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情缘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情缘的文章1:玫瑰心语//感激生命
文/梦*情*缘
文/梦情缘
用时光的画笔勾勒一幅美丽的蓝图,让流水的韵律敲出生命的憧憬,生命因风雨而感动,旅程因有爱而有梦,心宽,则天地被我所容,心善,则万物为我所歌,生命是一场旅程,来去匆匆,我们都是过客,岁月斑驳,我们抓不住什么,旅途中多给自己一个笑脸,就多一份灿烂给人生,多一份好心情,就留一份芬芳给岁月。
时光如水,我们无法阻止岁月的脚步,很多人,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懂得了什么叫过客,很多事,已经不再属于我们的精彩,知道了这就叫过往。旅途匆匆,也许会留下很多眷恋,几多不舍,我们会感慨风雨历程的艰辛,怀念一路同行的感动,但那终究只是我们停留的一个驿站,只能感激,而不能驻留,只可剪影,而不能苛求。
时光里总会有一些往事纠结在心口,虽然无奈,但必须面对和接受,也许我们做不到很洒脱,忘记一切。其实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刻意去淡忘,随着时光的流逝,会自己走出我们的世界,只能留下点滴的印痕,而这点滴印痕也会成为经年后的感激,没有放下,就没有拾起。人生就是这样,越是刻意的,越会折磨的痛不欲生,而当我们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时,却发现其实没什么,只是自己不甘心而已。
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是属于谁,拥有的也只是一种感觉,有时候我们会被这种感觉折腾的身心疲惫,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是谁,当有些人沉浸在感觉上的拥有而乐此不彼时,却忘记了瞬息的变化,往往会打击一个措手不及,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耐人寻味,叫乐极生悲。一切的得失源于内心的那种奢望,尘世间再美好的东西终有失去,看淡得失,来不被其欢,去不为其烦。
岁月荏苒,走不回的是从前,我们不再有童年时代的烂漫,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奔波和情感,生活中会遇到千难万难,但挫折就是对灵魂的考验,而支持我们前行的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执念,我们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成长的轨迹给了我们更多的感悟和启迪,让我们更懂得,没有迈不过的沟坎,就看努不努力,没有过不去的高山,就看敢不敢攀。
对于情感,不可缺少,没有情感的日子,就像雨中没有伞,必须要承受悲凉和淋湿后的孤单,没有情感的生活,就像迷雾中的一叶小舟,看不清方向,找不到栖息的港湾,爱是生存前进的动力,爱是风雨同舟的那份暖,爱是山高水长的感言,爱是地久天长的不变,珍惜陪伴我们的每一份情感,让人生旅程不再孤单。
不去抱怨生活,不去埋怨上天对谁的不公,幸福都是自己创造的,快乐都是自己争取的,人生路没有人捆绑着谁前行,都是我们束搏了自己,把幸福变成了一种寄托,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别人,而不会回过头来反思自己,我们总想到别人应该对自己如何,而忽略了自己首先要如何做。
人生最痛苦的就是拿不起放不下,不属于自己的快乐,及时放手也许是一种解脱,生活中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适不适合。当发现很多已经改变,更要面对的是事实,如果岁月还很年轻,那么不要抓住不属于自己的不放,时光的岔路口,也许幸福正在等你呢,人生路每个人都是一个主题,更不要把自己的思维融入烦恼,对自己进行折磨。
生活中我们往往被情绪主导着,被欲望牵绊着,假如能多一份对生命的理解,那么日子就会过得很轻松,假如多一份对岁月的包容,那么走出来的就是多彩的人生,面对得失我们更需要坦然,不拒绝精彩,也不沉溺于浮华,生命中需要的是那份珍重,多留给岁月一份静好,给生命多留一份感动,走出一段无悔的旅程。
风雨人生,谁又能没有坎坷,漫漫长路谁又没有失落过,坦然的面对生命中的每一次蜕变,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历练,每一程风雨都是收获,它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该如何爱生活,经历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去感恩,感恩每一个带给我们快乐的人,感恩每一个路过生命的过客,不为他求,只因你们来过……
qq/2532424676
情缘的文章2:老布鞋的情缘
文/王敬礼
提起老布鞋,现在的孩子一定很陌生,而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对老布鞋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布鞋大概沿用了几千年, 直到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 才逐渐被商品鞋代替,广大妇女才从艰辛的做鞋负担中解放出来。
做布鞋很辛苦,做鞋的材料当时也是很缺。 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 旧被单、旧被里和做衣服剩下的边角下料都舍不得扔掉。到了三伏天,将这些宝贝找出来洗净、铺平,涂上面浆, 一层一层地糊在木板上, 放到太阳里晒,等晾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布鞋的原料——袼褙。做鞋底时先按鞋底纸样,剪下来 叠起来,再用白棉布或白洋布盖面,把鞋底边粘好,就可用麻线纳鞋底了。
小时候常见她们纳鞋底。中午时分,天气很热,他们便三五成群地坐在树下或门楼里,一边说话一边纳鞋底, 先把锥子在头发间划一下,再用力穿透鞋底,然后穿过针线 用力拉一下, 一双鞋底需要千针万线才能纳成。 时间长了,手指酸痛,眼睛发花,也会时常扎着手指。 经常看到她们吮吸手指,可见纳鞋底是多么辛苦。做完鞋底,还要做鞋帮,然后才上鞋帮,一双鞋才做完。
其实,那时的老布鞋没有现在的商品鞋耐穿好穿,刚穿时,有点挤脚磨脚,刚好穿了,就要磨破了,有时露出了脚趾头,有时磨透了鞋底,所以孩子们经常光脚,除非在冬天、上学、走亲戚和下地怕蒺藜时才穿,老布鞋最怕的是见水,一见水就沤坏了。出远门要打鞋掌才抗磨。但过年时穿上一双新鞋,串门拜年感到非常开心。
现在条件好了,人人不缺鞋穿了,但对于过去的老布鞋,我们还是念念不忘。这刻骨铭心的记忆会永远保存在脑海里。
情缘的文章3:老粗布的情缘
文/王敬礼
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都穿过用老粗布做的衣服。 那时国家还不富裕,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每人每年只发几尺布票,远远不够穿衣服的, 广大农民只好自己纺线织布,所以那时人们穿的几乎都是老粗布衣服。
记得每年秋收后,人们就会带上省吃俭用的钱,步行四十多里到寿北的寇家坞一带买棉花。那时棉花也是统购统销,不准个人自私买卖,只好托亲戚买下,趁晚上没人检查背回来。再到工坊压仔弹花。弹好的棉絮轻若烟云,细如丝绢, 先用筷子搓成布基子(我们这里叫菇锥),然后开始纺线 ,几乎整个冬天 ,白天黑夜地纺,才够织一机布。
记得母亲纺线时,先将线头轻轻地连在纺车尾部的纱锭杆子上,左手摇动纺车,右手将棉基子悠悠地向后拉去,一扬,一收,将抽出的棉线有序地缠绕在纱碇杆子上,于是,手里的棉花慢慢变成细细的棉线。纺完一个线穗子,拿下来,把线头缠好,放到针线簸箩里,再纺下一个。但纺线是个苦差事, 白天事多坐不住,晚上要纺到深夜,有月亮时就借着月光纺,没有月亮时,点着煤油灯纺,记得那时经常半夜醒来,看着母亲还在煤油灯下手摇纺车不停地纺线。
