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散文

请欣赏粽子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粽子的散文1:五月粽子又飘香

文/绍平的围炉夜话

端午,还没来得及做准备,它就已飘然而至。日子,已经来不及感叹,就如水般流走。匆匆中,只有记忆却越来越清晰,韵味悠长起来。(老了吧,梁启超先生说:老年人常思过往)。

记得小时侯,端午节头一天总下雨,大人就不去田里干活,乐的一天在家里包粽子,一家人挤在厨房里,说笑着,不耽误手里的活。

粽子叶包前在开水里煮好,粘米在五六天前就已经泡上,包前用开水掬一下,这样煮熟的粽子才更粘。

我不会包,包一个,无棱无角,只好包上,又解开,再包,再解。直到闹够为止。母亲不制止,反复教,不急不躁,不会也无所谓。现在才明白:只要做就好,本领是在玩中学会的。快乐的还在初四晚上。

吃过晚饭,母亲把包好的粽子码在锅里,快满一锅了,上面放上洗好的鸡蛋,鸭蛋,鹅蛋,有咸的,有淡的。火生起来,火苗呼呼的向外窜,只有煮粽子时才烧木柴。过很长时间,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屋子里蒸腾着热气,粽子的香气一点点飘了出来。渐渐的粽子的清香越来越浓。

屋子里很热,一家人都到院子里。雨后的夏夜格外清凉。大人谈论着自己的庄稼,我们姐弟几个坐不住,轮流跑到屋子里去看,好像谁看一眼,粽子就熟了,谁闻一下,粽子就吃到嘴了。夜很深了,不知什么时候,都回屋里困着了。

粽子在锅里煮了一夜。

早上睁开眼,赶紧下地,去看粽子。母亲已经把粽子和煮熟的蛋都捞了出来。告诉我们:每人几个鸡蛋,几个鸭蛋,几个咸的,几个淡的(那时候,每个家里大都有五六个孩子,家里条件不好,平时很少吃到蛋类,是为公平起见,是怕孩子打架,总之,家家这样)。于是,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装在衣兜里,沉甸甸的坠着,好像四个月来的期盼,快乐都装在衣兜里,用手捂着,生怕它溜走。

早饭就是粽子。剥开粽叶,金黄的米,颜色就逗人食欲,粘上红糖,又香又甜。我们吃不了多少,早饱了。快乐在等待的过程中,那份香甜迤逦走来,四个月了,还会漫延整个五月。

一年一年,香气流溢在期盼的日子里。我们还不懂什么亲情,尊让,知足长乐,幸福,回报,感恩这些情感,要用文字表达,要用语言表达。我们就那样简单的去做,去活,去快乐。简单并快乐着,简单并幸福着。

儿子总记不住,五月节就是端午节,总是问:“妈妈,吃粽子的节日是哪个节日?”我先是愕然,后来终于明白:我不包粽子,他没体会过包粽子的快乐,他没闻过粽子在锅里弥漫出的香气,他不知道等待幸福那一过程的甜蜜,他更不知道在艰难的日子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美好。我不能苛求什么。

五月粽子又飘香,那虽贫穷却无比幸福的端午却一年年生动起来,味道如陈年老酒,醇厚绵长。

粽子的散文2: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夜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

粽子的散文3:包好一只粽子

文/王国梁

那年,我在单位做打字员。单调机械的工作让我心生厌烦,总觉得自己大学毕业,却大材小用,做这么个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因为不用心,工作中状况百出,纰漏不断。没多久,领导就暗示我单位新来了个打字员,意思是让我辞职。我不甘心,这样的工作,我曾自以为是地觉得我用一根小手指都能做好,如果被炒掉,是多么丢人的事。

很快到了端午节,我回老家看望母亲。母亲见我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我怎么了。我愤愤不平地把自己的工作情况讲给母亲听,母亲说:“啥也别想了,今天咱好好包粽子,过端午节。你最爱吃粽子了!”

母亲早已把包粽子的材料准备好了,我帮母亲包。每年包粽子都是母亲自己包,她包的粽子,个个小巧玲珑,不仅样子好看,还非常紧实,一粒米都不会露出来。每每看到一只只粽子在母亲手中轻松地翻飞着,我都觉得包粽子是个非常简单的活儿。可是,我包起粽子来,却很不顺手。先是苇叶在手中颠来倒去,不知怎么放。好不容易把苇叶卷成小碗状,放的米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把粽子包上,却不知道怎样用线捆扎好。我包出来的粽子,七扭八歪,样子丑丑的,和母亲那些精巧的粽子相比,这些粽子简直是丑小鸭。

