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散文

请欣赏麻雀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麻雀散文1:麻雀的前世今生

文/陈北溪

如果大象牙痛,最先发现的,不是饲养员,而是麻雀——它会从大象拉出的粪便里啄食没有消化完的东西。于是饲养员断定:该给大象请医生了。

麻雀是雀科雀属的鸟类,又叫树麻雀,俗名霍雀、瓦雀、家雀、老家贼、禾雀,亦叫北国鸟。雌雄同色,显著特征为黑色喉部、白色脸颊上具黑斑、栗色头部。麻雀喜群居,种群生命力极强,广布于中国全境,也广布于欧亚大陆。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吱吱喳喳”是其生活常态,“欢呼雀跃”,大概就是它们所获得的一个褒义词吧?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持久的亲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记载过一只母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如果你愿意对麻雀进行连续观测,你会发现它们是非常可爱的小生命,特别是它们的集体行为是研究鸟类行为学的重要素材。

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加上和我们太熟悉了,反而使我们对它们了解得并不多。说实在的,麻雀的确能从人们那儿抢走很多的庄稼和粮食,因此获得害鸟之名;但是,麻雀对有害昆虫的控制,作用颇巨,事实上在麻雀多的地区,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数量明显要少于其它地区,这表明它们对农业生产又有积极的贡献。当它们需要获得食物时,我们应当对这些大自然的生灵适当地慷慨一些。可惜的是由于过去我们在生态认识上的不全面,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遗憾。

18世纪中叶,欧洲发生过这么一桩事情:馋嘴巴的麻雀因为偷吃了普鲁士国王御花园的樱桃,结果招来“满门抄斩”的大祸:怒不可遏的腓特烈国王,规定每户上缴死麻雀的头数,不得少于家庭成员的人数。眨眼间,麻雀被扫荡殆尽,但御花园中那棵樱桃树因虫病獗而死。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1958年,中国将它列为“四害”之一。一年以后,各地陆续发现园林植物出现虫灾,有些还是毁灭性的。60年代初停止捕杀后,麻雀数量恢复很快。但是后来由于大规模地使用农药,麻雀大面积地减少,这一现象在水稻产区具有一定普遍性。如西南某些省份,麻雀几乎绝种。

上个世纪80年代,前东德的科学家曾经搞过这样的试验:选择两块同样大小的地,播种同样的蔬菜,浇同样的水,施同样的肥。所不同的是:一块地里插上一只驱赶麻雀的稻草人,另一块安放一只供麻雀栖息的小木房。结果,有麻雀活动的菜地,蔬菜长势良好;而另一块地,害虫毁了整块地,一棵菜也没有长起来。

在中国,上个世纪鸟类学家郑作新和同事们走遍河北昌黎果产区和北京近郊农村,采集848只麻雀标本,逐个解剖嗉囊和胃部,最后的结论是:“冬天,麻雀以草籽为食;春天养育幼雀期间,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七八月间,幼雀长成,啄食庄稼;秋收以后主要吃农田剩谷和草籽。总之,对麻雀的益害问题要辩证地看待,要因季节、环境区别对待。”《人民日报》发表了郑作新的考察成果。

1960年中国政府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文件时,“除四害”代之以“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虫”。至此,麻雀获得平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不到,种群数量巨大的麻雀,近年来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麻雀已经列入国家三级保护鸟类!任何捕杀、出售、食用麻雀的行为,均属违法。农药污染以及某些国人令人恶心的野味饮食消费心理,这也是麻雀大面积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见鸟类保护局面之严峻。

有一句俗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雀小”反映了这一事物的特殊性,“五脏全”反映了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性。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只麻雀,何尝不让人想起了一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呢?

麻雀散文2:窗台上的麻雀

文/阿一刀

母亲去世后,那窗外栅栏里的十多盆枝繁叶茂的鲜花,也仿佛被抽去了魂魄一般萎靡不振。家里的三个大男人谁也没心思去打理它们,看到它们枝繁叶茂的样子,似乎就会勾起内心深处竭力不愿去触碰的回忆:看到瘦小的母亲趴着身子,手拿着一个小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伺弄着那些花花草草……

于是,那些花儿们就这样在黯淡的消磨中,渐渐枯萎,黄了,干了,直至于成了些毫无生命力的枯杆。

然而时间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依然在流逝,盆里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些又细又小的新芽开始从土里冒出来了,没有人管它们,也没有人给它们浇水,它们固执的使劲伸展着自己的肢体,在时光的河流中渐渐发育成了一些叫不出名来的,各种各样绿绒绒的草,有的还长得很高,分出很多的枝,结出了一串串紫红色的象绿豆样大小的花朵,它似乎很想把自己长成一棵树的样子呢,一棵会开花的树!

仿佛是嫌这些绿色还不够,似乎是为了印证生命的多姿多彩,不知何时,一只有着黑嘴壳,小圆眼睛的麻雀突然光临了我们这个开始有着些春意的窗台。它在这些茂盛的草丛中,蹦蹦跳跳,叽叽喳喳是想告诉我些什么呢?窗台里面的我停下那双在敲打着键盘的手,若有所思的望着它,它却忽然有所察觉似的抬起了头,然后,扑愣着翅膀飞走了,我仰起头,忽然发现天空很蓝很蓝!

我把这只小麻雀与我近在咫尺的遭遇当成一件十足的稀罕事说给了弟弟,他听后立刻从屋里捧出了一把米,把这些米撒遍了窗台的各个角落,然后,还搁了一个圆盖,盖里盛满了水。是啊,不知为何我们都热切的期盼着这只小麻雀的再度光临呢!

没有几天,这只小麻雀果真又来了,厚厚的推拉窗外,它警觉的站在窗台外沿一块竖起的玻璃上,偏着脑袋打量着屋内一动也不敢动的我们。半晌,它终于小心翼翼的跳下来,怯怯的啄食了几颗米粒后,却又唿啦一下飞走了。望着它飞到了对面高楼的避雷杆上,我和弟弟都感到了些失望,或许,是立在窗口的我们让生性胆小的麻雀感受到了危险吧!

时间就仿佛是一只有魔力的手,用不着刻意的营造与追逐,只是在花台上坚持着天天撒上些米,然后,就静静的守候着,不定什么时候这小家伙就飞来了,快活的在十多个盆里蹦来跳去,不时的从土壤中,草丛里发现颗颗如同珍贝般亮晶晶的米。这就是它的快乐,简单的快乐,然而不知为何,却是那样深刻的感染了我,以至于我的眼眶竟然有些湿湿的了。

日复一日,这里就成了它每天必定要来的地方,还带来了它的一大家子,另一只成年的麻雀,和两只小小的几乎只有它们一半大小,可爱的小雏雀。小雏雀们的羽毛已经长得很齐整了,也可以扇着翅膀飞了,然而,它们却好象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面对着盆里伸嘴可及的米粒,它们不去琢食,却是边发出叽叽的好象撒娇一般的娇音,边张开翅膀,卖力的抖动着全身的羽毛等着父母从盆里叼起米粒来,再嘴对嘴的一颗颗深情的喂给它们。亲情啊,这无处不在的亲情,不知什么时候已然让我潸然泪下了呢。

雏雀们一天天在长大,渐渐长成和它们父母一般大小了。我观察总是有些不太仔细,有点区分不出它们了,我甚至也不清楚,那第一只到我们窗台上的小麻雀倒底是哪一只了,我只知道,有只脑袋和身子都特别圆,特别胖,跳跃活动的姿态特别可爱的,一定是两只曾经的小雏雀之一,我给它起了个亲昵的称呼叫小胖。小胖的胆子要比其他的麻雀大得多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记得大概是中午吧,它们一大家子又飞来了,叽叽喳喳吵着闹着好一阵子,我和弟弟就想靠得离它们更近一些,仿佛这样就可以把它们的快乐更多的留在这个有些沉闷和压抑的屋里。虽然它们已经不是很怕我们了,可我们无限制的靠近最终还是把它们惊走了,只有小胖还憨憨的傻傻的,我们都已经贴着窗玻璃站着了,它居然还没有飞走,而是窝在靠窗的一个花钵里,几撮蓬松萎黄的枯草丛中一动也不动,我们的手指几乎就可以通过玻璃触碰到它小小的身躯了。它的小圆脑袋耷拉着,眼皮松松的垂下来,胸脯匀净的一起一伏,我们观察了好一会儿,天啦,它居然是在打盹,在午睡哦!啊,多么可爱的小家伙啊!我们不忍心惊搅它的美梦,只是呵呵笑着,安静的守在了一旁。

冬去春来,时光的魔轮就这样在平平淡淡中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它一直在不动声色的创造着什么,给我们以意外的惊喜,同时,它也在不动声色的改变着什么。

三年后,我从外地回家。爸爸说,我们走后,他还是坚持着时常往窗台上撒些米粒,家里招来的麻雀越来越多了,我们家那个窗台也越来越热闹了。每天早晨,天刚有些蒙蒙亮,它们就聚在了我家的窗台上唱歌,它们蹦叫的是这般热闹和欢快,可是我却已经不认得它们了,不认得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只小麻雀!我开始有些想念了,想念那第一只飞到我们家里来的小麻雀,想念那憨憨的,傻傻的小胖!

