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散文

请欣赏端午节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端午节的散文1:夏日的静好时光

文/任崇喜

过了端午节,首先感到的是阳光凶猛起来。

相对于“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温柔,夏天浓郁的气息来自太阳的热烈。夏天的阳光,光线异样稠密,明晃晃的很是刺眼。特别是在中午,无孔不入的阳光将大地照射得一片惨白,所有的建筑都在反射着白光,刺得眼睛雾蒙蒙的。走在街上灼热的烈焰中,一阵风吹过来,就挟着一股热浪,一波一波地往身上涌来。阳光好像不是洒下来的,而是打在身上、手臂上,好似有千万枚钢针在扎。烈日炙烤着大地的每一寸肌肤,空气中弥漫着浓度很重的热气,让人无法喘息。偶尔风过,树叶也只是象征性地晃动几下,一切又归于原来的平静之中。一句俗话说:“ 小暑大暑无君子”,意思是说,小暑、大暑这两个节气的天气十分酷热,很多人因为热得受不了,就顾不上面子而把衣服脱掉。难怪有人要把夏天称为“苦夏”。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除了凶猛的阳光,霸道的还有绿色。“ 朱明时节樱桃熟,卷帘嫩笋初成竹。”夏天是生命茁壮成长的季节,院墙里的树木早已经是葱绿欲盖、枝枝蔓蔓了。抬眼观,远处、近处,初春时节枝头上那醉人的浅绿淡黄已在不觉然中悄悄溜走,满眼间是一片一片、簇簇拥拥的深绿。在风中,这些绿们伴着阵阵自鸣得意的“ 簌簌”声音作响,宛若向人们昭示着这个世界是它们的了。“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拼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这样的日子,谁人不愿享有?

天热自然要避暑,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大暑时节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蛙鼓阵阵,百虫声声。古历书向有大暑时“ 腐草化为萤”之说,显然是谬误。但是乡村的夏夜,树林里,草丛中,萤火虫翩翩起舞,忽明忽暗,与夜空闪烁迷离的星光交相辉映,给夜色带来动感,又增添几分旷远,把夏夜点缀得更加美丽。在夏夜,看流萤飞舞,也不失为一乐事。炎热的大暑时节,也给人们在茶余饭后吟咏提供了良机。外出纳凉,是古代诗人经常描写的题材。杨万里《夏夜追凉》诗云:“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作为现代人,在酷暑的日子可以深居简出,享受空调的切肤凉爽,领略网络时空的神秘快感,如此,又怎么会觉得暑之苦呢,又何来吟咏之乐呢?

生活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展开它的另一个层面。夏天的阳光,给了我们又一轮季节的感受。一声高过一声的蝉鸣,雨打芭蕉的响声,夏夜萤火虫的呢喃……声声和着,演绎着一曲夏天协奏曲。在夏天广阔的田野阡陌上,我闻到了扑面而来的芬芳。“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夏日静好,有“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丽芙蓉图,有“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宁静水乡景……

一个漫画家曾在他的漫画里说,年轻人啊,总有用不完的夏天。感谢生命万物,感谢流水诗意,让你我的生活常常充满希冀。

端午节的散文2:童年记忆之十 记忆中的端午节

文/如海波澜

又到端午节,想想几十年前的端午节,不禁感慨万千!

儿时的记忆,总是美好中掺杂着苦涩,又回味无穷!

记忆中,过完年,就盼端午了,那个漫长,自不必说!

眼见着花开花谢,山就绿得不成样子。桲椤叶由娇黄的嫩芽,慢慢伸出巴掌,绿得可爱。河边的芦苇蹭蹭地拔节,苇子叶伸展开来,在河边形成一堵绿墙。岸边的艾蒿也争抢着生存的空间,努力地伸展带着白绒毛的叶子,用自己特有的味道,散发出五月的清香!

作为一年中第一个大节日,大人们是相当重视的。提前一个月,妈妈就已悄悄准备过节的吃食,现在早已是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在那时,却是舍不得吃的稀罕物,一个一个埋在小米柜里,攒上一个月,就是为了在端午这天做一顿美食,给全家人解馋。

提前半个月,拿出去年新打的黍子,在石头碾子上碾成大黄米,准备包粽子用。粽子叶来自那片芦苇,得来的方法却不很光彩,基本上是“偷”来的,因为那片芦苇属于另外的村子。我村也有小片的芦苇,只是根本不够全村的瓜分,只好向外寻求资源。

碾完米,还得压面。压面,不限于用大黄米,也可以用小黄米,粘高粱,或者几种粘粮食掺在一起压。它们是制作凉糕的原料。凉糕,一般会提前几天制作,给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一个缓冲。妈妈把压得的粘米面和成面团,做成一个个窝窝头的形状,摆在铺有新采的桲椤叶的屉上蒸熟,带着桲椤叶的清香,让它自然晾凉。这是凉糕皮的用料。

馅儿呢?还要另行制作。炒黄豆,需要掌握火候,恰到好处时出锅,才又脆又香。趁机抓上一把,正在咀嚼豆香,“压碾去!”一声不容反驳的号令下,不得不抱起碾杆,推起沉重的石碾,“唉,想吃一口美味,真是太不容易了!”心里有十个不乐意,可想到即将到口的凉糕,还是暗暗使劲压碾吧。炒黄豆面儿不用压的太细,也不用过筛,量又小,一会儿就可压完,所以石碾虽重,心情还是不错的。妈妈把压好的炒黄豆面儿拌上一些红糖,点少许水,让它略微潮湿,馅儿就做好了。

刚晾凉的粘窝窝头在妈妈的手里被揪成剂儿捏成皮儿,包上刚才做好的馅儿,外面再粘一下干的炒黄豆面儿,一个凉糕就成了。我是全家第一个品尝者,好一个软、糯、甜、香!后来我经过考证,这可能是古代寒食节的食物,只是传到我们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却变成了端午节的食品。你想,大字不识一个的山民,哪里知道什么不像人名的介子推呢?

端午的序幕就此开启。菜也增加了些许荤腥。村边的桑树上桑葚儿也开始成熟,又为端午增加了几分香甜!

