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味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美味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美味的文章1:蠓酱与猛将

文/盛文强

蠓虾可以做成最美味的虾酱,也就是蜢酱,这在胶东半岛早已不是秘密。

春秋两季,是蠓虾活跃的季节。这时的蠓虾几近透明,在浅滩中难以分辨,有经验的渔民看到原本平滑的海面泛起一丛丛尖刺,那是蠓虾拱出海面的脊背。这时用细眼网兜下去,拎上来的必将是沉甸甸的一兜白雪。它们只有米粒大小,眼睛是两个小黑点,捉一只放进桶里,顿时消融不见。定睛细看,有两个并行的小黑点在疾速移动,那正是它的所在。

蠓酱的做法恐怕是所有虾酱中最简单的了。蠓虾细小,做酱时无需花大力气磨碎,只需放在黑瓷坛里,加盐渍了,用木棍轻轻搅匀。经过这两道工序,无数的蠓虾已经消融。此时盖了坛口,放到阳光下,每天正午和晚上各搅拌一次,如此反复操作一个月。酱成之日,盛上一碗摆在大锅中央蒸熟,其特殊的味道让许多人闻而生畏。这也难怪,在半岛一带,蠓酱一词还有粗鄙、暴躁的含义,属于美食中的“异类”。

记得20多年前,我混在捕虾船上,渔民中有这样一首渔歌唱到:吃蜢酱,当猛将……由蠓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位猛将,他就是来自半岛的武探花李廷扬。渔歌里唱到的人物也正是他。这样彪悍的人物,直到今天仍在胶东半岛民间广为流传。

李廷扬出生在半岛的大户人家,弱冠之年就能舞动百斤重的大刀,舞到酣处,水泼不进。那年皇帝开武科,李廷扬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到了殿试这一关。那一年,是公元1801年,李廷扬19岁。

皇上端坐在宝座上,旗罗伞盖两厢环伺。演武场上众军校寂然无声,仿佛只为等待他的到来。这一场轮到他现场舞刀,他擎刀在手,慢慢施展开来,怎料忽然失手堕了刀,情急中只得飞起一脚,将刀踢起,继续演练。看台上满堂喝彩,掌声连成一片,伞盖深处的皇帝也不禁站起了身,看着李廷扬演练完毕才坐下。演武结束,李廷扬被钦点为武探花。

许多年以后,李廷扬在清帝国的版图上东挡西杀,赢得了显赫的声名。谁料想,他的大刀最终在洋枪洋炮的冲天火光中黯然失色。他把刀尖朝天,刀把朝地,直戳进地里去,刀身悄无声息。他回望这柄曾给他带来无上荣耀的冷兵器,才发现它早已锈迹斑斑,在火光中没有丝毫反光。最终,李廷扬把宝刀交付给排天的巨浪,转身离开了。

李探花解职还乡后,在半岛度过了晚年时光。他这5年的行迹在正史上无处寻觅,因为无事可记,便成为永久的谜。我甚至想,在他遇赦还乡之后,平静的生活中或许充满了挫败的回忆。他吃到当年初秋新产的蠓酱时,心中会不会隐隐作痛?

我仿佛看到圆瓷盆装的蠓酱摆上了八仙桌,粉红色的蠓酱与盆沿相齐,李探花胸前的花白胡须在剧烈抖动,抄起红漆木筷的右手青筋暴起,筷子滑落到地上,跳跃不止。蠓酱与猛将两个词在他脑海中疾速更替,究竟是蠓酱,还是猛将?

李探花的迟暮之年波澜不惊,蜢酱的不安隐喻令他难堪。与此同时,清帝国的危楼却摇摇欲坠,同他一起老去。

关于美味的文章2:美味暖心的羊肉汤

文/宋煊

如同南京人爱吃鸭子,徐州人爱吃小山羊。说起徐州的伏羊节,可以说简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放眼徐州城内,羊肉馆更是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

徐州人吃伏羊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徐州民间素来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徐州古称彭城,因养生学奠基人鼻祖彭祖而得名。彭祖因进雉羹于尧帝使帝康复,受封于大彭氏国采邑,因他善于养生,寿高八百,后人尊称他为彭祖。彭祖所烹制的羊羹和雉羹工艺,至西周时定为宫廷御膳。

羊肉是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羊肉较猪肉的肉质更为细嫩,较猪肉和牛肉的脂肪、胆固醇含量都要少。冬季食用,可收到进补和防寒的双重效果。羊肉性温味甘,既可食补,又可食疗,为优良的强壮祛疾食品,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补肾壮阳,生肌健力,抵御风寒之功效。

羊肉的营养价值和美味自不必多说,否则我们老祖宗造字怎么用鱼和羊造成“鲜”字呢?可见羊的味道鲜美排名是足以数一数二的。另外,你可能不知道猪、鸡和牛吃的是什么饲料和激素,但是只有羊吃的仍然是纯粹的草,所以吃羊相对还安全健康点,是不?!

在徐州,羊不光煮汤喝,还烤着吃;多种部位,多种吃法。有的人甚至吃羊眼睛,着实有些可怖。其实,不光我们现代人觉着小羊好吃,在古代众多美食家里,最负盛名的“吃货”苏东坡也曾盛赞小羊好吃呢。苏东坡曾在《老饕赋》一文里,给我们描绘了他理想中的一桌丰盛筵席:“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翻译过来就是说猪脖肉、秋蟹、蜜饯、羔羊、蛤蜊、糟蟹都是极为好吃的美味。

如今说起什么男人最抢手,当然必须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我家里,爸爸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全家人欢迎和盛赞的大厨。每年临近春节,爸爸就会买来一只整小羊煮啊弄啊。不过说来惭愧,40年中,我从来都是只吃,却是一次也没仔细瞧过羊各个部位的美食分别是怎么加工做出来的。直到前两天有个同事跑来说她买了只整羊,问我这个所谓“徐州吃羊专家”要分别怎么做,我才打电话垂询,知道了羊头要单独煮的要诀等等。

在我家,一碗羊肉汤的通常喝法是:烫过的碗里放些羊肉或羊杂以及事先煮过的粉丝、白菜,再放适量蒜苗香菜,然后在碗内盛满奶白色的滚开的羊肉汤,再舀半勺辣椒羊油和少许醋放入碗内,便端上了桌。漂浮在汤上的辣椒油渐渐化开,弥散出羊肉、香菜和辣椒油的诱人香气。

寻遍吃遍整个南京城,只有热河南路上的一家“徐州陆永羊肉”我还算勉强看得入眼。所以,在寒冷的冬日里,为了能让孩子吃上健康美味的温补羊肉汤,我们做父母的也只有自己实践学习、自己熬制羊肉汤啦。

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徐州人,中学时,冬天可以说是几乎天天吃羊肉白菜、猪肉萝卜炖粉条长大的。在凛冽的寒风中,我刚放学回到家,妈妈便一连串、一迭声地说,“我的儿来,手冻这么凉!快进屋来,妈妈给你暖暖手!”与此同时,爸爸就把一大碗羊肉大白菜汤和热乎乎的锅贴端上了桌,整个暖心暖胃呀!所以,我对羊肉汤一直有一股骨子里难以割舍的深刻感情。