母亲笑着说:“别急,慢慢来。”接着,母亲开始手把手教我包粽子。她说:“包粽子要有耐心,别看这小小的粽子,要包好也得用心……”母亲一边说,一边给我做示范,还不时纠正我的错误方法。我笨手笨脚的样子,把母亲逗笑了,她说:“万事开头难,学着包好一只粽子,以后会越做越顺手的。”

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我包的粽子总算像个样子了。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很受鼓舞,又开始包起来。不一会儿,果然越来越顺手,苇叶、糯米、大枣,在我手中飞舞几下,一只漂亮的粽子就出来了。母亲很欣慰地说:“瞧,现在包得多好!”她又语重心长地说:“干啥事都一样,只要你用心,干着干着就熟了。啥事做起来都很有意思,就说包粽子吧,一把糯米,两只大枣,几片苇叶,包出来的粽子,看着好看,吃着好吃。包好一只粽子,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你用心做,就简单了;你不用心,就像隔壁你大娘似的,干啥都马虎,一辈子包的粽子都是粗粗笨笨的……”

我恍然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是在用包粽子这件事教育我,要用心工作。多年里,母亲一直是这样对我言传身教的。

那年端午的粽子,格外香甜。第二天,我回到单位,开始脚踏实地做自己的工作。

粽子的散文4:飘着粽香的记忆

文/刘彦云

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节,每次听到形形色色的“江米小枣粽子”的吆喝声,我就会想起童年里那位素不相识的卖粽子的老人。老人的容颜在记忆中已经模糊,而那淡淡的粽香却清晰的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我大约有十岁左右。有一天下午,我正在胡同里和对门的胖丫踢毽子。胖丫是我童年时最羡慕的人,她有一个在县城上班的父亲。所以她的衣服大多是父亲从城里买来的,虽然她胖胖的,并不俊俏,可总是穿的很漂亮。她每天骄傲的象一位公主,而我却象一个灰姑娘。因为我没有象她那样上班的父亲,更没有她那样的漂亮裙子……

那天我们两个正踢的起劲,“江米小枣粽子”的吆喝声有远而近。一位老人推着车子向我们这里走来……

在我们那里的农村,好象并没有过端午节的习惯,所以我从没有见过粽子,更别吃了。

听见老人诱人的吆喝,我们两个好奇的跑过去围着老人问:“什么样的粽子呀?让我们瞧瞧”。老人掀开一块花布,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个颜色鲜绿,有棱有角的粽子。全都用细细的草绳包扎着,好可爱好神秘。我伸长脖子凑近它们,贪婪地嗅着那淡淡的粽香,猜想着里面肯定藏着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不禁垂涎三尺。

胖丫也谗猫似的看着,她高兴的对我说:“我回家让我娘给我买!你也回家让你娘给你买吧!”说完她兴奋的象小鸟一样飞回家了。只有我恋恋不舍的看着那些诱人的粽子发呆,我知道我回家娘也不给买的,只会自讨没趣。家里的贫寒我是知道的,还不如在那里多看一会呢,饱饱眼福也是好的。

不一会,胖丫拽着她娘——胖婶来了。胖婶买了一元钱的粽子,最后不由分说又多拿了两个。嘴里说:“搭两个吧,我买了这么多!”老人说:“不行呀,我要亏本的!”胖婶说:“下回来了我还买你的。”说完硬拿着粽子领着胖丫回家了。胖丫得意地回头望望我,眼神里流露出香甜的满足和骄傲。

老人楞楞地看着她们的背影,无奈的叹了口气。我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位老人,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委屈,很是为老人抱不平。我同情地说:“您不要难过,胖婶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不说理’,你以后不要卖给她了!”看看我,老人笑了,他说:“你真懂事!”说着便拿出一个粽子塞到我的小手里说:“这个送给你吃的。”

“那你不是赔得更多了吗?”我疑惑的问。“我不能吃你的粽子。”

“卖不出去也是要放坏的,”老人望望远处的斜阳说:“今天是端午节,这个就送你尝一尝了。”说完他对我慈祥地笑了笑,推着车子吆喝着向远处走去。

飘荡在巷子里的吆喝声渐行渐远,老人也渐渐地消失在夕阳的余辉里,那背影象一副美丽的油画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我感激地捧起粽子,小心地拆开那细细的草绳,慢慢地展开那绿绿的棕叶,那白米红枣的粽子色泽鲜艳,我忍不住轻轻地咬了一小口,软酥酥,甜滋滋的……一直浸入我的心里。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粽子,再也没有遇见那位慈祥的老人。但是那沁人心脾的粽香却永远飘荡在我的记忆里,时常入梦,温暖我的童年,芬芳我的生命……

