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文章

请欣赏爆竹声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爆竹声文章1:春节的味道

文/赵彩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诗确实是恰到好处地渲染出了春节的气氛,家家张灯结彩,人人欢天喜地,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春节的味道愈发尽显。

春节的味道是甜甜的、暖暖的。记忆里,从腊月初八,喝了母亲熬好的八宝粥后,春节的味道就开始充满我家。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六,蒸包子和做年糕;腊月二十八,搭油锅炸丸子;腊月三十,吃好年夜饭后再搓团圆炒瓜子。到了年三十,母亲会把她亲手缝制的新衣裤、新鞋袜都小心翼翼地整理好,轻轻地放在我的床头。那时,母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朝阳般和煦的笑容,像迎春花般地尽显温暖;父亲则会在我和哥哥的枕头下塞上几张用红纸包着的零碎压岁钱,钱不多但很重,那钱所承载的情感,是父母对儿女深深的爱意和希冀。可惜那时的我还不懂这些感情,只知道第二天拿着这些钱跟着哥哥,跑到街上的小卖部买上几盒小花炮,一路上噼噼啪啪地放回家。

春节的味道是红红火火、热闹和谐的。红对联、红灯笼、红炮仗还有红衣服,亮丽的中国红营造出了春节喜庆的味道。春节是要闹的,越热闹越好。那时的正月初一,是同一个村子的人们相互拜年的日子,一大早,等大人们放好开门炮仗,合家吃完团圆后,小辈们便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成群结队地到村里的每一家去拜年,长辈们则在家里准备好香烟、糖果、花生等待客的茶水和食品,一支支的香烟往外塞,一把把的糖果花生往外捧,整个村子,处处荡漾着热闹和谐的味道。

只是如今春节的味道没有以前那样的浓郁了,随着家庭经济的日渐好转,过年时,孩子们拿到手中新衣服却没有我们那时的兴奋;面对餐桌上的大块鱼肉,孩子们不会再狼吞虎咽了;花花绿绿的各类糖果,代替了我母亲曾经在大年夜炒的南瓜子。尽管如此,除夕这一夜,我还是要坚持和爱人带着儿子一起看春晚守岁。在守岁的滴答里,感恩祖国,祖国的崛起和强大,给我们创造了幸福生活的广阔空间;感恩命运,给了我一方最平淡的人间烟火,滋润了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味道;感恩生活,让我懂得了知足常乐,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社会。就在此刻,当春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敲响希望的钟声,在心中祈祷吧,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

爆竹声文章2: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李海华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他的古诗《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过年一定要放爆竹,不然似乎少了些年味儿。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放爆竹也是过年的一大乐事。

这不,今天一早我就做完了作业,和几个同学相约在一块空地上放爆竹。我们拿了些压岁钱,到市场上买了各种各样的爆竹,有天女散花、精品五响、太空人……

我和小伙伴分成两队进行比赛,我先用一个双响炮打头阵,然后在另一队惊魂未定的时候悄悄溜到他们身后,趁他们不留神,猛地点燃一个“旱地雷”,只听“噼里啪啦”一阵响,把他们吓得四散而逃。此时,另一队同学也不甘示弱,他们各自跑到场地的一边,把好几个分散在四周的“天女散花”同时点燃,见这架势,我们这边的同学赶紧往不远处的小竹林里逃。见我们如此狼狈,他们笑得合不拢嘴。不过比赛才刚刚开始,趁他们得意忘形的时候,我又把一个“太空人”横着点燃,然后倒数:“5、4、3、2、1,咦,没爆?”原来是小胖把脚踩在了爆竹上,竟然把“太空人”给踩扁了。我一怒之下把一盒“精品五响”和另一个“太空人”连在一起同时点燃。只听一声震天响,另一队同学全都吓得捂着耳朵边跑边喊救命。看着他们的模样,我们笑得弯下了腰。一天的时间就在这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中结束了。

寒假生活因为多了爆竹而变得更加有趣,新年也因为有了爆竹而变得更加热闹。真希望下一个新年早点来到。

爆竹声文章3:紧握手中的温暖

文/徐彦

“砰——啪!砰——啪!”爆竹声、礼花声震耳欲聋。今年除夕的夜空多么美丽,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飞舞着,看得我眼花缭乱。当美丽的夜晚沉浸在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和爆竹礼花声中时,我却想起了一个人——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原本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可以在教室里读书;可以与伙伴们一起玩耍;可以尝到妈妈亲手做的美味佳肴;可以在这寒冷的除夕之夜,依偎在父母的怀中,一家人坐在温暖的火炉边取暖……

