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文章

请欣赏寒冬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寒冬文章1:最美的身影

文/董若涵

那是寒冬的一天,天灰蒙蒙的,寒风凛冽,空中还飘着阵阵细雨。我缩紧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时不时看看手中装着美术工具的纸袋子,心里一遍一遍地默念着:袋子千万不要坏啊……

可是老天却偏偏要和我作对似的,刚走到校门口,这袋子的底部就被雨水浸湿,开了个口子,水彩笔、胶水、剪刀……撒了一地。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看着落在泥潭里的美术工具,脸红到了耳朵根。身边的同学都朝我指指点点,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这时,我听到了一声稚嫩的声音:“姐姐,我来帮你捡吧!”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这个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小姑娘就把自己漂亮的花雨伞扔在地上,用雪白的小手从肮脏的泥潭里捡起美术工具,轻轻地甩掉上面的水迹,一样一样地递到我的手里。此时的雨变大了,雨水顺着她的头发,流过她的眉间,流过她的脸颊,那张小脸冻得红通通的,就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田。我缓过神来,急忙弯下腰,和她一起捡起来。

小姑娘见我手里捧着那些工具,猛然想起了什么似的,从她书包里掏出一个环保袋,一边张开袋子,一边对我说:“姐姐,快把你的东西都装这里吧!”我又心头一热,刚要说谢谢,她已转身拿起她的花雨伞,消失在雨中了,只给我留下了一个活泼、蹦跳的身影。

寒冬文章2:寒冬里的腊味

文/蔡淼

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腊月间,整个村庄开始热闹起来,到处都飘散着腊味。

腊月间在农村有一件大事就是杀年猪。

临近腊月份村里家家户户轮流去找杀猪匠约定日子开始杀猪。当然了,杀猪是一件大事情,还免不了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辈子看黄历。冬天的早晨,寒霜附于大地之上,天气干冷阳光羞涩。但是七八点的样子就会打破安谧。村上的劳动力就会陆续到某一家开始帮忙杀猪,这是村子里约定俗成了的规矩。不用通知,进入主家堂屋喝上几杯茶水,侃会儿大山。随后大家分工明确,在杀猪匠的指挥下齐心协力一上午的功夫完成一家的任务。主家则招呼村里的婆娘开始做饭俗称杀猪饭。屋里屋外,热闹非凡,东家长李家短地说开来不时加一些荤段子,跟在自家一样。大家帮忙将肉用盐腌制并挂于厨房,用柴火的烟熏制一冬腊肉就形成了。

过去生活条件有限,熏制的腊味除了腊肉腊鱼外,我们往往还会用熏制腊肉的工序熏炕豆腐干。将自家种的黄豆推成豆腐,晾干之后置于酿熏的腊肉旁,到了年三十的前几天再取下来,色泽亮丽,油光锃亮,风味独特。

为了迎接春节,母亲会使出浑身解数,制作各种美味佳肴。腌制泡菜,制作豆腐乳,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母亲便像是一位武林高手一般使出各种招数,炒的、炖的、蒸的、煮的、熬的、卤的,可谓是应有尽有。那些蘸满了乡土气息的腊味在餐桌上不仅能养胃更能养心。记忆里过年母亲首先放大的招就是煮猪蹄子,将猪蹄子放在炭火上烧得黑黑的,然后再将烧黑的蹄子用刮刀一刮,整个猪蹄瞬间变得晶莹透亮,金光闪闪。然后洗净剁成大块头,烧沸水放入葱姜蒜,花椒,再将猪蹄放入,十分钟后转文火放入白萝卜熬一小时便可出锅。大年三十晚上喝着母亲做的猪蹄萝卜汤备感幸福。

除了猪蹄汤,蒜苔炒腊肉,豆干炒土豆片,辣子炒豆芽,再配上母亲制作的豆腐乳和豆瓣酱别提有多美味了。寒冷的冬天,整个村庄的冷空气都被浓浓的腊味所包围。这种味道只有在腊月间才会如此强烈而又温暖。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的大概就是我们山间的腊味吧!其实这不仅是一种腊味,更是一种亲情的味道,一种温暖的味道。

寒冬文章3:为父母烧菜

又是一年寒冬,又是家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又是老家人猪肉粉条白菜土豆的日子。

每次电话问父母吃了什么,都是白菜土豆烩菜,没粉条,也没荤味,千百年来的饮食习惯影响着母亲,她不会做各种炒土豆丝,也不会去思考做个酸辣白菜或者回锅土豆,不如南方的精烹细制,也没有南方的一材多用。父母的饮食简单的无以复加,早上烩菜煮面或馒头,晚上烩菜和面或稀饭馒头,偶尔一顿米饭,也是烩菜。

有些感慨,谁让祖祖辈辈的黄土人都是寡油少水地吃着呢,谁让家家户户的婆姨都只会铲子一挥一锅乱炖呢?也有些心疼,多少的人间美味父母无缘享受啊!想让父母来我在的城市,带着他们一同品味各种美食,可父母暂无想法,让母亲多多研究多多做饭,可母亲笑着说怎么吃都一样,有些无奈,但是想让父母一品美味的心却从来没有停止。

记得那次深夜煮了方便面,白菜心切丝,火腿切丝,蛋花入味,简单的煮方便面却被父母极力称赞。

记得那次泡细粉,肉切末,辣椒切丝,炒了粉条炒肉,虽然开始被父亲训斥胡来,但最后却笑着吃完。

记得那次将母亲用来泡水的油麦菜炒了蒜蓉油麦菜,父母开始不吃,后来却也是夸赞。

……

好多次,在作料简单,调料不足的情况下DIY菜品,虽然父母开始多半反对,但最后都是赞扬与肯定。

心,暖暖的……

其实一直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父母品尝更多的菜品和更多的美味,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自己租了房子,有了做饭的家具,慢慢地在尝试着做一些菜品,用心地学,仔细地做,想着过年过节回家可以给父母做饭,可以让他们品尝着自己女儿亲手下厨做的菜品,想他们必定高兴吧!

