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文章

请欣赏图书馆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图书馆的文章1:边镇图书馆

文/沉香

莽莽高黎贡山西麓,火山和温泉环绕着金色平畴。山影如黛,云雾迷蒙,给这片六百年前屯垦戍边者世代生息而成的古镇晕染了一抹水墨气。乡间的路是火山石铺的,既平整又干净。村前那有点遗世独立韵味的大石牌坊,是和顺的大门。荷叶蓬蓬的湖中,一座古雅小亭,是为纪念本乡的教育家寸树声先生而立。

上小石拱桥,桥下河水脉脉地流着,鸭鹅悠游,白鹭站在倒伏的树干上啄洗羽毛。穿过青瓦白墙的桥门洞,但见同样风格的民居依山迤逦,蔚为壮观。店铺里,翡翠、琥珀、黄龙玉闪闪发亮,让人陶醉。

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边陲重镇,远道而来的商队从这里出境,经缅北密支那,到印度雷多,至伊朗、阿富汗,进而通向欧洲。“走夷方”的和顺人赶着马帮翻越栈道驮回缅甸的玉石,元明时期腾冲成为翡翠的集散地和加工厂。商路亦为文化的通道。1924年,和顺旅缅华侨中的进步青年,回乡开办了一个小小的“阅书报社”,四年后扩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建馆经费和馆藏图书全部来自本乡华侨、乡贤和村民捐赠。

七十多年过去,这座图书馆看起来依然巍峨挺拔,气宇不凡。它坐落在面向村口的坡上,门楼居高临下,上悬“和顺图书馆”匾额,笔力遒劲,由本乡举人张砺题写。中门仿原苏州东吴大学西式校门,由胡适题匾。院中花木扶疏,一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为阅览室。之后是藏书楼。现藏《杨升庵全集》《武英殿聚珍丛书》《九通全书》《四部丛刊》《云南通志》等古今图书七万余册,以科技和文艺读物为主,三分之一是古本木刻线装书及二十世纪初的出版物,并有地方史料、文人手稿及120多种报刊。

历任馆长都是本乡的学者、教育家。曾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大任教的留日学者寸树声,1940年回乡后致力于中小学教育,兼任图书馆第三任馆长。他在昆明招聘因抗战流亡的外省专业人才担任教师,赴缅甸在华侨中募集办学经费,从上海、昆明等地购置图书。他说:“乡村的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存在于社会内成为人民所爱护的指导中心,不应该使学校成为象牙之塔的特殊的存在、使学生成为高蹈的与社会及生产脱离的特殊人物。”“应该是养成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是优秀的知识的学习者,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一种新型的人才”。

阅览室中,一位老者正在看报。老人家说劳作之余他常来,把馆中的医药书几乎都看遍了。全村六千多人,有一半多持借书证。供读者伏案的桌椅和靠墙而立的图书索引卡片柜是1938年打造的。墙上有一副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记录了图书馆初创时的艰辛。从上海订阅的报刊寄到时已成了旧闻,始创者们将运输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由马帮沿丝绸古道驮来,到达乡人手上。

二楼更加宽敞明亮,透过窗子,看到院中的三角梅开得热烈,远处是青山白云黄色稻田,宁静中又有一丝悲壮的英雄之气萦绕。这里曾是二战滇缅抗战的战场,史迪威公路的必经之地。1942~1944年腾冲沦陷期间,图书馆及时疏散,没有受到大的影响。1944年7月,日军预谋烧掉和顺乡,获知情报的预二师骆鹏营长率兵驰救,击退敌人,小镇完好地保存下来。此后,远征军部队进驻和顺乡。20集团军总司令部驻图书馆,霍揆彰在此指挥腾冲攻城战斗。乡人回忆:“当时我们十多岁的娃娃,出入图书馆,虽有层层岗哨,也不大受阻止……有时一听见美国飞机来,就跟着美军顾问跑到后山,看他们用无线电与机上联系,轰炸来凤山和腾冲城墙……”

走出图书馆时,我想起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岁月更迭,图书馆开放、平等、自由、秩序的精神永恒。图书馆是小镇人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它不仅启迪了乡人的思想,还凝聚着那种血脉相连的乡情。一代代和顺人遵循乡约和传统,汲取外界新知,创新自治,使得家乡“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人才辈出,一些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现在海外的和顺人比在乡的还多。当年,“走夷方”的人们在河边建了多座洗衣亭,“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那份游子之心与他们走向世界的背影,铸入了图书馆的传奇。

图书馆的文章2:一个陌生男人在我耳边

文/魏子儿

又是一个在图书馆看书的美好日子,只可惜阳光太过明媚,外面是36℃的高温,人一走到太阳底下立马就会被烤成一颗蔫白菜。偌大的图书馆里没有开中央空调,我耷拉着眼睛盯着窗外望了好久,密切地关注着每一棵树的姿态,它们的叶子一动都不动,这也就残忍地预示着窗外没有吹进来一丝丝微风。

这个时节的图书馆没有多少人。哦,忘了告诉你们我这个适龄研一的社会工作者去的是某高校的图书馆,别问我怎么进去的,反正我才毕业一年,背着一个双肩包,谁都不知道我是小鲜肉的学姐的学姐的学姐……以前每一次去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清一色的女生,好不容易见到三五成群的男生简直就跟见了国宝一样,不过我现在去的可是理工科大学的图书馆,哇,除了极个别长得漂亮的妹子,偶尔见着的几个女生都会多看我两眼——就是这样子自信。

大多数的是清一色的理工男,高的矮的,瘦的胖的,秀气的粗犷的,总之各式各样的都有,我每一次都装作不屑一顾的样子——事实也没多少人看我(囧)——其实心里为能够见到那么多异性心花怒放。而且很多时候当我拎着我的杯子去开水房打水时,总能碰到一两个假装绅士到一看到我就主动让我先打水的男生。哇塞,这可是我生活了四年的大学从未听说过(你没看错)的待遇——都是一大帮女的抢着打水。

