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文章

请欣赏回家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回家文章1:摘一束野花伴我回家

文/芷岸s

最近经常在北方大地旅行,那漫山遍野的大豆和玉米,那摇铃般沉甸甸的稻穗,那一望无际的草原,风景在我的视线中铺面而来又瞬间划过。田野边那一座座小村庄,炊烟缭绕,鸡叫犬鸣,牛羊在村旁的草地自由自在,农家小院子里种的那些开得恣意茂盛的普通小花,圆而大的南瓜,一架架豆角一排排西红柿,放学归来的孩子,面目沧桑的老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觉那么的亲切和熟悉,记忆中的一些场景在行程中回放,多久没有呼吸乡间清新的空气了,多久没有吃到原滋原味的农家饭菜了,视线多久没有这样的辽阔了,天空何时蓝得这样的澄明,大地在秋风中色彩纷呈,空气清新而亲切,七彩的风一直缭绕着我的行程……

断断续续的回忆在车窗外的变换的景色中交替,行程中的一幕幕便在记忆中深深烙下了印痕……

喜欢花,尤其喜欢那些恣意开放在大自然的不知名的小花,就那么自由自在的开着,无意招摇更无意华丽的装饰,自然恬静宁静而又淡泊。喜欢花走到哪看得最多的也是花,满眼的美丽常常会让我忽略沧桑的色彩,就像喜欢音乐无论走在街上还是人在旅程,别人听到也许是广告也许是各种信息,而我只能听到背景音乐,常常会遇到自己熟悉的曲子,瞬间飘过耳际,因此心变暖暖的,也许因为不期然的相遇,也许因为曾经有过盈盈绕绕的那些日子,于是故事便在生活中诞生,出租车里偶遇邓伟标的音乐,感觉很惊奇,和司机聊起邓伟标的音乐,走了很远的路竟然不肯收费;酒店的一盆花,住下了,因为喜欢就不禁去浇水,和经理聊起花的美丽花的故事,因此走时就带上经理亲手剪下来的花枝,痴的人是不管能否成活更不顾还要走过几站才能归家,就痴痴的小心翼翼的带着,因了那一枝花,满眼都是美丽和善良,于是丰盈的心饱含着温暖和感恩。

旅程中的故事总是让我感觉着朴实善良的力量,让我不再怀疑人心叵测,不再害怕陌生的面孔不再拒绝善意的帮助……鸽子笼里的生活似乎让我与土地隔离的过久了吧,于是像是一株失去了根基和土地的牵牛,缺乏丰盈茁壮缺乏营养和风的气息……

这样的行程似乎让我成为一株延伸根须的小草,与大地融合与自然拥抱……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四季的变换,更无法逃离时光的雕琢,但只要拥有一颗丰盈的心,就会温馨的走过所有的行程……

回家文章2:真爱无声,泪流无痕

文/付文闯

在回家的班车上,我绞尽脑汁地在想应该用什么办法来报答妈妈,可班车都开到家了,还没有一丝头绪。

下了车,回到家,看到昨晚爸妈的洗脚水,我想,肯定是爸妈太累,一大早又要去干活,没来得及倒吧。我把书包放到书桌上,坐在床上,想办法。对啊!我可以帮妈妈洗脚,然后对她说“妈妈,我爱你!”“咕——”我的饭铃又响了。爸妈一定还没吃吧,今天一定要让妈妈感受到我的浓浓爱意,于是我便提着菜到楼上做饭去了。我将番茄洗干净,再打两个鸡蛋,搅一搅。把番茄切好,热一下锅,倒进油,七成热时放入鸡蛋。鸡蛋熟后,将鸡蛋铲到碗里,然后放入番茄。当番茄汁水被逼出来时,再放入鸡蛋。当鸡蛋稍微有一点粉红色时,放入少许盐、味精,搅拌匀后,就可以出锅,一道地地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番茄炒鸡蛋就做好了。然后我又炒了个花生,做了个洋丝瓜炒肉,煮了一碗源汁原味的小青菜,再用电饭煲把饭蒸好,拿出碗筷,就“万事俱备,只欠‘爸妈’了”。过了一会,爸妈回来了,他们洗洗手,就开始大吃特吃了,可能是饿伤了。我故意少吃点,让他们多吃点,他们吃得连一点油星都不剩。他们吃完了,我把碗洗了,然后下楼给我妈捶背,捏脚。

十点多钟了,我跟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洗脚吧。”然后就跑到楼上烧水。过了一会,我摇摇晃晃地抬着一盆热水下了楼,让妈妈坐在椅子上,我帮她洗脚。

我脱下她的鞋子和袜子,一股臭叶顿时扑鼻而来。可想到妈妈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拉扯大,别说有多臭了,于是我便忍着臭味给妈妈洗脚。我先用湿毛巾给妈妈擦拭一遍,然后再把脚上的泥土、污垢搓掉。搓着搓着,我在不经意间摸到了一个水泡。妈妈猛的缩回了脚,一会儿后才慢慢地放进了盆里。我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洗好后,我看到妈妈已是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我便情不自禁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一把把我楼到了怀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回家文章3:回家的路

文/彬子

20多年前,我在县城读书。每到周末休息,我都会骑上那辆陪伴我多年的“泰山”牌大轮自行车回家,风雨无阻。那是一辆老式自行车,破旧不堪,除了铃铛不响外,其它各处都响,更让人头疼的是经常掉链子,骑起来非常吃力。尽管县城离我家也就40多里路,但是我回一次家却要花费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遇到雨雪天气,所用时间更长。当时从县城到我家全部通了柏油路,但路面被大车轧的坑坑洼洼,尤其是遇上雨天,路面顿时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积水潭”,溅湿鞋裤是小事,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再加上马路弯弯曲曲,岔道口很多,没有路灯,如果赶到晚上,迷路的事情也曾发生过。

记得有一次,天空中飘着小雨,我刚刚出县城,天就黑了,但归心似箭的我没有半点犹豫,依然冒雨前行。两个小时后,大约在离我家4、5里路的地方有一处三岔口,我迷路了。结果,我又摸索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家。当看到跌跌撞撞、犹如“落汤鸡”的我,母亲心疼地直抹眼泪,一个劲地说:“傻孩子,以后赶上下雨天就别回家了,需要钱或者什么东西,让你爸给你送去。”其实,有时我并不需要什么东西,就是想家,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促着我回家,哪怕呆上几个小时我就很知足了。看看熟悉的老屋,在那张睡了十几年的木床上躺躺,吃上母亲亲手为我做的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听妈妈讲讲最近发生在村里的奇闻趣事,听奶奶唠叨以前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跟母亲拉拉学校的事情,那真是一件十分温馨、幸福的事情。

