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

请欣赏读书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读书散文1:闲来无事读本书

文/赵自力

喜欢上读书,我是从读师范时开始的。

从中学到师范学校,学业负担一下减轻了许多,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而读书就是打发时间最好的方式。

每天下午的课外时间,我都把自己扔进了学校图书馆,那里各种杂志,成了我的消遣读物。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发现自己慢慢喜欢上了阅读,后来就不满足仅仅看杂志了,而是借阅一本本大部头读读。于是,别的同学在花前月下尽情浪漫时,我则如饥似渴地去啃“砖头”。三年学校时光,我“啃”了不下两百本名著级的书,光读书笔记就做了十几大本。

后来毕业了参加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一旦上瘾,再也戒不了,越读越有趣。我喜欢读小说,在别人的故事里,往往能洞见未来的自己。或者是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常常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读,和主人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如在读《平凡的世界》时,我总把孙少平当成自己,和他一起去念书一起去当矿工,感触更深一些。我喜欢读诗,特别喜欢那些非常有韵味的诗,真的是越读越有味。如遭遇挫折时,我喜欢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消极落魄时,我把《热爱生命》读得热泪盈眶。我还喜欢读散文,非常惊奇大师们,能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组成一篇篇璀璨夺目的华章,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喜欢尤今的散文,或叙事或写景,读起来非常舒服,就像品茗一杯香气四溢的绿茶。

喜欢读书,就养成随手带书的习惯。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我都喜欢带一本书,有空就随手翻开看看。书能让人迅速沉静下来,变得安静而睿智。倘若哪天突然闲了,能有半天的时间去读书,顿时感觉自己像个快乐的孩子,一头扎进书里幸福得要哭。在我的枕头边,办公室桌旁,甚至是公文包里,都随手能翻到书。有时间去读书,就大快朵颐,不亦乐乎;忙里偷闲读会书,更是一种享受,就像是捡来的一种快乐。

我曾在公园里,或者地铁上,看过很多埋头读书的青年们。他们低头认真阅读的样子,在我眼里是最美的。我也遇到过很多有气质的人,我总感觉得到,在他们的气质里,藏着走过的路,也藏着读过的书。

闲来无事读本书,这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并享受着。

读书散文2:我的读书故事

文/徐涵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则恰好是一个爱读书善思考的女孩。我觉得书是我的好伙伴。

从我上小学起,我就爱上了读书,不论是薄薄的图画书、注音的故事书,还是厚厚的世界名着、历史书,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在这三年中,我读过的书“不计其数”,而每一本书都有着一个精彩的故事。每当我拿起一本书时,我就好像穿越到了书里,和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

有一次,我随手拿起一本《西顿动物》小说看了起来。我一看就放不下来,心想再看一会吧,于是,我就沉迷在了书中。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睛有点酸了,这才放下书本,走出书海,抬头看了看钟。呀,早就过了吃饭时间了!我抱怨奶奶道:“吃饭怎么不叫我呀?”奶奶反问我:“我一连喊你三遍,你听见了吗?”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没听见,因为我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吸引了。

读书能带给你智慧,让你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还会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读书散文3:书从疑处翻成悟

文/王琪

如何读书,怎样读书才能有所收获,这是每个读书人都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自古以来也是见仁见智,各得其妙。然而,清人郑板桥提出的“书从疑处翻成悟”一法,无疑是一条简单而实用的读书方法。

所谓“书从疑处翻成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疑无疑”读书法。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宋人黎靖德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代先贤哲人读书,大都注重一个“疑”字。一个“疑”字,直让读书人实现从“疑”到“悟”的演变、升华,抵达读书的理想境界。

读书无疑,最为有害。读书无疑者,似乎一读便懂,其实懂的只是表面那层虚浮的东西,字面的含义,好像“打水漂”,浮在水面上,水下的世界并不知晓,是自欺欺人之举。

读书有疑,带着疑问去读,方能有所“悟”。而由“疑”到“悟”的桥梁,全在一个“思”字。晚明思想家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书不仅要读,还要勤用脑子去思考,用智慧分辨书中道理的是非,从书中发现问题,带着思考去读书,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小学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名为《田忌赛马》的课文,写田忌在与齐威王按照常规赛马失败后,遇到孙膑。孙膑对田忌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有位读者从中发现疑点:齐威王中的“威”字是后人在他死后追加的谥号,赛马时齐王正和田忌比赛,孙膑怎么知道他死后的称号呢?显然这是一处“硬伤”,是个常识性错误。像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去读、去思、去悟,就能如阳光驱散迷雾般使自己从细节中发现疑点,对书中可疑之处来个“每事问”,对我们把书读懂、读通,大有裨益。

