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文章

请欣赏小寒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小寒文章1:浓浓的腊八粥

文/王玲

小寒,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儿时,每当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平时冷清的街市突然人头攒动,变得异常热闹起来。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习俗,谓之腊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试想,挤在笑意盈盈的人群中,手捧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于袅袅香气中,祈祷吉祥如意,岁月静好,不失为人生一份心灵进补。

在我记忆里,那时的冬季异常寒冷,特别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每年腊月间,逢腊八前几天,妈妈就忙着上街采买煮腊八粥的材料,红豆、黑豆、红枣、黑枣、花生米、蜜枣、黄心山芋、莲子等八种食材。农历腊八早上,天不亮妈妈就起床开始煮腊八粥。妈妈煮腊八粥很有讲究,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材清洗好,煮粥前将难煮熟的红豆、黑豆先下锅煮滚后,再加其他食材及上好的籼米、少许糯米一同下锅,加足量水,用大火煮开,改小火慢吞,整个过程不离人,不断用锅铲搅拌翻滚的粥,防止粥煮糊,直到粥变得黏黏稠稠泛着细小的气泡,透出阵阵扑鼻的甜甜面面的香味才算罢休,煮粥过程需二、三个小时。

腊八粥煮好后,热心的妈妈给每家邻居都送去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她常说一颗芝麻大家香,腊八粥是个吉祥的东西,给大家都带去好运。邻居们一边吃着妈妈的腊八粥一边赞不绝口,妈妈温厚地笑着,特别开心。

那时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每家经济条件都不好,但每逢腊八,妈妈都会想方设法给我们煮腊八粥吃,带给我们浓浓的年味和无尽的欢乐。寒冬里的腊八早上,被浓浓腊八粥的香味唤醒,起床洗好脸,盛上一大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便猴急着吃,一边吃粥一边想着寒假要到了,年也快来了,满心的欢喜。吃完腊八粥浑身暖和和去上学,这是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

如今那种缺衣少食的困顿已一去不复返,儿时那种热盼腊八粥、盼过年的想法在现在孩子身上已体会不到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民风民俗变得越来越淡,腊八已很少有煮腊八粥了,但每逢腊八,便会想起那充满浓浓腊月年味的香浓腊八粥,曾带给我无尽欢乐与温馨的那个年代。

小寒文章2:水仙花开

文/彼岸蒹葭

小寒后,家里养的水仙花绽开了第一朵。满缸葱绿的叶丛中,那最先吐蕊的一朵,花瓣半开,宛若松开一半的掌,中间托举着金黄的酒盏,简净、端庄,有不可亵玩的美。初开的花,娇艳如二八佳人,容颜如玉。细嗅之,有清雅之香,云淡风轻,仿佛水洗过一样。

几日后,瓷缸里已开得繁华满眼,高低错落,蓬蓬勃勃,将一室染成浓烈的香。这时,我在屋里转悠,忍不住,常常转到水仙前,细看一眼,再贪婪地深嗅一口。水仙之香,芬芳清郁,实在让人心醉。

冬日的阳光穿过玻璃窗照进来。地板上,有植物投下的斑驳暗影,像一首朦胧诗。我做完家务,便坐进窗边的阳光里,跟花儿一道静默,安享悠闲。偶尔,端起茶盅喝一口,只闻花香,不谈过往,不住悲喜,亦不问未来。岁月荏苒,像这样美好的相遇,是值得珍惜的。我细细品味,并用心收藏。

晚上,我在台灯下读《红楼梦》。冬夜的枕边,有这样一部可以反复阅读的书,就好比鲜花伴身,不失为幸事。曹雪芹也写过水仙花。黛玉屋内一盆水仙开得正好,曹公特别书明是一盆“单瓣水仙”。这单瓣水仙,就是素来享有美誉的“金盏银台”,花蕊紧紧围拢成一圈,形成一个娇黄齐整的小金盏,下面六片洁白的花瓣颇像杯托,故为银台。这种水仙风致独绝,我一向偏爱。家里养的也正是这一种。我每隔几日便往瓷缸里续些清水,它也一直长势良好,展开的叶丛好像张开臂膀迎纳阳光,冬至后,眼见得花茎逐日高耸,顶端渐渐鼓起一颗颗翡翠的花苞,仿佛蓄势待发。忽有一日,于青葱绿叶间,一朵玉玲珑突然绽放了,好像是水仙终于憋不住,“噗嗤”一声笑了,笑得香气四溢。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植物本是有情物,植物心理学家给它们装上活性翻译机,人们发现,植物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谁说植物不解语,你瞧,它不是以最美的盛开回馈于爱它的人儿了吗?

水仙,这名字真是好,有诗意。《百花藏谱》说,因花性好水,故名水仙;《本草纲目》说,宜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水仙花志》说,此花得水则新鲜,失水则枯萎,大概初名水鲜,谐音水仙。在我看来,水仙者,水中仙女也,纤尘不染,清丽脱尘。

水仙有诸多有趣的别名。鳞茎肥大,像蒜,《群芳谱》记载:“水仙,六朝人呼为雅蒜”;茎干虚通若葱,宋《南阳诗注》称之为“天葱”;其姿风雅,元《三柳轩杂识》推崇为“雅客”……此外,它还有个别称“凌波仙子”,这雅号源于曹植《洛神赋》中有关洛水女神的传说,相传宓妃因不能与自己所爱的人结为伉俪而溺于洛水成仙,多情的诗人于是借水仙一缕芳魂,把衣袂飘飞、香风隐隐的洛神喻为凌波独立的水仙花。宋人黄庭坚有诗云:“凌波仙子生尘,水上轻盈步微月。”

我尤喜水仙的洁净。每年冬天,以一缸清水养之,几粒白石压着根须,她便一心一意生长起来,生根、长叶、开花,如此干净清楚的育养过程,宛若生命里索取不多的女子,简静、单纯,质而不俚,却有冰清玉洁之姿、香远溢清之味。或许,世间真正得道的修行者都是如此,凡俗素朴的众生相,但骨子里却有着通透的仙风禅意?水仙花安静地吐露清芬,是否在无言地昭示世人——如何尽一己之能,以最少的索求、奉献尽可能丰富的美好?

水仙花开,寒素的冬天飘荡着一缕诗意。她踏着冬日清风,给人们送来春天的讯息——如果没有水仙,冬天该是怎样寂寞荒凉呢?