麻雀散文3:喜欢麻雀

文/郭宗忠

元旦天气出奇温暖,达到了10摄氏度。暖暖的阳光暖暖的风,似乎春天来临了。从颐和园散步回来,在房间里还是待不下去,又走到楼下散步,院子里因为过节,人少之又少,好像就我一个人存在而已。

菜园子里走了几圈,等到年后春风吹拂,我就开始翻土。去年偷懒了一些,直接在往年的豆角架下挖坑埋上了黄瓜籽和豆角籽,可以想见收成比往年少了许多。

一分辛苦一份收获的古训还是有道理的。

那十几只流浪猫在墙角下的阳光里懒洋洋的,安逸也许是动物们也需要的。

鸟儿却不少。在这些鸟儿中,我倒最喜欢麻雀,仔细观察,小麻雀还是非常美的,身上羽毛的纹路融入了大自然,是一件漂亮的精致的合体温暖的外衣。它们比那些志气宏大的鸿鹄活得简单有趣味。

鸿鹄飞过,招来了许多暗枪和陷阱,它们不能适应环境,秋冬需要迁徙到温暖的南方,倒是真正的享乐派,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生存。而麻雀们是能适者生存的。无论多么奇寒的东北还是奇热的南方,都有它们生命的自在。

现在,上百只的小麻雀藏在这几棵柏树里,叽叽喳喳,也许在开一场音乐会。它们不像人类,还需要布置场地,到处都是它们的舞台,怎么唱,何时唱,它们自己喜欢了就好。

小麻雀们飞上飞下,一会儿飞到桑树或者柿子树的枝条上,一只两只八只十只,那样轻盈,连枝条也不晃动一下。

每天观察它们许久,成群或者几只,它们夏天或者秋天在我的菜园里吃掉了许多害虫,我的菜园每年都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甚至都不用自来水来浇灌,天旱了,是用积攒下来的雨水,完全是纯天然的绿色蔬菜。这应该得益于这些麻雀们和我精诚合作,为我消灭了那些觊觎我菜园美食的害虫。

那些理想远大的鸟儿却没有这样和我亲近,它们都在麦地或者沙滩上或者湖边栖息。雁群一旦有人接近,那值班的大雁就会惊叫报警,雁群一哄而散又飞上了青天。

喜鹊们和麻雀一样,也和人群亲近,但它们好胜,对于接近它们占据的大树的鸟儿总是一片纷争战斗,不让其它鸟儿来共同享受那片绿荫或者枝条。

而只有麻雀,包容,自然,亲和,活得自由,无所觊觎。

做一只平凡的麻雀,不在意雁过留名,也许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意义吧。

麻雀散文4:麻雀与延卫

文/空漠的眼

这绝对是一场悲剧,只因悲剧的制造者延卫不是我自己,于是无形中就淡化了悲剧的意义。那时我从未觉得延卫的行为是如何有违人类的天性,那血淋淋的屠杀至多让我紧闭双眼选择默默离去。

悲剧的发生地,我的家乡接官亭,本名接官村,但凡上点年纪的人偏要唤作“接官亭”.当年父亲出外打工,母亲让我给父亲写作,信封上一律落款为“接官亭”.我向母亲表达过我的怀疑,母亲说你不用管,让你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亭”的秘密直到我去了县城读高中在新华书店翻查《安陆县志》才得以解开。原来接官村曾经是个驿站,专事接待过往官员,迎来送往久了,后人遂名之曰“接官亭”.接官亭其名,虽说奴性十足,但无论在官场还是商界,都曾出过不少的风云人物。但这不是此文的重点,我要讲述的重心是家乡的麻雀。

接官亭的麻雀之多如地上的尘埃,且如尘埃一般的卑微。可以说,麻雀是鸟类中绝对的平民。它没有孔雀亮丽的尾羽,也没有黄莺啼转的歌喉。它一年四季都披着那件残破的麻袍,永远不知疲倦地叽叽喳喳,因而没少招致人人的厌恶和咒骂。我不讨厌它的叫声,其实,换个角度换种心境,也可理解为“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一番亲切的韵味。麻雀个娇小敏捷,善飞却不能高翔,追求短距离的速度而忽略飞行的飘逸。燕子在天宇展翅滑翔的英姿永远与麻雀无缘,麻雀也毫不在意。它们把自己从一棵树抛掷到另一棵树上,或迅疾地坠落到空地上,或从空地上猛然窜起,“飞行”这个词语用在它们身上的确好像太奢侈,它们在空中一耸一耸的样子,让你觉得它们不仅是平民,而且更便个小丑。

它们与人类同为土地上的生灵,如撒落四方的草籽,卑微地栖息于这块土地之上,而不管这块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我想起苇岸的一首诗《麻雀》:

“它们很守诺言∕每次都醒在太阳前面∕它们起来得很早∕在半道上等候太阳∕最后一块儿上路∕它们仿佛是太阳的孩子∕每天在太阳身边玩耍∕它们习惯于睡前聚在一起∕把各自在外面见到的新鲜事情∕讲给大家听听∕由于不知什么是秩序∕它们给外人的印象∕好像争吵一样∕它们的肤色使我想到土地的颜色∕它们的家族∕一定同这土地一样古老∕它们是留鸟∕从出生起∕便不远离自己的村庄”

麻雀的灵魂在接官亭的土地里,它们与接官亭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接官亭人既是它们的近邻也是它们的敌人。在我的家乡接官亭,人类的利己性与排他性,在对待飞禽走兽上显现无遗。麻雀曾被列入“四害”,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消灭麻雀的战争中,我的家乡接官亭以无可置疑的功绩屡屡受到上级的表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平反”后的麻雀在某日清晨齐聚接官亭低矮的天空,在朝晖中神谕般狂噪不息。

我要说说延卫了,这个悲剧的制造者,这个无数乡下小孩儿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出生充满传奇色彩,据说一生下来就重达九斤。苏家以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将撑起苏家辉煌的远景,而且事实也表明延卫自小就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本领:六岁不到就会下河捕鱼,上树掏鸟,接官亭里最常见的麻雀很自然成为延卫的首选目标。“灭四害”那会儿,延卫十岁出头,可灭掉的麻雀位居全村乃至全大队榜首。接官亭的男人们不无妒意地说,狗日的!狗日的延卫以导乎常人的速度茁壮成长,嘴边毛茸茸如雨后的草甸子。接官亭的大姑娘小媳妇们觑空会往延卫裤裆里偷袭一把,笑骂道:想媳妇了吧!小小的延卫这时无师自通地回敬道:是啊,想你了,来吧!说完撒腿飞跑。

一次又一次地表彰让苏家上下十几口一天到晚脸上都堆满骄傲的神色。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历史出了意外,按我家乡人们的逻辑,谁也不会否认不念旧恶翻云覆雨的英雄将崛起于草莽之中。失去光环罩体的延卫对麻雀的痛恨延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那痛恨含蓄隐忍,在小孩们中间表现得尤为极端。他是孩子王,是说一不二的王,是唯我独尊的王。他在他的领地里肆意地发号施令,征服叛逆扫荡残余。在人们不再随意捕杀麻雀的岁月里,他以一己之力用加倍地疯狂袭击着这劫后余生的卑微生灵。