坐在我对面的自然是一个男生,没办法,实在无处可避。像我这种几百年都见不到一个异性来说的女子,虽然不至于把对面的男生赤裸地打量一番,好歹我也目的明显地注意了一下——他桌上的书,微积分微积分……对我来说肯定是天书好吗,毕竟现在的我也已经不看什么先锋文学、文学批评美学之类的专业书籍,而是啃一些类如“看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你的生活”、“轻熟女xxx”的青春派文学集,别提了,有些书的名字我根本说不出口,纯属工作需要。

燥热的天气,安静的环境,密密麻麻的文字,正好集齐了让我昏昏欲睡的所有因素。我刚翻开书籍没看过几页,一只手臂就不知不觉地伸长摆放在了桌上,然后头不知不觉地摆上了手臂上,再把书放在桌上,尽管我心里一直在告诫自己“我一点也不困,我一点也不困”。没错,我那“坚定无比”的意志力就是这样一步步被打败的。

我应该也没有睡多久,你知道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困到极点的时间也就十几分钟,等我醒来的时候桌上已经湿了一大块。绝对不是我的口水,纯属汗水,我手臂上也是湿淋淋的——再也找不到更夸张的形容词。我摇了摇头,“不能再堕落下去了”,准备站起来到书架之间走走,以免又犯困。这时候我才发现坐我对面那个穿绿色领子衬衣的小学弟不见了,刚才他一直低头看书来着。算了,不管他,我提起书籍往旁边的书架走去。

刚走几步我就看到了那个学弟,他正坐在最靠进走廊的椅子上打电话,百无聊赖的我也走不出多远,就把书摆在附近的书架上看着,当然,我不至于特意招摇到走到一个让他看得见我的地方。

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学弟就是因为他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正在看书的时候,他的声音飘进了我的耳朵。你们知道的,绝大多数南方的女子对北方汉子的那浑厚有力,普通话方正的声音没有什么的抵抗力,我不知道学弟到底属于哪个省份,但他绝对是北方人,讲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声音超级好听。我让自己瞬间安静下来,假装认真看书的样子,实在正集中注意力寻找那个迷人的声音。还好学弟话不少,我就这样陶醉在了那一个我DIY出来的梦乡。别人看着我盯着书在笑,高兴地不得了,实则我是听到因为学弟的声音而倍感温暖,美好地让我止不住傻笑。

请不要觉得我是在偷听啦,我真的已经完全忘记了听到的内容,也不关心他说了些什么。而且他的声音也不是特意压抑,方圆十米内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楚,我只不过恰好让自己在这个范围之内。从另一方面来说,他是声音无意中受我赏识,并把我困在其中,岂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声音这种东西没法描述,我只能简单地说学弟的声音超有磁性,带点儿可爱的儿化音,声音温柔,显得他的性格温和又礼貌,而且普通话很标准,我还忍不住偷偷跟着他念了几句,一副很白痴的样子。想一想其实我身边也有很多好听的声音,我就是其中一个,哈哈,不过当听到陌生的声音像一阵清风渐渐徐来,我的世界又多了一种陌生却美好的感觉,这有点儿不可思议,你知道我就爱这样平淡之中的小惊喜。

后来啊,学弟回来了我对面,我也回去了,他也开始睡觉。虽然学弟长得是一点儿也不帅,而我还是那副不可一世的冰山脸,不过我觉得他就像是我弟弟,一个陌生的弟弟,还有一种同为人的欣喜。

这一次我没有深层次去想他什么的什么人呀之类的分支,就是静静地坐着,在这个炎热的午后,和一个陌生的、以后见面不相识的、普通话讲得很好听的学弟对坐着,悄悄地度过了一段静默的时光。

图书馆的文章3:心中的圣殿

文/王勉

很久没去图书馆了。

但图书馆里的情景,时不时会浮现眼前:如林的书架,每个读者都悄无声息地巡睃着、寻觅着、挑选着自己喜爱的书;轻轻移步,目光在密密的书丛里扫视,然后驻足,明眸在书页间逗留。阅读大厅里的那一片宁静,如深山、如幽谷,如水波不惊的秋夜,如风轻云淡的原野。尽管,时有沙沙翻书声,尽管,时有窃窃私语声,宛如蝶翅轻掠而过,鸟鸣婉啭而去,留下的还是安静。这样的安静,只有在莘莘学子全神贯注的考场里才能感受得到。在这个场景里,看不到浮躁,听不到喧嚣。有的只是如饥似渴的汲取,有的只是孜孜以求的神往。

这是温暖的场面,这是纯真的回忆。

那时,我也曾经置身其中。

那时的我和许多人,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物质上,除了满足温饱,再不敢有任何奢侈;精神上,除了空洞说教,再也听不到什么言辞。那时的我和许多人,也没什么去处,要么是电影院,要么是新华书店,要么就是图书馆。

电影也没几部好看,书店里买了书就要走。而图书馆,却成了我别无选择的流连所在。

我酷爱读书,从小就养成。小学时,我把《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啃得津津有味,尽管不少字还不识,许多词只是囫囵吞枣。中学和插队落户期间,不但看《红楼梦》《青春万岁》等小说,更贪婪地偷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卢梭的《忏悔录》等国外哲人的名着。家里的书看完了,就同学之间相互借着看。同学间的书也翻破翻烂了,就剩下华山一条路去图书馆了。