关于水仙,《内观日疏》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姚姓妇人,在寒冬深夜,梦见天上观星落地,化作一丛香美异常水仙,妇人取而食之,醒来生下一个美丽女儿。此女聪慧过人,能诗善文。因而,人们将妇人食的花,称为“姚女花”。又因观星即女史星,此花又被称为“女史花”。

如果植物有性别之分,那么,摇曳在中国文化里的水仙,玉质冰肌,分明是一株女性植物呢。然而,在西方人眼里,水仙却是不折不扣的男性植物。那个叫纳西瑟斯的少年,在深山一潭泉水边,欲低头喝水时,突然望见水中有一个美丽少年。于是,疯狂的爱情立刻产生——他爱上了自己的倒影。自此,少年于泉边日夜守候,不肯离开半步,最后消瘦而死。死后,守候之地,长出一朵向泉潭低垂的白色小花,那就是水仙。

想到水仙是如此自恋男子化成,我就不禁莞尔。每每,遇着水仙一样的男子,柔软妩媚,巧笑倩兮,举手投足,自我中心,自我为大,我就轻笑着避开——实在是看不得男子的顾影自怜呀。

在我心中,还是将爱恋锁定于“水中仙女”——花梗亭亭,花朵洁白,花蕊淡黄,花香醉人,是身穿翡翠衣、凌波而来的仙女。仙女下凡,给尘世里的人们带来天堂的香气,那干净的香,我相信,是可以净化心灵的。

小寒文章3:年关又起故园情

文/王春玲

“小寒大寒又一年”,新年越来越近,空气中的年味也一天天地浓醇起来。

浓浓的年味飘荡在商场里。毋庸置疑,商家是很喜欢过年的,一入腊月,各大商场里就响起了欢快喜庆的过年歌,品种繁多的年货琳琅满目,大红灯笼高高地挂起来,吉祥的装饰、精美的羊年挂饰、镶边的羊年对联……营造出一派节日的喜庆。其实,更浓的年味从心底冉冉升起,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过年的那些点点滴滴。

鲁迅曾在《祝福》中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在乡村,新年当然是最重要的节日了。一进腊月,父母便盘算着置办些什么年货,然后,父亲就开始赶年集了,在我们的期盼中他像燕子衔泥一样把吃的用的一点点买回来。当然,最令我们欢呼雀跃的是父亲买回几张花花绿绿的年画,牛郎织女的传说,白蛇和许仙的故事,穆桂英挂帅,武松打虎……这些我们都能在年画里看见,年画买回来,我们就缠着爷爷奶奶或者父母讲上面的故事,有时候因为他们讲的有些差别,非要让他们之间互相辩个对错。

为了准备过年,最忙碌的人是母亲,她要洗干净所有的衣服、床单被罩,把家里的各种家什洗洗刷刷,还要蒸馒头、枣糕、豆包、糖三角,还要炸麻叶、年糕等各种食物。一样一样做好了,都放到院子里阴凉处的一口缸里,留着正月里待客。每做出什么好吃的,母亲总要拿一点给我们尝尝,她自己却从来不舍得吃,在我印象里,母亲是最“不馋”的人了。

俗话说:“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姑娘要花,小伙儿要炮……”在孩子眼里,过新年穿新衣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那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但过年的时候母亲总是尽量为每个孩子都做身新衣服。有一年,可能因为家里太拮据,腊月廿九父亲才从集上买了块花布,当时,村里有个裁缝店,但是人家已经关门了。那一夜,母亲一夜未睡,手工为我缝制了一件花罩衫。小伙伴们穿的是缝纫机做的衣服,而我嫌母亲手工做得太粗劣,正月初一那天我赌气不穿新衣服,也不出门。年少时想起,心里总是抱怨母亲,因为我错过了那一年精彩的高跷。等我长大了,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才懂得了母亲的一片苦心,可已是魂梦遥遥,阴阳两隔了。

大街小巷到处是浓浓的年味了,多少人盼望着回家过年,突然,我觉得自己是个无家可回的人,在乡村,女子出嫁几年后,别人问到是哪村的,多半答的是婆婆家的村名,然后补充说娘家是哪里的,等到年纪再长,恐怕把后面的就省略了。我也算是出嫁多年了,因为并没在婆家的村子久住过,一直缺乏认同感,当有人问到老家的时候,说的还是娘家那个村,可是自从母亲去世后,那个家也在我心里不是从前的家了。年关又近,有多少已经落脚城市或者正在挤进城市的人,既思念故乡,又与故乡隔阂而感到惆怅呢?

故乡是一种信仰,它总能给你一种神奇的力量,渐渐疏离了故乡的我只能到自己心灵深处寻觅。我对自己说:“我的故乡在我心里!”就要过年了,记忆里那些点点滴滴也穿过苍茫的岁月氤氲而来,最浓的年味应该是对亲人的思念吧?

小寒文章4:小寒的风度

文/王琪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寒冷的节气,是一个水冻草枯寒气逼人的日子。然而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却在冰天雪地的严冬里肆意挥洒自己的青春,抒写着小寒的风度。

寒山的一株劲松,雪枝怒展,白甲披身,诠释着小寒卓然离俗的情怀;庭前的几茎翠竹,英姿飒爽,晏然自处,讲述着小寒冰清玉洁的品质;墙角的数点梅影,香脸半开,玉人浴出,闪烁着小寒迎霜傲雪的风骨。“岁寒三友”在冰雪琼白的琉璃世界中,在霜裏雪披的无垠旷野里,如一幅不变的风景,在古人的诗韵间流淌,在今人的追寻里回转,在二十四节气里挺拔,在小寒的冰雪里妩媚。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小寒节气,时值三九,正是一年最寒冷的日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冬至加十五日,斗指癸则寒。”阳历则从每年的1月5日或6日开始。古人还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而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智慧的先人基于对大自然长时间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说。即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的一百二十天时间,五天为一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所开的花),共二十四候二十四种花信。花信风是指应花信而来的风。小寒节气有三种花信,第一花信是梅花,第二花信是山茶,第三花信是水仙,这三种花在小寒节气相继开放。当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完,人间早已是艳阳高照、姹紫嫣红的繁花景致了。然而,这繁花的景致却来自于最寒冷、最冷酷的小寒时节,真是“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吐清香”了。

“岁寒三友”是小寒节气中至美的风景、传奇的故事和报春的信使。它们装点了小寒的岁月,也感动过世人的心怀。它们让荒凉有了生机,也让孤独有了希望,千百年来流经诗里、步入画中,在婉转的琴弦上跳跃,在曼妙的舞姿里翩跹,尽现祥瑞景致,展露时代风流。青松、翠竹、梅花虽各有其性,却都有凌寒不凋的高洁。松品端衷心,竹品正人节,梅品知清韵,风雪中那一株挺拔的劲松、那几茎翠绿的修竹、那几枝鲜艳的寒梅,在凄风苦寒的逆境中不露畏难之意,在苦闷悲凉的生活中不诉消沉之音。

松、竹、梅永远是人们思齐的尺度、景仰的坐标。只有经过了人生的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那人生便变得真而又真。岁寒中,唯有那一剪松骨、半阙竹韵、数点梅影长歌盛世太平,抒写岁时风流。

