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章

请欣赏高考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高考文章1:表弟的疑惑

文/邢东东

表弟今年参加高考,由于从小一起长大,所以他有什么心事都对我说。

一个月前,表弟给我打电话,“表哥,你说我报考哪儿的学校好呢?我比较想去南方上大学,但又怕适应不了那种闷热潮湿的气候。”我只好安慰道,“目前你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状态,安心备考,填报志愿的事儿高考完再说。”

一个星期前,表弟又给我打电话说,“表哥,你说我怎么有种预感呢,我总预感自己考不好……”很明显,表弟是考前综合征。作为过来人,我又只好劝慰。

前两天晚上,都已经12点了,表弟的QQ还在线。我试着问他怎么还不休息。谁知一句话,又引来了表弟一大堆“问题”,“我的室友们都还没睡呢,我学不下去就打算早点儿休息。可一想,马上就快高考了,大家都在努力,好像就我松懈了,这样一来,我又睡不着又学不下去……”

表弟的疑惑,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经历过的,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放大这种“疑惑”,自然会影响专心备考。真心希望每一个考生都能金榜题名,不负十几年的苦读。

高考文章2:白头

文/伊尹

高考的日子,突然想起一位远亲的儿子,学习成绩很好,属于苦读型,为了迎接高考,一切准备充分,谁知在高考前夜突然发起高烧来,开考那天站都站不稳,结果发挥失常,本想冲击一本,但最终二本都没过线,没等成绩出来,他已估出自己的分数,在家不吃不喝,只是昏睡,几天过去,在父母与亲朋的连轴苦劝之下,他终于肯出屋了,这时他父母惊讶地发现,这几天他白了不少头发。

一夜白头,这话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亲戚的儿子是在三五天的时间里白了头,白发虽然不多,但在他这个年龄,绝不该有白发的,足见孩子的心力交瘁,严重影响到他的生理发育。

当年伍子胥过昭关时,据传扁鹊的弟子前来帮忙,于是后世有人猜测,伍临时用染发剂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很大,段子手的解释更有趣,伍当时已经有了白发,平时他是染发的,可那时染发剂定色效果差,植物色素只起暂时的作用,逃亡期间没有染发的机会,很快露出他有白发的真相,相传演绎之下,才会成为一夜白头。

饭局上认识一位生意人,不到50岁,已是满头白发,讶异于他为何这么早就有了满头白发,在吃饭的时候他自己道出真相,做生意辛苦呀,才四十出头,头发就白了一半,索性全部染白它,颜色统一了,还显得好看点,但我看着他40多岁的脸却是七八十岁的白头,总感觉有些怪怪的,这苍苍之白与他的年岁不匹配。

有位中年朋友,看透世事,自称淡泊,好久不曾失态了,却在一个傍晚寻根竹竿发飙追打儿子,儿子新染了头发回家,染什么颜色不好,偏偏染了一个白色,白头翁一般的白,什么样的人,才能一夜之间白了头呢?反正与好无关,况且朋友那时有种忌讳,孩子的奶奶正重病住院,儿子在这个时候染个白头,探视老人家的时候,老人家会怎么想?

黑发染白之前需要用双氧水将头发的黑色素褪掉,头发褪色后,才能再进行染白,染一次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至少还需要加染一次,漂染时,因为药水的刺激,头皮会感觉到刺痛,敏感的人还会出现过敏现象,所以这小子是花钱找罪受,嘚瑟不到半天呢,如同犯人,被他老爹押解回理发店,要求重新染回黑色,朋友的怒火,随着重见黑发,这才算逐渐平息下来。

从不接近时尚这个怪圈的朋友,哪里知道儿子是中了时尚的流毒呢,看着染了沙宣式白头的发型师给沮丧的儿子染回黑发时,他顿时有种世事难解的眩晕。

半头白发的他,无法理解那顶着一头雪白的青春。

高考文章3:告别

文/刘哲

说起1987年,就是自己高考那一年,千言万语,几乎无从下笔。所以写了多年文字,却从来没有写过这一页。在这个灼热的高考录取季节回望自己的那一次,脑海里浮现出一个词:告别。

真是一场喜悦、幸福,但也包含着心酸与忧伤的告别。

首先是那个夏天过后,17岁的我,带着被母亲所能想到的东西塞得满满的那只大皮箱,第一次出门远行,坐了17个小时的火车到首都北京。那个抵达的凉爽雨夜,当我坐车第一次经过天安门广场,才意识到,彻底告别了少不更事的自己,告别了十几年的小城生活。如果说17岁之前的我是块青涩的山间岩石,那么在首都这个巨大的熔炉里,由各种巨量、驳杂乃至深刻的知识、经历、事件汇成的热流把这颗石头彻底熔炼和重塑。

告别了故乡,不怎么留恋。如果考不上大学,在故乡城市的我很可能是一个年轻临时工,为菲薄的薪水和贫穷的生活发愁,在一地鸡毛的琐碎中了此一生——我的父母就是这么过了一辈子。

告别了自己“城市农民”的身份,满心喜悦。自从小学五年级时我认识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一直到考上大学,我都感到自卑,且拼命掩饰,那是刻骨铭心的烦恼。我父亲是城市工人,母亲却是郊区农民,当时这种“一头沉”的婚姻为数不少。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因为“农民”身份,一切市民享受到的——大到在城市里上学就业、小到年底发放一张带鱼票——你都是享受不到的。只是沾了我一个姑姑在一所城市小学任教的光,我才被破例允许在那儿就读。母亲的城市户口也是直到结婚后的将近二十年才解决,在此之前她只能干收入很低的临时工。

