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饺子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饺子的文章1:泪是爱的墓志铭

今天冬至,是吃饺子防冻耳朵的日子。同事拉着我去超市直蹦湾仔码头,呼呼啦啦挑了一小车,顺便买了一包旺旺,今晚上准备夜战,就算是世界末日,也要清醒着离去。

同事挑了一瓶红酒,我不禁微笑,觉得结过婚的女人很优雅。曾几何时,我为自己是个自由人而倍感骄傲,但这段时间我真的觉得有些难过。回校后先到同事家里去,刚一开门,一阵香味飘过来,我不禁咽了咽口水。那位哥哥已经煮好了鹅块子,房间收拾的特备干净,等着老婆回来。我想如果我是个有家的女人,我一定会很幸福很幸福。

同事跟我聊天,告诫我一定要有耐心等那个对的人出现,我噙着泪拼命地点头。前两天一位姐姐安慰我,要学会快乐,好好对待自己。我想我真的给大家一个抑郁而悲苦的印象吗?其实不是,我现在特别感谢生活赐予我的幸福。虽然跟很多人比起来还是很寒酸,但我真的很满足。有的人可以站在高高的枝头玩味草根一族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出生成就了他们的优越感,那些,我不羡慕。不管多么富裕,都应该谦虚;不管多么贫穷,都不应该卑贱;富,不是错,穷,不是罪。所以,我不祈求富二代出现,我不羡慕高帅富的垂青,我要的,只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只是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还那么在意他的生活?难道我还在爱着他吗?还是我不甘心孤臣孽子的寂寞?为什么生活中的一点点动静就会令我痛心疾首的回忆那么多的过去?我尘封的那些记忆,就此发破封印,万般折磨我的身心吗?

那个夜雨滂沱的晚上踽踽独行的女子,倔强如冬梅;那个西风肆掠中瑟瑟发抖的女子,哀怨如秋水。

我知道他并不是很好,我知道他已经永远不属于我。我知道跟那位姐姐比起来,我什么优势都没有。她比我学历高,皮肤白,家庭条件优越,而且他们曾是初恋情人。可是爱情啊,不能这样衡量的,不是吗?纵是我只是一颗小草,我也向往着春风,阳光,雨露。但是当我看到他看她的那眼神,真的很恨不曾逼迫自己修炼做一枝玫瑰。我当然不会做什么王子灰姑娘的美梦,所以我含泪祝福他们,我要自己学会宽容。那时候,我恨他,咬着被子发誓:今生今世永远不原谅他。如果未曾爱过,我不会有任何伤心;而一旦真心爱上一个人,岂是说放就放的吗?伟大的心甘情愿的让爱,只是说给他听,以便他不会觉得我小气吧。不得已的温柔贤淑,不得已的大方得体,含着眼泪摁着痛苦说,感谢你曾经对我的爱。何其残忍?

时光飞逝,人生如白驹过隙,在流水的侵袭下,爱淡薄了,恨也消散了,只剩下无言以对,形同陌路。日子总是平静的,因而也是平淡的,不允许人们生离死别,不允许人们多愁善感,不允许感伤嗟叹,不允许解读红尘俗世。但是终于还是明白,有些人,一转身就从此与你无关。

明白这句话时,我的心,莫可名状的痛。人生中的过客,始终是要擦肩而过,最终变成你不是我的谁,我也不是你的谁。我曾经梦想一袭纯色的衣裳,凉亭古道边等候着你。在那金黄色的铺满落叶的道路上行走,也许在路的那头,你也正缓缓地走来,世界在那一刻停止,地久天长。然而,地球并没有停止转动,你我相视一笑,各自前行而去。

遇见一个人,又成为陌路,留下的是什么?不能想,不能碰,不能回忆,不能忘记。

一潭清泪,成为爱的墓志铭。

关于饺子的文章2:饺子

文/mark0242122

妈妈喜欢包饺子,而我只喜欢吃,不愿意动手参与。妈妈几乎每次都兴致盎然,不亦乐乎的忙前忙后,包完煮熟后坐在边上看我们吃。

小时候我也爱吃,经常很期待能吃到热乎乎的香喷喷的饺子,但后来吃的欲望逐渐降低,而且包饺子的工程太大了,和面剁陷再擀面皮,实在是浪费时间,也越来越没有兴趣,到后来甚至非常排斥了。我总要问妈妈:为啥又包饺子?

妈妈几乎从不解释,也不听我的劝阻,没人帮忙,她就自己做。这种状况几乎持续了跟妈妈在一起的所有日子。

高中时离家去县城读书,每个月回次家一次,妈妈除了包饺子,还做辣椒闷子,后者是我最爱的食物,且迄今为止,没有谁能做的比妈妈做的更好吃,或许,里面有妈妈的味道吧。但是饺子,已经排除在我的美食之外了-我很少再吃饺子。不过,每次去探望妈妈,他几乎毫不犹豫的立刻包饺子,而且早就准备好了。

无论我在外面读书还是工作后,每个五一,十一,其他预料中应该回去的日子,妈妈都要包饺子饺子,虽然填饱了肚子,但也吃得厌烦,吃得无奈,我真的不想再吃饺子了!这种抵触的情绪,断断续续的一直伴随着我。

妈妈和爸爸后来从农村搬到辽中县城,住进楼房里,没有农活不用那么操劳了,但她劳作的习惯依然保持着。在我印象里,她把劳动变成了包饺子。我高中离开家,到后来工作就很少再回去,写到这心里也是酸酸的很惭愧的感觉,偶尔回家也会在早晨四五点左右,被妈妈剁饺子馅的声音吵醒,她辛劳的一天已经开始了。就为了吃顿饭,何必这么辛苦起来这么早?况且,又是我不爱吃的饺子。

妈妈就是闲不下来,总有很多活干,不过在我吃饭的时候,妈妈就坐在对面看着我吃,偶尔会问这问那,实在没话问了就说:吃点,再吃点。现在回想起来,很温馨的情景,甜甜的感觉。现在妻偶尔也会像妈妈似的在旁边看着我吃饭,内心里温暖的流动只有家人才能给予,也只有在家里才能体现。

三月份的时候,妈妈爸爸再一次搬家,住到了我附近,妈妈很开心,而且有帮手了:全家一起上阵:包饺子。妈妈热情高涨,不时的指挥我们干这个干那个。这几乎成了每个周末的经典节目。

