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的散文

请欣赏书香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书香的散文1:书香伴我行

文/尹佳慧

当我一口气读完《童话故事》后,发现在这些童话故事中有许许多多的大道理,为我们点亮了前方的道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有三则。

《血染的红玫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夜莺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人伤心流泪,忍着剧痛将玫瑰刺插入胸口,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一朵世界上最红、最艳丽的玫瑰花。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夜莺的伟大和无私。它告诉我们要真诚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付出我们的爱。

《白雪和红玫》讲的是:白雪和红玫遇见了一只黑熊,并和它成为了好朋友,但是黑熊不久就离开了。之后,白雪和红玫三番五次地救了一个侏儒,可是侏儒非但不感激,反而恶言相向,最后被黑熊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忘恩负义,要知恩图报。不能贪婪,因为贪婪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它就像牙齿里的蛀虫,会慢慢腐蚀人们高贵的品德,让人们失去良知。

《画眉嘴王子》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位公主很美丽,但是却很傲慢。国王想给公主找个丈夫,公主却对求婚者冷嘲热讽,结果遭到了画眉嘴王子的戏弄。在父王的帮助下,公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发誓再也不嘲笑别人了。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傲慢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们要学会谦虚,要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信念,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书能让我们开动脑筋,教会我们怎样做人,这就是书的力量,它将伴随我们一生!

书香的散文2:让人生充盈书香

文/姚林宝

一个好的阅读者,会让自己的人生有目标,有归宿,充盈书香。

学会读书方式。读书之法有三到,心、眼、口皆要,心要专注,心无旁骛。首先是学会利用时间。如果每天抽出2小时阅读,长年坚持不懈,年累月积,精神世界充盈活力,生活质量明显改变。其次是选择阅读时间。春天晨读效果最佳,经过充足睡眠后,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最后是读书不能功利心太强。放空自己的欲望,随着生活厚度的增加,经典书籍读得越多,心情平和,心态年轻,满屋散发出书香味道。

读书需要坚守。读书既要不离不弃,又要锲而不舍。当一个纯粹的读书人,首先要经得起生活的磨砺和诱惑,苦心志、劳筋骨,重塑人格;其次甘愿生活平淡、寂寞;还要收敛胡思乱想,让自己爱书恋书,从一而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勤学远远不够,还必须经常动笔,练习写文章。一些人因感觉读书枯燥中途退场,原因是没有真正领悟读书的真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只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学无止境。坚守读书这方净土,勤奋耕耘,让书香充溢你的智慧,持之以恒,做一个正能量的思想者、推动者和文化传播者。

书香的散文3:最是书香好入眠

文/隆如

在这世上把读书和睡觉联系起来的,恐怕也只有我这样的痴人才会如此吧,更何况总是在书香中入眠,更是少之又少的懒汉书呆子了。

古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圣训,又闻映雪偷光的励志典故,怎能不视读书为最最神圣、最最庄重的事情呢?但我还真的就是枕着那些书卷,吸着那些墨香,恬静入睡的呢!并不是我忘记了先贤的教诲,也不是我十分的懒惰懈怠,一定是那书,是那些字里行间流动的文字所特有的静谧,使我烦躁的心也澄净了几分,自然就毫无忧虑地酣然入睡了。

日头渐渐落了下去,天光一点点暗了下来,窗外的世界变得安静,除了蟋蟀和蚯蚓的浅唱低吟,以及河对岸一只野鸭不时的孤叫声之外,天地间寂静一片。薄凉的风吹来,丝丝缕缕拂过脸颊,心绪少有的安定。这样的时光如果不用来读书,简直有负上苍的恩赐。不如让我们点一盏橘黄色的小灯,泡一杯茉莉清茶,偎在椅子上看一会儿书吧,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简单而惬意,夏夜也可以是这样幸福而又清凉。

夜的光景在书香里显得那样雅致,那样隽永。当一篇温婉细腻的文字和浪漫轻柔的夏夜相遇,当一本丰富精致的好书和袅娜氤氲的茶香邂逅,那是一场怎样的偶遇呢?读吧,读吧,无常的生命历程中这样读书的机缘能有几多呀?与书作伴,和文为友,看到睡意来袭,看到杂念不生,那是一种境界,一种书卷人生的通达无碍。

有了书,那梦也必定会香甜了几分,就连空气也仿佛弥漫着人文的气息。看书是我睡觉前一定要做的功课,少了书香的沁染是难以入眠的,就好像孩子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总会有些不适和挂念。打开一本书,倚在靠背上,温馨而又柔和,夜空那么深沉,星光那么寂寥,心却随着文字的脉络,或感动,或哀愁,或欢喜,或悲叹。与其说是文字使我透彻,使我心安,不如说是这样的境况,这样的氛围,让我更能体会到夜读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床榻上的扉页轻翻,枕头旁的翰墨缓流,静夜书香让心灵更熨帖,更明澈。

下雨了,是那种夏天常有的雷阵雨。天很黑,电闪雷鸣,豆瓣一样的雨“噼啪”袭来,打得窗外的青竹哗啦作响。彼时我正斜在床上看书,原本已经临近入睡的状态,被这突来的雨声惊醒,一时心血来潮,久久难以睡去,索性坐到窗台上去看书吧,我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整个雀跃起来。灯光有点暗,声音有些嘈杂,这些丝毫不会影响我读书。飒飒的风影,沥沥的雨声,浅浅的睡意,浓浓的书情,在那个风雨之夜,我尝试了一种别样的读书况味。风息雨止,透亮的水珠在夜色中繁密的竹叶上睡去,不久,我也在沾着湿雨气息的书香中打起了小盹儿来。

在我的歪理邪说中读书和睡觉,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字眼,却有了紧密的联系。原因不在于看书睡觉是多么光荣的炫耀,有多么舒服的享受,而是读书所带来心境的洒脱,却是其他行为所不能赐予的惠泽。是的,人生也应像这样,读过了,经历过了,就要放开。千思万虑,只会让我们堕入执着的迷惘中。枕着书香入眠吧,该放开时就放开吧!放开了,无执了,那么对于生活这本书的体悟也就更为明朗了。

书香的散文4:心有书香

文/方鸿文

身囚禁苑,恐怕时人难以置信和想象的。

然而,这确乎是我的现实。困锁危楼,十载寒窗,幸有书香为伴。

所谓“有忍受也有享受,化苦海为桑田”,此乃佛家语云:“逆境增上缘”!