关于美味的文章3:浆水鱼鱼儿

文/白来勤

在西安众多美味的特色小吃中,价廉味美的浆水鱼鱼儿在炎热的夏季里更受青睐。

浆水菜是西安郊区农村人喜食的一种自腌的酸菜。用浆水菜的汤即浆水可以做成各种带汤的食品如浆水面等,而做法最特殊的浆水鱼鱼儿就更为好吃。

说起浆水鱼鱼儿,其实并不是江海河湖中的“鱼儿”,而是形似“鱼儿”的面食。要说这种面食,首先得说西安农村的另一种饭,叫做“搅团”。搅团一般是用新鲜的玉米面熬成糊状,做时要用一根棍子(最好是擀面杖)在锅里使劲搅,玉米面烧熟后粘成一团可热吃也可放凉吃。热吃时舀一块放在预先调好的浆水汤汁里,谓之“水围城”,凉吃时切成块状或条状调上油盐酱醋及其他佐料亦可,当然也可以放凉切成块状投入热浆水臊子里烩着吃。玉米面团经过浆水汤的浸泡,味道清爽适口,做成搅团后可再趁热加工成“鱼鱼儿”,则更好吃。

“鱼鱼儿”,关中方言叫“蛤蟆骨朵”,意即小蝌蚪。此叫法十分形象、贴切,因为做出来的“鱼鱼儿”很像蝌蚪。搅团做好后,趁热倒进一特制的漏斗盆里,该盆底有粗细均匀的小孔若干,在盆下放的锅里或盆里提前放好清水。此时必须二人操作,一人端盆,一人用勺子或锅铲使劲挤压漏盆里的搅团,搅团则顺漏盆挤压出来,变成一个个小蝌蚪形状的“鱼鱼儿”。然后再把这些“鱼鱼儿”捞在碗里,浇上提前配制好的浆水汤汁、红油辣椒等,味道鲜美,清凉可口。夏天凉吃之,十分舒坦;冬天热吃之,回味无穷。故每年玉米收获后,关中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先磨一些玉米面粉,打上一顿搅团,漏些“鱼鱼儿”,饱餐一顿浆水鱼鱼儿。

不过说起过去吃浆水鱼鱼儿,实在是村人的无奈之举。因为粮食短缺,细粮更少,吃粗粮玉米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故民谣形容西安农村人的饭食曰:“早上喝糁糁儿,上午糁糁喝,晚间一揭锅,玉米把皮剥。要吃改样饭,玉米面打搅团,只有辣子没有醋,舀碗浆水酸溜溜。”由于玉米面搅团、鱼鱼儿的确不耐饥,过不了多大一会儿,肚子里又饿得咕咕叫,所以农村人又将搅团、鱼鱼儿之类的玉米面食物称为“哄上坡”、“三里饿”,既形象又生动,意即刚吃饱,上个坡或走上三里,肚子又饿了。我小时候就很不爱吃搅团之类的玉米面面食,不光嫌其生涩难咽,更觉其咬起没嚼头,囵咽没味道,加之缺油少肉不耐饥,总是避而远之。一次到西安城里的一远房亲戚家,女主人就给我打了一顿搅团浆水鱼鱼儿,我窝了一肚子火,回家就给父亲告状说:“俺姨明明知道我不爱吃搅团,专门打了一锅搅团整我呢,我今后再也不到她家去了!”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娃呀,你不知道,你姨家早就没啥吃了,就打搅团的玉米,还是咱家送的呢!”

缺吃少喝的艰难岁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被送进人们的记忆,过去乡下人吃的浆水鱼鱼儿,现在也登上大雅之堂,城里人吃多了鸡鸭鱼肉,也爱吃乡下饭“尝尝稀罕”,调节口味,抑制“三高”,尤其爱吃浆水鱼鱼儿。一些精明的乡下人就把这种农家饭搬到西安城里,在早市夜市小饭馆里经营,生意倒也十分红火。不少大饭店也为之眼热,经营起昔日乡下人会做喜食的浆水鱼鱼儿,还美其名曰“粗粮细做”,尽管其口感与农家做出的“正宗货”相去甚远,但毕竟在大都市的饮食行里刮起了一阵淳朴的乡风泥土味,一时食客倒也趋之若鹜。另外,一些郊区的农家乐,也以浆水鱼鱼儿为招牌食品,引得城里人周末纷纷驱车去饱享农味。前不久与几个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学相聚,进餐时不约而同想到吃浆水鱼鱼儿,其中一位这几年在外挣了大钱的同学一人竟吃了三大碗,临别意犹味尽,直说味道不行,不如三十年前***妈做的好吃,还相约在适当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尝***妈做的浆水鱼鱼儿,“那才叫爽!”

其实今天浆水鱼鱼儿的调料、辅料远比过去的好吃,但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常听人们说这样一句口头禅:“咋就吃不出过去的香味儿滋润味儿来了呢?”我以为主要是过去吃饭是为了果腹,而如今吃饭是为了享受;过去人们肚里没有油水,如今好东西早吃腻了,舌头也变得刁钻了,稍微不中意的味儿都能辨别出来……

关于美味的文章4:家乡美味系列之香喷喷的芝麻盐

文/枯藤残鸦

昨天跑现场,从山上下来时已经一点多钟,一行人饥肠辘辘,因为下午还得继续工作,为了节约时间就谢绝了所里同志去镇里吃饭的好意,在朱古村头一个小菜店里解决午餐。

大家饿极了,一坐下来就吩咐老板快点上点东西垫垫,50多岁的老板娘一边和我们寒暄,一边麻利的从厨房端出一盘黄灿灿粉末状的东西,老远就闻着一股扑鼻的香味,我惊喜的叫着“呀!芝麻盐呀”

“是呀,早晨我才熥(念teng)好的,香着呢,先卷煎饼垫一下吧”老板娘笑容满面,

“这个最好了”

“我好久没有吃过了”……

大家一边说笑着,一边伸手拽煎饼,

一会功夫,一摞煎饼并大家瓜分一空,

盘中的芝麻盐也被消灭精光,

一桌人各自手中握着一个卷了芝麻盐的大煎饼卷,吃的津津有味。

芝麻盐,农村女人们都是制作高手:用白或黑的芝麻,挑出杂质,洗干净,放到烧热的铁锅里,用文火慢慢炒熟,用徐州的方言说就是熥熟,放凉了倒进碓窝子捣碎,拌上少许盐即可,芝麻盐看似制作简单,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和耐性,往往掌握不住火候,火太旺或翻炒慢了,就会糊,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熥过了,不好吃,会有一股的苦味让人难以下咽,芝麻盐制作方法简单,耐储藏,更因为美味,成为当仁不让徐州地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无论在以往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现在,熥一盘芝麻盐,装进瓶子里,既是主食,也是零食:放学的孩子打开了挖上满满一勺,眯着眼,惬意的放进张的大大嘴里,抹抹嘴头,转身跑出门和伙伴疯去了,收工的男人干了一上午或一下午活,饿极了,掀开煎饼框,操起两三张,铺开了,放上一两棵大葱或青辣椒,夹上两勺芝麻盐,卷好,两手一上一下握住头尾,蹲在屋檐下,狼吞虎咽,吃的满头大汗,此时他们的世界里似乎除了炕头上老婆孩子,就是这个辛苦劳作后卷着芝麻盐的煎饼了。

