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的文章

请欣赏郊外的文章(精选9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郊外的文章1:此心安处是故乡

文/冯小兰

周末,我喜欢到郊外走走。身着便装,徒步穿越校园层层叠叠的建筑群。出了校门,站在公交站台上张望,待发的各路公交车就停靠在路旁,分别开往这座城市的各个方向。行道上人影穿梭,上车后,往箱里投入两枚硬币,找一个临窗的座位坐定,伴随公交车启动时的轻微晃动,我把闲暇的时光交由短暂的旅程。我倾慕于这种漫无边际、不问时间、不问站点的乘车方式。闲散中的自由,仿佛把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契合在一起,能够让人感受到时间穿梭的质感。

公交车缓缓停靠在既定的站点。我向开车的师傅询问了车子的返程时间和路线,然后跳下车来,脚步轻盈,田野,土坡,抑或山岗就在脚下。许多次,当我漫步田野,总能在不经意的空当想起远在重庆乡下的老家,那里有熟悉的草木、山冈,以及温润的土地散发的馨香,让我感到无比亲切。或许,那只是潜意识的作用,避开人群中的熙熙攘攘,投入一份来自田园的自在与淡然。

从乡村到城市,最终使我成为了一个户籍上的异乡人。一种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和内心的陌生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几年来,我在城市与乡间来回奔走,在漫漫的旅程中,我竟慢慢学会了如何“享受”车上的闲暇时光——望着窗外远山无言的庄重、岩石原始的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以及野花怒放的草地,还有山冈上流云绚丽而朴素的光彩。当过往的事物伴随滚动的车轮驶离我们的视线,眼前的一切竟显得如此飘渺,仿佛一切皆是过眼云烟。于是,我便时常倾慕于王阳明的人生话语: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人生在寻寻觅觅中过渡,行走的脚步道行且阻。此心安处即吾乡。在潜意识里,我已经把这座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心中突然感到无比地清醒。

郊外的文章2:玉米秆的记忆

文/马科平

我从郊外走过,路旁有晾晒的玉米秆,尽管被季节剥去了滴翠的外衣,叶子已经枯黄,有的还泛着青色,看不到一丝一毫生命的迹象,却没有丝毫屈膝求生之相——它们一个个全都背靠土崖,挺直腰板,没有倒下来,像胡杨那般坚韧顽强。

这是附近人家掰完玉米穗,从田里砍下放在这里,看样子是要晾晒风干,准备冬季做柴火烧饭或烧炕取暖。看着这些在风中摇摆的玉米秆,我没有寻找自然美的激情,模糊的意识,又沉浸在另一种感情的漩涡之中。

我的村庄也种植玉米,母亲也需要玉米秆。玉米收获后,挖玉米秆很吃力,那是男人或身体好的女人才能做得的活儿,须一手握住玉米秆,另一手挥动短把的锄头,使劲上下抡动,半天下来,手自然是最容易不听话了,困酸僵硬握不住东西。至于汗湿衣衫,泥土粘脚,那就不值得提了。

父亲去世后,刚满14岁的我便帮母亲挖玉米秆。母亲让我戴上手套,可也不顶什么用,手掌上很快打满血泡,与汗水交织在一起,钻心的痛。我咬牙坚持,一棵一棵地挖,用锄头磕掉根上的泥土,放倒在田垅里。

挖完一地的玉米秆,晾晒几天后打捆抱出,整地播种冬小麦。有时因节气、天气或租用耕种机械,时间紧迫,挖完顾不得休息,需连续作业,抱出玉米秆腾地。抱玉米秆也不是轻省活儿,玉米秆长得粗壮高大,茎杆青绿,饱含水分,也就沉重,抱上一捆走出田地,堆在地边,来回背,肩就痛,背也沉。

一捆湿重的玉米秆,年幼瘦弱的我费尽周折抱起来,如蚂蚁背负一座大山,被肆逆的风吹得原地打转,踩在泥土里,脚下的野草、玉米根茬,让人不由自主的踉踉跄跄,深一脚浅一脚,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稍微不小心,脚下忽然打滑,被土坷垃、野草、藤蔓拌到,站立不稳,“咕咚”一声,重重地摔上一跤。