八六年的夏天,我目睹了麻雀众多悲剧中最惨忍的一幕。那天延卫从一处颓墙的洞里掏出一个麻雀窝,里面有一只母麻雀和几只幼雀。一群小孩簇拥着延卫,五岁的我也远远地跟着。延卫在他家屋后的空地上架上一锅开水,眼也不眨地把几只幼雀全倒进水里。几声凄厉的惨叫后,痉挛成一团团的通红的肉球在沸水上翻滚着。延卫阴阴地一笑,跟屁虫似的小孩拍着掌,满怀渴望地仰视着他们的英雄,因为延卫答应过要给他们每人一只煮熟的麻雀,味道鲜美的野味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对小孩无疑有着莫大的诱惑。我确信我当时闭上了眼睛,可又忍不住用眼角的余光窥视这一切。我的手在颤抖,我忘不了延卫投来的鄙夷的一瞥,若不是碍于我父亲的名望,事情绝不会这么简单。我父亲当时在接官亭乃至整个接官乡都有相当的名声。所有的标语,包括乡政府大院的标牌都是出自我父亲之手,我父亲还是十里八乡里唯一的电影放映员,自然成为乡里人尊敬的人物。延卫蔑视接官亭的男人,却唯独对我父亲存有三分惧意。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悲剧在继续。轮到那只母麻雀了。延卫用棉线把一枚成年人大拇指般粗的爆竹捆缚在麻雀腹部,点燃引线,然后将麻雀放飞。逃生的欲望瞬间化成悲剧的高潮。半空中一声巨响,麻雀在空中消失了,零散的灰褐色鸟羽如肮脏的雪片缓缓飘落,星星点点的血迹似一群群丑陋的红蚂蚁在地上蠕动着。悲剧的高潮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所有的小孩张大了黑洞洞的嘴巴,继而发出“哦”的欢呼声,整齐得让整个接官亭都飘浮着血淋淋的味道。多年后,我搜遍记忆的角角落落,也无法寻得一星半点关于那之后的情形。我不知道后来我是如何回到家里的,我只知道自那以后,我总是羞于同任何鸟儿对视,那些绿豆大的小眼里干净得令我无地自容。前年有次与同事去一农庄吃饭,其中一盘菜刚上桌,好酒的同事纷纷举箸大嚼,滋滋有声,我一问才知是爆炒麻雀肉。那一刻,我忍不住跑到洗手间呕吐了一番……

延卫所制造的有关麻雀的悲剧直到九几年才结束。不甘寂寞的延卫,豪情万丈的延卫,雄心勃勃的延卫,随着打工的浪潮涌到深圳,三年后又回到接官亭。直到闪烁的警车将他戴上锃亮的铐子押上警车绝尘而去,我才从大人们口中得知延卫是在一个无星亦无月的晚上悄悄摸回家的,回家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想到还是走漏了消息。据说延卫在深圳耐不住打工的辛苦,与别人一道“勒富婆”,致人死命。

延卫走了,扔下他老婆和儿子。他儿子苏伟比我小三岁,麻雀般瘦弱伶仃,看人的眼神也总是畏畏缩缩躲躲闪闪的。延卫的老婆,一个妩媚又强悍的女人,在延卫走后的半个年头就将麻雀般的儿子丢给家里两个老人,她踏上南下的火车,去了延卫去过的深圳……

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英雄般的男人与一个妩媚又强悍的女人的结合,在乡间本来就是一个富有暧昧色彩的传奇。有人说延卫在他洞房花烛夜的那个晚上,将一布袋的麻雀放飞在他狭小的新房里。在纷飞的毛羽里,在迷乱的聒噪里,延卫与他老婆一次又一次地攀上快乐的巅峰。翌日清晨,延卫炖了所有的麻雀,与他老婆将一口铁锅吃了个底朝天。有人在他家屋后的阴沟里发现一堆毛羽和卫生纸,一律沾满血污……这个故事在接官亭人隐秘的口口相传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晨曦中,接官亭青石板的街道上泛着清冷的光,延卫的儿子苏伟晃荡着细瘦的躯体,拿根长长的竹竿驱赶着门前的麻雀。这些麻雀整排整排地兀立在五线谱似的高压线上,无数个细小的脑袋齐刷刷地对着苏家紧闭的大门。它们似是有意戏耍苏伟,散了聚,聚了散,末了留下一地灰白色的粪便。延卫的儿子曾目露凶光地大喊:“狗日的麻雀,老子让你们断子绝孙!”麻雀们英勇不屈,以罕见的无畏成就了鸟类的传奇。没有延卫的苏家被笼罩在灰褐色的浓云里,终年不散。因缘果报,冥冥之中似乎真有天意,万物有灵并非虚妄。

多年后,麻雀的家族依然活跃在接官亭的土地上,而延卫的儿子苏伟却不见了踪影;我父亲说,去了深圳,这小子混了黑道,别看他身体精瘦,心眼儿却鬼得很!

麻雀散文5:枝间麻雀

文/武志强

早上,窗户前的槐树枝间,有麻雀在蹦蹦跳跳。这时最好不是去写,而是去画,可惜我不会画,捉不了画笔,只能用眼前去看,用心去记,希望记下麻雀最可爱的一面。

在八月初的清凉空气里,听听雀鸣声是好的,至少我不觉得烦噪,自己接触的世界很有限,足迹不过方寸之间,未能经见大世面,未能游览世界河山,只能对窗外的麻雀发生一点兴趣,获得一点小小愉悦,这是被别的人看不在眼里的。

树能让人安静,几只麻雀也能让我沉思,个人卑微的存在所获得一点微不足道的满足,就如这枝间麻雀的蹦跳和鸣叫,给死水一般的世界一点动静。近来自觉内心发生一些变化,心生一些倦意,一种迷茫的情绪徘徊不去。

这是早上,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阳光没有变化,只是自己的心态变了,无聊的时候,看看树,听听雀鸣也好,什么都不想,就那样一动不动看着,听着。

麻雀散文6:麻雀

文/董改正

麻雀立在屋檐,立在电线上,立在落了叶露出大片蓝色天空的树梢,头朝下,尾巴上翘,脖子耸动,叽叽喳喳地叫。间或一阵风来,掉下一片桐叶,它们就大惊着扑腾着翅膀,齐齐飞去。

春夏两季鸟多,声音啁啾婉转,色彩形态明丽流畅,画眉、燕子、布谷、喜鹊、黄鹂,看看名字就夺目。那时候麻雀也在,一群一群地,栖息或者飞跃,枝头和屋顶之间,田野和村庄之间,它们叽叽喳喳,短距离飞翔,但我们不在意。

麻雀总依恋村庄,虽然它们大多时候野外觅食,田野里,贴着稻禾或豆秸高粱秆,一群群地跳跃或飞跃,阳光下,它们卑微而自由,弄出一团惹人怜爱的影子。田野里有树,山上也有,但它们总是往村庄里飞去,虽然那里并不安全。

先前的茅屋檐下,是麻雀安身立命的窝。它们飞翔、啄食、晚归,生活随意,没有规划,蛋也不知什么时候下的,然而不久,窝里就有嫩嫩的叫声了,叽叽叽,叽叽叽,嫩黄的小嘴不安地动着,呼唤着,是饿了。就有调皮的孩子,趁着大鸟不在,竖起梯子,掏了去,手心里,捉住了一团肉,扑闪着翅膀,却飞不起来,惊叫着。回来的大鸟,凄厉地对着每个行人叫着,在房屋上跳过来,跳过去,跳下去,跳上来,然而小鸟多半被猫叼走了。它们一般会寻找两天,然后在夕阳炊烟里,继续叽叽喳喳。

轻信的麻雀,常常是捕捉的对象。雪天扫一片地,撒下谷粒,支起一个簸箕,它们就接二连三地进去,当簸箕落下时,惊慌地扑腾,羽毛落了一地。它们做了下酒菜,在严冬调剂着人类的口味。可是,即使是这样,它们依然追逐着村庄,围着炊烟转,停在水牛的背上。

曾经有一段时间,它们被列为四害,人类为它们啄食的一点粮食,做稻草人,展开的双臂上,一条红带子飘着。打谷晒谷时,老人孩子看着,它们下来了,就扬起手,发出大声的喝斥,它们就像遭遇大风的树叶,惊惶地四散飞去。多数孩子是心软的,躲起来,看它们欢快地跳、叫、啄。在除四害的运动中,麻雀少了,蝗虫多了,农药多了,晒谷场上冷寂着。就有关心生态的学者担忧着,但运动一停,它们又飞回来了,聒噪着,叽叽,叽叽,琐碎而喜气,它们终究没有心机,不记仇,在温煦秋阳里,跳出,叫着,金黄谷粒间,有它们才真实,喧闹着淡淡的吉祥意味。人类和麻雀,都会好起来的。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虽然小欢喜,却是黑白宁寂的味道,岁月仿佛很远。有麻雀飞腾的村庄,才不显寂寞,而有村庄的麻雀,才不会如无家可归的孩子。麻雀,应该叫家雀的,它是人类放养的家禽,只是不食其蛋,偶食其肉。它们在村庄和田野里,嬉戏捉虫。它们的家园在哪里?当它们站在屋脊、或永远并行的电线上,看着夕阳,闻着辛辣的炊烟,是否会有它们的乡愁?