而芝麻盐留给我的滋味,不仅仅是满口余香,更是童年中那段既苦涩又幸福的时光。家中弟妹四人,我排行老大,5年计划生育,使我比大妹大了五岁,随后一年一个,母亲又生了小妹和小弟,那时刚包产到户,当生产队会记的父亲,养不了四张嗷嗷待哺的嘴,无奈背井离乡,在青海格尔木大沙漠中当筑路工,母亲用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照顾孩子和种四亩地的担子。

孩子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生我时大出血),娘家(姥姥瘫痪在床)和婆家(后娶的奶奶只比母亲大不了几岁,也拉扯着一帮和我们相仿的孩子)又没有人可以帮村,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

平时饱腹的也就是煎饼、咸菜和稀饭,有一次姑奶奶又来看我们,带来了一大包自种白芝麻,让母亲熥好给我们解馋,母亲在厨房忙碌着,香味在院子散开来,四个小脑袋挤在厨房门口贪婪的吸弄着鼻子,母亲把炒好的芝麻放进门口早就被我们刷的干干净净碓窝子“砰——砰 ——砰”一下,又一下,不紧不慢捣着,偶尔蹦出一点沾在碓窝边,几只手争先恐后的伸出去蘸,迫不及待放到舌尖上,香气瞬间在口中散开,迟迟不愿咽下去,然后又瞪大眼睛瞅着下一次的好运。

香喷喷的芝麻盐在热烈眼神注视下终于新鲜出炉,我们围着母亲,像嗷嗷待哺争食的小燕子,每人分得一个卷了芝麻盐的煎饼,老老实实坐在院中的小凳上,大口小口的吃着,母亲把剩下的小半盘装进了一个空罐头瓶,放到了我们够不着的地方——菜橱柜顶。

母亲下地干活去了,我没有像平时一样锁上大门,带着弟妹去找伙伴们疯玩,四个人心照不宣,都在想着刚才的滋味,都在惦记着那半瓶芝麻盐,我们心不在焉的在院中玩耍,确定母亲走远了,我故意问弟妹想吃芝麻盐吗,一个个争先恐后,美味的诱惑使我们“铤而走险”。

我把两个小凳子叠在一起,让弟妹扶着,自己小心翼翼爬上去,使劲踮起脚,伸开双手才刚刚碰到柜子沿,我仰着脖子,努力着,脚下的他们一边叽叽喳喳给我出主意,一边恨不得自己爬上来,鼓弄了不晓得多久,我的脖子又酸又疼,就差这么一点,美味始终就在我们之外,只好下来边休息边想着办法:大妹说再搭一个凳子,小妹说,你抱着我……试了几个方案还是无功而返,最后还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拿竹竿往下投,几个人在下边接,不敢太用劲,怕投偏了,劲小了,瓶子又纹丝不动,如此反反复复努力几次,瓶子终于被投到了柜子边——美味垂手可得,四双眼睛注意力都放在了那头顶之上——装着美味芝麻盐的罐头瓶,我双手抱紧竹竿,一边吩咐他们注意了,一边屏住了呼吸,准备着手一搏。

玻璃瓶终于掉下来了,我一阵欣喜

“砰” 乐极生悲,瓶子竟然硬生生砸到了我的头上

一阵钻心的疼痛让我忘了接瓶子,玻璃瓶掉下来,摔在了地上,顾不得美味的芝麻盐撒了一地,我赶紧扔了竹竿捂着头,感觉一丝温热的东西顺着头发流到了脸上,我用手一摸,一股子腥味弥漫,低头一看竟然是满手的血,“砸破头了”,疼痛和鲜血让8岁的我恐惧的瞬间大哭,此时身边的弟弟妹妹也被我的大哭和满脸血迹吓到,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隔壁的婶子,跑来见到我这幅摸样,赶紧到地里叫来了母亲,看着一定狼藉,母亲心知肚明,她没有责备我什么,赶紧背着我就往大队部旁的卫生室跑去,晚上,因祸得福,我享用了一个我们农村只有受伤才能享用的特殊煎鸡蛋:拿一个鸡蛋打散,放进平时家里盛饭用的大勺子,再绞碎一小撮麻绳,和鸡蛋一起搅匀,在院子中支起一小堆火,慢慢煎,直到熟,虽然只是一个鸡蛋,但由于勺子只有拳头般大小,等熟也需要一个过程,我当时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不用厨房里的大铁锅里,那有多快呀,现在想想,一个鸡蛋如果打进一口大铁锅里,还不够粘锅底的呢。

上次回家,母亲又炒了一锅芝麻盐,并一份份分好,让我们带回去,这,又成了儿子的最爱,只是他哪里能想到,为了这美味的芝麻盐,他的老妈——我还曾付出“血的代价”呢!

关于美味的文章5:爱 愈简单愈美味

Love,很像一道道美食,有时酸、有时甜、有时苦、有时辣,但是素材愈简单,愈能吃出自然好滋味!过多的食材或佐酱配料,往往会令食物失去原味,爱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爱,愈简单愈美味!

我大学时,隔壁宿舍的企管系女生,谈恋爱总是谈得身心俱疲,我当时实在不懂,为何她爱情的网能够布得如此绵密复杂?每天看她疲於奔命在多个追求者之中,光看就觉得很累,但是她说她不是故意的,每一个男生都对她很好,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因为她怕伤害到任何一人。

所以,10点宿舍关门,每夜总看她在不同男同学的护送下,最後一个踏进大门,她长得很像那个年代很红的日本明星中森明菜,要是我是男人,也会很想追求她。但是她谈恋爱实在谈得好累,她的室友说,她每天都在烦恼到底要跟哪几个男生说再见?或者该如何拒绝新报到的人?可是到最後,她都是选择让几段恋情同时进行着。有时A男来找她,室友明明知道她跟B男出去,却还要帮忙扯谎,这种情况天天上演。

不过到了大三下,她突然连一个男友都不交了!她说谈恋爱太伤神、太浪费时间了!她觉得到头来自己都只为爱情而活,没有为自己而活。到了大四,她才又很认真地交了一个很不错的男友,这一次,她只交一个,不急不徐,不用赶场,不用说谎编藉口,她觉得这是她第一次谈恋爱谈得如此自在轻松。她跟她的室友说:「恋爱,原来愈简单愈好。」是她以前太沉溺於众星拱月的虚荣感,才会把单纯的爱搞得过於复杂,原来素材愈简单,愈能吃出恋爱的好滋味。

关于美味的文章6:乡土美味

文/史太群

岁月无声, 几十年的光阴悄然而逝。回忆多数早已褪色的过往,唯有那些留于味蕾上的些许味道,和着岁月的甘醇,留于心中,无法抹去。忘不掉家乡人的淳朴、厚道、善良,更忘不掉家乡那些绝妙的乡土美味。