历经情劫,多少繁华成一梦……喜欢谭咏麟的经典老歌《水中花》:

“凄雨冷风中,多少繁华如梦,曾经万紫千红,飘落风中……”

一场情劫,将自己锻造的如此凄美而坚韧,我说过,我的人生是一曲“无怨的离骚”!

庆幸自己未被崇尚浮华的飓风刮倒,内心居然有着时人难以诋毁的宁静与优雅……

闭门读书,自认为很幸福!

古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红袖添香”,我是女人,所以幻想有个“男颜知己”为我打理生活琐事,或帮我设计网页版式,音乐,图片……“一个风雅豪华大秘书”,实在是一种浪漫的奢侈假想,且不道我的艰难处境,难以遇到可以挺身而出的剑琴知音,而况我亦非闺中名门,空谷幽兰而已,有谁会投入我这沦落女人之寒门艰难厮守呢?

可叹我满腹诗书,竟不如文盲悍妇能得人照护。

此生孑然影只乃是宿命,“谁见有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孤清如我无良师高人问道,亦无知己友人相顾,书:是我师,亦是我友!甚而乃我的亲密爱人!

每次得到新书,仿佛小猫之见鱼儿,那般欢愉。可是,这次女儿帮我网购的书到手,却因为不满意装帧设计而泣哭,可巧《负暄琐话》的作者张中行先生也与我有相同的“求完美心理”,他如是写到:

“我从束发受书至今70年,手翻过的书不少,而拿到手不考虑内容价值,就觉得装帧美而可爱的,总是稀如星凤……”

最遗憾的其实就正是张中行先生这一套书《负暄三话》《禅外说禅》,厚厚的笨笨的,像砖头,且是硬壳包装兼穿外套还束腰带……实在的冗繁,而同样中华书局出版的《负暄琐话》,那种版本的舒展素雅轻巧,令人惬意称快!此版本拿在手笨重如砖头,看一会儿必手软心累……呜呼!

最可恼的是《苏曼殊全集》,竟然是浅蓝的封底加粉色的桃花,简直比如村姑的花俏!舒曼殊先生假如活过来,想象立马又会气死过去!

好在还有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明人张岱着《陶庵梦呓》,配以同时代十竹斋主人的典雅插图,真正的雅致迷人;虽说竖行,繁体字,读来却如履平地,十分畅然。

过去的古装书籍都夹有一条丝带,以便翻阅查找,我用一条白色的胶纸带权充,这是素日习练《唐人小楷》时训练行气的办法,竟然可以适用于读竖体古本,像一把标尺随目光游走而不至于跳行。

周作人先生是我最喜欢的民国大家之一,他为此书作序言如是语云:

“梦呓是一流文字之佳者,绰有旧人风规……”

手上有心仪已久的书,自然食不甘味,夜以继日的(其实已是废寝忘食,晚餐只是一个苹果一杯豆浆,读到深夜2点仍不肯放手)这样素心简净的度过时日,竟然精气神大足,可见,书,是能当饭吃的也!

于是,又想到古人语云:“简素以养德,清净以养性”……

如此如此,大约已是佛家所说“化苦为乐”的般若智慧焉?

心无寄存,是人间最大的悲苦!

心灵的自由,是人间最大的自由!

书香的散文5:饭香中的书香

小时候,爸爸常常带我出去吃饭。每到这时我都要拿上本书,早早地吃完饭,便在大人的交谈中,静静地沉浸其中。席间,总有叔叔夸我“用功”,总有阿姨问我“饿不饿”。实在是问烦了,索性拿上书到另一个空房间去继续我的阅读。

在饭香中,我读完了《特别关注》、《儿童文学》等书籍。我仍记得小学六年级的一次酒席上,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情景。那天晚上,爸爸和他的朋友们边喝边聊。我却在昏昏沉沉地想像宝玉身披大衣在雪地下跪的情景,还有那首诗,“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和亲戚们一起吃饭,我是极少看书的。因为只要我一捧起书本大人们就说,看,谁谁多用功。然后就借此教育自家的孩子。然后爸爸就拉我,别看了和你姐姐玩会吧。可玩时我总在想那篇没读完的文章。对,还有《红楼梦》,我已不知读了几遍,从最初的对半文言文的半懂不懂,到里面的诗词歌赋倒背如流。后来,看三毛的传记,说爱文学的孩子都曾被《红楼梦》感动过。是哦,我想起了那时的我。

大人们都不理解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怎么这么喜欢《红楼梦》,但在饭香中,我还是找到了知音:一个小我三岁的妹妹。那天我说我拿了本《红楼梦》。她接着笑说她拿的也是《红楼梦》,等我们一块拿出书时,一看就不约而同地笑了:我拿的是程乙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她的是青少本缩了又缩的。然后我们一起看,看累了就讨论《红楼梦》,要不就玩游戏:演元春省亲。现在这个妹妹在我待过的教室上初一,据说次次第一。

