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日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周日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周日的散文1:麦香缕缕,粽香飘飘

文/紫夏浅荷

周六、周日,照常上班上学,为给端午节一个小长假。七天的工作日,仿佛长了些,儿子也叫嚷着,“快熬出头了,还有一天”看他掐着指头算,不禁哑然失笑,现在的孩子把上学当做一种负累,恨不得上两天,放五天。

想想自己小时候,恨不得天天上学,把上学当做一种乐趣。或许是生活条件所迫吧,那时不像现在的孩子,有这么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仿佛离开了学校的乐园,假期并不能带给他们什么有意思的事儿。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在假期里都要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挖野菜,割芦草,总之是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农活的。

我自小跟随外婆长大,被娇宠惯了,习惯了疯玩不着家,根本就不想帮助大人们做一些事情,更厌倦看着小我四岁的小妹,觉得她是个跟屁虫,妨碍我跟小伙伴们玩耍。不过麦收的假期还是蛮令人期待的。就是这样的季节,六月的风把一潭麦浪梳理成金黄,沉甸甸的麦穗上淌着丰收的汗水。

天微微发亮,父母就起床,去田间割麦,那个年月没有收割机,纯手工劳动。当我们一觉醒来,明晃晃的太阳早已晒得屁股疼。父亲继续在地里劳作,而母亲却已经给我们烧好了早饭。平时我们姐妹几个都懒得起床吃,不知要被母亲嗔怪多少次,才不得不慵懒着起床。而只有割麦的这几天,我们才会乖乖的爬起来,争相去灶膛边抢母亲用余火烧熟的麦穗。

针尖似的锋芒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了光秃秃的麦粒缱绻在麦秆上,这是那种长在地边没有熟透的麦子。母亲总是捡回家来,给我们烧成‘美味’。拿一个簸箕把烧好的麦穗放进去,找一个木板似的东西来回搓捻,再轻轻一颠,那些裹着麦粒的麦皮便乖乖的飞出去,只剩下圆滚滚,还有些青涩的麦粒静静地等着我们去享用。

抓一把,使劲吹吹,一仰头,全部放进嘴里,咀嚼起来,满嘴生香,说不出的诱人滋味。小时候的那种感觉,现在还真的很难形容出来,觉得比儿子吃麦当劳还要幸福吧。

端午节总是跟麦收混肴在一起的,麦收要抢收抢种,记忆里对端午节的印象就模糊生疏了些,好像小时候不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偶尔母亲记起来,便给我们煮几个鸡蛋聊作节日佳肴。有印象端午节是吃粽子的节日,仿佛是后来,大概三十年前吧。那年麦收连绵多雨,根本无法去田里割麦。母亲有了空闲,便去村西的鱼塘边摘了些大片的苇叶,父亲称了几斤江米,家里有老家带给的红枣和花生。一切都准备停当,母亲就坐在堂屋里包粽子,米是要提前泡好的,好像苇叶也要事先拿水弄一下。先把苇叶旋转成陀螺状,再把枣和米,花生之类的小心放进去,然后上面的叶子再折过来盖住,最后用一根线绳捆绑好,一个三角体的粽子就生成了……

经过母亲一上午的忙碌,中午时分,缕缕粽香早已绕梁。忘记第一次吃粽子是什么感觉了,只记得自己那时吃撑了肚子,想想,该是香甜粘稠,又泛着丝丝叶片的清香吧。似乎是从那年起,记忆里有了端午节的概念,有了吃粽子的欲望。再后来,母亲忙起来,也会时常忘记,不过等到麦收过后想起来,也会给我们美味一回的。

……

“妈,端午节放假我们去哪玩儿啊?”儿子打断了我的思路。

“哦,随便你了”我还沉浸在童年的麦香粽甜里,没有反应过来。

……

儿子嘴里嘟囔着,好像在做端午节的出行计划。我定定地看着他的一颦一笑,心里不觉泛起丝丝涟漪。现在的孩子对吃这个字眼已经没有太大的感觉和欲望了,仿佛假期就是用来休闲娱乐享受的。

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幸福吧。但是,六月,依然会麦香缕缕,粽香飘飘。

关于周日的散文2:午后的阳光

文/傅彩霞

周日,爱人去加班,女儿赴琴行,家里剩下我独自一人。原本热闹喧腾的空间,突然静寂下来,只有午后的阳光灿烂地照进来。慵懒地倚靠着布艺沙发,斑驳的影子印在房间的角角落落,增添了我的安详与静谧。

时光静止停滞,冬日阳光满室。细碎的光,窗外斜照,照亮的水仙花,如喇叭吹响,骄傲绽放,似告知冬天即将过去,春天马上来临;长寿花丝毫不甘落后,元宝绿叶浓烈地挤挨在一起,含苞欲放的小红花,争先恐后,零星盛开,散布如星;红掌、金枝玉叶、杜鹃、吊兰……不染尘嚣,安然生长。鱼缸里几条红鹦鹉,悠闲地游来游去,波澜不惊,不知疲倦,它们是最后的胜者。

午后的阳光一寸寸地侵占空间,把蜗居的巢,刷成明亮的暖,把枯萎的心,涂成了恬淡的绿。

静止的时光,流淌的记忆,悠远的思绪飞向流逝的岁月。也是这样的午后,我与父母休闲在家,母女有说不完的悄悄话,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滔滔不绝,时而凝思不语,浓淡总相宜。永恒亲情,定格遥远的追忆。