接下来就要包粽子啦。大黄米要在水里泡两三天,到合适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都来帮忙,几个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包粽子。窄窄的苇子叶被她们变戏法似的叠加在一起,变得宽大,旋即一揻就成了一个圆锥形的漏斗,装上泡好的大黄米,一折一绑,一个有三个角的粽子就摆放的旁边的桌子上。再看那绑绳,是一根马莲,我家院里墙根下就有一丛,此时正开着蓝色的花,叶子有一尺多高,原来是干这个用的。

我一边玩耍一边准备些干柴棒子,烀粽子用。粽子大,比现在超市里卖的要大好几倍,要烀一下午,再焐一宿,第二天才能熟。

端午节这天,天刚亮就被父亲叫醒,任务是去河边地沿薅艾蒿,越多越好,拿不动为止。据说谁如果第一个薅到艾蒿,将有一年的好运。可惜我每年老早就被叫醒,仍然赶不到别人的前头,所以至今一无所成。薅来的艾蒿分成小把,分置在房屋的犄角旮旯,说是可以避邪和驱除瘟疫。剩下的放在阴凉处晾干,在蚊子多的时候点燃,用作驱蚊剂。

一上午,只为午饭做准备。薅葱剥蒜割韭菜。早种的角瓜也已结瓜,豌豆角正好采摘。大锅里焐上粽子,一碗红糖炖在粽子锅中。一块过年时淹的腊肉也被取了出来,过节嘛,一碗炖肉必不可少。

最要紧的是,妈妈将攒了一个月的鸡蛋悉数取出,大约四五十个,全部打入盆中,为了不浪费,每个鸡蛋壳都用清水涮了又涮,将残余的蛋清清洗干净,一并注入盆里,然后用筷子将蛋液打散。这个活计我来干,几十个鸡蛋从黄白分明,一直打到混沌一片。然后妈妈还要再往里面加入清水和少量米汤。至于加多少合适,妈妈一直秘而不宣。再然后将切碎的韭菜倒入蛋液,任你怎么搅拌,最后韭菜仍然浮在上面。

打鸡蛋的工夫,其它几个菜已然做好。最后一个,就是这个当家菜——摊鸡蛋。妈妈从油坛子里剜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大块荤油,还要再放入切碎的肥肉丁炒,然后葱花爆香,满屋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这时,妈妈才把盐和花椒面放进早已打好的韭菜鸡蛋液,稍加搅拌,就整个倒入锅中,滋啦——,犹如美妙的音乐,一股蛋香夹杂着韭菜的鲜香扑面而来,钻入鼻孔深处。这时,妈妈盖上锅盖,小心地调整灶膛里的碳火,凭锅里散发出的味道,决定灶火的大小。

我们则要耐心等待这一年一度的大餐,大约得半个小时左右。揭开锅盖的一瞬,那久违了的香味立即勾起馋虫无数,只见锅中一片翠绿,锅边则是金黄的一圈,油亮中带着焦脆。妈妈用铲子在锅里横竖各划几道,象铲水豆腐一样铲出一块块的摊鸡蛋,码放在盘中,再看那豆腐块一样的摊鸡蛋,上面绿,下面焦,中间嫩黄,颤微微的摇摇欲坠,却又韧性十足,充满弹性,就那样诱惑你的味蕾。

端上桌,大快朵颐!夹一块入口,那感觉美妙无比,韭菜的辛香,底层的焦香,中间蛋糕的滑嫩,再加上肥丁的肉香,几种感觉混在一起,一种说不出的美妙。

离开老家之后,再也吃不到这种摊鸡蛋。不知道官方的菜谱里有没有这道菜,是不是叫摊鸡蛋?有叫摊鸡蛋的,但绝不是这种做法,自然也没有这种味道!县城饭店里有一道扒鸡蛋,据说是本地做法,仍然不是我家的摊鸡蛋做法,也没有我家的摊鸡蛋好吃。我也曾尝试在马勺不粘锅里做我家的摊鸡蛋,却因火难以控制而失败,怎么也做不出妈妈的味道。

老家的端午节就在这美味而又平常的一天过完。为了一天的味觉感受准备了将近半年。大山里的端午节,好像只是山里人在辛勤劳作了几个月之后,为犒劳自己,为改善全家生活而找的理由,似乎与那个什么楚国的大夫屈原无关。

端午节的散文3:记忆中的端午节

文/罗跃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令人满是欣喜。源于端午给忙碌的人们带来很多期许和希望,以及满满的儿时记忆。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午节”。按照这样的说法,端午节也适合人们登高望远抒怀。同时,端午节还称为“诗人节、午日节、龙舟节”等,如今国内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是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当日抱石跳汨罗江去世,端午节便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一千个读者能够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其地域习俗、成长经历等因素,在芸芸众生中,我想每个人的端午节也是略为不同的。

记得儿时,一年当中最喜欢、最向往的节日分别是春节、月半(鬼节)和端午节。春节自不必说,全国各地一片欢乐祥和,大家海吃海喝,有新衣服穿、有糖吃,还有红包可拿。月半时,为了祭祀祈福,每家每户自然要煮最好的饭食进行祭祀,作为农村娃,有好的伙食很兴奋的。在乡村,每年的端午节前前后后持续半个月,“抢摘粽叶、吃粽比赛”等活动丰富多彩,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端午节的前两天,我和姐姐便去采摘粽叶。摘粽叶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由于粽叶少,就会出现“抢摘”叶子的情形,大家伙都挤在了一起,就要看谁下手快、摘得多。因个子小,我一下子就溜进粽叶丛中,被粽叶上的绒毛刺得发痒,身上满是红红的疙瘩,心底却很知足,每次也是我摘得最多。回家后,美滋滋地吃上母亲用我亲手摘的粽叶包的粽子,心底自豪感油然而生。

母亲包的粽子名曰“牛角”粽,顾名思义,粽子酷似牛角而得名。母亲包的粽子里面,只放一样东西即小苏打。母亲说在泡米的时候加入小苏打,能够让糯米发涨舒醒,糯米颗粒饱满有韧劲。煮熟的粽子黄黄的,加上粽叶的香味,白里透黄的粽子特别有劲道。以至于今天,不管我走到哪里,吃的粽子品种多样,有红枣馅的,有绿豆馅的,但始终不能忘记母亲包的“牛角”粽子。