小寒文章5:大寒小寒,磨面过年

文/尚纯江

俗话说,“小寒大寒,磨面过年”。

小寒刚过,就到了腊八。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随着年的脚步愈来愈近,昔日磨面蒸馍的场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小寒一过,娘就从麦囤里挖出一斗斗金灿灿的麦子来,端到当院里簸麦。随着簸箕的上下扇动,小麦被簸得干干净净。然后,娘把麦端到压水井边,开始淘麦。经过淘洗,金灿灿的小麦变得莹润如珠。

我知道,晒干后的小麦,很快会磨成雪白的面粉,变成雪白的馒头。那年月,白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所以,我总是积极地帮娘淘麦。

冬天的太阳暖暖的、柔柔的,慢慢挥发着小麦的水分。晒干麦子要经过几个太阳。在这间隙,娘到磨房联系磨面的时间,到队长那里借牲口。我们村里几十户人家只有一间磨房,要提前约订。如能借到牲口最好,那样就不用推磨了。拉磨的牲口是队里的一头驴,那头蒙了眼罩的的毛驴拉起磨来很积极,把磨拉得山响,几斗小麦很快就会磨成雪白的面粉。但是,牲口不是那么好借的,我们往往要自己推磨。

由于夜里磨面的人少,我家常在夜里磨面。冬夜,夜阑人静,万籁俱寂。磨房里,煤油灯在寒风里发出忽忽悠悠的微光。我和姐姐负责推磨,娘负责箩面。在石磨的转动声中,我和姐姐一圈圈地推起磨来,身影映在墙壁上,忽长忽短。小麦在石磨的碾压下“粉身碎骨”,变成雪白的面粉和麸皮,娘用一张箩把它们分成细细的面粉和麸皮。磨房外,月亮泛出冷冷的光,北风呼啸。磨房内,石磨声声,我们满头大汗。三星正南时,几斗小麦就变成了雪白的、散发出麦香味儿的白面了。此时,娘的头上脸上覆盖了一层白白的面粉。

蒸馍要先提酵子。娘用提好的酵子开始和面。面和好后,要让面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生发。只有发透的面做出来的馒头才暄腾好吃。面发好后,娘开始揉馒头。雪白柔软的面团在娘的手中被慢慢地揉成馒头。做好的馒头要让其保温生长。娘把家里干净的被子盖在馒头上,让馒头自然地长。做好馒头后,娘开始做大馍、馍花、枣山以及“燕子”、“小兔”。过年的规矩,要给干爹干娘及长辈送大馍,要为干儿女送“小兔”送“燕子”。

娘没有干儿子干女儿,但有八个子女。娘总是给自己的子女做几个面兔子面燕子,给俺爷俺大娘做几个大馍。面兔子面燕子的面揸的劲道,好吃。娘的手巧,雪白的面团在娘的手中很快就变成了“燕子”“兔子”,“燕子”“小兔”的头上眨着两颗用红小豆做的红眼睛,活灵活现。

我负责烧锅。烧锅用的是劈柴,火很旺,在锅底熊熊地燃烧着。娘把长好的馒头、“燕子”、“兔子”一个个放在笼屉里开始蒸馍。

一会儿,水蒸气、馍香味儿渐渐在厨房里氤氲开来。娘说,馍圆气了。就把笼屉从锅上端下来,打开笼屉。雪花般的馒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我肚子里的馋虫开始活跃,口水开始分泌,肚子咕咕地叫起来。

这时,娘在灶台上点燃了三枝香,把蒸好的大馍枣花放到灶王爷的神位上。老家的规矩,过年时不管是蒸馍、过油,还是烀肉,都要先给灶王爷上供。上完供,娘又拿出几个又大又暄的馒头,让我给爷爷送去。这也是规矩。上供后,蒸好的馒头要让爷爷奶奶先吃。即使他们不在世了,也要把馍或肉端到堂屋——他们的神位前。之后,我们才能吃。但只能一人一个,尝尝而已。这些蒸好的馍要等到过年那天才能敞开肚皮吃。那时,吃白馍是“三十吃一顿初一吃一天”,白馍是用来待客走亲戚的。小时候,走亲戚总是擓着一竹篮子白面馍。

改革后,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小麦是大囤满小囤流,白馍都吃腻了,杂面馍开始吃香。现在,街上都是卖馍的,市场上啥都有卖。但我觉得,这些馍都不是人工的,且多用酵母发面,没有娘做的好吃。但是,母亲在八四年就去世了。每想起来,一行热泪就会滑落面颊。

小寒文章6:感谢冬天

文/蔡永庆

小寒大寒时节,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寒冬。鸟儿禁不住北方的寒冷,早已纷飞南去,此刻正享受着那里的温存;还有些走不远的虫物,也于先前遁地冬眠了,如今还酣睡不醒呢!

世事难免苦难,万物适者生存。动物如此过冬也不失为一种本领,本无可厚非,却不想称道,因为总觉得它们并未去适应,只是冷风一吹,便逃之夭夭了。于是,北方大地就只剩下那些披风戴雪的寒树寒鸦了。

二九里的一天,我忽然想到都市里那片树林走走,于是裹紧棉衣冒寒出去。林子里一派萧疏,一派寂寥,犀利的北风刀刮一样肃肃而过,刺人筋骨,痛人肌肤;地上的残叶被风卷起又抛下,瑟缩着发出悲凉的嚓嚓声。我抽起衣领缓步前行,蓦然间发现眼前两排杨树紧裹了三季的草绳被崩开,散落在地下,只见那表皮下微微泛着些鲜亮的青绿,透露出一股铮铮铁骨的精神气儿。

树梢高高的擎立在阴晦的天空,根根枝条苍劲有力,利剑一般挥舞着。狂风袭来,猛烈地摇晃着它们的身体,但无论如何也动摇不了它们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像一团永远燃烧的火焰,伴随它们战胜了一场又一场严寒。冬天来了,春天定不会遥远,顶住了这最后的冬日,春天的大门就会为它们敞开。曙光在前,它们变得越来越兴奋了,风越是狂虐,它们越是充满豪情地舞蹈,就如两列欢迎的队伍,不停地挥动双手,接住风,又从容地送去,微笑着直待东风来拂。

生命需要冬天。冬天能够还你以本真,给你以静心,化你以清晰,激你以担当,让你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路上的风霜,会坚定你的信念,锤炼你的意志,丰富你的阅历,成熟你的思想,铸就你内心强大的力量。