经过一个冬季的纺线,来年开春,天气暖和了, 就开始忙着把纺好的线缠到纱锭子上去,缠完之后便请人牵机;牵机的时候,在院子里摆好纱锭子(我们这叫樾子), 墙上挂上形似圆环的牵绺子, 便用一根带钩的杆子牵着线来回穿梭,牵完后,盘成一个大园团。下一步就是认柱了,小心翼翼地把每根线头穿进两个柱里,以便以后织布时把线分开穿梭用。这是一个细活,需两人合作才能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刷浆,先把面粉熬成糊状,把线团放到里面,蘸酱,重要的是蘸均匀,保证每根线都蘸上酱,这样以后织出的布才结实光洁。为了把酱挂均匀,还要刷机,一边刷,一边晾干,天冷时还要点上火盆,然后缠到一个专用木辊子上,以备织布时用。
接下来就是织布了, 梭子是一个两头尖中间空的椭形物, 织布时先把事先准备好的线穗子塞进梭子,织布时要手脚并用,脚踩踏板控制经线,手推挡板来回穿梭 ,把线压实,于是一尺尺老粗布就成形了。 织布时会听到“吱吱嘎嘎”的织布声。这样 织成的老粗布还是白色,可做被里、床单,要是做衣服还要根据需要进行染色。那时有染坊到各村辍染, 很方便,也可买颜料在家自己染。染过色以后就可做衣服了。
用老粗布做成的衣服有质地柔软,舒适感强,抗静电等优点,开始穿时,有点 粗糙,越穿越舒服,但与现在的衣服比起来,老粗布既不美观也不耐穿,而且颜色单调,加之那时劳动强度大,没有替换衣服,大多数人都穿过带补丁的老粗布衣裤。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纺织品花样繁多,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但是,老粗布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现在的纺织方法也有了很大改进,织出的布品质颜色好了很多,舒适耐穿,吸汗,用它做成的床单,夏天铺着凉爽,冬天感到温暖。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已从过去主角演变成了现在的配角。但我们这些穿过粗布衣服的人们,永远对它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情缘的文章4:我的书法情缘
文/李瑞华
春节期间,在家赋闲,写了几幅字,有应朋友之托,完成承诺任务的,有写给自己的,送去书画装裱店装裱了。今天,装裱店打来电话说,字已裱好,让我去取。取回来挂在了客厅。瞬间,整个小家就散发着清清的墨香,弥漫着雅淡的书卷气,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清爽。欣赏着墙上的书法作品,不禁想起自己这些年与书法结下的情缘。
其实,我与书法结缘,是缘于自己在春节写对联。记得当时我也就有十多岁,村里能拿起毛笔写字的就有一个人,按辈分我得叫他瑞恒哥。但是瑞恒哥上了年纪,除了谁家有定亲的需要写婚书的,结婚需要写请帖的,他才会出马,因身体不好,一般春节也都不写春联了。弄得乡亲们还得去外村求人写春联。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鼓励我说,“咱自己写吧,好孬都行,只要红纸黑字,贴上新鲜地就行。”那时候我是一次毛笔都没摸过,更别说写了。第一次写,也想写好,于是就去瑞恒哥那里去取经,他给我说了怎么握笔,怎么折纸,又给我了几副春联的内容,我兴冲冲地回家了,开始一笔一划地写春联。写好的春联第一次张贴,效果可想而知,但是,父亲还是大大地将我夸了一通,说,写哩不孬写哩不孬,以后,咱就不用求人家写了。我知道,父亲是鼓励我,我写的不好是因为我没有练过,小小的虚荣心促使我练好毛笔字的决心。打那,我就开始拜瑞恒哥为师,开始了毛笔字的练习。
一晃30多年过去了,瑞恒哥也早已不在人世。但是我对书法的那种爱好一直没改。这么些年一直笔耕不辍。我1988年在乡镇政府参加了工作。到了新的单位后,眼界更加开阔,认识了乡教办的一位王主任,他的毛笔字非常漂亮,我又拜他为师,进行了隶书的练习。乡政府写毛笔字的机会多,报纸也多,我就在报纸上练,后来,教办的王主任调走了,我就成了乡政府的“一支笔”了。乡里有什么大的宣传活动,我就自然而然成了书写的主角。办公室给我买来毛笔、墨汁、红纸,整天写条幅,写标语,每逢开会还得写会标。渐渐地,我的毛笔字的书写水平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后来,又加入了梁山县书法协会、水浒书画院、济宁市书法协会。才真正让自己的毛笔字变成书法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还认识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谷向阳老师,现在是全国楹联协会主席,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谷老师是嘉祥人,和我们是老乡,经朋友介绍,我去了北京,拜访了他老人家,谷老师对我的作品进行了指点,给了我很多书法章法上很多很好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临行之际,还应邀给我题了八个大字“珠光剑气,琴韵书声”。回来后我装裱珍藏了。
让自己进步最快的日子应当是在水浒书画院。受梁山书画名家董云辉、万兆英、张庆建、徐书钧、腾宝善和信在熏等前辈的影响,自己在创作上得到了又一提升。作品屡屡参加国庆书画展、老年大学书画展、水浒书画院、县文联举办的书画展,逐渐为同行所称许。2015年又被大路口乡教办聘请,做了该乡的书法顾问,成为小学部书法课教师。巡回在七处小学为学生们授课,指导孩子们学习硬笔书法。
回望自己三十年来跌跌撞撞的书法历程,有苦也有乐。书法带给我的除了写技的长进,还有品德的修为。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厉练自己的过程,不仅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自己对书法作品的鉴赏水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在这种背景下,我早年爱好的文字,也初见成效。业余时间,我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市县报刊发表,并将自己发表了的作品结集成册,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文字与书法都是一种艺术,但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文字留给人的印象是:有许多心情渲染、层层画面、深深意境和一个个故事情节,一花一草都会在文字里栩栩如生、多愁善感,而人的一生多是用文字与心灵对话,多是用文字来诠释人生。
书法只是一种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只有那些经过岁月历练而积淀有很多书法细胞的人,才能写出好作品,才能懂得欣赏哪些是好作品。从书法作品本身来看,一是独特的风格,二是炉火纯青的程度,三是潇洒、飘逸、遒劲等等的至高境界。有些人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是酣畅淋漓,有些人的书法作品展示给人的就像一个少女婀娜的舞姿。
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字,余下的人生我都会用它们来取暖,让它们活色生香,给心路风雨无阻。
情缘的文章5:酒枣情缘
文/刘志刚
在家人微信群里看到小妹给父母快递了清徐酒枣,老爸留言很高兴,说这是他今年最想要的年货。于是,我联想起来跨越半个世纪时光,老爸对酒枣的种种垂青与不舍经历。
我们老家顺道村属吕梁山。产枣,虽然品种不那么好,以木头枣居多,但枣树却是乡亲们的喜爱之物,家家户户都有几棵。村西就有一处地名叫枣树坡,那是孩童们尽情玩耍的乐园。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去那里找同学玩。没枣的时候捉迷藏,枣儿刚半红的时候,小伙伴们会迫不及待地不顾主人追出来呵斥去偷摘着解馋。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重新拥有3棵成年枣树。距老宅也就200多米距离。那是费好大劲从生产队置换过来的。据说我爷爷手里枣树比这些更多,只是因队里修建被砍伐掉了。为了拿回这几棵枣树,母亲可没少找大小队干部去理论。
记得要回枣树的那些年,家里大人小孩都开心。特别是枣儿快下来的时候,会轮流抽出时间去看护。家人们有时连路过时都会多瞧几眼。到了枣儿成熟了,老爸会挑一个好天气,专门从县城回来,招呼全家人一起打枣。那天他亲自上房,把房顶上好摘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尽量多摘一些,准备做酒枣用。够不着的地方呢,就挥动长杆子打,或让大点的孩子爬树去摇,然后家人们跑到树下去捡。摘着、捡着、吃着,往口袋里、篮子里装着……秋天打枣儿,那是伴随着我们兄妹成长的一段快乐日子。