麻雀散文7:寻常麻雀

文/秋阳

“麻雀”,我们老家人都叫它“家雀子”。它一年四季不离村庄不离农家,住农家房子山墙的窟窿里,春、夏吃虫子,秋天吃庄稼地里刚刚成熟的粮食,冬天吃草籽,雪天跟农家饲养的鸡鸭猪驴抢食吃……

麻雀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种,它体小而其貌不场,羽毛呈赭石色,往哪儿一落很像是一块泥疙瘩。叫声叽叽喳喳既不动听还有些烦人,最让人可恨的是它跟人争夺粮食。光就与人争夺粮食这件事,其罪过就“罄竹难书”!人一年四季辛辛苦苦,从攒粪积肥、再运到地里,春耕夏锄到庄稼打苞秀穗成熟收割,水一把汗一把,是多么不容易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麻雀却不劳而获对人类成果进行掠夺。动辄成群地飞到即将成熟的庄稼地里,任意啄食谷粒、高粱粒,农民对麻雀之恨是可以想象的。不但是农民,甚至在1958年引起了政府对麻雀恶行的重视。明文把麻雀与苍蝇、蚊子、老鼠并列为“四害”之一,实行灭绝性的诛杀,使麻雀数量锐减几至灭绝!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以后情况变得极其严重——各地陆续发现农作物和园林植物虫灾的威胁,有些地方已呈现岀毁灭性的迹象!那时候人们对麻雀的看法简直是一无是处,更没有人计算过一年之中麻雀所能糟害粮食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更没有人对麻雀在与人争粮的同时也在做着对人类有益的事这一事实说句公道话。麻雀厐大的家族和每年岀生大量的雏鸟,对有害于农作物和林业的昆虫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应该说麻雀对人类的贡献很大,这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人类为什么不能大度地、客观地、公正地对待麻雀呢?为什么不能对这些大自然的生灵适当地施舍一些呢?

麻雀是鸟类中最卑贱的,长久以来受人类的岐视和诅咒。然而这种丑陋的小鸟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具有适应性强、耐饥寒、繁殖快的特点。世界上濒临灭种的兽类或鸟类,都是因为它们的贵族血统。如色彩斑斓的老虎,它的骨头就成了它将要灭绝的祸根。羽毛华贵的孔雀,歌声婉啭的鹦鹉、八哥,它们的命运可能要在囚笼中渡过一生……而麻雀却因其丑陋又没有动听的歌喉而被人类冷落,但也因此而躲过了厄运,获得了生存的机会……其实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假如,你没有多么大的神通,你只能普普通通默默无闻,也没有多少人正视你,你当然不会有任何荣耀。你很平凡,但你的生活很平静、很平安、很平稳。一生中平平常常,日子平平淡淡,因而你的生命过程才“天下太平”

麻雀散文8:欢唱的麻雀

文/厉彦林

身材娇小、爱跳爱唱的麻雀,一直跟随人类迁徙居住,是与人类最亲近的鸟。

每天清晨,窗外鸟语花香,桂花、玉兰树上就有灵巧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在草坪上一蹦一跳地觅食。往远处看,成群结队的麻雀散落在高压线上,像一行五线谱,他们或跳跃飞翔,或打闹嬉戏。那情那景,悄然把我带回童年和少年时代。

麻雀头圆,翅小尾短,嘴圆锥形,小脑袋摇来晃去,擅于跳跃,特精明机灵,看到人会立刻一跃而起,在空中划出精美的弧度,然而又落叶般落地,可谓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生性活泼,成天叽叽喳喳,无论在地下在树上,时常互相梳理羽毛、呢喃,吱吱喳喳唱个不停,甚至笑作一团。在乡下,空旷的田野上、草垛旁、场院里、老土屋屋檐下,总有家雀扑扑棱棱的身影和唧唧啾啾的鸣啼。幼麻雀的叫声纤弱稚嫩,老麻雀的叫声清亮略带厚重,大小麻雀的叫声重叠交织在一起,分明是多重奏或多声部的大合唱。

麻雀喜欢在收割的庄稼地和打谷场、麦场边上偷嘴。我依然记得少年时期许多掏雀、罩雀、打雀、玩雀的诸多趣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都是低矮的草房、瓦屋。麻雀晚上就住在屋檐下、墙缝里,尤其土坯墙的缝隙最适合做窝。伸手一探,很容易发现成窝的雀蛋或热乎柔软、全身粉红透明、还没长羽毛的雏雀。房前屋后时常能看到麻雀出窝,老麻雀在教小麻雀们学习觅食和飞翔。我也曾经在漆黑的夜晚拿着手电筒踩着凳子或者梯子掏过麻雀窝。麻雀的眼睛怕光,晚上用手电一照,她就一动不动地被你抓。深冬大雪后,便在小院里逮麻雀,玩法与鲁迅先生小时候差不多。用一截木棒支撑起箩筛,箩筛下面撒上谷物,然后握着拴在木棒底端的细绳,躲在虚掩的木门后等待着。机灵的麻雀不会轻易飞到箩筛底下,吞一粒,四处张望一番,但最后经不住谷物的诱惑,会有一群麻雀一边观察一边跑进筛子底下啄食。突然拉动绳子,就把贪食的麻雀扣在箩筛里。蹲在箩筛旁,透过筛眼看见几只麻雀伸直脖子,拼命张着小黄嘴,羽毛都炸开了,惊恐万分地扑棱翅膀,发出凄婉哀伤的鸣叫,此时真不忍心伤害她,便掀起箩筛还她自由,去与家人团聚。

麻雀是鸟类中一介“平民”,也是生物链中的一个链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山村树多草多,各种鸟也多,什么喜鹊、斑鸠、鹌鹑、布谷鸟、啄木鸟、白头翁、猫头鹰等。唯独弱小的麻雀因与人争食,被视作“阶级敌鸟”。我依稀记得驱赶麻雀的壮观场面,房顶上,田野间,小河边,院里院外、到处都是高声呐喊的人群,或敲打锣鼓铁盆,或燃放鞭炮,或挥动彩旗,甚至爬上房顶歇斯底里地吆喝,强迫麻雀拼命飞翔。很多麻雀又惊又累,飞着飞着,突然坠地身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对麻雀的大屠杀。麻雀最终被“平反”,摘了“四害”帽子,但数量陡然减少,差点种族灭绝。

人类认识到麻雀是益鸟经历了一个过程。麻雀栖息于居民区和田野附近,又名家雀,喜欢在庄稼和树木的枝条间跳来跳去,以吃草籽、虫子等为生。夏天是繁殖的季节,育雏更是以食虫为主,以维护生态平衡。庄稼人为防麻雀偷嘴,会在田间和晒场边插上稻草人和旗幡。麻雀还能预告天气。清晨麻雀鸣唱表示天气转晴,越晴叫得越欢。多日阴雨后,麻雀鸣叫,雨就要停了。麻雀羽翼上呈黑斑纹,老人们警告孩子:麻雀不能吃,吃了脸上会长雀斑。美国和澳大利亚为灭庄稼、果树害虫,曾从国外引进过麻雀。就连格林童话和屠格涅夫、老舍散文中也都飞翔着麻雀的身影。

这些年,我国城乡面貌变化大,生态、生存环境改善,麻雀们纷纷迁进城市,尝试着与高楼、与城里人亲近。上下班路上,经常看见麻雀在悠闲地唱歌觅食。有趣的是麻雀似乎知道人们不会伤害它,走近时,她那小眼睛滴溜溜转,歪着头观察,似乎在逗你玩。麻雀是人类的朋友,相信人,依恋人。在我们的家园,在我们身边,唧唧喳喳地叫着幸福吉祥。

麻雀散文9:西藏的麻雀

文/周可迦

跨过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我终于来到了西藏,来到了拉萨。

一时间热情高涨,豪情万丈,恨不得一下子就全身心地扑进这神奇大地,尽揽奇异风光,迫不及待地就想饱尝其秀美景色,全方位地感受它的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是啊,多年的祈盼,一朝实现,确是有抑制不住的兴奋,有遏制不住的激动,对已开启的神奇之旅,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和无限的遐想。