我昂起头,走出寒风吹荡的树林。拐角处,数枝俏艳的蜡梅在路边傲然绽放,两只喜鹊正传送着春天的捷报……

小寒文章7:记忆里的小寒

文/张秀云

今冬天暖,大雪迟迟不来,眼看就要进入“三九”了,天气预报里才看到姗姗来迟的大雪,温度也很快要降下来了,“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个人们念叨了多少年的俗语,终究还是应验了。从前,正在“三九四九”当中的小寒,真的是冷啊,天和地都要冻成一块冰团了。出门的人们,无不把自己包裹成粽子样,手套要厚的,棉鞋也要厚的,就这装备,还忍不住把脚跺来跺去,仿佛一停下来,就会冻成一坨冰疙瘩。

小时候,这样严冷的天,我最喜欢灶门口。坐在灶前烧火,灶膛里的劈柴噼噼啪啪地燃烧着,通红的火苗舔着锅底,舔出灶门外,把脸烤得热烘烘的,浑身都热烘烘的。饭做好了,在尚有余火的灰烬里埋上一块红芋,饭后取出来吃时,它已经被烤得软烂香甜。

火真是对抗严冬的利器。那时候,乡亲们都会在堂屋里放一个煤球炉,架一个铁皮的排烟管道通向门楣外。炉子彻夜烧着,屋里暖融融的,热乎乎的管道把屋檐下的一片冰凌都融化了,寂静的或者雪落簌簌的寒夜,就听到吧嗒吧嗒的滴水声,滴下去的水转瞬又凝结冰,在地上形成石钟乳似的一个大冰锥。

冷天冻地里,最容易让人感念家的好。漫漫风雪夜,晚归的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遥遥听见自家的犬吠,看到那一窗桔黄的灯光,心就开始暖和起来了。待门打开,一股暖气迎面扑来,亲人争着帮你拍打身上的雪花,简直就要感动得热泪盈眶了。围坐在炉火前,搓一搓冻僵的手,捧一盏热茶慢慢喝着,说一说羁旅轶事,一家人笑叹连连,炉火盖子上烤着的花生被感染着,小鞭炮似的哔剥剥炸响,那场景,可不就是一幅现实版的长夜消寒图嘛。

三九天里,每一粒火苗都被珍惜着。印象中,黄昏饭罢,母亲会把灶膛里没有燃尽的炭火锄到废弃的搪瓷脸盆里,放进卧房,漆黑的暗夜,它带着淡淡的烟火香气,一闪一闪的红光迷蒙着睡眼,连梦都是红彤彤的。早晨醒来,总不愿意从被窝里爬出来,对此,母亲也有办法,她把我们的棉袄棉裤拿到厨房的灶火上烤热,揣着一路小跑到床头,我们快速穿上,袖筒子裤筒子都是热乎乎的。有些人家精细,会把淘牛草的荆条篓子罩在炭盆上,烘被子,烤棉衣,或者给婴儿烤尿片。这篓子,也就是薰笼大致的样子吧。白居易的“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其薰笼,只是比这牛草篓子精致一些、炭火里增加了些香料罢了。但你看看,再精致的薰笼,再香暖的环境,少了亲人,少了陪伴和爱,也只能长夜不寐,只能孤独叹息吧。

那时候,同学家里有一树蜡梅花,大雪天里开得满枝金黄,这在少有花木的淮北农村,真让我们惊异,争相邀约着跑去观看。成年后寄居城里,所见的冬花多了,并且也有了一些养植经验。水仙头如果买得早,小寒就已经开了,每年我都把它摆在鞋柜上,一开门,花香就扑面而来,养得好时,每一根叶子都碧绿如翠,每一支花箭子都亭亭玉立,不歪也不倒,花前欣赏,成就感满满。山茶颇能适应这里的严寒,种在院子里,顶着风披着雪,也能开得满枝满梢。我小时候过年,祖父常给买一种插花,很漂亮,蜡质的红花瓣叠了几层,中间有几根弯曲的长长的黄色通草芯,我和姐姐插在辫子上,感觉好得很。当年,“女孩要花,男孩要炮”是新年的标配,每个女孩头上都插着这种红的或粉的蜡纸花,多少年以后才知道,原来它就是茶花,原来茶花开在冬天。

茶花一开,新年就不远了,就又该插花了,可我早过了戴花的年纪,祖父也早就不在了。

小寒文章8:小寒大寒 又一年

文/邓荣河

凛冽的西北风犹如一把利剑,一路狂劈乱砍,直至季节的第二十四个驿站——大寒。如果说小寒是一块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那么大寒就是一种透入骨髓的冷;如果说小寒是一个疯,那么大寒就是一个寒冷至极的巅。

其实,大寒是个概念,一个一想解释就要瑟瑟发抖的概念。因此《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乙未年的岁末,冬阳的生命之火被调到了最小的极限。随着夕阳西下,肆无忌惮的寒冷便开始近乎歇斯底里地疯狂。光秃秃的山在咳,在吭吭地咳;苍茫茫的地在颤,在瑟瑟地颤;冷冰冰的河在喘,在只有上气没有下气地喘……

小寒大寒又一年。在任何时候,最无情的是时间,最公平的也是时间。在城市,或欣喜或焦急的年之韵,已经开始写上每个人的眼脸。民工们等待老板施舍尽最后一份慈善,拿着用辛勤换来的薪水打道回村,准备过年;各类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在岁末也捞它个肚大腰圆;大小企业更是争抢着演绎最后的疯狂,能加班的加班,能加点的加点……

在乡下,年的气息更是浓酽。别的不说,单瞅那些各种形状的门楣,就可见一斑——勤快的农人,早早就贴好了年味十足的对联。尽管寒冷仍是不肯轻易退出的代言,但这种冷不会太长,因为羞涩的春姑娘正在南国紧闭门窗梳妆打扮,焦急地等待着远嫁北国的那天……

是啊,“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进入大寒之后,春,是一个愈来愈亲切的字眼;暖,是幅愈来愈清晰的画。

小寒文章9:小寒的风度

文/王琪

小寒是进入一年中最寒冷时节的节点,是一个水冻草枯、寒气逼人的日子。然而,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却在冰天雪地的严冬里肆意风流,着意为娇,长歌生命的意志,抒写小寒的风度。

寒山的一株劲松,雪枝伸展,白甲披身,诠释着小寒卓然离俗的情怀;庭前的几茎翠竹,英姿飒爽,晏然自处,讲述着小寒冰清玉洁的品质;墙角的数点梅影,香脸半开,玉人浴出,闪烁着小寒迎霜傲雪的风骨。岁寒三友,在冰雪琼白的琉璃世界中,在霜裏雪披的无垠旷野里,如一幅不变的风景,在古人的诗韵间流淌,在今人的追寻里回转,在二十四节气里挺拔,在小寒的冰雪里妩媚。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小寒节气,正值数九寒天,也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而公历每年的1月5日、6日或 7日为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古人还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始雊”的“雊”为鸣叫的意思,在此时节雉会感阳气的生发而鸣叫。