去得最多的还是上海图书馆和松江县图书馆。

去上海图书馆是因为我姨妈家就在马路对面。每次去姨妈家外出玩时,我总被对面的图书馆所吸引。当时上海图书馆是一幢欧式建筑,顶上还有座钟楼,庄重而神秘。进馆很严,须出示借书卡。因我姨夫是教师,有卡。我每次拿着姨夫的卡去图书馆。现在说来或许许多年轻人不会相信,当时我进上海图书馆每次都要排队,那长长的队伍有时会有100来米长,就如现在苹果新款出来粉丝们挤爆专卖店差不多。上海图书馆不仅书多,而且阅读环境也好。每次,我借了书一落座,就会气定神闲,杂念全无,有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境界了。

印象中,当时的松江图书馆是在岳庙里的。因为离家近,比起去上海图书馆,当然要去得更多了。

进入半圆形的岳庙门口,穿过一边是点心店一边是理发店之类嘈杂小街,左面稍拐就是松江县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斜对面是热闹非凡的大光明电影院一样,县图书馆东对面是人声鼎沸的“也是园”茶馆。一静一动,安排得如此巧合,我当时也暗感惊奇。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松江图书馆门前,矗立着两棵一雌一雄的银杏树。这银杏树大概已有上百年了,苍劲挺拔,枝如虬龙,冠如华盖。图书馆坐落在银杏树下,被浓密的苍翠所笼罩着,宛如平静的小舟泊在那里。

有一段日子,我几乎每天要去松江图书馆。那时插队落户已四年了,听说中央已恢复高考,大队里放假让我复习功课。白天,和插兄们一起到图书馆翻数理化书本,书少不够,我们就轮流在图书馆里抄书,然后一遍一遍做题目,晚上到学校听课,把白天做好的题目给老师看。这样的日子,好像足足有两个月。有时,我们去得早了,阅览室门还没开,我们就靠着银杏树看书议题。见此情景,有位图书管理员阿姨悄悄把门开了,让我们提前进去。还有一段日子,我虽不是每天去,但每个周末仍雷打不动地去。因为我在搞业余创作,需要阅读大量的中外名着,以补充自己的文学素养。当时我给自己开了个书单,每个周日上午必到图书馆去。好几次,找不到书,阅览室那个管理员阿姨劝我不要急,微笑着把我的书单抄记下来,让我下周来看。我如沐春风,下周兴致勃勃如期而至。我的许多作品,就在那个时期写出的。

渐渐地,我和许多人一样,图书馆去得少了。阅读只是在电脑上,在手机里,在家里。后来,老图书馆拆迁了,区里建起了新的图书馆。新图书馆宏伟而静谧,坐落在新城的绿树掩映中。偶尔,我会去那里参观展览听听讲座什么的,感受着图书馆久违的书香。因为我对图书馆的那种气息,还有那两棵默然屹立、绿意盎然的银杏树,仍有着一种难以忘怀的眷恋。

毕竟,曾印着我足迹的图书馆,在我心灵深处,始终是一座神圣的殿堂。

图书馆的文章4:图书馆与人生

文/李丁卓

图书馆是一座森林,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所需的食物,然后成长。有的人长成了一棵草,有的人长成了一只鸟,也有的人长成了一只狮子。我常常以为要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莫要看那些张贴出来的荣誉,只要调查两项内容就足够了。一是看是否有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二是看是否有足够丰富藏书的图书馆。有了这两样,那就是一个好大学。否则,大学还有啥意义呢。曾经有很长的时间我流连于图书馆,宛如一个躲避了世事的人。我知道,人不可以逃离凡世;但我也知道,人也不可以过于物质,缺少了精神生活的追求,物质就会成为一座空虚的城堡,成为心灵堕落的深渊。

等我坐到图书馆里,被林立的书架包围,看那书架上陈列的一位又一位先哲,空气里弥漫着书香的安静时,我的心就沉静下来,获得了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超脱和愉悦。没有什么比坐在图书馆里看书更让人感觉奢侈和狂野的了。想想吧,你的手轻轻划过书脊,看一个个名字,想他们曾经如何鲜活地生活在阳光和暴雨下,又是怎样地苦笑怒骂。看见他们人格的高大,就越发感觉自己的渺小,从此再不以自己为是,减少了骄奢的心;看见他们的执着不悔,就越发唏嘘自己的惶惑,从此不再彷徨无主,坚定了那个卑微的自我;看见他们的融汇天下贯通今古,就越发了解自己的浅薄无知,从此虚心上进,在不断前行中渐渐燃起灯火来。设若再一次地问我,上天于三个愿望中只能满足你一个,你是选择财富,青春,还是智慧。那么,我所选择的还是智慧。能于百木耸立中、山峦叠嶂里拨云见日、洞晓容大的只有智慧。那让你获得人生另外一种境界,你从未抵达的境界。

在武侠的世界里,藏经阁里的老僧往往掌握着天下秘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世外高人。这是一个非常精准的象征。从远处说吧,先有守藏室之史老聃,在成周的藏室里呆得久了,读遍了里面的藏书,研读了《尚书》《易》等古籍,他熟知当时奉行的各种礼仪,然而,又看见各路诸侯以礼之名行刀兵之事就开始渐渐地怀疑,终于发出“大道废有仁义”的惊世之语,其道家无为的思想影响至今。近处的有毛泽东主席,他在少年时期便如饥似渴地读书,搜罗尽最新的报刊,终至于不顾父亲的反对,踏上外地求学的道路。他曾经栖身于北大图书馆,埋头苦读,终于读出了救国救民的道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苦读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这都是图书馆这座森林里培育出来的狮子。

我不过是这森林里的一只小鸟,被它吸引,在林间翻飞。毕业久远,可总是忘不了流连图书馆的日子。课余的时候,或者周末,就带一杯水,三两个本子,到图书馆里,抱出一堆书来,在椅子上舒展双腿,尽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坐姿,一边慢慢地喝水,一边细细地品读。除了和作业有关的书外,那时候最喜欢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一套会校会注会评的《聊斋志异》,繁体竖排版,拿在手里一字一字地去读,真的增长许多知识。