枣儿拿回家里,爸妈会带领把那些没破损、个头大的枣儿挑出来、洗净,晾干,再用酒泡起来,装在烘干小罐子里密封储存好后,待过年时拿出来品尝。
记忆中,老爸对制作酒枣这件事很上心。每道工序都很严谨认真。孩子们放假去古交探望祖父母时,他会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珍贵的酒枣包裹好,让我们带上作为礼物。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这恐怕就是他心目中所能找到孝敬父母最珍贵的物品了。
到了正月里,亲戚们相互拜年,父母也会在盘子里放些瓜子、糖果,酒枣当然又派上了用场。“来,快吃,咱自己装的酒枣。”老爸常会给来家里拜年的客人、小孩这样说。
上世纪80年代初,老爸从外面移栽了一棵小枣树到老宅院里,两三年后开始陆续挂果了。开始结得少,后来逐渐多了起来,挂满枝头。也就十余年间,随着弟妹们陆续长大,因求学需要,我们举家迁往娄烦县城居住,可父母依然保持着装酒枣的习惯。只是外面那几棵老枣树难以有效管理,再指望不上,转而去采摘院里那棵也有30多年树龄的大枣树上的果实了。这时的酒枣当然愈加珍贵了,装酒枣更有种仪式感。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父母老了,我们也大了。融入生命的酒枣在我们两代人中间或许早已褪去它吃的意义,而升华为铭记亲情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由于身体原因,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现在尽可能不沾酒,也少吃糖分高的水果,可每当看到桌上的酒枣时,仍忍不住要尝一尝。眼前还浮现父母带领我们打枣的难忘日子,眼泪也会忍不住夺眶而出。
情缘的文章6:白菜情缘
文/黄丁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居然喜欢上了白菜。
从小在白菜堆里长大。记忆中每年的冬季,父亲都会花上一天的时间,从不知什么摊上,拉回来一架子车的白菜。有一年的冬天,刚刚取得了好成绩的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在饭桌上开始了我青春期唯一的一次叛逆。
那时,红薯饭刚刚端上,我看看盘里还是清一色的白菜,竟然筷子往碗上一搁,扯起尖厉的嗓子喊道:“天天都是白菜、白菜,都不会换换样儿!”这一声喊出来,父亲愣了,我也愣了。不料弟弟乘机起哄:“就是,天天都是白菜,不吃、不吃!”
这下糟了,只见父亲脸憋得通红,一向温和的他,竟也发出了令我震惊的吼声:“愿吃就吃,不吃拉倒!”我强忍住眼眶里打转的泪水,心里说,不就是想吃上一口炒萝卜丝,至于吗?发这么大的火!其时,我已到邻村的初中上学,偶尔从老师家的门口闻到了炒萝卜的香味儿,竟然惹出了这么一股子邪火。此后,白菜在我心中的地位一落再落。在视觉上,我排斥它的少颜无色,在味觉上,我抗拒它的寡淡无味。
突然有一天,就有那么一股酸酸的、辣辣的、爽爽的白菜香,悄悄地泛上了我的味蕾。这滋味来自婆婆的一个乌亮的、裹着些岁月气息的老菜坛子。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白菜可以被切出那么美的线条,第一次尝到白菜可以被腌出那么爽的滋味。
近日,我按捺不住这种滋味的诱惑,在老公特意买来的青花瓷坛内,却怎么也鼓捣不出婆婆腌制的那种酸辣爽脆滋味。此时,婆婆已离世三年,小女也成长为和我当年一般的初中女生。看到在各种美味中长大的女儿,对清纯甜润的白菜情有独钟,我豁然领悟:人间喜恶乃随境遇而定,那白菜何曾更改一日初衷?
某日,家中无菜,我叮嘱逛超市的儿子,记得买棵白菜。回来一看,好家伙,白白净净、英姿挺拔的一棵:帅儿子买帅菜!我突然就宽宥了儿子平时酷爱挑拣的毛病,抱起那棵白菜,置于明亮的案头,拍下照片见证这爱心泛滥的时刻。
光阴荏苒,岁月不再。感谢白菜,让我读懂了父亲,学会了爱。
情缘的文章7:秦腔情缘
文/王小洲
乡党口中的大戏,即为秦腔。
秦腔不仅是秦人的文化娱乐,更是秦人的血脉,是秦人的灵魂,也是秦人的精神支柱。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秦人,冥冥之中我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知是上天有意的安排,还是命运之神的专注,我出生在一个秦腔艺人之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14岁的父亲迫于生计,跟着回乡陕籍秦腔老艺人远赴甘肃平凉平乐社学习秦腔,主攻须生。兰州解放前夕,参加了西北野战军二十四师文工团,解放后辗转转业到陕西,在渭北小县创办起秦腔剧团。因唱得一口好须生戏,担任业务团长,驰名于渭北及陕甘交界诸县。
是福也是祸。因演得一手好须生戏,妖孽盛行的文革之初,父亲被作为白专路线的典型,屡遭批斗,饱受摧残。在风雨如晦的日子,父亲与秦腔相依为命,硬是靠着秦腔支撑,度过了一生中最苦难最阴郁的岁月,逃过了一劫,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日子。尽管文革中后期父亲得以平反,恢复了工作,但遗憾的是再也没有回到自己钟爱的秦腔舞台。
有一年我们村子过会唱大戏,探亲在家的父亲在同行和乡亲的再三邀请下,演唱了自己拿手的《烙碗计》和《苏武牧羊》两折戏。父亲的一招一式,甩袖、抖袍、吹须和声情并茂的浑厚苍凉唱腔把善良仁慈的刘子明,凛然正气的苏武,演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赢得了满堂彩。
“龙生龙,凤生凤”。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我就迷上了秦腔。我小学时暑假每每是在父亲单位,伴着秦腔声度过的。每天清晨早早就听到剧团的学员“咿咿呀呀”的叫嗓子声,看到他们蹲马步,高踢腿,练身段的身影。他们推出新的剧目排练时,我作为唯一的观众,从头看到尾,往往一个剧目看过无数遍。剧情、人物、唱词几乎烂熟于心。
村上过会唱大戏那可是农民们的文化大餐,我也美美地过了一把秦腔瘾。记忆最深的一次看戏是秦腔名家李爱琴在我们村演《周仁回府》。海报早早贴出去后,十里八乡的人们,就开始省吃省穿,想节约几块钱目睹一下省城来的秦腔名家的风采,听听正宗的秦腔,那种感觉比吃上一老碗粘面还要滋润,比喝上一瓶西凤酒还要爽辣。演出的当日下午,人潮如海水一般涌入我村的露天剧场。我在晚霞即将烧起黄昏的时候,早早搬上小凳子,占据了一个离台口不远的位置,既能听仔细,又能看清楚文武场面。急切地等待着太阳落下地平线。终于天黑了。好家伙,偌大的一个露天剧场,足足容纳了上万人,人挤人,人挨人,几乎透不过风。锣鼓一响,二胡吱吱呀呀奏起,台下人头攒动,上万双眼睛齐刷刷看着舞台口。前面演的什么折子戏,早已经淡忘了。只记着《悔路》一折刚开始,露天剧场里已水泄不通,外面的人挤破头往里钻,场面大乱,演唱只好中断。秩序维持足足半个小时后,李爱琴再次出场了。尽管父亲曾领着我去过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意社、尚友社,也欣赏过秦腔大师刘毓钟、秦腔名家刘易平、阎更平、张新华等精彩的演出,见到过许许多多看戏的热闹场面,但那次是我见到看戏最为壮观,也最热烈的场面。李爱琴的《周仁回府》连演三天场场爆满,尽管在人群中我被挤得透不过气来,但仍连看了三个晚上,还边看边品,摇头晃脑跟着演员小声地哼着。
秦腔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秦腔戏里铁面无私的包公,赤胆忠心的杨继业,舍妻救嫂的周仁,舍己救孤的公孙杵臼、郭凤和程婴,这些忠臣、仁人志士、侠女烈女也深深种在了我心里。
中学时代直至刚刚步入教坛,当同龄人哼着流行歌,蹦着迪斯科,我却酷爱着自己的秦腔。曾经有同学讥笑我落伍,但我依然沉迷其中。每当生活或者工作不如意时,听上一段雄浑高亢、大气磅礴的秦腔红生戏,就如同吃了一大口油泼辣子,顿生大汗淋漓的舒畅;每当悲伤时,听上一段哀怨凄楚、荡气回肠的秦腔苦情戏,我五脏六腑的忧苦情绪全部彻底释放出来,浑身顿生一种飘飘然的轻松;每当生活或工作遇快乐之事,听上一段欢快流畅的秦腔快板戏,那种高兴劲犹如燃放的花炮,火焰尽情地向四周飞溅。工作闲暇,或者周末看书学习累了,坐在自己书房,一边品着茶,一边听着秦腔。有时兴起,唱上一段,酣畅淋漓,快乐非常!
