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散文

请欣赏美食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美食的散文1:家乡美食豆皮子

文/杨春海

去年冬季,我在京城小住几月,三天两头和老兄一起出门逛商城和菜市。京味儿小吃虽然品尝了不少,但总是寻思着,看在京城哪儿能找到我们家乡的吃食。譬如朱河的锅块,城关的米团子,尤其是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豆皮子。说来也巧,那日与老伴出门闲逛,在央视发射塔南面的玉渊潭公园南路,看见一家不起眼的小吃店,招牌上居然写有豆皮子出售。

我们好奇地进店询问,得知老板是仙桃沔阳人,于是,那一刻,彼此都有了他乡遇故人的亲切感。

小吃店出售的类似于武汉老通城的“三鲜豆皮”——用豆皮将糯米饭和少许香菇丁、火腿肠、调味作料包裹成方形,然后在铁板上用火煎熟现卖。前来品尝的食客还不少,两块煎豆皮就着一碗地道的京味儿豆腐脑,人们吃得有滋有味。

我们买了五块包好米饭的半成品豆皮,小吃店老板得知我们要拿回家自己煎着吃,便心领神会说,“想家了吧?有几位老乡每当想家时,都会来买半成品回家自己做着吃呢。”他说着,麻利地将豆皮放进熟食盒,微笑着送我们出了店门。

次日清晨,做早餐时我亲自动手。在平底锅里放点油,烧热了再放进豆皮用文火慢慢煎。不一会,豆皮两面便煎成了诱人的焦黄色,咬在嘴里还真是有滋有味,又香又酥。那天早晨,吃着美味的豆皮子,喝着老兄煮的热腾腾的奶茶,大家早餐的话题,就没离开老家做豆皮子的趣闻轶事。

小时候,看见大人们做豆皮子觉得是件很好玩的事。一进腊月,家里大人就着手办“年货”。虽然猪肉要凭计划票去买,总还是有几斤能做腊肉的。鱼是我们江汉平原的特产,腌制腊货时自然少不了。除了这些,还有打糍粑、炒阴米(糯米蒸熟后阴干而成的米)、熬姜糖粑子、烫豆皮子等。

做豆皮子看似简单,其实也不容易。首先,要将上好的稻米和黄豆或绿豆按一定比例配好,加水浸泡两天。如果米豆的比例不合适,或者浸泡不到位,做出来的豆皮子就不劲道,口感也不好,下锅煮容易起糊。有的则又太硬,不易煮烂。

浸泡好的米豆混合均匀后,就用石磨开始磨浆。这一套工序最为麻烦。一二十斤的料往往要两个人忙活一上午,好几个钟头不停地磨浆,真有些累人。推磨和喂磨,一个需要力气,一个需要耐心,推磨要保持均匀用力;喂磨则决定米浆的粗细,每推一圈磨,就得喂一勺料,不能放空而过。

我和老兄在童年都干过这种活。那时候,还没有夹米浆的机器,要想吃一口,就得劳累推石磨。所以说,做豆皮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有些家里劳力比较多的,就可以一边磨浆一边做豆皮两不误。

大人们是用农家的大锅大灶制作豆皮的,柴火是棉花根,或者豆梗。这两样柴起火,火力猛,是烧大锅大灶的最佳之选。所以,烫的豆皮子熟得快,有劲道,而且香气扑鼻。烫豆皮子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活。操作者将一碗米浆沿着锅边快速地倒入滚烫的大锅,在几秒钟的时间里,用“湖块子”(河蚌壳)沿顺时针方向烫平,在赶匀摊薄的过程中,纯靠经验用力,讲究的是一个厚薄均匀。一碗米浆在适当的火候下,通过制作者灵巧的手工腾挪,半分钟内华丽转身,变成泛黄的香气飘溢的可口美食——豆皮子。

当第一锅豆皮烫好后,大人们照例是先让小孩子尝尝鲜的。香喷喷的热豆皮包上切碎的青蒜叶,撒一点葱末,用手一卷,就象北方吃煎饼果子一样,味道美得很!有条件的家里,在豆皮里放上白糖,这种吃法也还别有一番风味。接着,大人们把烫得最好的豆皮拿出一些,吩咐自家的小孩,趁着热乎乎的香气,送给隔壁三家品尝。那时要是天公作美,出几天好太阳,杨家湾的村民们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为做豆皮子忙得不亦乐乎,小孩们送豆皮子跑得欢天喜地。一块小小的豆皮子,传递着一湾乡民的纯朴、和睦的情谊。