然而,读书“教有疑”的目的是“要无疑”。如果一味读死书,死读书,就书读书,以疑质疑,困在“疑”字中出不来,就成了“钻牛角尖”。如此读书,不仅得不到长进,求不着学问,还会将自己变成“书呆子”。实现从“有疑者”到“无疑”,就是说要读活书,活读书,像明人鹿善继在《四书说约》中所说的那样,“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践想道理,就能收到“阳光驱雾”豁然开朗之功效。越读越颖悟,越读越明白。这就是“书从疑处翻成悟”的读书法。读书人当深悟之。

读书散文4:读书的姿势

文/黄健

读书,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读书前必先焚香净手,更为虔诚者,则要沐浴更衣,然后“正襟危坐”,小心翼翼地打开书本,恭恭敬敬地读。小时候,看到过一幅中堂《关公秉烛夜读图》。红脸的关公,端坐在太师椅上,左臂向前平伸微曲,手释竖版的《春秋》,一双凤眼专注地盯着手里的书,右臂自然弯曲,捋着长须,作沉思状。关公读书的样子给幼小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仍被我认为这是最美的读书姿势。

相比古人,我很汗颜,我读书随心所欲,姿势更是毫无美感可言。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书,常常一头扎进书堆不顾天日。上课时,听了一半就如坐针毡了,便另辟蹊径——课本下压本图书,时间便流得飞快了。放学路上,我总捧着一本书边走边看,不愿马上回家,短短的一段路要磨上个半天。因为一回到家里,母亲总要使唤我扫地、烧火、洗碗……日子一长,我也研究出一条对策。妈妈一喊我干活,我就拿着一本书直奔茅房。现在想来,仍不禁沾沾自喜,那简直就跟父亲总拿支烟上茅房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师范的时候,去得最多的除了图书馆,就是教室后面的小树林。这里四季常青,树木丰茂,小径曲幽,铺草叠翠,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我常常在这里,靠着一棵树,读我喜欢的书。读的时候或仰或俯,或偏或正,或静静站立,或慢慢踱步,捧着一本书,就像孩子捧着梦想,草叶捧着阳光,心境是那样的悠然,任凭天空中飞掠过一只只鸟影,林中轻拂过一阵阵柔风,身旁弥漫过一缕缕花香。

工作以后,很多的闲暇时光是在床上度过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暖暖地照在床上,我拥被卧读,这是何等惬意的事。一读就是几小时,既愉悦心灵,又暖和身体。手臂酸了,干脆趴在床上,把书放在地上,把头探出床沿去读。姿势虽不雅,但我却读得那么贪婪,那么肆意。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我会取一只辣椒,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作响,顿时周身发暖,困意全消,于是又捧书阅读。

读书之人必爱买书。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书店添置一些好书,不买书、不看书,便觉得寝食不安,心里像失落了什么。每次到书店,倘若发现一本好书,就会迫不及待地站着翻看起来,有时干脆席地而坐,读得忘乎所以。

在我的熏陶下,女儿也喜欢看书。早晨上学,她站在公交站台等车的时候,披着阳光,她捧读一本书;吃饭的时候,她把书摊在一旁,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不忘瞄上几眼;晚上做完作业,她总要看一会书,才肯上床睡觉。她还特意在我车上放了几本书,每次坐我的车,就读上几页。车外,是喧嚣的街市、拥挤的人流,车内,她却沉浸在书海里,那么恬静、怡然。每次我在后视镜里看到她这种读书的姿势,心里便会涌起柔暖的感动。

其实,读书的姿势因人而异。身体的姿势只是一种表象,无论是卧、是坐,是否有音乐的陪伴或茶香的氤氲,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心的姿势。只要能静下心来读书,只要能读得痛快淋漓,不管什么样的姿势,就是一种从容的读书姿势!