但是命运无情地摧毁了这个温馨的家庭,慈爱的奶奶离开了她。她的父亲逼迫她去卖火柴。从此,这位可爱的小女孩就失去了一切,陪伴她的只有一双大拖鞋、一身破烂不堪的衣裳和一只装满火柴的篮子。

想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一个赤着脚哆嗦着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那又冷又饿的样子使我心如刀绞。我仿佛听到小女孩叫卖的声音,那声音那么无力那么凄凉,刺透我心。为什么连你唯一的亲人也不能给你温暖和关爱呢?你连擦燃一根火柴也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来,你肯定是冷得实在熬不住了,终于擦亮了火柴,温暖了自己早已冻僵了的小手,但这微弱的火光仅仅只是一瞬间。当你再次擦燃火柴,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你去世的奶奶,她带着你飞呀飞呀……你的幸福和快乐都是幻想。奶奶会带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呀!我可以在明亮的课堂里学习知识;可以在操场上与伙伴们尽情玩耍;可以得到父母的疼爱,在他们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每当大年夜,我和亲人团聚在一起吃上香喷喷的年夜饭,一起放烟花,在喜庆的气氛中享受无尽的快乐。在我这里,充满了浓浓的温暖和爱意。我多么希望小女孩来到我的身边,我会把我温暖的小床让给她,和她一起分享可口的蛋糕,我会邀请她一起吃年夜饭……和我一起沐浴阳光,一起茁壮成长!

“快看!好漂亮的焰火啊!”听到这赞叹声,我不禁仰望天空,看着五彩缤纷的焰火升到美丽的夜空,我情不自禁地想: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时时刻刻都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只有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祖国,才对得起大家对我们的关怀。

爆竹声文章4:丢掉鞭炮,捡起幸福

文/刘文彬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时,为了让年味儿更足,总少不了鞭炮。可现在,鞭炮真的能增加年味儿吗?

一声巨响伴随着欢呼,但随之而来的是污染。放鞭的人总是不以为然,以为个体力量有限。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城市环境必将受到重创。环境变坏了,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将受到伤害。这样的鞭炮能增加喜庆的年味吗?

我希望咱们襄阳娃带头禁鞭。

爆竹声文章5:当爆竹声逐渐远去

文/王钰莹

听到窗外传来啾啾鸟鸣,我恍然抬头,停下奋笔疾书的手,才意识到,今天已经是除夕了。往年的这个时候,早有“爆竹带春声”。之后,吃罢团圆饭,看过春晚,伴随着难忘今宵的歌声,外面仍旧是“更吹落、星如雨”,家人交流着无奈的眼神,也只好“坐听爆竹浑无寐”。然而今年春节却有所不同,西安绕城之内,只有家家传出的欢声笑语,鞭炮早已不见踪迹。

鞭炮淡出视野,我也不免觉得有些惋惜。众所周知,放鞭炮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储存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对年、对家的回忆,蕴含着百姓祈求安泰的新春祝福。在驱除瘟神的笑语中,我们携手跨过农耕社会的阶槛,大步迈向了工业文明的道路。

然而近年来鞭炮的“不和谐”也逐渐显现。释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加重了空气的“负担”,患心脏病的老人、备考的学生也都不胜其“声”,它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每每看到不安全事故的报道,我都不禁叹息:年年岁岁此时节,爆竹生“祸”几时休!

去冬以来北方多地拉响了雾霾的警报,西安也是重霾区。绕城内的禁炮令一出,众议纷纷。有人说:“鞭炮只能给重霾区的古都添乱。”也有人说:“鞭炮走了,年味不也淡了?”的确,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鞭炮是过年的象征,甚至于孩童皆能吟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然而爆竹也只是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在当下,锦上添花成了雪上加霜,这就令我们不得不反思:鞭炮还要放下去吗?!那现在真正的年味又是什么?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社会礼仪里的“老规矩”,是合家欢聚的温馨,是馄饨里惊喜的头彩,是压岁钱里承载的期盼,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景……道不尽的年味融在浓浓的乡俗亲情中。