小寒虽然寒冷,但却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故乡和怀抱,那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从小寒时节的一朵梅花边开始的。智慧的先人基于对大自然长时间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说,即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的一百二十天时间,按每五天为一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所开的花),共二十四候,应二十四种花信。花信风是指应花信而来的风。小寒节气有三种花信,第一花信是梅花,第二花信是山茶,第三花信是水仙,这三种花在小寒节气相继开放。当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完,人间早已是艳阳高照、姹紫嫣红的繁花景致了。然而,这繁花景致却来自于最寒冷、最冷酷的小寒时节,真是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千古警句、至理名言,就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书写在流转的节气中,交替的季节里,而我却一次次地眼拙了,只看见人间的花开富贵,却看不见一年年的落花流水。

岁寒三友,是小寒节气中至美的风景、传奇的故事和报春的信使。它们装点了小寒的岁月,也感动过世人的心怀;它们让荒凉有了生机,也让孤独有了希望。千百年来,它们流经诗里,步入画中,在婉转的琴弦上跳跃,在曼妙的舞姿里翩跹,尽现祥瑞景致,展露时代风流。青松、翠竹、梅花,虽各具其性,却都有凌寒不凋的高洁。松品端衷心,竹品正人心,梅品知清韵。风雪中那一株挺拔的劲松、那几茎翠绿的修竹、那几枝鲜艳的寒梅,在凄风苦寒的逆境中不露畏难之意,在苦闷悲凉的生活中不诉消沉之音。人与物齐,古人或炼品而种松,或慕幽而种竹,或寻雅而种梅。松、竹、梅,永远是人们思齐的尺度,景仰的坐标。

经过了人生的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那情感便纯而又纯,那人生便真而又真。岁寒中,唯有那一剪松骨、半阙竹韵、数点梅影,长歌盛世太平,抒写岁时风流。

小寒文章10:小寒正是斗鸡时

文/刘泽安

小寒来了,寒气逼人,但花信风开始吹了。什么是花信风?就是在花开的前一天,会有风来报信,风是说到做到,从小寒到谷雨,四个月,八个节气,都对应着一个花信风。

小寒后天是愈来愈冷了,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地上到处都有冰棱。那些冰棱像冬天结的果,只要有支撑的硬质东西,末梢都会有成固体的冰雪。最好看的是屋檐下垂着的冰棱,越冷的天气冰棱垂得越长,差不多要碰到大人的头,只不过一碰到,冰棱就断了一小截,齐整些了。我们孩子个子矮,要伸手才能把冰棱扯下来,拿在手上当成一把剑舞来舞去。尽管手一会儿就感觉凉透了,好像要浸入心中,但这就是真正的冬天。

在村里小学校,大家有很多办法取暖。可以在操场疯狂地跑来跑去,滚铁环、踢鸡毛毽子、跳橡皮筋也是可以的。铁环用废弃的铁弯成一个圆形,外加上一根铁钩,大家一个一个在操场上顺向、逆向满场跑,热得汗珠子都冒出来了。鸡毛毽子是用一根根不用的鸡毛理顺后用一个铜钱把它们扎在一起,踢起来有风路过。跳橡皮筋更简单适用,又好耍又暖和。

我们最喜欢的是在空地上斗鸡。弯曲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单腿作战,就这样撞过来撞过去。捉对厮杀行,两个人单兵斗也行,谁先支撑不住掉在地上就算输,输了的又弯曲腿再进行争斗。单斗完了,也可以在操场的空地上不分左右横冲直撞,撞谁都没有关系。每个伙伴都有得意的时候,一个中午短短的时间斗倒七八个同学。也有失意的时刻,自己一帮同学被人家撞得七零八落,队伍不成队伍。不过同学们从不计较,在寒冷的冬天能够相互之间传递温暖,那真的是在学校最好的时光。

天寒地冻,大人们待在家里烤火,有些也不得不到原野上弄点猪食。鸟儿也没闲着,喜鹊四处寻找着那大树上的枯枝,在树垭里筑巢孵蛋,让来年的孩子好有个窝。

小寒文章11:嫣然一笑三冬暖

文/飞云流沙

不知不觉小寒已过。人都说,小寒比大寒冷,可我分明感受到了阵阵暖流在心田涌动。

虽然数九寒天,到处是荒凉,窗外那一簇梅花却绽放得分外娇娆。不用尽力想象,眼眸已经触摸到了春天。

沿着古老的街道,走到郊外。远处,钟声驾着暖阳而来。步履中,我听到一种缱绻的音乐缓缓而起。翻开心海那一段又一段飘香的文字,我看见鲜花开遍你的芊指。

你的一声娇笑,叫醒了百灵鸟,也催开了所有的花朵。

因为嫣然一笑,我保留了所有的旧历,在寒冷的时光统览风雨多情的细节。一次小别,积蓄了无数的牵挂。重逢后的喜悦覆盖了寒意,春天的光芒在你的眸子呈现叠彩的流韵,激动的朝霞喷薄而出。那扇门虽然紧闭,却关不住暖流。不能抵挡的青翠源源不断从松枝上摇曳,霎那间,粉润的馨香温柔地撞碰心墙。

我趟过祥云之河,在新年第一场雪的清新里,等你。

无需言语,你是我生命里最温柔的全部。你知道,一定知道,整个冬日,我都会在记忆的温情里,等你。

如果文字是一枚美玉,我会用痴情雕刻一座美奂美仑的景致,小心翼翼藏在心房,用心尖最纯净的温度,暖一曲永久的春意荡漾。如果诗歌是一盏心灯,我会用执着守护善良的情愫,让明净的光线把你我前行的路一一照亮。

这个世上,只要一想到你,所有的寒冷都会烟飘云散,所有的梦境都会变成花团锦簇的画廊。也许,你会问我,这条情路有多长?请你和我一起眺望,地平线的外面,情海之上有一座神秘的岛屿,听说是神仙聚集的美丽地方。到了那里,有个月下老人会笑眯眯告诉你,沾满花香和雨露的答案,在你含情脉脉的眼睛里,也在我有力跳动的心尖上。

透过你的笑靥,我懂得了什么叫不老的情歌。想你的时候,我与一朵雪花同行,一切都那么宁静纯洁。也许这朵雪花就是开放的梦,我们在梦中赏阅冬天的情景。每一次拥抱,都是情节的过渡;每一次交流,都是芬芳的浓郁。说不完的话儿交给月光,请柔美的光芒映照暗夜,醉人的夜色啊,月亮一柔软,就躺在我的怀抱里。

优雅和纯净的精致,保留在生命的每一个节点。大片的冬韵,都变成了云彩,高高飘逸在心空。嫣然一笑的明媚牵引我,悠扬的情思快马加鞭,奔驰在山坡。你看哟,一不留神,荒野幻美夺魂的人间天堂。