那个夏天的一天,母亲带我到郊区某乡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我记得非常清楚,户籍民警是一个满脸络腮胡、胖乎乎的人,他看到我的“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把抽屉“哗”地拉了出来,翻找着准备在证明上加盖的印章。“哈哈,这下可好,直接迁到北京了!”他边盖章边自豪地说,那种自豪感来自于我曾是本乡的人。在印章盖落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永远告别了这里。

办户口迁移手续那天,我们还回了母亲的娘家看望外公外婆。外公在村里逢人就说外孙考上了“北京的大学”,那天还破例杀了一只珍贵的下蛋母鸡,说是让我“去毛主席住过的城市之前,补好身体”。乡下人说,“外甥是舅家狗,吃饱就爬走”,我作为这只忘恩负义“狗”,唯一忘不了的是我外公外婆,他们是那么舍不得我离去。直到1991年外公去世,我每年都给他寄一些明信片,我把当面羞于诉说的想念的话赤裸裸地写在上边,好像能看见他拿着明信片乐呵呵地展示给遇到的每一个人。我最难过的,是他把我像心肝一样养到十岁,我却不能在身边陪伴他,而要离开他,奔赴他从未去过、也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夜里,我在麦场上和儿时的小伙伴相聚,也是一种告别吧。他们曾经是那么熟悉、有的还曾那么亲密,我进城上学后,他们就把我当做“城市人”有意躲避我了,好像某种无形的墙隔开了我们的友谊。那天,那个告别并不欢乐,我记得我们大家都躺在麦秸堆上,小伙伴们不说话,也没有什么祝福之类的,大家都显得郁郁不乐。我仰头看着天上的星星,它们也像我们那么寂寞。

我还告别了我的初恋,完全是一段朦胧的单相思。在北去的火车上,我的心情大概像《青春万岁》里杨蔷云写的诗歌一样: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高考文章4:落榜之后

文/马从春

那年夏天,我高考落榜了。三年的勤奋努力,最终却没能换来一个好的结果。被大学拒之门外,我就像是一只斗败的公鸡,带着血淋淋的伤口,落寞地耷拉着脑袋。老实说,我是有实力的,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我早晚是大学的人才。可是,这有什么用呢?毕竟,我人生的第一次高考,彻底失败了。

老师劝我复读。但是我已经丧失了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也许我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儿。教室里,慈爱的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开导我,可是我根本听不进去,我的脑子里只有失败,失败,失败。最后,老师无奈地叹了口气,目送我一个人静静地离开。初夏的校园里,绿树成荫,鲜花朵朵,看着成功者的笑脸,听到他们的阵阵笑声,我低着头离开了校园。

我坐上了南下的列车,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工。出发前的一天晚上,父亲与我促膝谈心,他说要不你复读一年吧。我知道家里的情况,母亲身体不好,父亲一个人种着几亩地,带着几个孩子生活得很累,我不能那么自私,再增加家里的负担,再说,我的情绪低落至极,也没有心思复读。

老乡为我找了份工作,在一家餐馆洗餐具。我干得很卖力,每天从早到晚,面对堆积如山的碗碟,我鼓足了劲儿,一个劲儿地清洗,有时候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老板很满意,说我虽然是个高中生,生得白白净净,干起活来却有股倔劲。他哪里知道,我是在和自己怄气,我想通过繁忙的劳动,忘记高考失败的伤痛。

我还是辞职了,原因很简单,餐馆的工资太低,我需要挣一笔钱。经过老乡的推荐,我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比起餐馆,这里的活要繁重得多,每天顶着烈日高温,在工地上来来回回,一会儿翻砂拌料,一会儿拎泥斗,忙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可是,这里的工资不错,每天的收入抵得上在餐馆里做好几天,最重要的是,通过沉重的体力劳动,我内心高考失败的阴影渐消,心情也慢慢好了起来。

暑假两个月的打工生活,特别是工地上的劳动,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身体却倍显强壮,而且,我终于自己挣到了复读的钱。重新回到久违的高中课堂上,我的内心平静而坚定。通过一年的加倍努力,我终于成功跨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成为大学生中的一员。

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从事过那么重的劳动,可是那段难忘的经历,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让我面对困难不再退缩。我明白了,高考落榜只是成长中的一种经历,跌倒了爬起来,擦干泪水,继续努力向前,终将拥有不败的人生。

高考文章5:三代人的高考

文/艾里香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凝聚着聪明才智,凸显着拼搏精神,承载着人生梦想。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经历和记忆。我家三代人的高考,见证了大时代下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沧桑变迁。

父亲是受时代影响最大的一代。原本可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在1977年的一天,偶然在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便抱着“随大流”的心态,跟着周围的朋友一起捡起了荒废多年的功课。父亲常说,那时候根本没有复习资料,教材都是互相借着看。白天干活回来,晚上点灯十几个人都趴在土炕边复习。

父亲高考时已经成了家,也有了我。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父亲报考了当地的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家乡的中学教书。父亲说,1977年高考是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还记得当时他穿着母亲专门买来的棉大衣走进的考场。父亲开玩笑说,当时上大学的人是“稀有物种”,家里有个大学生,啥都不用愁了。在父亲看来,高考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我是在1991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无论是父母还是亲戚,都认定只有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才能拥有“干部身份”,进而改变命运。因此,当时我也认为高考不仅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决定整个家族的兴衰。不过,那时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对于自谋职业的我而言,“干部身份”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我高考那天是7月的7、8、9日,天气特别炎热。那时候父母都要上班,很忙,没有时间送我,我就带了瓶水,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考场,准考证也都是自己携带、保管,考试间隙自己在考点的小花园和教室的走廊上休息、看书备考。那时就一门心思想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只是当时气温有40度左右,教室里没有电风扇,大家就在酷暑中进行了3天的考试,有个别考生中暑了,但还是挂着吊瓶坚持考试。