家里包粽子时,我都要守在母亲的身边,挑选两张最大的粽叶,让母亲包最大的粽子,其目的是要和周围的小朋友们比划,看看谁家包的粽子大,满足自己幼小的虚荣心。当煮熟的粽子刚出锅,我便抢在姐姐的前头,害怕姐姐把最大的粽子挑走。随即拿着大粽子跑到院坝里,大声地招呼着周围的小伙伴们,大家伙翘起二郎腿,坐在院坝里的四角板凳上品尝粽子。有时,在炫耀自家的大粽子时,一不小心把剥开的粽子弄到了地上,糯米上沾满了灰,不由“哇”地一声大哭,连忙梭下板凳,捡起地上的粽子,都来不及去灰就直接往口里送,想想也真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在我的老家,吃粽子也是特别地道的事情。老家的粽子不包陷,活生生的就是一糯米团,白晃晃或黄晃晃的。家庭较为殷实的人家,吃粽子时倒上一碗蜂蜜粘着吃,粽香、米香和蜜香亲密接触后,把粽子送入口中,其味真不可言表,直呼“霸道惨了”。有的家庭,则直接就用白糖代替了蜂蜜。除了沾糖吃粽子外,还有一种美味的吃法——烧粽子。所谓“烧粽子”,并不是把粽子用于明火上烧烤,而是用烧后的木碳灰把粽子“捂熟”,捂熟的过程中,粽叶的香味二次渗入粽子里,常常被儿时玩伴所钟爱,堪称“绝世美味”。

每年端午,母亲都会给邻居送上三五个粽子,母亲说,难得包上一次粽子,我们不能独享美食,有美好的东西应该大家分享。母亲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给身边的朋友送上三五个粽子。在外人看来,送上几个粽子只是代表和朋友间的一种情谊,只有自己心里明白,母亲的教诲深深印在心头。

端午节的散文4:记忆中的粽子

文/汪金山

快到端午节了,不由又想起小时吃粽子的情景。

我家祖辈以农为生,没钱买糯米包粽子。解放前,村里只有地主富农才包粽子吃。那时粽子是身份的象征。解放后,我家分到土地和房屋,生活改善了。1952考入保定二中,阴历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天回家,母亲从锅里端出一个饭碗,里面有粽子,我好奇地问哪来的?母亲说在保定城隍庙街卖布的汪义给他们家捎回二斤糯米,给了咱家一些。母亲到村西河边撇了些苇叶,包了枣儿粽子。母亲说今年全家算是过了个有粽子吃的端午节。又说,你爸要是还活着多好,到死都没吃上个粽子……

后来每年过端午节,我都会想起上中学时吃粽子的这档事。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到端午节,南方北方的各地粽子口味不同,各种各样馅料的粽子应有尽有。枣馅、豆沙馅、肉馅、猪肉加栗子馅,甚至还有鱼翅、干贝、鲍鱼馅的,据说还有没馅的粽子。林林总总,想吃啥馅都有。平时也常见卖粽子的,早年稀罕的粽子已成大众食品。

端午节的散文5:一个村庄的脉搏

文/刘彦林

今年的端午节,我是在一个桃花源似的村庄里度过的。这个村就是王湾,位于徽县高桥乡东南部。

在徽成盆地的皱褶里,它翠绿如黛,向隅而栖。沿着水流的走向一路前行,村庄在视野里逐渐明晰:东边紧依青山的部分,是一块块杏黄色的麦田,待割的麦子享受着阳光疼惜的抚爱,接受着夏风亲切的问询;南面,在宽阔的榆白公路旁边,是一所由群众自发捐款、投工投劳修建的新学校,虽是节日放假,但从飘扬的那面红旗上,仍然可以读到文化知识、科技文明在山乡留下的痕迹;西边,是绿如绸缎绵延起伏的青山,如果攀上树林密集的山坡,站在三泉寺前俯视,村落的布局即刻尽显眼底,各家屋顶上的电视接收器和袅袅升腾的炊烟,让村庄立时鲜活起来;北面,是一块块土质肥沃的田地,没膝的作物是长势良好的玉米,它们占满了麦田与麦田之间的间隙,组合成了颜色搭配巧妙、形状随意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巨大壮锦。在这款朴素的壮锦上,纵横排列有序、高矮参差的建筑物,就是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不论是漂亮的楼房,还是四合院式的青砖瓦房,都传递着主人生活巨变的信息……

在王湾这个臂弯里,村庄与一条小河相邻,这条河,当仁不让地成了穿越村庄的一条静脉血管。听着河水节奏舒缓的流淌声,就感受到了这个村庄脉搏的律动,也能触摸到在目光无法抵达的地方,有一颗隐藏着的跳动着的心脏。

穿越村子的榆白公路上,每天清晨,村里的面包车载着村民去山外,顺便运去采挖的杜仲、天麻、五味子等药材,还要捎带上采摘的山珍野味,或者自家培育的木耳、核桃等农产品。回来的时候,兜里便鼓鼓囊囊的。除此之外,这里饲养的猪、牛、羊羔、鸡,也都通过这条交通枢纽运往山外,成了城里人青睐的土特产品。这些车辆,一趟一趟奔忙着,逐渐把各家各户带上了致富路。这样的一条乡村公路,为农村经济腾飞、群众生活改善、村容村貌改观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条路,不就是一根蜷曲在王湾臂弯里的动脉血管吗?

在这里,我找到了王湾村的一条静脉血管,还找到了一条驮运梦想与希望的动脉血管,不用说也得找到一颗与血管一脉相通,而且让血液奔流得强劲有力的心脏。

起初,我并不明白村庄的心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也弄不清心脏所处的位置。无意间,我走进了村委会,参观了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听了村人如数家珍的介绍。得知近几年,这里修建了党员活动室,修通了乡村公路,村民捐款22万元修建了教学楼,种植药材超过1000亩,修建了便民桥,硬化了碾麦场,家家通了电话,用上了自来水……在他们轻描淡写的介绍中,我听出了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原来,村委会就是王湾的心脏。在这颗心脏的带动下,村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次寻访的农民作家白咏春,就是在这颗心脏的牵引带动下干出了一番事业。当日下午,我参观了白咏春家去年修的鱼池。在一块靠近河滩的玉米地中间,两个200多平方米的鱼池里,荡漾着从河中引来的清澈之水,饲料是自家种的白菜、卷心菜,就地取材,忙中偷闲喂养。让我钦佩的是,他还是村里的养羊专业户。在公路旁的圈舍里喂养着60多头小尾寒羊,每年有一笔不小的收入。不用说,从他的身上,我粗略地感受到了村子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我不敢再轻易小瞧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了。

的确,看似不起眼的村委会,在引导群众摆脱贫困、谋求幸福的过程中充当了指明灯,充当了助推器。有了这颗心脏强有力的跳动,在贫困线上徘徊的村民,才有能力顺利采撷到生活的幸福之花。

在王湾村,我感受到了安居乐业的群众在追寻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流露出的不胆怯、不放弃。这不仅是他们的信念,也是他们骨子里特有的气质。此时,我突然明白了:在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农村,如果拥有一颗跳动铿锵有力的心脏,那么群众就能抓住致富的良机,寻求到打开小康生活之门的钥匙!