秦腔的粗犷豪放,造就了我豁达和豪迈的性格。秦腔的气势磅礴,成就了我大气和高远的心胸;秦腔原生态的吼唱修就了我正直和率真的本性;秦腔的凄婉塑造了我仁慈和悲悯的情怀。
秦腔将与我相伴一生。
情缘的文章8:我的狗仔情缘
文/张贝格
今年春天,乡下亲戚家的大狗生了一窝小狗,要送我一只。来到乡下,我看到了那一窝小狗。它们的眼睛都紧紧地闭着,只有一只小黑狗张开了眼睛。它看见我,缓缓站起来,蹒跚着走过来。我觉得这只小狗跟我有缘,所以,就把它抱了回来。接下来,就是取名这件大事了。外公说:“狗仔,狗仔,既然都这么叫了,就叫它仔仔吧!”这个名字全票通过。我对仔仔说:“听着,以后,你就叫仔仔。”它好像听懂了似的,冲我眨了眨眼睛,摇了摇尾巴。
刚到我家的日子,仔仔只能喝些牛奶,2个月后,它的胃口就变大了。有一次,我拿了一只鸡爪,准备给它。它一看见鸡爪,眼睛都直了,立刻用后爪支撑着站了起来,因为是第一次站,没站稳,就背朝地四脚朝天倒了下来,逗得我哈哈大笑。过了一段时间,仔仔开始喜欢“捡”垃圾。一天,外公拿着仔仔的午饭准备喂给它,在它窝里发现了整整一袋垃圾,外公怒从心底生,指着垃圾袋,对仔仔说:“丢掉它。”聪明的仔仔明白了,把垃圾拖出去,终于吃到了午饭。从此以后,仔仔学乖了,再也不把垃圾拖回家了。
仔仔智商高,有许多东西不学就会,但它又是一只很怪的狗——怕水。俗话说:下雪下雨狗欢喜,但仔仔不但不喜欢,而且怕得要命。想让它洗澡几乎比登天还难。首先,要把它抓住,再把它按在盆子里,用温水冲它,一不小心,它就跑了。最近几天,几乎天天下雨,下雨时,仔仔就是死也不出去一步,天天待在家里发呆,只要天一晴,它就飞奔出去玩。
这就是我的“狗仔情缘”,我希望仔仔天天陪伴着我。
情缘的文章9:山峰的云雾啊,是我一世的情缘
文/东山峰人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要急着让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在努力过后,你需要耐心等待。只要肯去耐心的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读小学时,起初的生活看似大抵都很美,年少时不知人心深浅,不懂得沧桑,以为拥有的就是一辈子,认定的便是最好的。后来历史打了一个盹,我便被挤进了“上山下乡”的世界里,于是理想和愿望都被挤压在山缝里了,只能弥溢于那冷酷的山道弯弯,使芳华碎满一地。但在我的灵魂深处,仍活跃着自尊的潜流,我只能采取一切可怜的手段,维护自己的自尊。照自己的意愿一息尚存,努力的用生命拼搏,虚张声势地过着浅薄生活,从而没有被山峰的云雾所困惑。
历史常常如此乖戾,为了让人们进天堂,也不惜让一部分人下地狱,这还真不是现在年轻人所能想象的情节,而是曾经确实发生过的事实。这对于新世纪初成长起来的80、90后们这一代人来说,他们那部分青春是浸泡在物资和财富的美好生活路上。他们对于父辈们的那段‘上山下乡’的经历却是知之甚少。如果是听说或者阅读过这方面书籍或许还能让他们不去亲历知青的背面,就能体会到那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的理想和渴望已经历年流转,无不带有浓烈的年代感,那会儿的政治和生活时髦感,今天再看已土得掉渣。现代的年轻人想象不出那个年代的生活阴影。历史醒过来时,社会已经天地翻覆。知青五十年和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藏着我们有关阅读的“黑历史”与美好回忆。这不仅仅是怀旧,而是知青大众的口味风向标,怀念最能反映整个社会心理变迁。
当我每次返回东山峰故居时,站在知青广场纪念碑前,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曾经千百个自信的者、踹怀大有作为者、意识形态相同者、每个政治头脑的搜寻者、每个英雄气概和懦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青年都在这里 驻足。知青运动退潮后,真相一个个裸露,虚言一波波退潮,一度蒙羞的价值观恢复了应有的尊严,被撕裂的心情逐渐弥合。此时此刻,我既能看见自己内在的阳光,也能看见自己内在的阴影,还能让它们和谐共处,这就是如今还活着的知青人心理健康。
情感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没有情感,还装作满不在乎的事,其实就是自己最无能为力的事。其实,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从混沌走向通透的过程。有担当,有胸怀;懂得珍惜,暗自努力,这才是对成熟最好的定义。
知青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的信息密度以及社会知识层面都远高于现在的青年人,而且他们大部分人愿意俯下身去接受生活的磨难,并且容忍了社会带给的许多不公正,他们所遭遇的一切将颠覆现在80、90后们的短浅的想象力及三观。
现在的知青基本都被挤出了“年轻人的世界”,当你真正跨过界限尝试‘上上下下’的生活旅程和心路历程,一窥知青时代的文化气质变化。四十多年前上山下乡与回城的蒙太奇式的穿梭。让我们在悉数回忆中加一些理性的反思,在我们摆脱蛮荒与贫穷回城后,看似治愈了受损心灵,放眼望去城市甚至一派温情脉脉的希翼,但社会的改革、单位破产、下岗以及知识缺乏,他们大多承载了社会底层的生活而放弃了当初的欲望,做保安、守仓库、摆小摊小贩,许多人的生活还过得非常卑微。这些碎片化的小故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催人泪下。
或许,阅读这些故事看似平淡,却最容易冷却那颗原本火热的心。这就是人生经历的真相。感情里我们会被爱,会受伤,有过欢愉,也承受过苦痛,可一路走来,我们才明白:要治愈,却必须揭开伤疤,才有机会迈出治愈的第一步。知青经历中的那些窒息,一步步逼出内心最邪恶的一面。这个世上没什么天生最好生活,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幸福之中。那种轻微又渺小的语言,是不能随主观愿望而改变的现状。
我在长沙出生长大,历史就在我的脚下。我的朋友许多都有着上山下乡的经历。他们现在与年轻人一样,看不出谁当过知青、下过岗;也看不出谁是干部谁是工人,时间早就分不清过去的身份。因为我们已经融入生活的平庸和琐碎之中了。
经历了很多事情,有时候,真想停下来,一个人安静地待着。每当我对一切感到厌倦的时候,思绪就会关注在笔尖上,甚至足不出户,如是就趴在电脑桌上写吧,想自己的故事,想我在山峰的事、写我熟悉的事和听来的事,写见过的奇闻趣事,努力拼凑出我人生的全貌,来弥补在人生中缺席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时光。我16岁的那年春天,我听到了最好的宣传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好像那是‘上面’最负责任的承诺。