桑植、榆钱、皮树果,菱角、莲蓬、鸡头米,都是绝好的自然产物,是可以现摘现吃美味。一盘清炒的山芋茎、南瓜藤,清脆、爽口。年少的我们,无忧无虑的在大自然里疯玩,可以食用的美味随处可见。酸酸甜甜的水萝,又称水胡椒,我们则称它为白疗子,在医用上有化湿、祛风的功效。乡土美味

野苋菜、蚂蚁菜、菲菲菜、马兰头、荠菜、苦菜、龙葵等等,是数不胜数,你如果到田野里走上一圈,可以吃的野味铺天盖地,会让你眼花缭乱。龙葵是我们孩子们最爱吃的野味之一。龙葵,我们把它叫做黑溜溜。黑溜溜是人们极少知晓可以吃的野菜,在云南的一些地方比较喜欢吃这种野菜的。它和我们家乡的菠菜

吃法像似,唯一不同的是;黑溜溜必须要掐嫩头,而菠菜是要连根拔起的。菠菜是一次性吃了,而黑溜溜却可以重复食用的。

黑溜溜是一种及其普通的野生植物,春天发芽,到了夏季是它最为旺盛的时节,也是最好吃的时候。无论是田野、沟渠、河坝,还是在村庄的房前屋后、石缝,甚至小院的犄角旮旯,都能看到那一蓬蓬、一族族茂盛的生长着的黑溜溜,此时,你会感叹它生命力是如此的强大。在它生长的最旺盛的时候,把它的嫩头掐下来,用清水洗干净,先用热水焯一下,或清炒,或凉拌,都是绝佳的美味。虽然味道有少许的微苦,那是因为它不但是一种美味的蔬菜,还是一味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效。

乡土美味

在这许多的美味中,我最为钟爱的是一种用新鲜的青豆做的汤。在家乡 ,我们把这种汤称之为“揽豆腐”,至于为何叫“揽豆腐”,我就不得而知了。

“揽豆腐”的做法是非常的简单;就是到地里摘一些新鲜的毛豆,去壳,把青豆放在辣钵子里,捣碎,放在碗里待用,把葱、姜等作料切好,如喜欢吃辣的,可以切一些红椒。 待油烧热后,把切好的作料和捣碎的青豆,同时放到锅里炒一下,兑上水烧开,然后打两个鸡蛋,再放一些小青菜,最后放盐、味精、麻油,这样一锅色清味美的“揽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对美味的回味,也是对童年的回忆,更是对家乡的思念。

关于美味的文章7:美味鱼生鲜中来

文/陈中

每次去游雁荡山,我都要在灵峰脚下的一家小餐馆就餐,只为这里酿制的鱼生。

鱼生又叫白鳣生,其实是一种糟鱼。主料白鳣,是浙江温州当地特产的一种细长扁平的小鱼。配料有糯米、红糟和萝卜丝。腌好的鱼生稠糊糊的装在玻璃瓶里,其貌不扬。虽是佐餐小菜,但味道鲜美,吃完还想再拎一瓶回家。

鱼生在古代称为“脍”。《诗经》中有关于鱼生的记载,孔子在《论语》中也曾有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评语。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呼儿拂几霜刀挥,红肥花落白雪霏”描绘的就是切制鱼生的场面。诗人杜甫的诗句“饔子左右挥霜刀,脍飞金盘白雪高”,都是对厨师运刀切脍(鱼生)技艺的赞美。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从中可见古人对鱼脍和制脍技艺的欣赏。

据年长者介绍,做鱼生最好选用农历4月上旬或中旬捕捞的幼仔带鱼,俗称“二水白鳣”。此时的白鳣细而均匀,肉肥而骨软,经盐腌两三天即可拌糟。再配以一定比例的糯米粥,与红糟、食盐、白糖、味精、米醋等腌制,倒入已经消毒的小缸中密封,然后放在阴凉处发酵,到次年三伏天即可食用,到农历十月时开埕食用最佳。开埕后一般要加萝卜丝,最好选用温州黄屿产的萝卜。由于腌制的时候已经加了调味品,直接食用即可。

鱼生虽好吃,但不易长期储存。一次受客居异乡的朋友相托,买几瓶家乡产的鱼生,不想找遍了大街小巷也没有卖的。后来去了温州当地的一家老字号“五味和”,才好不容易买到。一去果真找着了。原来“五味和”有固定的渔家专门负责初制加工,一年四季都有得卖。售货员告诉我,许多回乡探亲的温州籍华侨把鱼生漂洋过海捎到国外去。是呀,对于久居海外的游子,对鱼生的渴望就是对家乡的一份思念。鱼生观之色泽红艳,食之满口咸鲜,是一味超棒的配饭菜,已经升华为一种温州的饮食文化。

又是一年尝鲜的季节,早餐宵夜食粥时,不妨来点温州鱼生佐餐吧!

关于美味的文章8:儿时的美味

文/尤燕

临睡前在心里安排一下明天中午女儿的饭菜,想起厨房里还有从老家带来的莲藕。现已进入深秋,外面的温度已经很低了。此刻已近深夜,女儿还在另一个房间开着灯做着功课。想起她每天中午放学后自己一个人在家热着吃我们早上为她做好的饭菜,这么乖巧,心里不由得升起些许暖意。这会儿想起莲藕,就计划着周末的时候给她炖点莲藕骨头汤补一补正茁壮成长的身体。

说是炖,我们哪有那么多耐性呢?一准儿是把食材和备用的调味料准备好了之后,一股脑儿放进高压锅里一压了事儿。这样做出来的那个滋味,真的与我们儿时吃到的莲藕汤不能相提并论啊。

小时候,到了秋下,秋小麦已经种上。对于农村的大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充实却又清闲的时节。充实的是秋庄稼都已进了粮仓,人们的口袋也难得地鼓了起来,这便让妈妈们有了为家里的大人小孩做一些可口的好吃食的兴致。

记忆里也总是在淅淅沥沥下着秋雨的某一个日子里,妈妈便开始张罗着为她的儿女们做些解馋的美味儿。我和弟弟的馋虫早已爬出来啦,她做的腊肉炖藕便是我们的最爱之一。那时候,到了秋下家里已经没有腊骨头了,妈妈总是把上年杀年猪时腌下的装在坛子里的五花腊肉拿一块出来,用热水洗干净,稍稍煮一下,切成块儿,放到已经架上了柴火的铁锅大灶里翻炒,并放入生姜、酱油、花椒、八角等作料,再把事先已挑好并切成大块儿的莲藕放进锅里炒到稍稍入了味儿,兑入水。加柴火烧开一会子后就只让灶膛里留三两根柴火,让它慢慢炖着。不知又加进了多少根柴火,也不知炖了多长时间,仿佛天刚刚进入朦胧的夜色,汤才炖好。揭开锅,啊哈,馋得让人口水都流出来的香味沁人心脾。而此时另一口大铁锅中正宗的农家锅巴饭也已熟透,一家大小开心而又充满感激地开始享用啦!