端午节的散文6:农耕园游玩记

文/李悦涵

端午节放假的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农耕园玩。我可高兴了,就像一只欢乐的小鸟。来到农耕园门口,一眼就看见了高大的摩天轮,我不禁尖叫起来:“摩天轮,我来啦!”

我们来到摩天轮的脚下。“哇,真的很高!”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去坐摩天轮,可是妈妈连连摇手。哎!妈妈是个胆小鬼。

我和爸爸一起排队等候。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和爸爸登上了摩天轮,里面是个很小的玻璃房子,上下左右都能看得清楚。慢慢的,摩天轮升高了,我透过玻璃窗往下看,地上的楼房变得就像我的积木一样大,汽车就像一片树叶,而人们就像小蚂蚁那么大了,真有趣!

后来,我们还玩了“天旋地转、小火车”,看了许多小动物,农耕园真好玩!

端午节的散文7:粽子香,粽子甜

文/苏锦秀

20年前的1994年端午节,是我们一家人真正意义上的合家团圆。一台糊满了黄泥巴的小拖拉机,铺上半车稻草,稻草上是用床单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几床旧棉絮、几只坛坛罐罐和锅碗瓢盆、一只父母亲结婚时的五斗橱、一只母亲陪嫁的小木箱,这是父母亲所有的家当,被这台突突昌着黑烟的小拖拉机,从大别山深处的老家,运到我们在城郊的“家”。

“家”是父亲新单位一所废弃多年的院落,院落里4间做仓库用的小屋被风雨剥蚀了40多年,父亲买了些旧瓦和房梁,修补了屋漏,我和姐姐从城里的租住屋搬到父亲身边。父亲择在端午节前,租了小拖拉机,把母亲和弟妹接了过来,才结束了父母亲20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母亲安顿好简单的家什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路对面的菜场,徘徊很久,买了一小把葡萄干,挑了三把最便宜的小粽叶,洗净,煮熟,然后放清水里漂着备用;再从小木箱里拿出一小袋糯米,淘洗,也用清水浸泡着备用。父亲的工作是化肥仓库保管,化肥称零售卖时,父亲细心积攒下尿素袋的封袋线,结实耐用,母亲把线洗净,在开水里煮一下后晾起来,算是消了毒的。母亲一直生活在大山里,大山里没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和条件,可是父亲最喜欢吃糯米,那用糯米包的清香美味的粽子,父亲是断然不舍得买的。想必母亲已蓄谋已久,要为父亲要为我们,包一次粽子。

一夜的暴雨持续到上午,地势极低的小院,淹成汪洋。一家人困在潮湿的小屋里饿得发慌,母亲立即开始包粽子,不要我和姐姐插手,说是我们手没劲,包不结实,浪费了粽叶。糯米和葡萄干包的粽子,煮熟后清香四溢,小粽叶虽然很便宜,但包出的粽子也小,父亲一口塞进一个,粽子还能在嘴里轻松地转个弯。母亲在盘子里撒一层白糖,然后把煮熟的粽子一个一个小心地剥开放在盘子里让我们吃。母亲再把刚剥下的粽叶洗净,包第二轮……包第三轮……母亲忙粽子,姐姐织毛衣,我安心读书,父亲乐呵呵地教我年幼的弟妹识字,狭窄的小屋外依然是阴雨连绵……这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过的第一个端午节,也是我们第一次吃粽子。父亲每月200块钱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的人,穷困至极。幸好父亲的战友在很远的村子里帮母亲讨了一小块菜园,为我们解决了买菜的难题。以后的几年里,我们再没吃过粽子,购买糯米和粽叶,对我们来说,太奢华。

10多年前,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个阴雨天的上午,我像梦游一样地来到小屋的院墙外,透过废弃的小窗看小院,小院早就无人居住,院里荒草丛生,白色的蒿花兀自寂寞地开放,蒿花比老家大山里父亲和弟弟坟头的野草要高出很多很多倍,比母亲独居在老家的老屋还要高。

超市的速冻陈列柜里,袋装的,散称的,肉松味的香菇味的腊豆味的……各种口味各种品牌各种包装的冰冻粽子,琳琅满目,四季售卖。我从不去买,天下再没有比母亲20年前包的粽子更香、更甜。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飘香,粽子香啊,粽子甜。

端午节的散文8:故乡的端午节

文/沈德红

还有几天就要过端午节了,我想起前些日子妈妈给我邮寄的葫芦,就翻箱倒柜找起来。

费了好长时间,终于在一个精致的小盒里找到了葫芦。我把葫芦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桌上,仔细地看着。

用五彩亮光纸做的葫芦好漂亮啊,下面的穗子是用彩色丝线做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炫目的光泽。看着看着,我的视线渐渐模糊,眼前出现了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村……

天才蒙蒙亮,村子的房屋、树木还笼罩在夜色里。人们从各自家里走出来,村里的狗听到胡同里都是咚咚咚咚的跑步声,争先恐后地咬起来。

我们在村头汇合。男孩女孩分工明确,女孩子负责拔艾蒿,男孩子们负责折杨树枝挂葫芦用。大家简单的说几句话后,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向山野奔去。

清晨的山野,刚刚睁开朦胧的睡眼,就有鸟儿立在枝头吟唱了。空气清新,吸一口,沁人心脾。

山上到处生长着银灰色的艾蒿,细细的高高的,叶片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因为艾蒿是一种草药,既能熏赶蚊虫,又能治疗风湿,所以我们要采摘回去,用充足的阳光晒干,储存起来备用。

