,总舍不得跟别人共享。甚至,他的丈夫荷西自愿留在家里看电视,她心里还暗藏了几分喜悦。三毛这样的心思我曾经深有同感。

可是有一天,我突然就不爱一个人散步了,每到黄昏,总要拽着老公一块出来。应该是从他单位那次查体查出三高以后吧。看着他健壮的身体越来越不如从前,啤酒肚也越来越大,我再也不放心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

一开始,我好说歹说,他就是死活不出来。两眼死死盯着电视,屁股好像黏在沙发上丝毫不挪动一下。劝不动,我就用手使劲拉他,拉不动就再和他软硬兼施地磨。这天晚上,他终于被我的真诚所打动,慢腾腾地、很不情愿地跟我走出家门。

这是一个很晴朗温和又明亮灿烂的黄昏,天还早,路上散步的人不是很多。我经常散步的那条路线要经过一个公园,一进公园有一条青石砖铺成的蜿蜒小路,曲径通幽。路两边开满了月季花、茑萝、还有火红的美人蕉。越往里走树木越葱郁茂盛,很多树上结了野果子。有棵树上结了好多像红枣一般大的小红果子,老公以为是海棠果,我告诉他是榆叶梅果。我指着面前的榆叶梅树叶子笑嘻嘻地说:“你看这叶子是不是像极了你们老家的榆树叶?现在才是七月初,海棠果还没这么大,也没红。”我又指着前面几棵海棠树上,一嘟噜一嘟噜的、只有指头肚般大的青果子,兴致勃勃地跟他说:“那才是海棠果,等到秋后才会成熟。”我笑他,整天除了上班就是坐在家里看电视,出来一抹黑,啥也不认识。

一路上,我像导游一样兴奋又饶有兴致地给他介绍着,这几棵树上,开白色、淡紫色、淡红色和紫红色的花是木槿花,那几棵开得满树繁花的花是绣球花,还有前面那几棵树上,开得像玉米樱子般美丽的红花是合欢花。小路的尽头有个长廊,长廊架子上的紫藤扁豆有顺序地排列着挂在我们头顶,偶尔有几朵娇艳的凌霄花从架子顶上探出头来向我们招手致意。长廊的另一头是一片竹林,走进挺拔、秀丽的竹林,呼吸着带有竹叶清香的空气,这一刻,觉得此处有一种诗意,清宁、淡然和幽静,别有一番赏心悦目的情趣。

沿着湖边有一条乡间小路,路边长了好多灰灰菜、麻葛蔓、地黄、小飞蓬、蒺藜、龙葵和灯笼果。我们站在满目绿色的芦苇丛前,听着栖息在芦苇丛里各种鸟儿的鸣叫声,看着野鸭子自由自在“嘎嘎嘎”欢叫着穿梭在芦苇丛之间,心情是那么愉悦,那么舒畅。

到家的时候,虽然我们都感觉有些累,但是心情大好。我故意的逗老公:“出去散步好不好?”他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累死了!”

他虽然喊累,第二天傍晚,我并没有费多少口舌,只喊了他一声:“我们散步去吧?”他啥也没说,就乖乖地跟着我出来了。就这样,老公也爱上了散步。在日落与月出相逢的黄昏时刻,长长的漫步便成了我们俩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习惯了。

散步的散文12:散步

文/张建春

月下散步,无疑是极惬意的享受,恰是多日的雾霾散去,圆圆的月清清朗朗,闪烁的星星点点滴滴,正好布满了好心情。

冬天的水边是难得的好去处,悄悄的静由水的波漪散发开来,水中的草还绿着,深深地埋在水的挟制里,随着缓缓的流动,一边倒去。月光压在水和草之上,淡而又淡的清晖,绘声绘色地吟哦,但也是浅显的,似乎不愿去和水中的草争夺姿色。近处和远处的灯火,隔三差五就要弄出些声响来,它们由喧嚣的市声而来,生怕寂静扎下根,开出另类花品。

城中的湿地适宜散步,天冷的缘故,人少少的创造出静的氛围。纯粹的散步,可听得见自己的心跳,面部的表情早就放松成自然,张张扬扬地将左右前后的动作,画成抽象的图案,别人难看懂,自我却明白得很。一天的疲惫和狼狈,总要有段时间的空白,散步自是好的选择。散步纯净了时间,心和身就放下了。

湿地多水,散步在此等境地里充溢了水意。人是水做的血液,泥铺的皮肤,亲水波、爱泥土是本性。所谓逐水而居,是在找血液的源头,而接地气就是将泥土揣在眼眸里,踩在脚板下。我的独自行走,似乎带上了功利。月色里,乡愁浮动起来,故土的田野,庄稼收获完毕,泥土就纯真起来,有一个冬天时间,让它反思空落,它必将考虑来年的安种,怎样才能保证,一个茬口接上一个茬口的丰收。水在心中漾动,在皮肤上层层氤氲,周边的湿地吹送的风,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片,把大块的田亩切割成

片,一片给我,一片给他,还有的片状碎裂后,交给绿地,栽下树种上草,藏身初恋,藏住一个个红红的果子,交给中意的人。我的功利是乡愁吗?我认同。

散步时而会有故事发生,月下的冬天我邂逅了老柿树。实际上这树早就兀立存在着的,只是平常里匆匆而过,叶片绿着和周边浑然一体,引不起太多的注目。冬天的月色下就不同了,虬折的老枝,一丝不挂的树干,硬朗地显现出铁的力度,尤其是挑在树尖上的几枚果子,透露了秘密的信号,可以肯定,柿是有故事的树,否则她的果就不会在深冬里如此红艳。