梦幻N年以后,我与先生已行至耄耋之年,与成家的女儿女婿和外甥短暂相聚。也是这样的午后,可爱伶俐的小外甥拉起我们沧桑的手:“外公外婆,我们一起做捉迷藏的游戏。”

“好,好,好!”乐颠颠的一对老夫老媪,佝偻的身影,随稚嫩的声音,爱和心一起翻飞。

人生如过眼云烟,我们终究都会老去。一个人的回忆,随心所欲。一个人的幻想,自得其乐。

隔窗远眺,午后的长街,宽阔的马路,走过三三两两的人群,远处的大厦高楼,还有冬天裸露挺拔的树木,静静地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人与天地共和谐。

年龄渐长,散见白发,靠近知天命之年,看淡了人情世故,看清了世事沉浮,这样安静的午后,不再需要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纵情欢乐,也不再助长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繁华历尽,平淡是真。品一杯香茗,读一本爱书,不知道,这样清净的午后,是否就是苏轼笔下的“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简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胜败两忘?

午后的阳光,轻抚慵懒的我,一个人的时光在静静流淌。随手取一本好书陪伴左右,直到夜色降临,不知不觉。名利背后全是虚无,读书是最正儿八经的事儿。

温馨恬淡的午后阳光,窥视了隐秘的记忆,从容的欢欣,也挖掘了内心的深井,人间的本真,犹在凛冽的冬日,驱散了心头的阴霾。心灵的宁静,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午后的阳光,宛如时光的隧道,我缓缓走向慢生活,走向人生深处……

关于周日的散文3:姥爷

文/王梓佳

周日回家整理书房,书里夹着一张照片落到地上,我拾起它,照片已微微泛黄,但依稀能看见姥爷在教我儿时的算术。

姥爷离世十多年了,我最怕独自一人想起他。不止一次想过要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却不敢触碰记忆里他的沉重、辛酸和思念。作为他的外孙女,我没有尽孝,时常内心深处带有愧疚和自责。今天一遍又一遍看着这张老照片,眼晴逐渐模糊不清,我情不自禁忆起他在世时的点点滴滴。

依稀记得姥爷是在我五岁时归于沉寂。那一年,他才五十七岁。他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在生命的最后,他卧病在床,日渐消瘦的身躯在与病魔苦苦挣扎,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从此,他就住在远离家乡的土坡上,卸下重负和对我们的期望,一个人独自去了另一个世界。

记忆里,姥爷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各种繁重的农活,家里十多亩农田都由他和姥姥来操持着,不管寒冬腊月,还是蛙声一片,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岁月使他额头多了些白发和皱纹,双手生出了厚黄的老茧,也磨平了性格。

姥爷孩子多,家境不算富裕,又曾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有很长一段日子生活拮据。姥爷就一个弟弟,弟兄少,村里人有时欺负姥爷,但他一直默默做着本份的事,把农活做得最好,最精。听村里人说姥爷在农业技术方面是一流的,他种出稻谷总是产量高,质量好、销量好,有很多不是本村的都登门向他请教,姥爷从不推辞,把经验告诉他们,也把优质种籽发给村里人和外乡人。

姥爷在茶余饭后最喜欢诵读“红宝书”——《毛泽东语录》,声音宏亮而富有磁性,我好奇地伸长小脑袋侧耳细听,吃惊又兴奋。问他是怎么会说这么多的,他轻描淡写地说是跟别人学的。他时常勉励我和哥哥姐姐:要努力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那个年代在农村,像姥爷那个年龄的前辈,能读书写字的不多,姥爷家里虽穷,但他不仅能背毛泽东语录,还能讲医学,给四邻八乡的人看病,精通数学,而且能讲故事。我很佩服,去问姥姥,她说姥爷一直很爱学习,家中再苦再穷,不论男孩女孩,他都累钱送他们去读书。

如今,我在优美的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学习,儿行千里母担忧,每天我上学临行前,母亲都会反复叮嘱我好好学习,增长知识和本领。回想起母亲的每一句话,那些看似唠叨而重复的话语,都是她的牵挂和舐犊情深。我想,姥爷也许也是这样叮嘱母亲的吧。

一阵风吹来,我的思绪吹回到姥爷的照片,泪水早已浸湿了我的面颊,我依稀见到我牵着姥爷的大手,聆听着语录的绝唱。我会记住姥爷和母亲的叮咛,阔步向前……

关于周日的散文4:我很疯

文/袁懿瑜

周日,天气寒冷,可挡不住我的热情,因为我们参加“小小植物家英语感恩之旅”的活动。来到了沣东农博园,哇!好大呀。好多缤纷花卉、现代农业科技的蔬菜,还有南方植物,真是长见识呀!