这是久违的天伦之乐的感觉,充实,彼此依靠。没有什么困难能阻碍和分隔我们。

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因为妈妈的时间不多了,她已经日渐憔悴,终于步履蹒跚,最后干脆一卧不起--肺癌彻底击倒了她。要不是这场病,要强的妈妈也不会搬来我们身边。

为了照顾妈妈,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会包饺子,像妈妈以前一样,挨个通知:过来吃饺子。妈妈伏在桌边,常常是微笑地看我们吃,他也会努力的自己动手吃--但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妈妈开始还能自己把饺子夹起来送到嘴里,慢慢的只能把饺子夹在空中,眼睛紧紧的盯着,在我们的协助之下才能送到嘴里。再后来手也无法抬起来了,妈妈最后完全瘫痪了,我一直觉得这是易瑞沙药物的副作用,反复找医生看,也没有结果。

我们对妈妈一直隐瞒病情,她也从不问,清醒的大部分时间里,经常吩咐妻和弟妹:包饺子,让他们回来吃。

我不参与,也不抵触了,让妈妈做她喜欢做的事情吧。这时候我也发现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吃饺子,是非常和谐温馨的画面,为啥我以前对比没有体会呢?

我平时奔波在工作中,娶妻生子,买房还贷,满脑子都是如何赚钱养家,无法停歇。或许直到我们步入中年了,对生活的感悟更真切了。

饺子是个桥梁,亲情才是纽带!或许再妈妈质朴的思想里,吃饺子的时候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妈妈走了。闲不住的妈妈终于停下来了,她或许去天堂包饺子了。而我以后还会吃饺子,只是不再有妈妈的味道了。

关于饺子的文章3:包一顿春天的饺子

文/刘开太

那天是国际志愿者日。早上8点半,我和老妈就来到了敬老院,推开餐厅门一看,哇,好多穿着紫色马甲、围着白色围裙、戴着头套和口罩的阿姨,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呢。我像她们一样“全副武装”,投入到包饺子的行列中。

好吧,我得承认不太喜欢那个马甲,因为背后有五个大字:巾帼志愿者,而我是个男生!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包饺子。我找到一张没人的桌子,桌子上摆着一大盆饺子馅儿、一大盘饺子皮和一个盖帘。要包完这么多饺子可是个大工程!我马上开工,可能是因为有段时间没有包过饺子了,第一个饺子包得有点儿像只东倒西歪的小老鼠。不过我很快找到了感觉,饺子包得越来越漂亮,有点像胖胖的可爱小猪了。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不大一会儿,那一大盘饺子皮就被我解决掉了。

负责擀皮的志愿者又给我端来一盘饺子皮。这时门外进来了一个叔叔两个阿姨,看我这儿就一个人,他们就过来了。我挺高兴,觉得他们肯定是高手,结果一看,他们包的饺子皮外头还有馅儿呢……我真是无语了!原来,我和之前来的那些阿姨才是真正的主力。一想到敬老院里有200多位老人,我们至少要包5000个饺子,而且要保证老人11点开午饭,我就再一次快马加鞭,提高了效率,很快,一排排完美的“小元宝”整齐地摆在了盖帘上,并且越来越多。而我身边的三位“高手”还在研究如何让饺子里的馅儿更多……

厨师奶奶走过来,审视了一下我们包的饺子,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包得不错!比他们仨包得好多了!”我说了一声“谢谢”,哈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包饺子的任务终于完成啦。

妈妈告诉我,早上的那些阿姨,是包饺子巾帼志愿队的,她们每周都去给敬老院包饺子,已经坚持六年了。我想,北方人在春节是一定要包饺子的,我一定和巾帼志愿队的阿姨们一起,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包一顿春天的饺子!

关于饺子的文章4:一碗饺子

文/拒绝1897

冬至前的一天,异常寒冷,我想着中午炖些骨头汤给母亲暖暖身子,早饭后便寻思去超市买食材。不料,街上偶遇一多年不见的老友。两个汉子,四目相对,端详半天,终敢确认,在一阵大笑声中熊抱数分钟之后,老友热情地拉我去他家喝茶。在烟雾与茶香间海阔天空地神侃半晌之后,老友显然意犹未尽,眼看将至饭点,相邀把酒言欢。我这才想起母亲还在家中翘首以盼我的骨头汤,连忙到老友楼下买了一份炒菜、半斤酱牛肉及一份饺子飞奔家中。母亲对牛肉和炒菜显然不以为意,倒是对那份热腾腾的饺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我:“这一份饺子得七八块钱吧?”——短短一句话问得我眼泪差点流落……

母亲那一代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共和国同龄人,几乎全部是在困苦中出生、在磨难中成长、在无奈和茫然中匆忙老去……他们那群人是艰苦奋斗的绝对典范,用一生的坚守,将节俭和朴素发挥到极致。拿母亲举例,一年四季食用的几乎都是最最便宜的应季菜,且剩饭剩菜总是不舍倒弃——当然,对儿孙例外。母亲极其不喜欢外出就餐,除了偶尔一顿三五元钱的早饭。在她看来,下馆子就意味着极度的浪费。虽然这么些年都过去了,我们姐弟三人对此都颇为不满却也渐渐习惯,但时至今日,再回想起母亲的那一句问话,我依然倍感心酸——母亲对饭馆价格的记忆,显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似乎扯得远了一些,还是说说饺子吧。我想,母亲从内心深处应该是极度喜爱饺子的。我总感觉,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她的前半生里,一碗饺子的意义远远胜于今天的一顿海鲜大餐——这只是其一,还有其二——母亲最拿手的美食就是盘饺子和包子馅——这是各方群众早已公认的,也是有史可证的!我还是回忆几件趣事来证明吧……

1997年初,年少的我曾随父亲有过一次远行,途径山西时,父亲的一位朋友请我们在太原一家据说很有名的面食馆子吃饭。席间,父亲尝过饺子之后立皱眉头,对那位叔叔说:“这饺子,和你嫂子做的差远了……”我永远记得那个场景,那叔叔略显尴尬地回应:“以后有机会,一定尝尝嫂子的手艺……”

也是许多年前的一天,父亲、母亲和我在家刚刚吃过午饭,一远房表哥恰巧来访,母亲连忙下了最后两大碗没吃完的饺子,表哥也不客气,一个不剩全部下肚,完后看那样子似乎还能再来一碗。父亲忙唤我去街上买了两个烧饼夹卤肉,却不想表哥吃了两口之后再也咽不下去了……时隔多年以后,表哥还一次又一次的在给我解释:“那一次在你们家,我一直以为我还没吃饱,吃了卤肉以后才知道是因为饺子太好吃了……”

还有一次应该是前年吧,母亲得知姐姐和我要去探望哥哥,便匆匆忙地蒸了几笼包子让给哥哥带去。在路上,虽然包子已经渐渐冰凉,但我那一贯挑食厌食、极难伺候的外甥女,还是一口气吃了好几个,一边吃还一边感叹:“这包子怎么那么好吃啊……”那一幕,让我和姐姐哭笑不得,却不知,若干年之后,等她长大了,是否还会记得曾经让她陶醉的外婆的味道?