铭心的渴望在眉间荡漾,温馨集合在我伸出的双臂。感觉到了吗?沾满星光的恋曲充盈我默守的小屋,舒缓悠扬的音色揭开层层深情,为你亮出璀璨的诺言。

轻松明快的音色轻扬笑意,和着愉悦的节奏,嗅闻一朵花的思念。暗香浮动的陶醉熏染情意,独韵隆冬的梅花告诉我:嫣然一笑三冬暖。

小寒文章12:年来鼎鼐饪味醇

文/胡剑锋

小寒之后,气温常在10℃以下,时有霜冻,南方进入三九严寒天气,人们在蜗居里吃着火锅、喝着烈酒,日子在凝固中度过。大寒的呼呼风声、滴答雨声再怎么肆虐,也挡不住年岁的更替,到年关了。

几个月前,农妇就把粳米糯米蒸熟,加入酒曲,放到缸里发酵;这时穿行乡间,最常见到的是农家在酿酒,你能找到“酒坛一开香几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觉。

进入腊月以后,在粤北老家,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劏鸭劏猪,晒风肠腊肉,不紧不慢地奏响过年的序曲。

乡亲的家养猪,吃的是黄菜叶、番薯苗、水浮莲、粗糠等,养上两年,肉既肥且香,肥肥壮壮的有二、三百斤就出栏了。宰的猪肉,除了自己家里留点晒腊味,大部分是卖给收猪的,养猪收入的钞票,算是家里最大的一笔收入。

劏猪是家里一年中难得的大好事。记得有一天,母亲兴奋得睡不着,凌晨四点不到,就爬起床,把两大锅水烧开。然后,请来帮忙的屠夫和左亲右邻的亲朋好友忙开了,捆猪、杀猪、烧水、烫毛、分切。不需半个钟,两扇肥嘟嘟的猪肉就平摆在案板上。厨师挑上最上等的腰门肉、切点猪肝、割点粉肠,加点芹菜、蒜苗、辣椒爆炒,一大盘香喷喷的大杂烩端上台来,再炒一大盆猪红辣椒,倒上几杯自酿家酒……一大桌人热热闹闹的围坐在一起,好了,走几杯,算是犒劳犒劳屠户和那些帮忙的壮汉。父亲把钞票储起来,一年、两年、三年……积少成多,我读大学的后顾之忧就这样解决了。

冬至前后是晒腊味的最佳时期,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来临,天气干燥寒冷,各种腊味经过风吹日晒,除去了浮躁之气,变得结实而浓郁,保存期长。如果时间早了,温度还不够低,水分过大,晒出来的腊味容易臭。腊肉选料、制作都较讲究,选猪肉时要选猪腩肉,半肥半瘦,将抹好盐的五花肉放到容器腌制24小时即可晒。腊肠选用瘦肉与肥肉七三比例搭配,切成块状或条状,加入一定比例的糖、盐、生抽、老抽、白酒,将调好味的肉条装入小肠,装实压紧,用一根根五、六寸长的粗线绑成一串、两串、三串……酿好以后,放到桶里的热水快速清洗一遍,摸上一点高度酒即可晾晒了。除了选料和制作十分讲究,腊味晾晒亦很有讲究,最适宜风干香肠的日子是气温在15℃以下的晴天,湿度60%以下,最好挂在北面通风处,不要让太阳直射腊肠表面。老家属于粤北山区,冬季霜冻腊风天气比较长,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腊制腊味。大家白日将腊味挂出来,黑夜收回去,如此往复,直至将油全部晒出外表,乃至滴到地上来,晒的时刻越长越好吃,如能遇霜冻天气,让腊肠腊肉打打霜,味道会更香。从劏猪到腌制,再到晒腊,最后诱人的腊肉便可出炉。一片片金黄剔透、香味纯正、肥而不腻的腊肉,吃上一口,那种浓郁、香醇、腊香四溢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腊肠腊肉虽好吃,但小时候生活清贫,腊肠腊肉弥足珍贵,家里人舍不得吃,一般是用来招待亲戚朋友,我只能是年夜饭才能吃上。或者是逢年做客或亲戚朋友来时,自恃年幼不懂事,跑到餐桌旁边,眼巴巴看着他们吃腊肉送酒,这时父亲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看你馋得流口水,过来,我夹一块给你尝尝。”说给我尝尝,没有说给我吃,父亲明显的意思告诉我,腊肠腊肉是待客送酒的,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腊肠,多想再吃一两块,父亲又哄着我:“去,去,去,到外面玩去,大人喝酒,小孩别碍事。”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每每想起,童年清贫日子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北风起,腊鸭香。”北风吹霜雪降时,家里人就开始忙着制作腊鸭。鸭是家里用稻谷、粗糠养大的,造型美观、鸭皮白中透黄、油尾丰满、皮薄肉嫩、肉红味鲜、骨脆可嚼、风味独特,是逢年待客送酒必备的一道美味佳肴。鸭全身各部位都可晒腊,鸭肉、鸭肫、鸭肠、鸭肝、鸭翅、鸭掌,还有我最爱吃的鸭脚包。

冬至过后,村庄房前屋后,晒楼上,阳台上,树杈上,竹竿上,屋檐下,村旁郊野,处处晒着腊肉、腊肠、腊鱼、腊鸭……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香味的腊味仿佛是人间烟火的诗意画。每到这季节,来到家乡,向阳的墙上挂着各种腊味,处处腊味飘香,充满了年的味道。

俗话说,“大人忙种田,小孩望过年。”老家荔迳石岭下,是粤北山区的一个边远乡村,这里民风淳朴,人情厚重,年味甚浓。贫穷也好,富裕也罢,乡亲都非常看重“过年”这一重大节日。小时候,对于一年吃不上几餐肥肉的馋嘴小孩来说,能在过年的时候饕餮几餐,绝对是一种享受。尽管家里穷,年货办得少,但我还是喜欢过年。临近年关,我就掐着手指,算计着离过年还有多少天,等啊等,冬至来到,离春节就不远了。

腊月间有一件很不小的事,便是为过年准备各种小食。做油糍、打炒米糕、酿豆腐是过年动听的音符,炒米糕、做油糍、制腐乳是我们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小食。乡亲们为炒米糕、做糍粑、买新衣……开始忙碌了。

炒米糕是家里年料的必备食品之一。炒米糕味道香酥可口、又甜又糯,食来香脆爽口、清甜无比。炒米糕好吃,但不好做,制作炒米糕需要一套过硬的本领,特别是煮糖时看“火候”,火候适中则成米糕,软硬适中,色、香、味俱佳;如火候“太嫩”,米糕表面湿漉漉、软糊糊,食来无香味可言;如火候过老,则如一盘散沙,无一成块,糖味荡然无存。如此说来,加工炒米糕并非人人能为,它是一门工艺。因年年都要制作炒米糕,在不断实践中学到“功夫”,所以在我们家里不少妇女都是打炒米糕的“师傅”。