为了孝,一直在努力,从来未停止,愿父母开心健康。

寒冬文章4:冰雪香愈浓

文/王玲

寒冬的一个早晨,路过一户院墙外,一阵醉人的清香扑面而来,抬头仰望,院内一棵花树凌寒独放,金黄鲜艳饱满的花儿缀满枝条,越过院墙探出吟吟的笑脸,温厚地望着我。哦,腊梅花开了,在这严寒料峭的冬季,我的心底顿时漾起一阵温馨。

腊梅花在这隆冬时节绽妍吐芳,花色鲜艳欲滴,香气沁人心脾。树上不见一片树叶,只有花儿与寒冬争芳斗艳。细观腊梅花,白蕊黄瓣,色淡素雅,洁白的花蕊尽显腊梅的冰心玉骨,金黄鲜艳的花瓣细腻轻柔薄如蝉翼,在凛冽寒风中摇曳生姿,气定神闲,充满生机。

腊梅花不惧严寒、乐观向上让我想起那些不畏艰难,执著追求,积极向上的人们。我县诗词协会副会长梁国均老先生,家有生病的妻儿常年需要照顾,繁重的生活重担不但没有压垮年逾七旬,积极乐观的梁老先生,还激发他旺盛的诗词创作力。退休在家的梁老先生仍笔耕不辍,白天忙于家务杂事,照顾妻儿,夜间病人熟睡后挑灯夜读,进行诗词创作。在古诗词创作上,梁老先生多年的孜孜不倦,成就他古诗词的深厚造诣,创作的诗词佳作频频被国家、省级、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梁老先生爱国家、爱社会、爱生活,乐观热情,他的诗作与其人格一样,阳光、积极,充满正能量,这些从梁老先生诗作中可见一斑。如《咏静湖公园二十五景》的《藕香桥》“论今话古几耄翁,停步休装憩桥中。身恋夕阳晚晴重,藕花香带醉朦胧”。又《静湖长堤》“逶迤花石路铺开,信步徜徉结队来。翠染横塘摇浅浪,几番欲去又徘徊”。《申创中华诗词之县感怀》(一)“自古郎溪梦咏园,骚人墨客赋无闲。伍牙飞翠烟岚合,茅岭凝青石佛悬。赤阜蒸霞催奋进,平湖拍浪卷吟澜。人文荟萃星璀璨,申城诗乡奏管弦”。

梁老先生性情醇厚,待人友善,平易见人,对爱好文学后辈更是关心备至。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古诗词韵律规律写成文字教授于诗词爱好者,诗词协会凡有新诗集,必亲自送给后辈先睹为快,深深感受到梁老先生为弘扬古诗词发展所作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努力。祝梁老先生身体健康,诗词才思泉涌,如凌寒绽放的腊梅花一般愈寒香愈浓,散发着日久弥新的清香。

寒冬文章5:最后的远行

文/汉雄

已是一年寒冬冷。呼啸的北风掠过铁骨铮铮的山岗,漫过了无生趣的旷野,劲吹着傲立苍穹的白杨,像是在哽咽着哭喊。瘦骨嶙峋的树枝上那残存的枯枝败叶惊悚地随风而去,飘向广阔无垠的大地。夜深人静,堂弟突然来电,告诉我三叔已于之前时分溘然长逝。惊闻噩耗,不禁悲从中来,泪眼朦胧中,三叔的音容笑貌渐渐清晰起来,往昔的人生苦旅也历历在目。

余幼家贫,父辈兄弟有三,二叔早年客居异地。我自父母双亡,身似雨打浮萍。每每回归故乡,三叔家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我唯一的乡愁依恋和寄托。从记忆里开始,三叔就是一个勤劳一生的人。不论务农还是打工,三叔都是一把好手。侍弄庄稼、挖坯碹窑、帮工下厨、炒籽榨油、养殖放牧,行行专业,样样精通。每当邻里琐事相求,三叔都每求必应应接不暇。他为人憨厚老实,从不亏欠他人,哪怕自己吃亏也无怨无悔,自信"身正不怕影斜"、"心正逼邪"的古训,曾给我幼小的心灵以无声的教诲。三叔不曾耳传面命给我什么高深的人生理念,他只是以自己的行为信条昭示着我们后人的家族信仰,贫家子弟当以勤俭持家。每当我在孤立无助之时,就特别想回到三叔那温暖如家的老屋,感受那宾至如归的体验。可是世事难料,一向壮实坚强的三叔,竟然在人生的古稀之年撒手人寰,让我们晚辈始料不及。三叔小名人称"大山",这回却真的如大山一般地倒下了。虽说"人活七十古来稀",但时至今日之医学境界,这也并非定论。有道是"好人不长寿",谁曾想,这个十里八村公认的"老好人",居然在本应享受天伦之乐时刻却一命呜呼,咋不叫人肝肠寸断! 可恨苍天不公,可叹人生无常,可怜命运多舛!

今天是三叔出殡的日子。天气一反常态,似乎出奇的冷,阴风怒吼,寒气逼人。墙外挺立的高大树头上,成群的乌鸦聒噪着翩然飞过。院子里,灵棚前,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灵柩两侧,披麻戴孝的孝子们跪倒一片,手持哭丧棒,点纸敬香,叩拜亡灵,答谢亲朋。每每抬头观望,三叔的大幅遗像映入眼帘,还是那样的慈祥,还是那样的恬静,就像欲言又止的样子。三叔就要走了,这是他最后的远行。阴阳相隔,我们永不能再见一面了。生离固然令人愁肠百结,而死别则更是让人痛彻心扉。痛定思痛,痛何以堪!

时辰已到,随着代东先生一阵粗犷有力的吆喝声,三叔的灵柩被众多孝子们合力抬起缓步出门前行。霎时间,唢呐吐哀,锣鼓鸣悲,凄惨的哭声此起彼伏……天空阴晦,山川沉寂,寒风凛冽,哀乐悲壮,此情此景,让多少围观者肃然静默,长叹垂泪!