当爆竹声逐渐远去,绿色的过年方式被千家万户所接受,听,年是那觥筹交错间的祝福声,是围坐一起的欢笑声,是爷爷奶奶对膝下孙儿的殷切嘱托,是西窗烛下呢喃的温柔低语。年尽在其中!年尽在此宵!而我们,可以怀抱着一年满满的收获,甜甜睡去。

窗外是一片晴空万里,夹裹着清新之气的微风扑面而来,我不禁莞尔一笑。是时候对爆竹说再见了,让我们拥抱蓝天,细细品味林逋笔下的“青山绿水情相宜”。

爆竹声文章6:中国年

文/徐学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国的新年,她从《诗经·七月》里轻盈飘过,她从《太初历》中款款走来,载着五千年的祝福,载着五千年的希望,尔后一齐化作焰火升腾,为辞旧迎新而欢呼,为迎春纳福而歌唱。

中国年,是一幅民俗的画卷——

喧天的锣鼓敲响了节日的喜庆,红彤彤的春联是新年里一道最动人的风景,新剪的窗花呵,它淋漓尽致地开成了春天的第一朵花儿,让我们在快乐中忘却了昔日的烦恼与忧伤。大红的灯笼,火红的日子,那是燃烧在隆冬的火苗,红灯笼随风点燃着民俗中最朴实而悠远的向往,点燃着鞭炮脆响声中最美好的愿望。巨龙舞起来了,舞出来的是国泰民安;雄狮耍起来了,耍出来的是繁荣富强;高跷踩起来了,踩出来的是春光大道;唢呐奏起来了,奏出来的是幸福绵长;秧歌扭起来了,扭出来的是五谷丰登;旱船荡起来了,荡出来的是如意吉祥……

中国年,是一场亲情的盛宴——

沐浴在新年的阳光里,心灵深处传来殷切的呼唤,有一种思绪早已悄然放飞。谁是真正的情鸟,忘不了亲人忘不了故乡忘不了回家的路?家是亲情的载体,家是心灵的归宿,家是游子的图腾。哪怕是地冻天寒,哪怕是路途遥远,一张小小的车船票就是最温暖的请柬,让我们去赶赴一场亲情的盛宴。回家团圆,尝尝母亲亲手备好的丰盛菜肴,看看父亲日益苍老的面容,听听母亲温馨的唠叨,陪着父亲说些家常叙叙旧。人相聚,情相依,意相融,举杯祝福,一声亲切的呼唤就能温暖我们历经流浪的心灵,一句轻声的鼓励就能点燃我们继续打拼的豪情。

中国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它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情感、意识和情怀。金鸡报晓春来早,我们走进生命的又一里程。历史,又多了一页辉煌的篇章;岁月,又多了一道崭新的年轮;生活,又多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心灵,又多了一段绵长的思绪。沉浸在欢乐海洋里的人们,洗去了满脸的倦意和惆怅,忘却了心中的失落和彷徨,只有幸福点缀着双眼,只有甜蜜充盈着心房。谁的微笑又喜上眉梢?谁的信念又绽开心头?孩童们的笑靥灿烂如花,老人们的笑声朗朗在耳,在暖暖春光的辉映中,总会觉得有一股股暖流如同血液般在刹那间溢满心田。

中国年,是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是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凝视着喜庆的红灯笼挑起一盏盏红红的祝福,我的心也跟着它的光芒向着春天飞翔……

爆竹声文章7:新年真快乐

文/徐龚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年到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走亲访友,到处弥漫着和谐快乐的气氛。

过年前,乡下的爷爷奶奶忙着蒸年糕、做馒头。看着一笼笼白白嫩嫩的年糕、馒头新鲜出炉,馋得我口水直流。爸爸妈妈还带着我去超市置办年货,大超市里人山人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幸福、快乐的笑容,看着一包包、一盒盒、一箱箱的年货运回家,我真实地感觉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大年夜,我们也来“新桃换旧符”,在大门上贴上大红春联。今年我家的春联是我亲笔写的:“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看着大门上喜气洋洋的大字,听着亲朋好友一句句的夸奖,我的心里别提多美了!

过年当然少不了丰富的年夜饭!大年夜晚上,大伯、阿姨、爷爷、奶奶等长辈们陆续赶到我家,表姐表妹也来了,家里一下就热闹起来。长辈们有说有笑,有的在交流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收获,有的在谈论国家发生的大事,还有的在制定明年的各种计划,我跟表姐、表妹一起做游戏、猜字谜,一家人其乐融融!