粽子的散文5:老家的粽香

文/徐宣冬

即近端午,粽子的香味已经弥漫在街头上了。

随着传统节日文化的日渐冷落,现在知道端午节粽子来历的后辈越来越少,所以端午节的纪念意味也就淡化了。如今人们包粽子,吃粽子也只是为了存心渲染正浓烈不起来的传统节日气氛,粽子也随时可以买到,早不成端午节的专利,节日的氛围更淡了许多。

前人们包粽子往往有许多可讨吉利的地方,将生活中的各种物事形象化在粽子里,不同形状的粽子寓含着人们善良纯朴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都不重要,粽子的美味和节日的气氛才是他们喜欢的。

年少时在老家,每到暮春时节,后山上的竹园满是高耸的竹笋,褪去层层笋壳长成新竹。我们兄妹便上山去收拣宽长的笋壳,父亲会去更远的山上采集箬竹的叶子,母亲将它们洗净晾晒之后收藏起来,待端午节时用它们包粽子最好。此时虽离端午尚远,但在准备这些笋壳和箬叶的时候,仿佛已经可以闻到粽子的香味了。

好不容易等到端午,在聚族而居的乡村里,大宅院里几十户人家,家家的门首上便挂着艾蒿和一两枝菖蒲。那艾蒿笔直的茎,带绒毛的灰叶和那菖蒲红红的根茎、剑状的翠叶,都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和着远近的粽香,混合成端午特有的味道。在老屋的厅堂里看着母亲用笋壳和箬叶折成斗状再装入用木灰碱水饱浸的米粒和圆豆,三两下折包捆扎起来,就是形状各异的粽子,那些粗大的笋壳包出的粽子大而饱满,十只八个的一组串将起来,装到灶台上最大的铁锅里。看着它闻着它,那是一个漫长而又期待的过程。午后,整个村落都弥漫着粽子的香味,嗅着每家门缝里、窗隙里飘出蒸煮粽子香和箬叶香味,真能让人垂涎三尺。哪家先出笼了粽子,哪家的孩子便可以此为荣,让别家的孩子羡慕。这时粽子的滋味是最好的,加上母亲的一手好手艺,做出的粽子花样迭出,所以每次总是吃得肚子鼓鼓的。残留在嘴边的粘米粒干了时如同老人的胡须揸子得用湿毛巾擦了又擦才行。

过了节,粽子的滋味会逊色很多,只有在放学或放牛回家肚子饿了的时候,在房梁上摘下一个来充饥,几日后觉察有些异味了,就央着母亲将它切片放在油锅里烙的金灿灿、香喷喷的,那是粽子的另一种风味。等到端午去得久了,包粽子的箬叶或笋壳也找不着时,便又期盼起下一个端午,粽子又变得诱人和难得了。

如今,小镇的街上几乎天天都可以买到粽子,但却很少见到有笋壳的,那滋味也远没有母亲做的好,少去了一些山乡笋壳和箬叶的清香,端午时人家门首上淡香的菖蒲和艾蒿也稀落了,大宅院里家家门缝和窗隙里粽子次第飘香的情形只能在记忆里寻找。

粽子的散文6:爱的粽子

文/隆如

离端午还有一段时间,父亲就已经开始忙着张罗包粽子。

包粽子用的糯米是自家地里种的,雪白、透亮,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也饱含了父亲辛劳的汗水。育苗、插秧、除草、施肥,父亲忙碌的身影在稻田间来往穿梭。稻谷成熟,顶着火热的太阳,收割,脱粒,父亲把最好的糯米选出来,平时舍不得吃,特意留着端午节包粽子。

配料是花生米和蚕豆瓣,最简单的食材,制作极家常的食物,却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和味觉印记。昏黄的灯光下,父亲端坐在房中,面前的竹筛里是一堆剥好的花生米或者蚕豆瓣。那个背影很孤寂,孤寂得让我常常忍不住眼角酸楚。天下父母的爱,有时是那样的沉默而执着,不张扬,不外露,只是深深裹藏在一枚小小的粽子里。

我们家从来不拿塑料丝线裹粽子,而是用一种兰草的叶子。这种不知名的植物,静默在老宅的墙角,叶片细且长,三四月间开花,淡紫色的,像微型的鸢尾,飘逸而又清雅。秋天的时候,父亲割下这种兰草的叶子,在阳光下晒干,束成一捆,来年端午节裹粽子的绳子就准备好了。无毒害,纯天然,隐隐还有一股幽幽的兰香,这一定是世间最原始、最有诗意的粽绳了。