读书散文5:在书的原野漫步

文/涂万作

关于读书,历代中外贤人言之凿凿,音犹在耳。比如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读书求知,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西方一位叫做穆尔的哲学家也说:“一间没有书的屋子,正如一个没有窗子的房间。”可见书对于求知者是多么的重要。

说起读书识字,趣事多多。记得我小时候读的第一部名着就是《水浒传》,全是直板繁体字,把水浒念成“水许”,把扈三娘念成“鲍三娘”等等。老师为了纠正我们的学习态度,常以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教导,受益匪浅。随着年龄增长,对字特别敏感,没有把握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免得出错。回想以前,把粗犷读成“粗矿”的,把老妪读成“老讴”等等,闹出很多笑话。另外,用词不准确也常常发生,譬如成语“美轮美奂”,本是形容盘旋屈曲而上,高大宏阔之美的。却用来形容一块美玉或一件细小的艺术品,显得“大材小用”。再譬如“七月流火”一词,我一直以为是形容七月间天气的炎热,酷暑如火。直到读了诗经《豳风o七月》那首名诗后,才发觉是误解。“七月流火”意为七月炎热之“火”即将退却。

其实,读书的深与浅,只要看看写的东西,便知一二。比如,最近我读到某大学以学生作者为主的散文集,那些文字,新颖、灵动,犹如一股清柔的风扑面而来。可是读着读着,就发觉那些语言似曾相识,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如此相近的风格,倒是在网络中屡见不鲜。我忽然像明白了什么,继而又陷于糊涂。文学需要别具匠心,而独创性则往往来自大量而丰富的阅读。惟其如此,方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实现创新。

书是知识的源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何读书,读好书是一个大课题。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张,世界阅读已经进入“细分时代”,不断长大的文化需求正朝着更细、更特、更加多元的方向逼进,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突出。过去那种老少争相传阅一本书的现象,以及洛阳纸贵的场面难以重现。

读书离不开经典,什么是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仅仅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经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是常常不去读它,或者买了放在书架里想着我哪一天要去读、但最后还是没有读的那些书。当然,真正的经典,是属于你自己找到的、并且读了一次以后往往会重读的那些书。卡尔维诺的这些话,正是站在读者角度讲的。关于什么是经典的论述,他还有更深邃的见解。但在我看来,经典在成为“经典”之前,就是一部普通的作品。经典成为经典是众多人读过之后的客观认同。

爱书吧,朋友们,当你在书的原野漫步的时候,说不定书中“颜如玉”会与你不期而遇呢!

读书散文6:书香润秋

文/张光茫

古人说:“秋日读书滋味长。”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最适宜读书。用书香润秋,能让先贤们的睿智收获入仓,能让思想在梦幻中尽情舒展,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秋天读书,是一种沉静的优雅。秋天的清晨是最美的,金色落叶上面,点缀着晶莹的露珠,房前屋后的菊花,顶着严霜傲然开放。此时,不妨打开窗子,伴随美丽的秋景,翻开短小而优美的散文,高声朗诵,培养自己对美的感悟力。读张小娴《那些为你无眠的夜晚》,如许红尘,如梦一场,那些失眠的夜晚,有张小娴诚挚陪伴,不再孤单。读毕淑敏《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温暖冷静,平和亲切,给心灵以安定,给生活以信念,蕴含的光明与力量,深深震撼人心。读这样的书,宛如清冽的山泉,可以洗刷心灵的疲惫与惶然。

秋天读书,是一种安静的恬然。秋日温暖的阳光下,摇椅旁边的小木茶几上,有一杯冒着袅袅热气的菊花茶,透明的玻璃杯,盛开如蝶的菊花,那一刻,时光太美好,不读书,岂不辜负了这份美好?此情此景,每个家庭如果要选一本全家共享的书,龙应台《目送》绝对是最细腻动人的一本,温柔婉转的文字,讲述父女的温情,动情之处,内心也跟着拨动。读席慕蓉《流动的月光》,淡雅剔透的文笔,展示了触动心灵的喜悦与哀愁,读这样的文字,随时都会拥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沉醉其中,顿觉神清气爽!

秋天读书,是一种悠闲的境界,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秋天的午后,天不那么热了,人不会那么困了。悠闲之中,读梁实秋《雅舍小品》,这里有老北京的烧鸭、豆汁儿、小吃酸梅汤和糖葫芦,不亚于品尝了一顿美食所带来的满足,更可算为一种精神的会餐。读朱晓平《很老很老的老偏方》,能把生活中“亚健康”的症状清除,比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之类的,相当朴实,也特别实用,让人感觉很贴心,也很有信任感。这些美食、健康方面的书,既能补充生活的知识,又能提高生活的质量。

秋天读书,是一种人生的感悟。秋天夜晚的窗外,繁星点缀着深邃高远的天空,就像一本深奥而厚重的大书。四野里传来秋虫唧唧的叫声,绝对与日渐寒冷的天气和日渐悲凉的命运有关。此刻,不妨打开台灯,翻开马尔克斯的名着来读,《百年孤独》像上帝用天才写的,一日百年,神鬼莫测;《霍乱时期的爱情》像老者用生命写的,大喜大悲,爱过恨过。沉浸在浓重的文学氛围中,与书中人物同悲同喜。读累了,就揉揉眼睛,躺上床,伴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多舛入睡。相信,第二天醒来,人生感悟会更深些!