妈妈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有红烧肉、蛋饺、河虾、鸡汤……当然更少不了汤圆及鱼,妈妈说:“汤圆代表团团圆圆,鱼代表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开始发压岁钱喽!长辈们把早已精心准备好的红包发给我们,每一份红包就是长辈们的一份希望,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每天都过得平平安安、开开心心!拿到红包的我们蹦着、跳着、跑着,笑得合不拢嘴。

春节代表着团圆,代表着喜庆,代表着欢乐与祥和,意味着一年新的开始和期盼。窗外的鞭炮、礼花声此起彼落,烟花在半空中绽放,将五彩的光映照在窗户上,我永远忘不了这欢乐的春节,新年真快乐!

爆竹声文章8:中国年

文/徐学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国的新年,她从《诗经·七月》里轻盈飘过,她从《太初历》中款款走来,载着五千年的祝福,载着五千年的希望,一起化作焰火升腾,为辞旧迎新而欢呼,为迎春纳福而歌唱。

中国年,是一幅民俗的画卷——

喧天的锣鼓敲响了节日的喜庆,红彤彤的春联是新年里一道最动人的风景,新剪的窗花啊!淋漓尽致地开成了春天的第一朵花儿,让我们在快乐中忘却了昔日的烦恼与忧伤。大红的灯笼,火红的日子,那是燃烧在隆冬的火苗,红灯笼随风点燃着民俗中最朴实而悠远的向往,点燃着鞭炮脆响声中最美好的愿望。巨龙舞起来了,舞出来的是国泰民安;雄狮耍起来了,耍出来的是繁荣富强;高跷踩起来了,踩出来的是春光大道;唢呐奏起来了,奏出来的是幸福绵长;秧歌扭起来了,扭出来的是五谷丰登;旱船荡起来了,荡出来的是如意吉祥……

中国年,是一场亲情的盛宴——

沐浴在新年的阳光里,心灵深处传来殷切的呼唤,有一种思绪早已悄然放飞。谁是真正的情鸟,忘不了亲人忘不了故乡忘不了回家的路?家是亲情的载体,家是心灵的归宿,家是游子的图腾。哪怕是地冻天寒,哪怕是路途遥远,一张小小的车船票就是最温暖的请柬,让我们去赶赴一场亲情的盛宴。回家团圆,尝尝母亲亲手做好的丰盛菜肴,看看父亲日益苍老的音容笑貌,听听母亲温馨的唠叨,陪着父亲说些家常叙叙旧。人相聚,情相依,意相融,举杯祝福,一声亲切的呼唤就能温暖我们历经流浪的心灵,一句轻声的鼓励就能点燃我们继续打拼的豪情。

中国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它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情感、意识和情怀。吉羊迎新春来早,我们走进生命的又一里程。历史,又多了一页辉煌的篇章;岁月,又多了一道崭新的年轮;生活,又多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心灵,又多了一段绵长的思绪。沉浸在欢乐海洋里的人们,洗去了满脸的倦意和惆怅,忘却了心中的失落和彷徨,只有幸福点缀着双眼,只有甜蜜充盈着心房。谁的微笑又喜上眉梢?谁的信念又绽开心头?孩童们的笑靥灿烂如花,老人们的笑声朗朗在耳,在暖暖春光的辉映中,总会觉得有一股股暖流如同血液般在刹那间溢满心田。

中国年,是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是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凝视着喜庆的红灯笼挑起一盏盏红红的祝福,我的心也跟着它的光芒向着春天飞翔……

爆竹声文章9:相约春天

文/李瑞华

元宵节的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年的喜庆气氛,算是又迎来一个高潮!元宵节的晚上,风已无寒,微软的东风缠绕了温柔轻轻荡来,那流光四射的焰火,似被风吹绽在夜空中的如锦繁花,如一场不期而遇的流星雨般美丽。

过罢了元宵节,年离我们越来越远。是时候收拾心情,打点行装,恢复工作状态,迎接新年第一轮曙光了。

阳光似乎更美。明媚的晨曦,阳光绕过季节的栅栏,轻轻落在指尖。透过十指的缝隙看天,云淡风轻,天空湛蓝如海。伸手,抓一把云影,抚得花香满衣。时日里的快乐,也许就是,可以每天用一颗素简清宁的心来看周边习以为常的事物。