离开故乡的这几年,没有归宿的恐惧感如影随形。我终日把自己埋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思想改造中,试图用时间上的紧凑来弥补内心的空虚。让自己淹没所谓的对理想的追求和奋进里,逼迫自己不再想关于读书、招工、入团、入党、参军的任何事情。农场几年,既没有和自己所爱的在一起,也弄丢了爱自己的人。
温情的悲戚和伤感幽远的事件最容易把我推进悠远的记忆长河。刚刚下过雨的山路,满是茅草的碎屑和泥土的芬芳。还未走近,便远远地看见,山上的杜鹃花开了,夹在青山翠柏间,绵延数里的几抹粉色,分外清雅。从日出到日落,山坡出工的知青都收工了,最后只剩下她扛着锄头下坡,我跑上去接她,她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又匀称又精细,我揉揉麻木的双腿,轻轻对她讲了句我来替你背。然后愣住。眼前突兀地浮现出一张俊美的笑脸,我紧紧地靠近她走,试图从悄悄地话语中听到柔情的只言片语。
大山里那种特有的耀眼清澈的晨光洒满金色的茅草屋顶上,用茅草框架做成窗户,栗木的木门栓扣着,泛青色的前坪湿地,圆满了知青生活的贫瘠。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画面与时间的错叠吧,我总隐约记得她说了当时最动听的话;‘喜欢与你在一起,’那是一道创世的语气,一个惊心动魄的动词。这种幸福,像花儿开放一样,悄无声息,但将馨香,在彼此心田里缠绵、涟漪,化作了生命中的一种永恒和地久天长。队上,养眼的女人很多,养心的女人却很少。喧嚣的知青点,变幻的色彩,匆匆的背影,无尽的深度彰显的是生命厚重的底色。
记得,那年的山峰上,铺满雪花的小路,在我眼里就是一床棉絮,是让我随意践踏的。脚踩下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苦难与爱情只是一种心灵感应和默契。那个年代,我会尽以极致的去追求一份所谓的情缘,而在交付的途中忽略了自身条件的存在,结果,政治因素的影响被寂寥一层一层的掩埋,终是无法抵达她的内心,或许,世事本就是如此。还不知道什么是岁月的时候,便发现细细的小纹路已然腐蚀了岁月的妆容,人世繁华,却用一次次的遗憾来描绘成长的烦恼,所有的绚烂和酸涩都交付给了昨天。
后来,我们读懂了时光,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原来,千般跋涉,只需蓦然回首。万种找寻,只需临渊止步。终会发现,自己的心才是灵魂的居所。识得进退,懂得回归,终能寻到生命最初的简单,获得真正的平静与安宁。千帆过尽,终想觅一处安静的地方,让心灵靠岸,忘记那些前尘旧事。只想,就这样不悲不喜,直到慢慢老去。我想就这样风雨无惧地走下去,在白发苍颜之时,还有一颗明净若秋水长天的心。
若梦恍惚间,一场浩大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终如落下了帷幕,光阴深处,时光再一次将青春变化至两鬓斑白。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我们这些退休知青都已是处于老暮。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长者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于是,失落感;生活空虚,情绪不稳定,整天心事重重、沉默寡言。
剪碎了昔日的背影,让年轻的时光在两鬓斑白里回来,于耳边游来游去。过去的事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所有的语言都经不住岁月的洗涤,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期待、理解、评判,你可以不很成功,但一定要懂得人性。因为,在灰度的思维里,才是最接近世界真相的思维模式。所以,人生,要以余味定输赢。
山峰的云雾,是我一世的情缘! 2019.12.3草于办公室
情缘的文章10:画纸“情缘”
文/余里
历时近两载,终于于今秋完成了大型组画“醉意四部曲”之第三部《醉秋图》。
大约是由于尺幅大,内容多,难驾驭的原因吧,每完成一部,我都会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作一段时间的身体休整,以便有足够的精力创作下一部。
我的国画创作追求的是“细而不腻,工而不板,艳而不俗,繁而不乱”。小屯的白绵纸仿佛是为我量身订做的画纸,是我下半生无法割舍的创作“情缘”。
二零一一年后,我的国画创作用纸几乎都是小屯的白绵纸。这其中之原由除了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依赖外,更多的是纸质本身。
事艺者都不会含糊:不管是哪一门类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是生活,是大自然,即唐人张璪所谓的“外法造化”。小屯白绵纸的古法手工制作刚好暗合了这一艺术观。
“古法”、“手工”的字眼常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常常对我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大概是“创新”思维使然吧,于是我想到家乡的小屯白绵纸。
二零一零年末,我停止了在外漂泊二十一个春秋的脚步,回归故里,潜心于国画创作。并想用小屯白绵纸作为“创新”的突破口。
经过多次到生产地小屯龙井村了解,并带几刀规格不一的白绵纸回画室作实验性创作。
小屯白绵纸的主要原料是“仙人掌”和“构皮”;纸质绵韧、平整、润柔。
享有二零零六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誉的小屯白绵纸,果然名副其实,让我收到传统宣纸和绢无法达到的效果。
不知是对“非物”传承的担心,还是对纸质的一种偏好,还是对绘画艺术的痴迷,抑或都有,我决定定购一大批小屯白绵纸。如今,我画室的材料室储存的白绵纸,像一座小山丘。
尽管这一数量差不多够用一辈子了,但每次面对每一张小屯白绵纸,我都会认真对待,不敢有丝毫马虎。
面对一张张白净的小屯白绵纸,我仿佛进入庄重肃穆的佛家寺院——我敬畏每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小屯白绵纸——我没有理由不敬畏每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小屯白绵纸。
当手中的毛笔蘸饱墨色,准备在画纸上留下“个人思想”的时候,我似乎变得优柔寡断:我会把这张空白的小屯白绵纸变成一幅让人愉悦的作品,还是变成让人不屑一顾,甚至唾弃的废画呢?