我乃一介书生,被人认作书痴。秋天闲暇之余,常沏一壶淡茶,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就这样,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秋天有书香为伴,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和煦而温暖,惬意而幸福。有书读的秋天,真不错!

读书散文7:读书成就人生

文/虞俊凡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为你自己读书》。这本书从“你在为谁读书”讲起,通过读书造就命运,读书需要勤奋、树立内心的自信、改变学习的态度、培养自身兴趣、品格、习惯等篇章,由浅入深地讲述了我们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读书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品格和习惯等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你是在为谁读书?我经常听到有人说:“要不是父母、老师逼着我去上学读书,我才不会去呢!”有时我自己也在想,为什么我一定要去上学呢,小时候就应该尽情地玩,快乐地享受童年,学习嘛,最好16岁以后再开始。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要求我们学习是在尽自己的长辈职责,培养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老师要求我们学习是在尽一个师长“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把我们培养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其实,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己幸福、美好的将来。

上学读书从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枯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如果你认真投入地去学习、去读书,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知识、修养都在不断地提高和进步,你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动手能力,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而且慢慢地你会在成长的道路上享受丰富多彩的快乐人生,体验自身文化和素质所产生的魅力。

人生就像居里夫人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信念。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就是一个实现自己人生目标价值的过程。所以,我们都应该从小好好学习,树立“为自己读书”的信念,用读书成就我们的人生。

读书散文8:女人与读书

文/郭敏

自古以来,读书与生活息息相关。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更新,过去的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已有所不同,但一个人,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

读书可以使人明目清心,让你视野开阔,让你懂得世间万象。纵观咱们国家五千年文明史,只有文字,才是绵延历史、传承教育的文明史。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读书的人,心胸豁达,行为儒雅,只有读书的人,才会放眼未来,瞩目天下。而女人读书,更可以变得情清气爽、气质非凡。读书可以使女人高贵,更可以使女人精致。一个读书的女人,即便她不是生得动人心弦、美艳绝仑,但一定有从她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别具一格的引力,让你觉得非同一般,我相信,那种气质和美丽,会焕发出比容貌美更胜一筹的惊叹和光彩。

从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到命运多舛的蔡文姬;从才情横溢的诗人薛涛,再到素有女史学家之称的班昭;从光芒四射的林徽因,再到盛名才女张爱玲……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虽然她们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女人,可她们的名字,谁又敢说,不在历史灼灼皓空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作为女人,你可以生得不漂亮,但不可以粗俗,你也可以生得粗俗,但不可以无知。无知的女人最可怕。漂亮的女人固然好,可是如果没有内涵,也只能是作为花瓶的作用。一个女人的美好,主要在于外在和内在的相互结合。外在的美,尤于鲜花,可是,再美的鲜花,一旦离开了枝头,生命就枯萎;只有内在的美,它会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无论你年轻还是年老,变美还是变丑,它都会如影随形、日久弥新!

读书的女人,生活一定顺心如意,因为她懂得凡事不能苛求圆满,大千世界,一切都会随缘,只有顺其自然了,心才不会受苦煎熬;读书的女人,婚姻一定比较美满,因为她知道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两个人相处,只有把心放平了,不要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待你好的人,你也一定要对他好,知道体贴,懂得进退,婚姻的围城里,没有对错,只有两个人同心同德,婚姻方可圆满;读书的女人,必定懂得孝心感恩,懂得人生在世,衷为善、孝为先,她在生活中应该懂得修心养性、善心如莲。

做个喜欢读书的女人吧,只有在书海中沾染书香的女人,才能遗世独立,清香永久!

读书散文9:我的爱好

文/李洪桦

我的爱好有很多,如读书、游泳、练字、滑轮……

但是我却对中国象棋情有独钟。

下棋要靠智力。我刚刚学象棋的时候,看到老师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对手,可我不知道老师是已经练熟了对付各种战术的方法,就学着老师的方法,结果一会儿就惨败了。经过长期的练习,我知道了下棋讲究思考,我原来急躁的性格经过长期的练习变得沉稳起来,也知道了下棋要认真,不能鲁莽行事。现在,什么“马后炮”“过河卒”“双重炮”都被我灵活地运用到了实战当中。

有时,一个棋子的作用很大。有一次,明明我已经山穷水尽,只剩下残兵败将了,可就无意间走对了一着棋,就柳暗花明,反败为胜了!