去年6月,儿子参加了高考,天气风和日丽,不冷不热。考场门口有特警保护安全,有警察协调进出,有协警指路,考试前面的路在考试时间也封闭了。儿子的班主任每场考试都提前50分钟,到校门口给他们发准考证。每天考试前,老师都会对每个同学微笑,祝他们好运。老师每天都穿着红T恤,保佑学生门门功课红红火火。

儿子高考时,我请了两天假全程陪伴,照顾他的吃住;妻子更是每场考试都到门口看儿子,给儿子鼓励。儿子这一代,在全社会的关爱中走进考场,进入战斗。考完后,儿子在我们的期盼中走出考场,考场外已自然形成了一个通道。妻子说那是星光大道,每个出来的同学都是父母和老师心中璀璨的星星。

对于百姓来说,高考可谓毁誉参半。可在现行的体制下,高考还是改变命运的一道坎,只有过了这道坎,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空。但要说的是,高考的结果,或是荣光,或是失败,我们都应记住,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次考试,最后的成功还得靠不懈的努力!

高考文章6:广玉兰之恋-写给即将高考、中考的学子

文/西海清泉

夏初,抬眼看看窗外,阳光金灿灿的,普照着整个院落,惟有那树林丛中,依旧阴沉着,三五成群的孩子聚在其中玩耍,还有几位女生总拿着课本朗读其间。

花坛处,苍翠的树林间透露了点点白色的花瓣,是广玉兰树相继开花了,宽大翠绿的叶片中,有含苞待发的,有心花怒放的,还有含在枝桠间的蓓蕾。行走其中,芳香一阵一阵地扑面而来。

那叶片厚重而坚实,片片仰面朝天,迎着阳光雨露。这里,花朵虽然不多,却也朵朵结实而肥硕。那翠绿间夹杂着的几点白色,显得格外的庄重,朵儿迎着日光慢慢绽放,开得洁白,虽不艳丽,但高雅洁净。

每年开春不久,广玉兰树开始勃发头年冬天积蓄的生机,树枝的梢头开始吐放出淡绿色的新叶和花苞;起初,只见骨朵儿似的一点点新绿稀疏地突出在小树枝的梢头上,虽谈不上什么生机盎然,也总算是有了一点新意了。慢慢地骨朵儿长大起来,裹着的叶片就只见长长些了,花苞则同时要鼓胀起来,这时,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花和叶的差别了,而且总是叶多花少的。花儿洁白无瑕,美观典雅,花瓣光滑细腻,如同少女般的羞涩。

在群花凋零的时候,她却装点在绿叶丛中,相继开放,也给这个季节增添了不少美丽,今年广玉兰的花期是我见过最长的一种,它们的芳香可以延续了将近一个月,不是惊鸿的瞬间,而是夏花的灿烂、美丽与持久,不娇艳,却拥有一种庄重的美感。

它们积淀着一个季节的力量,把芳香留在一个没有百花争艳的时候。盛开的花瓣簇拥着鹅黄浅绿的花蕾,散发阵阵幽香,清香远溢,阳光下,似乎听到张开的声音。那乳白色的花瓣,鹅黄色的花蕊略带浅绿色,她在微风中笑着,蜜蜂在周围翩翩起舞,我一下子被她的美丽所陶醉了。

伸手想去摘下一朵,手却有些迟疑,这些树上的花本身就不多,还是让他们在此享受大地的恩赐,阳光的照耀,晨露和夕雾的滋润,与众生一起共享夏天的美丽吧!那几位女生拿着书继续靠在广玉兰树旁,她们洁白的衣裙和广玉兰花映衬着。

爱花切莫贪花艳,恋夏也得享花香。今年广玉兰开得有些寂寞而庄重,却开得非常持久而芳香。

高考文章7:香菇酱,亲情的象征

文/陈真

那一年,我高考落榜,选择了复读。那段岁月是难捱的,母亲怕我没心情吃饭,到我出租的住处看望我时,带了一瓶故乡生产的香菇酱。

“听说香菇酱能益智安神,而且健胃。你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妈担心你吃不好,所以给你带了这个过来,你一定要好好吃饭和休息。”母亲说,“爸妈不指望你考名牌大学,可你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万万不能因为学习而损坏身体了啊……”话言于此,母亲晶莹的泪花便落到脚下,摔成几瓣,泣不成声。

母亲离开之际,又望了望那瓶香菇酱,叮嘱我:“香菇酱,你可别忘了吃,千万保重身体……”说完,转身离去,我的眸子里只留下她佝偻的背影。

回想母亲爱子心切的那一幕,我暗下决心,用一张白纸写下几行文字:香菇酱里/饱含/母亲的期望/一日三餐/母爱/永在我身旁/最好年华/选择/乘风破浪/踏上考场/不负/青春时光/

我把香菇酱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将文字贴在墙上,用以提示不忘母亲的叮咛。自此,香菇酱名正言顺地成为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伴侣。

一次语文课,老师布置一篇以“美食”为主题的作文,我脑海中瞬间想到一个作文题目《母亲送来的香菇酱》,于是便写篇文章,记述自己顶着复读的压力学习,寝食不安,母亲了解到我的境遇,便在看望我的时候顺便送来一瓶香菇酱。我在文中写道:“母亲清晨五点从床上爬起来,从村子赶到镇上乘车,从农村赶到城市,带来的难道只是一瓶香菇酱吗?不!她带来的是一份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母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这瓶香菇酱,将会激励我用功读好书,走好人生路,成为我一生不忘的礼物!”这篇作文被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并鉴赏,引起许多同学的关注,有人甚至午饭时间到我的住处,一起共同品尝这瓶香菇酱,分享母亲的这份爱。