超负荷劳动,对一个孩子来说,不免有些吃力。眼看暮色渐浓,四野苍凉,摔倒后顾不上歇息,没有时间拍打泥土,也不想让母亲看见,赶紧爬起来继续抱玉米秆。劳动的过程辛酸困苦,却也得到了磨炼,知道了活人、做人的艰难,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是一笔受益终生的难得财富。

郊外的文章3:拾掇路上的诗意

文/庙门口的人

去郊外办事,回转时经过一处山野,满眼金色的山菊花散散落落一路点缀。本想停留多看看,同行者说太阳就要落山,快走吧。没敢耽搁,只不经意地望了一眼西边天色,落日正好挂在树梢上。那天我只收获了“挂在树梢的落日”这句话。一直记着,感觉挺好。

很多的时候,我就是在路上收获着这些散散落落、自以为美的事物,或者说是散泛着温润光泽的印象;随手拾来装入囊中。有意思的是,近年来的阅读,也有了“常读常新”的感觉,仿佛一本书总是头一次打开,永远读不完。我知道这是记忆的原因,就是说很容易忘记上次的阅读,不过它还是令人愉悦,因为每一次的重新捧读,都会生发出新的感觉;可惜没有随手将它记下来,否则的话,可以成为很好的读书笔记。几天前一个秋雨淅沥的下午,我去一家机构商谈事情,顺路逛了一下书店,买了本黄永玉的散文《比我老的老头》。再去办事的地方才知道还没到上班的时间。于是,就在人家宽敞气派的屋檐下,信手翻开书的其中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写沈从文先生那篇中间的一段文字:“客观的颠簸虽然使他慌乱,主观上他倒是不停地在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且从不失人生的品位”。从那段开始,我一路读下去,直到人家上班与我打招呼。过去没有体会出“风吹那页读那页”的内心宁静。现在有了这份“翻到那页读那页”的随遇而安,觉得世上有许多诗意的体验多在过程中,就像一本好书,原来是可以从某一个段落,或者从某一页读起的。

这有点像日常家居般的放松。妻子习惯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而我难改散淡的习惯;感觉中居家应该是闲适与散淡的,有随手可取的书报、茶碗和吃食什么的,坐卧无拘无束、无形无态。我甚至认为,凌乱何尝不是生活的率真。一次,在与妻子的论战中,我拿出了一幅画给她看,是现代家居的画面,在那间整洁的客厅沙发上,一条红色的围巾被随意地放着,其中的一角拖到了地板上。这种柔和与协调的氛围凸显着家居的本质,它让我们关于对家居的认识渐渐地靠近了一点点。

生活的底色原本是自然拙朴的原色,快乐由此风生水起,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被时尚的风推着跑,忙的有点不可开交。我做事的地方有位孩子的母亲,迷上了网上购物,后来,她说要给孩子也在网上买一只书包。我对她说,休息的时候带孩子上街去吧,让孩子在与母亲选书包的过程中享受孩童的快乐,那种经历将永远成为孩子温馨的回忆。

有些事情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人毕竟是活在实实在在的过程故事里,又总是尽可能地将这一故事演绎的流光溢彩有点嚼头,呈现出精神的光芒来,而并非全是结果的现实。比如说,安庆人喜欢将“生炉子”唤做“逗煤炉”,生动勾勒出从前家居生活的俗常闲适。前几年报章上就城市居民“逗煤炉”影响空气质量问题展开议论,当时我很为那些老人们难过。你想,一个老人闲闲的,拢拾几爿柴禾,一板一眼慢慢地“逗”着煤炉,那不就是一种生活的消弭吗?