下棋的规矩也有很多,比如:马走日、象走田、象不能过河界、炮只能隔棋打棋。最有趣的还是“对面笑”:双方的将军面对面站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棋子阻挡,其中一个将就会用箭射死对方。

下棋,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让我懂得了遇到事情要冷静,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下棋,还让我的思维更加敏捷。我喜欢下棋!

读书散文10:读书之乐

文/游离

人这一生不知道要读多少本书,书的世界是博大的,仿佛似宇宙,让我们不停地在书海里畅游。

从小到大,书一直会陪伴着我们成长,疲倦的时候,读书是一种放松;闲暇的时候,读书是一种充实;烦躁的时候,读书是一种解脱;兴奋的时候,读书是一种理智。所以,在我们已经走过的岁月里,书便与我们结下了缘,当你抑郁、惆怅、心烦意乱、心情畅快的时候,都可以与书为伴,自由地畅快地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安详和宁静。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在一个农村,那时书很少,因为我们生长在部队的环境里,有许多小人书,生动的故事情节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与诠释,田间小路上,路边青草地,都会看到习地而坐的少年,手捧一本本几经辗转而至的旧书,用那稚嫩的声音朗读着书中的精彩。微风吹过,舞动着麦苗翩翩起舞,青青的小草,凝聚着晶莹剔透的露珠,这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似书那一段段精彩的画面,如痴如醉地伴着我们倘佯书海。脚下的沟壑,草边的露珠,丝毫不能影响我们读书的热情,那条日日穿梭的小路,让我们记住了《格林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精彩诱人的美丽故事、知道了“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像刘胡兰、邱少云等英雄的故事。

读中学的时候,正好是读书无用论最泛滥时候,那时学校里没有人好好上课,许多好老师都成了臭老九,那个年代很多好书都变成禁书,于是我经常偷偷地把父母藏起来的的书找出来,躲起来或是在夜里面看,看过《红楼梦》、《三国演义》四大名着、《红与黑》、《简。爱》等名着,这些好书在那个年代,不能与人分享,只能自我吸收,因为那个年代是不能淡论这些内容的,否则会影响到家庭和父母。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那句曾经影响过无数人一生的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句话曾经是许多人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影响和鼓舞了几代人。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捧起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偷偷地读上几十页的那份欣喜与感动。

从军后,读了很多有关军事和政治方面的书,为我的成长道路铺设了一条平坦的路。二十多年的从军路,坚持读书,让我懂得读书破万卷的道理,漫漫人生路,总是充满荆棘和坎坷,书可以化解心结,给我力量、信心和希望,书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前行的路,去寻找自己的美好明天。

如今,繁忙的工作使读书的时间少了,只能抽时间看一些自己喜爱的书,如今是网络时代,上网后可以应有尽有,但我还是喜欢自我读书,常常会到书店里卖上许多本书,利用晚上时间读一点。一台一灯,一茶一坐,嗅着醇香的茶味,虔诚地打开书本,让心灵在书页间流淌。一本书包含着优美醉人的语言,意味深远的哲理,感天动地的故事,这里都蕴含着每个作者智慧结晶,常常让我忘记时间和空间。“最是书香能致远”,这是夜深人静读书的乐趣。有时喜欢放一些背景音乐,伴着乐曲静静地读取书中之乐,有时喜欢在落雨的时读书,雨声、书声,和着大自然的声音,和谐地享受着书中自然情景。

当读书已成为一种习惯,如阳光普照心灵,拉开心灵与现实的距离,让心灵在温暖中漫步。我爱读书,因为书中有玉、书中有爱、书中有雨、书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知识与快乐,读书可以让我找到本真的自我。

读书散文11:饮茶与读书

文/张峪铭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文人夫复何求?

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摩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

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喜欢读书时饮茶,饮茶时爱读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

当你将茶叶放到茶具里,冲上开水时,茶叶犹蜷,茶汁尚苦,茶水微浊,喝一口不得其中真味。当冲上第二杯水时,茶叶浮浮沉沉,逐渐舒展,茶汁微浓,轻啜一口,满腹生香。当冲上第三杯水时,茶形完全展开,叶脉一目了然。此时茶水碧绿,如初春枝头嫩芽;茶色清澈,像一块透明翠玉;茶香袅袅,似有若无,似无若有,微闭双目,细啜慢品,妙不可言。故坊间有一说:头道叶子二道茶,三道喝得痒巴巴。到这个时候,你欲罢不能,不来个几杯,不足以解心头之痒。