父母是家的根基,只要父母在,家就在。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停靠的港湾,更是我心灵栖息的家园。在那里,父母为我遮风挡雨,不管遇到再大的苦难,我都能坦然面对,我都能看到希望之光。

而如今,我在市里“安家落户”,虽然离家70多里路,但交通更便利了,公交几乎通到家门口,只需50多分钟就到家了。回家方便了,可我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刚刚参加工作时,我几乎每个月就回家两三次,可是后来结婚尤其是有了孩子后每个月回家一次就不错了,现在每年回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我的理由似乎冠冕堂皇:要么单位忙,实在是脱不开身;要么陪着孩子转转或者送孩子上辅导班,没有空;要么不好意思拒绝同事或者朋友事先约好的饭局,身不由己。不知,从何时开始,回家竟然成了一种奢侈。每次我满怀愧疚地向母亲说这次有事又不能回家时,母亲总是淡淡地说:“孩子,我知道你忙,就别回来了,我很好,不要挂念我。”每当这时,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我好像看到了母亲失望的眼神,我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叹息声。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见到自己的孩子。或许母亲更希望我像当年一样受到委屈,遇到一点难事就往家里跑。

其实,人世间最远的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趁父母还健在,带上孝心常回家看看吧!给父母买件衣服,给父母捎上点心,陪父母说说话……孝心无大小,贵在坚持。小爱攒多了就是大爱。千万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和遗憾伴随着我们。

回家文章4:迟到的回家

文/陈肃静

“怎么又玩忘了?一出去就不晓得回来了。”下午6点左右出去玩的儿子,终于在我的催促下回家了,此时时针已指向十点一刻,我一脸的不高兴。

“那我以后再也不出去玩了,就整天宅在家里。”孩子脱口而出,没有一丝反省的意思。

听到如此不讲道理的回答,我心里也不舒服,但看到他满脸的“火药”,我只好把火压了下来。我知道他生气时,说什么都是无用的,反而激化矛盾。既然解决不了问题,不如冷一冷,顺便想想如何化解他的反驳。

第二天午饭后,看他心情还不错,就开始了我的“应驳”之旅。“儿子,昨晚玩得怎么样?”我一脸的诚恳!

“唉呀,昨晚回来有点迟啵!”一听我这样说,儿子有点不好意思了,“一玩高兴就忘了!”

“玩高兴了就好,你们昨晚玩些啥呢?”

听到这,儿子来劲了,就开始眉飞色舞地给我讲他们“三国杀”中如何斗智斗勇。

“看来,昨晚玩个痛快,你做到了!开心就好,改天给我教教!”

“行!”不知是我的虔诚打动了他,还是我经常陪儿子闹的老小孩模样“折服”了他,总之,他一口就答应了。

“那现在就讲吧!”说完,儿子就抽身拿出自己的“三国杀”给我讲了起来,听得我一头雾水。

看我满眼迷惑,满脑子问号,儿子还鼓励我慢慢学习。

我正要提问,儿子突然一声惊叫:“不好,我还有作业没做完。以后我叫人到家来打,你边看边学,我边给你讲。”

“不行,我还有许多不懂呢。”我苦心经营的“真人”还没来得及“显山露水”,岂能就此罢休,只好使出自己的必杀计(儿子的克星)——耍赖,边说边扯住儿子的衣角。

“老妈,我真的还有作业没有完成呢,改天吧。”儿子哀求道。

“不,我还没玩够呢。”

“玩也得有个时间限制呀,你看我们现在都玩了一个多小时了。”儿子边说边指着手机的时间示数。

终于“上钩”了!我按捺住内心的喜悦,假装不依不饶:“老师,我可不可以再多玩半个小时,就半个小时,好不好?”说着,我便伸出手指头做拉钩状。

“不行!要玩得有度。”儿子一副坚定的老师模样。

“老师,昨晚你不是说好九点半以前回家,还不是十点半才回来,你都可以超时,为啥我就不可以多玩一下嘛?”我继续纠缠着。

话说到这份上,儿子一下子就听出了端倪。

“哦,我知道了!”儿子讪讪地笑了笑。

“好!一言为定!”我们击了掌。

有些原则,我们家长不能不坚持,可高高在上的说教,对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不一定有效果,与其盛气凌人、两败俱伤,不如家长适当示弱,以退为进,“曲线救国”,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回家文章5:回家的感觉

文/微风当初

走在家乡的月光下,起初有点不适应,可是我又说不出是什么原因。继续往前走,地上坑坑洼洼水池,在月光的反射下,显得格外的亮眼,寒冷的风吹荡在十字路口,偶然路过的人,都急速的消失在黑暗中。也许此刻我才发现,这就是回家短暂的落寞,不知道它究竟会持续多久,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个月。

当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对着那早已破败不堪的横梁发呆时。我的思绪穿越了时空,回到了离别前的前一天。

结束了三天紧张的备考,终于尘埃落地,第二次这么紧张过。记得第一次还是在高中时代,而这次也许就是人生中句号吧!考完了最重要的当然是考虑晚上的活动了,我们一起商议晚上一起去就餐。晚上,我们寝室的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饭馆,准备给这青春的岁月画上一个句号。大大嚷嚷的敬酒声,刚酒醉后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话语。这都是刺痛心灵的匕首,是否会等酒醒后已经愈合呢?

其实酒根本不能解什么愁,也许还会起相反的作用。人往往如此,但确实如此,只懂得享受片刻。享受瞬间不能永恒。但却能让人不知愁的滋味,而痛苦的深刻往往都是刻骨铭心的,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一辈子。

当我借着麻痹的神经走回宿舍的时候,每一个步伐都无比的沉重,仿佛短暂一秒,在我这被无限的拉长。我推开侧门而入时,铁门上的寒气透过手掌传遍全身。继续往起走,周围出现了一些我特别熟悉的东西,傍边破败的墙壁上那些海报早已面目全非,前面那些布满伤痕的长椅,身后大树下已不见踪迹的小店铺,操场边上的一片印着车轮印的水泥地。这些本该消失的东西,凶猛地标记着那些一去不回的好时光。我开始往前跑,再怎么好意思,我也不能让自己触景生情跟着潸然泪下吧!为了不那么难受,我开始假装自己真的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这即将大学生涯的环境,对着自己说:再也不用像高中那样很早起床,再也不会因为没休假而苦恼,周六、周日可以:睡懒觉、逛街、看风景、看电影……