上初中后,出去吃饭的机会明显少了。饭香中的书香也不复存在。初三时的一个周五晚上,我和爸爸出去吃饭。在等待上菜时,我看见一对母女,女孩高中生模样,拿张纸喃喃念念有词,走近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地抄满了英语单词。再看看四周,等待上菜的人要么玩手机,要么翻来覆去地看菜单,竟没人捧卷阅读。

看过一条新闻,说一次家宴接近尾声时,几个不到五岁的孩子默契地凑到一块玩手机,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我想,如果我以后有孩子了,我一定要在带他赴宴时给他装一本书,最好是《红楼梦》。

书香的散文6:浓浓书香

文/刘福琪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家家有酒柜却没有书橱,这个国家或地区便不大值得过分称道。

加拿大同书籍的关系确实至为密切,加拿大人确实酷爱读书。行进着的公共汽车是某些人活动着的书房、教室或办公室。每次乘坐公共汽车,一道人文景观都绝无例外地扑入眼帘。一出微型喜剧就曾在渥太华某路公交车内上演。

车到某站,两位妇女跨步登车,情态腼腆而拘谨,一望而知,两位来加拿大不久。她们的眼神都在渴盼地搜寻,我不由温婉一笑。对面有两个空位,四条腿紧迈几步,落座,互笑,好奇地环视。身旁一位白人后生,一直在心无旁骛地默读速记勾勾画画。

“多哏儿啊!这加拿大,连公共汽车里都这么安静。”这位妇女高分贝嗓音一亮,车厢里显得更安静。“真逗!这加拿大。”那位京腔京韵,原本是清脆悦耳的,但在静谧如斯的环境里大声呼出,则完全消尽了它的音乐美。

白人后生继续埋头于他的功课,对身旁的喧哗似毫无感知。周围乘客,虽心有不悦,却多无外在反应。我倒有点承受不了,将右手食指垂直放于双唇正中,暗示二位稍稍敛声。二位立即做出了反应,说话的音调抬高了八度,似耳语非耳语地说:“不就比咱早来两天半吗?假洋鬼子一个。”我自然有几分气,但隐忍未发。陶渊明说得真好:“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居加岁月愈久,了解愈深,愈觉加拿大图书馆了不得,不得了,大有可资参考、借鉴和学习效仿处。概而言之,一为“多”,二为“便”。

何为“多”?图书馆多,图书馆里图书多。若问渥太华有多少图书馆,至今不知确数,但布局和格局,却了然于心。

在渥太华,市中心的中心图书馆规模最大,馆藏最多,是全市所有图书馆的核心、命脉和枢纽。每一个社区,也都无例外地建有一座图书馆。渥太华的图书馆,并非单打一的图书之馆。游泳池、滑冰场、婴幼娱乐场、电影兼会议厅——多种设施齐备,多项活动皆可。

“便”,借书便,还书便,借来还去都方便。但馆方认为,尚有余力和余地,还应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

馆方的思维路数大约是:还书日期已到,但是,风狂雨骤雷电交加怎么办?家务繁重孩子淘气怎么办?车出故障人生杂病怎么办?于是,他们居然想出来一条给自己施压加载的便民措施。按照规定日期和钟点,将类似集装箱的大卡车轮流开赴不同的居民小区,有书要还者前来还,愿借者视车内所有任意借。

有那么一天,风助雪势,雪借风威,休说行人行路难,大车小车都慢如牛拉。但是,来我们小区借书还书的大卡车肯定会正点到达。如果人人畏惧天寒,个个担心路滑,图书馆的大卡车岂不徒劳往返?人家的热脸不就白贴大家的冷屁股?想到这里,我偷偷翻出几本尚未到期的厚书薄书,悄悄溜出门去。

侧身行,弯腰走,顶风冒雪,总算登上了大卡车窄窄的台阶。女服务员甜甜地微笑着为我办理了还书手续,还说一声“谢谢”。我将路上搜肠刮肚想好的几句赞扬和感谢的英语,磕磕绊绊地抛撒给她们,拉开门便走。

书香的散文7:一个山村的麦香与书香

文/张中坡

麦梢黄、樱桃红的时节,我不禁想起了“麦香”与“书香”这两个与生活和心灵有关的词语。

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中,“麦香”与“书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一种是乡野农村的味道,一种是优雅闲适的味道;一种是农夫们期盼收获时的感觉,一种是书生们品读文字时的体味;一种是物质生活的气味,一种是精神生活的气味。“麦香”应该在阔大的田野上漂荡,“书香”应该在幽闭的书房中弥散。

身处底层,这些年我在不少乡村游走,竟然发现“麦香”与“书香”也能很好地融合,它们融合在南阳盆地北部一个名叫东大麦沟的村庄里,它们融合在东汉王朝时期高凤流麦读书的执着或曰痴呆的故事中。

东大麦沟村北靠老青山,南依漂麦河,山水形胜,自然天成。颇具文化和诗学的意味。这就绕不过一个名叫高凤的东汉大儒。高凤流麦读书的故事,《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东汉观记》《初谭集》等书中均有记载。据《后汉书·逸民传·高凤》记载:“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西唐山当地人称老青山。因了高凤流麦的故事,东大麦沟村的村名才名副其实,才真正充溢着麦香味和书香味;东大麦沟村前的河流也由此名为漂麦河,一河的流水也因高凤当年读书的故事而漂满了麦香和书香。对高凤这种忘我读书的精神,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假中对雨呈县中僚友》一诗中不无感叹和赞赏地写道:“流麦非关忘,收书独不能。”