我喜欢天津师大的古籍部,喜欢坐在一堆古书中看窗外爬山虎翠绿的影子。也喜欢国家图书馆的磅礴大气,更记得北大图书馆的巍峨庄严。里面的老师几乎都恬静自若,待人亲和。那是怎样一个无穷空间无穷时间的世界啊。现在,我也去单位的图书馆,在里面转一转,找出几本书来,便觉得心里安稳许多。倘若有哪个领导想着要培养狮子的话,那么,给孩子们一座无穷的森林吧。只有它足够大,才能培育出各种鸟,演绎出多彩的人生来。

图书馆的文章5: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爱

图书馆的机房里,前面有一对情侣,旁边有一对。看到他们像是真正地两口子似的,其实我对这种现象已经是很麻木了。我不鼓励没也不反对,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懂得,一时的快乐永远只是一时的快乐。就像我的新浪微博粉丝暴涨一样,时间久了,就什么感觉都没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名人谈爱情】

一,张震岳:初恋就只是初恋。不靠谱

张震岳是我喜欢的一位歌手,在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及他的爱情的时候,他毫无遮掩。他说,他十六岁就开始了自己的初恋。对方的家境很好,所以,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很高。大概谈了半年左右,女孩子去外国读书,这场恋爱就很平常的结束了。

没几年,当他们再一次见面的时候,那个女孩子快要结婚了。当然在此期间,张震岳还谈了一段长达七年的恋爱,最终也是以分手结束。

我突然想说,阿岳的爱情之路真的很凄惨。但是当回忆后来的恋爱和初恋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初恋也许永远是初恋。

二,宋丹丹:没有一场婚姻是完整的

宋丹丹以笑星在世人的眼球底下,但她的婚姻是让人感觉很伤感的。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在此过程中,她经历了三次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而且是公众人物,可以说打击是很大的。但是她从中悟出了很多关于爱情的东西。

宋丹丹学会了很多东西,爱情是个什么东西,人生又是什么东西?

宋丹丹说,任何人的人生都应该自己走,自己去悟,每一个坑都不用绕,那是你必须要经历的。到了50岁,你就会发现,自己是无法躲避命运的———不管是幸福还是困难,你都必须迎接。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宋丹丹说,爱情是荷尔蒙,爱情其实是很短暂的。爱情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你想要就有的,很多人被人介绍对象,他成不了。

宋丹丹说,爱情最终会转化成亲情,有了婚姻之后,也不一定不来爱情。爱情不一定变为婚姻,婚姻需要坚持。

其实当我听到宋丹丹这样说时,我的内心是沉重的。因为宋丹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喜剧明星,但是,听了那段话之后,她一下子变为一个爱情专家。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原来人是会变的。

三,乐嘉:年轻时候,我们不懂的爱

喜欢乐嘉不是因为《非诚勿扰》,我是从来不看那个节目的,因为那个节目,本身就像《职来职往》一样,都是骗人的。反而是乐嘉的色彩性格学吸引了我,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其实,乐嘉是一个有点色的人。他写过一本书叫《人之初,性本色》的,虽然没有看过,我想只要看看书名就足够了。

乐嘉在他的新浪博客中说,自己第一次手淫,那是13岁,我在上海读初三时,暑假里在你莘庄的五舅家住了几天,某个中午在浴缸里泡澡,手捧一本武侠小说,估计小说很香艳,被某个情节刺到了,结果发现橹管(按照你们现在的说法)很让人舒服,一不小心,有精液从里面流出。那次把我彻底吓傻了,为什么尿会变成奶白色的,接下来的一个月,我认为自己必定要很快死了,沉浸在抑郁中不能自拔,更麻烦的是,这个事情没人可以说,也不知道和谁说。那时也没有网络,不像现在到处可以到贴吧上去匿名发帖征求答案,也没有什么百度来排忧解难。

面对爱情,乐嘉只说了一句话,年轻时候,我们不懂得爱。一句普通的话,其实,包含了很多东西。当你慢慢品味这句话时,你会发现很多东西。

【清说】

有人说,不以结婚为目的都是耍流氓。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然而,许多年轻人都不信这个。为了潇洒,牺牲别人,成全自我。很不公平的东西,但这个社会不跟你说公平。我们无可奈何……

有人说,爱一个人,对方也爱你,甜的居多;爱一个人,对方不知道,酸的居多;爱一个人,对方不爱你,苦的居多。现实生湖中,有些人是单相思,但对方不知道,只好自己意淫,结果自己害自己,很痛苦。何必呢?爱情其实是两厢情愿的,不是以一方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人说,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是可以挽回的,譬如良知,譬如体重。但是不可挽回的东西更多,譬如旧梦,譬如岁月,譬如对一个人的感觉。并不是每个女孩都可以像梵蒂尼的早餐里的赫本,经历过那么多欺骗浮夸,回过头,依然有个爱她的人等她。所以说,我们许多年轻人应该把握每一次,因为有的时候有些东西只有那么一次,那些东西很宝贵,第一次没了,就彻底没了。

清说,别为不该为的人,伤了不该伤的心。一切随缘,船到桥头自然直。

清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受伤了,才懂得原谅;不要等到淋湿了,才懂得遮挡;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懂得保养,因为人生有许多等待,不可以重来。许多东西都要未雨绸缪的。

清说,不要害怕贫穷,要做流浪的吉普赛人——即使一无所有也要永远歌唱。生活的每一个年轮,都交织着悲、愁、喜、乐,珍藏希望、热爱生活的人,将永远得到生活的青睐。我们谈恋爱的目的一定要明确,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高帅富。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图书馆的文章6:心上的夜

文/第五颗星球上的灯夫

从图书馆出来,天已经变成了暗暗的灰蒙。黄昏时的那一阵骤雨,让今晚的空气多了一丝清新。夜,也显得格外宁静!