也许,蓦然的离别,是我此刻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我怕听到道别声而舍不得离去。在你们熟睡的时候,我悄悄地拿着行李破门而出,没能跟你们说声再见,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与其痛还不如趁早离开,我们各自向左和右,我们青春的容颜,从起初邂逅,到此刻定格。

不回头,就这样一直向前走下去。

睡意渐渐取代了回忆,看看了床边的时钟,已经凌晨两点多了,随手关掉了灯,沉沉入睡。

回家文章6:回家

文/陈德平

不觉间,窗外已是暮色笼罩。楼道里不见匆匆而过的人影,突然变得安静起来。车从单位驶出,大街上灯火阑珊,行人和车辆不多。此时本该是下班高峰时段,可往日的拥堵消失了,一下显得空旷和清静。我知道,许多人都已出城了。往常这个时候,街上张灯结彩,能看到匆匆忙忙办年货的人流,而我也在回家乡的路上,或早已在家帮母亲宰鸡杀鱼,生炉烧菜,准备过年的食物。而眼前寂静无声,只有电台里不停地在播放《新年好》乐曲和刘德华唱的《恭喜发财》。蓦地,心中浮起一种空落落的茫然,像航行于海上的帆船,失去了方向,不知何地是归处。

春节是召唤游子回归的日子。曾经每年我也挤在这春运大军中,为了过年团聚,哪怕路途最遥远、最艰难,也要急急地往家赶,千辛万苦在所不惜。那时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天上地下交通工具五花八门,远行唯有火车,因此常常一票难求。记得入伍第一次回家探亲,从内蒙古坐车到北京,在火车站排了半天队,才签到票,却没有坐位。晚上上车后,车厢里挤满了人,有的钻到了坐席下。于是只好站在过道上,这一站就是整整一个晚上。尽管一路艰辛,但对回家的渴望抵消了一切,始终精神抖擞。下午到上海后再次签票转车,我乘坐的是夜行列车,到家乡时天刚蒙蒙亮。近乡情怯。晨曦中,车窗外现出了一条条细细的河流、绿色的田野和粉墙黛瓦以及远处起伏的山峦,当这些熟悉的景象,时隔多年后再次展现在眼前,顿时心潮澎湃。到站后,听到喇叭里传出的越剧唱腔,又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就像电影《南征北战》中的那位胖战士随部队至家乡河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捧起喝一口,甜滋滋地说:“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家,是世界上最美的景色,所以回家总是兴奋的。因为能与父母家人团聚,揣着一颗火热的心,把别离的相思和牵挂全凝聚在回家路上。每次回家前,我都要准备一番,除了早早地买车票,就是上街给家人选购物品。虽然,那时积蓄不多,刚当兵时每月只有6元的津贴,往往倾囊而出,但这样的付出却是心之愉悦,揉进了自己对家的向往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我曾在北京王府井给父亲买过一条毛绒裤和给母亲买过一双柔软的棉鞋,他们穿后都感合适,穿了好长一段时间。以后随着提干,我回家的次数更多了。不管多么忙碌,只要能回家,总给我带来无比的喜悦,一扫心中的疲惫。有回到军部开会,开完会已是大年廿八了,望着屋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一起参会的领导似乎看出了我思家的心情,便对我说:“这些日子辛苦了,给你一周假,回家过春节!”我立时喜出望外,连夜启程,一路南下。当赶到家乡时,正是大年三十吃年夜饭的时候,街上华灯初上,夜空中不断有焰火升起,远处传来鞭炮声,我仿佛已闻到了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此刻,我大步流星,心是如此急切,又是那么激动。当拎着提包推开家门时,围桌在吃年夜饭的家人们一下惊呆了,他们为我的蓦然而至欣喜不已。因为我曾告知这个春节不回家,那时没有手机,无法及时告知,因此大家毫无思想准备。不过这意外的惊喜给节日团圆更增添了喜剧效果,母亲高兴地抹起了眼泪,当即给我添碗加筷,共享合家欢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车窗外夜色更浓了,电台里又响起了《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有人等有人盼,才是家;父母在,家才是真正的归宿。如今父母不在了,一切似乎都那么轻易就逝去了,回家于我变成了虚幻。唯有对曾经一次次回家的幸福记忆,唤起藏匿在心灵深处的家的味道。

回家文章7:秋天的农家

文/沈琴仙

这次回家,我感到了浓浓的秋天的味道,看着母亲从在菜地里挖回来的番薯,看着堆在墙角上那大大小小的碴子,忽然觉得,秋天真实地离我这么近。

曾经在书本上,我知道秋天里,落叶会打着旋儿落到土地上。在网络的语言中,我能能看到金秋十月,据说是丰收的季节。可是身在城市,又如何能真正的体会到秋天的丰收和劳碌。

大学四年,生活在城市里面,我知道曾经秋天来过,但是也就那么一瞬间变冷的事情。久而久之在我的印象里,觉得秋天就是多加一件衣服的事情。有时候觉得秋天根本就没有来过,在南昌那个地方,前一天还穿着夏天的短袖在街上闲逛,第二天降温床上冬天的衣裳,那也是常有的事情。大学的校园里种的樟树,对于秋天落叶这回事情,它从来都不理会的的,所以在冬天来临之际,我经常会以为还在夏天。

南昌为什么会没有秋天,是南昌不需要秋天,还是因为秋天把南昌遗忘。南昌每一天不变的是车流,是人来人往的匆匆脚步,是四季常青的樟树,于是时间就这么在人们的脚步中,在车子划过的道路中不知不觉地溜走。当路灯亮起的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以为夜晚来临,殊不知秋天的路灯比夏天的亮的更早一些。

在外读书,我仍然能感觉到秋天的味道。那是十一黄金周,乘坐着回家的客车,看着原本绿油油的稻田上,那沉甸甸的金黄稻穗,呼吸着秋风送来的阵阵凉意,于是我在车里感受到了秋天的味道。似乎从我上了高中之后,似乎当我踏进县城求学之时,秋天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告诉我,她回来了,回到了属于她的季节,带给在乎她的人们以丰收的喜悦和辛劳。

追溯到更远的时间,秋天至于我就是小学甚至小学以前的记忆。在还没有国庆节的时候,在我还读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我们读书时也有一个七八天的长假,那个时候我们给这个长假的统称是农忙节。秋天是农忙的季节,教师们和家长们都需要回家割稻子,上山摘碴子,还要在这个时候,给地里的栽白菜和萝卜的秧苗。