在水乡,人们用芦苇叶裹粽子。四月的清晨,父亲带着我驾着小船去采苇叶。父亲在船尾掌舵,我在船头采摘苇叶,青青芦苇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把衣裳全打湿了,可我们的心里一点也不恼。端午就要来了,初夏凉爽的风,满目青翠的绿意,心里生出了欢喜,就像父亲手中竹篙点开的涟漪,一层又一层,连绵不绝。

在苇塘里,我看见一群小蝌蚪,正围着一柄初生的荷叶自在地游曳,而远处是一片响亮的蛙鸣。子女长大,父母年迈,不经意间流水匆匆,是光阴让青丝变成白发,也是光阴让彼此之间的爱愈发醇厚,而我手中苇叶所包裹出来的粽子,不也正是这旧时光里最甜蜜的挚爱吗?

父亲是裹粽子的能手,一张张粽叶,在他的手中翻飞,一眨眼的功夫,一只只无比精致的粽子就裹好了。自从母亲瘫痪在床,家里无论重活还是轻活,都落在了父亲一人的肩上。一个男人,既要操持农活,又要兼顾家务,还要照顾病中的老伴,洗衣、做饭,样样亲力亲为。是生活成就了一个男人的坚韧不拔,是父亲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是父亲给了我无私、伟大的爱。在我的心里,父亲是这世间真正的男子汉,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端午节裹粽子,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民俗,是收获后的一种庆祝和分享,还有人从中体会到了悲壮的诗情,想起了千年前汨罗江畔那个不屈的英魂。但是粽子对我来说,却有着别样的滋味,那是一位年迈的父亲,用心包裹出来,饱含了心血和深爱的一种味道。这种味道伴随我一年又一年的端午,一路走来,从懵懂到青葱,再到成熟。也许有一天,当父亲老了,再也不能为家人裹粽子,我会接过他手中的粽叶和粽绳,为父亲,为家人裹上一只只爱的粽子。

粽子的散文7:粽子的选择

文/耿艳菊

妈妈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有时候妈妈却是偏心的。

哥哥比他大一岁。从小两个人在家里什么都是相同的。一样的碗筷,一样的床铺,一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只是在位置上,哥哥习惯性地在左,他在右。

家里穷,买不起小孩子们热爱的玩具,也买不起小孩子们热爱的零食。可妈妈从田里干活归来,会捉两只一模一样的蚂蚱给他们玩耍。也会从兜里掏出一把酸甜的野浆果,洗干净放在盘子里,然后哥哥吃左边的,他吃右边的。

然而,这样相同的环境和条件长大的孩子,性格和体质却是迥然不同的。哥哥似乎生来就弱一些,瘦瘦的,总是爱生病,性格看起来也偏内向,像温室中的小幼苗,像城里没有见过阳光的备受呵护的小王子。而他却是虎蹿着长的,又黑又结实,整天没心没肺的又说又笑,树林子里奔跑,小河中摸鱼。皮实健壮的他看起来更像哥哥一些,哥哥倒成了他的跟屁虫。

妈妈总是对他说,你哥哥不如你强势,你是他的亲人,你要让着他啊。妈妈也总是会对哥哥说,你是哥哥,你要知道爱护弟弟啊。

妈妈的担心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从小没有不打架的兄弟,不过他们哥俩的感情倒是不错。即使上了学,他们也在一起,成了同桌,哥哥坐在左边,弟弟坐在右边。一起回家,一起写作业,一起看一本故事书。

穷人家的孩子多半都知道刻苦,他们也不例外,学习上的事情从来都不让父母操心。转眼间,他们都读到了高中。那一年,爸爸却摔着了腿,不能再出去打工挣钱了,光靠几亩薄田是无法供他们读书的。月底回家,妈妈犹豫了很久,还是透露出了担忧。他们很懂事,他说让哥哥继续读吧,而哥哥坚持说自己是老大,理当撑起这个家,让弟弟读书。

这是弟兄俩长大以来第一次最强烈的争执,哥哥急得脸都红了。妈妈看着桌上昨天一个亲戚送来的一兜糯米,一把蜜枣,突然有了主意。她对他们说,你们哥俩别争了,我晚上把糯米泡上,明天早上给你们包粽子,吃中蜜枣粽的那个继续上学。

他们都点了点头,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候,饭桌上就多了一盘粽子。哥哥向来有早起的习惯,已经坐在桌前等他了。像往常那样,哥哥吃左边的粽子,弟弟吃右边的粽子。

当他吃完一个,又打开一个,刚咬了一口,就吃出了蜜枣。他愣住了,妈妈一时也愣住了,甚至有几分惊讶。哥哥却高兴极了,似乎是他意料中的事,说,你看,老天爷都要让你读书,你还跟我争。