很多事情是急不得的,一急的话,过程的情趣也就无从品味了。老父亲健在时,每每要在菊花盛开的日子里,约一二老友来家吃螃蟹。真正是一瓶老酒、三五只螃蟹,说着过往的岁月,慢慢悠悠,消磨了多少秋日好时光。老父亲对我说;“螃蟹是应该这样吃的。而现在的人们应酬时也忙着上螃蟹,一带而过,可惜了。”后来,我一直在回味着父亲所说的“可惜”,是指“时光”还是指做为时令佳肴的“螃蟹”?或兼而有之,物我两忘。但人生过程宛如赶路,就像我那天急着赶回城里一样,只一句“挂在树梢的落日”,就已让我对这个秋天充满了诗意般的想象。

郊外的文章4:不识

文/徐徐

去郊外踏青,在油菜地里发现许多青草,一簇簇,一丛丛,鲜嫩得很,似曾相识。再俯下身子,凑近一闻,一股久违的味道冲进鼻孔,这分明是儿时放学后的味道啊!

没错,那些青草就是猪草,放学后,我们都要去割的,然后装回家,给猪和鸡吃。

那些青草,应该是有具体名字的,但大人们没有告诉过我,统一说成猪草。

时隔多年,再次遇到,自然更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了,但我还是把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叫到身边,想趁机教育他一番。“这些猪草我都认识,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特别懂事,天天放学后都要割它们,帮家里分担劳务。”

孩子说:“猪草是它们的统称吧,它们具体都叫什么呢?”我竟一时语塞。

“爸爸,您连它们的名字都说不出来,还说认识?”接着,孩子又说,“您总说您最了解我,但其实您根本不懂我,也没有认识真正的我,只知道个大概,就像您看这些猪草一样。”

我再次无言以对。我承认,自己并不真正认识那些猪草,它们的具体名称、特质、功效……一概不知。

回来后,我决定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能再粗枝大叶了。

郊外的文章5:婚姻之舟

文/洋中鱼

在一座中等城市的郊外,在中国一座很普通的高校里,她和他相遇了。

他,来自乡下,是一个水手的儿子;她,来自城市,是一位建筑工程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他们虽然同班,但她性格开朗能歌善舞,是校花;而他,沉默寡言举止庄重,乃无名小卒。

她的追求者至少有一个加强排,按理说,他和她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可是鬼使神差,她对那些献殷勤的男生并不感兴趣,但每次碰到他的目光,就会有一种浑身触电的感觉。

搭上线以后,他常于周末带她到离学校10余公里的一个湖泊去玩。确切地说,那是一座建在峡谷中的中型水库。水库中部开阔处有一座小岛,岛上长满了奇花异草,特别地香。再加上两岸葱郁的山、林间婉啼的鸟、湖边绚丽的花、水中悠闲的鱼,还有空中偶尔掠过的雁阵和倒映在水里的蓝天白云,真让人疑是世外桃源。

他们第一次来时,发现湖边有一间小屋,住着一个老翁,自称是水库两岸山林的守护者。老翁有条小船,月儿似的,人踏上去摇摇晃晃的。那天,他去向老翁租船,老翁怀疑地问:“你会驾船?”他笑着说:“我是水手的儿子。”

上船时,她因惊慌导致船儿剧烈一晃,吓得她大叫。而他,马上立成大字,同时右手抓住桨用力一逼,船就稳了。

她说:“看不出你身手还挺灵敏的。”

他轻轻一笑:“岂不闻‘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那天,他们玩得很开心。尤其是不会水性的她,居然忘了恐惧。后来,她不仅不恐惧了,而且还迷上了坐船。

毕业后,他们如愿以偿双双分在本市某中学。不久,就结了婚。

婚后,他沉浸于教学,津津有味;而她,面对微薄的经济收入和小孩的日夜纠缠,终于动摇了当初的信念。她跟他说她想下海,谁知遭到他坚决反对,他始终认为教师是人类最神圣的职业。他们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后来,她果断下海。经过几年的打拼,办起了自己的公司。而他,对她生意上的事从不过问,如同陌路人。他们的分歧也愈来愈大。

在一次生意往来中,她认识了在日本留学并代表日方来谈判的纬。纬是北京人,高大英俊,谈吐不凡,赢得了她的好感。之后,她主动与纬联系,在获悉对方尚未结婚时就与他好上了。