其实,季节的转角处,冬已掩去一抹葱茏。岁月深处,打捞起的素色诗笺,铺成的是柔情,还是眷恋?许,只是一些怀念和不舍。这一季的凉已然是越来越深重了,然,光影交错中,一份别样的情怀,历经红尘的漂染,仍依稀闪烁着最初的感动。一些相遇,纵使落寞了岁月,爱也是枝头上摇曳的安暖,璀璨着华年。

依然,喜欢在闲暇时随意涂抹些心情断章,落在指间的墨锦,有着暖暖的安恬。很多时候,前行的脚步已不会再匆匆了,日子越过越安静,似乎也越来越享受一份安逸平淡赋予的美好。堆积的情感亦如这时光一一沉淀,仿佛只为寻找一个柔软的角落,安放一瓣落花的忧伤。光影交错中,也越来越习惯那些走近又走出的身影,许,没有什么是真正的长久。慢慢的,学会珍惜,一份素白的心境,更能品味到友情的珍贵,爱情的甜美。

谛听春的脚步声,把深藏在心中的希望点燃,挥手向昨日作别,让我们相约春天。

相约春天,是对寒冬的一次告别,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相约春天,是割舍对过去的依恋,更是把梦想再一次装扮。

回望走过的路途,每一步都不平坦,快乐与忧伤串成一行行步履的艰难。太多的叹息、太多的坎坷,总不时萦绕在心间;拼争的煎熬、失败的痛苦,总会让人滋生遗憾。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翘望,曾经的汗水、曾经的热泪,也会为明天的出发积累点滴经验。面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只要把心中的浮华沉淀,一切不快都会成为过眼云烟。

春天的和风,不单吹皱一池春水,更会吹去寒冬的慵懒、把尘封的心愿吹得五彩斑斓;春天,不光万紫千红,也让心花做一次怒放;春天不仅复苏万物,也会复苏理想与信念。

春天是播种梦想的季节。就把梦想的种子播洒在期待的土壤里,让它伴着露珠、绿草、鲜花一同萌发,最后成长丰硕的笑脸。

听,春天的呼唤声传到耳畔,春天的消息已近在眼前。

让我们给绚丽的梦想插上翅膀吧,抛却一切失败的苦恼和成功的喜悦,再次把力量的拳头紧攥;让我们激扬起生活的热情吧,扬起生命的风帆,迎着新一年灿烂的朝霞相约春天、拥抱春天。

爆竹声文章10:漫话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王安石脍炙人口的《元日》诗。诗中描绘了春风融融,春日曈曈,千家万户喜迎春节而竞相燃放鞭炮节日气氛。旧时,家人团聚,喜饮屠苏酒,将门板上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到了宋代,桃符已经由纸张代替桃木板,称之为“春联”了。

有资料记载,春联起源于桃符。桃木具有辟邪之效的说法很悠久,《庄子》描述:“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小小的桃枝赋予了神奇的功效。南北朝人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说:“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家家户户门上的桃枝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桃板。最初在桃符上写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或者描绘画像,悬挂于门首,起到祈福避祸之功效。后来在上面写上一些吉祥的话语。

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命令一位学士在自己寝室门上的桃符板上题字,学士不敢怠慢,不一刻便题写完毕,孟昶阅览,不满意,于是亲自下笔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句式工整、吉祥喜庆的诗句,孟昶的这一笔是历史记载中最早最规范的对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之后,桃符上除了辟邪之语外,还可以写上迎春纳余的吉祥祝福。

北宋《岁时杂记》记载早期对联有两种形式:一种在桃符上左书神荼、右书郁垒,一种书写其他的祝福语。宋人吴自牧在所着《梦梁录》中说,除夕之夜要“钉桃符,贴春牌,”这种桃木板春牌越来越受欢迎。到了明代,一般被纸制品代替,名“春贴”,以别于桃符,春联成为一种独立的迎春风俗样式。据后人记载,春联成为百姓喜闻乐见、代代延续下来应归功于明代皇帝朱元璋。明代文人陈云瞻曾记载:“春联的设立始自明太祖,在都城金陵,除夕前不要忘了传旨,无论公卿还是百姓,门口一定要贴春联。”朱元璋还亲自微服私访,检查落实情况。他还亲自撰写,赐给近臣,如给学士陶安的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倒也对仗工整,平仄谐和。春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开始流行于世。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和艺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种类繁复,如门心、横批、框对、斗斤、春条等等,门心贴在门板上方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上的横木中间,框对则用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春条有很多种,如“开门见山”“抬头见喜”等等不一而足。千家万户在小年后张贴,新春气息浓郁明显,如清代民俗名着《燕京岁时记》曾描述:“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那时候,贴对联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迎新辞旧不可或缺的民俗了。