高凤潜心读书,非关升官发财,非关沽名钓誉,而是纯为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甚至为了拒绝出仕,不惜自污名声。《后汉书·逸民传·高凤》载:“东汉高凤,字文通,执志不仕,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隐居青山绿水之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让山村的穷孩子也能有求学读书的机会,让麦香和书香一起在大山深处流传不息,让高凤最初的读书目的和人生履历显得是那样的清亮和纯粹。

数百年后,唐朝的隐者元丹丘因慕高凤之名来到大青山隐居,李白曾与元丹丘在此一起游玩、一起喝酒、一起论道,并写下了诸多记载这种神仙般生活的诗篇。其中,李白在《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一诗中写道:“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遂造幽谷间,始知静者闲。”石门即老青山两山对峙之处。此诗把老青山之幽之美写得淋漓尽致,把两人相处甚欢的场景写得生动传神。由此,老青山中又洋溢着浓郁感人的友情、诗情,历经千年,纯度不变,愈来愈让后人艳羡。

这些年城市在变化,乡村在变化,东大麦沟村也在变化。最近应本地友人之邀去东大麦沟村,天蔚蓝,山青青,树也泛青。村口立着一块大石头,正反两面都雕刻着“东大麦沟村”五个红色大字。村碑东边是牌坊,背面有副对联,亦是上书两行红色字体:“在家温良恭俭让,出外仁义礼智信。”横额:“高凤流麦。”村口西边是一个文化广场,有草坪,有健身广场,也有文化石头。文化石头图文并茂,正面刻画表现的是李白与元丹丘一起喝酒时写的长篇诗歌《将进酒》,背面刻画表现的是高凤流麦读书的历史记载的故事。有了高凤流麦的故事,有了李白《将进酒》的诗篇,麦香、书香、诗香、酒香就在东大麦沟村上空飘散开来,就像过去乡村村庄上空飘散的炊烟一样,亲切耐品,韵味悠长。

正在村子里游转,忽见几位老太太有说有笑地迎面走来,友人急忙迎向其中一位又瘦又小的老太太向我们介绍说:“这是我妈。”身材高大的他轻揽着老太太的肩头,其亲切状犹如幼时扑进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母子相融的亲情,让人感动。这是这个周末我在东大麦沟村看到的最为动人的画面。友人说,母亲老了,但她不愿到城里住,因为现在村庄发展得越来越好了,白天她和村里的老太太们一起跑着玩,晚上就在灯火通明的村文化广场上跳老年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精神头可足了!

老青山依旧在,漂麦河依然流。东大麦沟村,麦香与书香已经在这里氤氲了两千年,纯朴的乡风与厚重的文化交织在这里,使这个村庄具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培育人生健全的人格,追求人生朴素的价值。有时候,低于尘埃的人生态度,却有可能开出最美丽、最馨香的花朵!

我相信,东大麦沟村,这个以麦香与书香作铺垫的村庄,一定会越来越美丽,也一定会走出越来越多的有理想的文化人。

书香的散文8:饮茶与读书

文/张峪铭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文人夫复何求?

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摩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

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喜欢读书时饮茶,饮茶时爱读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

当你将茶叶放到茶具里,冲上开水时,茶叶犹蜷,茶汁尚苦,茶水微浊,喝一口不得其中真味。当冲上第二杯水时,茶叶浮浮沉沉,逐渐舒展,茶汁微浓,轻啜一口,满腹生香。当冲上第三杯水时,茶形完全展开,叶脉一目了然。此时茶水碧绿,如初春枝头嫩芽;茶色清澈,像一块透明翠玉;茶香袅袅,似有若无,似无若有,微闭双目,细啜慢品,妙不可言。故坊间有一说:头道叶子二道茶,三道喝得痒巴巴。到这个时候,你欲罢不能,不来个几杯,不足以解心头之痒。

读书何尝不是如此。

刚刚读书时,如蜷之茶,不得要领,不明其理,迷迷惘惘的,感觉很苦。到再读时,慢慢有些明白,如茶叶缓缓舒展,书中之事,书中之情也能了解个七八分,也同时有了“布衣暖,菜根香,书中滋味长”的感觉。可读书要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如饮三道茶,似佛家仙人。

反过来,读书也如饮茶。读书之始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如茶一境;再次诵读略知其义,嚼头十足如茶二境;反复品读彻悟其理,訇然中开如茶三境。

即使是对茶的选择和对书的选择也有相通的地方。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清明茶太早,立夏茶又迟,只有谷雨茶其时适中。给我的感觉,清明茶如蒙学读物,浅显而少味;立夏茶如甲骨鼎文,艰深而晦涩。只有谷雨前后的茶叶,脱尽幼年之稚气,没有老年之迂腐,有的是谦谦君子之风,翩翩少年之态。读一本好书,与饮一杯好茶,都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张源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其实书也是一样,其蕴含的道理,就是书的“元神”,其字词句篇不过是书中精髓的载体,也即“元体”。品茶与读书都是从“元体”入手,而发掘“元神”的。

饮茶与读书的方式也有相似之处。饮茶时大口倾倒谓之牛饮,读书时粗枝大叶谓之吞枣;饮茶时慢斟细酌是品茶,读书时细嚼慢咽是品书;饮茶时讲究程序讲究茶器讲究水质是艺茶,读书时讲究环境讲究心境讲究圈点是研书。饮茶饮得全身通泰飘然如仙是茶道,读书读得全心舒畅视界澄明是书道。

扳倒茶壶就喝是过于口渴,逮到书本就看是打发无聊。书到用时方恨少,茶到品时境界高。从茶马古道中知道茶与马的结合,不过是在贸易中的擦肩而过。茶供羌人解渴消食,马供汉人代步行军,茶不过充当了生活必需品的角色。而茶与书的缘份如武学中的绝代双娇,相惺相惜,相得益彰。