在农博园,面点阿姨给我们发了塑料手套、纸盘子和一团南瓜面,教我们制作南瓜饼。有的同学在手忙脚乱地做着,有的同学东张西望,好像在看着什么。我先把面团揉圆,然后压得平一些,接下来用食指和中指在面团中间压一个窝,因我刚才压得太平了,压得窝都变成了一个小洞,我又重新把面团揉圆、压平……就在第三遍的时候,终于成功了。紧接着我在窝里放了一些豆沙,然后,老师教我们包南瓜饼。开始包了,可我实在是不会包,我只好去请面点阿姨帮助我完成。我拿着包好的南瓜饼去炸。炸完后我还吃了自己包的南瓜饼。啊,真是香软可口!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学习时也是全神贯注。让我看到同学们的活泼、专注、团结。多么有意义的一次活动!

关于周日的散文5:书飘茶香

文/张辉祥

周日,穿过城市喧嚣的街道,双脚步入这间隐藏在小巷之中的茶馆,立刻就被静谧淡雅的氛围所感染,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与茶为伴,细细寻证那漫漫的人生之路。

见有来客,儒雅的老板便放下手中的书籍,起身点头致意。茶馆不大,有五十多平方米,陈设也简单,没有棋牌、麻将,只有聚散飘浮的袅袅茶烟。在室内一显眼之处,有一个大书架,上面摆放着书籍、报刊、杂志,且多以与茶文化有关的图书为主,如:《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谱》、《平常茶非常道》、《中国茶艺》等等,由此老板的闲情逸致也可见一斑。

点了一杯碧螺春,佳茗清醇,香远溢清,茶池盏畔,幽若山林。翻阅书本,文章中的茶香更使人品味到“浮茶若生”的哲理,就如林清玄所写:“茶一定要用热水烫过才有味道,人生也是一样,你一辈子很平顺味道也不会出来,一定要三起三落,然后起的时候像万里飘篷,之后才有味道出来,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环节都不可,而此时茶叶本身的好坏就变得不是很重要了,人生其实亦如此。”

独坐于茶馆,虽没有可以海阔天空的茶友,但却毫无寂寞的感觉,因为《文人品茗录》中的大师们正悄然地叙述着品茶的心经。比如,鲁迅先生对品茶就有精辟的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多情善感的诗人袁鹰则认为,“茫茫人事,忧思、忧愁、忧患千桩万种,区区杜康何能消解?若是二三知己,品茗倾谈,围炉夜话,如潺潺流水,涓涓清溪,倒可以于相互慰藉中分忧解愁。”于是,我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如茶的品质般生活:要像茶那样,清廉纯洁,脱俗高雅;要像茶那样,清心寡欲,不卑不亢;要像茶那样,繁华落尽,宠辱皆忘。

“清茶素琴诗自成,品茶听雨乐平生;滚滚红尘多少事,都付南柯无迹寻。”茶馆内,壶流茶香;茶书中,诗韵留芳。

关于周日的散文6:樱桃红了

文/刘广信

“走,看樱桃去。”周日午后,妻子兴致盎然催着去看樱桃。行不多时,便来到沙颍河湿地公园,沿着河坝缓步走去,两侧樱树林摇红挂果,微风拂过,绿叶颤动,一簇簇樱桃仿若珍珠玛瑙,红彤彤,黄灿灿。

小城太和素有“樱桃之乡”美称,这里樱桃久负盛名,尤以沙颍河两岸樱桃最佳,个大皮薄,汁多肉厚,甘甜味美。沙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盛产樱桃,所产樱桃历史上曾作为贡品。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恍惚间,曼妙春天正悄然远去。感觉昨日才看了这满树樱花,徜徉樱林落英缤纷中,一转眼却已绿叶满树,红果满枝了。落花流水春去也。公园内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散着步,观赏樱桃的,留恋拍照的,采摘樱桃的,熙熙攘攘。路旁一处处张起的绿伞棚下,村姑坐守着数篮子红樱桃,静候游人品尝购买。篮内樱桃晶莹剔透,红如玛瑙,黄如凝脂,令人垂涎欲滴。

红嘟嘟的樱桃迷住了双眸,绊住了双脚。樱桃有“早春第一果”之称,禁不住诱惑,遂停下脚步。“买点尝尝鲜吧。”妻子走上前,与一位售卖的中年村妇攀谈起来。扫微信付了款,拎着一小袋樱桃,边吃边走。

一路走来,粗大揪树花开烂漫,株株樱桃红果满枝,远望沙颍河碧水潺流,林间飞鸟啁啾,景致怡人。随手拿起一颗樱桃放到嘴里,酸中带甜,口有余香。樱桃美味,从古至今,人皆爱之。扬州八怪郑板桥对品尝樱桃颇有心得: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大诗人白居易更是对樱桃青睐有加: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鸟偷飞处衔将火,人争摘时踏破珠……

风光惹人醉,小时候馋吃樱桃的情景浮现眼前,少时家中没有樱桃树,每到麦苗抽穗油菜结角樱桃成熟时节,有同学便随身带一小捧樱桃,在众人面前晃来晃去,边吃边炫耀。眼馋也没辙,集市校旁虽有售卖的,没钱买,偶尔能吃到几颗就甭提有多高兴了。樱桃核拾起来权当玻璃珠玩,末了还不忘带回家,找块空地埋进土里,希望来年它能长出满树的樱桃。回想起来,不禁哑然失笑,小时候生活困顿,啥都是稀罕的,一颗樱桃也难得品尝。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樱桃施肥、浇水、剪枝样样费心耗力,临到成熟也不清闲。为防鸟儿啄食,村民在樱桃林里悬挂彩布条旗,或站立高声吆喝驱赶。此时,人们正忙着采摘九成熟的樱桃。一位中年汉子支起梯子,手里拿着长杆,手脚麻利地采摘着樱桃;亦有几人相互配合劳作的,有扶梯的,有采摘的,有观察指挥的,一派欢畅热闹。