站在广场边,不时转头望向路口,公交车却迟迟不来。倒是偶尔拂过的夜风,让人顿有清爽之感。想着这样的夜晚闲步回去也不失为一件怡然的事,索性也就放弃了继续等车的念头。

路灯映着树叶的影,清浅的打在湿漉漉的沥青路面上。我刚刚才转过身,它便好似也动了起来,从我面前瞬间跑去了身后。

一直都不太习惯城市的灯红酒绿,总觉得它太过喧嚣!于是,舍了车水马龙的近道,特意寻了稍远的莞樟路走。由于是绕城线,所以路的两旁没有什么店铺,全是草坪。往来的车辆虽不少,但却很是清静,不似城市的中心道那么繁华。

绿道靠马路的一侧种着高大的菩提榕,茂盛的枝叶已经完全蔽住了下面的路。夜风吹过,有雨水滴落在身上,很是清凉。

夜,沉静如水!今晚,这片刻难得的幽静,让它显得愈发的辽远而深邃。心下忽的就生出一种清明之感来,仿若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一停下脚步,便能听见它窸窣的声音。

此刻,我的心里溢满了欢喜!我面带微笑,注视着迎面走来的每一个路人。在即将走近的刹那,低头与他们擦身而过,彼此细碎的脚步便消失在了这夜的沉静里!地面上,树影随风轻盈的摆动着,像极了谁生命里的那些流光 … …

走着走着,前面突然就有了喧闹。原来,不知不觉间,我已经转进工业区了。

回到宿舍,心里仍是浅浅的安静。这种感觉今晚已经如影随形了我一路!这一路,它敛了我太多琐碎的闲愁。让我有了短暂的时间,把那些凌乱得无处安放的情绪,堆砌在了笔下这轻柔的文字里。

只是,我不清楚:今晚,到底是我走进了这沉寂的夜;还是这夜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

—— 波 于2012年8月16日 夜

图书馆的文章7:猜灯谜

文/陈乡莹

每年春节,张家港图书馆都会举办一系列“迎新春”的活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在大厅举行的“猜灯谜”活动,这个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结束。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和爸爸就来到图书馆猜灯谜。一进图书馆,只见几位管理员叔叔还在挂灯谜,不过已经有好几位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猜灯谜了,我和爸爸也迅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我首先看到了离我最近的灯谜,谜面是:春节三日多云。我一下被蒙住了,心想:三个日多个云是什么字呢?我向爸爸请教,可爸爸说:“没有这个字的!”我思索了好久,突然觉得眼前一亮,惊喜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知道是什么字了,是开会的‘会’。你看,‘春’去掉‘三’和‘日’是‘人’,‘人’下面加上‘云’不就是‘会’了吗?”爸爸笑着说:“嗯,分析得很对。那我们试试再猜一道谜语题,如果猜对,就可以去领奖品了。”于是,我又把我左手边的谜语看了一遍:春节前大打扫。爸爸说:“会不会是‘自’?不过我是瞎猜的!”我想:看来这题没希望了。我又看了看右手边的谜语:春节前换新画。我想了一会儿说:“是‘弃旧换新’吧!”“为什么呀?”爸爸一脸笑容地问。“把旧的扔了换上新的,不就是了吗?”爸爸点了点头。我马上跑到总台,很紧张地告诉管理员叔叔那两个谜语的答案,那位叔叔笑呵呵地对我说:“恭喜你,两个都猜对了,你可以挑选一本你自己喜欢的书作为奖励。”这下我甭提多高兴了,愉快地挑了本《科学发现与传奇故事》。

猜灯谜可以开动我们的脑筋,让我们有更多的知识,还有丰厚的奖品等着我们。明年你愿意和我一起去猜灯谜吗?

图书馆的文章8:一路有你

文/昃宏伟

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我六岁,是爸爸带我去的,爸爸那时为单位翻译外文,经常要到图书馆翻阅大量参考资料。我幼儿园毕业后还没上小学,整天和男孩子们在胡同里窜来窜去还经常打架,为了假小子一样的我能像个女孩子,爸爸去图书馆时带上了我。

那时淄博市图书馆还在博山,走进图书馆,感觉淡淡的书香弥漫,阅览室里是静静看书的人,那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让我安静下来。在爸爸的引导下,找到几本画报,也像模像样地坐下来静静翻阅,看到我能坐得住看书,爸爸后来每次去图书馆都带上我,我从此告别和男孩们的疯跑,从看画报和漫画书到喜欢读童话书。上学后识字多了,我看的童话书越来越有意思,就开始给小伙伴们讲我看过的故事。

每次从图书馆新借回童话书,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一部分,就去讲给小伙伴们听,讲完再看,看了再讲。我讲故事是“人来疯”,听故事的人越多,我就讲得越来劲,连比划带表演,眉飞色舞。小学的时光因为有这些中国神话和外国童话故事的陪伴,给我和小伙伴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喜欢上看书,中学和大学的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看小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从琼瑶、张爱玲、席慕容到严歌苓、贾平凹、铁凝的书我都借来看。能借到一本喜欢的新书我是最高兴的,闻着淡淡的书香,读着美好的文字,一天都不舍得放下,熬通宵把喜欢的书读完。对文学的痴迷使我学生时期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

工作了依旧喜欢看书。每月去图书馆借两本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每次去图书馆,站在一排排书架中间,眼睛顺着书架上下左右、仔细地寻找,刚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抓在手里,眼睛又看到另一本好的,也不舍得放下,继续抱着往下找,把一本本喜欢的书抽出,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好怕落下最喜欢的那本。按图书馆规定我每次只能借两本,要出门登记时,看着手里挑出的书,经常左右为难,哪一本都不舍得放回,怕让别人借走了,错过再读不到它了。