春联自诞生后,从中国深厚的诗歌沃土中汲取新鲜的营养,像一只独放光彩的奇葩代代相传,保持着自己的鲜明民族特色。它最显着的特色就是两两相对,新春气息浓郁,展现自己对春节到来的美好期盼。

爆竹声文章11:春节趣事

文/徐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云霄,人们走亲访友,欢聚一堂,送上新春祝福。不过最有趣的要数大年初一晚上放烟火了。

那天晚上,我们一家刚吃完晚饭,屋外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声音。于是,我和弟弟连忙搬出了“大导弹”。爸爸拿出打火机点燃了引线,只听“轰”的一声响,我吓了一大跳,只见天空中出现了一位美丽的“仙子”,她慢慢地将篮子里的鲜花撒落下来,好看极了。可是,正当我看得如痴如醉时,她却没了踪影;紧接着,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蹦上了天空,在天空中蹦来跳去,可是它还没有蹦多久就迅速消失了。

放完“大导弹”后,我们又拿出了几根长筒烟花。只听“砰”的一声,一团烟花飞上了天空,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猴不知从哪里跳了出来;接着一条巨龙蹿上了天空,在天空中畅游,好玩极了!正看得入迷时,旁边邻居家的小弟弟也正好在放长筒烟花,只听“砰砰”两声,天空中出现了一串字,仔细一看,是“一帆风顺”四个大字,真有意思。这些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烟花把漆黑的夜晚点缀得美丽极了!

我爱绚丽缤纷的烟花,给我们带来欢乐祥和的新年!

爆竹声文章12:记忆里的年

文/谭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把中国的“新年”生动传神地记录了下来。年,年年过,贴春联,敬财神,除夕守岁……即便如此,常常也只有和父亲母亲一起过的年才是藏在我心底的“年”。

年前的准备是忙碌而隆重的。温暖的阳光下,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派喜庆景象。家里养的鸡鸭猪要卖,很多的年货得买,赶年集就成了隆冬腊月的重头戏。每当年关临近,父亲天不亮就赶着马车去城里拉肥,又将农村的油茶饼拉到城里去卖。额际上斗大的汗珠滚落,映亮了父亲古铜色的脸。母亲挑着一担油亮的青蔬去市集,脚下生风,一担菜可以换回更丰富的年货。腊月十五开始,有农户开始杀年猪,留一半卖一半,大伙儿可以平价分肉做腊肉,奶奶们会蒸糯米团打糍粑……灶神要敬,门神要贴,福字要贴。

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家里干鱼塘卖鱼过年。父亲一大早就起来了,稍后和母亲一块儿背上鱼网,带上雨裤雨衣到自家的两亩鱼塘,一边放水一边撒网捞鱼,然后用鱼盆担着去集市。弯弯绕绕的田埂路,正当年轻的父亲和母亲走过多少个来回啊!活蹦乱跳的草鱼、鲤鱼、鲢鱼、鲫鱼在木鱼盆里银色一片,煞是好看。

每当干塘,常常有鱼贩上门沽鱼,厚道的父母亲亦从不拗价,常常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开秤。村东头的李叔过意不去,每回来买鱼之前都会带上些李婶晒好的苕薯干给我们,有时还会拉上父亲去他家喝二两小酒。那时候我们姊弟四个都依次在上学,供我们读书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母亲勤勉俭朴,我心疼她对自己太过节省,她只是微微地笑,不以为意。

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干出的“脚鱼”(小鱼)母亲会留下大半,用柴火熏制成金黄的熏鱼,我们的年就在熏鱼的柴火欢快的“噼啪”声中开始了。小寒大寒,冷水成团,隆冬腊月,大雪纷飞,低矮的土砖柴火灶上炖肉、熏鱼、蒸糍粑……萧瑟的寒风里,我们烤着柴火,煨着板栗,剥着烤红薯,用“铁鼎罐”烧着小年的“全鱼宴”……光阴如此温暖。