记得小时候,看母亲做炒米糕,有时会出现做不成的时候。那时候母亲做不成米糕,她没有意识到是煮糖浆的技术问题,而是把责任推到灶神娘娘没有保佑好,所以每次打炒米糕时都会在灶面前点上两根蜡烛三根香,嘴里念叨着。炒米糕做好后,母亲把它用铁皮箱一层层整齐地装好,存放在厨房的二隔楼上面,需要楼梯才能上去,一来那里干爽,二是防止我们小孩子随便去拿来吃,炒米糕主要是留着招待客人的。

油糍,在我们农村有发财、和顺、团圆的寓意。小年过后,村头巷尾都能闻到炸油糍的香气。油糍有甜和咸两种口味,甜油糍面粉里加入黄糖,咸油糍单用糯米和生粉。热一锅花生油,把糯米团放进去炸到金黄色。金黄色的,白色的,寓意“金银满屋”。油糍上浮即代表已熟,最好再炸一会,等其颜色变深一些再起锅,这样更好吃。刚上锅的油糍吃起来香甜、酥脆。油糍起锅待凉下来后,即可放入缸里保存。吃的时候,使用蒸笼蒸软即可食用。油糍一上锅,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好像饿了几天一样,争先恐后跑过来想吃,母亲拦着我们,“别吃,先奉灶神!”然后,装上一碗油糍放在灶面香炉前,嘴里念念有词,毕恭毕敬地做着揖,等母亲奉完灶神后我们兄弟姐妹才能吃。家里还有一个风俗习惯,每家每户做了油糍,一定会给左邻右舍大爷叔伯端上一盘油糍,这或许是当时增进彼此感情最纯朴的一种方式。平时叔伯兄弟、邻里之间难免有一些误解和矛盾,只要互相端上一盘热乎乎刚上锅的油糍,似乎默认所有误解、矛盾过往不究,一盘油糍泯恩仇。油糍也不是天天可以有吃的。亲戚来了,蒸上一小篮油糍,暖一壶家酒招待来访客人;父母亲走访亲戚,油糍也是必不可少的礼品。

油糍种类繁多,圆油糍、扁油糍、油锅(一根根长形的)、豆角苏、苏饺、猪糕圆、豆饼、铜勺饼……我不太喜欢吃甜的油糍,喜欢吃一些香香辣辣的,如豆饼、铜勺饼、猪糕圆等,其中猪糕圆是我的最爱。记得小时候我便对母亲说,等我长大以后,过年做年料我就专做猪糕圆,至今全家还经常拿这事来笑话我。

豆腐乳更是家乡冬至后必做的一种独特小食,有“东方奶酪”美誉,豆腐乳醇香浓厚,口味鲜美,增进食欲,既可以单独食用,也可用来烹调风味独特的菜肴,如腐乳肉、腐乳牛干脯,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一个下饭菜。腐乳因与“富裕”谐音,故有“富裕”寓意。豆腐乳的制作程序也不简单,准备好豆腐,取一能密封的容器,垫上稻草,将沥干水分的豆腐切成小方块,均匀地码在上面;然后遮上保鲜膜盖盖密封,让其发酵,过一周左右,将发酵好的豆腐在白酒里过一下;最后在拌匀的粗盐、五香粉、辣椒粉中打个滚就可食用了。

小时候放学回家,没有菜,装上一大盘饭,从罐子里取两块豆腐乳,和着饭一搅,就能把一大盘饭吃个精光。前些天我和几位同事在单位厨房吃工作餐,席间摆满几大盆鸡鸭鱼肉,同事们却索要腐乳,人们对豆腐乳的偏爱一直没变。好些生活在珠三角的人士或外出打工村民,上班返程时总要携带些家乡出产的豆腐乳。他们往往把带去的腐乳分送别的亲朋好友,让大家高兴一番。其实,豆腐乳这东西既平常也不值钱,乡亲们之所以珍爱它,我想,那是因为它蕴藏着家乡的味道:有思念,有依恋,更有怀旧的情愫。

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乡亲吹响了过年的号角。

过年吃腊味,似乎是千百年来家乡人们达成的默契和共识,那一碟碟腊味,一盘盘年料,里面蕴寓着山区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也有着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乡亲把喜庆、吉祥、团圆融入团年饭之中,让它散发浓浓的“年味”。

浓浓的乡音、乡情、乡俗渗入香醇的“年味”里,悠悠荡荡,历久弥新,让我眷恋回味。过年了!

小寒文章13:人间小寒

文/乔兆军

小寒裹着寒冷气息,一路小跑着过来,和我撞了个满怀。小寒,小寒,如果呼唤,便有了咀英啜华的感觉,总觉得能化解空气中些许寒意,会生出一丝暖来。加个“小”字,有种娇小玲珑的气质,就如同小雪,有楚楚动人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小寒”:“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意思是小寒节气还不是太冷,要等到大寒才算冷到了顶峰。其实,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俗话说:“冷在三九”,小寒恰在三九前后,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孩提时,每逢小寒来临,北风刺骨,冷意逼人,那时我们穿得单薄,学校环境也简陋,小伙伴们便自制火炉,放在教室后排成一排,以备御寒。下课后,男孩子通常做的游戏是“挤油油”,中间两人靠墙根站定,两边的小孩向中间挤,力量越大越好。若是积雪满地,我们更是在场院里打雪仗、堆雪人。这样当然不觉得冷了,而且头上还会冒热气呢。女孩子则聚在一起跳绳、扔沙包、踢毽子、跳房子等。

小寒前后,正是“踏雪寻梅”的好时节。梅迎霜傲雪、冰肌玉骨,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唐代诗人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深山遍野寻梅,并说:“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在这个时节,开放的还有水仙,水中仙子何处来,翠袖黄冠白玉英。水仙花色素洁,每一支花箭子都亭亭玉立,诠释着小寒卓然脱俗的情怀。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寒时节,家家户户开始杀猪、宰鸡,忙年货。

小寒虽然寒冷,人们却可以把它变得温暖。冬日里,关上门窗,寒流、喧嚣、一切芜杂都被关在门外。窗外寒气逼人,窗内却暖意融融。小火炉飘着淡蓝色的火苗,火炉边有一壶酒,火锅里煮着一锅肉。父亲面前的一杯茶,在暖融融的室内,汤色嫩绿澄清,温润如玉。我们不紧不慢地说着话,日子变长了,生活变慢了,沾染了烟火气息,温暖而生动。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从养生角度说,小寒天气寒冷,宜食暖性食物,以补益身体,防止寒邪入侵。这段时间,宜每天早睡晚起,适当室外活动。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就温远寒,特别要注意头、背、足的保暖。

小寒到了,年味更浓了,腊八节已偎依在小寒的怀中撒娇。过了小寒,就是大寒,过完年,就该立春了,日子像赶集似的,匆匆而过。撩开小寒的门帘儿,就看到了春的影子。正如元朝诗人王寂所言:“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蛾儿雪柳风光。”也是,小寒来,阳气生,万物向阳而动。小寒,涌动着一股细小而入心的暖流。

小寒文章14:踏雪寻梅

到了小寒和大寒这两个节气,感觉这冬天的日子就有些难熬了。在这万木萧条中,我发现院子里那一丛丛似立似卧的腊梅在寒风中怒放了。靠近花丛,香味浓的很。待到风吹过时,香味又淡了许多。

腊梅也叫黄梅花、香梅,属落叶灌木。花期从11月到第二年3月,总有花儿给人欣赏,加上立春之后,春梅、红梅也纷纷开放,这就有了梅花争艳的早春!