谁知,刚入酒店就感到头晕脑胀,四肢无力,觉悟不高的身体还是没能与时俱进,没能争气地帮我克服这可恶的高原反应,一进房间,所有的豪情壮志都抛九霄云外,只由得这昏昏沉沉,疲惫不堪的身体毫不留情地趴倒在酒店房间的大床上。

不知昏睡了多久,迷迷糊糊中听到了很熟悉,也早已很习惯了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很是诧异,难道一觉醒来又回到了家里?定眼一看,这分明是酒店房间。赶忙起来,撩开窗帘向外张望,只见窗台上,阳台里一群麻雀正在活泼乱跳,自由自在地在觅食、嬉戏、追逐、打闹,和家里每天早上窗台、阳台中的情形一模一样。这神奇、神秘的异域高原,怎么会有我们平日里都不屑一顾,其貌不扬,粗俗不堪的麻雀啊?在我的心目中,如此圣洁之地是不应该有此等俗物的呀,真是大煞风景,令人大为扫兴,好象我的神圣之旅,也因为麻雀的出现而大打折扣。

是啊,在我们的日常中,麻雀都只是生活在屋前屋后,杂草灌木丛中,成天东游西荡,全身邋里邋遢,时常是弄得灰头土脸的,从来都是胸无大志,庸庸碌碌,只晓得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到处惹事生非,既没有燕子的优雅,也没有画眉的俏丽,更没有山鹰的翱翔千里,是一种很不招人待见,甚至令人讨厌的俗鸟,从来没见过它展翅高飞,更没有过壮志凌云,怎么忽然间就会出现在这神奇的异域高原啊?

不会是家里窗台、阳台里的麻雀捷足先登,抢先一步也来到西藏、拉萨观光旅游了吧?我心生好奇,索性把窗门推开,再仔细地打量它们,只见它们无拘无束,忘乎所以,逍遥快活,继续不停地在阳台中跳跃、追逐、闹腾,全然不象我刚来咋到,一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忐忑不安,毕恭毕敬的样子。它们决非初来咋到,肯定是这里的老居民,老住户。我试图用嘘声来恐吓、驱赶它们,而它们却充耳不闻,不管不顾,若无其事,甚至更肆无忌惮地在阳台里闹得更欢,吵得更凶,俨然一副饱经沧桑,见多识广,老经世故的样子,折腾半天,我对它们无计可施,无可奈何。

但令人惊喜的是,在我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与麻雀周旋、较量的过程中,我忽然感觉到我的头不晕,脑也不胀了,四肢也变得活动自如,孔武有力了,想不到麻雀的造访,竟能为我消除令人讨厌的高原反应,而它们带给我的这种最熟悉的味道,最习惯的情景,无形之中也驱散了我在异域他乡感到的孤独寂寞和紧张不安。想不到平日里粗俗不堪的麻雀,一下子就变得亲切可爱了,不,简直是可爱极了!兴奋之中,我看了下时间,已经不早了,我赶紧洗漱完,迅速整理好随身物品和行李,我要收拾好心情,精神抖擞地开启好我的神奇之旅。临出门,我还特意到窗台前与阳台里的麻雀打个招呼,道声再见,可它们对我还是不理不睬,自顾不暇地还在那闹腾得不亦乐乎,我也不介意,背上背包就往外走,到酒店餐厅用完早餐,当走出酒店,看到外面繁忙、陌生的景象,心里已有几分踏实和安稳,我优雅地拦了一辆的士,直奔布达拉宫。

出人意料的是,当我怀着虔诚的心,游完布达拉宫广场,再随着众多的游人,游览布达拉宫,不断被布达拉宫恢宏气势所震撼,被它神奇的建筑所折服,为它的博大精深而神往,为它的精美绝伦而感叹,被它的金壁辉煌而炫晕,被里面摩肩接踵的人群,香火缭绕的烟雾所呛晕,憋得透不过气来,快要窒息时,我赶紧挤出人群,从宫里逃离出来。我来到宫外的亭台上,努力呼吸新鲜空气,当缓过神来,我抬头一望,布宫一隅的墙垛上竟站立着几只麻雀,它们迎风伫立,居高临下,正在东张西望,那神态,那气势,好象君临天下,舍我其谁。

居然又是麻雀,居然还是出现在这极其神圣之地,这着实令人惊愕,让人费解。在布宫上空,我们也曾看到苍鹰在空中翱翔、盘旋,它们也只是远远地对布宫行注目礼,也没见它们落脚布宫,更没有歇息布宫。麻雀倒好,就这样不声不响,悄无声息地飞临布宫,堂而皇之伫立宫顶,是不是太随意,太唐突,太鲁莽,有失恭敬,有点过分啊。要知道我们参观布宫,可是怀着十分虔诚和敬畏的心,费尽周折,顶着烈日,一步一步,拾阶而上,还要通过层层关卡,至始至终,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唯恐亵渎神灵,有辱佛祖。你看麻雀,伫立宫墙,昂首俯瞰,望宫殿内外,好不风光,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自惭形秽,有失恭敬之意,或许,在它们眼里,广大的天地间,从来就没有什么顾忌和禁锢。

再仔细瞧瞧它们,一只只依偎在宫墙上,不时还抖抖身子,伸伸翅膀,是那样的自在,那样的惬意,时而又伫立不动,象是聚精会神,屏声静气地在那冥想、感悟,它们翘首临风,默然伫立,好象也沉入了佛界之中 。此刻,远远地看去,静默中的它们,竟是如此的纯粹和圣洁,我想,它们绝不是前来觅食的,也不是来观光的,它们一定也是前来朝圣和参悟的。我站在亭台,久久地凝视它们,此时,落日的余晖照射下来,给宫墙上的麻雀抹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在金色的光芒中,麻雀渐渐地与布达拉宫融为一体,与背面的山,前面的城,与天地万物都融合了,熠熠光辉中散发出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震撼感,同时也闪耀出一种生命的灵动和神秘的灵光。霎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如此,我的内心仿佛一下子也更加充盈和丰富了。

如果说,在酒店看到麻雀先是诧异,再是感到亲切;在布达拉宫遇到麻雀是从惊愕到意会再到感动;那我在大昭寺看到麻雀则既是很自然、平常的事,但又给予了我深深的感悟。

那天我乘人力三轮车来到大昭寺,这里游人如织,大昭寺门前已有众多的信男信女正在顶礼膜拜,门前广场边两个大香炉香火正旺,烟雾弥漫,广场里有游人或拍照或游览,不慌不忙,自得其乐,其间,有藏族儿童缠着游客兜售小饰品和小工艺品,广场里还有年青父母带着小孩在玩耍,一片悠闲、祥和而又庄严、肃穆。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忽然又发现了麻雀的身影,它们三三俩俩,一会儿从屋顶飞到广场,一会儿又从广场飞回屋顶,象是在觅食,也象是在玩耍,随意而为,随性而起,自由自在,快乐逍遥。在香火烟雾缭绕,游人轻快的脚步中来回穿梭,任意飞行,此情此景,我感觉刚刚好,有几分悠闲,有几分匆忙,有几分肃穆,有几分轻快,有几分庄严,有几分灵动,有几分神圣,有几分凡趣,还有几分烟火味和泥土气,人间美妙,不正是如此吗?小小麻雀,小小生灵,此时此刻,随意中便点化出了人生真谛。

谁说麻雀是庸庸碌碌,俗不可耐的俗鸟啊,它其实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极强的适应性,极富生机,极有悟性,是既接地气又通灵气的小精灵,它岂止是可配西藏,它还能登顶珠穆朗玛。

我的西藏之行,因有麻雀的一路相随,是那样的意趣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惊喜,饶有意味,确实是一次神奇之旅。

难忘西藏,难忘西藏的麻雀!

周可迦 2018.11.27 衡山

麻雀散文10:美的白鸽

文/赵鑫源

我熟悉的鸟有很多种,有麻雀、鹦鹉,还有小燕子……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洁白如雪的鸽子了。

鸽子的样子非常美丽,它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浑身长着洁白的羽毛,用手摸一摸感觉又柔软又光滑;它的小脑袋圆溜溜的,前面长着黄豆般大小的眼睛,眼珠红通通的,就像两颗红宝石一样;它的嘴巴向前突出,又长又尖又硬。

鸽子吃东西可有趣了。我把食物撒在地上,它们歪着头,东张西望,觉得安全了,才小心翼翼走上前去,争先恐后抢着吃。我想把鸽子吸引过来,于是我就开始把食物倒在手心里,只见它们一边走一边看,试探着来到我身边,觉得我很友好,就用它的尖嘴巴啄起了食物,啄得我的手心又痒又痛。

鸽子吃饱后就开始活动了,有的悠闲地散步,有的拍拍翅膀飞起来,有的飞到屋顶上,有的飞到树枝上,还有的飞到我肩膀上吃食物,可爱极了!