夏天,村里人喜欢在月色里聊天,身边架起篝火,上面放几把艾蒿,浓烟滚滚,吓得蚊子跑得远远的。冬天,爸爸妈妈睡前用艾蒿水泡脚,驱寒取暖,能睡个好觉……

我们每人挎着一个精致的小筐,挑叶子新鲜肥硕的艾蒿拔,拔满筐后,一起去找泉水洗脸。老辈人说,端午节这天,用泉水洗脸,去晦气,脸上不长青春痘,而且会发大财。

五月的乡村,像一个稚嫩的孩童,是那样的清纯可爱。太阳没有出来时,更有一种恍然如梦的美,让人产生无限遐思。

山泉水像开水一样,咕噜咕噜地冒着泡。我们蹲在泉水旁,组成一个圆,一双双小手伸向泉水,当冰凉的泉水撒在脸上时,一股清流透过肌肤,直抵心里,好舒服啊!有一个梳着两条羊角辫子的女孩,要离开泉水时,顺手撩起一把泉水,泼向姐妹们。泉水像雨滴一样落在头发上、脸上、身上。好凉呀!大家喊着就一起打闹起来,清脆悦耳的笑声,穿透山谷,传到很远的地方。惹得那些小男孩回头向这边张望,忘记了折杨树枝。

各自完成任务后,男孩和女孩们又汇合在村口。大家都说自己拔的艾蒿水灵,自己折的杨树枝新鲜。

太阳从山边冉冉升起来了,像个俊俏佳人,娇羞地看着这些孩子们。孩子们的脸被朝霞映照的红扑扑的,筐里的艾蒿,肩上扛的杨树枝也镀了一层粉红。各家各户的屋顶上,炊烟袅袅婷婷地升上天空,整个山村睡醒了。

不到一袋烟功夫,各家的门上、窗户上,都插上了树枝。树枝上挂着美丽的葫芦,在微风轻轻吹拂下,跳着曼妙的舞蹈。给清晨的村庄,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娃娃们的手腕、脚腕,都系上了五彩线,胸前都挂着一个精致的荷包。这些都是奶奶或者姥姥们的作品。提前一个星期,老人们就去集上挑选上好的丝线,回来就忙起来了。

端午节孩子们戴上这些装饰品,是避邪的,也是防止生病的。

斗转星移,我长成了大姑娘,从内蒙古远嫁辽宁。

辽宁过端午节和内蒙古有很多不同。挂葫芦多用桃树枝,因为桃和逃是同音字,寓意只要把葫芦挂在桃树枝上,就能逃离灾祸和疾病。

我来到辽宁,过的第一个端午节,最感兴趣的就是包粽子。我跟着婆婆身后转,看她淘米、泡粽叶、发面、包粽子。

我坐在板凳上,和婆婆学着包粽子,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好难。我包的粽子,大小不一样,有的还露着糯米。我感觉自己好笨,急得出了一头汗。

因为内蒙古不产糯米和粽叶,我又住在山村,所以头一次看见粽子,感觉特别新鲜。粽子蘸着白糖吃,特别好吃,我惊叹天下竟有如此的美味。

最让我称奇的是,吃粽子的风俗,竟然还有那么动人的传说。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民听到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都很悲痛,他们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鱼虾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粽子撒在江中,想以此封住怪物和鱼虾的嘴,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吃掉。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种活动保留了下了,只是把往江里撒粽子,改成了吃粽子,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习俗。

因为两个省风俗习惯大不一样,让我爱不释手的葫芦,在辽宁的集市上竟然买不到,妈妈知道后,每年给我邮寄东西时,都把故乡的葫芦连同深深的牵挂,一同邮寄给我。那飞越千山万水的葫芦,带着故乡的味道,妈妈的爱挂在树枝上,越发妩媚多情起来!

随着时光的流逝,乡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现在的商场里,到处都是葫芦和荷包,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比那时更方便快捷了,但妈妈邮寄葫芦的习惯依然坚持着,而我也感觉,如今的端午节,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和意境了。

时光的手,也总会在过端午节这天,拨动我的心弦,唤起我对端午节的记忆,久久不能释怀!

端午节的散文9:端午节的礼物

文/曹少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诗人文秀这首咏端午的千古绝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还使人们对端午节和屈原有了更深的印记。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别出心裁,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不一而足。

关于包粽子和赛龙舟,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原来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将他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悲痛,于五月五日怀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以免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

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事上,只有身体的愉悦,没有心灵的升华,这绝不是屈原当年投江唤醒民众的初衷;若仅仅是传承历史文化,也是远远不够的。缅怀屈原,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特别在全国人民向中国梦阔步前进的今天,更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

年轻的父母,当你们剥开粽子,将香甜的粽肉喂给孩子时,千万莫忘了:讲讲屈原的故事,让粽子不仅香在孩子的嘴上,还要甜在孩子心里,让爱国的种子在孩子心田发芽,生根,成长,使他们成为明天的希望……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博学的老师,当你们领着学生在大湖大江边观看龙舟比赛时,千万莫忘了:引领学生目睹龙舟飞浪和耳闻《离骚》天籁的同时,还要引发出他们“上下求索”的激情,让他们成为明天的科学巨人……这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虔诚的人们,当你们门插艾草,手捧雄黄酒时,千万莫忘了:抵御病毒侵害的同时,更要抵御邪恶的入侵,像屈原那样,多一点刚正不阿的正气,少一点同流合污的劣根,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人间……这是送给你们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端午节,亲爱的朋友,莫忘给屈原送新礼。

端午节的散文10:端午节的粽子

文/楚木湘魂

有时候,我是极没良心的,一边恶狠狠地吃人家的粽子,一边恶狠狠地批判:“这叫粽子吗?这好意思叫粽子吗?长得脚后跟似的。”

我说的是深圳的粽子,深圳人或者随了深圳风俗的人,喜欢在粽子里加各种荤馅素馅,又是腊肉又是火腿,又是这个豆又是那个豆,又是甜派又是咸派,后来还衍生了水果派,结果呢,剥开就是一包精致的糯米饭,即使再好吃,也是糯米饭的味道,而不是粽子的味道。这个就如橘子味道再好,也终究不是柚子味一样的。

广西的粽子又出奇地傻,个子傻,包法也傻。见过最大的广西粽子竟然小枕头似的,难道他们的胃容量这样强大吗,真不知道他们费了多少柴火,才把这么大个的粽子煮熟了。粽子成了圆筒形的时候,用绳子五花大绑似的绑着,一刀切下去,还是深圳的配方,还是糯米饭的味道,我不禁感叹道,你们如果喜欢吃糯米饭,煮一锅再油煎一煎就是了,何苦陷害粽子的名声?