其实,母亲的饺子馅料非常普通。因为90年代父亲那场几乎要命的大病之后基本不食肉类,我记忆中母亲为父亲准备的饺子都是素馅:韭菜、鸡蛋、豆腐、粉条以及葱姜蒜,仅此而已,但做出来就是一个字——好吃!与外面街头餐馆的比较起来,同样一类食料,完全两种感觉。早年间,我也曾好奇地观察过母亲几次——每逢要做饺子之时,母亲往往都会忙碌一个上午,备料、盘馅、和面、包制……工序繁杂,却一个都不能少,通常直到饺子出锅,母亲问一声:味道怎么样?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后,母亲才会长舒一口气,疲惫的脸上也会展现出会心的笑容。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母亲亲手做的饺子与街边店相比,多了一份浓浓的爱。朴实无华的母亲从不在言语间表露,但在一锅又一锅热腾腾的饺子里,已经无私的将爱播撒给她的每一位亲人,对长辈、对伴侣、对子女、对儿孙那无限的爱……自然,对于这些,那位叔叔、那个表哥以及尚处豆蔻之年的外甥女,只怕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印象中,每次从南方回家,母亲都会做上几顿饺子。前些年,问都不用问,每次等我在外面疯够玩够之后,回到家总会有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在桌子上等着我。而这几年,尤其是父亲离开以后,每次回家,母亲总会问我:今天吃饺子吧?而我,总是一脸不屑地回应:费那劲儿干嘛呢?依稀记得,母亲总是怅怅然离去……现在想来,我似是已经伤了母亲……无数次……

母亲的想法其实应该很简单,用她最拿手的美食,和她最爱的人分享,这是一种平凡却伟大的幸福……或者,她一直在等着那一刻幸福的到来,每次从我离家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在等待。等待的过程漫长、索然而煎熬,夹杂其中的更有无穷无尽的牵挂和惦念——我虽然无法全然领会,但可以想象得出。因为,父亲离开以后,母亲就再也没有可以一同分享的人了——哪怕,只是一碗平淡无奇的饺子。而我,却一次又一次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母亲那近乎乞求的邀请……

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竟然是那么的残忍——虽然,我现在身处远方,但闭上眼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副画面,那是母亲独自在家中的一日三餐:早上,半个馒头、半碗青菜、一碗稀饭,经常是头天晚上剩下的;中午,一碗汤面条,这不是南方那种各式各样食料精心烧制以后的汤面,而是北方人最常见的中午饭——葱姜爆锅后加水烧开再下面,面将熟时扔进几根青菜,最多再炒个鸡蛋加进去,简单无比;晚饭,同早!日复一日,千篇一律!偶尔的一天,母亲也想吃顿饺子,算算日子,还是等儿子回来吧,老了,一个人实在犯不上折腾——母亲的心都在我的身上,对她自己,凑合而已。而我,在外花天酒地胡吃海喝返家之后,还总是习惯与家中的同学朋友醉生梦死,却从不曾理会母亲的那份苦心,更不懂珍惜与其相处的那些每年都极为短暂的日子……

一个声音反反复复在耳边回响:真该亲手给母亲做一碗饺子了……虽然,这些年也经常给母亲烧菜做饭,却唯独没有做过北方人最为看重的饺子。仅仅是因为我不会发面和面吗?我突然想起来,前些年在南方没有钱的那些日子里,也同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们一起亲手做过饺子,有羊肉馅的、鱼肉馅的、牛肉馅的、甚至海鲜馅的,隐约记得我们那时候都是去菜市场买的饺子皮——原来,饺子馅其实我也会盘,只是不屑于为母亲做一碗;原来,母亲真的被我完全忽略了……

当我正在计划着春节归家后务必要自己动手盘饺子馅的时候,远在鹏城的丫头打来电话问我干嘛呢,我答非所问:想吃饺子了。丫头爽快邀约:赶紧来深圳吧,我请你去沙县小吃享用蒸饺,管够……我去年买了个表——在那些就连冬至、除夕甚至是春节都不舍给饺子一席之位的南方人眼里,是万万不能理解北方人对饺子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感情的;就像电话那头那个刚刚告别校园、依然天真烂漫的小丫头,绝对无法理解一个饱经沧桑的不孝子对一位伟大母亲的那份深深的感恩和愧疚……

关于饺子的文章5:肉核饺子

文/王春玲

三十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除夕,雪人般的大姑父出现在我们家,给我们带来了“肉核饺子”。如今想起,有暖暖的感动萦绕心间。

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里,家庭主妇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可是挖空了心思。年夜饭的饺子馅基本就能体现这一家的生活水平。记得那时候,我们家平时的饺子馅是萝卜,有股淡淡的怪味。大年夜的饺子馅才舍得用白菜的,还会多放一点油,肉是不敢奢望的。那一年,我的大姑刚刚嫁到了十几里外的一个大村里。大姑的公公是头脑活络的人,已开始“偷偷摸摸”地做点小生意,光景比一般人家要好一些。就是那年的除夕,我的大姑父顶着弥漫的风雪,给我们送来了“肉核饺子”,在那个年代无异于山珍海味啊!