与纬相处愈久,她愈觉得自己丈夫肤浅和迂腐。当纬建议她将公司迁至省城时,她居然同意了。于是,她跟丈夫摊牌。他再三挽留,已于事无补。

少了婚姻的羁绊,来到省城的她觉得自己的心情特别灿烂。沉醉于爱的芬芳,她丧失了一个商人应有的警惕。终于有一天,那个口口声声马上就和她结婚的纬趁她醉酒之际骗取她的银行印鉴将她帐户上的钱全部转走了,令她转眼成了穷光蛋。

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想起丈夫昔日的点滴之爱,想起小家庭俭朴而和睦的温馨,她悔恨不已。

她又回到了那座熟悉的城市,又来到那熟悉的湖边。可是,时隔几年,湖边那间小屋已经坍塌,老翁不知去向,只有那条曾经乘坐过的小船倒扣在湖堤上,而且已呈腐朽之迹。

望着那条开始腐朽的小船,想起昔日与他摇船登岛的情景,她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的生命中,如果说恋爱是比翼双飞之鸟,那么婚姻便是患难与共之舟。恋爱,甜蜜而短暂,婚姻,平淡而漫长。婚姻之舟的主要构件就是宽容。没有宽容,婚姻如何能抵达人生的彼岸?爱情如何能地老天荒?

郊外的文章6:和一朵花私语

文/仲利民

郊外,一处僻静的土埂上,不起眼的角落里,一朵花正在娇艳地盛开。

这是一朵奇异的花,虽然长在野外,但是显得那么高贵,在一丛野草中骄傲地生长,然后慢慢地绽放。

黄色的花,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那么显眼,那么脱俗,是沦落凡间的精灵,是在此修练的仙子。

当我漫步至此,你于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蹲下身,与你对视,静静聆听你盈盈细语。

伏着地面的你挣扎着想挺起身,却有几根枯黄的巴根草缠住了你,遮住你渴望阳光的花瓣,并肆无忌惮地越过你的身躯,侵占你独有的生存空间。

你的边上,有一棵硕大的绿色植物,极为霸道地匍匐伸展着侵略过来,它们欺凌你的柔弱与善良。

你的美丽与忍让,成为它们肆无忌惮地侵占的借口。

你仰起头,眼里含着忧郁与伤感,楚楚可怜地期盼我出手帮你。

我伸手扯开你头上的乱草,不料草叶上长满了锯齿,瞬间割破了我的手指,殷红的鲜血即刻流溢了出来。疼痛无法阻止我想要你脱离苦海的心,继续撕扯着你身边的杂草。

我不敢过分用力,怕伤到你,也怕破坏你根下的泥土养分。

只是拉开了你头上的几根乱草,没来得及做更多的清理,你就轻轻地央求我停下。你说:已足够了。这些地方,这些空间,已经可以让你很好地生长了。

我明白,别人欺凌你时,你很无奈,但是,如果要是稍稍做出对别人不利的事,你就会觉得不安。你渴望与大家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你的心,我懂!

我把你身边破裂的泥土恢复原样,也修剪了你身边相邻的杂草,告诉它们要注意别侵占别人的地盘。

我听到了你微笑后面的感谢,还有内心萌动的羞涩。

阳光渐渐西沉,快要落山了。我不忍你独自呆在这里,我不放心你,怕你受到伤害。这么美丽,这么高贵的你,会不会有人想着独占?

我想把你移走,好好地保护你,好好地爱你,让你更好地生长,更快乐地生活。

你好像读懂了我的心。轻轻地拒绝了我,这里很好,有风、有雨、有阳光、有鸟声、有虫鸣,是啊!你已习惯了这个地方,更爱这片生存的土地,我为什么要以保护的名义,独自侵占你呢?你是高贵的,我是自私的。

你歉意地把头歪向一边,那里有你更多的挂念与不舍。我才注意到,一株嫩绿的芽正从地面钻出来,那是你的孩子,刚刚露出头来,一切都刚刚开始,那些美好与期待,会和这个生命一起在未来的时光里慢慢呈现。