高挂纸幡的灵车打头前行,紧随其后的是长长的送葬车队。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寒冬的风里。三叔上路了,三叔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远行……

车队行进在村中心大道上。铺在大路边沿的每一块水泥板仿佛都在泣血,因为它凝结着三叔的深情。那是三叔和工友们顶酷暑战高温一锹锹挖出污泥又一块块盖好,从此浚疏排水渠,也结束了以往行人与车辆常于夜间跌落下去的梦魇,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路边的老油坊依旧飘着胡麻油的清香,可是这里的师傅们不会忘记,是三叔和他们一起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炒出一锅锅的胡麻籽,榨出一桶桶芳香四溢的纯葫油,远近闻名,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车队行进到了河道转弯处的老旧砖场处。这里曾经是大队开辟的砖窑,也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砖窑。在这里,三叔与社员们一道风雨无阻拖泥带水的挖土、和泥、脱坯、烧砖。三叔是个好劳动,干活儿舍得吃苦又极其专注,因此挖出的砖坯不仅效率高而且质量很好,常常被领导称道,年年被评为生产标兵。虽然现在砖窑早已废弃,却见证了三叔那代人战天斗地的青春时代,见证了当年那些个火热的劳动场面。

车队行进在蜿蜒曲折的田径阡陌。几十年来,这条小路上留下三叔多少坚实的脚印,洒满他多少辛勤的汗水。放眼方圆这片热土,不论是大集体时代还是包产到户时期,也不论是春种夏锄还是秋收冬储,三叔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匆忙和劳累。麦苗青了又黄,豆花开了又谢,累累果实滋养了走西口的后人,而三叔曾经挺直的脊背却日渐弯曲。可即使是佝偻着身子,直到他卧病床榻的前一天都未终止劳作。今天,三叔休憩了。三叔啊,您最后再看一眼吧,伴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这方田野,如今的每年夏秋之季,满眼处处都是争奇斗艳的百合花盛开,仿佛是在向您祭奠致哀呢!

午后时分,送葬队伍终于到达新建的墓地。这里背靠青山,视野开阔,可以望得见漫坡遍野的庄稼,望得见车辆川流的公路,望得见蜿蜒曲折的河流,望得见炊烟袅袅的村庄。这里曾是西汉定襄郡武进县治遗址,往事越千年,多少达官显贵在此极尽浮华,而今也算是块风水宝地。三叔的漫长而短暂人生旅程就在此处结束了,最后的旅行也划上了句号。寒风依旧在肆虐着,天上的阴云凝滞了,低徊的哀乐停止了,人们的悲痛却达到了顶点。直到棺木入葬,直到纸扎香火冲天而烧,人们还依然默默地肃立着,向着亡人永远告别。

斯人已去,托体同山。逝者长已,亲人余悲。我们能说的,只有祈愿天堂里没有病魔缠身,人世间不再烦事纷扰; 我们能做的,只有擦干眼泪,继续秉承三叔及其先辈们遗留下的勤俭公正的家风,继续坚守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

九泉之下安息吧,平凡而又不朽的灵魂!

寒冬文章6:围炉时光

文/河南岩石青松

进入寒冬季节,围着红泥小炉昔日那温暖的时光,如一缕炊烟,升腾着,萦绕着,一直激荡我的眷恋和思念。

上小学时,我所就读得的学校,是一所距家有二三里路的山村小学。每进入冬季,山峦上白雪皑皑,小河封冻,需到第二年开春后才能融化。如此冰天雪地的,大人们常常为孩子们,做一个红泥小炉取暖,我们好提着去上学。每天天色尚未大亮,我们村里十几个孩子,每人提着一个红泥小炉,炉内炭火红彤彤的。漆黑的夜色下,我们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犹如一条游动的小火龙。在课堂上,将红泥小炉放在课桌下,双腿总是暖暖的。也有时,在炉内几个烤红薯,或者金黄的玉米面膜,于是在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中,香气四溢,在教室里弥漫。等到下课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解个馋。放学后,我们背着书包,一块提着小火炉回家。有时放下书包和火炉,常常在河岸边滑冰。也有时在坚硬的冰上,放一块石板,一人坐在石板人,另外一人在背后推,“嗖”地一声,便前进十几米远,其余几个小孩子们在一旁观望,高兴的手舞足蹈。如此,度过了我们的少年时光。

后来,我镇到里上中学,由于离家较远,每月只能回一趟家。就在上初一时的一天下午,我十分想念父母亲,下午放学后,我向老师请假后,由于归心似箭,独自一人,迎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奔走了六十多里山路,直至晚上八点多种才冒雪回到家里。当母亲听到外面狗的叫声,推开门,发现了全身落满雪花的我,心疼的紧紧拥抱着我,忙用双手拍打我身上的雪花,把我拉进屋里。屋内,父亲母亲和姐妹们,一家人都坐在热炕上,围着红泥小火炉。小木桌上,摆放红枣、核桃,花生,柿饼许多馋人的好吃的东西。母亲还拿来两个红苹果,用刀切成小块,把其中最大的一块递给我吃,仔细的一小口一小口品尝,苹果的清香,沁入心怀。这时候,父亲拿来砂锅放在炉上,在锅里放上五花肉、粉条、土豆,以及花椒、辣椒、大茴、蒜瓣等之类的佐料,进行清炖。炉火正旺,砂锅里“咕嘟咕嘟”直响,香气扑鼻。开始品尝时,再在上面撒一些绿油油的葱花、香菜。一家人围炉而坐,品尝着美味砂锅菜,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幸福温馨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谈恋爱了,我与来自南国的那个她,在我简陋的居室里,一起品味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我俩也像诗人一样,围炉相聚,倾心长谈,共饮一瓶红葡萄酒,谈李清照诗中的梅花,轻吟费玉清的《一剪梅》。有时索性将红泥小炉搬到台阶上,陪她看漫天雪花飘飘洒洒,欣赏枝头梅花雪中绽放。通红的炉火,将她那漂亮迷人的脸蛋映照的娇艳动人,如盛开的桃花,此情此景,至今令我回味无穷。

进入中年,围炉取暖的难忘时光,已经远去,替代的是空调和暖气。此刻,我多么渴望陶醉在这样的境界中:屋外,雪花飘飘;屋内,温暖如春。围炉而坐,炉是红泥小炉,双耳三足;碳是橡木燃烧的炭火,通红通红,寂寥的冬日,相邀几位老友,惬意地品茗,展卷阅读,或者在炉上温一壶自酿的陈年老酒,小酌几杯,话三国,侃西游,淘洗前尘旧事,反刍前段记忆,交流天下锦绣文章,让炉火漾着岁月的郁香,延展着我们今生最浪漫的故事,直至生命的永恒。

寒冬文章7:披一身暖阳过寒冬

文/至少有你

窗外的街灯已经昏暗了许多,天边的夜空,辽远而沉静,还来不及紧紧的梳理过往,秋季就滑去了,冬天来了,一年的时光也即将要去了。

天是开始凉了,手脚的冰凉也提醒着我,要好好的让自己温暖着。那些不敢触摸的心事却一点一点的荡开,顿积长久的泪水,颗颗滚落。就这样倚窗,听风,闻着自然的气息,心底平了,泪也挥洒,情感也就真实了。