妈妈那天只说了一句话,行,就你读吧。然后就去忙着干活了。

对于他去读书的事实,在亲戚邻居们看来也是再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他和哥哥的命运却是在这件事情上越走越远。哥哥为了照顾爸妈,没有选择出外打工,向邻居学起了养鸡。他用妈妈和哥哥种地养鸡的钱读完了高中,又读完了大学,然后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个体面的工作。

后来,妈妈生病,需要输血,哥哥把他叫回来,他才知道原来哥哥身上流的竟不是和爸妈相同的血。他是爸爸同事的孩子。当年,爸爸和哥哥的爸爸同在一个地方干活,而他的爸妈因为一次意外不幸离世。爸爸回来和妈妈商量,妈妈觉得他可怜,就收养了他。

哥哥很早就从亲戚的口中知道了他的身世。可他只把这个秘密紧紧地藏在心里,不曾问过爸妈,更不会对他说。他心里知道,爸妈对他真好,比对自己的孩子都好。

那个蜜枣粽的选择其实是有意的。妈妈在那个包着蜜枣的粽子上是做了记号的。她觉得羸弱的哥哥更适合去读书,所以悄悄地把蜜枣粽放在了哥哥的那边。而恰巧早起的哥哥看到了妈妈的纠结和痛苦,趁妈妈离开的刹那,又悄悄地动了手脚。然后,他就自然而然地吃到了蜜枣粽。

妈妈到底是偏心了,她的天平偏到了最需要爱的那一端,而哥哥把这份本来就属于他的爱又还给了他。

粽子的散文8:处处是端阳

文/窅娘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

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最喜欢的是端午。习惯了叫它“端阳”,好像在叫邻家的小姐妹。“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儿时朗朗上口的儿歌,也伴着端阳轻盈欢快的脚步,在记忆深处一年一度苏醒。

端阳是有颜色的。它的颜色是粽叶、菖蒲以及艾草的草本绿。端阳的草本绿,不像春节大红色的热闹、清明黑白色的凝重、中秋月白色的清冷。端阳的草本绿,在五月红橙黄绿的映衬下,更显得沉稳温和,不张扬。

端阳是温婉沉静的,仿佛女子的温婉沉静,所以端午节也叫“女儿节”。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家给女孩取名叫“端阳”了。过去,很多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女孩,都叫“端阳”。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去乡下拜年,总会碰到几个名叫“端阳”的女孩。她们穿一身打着补丁的花布衣裳,用一双清澈干净的眼睛羞涩地笑看着你。总也相信,那些名叫“端阳”的女子,她们都会像端午节前后江南宜人的气候,温和而明媚。

端阳也是有香味的。端阳的香味,是粽叶和艾草的草本清香。最爱闻的是粽香。那是糯米的甜香缠绵着粽叶的清香,在五月的暖风里飘荡,令人馋涎欲滴。但幼时的我,却不喜欢艾草香。艾草不同于一般花草香的气味,令儿时的我难以接受。于是,常常将倚墙靠立门口的艾草偷偷扔掉。但母亲又会急急地上街买回一束艾草,依旧倚墙靠立门口。“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老规矩。”母亲严肃地说。

喜欢上艾草香,是在我生下女儿之后。女儿是夏天出生的,整整一个月子里,母亲每天都会取出一枝端午节后晒干的艾草,用它煮上一大锅淡绿色的艾草水,给女儿洗澡。一个月的艾水澡洗下来,女儿娇嫩的皮肤上竟然连一粒痱子也没有。满月那天,母亲依照家乡的习俗,也命令我洗了一个艾水澡。泡在温热的艾草水里,突然地,便喜欢上艾草青涩怪异的香味。或许,这青涩怪异的艾草香,也只有在成年以后才能渐渐闻出真味吧。

端午节虽没有春节那般悠长,但端午节的粽子,却是可以前后吃上一个月的。半个月前,去同事家做客。同事招待我的,是她亲手包裹的粽子。轻轻扯开缠绕的白棉线,剥开深绿的粽叶,将点缀着红豆的糯米粽子在盛有绵白糖的细瓷碟里滚上一圈,送进嘴里轻咬一口,香甜柔韧绵软的味道溢满唇齿。