四川的粽子,也是小家子气的典范,放在手里,不盈一握,叫我这种胃口大面子薄的人情何以堪,我还好意思跟人家说我吃了三个四个嘴里还想要吗。况且居然是白惨惨的,像粽子家族里血统不纯正的品种,人固然是一白遮百丑,难道粽子不应该天生是黄灿灿的吗?

除了隆回的粽子,更准确地说,除了金石桥的粽子,我都觉得不是粽子了。金石桥的粽子中,又以童年中被狗一口夺去的那只粽子的味道最好,我记得我还追了一程,直到有人戏谑地问我,是不是还想抢回来吃,我才恍然大悟追也无益。我眼里金石桥的粽子,简直没有一个地方是不好的,譬如说形状、长度、色泽、嗅觉和味觉,几乎可以供起来,做为天下粽子的样品。六七张手掌宽的粽叶,一包一裹一盖,我怎么也学不会,但人家就包好了,还能包出一个“母子连心”粽来。长长的粽子,像一支箭,直指自已的心窝,于是一辈子都只认它的模样了。手忙脚乱地剥开粽叶,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再钻到胸腔里,如无可仿冒的品牌标识。颜色当然是金黄金黄的,像杏子那种让人垂涎欲滴的黄,我认为美女可以是丰满的或骨感的,黑的或白的,粽子则必须是金石桥的黄。如果把“梅子金黄杏子肥”改成“粽子金黄杏子肥”,想像着北方的杏子勾搭上南国的粽子,是不是也有别有一种勾搭成奸的妙处呢。粽子在白糖里打个滚,是金石桥人的经典吃法,每当我遇上它,从来不提减肥。几十年来,我就是以一根筷子插着一个粽子的姿势,来解释家乡和家乡的端午。

然而,异地的朋友看着我特意从金石桥带过去的粽子,却惊诧地说:“那么大啊,看看都饱了。”恨得我直骂有眼无珠。剥开粽子,人家再接着说:“没馅的呀,那不寡淡寡淡的吗。”神,我为之不惜腰部再加一个圈的美食,在她那竟然成了虚构的盛宴。我想说加馅的粽子是宫体诗,腊肉和咸肉是宫体诗里的鸳鸯被和合欢衾。金石桥的粽子是田园诗,一股清香是田园诗中的山水自然,辨不辨得出来,在于人的品位。但是想想自己又不懂诗,不好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便将脸摆出阴险的笑容来:“再鲜再嫩的草给狗吃,也是淡之又淡的。”朋友说我是不是离家乡太久了,给一把金石桥的草,也能嚼出甘蔗味来。最后的结局是我强按住人家吃了半个,然后我夸我的金石桥粽子气色好,她说她的四川粽子味道香,她在她的粽子里说艾草的童话,我在我的粽子里描画端午节里的蛙声。大概来自出生地的食物永远是最恰如其分的好,与胃的需求和灵魂的需求严丝合缝,除此之外,不会再有第一流的颜色,第一流的味道。

端午节的散文11:些许感伤…

文/吴伊然

今天是端午节,也是今年高考的第二天,学校放假,但我没出去。

午后,天气有些闷热。我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心情有些凝重。说不清,也道不明,没来由地有些感伤。

也许是因为积淀得大多了,理不清才显得不清楚,好像什么思绪也没有,又仿佛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

或许,我应该理理看。

先说端午节。虽然今年国家才把端午节立为法定传统节日,但在我们农村里,端午节一直都是个很隆重的节日。每逢端午时,母亲都会专门停下手中的农活来为我们包粽子。我家兄妹多,以至于母亲不得不专门空出一天时间来做这样的一件“大事”。当然每每此时,也是我们手脚最为勤快的时候。母亲喊我们跑哪儿,我们就跑哪儿,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反正特别的乖,特别听话。

我们兄妹几个就这样在这些快乐的端午节里一年一年地长大。

可是现在母亲老了,我们兄妹几个都不在她身边。不知道今年母亲还会不会包粽子?还能不能包粽子?今年开年的一场大雪成为了母亲生命中最疼痛的一场雪。在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大雪里,母亲丧失了光明。以前,母亲在我的意识里一直都是很强大的,可这次我看到了母亲的弱小,看到了母亲眼波里滚动的泪光。我的心灵像被什么锥痛一样,感觉特别难受,却又帮不上忙。

这个端午节,学校按照法定节日规定是放了假的,合起星期六、星期日来也有三天的时间。我特别地想回家去看看母亲,和以前一样与母亲一起包粽子。跟母亲包了这么多年的粽子,我都早已经学会了。今年母亲看不见,我应该回家去给母亲包粽子吃的,我也很想和他们一起过这样一个在农村里显得特别隆重的节日。

可是,我并没有起程回家。从省城贵阳到我们县实在是太远了。家住山村里,一天的时间也是到不了家的,而且车费也是使得我没有回去的一个原因。

我一直都在想,等到毕业了,就可以带母亲一起生活,所以每当夏季来临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毕业时,我心里就特别的羡慕。

想到这里,午后的贵阳正下着零稀的小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雨滴斜着飘了进来,打湿了我的手稿,也打湿了我的眼眸,还有内心遥远的距离。

那么,现在说说高考吧!