鸽子不但美丽、漂亮、好看,而且还象征着和平呢,所以我最喜欢鸽子了。

麻雀散文11:有麻雀的村庄

文/映石

酷暑过去,凉意在山里一丝一丝增加,山坡上的高梁、糜子、谷子,红一块,黄一块,五色斑斓。这时候,一群一群的麻雀,“呼”地从这个山窝掠到那个山窝,又从那个山窝掠到一面山坡,常常是这一群麻雀和那一群无缘无故地汇合一起,形成一群更大的麻雀。于是,麻雀群就像大风鼓起了一张偌大的布,起起落落,翻翻卷卷,在蓝蓝湛湛的天空,欢声鸣叫,圆寂的山野,成了麻雀们的世界,满山满洼,沸沸扬扬。

这时,乡下人就要看秋田,所谓看秋田,其实就是看麻雀。乡村的山地,七沟八渠几面坡,块块秋田,散落在峁顶梁头,山腰山脚,赶麻雀非常吃力,因此队里要挑选身强力壮,嗓音粗大,跑步快捷的男女去赶麻雀。十数个人站在山坡的不同点上,麻雀飞来了,高声喊叫,开出响声,麻雀就不散落在田禾上。一群群麻雀从村庄的大树上起飞,山脚喊声一片,继而山腰又一片喊声,接着山顶又喊声四起,麻雀便 “呼”地飞上了山顶,又纸片一样飘下山脚。

麻雀民有饿急了的时候,喊声、鞭声、地里的草人,麻雀一概视而不见,一大群麻雀落在了秋田里,黑压压一片。这时候,不请鹞客实在不行了。付出了钱,鹞客的手上掌着鹞子来了,孩子们跟着鹞客前呼后拥地看,短钩喙,圆环眼,铁钩利爪,形象凶悍的鹞子粘住了孩子们的目光。到了山坡,看见麻雀,鹞子飞起,轻捷迅疾,挟风掣电,无所忌惮,穷追不舍,如虎趟羊群,直撵得麻雀们流窜四野,飘零星散,那场面可真是报摄人心魂啊!鹞客产好几天,麻雀们仍噤若寒蝉,不敢露面。

秋收一毕,地净场光,朔风凛冽,一夜之间,雪花飞舞,四山银白。燕子早已南归,北方的山村,地老天荒般寂静,缕缕炊烟,袅袅娜娜,无声无息地飘散。此时,惟有麻雀,给村庄送一片天籁似的鸟声。风住了,雪停了,村里几棵大榆树、大槐树上,成千上百的麻雀赶舞会一样聚集一树,枝枝杈杈,落满了麻雀,它们蹦蹦跳跳,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万声齐发,确如一场火爆的音乐会。顽皮的村童撂一块土块上去,鸟声嘎然而止,宛如歌声中休止。大树上,一下从喧哗到了寂静,那巨大的树梢空洞洞仿佛是一偌大的洞穴。静默悄声还没十分钟,鸟的合唱又开始了。待到云散日出,麦场上的牛粪堆,已雪化冰消,树上的麻雀又呼啦啦飞上了麦场。静悄悄的麦场上,千百只的麻雀翻飞蹦跳,闹闹喳喳,不亚于看乡戏时村人的兴奋热烈。麻雀,给冬日的村庄,带来了热闹和欢快的气息。

可悲的是,如今再也见不到一群一群的麻雀了。偶尔会看见,三只两只地叫声,形单影只地在农家的屋脊上孤寂地叫几声,或者茕茕孓立地在低低矮矮的树枝上站一站,那瘦弱的模样,零乱的羽毛,疲惫的飞翔,全然没有麻雀固有的敏捷、机灵、群聚高歌的英姿。

失去了麻雀合唱的村庄,已经寂寞难耐,让人痛心,倘若失去了麻雀机敏的身影,那该是怎样令人伤痛不已的事呀!

有麻雀的村庄,让人无限眷恋。

麻雀散文12:肉铺里的麻雀

文/青州朱朱

小区南沿街,有一溜小店,不起眼、不上档次、很普通的那种小区街边便民店铺。

我时常光顾一家肉铺。不是因为他家的肉有什么特别,更不是图近,图方便,我一般都是在超市采购好一切的,超市外的一切,再近,对我而言也不方便。

这家店只所以打动我,是因为一件事,一件与麻雀相关的事。

那天我开着车沿着那条街慢慢划动,只为寻找一家卖火烧的小吃店。因了几年前的印象,记得这片有个火烧店里打的韭菜三鲜馅火烧特好吃,当时犯了馋瘾似的就满街地寻找起来。靠近那个肉铺时,我早就看清了那个肉铺的招牌,不是我要找的店,但却有一个情景,让我停下了车。

那家店铺大开着店门,店门内地板上,有两只小麻雀在跳动着啄食。

我就那么鬼使神差地停下了车,走近了那家店铺。在我迈入店门口时,那两只麻雀懒懒地往门边躲闪了下,不舍得又啄了几口,才一展翅膀,嗖地直飞到店门口高高一溜电线竿的电线上,扭头鸣叫,抖动着翅膀。

我问迎出来的店主:养的吗?

店主是一四十多岁女的,她笑容很干净,没有肉铺店主常见的那种油腻和蛮横粗鲁:不是,外面的。

看我吃惊,她笑吟吟地解释,外面电竿上经常停着好多鸟,专门等着啄食肉铺门口残留的肉沫,但只有这两只麻雀,自小就敢进店内啄食,几年了。我们不哄它们,它们也不怕我们,不知道的客人来,总以为这是两只家养的麻雀呢。如果有一天它们不来,我们就会担心,它俩是不是出了意外,特别是阴雨和雪天,我们专门开了门等它俩来……呵呵,真像是我们养的呢……

我也笑起来,仰着头端详着门外电线上的麻雀,它俩也正歪着脑袋盯着我端详呢。

原来我停车走进来,不是鬼使神差,是因为看到类似家养的这两只麻雀,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曾经养的熟化了的那只麻雀。那只麻雀,每天可以放飞出去,天黑时我们到院子里召唤几声,它就会飞回来。但有一天下午,暴雨将至,我们要急着去田里收割倒的庄稼,没来得及召唤它回家就走了。在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直下到天黑,又下了一夜后,我们第二天冒雨在村里呼唤了个遍,再也没能把它找回来……所以,我第一眼看到那两个跳动的身影后,就勾动了叫做记忆的那根弦。

我和这家女主人聊了好久,有关麻雀,有关天气,有关别的,最后,我买了她家的肉。

我没来由地相信她家。一个如此善待小动物的人,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她家的商品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忘记了来这条街上寻找的初衷,我提着新买的肉,很舒心地回家,笑容流淌在我的脸上。

从此,我经常来买她家的肉。

我来看望麻雀,看望爱,还有记忆。

麻雀散文13:城里的麻雀

文/张朝林

安康城市里的麻雀,是见过世面的麻雀,性格胆大妄为,走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它们灰不溜秋的身影。它们谁也不怕,或两三只在树上“叽叽喳喳”上下跳跃,或一两只在你的身前身后跳来跳去。你一跺脚,它便“嗖”的一声飞向前去,落在绿化带乔木上盯你。不怕人便罢,车来了也不怕,汽笛按响,顶多向前飞几步,又停下望车。

我喜欢屠格涅夫的《麻雀》,那是一只勇敢的麻雀,充满伟大母爱的麻雀(我不知道那只麻雀是雌是雄),它在强大的猎狗面前,临危不惧,用自己渺小的力量战胜了猎狗。我更喜欢冯骥才的《珍珠鸟》,那是几只可爱、胆小的鸟,由于人和鸟的彼此尊重,产生了超乎自然力的信任。看来,无论是人类、自然、社会,只要彼此尊重,才会和谐相处。

安康城里,看不到群聚的麻雀,都是一两只行动,偶尔看到三五只麻雀,跟在一群鸽子的后面飞翔,让我激动不已。是不是麻雀也染上了“世俗”?如同居住在单元楼里的人们一样,对面互不认识,独往独来?