那晚,吃着甜糯的粽子,话题自然离不开端阳。说起家乡的端午节,与郑板桥在《端阳五首》里描述的情景一样:“端阳节,正为嘴头忙。香粽剥开三面绿,浓茶斟得一杯黄,两碟白洋糖。端阳节,妇子乱忙忙。寸草菖蒲和滚水,一杯烧酒拌雄黄,额上字涂王。”不由得回味起母亲包裹的粽子,也忆起父亲炮制的雄黄酒。如今,母亲包裹的粽子,端午节回家时还能吃到,而父亲炮制的雄黄酒,却是再也无处寻觅了。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这是去年端午节时,我收到的一条短信。因为喜欢,一直保留在手机里。但愿,今年的端午节,还能收到这条短信。处处是端阳,多好。

粽子的散文9:那些年的粽子香

文/张英祺

那些年的端午节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每年都要吃姥姥奶奶亲手包的粽子。老人家总是不辞辛苦,变着花样儿做,做成不同种类的米不同的馅儿。在我们家,馅儿里通常会有红枣、花生、栗子、红豆,不仅好吃又有着美好的寓意。

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我是最高兴的,因为又可以跟着一起“包”粽子了!与其说是包粽子,不如说是玩粽子。每次我都兴致勃勃地跟着大人一起凑热闹,但是一次也没有包成功过,不知道为什么米在我的粽子叶上就那么不听话,总是没等我绑好就滑了下去,惹得大人一阵阵笑声。最后我也只好弄得一塌糊涂后收手,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不能帮忙净把包粽子的地方弄乱被大人嫌弃而“逃”走,以至于我每次都是坐等其成。我最爱吃小米的、馅儿多的粽子,有时候嫌馅儿少还要将别人馅儿里的红枣、栗子抢过来吃掉,然后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心满意足。所以我到现在也没有记住包粽子的方法,但是从小包粽子的有趣经历却是让我难以忘记。

上了高中以后,学校里有许多外地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回家过端午节,吃上香喷喷的大粽子。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他们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思念亲人的滋味。看着他们给家人打电话表达着各自的遗憾,我也不禁难过起来,而我唯一能为他们做的就是拿些家里长辈包的粽子送给他们吃,听着他们说真好吃,有家的味道,我的心里无比高兴,不厌其烦地和他们夸老人家的手艺多好多好,是粽子界第一美味。

每一年,我就是在粽子香中度过端午佳节的。吃着甜甜的粽子,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在另一个城市过着端午节。粽子年年香,而我不在乡。端午佳节到来的时候,我不能再吃刚刚出锅的新鲜粽子了,即使节日将近,大街小巷里多的是卖粽子的,可是那又怎么能够和家里的比呢?米少了馅小了熟悉的味道也没有了。到现在,我才知道那些年的粽子香是多么重要,它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早已化为对家人的思念和家人对自己的爱。今年的端午节,与家人隔着小小距离的我想说:“我想念家里的粽子香,想念你们!”

粽子的散文10:诗意词情话端午

文/钟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来临之际,手捧一杯绿茶,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品味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感受古代端午节的风貌,享受那份袅袅的温馨和愉悦,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很直白的一首诗,写得大气磅礴,读来朗朗上口,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都是用来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对昏君奸臣的嘲讽和憎恨。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用雄浑而凄清的笔调,把屈原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描写得淋漓尽致,于深沉和悲痛之间悼念了伟大诗人屈原。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馋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宋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诗中字字血泪,句句哀鸣,表达出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鼓乐齐鸣,千帆竞渡,场面壮观,扣人心弦,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还要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唐代诗人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菖蒲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大文豪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而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却这样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全诗朴素自然、真实具体,乡村农家过端午节的习俗跃然纸上。面对粽香的诱惑,奋臂投筷,大快朵颐,自然有会心之微笑。

五月的端午,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香中过端午,我们心中又会多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

粽子的散文11:三只粽子牵情缘

文/刘希

那几年,我在市里念高中,因为离家近,母亲又是那种博爱的人,每到端午,母亲总要我带些粽子回校,分给班上的同学们,人手一个。同学中,多半是农村来的贫困孩子,只有放了假才能够回家,母亲包的粽子,温暖了那些离家孩子的心,他们对我总是感激不尽。

好几个同学给我写来感谢信,说母亲的粽子是全世界最好的美食,也有好几个同学把我写进作文里,说我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姑娘。听着这些赞美之词,我倒不以为然。不就是举手之劳嘛,值得这么兴师动众吗?!