泡一杯茗,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营造了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捧一卷书,目视其行,口诵其声,鼻识其香,手翻如帛,胸有千壑,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在书边品茶,沁人心脾;在茶边品书,甘之如饴。茶道融书道,道法自然,道道相通。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是茶之功效,也是书之功效。

书香的散文9:土炕上的书香味儿

文/林仑

上小学时,母亲的火炕是我的书房。

火炕是母亲用泥块盘起来的,所以也叫土炕。炕洞里是曲廻状的,便于柴草烧起来时热劲好传遍整个土炕;炕面是母亲用麦秸草混合在泥巴里抹上去的。这种典型的北方土炕,就是一盘凝聚着万众生灵生活的智慧结晶。我在这盘土炕上,读书学字,阅史品今,感知着世界的冷暖,饱尝着上古至今的沧桑巨变。

母亲的火炕里,容纳着我童年如饥似渴的阅读念想,也熏醉了书籍在我心中迷人的滋味。泥土在身下散发着清香的气息,晕染得《闪闪的红星》在夜色下更加光艳暖人,就连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也氤氲着土炕的温馨;《费尔巴哈》的哲学深陷进土炕的人文学里,彰显出与尘世不一样的情怀;一部本土的《苦菜花》,在火炕蕴蓄的泥香文化熏陶下,悄然地绽放着奋斗的力量……

在土坯的温润里,通过阅读,夯实了我一生质朴踏实如一粒谷的性情。我在这里吸嗅着柴草感人的气味,徜徉在书的庄稼林里,对社会、对人生从此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诗意情愫和真实的亲切感。土炕这盘书房,是我思想的温床,在这特定的书屋里,我的思想生发出最初的嫩芽,想人生,想生命的追寻,想深不见底的江湖风云。

在土炕这座书房里,母亲一直是一本大书。她身体力行地教导着我,人生路上无论遇到风霜雨雪,还是电闪雷鸣,都要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勇敢前进;生命中,遭遇到怎样的不平和不公,都要学会忍与让,忍忍让让才是福。母亲为我建造出土炕这处书房,让我在寒冷的季节,从飞雪的妖艳里,看到了春在不远处等候的烂漫。母亲的坚强和隐忍引领我走山,走水,走红尘。

如今,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书房,近二十平方米,藏书千余部,品种类别琳琅满目,令人心旷神怡。从嘈杂的街市归来,书房就是我最美妙的去处,是我清心静神的港湾。一头扎进书的海洋里,我如鱼得水,在这里脱掉尘伤,在这里畅快地呼吸,惬意着悠悠时光。

书香的散文10:一座城市的书香

文/李晓

打开一座城,也是打开一册书,一个人,就是这本大合集中的一个页码。

我常想,一座城市要是没有书香浸润,就和没有绿树、草坪一样荒芜。一座没有书香墨韵流动的城市,就是失去了温润土壤的文化沙漠。

我的朋友孙胡子,在城里一条巷子卖卤肉,平时在城里闲逛,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城市里的书店、报刊亭。这座城里许多书店的老板,都认得卖卤菜的孙胡子,他捧着一本书,靠在墙上读,或是在一棵树下看书倦了,抱书而眠。孙胡子说,他每晚入睡前,要靠在床头灯前看上一阵书,不然就难以入眠。孙胡子床头的灯,是一盏老台灯,在夜里泛出暖色的光,已伴随了他十多年。孙胡子记得清楚,这盏老台灯,已换了十九颗灯泡。去年的一个秋夜,他在床头看完李渔的《闲情偶寄》最后一页,灯泡如一个困顿之人打了一个呵欠闭眼沉沉睡去,钨丝上的微光一下熄灭了。

像孙胡子这样的人,在城里凭一种手艺辛劳谋生,却忘不了在心的角落里,对书籍的一份惦念。一座城市的书店,也成为孙胡子这样的普通爱书之人,精神上的粮仓。

在古代城市里,青花瓷一样的蓝色天幕下,也是有书店的,不过那时的书店称作书肆、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书坊。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似乎能够看见人马熙熙的开封城里,有酒楼书肆。古代那些用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线装书籍,散发的文墨之香,更是让一座城有了精神上居住的客栈。这些古代的城市,也常常让我冥想,李白、孟浩然、苏东坡、曹雪芹这些人穿梭在那里的身影,他们拈须捧读的姿态,对文化的代代传承,在一个城市斜阳烟尘的倒影里,成为城市厚重历史的沉淀。

传统的文人,把拥有一间书斋书房作为精神寄托的小小空间,这些书斋书房,让他们在一座城,有了灵魂遨游的天地。雪夜闭门读禁书,躲进小楼成一统,但谁又能阻挡文人们胸怀天下的眺望目光。鲁迅先生在他的“三味书屋”、“且介亭”里,写下了传世之作。我还能听见鲁迅先生在书斋里捂住胸口的咳嗽声,斗室之内,瘦弱的他,吐纳出一个民族深重的精魂。

去年秋天,九十三岁高龄去世的大翻译家草婴先生,对家人留下的最后嘱托就是“不留墓碑,只留书房”。在这书房里,他以一人之力翻译完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全部小说。有一次,草婴先生与在美国的儿子对话,儿子说,爸啊,自己走时会把骨灰撒在太平洋,让风把自己带回家乡。草婴先生点点头说:“嗯,好!”而今,没留墓碑的草婴先生,他留下的书房,安卧在上海这座都市的一隅,在岁月里袅袅散发着文化与精神的双重光芒,这是一份城市的遗产,也是一个城市的福气。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对一座城市的眷念,除了市井人生里的烟火气息,当然还有安放我们心灵的一方田园。而城市里的书店、书房、图书馆……摇曳着城市里的文火,先人们的身影,让漂泊者的心灵,可以平安落地,归隐到书中山水里。