白白的米粒,黄灿灿的锅巴,伴着被山村野地里的小树枝慢慢煨了数个钟头的酱紫色的莲藕汤,盛到家里每个人的碗里。一家四口围着炉子,享用着这难得的晚宴。室内的灯是黄黄的,炉火的温度是暖暖的,父母的爱意是浓浓的,还有眼前香气扑鼻的莲藕汤,每喝一口,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味与幸福。

关于美味的文章9:美味三鲜面

文/刘雨婷

说起美味,我这个“美食家”可是忍不住要口水直流的。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道我喜欢的美食——三鲜面。

从我第一次品尝三鲜面起,我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总是吃不够。你看,那劲道的面条和许多作料浸在浓浓的大骨汤里,热气腾腾地端上桌,浓郁的香气顿时迎上来,钻进你的鼻子里、口里、心里……碧绿碧绿的青菜,雪白雪白的竹笋,金黄金黄的蛋皮,搭配在那晶莹通透的面条上,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啊!

想做好这样一碗美味三鲜面,还真不容易呢!首先得准备好一口干净的锅,专门用来炖骨头汤。炖汤可急不得,必须用小火慢慢地炖,炖到骨头汤味道十足才行。骨头汤煮好后,把洗干净的竹笋片放入锅里,煮到七分熟时,就可以放入准备好的面条了。面条快熟的时候,再加上青菜,稍加煮烫,再抓些准备好的蛋皮入锅,盖上锅盖稍闷一下,三鲜面就可以出锅了。

看啊,绿意盎然的青菜,又脆又嫩的竹笋,又薄又香的蛋皮,滑溜劲道的面条……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桌子边,吃着热气腾腾的三鲜面,不时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还有人对老板娘竖起大拇指:“老板娘,这三鲜面好吃得真是没的说啊!”老板娘满脸欣慰,连声道:“好吃再来!哈哈……”

我最享受坐在桌边、津津有味地品尝三鲜面的感觉,唇齿之间洋溢着一股鲜味,这三鲜面真是名不虚传:色鲜、味鲜、汁鲜。转眼间,一大碗美味三鲜面就被我“消灭”了,我拍拍圆溜溜的肚皮,看着桌上那只空碗,心里却忍不住想: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三鲜面啊,我真想再吃一碗!

看了我的介绍,你是否也垂涎三尺了呢?那就快来尝尝吧!

关于美味的文章10:美味的小笼包

文/刘佳怡

世界上有哪种包子能做到皮薄馅多、汁水饱满且又小巧玲珑呢?当然只有小笼包啦。以前总听人们说小笼包美味可口,可从来没尝过。这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包子店让我开开眼界、饱饱口福。

小笼包一个个白生生、皮薄薄的,好像有一包汁水在里面。它们小巧玲珑,形似宝塔,晶莹透黄,呈半透明状。宝塔顶上雾气缭绕,一阵阵香味随之四溢,馋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小笼包放在一个个圆圆的蒸笼里,一般一笼里面有十个,每个都是圆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雪球似的,只不过上面有些凹凸不平的小褶皱,很像为它们定制的花边。看着邻桌的小笼包,我就被它的香味熏得如痴如醉了,真恨不得把他们的小笼包一口一个吞下去。

好不容易等到小笼包上来了。刚蒸完的小笼包发出一丝淡淡的香气。一闻到这种香气,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地吃了,刚夹起一个塞进嘴里,它就开始反抗,烫得我直吐舌头。妈妈在一旁哈哈大笑,对我说:“吃小笼包要先蘸一点醋,轻轻咬一个洞,把汁水吸干再吃皮。”果然,我把它沾一点醋,轻轻咬了一个洞,汁水就像千军万马往我嘴里奔跑,轻轻进入我的嘴里,这肉又松又软,皮薄肉嫩,一连吃了好几个,我还余兴未足。

怎么样?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快去吃吃看吧!

关于美味的文章11:怀念美味

文/瓜仔肉

早年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一缸腌瓜,人多的家庭会多腌几缸,可以食用一整年。腌瓜平常都用来煮酸菜鱼,味道鲜美,十分下饭。上初中以后,每天上学都要带便当,便当菜使母亲相当头痛。

我们家住乡下农村,上市场买菜骑脚踏车也要二十分钟,我母亲又不会骑脚踏车,只有走路上市场。除了年节,母亲很少上市场,蔬菜取得容易,邻居农友种植当令蔬菜供应不虞匮乏,鱼贩仔一大早就来兜售各种鲜鱼。年节时宰杀鸡、鸭自家饲养,不必购买。唯独猪肉一定要到街上市场去买。偶尔买半斤猪绞肉回家,捞几片腌瓜洗干净,以菜刀剁细,放蒜末、酱油,少量的糖、米酒,混合猪绞肉,放碗里头,置电锅内蒸熟,就成了瓜仔肉。

带便当只要这味瓜仔肉,胃口大开,很快把一盒便当吃光光。因为猪肉价钱昂贵,家里少买猪肉,便当带瓜仔肉次数不多。每次带了瓜仔肉,吃午饭时便当盒盖子就不必遮掩,担心同学瞧见我便当菜的内容,因为我的便当菜通常都是菜脯蛋或腌菜梗。现在腌瓜在北部市场不容易买到,每次回故乡——麻豆,会到市场买一点腌瓜回来解馋。有时想吃瓜仔肉,以罐头条瓜取代腌瓜,也可以蒸出不错的风味来,如果味道太甜可以酌加酱油调味。

有些朋友胃口差,吃不下饭,建议蒸一小碗瓜仔肉试试看,或许可以增进胃口。

虱目鱼羹

早年领了薪水就会到菜市场旁边一家专卖鱼羹的摊子,常常去吃一碗鱼羹,犒赏自己。

料理鱼羹之前,要先制作鱼浆,鱼浆一般用草鱼当材料。买回来的鱼先去皮,去骨,放入搅拌机里,加入蒜末、米酒、糖、盐、胡椒粉、香油,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最后加入地瓜粉,再搅拌均匀就成了鱼浆。

鱼羹食材取鱼肚无刺部分,切割成一厘米左右宽度,裹上鱼浆,放入滚水中煮熟捞起,煮鱼羹的汤汁,加入笋丝、木耳,煮开后加入鱼羹,水滚后加入地瓜粉,加水调合,倒入锅中芶芡,起锅前倒入适量盐巴、乌醋来提味。小吃摊前摆放几张木头做的圆凳,生意好时,晚到的客人没有座位,不愿意等候,端一碗鱼羹,就蹲在马路边,大快朵颐,顾不得形象。摊子生意鼎盛的原因就是物美价廉吧!