农民的时间也是忙碌的,不是只有春天需要栽种,秋天也是需要的。每一个季节有每一个季节需要干得农活,这个季节为笑一个季节做好了准备,下个季节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个季节的果实。

如果再上一个季节,种了很多的番薯,那么这个季节里,总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处理番薯。番薯没有地窖的话,纵然是这个不易食物腐烂变质的季节,这番薯断然也是保存不了很长的时间,那怎么办呢。于是把浑身裹了泥土的番薯洗干净,切成片蒸熟了,在一片片地凉出来晒在太阳底下,水分蒸发了就成了番薯干,小孩子的嘴比较馋,没有零食了,经常会时不时地把番薯干搬出来吃。番薯之于现在,当然是算不上什么顶好的食物,但是若上早上煮粥放上一点番薯,那也是不错。毕竟这样的番薯粥在二十年前,家家户户都会有,如今想要吃上这番薯粥,那必是极为难得的。

秋天是摘碴子的季节,只是这摘碴子不是时间一到就能摘的,而且近几年,这个村里的山被烧的厉害,山上原本大片大片的碴子树如今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如今大家都往大城市里打工谋生,这秋天摘碴子的习俗行不通了,但是还是有人会上山摘碴子的。

摘碴子是一件很苦的伙计,去山上要把长在树上的碴子一个个地摘下来,还要从老远的山上把那么重的胆子给挑回来。这也就罢了,还要在有太阳的时候,把碴子倒腾出来晒一晒,让那些个圆滚滚的碴子在阳光的沐浴下裂开成绽开地花瓣,里面黑色的子便轻而易举出现了。于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把碴子壳和里面的子给分开,这又是一件很耗时间的伙计,在小学时,我也也坐不住,敢这样机械的伙计。但那时候家家户户在那一段时间,都差不多一家出动做拣碴子的伙计。里面黑色的碴子是用来榨油的,外面的碴子壳则是要烧成炭,到冬天的时候放在家里烤火。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辛苦的季节,丰收的前提是劳作,享受的前提是付出。

回家文章8:芳菲落尽

五一假,同学回家的回家,逛街的逛街,出游的出游。这座城对于我而言,越来越显得孤寂。虽然她比起前两三年来,树叶更为繁茂,花儿也开始热闹地争艳,但她就显得那样孤寂。

找一个课室想完成古代文学作业。在2栋最后一间教师休息室里,没人,打开窗户。插上电源,启动笔记本,坐下,一阵阵鸟叫那样不绝于耳。它们在我的世界里叫了整整一个春天,到这落花时节还不停歇。为什么??

窗外的朝阳把一片片绿色照亮,风儿在轻轻摇晃他们。课室只有我一个,不,还有一个监控器。不知道背后是有一双监视的眼睛呢?还是一双友善呵护的眼睛?还是一双同情的眼睛?还是一双冷漠的眼睛。门那边还有割石机和鸟争鸣,现代文明和自然叫嚣得厉害。我不是一个人,想想,那些民工随时都有可能冲进来……

我无处安置自己。没有一个安置心灵,安身立命的地方。到处都有一双眼睛,都有一阵叫嚣,都有纷扰。我只能把自己安置在文字里。我是否该撤呢?这里也许并不安全。不,就这样吧,随遇而安。上帝会安排怎样的一双眼睛,会安排怎样的一个灵魂潜伏在我的周围,我真的不知道,我也没有权利知道。我只要安置自己的心灵就好了,而这时,文字是最好的去处。

他和春天一样在我的心里凋落。他的春天越是风华,我所见越是凋零。我只有远远地逃避这个春天,不管如何,都与我无关。那些鸟叫,那些花开,在我的眼睛和耳朵里留痕,但大雁已经飞过了,再也找不到影踪了。

昨晚躺在黑暗中,翻着手机通讯录,发现有很多人没有联系了。

第一个给銮打个电话,那边传来车水马龙的声音。她说:“好久没联系了。”我说:“是啊,想问问你实习得怎样了。”她说:“我现在深圳,要上去广州,在开车,明天再回你电话吧。”挂断了。人生就是在匆匆之间把情字遗忘了,对于一个固执地为情为爱而生的人,明日也许会千疮百孔,但会依旧故我。

给冰姐发短信,今日在恐慌中的我能理解她的心情,问问她五一是否有回家,最近的海珠区进展得如何,没有回短信。Angway,我只是很真诚地问候一下,不是人与人的交往都会带着功利性的,请不要这样理解。

给专老师发短信,告诉她我的无所适从。也许这些话我不会跟家里人说,不会跟一般的朋友说,知道自己太要强,总不肯放低自己。但我知道她更能理解我的处境,更支持我的选择。那头传来的文字里充满开解和鼓励,不是妈妈胜似妈妈。

上QQ,想联系那些老同学老朋友。失恋且失望的峰和兴,远在成都拼搏的扬,今年毕业人生十字路口的德,眼看弟弟过几天结婚而自己却无着落的堂哥。只是很想很想跟他们说说话,我们的孤独是如此相似。彼此相依,哪怕是一句话,都来得比一个人苦捱强得多。

昨天一个人在宿舍,舍长出去买手机了,为了和他联系上。芳也出去了,雯回到她所恋的温馨里去了,我一个人在电脑前,又一次无处安置自己。想找一个人说话,却不知别人是否能理解,只能把自己封锁在孤单里。吃饭时间到了,一个人游荡到饭堂吃饭。

随后去图书馆找两本书。路过文学馆的柜台,看到依旧着橙色衣服的陈师兄,特别想跟他打招呼,朝他笑一笑,他也从书堆里抬起头来,笑笑挥一挥手,我已经满足了,一阵小温暖。

回来后看到他的签名说:“好饿啊,想吃肉。”笑问他说:“刚看你在看书,原来在想吃肉。”“看到红烧肉一段了。”一个纯粹的与书为友的人。我说有时候会不会觉得一个人很孤独。他说:“是人都会孤独,不分场合的。”他说抓住这种感觉,融进文字里去,此时此刻的感觉不能重复的了。我问他会追求快乐吗?似乎文学注定会和敏感、沉重、悲伤联系在一起才会深刻而含蓄。他问:“有时我会刻意追求悲伤你信不信?”“我相信。”“我会追求悲伤以后的快乐。”我理解那并非轻佻的快乐,那是更高层次的,经过悲伤的蹂躏,撕扯、浸泡、升华之后的快乐。最后给我一句话:“不管快乐或悲伤,用心生活。”