年少的心在那时突然芳心萌动,我喜欢上了那个叫洁的男孩。他不仅阳光帅气,而且成绩非常优异,还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据我偷偷调查得知,他的家境很不好,父母离异后,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也许基于同情与爱慕,每次分发粽子时,我总是挑品相最好,个头最大的粽子给他。

虽然口头上信誓旦旦说自己高中绝不谈恋爱,背地里,我却把洁写进日记,少女的心事多半都是隐秘的。要不,当洁将情书塞在我的书桌里,被好友玉发现,她竟然自作主张,收起来了。而洁,也因为我的沉默,误认为我对他没有好感。繁重的学业让我们没有时间来探寻渐渐疏远的原因。

将彼此的心事埋在书本里,努力,加油!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我拿到梦寐以求的大学通知书,得知洁考得更不错,我很高兴,同时我也下定决心,把这份暗恋永远藏在心里。

我的庆学宴上,玉喝了些酒,她将洁那封信塞给我,邀功似的说:“要不是我帮你挡清障碍,你能考上重点大学吗?”我展开信,是洁刚劲的字迹:“突然发现,你在我心里生了根,就像***妈做的粽子,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对了,我能一辈子吃到***妈做的粽子吗?”

遗憾,难过,激动,欣喜,心头五味杂陈,得知我曾经那么暗恋,那么暗恋洁时,玉既惊讶又后悔,为了弥补她的过错,她决定押着我,向洁去表白。

那天,当我带着两本厚厚的日记,在玉的陪同下,赶到洁的家时,洁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外出,当我徐徐地道出,三年来我对他的爱意,三年来我努力学习,只因为要赶上他,能和他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心意时,这个帅气的大男孩感动了。

临走时,洁拉住我,告诉我:“你知道分班时我为什么选择文科吗?我只是想多吃一次你给的粽子,再问你一次,我能一辈子吃到***妈做的粽子吗?”

我点头,眼里泪花闪烁。

时至今日,我和洁已经结婚整整八年,婚姻幸福美满。得知洁爱吃粽子,母亲每年都会给他包许许多多的粽子。他也吃得格外香甜,说母亲包的粽子里,不仅有亲情,还有爱情的味道。偶尔,我们忆起相恋时光,他总是戏说,他是被三只粽子收买的,而我总是满屋子追着他跑,“咬牙切齿”要“修理”他。

粽子的散文12:又到粽子飘香时

文/一叶

端午节吃粽子是相传二千多年的习俗,尽管现代人已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口味需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可以不买粽子,不吃粽子,但是却永远无法避开弥漫在空气中的浓郁粽香。

裹粽子是一门技术。几张粽叶,一根细绳,可以将一把把糯米包成形状各异、香糯可口的食品,确实是真本领,一个“裹”字也把粽子的制作诠释得惟妙惟肖。可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妇都会裹粽子,在我的印象中,当年居住的老宅乡邻里,会裹的人也没有几个。但是我外婆是裹粽子的好手,她裹出的三角粽,大小划一,软硬适中,中看中吃,邻居们颇有好评。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外婆会早早地料理好家务,然后拿出预先浸泡好的糯米、赤豆,摆开架势开始裹粽子。那时的粮食是定量供应,大人们习惯了精打细算,过日子要细水长流,即使一年难得裹一次粽子,控制的量也不会超过2斤,猪肉更是凭票供应,所以肉粽是不敢奢望的,只能是赤豆、红枣,甚至是白米粽。外婆灵巧地拈起几张粽叶,两手一掭就围成了一个漏斗状,随手放进一把米填紧填实,把粽叶翻下来左右一绕,指尖拈起一根细绳,一端咬在齿间,一端拉在手里,在粽子上连绕两圈,收紧打结,一只粽子就此完成,不一会儿二十多只粽子就整整齐齐地排在小篮里了。吃完晚饭后,外婆继续忙碌,把粽子下锅放在煤炉上煮,煮开以后还要焐。外婆说,要焐一夜,焐得透才能保证只只熟。那一晚我总是听着外婆讲屈原,说划龙舟,闻着粽子的香味进入梦乡。早上全家吃着香喷喷的粽子,轻轻地咬上一口,唇齿留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吃饺子、吃元宵、吃月饼、吃生日蛋糕的感觉。外婆则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眉目间流露出欣慰和慈爱。只有和外婆同睡一个房间的我才知道,每年的这一夜,外婆都要起床好几次,为了照看那一锅焐着的粽子。幼时的我仿佛早就明白,粽子好吃的原因就在于那种温暖如春的感觉。

日子在粽香中穿行,我们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外婆的慈爱。终于有一次,舌尖齿间敏锐地感觉到外婆裹的粽子起了变化,不像往年那样结实。外婆遗憾地告诉我们,她已经力不从心,明年没法再裹了。牙齿掉得太多已经叼不住线头,手常发抖使不出劲来,粽子裹不结实了。大家恍然间心酸地发觉,外婆确实老了。我妈妈从年轻时就参加工作,在外奔波,不擅长家务,更不要说裹粽子了,看来我家也将划入不会裹粽子的人家了。这时候我新婚不久的妻子开口了,她在插队农村时跟农民学过裹粽子,就是裹得不太好,但是可以试试。当年端午,在外婆的指导下,妻子和我妹妹姑嫂俩同心协力,裹出的粽子同样获得了大家的赞扬,裹粽子的本领在家里得到了传承。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食品选择余地的扩大,我又领悟到,粽子的内涵并不在于是否好吃,对于裹的人来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繁琐的劳动释放出温柔的亲情;对于吃的人而言,要适可而止,只要在品尝中感受到裹粽人的一片心意。