天色渐晚,捎带一些樱桃让老妈也尝个鲜。“妈,樱桃熟了,可甜了。”妈一向简朴,“那么贵,买那干啥,不管饥不管饱的。”只好推说遇到熟人送的。“嗯,怪甜的,还是有点酸。”妈品了几颗樱桃,尝了鲜,说啥也不要了。

翌日清晨,走进单位。抬头望见一墙之隔的庭院里一株樱桃,绿叶丛中,红红绿绿。殷红樱桃带露含娇,青葱绿叶绽绿摇红。朝阳洒照,绿绿的景致,红红的生活,真美。

关于周日的散文7:西风独自凉

文/卿若兰

周日,闲坐。淡淡阳光,婉约而恬静。眯起双眼,任由斑斓的斜阳抚摸。情调是慵懒、颓靡。喜欢这样的时光,安怡、纯净。除了帘底微风,再也没有什么声音可打扰的了。纯纯然,满怀惬意。这段时光真美。

窗外,目光所能及的是万卷菊花天。疏枝寡叶,西风清颜。萧瑟吗?的确萧瑟。眼看着明晃晃的光阴,浩浩荡荡的从眼底下过去了。再淡泊的心境,也不免感叹这韶光贱呢!人这一生,这一生呀。唉!端的令人伤感。

其实,我还是真的喜欢这冬季的肃然和苍寂。既没有姹紫嫣红的招摇,也没有陌上繁花的流光溢彩。这些琼楼烟霞般窒息的灿烂,已悄然回归冬眠。这段光阴应该是一朵安然希翼的花蕊。没有耀眼的鲜光,只有纯净的清寒和羞涩。西风独自凉里,冷暖清愁唯自知。

喜欢在晨曦抚帘的清静里,握一缕柔暖,穿行在晓风霜染的小径。眉端嘴角有一层薄薄的雾气氤氲,会使你瞬间的霜染鬓发。若在黄昏暮色里,携一叶夕霞,看微波寒生易水。可以闲情,可以逸致。轻试茶香的同时,再弹得一二曲。心与乐的相交,神与韵的相合,已是飘飘然。

待到月色初凉时,我也会偶尔的小试惆怅,会缠绵些些伤感,但总会被一穹星光的媚眼所温暖。而这一些的一些,又怎能盛下这偌大幽深的寂静和安闲。

知道吗?我喜欢这种默默无语的深沉。虽无交谈,而这一襟银光斑斓的清辉,已把你衣袂飘飘的清影坦陈的送到我的面前。欲说还休,欲冷还暖的情致,足以抵得过一场华丽的轻语细言。而我,又岂能忽略季节赋予风月的这份柔软和凛冽。

有些时候正如我所说,面对庞大的孤单,偶尔也会伤感抑或难过。有多少清风染月,烟树暗锁。我的窗前也不尽是风松鹤鸣,半窗水秀。玉壶光转,凤箫声动。似水柔情里缠绕着千丝万缕,时不时地触碰心底那根最纤弱的神经。我也会有一腔幽怨,两行清泪。但最多的时候是一丝绵软,一方淡定,一抹笑靥。如开在槛外的一朵静静的小花,不愿去打扰谁,更不忍心去排斥谁。角落里轻轻数着自己的年华。至于花开几何,花落几许?鲜衣怒马,绿窗朱户。这些都是隔世的香艳,于我又曾何干?

我所需要的只是一句:“来吧,不要怕,我陪你走。”一丝温暖便包围了我,三千青丝便也袅娜微笑。这该是多么美好的瞬间,一颗清凉的水珠悄然滑落。回眸相视无语,这才是岁月捧给我的虚静淡远的温暖。

或许,等我到三十岁或四十岁时,也许会滚落红尘,光阴会斑驳了这份纯净。但我依然会用清亮的眼神感谢时光的给予。风起时漫天清泪,明媚是清芬盈盈。柔亮与纯洁,淡雅与美丽。又岂是时光的河流所带走的呢……

关于周日的散文8:诚信是俺家的传家宝

文/郝天鹰

周日里,我和女儿去乡下看望姐姐,如今乡下今非昔比,乡村超市里高档礼物琳琅满目,和城里不分上下。走进姐姐的村庄,我们决定在村口的超市里买些礼物。

超市里的老板很热情,看到我们挑选了几件贵重物品,老板更是笑逐颜开地说:“下次再来。”

超市离姐姐家不远,姐姐早已在门口等候了,看我们走近,她七岁的小孙子也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

女儿最喜欢小孩子,一把把他搂在怀里,拿出刚买的虾条递给他,小家伙就“咔嚓、咔嚓”吃起来。吃了一会,小家伙就对我喊:“姨姥,我渴了”。我赶忙把买的纯奶打开,小家伙却摇摇头。正做饭的姐姐说:“他不喜欢喝纯奶”,并招呼他喝开水,小家伙却不买账哭着要“娃哈哈”。女儿拉着他说:“走,我带你再卖去。”