落花时节到来了。去年在这样宁静的节令里,我还会说:“落花时节读华章。”今年的落花时节,读一读在开花时节读不下去的落花诗吧。在诗句的共鸣里,找到一种安抚。也许别人会鄙视你这种闲情,但不管如何,我只能先把自己安置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和造化吧。这就是你我之所以为你我。

太多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太多不想做而不得不做的事。这份差池,什么时候能协调好距离而和谐共处呢?他们在扰乱我心。我不是害怕他们,而是害怕自己管理不了自己,我的行动总是背叛计划。太喜欢自由和随性了,以致那些计划对于我来说是镣铐。但总要戴着镣铐跳舞。

只能在文字里暂歇,在文字里暂时地欣赏路旁的花花草草。有人说文字是要写出来给人看的,但我并没有这样明确而强烈的企图,我更希望有一个静谧之处来安置这些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情绪。但在敞开和自闭之间,我选择这条路径,让文字自由漂荡。如果在某一个宁静的下午或深夜,我的这些文字能有幸和一个也挚爱真诚的性情中人相遇,那让我们感谢缘分。

回家文章9:回家

文/伍柳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地处偏远的新区,照现今的便捷交通,每天往返不成问题,可在三十多年前却是个难题。于是,住集体宿舍、每周一次的往返便成了一种常态。记得刚踏上离家的征途,心里的滋味挺不好受,因为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此一别,内心的感受就像相隔了天涯海角。第一周终于结束,返程的汽车一进市区地界,不知哪位乘客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录音机,一支思乡的乐曲缓缓溢出,顿时有种温馨的感觉充盈了车厢。

记得一次电视直播飞船返回地面的实况,航天员出舱后深情地说:“回家的感觉真好。”航天员对人间天上的感受,我等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感知,但对家的依恋却是大家的共识。

常想起上初中时参加学农活动的情景。记得那次活动结束时,班里突然一阵骚动,原来有位同学私下拿了两个刚掰下的玉米并塞进了行李。被发现举报后,同学的处境自然很尴尬。看到他灰溜溜的样子怪可怜的,因为据他“交代”,他是想拿两个玉米回家,给生病的父母尝尝。要是在今天,各种各样的采摘活动,大家都是满载而归的。尽管采摘与学农活动不能相提并论,但我还是为这个同学略感不平。在那个年月,他的举动确有不妥之处,但他对父母对家的那份心意,却实在难得。

一个寒冷的冬日,结束了外出旅行,返程途中,夜色降临。长途奔波后,不免饥肠辘辘。车窗外灯火辉煌的街上,悬挂各色美食招牌的大小餐馆已开始纳客,看着不免心动。此时,手机铃声响起,那是来自家的声音,我知道家里已经准备好了晚饭。突然就感觉,即使外面有再美再诱人的大餐,也不敌家里那一桌热腾腾的家常饭。

回家文章10:此时我不想回家

文/婵忆

此时,正沥沥下着细雨,可我不想回家。

于是你说,那我们上林间走走吧!

我们都带着雨伞,却谁也没有将它撑起,让雨肆意的浇在我们身上,那种惬意凉爽的快感痛快淋漓,令人顿感一种暑气尽消的景象,我们跟大地有同感,我们明白这是一次多么舒服的沐浴啊!细雨,一抹夏的问候。

此时,我不想回家。

却没有理由不让你牵着我的手,顺着山脚下的羊肠小道向密林深处游走。这里的确比聒噪喧嚣的外面安静了许多。这里没有人的行踪。到处都有一种晶莹的翠绿,有雨滴伴着旋律滴答在树叶上的声音,清新,凉爽,像一剂甘露,顿时让叶儿更加有了生机。露水,露水湿了我的脚踝,滋润着我向小道深处延伸。你牵着我的手走在美妙怡人的空气中,蓦然间爆发出一阵长啸的口哨声,婉转着响彻整个山谷。我也将两个手指插进嘴里,企图也制造出如你一样美妙的乐声,把腮帮子都鼓酸了也弄不出一个响,我沮丧地撕破我的喉咙,对着天空放肆的一声大喊,我也听到了我的回音,那么回肠荡气,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游戏,于是你一声口哨,我便在山谷大喊一声,像两种乐器在山谷里回荡,回荡。

我们漫步在密林深处,漫步在偏僻的小径,像两个游荡的魂。

在小径边,我看到一朵风姿绰约的野花,像火焰一般在微风中摇曳,我忍不住摘下来插在我的头发上问你,好不好看?

你说,像妖冶的妓女。

说着便有了一种想要拥抱我的冲动。

你说,在小树林里和在家的感觉不一样,家花没有野花香。

于是你把我当成了那支野花。我生气地逃走了。

不料却看到了一个荒野人家,在一个山坳里,有几间房,四面群山环绕,众树包围,房屋前面是自己开垦出来的一块菜园,还有几棵天然的果树。房屋后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涓涓流淌。俨然一个世外桃园。我一直想要有这样一个居所,和自己爱的人在那里过一种神仙般的日子,可我一直都办不到。忽然羡慕起那家人,就想去拜访一下,或许,如果可以,我也会寻觅一个这样的地方来安度自己的后半生。谁想刚一上前,冲出一条狗,我望而怯步。才知道世外桃园是不允许外人随意踏入他们的领地的。我不能扰了人家的宁静。悄没声地走开了。

此时,我不想回家。

我们不知道前面的小径通向哪里,只是一直走,一直走。雨滴间接地从树叶上滴落到我们的身上。忽然,有一棵树,一同被我们注意,树根本是一棵,树干却在中间分了两叉,树梢又紧紧粘在一起。你说,这棵树长的好奇怪,长成这个样子,真是难为它了。我却认为树也是有灵性的,我管它叫夫妻树,为着同一个愿望走在了一起,中间难免会磕磕绊绊,到经历了岁月的苍桑以后,还是要相互依靠。你说,我们就好比那棵夫妻树,平凡而伟大的夫妻树。

此时,我不想回家。

我们延着小径向前走,向前走。忽然有一道光射进树林里来,然后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再走,就到了柏油路上。在林中转悠得久了,一出来觉得有点茫然,一下子不知道这地段是哪里,半省才悟出,再往南走一半,是回家的路,再往北走一半,也是回家的路,我们处的正是中间地段,本不想爬山,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到了半山腰,究竟该往南走还是该往北走,我们又发生了分歧,于是抛一个钢币决定向南,南边有兀术阁,你一开始就主张向南,我怀疑在抛钢币的时候你做了手脚,但我没有证据,只好依你。