正月里大姑回门的时候,我隐约知道了更多关于“肉核饺子”的事。年前,大姑的婆家召开了“家庭会议”决定大年夜吃“肉核饺子”,我的大姑又兴奋又难受,因为她念想着自己的爹娘一辈子也没吃过“肉核饺子”。大姑偷偷地拿了一些,赶在除夕早晨天亮前送到娘家,挂在了门环上。那时候没有电话,无法事先告诉家人。而且,按照乡下的风俗,出嫁的姑娘过了腊月二十三就不能再回娘家了,所以大姑只能悄悄地来去。后来大姑的公公婆婆知道了大姑“偷送”饺子的事,傍晚的时候又让大姑父送了些来。也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并没见到大姑送的饺子,也许是让起得更早的人拿走了,也许是让狗叼走了,我们只吃到了大姑父送的“肉核饺子”。

寒冬腊月的天,十几里的路要靠脚一步步地量过,大姑是趁天不亮匆匆来去的,大姑父是在无比忙乱的除夕干完了很多活后赶来的,又顶着那样的大风雪。当然,更可敬的是大姑的公公婆婆。大姑偷偷地把饺子送回娘家,虽是孝心可嘉,可在她婆家看来无疑是“吃里扒外”,“胳膊肘向外扭”啊!不想她的公公婆婆却给予了那样的理解和宽容。

如今,那段岁月已渐行渐远,大姑的公公婆婆也都已作古。而人到中年的我,却突然感受到了那些贫寒年月里来自亲人的温暖。

关于饺子的文章6:春节与饺子

文/尹荣方

茅台称为国酒,若套用国酒的说法,饺子大约可算“国食”了。作为中国人,可说地无分南北东西,馄饨、饺子是没人不知、不食的。饺子与馄饨,形状有所不同,大体说来,南人多包馄饨,北人喜裹饺子。古代称馄饨的,大约就是饺子。颜之推《颜氏家训》说“馄饨”如弯月,指的应是饺子。不说馄饨,作为天下通食的饺子,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众多“饺子民俗”,尤其是春节,饺子成了必吃的节日食品。

古人吃饺子,要在除夕之夜,即子时,此时“一夜连两岁”,所吃饺子,也因此叫“更岁饺子”。馄饨、饺子象征阴阳不分的“混沌”,包容着混沌神话的主题,旧岁消失,新岁到来,咬嚼馄饨(混沌),象征着凿破混沌,时令与世界重新开始,新的时空创辟了。

新年礼俗多关乎开辟创世,但后人对其初义已多不解,这且不说。而新年食饺子习俗所包含的祈神敬祖,神人同庆的内涵也渐被人们疏离,让人感觉有些遗憾。话虽如此说,礼失而求诸野,有些偏远的地方,仍存用饺子等食物供奉祖先神灵后再食用之俗,人们相信吃了这样的饺子可获神佑。有些地方节日之饺子,分荤素两种,荤饺子家人食用,素饺子用以供神,取意一年肃(素)静、平安。春节供神或用米线、年糕,我有个学生,是闽南人,说他们那里春节要用米线煮鸡蛋、外加红枣等供奉神灵祖先,祭拜后家人分食,叫“吃欢喜”。江南很多地方春节用年糕祭神,然后分而食之。苏州一带将糯米糕叫做“撑腰糕”,意思是吃了这种糕可获神佑,能致身体肥健也。

祭拜天地神灵,为了祈福,各地饺子食俗,仍多存此意。北方地区人们常将钱币包入饺子中,食得者被认为能交好运。上海人除日包馄饨,叫“包财”。河南一些地方将饺子与面条同煮,称“金丝串元宝”,吃饺子也就称为“填坑”、“填穷坑”了。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北京元旦,家家包饺子(满洲人称为煮饽饽),富贵人家暗用金银、宝石藏于饽饽中。近代以来,更有以枣子、花生、糖块包入饺子的,希冀生活甜蜜,得享长寿。或将饺子包成麦穗形,是祈祝来年丰收之意。

有些地方传说包饺子意味着把一年的烦心事、灾难事都包在里面,含有送祟的意思。山东一些地方要在包好的饺子上放桃枝,也是取驱邪之意。叔伯妯娌平日喜欢吵嘴的,家中就包两个“对合”的饺子,叫包“和子”,寓意“包管和和气气”的意思。所以饺子不能煮破煮碎,因为那就意味着“破碎”,是不吉利的。北方有些地方,除了除夕,初五也要包饺子,称为“捏小人口”,寓意保佑不受小人的诽谤中伤。

春节饺子等的上述神奇功能,盖因春节饺子作为神享食品,乃是神圣之物,所以春节的食饺子,也具有不凡的意义,人们相信通过食饺子使人神沟通,人敬奉神灵,神灵则护佑人。河北等地,春节早上煮饺子不能数数;而东北不少地方,正月初二(也有初三、初四的)有“送神”习俗,也要煮饺子,称为“送神饺子”,饺子的神圣意味,在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从前节日食品具有神圣性,节日以及节日食品让我们进入慎终追远、神人共在的悠远的世界,它们拉近了我们与天地自然、祖宗神灵的联系;有利于人们增进家庭、家族甚至社会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它们模塑着我们的心灵,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然则传统的春节用饺子祭神等习俗,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视之,它们大体是值得传承的。

关于饺子的文章7:煮饺子的乐趣

文/贾玉新

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据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饺子面馅儿结合,口感香醇,老少皆宜,几乎人人喜欢。更因有着吉祥的寓意,所以成了中国人过年过节时的必备食品。民间有“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语,足见人们对饺子的喜爱程度。虽然饺子很普通,但是在煮饺子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方法不当,要领不对,或火候没有掌握好,煮出的饺子不是破皮儿,就是露馅儿,既影响外形美观,又影响口感。因此,不经意间,如何煮饺子也成了家庭厨房里一门不见经传的学问。

谈起我学煮饺子还得从四十多年前在部队当班长时说起。那时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班长管训练,副班长管生活。煮饺子属于生活范畴,自然就是副班长的事了。1975年元旦,连队包饺子,各班包各班的,炊事班只管烧水,各班自己派人去煮。我班的副班长是个四川人,他们老家吃“抄手”(东北叫馄饨),不兴吃饺子。他带着两个战士煮的饺子几乎都“破”了,全班只好跟着吃“片儿汤”。饺子没吃成不打紧,问题是影响了全班同志过新年的兴致。有了这次教训,以后连队再包饺子,我都会和副班长一起去煮。虽然我比副班长强不到哪儿去,至少我还记得母亲煮饺子时常说的“盖锅煮皮儿,开锅煮馅儿”“开锅三遍水”之类的话。几次下来,还别说,我和副班长煮饺子的水平真都有了提高,破皮儿露馅儿的很少见了。