全家人饱餐一顿后,出锅的豆皮已经放凉了。最后的一道工序,就是将它们切成一条一条放在竹帘上晒干。切豆皮子讲究宽窄适度,长短相宜,切剩下的边角余料是孩子们的最爱。大人在锅里放点猪油,倒进这些边角料,再加些青蒜叶、盐和胡椒粉等佐料,在大锅里翻炒熟,就成了次日孩子们最爱吃的早餐。现在朱河老家的夜市里,炒豆皮子已经成为小吃店里的招牌食品。可见,豆皮子的确是美味小食。

晒豆皮子要有连续几天的好太阳才行,碰到阴雨天,很容易潮湿发霉。这时的农家,只好在家里支起晒架,铺上床单,让豆皮子阴着,企盼明日有一个好天气,不然,就会造成浪费。阴干的豆皮子质量差,下锅就成糊,因而口味也大不一样。

豆皮子是我们江汉平原的方便食品,除了煎炒,一般都是煮着吃。到了寒冬腊月,天冷地冻的时候,全家人围在火盆旁,每人手里端一碗热气腾腾的煮豆皮,夹几块自家做的酱豆腐、甜洋姜、辣萝卜,和和美美地围坐在火盆边,吃着地地道道的家乡味,别提有多惬意!

煮豆皮有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是用大白菜和豆皮煮,若要香味浓,还须放点芹菜、一点小葱。腊月时分,家里来了客人,吃剩下的菜都不会浪费。各种剩菜和在一起,放进豆皮子里煮,省了油盐,和菜的味道也不错。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吃豆皮的讲究也多了。除了裹着各种馅料煎,煮豆皮时还有放腊肉的、放酱牛肉的、放皮蛋的、放海鲜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虽然豆皮子的吃法比从前多得多,但会做的人却不多。前天,我泡了三斤米,在菜市场的机器上打了浆,自己动手做豆皮。结果做得很不理想。加之遇到变天,只好放进冰箱里了。看来,要想重温以前那种包青蒜叶的豆皮子味道,也确实难了。

美食的散文2:美食之旅

文/宋丽娟

作为地道的北方人,对面食可谓是情有独钟,尤其是山西的面食早就想吃个痛快。恰逢今年春节空闲,一家人便选择了到他乡过年。于是,大年初一早晨吃罢饺子便驱车直奔太原。节日的高速公路畅通无阻,偶尔有一两辆车通过,让第一次开车上高速的儿子欣喜若狂,我们的担心成了多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太原。

停车后直奔饭店,迫不及待地点了扯面、臊子面和抿尖三碗不同风味的面条外加两样小菜。一家人三碗面条轮流品尝风味。游完晋祠后,儿子领我们直奔小吃一条街。打眼望去,楼阁牌坊错落有致,飞檐斗拱古色古香,仿明清建筑和汇聚八方风味的小吃吸引着大量的游客。节日的街道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增添了节日的气氛,熙熙攘攘的人群,加之小贩的吆喝声,让整条街显得热闹非凡。这里真是吃货的天下、年轻人的地盘,烧、烤、涮、炖、煮、炸一应俱全,就连冰激凌也是别具特色。最喜面食的我,坐在一家当地饭店点了油泼面痛快地吃了起来。

次日直奔平遥古城,灰砖灰瓦的城墙和民居很具特色。街上香草糯米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禁不住买一个尝尝。满街打着风味小吃招牌的饭店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最后我们选择了一家当地饭店,品尝了栲栳栳、平遥牛肉、碗秃以及刀削面。夜晚在住处附近,品尝了莲菜水饺和酱肉水饺,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如果说城市有味道的话,那么一座城的历史就渗透在老城巷陌间的美食里。吃的是味道,品的是历史。然而,最具特色的还是那乡间美味。最后一站,我们到了昔阳县的大寨村。窑洞依旧,梯田仍在,大寨人的精神永存,以旅游业发展起来的大寨村让村民们扬眉吐气。坐在窑洞里吃着农家小笨鸡、田间野兔、炒莜面鱼儿,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三天的行程紧张又浪漫,逛古城品小吃,这个年过得很有意义。

美食的散文3:大味至淡

文/碧螺

当美食日渐成为一种文化,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最能显见于口腹之道。我总是在想,在美食当道、纵横舌尖的今天,真正能令人念念不忘、回味不止的菜品,究竟有几个?