随着自己愈长大,看着父母亲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丝变白发,动作从迅捷变缓慢,总有一种感动让我无法安心。突然好留恋家,从未如此强烈。抬头,母亲似乎就在前方一直对我笑,一直笑……如此慈祥,如此苍凉,然后阴霾迅速消散,露出干干净净的明媚的光,大片大片的暖意涌过来……

有时,真的想自己做一片叶子,随风飞舞。不安的时候,迷茫的时候,音乐便成了最好的依托,思绪便有了所依,随着节奏,流淌出来……沉默,习惯了这样的方式来疗伤。累了翻一翻书,倦了眯一眯眼,念了,看一段彼此的文字,哭了,低头把泪轻轻擦去。一切的一切,那么自然,又那么的痛。一直以来,所有的痛,所有的伤,我都自己忍着,自己来扛,即使想说,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我只是在想,这样的痛,还要持续多久?人的一生总是会被许多憾事纠结,一段思想,就那么交给了风,我终于明白那是我永远不能到达的岸,闭上眼睛,周围是那样的静,像黑夜里的沙漠一样静的出奇,静的让我的心跳都想停止。如果可以,我愿意选择不曾相识,如果可以,我愿意不去陷入这爱的沼泽。

我一直想寻找一处能够测算前世今生的卜卦之所,悄悄地探测一下不长不短的生命历程中,我终究会飘向何方。我的虔诚亦不足以抵消我对未知的恐惧之情,在追寻一粒尘埃的命运面前,我怯步了。怯步的理由,也仅仅是,我不过一粒不起眼的尘埃,命运于我,早成定数,无论落于何处,我都逃不过一粒尘埃的下场,所以,我认命。

法国畅销书的作者德莱姆说:“多少时间是浪费的?没有。多少时间是确定的?零。如何破壳而出?脆弱。”逃不开,又靠不近。伪装的笑容下,是凄楚的悲鸣。那些泪流满面的瞬间和感动,就要我在寂静中黯然老去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美好的誓言。是的,幸福一辈子,温暖一屋子,或许是每个女人的心中永远的梦吧。我不会再奢望什么,就一个人静静地躲在角落里,欣赏着别人的幸福,就让夜的黑与我相伴,我不想让一些不相干的事,将我的思想束缚。笑,就灿烂的笑;哭,就痛快的哭。倘若我总这样封闭自己,伪装着生活,我会多么痛苦。

立冬了,这个季节里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坐在这里怀想。不管生命的阳光所填充的日子有多少笑声,被挤占的空间还有多少黯然,也要合情合理的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丰盛而热烈的活着。期待,期待那暖暖的阳光,那么一丝丝风,一定迎面拂来一股温暖入心……披一身暖阳过寒冬!

寒冬文章8:熊熊炉火暖寒冬

文/王雄

一到冬天,我就会想起曾经的岁月,想起寒冬里那一炉温暖的炉火。

记忆中的故乡,冬天异常寒冷,北风拥着雪花笼罩着村庄,大人们都躲进屋里取暖,只有我们这些孩童不畏严寒,在风雪中玩耍,冻得手指通红,鼻涕直流。这时,祖母斥骂着把我拽进屋里,一进屋子,就是另一个世界。屋外寒风刺骨,屋里温暖如春,灶头的炉火烧得正旺,祖父把我拉近身边,阵阵暖流迎面扑来,寒冬里的一炉火,热烈欢快,传递着亘古不变的热量,温暖着整个世界。

在严冬,生一炉熊熊的炭火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大事。家乡有句俗语:“有呷冇呷,要堆火铗。”意思是说,不论有没有吃的,首先要有一堆火烤,就算穷得家徒四壁也要生一炉炭火。炉灶是神圣的地方,主宰着一家的饮食,象征着家族的繁衍生息,也传递着良好的家风。寒冬腊月,有乡亲来串门时,必让客人坐在炉火旁烤暖身子,母亲忙着沏茶,端上自家种的花生瓜子,热情招呼着。那个年代,日子虽然清苦,礼数却不能少。大家围炉而坐,说着庄稼收成,谈着家长里短,浓浓的亲情在炉火边漫延。

冬夜漫长,窗外寒风呼啸,屋里炉火熊熊。那时没有电视,一家人烤着炉火,唠着家常,悠闲地梳理着冬夜的时光。母亲在织毛衣,祖母烤着红薯干,祖父盘算着开春之后的耕种,憧憬着来年有一个好收成,而我却围着炉火来回打转,把童年的幸福时光丢进温暖的冬夜。炉火熊熊的冬夜,简单的幸福在慢慢流淌。

清晨,村庄在炊烟袅袅中醒来,炉火在炊烟中升腾。烟火生起来,日子就焕发着蓬勃生机。炊烟是村庄的符号,炉火是农家的希望。日子虽然清苦,只要烧旺了炉火,生活就有了盼头,日子就过得红火。只要炉火不熄,日子就过得悠长。

如今,岁月深处的炉灶早已坼除,现在的冬天,烤火用的是电烤炉,虽然热气腾腾,却找不到往日那份质朴和温暖。若然在故乡的老屋有一炉熊熊的炉火在等我,那么,再冷的冬天也会让我热血沸腾。冬天里那炉温暖的炉火在心底熊熊燃烧,成为记忆中难忘的珍藏。

寒冬文章9:梦里坐看花开花落

文/寞小希

我吸着烟坐在寒冬的青藏高原上,那是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这是一个天气阴沉沉的夜晚,这样的天气似乎要把每个人窒息而死!呼呼的北风吹打在我的脸上,有种用语言不出的寒冷!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天气,我也不知道阴冷为什么会让我感到舒心,也许是因为我心中的那份伤痛和这样的天气比较相符吧!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我独自坐在萧条的高原上,开始回想起自上高中以来所有能想起的点点滴滴……想着想着一滴泪毫无理由地滑下,践踏着脸上每一寸肌肤,那种滚烫几乎灼伤了我的脸,而我总是在为堕落而流泪,在忏悔中不能自已!