不一会,小家伙喝着“娃哈哈”心满意足地回来了,女儿却一脸怒色。我有些诧异地问:“怎么不高兴啦?小家伙气你了?”女儿说:“不是,是店老板。”

原来,店老板看到女儿又一次光顾,还没等女儿站稳,就有些着急地说:“你们刚买的东西少付了十元钱。”女儿自尊心强,看店里那么多人看她,一下子也有了火气大声说:“我们挑好的礼物你说多少钱我妈就给你多少,咋错的?”店主赶忙赔不是说:“是我的错,虾条都是两元一小包,一大包里有十小包,我都是卖小包的,整包卖我不习惯,脑子一时没转过弯,按十元钱留的。”看女儿有些茫然,店主又说:“你不信回家问问价,心里有数就行,往后多来照顾我的生意,我不是想要那十元钱。”女儿嘟囔着:“我们又没问价,你怨谁。”

听到这里,2007年的一幕浮现在我眼前:那年暑假里,我去老家看望七十多岁的父亲,父亲执意去五里外的集市上买西瓜,他认识一个瓜农,他说那家自产的西瓜又甜又是沙瓤的。不一会父亲骑着三轮车回来了,看到好几个大西瓜,父亲说:“快称称,我一路子都纳闷,今天花的钱太少了。”母亲称了称说:“五十斤。”父亲说:“是那老弟算错了,少收了我五元钱。”说完,顾不上擦一下脸上的汗水,不顾烈日炎炎,骑上三轮车马不停蹄地给买瓜人送钱去了。

想到这里,我果断地对女儿说:“快把十元钱送过去,乡村小店本小利薄,老板也不容易。”善良淳朴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我要把他的“诚信”精神代代传下去。

关于周日的散文9:开在头上的洁白花朵

文/姚秦川

那天是周日,去单位值班。坐上公交车没几站,车上上来了一个年轻小伙,看样子二十出头。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长相白净,穿着一身蓝色的西装,背着一个皮包,文质彬彬的模样。此时,车上的人并不多,小伙子站在了车子的最前面。

站定后,小伙子忽然微笑着对坐在车厢里的人说道,大家好,我是某某洗发水的推销员,现在,我将现场为大家展现一下我们产品的性能,希望大家能花几分钟时间观看一下。小伙子说起话来落落大方,语气生动。

很快,他从包里拿出一瓶洗发水。在大伙儿好奇的目光中,小伙子先是往手心里倒了点洗发液,麻利地抹到自己的头发上。随即,他又掏出一瓶矿泉水,小心地往头上抹有洗发液的地方倒去,最后飞快地揉搓起来。片刻,小伙子的头上就泛起一朵朵洁白的泡沫,车厢里也随即飘散开一股淡淡的清香。

小伙子这种突如其来的举动,让车厢里所有的乘客看得目瞪口呆!

那是一个看起来多么腼腆的小伙子呀!我们不知道,他需要花多大的勇气,才能不顾自己体面的形象,当着满车厢的人,将自己搞成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模样。我注意到,许多人的眼里充满了同情、怜悯,甚至有些微地对他这种随意糟蹋自己形象的不满。

小伙子好像并不在意大伙儿的看法,他举起沾满泡沫的双手,微笑着对大家说道,怎么样,我们的产品各位感觉还不错吧?

然而,遗憾的是,在小伙子期盼的目光中,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他手中的产品。虽然许多人对小伙子的推销方式打心眼里表示同情,但要买一种从来没有用过,而且价格不菲的新产品,许多人同我一样,肯定不会愿意当场出手。

看到最后的希望落空,小伙子仍然面带笑容地说道,可能大家对我们的新产品还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过,仍然感谢大家耐心观看。说完,他深深地向大家一鞠躬。最后,他从包里掏出一条白色的毛巾,仔细地将手上和头上的泡沫擦掉。做这些事时,小伙子显得那样的从容不迫。

刚好,公交车停到了一个站点上,小伙子欢快地跳下车,随即消失在人群当中。

我想,刚才的那个小伙子是一名大学生吧?也许,他的家庭不能给他更多的帮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得一些生活费。但不管实际情况怎么样,我觉得,小伙子已用他的行动,为年轻的青春刻下了值得记忆的惊叹号。因为他努力过,奋斗过,与生活拼搏过。我也相信,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一定会如那些开在他头顶上洁白的花朵一样,芳香四溢。

关于周日的散文10:登黄梅西山

文/何峰

周日下午,携相机同友人再上黄梅西山。到达一天门村已经4点多。想拍全景,只有爬到山顶,边爬山边远看,高度逐渐有了,可满山坡的树木都把视野遮挡了。这时,我看见前面的山巅上有个信号塔,只有借力了。

当我们爬上90多格后到了最高层的工作台,极目四望,典雅庄重的四祖寺尽收眼底,左前方的台阶引领我的眼光追随到高高的传法洞。依偎在大山上新春的绿树怀中,下面寺庙的红墙黛瓦与前面的传法洞白墙黛瓦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我的相机快门“咔嚓、咔嚓”地直响,想把这美景尽收。四祖禅寺唐宋时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可历尽沧桑,几经复毁,被破坏殆尽,1995年起,本焕长老费时五载,建成殿堂200余间,才有了今日建筑殿堂楼阁盘桓交错,层层叠叠,古色古香的景象,昔日祖庭,重现辉煌。2003年,净慧大和尚继席方丈,再扬四祖禅风,为黄梅佛教圣地增添了一份内涵。