曾经吃过一道“烤鲽鱼”,总在不经意间被我想起。它并非热辣劲爆,每一口留在舌尖上的总是淡淡。一条暗香盈盈的烤鱼,直令人吃到惹味牵肠,百般滋味,无法细细说得清楚,只有着隐隐的禅意令人难忘。这条鱼的高明之处在于,各种调味料的味道尽数融于其中,但含而不露,只将鱼肉的鲜美在口中升华,却又很难将个中滋味一一道来。一条烤鱼竟印证了美食的最高境界:人生百味,终归本味,努力追求的最后即是:大味至淡。

单位楼下有个煎饼摊,言语不多的老两口从不招揽生意,却每天顾客盈门。后来尝了一次,终于明白了煎饼摊红火的缘由。这家的煎饼由米面和豆面摊成,再裹一张新鲜的薄脆,不抹面酱不撒葱花,只淋几粒自家做的小咸菜粒儿,咬一口,满是最质朴的乡下味道!那鲜活的豆香直往鼻子里窜,口中淡淡,心中却升腾出一片难以言说的感慨,若不三两口将煎饼快快吞下,简直意难平!其实说到底,这煎饼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淡”字,因为淡,不由你不细细咂摸,反倒品出一份难得的天然香来。

有一年十月在武汉大学,正是桂花盛开季节,整个“桂园”里面香氛浓郁,甜腻得像是热情的女子涂了浓郁的香水,竟令人一时招架不住,简直喘不过气来。禁不住怀念起淡淡的兰花香,轻轻袅袅,似有似无,令人捕捉它却在羞涩隐匿。再好闻的花香,浓了,就显得张扬和妖娆;而兰花,淡淡的,幽幽的,典雅诗意,令人忘不了,好像直钻往人的心里去。

参加过一个有奖竞猜活动,竞猜的内容是“今年安吉白茶的开采日期”,不料竟被我一语猜中,于是幸运的得到一罐上好的特级明前安吉白茶。

好茶究竟是不同凡响。整齐的茶芽随着水的注入徐徐下落在杯底,绿妆素裹,汤色浅黄,轻嗅一下,只觉淡淡一缕青兰馥郁的气息升腾于鼻唇之间,汲一口入喉,茶香是淡淡的,须得细细品味,会有一种回味无穷的甘甜,那种浸润的淡淡清香直渗透到的骨子里,没有丝毫浊气。淡淡的白茶便如一位素衣女子隔岸浅笑,虽美丽却不外敛,暗香清芬只在举手投足间似有若无地飘散出来。

大道至简,大味至淡。“淡”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功夫,“藏”是一种修养。古人早就有“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的说法。在一场饕餮盛宴上,当山珍海味吃过,最后的一道汤必然是极其清淡的。正如同在浮躁的心态下,满怀繁杂的人心时时渴望大红大紫、烈火烹油,只有当轰轰烈烈悄然逝去,铅华洗尽,光彩渐退,才会渐渐体味到原汁原味的乐趣。

浓肥辛甘,淡是至味;人生浮沉,淡是境界。有一天你会发现,清水白馍,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美食的散文4:美食和爱情

文/赵薇

泰戈尔说:爱情如此美好,值得灵魂为之碎骨。我想,这种感受和美食给人的美妙体验很相似。

热爱美食的女人内心一定充满了热情,而那些喜欢创造美食的女人,除了对美食的溺爱,还有一份对味道的执着和尊重,以及对爱人的细致关怀和深深爱意。

制作美食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充满了美丽期待的过程,怀着一份真挚,一份专注,一份耐心,期待着那份“色香味”的诞生。

你先要很细心地挑选新鲜的主食材,还要用艺术的眼光去选择各种搭配的辅食材,让那些看似毫不搭界的食材,因为你的奇思妙想完美地邂逅到一起。然后在你的巧手创作后,获得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妙惊喜。这时候,你的美食除了满足挑剔的舌头,灵敏的鼻子,同时也愉悦了食者的眼睛,成为可眼、可鼻、可口的美味佳肴。