在家乡,麻雀是团结的、群居的、美丽的——你看它的毛色,花纹鲜明,靓丽可人,身材矫健,动作机灵。盛夏,桃树、李树上,总有几十只麻雀栖息在上面,叽叽喳喳吵闹,若是受到惊吓,一团黑云腾起,绕着桃树、李树飞旋,它们总是峦着一棵树、一片竹林、一片山野、一个村庄,不离不弃。黄昏,更是麻雀的天下,成千上万只麻雀,沐浴晚霞,在村子的上空盘旋、闹叫,时而盘旋成一个黑压压的椭圆形,时而盘旋成一个螺旋,整个村子都浸泡在“叽叽喳喳”的闹声中。暮归的人们在麻雀的闹声中,走进村庄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最后一抹晚霞落尽,麻雀们便飞进竹林里,竹林成了麻雀的合唱大厅。此时,若有一只鹞子飞入竹林,百鸟顿时静音,接着便“轰隆”一声,栖息在竹林里的麻雀、斑鸠、喜鹊纷纷腾起,四处逃窜。故乡的夜幕里,鸟影晃动,撩起鸟潮,撩动夜幕。

我居住城市的窗下安装着空调压缩机,压缩机的背面,是一对麻雀夫妇的“家”,它们衔来杂草、鸡毛、棉絮,垒起一个小小的窝,每天早晨我被它们叫醒,就坐在电脑前敲打几段文字。起初,小两口站在压缩机上,隔着窗纱,歪着惊恐的脑袋望我,我放慢打字的速度,用漫不经心的眼光看它们。慢慢的,它们敢于跳到我的窗台上,隔着窗纱和我对望,我也用信任的目光回视。一只大胆的家伙,用尖尖的嘴,啄纱窗,和我挑逗,我只拿我的余光看它,继续打字,任它们啄。啄了一会,那只站在压缩机上的麻雀一声呼唤,它便跳走了。

妻子害怕麻雀的小窝损坏了压缩机,几次想捣毁。我说,它们建起一个家很不容易的,由它们去吧。就这样,我和那对麻雀夫妻为邻居,彼此尊重,相安无事。

过了一段时间,我听到麻雀窝里“唧唧”吵闹不停,我打开纱窗,伸出脑袋一看,原来是它们喜得贵子,四只毛茸茸的小家伙,挤在一起,张开大嘴巴讨吃,煞是可爱。这时,不知那对麻雀夫妻从哪里像箭一般射过来,落在压缩机上,跳来跳去,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叫着,惊恐的小眼睛里,流露出哀求的神色,似乎随时准备和我决斗。我明白了,它们是害怕我伤害它们的孩子。我知趣地把脑袋收回来,关了纱窗,继续做我的事情,它们吵闹了一会,就回到窝里了。

爱和信任是彼此的。从此,那对麻雀夫妇更加信任我了,那四只小家伙开始展翅飞翔了,那对老麻雀时不时也领着那几只小家伙,栖息在我的窗台上,啄我的纱窗。我想,那也许是对我爱的亲昵和表示吧!

麻雀散文14:我的麻雀朋友

文/宋强

麻雀,是与人类密切相处,人类最熟悉不过的一种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鸟类。每当人们谈起它,时时有类似“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门可罗雀”等成语出现。麻雀在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人为的错划为“四害”之一,经受过灭顶之灾,数量急剧减少。相应的害虫却迅猛增加,蝗虫泛滥,粮食大幅减产,促使人们醒悟,慌忙为麻雀平反。麻雀才又渐渐活跃在我们的视野里。

我是60后,童年时代与麻雀有过一段神奇的经历,至今仍如刀般雕刻在脑海里。

那是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建筑队上班的邻居大叔,干的是拆旧房、建新房的工作,有一年五月的一天,大叔从工地给我带回来两只还没出窝的麻雀:黄嘴唇,羽毛刚长出几根,两只亮亮的眼睛,看着周围陌生的世界,手靠近它的嘴边,它就不时的张开小嘴,等你喂它吃的,那小模样可爱极了。邻居大叔告诉我,麻雀最爱吃蚂蚱之类的昆虫,而且长得很快。

有了这两只麻雀,我的课外就变得活跃起来,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离家不远的洋河边,为我这两只小麻雀逮蚂蚱,然后回到家喂它们,真有种说不出的快活。每天早晨,两只麻雀的“喳喳”叫声把我吵醒,我毫无怨言。麻雀在我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黄嘴唇渐渐褪去,羽毛开始变得丰满,要食时两只翅膀开始不停的抖动,它们的眼神也变了,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惊慌,转变为对我的感激和热情。这些变化促使我和它们的情感交流日益加深,它们俩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也多了两位最要好的朋友。

虽然它们是动物,但非常懂得感恩。在喂食物时,它们用感激的眼神看着我,抖动着翅膀接近我;在我睡觉时,它们会在我的脸上停留,轻轻啄我的脸,痒痒的,舒服极了;它还会在我手指间上下跳跃,叽喳欢叫。随着一天天长大,它们慢慢的会飞了,它们开始恋人了。一回家,它们便飞到我的手上或肩上和我嬉戏。把它们带到街上或田野上,别担心它们会飞走,它们会一直围绕着我活动。人鸟合一、和谐共处之欢乐,不时引来好多人围观,投来惊讶和赞许的目光。此时的我,有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在心里默默感谢两位麻雀朋友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

除了欢乐还有感动。一天,母亲怕我养麻雀耽误学习,也嫌弃麻雀在家乱飞乱拉,就在我不在家的时候把麻雀赶出家门。我回来发现它们不在了,就像失去亲人那样悲痛欲绝,可是在天黑时分,窗外却又传来叽叽喳喳熟悉的声音,让我喜出望外,惊叹不已!哈哈,我的朋友没有离我远去,它们太懂得感恩于我。就这样,几次轮回,母亲也逐渐改变了对我和我的两位麻雀朋友的态度,也开始帮我呵护和照顾两位朋友了。也许这就是我童年中感受到的最为纯真的情意。这种美好的日子在愉悦中慢慢度过,我也在快乐时光里尽情享受着。

一晃半年过去了,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两位麻雀朋友也即将和我度过漫长的冬季。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晚上,家门没关严,就在我半夜熟睡的时候,两位朋友的一位被一只凶狠的猫叼走了,我被响动惊醒,向门外追去,惊慌中那只猫扔下这位朋友,仓皇而去,我赶紧捧起这位受伤的朋友,无奈朋友伤到的是颈部,伤势很重,已经奄奄一息了。当时我眼泪刷的流了下来,我把它抱到我睡觉的炕上,看着它,守着它,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夜。第二天我早早起来,找了一个木盒,里面放上母亲为我做棉衣剩下的新棉花,把这位麻雀朋友轻轻安放进去,撒了一小把小米,用小钉子钉好,抱起盒子,跑到洋河边,挖了一个小坑,把朋友掩埋了!那段日子,我在郁闷和痛苦中度过!

自从这位朋友走了以后,我对另外一位麻雀朋友更是百般呵护照料,只怕再有闪失。每天在家时,几乎寸步不离,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可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位麻雀朋友自从伙伴离去后,叫声也少了,进食也不像以前那样抢了,总是在那里窝着,眼睛睁一阵闭一阵儿,无精打采的样子,看着就让人酸楚和心痛。就这样,过了将近一个星期,这位朋友也在痛苦中离世。我含着泪把它和先走的那位朋友合葬在一起,让它们在天堂相聚,彼此相伴!

麻雀的故事唤起了我金色童年的回忆,还有对我两位麻雀朋友的追忆。是这两位麻雀朋友,使我幼小的心灵折射出了善待与感恩的光芒,懂得了关爱他人与善待自己同等重要的道理,诠释着大爱与慈悲的内涵。

谢谢两位麻雀朋友给我带来的难以忘怀的童年美好时光!