在图书馆里,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惦记着选书耽误时间长了,再去阅览室看杂志的时间就短了。阅览室里有桌椅、空调,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桌边翻阅新出刊的杂志,并在我带来的本子上做笔记。置身于这么多好书之中,这时的我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

女儿上大学后,我每天晚饭后就钻进小屋看书,电视剧是吸引不了我的,枕边从图书馆新借来的那两本书召唤着我,每晚能静下心来看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人到中年,爸爸妈妈都离开了我,但把爱读书的好习惯留给了我,因为有图书馆,我就有书读,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用读书排得满满的。随时可以挤点时间读书,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美好的文字。有书相伴,我不再寂寞无聊,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有书相伴,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有书相伴,点亮了我的人生,使我坚守自己的梦想。

图书馆的文章9:成长路上,遇见图书馆

文/孟川

从小到大,书籍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学习成绩排在比较理想的位置。高考过后,源于对经济的兴趣,加上合适的高考成绩,便考到了上海,学习经济。

故事写到这,也许,接下来便是读完四年大学,顺利进入上海金融外贸行业大显身手。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

大二那年,生了一场病,做了手术。躺在医院的床上,我开始思考人生。就在这思索中,心里突然有个声音:名与利都是浮云,帮助别人,奉献爱心才是永恒。从那之后,就开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

正因为如此,加上对于家乡的感情,大学毕业后便回到了淄博。

某天晚上,偶然在网上看到淄博市图书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便报名参加了。经过面试,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就这样,我与淄博市图书馆相遇了。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世的擦肩而过。”我与淄博市图书馆虽然“擦肩”,却并没有“而过”。如果有前世,我与淄博市图书馆大概不止有五百次回眸吧。

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淄博市图书馆的模样就是我心中的天堂。

宽敞明亮的一楼大厅,自助办证机见证了来来往往的爱读书的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读者。每天都在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读者,我想要得到怎样的服务?带着这样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调整,用心付出,力图给每个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藏有海量书籍的二楼文学借阅室是很多读者的钟爱,在这里服务时,每天看到书籍整齐地摆在书架上,我便会觉得幸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一年的坚持,我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冬天的淄博很冷,但书籍里的美好世界却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温暖。每次服务时,想到这份温暖也有自己奉献的一份,便觉得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有时,我会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朋友”最多的人,因为每次给读者服务都像是在交朋友,有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朋友”最少的人,因为服务完读者,“友谊”也就“结束”了,自己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状态。就在这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学会接受遇见,接受离别,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图书馆的文章10:在路上

文/宓玉水

我家离市图书馆十分钟自行车程。每每骑车西行,一种朝圣般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还记得几年前图书馆刚开馆时的情形。

其实在基建完工之后,我就带着儿子多次去踩过点,看门人总是一句“还没开馆呢”让我们怅然若失、怏怏而归。等到开馆之日真正到来之际,我未敢忘记初心,第一时间带着儿子赶过去。

一楼办借书证的地方,起码有两条遥不可及的排队长龙,都是等待办证的读者。此情此境,有莫名的兴奋,有种一壶浊酒喜相逢外加知交满天下的激动。一个好读书、勤思考的人,一定是天然的知己。能在这里相遇,自然是一种缘分;那一份用书香吸引过来的惺惺相惜,足以抵御馆外红尘里的纷杂与冷酷。在这里,陌生人也是文雅有礼的,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不拘小节,文明之于每个人都是自然的呈现。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让人从善如流,让人能静下来审视自我、打量世界,从而体味文化的无穷魅力。年少时,我就喜欢读书,但乡下能找到的除了几本“赤脚医生手册”,再无它书可寻。至于老图书馆,很遗憾,从来没去过。毕竟小时候能进趟城是件稀罕事,图书馆只适合在“天堂”里。正因如此,新图书馆的落成于我就有一种“圆梦”般的仪式感,它的存在让魂牵梦绕几十年的我得偿所愿。巨大的满足感几乎到了让我逢人必说的地步。老婆说“至于吗?”,我指指满墙满架的书说,我正准备给家里开源节流呢。老婆早就对我每年花费不菲地去购书颇有微词,同时看看日渐逼仄的空间亦经常牙痒痒,闻此也就一笑莞尔。

儿子成为较早的一批图书馆志愿者,周末或暑假多次去做义工,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每月3至5本书的频率去借书还书。每当再看一眼车筐里那摞心仪已久、刚刚借到的书,一路上的欢喜,像极了淘宝购物后接快递的兴奋与忐忑。在路上的十分钟,会快速做出先看哪本后看哪本的计划来,其滋味如饮香醪,又似好茶一杯,刚刚沏好,待慢品了。

市图书馆是新城区的文化地标,大大提升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它让无数渴求知识、以书为友的淄博人终于有了一个精神寄托之地。图书馆陪伴着孩子和我一步步成长。我想,是图书馆的一场场公益讲座、一本本精挑细选的书让我心理年轻,精神昂扬,又外化于形的。套用一句时下流行语:每逢休息,我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相信好读书的同道定能解其中味,会与我心有戚戚焉。

图书馆的文章11:图书馆,我眷恋的精神故乡

文/杨黎明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每到一座自己未曾到过的城市,心里总不免产生“陌生”和“新鲜”两种奇特的感觉。

对一座城市的新鲜感,通常来源于这座城市里市民口中难懂的乡音、独特的服饰、特色的饮食、罕见的古迹等。但我对这些常人都很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来电。我只是对一种地方很感兴趣,那就是图书馆。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空,我总会去这城市里的图书馆逛逛。哪怕不借书,只是逛逛,都觉得很好,很舒服。那对我来说,似乎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虽然每座图书馆的建筑外观不尽相同,但里面的设施却大致相似。都是一排排书架,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或新或旧的图书。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图书馆,总是能看到同一个古人所留下的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图书馆,看到相同的作者,相同的书,难免会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种感觉,足以使你忘却“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与寂寞。