读书何尝不是如此。

刚刚读书时,如蜷之茶,不得要领,不明其理,迷迷惘惘的,感觉很苦。到再读时,慢慢有些明白,如茶叶缓缓舒展,书中之事,书中之情也能了解个七八分,也同时有了“布衣暖,菜根香,书中滋味长”的感觉。可读书要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如饮三道茶,似佛家仙人。

反过来,读书也如饮茶。读书之始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如茶一境;再次诵读略知其义,嚼头十足如茶二境;反复品读彻悟其理,訇然中开如茶三境。

即使是对茶的选择和对书的选择也有相通的地方。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清明茶太早,立夏茶又迟,只有谷雨茶其时适中。给我的感觉,清明茶如蒙学读物,浅显而少味;立夏茶如甲骨鼎文,艰深而晦涩。只有谷雨前后的茶叶,脱尽幼年之稚气,没有老年之迂腐,有的是谦谦君子之风,翩翩少年之态。读一本好书,与饮一杯好茶,都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张源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其实书也是一样,其蕴含的道理,就是书的“元神”,其字词句篇不过是书中精髓的载体,也即“元体”。品茶与读书都是从“元体”入手,而发掘“元神”的。

饮茶与读书的方式也有相似之处。饮茶时大口倾倒谓之牛饮,读书时粗枝大叶谓之吞枣;饮茶时慢斟细酌是品茶,读书时细嚼慢咽是品书;饮茶时讲究程序讲究茶器讲究水质是艺茶,读书时讲究环境讲究心境讲究圈点是研书。饮茶饮得全身通泰飘然如仙是茶道,读书读得全心舒畅视界澄明是书道。

扳倒茶壶就喝是过于口渴,逮到书本就看是打发无聊。书到用时方恨少,茶到品时境界高。从茶马古道中知道茶与马的结合,不过是在贸易中的擦肩而过。茶供羌人解渴消食,马供汉人代步行军,茶不过充当了生活必需品的角色。而茶与书的缘份如武学中的绝代双娇,相惺相惜,相得益彰。

泡一杯茗,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营造了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捧一卷书,目视其行,口诵其声,鼻识其香,手翻如帛,胸有千壑,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在书边品茶,沁人心脾;在茶边品书,甘之如饴。茶道融书道,道法自然,道道相通。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是茶之功效,也是书之功效。

读书散文12:读书随笔

文/李勇剑

现在的人们追求成功,甚至由成功衍生出了一门学科,名曰成功学。然而,成功是什么?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

人们很在乎成功,但每个人对于成功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飞黄腾达就是成功,有的人认为家财万贯才是成功,也有许多人认为,成功就是个人成就足以被社会所公认。

《现代汉语词典》将“成功”定义为:获得预期的结果。但是,许多人追求成功,往往片面地追求事业或名利上的成功,反之,因为求之不得而因此深陷苦闷之中。这种行为不过是舍本求末罢了。我以为,把一件自己喜欢做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心血的事业做得日臻完美,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和满足,不也是成功么?

对于自己并不喜欢却高薪的工作,人们往往选择了妥协;对于那些令人厌恶却与自己无损的人或事,人们却选择了沉默。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那种狭义片面的成功,许多人为了换取眼前的物质利益和预期的成功,不惜放弃道德修养,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往往身陷囹圄,只落得身败名裂,这种选择是多么的悲哀!

每个人都存在着内在生命。什么是内在生命?那是一种超越肉体生命的精神生命,即使肉体上有缺陷,但却有着完整的精神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资格去嘲笑那些肉体上有缺陷的人。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啊!一场寒潮,一阵风雨,火山、地震,甚至于几个小小的病菌就能够折去一个人的生命。我们如此脆弱地存在于世间,命运就好像是上帝在掷骰子,一局下来总有人幸运有人不幸。然而上帝终究是公平的,一个人或许肉体虚弱然而内心强大。史铁生不是么?瞎子阿炳不是么?

相对来讲,我们这些“健全人”也往往有缺憾。比如,在体育竞技场上,我们往往跑得不如别人快,跳得不如别人高。角力比不过,智力也不一定比别人强。相对而言,我们竟也可以算得上是个“残疾”了。

内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便是消除肉体上的不平等。用周国平先生的说法:“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活得越简单,你的灵魂就离你越近。反之,则越远。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简单的生活,复杂的思考,并以思考作为简单生活的动力源泉。当你活得简单时,真正放弃了复杂的生活方式时,内在生命才会向你开启,你才能够完成存世一生的基本意义:为自己而活着。

少年时背的那些诗句,张口便能诵出,那些城、那些楼、那些寺、那些关,在我的心头自行搭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岳阳楼,一千个寒山寺,一千个嘉峪关。