随手牵了棵湿地路边枯枯的小草,月色镀亮了枯草的周身,好奇的我拆开了它,叶片黄瘦,枝茎萎靡,还是春夏间那株勃勃生机吗?是的,是的。它的绿交还给了泥土,花飞溅在空气里,身体必然的委顿枯黄。忍不住将植株塞进嘴里,一缕清丝丝的甜还是传递过来。一岁一枯荣的信念揣在泥土深处,余下的甜是专供散步者品尝的,但品尝不品尝草都在那儿,年年岁岁绝不辜负大好时光。

似乎听到了一声虫鸣,轻柔地穿越在脚步之上,放慢脚步,细细倾听,却是一抹又一抹的缥缈。我的散步还得继续,随月的移动,走上一段长长的距离。月亮走,我也走,无意中又发现一无帆小船,浅泊在湿地的河汊里。它是从时间的彼岸渡来的,我从它的沉沉水色可以看到。不过我还是跨进了小小的船舱,希望它带上我,去江河上散步,去捕一缕冬天的虫鸣。

散步的散文13:别啦,旧时光

文/落来天

如今,散步成了一个爱好,沿着一条路一直向前走,感受路的幽长和迷惘。如今,孤独似乎喜欢上了我,我们成为了伙伴。无论在繁华的街市,还是宁静的乡间小路,到处晃动着孤独的单摆。

软弱无骨的时光老人把我推上时光之舟,途中经过无数的岛屿。在靠岸时。蓦然回首,不知我是要对时光老人说句“别了”。还是该对自己说句“别了”。 站在河堤上,看洪河水悠悠远去,感受时光的流逝。盘旋在高空的白鹭,任你叫声惊雷,也留不住这流水。只能注视着它任意东西,别再幽怨,怀抱一朵云,淡化一抔浓愁。

你看,在大雨中的草儿越显青翠。经过雨水几天的浇灌,禾苗已有初成之势,绿色接连成片。人,又能怎么办呢?面对时光,只能说句,别了。别了,道出了对过去无法把玩的心酸;一句别了,说出了那无法割舍的无奈;一句别了,道出了对过去的再见,对明天的憧憬。别了!

别说时光不停留,也别让那清泉为你而留。不能改变的,总不能改变,你要做的不过是适应。到底不是你改变了世界,到底是你要改变自己。别了,那个懵懂而又无知的自己。用太阳升起的余光唤醒对生活的热情。史铁生说过:“人是一把无用的热情。”其实,热情燃烧也可以带来一片璀璨,一片璀璨不正可以装点天空吗?

别了,那年懵懂;别了,那年冲动。对过去说拜拜,但总有些过去能为我们的明天找准方向。别了,并不是让过去成为过去,过去并不只是过去,过去可以为明天杨帆。

散步的散文14:蝉鸣

文/谭云

傍晚,在公园里散步,蝉声飘浮在周遭的空气中,让人沉醉。想想,如果夏天里没有蝉鸣,那该是多么落寞、寂寥。

儿时生活在乡下,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三伏天里,蝉儿开始叫了,不知是哪一只率先登场,发出一阵清脆悠长的高音。一蝉唱,百蝉和,那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在阳光里打着漩涡,把炎炎长夏鼓捣得沸沸扬扬。

蝉的叫声像一只温润的小手,把孩子们的心挠得痒痒的,其实这叫声是很难吸引我们的,最多是无聊时捕几只蝉来玩,我们垂涎的是蝉蛹的美味。晚饭后,孩子们三三两两打着手电筒,睁大眼睛在树林下四处寻找,很快就会发现破洞而出的蝉蛹在缓慢爬行,有的已经爬上了树干,我们像摘豆荚似的一伸手就捉了几只下来。

将蝉蛹洗净沥干,然后入油锅爆炒。爆炒出来的蝉蛹黄灿灿、油亮亮,吃起来咸咸的,鲜鲜的,糯软中有一丝柔韧,淡淡中藏一缕异香,实在是人间美味。

中药里有一味药叫“蝉蜕”,它是蝉由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据说可以疏散风热、治疗喑哑等症。我们在找蝉蛹的时候也捡蝉蜕,穿成长串,挂到房檐下,风干了卖给收购站,换得的钱用来购买学习文具或心仪已久的小人书。

古人对蝉是心怀敬意的,它甚至成了复活和永生的象征。当时人们爱把一只玉蝉放入死者的嘴里,以求得庇护和永生。西晋诗人陆云在《寒蝉赋》说蝉集“文、清、廉、俭、信、容”六德于一身,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但蝉的文雅、清寒却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写下了着名的《在狱咏蝉》,此诗以蝉比兴,寓情于物,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

《昆虫记》中法布尔谈到蝉的生活,“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我们所说的蝉。也许蝉儿早已了悟生命来之不易而又极其有限,所以只要生命不息,这些大自然的歌唱家就不会停止歌唱,这份执着、坚韧与淡泊,让人心生敬畏,也让我对世俗人生多了一些通透的看法。

如今,童年早已远去,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屋四周的林子,已变成了一幢幢楼房。随着乡村树木的大面积减少,蝉声也稀落了,这不免让人心生怅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