麻雀散文15:老人,小孩儿,狗,麻雀

文/泪川儿

在屋檐下的麻雀看到,老人带回来了一只狗,在门槛边了用石头垒了个窝,放了件破烂的衣服,狗就乖乖地卧在里面。小孩儿也远远地看着。

狗白天总爱对着暖暖的太阳睡觉,耳边会传来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小孩儿的哭声,也有老人逗小孩儿的笑声。狗不耐烦地抬起头,看了看麻雀,麻雀也看了看满脸睡意的狗。

到了晚上,狗的眼睛亮亮的,不住地睁着四周看,时不时地和别家的狗相呼着叫着。那叫声显得特别刺耳,惊醒了的麻雀。老人拍了拍熟睡的小孩儿。

小孩儿总爱咬着牙上前去抓狗,有时会抓它的尾巴,狗会把尾巴死死地僵着,用尾毛打小孩儿的脸。小孩儿会闭着眼睛拽,嘴角的口水顺着胳膊流到狗尾巴上。有时揪着狗耳朵,不放,狗会痛的吱吱叫。老人看到张开嘴的狗,赶忙抱走小孩儿,“它会咬你。”老人说道。狗看着小孩儿手里攥着从它身上揪下的毛,低下头,灰溜溜地离开了狗窝。麻雀被刚才的一幕吓到了,都唰地飞到了门前的电线上,回头张望着。

小孩儿高兴的时候会拿着饼干去喂狗,狗会轻轻地咬上一口,小孩儿吃一口,再喂狗。一旁的老人会说:“给狗亲亲”看着厥起嘴巴凑过来的小孩儿,狗会伸出点儿舌头去舔小孩儿的嘴。小孩儿和老人都笑了。麻雀也跳动着拍打着翅膀。

小孩儿吃饭时,边走边撒到了地上,麻雀看了看四周,就飞上前去吃。狗也跟了过来。小孩儿嘲着狗喊着:“打你,打你”,狗没有退缩嘲着麻雀“汪汪,汪汪”地叫,麻雀看到狗就飞到屋檐下了。高高地看着,等待着时机。小孩儿看到吃的津津有味的狗,干脆把碗里的饭直接挖到地上,让狗吃。老人抱走了小孩儿。

老人晒粮食时,拿着棒子的小孩儿,会去打偷吃的麻雀,也会打睡觉的狗。狗拔腿就跑。一旁的麻雀叽叽喳喳的叫着。

那个冬天,下了很大的雪。老人生病去世了,来了许多送别的人。狗跟着繁忙的人来来去去,时不时地蹲在老人棺材下,“汪汪,汪汪”地叫着。小孩儿被老人的儿子接走了,走时,狗摇着尾巴,舔了舔小孩儿的手。麻雀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早出晚归地忙碌着。

寒风呼呼地吹着,麻雀看着不常回来的狗,把家从屋檐下搬到墙洞里。

第二年夏天,麻雀看着漏水的房子,看着再也没有回来的狗,决定把家搬到别的地方。

麻雀散文16:想起麻雀

文/王祯辅

总感觉仿佛一夜之间麻雀就销声匿迹了,还真不知麻雀到底是从什么时候逐渐少了的。

闭眼回想一下,以前树木葱茏的窗外,清早一觉自然醒来,满耳已是麻雀叽叽喳喳,没完没了的鸣叫了。这种鸣声喧噪短促,一如家乡土得掉渣的方言,不卷舌,直率干脆。那时这种鸟儿漫山遍野都是,时常停歇在电线上,欢快地穿梭在树叶之间,在人前蹦蹦跳跳,性格活泼,胆大机警,屋檐、墙洞、草垛、树上到处都是它们的栖身之所。当时麻雀之多,难状其盛。据说,有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个炸雷劈在一棵高大繁茂的老树上,到第二天早上,人们看到树下竟是黑压压的一层死麻雀,有人捡了足足几箩筐。

麻雀喜欢集体行动。当谷子成熟时节,麻雀们便成群结队飞向农田掠食谷物。农人们顽强抵御着这场铺天盖地的侵略,英勇扞卫着流血流汗得来的劳动成果。在田间地头立了不少稻草人,穿件旧衣服,戴顶烂草帽,拿把破蒲扇,以静制动吓唬它们,这种貌似张牙舞爪恐怖唬人的法子终究收效甚微,但现在看来其实很环保的。当农人懊恼于雀口夺食的壮举难奏其效之际,终于有一天,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人民举全国之力对它们进行大肆的围剿,掏窝、捕杀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得它们既无处藏身,又无喘息的机会,直至到飞得筋疲力尽坠地而死。就连时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诗坛泰斗郭沫若也牵强附会,写了一首至今还让人不可理喻的《咒麻雀》诗:“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人们总是笑着向自己的过去告别,一些往事只不过是后来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笑而已,笑笑也就过去了。

麻雀更多的时候成为人的盘中餐,下酒菜,它肉嫩骨脆味香,无论是放点胡椒蒸,还是包裹着泥土烤,都会让人馋涎欲滴。少不更事的我也曾做过不少焚琴煮鹤之事,晚上搭架着木梯爬上屋檐掏雀巢,有时冷不丁从雀巢里掏出一条蛇来,吓得魂飞魄散;要么就伙同一班“细把戏”爬上草垛里摸鸟蛋;或许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到处冰天雪地,麻雀们没处觅食,饿得饥肠辘辘,此时我们在空坪上扫开一块雪地,用一根小木棍一侧支起一只灰筛,灰筛下放些谷子,再用根长绳系在小木棍上,然后我们执着绳的一端远远地躲在门后,当麻雀跳跃着进入灰筛里啄食谷子时,猛一拉绳子,木棍倒地,灰筛就会立马罩住麻雀,这样就会生擒好几只活蹦乱跳的麻雀。那个年月贵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啊,为了口腹之欲,内心免不了多了一份伤害和杀机。静静地想一想,真正对这些生命造成威胁的还不是我们曾经的所作所为,而是大规模地使用农药,这使得麻雀大面积急剧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到了绝迹的程度。当钢筋水泥筑造的城市森林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行其道,以坚挺的雄姿吞噬麻雀们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还真让人搞不懂这是鸟儿们的不幸还是人类的不幸。

麻雀其貌不扬,却个个精神抖擞,个个昂首挺胸,虽然卑微但一点也不委琐。秦末带领农民起义的陈胜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把雀辈们说得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是的,麻雀们安于现状,与世无争,栖于人的屋檐之下,与人类相依相伴,所有的志向就是能得到一处安寝之地,一片狭小天空,一个温暖的巢,一个安定的家。其实麻雀并非笼中之物,不屑于人把玩股掌之间。画眉、鹦鹉等歌喉婉转,羽翼华美,还不是被人养在笼中,成为人们解闷逗趣的玩物?还有振翅翱翔的雄鹰,让人何其仰慕,但也会沦为人的爪牙,俯首听命于人类。鹰是熬出来的,是一个高傲、自由的灵魂,经一番徒劳的挣扎后,因悲愤、饥渴、疲劳、恐惧,锐气一点点消磨,意志彻底崩溃,最后,鹰忘却了山林和苍穹,成为猎人逐兔叼雀的“鹰犬”。想来,麻雀虽小,绝非宵小之辈,它不卑不亢,有一副铮铮铁骨。小时候,我喂过不少麻雀,很少有养活过三天的。麻雀性格急躁刚烈,很难驯服,把它关进笼中,它老是上窜下跳,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消停。它从不轻易接受嗟来之食,不论委以什么美味,它毅然绝食,直至死亡。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和不苟且偷生难夺其志的气节,总会令人肃然起敬!这是其他鸟们无法比拟的高贵品质,这就是我们时常看到有人提着画眉、黄鹂招摇过市,却从没见人提着麻雀闲逛的原因吧。其实麻雀和鸿鹄一样它的胸怀也在广阔的天空。天空是自由的,自在的,没有羁绊,了无挂碍。

麻雀俗,很俗,很民俗。也很雅,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得进入了文人的诗词之中,雅得飞到了画家的腕底笔下。料峭的寒冬,肃杀的冬景,寥落的心绪,只要有麻雀不厌其烦的喧嚣,我们的生活就陡然有了春的生机。宋人杨万里有一首描述冬日麻雀的诗,充满情趣:“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一幅田园小景跃入眼帘,极富动感和画面感,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这就是现在人们梦寐以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真够奢侈的,委实让今人艳羡得眼球喷血!这种奢侈我们也曾经有过,只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已然成为一种奢望。这种奢望现在只能在画家的画卷里看到,一切都是艺术的再现,只能作壁上观了。高中时期,我学了一段时期的国画,痴迷于国画家孙其峰笔下的麻雀,寥寥数笔,麻雀生动的形态以及毛茸茸的质感跃然纸上。看着看着,那一只只天真烂漫的小鸟,幻化成一个个被赋予了生命的文字。这仅仅是一张苍白的纸上承载着一个沉重的命题,定格在画面之中,杳无声息。

不经意间,我想起明朝赵南星《笑赞》里的一则笑话:一只鹞子追一只麻雀,麻雀飞入一个和尚的袖子里藏起来。和尚用手把麻雀握住,说:“阿弥陀佛,我今日有肉吃了。”麻雀闭目不动。和尚以为麻雀死了,便放开手,手一放开麻雀就飞走了。和尚说:“阿弥陀佛,我放生了你吧!”

我不觉哑然失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