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由于我家里“领导”是厨房高手,煮饺子的事儿基本用不着我,久而久之,我在部队练就的那点煮饺子“功夫”也就生疏了。前几年从工作岗位退休以后,除了读书写作、健身旅游之外,我还喜欢上了下厨房做饭。尤其在煮饺子方面,我可下了不少功夫,每次煮出的饺子都圆满肚胀,利爽不粘,饺子汤清清亮亮,深受家人喜欢。不自觉间,我成了家里煮饺子的“大拿”!自然,家里包饺子的频率也大大提升。这给我的退休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和惬意。

煮饺子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事情,其实不尽然,做起来还真有不少说道。火候不到,皮儿生馅不熟;煮过火了,又会太软不挺实;搅动不当,容易黏锅,皮儿破馅儿露,成了“片儿汤”。通过几年来煮饺子的实践,我品味到,要想使煮出的饺子不破不粘,挺实利爽,包心圆胀,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在开水里适当放一点食盐,增强饺子的耐煮力;二是饺子下到锅里要及时用笊篱或勺子按一个方向推转,不能反向搅动;三是水开后,需点上适量冷水,如此三到四次。待到饺子全部鼓胀时也就煮好了。

去年冬至,家里老人孩子三十来口子,聚在我家围在一起包饺子。虾仁馅儿的、韭菜鸡蛋的、白菜猪肉的、酸菜羊肉的,包了几帘子,好几百个饺子。煮饺子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我的肩上。我也雄心勃勃、当仁不让,正想在这么多家人面前露一手呢。于是,使出全部煮饺子的功夫,精心操作,连着煮了四锅不同馅儿的饺子。这些饺子也真给我争气,一个破皮儿的也没有。四锅饺子煮完了,饺子汤还是那么清亮不混浊。一大家子老老少少边吃饺子边看电视,其乐融融,无不夸我的饺子煮得有水平。我虽然忙出了一头热汗,看到大家吃得这么开心,心里头那个美呀,甭提了!

关于饺子的文章8:饺子就酒 越吃越有

文/庄学

腊月的最后几天,还有个重要的任务非我莫属:剁饺子馅。斯时,街坊门洞,处处可闻砧板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过年的氛围也就越来越浓。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居民饮食里必不可少的内容。说到砧板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记载着过去的一个故事:旧中国,底层百姓穷,过年即是过关。有户人家,丈夫到除夕晚上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当家的女人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不知明天如何过年,又怕自己家中安静惹人笑话,便拿刀斩空砧板,随着噔噔噔的声音,眼泪潸潸地落……如今,吃饱已经不是问题,平时想吃饺子就吃饺子。可是过年吃饺子,却有着庄重的仪式感。

剁饺子馅,需要穿上厨衣,如果再戴上一顶白色的厨师帽,大厨的模样就出来了。那边白萝卜切片在火上煮着,这边把肥瘦三七开的肉切片,饺子馅过肥不符合养生,过瘦吃着“柴”。一次战友盛情款待,吃的就是全瘦肉馅的饺子。嘿!那个“柴”劲儿,便只有多喝酒少吃饺子了。

肉馅剁着,开始有点散,后来渐渐成型。剁的时候,左九刀,右九刀,刀刀见肉,肉糜上就布下了网格状。剁饺子馅,还需要心绪宁静,剁出来的声音嘈嘈切切,如流水淙淙,极有节奏,极美!如果在室外听到这家的砧板声节奏混乱,像雨打芭蕉,要么这个人情绪不佳,要么这家人有了不和谐的音符。

剁肉馅,免不了要沾刀。我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加适量的葱花一起剁,既不沾刀,又不呛鼻。这个诀窍是我父亲告诉我的,轻易不传人。

荤馅素馅各自列队完毕,该调馅了。父亲调馅,一般喜欢用高汤。饺子馅里加入适量高汤,用筷子或者勺子顺着一个方向打磨,使高汤与馅高度融合,结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有人说,高汤多了,稀了,咋办?父亲有办法,取出些许面酱放进去,妥了!

在调料的过程中,我就想,在数千年的面食传播发扬过程中,是先有饺子还是先有包子?想得头疼。也许是哪位面点先辈,如杜康酿酒般遗忘了一团面,不久面却发酵膨胀。于是就有了发面。我由此考证出,一定是先有硬面的饺子,然后才繁衍出发面的包子!不然,春节饮食大戏的庄严仪式中,饺子何以独占头筹?

如今的饺子花样百出,不同食材不同味道的饺子馅,不同颜色的饺子皮,组合成威风的饺子阵。据说,有的酒店有了不重样的“百饺宴”,琳琅满目,丰富至极。但是在我们家,过年的饺子一定是白萝卜馅的,因为从我的爷爷的爷爷开始,过年吃的都是白萝卜馅的饺子……

打了皱褶挺着肚腩的饺子一个个出锅了,我们吃着饺子就着酒——越吃越有。大概祖先们就是希望如此吧,有吃有喝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民以食为天嘛!

关于饺子的文章9:一碗乡愁

文/江初昕

北方过年吃饺子,而在我的家乡,过年必须包烧卖,那是过年必须吃的。只要吃了烧卖,才有过年的气氛。都说美食最能唤醒远离家乡的人对故乡的思念,那碗飘香的烧卖,就成为漂泊在异乡游子心灵最温暖的记忆。

先把面粉用清水和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薄,面皮要擀成纸一样薄,有透明状,擀好后叠起切成十厘米的正方形。做烧卖的原料为白豆腐、冬笋、香菇和鲜肉这几样。豆腐切成丁块状,冬笋和香菇切成碎末。和在一起,放入食盐、味精搅拌均匀,鲜肉亦为小块状,用黄酒、食盐、酱油腌制一下,使其入味。

包烧卖时,拿一块面皮托着手心,用调羹挖一勺馅料,再用筷子夹几块鲜肉,筷子顶住馅料,左手顺势把面皮归拢,筷子抽出,用三指使劲一捏,这叫“束腰”,包烧卖的技巧全在“束腰”上,“束腰”不能太紧,但也不能太松,应该留有一点小口子。太紧汤汁难以进入;太松,又会露馅。因此,拿捏的劲道全掌握在这三个手指上。包好以后,往桌上一撴,烧卖就站立了起来,一排排齐刷刷立在桌上,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般。

桌子上摆满了,就开始上锅蒸了。将烧卖码放在竹屉子上,放进大锅里蒸。大火蒸至半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出锅了。蒸熟的烧卖通体透亮,能清晰的看见烧卖里面的馅料。把蒸熟的烧卖凉在竹匾上,放置于通风口风干,接着又蒸下一锅。过年期间,各家都要走亲访友,家家户户都要做不少这样的烧卖,除了招待客人外,就是方便自己吃。