我掏出她的照片,(她的照片我都是随身携带)手机的背景光照在她的脸上,也反射在我的眼上,刺亮刺亮的,而内心在不停地问自己:她的双睦还会闪出一种让人说不出的明亮吗?那眼神还是那个曾经让我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她的眼神吗?我不自觉的冷笑了一下,哼!“真的不可能了吗?”是的,真的不可能了!因为我不再会相信爱情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它仅仅是一种灵魂期盼的传说而已,仅次而已……

在这个半懂不懂的年岁里,我对一切事物都有朦胧的感觉,尤其是情感,是的,谁也无法抗拒,无法躲避,相遇在青春的驿站,没有人会不曾有过这种朦胧的感觉,可是冲动的驱策,情感的纠缠过早的让我陷入空想当中,苦恼,烦闷,甚至是狂热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我终于明白了,恋爱就像万花筒变化莫测,而结果又是难以预料的。以前只看到谁与谁在演绎着一段聚聚散散离离分分的剧情,根本没有往深处去想,但现在我开始苦笑周围遭环境的瞬息不变和青春时光的轻瞬即逝!

我拖着下巴痴痴的想青春驿站里纵然会有欢唱,纵然会有一种珍爱穿越浮躁的时空永远地凝固再化为负担,但是,却有太多的东西是无法挽留的!生命里注定会失去很多东西,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而又有多少人在学会宽容与爱情,璀璨与绚烂曾是一时,挥手与诀别又是另外一时,有太多的情感会被滞留在高中的襁褓里,会如流星般流逝,会像手心里的那一滴露珠永远蒸发在无情的强光中,剩下的是什么?时间似乎永远定格冷落的碎片里,记忆也似乎永远停留在寂寞的孤灯下,剩下的是空荡荡的心际阵阵萦绕着干枯的灵魂,是曾经的萌动,曾经的追求,曾经用感情洗后的孤影,从此一切归零,爱情也许就这么飘摇不定,所以永远看不清道不明!以前心中怀揣着的对爱的渴望和对被挂念呵护的向往,使我踏上爱的旅途,义无返顾地选择追求,又在泪水的挥洒中看到了情感的不如意,又在时空的阻隔中做无所谓的挣扎和最终无奈的回应,甚至是为了一时的气愤而放弃学业,是啊!这一路充满着新,刺激,浪漫的回忆,但一日你去向她告白了,却是无法抹杀的伤心追忆,时光总会悄然改变一些东西,也只有时光会见证一份持久的情感,会见证是否是真心!!!!

用伤心排遣伤心,我得到的是无聊,仿佛架着小船在大海里失去方向,仿佛在黑夜磕磕碰碰地前进看不见一点方向,这种感觉是她所不知道的或者是视而不见的,其实我不能拥有伤心,而是应该像个高四的学生,每一分钟都用来做题,根本没有时间伤心,没有时间空虚,这样才会是一个真正的毕业生!

我看着照片,看着里面神圣的你,但终于不得不疲倦无聊地低下头,我找不到打开通向你世界的钥匙,我所能做的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上演的独角戏。想着想着不争气的眼泪又流了下来,泪水打湿我的脸,更穿透了我的心!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偷哭,我总是摆出一种无所谓的表情说:呵呵,没什么!其实,我心里在对他说:因为高四,因为真心,因为我所谓的爱!!!

那天晚上刚放学,手机响了,是她来的电话,心里特高兴,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悦,但我在接时看到了一个新的信息,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是谁发的,可能是她吧!当我接了电话后她说:你一次次的到底想干啥?……以后她说的什么我就不知道了,随后我挂断了,不是我逃避错误而是我怕伤心!其实放学前发的那几条信息纯属玩笑,但是她好象当真了,并且很生气!我们不是说好了吗?做个永远的朋友,就像从前一样——无话不谈!我都放下了,为什么你就不能放下,忘掉曾经发生的事哪????我天天给你发短信,是我想知道你在干什么?过的开心吗?我时时刻刻都在掂记着你,我们是朋友就不能关心你吗?就不能想你吗?本来我都已下定决心回到了曾经哥们的起点了,我发了一条:放心!我不会吃醋!那只是玩笑,那时我已经下定决心慢慢的把你忘记,忘记你的一切!只剩下的我们的友谊!但是……

我挂了电话后,把你的短信(你发的信息,我从来都没有删过),你的号码,你的qq,你的一切都删处了!把关于你的所有一切都丢弃在北风里,让它们随风飘荡,永远找不到复活的驻足点!!!!

月亮从云层钻出来,它似乎对着我笑,我也回尽了一甜蜜的笑容!北风继续吹着,想把青藏高原上的孤寂和我的伤痛都带走,而我的心愈加透明,我只想找回我自己!踏踏实实的作好自己,只求未到的缘分,不求强求的机遇,我悄悄的告诉自己: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就让它好好的去,不该莽草决定的就要选择平静的放弃!因为我相信这才是当前最好的心灵归宿!!!

后记

有人说,写文章是为了渡人,也有人说只能渡自己,我倒认为:有些人可以被人渡,有些人只能自己渡自己,我属于后者,我只能自己渡自己来摆脱高四的真心,来摆脱高四的伤痛,来摆脱高四那所谓的“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上课,自习,吃饭,睡觉,活的整天忙忙碌碌的,我用学习来麻痹自己,等待着时间将记忆一点点冲淡,等待着我辉煌的09年6月!!!!!

以前的往事,好象一场虚幻的梦,好的梦境还没有来,梦就醒了!但我也会非常感激这场梦!虽然,它充满着伤痛,但它教会了我成长,教会了我怎样去爱,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寒冬文章10:半塘炉火