小心地转到被风吹得晃悠悠的工作台左边,山下一垄农田寂静无人,弯曲的田垄错落有致,构成了美丽的图案。偶尔一阵烟火增添了些许生机。寺庙、山峦、山路和轻雾在这春日里浑然一体。一切,都显得那么恬淡悠然。四祖道信大师在佛教史上首创农禅并重,自耕自足。

斜阳映照的大山,重峦叠嶂,厚重的大山让人感受到的只有宁静;旷野清风吹拂,沁人心脾,凉爽怡人,让人抛却所有烦恼。我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刻内心的安静,不由得体会到灵润桥下那前人所题“洗心”二字之韵味,早忘记了手中的相机。

下山走过一棵栗树时,我们看见一身穿灰衣的青年女子站在树桠上。随口问了几句,知道她是辽宁人,在这已经住半年了。她喜欢这里的安静。我不知道她为何而来,为何能在此住这么久,但是,我相信,她和我即使有着别样的人生经历,但此时激情与淡定、荣耀与失落,已经无关宏旨了。只愿山长青,水长流……

关于周日的散文11:正是稻香梨黄时

文/吴悠

周日早上,阳光明媚,我和小伙伴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来到东津摘梨子。

一路上,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棉花田里,一朵朵白色的棉花姑娘探出了脑袋;稻田里,一簇簇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房屋前的走廊里挂满了红辣椒、黄玉米。而我们要摘的梨子呢?却怎么也找不着它们的影子。看着我们着急的样子,陈老师鼓励我们:“慢慢找!”这时,旁边的同学指着前面矮矮的围墙说:“在那里面!”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一看:不高的树,不密的叶,上面还有些用纸袋包着的圆球。那就是梨树?我正在嘀咕时,一个调皮的男孩一伸手就把一个圆球给摘了下来。剥开纸袋,我喜呆了,原来里面就住着一个黄黄的大梨子!听果农阿姨说,这样种植出来的梨子都是无公害的。我们连忙冲进梨园,开始摘起来。因为梨树矮、梨子多,不一会儿,我就摘了一大袋子,还吃了一个呢!那梨又甜,水分又足,真是太好吃了!

我永远忘不了这次的摘梨经历,也忘不了这美丽的秋色。正所谓: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稻香梨黄时。

关于周日的散文12:第一次煎牛排

文/刘泉

这个周日,我要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做早餐,顺便也体验一下妈妈每天为我做早餐的辛苦。

早上我正为做什么早餐发愁着,打开冰箱,里面的一样东西让我的心情由阴转晴——牛排。可是我不会煎牛排,没办法,只好向我家的“顶级厨师”——妈妈求助。

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先把牛排放进温水里,温水温度不能超过30摄氏度。不一会儿,牛排原来硬邦邦的身体就变得非常柔软了。准备工作就绪,然后开火,当平底锅烧热以后把黄油兄弟拉进锅里。黄油兄弟立即开始融化,发出了“刺刺”的声音。接着,我小心翼翼地把软绵绵的牛排拖进黄油和锅的怀抱里。“哧……噼里啪啦……”黄油热情地跳起舞来,而牛排热得排出了红色的“汗”。我拿锅铲帮它翻了个身,不一会儿,它又出“汗”了,看来它已经热得不行了!我赶紧把它盛了出来放进盘子里,把熬热的黑胡椒酱浇在上面,一盘美味的黑胡椒酱牛排就做好了。

我忍不住咬了一口,哇!黑胡椒酱和牛排的香味交融在一起,美味极了,连妈妈也赞不绝口!

关于周日的散文13:阿黄的故事

文/千河

一个周日的早晨,我在省体育场去活动筋骨时,偶然遇到了早我三年转业到西安工作的战友老解。老解牵着一只吉娃娃宠物狗。他告诉我,这狗叫阿黄,是一个马来西亚留学生留在西安的。

先前,老解并不认识那留学生,吉娃娃也是通过他女婿送到西安老解家的。老解女婿是西北航空公司的飞行员,结识了吉隆坡的一位老华侨。有一次老人告诉老解女婿说他有个孙子在陕西中医学院学习针灸推拿。于是就常利用便利,托老解女婿给爱孙带小食品。一来二往,老解女婿就和老人的孙子成了朋友。

陕西中医学院虽然地处咸阳,但小伙对西安的小吃情有独钟,特别爱吃羊肉泡、肉夹馍和凉皮,周末或节假日,就从咸阳赶来回民街解馋。他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羊佳良”。羊,即羊肉泡的“羊”;佳,谐肉夹馍的“夹”;良,谐凉皮的“凉”。刚入校后由于忍受不了远离亲人和家乡的寂寞,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的他就在宠物市场买了这只当时只有一岁大的吉娃娃,取名阿黄。除了上课实习外,阿黄和他几乎形影不离。