我的故乡城市重庆,有一个著名的地标叫“解放碑”,这里是都市的心脏地段,是城市的客厅,每天的人流潮水一样涌动。在“解放碑”不远,就是重庆书城,浩大的重庆书城,让一座城市的客厅之上,有书香洋溢,它也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地标,一艘精神航船。

很庆幸的是,在我去过的北京、上海、福州、青岛……这些城市里,已经有了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深夜书店,这深夜里的书店,是给归来的夜航者们,亮起的一盏盏最温暖最明亮的灯。在这样的深夜书店里,我仿佛嗅到了那些年求学时,半夜时经过校园面包房里飘出的烤面包诱人香味,那其实是来自灵魂里的原香。

书香的散文11:书香漫绕天一阁

文/李笙清

平日里特别喜欢看书,尤其是那些墨香浓浓的古籍善本,常常令我为之酣醉。近日到宁波出差,早就知道当地的天一阁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3座私人藏书楼之一,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入选了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心里顿时痒痒的,忍不住忙里偷闲前往游览了一番。

天一阁素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称,在我看来,它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上。一个一个的院落,独具匠心的布局,古老的戏台,青砖长墙,渗透着一股岁月的沧桑。这些古老的建筑,或飞角翘檐,古朴凝重,或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不胜收。

天一阁大门是一座门楼式的木制建筑,古朴素雅,布满青苔的小青瓦,高高翘起的马头墙,檐下的几盏红灯笼,烘托出几分吉祥的气氛,而大门外两侧扭颈相对的一对清代石狮虎虎生威,更是给天一阁藏书楼增添了几许庄重肃穆的氛围。大门两侧书有柱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书体为钟鼎文,古色古香,联为曾破例登上天一阁的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所撰,描述的是天一阁藏书的浩瀚无穷,以及天一阁藏书管理严格外人难得登上的感叹,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门楼外的“南国书城”匾额为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书风雅逸,漫溢着一缕书香气息。

进得大门,迎面是一座范钦右手持书、目视前方的铜座像,神态安然慈祥,掩映在繁茂的树木之间,仿佛在笑迎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书之人。他身后长长的照壁上,是《溪山逸马图》的堆塑,刻画的是八匹骏马在溪边嬉闹、嘶鸣的情景,各具其态,生动传神。

天一阁藏书文化区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天一阁藏书楼、尊经阁、北书库、明州碑林、千晋斋等众多景点。东明草堂是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以他的号“东明”命名,其后随着藏书的增多,草堂不敷其用,范钦又在其侧建起闻名天下的天一阁来藏书。过去的东明草堂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荡然无存,现在的房屋为1980年重建,青砖灰瓦,看不到半点“草堂”的影子。庭院中,一块石碑上记载着关于东明草堂和范钦藏书的简要经历,照壁上的獬豸堆塑栩栩如生。室内宫灯高悬,几案洁净,方桌绣墩太师椅,一一摆放整齐,壁上挂着的一轴轴字画,弥漫出一缕馥郁的书香味道。

范氏故居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构建的生活区域,清道光九年重建,屋舍轩敞,林木蓊郁,环境优雅别致。室内仿明代书房的场景复原场面逼真,书柜上、几案上笔墨纸砚井井有条,瓷坛里插着字画卷轴,书架上、书桌上整齐地摆满书籍,漫步其间,让人突然感受到满室的书香。

一路上,曲径通幽,楼榭相连,林荫竹秀,旗杆石雕,风景宜人,真是一方读书的绝佳去处。由173通石碑组成的明州碑林,铭刻着自元代至清末的几百年间重修府学的碑记;在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室内,一张张图片,一架架藏书,从中可以看到古代藏书楼的一个缩影;范氏余屋建成于明代后期,原为范氏家族附属用房,经过多次修缮,现在被辟为“智者之香——— 天一阁发展史陈列馆”,除了用图片和文字讲述天一阁主人藏书的历程,还陈列有范钦的诗作手稿、著作《天一阁集》,和天一阁的部分阁藏古籍珍本、善本图书;院中的一组铜雕,生动展示了范氏家族几代人每年夏天晒书防蛀的辛勤画面。还有尊经阁、千晋斋、司马第、水北阁、抱经厅、花轿厅、云在楼、八狮亭、平和堂、德和堂……几乎一步一景,到处弥漫着厚厚的文化气息,令人怡然陶醉。

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青石板地面上投下历史斑驳的光影。此时的天一阁,长廊曲巷,楼阁亭台,令人赏心悦目。玲珑假山间,罗汉松、沙朴等古树绿荫匝地,“九狮一象”怪石嵯峨;明代百鹅亭上,一众白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凝眸堂中,神龙兰亭碑帖遒劲有力,入石三分。漫步长墙边,幽篁丛生,园林清幽,壁画雕窗,古老的戏台演绎着岁月的沧桑。每一处都环境清雅,宁静得就像睡梦中的孩子,置身其间,我的心变得恬淡安然,仿佛已远离喧嚣红尘,鼻端上全是化不开的书香。

走出天一阁后门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久久回味着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览天一阁时留下的一副对联,回眸夕阳下的天一阁:“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心里不禁充满了无限的敬慕之情。

书香的散文12:书香自赏

文/暮忆

岁月静淌无声,清风和畅无痕。翻开永恒的一页,漫步在思绪的雨中。书香香夹着樱花味道,悄然间在鼻尖绽放。我想触摸你诗的轮廓,以慰我因你而悲喜相织的心。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书,是你给予了我希望的图景,修行一颗淡泊明媚的读书之心。