文/彭辉

有了寒冬,就有炉火。外婆在,半塘炉火就在。

伶仃的树木还未红叶的时候,外婆便开始到山间拾枯枝断木,收获最多的是蓬松的松针,不仅难捆还易刺手。一早一晚,蹒跚的老太婆在山林间留下一个佝偻的身影,或是一道拉长的身影,我知道这是山里人印象中的外婆。在凛冽的寒风中,外婆迎来了新年,也迎来了拜年的我们。刚到山坳,就能看到外婆的房子,屋顶上还笼着厚厚薄薄的一层烟。山谷回音太大,害羞的我从不拉长喉咙通报,美言之是给她一个惊喜。屋里被浓烟充斥着,明显可见的是那火塘点点的火星,倘有熊熊燃烧的势头,便一下子被扑打在萌芽状态中。闻声出来的外婆满脸笑容却又挂着泪水,她趣说是想我们了,我总会调皮地大喊道是烟子薰的。待我们放好东西,已觉得山间寒气逼人。外婆赶紧让火种放肆起来,“哄、哄”火塘一下子就亮堂起来,身上也暖暖的。我却顾不得烤火,去追逐缓缓上浮的浓烟,好似仙境一样。待全然消散的时候,便凑近火塘,偎依在母亲身旁,听他们讲我半懂不懂的事儿。母亲不时把烈烈燃烧的火压下来,只留下半塘炉火。那半塘炉火忽大忽小,忽明忽暗,这是我最不喜欢的,就嚷嚷起来,非要将火弄大,寻找刺脸的感觉。心疼我的外婆完全支持我的意见,把母亲喝住,任其燃烧,那放了几个月的枯枝就如无忧童年放纵起来,那火苗真比乡镇的烟花更美丽。母亲自然说我不懂事,我就不明白怎么不懂事了。当我们离身去休息时,外婆一个人默默地将火苗压住,又成半塘炉火。一股烟子直蹿鼻孔,我咳嗽起来。外婆听到声音,立马让火燃成满塘,伴随着偶尔柴火炸裂的声音和晃动着的影子,又睡着了。醒来时,外婆已在火塘上烧水,不过依旧是半塘。吃过早饭,母亲就带我上山去玩,顺便拾点柴火。现在只记得走了很远很远,东张西望地看哪里有枯枝。回家时只有那么一丁点柴,终于明白外婆为什么让火燃成半塘了。刚一进门,火塘子忽地亮起来。我告诉外婆半塘炉火更舒服。她佯装生气道:“山上这么冷,火就是要满塘,不要冷着了。”没过几年,山里的人多外出务工了,树林也越来越浓密,柴火自然非常充裕,可外婆去世了。那温暖童年的半塘炉火时常记起,还有外婆那满满的爱。

寒冬文章11:寒冬与雪

文/郭改侠

有一天,不戴手套骑电动车,手指头疼了。又有一天,早上用自来水洗脸,冰手了。接着,开窗户时,被一股涌入的风冲得咳嗽了两声。又过几日,拉窗帘时,碰到了玻璃,冰凉竟顺着手背的筋脉往胳臂上爬了。有人晒出了自己的窘态:又到了起床靠毅力、洗澡靠勇气的季节了。

马路上的行人,捂得越来越严实了。且不说怕冻皴了脸损了形象,帽子、围巾、口罩都武装上的妹子们,就连撑了好些年的大叔帅哥们,也不再为了硬汉的虚名任由刀子似的西北风在脸上割刮了,纷纷戴上了帽子、头盔、口罩,变精了。

早晨,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了!人们端着大碗,端一小盘饼丝或指头间夹块烧饼,碗放上桌,一大勺辣椒,几勺姜末,吃喝得那是涕泪交流。几分钟工夫,那辣椒,那姜,那冒着的白烟,随着热汤都被灌到了肚子里。谁都不客气,谁都不在意吃相,傻子才假正经呢!大家都尽力吃着喝着,硬是把那一方天空吃得雾气腾腾,馆子都成了一个个蒸笼。

傍晚下班时,楼栋口往日列坐于两侧石条上的大妈大爷不见了,进了楼栋,听到步梯间传来熟悉的打牌声和笑闹声。

树木都摘掉了首饰,一袭素颜挺立于空中,把五彩斑斓都打包交于了秋风。大概冬喜欢骨感素颜的美人,为了冬,树木抛却了所有的繁琐,把真实质朴和坚韧一并捧给了冬。

人和树木都在寒冷里坚守着,等冬的一个承诺。

不言而喻、不约而同、不谋而合,都在等冬掏出那张底牌——雪。没有雪的冬,谁待见呢?所有的冷都来了,雪有什么理由不下?人们明里暗里说着雪,唱着雪,画着雪……已经有几个雪球在心里滚动了。急躁的西北风东奔西跑,鼓动所有的树木摇旗呐喊,都在逼冬下雪。

天空阴沉,把八方的冷气调来,憋足了劲,要做一场雪事。风不刮了,水不流了,鸟不叫了……万物都在等待一场庄严的大幕拉开。

大家都凝神屏气,注视着空中,静听雪来的脚步声。心里,早已下得纷纷扬扬,铺展开了万顷雪野。

雪,总算是来了,人们的心也跟着着了地,脱了褴褛旧衣的树木,也被雕琢成奇迹。冬,终于有了立足的资本。

寒冬文章12:山药面里品寒冬

文/郭华悦

凌冽寒风中,若是有一个热气腾腾的窝头,再好不过了。

这窝头,得是山药面做的。老家那地方,习惯把红薯晒干后,碾成的粉,就叫山药面。说是山药面,实则与山药无关,是红薯粉。红薯种植广泛,且产量高,深受农家喜爱。

做山药面窝头,简单得很。

把山药面放入盆中,浇入滚烫的开水,用筷子搅匀;等到稍稍凉了,用手和面,捏成窝头。接着,上锅蒸熟,十几分钟后,山药面窝头就熟了。

乡里的孩子,放学后,回到家中,习惯先到厨房,用手在蒸笼里一搅。手拿出来时,已经拿着一个山药面窝头。放下书包,蹲在门口,在寒风中,狼吞虎咽地啃着手里的窝头。这样的时光,于当时而言,真是快乐似神仙。

山药面窝头,最大的特色是劲道够。一口咬下去,软嫩中,透着劲道十足的韧性。乡里农家,没啥好东西,就红薯最多。于是,灶上的蒸笼里,不时放着几个窝头,供回来的农人和孩子们,解解馋,填一填肚子。

有时候,窝头吃腻了,也可以换种方式。把蒸熟的山药面窝头,放到碾子下。若是想要口感厚实点,有韧性,就得快读推着碾子,把窝头碾得厚一点;若是想吃薄的,口感嫩脆,不妨推得快一点。这么一来,可以根据个人喜爱,将山药面窝头,碾成厚薄不一的饼子。接下来,再把饼子切成条,这便成了红薯粉做成的面条。拌成一碗,淋上酱汁和卤汁,就成了拌面。比起窝头,拌面的口味更多样。对于吃腻了窝头的人来说,偶尔换一种形式,尝尝山药面做成的拌面,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如今,越是想吃山药面,就越是遗憾。这遗憾,来自于肠胃。红薯吃得多了,容易胀气。人有了岁数,谁的肠胃是健康无损的?于是,每每怀念起山药面,想吃又不敢吃的拉锯战,便日复一日在心中上演着。