客人落座后,中年老板迅速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鱼羹,表面撒了几片翠绿的香菜,特殊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

因为养殖草鱼的鱼塘只有几公里路程,捞起鱼货从产地鱼塭直接送达,两小时内就到了,食材保持新鲜,制作出的鱼羹,口感格外鲜美。以瓢根舀起一块鱼羹,甘甜的滋味,直冲脑门。后来北上求学,南返家乡时,一定去光顾。

现在卖的鱼羹,都叫浮水鱼羹,与古早风味多少有点差异。

鱿鱼蘸酱

鱿鱼在我们童年时,属珍贵的食物,平时难得品尝,每有年节祭拜祖先神明时,母亲买回一条,切成两段,分两次使用。浸泡后切成丝,加上香菇、虾米、五花肉当佐料炒米粉,祭拜后端上饭桌。母亲一声令下,即可开动。

兄弟们夹起筷子,盯着一大盘米粉铺在上层佐料的鱿鱼丝,动作迅速利落夹起来,放入碗里,再夹一点米粉掩盖起来,以免挨骂。数量有限的鱿鱼丝,放进嘴巴慢慢咀嚼味,特殊的鲜美滋味,令人着迷。

市场上的小吃摊,卖碗粿、肉粽、虱目鱼羹、肉羹面,还有一家专卖烫鱿鱼切片的摊子,最吸引人。

上初中时,母亲常交待我放学后到市场内的杂货店买鱼脯回家当晚餐的菜肴,一定路过小吃摊,鱿鱼摊客人蘸酱,散发出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可惜我没有足够的零用钱享用美食,只能吞咽口水。家里一向不给零用钱,唯一来源就是祖父偶尔会给几块钱,有一次给了三块钱,下决心买一盘鱿鱼品尝看看什么滋味。大方坐在摊前的板凳上,老板抓下一条挂在摊上,浸泡过的鱿鱼,割下三分之一,切成片状,放在滚烫的大锅里烫熟,捞起摆盘,端到我面前,再端一碗调好的酱汁给我,夹一片鱿鱼蘸酱享用起来。

酱汁以姜末、辣椒、甘草粉、酱油膏、醋、糖,混合而成辛、辣、酸,又带点甜的味道。鱿鱼片蘸点酱,放入嘴巴,奇特美味,唤醒味蕾,嚼起鱿鱼片,软脆的口感美妙无比。美好的滋味在我们物质贫乏的年代,留下深刻印象。

母亲曾经以灶孔里的灰烬,来浸泡鱿鱼,使鱿鱼膨胀、松脆,效果不佳。卖鱿鱼的人,一定具备特殊的方法吧?

关于美味的文章12:美味最是臊子面

文/宁颖芳

作为西府岐山女子,最最钟情的美食自然是名扬天下的岐山臊子面了。

在过去的西府乡村,只有逢年过节家里待客,或者邻居家、亲戚家平日里有红白大事,才能吃上臊子面。所以,小时候家乡人心中的美好生活就是:天天吃白镆,顿顿吃臊子面。当然,现在臊子面早已成为西府人平常生活里的美味了。

做臊子面,最重要的就是炒臊子。分为肉臊子和红萝卜臊子。家乡人把炒臊子叫作“拦臊子”。先炒肥肉,再放入瘦肉,然后加入生姜、料酒、五香粉、八角、桂皮等调料,在大铁锅里炖着,再根据时间和火候,放酱油、盐、醋和辣椒面,直到肉炒熟了,香气扑鼻,才盛到一个大盆子里。炒红萝卜臊子就简单多了,红萝卜切碎,放入清油炒,再放姜末、盐、醋和辣椒面,也可以再加一勺大油。肉臊子和红萝卜臊子都是做臊子面必需的,所以家家户户在年前都要做好两大盆备用。

臊子做好后,还要做配菜和佐料。泡发好黄花、木耳,切小备用,再摊好鸡蛋饼,切成菱形小方块,豆腐切成小丁儿,蒜苗切成细末儿。辣子面上放些芝麻,用滚烫的热油泼一下,油一定要多,油泼辣子要稀。醋一定要用岐山香醋,粮食酿制,这样适合做汤。

做臊子面最重要的是调汤。先要在锅里放上油,烧热,再放入生姜末,加一勺白糖、盐、味精和岐山醋,用小火熬煮,最后加开水,定汤味。然后放入辣椒油、肉臊子、红萝卜臊子,再放切好的木耳、黄花、豆腐、鸡蛋饼,最后洒上蒜苗末儿,一大锅臊子汤就做好了。而成功的臊子面,主要由汤决定。

面主要是手擀面,也有铡面和压面,有时为了方便也可以用岐山空心挂面。面条煮好后,在一个大盆子里过水,再浇上又香又辣又酸的热气腾腾的汤,并且面一定要少,只有一筷头儿,汤要多,这样一碗煎、稀、汪、薄、筯、光、酸、辣、香的臊子面就做好了。红的是辣椒油,绿的是蒜苗,黄的是鸡蛋,黑的是木耳,白的是豆腐,色彩鲜艳,从视觉上就吸引了人,味道更是酸辣入味,香气扑鼻,叫人馋涎欲滴。并且这些菜也有寓意,木耳豆腐象征黑白分明,鸡蛋象征富贵团圆,红萝卜是红红火火,蒜苗是生机勃发。

在西府,一般第一碗臊子面是要敬天、敬地、敬神灵、敬祖先的,在家乡也叫泼汤,之后大家才能吃,先给长者,再是男人,然后是小孩子,而女人们都是在全家人吃完后才开始吃的。过去吃臊子面都是回汤,就是只吃面,不喝汤,汤依旧倒进汤锅里,小火在下面慢慢地煮着,汤总是热的。回汤的习惯一是出于节俭,二是也有一家人团圆的意思。由于每碗面很少,又用小碗吃,所以一般要吃个七、八碗或十几碗方才能吃饱。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出于卫生的考虑,吃臊子面时不再回汤了,而是一锅汤吃完,再调一锅新汤。

平时吃臊子面,除了要炒好肉臊子,红萝卜臊子中的红萝卜可以用其它的菜代替,像豆角、土豆、蒜薹、西葫芦等四季蔬菜,皆可切成小丁儿,现炒现吃。根据口味,飘在汤上的蒜苗末儿也可以用葱花、韭菜末儿代替。

由于臊子面工序比较复杂,所需配菜多,所以常常费时费工,只有在周末、假日或过年过节时,人们才吃。大概经过好多道工序,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等待,所以吃起来格外香。这有点像手工艺品,有太多的时间、情感和爱心倾注其中,才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可能和自己小时候的饮食习惯有关吧,或者由于故乡情结,我一直认为,在陕西各种面食中,岐山臊子面才是奢华的贵族,因为不仅做法考究精细,色彩漂亮,而且味道酸辣开胃,营养丰富,更像一件艺术品,无论从视觉还是味觉上,都是其它面食无法媲美的。

对我来说,任何一种山珍海味,都不如一碗香辣的岐山臊子面可口、亲切和解谗。岐山臊子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家乡的味道。

关于美味的文章13:记忆中的美味

文/风中落花

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政治,经济青黄不接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7、8岁的农村小孩子来说,没有水果,没有零食,没有大鱼大肉,有的只是老一辈人凭借聪明智慧用随手可取的食材创造出来的美味,那些美食填充了我们童年的空白,刺激了我们舌尖的跃动……