我爱这书香,与书为伴,常相守。因书而体悟这世间诸多道理。常想,书是有灵魂的物体,如影随形其间,似乎也如它一般沉淀内心的无垠。字里行间,引人入胜,如景在眼,如乐萦耳,这起伏式的感性加以逻辑的整理使人悲伤时不忍卒读,欢欣时不禁莞尔,方寸间宣泄真情,也只有书卷这般的世界罢。

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读书对我的影响,在踽踽而行的路上,填满了空灵的心。这样奉献式的填补是弥足珍贵的,也正是人们最缺失的信仰,书中自有信仰,是为执念,告诉人们何为文字的坚守,何以构筑一个民族不朽的精神。书可怡情,我自在书中踏雪寻芳,上下求索,成就了自己不大不小怡然自得的梦想,而一个国家的灵魂正是由每一个人的思想汇聚而成,我们通过文字审视内心,就如正对一面镜子审视自己。书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我们博古通今的方式。书中留下了太多我们欲追寻的答案,它象征了一个方向,可以回答每一个人内心的天问,以史为鉴,以书正冠,在现今社会,用文字编织一条丝绸之路,涉足艰险,前行不易。文字在流失,文化在流失,传承出现了断层,用一颗浮满纤尘的心是吹散不起书卷可流动的真气的,久违的书香又在何处呢?

思索着我寻得答案,书香,连着些古韵,也许正如琵琶音,一弦一丝缝韶华;书香有半遮面的朦胧,如山楂林依依的烟霭;书香有昭君出塞的半抹凄凉,是冷宫扇蕊迷蝶时佳人的侧脸;书香,携起落地悲伤,卷起,若鹏鸟抟扶摇而上。我听见,花收起枝瓣的声音,他们倦了,该睡去。我听见,孔子泗水边的感叹定格今朝,袅袅千年,随水波留住多少过往。我听见,我们的日子就地笙歌……书香,并没有散尽,我们的魂灵最终还是得以一见历史的容颜的,倾尽一世期盼,在忘川,望穿秋水……

或许正因为人们渐近明白所缺失的寄予在书中,这万千图景便能留在我们的梦境。燃起未烬的烛火,得以窥见文字的沧桑与孤独。读书是孤单的,这世界只剩下你自己,读书是一杯浓烈的香槟酒,自在芬芳,你不是一个人。品书如茗茶,洗涤自己,在自省时蜕变,读书如做人,读懂你的眼,了解他人的心。

我庆幸自己并未随波逐流到远方,路的前方还有一个自己,那是我在书中修炼的舍利子,顿悟重生,翻开永恒的一页,将这故事诉与人说,一路欢歌垂泪,续写我们的文字,是为书香自赏……

书香的散文13:书香味道--汉唐书城逛记

文/文俊

国庆长假,天气不太“给力”,经常是阴沉沉的,不时飘上丝丝秋雨,打乱了憧憬多日的假日计划,也让人的心情平添了几许愁绪。

本来,放假了,观赏一下附近的风景名胜,品尝一下当地的风味小吃,山野民居稍作休闲,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但天气阴雨,游山玩水不太方便,当地的热闹景点,也不在我在选择之中,一是怕嚣杂闹腾,另外也想为外地旅友宽松游玩做一点贡献。

但日子总要打发,宅在家里时间长了,心绪破烦,甚至有点坐立不安、六神无主的样子,总想出去转转。听说汉唐书城新装修后开业了,暗想蒙雨天逛书城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汉唐书城坐落的小寨繁华地带,以前曾经多次光顾过,风格大众质朴,新装换后,有不少变化,有不少小惊喜。总体看,依旧保持了低调朴素有内涵的格调,但更加宽敞、明亮。书城一改过去通间平铺的空间安排,用“方盒”小空间组合串联方式布置阅读空间,既保持了相对独立性,又不显得狭窄拥挤。书城茶座、咖啡、潮饮、览室一应俱全,让你感到有些潮范、小资,在这样的环境中挑书阅读,舒适、静心,有趣。

更让我感到惊喜得是,大过节的,书城里人头攒动,还有不少年轻的娃子坐在地上静静地读书,让人敬佩,走过他们的身边,你会情不自禁放轻脚步,生怕打断了他们的思绪,影响他们的学习。

一座古老的城市,这么多青年喜欢读书,这座城市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

我们很多人喜欢看风景,这么多人在书城读书,不就是一道最好的风景吗。

书香的散文14:悠悠书香伴我行

文/朱佳慧

我最喜欢书香,喜欢那悠悠的香味。翻开书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在学习与娱乐的海洋中畅游。这种感觉实在是一种享受。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看故事类和童话类的书籍,喜欢捧着书听大人表扬我;长大了,再也听不到妈妈的表扬,更多的是唠叨:让我不要一天到晚捧着书。可我已经爱上了读书。每次从书店买了书,我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那散发着油墨香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现在的我,已基本不去书店了,总爱上网看一些散文、小说、诗歌等,从这些作品中,我总能汲取到更多的知识,明白许多道理。我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一起探险,与书中的人物交谈、倾诉,这种感觉是最快乐的。

最近我迷上了《小王子》,它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写的,是一部写给大人看的童话,但也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起初看《小王子》,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草草地写了一篇读后感。可是后来,我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小王子的世界,为他的难过而难过,为他的开心而开心。小王子有着和我一样的迷惑,有着和我一样的好奇,我也像他一样执着。他爱那骄傲的小花,知道那强大的表面下隐藏一颗需要呵护的心灵,我也要学着长大,学会宽容。