寒风中的山药面,令人喜忧夹杂,又爱又恨。

寒冬文章13:寒冬里的暖

文/嫣然~晨曦

早晨我还在懒床,就被母亲的电话声吵醒了:“起来了没有?早饭下来吃吧……”

我睡意还朦胧,懒懒的,揉揉惺忪的眼睛,毫不情愿地离开温暖的被窝,起床。

洗漱完毕,推门出去,这时,我才发觉,一夜间,大地全白了,树上一丛丛珊瑚,目及之处都铺上了厚厚的棉被。阵阵寒意袭来,直侵肌肤。我不由一阵发抖,顺手裹紧了衣服。

幸好,我和父母家距离很近,二分钟也用不了就可以到达。

刚走到父母家门外,透过玻璃窗,看到父母一前一后忙碌的身影……

推门进去,父母脸上荡漾着甜甜的笑意……

哦,父母都老了,就那么短短几天,苍老了很多,双鬓银丝越来越多,父亲头上稀疏的白发,还有很多鱼尾纹在母亲的眼角浮现……

看着母亲手不停的忙着,一会洗菜,一会又要切菜,我却执意要吃醋溜土豆丝,父亲取出几个土豆,认真洗净,削皮,母亲将它们切成又细又长的丝,父亲又紧跟在母亲身边打下手,择择葱,剥剥蒜。我在一旁悄悄地看着三十多年来,一直相濡以沫的父母,心,酸中带甜……

片刻,油盐酱醋便在母亲手里轮流辗转,我站一旁静心凝神,看着这个温馨的场景。

我看得有点入神,目光转移间,看到母亲手上有很多褐色的斑,我皱皱眉头,忙问母亲这是什么?母亲说:“这是老年斑,人老了都会有……”霎间,心,阵阵发酸,似乎我的心情让父亲毫不保留的洞穿了,是怕我心里难过,掉眼泪吧!父亲在一旁“呵呵”笑了,那笑,是那么爽朗,那么不惊不燥,那么淡然的笑,像是看透了很多事情,包括岁月的轮回,人类的衰老:“每个人都会渐渐老去,我们不老,你们怎么长大?”无疑,父亲这句话是平淡无奇的,更没有什么动听优美之处,而在平凡,平淡中,就是这样一句如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的话语,镌刻着多少沧桑在里面啊!让我更深更真切感受到,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么神圣与厚重,我想,这是言语也无法表达出来的……

只见,母亲用长满老年斑的双手,架起油锅,上油,将葱蒜爆锅,把切好的土豆丝倒进去不停的翻炒,用酱醋调味,届时,油烟味夹着炒菜香味飘在只有二十五平米的套间屋里,散着浓浓的醋溜土豆丝的香味,另一边还有白白的膜,飘出淡淡的甜味来,小米粥金黄的泛着光!我只站在一边,聆听“锅碗瓢勺齐鸣奏,油盐酱醋齐弹唱”仿佛这是世界上最曼妙的音符,最优美的音乐。当下,思绪飞扬,心里暗想:“家是什么?哦,对了,家,也许就像烹调一盘菜肴吧?原料很重要,调料很重要,燃料也很重要,但不可否认,厨师的手艺更重要。原料是父母儿女,调料是理解和包容,燃料是爱。厨师只需将原料加上适当的调料,再用爱的燃料,控制适当的火候烹调,那么这盘菜就叫“深切的爱,无言的暖”此菜乃是天下极品……“准备吃饭了”父母将我从思绪中拉回……

早餐做好了,我和父母一起围坐在一张枣红色的方桌前,温暖的气氛扩散开来。我们边吃边看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高秀敏,赵本山,范伟演的小品《送水工》,我们三个人边看边笑,父亲被赵本山和范伟那些台词逗得前俯后仰,当我看到戏中那个母亲没有老伴孤身一人独守着一个家,为了供儿子在国外念书,自己开了个成衣店,夜以继日给别人做衣服……又为了儿子能安心读书,和儿子撒下一个善意的谎言:儿子安心读书,我为你找了一个有钱的爸……当儿子回来时,知道了真相之后,他看着母亲破损的十指,儿子深情的紧握着母亲的双手,母子俩抱在一块,这情这景,又一次触动了我心里那根弦,戏中响起了那首《母亲》: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虾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

……

我的喉头突然被什么塞住了,眼睛模糊起来。是啊!母爱多么伟大,为了自己的儿女,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为儿当牛做马,辛苦耕耘半辈子……我的情绪一直跟着小品里面的情节和那首母亲的音乐跌宕起伏,忘了还有父母在身边看着我……父亲为我夹了土豆丝,母亲为我盛了一碗小米粥;其时,有点恍恍惚惚,脑袋里一直在想,结婚这么多年来,我又为父母做了什么?我尽孝了吗?他们背后的辛酸与苦涩我又知道多少?他们的无奈,彷徨;他们的无助,绝望;他们头疼脑热时我又在何方?他们……可就是这样,他们一直无怨无悔的为儿女搭建着温暖,舒心的港湾,虽,并不富有,但却足够儿女在无家可归或者身心疲惫时遮风挡雨,停靠休憩。一时间,我被一种什么力量震撼了,我仿佛一下子理解了作为父母更深层的内涵和潜辞。世界上,没有人比父母更坚强,因为他们要去保护、爱护自己的儿女,赐予儿女最好的生活和未来,他们甚至不曾想到过自己。他们心酸的血泪不惜为儿女奔流,唯一的理由——他们是父母,儿女是他们最最至亲的人。

我也终于明白,古往今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用不同的方式去赞美父母,歌颂父母,但那些华丽的辞藻和伟大无私的父母相比,却又显得那样肤浅而苍白。现在,身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多点时间去好好爱他们呢?