去年暑假,我如愿考上大学,到外地读书,临行之前,母亲又在我的行李箱内放一瓶十三村香菇酱,并叮嘱我:“啥时候想家了,想我和你爸了,就吃点香菇酱。”母亲的话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眼眶里泪水涟涟。我带着父亲的希冀,带着他们给的香菇酱,独自踏上异乡的土地开启漫漫求学之路。

如今,母亲每每从老家打来电话,偶尔还是会提起当年给我送香菇酱的事情。我总觉得,香菇酱于我们家庭而言,已然不再是一种吃食,而成为一份亲情的象征。

高考文章8:载我高考的同桌

文/王春玲

我参加高考是在1993年,那年高考,考场并不在我们学校。

高考前一天老师领我们去看考场,第二天不住校的同学可以从家里直接去,我们住校的从宿舍里自己去。当时,我是班里最矮小的女生,去看考场的时候我骑着跟伙房师傅借来的“大金鹿”,我的脚几乎够不到自行车的踏板,再加上很少在城市的马路上骑车,那一路上我一直都担惊受怕。看考场回来,我惊魂未定地往宿舍走,有个男生喊住了我:“哎!明天我带着你吧,你骑车子也太吓人了!”原来是我的同桌刘胜。他是来我们班复读的,因为我原来的同桌到外地参加高考了,老师就让刘胜和我坐同桌,记得刘胜来我们班时已经快过“五一”了,大家都忙着应付高考,我们平时几乎没说过话。高考三天,刘胜来回都用自行车载着我,同学们开玩笑说他是我的“护花使者”,刘胜憨厚地笑笑,什么也不说。

我的高考还算顺利,刘胜在第三天的下午突然闹肚子,最后一场考砸了,但考完后他还是坚持把我送回了学校。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们班又举行了一次聚会,来的大都是金榜题名的,也来了几个成绩不好的,他们大都家境很好,不用担心未来的出路,考不上在意料之中,自己也根本没放在心上。出乎意料的是刘胜也来了,还用自行车驮来了一麻袋西瓜,当时装西瓜的麻袋歪在了自行车架子的一边,他骑起来很是费力,刘胜歪歪扭扭地骑自行车的一幕就这样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同学们接下了刘胜的西瓜,他忙着切西瓜给老师和同学吃,他说是自家种的,告诉我们他家是离学校三十多里的北流村,他家每年都种西瓜,欢迎大家去他家吃。其实,我们班里的大多数同学和刘胜并不熟,也许会因为甜甜的西瓜才会记住班里有过这个同学吧!吃了中午饭后,同学们又一起去唱歌,刘胜早早地就走了,他说还要帮着父亲卖西瓜,但最后他没忘恭喜金榜题名的同学,还一再叮嘱要是路过他家一定要去吃西瓜。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刘胜,只是偶尔也会想起。特别是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风雨,才明白刘胜的胸怀,在自己失败的时候依然能为别人的成功高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又是一年高考时,我不禁又想起了刘胜,曾经载我高考的同桌,你还好吗?

高考文章9:高考之外

文/李瑀旸

凋零

花,由死而生;人,由无到有;心,碎而后立。或许,人生本来就被烙上了他人的影子,随着所谓的“主流”飘荡,去争取那一次次生存的权利。磨难造就了成功者,也造就了失败者。成功者在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失败者在茫茫前路中寻求一丝生机。对于我们高考或许是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也是最后一次决定命运的机会。我们也许会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比赛中失败,心中的那朵花也许会伴着理想的破灭慢慢凋零,但花儿是不惧风雨的!即便未把握住决定命运的机会,但改变命运的方法还有无数种。

萌芽

风雨飘摇,花落叶殇。但希望在绝境中萌生,梦想在憧憬中发芽。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或许你与高考失之交臂后,内心的呼唤却不断告诉自己,这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道路,现实残酷,让你无法奢望儿时的梦。但希望的曙光不在于现实,而在未来向你挥手。雨雪之后,仍有枝芽;高考之外,也有晴天。

成长

风扶绿叶,雨润红花。花在风雨的怀抱中长大,人在困境中的督促下成长。成长的过程是艰辛的,寻梦的过程是迷茫的。多少人在这条路上,一次次跌倒与爬起;多少人在错失高考之后,一次次复读与落榜。在困难面前,追梦人往往越挫越勇。在旁人的冷嘲热讽中,默默攀行;在现实的残酷无情中,缓缓爬起;在内心的失落无奈中,步步为营。花由心生,心也是花。心空,则花败;心足,则花开。

绽放

蝶舞花枝弄姿色,风伴花蕊绽芳香。烟花之美,不在于其绚烂多彩的光幕,而在于其一瞬即逝后怅然若失的感受;日出的美,不在于其穿越地平线的朝阳,而在于那一束曙光所象征的希望;花开得美,不在于那楚楚动人的姿态或沁人心脾的芳香,而在于它那经过暴风雨后的坚毅与顽强。在不断的挑战与磨砺中,人将会越来越成熟。平凡的舞台,或许已不再入目,但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对新高度的向往迫使他去寻找新的舞台。他放弃了那曾经失败的考试,认为只有更高的平台才可以展现自己,绽放那仅属于自己的光芒。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新高度,去不断参加各类竞赛,与国内外高材生对决,并且得到了诸多奖项,他或许便是我们其中的一员吧!花随芯,芯亦岁月雕;人随心,心亦红尘愁。花绽芳香,迷人离;人绽光芒,筑梦梯。