夕阳斜射在你的身上,四周泛起金黄的光芒,你和你的孩子拥在一起,亲密而美好,我真想也和你们相拥在一起,在这片土地上迎接风雨和未来的生活。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远方的城市已是万家灯火,夜风吹过,提醒我要离开你了。

我不舍,你也不舍,互道珍重。

我会常过来看你,看你的美好,看你的成长,也看你生命里的点点滴滴。最好的爱,是从此开始,你的生命里有我,我的生命里有你,我们相互珍惜,相互爱恋,一起品尝生命里的那些滋味。

郊外的文章7:秋游

文/卢蓉婕

星期天,爸爸带我到郊外秋游。一路上,我觉得天空比以前高了许多,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一阵风吹来,使人感到神清气爽。

中午来到田野,首先展现在面前的是一片玉米地。只见玉米秆有一人多高,玉米穗有一尺来长,玉米穗的皮也变干了,变枯了,有的露出黄灿灿的玉米粒,好像在对我们微笑。再往前走,啊!一片火红,原来是一片辣椒地,一个个辣椒涨红了脸,随风舞动……

太阳快落山了,那青翠的远山,被夕阳映得姹紫嫣红,轻风吹来,田野上散发着芳香。刚刚收割的庄稼装满了一车又一车,随着那清脆的鞭子一响,马铃声声,在田间小道上留下了一串串马蹄的“炊烟”。路边,那晚开的野菊花悠然地摇曳着花枝。那密密麻麻的山枣,也被夕阳染上了“胭脂”。

啊,秋天,你用神笔在家乡的土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郊外的文章8:花盆里的春天

文/音随悦动

听说郊外的小花开了,听说小河里的倒映绿了。听说儿子的语文书中整整一个单元都是描写春的文章,于是他爱上了这个春天。

这个骨子里带着男人气质的壮壮的小男子汉,从小就不喜欢关于女生喜欢的一切,但却会因送妈妈一束小花而弄的过敏,会因送妈妈盘中那朵萝卜花而跟小朋友起争执……我这个妈妈在心里一直为此感动着。

初春下学后的一天,他回到家里缠着我要我给他买种子、花盆和土。我带着极为夸张的表情看着他的小脸蛋,那张只有在每次缠着我给他买车时才会有这样认真表情的小脸蛋,忍不住问了他一句,“你确定你是要种花吗?”他认真地点了点头。

看着他认真地将种子埋入土里,看着他每天都呵护地为花松土,浇水……脑海里就会浮出一个画面,打开记忆的锁,童年时的我也曾在花丛中搜寻着地雷花的种子,那种黑黑的像一颗小小的地雷一样的种子。将它一颗颗地如获至宝般地包在纸里,然后带回家把他埋入花盆中,还颇有创意地捉来一些蚯蚓帮我做义工,为它松土。从那些小小的种子埋入土中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会蹲在它身旁,双手托着腮,看着,等着,盼着……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它从泥土里微笑着探出了头,嫩绿嫩绿的,我兴奋地蹦着跑回屋里,迫不及待地拽着爸妈来看,正如那天儿子看到他种的种子也一样探出了那可爱的小脑袋,大叫着拽着我去看一样的高兴。不一样的是,我的花盆里只种一种花,他们齐头并进地长着,既整齐又干净。而我在儿子的花盆里却惊奇地发现,那些芽有细细高高的,顶着一个小黑头像豆芽似的芽,有像伸着两只小手一样的芽,有稍粗一些长长的像小草一样的芽,看得我眼花缭乱,疑律重重的。忙叫来儿子,儿子此刻看来颇具成就感,强忍着他那颗有点骄傲的心耐心地给我讲着,这个细细高高的像豆芽一样的,是丝瓜的种子发的芽;像伸着两只小手一样的芽是蝴蝶兰花的种子发的芽,而那个稍粗一些长长的像小草一样的芽是葱的种子发的芽……听得我是瞠目结舌的。我的大头儿子啊,你怎么跟别人这么不一样啊,你花盆里的春天还真是热闹啊!