天,依旧寒冷;风,更为凛冽;雪,随风飘洒,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寒气逼人。可,这些都无法阻止我内心悄悄升腾、恣意泛滥的暖流……

寒冬文章14:甜酒相伴暖寒冬

文/雨林

甜酒又名酒酿,或是醪糟、江米酒等,古人曰“醴”,主要原料是糯米,所以也叫糯米酒。《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酒酿,多次亦助湿热,冬制者耐久藏。客家的女人坐月子,必须要吃甜酒酿鸡蛋,据说具有催奶、滋补之效。直接生吃,清凉透明,甘甜润肺。煮开了,撒上一些干桂花或是枸杞,热热的饮下,直觉得通体作暖。

称它为酒,其实更接近于吃食。在皖南山区,入了冬后,常常是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钵甜酒的。有客来时,挖上半碗,加入两个糖鸡蛋,既方便又美味。说它是吃食,但也有酒的特性。只因度数不高,且入口绵甜,不知不觉吃多了也会醉人。也有做得多的,将酒汁过滤出来饮用,入口绵柔,后劲十足。酒糟用来糟鱼、糟鸡、糟猪内脏,酒香十足,十分下饭。

我的母亲是做甜酒的好手。按照老家习俗,大年初一的早晨是要就着甜酒吃元宝的(茶叶蛋),一则寓意甜甜蜜蜜,招财进宝,吉祥好兆头。二则农俗初一至初七是不能动生的(即不动刀板)。母亲通常会选择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制作甜酒,这是全家人的大日子。头天就挑好了长粒的优质糯米,浸泡一天一夜。沥干的糯米装了大半饭蒸,盖上干净的毛巾,放置在开了半锅水的大铁锅里,添上硬柴火,糯米就这样快乐地蒸起了桑拿。咕噜咕噜的水泡腾起了氤氲的蒸汽,糯米的清香充溢了整个厨房,馋得人直流口水。直至加了十来次的柴火,添了七八瓢的水后,期待已久的糯米籽出锅了:不烂不焦,颗粒分明,气味香浓,白似珍珠,柔软而有弹性。母亲先盛出一大碗给我们兄妹解馋。然后用凉水将饭蒸淋透,随即倒在竹簸箕上。早就搁在火桶里烤热的甜酒曲已经被父亲捣成了粉末。父母亲乘热将糯米籽一边捏散,一边拌入甜酒曲。拌匀后放在瓦钵里压实,中间留置一个圆柱体的洞,将剩下的酒曲和净手时冲洗的糯米籽及少量的温开水沿着洞口倒入。盖上瓦钵的盖,端进一个木炭火桶里,将四周的空隙用旧棉袄塞满,保持大约二十多度的温度,剩下的便是等待了。通常两天就可酿成,但时间越久,酒味就越浓,也更好吃。

新年的第一钵甜酒,除了能考量主妇的心灵手巧外,也和祈求一年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甜酒做得越甜越好吃,就预示着这户人家日子兴旺红火。母亲的手艺在小村里是呱呱叫的,她做的甜酒总能带着美好的希望在正月初一的早晨新鲜登场,揭开盖,一层浓浓的酒浮子散发出扑鼻的酒香,尝上一口,米籽软烂,味甜如蜜,让人吃了还想吃。

冷风冷雨的时候,来上这么一碗热腾腾的甜酒,想来冬天也是暖和的。

寒冬文章15:寒冬赏读取暖诗

文/聂难

冬至过后,严寒紧逼而来,此时,电热空调、暖风机、采暖地板等现代设备,立刻为我们送上温暖。而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采暖设备,人们大多靠火炉、火炕燃煤取暖。历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以取暖为题材的诗作,细细赏读,使人产生读诗生暖之感,别有一番情趣。

“风光今旦动,雪色故年残。薄夜迎新节,当炉却晚寒。故香分细雾,石炭捣轻执。年芳袖里出,春色黛中安。”这是南朝陈政治家、文学家徐陵《春情》中的句子。描述的是人们在阴历年末岁首围炉取暖、辞旧迎新的情景。诗中特别提到,把“石炭”捣成粉末,用“轻纵”(细致薄绸)筛去杂质,掺入香料做成发香煤饼入炉燃烧。不难想见,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在这温暖飘香的室内,无疑愈发衬托出节日的热烈气氛。

金代文学家赵秉文钟爱暖炕,他在《夜卧暖炕》诗中写道:“京师苦寒岁,桂玉不易求。斗粟换束薪,掉背不肯酬。近山富黑瑿,有金不难谋。地炕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诗中描述了金代中都(今北京),寒冬时节柴米昂贵,富裕之家不惜重金到近山处购买“黑瑿”(即煤炭)烧炕取暖。尽管门外雪深三尺,寒冷彻骨,但室内仍温暖如春,人们可以伸展两脚安然入睡,而且鼾声连连。如此绘影绘声的描写,读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诗人安卧暖炕悠然自得的熟睡图。

“十月都人家旨蓄。霜菘雪韭冰芦菔。暖炕煤炉香豆熟。燔獐鹿。高昌家赛羊头福。”这是元代文学家欧阳玄《渔家傲·南词》的上阕。词中描述了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富户,在阴历十月入冬季以后,纷纷储存白菜、韭花、萝卜等菜蔬;室内煤炉烹煮香豆,熏烤獐鹿,并利用煤火余热烘炕取暖,过着温馨优裕生活的情景。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诗人方元鵾对炕有独特的感受,写有一首《暖炕》诗:“北人炕寝意非古,床不以木乃以土,寝床寝地古有云,地与土炕疑不分。因思床炕本异制,北人自为御寒计。石炭通红隔宿温,门外雪霜不入门。室中有炕炕有炉,羹釜茶铫与酒壶……”全诗语言通俗、比喻新颖,笔调诙谐,通过睡炕、睡床生动描绘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活习惯也不相同。

最生动有趣的取暖诗,当推清人方朔的《暖炕诗》:“燕山之寒南所无,十月重袭已拥狐。白日乘风面似割,夜气一肃尤彻肤。欲卧又畏衾似铁,独坐往往依红炉。主人慰予勿复尔,有炕胡不生火乎……石炭布满木炭引,焰一发处光腾舒……三入三出热已偏,美哉衾枕皆温如……”此诗描写了诗人初到“燕山”,对冬天的寒冷十分不习惯,白天冷风割面,夜晚寒气刺骨,想睡觉怕衾被冷似铁,只好“依红炉”独坐。但是主人告诉他,尽管天气很冷,但困难很好解决,你只要把煤火燃烧起来就解决了。在主人的指导帮助下,地炉点起来了。过了一小会儿,火炕就烧热了。不论是枕头还是衾被,都是温暖宜人。这样一来,诗人不仅没有被寒风所冻,反而在暖和如春的火炕上睡个好觉,又做了个好梦,真是舒服极了。

寒气袭人的隆冬时节,捧读这些诗作,不知不觉间,仿佛与诗人一块儿走进温暖的世界,心头不禁泛起丝丝暖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