结果

果坠花枝,籽落花芯。成功的果实终究会结在梦想的彼岸。或许在这条寻梦的道路上,欲求不满是正确的。那些不为一点点的成功而感到满足,认为只有实现梦想才是最终目标的人,往往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在不断的挑战中,磨砺自身,也许就可以实现曾经所奢望的大学梦。但那并不是梦的终点,胜利的果实仍在前方,或许到达梦的那一边时,便会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吧!花渡四季,便又是一次轮回;人梦四朝,便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花语

花,不为一春一夏谢落;人,不为一挫一败而颓废。

高考之外,或亦是晴天。

青春无悔,但当珍惜!

高考文章10:那年恢复高考

文/苏子

下乡那年我才18岁。一转眼快两年半了,和初来时完全变了一个人。身体结实了,肤色变得黝黑。挣的是全劳力工分。两年下来,队里分了不少粮食和现金。自己养了一头肥猪,队里给了一小块自留地,随意种了些蔬菜。比起别的一些知青日子还算过得去。至少已经自食其力了。

前面来的知青陆陆续续推荐招工到工厂当工人,有的保送大学,那时管他们叫“工农兵”学员。县知青办原则上是按下乡时间和劳动表现排名分配名额的,我是最后一批下乡知青。一段时间听到一些小道消息,说可能不再推荐上大学或招工了,要恢复高考。不明白其意思。高考是咋回事?忽然有些不安起来。不知道命运何去何从。试探着去问了县知青办的领导,他们也说不准。

终于有一天,广播里播放“重要新闻”:中央决定恢复全国高校统一考试制度。所有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考。县知青办也正式通知所有知青准备高考。知青们很是兴奋,纷纷回县城找老师辅导。我有些茫然。因为我不是在本地上的学,这里没有我认识的老师和同学,怎么复习,找谁辅导?当时也不明白恢复高考制度的国家意义和背景。但不管咋说吧,总算有了希望,而且是公平竞争。就这样,开始了高考复习。没有复习资料到处托人借。好在高中时候的书我还带了一些,家里也给寄了一些来,勉强有了资料。如饥似渴、一个多月的时间十万火急、没日没夜看书,在此一搏。

我当时在公社基建队挖水渠。住在工地。有好事的社员恶作剧,竟然把宝贵的复习资料撕来引火,把吊在帐篷中央的马灯也拿石头当靶子打碎了,那还是当年下乡时知青办送的,好心拿来大家晚上照明用。没有了马灯,我只好就着火塘的光看书。我火急火燎的,可他们闲得没事,总拿我开玩笑。我拿他们没办法。平日里他们人都挺好,很纯朴,就是玩笑粗俗一点。我坚持劳动之余拼命看书。当时就一个心愿,考上大学,改变现状。

终于迎来了高考的日子。连续两天,考生们列着队依次进入学校的各个考场,一人一座。县领导和监考老师表情肃穆地站在考场内外,像看押犯人似的。第一次感受高考气氛,心里特紧张,面对好大几张卷子脑子瞬间一片空白。我镇静下来全神贯注按照复习的记忆做着题,来不及检查是对是错,有些题也是连猜带蒙写的。作文凭借自己高中时的写作功底,根据命题写了一篇类似杂文的文章,题目早忘了。后来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告诉我,当时就是这篇作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把我从自愿填报的政史系专业调整到了汉语言文学系。我想他一定是想把我作为未来的作家苗子来培养。然而,之后我的人生与文学毫无交集。

1978年的春节令人难忘。大年初一,在焦急的等待中,邮递员把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母亲的单位。拿到通知书的我一路狂奔回到家,平日里不爱表达情感的父亲连连说:好!好!全家人激动不已。这个年过得特别开心。当时,能从山沟沟里考上首都的大学真是特别荣耀的事情。而我是全县第一个拿到通知书的人。

报到时间紧迫。全家人连夜为我赶制衣服,准备干粮、行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因为当时实在没有像样的衣服,母亲带着我到一个裁缝铺,苦苦恳求人家为我赶制一件棉大衣,那师傅听说要到北京上大学,赶了整整两个通宵,做好了那件后来陪了我四年大学的咔叽布面料、毛领短大衣。春节没过完我就迫不及待上路了。从老家一路风尘辗转颠簸了6天才到省城,从省城又经过近四十个小时的普客硬座煎熬,终于到达终点站——北京。而我从离开家到学校已是出发第九天。

记得当时,我就像个锅炉工,浑身煤灰下了火车。穿着出发时赶制的短大衣,脖子上围了一根红色围巾,提着一个旧式皮箱(直到今天还保存在家),肩挂军挎包,这应该是当时标志性的时尚打扮。今天想来特有时代感。北京的初春依然寒意浓浓。站在偌大的首都火车站,一瞬间思维停止,呆呆地四周打量,按捺不住初来大都市的激动和忐忑,跟着出站的人潮茫然往一个方向挤去,寻找通知书上提示的公交线路站。心里忽然自豪无比。

就这样,一代人的命运在国家的一次重大决策中彻底改变了。我们是77级——当年恢复统考的第一批学子,我为此感到骄傲。1977年恢复高考,这已是载入国家里程碑的大事记了。而我们也成为中央这一重大举措出台的最大受益者。

就在第二年,全国知青返城。

感谢共和国,感谢扼腕知青命运的领袖们!