现在许多公园都种植梅花让游客欣赏。梅花开放在不同的地点,就有不同的感觉。

那种静静的开放在公园某个地方的梅花,怎么看都似那大家闺秀,偶尔披风撑伞在寒风中绽放它的俏丽身姿。

在野外山坡上盛开的梅花,恰似那刚刚出嫁的村姑,正在回望自己的娘家,冻红了的面颊任山风吹,飞雪打。

那种老房子的墙头开放的梅花,特别耐人寻味。不同的老房子,伴随着开放的梅花,就有不同的感觉和韵味。

就说农家院子吧,不可少的是那堆放的锄头、秫秸以及给鸡鸭搭建的草棚。若你了解农家人,就知道他们骨子里的那一份浪漫也会在他们种植的花草树木上体现,当然就少不了梅花。大雪纷飞中,院子里的梅花披一身白雪,枝条散漫的四处延伸着,只顾着出进忙活的农家人,看到开放的梅花偶尔也会在花前站立一会儿,会心的笑着。抬头再望那高高的伸出围墙的一枝梅,谁会说他不懂“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意境?

有着岁月痕迹的四合院,大多坐落在繁华闹市。一个院子住一家人的,那是有身份的人家。那种几家人住一个院子的,后来都叫大杂院。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大杂院,这样的老院子一般都在房前屋后种有花木。梅花、丁香、石榴是常见的。院子里的男男女女,每天都自自然然的出入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大院。如果遇上大雪纷飞的时节,院子里家家窗子都用纸糊的严严实实,屋内生上火炉子,主人在屋里看书下棋,喝茶打瞌睡。原本热闹的院子,雪天里寂静起来。只有那伸出墙围的梅花枝条被大雪压的吱吱响,仿佛在招乎那有意踏雪寻梅的人。那一刻,张臬的“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的诗句似乎随着大雪压梅的吱吱声,飘入踏雪寻梅人的耳中了。

梅花和雪如果相伴而来,带给人的是无尽的遐想。那种大雪纷飞中山坡丘陵上成片的梅枝上红梅点点,不由的会想起“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的诗句。

近些年,也许是气候的原因吧,梅花开的时候总看不到有那纷飞的大雪相伴。冬日里的阳光照着艳丽的梅花,干巴巴的,总感觉缺少点儿什么。那句“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的诗句也不时的闪现在脑海中。特别是文人墨客,在赏梅时,缺少了纷飞的雪花,似乎无从下笔,也难以吟诵。

是啊,梅因雪活,梅雪相依,我们才能看到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点点梅心散发出梅香暗自飘的世界呢!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去上海住在延安饭店,因为时值寒冬腊月,出出进进时发现延安饭店的后院一大丛腊梅正在盛开。那几日上海气温异常的寒冷,萧萧冷雨很快就变成了纷飞的雪花。飞雪中我来到饭店的后院,看到的是腊梅的枝条上落满了洁白的雪花,晶莹剔透的腊梅花儿在纷纷落下的白雪中更加脱俗俊逸,呈现出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的动人景象。

面对梅雪争春的绚美意境,不知怎的就想起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绚美而又热烈勃发的青春,心中生出丝丝惆怅,也就不由自主的走上前去,在飞雪中跟梅花合影。

人到一定的年岁,容颜退却,心境也改变了。懂的了梅花虽然在风雪中绚丽异常,但仍然要面对花无百日红的结局。

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谈不上有王冕这样的情怀,但这话也说到了人的心里。想想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虽然再也回不到青春年少,但在内心是否还能保持那一份青春色彩?

小寒文章15:美味砂锅头

文/曹乾石

“小寒”节气一过,进入“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严寒季节,下班后走在寒风凛冽的街头,心里最渴盼的,回到家里饭桌上有一个热气腾腾的砂锅头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开荤吃鱼肉是件稀罕事,萝卜、白菜是餐桌上的家常菜。后来家里日子渐渐好转了,餐桌上的菜肴也丰盛起来,母亲也变着法儿显示她的烹调手技。特别到了冬天,母亲从街上买回排骨、爆鱼、肉皮、豆芽、大白菜等物品,荤荤素素放进一个大砂锅里,寒冷的冬天里,吃着热腾腾的鲜美可口的砂锅“大杂烩”,实在是件最暖心的事儿了。

母亲做砂锅头有讲究,她先把放入砂锅的食品洗净加工好,然后把排骨和鸡肉剁成小块,放上适量的水,倒入砂锅中用文火慢慢炖煮,当排骨、鸡块在砂锅里翻滚时,就可将切成小长条的肉皮放进锅里,同排骨、鸡块一起慢慢炖着,待到排骨、鸡块发出香味,有些酥烂时,再往锅里加入豆芽、大白菜、香菇等。待排骨、鸡块熟透了,再焖它一刻钟,砂锅就可以端上桌了。香菇的清香,豆芽的鲜嫩,白菜的娇艳与排骨鸡块的醇厚交融在一起,怎能不令人口舌生津呢?

如今生活富裕了,冬天吃砂锅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砂锅头里的品种也丰富了很多,对于鸡、肉、鱼、蛋这样的大众“花旦”来说,几乎所有的素菜:萝卜、白菜、豆腐、海带、干丝……不管什么,与鸡肉鱼蛋一锅炖后,滋味都会变得更加鲜美;而这些果蔬在吸收了荤菜的油腻后,鸡肉也变得更加可口入味了。即使再挑食的人,也能在砂锅里找到自己所爱吃的美食。

不知是受母亲的影响,还是贪图省事,我也爱做砂锅头。寒冷的季节里,我喜欢静静地坐在厨房里,听菜肴在砂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心里感到特别的舒坦安宁,当我将一锅热气腾腾的砂锅端上餐桌时,心里更是充满了幸福。是啊,对一家人来说,鲜美可口的砂锅,养胃,润肺,暖身,更养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