儿子花盆里的春天有点儿乱,但他却觉得一点儿也不。他说春天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不应是单调的寂寞的。就这样春天在我家的花盆里热闹地发芽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关于苹果的故事。我们切苹果时总习惯竖着将他一分为二,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儿,拿着切开的苹果对爸爸说,“爸爸,爸爸,你看苹果里藏着一颗星星。”爸爸很疑惑,苹果里怎么会有星星呢?原来他的苹果是横着切的,结果星星就藏在里面。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切苹果时横着切切看,也从未想过春天可以在一个花盆里这样热闹地show着,很美。

真好,现在的孩子们的想像力不会被任何思想或习惯所禁锢。我们大人总拿习惯或应该说事儿,其实我们有时真的应该向孩子们学习,别总拉着习惯的手不撒,松开他的手,用你的发散思维去想像,想像……你会发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没有被发现的“星星”。

儿子依旧乐此不疲地悉心地照料着他的花,看着他们一点一点地长大。我也被他感染着,每天也会来到他的窗前看看这些高高矮矮,形状各异的花,感受着这个花盆里别有一番情趣的春天。

郊外的文章9:到郊外走走

文/朱国勇

没事的时候,我爱去郊外走走。

沿一条石子铺成的小道,穿过三两杂草横生的田埂,信步徐行,清风拂面。

不多时,便可见一汪浅浅的池塘。水清得可人心儿,依稀映着几只鹅鸭。它们游过来,趟过去,钻入水底潜一会儿,再探出脑袋,抖抖身子,从头顶背上滑落几颗明珠来。兴致来了,还要拍起翅膀,朝着天空“嘎嘎”地叫。两块硕大平整的青石,砌在塘边,有绿茵茵的青苔爬满了四周。一条土径,窄窄的,从村口一直踩到塘边。若是清晨,这里会很热闹,“砰砰”的捣衣声,夹着姑娘们爽朗的相互打趣。让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穿村而过,那黄狗,早已熟悉,再不骇人地追咬,亦步亦趋地跟在身旁,摇头晃脑,煞是可爱。三五成群的孩子,唱着不知名的童谣。似曾相识的旋律,让人不由想起童年的打谷场上,满天的月色星光下,和伙伴们一阵一阵的追逐笑闹。

要是遇上了相熟的大娘,她就麻利地抓一把沾着水露的青菜,非让带上。我也不客套,在大娘笑盈盈的目光下,提上就走。我常想,女人要是上了年纪,眉目之间,便十分相似,慈眉善目一团和气,一看见,就想起远在乡间的娘。

村后,有一座无名的小山,矮矮的,满是草木。也不见路,满山的青草,一踏上去,似乎就嫩嫩地渗着绿汁。徐行数百步,就到了山顶,随便寻一块山石坐下,噙一根草茎,若有思又若无思,眼前山河辽阔,头顶白云悠悠……

幸运的话,还会与捧书的青年或写生的学生不期而遇。拾块石头,促膝而谈,将自己酝酿多年的文化积淀娓娓诉出。让他们听着听着,感觉眼前一亮,心生佩服,发出“山野多奇士”喟叹来。看着他们渴求又稚嫩的面庞,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大多时候,还是一个人,于山间徐行。远山近郭,一草一木,细细看过。春秋之季,新雨过后,还能采到鲜蘑菇。不需刻意去寻,不经意中拂去一蓬枯草,下面便是俏生生白嫩嫩的一丛。欣欣喜喜地掰下,用上衣裹着,心里码算着,今晚是蒸呢,还是煮。

人到中年,心境悠悠,不谈壮志,也再无闲愁,人前不喧哗,人后不寂寞,就如一泓山泉,因地依形,不徐不疾,当行便行,得住且住。

歇足了,意尽了,再踏上归程,神清气爽,就如洗了个清水浴,浑身上下,无不酣畅。

没事的时候,去郊外走走吧,无需什么风景,也别怕孤单清寂。越是人迹稀至的地方,越是空气清新,山水天成。

人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风景,而是心境,只要心中悠然,襟怀坦荡,便无处不是大自在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