空白的小屯白绵纸没有灵魂,但它却可以千变万化;空白的小屯白绵纸没有血肉,但它却处处布满经络。
如果能把一张小屯白绵纸变成一幅无愧于丹青之称谓的艺术作品,我自然欣慰无比;如果把它变成一张废画,我不但会在内心深处责备自己,而且还会有一种说不出的负罪感。
……
如果有一天,我能创作出为数不少,既属于个人,也悦愉于他人,也贡献于社会的国画作品,那小屯白绵纸应该功不可没。
情缘的文章11:绣花枕情缘
文/无敌丁老头
说起那个绣花枕头,话儿长了。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想把她忘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老是在我的脑海里时隐时现,像波涛一样撞击着我的心坎,彻夜难眠,难以忘怀。
绣花枕普普通通。说是普通千真万确,是因为她与一般的枕头没有多大区别。确切地说,她是用一般的白滌凉布做成的。掐指一算,迄今已有近四十个年头了。她陪伴着我读完了大学。步入工作后,又伴我度过了十多个冬夏春秋。
绣花枕做工精致。枕头的正面绣有湖水、荷花、鸳鸯、蓝天和白云。一池湖水,只绣得波浪起伏,清澈见底;几朵荷花含苞待放,绘声绘色,停停玉立于湖水之中;一对面面相视的鸳鸯,含情默默,尽情地嬉游于水;片片白云,欲行欲止,飘染在蓝天之际。让人叹为观止。
绣花枕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这事儿还得从四十年前的那个秋天说起。
那年秋天,我被推荐上了大学。那时,我有一个女友,叫娟,是我一个临近村的,我们之间只是知己而已,彼此再没有丝毫的特殊关系。可是,我没有想到,就在我将要起身上学走的头几天一个晚上,此时,已是晚饭过后,皓月当头,我正在学校寝室里忙碌着收拾东西,娟悄悄地进来了,她羞羞答答地对我说:”你快要上大学走啦,我也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连夜给你赶做了一个枕头,手艺不好,不知你喜欢不,表示我的一点心意!”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收女人的东西,感到非常腼腆,脸上顿觉热辣辣的。我顺手接过枕头,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傻愣愣地在哪儿站了许久,后来也不知道咋从口中嘣出“谢谢!谢谢!”两个字来!羞得我无地自容。
娟没有停住,说罢随后要走。 我不好意思地把她送出大门,直至渐远,渐远------
我上大学走了。在此后的几年间,和娟不断书来信往,随着一封封鸿雁传书,情感也在一天天一年年逐渐升华,以致发展到情侣的地步。可是,此事儿父母知道后,却极力反对,因为父母期盼着我将来能够走出农村,不在扛锄头打坷垃。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处于被禁锢的年代,对于父母的话儿不敢违抗,只有言听计从。
无奈我和娟就这样分手了。娟虽说只读了三年书,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很理解很达情,没有说一句怨言。直到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和娟仍然是好友,见了面亲如兄妹一般。
可是,我打内心里感到十分内疚,这么多年对不住娟。从此,那个绣花枕我一直没有再枕过,像收藏古物一样恭恭敬敬地把她珍藏了起来,一直精心保存了许多年。她给我留下的一段情缘,一直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窝里。
往事如烟 。几十年过去了,尽管娟早已成了家,我也早有了妻室和幸福的家庭,然而,每当我回想起那段绣花枕情缘,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很深。我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
永远,永远------
情缘的文章12:我的茶叶情缘
文/魏树弘
清明前夕,新茶上市,不禁想起了我的茶叶情缘。
幼时老屋紧邻一家茶叶店,那时的店铺都有一大片橱窗,里面陈列着各种茶叶罐头,趴着橱窗看着就像那是花花绿绿的玩具。推门进去就是店堂,一排L形的柜台将购物和货架隔开,货架上整齐的排放着铁皮圆筒,圆筒上贴着各种不同等级的茶叶,在我开始认字的时候,这些铁筒就成了我的识字卡片,记得那时好像没有铁观音、白茶,印象最深的是龙井、旗枪和茉莉花茶。
茶叶店开在临街居民区,平时店里生意清淡,所以左邻右舍就成了店里的闲客,店堂中央挂着一只古铜色的四叶片吊扇,大热天老人抱着自家小孩同店员在吊扇下聊天,孩童们则前后乱窜。柜台上还有个稀罕的电话机,碰上热情的店员还会帮着传呼电话。店堂一角放着一只茶几两把椅子供客人品茶使用,店堂后面是半隔断的仓库。
茶叶虽在开门七件事之列,但各种票证中唯独茶叶是不要凭票供应的。那时的茶叶还是奢侈品,尤其是好茶,一般都是称两来买的。对于住在周边的劳动人民来说,一月一次的茶叶末子就成了生活中的大事。
店里存放茶叶的铁箱、铁桶底部存有大量的茶叶碎片,再加上日常称茶积攒下来的碎屑,店员定时收集起来,再分成两类,大一点的叫三角,余下的粉末就叫茶叶末子,每个月固定一天集中出售,因为价格低廉,所以很受欢迎。每到卖茶叶末子的那天,平时冷清的店堂顿时热闹起来,僧多粥少只能排队限购,于是全家老少一起出动。后来名声传出去了,其他街坊也都过来排队,仅有的两个店员应付不了了,后来就改变出售方式,虽然还是每月一次,但时间不再固定了。
起先沾着近水楼台的光,茶叶末子集中处理好了之后,店员会透露点内部消息,所以还能按时买到,后来店长发话了,出售日便成了机密。于是每到茶叶末子包装好了以后,每天清晨就搬个小凳排队等开门,排门板卸掉后,店员来一句今天不卖,于是大家散伙第二天再来,有时一连好几天排队就是不卖,气的我隔壁大爷愤愤的扔下一句“这泡屎难出了”。
最先卖完的肯定是末子,三角有时过几个小时还能买到。买回茶末,在桌上铺好报纸把茶叶倒进空茶罐,直倒到黄纸袋底朝天了再用手指弹一下,把所有的粉末全都倒进罐内,再把报纸对折用大拇指轻轻弹抖,直到空气中所有漂浮的茶叶分子全都进入罐中,一月一次的采(购)茶(叶)活动才告结束。
文革后生活条件改善了,就再也没有喝过茶叶末子。八十年代老屋和茶叶店一起动迁了,也就彻底终结了儿时的茶叶末子情缘。茶叶店的旧址就在今天黄浦区法院的东侧,法院西边至今还留有一片民国时的里弄街坊,那里有我童年的母校,现已改作居民楼的延安东路第四小学,那将是我的另一篇情缘。
情缘的文章13:需要修葺的情缘
文/高穹
当一个人的孝道随着四季的承转启合年复一年地体现出来时,作为父母或自己也许早已流于平常心。一方坦然纳孝,一方行孝自如,与此与彼可谓福慧双收。
因百善孝为先, 父母的坦然与儿女的自如,可谓是一幅众心所向的人和家室美的图景。然而一旦不慎运笔,剑走偏锋,与父母与儿女都将置于情感难以修复如初的渊薮中。所以我们都不希望在这样的图景里看到另外令人遗憾的败笔。
然而人间万象,世事无常,在行往孝道的路上,总有这方母女相看两厌,那方父子形同陌路的剧目次第上演。若走进他们的剧情中一探究竟,不过是不足挂齿的日常琐事生发的睚眦之怨,只因没能躬身自省及时涣尔冰开,导致亲善逃逸,彼此怨缘色彩加重,继而旁逸斜出离谱的画面来。
友人向我诉说她与老父亲间曾发生过犬牙交错的不愉快的事情时,自己一度想弃老父不管。我好奇问其原因,她说年轻时她对父母的孝心要超过其他姊妹,而如今她虽不如从前衣食住行样样尽孝父母,但依然在几个弟兄姊妹中行使着为人儿女的职责,恺悌之孝不逊于其他。然而老父亲有一天竟当着她的面夸其他姊妹如何如何的孝顺,言外之意自然有她自己的理解和肚明。一瞬间那些年她对父母的付出山般堆积在她心间,每卸载一样下来,都如破臂力千钧般异常的沉重。她竟不知道当一件件将这些充满岁月沧桑味道的孝物摆满在父母面前时,他们历经久远已成荒芜的记忆再也无法呈现最原始的画面,而眼里只有她彼时彼刻卸载下来的日积月累的怨怼和不甘。
老父亲一气之下说道:“过去的事还拿来提做什么?我只是跟你说其他姐妹们现在很孝顺,也没说你不孝啊。为何反应这么大?”