高考文章11:奔跑高考季

文/翁桂涛

又是一年高考季。当我听着窗外的鸟叫与蝉鸣声,记忆总被牵扯到那段轰轰烈烈的岁月,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高三那年,每当走进让人只想到“奋斗”二字的教室时,我总会下意识地瞧一眼黑板上逐日递减的数字,然后深深地倒吸一口气,坚决地告诉自己:“从此刻起,要全力以赴地做最后的冲刺”。

“冲刺”,一个让人听了不禁为之捏汗的词,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在自己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时刻提醒着自己:必须毫不懈怠,全心全力地投入到高考的备考中去。

于是,大家的复习进度便随着高考倒计时板那越来越小的数字而变得更加急促起来。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以光流逝的速度对所有知识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系统讲解,唇舌飞扬,忘乎所有。然后,依旧是高强度的系统复习,摞得老高的试题,以及频繁的摸底测试。

“今天的痛苦,明天的辉煌”,一句不带任何色彩的话,仿佛在一瞬间成了全班同学的临时座右铭。我们终将要“浩浩荡荡”地步入那无硝烟的战场,不会有谁的陪伴。

时光开始疯狂地流淌着,以我们所无法企及的速度在流逝。

黑板上,那让我们几近窒息的高考倒计时数字已经减少到了“8”。这个让人不由得为之一惊的数字,令人深刻地意识到:与高考的距离已不是遥不可及了。

虽然,我们谁都不知道高考到底能对我们的命运产生什么样的改变,但却都知道,高考之于我们的人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口。所以,心中不免有一份坚定的信念:只有坚持到最后,勇敢地闯荡过,人生才能无悔。

所有人都说,高考是人生中最紧张急促的日子,是一段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

我只记得,那天,和同学们都很坦然地走进了那个暂时属于我们的“战场”,不带任何的紧张和担忧。“试卷发放、铺开卷面、提笔填写、交卷、起身离场”,这一连串的动作构成了最真实、最深刻的回忆。

当高考的终止铃声响起后,当人流从四面八方簇拥而至时,考场外许许多多高考学子相拥而泣。我看到有一些不知是喜悦还是担忧的泪水,挂在了一些熟悉的人的脸庞上。而我,只是安静地从他们身边走过,面带微笑,我想把自己最完美的心态留给高考这场无硝烟的战斗。

七月,一个让我迫切等待了很久的月份。当我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内心的情绪霎时彻底沸腾了。揣着通知书,兴奋地告诉爸妈:“我终于为未来拿到了一纸录取通知书了”。尔后,我看到了爸妈脸上欣慰的笑容。

高考,一段奔跑的岁月,我们怀揣着一个个不懈追求的梦想,与题海为舞,与奋斗相伴,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插曲后,收获了累累硕果——大学!

高考文章12:报志愿

文/闫岩

在紧张的高考过后,接下来又要面临着报志愿的难题。说是难题,也确实是个难题,选择一个好的专业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可马虎不得。

这不,有这么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商议着给自家的宝贝儿报志愿呢。

爸爸说:“一个男孩子,以后得有社会地位才行,才能让人看得起,所以我们首先要选对专业,其次才是什么学校。”

妈妈说:“光有社会地位也不行,最主要的是得有钱,最好选的这个专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个工作要除了工资还能挣外块的,守着死工资会生活得很憋屈。”

奶奶说:“对对对,儿媳说得对,社会地位高,挣钱也多,那我的宝贝孙子就能找个好媳妇,说不定能攀上什么局长市长家的女儿呢,到那时,我们家可就风光了。”

爸爸说:“你们说的都是我想的,所以,我们不能光动嘴,赶紧打开大脑想一想,小辉应该选什么样的专业最好?”

妈妈说:“这不一直在想吗?什么计算机啦硅酸盐啦劳动经济啦,想了好多好多,就是觉得没有一个合适的,就没说出来。”

奶奶说:“不行不行,你这些专业可不行,都过时了,我教书时的热门专业。”

爸爸也跟着摇头说:“妈说的对,不行不行,这些专业太古董了,我有好多同学都上过这些专业,大部分都分配在企业了,现在企业不好干,多半人都下岗。”

妈妈委屈地说:“我也是瞎想想,也没说选择这些专业呀,看你们,想把我吃掉似的。”

奶奶叹了口气说:“你们说说,我做了多半辈子老师,帮助无数个学生选学校选专业,怎么到自己的孙子就不知道选什么好呢?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突然,奶奶想起什么,拍了一下脑门说:“有了!”

爸爸妈妈一激灵,异口同声地问:“妈,你想到什么专业了?”

奶奶说:“孩子姥爷不是在市劳动局人事科呆过一段时间吗,他肯定比我们清楚什么专业最能找好工作。”

爸爸也拍了一下脑门说:“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英子,快,快给你爸打电话。”

妈妈也拍了下脑门,然后走到座机跟前按了免提拨了过去。

电话通了,妈妈迫不及待地叫:“爸,你的宝贝外甥要报志愿,你在劳动局呆过,你肯定知道现在什么专业最好?”

姥爷在电话那头说:“我也正在揣摩这事呢,正想给你们打电话问问,你们觉得什么专业合适呢?能让小辉有个好的前途。”

奶奶说:“亲家,我们这不是想不出来才请教你的吗,你说说吧,我们听你的。”

姥爷说:“我想了好几天,觉得学医不错。现在的人条件好了,容易得病,医生的社会地位挺高的,待遇也很好,平常除了工资还会得到些别的收入,而且最不怕下岗,不知道你们觉得如何?”