槐花饼

槐花饼确切的说不应该叫槐花饼,是用玉米面和洗净的槐花和到一起做成的一种面食,像馒头。小时候在槐花飘香的季节,这种面食就成了我们大快朵颐的解馋食品。

奶奶的手很巧,做槐花饼时,总能花样百出,把掺了槐花的玉米面团团捏成小兔子,小鸭子,在我们艳羡的目光里放进冒着热气的蒸屉里,我们就会吧嗒着口水等他们膨胀变大。

一根烟的功夫,那槐花的清香就随着袅袅的水汽钻进我们的鼻子,我们的口水吧嗒的更响了。开锅了,我们迫不及待的你拿小兔子,我拿小鸭子塞进嘴巴里,一股槐花的清香,玉米面的甜腻顺着嘴巴滑进肚里,紧接着那股滚烫开始在胃里翻江倒海,我们开始后悔当初的鲁莽。看着我们痛苦的样子,奶奶笑骂:“馋嘴猴,谁叫你们这么心急。烫着了活该。”奶奶把调好的蒜汁端上桌:“蘸着吃,更好吃”顿时,嘴巴里一点香,一点甜,一点辣,这种三味杂陈的美味醉的我们闭上了眼睛……

在那个没有零食,没有水果的年代,奶奶灵巧的双手让我们在那美味的槐花饼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前几天看街上有卖槐花饼的,确实做成了饼子的形状,一元一个,有月饼那么大,两面被油煎的焦黄,吃到嘴里又香又脆,只是这种香是被油浸出来的香,缺少了槐花本身的那种清香。

地瓜

小时候家里种的最多的出了小麦,玉米,就是地瓜了。在那个粮食不是很富裕的年代,地瓜也成了我们果腹的食品。

和玉米面熬成粥,加点水煮一锅,最朴实的作法却也让我们吃出了拔丝地瓜的香甜。

最喜欢奶奶大锅熬得地瓜玉米面糊糊,切成丁的地瓜浸润在金黄色的玉米面糊糊里,喝到嘴里,地瓜绵软细甜,连带着玉米面糊糊的清香,我们会敞开肚皮喝上两大碗。

记忆中的地瓜香甜可口,皮薄多汁,就是生吃都像苹果那样清脆多汁,决然不想现在的地瓜,不管是蒸,煮,烤,炸,吃到嘴里都味同嚼蜡,无滋无味。

现在市场上卖的地瓜不光个头小的可怜,切成段熬成粥,还丝丝洛洛的不面也不甜。烤着吃,有那么一股浓郁的香味,吃到嘴里却也是不面不甜的。

马子菜

马子菜,学名马生菜,俗称晒不死,是农家地头最常见的一种野菜。生命力极强,拔下来在太阳下暴晒几天,一场小雨的滋润,他又会光嫩如新。

在马子菜泛滥的季节,他就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佐餐好菜。最常见的有三种吃法,一是洗净了用开水焯过凉拌,一是直接加油爆炒,再就是剁碎了蒸成包子。

凉拌很好做,就是把焯好的马子菜切成段,加入葱,蒜,盐,醋,最后淋点香油,吃到嘴里清爽可口,不一会就被我们几个小馋猫吃的只剩淋漓的汤汁。那点香油的香气加上马子菜的清脆,刺激着我们的味蕾,恨不能把剩下的汤汁都喝掉。

爆炒,就是把焯好的马子菜大火炒几分钟,撒点葱蒜盐出锅,说实话炒出的一点也不好吃,因为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舍不得吃油,只用那么一点点的油炒那么一锅菜,那味道就是开水煮青菜,只能尝出点咸味。

虽然香油也是奢侈品,但是那个时候的芝麻纯,做出的香油味道也正,在凉拌菜上点一滴,整个屋子都香气绕梁。因此我们更喜欢吃凉拌的马子菜,其实也是为了闻那满屋子的香气。

把马子菜剁成小段包包子,也是我们喜欢的吃法,哈哈,因为母亲会舀出一勺荤油(就是用肥猪肉炼出的油)拌菜馅,我们几个小馋猫围着面板看母亲不急不慢的把调好的馅料灵巧的包进赶好的面皮里,那馅料红红绿绿,因为加了荤油,有点发亮,衬着白色的面皮,煞是好看。

包子出锅了,那荤油的香气刺激的我们直咽口水,咬到嘴里,那叫一个香,回想那吃相,总觉得自己是在抱着一个猪肘子大快朵颐。而那股香甜劲儿也深深埋进了我的记忆里……

前几天回家,看地头的马子菜长得喜人,央求母亲做几个包子尝尝,母亲笑我:“又想忆苦思甜了,现在谁还吃这个”

母亲蒿了一把蒸了几个包子,哈哈,又可以吃到二十年前的美味了,我迫不及待的抓起来尝尝,可是吃起来不是那个味,马子菜又酸又涩,料是放足了,肉也放不少,吃起来却不香了。

母亲叹口气“又是化肥,又是农药,二十几年了,地里的土都变质了,再也养不出以前那么鲜嫩的马子菜了”

科技发展了,经济进步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不在缺吃少喝,肠胃都被鸡鸭鱼肉填的满满的,其实那些童年的美味还存在,只是我们缺少了品尝那些美味的饥饿。

关于美味的文章14:灶台里的美味乡愁

文/李烨

同事回东北老家过年,微信上传了数张照片,那火红的灶膛,那氤氲在厨房里的水蒸气,那弥漫在空中的烟火气,让我感觉,久违了。

一个灶台引发的乡愁占领了我整个春节假期。忽然发现,上天是如此眷顾我,给了我那样一个奢华的接地气的不紧不慢的童年。那时没有平板电脑,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朋友圈,没有写不完的作业,有的只是白山黑水,绿草蓝天,童年的欢声笑语常常穿透老屋的墙壁在乡村的空中四处飘散。

温暖的灶台,总能给人心理上巨大的慰藉,灶膛里的火苗,照亮了我们的艰难岁月,让沉重的日子展翅飞翔。无论多么贫苦的岁月,只要屋子里有了一方土灶,只要土灶上升腾出热气,日子便有了生机,生活便有了希望。

三尺灶台是母亲一生都没能离开的舞台,她在袅袅炊烟和氤氲的热气中养大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每天清晨,我都会被母亲淘米、切菜的叮叮当当声唤醒。灶台上热气升腾,一天的希望也随着熊熊的火焰燃烧起来。一捆柴、一碗米、一瓢水,让清贫的日子变得温暖而真实。母亲像魔术师,利用土灶这个简陋的道具,每天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变换出不重样的一日三餐,保证了孩子们的营养均衡。

我常帮母亲烧火,她在灶上做饭,我在灶下烧柴,乐此不疲。一把蒿草放入灶膛,空气里立刻弥漫着大自然的清香,香气中带有太阳的味道。看柔软的火苗亲吻着锅底,听母亲一边在灶上劳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说什么已不重要,不过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春种秋收等无关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母亲说着,我心里便是安稳的。