细雨飘渺,柏油路上的行人稀稀啦啦,却谁也不打伞,都喜欢在这样的小雨中沐浴。

我实在感觉自己的步履有一些沉重了,我说,到了兀术阁脚下我要歇息一会儿,要上顶峰你自己上吧,我在下面等你。你执意不肯,你说到了兀术阁脚下,索性再走几级台阶,只几级台阶,会更凉爽,还会看到山那边的风景。你用乞求的口吻说,只几级台阶。我便轻信了你的话,走了几级台阶以后,却没有想到一点一点的被你的花言巧语一直骗到了兀术阁的365级台阶。

坐在兀术阁的顶峰,城市和山峦在雨雾中缭绕。雨滴在叶儿上弹奏着它的曲子。万物在这样的空气中显得难以言传的清新和饱满。我贪婪地享受微风中细雨的滋润。润而湿的微风从我耳边欢快而过,吹卷了我的绣衫,飘逸了我的长发。

此刻,我还是不想回家。

回家文章11:回家

想想,还是以回家作为标题吧,哪个家都很久没有回去了,被各种理由所充斥的忙碌生活,慢慢的忘记家在哪里了,每天当看到同事们都开开心心回家的时候,我只是寂寞的站在办公室的窗口,幻想自己回家的景象。

朋友和我说,所谓流浪不在于身体在哪里,而在于心在哪里。闻听之后觉得所言甚是。以此为理,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行于大路的人,无所谓出发与终点,无所谓寂寞与满足,只需沉溺在无始无终的行途中自娱自乐,拒绝伤害,拒绝暧昧,长此以往渐渐形单影只,顾影自怜。

多少回家的念头都在脑中一闪而过,无限沉默,然后寂静被喧闹打破,只剩念头中残留的躯壳,义无反顾的周旋于无休止的事物之中,而忘记了那个触手可及的家门。有时匆匆一瞥,留下了一丝家的印象,却没有留下自己的一丝气息,消失于无形。

当再次推门而入的时候,心存忐忑,会有扫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眼神,什么样的开场白,什么样的问候。此刻唯有能说:家,我回来了。

回家文章12:回家的小路

文/檀香索云

下班后,从地铁走出来,我总是喜欢经那条小路回家。宁愿多走几分钟,也要绕过去走走那条小道。去观赏那一路的花树婆娑,看一路的红颜娇娆,品花的素雅斑斓,一路的桃红绿柳。随之,心底会蔓出一朵花来,醉着心情。身影醉在树下的花簇里,心花一路绽放。

远远的望去,一片片紫荆花,杜鹃花,一排排的夹竹桃。有玫瑰红、紫红色、嫣红、蛋黄色、粉红还有白红,颜色鲜亮,五彩缤纷。当暮色走近,夕阳在天边象若大的荧幕,远远的衬托着花树有3D的效果。一抹霞光泼撒在树丫上,从树丫间的缝隙透过层层叠叠树的枝叶,最后一抹橙黄漫过枝头,真是美得让人的心颤抖。

小路的另一边,是一层层矮矮的灯茏花,大红色、黄色还有白色,在远处招惹着我。在想,你们如此娇情,我就陪你们陪个够。决定先不回家,继续向前走。

当我悠然的走近树下,花前。阵阵野草的味道、花的芬芳由上而下在身边缠绕,一股浓郁的清香扑面而来,随阵阵轻风拂袖,浓郁的香味若即若离。另一种幽雅的淡清香飘于空气中,那香味似乎要钻进你的骨子,香透你的灵魂。

暮色苍茫,红楼归晚。不时有行色匆匆的路人经过,行人也偶尔抬头望一望路旁树上的花朵,回一回头指指点点远处的夹竹桃,紫荆花。也许于我,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

走到小路的深处,忽然觉得,今天,这树上的花已不如从前,绿暗红稀,花渐凋零。一想,哦,已是暮春时节,不怪得绿阴幽暗,绿肥红瘦,红衰翠减红。

原来,是我走进季节的深处。

回家文章13:若你有梦

想回家啦。

趁运动会期间。

每次运动会都会有健美操,去年被强制着去了。今年一直凛然的大叫,不去,坚决不去。所谓自己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这次到底抗争着没有去,肚子疼了一天,不想去上课,不想去吃饭,甚至不想出门了。正好以此做了强大的借口,心安理得。

可,自己胆子毕竟有限,去上课去了,索性上完课又去了图书馆一直坐到傍晚。这几天经常往图书馆跑,都会待上一段时间。我还是算比较喜欢图书馆的,站在图书馆,可以看见整片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闪闪。感觉睡着了,做着晃荡的梦。

其实,这几天自己是比较衰的,一不留神就会擦边球一样跟倒霉扯上关系。所谓破财消灾,可现在看来,这并不适用于我,财是破了几次,可不爽依旧。财没了,就哪也不去了,好好呆着吧,计划泡汤。真希望有时候自己会突然地时来运转,天上掉馅饼或印有毛爷爷的钞票,好吧,这是典型的俗气的白日做梦。自己忒俗了,忍不住的挤兑自己了。

我又称之为‘遗憾’。就像曾经看过一个人说这辈子的遗憾:没当成导演,够不到美女;没当成画家,画不了人体;当记者没当成摄影记者,拍不成写真。看了就有些发笑,念出来给大家听,都哈哈一笑,然后就又各忙各的,这只是多数人中的冷笑话而已。可我还是会觉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遗憾,同情油然而起,就默哀一下吧。

每晚临睡前都会跟宿舍的人哼着不着调的歌,或是自己自娱自乐,废话一堆,有几次,唱着唱着,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有时晚上做梦,起来大都忘记了。

有话说,若你有梦,说明日子过得还行。

回家文章14:洗碗

文/钱志芳

寒假,上高中的女儿回家了。隔壁的小孩每天捧着饭碗到我家的水池上来洗碗。女儿每天对着他洗碗的身影呆呆地看着。

每当女儿站在那里若有所思的时候,我从不去打扰她。终于在若干天后,女儿转过身,很有感慨地说:“妈妈,那个小弟弟很懂事啊!”

我笑了:“妈妈没有给你劳动的机会,是觉得你学习非常辛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不想让你为家事分忧。”

女儿的眼睛里有了水雾,低下头,轻声说:“妈,这个寒假,一日三餐的洗碗任务我承包了!”

我拥住她,亲吻着女儿的额头:“我家宝贝真的不一样,好懂事!”原来女儿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在假期都要做一些家务,尽管马上要升高三了,课业紧张,但是一样需要为父母做一些事情。

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故意说:“我一直觉得女儿回家了会让我很烦,得多洗衣、多烧饭,但是没有想到女儿主动承担洗碗任务,我倒是翻身解放了!”