友人猛地收住了欲继续泄愤的话语,想想老父亲说的话,确实是真情实感,这些年姊妹们都比她舍得在父母身上动心思。而自己也在尽力孝顺父母,那么这些出师无名的火气源自哪里?莫非不过是老父亲没当面夸她,折损了自己的虚荣心不是吗?还好,当认识到了这一切,及时鸣金收兵,力挽了父女间可能生发的嗟悔无及的怨缘。
或许家家都有类似的经文,我因与友人在行孝的路上撞衫般有雷同的剧情而哑然失笑。只不过我与老父亲间的剧情多了些喜剧色彩。
前不久回了一趟家,顺道给老父亲买了几斤鸡蛋,放车上时不小心装鸡蛋的包滑落地上,忙提起打开看了一眼,发现碎了几个也没在意。回到家就如实告诉了父亲,他也只是应了一声,好像一切不了了之。傍晚临行时,我告知父亲碎了的鸡蛋还没从袋子里挑拣出来,让他自己拣好了。父亲应着随即打开了袋子。我正准备往外走,姐姐回来了。这时父亲怨不绝声地数落起我来,声色厉荏的样子,像是我做错了什么大事似的。姐姐替我说了父亲一句,碎了就碎了,她也不是故意的。见父亲还在那穷兵黩武似的数落个没完,一股有备而来的火气云集心头:“你的鸡蛋一直以来都是我供应的,别说不是我故意弄碎的,就算碎了几个又怎样?值得你这般怨愤没完。我是看明白了一个问题,越是经常供给你,挂念你,你越是满不在乎。以后我要放下这情感,省得自找没趣。”“你就不能小心些,这不是钱买的吗?”父亲见我生气了,忙补上一句。
但我毅然决然背转而去,一路上心绪跌宕,也经审己度人后想让父亲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正中我的意料,回到家不久,父亲的电话就打来了,手机座机响了一阵我没有接,我知道这时候接电话因彼此怨缘未了,必会言错语差的节外生枝一些剧情。我知道我的沉默和拒绝会让他心生悔意,也会让我更理智的走近自己。若后者是我想要的结果,那么前者让我会恻隐不已。毕竟这是难以割舍的父女情。
如友人一般,我和老父亲的怨缘剧目因彼此的补阙拾遗顺理成章的落幕了。这让我更加懂得作为儿女秉持孝道不仅仅是一味地行使,若想亲情缘远还需要不断修葺完善人性良知的欲出欲进。
所以我很欣赏着名女作家三毛如实说的这段话:“许多人的一生,所做的其实便是不断修葺自己的生活,假如我们在修补之外,尚且有机会重新缔造自己,生命就更有趣了。”
人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生命的历练,心智的长成过程中慢慢丰盈多彩起来的。
情缘的文章14:大海情缘
文/罗少斌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听老师讲《海鸥》,当时感觉大海苍茫,想象海面飞着海燕、海鸥,还有“狂风卷集着乌云”。朦胧中,我对大海有了向往和渴望。那时,没机会看海,我就一遍又一遍地看单学鹏的长篇《渤海渔歌》,印象深刻的是渤海的沙软、水蓝、风大还有渔民斗敌的故事。工作后,看了电影《碧海蓝天》,对男主人那种热爱大海的情缘产生了共鸣。从此,看海成了我的梦想。
真正第一次看海,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一年,我与单位领导和同事一道出差到深圳,特地去看了一次海,现在却记不得那儿地名。当时正是夏天,海边的太阳白白的、火辣辣地照得刺眼。我顾不了同事的劝阻,急忙脱下鞋袜,一步一脚地涉进海水,感觉海水有些微凉。我轻轻拍着海水,舔了舔手背,感觉海水好咸涩。向远眺望,蔚蓝的大海,浩瀚无边,碧波荡漾,与天长共一色。近看,一波又一波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打湿了裤卷,送来了惊喜。我竟然想做一回海中的鱼,自由自在地在海波中游弋、跳荡;也想做一次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我更想做船长、水手或渔家子弟,与海同生,患难共荣。
最近一次看海,是今年7月,我和妻子一路,专程看了青岛、蓬莱、威海等地海滩、海岸和海景。每到一处,我都要赤足踩沙戏水,吸吮潮湿的海风,聆听海的沧桑,享受海的抚摸。也许是爱海了,不再觉得海水那样咸涩,甚至想到海水如泪之咸,是因为她接纳了人间的苦难和悲伤,是有《我的泪落进你的海》,由此让人感到有些酸甜。在我们身旁,一群孩子在沙滩上追逐,时儿跑进水里打着水仗,时儿跳进沙坑埋着身子,童稚的嬉闹和欢笑,让人感到是那样天真和快乐,甚至把我带回儿时的天地。看到这景、这情,感觉海浪又激起了我的心潮,涤去了我心中的不平与烦闷,拾回了我的激情和快乐,也让大海的平静和宽慰汇入了我的心海。我难以忘却这一回的海滨之旅,更忘不了大海给我的慰藉和爱的勇气。
海,一直是我的梦,我的路,我的情,也是我的快乐之源。二十多年来,不论是因公出差还是度假旅游,只要就近有海,我像逢见心上恋人一样,急切尽情地去拥抱、凝望和欣赏、想象。我曾在北戴河学习疗养,那一周,我享受了海的热情和温柔。我先后两次登上厦门鼓浪屿,留宿一夜,看了海上日出和晚霞。我看过杭州钱江的大潮,想象汹涌巨浪是海的愤怒;我站立在威海刘公岛海边,以为滚滚波涛是海的激情;我走过青岛海湾的栈桥,看出碧波荡漾是海的温柔。我爱海南岛天涯海角的婆娑椰林、珠海港湾的澄碧海水、大连金石滩海岸的篝火烧烤;我忘不了上海东海大桥至洋山深水港的跨海之旅、深圳到珠海一路的海上观光……
我喜爱大海,她犹如母亲,伟大、无私、博爱、奉献;她给了我人生启示,让我学会宽容、乐观和搏浪前行。
情缘的文章15:我的文学情缘
文/兰若
不知从何时起,我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是四年级时,爸爸给我订的《小学生作文报》,我被报上一个瑞士小孩的连载故事吸引,至今仍记得故事中那个瑞士小男孩是多么淘气和搞笑;或许是在14岁那年寒假,去三姑母家玩,无意中发现了大表哥有十几本世界名著,震撼惊喜之余,那个寒假我“贪婪”地读着,记得最深的就是《嘉莉妹妹》,这本书至今仍是我的最爱;或许是曾经那些年的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本本语法、文学作品赏鉴、写作等书看下来,我最终真正加入了文学爱好者的队伍。
文学体裁中,我痴迷过宋词,特别是每次品味《蒋勋说宋词》,蒋勋对宋词的见解,字字句句如春雨般滋润心田。我也曾爱慕过小说,废寝忘食地爱过,前苏联的、美国的、欧洲的,最崇拜的是福楼拜、莫泊桑和德莱塞,喜欢他们的冷静和深刻;中国的《红楼梦》是心头最好,张爱玲的也很不错,她的语言风格有《红楼梦》的影子,她的小说永远关乎人性,写得很深刻。然而我最终还是“醉倒”在散文这棵树下。说起散文,初中时,我根本就不曾关注过,记得语文老师说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言情散文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当时听了只觉得头大,尤其是归有光的那篇《项脊轩志》,全文絮絮叨叨,如老妇般啰嗦,尽说些平淡无味的话,老师却说这是一篇著名散文,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了散文中的最高境界,朴实无华,在平淡中见真情,感人至深。还记得老师说这些的时候,我听得似懂非懂,半信半疑,而且从此对散文的印象除了漠然外,还感到畏惧,认为散文是最难写的文学体裁。