吃的时候,在碗里放入酱油、葱花、味精、猪油、食盐,锅里的水烧开,用勺子舀出开水至各碗中,使其食盐猪油融化,接着,将烧卖投入锅中,等烧卖浮起,用笊篱捞出放入碗中,随即洒下刚垛碎的猪油渣在汤面上,汤面上泛着一圈圈油花,透亮的烧卖加上青翠的葱花,端起碗用调羹稍搅拌,顿时香味扑鼻,令人垂涎三尺。

过年时候包的烧卖同样是我记忆深处的乡愁。我刚参加工作那年,交通还不是很便利,回家过年,因为下雪,没有乘坐上开往乡村的班车,我只好冒着风雪,徒步走了三十多里山路,赶到家里,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年夜饭早就吃完了。当我像个雪人一般的出现在家门口,全家人都惊呆了。父亲立即迎了上来,帮我卸下背包,脱去身上的外套,拂去头上的积雪。母亲飞身钻进了厨房,一会儿功夫,一碗热气腾腾的烧卖送在我的手上。我本是饥肠辘辘了,看到眼前这碗香气四溢的烧卖,我拿起调羹一阵狼吞虎咽。母亲怜爱的站在身边看着我吃。三下五除二,一大碗烧卖就见底了。母亲见势又转身去了厨房,不久,又是一碗滚烫的烧卖。

其实,前面那碗也许是太饿的缘故,不知其中滋味。到了第二碗的时候,我才慢慢的品尝,味蕾里慢慢唤醒家乡的味道,浓浓的乡愁在这热气腾腾的碗里,化成了满满的情思,永记于心怀。

关于饺子的文章10:饺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广雅》一书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平度人称饺子为“箍渣”。在当地土语中,把形容穷日子“吃糠咽菜”的话说成“吃渣咽菜”。这里的“渣”,就是“馇”小豆腐用的野菜或菜叶子之类的“渣”。做小豆腐叫“馇渣”,那么,穷人家吃不起肉饺子,以“渣”为馅,把“渣”用面饼“箍”起来,这便是“箍渣”俗称的来历。这样,还要美其名曰“素饺子”。有道是“好吃不如饺子”,平度的“箍渣”,却留下了穷苦老百姓长年累月食不果腹的辛酸记忆。如今,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饺子也成了家常便饭了。

关于饺子的文章11:家的味道

文/芦景

谈起饺子,实在是一种很熟悉的食物了。北方人大都喜欢吃饺子,无论多大年纪,也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提起饺子就觉得亲切。北方人喜欢饺子,像是酒徒好饮,墨客喜吟,或许平常时间不总想起,但到了年关节至,最是让人想起的还是饺子。

小时候有段时间住得离姥姥家很近,我和母亲就总是过去吃饭。姥姥自己一个人住,平日里的食谱大多朴素,总是一两盘素菜而已。然而每次听说我去吃饭她都特意去买肉买菜,有时候连着几天没有过去,她就包了饺子等着我来吃。等到我真去吃的时候,还没吃完一盘她就念叨着我母亲去给我再下一盘。或许是吃得太多,小时候其实并不觉得饺子好吃,以至于后来听母亲说要去姥姥家吃饭,竟有些不情不愿地样子了。

我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也不例外。姥姥的儿女众多,到了我,就有了整整四个表哥。我和年龄最小的那个表哥住得最近,关系也最好,因为他比我大了五岁,学习又好,从小到大我一直很敬佩他,他也很喜欢我这个小表弟,总是带我去玩。有时候想起我,他就笑呵呵地来我家,给我送来几本书或一些好吃的。但我们的关系也不总是像表面上这样好,在我的记忆里,最早的一次矛盾就来源于饺子。

记得有一次偶然间听到母亲和表哥的母亲,也就是我的三姨聊天。三姨笑着说表哥之前向她哭诉说姥姥不爱他,每次都给表弟做饺子吃,却很少给他做。天哪!听到这话我几乎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怎么想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事,在我的心里饺子绝不是什么美味,更谈不上什么爱或者不爱之类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和表哥在一起时说话总有些小心翼翼,总觉得是自己夺走了表哥的饺子,不忍在他面前提及这两个字。

现在想来这早已不是什么大事,我和表哥的关系也没有因此产生一点隔阂。但我还是记住了这件事,可能是因为这是我最早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去维护,也可能是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和表哥产生不能言语的间隙。

来到大学之后,离家一千多公里,想家时总会想起些味道——奶奶做的面条、姥姥包的饺子,还有妈妈做的一切的家常便饭。

北方过节时总要吃饺子,亲戚朋友一整天都会像监督一样问你吃没吃饺子。前一段时间立冬,因为课业太忙,忘了去饭店吃一顿饺子。到晚上才想起来冬至了,去翻翻聊天记录,竟然一整天也没人提醒我该吃饺子……

饺子啊,在家里吃的是福气团圆,离家在外,吃的就只是饺子了。聊以自慰尚可,要是真吃出几分滋味,才知道什么算是乡愁。最近总是想起小时候姥姥每次给我包的饺子,老人家一辈子勤俭节约,到晚上若是没什么事,连灯也舍不得开,早些时间只有过节才舍得多买些肉。一顿饺子,对那时的我而言或许只是一餐吃腻了的饱饭,然而对她来说却真像是过节一样的高兴了。餐馆的饭菜虽好,可总不比一顿饺子吃得出家里的味道。以前我不懂,现在终于也吃得出这种味道了。实在万幸,虽然时光一去不回,但姥姥的身体还尚好。

关于饺子的文章12:包饺子

文/徐思佳

今天,妈妈说要包饺子,我喜出望外——我终于可以自己包饺子喽!

我拿起一张饺子皮,放上馅儿,再把皮对折起来,我用力地捏呀捏,不好,饺子馅儿被我从“肚子”里挤出来了!我手忙脚乱地拿起另一张皮盖上去,又接着捏。糟糕,馅儿又从另一边跑了出来,我赶紧又拿出一张皮补了上去……就这样,凑合着包好了第一个饺子。瞧,它挺着一个“将军肚”,仿佛在笑话我呢。我不服气地开始包第二个。这一次,我吸取了教训,少放了一些馅儿。捏合时也很小心翼翼,结果却包出了个“瘦子”,站都站不稳。再看看爸爸,他包得又快又好。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爸爸。就这样一遍﹑两遍﹑三遍……我终于学会了包饺子。看着出自我巧手的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饺子,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吃饺子喽——”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了一个热乎乎的饺子,吹了吹,三口两口就吞下了肚,啊!真好吃!