这话无疑是在重新提醒一下女儿许下的诺言。吃完饭大家都站起来走开了,我远远地看见女儿抱起一大叠的空碗放到锅子里,然后端到水池边去洗。

当我刚刚打开报纸准备翻阅的时候,“乒乓”一声巨响,我连忙追出去,天!十多个碗全掉在地上,都碎了!

说实话,这么一大叠的碗摔碎了,不心痛才怪呢!但是我更清楚,如果把孩子的心摔碎了,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想到这里,我冲过去,扳住女儿的肩头,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碎碎(岁岁)发,碎碎(岁岁)平安!没事儿,宝贝!”

女儿忽然泪流满面,靠在我的肩头,含泪笑了。“妈妈,你为什么不骂我?”她擦擦眼睛。

“为什么要骂?难道骂了你,碗就不会碎吗?傻丫头!”我为她擦眼泪。“碗再贵、再好,碎了都能买回来,但是,心碎了,没有任何东西能买回来!”

后来,女儿每顿饭都早早吃完,然后微笑地看着我们吃,等我们吃好饭,她以最快的速度小心翼翼地收拾碗筷,洗好,放进橱柜里。

有次,一位同事来我家玩,正碰上女儿在洗碗。

“哇!你家的高材生居然还要洗碗啊!我家女儿差远了,不要说洗碗,在家连个虱子都不掐一个的!”同事抱怨道。

“要说我家女儿还真是懂事!你看,她不仅把碗洗干净了,还会把桌子擦得一干二净,灶台也擦得亮堂堂的,尤其是碗柜里,大碗叠在一起,小碗放在一起,放得整整齐齐,弄完之后觉得整个厨房间既干净又整洁!”我故意提高八度音。

其实,女儿每次洗碗只洗几个碗,洗好之后就胡乱往橱柜里一搁,就赶紧睡大觉去了。至于整理厨房之事,天地良心,她从来没有碰过。

当然,每次她洗好碗之后,我总会悄悄地重新整理厨房。

为什么要在同事面前表扬女儿?那是我故意制造的一种策略:数子十过,不如夸子一长!

万万没有想到,我的激将法真的出现了效果:从此女儿每天都非常认真地清洗每一个碗,擦洗厨房的每一个角落,把厨房整理得干干净净!

女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每天认真洗碗,因为我的存在使爸妈感到幸福,而不是他们的累赘!

女儿真的懂事了!因为有她,我们同样感到无比的幸福!

回家文章15:温暖空巢,让爱回家

文/秦谷涯

前些时日,我国进行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工作,其中增加了“精神慰藉”等内容,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这则消息一经传开举国哗然,一场关于亲情回归、关爱老人的讨论铺天盖地,遍布了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在很多人看来,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可谓是啧啧怪事。单就做人的基本伦理而言,回家看望父母实属人之常情,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靠一部法律来维系,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尴尬、有些心酸。

事情何至于此?我想,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从根本上找到答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六十年后的今天,那一代人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并且在当今人口结构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而且比重在迅速扩大,来势之猛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阶段却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显然是未老先衰,这是我国现阶段及未来几十年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也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提倡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经济发展、物质的丰富、住房的改善,子女与父母分室而居独立生活已成趋势。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使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传统模式逐渐消失,老人们儿孙满堂、享乐天伦的情景鲜以重现。取而代之的是二人世界、三口之家。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人口的流动性与竞争的压力却在不断地增强,年轻人自发地选择离开家庭去外地发展来应对竞争,成为一种趋势,“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封建社会小国寡民的理念,在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已经不太适用,甚至只能成为一种理想。

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无论是现代家庭模式的变化,还是子女迫于生计离开故土,父母们常常是出于不愿给子女造成经济负担或留恋故土等原因,选择安守家园,他们孤独寂寞,这就是“空巢”老人。我们要非常重视“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比如:养老、孝道。

在我国“空巢”老人的规模大得惊人。很多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接近一半,北上广等大城市已经超过三分之二。所幸的是,城市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各类社会保障相对完善。这样,老年人在生活照顾和医疗保障以及精神生活方面还相对齐全。到农村情况则有很大不同,农村年轻人到城市打工,留在身后的被称之为“386199”部队的老少妇孺。当打工族渐成趋势时,很多年轻人甚至携妻带子远走他乡,昔日那个熟悉的归宿,一个养育了自己几十年的家,却只剩下了形单影孤、步履蹒跚的老人。他们有的孤独寂寞,心中的郁闷无以排解;有的生灾病难,无依无靠;有的甚至还得打拼口粮,省吃俭用为儿孙积攒。多少次站在村口依石远望,曾经倍加疼爱疼爱的儿子还不回来,一月、两月、半年、一年……

不可否认,给年轻人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在众多尤其是“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的独生子女而言,也许很不现实。因为面对如今这激烈的生存与竞争环境,他们对空巢老人的问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就可以完全回避这个问题,而使之放任自流呢。时至今日,面对着这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面对他们养儿却不能防老,生病却难以就医,苦闷而无一倾诉的现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认真考虑这种现象。在这些客观原因的背后,当代年轻人是不是在传统道德上丢失了什么。我想,是缺失了!缺失的还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孝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观念与文化表象。一个“孝”字几乎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至帝王将相、仁人志士,下至平民百姓、布衣白丁,无不在“孝”的道德理念下求生存、谋发展。上有以孝治天下,下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论走到中国社会的哪个层面,都在讲“孝”。在科举制度之前,出仕要被举孝廉,其中首推“孝”,可见“孝”为为人之道,出仕之基,晋身之本。不孝则被视为忤逆,被世人唾弃。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与弟子的交谈中,曾经多次提到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首先强调在家孝敬父母,孝乃仁之本。仁者,人也。也就是说,孝乃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这句话虽然现在看来已太过偏颇,不适于人的个性化自由化发展,但是起码可以看出“孝”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

孔子对“孝”还有非常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子女对父母最难做到的是经常保持和颜悦色,即为色难。正如所云: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他认为子女对父母最难做到的是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既为“色难”。有事时晚辈能替父母操劳,有了酒肴,能先让长辈享用,这还达不到真正地孝,于是他告诉子游: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孔子看来,能够赡养父母,仅仅是孝的最低层次。行孝道要做到“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有一次宰予问孔子:三年的服丧期是不是太长了,那样不是礼坏乐崩、万事荒废吗?于是孔子就问宰予:不到三年,你就吃着白米,穿着锦衣,能安心吗?宰予就有说:我觉得没什么,我已经服丧一年,当然应该没什么。孔子听了以后大为失望,认为宰予不够仁德,他认为儿女生下来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他们死后自然应该守孝三年才算是能尽最后的孝道。于是孔子就很不客气的指责宰予:“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予也有三年之受于其父母呼?”