奶奶像突然开了窍,大声说:“你说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把这个专业给忘了呢!医生好呀,医生真是挺好,我记得老伴儿住院时,我恨不得跪下来求医生给我老伴儿治病,那时要是医生说能治好我老伴儿的病,让我砸锅卖铁我都愿意。”

爸爸也笑了:“好专业,那就学医了。”

妈妈此时才想起什么,看了一眼正抱着《高考填报志愿指南》的儿子,招呼道:“宝贝儿子,快过来,听听你姥爷跟你说说什么专业是最好的?”

儿子不耐烦地说:“我都长这么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就不用再为我瞎操心了,我自己选专业,吵吵闹闹的,真是烦死人了。”

奶奶责怪他说:“你太小,只凭感觉没经验,以后会吃亏的,还是听听姥爷的,姥爷可是久经沙场的强将。”

爸爸妈妈又异口同声地说:“奶奶说得对。”

儿子着急地冲他们喊:“我谁的也不听,我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我要学医。”

三人听到这喊叫声,你看我,我看你,大眼儿瞪小眼儿,突然齐声哈哈大笑起来。

电话挂断后,三人一起向孩子扑过来。

奶奶激动地说:“没想到我的宝贝孙子比我们都有远见,前途一定无量。”

爸爸也激动地说:“我的宝贝儿子就是我的宝贝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棒了。”

妈妈更激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最后问道:“儿子,你是怎么想到学医的,你这么小也没见过多少世面,怎么会想到当医生能有众多好处,会有个好的未来呢?”

儿子瞅了瞅像神经质样的三个人,从口里飞出一句话:“我只知道医生能治病救人。”然后起身回到自己的卧室,“咣当”一声关上了门。

高考文章13:作家笔下的高考

文/艾里香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高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高考对作家们而言,不仅是一次人生的磨砺和考验,更推动着他们慢慢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余华参加了恢复考试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落榜了。对于自己的高考,余华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准备,我们都落榜了。”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学了一年,然后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上了一名牙医。空闲的时候,余华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是这一刻,他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写小说了。

方方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装卸工。回忆1978年参加高考,方方在《高考经历》一文中说:“我家离考场挺远,每天一早出门,中午还回家吃饭,连续往返了三天。当年社会上对待高考真没现在这样兴师动众,就跟平常一样。考试中,监考老师不时停在我的位置上看我写。考完最后一门,他说:‘这个教室里我估计你能考上。’不知道这位老师是谁,但他的话给了我很大信心。”果然不出那位监考老师所料,方方顺利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同年开始发表作品。方方说:“感谢高考,让我实现梦想,也让我有了现在这样的工作和生活。”

格非1980年第一次高考,成绩公布后,没有人感到意外。他的物理和化学都没有超过40分,毫无意外地,他落榜了。他在《这些老师让我没成木匠》一文中写道:“我的母亲决意让我学木匠。师傅请来了,他是我们家的一位亲戚。初次见面,我们彼此都很厌恶。”最后阴差阳错的机遇,格非坚持了复读,并在次年再次参加高考。可要上考场的头天,格非却发烧40度,他的意志坍塌了,不想上考场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已经断掉了。最后在罗老师的帮助下,格非走进了考场。这一次,他考入了华东师大,并顺应自己的意愿填了中文系。

莫言没有参加过高考,但对大学一直心存向往。在《我的大学梦》中,莫言详细记录了没能上大学的遗憾,以及对继续读书的渴望。“于是我想到了当兵。当了兵,只要好好干,就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后来,在《陪女儿高考》中,莫言写到,作为陪考家长,他与众多家长一样在烈日下等待,耳边是家长们不断变换的各种话题。尽管陪考备受煎熬,但作家也感慨:对广大老百姓的孩子来说,高考是最好的方式,任何不经过考试的方式,譬如保送、推荐以及各种加分,都存在着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对于高考,莫言只能感慨地说,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

作家们回忆高考,回忆那段青春和热血、激情与梦想、纯真与疼痛交织在一起的日子,或许有太多的东西难以忘怀。作家笔下的高考,能给我们增加一些有意义的感触与启发。

高考文章14:那年母亲陪我去高考

文/漠风

那年六月我和数百万的莘莘学子一样,走进了考场。那些有关高考的往事,现在想起来都历历在目,真有些刻骨铭心的痛。

高考的那天,母亲早早的便从乡下出发,先是走了十多里的山路到镇上,再从镇上赶乘早班车来城里陪我高考。尽管赶乘的是第一趟早班车,但还是来晚了一步。从来没有来过县城的母亲,背着重重的行李包,在拥挤的人群中等着我。

第一场是语文,考试结束后我显得极为平静。先前的那种紧张、激动似乎一下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走出校门,远远的便看见人群中的母亲,她那瘦小的身材,彷佛又瘦了。她垫着脚也向我这边望着,看见我,远远的迎了上来。她没有问我考的怎么样,只是慌忙的从包里拿出了水和毛巾递给我。我边拭着汗,边喝水。

我和母亲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我才发现,母亲的衣领已被汗水全部寝室了,额头上还冒着热汗,肩上依旧背着重重的行李包。很多次,我想替母亲背着包,但都被母亲拒绝了。看着她弯下去的身子,我不禁眼角湿漉漉的,心中泛起阵阵地痛。

午饭,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在学校门口就餐。餐桌上,母亲从包里掏出了她在乡下做好的油糕,她说:吃了糕就会考的更高。我听了母亲的话,吃了母亲做的糕,那味道让人久久的回味与留恋。饭店里我要给母亲点菜,但母亲说什么也不要,最后只吃了自己备好的干粮。其实,我知道,她不是不想吃,她是舍不得花那吃饭的钱。