两年学习时间一晃而过,羊佳良本想把阿黄带回国,但手续太过繁琐,又舍不得让小玩伴变成“流浪者”,于是想到了爷爷交的中国飞行员,就有了把阿黄托付给老解女婿的想法。对羊佳良的请求,老解女婿实在说不出推辞的话,就答应了。可一想自己成天飞来飞去,儿子尚在上小学,妻子要上班,哪有时间照料一只狗?晚上和妻子一商量,第二天就和妻子一起把阿黄送到了西安老解家。

一开始,老解也不想受麻烦,但经不住女儿女婿的“苦口婆心”,最终只好“委曲求全”。好在日子一长,老解和阿黄有了感情,阿黄成了家庭一员,一天看不到,老解心里竟空荡荡的。加之隔三岔五,羊佳良会打电话询问阿黄情况,还常常寄来马来西亚生产的狗粮。更让老解感动的是,毕业后的第二年春天,羊佳良还特意专程从吉隆坡飞来西安看阿黄。见到“老”主人,阿黄显得异常兴奋。

关于周日的散文14:情系野菜

文/杜瑞光

周日清晨,正爬着擦地板的我,被门铃声响惊起,急忙开门一看,是楼下张大妈,只见手里拎着鼓鼓囊囊的塑料袋,笑盈盈地说:“给,这是你大爹(张大妈的老伴)昨天下午出去闲转的时候,挖的苦苦菜和艾草,俺们老俩留了一些,这点儿给你尝尝鲜,新鲜得很。”道谢过张大妈后,我激动的差点儿跳上几个蹦子,因为我对野菜情有独钟,特别爱吃。望着绿荫荫的叶,水灵灵的,很鲜很嫩的苦苦菜和艾草,不由地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物质非常匮乏的六七十年代。

当年每到春末夏初,是青黄不接的时期,是我们庄户人最困苦,最难熬的日子。我和哥哥经常背着耷拉在脚后跟处得背篼,拿着小铁铲,穿梭在田野里,到处寻找着可挖的野菜,其中苦苦菜、艾草、黄花郎(蒲公英)、大耳朵叶、马连头、蒲根、瓷瓜(野蒜)、面灰条等等,只要看到的就挖,野菜也就成了那个时代庄户人饭桌上的一道主菜。

其实,吃得最多的野菜,还算苦苦菜了,苦苦菜有两种,一种适合食用,俗称甜苦苦菜,叶的颜色深绿,叶面宽长。现如今,蔬菜大棚里有种的,俗名油麦菜,是家种养的一种甜苦苦菜,味道没有野生的苦。另一种适合药用,俗称麻苦苦菜,叶的颜色浅白。无论那种,它们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只要有点土,有点水分,就能生长。那时,勤劳的母亲把我和哥哥挖回来的苦苦菜倒在地上,手里拿着剪刀,一颗颗地把苦苦菜上的黄叶、枯叶、毛根去掉,再用冷水浸泡一会儿,这样可以减少苦味,再多次用清水淘洗,冲洗,放入滚烫的开水锅里,将苦苦菜煮一会儿,不能煮的时间长了,要适中,再捞出来放入冷水里冷却,这样吃在嘴里有精骨,拌上香油、盐、醋、蒜泥、油炸辣,味道一绝,别有风味。父亲经常连菜汤一起喝下,说是可以排毒。有时挖的数量多了,一两次吃不完,放两三天容易腐烂,母亲就将煮熟后的苦苦菜,放进盛有开水的坛子里,把坛子的口用塑料布密封了,等有了酸味儿再吃,是地道的酸菜,味道更香,在酷暑炎热的天气里,可以解暑。深秋后,母亲把多余的野菜晾晒在房顶上,待干枯后,用袋子装起来,储备好,在冬日里同样可以吃。

据有关资料介绍,苦苦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钾钙等,对预防和治疗贫血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认为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而且是自然生长,无污染,纯绿色,吃着放心,利于健康。

其他的野菜,人们经常也能吃到,尽管不是很好吃,但味道清香,关键是能填饱肚子,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救命的食物,同样野菜也救了我的命,野菜伴随我度过了艰苦难忘的童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因此,我特别难以忘怀,这辈子我与野菜有深厚的情缘,所以我就特别爱吃,每年从春到冬,常年四季时不时亲手做一盘尝尝,回味无穷,为此,我的生活中便离不开野菜了。

关于周日的散文15:山丘

文/景力颖

周日的办公室,安静异常,李宗盛的《山丘》循环播放。

“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

让人轻轻地唱着淡淡地记着

就算终于忘了也值了……”

MV上那个疲惫的中年男人茫然地走过都市的人行道,配上李大叔沧桑磁性的嗓音,在这个安静的午后聆听,很熨帖此刻的心情。

呆坐在办公桌旁,打量着这个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虽然每天几乎8个小时都在这里,一时间又觉得它很陌生,昨天翻看的书还打开着,忘了当时是想查找什么。

站起来,走到窗前,21层的高度,让人有点眩晕。一晃,已然到了2015年。回首2014,好像没什么特别值得回味,日复一日的工作,日复一日的生活,每一天都简单重复。时间就这样裹挟着我们前行,习惯让我们麻木。