关隘楼阁间,建起了一个诗的帝国,这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官吏声名显赫时,在官而不在文。而当他们作为文人时,名声却又在文而不在官了。中国文学史上名留千古之人,绝大部分都逃不出这个怪圈。借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一直有一个命题无法解答:究竟是失意造就了优秀的文人,还是文人的性质造成了他们必定失意?我想,两者都是必然的。文人自然有自己的高风傲骨,而这往往正是文人失意的理由。

我一直认为文人是有魔力的。他们不经意写出一篇文章或是心血来潮偶然吟诵一首绝句,不过一处场景,一处说不上有多么宏伟的名胜,便能成为千万人魂牵梦萦的家园。

现在中国的旅游景点,大多与那些文人骚客有着莫大联系。东坡先生笔下的赤壁现在反倒比真的赤壁更加着名。古代信息交流不如今天这么发达,于是文人每到一处不免总要题诗一首,或是作词一篇,传于后人。等到后代中有人感同身受,再作一文以示同感。这也就造就了现在名山大川总有文人诗赋,关隘楼阁到处有诗文渲染。

读书散文13: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文/毛向北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提倡“开卷有益”,他们认为,读比不读强一万倍,只要开卷,多少能够获得收获,这样想,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于是乎,大家一气乱读,见书便读,这样的结果是,有人的确成了大家,成了博学多才之士,也有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最终锒铛入狱。

笔者以为,乱读书不如不读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诗句都是强调读书的好处。恕笔者自大,笔者觉得,这些言语,都应该加上一个前提,那便是读的必须是好书好诗,倘若是淫秽黑暗的内容,怎么可能读出那么高的水平与境界呢?答案不言自明。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不读书,只可能知识匮乏,没有学问,那总比读一些坏书要强,一个人如果因为乱读书,思想变得肮脏,心灵变得阴暗,那是相当危险的,也是于社会不利的。

毛泽东读书,喜欢批判着阅读,好的东西摘记下来,糟粕进行批点,并不全盘吸收。鲁迅一生读书四千多册,他也强调读书要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人生在世,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还是要有所选择,胡乱读书的结果可能是赔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最终一无所获。作家王火说,人的生命有限,而书的数量无限,不能用有限的生命来读无限的书,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选读有限的好书。其言是何其精辟!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之前要冷静,要仔细鉴别,只有读对了书,才可能学有所得。

读书散文14:春夜读书美

文/许培良

旧居改造时,征求妻子的意见,特地开辟了书房,读书人不能没有藏书的地方。日积月累,书房里便充盈着数千册喜爱的经典书籍。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但我认为只要家有存书,就要赶紧去读,书,毕竟是无价之财富,只有读才能融化为自己之智慧。

春夜读书,情致幽雅。书房内,白炽灯盏嘶嘶作响;书房外,花卉葱茏,枝条摇曳,暗影婆娑。我的心,与书共醉,与影共舞。倘若逢上夜雨潇潇,听窗外风声飒飒,那份情致与妙处,真是难以言说!

春夜读书,沁人心脾。坐在藤躺椅上,翻揭着心爱的书,那阵阵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时,偶有窗外花香入室,与书香交织在一起,那种感受更是美妙无比!

春夜读书,如饮琼浆。我爱读那些传记作品,譬如高尔基海明威鲁迅巴金,他们的人生履历与非凡成就,令我心向往之;我爱读托尔斯泰雨果大仲马的鸿篇巨制,它们的气魄与思想,令我景仰至极!饱览书海之精华,领略人生之妙境!

春夜读书,心海徜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读的是心境。人在不同情境下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譬如读李清照,在顺境中去读,往往会更加注重其艺术性;在逆境中去读,往往会倾向于情感上的共鸣。春夜静谧,心随书而动!

春夜读书,境界旷远。读书,阔心胸增见识。人要走出自己,就必须读书。夜深阑珊,读《史记》、读《古文观止》,能让你了望更加辽阔深邃的夜空,其实,这夜空就是人生的视界!

……

寒冬已经过去,暖春业已到来,让我们舒展舒展寒噤的身体,张开双臂拥抱每个美丽的春夜,去捧读一本本温暖的书,或许那才是人生绝妙的胜景处!