和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是在大学时代。那时,十九岁的我,独自一人来到南昌这座陌生的城市求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也是我有生以来到过最远的地方。刚入学之时,和所有新生一样,由于人生地不熟而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幸好,当时有位室友在大学之前就在南昌上学。因此,对南昌再熟悉不过。周末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我游遍大街小巷,逛图书市场、古玩市场等地方。其中有一次,突然把我带到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大院子里头,里面坐落着一座很宏伟的大楼。我抬头一看是“江西省图书馆”。

一进图书馆大厅,就看见正堂上龙飞凤舞地写着高尔基的那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整个大厅安静肃穆,颇有某种“圣殿”的意境。往里走便是一间间藏书室,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种泛黄或崭新的书籍。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藏书,使我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自那以后,每个周末我均风雨无阻地来到这个图书馆复习功课,或借阅书刊。四年大学光阴,使我对这座图书馆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记得我每次来这座图书馆,我都坐在北边最角落的那张桌子,除非此前已先被人占座,不然绝不破例。这个位置光线较好,且安静。抬头就能看见墙上挂着一幅艳丽的红梅图。这幅梅花图,恍若一次次提醒我: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寒门子弟,不刻苦勤学,何来光彩的未来。因此,只要一坐在那里,就不好意思偷闲。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我的钱包皮夹里,一直随身携带着当年在那图书馆办理的借书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带着它,或许是一种缅怀吧!缅怀它陪我在那里度过的四年光阴。带着它,就像带着一位能见证我往昔的老朋友。有他在身边,心里就觉得温暖、踏实。

每当出差或途径省城南昌之时,我必定抽空到省图书馆走走,必定到那张我曾经坐了四年的座位上坐坐。哪怕只是小坐一会儿,也觉得倍感温馨,那似一种回到故乡,回到家的感觉。看看墙上依然健在的梅花图,虽然已经略显陈旧,但她依然那么傲骨和动人,就像一位在家守候孩子随时归来的母亲,虽然久经风霜略显苍老,但她依然是那么慈祥,那么漂亮。

人活一世,总有些日子,值得我们怀念;总有些人,值得我们惦记;总有些事,值得我们回味;也总有一些地方,让我们难以忘怀。特别是一些我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总是让我们那么怀念。确切地说,是我们不肯忘却。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和志趣相投的人“类聚”,才能与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地的文化先人们“约会”,倾心交流。

自那以后,逛图书馆便成了我的个人嗜好,或者说一种个人情结。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总想去那座城市里的图书馆坐坐。就像一个基督教徒,每到一座城市,总想到当地的教堂诵经一样。

是的,图书馆是我朝圣的殿堂,也是我灵魂“受洗”的地方,更是我眷恋的精神故乡。在这精神的故乡里,我愿意做个捉蜻蜓的孩子,快乐地捕捉智慧,捕捉每一个闪亮的精灵。

图书馆的文章12:缘在图书馆

文/张洪训

我是一个喜好读书之人,缘于教育世家之熏陶,耳濡目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中专校园后,课余时间就带上借书证来到淄博市图书馆寻觅读书的愉悦,每每捧读珠圆玉润的精美华章,爱不释手,看而不厌。书本陶冶着我的情操,滋润着我的心灵,丰富着我的人生,总有许多浪花在我心中泛起涟漪。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几十载弹指一挥间。昔日的市图书馆已从我们视线中淡出,岁月能改变容颜,却改变不了我对图书馆永恒的记忆。欣喜图书馆已乔迁新址,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一个晴朗的春日,驱车前往,亲眼目睹了图书馆的芳容,终于圆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淄博市图书馆位于联通路上,我走下车,凝望着仰慕已久的恢弘建筑,肃然起敬。“淄博市图书馆”这六个醒目、遒劲的大字映入视野,牌匾的周身浸润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我走进宽敞明亮的大厅,踏至二楼的文学借阅室,饶有兴致地来到书柜前,汗牛充栋的书籍让我目不暇接,置身于书香的海洋中,心旷神怡。工作人员笑容可掬,周到热情,忙不迭地向我介绍图书的章节,着实让我体会到了不尽的服务情怀,用心微笑的暖流,始终浸染着我的心田。图书馆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彰显人文荟萃,作为承载浓郁精神高地的最佳去处,亲身体味着书香的氛围,让我与时俱进,升华思想,增加人生阅历,丰富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凭借图书馆搭建的这个平台,交流感情,广交朋友,娱乐娱趣,更使自己愉悦身心,提高情趣,热爱文学。

六十五载风雨兼程,六十五载春华秋实,淄博市图书馆一路高歌,一路前行,时光见证了她的茁壮成长,发展壮大。经过几十年的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图书馆拥有各类藏书130余万册(件),可喜可贺。图书馆人始终秉承着“读书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不断加强藏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凭借“赢在品牌,优在服务”的准确定位,从而赢得广大读者朋友的青睐,并当之无愧成为淄博市重要的文献信息基地、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单位。

伴随着每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淄博市图书馆将继续做大做强书香文化这一大手笔,做好做实书香文化大繁荣这篇文章,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书馆的文章13:未来图书馆

文/施辰蓉

一天,我在图书馆里看书,迷迷糊糊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睁开了双眼,发现我睡在一朵云朵上,清楚地看见了标牌上的字——未来图书馆。

我向四周观看,立刻兴奋起来。许多小朋友和我一样坐在云朵上。他们的姿势各不相同,有趴着的、躺着的、站着的。我心里想着,这个图书馆比之前的好了一百倍,之前只能坐着看书。我往四周看了看,居然还有人坐在月亮上和太阳上。