拿起手机,呵,又是习惯,翻看2014年自己发的朋友圈,一条一条,记录着过去一年的点滴,有的是自己拍的照片,有的是转发别人的消息。忽然有一条吸引了我,时间是4月15日,上面写着“朱工来办”,慢慢地那天开始在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那是个寻常午后,也是在这间办公室,来了一位老同志,是爸爸原来单位的同事朱工。他已经80岁了,穿一件卡其颜色的绒线毛衣,外面一件藏青色的棉袄背心,一看就是年代久远,典型的老知识分子的形象。当时我的第一反应他是不是来问我要书,因为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到我这里问我要一本我们单位新编的书。

只见他低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沓报纸来,仔细一看,竟然是我近几年来发表在日报上的文章。一张一张叠得整整齐齐,有的由于时间久远,已经略微泛黄。他的嗓子有点沙哑:“小颖,这些都是你写的文章吧!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他边说边拿出手比划,这么点儿,这么点儿,我就在他的比划中慢慢长大了。接着他又说,“看到你写的文章,我真的好高兴,也为你爸爸感到高兴。特别是这篇你写你爸爸的,你爸爸接你下晚自习我碰到过,就像你写的那样坐在自行车上,一脚踩着踏板,一脚踩着桥墩,穿着单位发的绿色的军大衣。你爸爸很关心你的学习,在我们单位可是模范呢。你的文章写得真生动,我看着都流泪了,我还念给我老伴听,这是老景女儿写的!”

回想当时的情景,朱工那双浑浊却充满热切的眼睛就在眼前。真的没想到,自己写的文章竟有这么“忠实的粉丝”!这个或许是2014年最让我感动的事了吧!可惜的是,我再也没有提起笔来。

沿着记忆的甬道,又来到了初三那年,一天放学,我和同学们在雨中骑着自行车回家,似乎有人说起了未来想要做什么的话题,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沉默了很久,然后用最微弱的声音说了两个字“作家”,我说得很轻很轻,没有任何人听见,除了我自己,因为雨披包住了我的侧脸,这两个字清清楚楚地传入了耳朵,刻在了脑海……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植根于灵魂深处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说命运的安排或者说生活的无奈,也许它会停歇、它会转弯,它会悄悄沉默下来,可它一直都在。就像此刻我想到儿时的梦想。是的,“作家”梦或许遥不可及,但我钟情的文字就显得亲切和温暖多了,她就像我珍爱的人,在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和我相依相偎,在平凡的生活、平淡的日子里给我安慰和指引,新的一年,少一些无谓的情绪,少一些无营养的肥皂剧,别被手机绑架,工作之余,多看几本好书,踏踏实实多写几篇文章,好好对待我珍爱的人,不让她无所事事,冷落寂寞。

“越过山丘,也许无人等候……”李宗盛的歌声仍在飘荡,可办公室却渐渐亮堂了起来。

关于周日的散文16:悠悠牧歌

文/雪原行者

周日的清晨,阳光明媚。夫妻二人背上行囊,离开喧嚣的都市,向郊外走去。

六月的甘南草原,处处都是一片片绿色,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春的感召下,彰显出勃勃生机。

沿着山脊不断行进,草原上处处都是开放的山花,艳丽而多姿、芬芳而诱人。使人倍感清爽、舒畅。一条小溪沿着山谷川流不息,一路欢快地向前游动着,弯曲而清澈。山坡上牛成群,羊成片,点缀在辽阔的草原上。远处的小山村,升起了淡淡炊烟,还不时传来几声犬叫声。山坡上的梯田里,一片片、一块块刚刚出苗不久的青稞、燕麦,看上去是那样的青翠、嫩绿,与周围的草地显得是那样的不同,它们整齐划一,有如训练有素的方队,坚守在那里。

坐在山脊之上,环顾四周,都市早已变的是那样的渺小,原本宽广的道路,此时也以微缩成一条弯曲的细线,在山涧延伸。都市的喧嚣不在,汽车的鸣笛不在,留下的是满眼的绿茵,五彩缤纷的炫目,清新的空气,以及醉人的清香。

趟在草坪上,篮天上朵朵白云在轻轻的变幻着各种形象,让你估摸它千变万化的神态,时儿似飞奔的骏马,时儿如雄鹰展翅,似苍龙、如羊群,变化无穷。

一曲悠扬明快的歌声从远处传来,高亢、清纯、柔美。这是牧羊女在放歌,虽在这里生活多年却不懂藏语,也就听不懂歌词的含意。但这并不影响你从她动人的歌声中,感受地到她的欢畅,她的赤诚,她的豪放。歌声显得是那样纯美、自然、流畅,真切感人。

或许她在赞颂自己秀美的家乡,或许是在表达欢乐的心怀,许是在编织美好的未来,许是在感恩自然的给予和仁爱。总之欢快的歌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着。

在这里她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布景,更没有乐器为她伴奏。然而大草原却成了她独有的舞台,明媚的阳光成了她最好的灯光,绿草、鲜花、篮天、白云成为她最美的布景,蝉笛、鸟鸣也为她不停地伴奏着。她没有观众,牛羊、虫鸟、花草却给予了她最愉悦的心境。

她的歌喉是那样的清纯,没有修饰、没有娇作、更不曾有丝毫的功利在其中。这是一曲最自然、最纯朴,是发自内心的颂歌。

在这秀美的大自然之中,在这鸟语花香的时节里,能听到这样的歌唱,不失为一次美的享受,这歌声能让你的心平静下来,仿佛也能拂去心灵上的浮尘,并让你的身心也能得到一次净化,一次冼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