今天是今年高考的第二天,除了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受到影响的几个县推迟高考时间以外,全国所有的高三学子都正战斗在高考的战场前线。

今天也是我高考四周年的纪念日。

二00四年我参加高考,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是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高考。可能是当初我并没有太过于重视,以至于到现在想来不免还有些遗憾。

我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因为环境自由,可以很好地发挥思维。但只要一到正式的场合,我整个人就懵懂了。因为我的心理素质实在不能恭维。所以每次考试我都要比平时差很多。二00四年,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高考也没有能够饶幸逃脱。

那年我考进了现在所读的学校,但只是预科。现在我看到当年和我一起进校的同学都已经毕业了,我就很痛恨自己的预科生涯和高考的失利。我努力地想去改变自己,重新塑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直到现在都没能成功,可想未来的道路将是怎样的艰难。

前几天碰到几位二00四级的同学,都是一些曾经在校报一起当过记者的朋友。他们将在这个清凉的夏日走出校门,离开母校。去追求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事业,他们是真的上路了,很是羡慕,但又偶尔掠过一丝轻微的忧伤。要么瞬间即逝,要么久久萦绕,但总也抓不住问个明白。于是只能稀里糊涂地在书海中畅游,对于未来那是全然不知的。有时也曾想去探索,而作为过来人的他们,往往总会告诉你:计划没有变化快!就算你现在想得好好的,到时候也不一定就能够沿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也许这校园与社会的关系就好像理想和现实一样吧!

我的些许感伤不是由于责怪自己的心理素质,我知道这多少有些先天因素在里面;也不是要怪高考;更不是责怪现实生活。而是对时光流逝的些许怀念。那些过往的时光,流逝的都是美好的青春年华,有着花朵一般艳丽的色彩笑容是再也找寻不到的了。这世上的很多东西也许都是唯一的。就算雷同,也无法重合。

二00四年我们一起走进校报记者团的那些身影都一个个陆续地远去了。首先是二00一级的同学,接着是二00二级,然后二00三级,现在就连最后一批的二00四级的同学都要走了,就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我,我想不感伤都骗不了自己。

当然,校报记者团现在依然有很多记者。只是他们都不是和我同一批进去的,所以很少交往,也没什么交流,更不要说有太深的感情。

因此,我特别怀念我们二00四年一同进去的那一批记者朋友。个个都是大大咧咧、有说有笑的,没有多少拘束,感觉很是爽快。现在他们都毕业了,都谋得了很好的工作岗位,不仅专业对口,薪水也不错。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能谋得这么个两全其美的工作岗位是不易的,非一般人能为。

而我呢?明年我毕业时会不会也能和他们一样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这是我感伤的一大理由。为他们的荣光满面而生羡慕,为自己渺茫的前程而生感伤。

但,还是祝福吧!祝愿他们走得更好、飞得更高、也更加强大。也顺便祝愿一下自己,希望明年毕业后能够有个好的归宿。

端午节的散文12:我们的端午不是这样过的

文/苗君甫

端午节临近,我问女儿打算怎么过节。女儿很随意地说:“随便吧,去超市买几个粽子回来得了。”

我一时有些无语,也是,现在的端午节,已经简化成去超市买几个冷冻的粽子了,这成了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的方式。

可是我们的端午不是这样过的。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一,是去采艾蒿。得到大人指令的小孩子们,像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呼啸着奔向沟渠去采,端午的喜庆气氛,被我们这群孩子渲染得到处都是。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二,是挂艾蒿。蹦跳着,在门上,柜子上,蚊帐里挂艾蒿,能想到的地方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辟邪。小孩们却看着自己插上的艾蒿,生出成就感。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三,是看母亲包粽子。母亲一手托粽叶,在空中翻卷,陀螺样的粽叶小洞便形成了。然后将糯米放进粽叶里,把余下的粽叶卷起来,一个带着尖尖角的粽子便托在手掌里。母亲包粽子的情景像是一幅画,透着和谐安宁,透着对我们的疼爱和怜惜。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四,是吃粽子。清香四溢软滑可口的粽子放入嘴中那一刻的感觉,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那时候的粽子,嚼起来有弹性,入口有爱的味道,黏黏的,甜甜的,让人无法遗忘。也常常把糯米吃得满脸都是,但因为是端午节,通常是不会受到责怪的。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五,是佩戴荷包和五色丝线。当我们穿戴一新,往人前一站,就成了小模特,把巧手母亲的女红手艺展现在别人眼前,也把小小的骄傲和自豪展现在别人跟前,因为有母亲爱的味道顺着那些配饰恣意弥漫。

我们的端午,乐事之六,是看龙舟比赛。水面上龙舟竞渡,水手们同心协力,岸上观众们齐声呐喊,锣鼓声、呐喊声、喝彩声,声声入耳,端午的氛围浓得化不开。

可是,现在的端午呢?采艾蒿,没地方去采,女儿甚至不知道艾蒿长什么模样,龙舟无处可划,防盗门也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蒿,我自己也没有耐心去包粽子或者缝荷包了,超市的冷冻粽子嚼在嘴里,没有以往的甜糯味道。

突然,我如此想念我们的端午节。想要告诉女儿,“我们的端午不是这样过的”,却没有语言去描述为什么我们渐渐失了端午的六大乐事,这真是一种遗憾。

端午节的散文13:软枣叶凉粉

文/淡墨泉

端午节起个大早,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蹚第一脚露水,采摘第一把鲜艾草,吸纳第一口晨香,迎接第一缕阳光,获取第一抹微笑,图的是拂下心尘,明目静心,祈福安康。

在回家途中,我有幸遇见了第一惊喜——三十多年未见过几近失传的软枣叶凉粉。一位大约六十岁左右,头发有点花白、体态匀称、干净利落的农村妇女,拉着一辆架子车,在架子车上架了一块案板,案板上面放一大盆墨绿色的细细的长长的形似饹饹一样的食品,这就是曾填饱我的肚皮、让我少受饥饿的软枣叶凉粉了。我一阵欣喜,呆呆的看着盆子里颤悠悠、清凉凉的软枣叶凉粉而思绪万千。老妇菩萨般的微笑着看着我,说来一碗吧,你是我的第一位客人。我诧异为什么呀?老妇说现在城里人很少知道软枣叶凉粉这档子事了,凡是过去吃过的人还能记得哟。我忙说小时候我也卖过软枣叶凉粉,是我母亲做的。老妇笑逐颜开如遇到了知己,抓了一把软枣叶凉粉,放在不锈钢的小盆里,加上调料,搅拌均匀,然后盛在黑褐色的小瓷碗里递给我。那神态极像我的母亲那时的样子,慈眉善眼的。我端着软枣叶凉粉,深情的闻了闻,一股难忘的清香从鼻孔里滋润到肺腑,吃一口品一品久违的味道,略苦微涩,清凉入心,不知不觉间回想起那段苦涩的见啥都想吃的饥馑年月。