可见传统儒家文化中“孝”的重要性。不遵孝道是一件被谴责被唾弃的事。

在中国古代,“孝”是一种强制性的礼教。“孝”的名目之繁多与方式之夸张,简直叠床架屋。从小孝顺父母,不可少其敬,长大要赡养父母,不可忘其尊,父母去世要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不把人搞得形如枯槁、泣泪如血,不搞出一个悲痛欲绝的样子来誓不罢休。当然,这些封建社会的“孝”道名目,有时候已经脱离了子女对父母的真实感情,将一份真爱扩充到非常虚伪的程度,实属不可取。但是无论怎样,孝道观念,在那个久远而漫长的时代,是人们内心自我强制不可僭越的道德底线。或许多少也带有一些功利主义的色彩,因为一旦赢得孝名,或以孝闻于天下,至少会被认定这个人是一个贤德的人、品行高尚的人,很有可能成为国家官员的候选人,一旦被推举,则便步入了上流社会。但这也恰恰说明,在那个重视“孝”的漫长岁月,繁衍了一代代重孝道的仁人志士。无论是天子还是布衣,赢得了孝名,就赢得了一半的事业与前程。

元代郭守敬辑录的《二十四孝》,流传甚远,成为世代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从姚重华孝感动天到朱寿昌弃官寻母,从黄香扇枕温衾到王祥卧冰求鲤,无不感动上苍,育泽后人。尽管故事大多是虚构夸张,荒诞不经,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大多属于愚孝,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白:“孝”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如今我们讲“孝”,不是模仿“二十四孝”故事那样去做,而是让它启迪我们如何去对待给与我们生命的父母。无论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承受什么样的压力,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与照顾父母。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

我身边有许多老人,虽然他们情况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属于“空巢”老人。王老伯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回来一次,长则呆一周,短则呆上两三天,就又打工出门,他们守着家、守着地,早成六点起床,去田里、集市上溜达,中午晒太阳、聊聊天,晚上看会儿电视,8点半就睡觉,生活显得很“规律”。杨大爷虽然两个儿子,却经济条件都不好,在家又不会务农,只有在外打零工,儿媳身体又不好,把孙子留给老人,老两口不但指望不上子女,还得捡破烂供孙子上学,看着两个每天忙碌的身影,谁又会知道,他们都已年逾七旬。

将“常回家来看看”写入法律,在民意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人还是能够理解并赞同的,有些年轻人却流露出自己的无奈:“我们都不得不为了生计常年蜗居在外,拿什么常回家看看”。“后悔嫁远了,我家没有车,从车站转车回一次娘家就得5个小时,再带着3岁的孩子,孩子也受不了啊!一边是孩子,一边是爸妈,我心疼啊!”……

听着这些可怜的声音,我们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是生存的无奈,还是人性的悲哀。

孝道,在中国讲了几千年,然而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随着物质基础逐渐丰厚与孝道理念的慢慢丢失形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许多年轻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突出自我,自私自利,只求向父母索取,继承父母财产,却不言感恩,不愿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或许这个结论让许许多多年轻人难以接受,毕竟有些强词夺理,没有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但是无论怎样,当今社会,重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孝道文化刻不容缓。将“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不仅是对传统孝道和当代法制精神的有力彰显,更是基于维护老年人权利和督促儿女关怀父母的综合考量。

曾几何时,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了大江南北,它那优美的旋律,至今仍让我们记忆犹新。每每想起,仿佛妙音环绕不绝于耳。他真正打动人的地方不仅是它的旋律,更是那段触人心弦的歌词,让人回味无穷,思绪万千。“……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父母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是啊!或许这是许多远方游子的心声,更是家乡父母的呼唤。

每个人都将老去,而我们每个人都期望着在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让自己的子女能够孝敬我们。到那个时候,谁也不愿意做盼子归巢望眼欲穿的空巢老人。那我们现在就要重新树立“孝”的观念,把这一美好传统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将其发扬光大。

“羊羔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自然界没有文明的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人乎?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孝敬父母的生活点滴做起,那些远方的游子们无论你们又多么忙,多么难,都不要忘了,家中的父母牵挂着你们,多回来看看他们、陪陪他们,以给他们心灵的慰藉。孝敬父母原本就是人性自然的光辉,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身体力行,并传给后人。只有这样,在我们年老的时候,才能够顺理成章的享受子女的照顾。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其目的不是为了惩戒,更多的是唤醒年青一代的良知,倡导孝道价值观,重塑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文明国度的必然趋势,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我们年青一代人应该躬下身来认真行孝,在孝敬父母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体现生存的价值;在尽孝的过程中领悟做人的真谛,领略仁者境界。一个真正懂得尽孝的人,才会建立一种非同寻常的责任感,才能有资格担当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才能成为当今之“孝廉”,进而成为国家之栋梁,社会的基石。而一个不懂得“孝”的人,或经常以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理由,逃避尽孝,甚至连回家看看父母的时间都没有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的庸人,也许他的确很忙碌,真的很困难,但是却因为这些看似充分的理由,而忽略了将他带到人世间的父母的感受,他忘记了感恩,丢失了人性。他代表了一种低劣的人格,终将被时代所遗弃,他的晚年能否享受晚辈的孝顺,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好。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承认当今社会人口去向老龄化在家庭模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的竞争压力以及他们势单力薄而带来的养老压力,在呼唤孝文化的同时,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在提倡子女尽孝之余,需要国家、社会的力量。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建立起更加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对城乡高龄老人、无保障老人的养老津贴发放制度,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积极推动社会投资,积极推进老年服务事业,使更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与志愿者积极投身到养老、敬老、助老的服务中来,积极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模式。

第三,呼吁社会弘扬爱老美德,共建和谐氛围。一方面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孝文化,使广大子女更加深刻的体会”孝道“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每个做子女的都要索取少一点,感恩多一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另一方面,关心身边老人,尤其是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投身到社区志愿者服务当中去,广泛开展生活料理、心理慰藉、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志愿者活动,为有困难的老人办理好事、事实,让他们真正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感受人情的温暖。

总之,提倡孝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关爱“空巢”老人更是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具体体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老人们献出一份爱心,增添一份温暖。我们相信,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是我们倡导价值观,探索如何更好地养老的开始而非结束,在此基础上集各方之合力,建立更加科学的养老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