家乡时兴年前手工做年货。我曾经跟着母亲学做套花,姑姑阿姨都来帮忙,干净的篾片筛子上堆满了套花。父亲把炒热了的糯米粉加红糖水、白芝麻揉熟了擀成条,母亲轻巧地将其盘成花,再用自家的茶油炸成金黄色,顿时米香扑鼻,油香四溢。套花多了,母亲会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的云豆、红豆、花生是从集市的摊子上早早就买好来的,加入自家灶屋里从冬至开始熏制的柴火腊肉,母亲细致地熬好满满一大锅美味诱人的腊八粥,驱散了岁末冬残里冷冷的寒意。那些漫长而丰盈的日子给了我们心灵的富足,每次去集市买年货,母亲爽朗的笑声,红红火火的春联,光鲜无比的橘黄橙绿,弟弟雀跃的身影,都是那样动人。

绵绵的冬雨中,年越来越近,年少的我“平静”地守着心底里热切盼望的丰收的年。“大人忙过年,小孩盼过年”,曾经的年是那样地充满了仪式感。而今过年,相对简单:网购风行,一应年货也可在年三十那天去超市购齐;更有甚者,象征团圆的“年夜饭”也要到外面的酒店去吃,热热闹闹中似乎缺失了过年的气氛。而似水流年里那些渐渐远去的年,却静静地如画一般烙刻在心海。

爆竹声文章13:年

文/点一杯开心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屋外炮竹响彻天空,烟花把漆黑的天空染成五颜六色的,缤纷多彩。屋内的我心静如水,伏在桌子上欣赏那昙花一现的烟花,不免心潮澎湃。

时间如飞驹过隙,我已经历了19个春秋,19个这样的除夕夜……

还记得小时候的一次除夕夜,我与爸爸去超市买糖果,由于在里面耽搁的时间比较长,出来的时候天已黑了,伴着多彩和刺耳的烟花炮竹,我们步行回家。爸爸在路上告诉了关于年的传说,原来年是个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的怪物。深居于深海之中,一到除夕这一天就来祸害人间,不过聪明的人们发现这个怪物有个缺点: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便有了过年放烟花炮竹之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还有了守岁的传统。在古人的时间观念中,时间转换的节点是危机的关口,而且怪兽出没,需要聚合家庭集体之力共渡难关。爸爸接着说,这也就促成除夕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团圆文化的起点,无论年俗怎么变,团圆是中国人过年永恒的主题。从爸爸口中,我知道了年的传说。

要说过年,最喜欢小时候过年的那种热闹,跟妈妈上街买年货,俗称赶集,街上人来人往,水泄不通,辛苦劳作的人们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最大方,手里提着的,麻皮袋装得满满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和同伴一起商量着买什么,唯恐少买了什么似的。叫卖声,讨价声,还有满街乱跑孩子的打闹嬉皮声……年味贯穿整条街,整条巷,连空气都变得那么甜蜜,那么有味。

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外的家人们无论在哪里都会回来与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其乐融融,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围坐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包饺子,到12点的钟声响起的时候再放鞭炮……

似乎每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对于我来说,我的春节看似没变但变了,是人变了?物变了?我不知道,可能是时间变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增长,长大了!不再喜欢或没有时间象小时候那样听说过年那么兴奋了,我们失去了的便不再回来罢了。

炮竹声中一岁除,我们长大了,而我们的父母去在慢慢老去,许多春节传统的习俗也在慢慢被遗忘了……

春节了,回家过年吧!

联系电话:13815357329

爆竹声文章14:春节畅想

文/董宣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里,我们可以穿新衣、放爆竹、走亲访友……伙伴们,春节快到了,你们最想做些什么呢?别急,别急,先来听听我的春节畅想吧。

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多拿压岁钱!不过我可不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哦。偷偷告诉你们一个关键字:捐。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一些山区的小朋友没有新书包、新文具,也没有课外书看,所以,我打算从我的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捐给那些孩子们,让他们跟我一样,也能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也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我想,到那个时候,他们一定会觉得特别的幸福。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学习——利用寒假复习、预习、看看课外书,用妈妈的话说,是“忙碌而充实”,我也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的前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呢!

春节即将来临,祝伙伴们“马上”进步,祝爸爸妈妈们永葆青春,祝爷爷奶奶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