软枣叶凉粉是用软枣树的嫩叶做的。软枣树不是枣类植物,而是柿科柿属种类,落叶乔木,可嫁接成不同品种的柿子树,其果实有麻雀蛋大小,呈球形或椭圆形,初熟时淡黄色,后则变为蓝黑色,小时候经常采摘当零食吃。而当叶子长得明亮,像要滴出翠来时便可做软枣叶凉粉了。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里,软枣叶凉粉是度饥荒的季节性野味食品。母亲是做软枣叶凉粉的能手,每到五黄六月(农历),母亲就吆喝我们这些大孩子去摘好多软枣树的嫩叶,回来在水里洗净,很平整的压放在一口大瓷缸里面,然后烧开一定量的水倒进缸里,盖严实后捂上10多分钟,再用擀面杖使劲的反复搅拌或用手揉搓使叶变成糊状,然后用豆腐包将糊状物包起并挤压出糊糊的墨绿色的叶汁,再将叶汁盛入钻有10多个小孔的葫芦瓢内,使叶汁从小孔漏入事先准备好的用刺蓟菜熬好的水中(现在人用石膏水),叶汁便凝固成长长的细细的看着清爽的软和和的勾人馋虫的软枣叶凉粉。在大人小孩饱餐一顿后,剩下的拿到街上去卖,换一点钱可以买点盐碱之类,补贴家用。记得那时一小碟软枣叶凉粉可买1毛钱,就这还有人吃不起。有一次,母亲让我到街上买软枣叶凉粉,有一位大伯敞着衣襟,热的满脸是汗,嘴唇有点干渴,扛着扁担来到我的凉粉摊前,问软枣叶凉粉多钱一碟,我说1毛钱一碟,大伯犹豫了一下,捏了捏裤包里面的钱,喉结嚅动了一下便转身走了。当时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好过,每每回想起那档子事来让人揪心不已,我想我当时能免费让大伯吃一碟软枣叶凉粉该有多好呀。

这时,有好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男男女女围了过来,一起吃起了软枣叶凉粉。这些人都是和我有同样的经历、有同样的情怀、有同样善缘的人。我是看见事物易于怀旧的人,而老妇是制造往事勾起我怀旧的应受到我感恩的人。我非常感谢她在几十年后能有幸让我品尝到我的母亲曾做过的如今已淡忘久远的软枣叶凉粉。我也善言她能将这门手艺传下来,把软枣叶凉粉推上农家乐的餐桌上,既可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能让更多的人在怀旧中珍惜时下的好年月。

是啊,愁吃愁喝的日子已经远去,好吃好喝的已无可厚非。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把简单的、高尚的、幸福的、健康的、节俭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禀承下去。

端午节的散文14:端午节的遐想

文/傻子比亚

日月运行,四季推移,春鹃的婉转啼鸣刚刚从人们的耳鼓中消隐,初夏已迫不急待地点燃了炽烈的阳光。天空的明镜下,新兴的城市洋溢着丰沛的喜悦。她以街道、广场、桥梁的简洁线条,以秧田、茶山、桔林的粉光黛影,把自己装扮得如此靓丽、自豪和动人。

经过平静的蛰伏,长江改变了清癯的容颜。大江痛饮上游雨季催生的流水,在河床上绷紧了古铜色的胸肌,波涛如同绸缎随风张扬,潮汛在夏日多情的心头澎湃。

这是大众庆典的时辰,明亮的节日正在五彩丝带上呈现。

记忆深处响起了隐约的鼓点。

在盛大的集会上,我们思慕你,西陵氏之女。你的心上人是东方未来的盟主,民族生命的共同祖先。当他在北方浴血征战,待字闺中的你驯养了野蚕,培植了桑树,制作了第一支纺锤。五千年的风俗和谣谚,歌唱着你的美貌、你的冰雪聪明和繁盛的生殖力。

敬佩你,勇敢的部落。你来到群山环绕的旷野,穿着麻片草缕的粗劣衣裳,推挽荆条竹木的简陋车辆,砍伐榛莽,驱散蛇豹,在蛮荒之地建立了一个新的疆域。在历史熔炉的五种元素之中,你是南方不熄的火;列国的上空横亘着七曜星,你是最夺目耀眼的那一颗。

缅怀你,一切时代中伟大诗人的原型!当大地危机四伏,个体饱经忧患,你将满腔幽愤化作馥郁的香草,缀饰着高洁的胸襟和长长的剑铗,依依不舍地去国离乡,一路行吟着真理之歌,直至遥远的潇湘,把生命托付给洞庭湖水。

歌舞是最虔诚的祭奠,欢笑是最嘹亮的招魂,你看,你听!

窗台插上了艾蒿。饮食之中微微散发着新竹笋衣的洁净味道。阳雀在晴空下欢叫——端午节快到了。大众的庆典起程了,一个明亮的节日正在桔树的白色花丛中绽放。

一条条龙舟静候在水边,高昂的龙首披挂着吉祥的红绸。

各种肤色的健儿来自不同国度,齐聚在横空出世的高坝下,近距离感受动力心脏的脉搏和磁场,交流着力量、速度、美感和坚韧,比较着卓越的类型。

世界投来青睐的目光。

当锣鼓声猛然奏响,江流沸腾,风生水起,波涛上回荡着昂扬的旋律。

龙舟竞渡,迅如离弦之箭,疾行在两岸青山之间,搏击在激流浪尖之上。

从健儿们臂膊绷紧的筋腱,从整齐用力的桨叶和飞逝的漩涡,从龙舟向前跃进的颤栗的节奏,我联想到亲爱的你——古老而年轻的宜昌,你曾在秦楚之争和蜀吴之战的烈火中烧制最初的墙砖,如今,你把岿然的基石浇筑于中堡岛、葛洲坝和隔河岩的不朽地质。哦,弄潮者的家园,崛起中的都市!

在浩荡的时光之河畔,我曾经见证了你矫健奋发的英姿,你跨越式的扩张和发展。而在这千舟齐发的水面,你的人民难道不是那些最优秀的桨手?他们在急促的鼓乐声中发起新的冲刺,正把你划向一个更加辽阔壮丽的新境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