故乡的炊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是老屋升起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化成的精魂,是村庄在大地上的呼吸,是故乡上空恒久滚动的旌旗。每天放学回来,远远地看见自家的一缕炊烟扶摇而上,我便把心放在了最妥帖的地方。夕阳西下,父亲扛着锄头下山了,黄牛吃饱喝足哞叫着回来了,夕阳、炊烟、父亲和牧归的黄牛构成了一幅诗意祥和的乡村风景画。

粗茶淡饭万年香,那个简陋的承载了我一日三餐的灶台,在我的身体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让我固执而倔强地坚信,人间真正的美味不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真正的美味就在母亲守候的灶台里,带着童年的味道、乡野的味道。

多年以后,我也成了一位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经常带着孩子回乡村,吃天然的灶火饭,怀着敬畏和感恩之心走进自然,走进乡野。看见灶膛里燃烧热烈的火苗,我瘦小的女儿兴奋不已,她一会儿抱一捆柴,一会儿添一把火,忙得不亦乐乎。饭菜都摆上了桌子,她依然留恋在厨房里,蹲坐在灶台旁,不忍回来。那火红的灶膛,燃烧的火苗,映红了孩子的脸,也为她营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一刻,我见到了当年的自己。

如今,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充斥着我们的视觉空间,没有质感,少了温度,一个个灶台转化成一个个开放而无烟的现代化厨房。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不求最快,只求更快,在奔跑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忘记了来时路。乡村日渐没落,壮年都出去打工了,考上大学的都不想再回来,也回不去了,乡村已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老屋虽在,但院内已是杂草丛生,灶台还在,上面长满了青苔。我们稳固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近几十年急速衰退着。

有关故乡的记忆渐渐褪去,留在生命里的只剩一种味道,那是母亲做的饭香,连同那弥漫在空气中燃烧的秸秆与牛粪混合的味道。青春已挥手作别,留在记忆里的是一种难言的疼痛。只想用自己的笔抒写故乡,凭吊青春,却没想到,故乡背后站着一个时代。乡愁之无处托寄何止是乡村沦落的结果,它是整个时代中,所有灵魂和精神被物质冲击得无处安放的状态。灶台留存在人们心底的记忆,不仅仅是那一弯台面、一柱烟囱、一簇火苗,更是炉火映照下母亲的身影,还有那万水千山也割不断的浓浓亲情,以及骨肉相连的血脉和落叶归根的遥远期盼。

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厨房,只剩下年老体衰的佝偻身影,站在灶台边,站在院子里,站在乡村缠缠绕绕的炊烟中,浑浊的目光一次次把儿女回家的道路望穿,静默无声。

关于美味的文章15:美味的镇坪洋芋

文/杜韦慰

洋芋在镇坪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广大人民群众有较好的种植习惯和生产经验,是一种传统的优势作物,也是第二大种植作物,种植面积常年在12万亩左右,年产量14万吨。是该县粮经一体的高产、高效作物和食用精品。给当地农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又给餐桌上增添了一道无比的美味。

镇坪洋芋以其块茎小,椭圆或长筒;皮薄光滑,多黄白红紫,芽眼少浅,质地细密,滑润甜香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全票通过首都专家组评审,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于生态环境好,镇坪洋芋也长得特别好看,有长的、圆的、椭圆的,颜色有黄的、白的、红的三种,最重要的是好吃,有清脆的、绵软的、香甜的也是三种,健康、生态、富硒,防辐射、预防近视、减肥都是镇坪洋芋的特质,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适应所有人的口味,不管你的味蕾是如何的敏感挑剔,都会有你喜欢的那一款。

洋芋在镇坪人的餐桌上,基本上是一年四季不离不弃,镇坪的长寿老人很多,近视眼较少,除了灿烂的阳光,洁净的水源,温润的空气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能还与天天吃洋芋分不开。

洋芋有好多种吃法。可以说是蒸煎炸烤,煮炒炖烧无所不能,只有你想象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洋芋丝丝、洋芋片片这些家常菜系就不说了,我现在喜欢吃的主食是干箜洋芋:把洋芋煮至七分熟,放到电饼铛里加热十分钟,外焦里嫩黄金亮色,取出来即可食用。做法简单,风味独特。零食是“洋芋虾球”,把洋芋皮去掉后,放在锅中蒸煮,煮熟后倒在大盆中,用木槌砸烂,加入盐,捏成团,撒上一层小虾仁,放在油锅里轻轻一滚就可以装盘了。闻一下浓香扑鼻,让人垂涎欲滴,吃一口酥脆可口,让人欲罢不能。还有一种吃法是把砸好的洋芋泥中加入青菜丝,浇上油泼辣子,香油,蒜泥,大料水,坐下来用小勺子一小口一小口慢慢享用,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在镇坪人眼中,洋芋简直就是老天爷赐予的一个宝贝疙瘩了,在那些缺衣少食的年月,洋芋种植简单且产量丰富,可是大大的功臣啊,到了冬季家家户户没有别的粮食了但都还有洋芋吃,洋芋皮可以喂猪。洋芋还有食用方便不费油盐等特点,小时候放学回家没有零食吃,就拿几个洋芋丢在火里直接烧来沾点豆腐乳吃,那滋味真是太美妙,为儿时的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精彩,让我们现在想想都感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镇坪自然特点独特,海拔较高、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这些为洋芋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镇坪洋芋也因生长周期长,淀粉含量高,故而口感细腻。近年来,以打造农家休闲旅游食品为目标,坚持突出特色,按照环境生态化、餐饮本地化的要求,村民依托旅游建设为契机,着手打造以“洋芋宴”为主的镇坪农家乐特色,在以洋芋为主要食品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出洋芋粑粑炒腊肉、油煎洋芋、炸洋芋片、干煸洋芋丝、酸菜洋芋汤、洋芋面片、洋芋干炖猪蹄、洋芋粉条炖酸辣鸡、洋芋粉皮、洋芋和渣面面饭等系列洋芋食品,品种数量可达百余种,洋芋宴逐渐成为镇坪的一道特色饮食产业。洋芋还可以用来加工成淀粉,镇坪人叫做洋芋粉,洋芋粉可制成粉丝,粉皮,其用途更是十分广泛。所以镇坪俗语说得好:绿色生态无公害,镇坪洋芋人人爱。金蛋蛋,银蛋蛋,比不上镇坪的洋芋蛋蛋。

洋芋是镇坪人的乡愁,不论身在何处,不管吃过多少美味,但最喜欢最想吃的还是镇坪洋芋。出差在外一点菜就不由自主的要点一个洋芋菜系,虽然吃过之后又都摇着头感叹说:还是镇坪洋芋好吃啊。一个朋友在广州工作,好多年回不了家,给我打电话说想请我帮忙,我以为什么事情,原来是她想吃家乡的洋芋了,我用快递寄给她五十斤,收到后激动的都哭了。我特别能够理解朋友的感受,因为我也和她一样,每次离家久了,回到镇坪之前妈妈问最想吃什么,都是同样的答案,箜洋芋米饭,炒洋芋丝丝。真是绵绵洋芋香,悠悠故乡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