读书散文15:做一个读书的女子

文/塞北的雁子

有人说,读书的女人最美。

想一想,我有好久没有读书了,上次读书似乎还是在火车上。似乎每次读书都是在火车上,因为没有wifi,因为火车上有大把的时光,因为不愿和陌生人闲聊也不想陌生人来搭讪。所以拿本书读,便把自己放在了自己想要的安静世界,沉浸在书的美好光阴里。

手机真是个好东西,也真是个坏东西。它不单单是便于通讯、交流、沟通,更是囊括了电脑、电视、游戏机、照相机等等的诸多功能,让人爱不释手。却也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人们几乎把所以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看手机上,延误甚至荒废了很多的兴趣爱好。

对于我来说,手机带给我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不仅仅是眼睛不适,它还占去了我读书的时间,甚至消弱了我对书的热爱。借来的书放好久了还没有读完,买来的书更是束之高阁不曾翻过。

一个爱美的女子是不愿意看到自己有一天变的又老又丑的。哪怕是变老了,但是看起来优雅也是很美的。

人们常说读书能使人变美变的优雅,那么不妨多读读书吧。给自己指定一个读书的计划,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做一下打卡验收监督自己。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从今天开始,重新热爱读书,做一个读书的女子。

读书散文16:说说读书管什么用

文/陈伟宏

作家穆涛在文章《坐船和吃饭》里对读书谈了一些看法,颇堪玩味。他说“读书是坐船。船有两种,一种是游船,一种是渡船”,并进一步解释,坐游船是休闲消遣的,没有什么目的;而坐渡船,是要达到非常清晰的彼岸,所以非常实际,是有目的性的。我很赞同。在我看来,如果读书如同坐游船,就是“随便翻翻”,抓到什么看什么,或者人家说什么好看,就找来看什么。看完最多说个好字,或者什么也不说,反正是路过,打酱油的。坐渡船就不一样了。那是有目的的,看谁的书,要看出什么来,最后是要对自己有帮助的。

比如我先前看小说,总是找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来看,多少还带有一点研究的味道。还比如说我写诗歌,写着写着,觉得没什么灵感了,就特地找些外国诗人的作品来读读,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激发一下灵感。这个时候读的书,是带着放大镜的,总想从那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或者写作技巧。说得不好听一点,这样的读书是有一定的功利性的。

穆涛又把读书比作吃饭。他说吃饭有两个目的,一是长身体,二是能干活,也就是说,读书既能充实自己,装肚子里还能发挥作用,说得挺在理。不过,依我看,还不如说成“管饱”“管好”更合适。所谓“管饱”,就是满足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喜欢看书的人,不管怎样,总是有一点点文化的。管饱,是说读书可以把这个人的业余时间一点点填满了,可以消磨时光。那些零零碎碎的时间给了读书,整个人自然就满足了。这个时候,读书不是求质量,而更多的是讲数量,不求读的那本书写得水平多高、内涵多丰富,只要好看就行,只要能够打发一点无聊的时间就行。比如有的人值夜班无聊,有的人坐火车太累,拿本书看看,哪怕断断续续做个样子,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不一会儿就到了。

至于“管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它比管饱的层次高了去了。我想,至少可以说出那么四点意义来:

首先可以给读书者以愉悦。这可是精神的满足,比吃大餐享受多了。吃大餐美味穿肠过,口有余香,也不过几个小时的事,甚至还可能胃胀气饱,难以消化,带来后遗症。读书可不一样。读一本好书,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甚至某句话、某个经典说辞给人留下一辈子的印象,或者改变人的一生,都是可能发生的事。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是无以言表的。拿句时髦的话来说,它可以让我们“诗意地生活”着。

“好”的第二个表现,其实跟“饱”也有关。“饱”是针对不同人的,标准自然不一,因为人的食量有大小。但只要适合看的书,都可以达到“饱”的要求。饱了以后该怎么办?那就是消化的问题了。所谓“好”,就是易于消化和吸收。比如我们读外国作品,由于中西文化不同,翻译水准高低,阅读者理解力差异,往往不那么轻易进入原着的境界。这就好像吃了美好的食物却不能消化一般,或如哽在喉咙口难以下咽。所以,读书要“管好”,就是要能够深入到书的意境当中去,能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生存,那才叫好。

读书读得好,往大里说,还会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这是读书之“好”的比较级。你想啊,从小读书读得多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从书里汲取营养。书教会他怎么做人,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影响他的人生道路。虽然现在接受新思想新观点的渠道越来越多了,除了原来的电视、广播之外,还有博客、微博、微信,等等。但是,那些东西都是交流和娱乐的手段,跟读书相比,就像吃零食与吃主食一样,不是一个档次的事。零食可以不吃,主食是不能不吃的。虽然看起来读书不能一下子带来经济效益,但是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的。读书的目的就是让人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所言极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