第二场是数学,我考砸了。考试结束后,很多人都在忙着对答案,我没有,我只是默默的回到了寝室,母亲一路跟着我。为了不让母亲看出来,我尽力的让自己高兴起来,但终究还是被母亲看穿了。母亲说:“娃儿,你不要难过,这门没考好不要紧,明天不是还有两门吗……”

晚上,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房子里也一下子凉快了,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

第二天,天空依旧下着小雨。我满怀信心,再一次走进了考场。母亲则继续陪考,因为没有带伞,母亲只能在学校对面超市的屋檐下边避雨边等待。第三场结束了,考的还算满意。当我走出校门时,母亲早已站在蒙蒙的雨幕中。雨水顺着母亲褶皱的脸颊,一点一滴的流着,衣服全被雨水淋湿了。见我出来了她便从包里拿出衣服我往头上顶,我极力的推托,但还是顶在了头上。

下午时分,雨停了,天空也慢慢的开始放晴,最后一场也结束了。有人喜,有人忧,而我,又一次陷入了沉静。母亲要回乡下了,我送她到车站,一路上,我和都母亲都没有吱声。母亲坐上了回乡下的大巴车,她从车窗上探出头来,用她那沙哑的声音说:“娃儿,没事,今年没考好,咱们明年再考,我和你爸在家等着你。”

望着母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不禁的大吼一声,快速的跑向了学校。因为我知道,不管成与败,我都要去面对,即使败了,在我的身后还有永远支持我的父亲和母亲……

恍惚之间,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每次看着身边的莘莘学子走进考场,我不禁的想起想起那年母亲陪我高考的场景。那场景,就像昨天的事儿一样,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高考文章15:高考的价值

文/黄飞

高考分数线一出来,有几个微友就发出了“高考不重要”的感慨。每次看到这样的言论,总让人觉得反感和不适。

高考成绩的好坏,确实不是成功与否的标志,也不能表明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成就。但是,它是对十多年来学习成果的一种最公平公正的检验,是我们步入社会自食其力、参与日趋激烈竞争最现实的尝试,是活生生的教材,是学习态度最直接的反映。

马云说过,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跟读书多少没关系。但是,马云的成功,和辍学的乔布斯、比尔盖茨一样不可复制。用低概率事件来否定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这就是个伪命题。更何况,在全球成功企业家中,更多的是韦尔奇博士那样的高学历人才。这种借名人之口断章取意和故意曲解,兜售“读书无用”论,传递错误价值观,误导我们的下一代,是极不负责任的。

受经济发展制约,在全社会无法提供更多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可能除了高考,别无他法来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往小处说,认真对待高考,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抢占稀缺的教育资源,这本应成为广大家长和学校的共识;往大处看,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工程,无论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还是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全社会的教育观。

又一批莘莘学子经过十年寒窗生涯,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人生一个崭新的起点,高考的成绩告诉他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要改变命运,需要付出汗水和智慧。高考就是最好的实践,对于他们日后走进社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有百益而无一害。

高考文章16:高考过后尽欢颜

文/江初昕

儿子考完最后一门功课,自信地走出了考场大门,等候在外的我赶忙迎了上去,儿子也和我相拥而抱。儿子如释重负地舒了口气说,终于可以放松了。我看着儿子心力交瘁的样子,既心疼又怜爱。

回家,儿子就兴奋的告诉我说,明天约上要好的同学到外面旅游。我当然不忍心阻拦。但出于安全方面考虑,我委婉地对儿子说,爬山涉水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说心里话,儿子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我们半步。儿子不屑一顾的说,老妈,你就安心吧,这回我得彻底放松一回。

当天晚上,儿子就和同学来到超市里,购买了一堆食品和背包、小手电等用品。第二天一大早,儿子手机闹铃就响了。说好了儿子不要我送的,但我还是起床了。儿子匆匆盥洗后,就抓起背包朝火车站奔去。站在窗前的我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泪水噙满了眼眶。

儿子走后,我心神不定起来,走路工作都走神。傍晚,盼望已久的电话终于响起,我立即拿起手机接听,电话里传来儿子熟悉的声音,他告诉我,他们顺利到达风景区,下午参加了漂流、登山,可开心了。从儿子高兴的语气中,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悦心情。儿子还说,上传了不少照片到微博里,有时间看看哦。

挂了电话,我就迫不及待打开电脑。登陆微博,进入儿子的微博中。果然有一组新上传的照片。儿子背负着沉重的背包,步履蹒跚的样子,满脸汗涔涔的,远方青山如黛,近处绿树葱茏。在一处石崖上,儿子高高的站在上头,双手呈喇叭状,双足鼎力,正鼓足全身的力气朝山谷中大喊,一泻胸中的块垒和压力,身后是同学们一副欢呼雀跃状。我仿佛听到了山谷内那悠长而持久的喊山声,青春四溢的脸上充满了蓬勃朝气;接下来,看见一组山涧漂流的图片,儿子和另外一位同学坐在皮划艇上,穿着橘色的救生衣,头戴保护盔,手拿划桨,正在一个清澈的大水池里蓄势待发。之后,时而俯冲直下、时而跌宕起伏,时而搁陷于岩石之间。浪花飞溅,水珠飞驰。儿子从头到脚满身都已经湿透了,双手做“V”字胜利表情,是那样的开怀。我为儿子和他们同学用这种方式,解除高考后的压力感到由衷赞赏。

我浏览完儿子游山戏水的图片,禁不住写下了留言:我的好儿子,老妈刚看了你精彩的图片,心情真的舒坦,也愿你尽情放松身心,玩得开心,快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