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临近,大街小巷中飘荡着浓郁的粽香。按照习俗,我也吃几个粽子。虽然新买的粽子制作精良,外形玲珑,但吃起来总觉得没有去年的好吃,也没有三十年来的粽子好吃。因为,今年的粽子不再有母亲的味道。
三十年来,我吃的每一个粽子,都是母亲亲手包的,我甚至觉得,正宗的粽子就应该是我三十年来口中的这般味道。但时下母亲已离开我100余天,我只能在梦中和母亲说几句话,品尝母亲制作的粽子。
母亲包的粽子,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身为农民的父母,除了几亩薄田,打个零工,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怎样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便成了摆在结婚不久、二十出头的父母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母亲和我说,一次偶然到淄川城区,卖粽子的吆喝声让她眼前一亮,她只买了一个粽子,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学。心灵手巧的母亲很快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母亲包的粽子,和时下超市、集市等处卖的粽子不一样,不需要用绳线绑。她一手拿起三个左右的粽叶,另一只手放米、添枣、折叠、用粽叶尖扎起,不需十秒,一个粽子便一气呵成。
从此,母亲开始包粽子,父亲则骑着自行车到乡间售卖。凭着物美价廉,我家的粽子在十里八乡渐渐有了些名气。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花费也越高,母亲包粽子的数量也从最开始的100来个,到后来的300多个,从开始的一角钱一个,到两角钱一个,到最后的五角钱一个。勤劳朴实的父母,硬是用一个个粽子养育我长大成人,供我大学生毕业。母亲除了在端午节吃几个粽子以外,其他时间总是说"我不喜欢吃".哪里是不喜欢吃,是不舍得。但有时我想吃了,母亲都会给我留下三五个熟粽子。
每到夏天,母亲劳作时汗水浸透了衣服,为了节约用电,不到非常热的时候,她是不舍得开风扇的。为了防止脸上的汗水掉到米盆里,她总会在胳膊肘下面放一条毛巾,隔一会,就拿起毛巾擦一擦。我放假回家时都劝母亲歇会再干,但她总说:"不热,娘怕冷,不怕热。"说话间,一个粽子又包完了。
端午前后,粽子销量好,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周,是母亲最累的时候,母亲早晨三四点便起来忙碌,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那里包粽子、煮粽子,一天能包到上千个,父亲就拿着出去卖。这个时期,因为久坐,母亲的腰疼得厉害,但她继续坚持包粽子,还得去田间忙麦收,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母亲从没有说过累、喊过苦,也不曾休息过。每逢周边有庙会,母亲都要挑着两桶一百多斤的粽子给父亲送去卖。马鞍山庙会,舍不得花钱坐车的母亲,挑着粽子翻山越岭,步行十余里山路送到庙会上。回来时,母亲还要顺便收集上两桶游客扔掉的空啤酒瓶和矿泉水瓶,挑下山来卖钱。
转眼就是三十年。最近几年,山村里的孩子少了,身边的零食也多了,粽子销量不好,母亲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粽叶,打起了零工。不过一到端午节,她都会包上几十个给姥姥、奶奶、亲朋和左邻右舍,也只有这几年,母亲才能真正品味一下自家的粽子味道。去年母亲已身患重病,端午节前我和父亲本想买些粽子过节,但母亲说:"我身体还行,自己包的才有味道,才有家的味道。"她忍着病痛包了四五十个,并且让我陪她乘车去给姥姥送去了一些。在我们当地,有嫁出去的女儿端午节回娘家看母亲的习俗。"我得回去看看你姥姥,我这病,看一次赚一次。"听了这话,我心如刀绞。
端午节总是充满了团圆和快乐,而去年吃母亲包的粽子时,眼里含着泪,心里流着泪,五味杂陈。一年时间过去了,姥姥和母亲,两个最疼我的人,先后离我而去,我从此再也吃不上妈妈包的粽子了。母亲,辛苦一生,未曾享福,竟中途离我而去。如今,又到一年吃粽时,万千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