今天,我不仅学会了包饺子,还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不怕困难,仔细琢磨其中的窍门,这样才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关于饺子的文章13:立冬时节饺子香

文/荣红娟

立冬时节,田野里已几乎没有了什么农活儿,一家人也不再鸡啄米似的忙碌。于是,母亲便有空闲时间庆祝立冬节气的到来,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为全家人做一顿饺子。

为购到新鲜的食材,做一餐可口的饺子,父亲往往都是匆匆吃过早饭,推起自行车,把我放到后座上,一路颠簸到街上,与集上的那些小贩“斤斤计较”。

在家庭经济支出方面,父亲是比较吝啬的,为能减少开销,他不辞辛苦,又在家里的小菜园里种植许多种类的菜蔬。因此,他到街上只需要买一些肉。

父亲在一家肉摊前停了一下,用眼瞟了一下案板上的肉,摇摇头,随即转向另外一家,辗转数家后,他最终在一青年的肉铺前驻足,或许父亲认为,青年人做生意经验不足,说不定更容易讲价。

青年嘴很甜,张口叫道:“叔,来割点肉啊?这些都是今天的鲜肉,买些回去包饺子吧,保准好吃!”父亲脸上露出将信将疑的表情,试探般地问道:“多少钱一斤啊?”

“都是挨边庄的,不可能多要,市场价,六块钱一斤。”

“哪有这么贵,说个诚实价。”其实,父亲并不知道肉价,因为家里平时很少买肉,但他很聪明,无论小贩说什么价格,父亲都要压低一些。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价格都快被压到小贩不愿意卖了,父亲嘴角微微一笑,只好善罢甘休,终归是父亲如愿。

父亲拎着肉,带着我,风尘仆仆地回到家。

母亲在家里早已择好韭菜,擀完面皮。她把肉放进温水里,浸泡一会儿之后,重新洗了洗。母亲是做家务的一把好手,把肉平放在案板上,一手操起菜刀,厨房里传出“噔噔噔”的剁肉声。声音平息之后,母亲把切碎的韭菜撒到肉馅上,撒进一小勺盐,又搅拌一阵儿,使盐充分浸入饺子馅里。

这个时候,母亲吩咐我到灶膛前去烧水,她和父亲则开始包饺子,一家人分工合作,其乐融融,不时开开玩笑,笑声充满整间厨房。等到他们包好饺子不多

时,锅里的水也烧开了。母亲把饺子下到锅里,用勺子搅拌几下,防粘,嘴里还念叨着一句关于饺子的谜语:“南边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

她拿出来勺子和碗,准备盛饺子。锅里的水沸腾着,都快要把锅盖掀起来,母亲看火候差不多了,手疾眼快,一手掀起锅盖,一手抄起漏勺,盛出香喷喷的饺子。

第一碗总是属于我。抱着满满一碗饺子,我屁颠屁颠地跑出厨房,母亲还在身后心疼地喊着:“我的孩儿来,慢点儿。”

立冬时节,万物收藏,我也要把当年一家人在一起吃饺子的记忆珍藏,放在心底,永不遗忘。

关于饺子的文章14:冬至饺子香

文/张永生

冬至,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冬至大如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迎接马上就要到来的“数九寒天”。每当这时,小时候跟母亲包饺子的情景总会浮现在我眼前。

小时候,刚进冬天就盼望着冬至,那个年代生活艰苦,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冬至的前一天,母亲就会早早地起来,到菜市买回肉与蔬菜,回家后把菜摘净洗好摆一旁晾干水分备用。然后把肉切成小块,在砧板上用刀将肉块剁成肉泥,边剁边加上葱、姜、蒜、料酒、酱油等作料。肉馅剁好后,再拿过菜来一刀一刀仔细地切碎。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便开始和面,最后把菜与肉混合在一起,放入清油、盐、味精、鸡蛋等调料搅拌均匀。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又擀饺子皮,我则在一旁尝试着包饺子。

第一次包饺子时,看着母亲拿过一张饺皮,放入一些馅。像变魔术一般,转眼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模仿母亲的动作,但笨手笨脚地总是捏不成形。母亲手把手耐心地教我,按照她所说的程序,我终于包出了第一个饺子。虽然不是很像,也站立不起来,但总算是面与馅裹一起了。都说熟能生巧,此言果然不虚。随着数量的增加,我包的饺子越来越好。饺子不仅能骄傲地站着,而且外形美观,背上还有一些细微的褶皱,像穿着一条漂亮的百褶裙。母亲见我进步神速,自然是喜出望外,对我赞赏有加。在母亲的认可下,我越干越起劲……

包完所有的饺子后,围在炉灶旁,看着一只只白胖胖的饺子上下翻滚,香气扑鼻而来,馋得我直往肚里咽口水。端着煮熟了的饺子,狼吞虎咽地吃着,感觉特别香,因为这毕竟是自己劳动的成果。后来,我又学习了和面、调馅等工序,到此为止,一整套的流程全部掌握。还记得那时候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母亲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后来慢慢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妈妈和我说的玩笑话。

以后每年的冬至,母亲都会拌上一大盆我们最爱吃的馅儿,围坐在桌子旁,一边说着笑着,一边包着饺子。一家人共同围着那面团儿、那馅盆儿、那擀面杖、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饺子,多少亲情、多少温馨渗入其中,平平淡淡中透着美满、甜蜜和幸福,每个饺子都是那么香。冬至里吃饺子,更多的是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家的温暖,小小的饺子包住了希望,包住了美好的未来。

岁月流转,当年那个围在母亲身边包饺子的我如今已变成了背井离乡的游子。堆积的情感沉淀在心里,总会在不经意间奏响生活的最强音。又是一年冬至到,又是一年饺子香,当年对吃饺子的渴盼,早已化作了对乡下老母浓浓的思念。母亲思念的琴音已在这个冬日里为我捎来了别样的关怀,而我相信,自己的牵挂与问候定会随那一缕北风,飘向不远的老家,祈愿我的母亲永远康健……