弟弟妹妹都结婚以后,我们的大家庭变成了小家庭,随着子女们的长大,下一代的出生,小家庭又慢慢地在膨大。数十年过去,我和妻子的地位在不断上升,也已经当上了外公外婆。粽子还是年年要裹的,年年要吃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提高,妻子裹的粽子是又快又好,已经不是当年那样1、2斤的规模,现在一裹就是4、5斤,肉粽、豆粽、枣子粽一应俱全。裹粽子的那天,围着外婆团团转的已是我们的小外孙了,他跳上蹿下,递这送那,俨然是外婆的小助手。在他的淘气和天真中,我们由衷地感受着童年的乐趣和节日的欢愉,也怪怪地想象着我们当年围在外婆身边的奇形怪状。

像外婆当年把粽子送给街坊邻居一样,妻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总是要多裹一点,是为了给因忙碌而没裹粽子的兄弟姐妹解馋,是为了给住在同一单元的孤身老人尝鲜,她用个人的劳累换来旁人的笑容,倒也是不折不扣地继承了我外婆的遗风,即让大家一起来分享粽子的清香。我想,在这粽子飘香之时,外婆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她应该笑了。

粽子的散文13:粽叶包裹的岁月

文/龚德位

端午到,粽子香。一提到粽子,我就会情不自禁想起我的祖母来。因为儿时每逢端午,母亲正是农活儿繁忙的时候,包粽子全权由祖母一手操持。

端午节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是特别温馨而快乐的节日。我们兄弟俩总会跟在祖母的身后一起上山采粽叶,粽叶土生土长,在村子的半山腰上满满一大片。五月的粽叶,叶子不嫩不老,葱茏滴翠,又不生虫子,我们与祖母采些宽大的回来。将粽叶下锅用水煮沸,再放到清水里浸泡,让之质地变软,叶面清爽润滑。

儿时家里穷,没有那么多的糯米包粽子,为此每年祖母早早就会准备赤豆、蚕豆瓣来帮衬糯米,尽量把粽子包得品种多样,花式齐全。到了端午的前一天,祖母早早地淘好糯米,备好粽馅,然后拿出粽叶开始包起粽子来。包粽子是一门技术活儿,祖母先从清水里取出粽叶,尽可能把粽叶拢成喇叭状,把适量的糯米放到“漏斗”里,然后摺拢两下粽叶,用一片小的棕榈叶把它紧紧地绑住,一个三角粽子就完成了。祖母的动作干脆敏捷,令人眼花缭乱,看着祖母在一旁忙着,有时我们哥俩也上前凑凑热闹,学着祖母的样子包起来,可不是包不紧,就是不成形,有时候还把糯米撒落一地,祖母总是哈哈一笑,从不责怪我们,我们哥俩只好作罢坐在一旁,静心等候祖母收工。

粽子包完了,祖母把它们放进锅里,加好水开始煮。灶膛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弥漫着诱人的粽香。我们兄弟俩总会围着锅灶不停地转悠,巴不得能早点吃上粽子。过了几个小时,粽子煮熟了,揭开锅盖,粽香扑鼻而来,粽子晶莹透亮,如宋朝的瓷器。蘸点白糖,咬一口,尝一尝,又甜腻又软糯,黏糊糊、润滑滑的,清香爽口,别具风味,令人大饱口福。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小屋的餐桌旁尽情地品尝着粽子的香甜,沉浸在无比温馨与幸福的粽香之中。

父亲一边吃粽子,还一边给我们讲粽子的由来,讲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我们哥俩每次都是全神贯注地听着,有时听着听着就忘了吃粽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粽子真是个好东西,耐饥、解馋。一个“包”与“裹”字,不仅浓缩了食品的精华,还省去了许多的人工麻烦。

慈祥的祖母总是那么的勤劳,让我们每年的端午总有看不完、吃不完的新鲜粽子。可如今,她不在了,我们无比地怀念那段“粽叶包裹的岁月”,因为有祖母在,小屋餐桌上的粽子就在,深藏在那翠绿而又宽广的粽叶之下的爱就在。

粽子的散文14: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春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