阅读一本好书,就似与智者交谈,它把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引入文学艺术的殿堂。书,把一个个无知少年引向知识的大门前,交给我们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引导我们开启智慧之门、快乐之门。我愿与书终身相伴。

书香的散文15:柴楼书香

文/刘椿山

我们家的柴楼有两层,下面一层用来堆放柴草,上面一层乱七八糟的码放着一些杂物。有时候,父母也将一些着如核桃、板栗,还有糖果之类的食物藏在里面,以防我们偷吃。

有天下午,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吃的,却什么也没找到,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柴楼。于是乎,我搬来楼梯,爬上柴楼,想不到的是吃的没找到,却找到了一箱子书。那些书,都是父亲用过的,除了一摞配有彩图的电影杂志而外,大多我都看不懂。但就是那些电影杂志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在柴楼上坐了下来,借着房顶亮瓦透下来的光,一本一本的翻读那些电影杂志,直到母亲站在院坝边上,扬着嗓子喊我吃晚饭了,我才恋恋不舍的从柴楼上下来。

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阅读,也喜欢上了我们家的柴楼。我经常从小伙伴那里借来小人书,然后爬上柴楼,坐在父亲的那箱书上,背靠着墙壁,专心致志的阅读。阳光透过屋顶的亮瓦,斜斜的投在我的身上,将我的少年时光照得亮堂堂的。每每回忆起少年时光,便觉得柴楼里读书的日子,最是明亮。

夏天,柴楼上格外的清凉,弟弟妹妹在屋外,“嘻嘻哈哈”的追赶着蜻蜓,而我却手捧一本小人书,把心放飞在字里行间,独享柴楼上的静好。冬天,柴楼上却又十分的温暖,只要一书在手,我可以在上面呆上一整天。有时候,母亲在楼下生火煮饭,我也全然不知。直到母亲饭煮好了,来到院坝边上,对着田野大喊我的名字,我才回过神来。母亲见我在柴楼上应答,转身进屋对我一阵数落:“你个娃娃傻呀,那么大的柴烟,居然爬到柴楼上去看书,你是想被熏成腊肉呀!”

在柴楼上,我读得最多的便是《少年文艺》杂志了。有一位家住镇上的同学,家里条件比较好,大人每年都给他订《少年文艺》,可他却不喜欢看。见他不读,我便全部借回来藏在柴楼上,一有时间就爬上去一本一本的细细的阅读。我经常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年少不经事的我,从《少年文艺》里,看到了山外的另一个世界。手捧一本《少年文艺》,心中却腾起了一个五彩斑澜的梦想。

在那一方小小的柴楼里,我还读完了《少西唐演义》、《天雨花》等名着。从那些含香的书籍里,我体会到了巨大的阅读乐趣,从中也受益匪浅。直到今天,我仍然喜欢阅读。只是不知为什么,不管现在的阅读条件多好,也不管是在书房,还是在图书馆,每每捧起书来,总会想起柴楼里的阅读时光。因为阅读,岁月沉香。

书香的散文16:书香沁春

文/荆墨

古人说,百鸟鸣春乐读书。万物复苏,绿肥红瘦。因为读书,俊俏的春天更多了一份内涵。用书香沁春,能让思想在梦幻中尽情舒展,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春天读书,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春天的世界,置身于花的海洋,绿的罗帐,仿佛进入了天然屏障,把喧嚣的尘世摒于其外。读书之余,赏郁郁葱葱的树影,听微风过后的沙沙,时或有小鸟啁啾,间中有雨声滴答,日闻幽幽花香,夜观遥遥星空,倍觉心灵空阔,思接千里,神清气爽,其乐融融。此时读书,心情是愉快的,脑筋是灵光的,创造力是旺盛的。从而寻找到那份恬淡,感悟生命,品味生活,最终获得启悟,产生新的灵感。那心境,开阔,澄明,清朗,愉悦。妙不可言!

春天读书,是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好景致。春天里,去郊外择一处草地而坐,沐浴着阳光,吮吸着花草的芬芳;一边读书,一边融入大自然景物之中,聆听着鸟的歌声,溪的浅唱。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一丝倦意袭来,在梦幻中享受着春读的美好。或打开窗子静静地坐在书房,一边读书,一边品茶,那份闲适随意、恬淡和轻松很是惬意。或邀三五书友相聚,边读、边议、边交流体会,还可以互相换书读,共同感受读书的乐趣,更是乐不自禁。

春天读书,是一种难得的心情。读书的时候,诗情画意的美景萦绕在周围,不仅能闻到那股馨香,更能带来快乐和希望。春天读林语堂,能领略国粹的幽默;读马克·吐温,能感知异国的风趣。一个懂幽默的人,一个整天乐呵呵的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一个具有好心情的人,他会把困难看得轻一点,工作和生活压力自然就比常人要小。其实,爱读书的人,白纸黑字可读,青山绿水也可读。古人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当作人生“四美”,春天里读书,岂不是四美兼备的乐事!

春天,人的气色更旺,正是读书的最好季节。春天没有严寒的侵袭,没有炎热的烘烤,没有蚊虫的干扰。有的是习习的和风,悦耳的鸟语,它们像伴读的轻音乐,让你自足,快乐。春天适合读心灵的书,读卡耐基,能遇事心胸豁达,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春天适合读散文,像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这些文字似乎也染了青青的草色,人便成了书里的一抹春色了。春天也适合读几首徐志摩的诗,因为诗里有一份青春的意味。读这些书犹如喝一杯淡淡的清茶,虽淡,却沁人心脾。

悠悠书香沁人脾。春天读书,收获的不仅是精神,还有一份沉稳与自信。春天闲暇之余,我常沏一壶淡茶,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寻找那份心灵的感动。有书读的春天,那感觉真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