关于饺子的文章15:难忘那年的饺子

文/赵利勤

初二下学期,我特别贪玩,成绩直线下降。父母和老师都想尽了办法,可收效甚微。父亲对我失望至极,说不管了。只有母亲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劝我,可我对母亲的话也只是阳奉阴违。

到了初三,我的学习更跟不上了,有好几次我都不想上了。母亲再三劝说,我才没辍学,心想把毕业证混到手算了。

那年过年,我们在屋里看春节晚会,母亲在厨房包饺子。一会儿,母亲进屋说:“我今年在饺子里包了一个二分的硬币,谁吃到了,运气一定是往年的两倍!”我听了,顿时来了精神,说:“我好几年都没吃到包钱的饺子了,今年我一定要吃到!”哥哥姐姐不服气,都说:“看你那样儿,就会玩儿,能有好运气吗?”“吃饺子又不是学习,我学习不如你们,吃饺子可是靠运气的,不一定不如你们!”我毫不示弱。

“好了,好了,你们别吵了。明天吃到饺子再说!”母亲笑着说。

晚上,我因为看电视睡得晚,第二天一早,等我洗完脸,一家人都端上碗开吃了。我急忙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饺子,大口吃起来,生怕包钱的饺子被别人吃着。母亲说:“别急!慢点儿吃!”可我依然狼吞虎咽地吃着。突然,我听到咔嘣一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咯了我的牙,我慢慢地把它吐在手心,一看,真是一枚明晃晃的二分硬币!我高兴地把钱举起来,说:“妈,你看,我吃到钱了!我吃到钱了!”母亲笑了,说:“这叫‘有福不在忙,没福跑断肠’。今年双倍的好运气是你的了。”

“他能有什么好运气?”姐姐说。“今年考上师范学校啊!”母亲接过姐姐的话。“就他?”姐姐斜视着我,一脸不屑。“我怎么啦!你别瞧不起人!你们吃到过钱,我也吃到过;你们学习好,我也会学习好!”我几乎有些愤怒了。

第二天,我就开始复习功课。开学后,我更是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谁来叫我也不出去玩,就连爱看的电视也不看了。终于,在那一年的8月,我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母亲看着通知书,高兴地流出了眼泪,说:“你知道正月初一那天你为什么会吃到包了钱的饺子吗?”我傻乎乎地摇摇头。母亲说:“包了钱的饺子总是沉在下面的。”我一下子明白了,母亲是故意把那个饺子捞在我碗里的。

那年吃的饺子里包的不是钱,而是母亲一颗伟大的爱心啊!

关于饺子的文章16:冬至的饺子

文/郑恒萍

谚语说:冬至大如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俗语说: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吃完喝完过大年;先生说:今年冬至不值班,下班回家吃饺子。

冬至的饺子,代表了一个节气,一种风俗,一种期盼。而冬至的饺子,要用羊肉来做馅。

羊肉,最好是新鲜的。最好是内蒙古羔羊,来自内蒙古大草原,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没有任何污染,没有狼群的窥探,没有疾病的困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样的羔羊肉质鲜美、香嫩可口。所以最好吃的羊肉,都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吃着碧绿的青草,沐着和顺的微风成长起来的。羊肉的肉质里,蕴含着暖暖的日光,饱含着晶莹的露珠,储存着丰富钙铁镁磷钾、钠锌铜硒锰,明肝明目壮身体,驱寒驱湿驱疾病,暖心暖胃暖肚肠。总之,食这样的羊肉,实为俊杰也。

这样的羊肉,才是上等的羊肉,才是御寒的羊肉,才是冬至包饺子的羊肉。这样的羊肉,从内蒙古大草原千里迢迢来到你的餐桌,汲取了日月的精华,草原的瑰宝,牧民的深情。羊肉给予了你温暖、营养,你给予了羊成全、涅盘,与你是一种缘分,与肉是一种给予,自然界的生物链在人与羊之间衔接的浑然天成。

馅料也是需要精心选配的。羊肉最好是五花肉,肥瘦相间不腻不柴。配菜可以选用芹菜或茴香。制作的时候,将选好的羊肉按肥瘦比例搭配剁成肉馅,芹菜去叶去茎,用刀细细的剁碎,去除水分。然后调制调料,花椒油、老抽、香油、盐、味精若干,按照比例与剁好的羊肉芹菜搅拌在一起,细细调至均匀。

面要提前和好,放在盆子里,最好放在太阳下晒一个小时,要那种足足的暖暖的阳光,面才会懒懒的膨胀,懒懒的醒好,中间要不断的揉搓至匀,直到面揉起来啪啪脆响,用手揪起来带着一声声沉闷的回音,这样的面就可以包了,劲道、有韧性、弹性十足。

擀皮是先生的活计,我只负责包。我包的饺子皮薄肉大,放在笼屉上像一个个挺着肚子的将军,活泼、俊俏、又威风凛凛,一片片,一堆堆,像白色的方阵,在那里鼓着圆鼓鼓的期待,等待着我们的检阅。

煮饺子自然也是一门学问了。水要烧到沸腾,然后放入饺子,用勺子不断的沿着锅边搅动,要轻轻的、慢慢的,不动声色的,不要让饺子知道你的意图,不然它就会粘上你,稍不留意,它还会裂开嘴巴向你咆哮,即便灌入满肚子的汤汤水水也在所不惜。等到饺子小脸亮亮、肚子圆圆,浮出水面的时候,就可以稍稍的偷偷懒,可以少搅拌几次,只需要给他们冲冲凉水就可以了,当再次沸腾,再次冲凉之后,饺子就可以出锅了。

当一盘冒着蒸腾的热气,闪着贼光光、亮晶晶的饺子放在餐桌上时,所有的味觉、嗅觉、视觉彻底被打开,胃像开足了马力的二手车,奔突着、跳跃着、翻腾着,在飘散的香气面前,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贪婪、急促、迫不及待。然后,一个饺子如囫囵吞枣般,进去了;第二个饺子如猪八戒的人参果,又进去了,甚至没有吃出味道,直到第三个饺子,在唇齿边逗留了那么几秒,哇,好香好香耶!

当盘子空空,锅儿空空的时候,摸着滚圆的肚子,打着一个接着一个的饱嗝,才感觉出羊肉的鲜美、稚嫩、润滑,才感觉到芹菜经过葱姜蒜以及老抽调和之后的香味。这种香味,只有饺子才有,只有冬至的饺子才能吃出这样的味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