我看完一本想换一本书看,云朵好像猜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请问你想看哪一类的书?”我又震惊起来,这云朵怎么会说话呢?又怎么会知道我的想法呢?我就说道:“我想看童话书。”云朵轻轻地飘啊飘,把我带到童话书柜前,这里竟然有上万本童话书,我的嘴巴张成了“O”字形。云朵又问:“你要看哪一本书?”我说:“我要看《青蛙王子》。”云朵把我带到书面前,啊,真是太神奇了!我立刻打开书本,认真地看起来。

正当我沉浸在青蛙王子的故事里时,忽然感觉云朵震动起来。哎呀,我要摔下来了!原来同伴看我睡着了,捅了我一下,啊!原来是一场梦。

图书馆的文章14:爱情背心

文/张军霞

那天,他走出图书馆时,已是黄昏时分,抱着一堆书急匆匆赶路,迎面撞上一个女生,只听哎呀一声,他的书散落一地,而她手中的巧克力奶茶,也不偏不倚,全都洒在他的白衬衣上面。

对不起。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又忍不住一起笑了。所谓“不撞不相识”,从此,他们时常在校园里相遇,有时也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他依然总是穿着那件白衬衣,细心的她发现,那杯奶茶留在衬衣上面的污渍,依然若隐若现。

她感觉很抱歉,很想弥补一下他的损失。那天和室友逛街时,路过一家毛线专卖店,她心中一动,跑进去选了一斤棕色的毛线。室友问她:“这可是男生喜欢的颜色,莫非你遇到白马王子了?”她不答,脸上却飞起两朵红云。

入秋了,天气转凉,他穿着单薄的衬衣,感觉到阵阵凉意。那天,又是周末,他和她再次一起去图书馆,离开时,她递给他一个袋子,轻声说:“上次,我弄脏了你的白衬衣,一直感觉很抱歉。这件毛背心,你试试看……”

他当即打开袋子,将棕色的毛背心穿到身上,居然不大不小,完全合适!他歪着脑袋问:“怎么样,帅不帅?”她红着脸说:“嗯,你本来就很帅嘛!”那天,他们第一次牵着手,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路边的桂花开得那么灿烂,一如他们彼时的心情。

不久,学校组织郊游,他们都去参加,回来整理照片,发现每个镜头里的他,都穿着白衬衣,毛背心,看起来那么帅气。她感叹说:“我本来不会织毛衣,临时跟室友学着织,足足缠了她半个多月才织完这件背心。好在,你穿着挺合身的……”他握住她的手说:“我会一直珍惜这件背心。”

时光匆匆,转眼就要毕业,他要到边远地区去支教,而父母早已为她在家乡的小城安排好了工作。不忍分别,不相信纯真美好的爱情,真的会被毕业的钟声粉碎,不知多少次,他们相拥而泣,却只能黯然相对。

最终,他们也只能背起行囊,各奔东西。他时常写信来,说那边的条件很艰苦,但孩子们非常淳朴。她也回信给他,述说机关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和失落。他们小心翼翼,不敢再提爱字。但每年的9月21日,他们第一次牵手的那个日子,他都会寄一张照片来,照片上的他,黑了,也瘦了,身上却总是穿着她亲手织的那件毛背心,她想起当年的种种,不免怅然若失。

当他第6次寄来同样的照片时,她终于忍不住泪如雨下。第二天,她辞去工作,千里迢迢去找他。不久,他们结婚了。在拍婚纱照时,他坚持要穿着毛背心,和她照一张合影。后来,女儿出生了,一家人去拍全家福,镜头里的他,依然是毛背心的打扮。

多年之后,已经大学毕业的女儿,带着男友回家,他们一起翻看家庭相册。男孩忽然惊讶地说:“真奇怪!这么多年,伯父总是穿着同一件毛背心拍照!”女儿感慨万千地说:“当然,尽管这件毛背心早已褪色了,却是我们家宝贵的文物,因为它是当年老妈送给老爸的定情物呢……”男孩俏皮地说:“那么,你也给我织一件毛背心吧……”

彼时,他和她在厨房里忙着做饭,择一把葱,烹一条鱼,日子里满满的,都是烟火的气息。

图书馆的文章15:因为有他们……

文/吴莹蕾

崭新的图书馆,温暖的午后,阳光照得人懒洋洋的,信手翻阅着《感恩美文》,我的心揪得发疼。回到家,我禁不住翻开影集。

这是儿时的篇章:童年的记忆里,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比姐姐整整小十岁,从小便是父母的心头肉,外加我长得可爱,也会看大人脸色,自然得宠得很,虽然背着父母干了不少坏事,但我就是一个“天之骄子”。

继续往下看:这是一组小学时的照片。那一次被母亲管教得烦了,我顶嘴了,母女俩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父亲甩了我一个巴掌,狠狠骂了我一顿。后来爸爸走进我的房间,没有说抱歉,却跟我讲了些妈妈的事:妈妈怀我的时候十分不容易,我总踢她,她只能忍着;我出生后她身体就十分虚弱;出院回家后又大出血,差一点妈妈就……可是妈妈从没和我讲过这些,只是默默地替我料理生活。

调整心情,看下一组:初中生的我认为自己长大了,无论父母说什么都觉得不对,自己一意孤行,所做的事甚至被父亲认为“有辱祖名,不符家风”,我却毫无悔意。周末回家迎来了一场“狂风暴雨”,我对家的厌恶程度直线上升,甚至不想回家。可是冬天的夜晚,我顶着寒风跑进宿舍,却见一双老棉鞋躺在我的柜子旁,留下的纸条上是再熟悉不过的字迹:天冷,别冻着。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幸福中。

想到这里,我合上了影集。亲情潮水般涌来,我是父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叮咛也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次打开《感恩美文》,终于在阅读中明白,为什么百善孝为先,在这夕阳西下的傍晚我暗暗立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