长大后,独在异乡,工作、成家、生子,起初几年,心理上一直以“异乡人”自居,感觉很孤寂,有时候心境也不澄明,先是疯狂地恋上了三毛,后来不经意间翻起林清玄的菩提,就慢慢地迷上了散文,其春风化雨般的文字,让人渐渐学会放下,而后席慕蓉、琼瑶、琦君、余光中更让人学着放松,尤其是琦君的散文,让人完全融入,也让我真正领略到散文的魅力,记事的、言情的、写景的,都是下笔从容、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触人心扉,思想淡然让人感觉恬静,尤其是她们散文中不声不响流露出对中国的山河之恋、故国之思,让人凄然。而今,我终于懂得了《项脊轩志》,也品到了散文的滋味。于无声处却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说小说是夏天的暴雨,猛烈又刺激;诗歌是秋雨,绵绵而多情;那么散文就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这样的春雨,却又滋润着心田,感受妙处时,不知今夕何夕。
情缘的文章16:九世情缘之若是有缘
文/EAST先生
如果有来生,则我与你许下九世情缘……
奈何桥岸不相逢,许下九世因缘从。
轮回前转心系念,如此轮回在相逢。
第一镜:序章
周李俩家乃为世交,可喜之时双方妻子同时怀孕,周李两家便定下若生同性则皆为兄弟姐妹,若生一男一女便定下娃娃亲。周李两家万分高兴大摆宴席,款待宾客。
?第二镜:缘起
周家喜得贵子,李家喜获千金,双方在此邀请宾朋作证定下儿女之婚事,宴席中有一僧,见其子女便说:“看喜非喜假欢喜,看空是空非真空,你俩因缘我知晓,只耐宿命不轻松。”大家都奇怪此僧这番话的意思,大为不解便问其因由,此僧笑看周家儿子说:“我们还会见面的。”说完后转身离席,大家也?并没在意此事,宴席继续……
第三镜:青梅竹马
周家之子名叫周白,字清云,李家千金姓李单字惜,周清云与李惜拥有者幸福、快乐的童年,也正所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无忧无虑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也渐渐长大,也渐生情意……
第四镜:突变
周家因得罪人,被诬陷而遭当权者吵架,一夜之间从富商变成穷人,周父一夜头发皆白,不就便离开人世,周母忧郁成疾,不就也离开了人世。这给周清运种种的打击。李家也是仁义之家,收留了周清云,让他在李府生活,同时也开始筹划与李惜的婚事,周清云与李惜相互深爱,可周清云却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忧愁,他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和未来,也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仇视当权者,也放弃了功名,他觉得一切是那么的不公平,父母行善一生却落得如此结局。
第五镜:诸行无常
定下婚期,周清云与李惜心中别提都甜蜜了,随着时间周清云的伤痛之感也逐渐减轻许多,结婚前夕,周清云与李惜去寺院祈福,当他们走进寺院的时候,周清云听到了一声钟声便落下眼泪,此时周清云也不知自己为何会潸然泪下,此时已僧人走了过来说:“公子,我们又见面了!”周清云大为不解说我们曾经见过,僧人笑答:“我记得你,你未必记得我!”周清云擦了擦眼泪,僧人继续说:“公子为何落泪?”周清云摇头说不知,僧人笑答:“不知也罢,不知也对,谁又知道谁呢?诸行无常,万法无我。”周清云重复:“诸行无常,万法无我?”僧人点头说:“难道不是吗?”周清云摇头不解口中不断的重复着:“诸行无常,万法无我。”?
第六镜:皈依舍红颜
周清云回家后也不断的重复着:诸行无常,万法无我的这句话,不断的品味着这句话的意思,就在结婚的前一天,周清云来到寺院在此见到了那位僧人,那位僧人不言一语,周清云说:“师父,我明白了,求师父度我!”僧人捋了捋胡须说:“你不自度我如何度你!”周清云答:“我即自度,请师父度我!”僧人笑说:你的亲情、爱情、友情又当如何?周清云双手合十答道:“亲不在,爱已无牵绊,友情自在心,我愿伴青莲,之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僧人点头笑道:“那好吧,我为你梯度。”
周清云跪拜大雄宝殿僧众聚,师父持刀念曰:“金刀剃去娘生发,除去凡尘五垢身,圆顶方袍僧相仙,法王座下又填孙。”吾今赐汝法号:“圆舍”就这样周清云舍爱而出家。
第七镜:爱缘取
李家得知周清云出家之事大为震惊,最为痛苦的自然是李惜了,李惜身穿凤冠霞帔,泪流满面冲向寺院,见到已是一身僧袍的周清云,这一身僧袍,一身凤冠霞帔、这一僧、这一俗,就站在大雄宝殿之前,李惜说:“清云,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般对我”。“贫僧法号圆舍,已经不是周清云了,周清云已经死了。”李惜哭的更加厉害,伤心欲绝哭着说:“我们从小到大在意思,你怎么能如此狠心。?“圆舍对答:“非我狠心,这也是都是命吧!”李惜一把抱住圆舍,紧紧的抱着说:“我不能没有你,我真的不能没有你,你还俗吧,不要这样对我。”圆舍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眼角却留下泪水,轻声的说:“回去吧,这一世我对不起你!我意义绝,不必多言。”说罢摆脱了李惜转身离去。
第八镜:誓言
李惜回到家中整日以泪洗面,不吃不喝也倒下了,她已经无力再去挣扎了,也已经无力再说什么了,因为她知道这一切已经都开不及了。
李惜在弥留之际心中暗暗的许下誓言,这一世你对不起我,下一世我不会让你那么容易找到,这一世你负了我,这是你欠我的,我恨僧人,我恨你!
就这样李惜带着怨恨离开了尘世。
就在当天圆舍的心却很痛,很痛念经也念不下去,坐立不安,却不知为何,便请师父解答,师父只是说以后你就会知道,此生只是注定的过场。
第九镜:再轮回
此时圆舍已经80多岁了,但是却感觉自己无论如何都修不到更高的境界,无论何种修持都有障碍一般,但他也知自己命不久己,就在他坐化之时在境界中看到了自己的师父笑着向他走来说:“这一世苦嘛?”圆舍点头,师父继续说:“心还痛吗?”圆舍点头、师父又说:“孩子,看来你因缘尚未成熟,你还是要经历几番轮回啊!”圆舍留下眼泪点头。圆舍明白了自己尘缘未了,也明白自己的心痛是缘于李惜,但是他却不知道李惜因为她早在几十年前已经死了,更不会知道李惜临终前的那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