为了把食物的美丽精髓全部融入到你的作品中,你要练就“煎、炖、焖、炒”等十八般武艺,加上油盐酱醋等调料的巧妙调和,借助八角茴香花椒等香料的奇异催化,制作出让你心满意足的雏形。然后,加上别具一格的艺术造型,浑然天成的盘碟,最终才能成就一盘美感和味感并存的,让人食指大动,回味无穷的完美作品。

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你眼神专注,全心全意,灵感焕发,你的美好,你的细致,你的诗意,你的智慧,你的深情,都体现在你的美食中。当食物的芳香渐渐在厨房飘散出来,心底里的喜悦也随之升腾蔓延。

孔子说: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人的生命离不开美食和爱情。美食和爱情结合在一起,也会迸发出让人心潮澎湃,余味悠长的美妙火花,用心,专注,诚挚,才能煲出爱情的美好滋味。所以有人说:美食和爱情,两者都不可辜负。

当你和心爱的人一起品尝你倾心制作的浪漫晚餐时,看着他满足舒心的盈盈笑脸,听着他夫复何求的幸福感叹,随着食物散发的诱人香味,浪漫也变得美味,爱情也变得芬芳。在爱情中品味美食,在美食中体会爱情。只想着“万种温馨由我醉,千篇浪漫为卿吟”。

就在这样的一餐、一饭中,这份人间的烟火味,会让人产生岁月静好的悠然幸福,和相濡以沫的踏实安宁。平凡而深情,朴实而真挚。也许这样的美味晚餐,这样的美好相伴,这样的温馨夜晚,很久很久以后,都会留存在你们的心底深处吧。

美食的散文5:美食盛宴

文/李诤

黄昏,夕阳以它最后的余晖,创造了永恒的美。晚霞像火焰一般的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附近的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微风像慈爱的母亲,用她那温柔的手抚摩着我们的脸。

我哼着歌,打开家门,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鲜香。我不住地咽口水,又猛地一吸,身体里仿佛充满了香气。我急蹿上桌,连手也忘了洗,抓起筷子就开始吃了。

筷子先伸向了鱼。鱼肉如云朵,配上鲜红的辣椒点缀,红白相间,看着都忍不住流口水。用筷子夹了一块,放到鼻前轻轻一闻,浓郁的鱼鲜味伴着诱人的辣椒,让人大开食欲。我把它轻轻放入口中,一种鲜辣的感觉使我的味蕾都动了起来。吃完一块,口腔中似乎还留有香气,可谓唇齿留香。

尝过了鱼后,我又品味了韭菜煎蛋、冬菇炖鸡肉……最后,我把筷子伸向了压轴菜——猪脚。

夹起一块猪脚,就闻到了扑鼻的猪油香味,还有一丝若有若隐的黑豆的味道。细细端详,猪皮已经炖烂,晶莹剔透,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的猪肉。皮一触即破,流出美味的汤汁。我一口咬下去,舌尖刚触到猪肉,就有一醉人的香味流进来,在味蕾中旋转,飞舞。刚刚吃完第一块,我又迫不及待地又夹起一块。

一轮明月悄悄地升起。她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整个世界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银灰色。我坐在沙发上,惬意地看电视,不时地打着饱嗝。

这样的美食盛宴,我希望天天都有。

美食的散文6:东北美食

文/吴树民

清晨到齐齐哈尔市,想找小摊儿吃点早餐,边走边问,在火车站附近一个小巷里的路边,有一家简易棚搭起的小吃点。虽然天空洒着细雨,排队的人依然不少,我们遂加入队列。这里的糖油饼论斤卖,5元一斤。排了约5分钟,两个过完秤的糖油饼和两碗豆浆,就放在了我们面前的方桌上。豆浆尽管浓香,但是和别地差异不大。糖油饼和普通油饼相似,入口感觉却大不相同,除了外酥里嫩,还有一种绵绵的甜香,似乎像加着白糖,似乎又像加着蜂蜜。香得稀里哗啦吃完后,又买了几个准备途中享用……

在中国最北端的北极村,这儿没有任何污染,所有瓜果蔬菜一律是绿色食品。小甜瓜和西瓜比较贵,每斤8元至15元;有一家说他的小甜瓜隔夜了,又比较小,可以4元一斤处理给我们。我们买了几斤,一吃,又甜又香。再跑去买,没了!乳瓜和黄瓜都挺便宜,清晨刚摘的鲜嫩乳瓜每斤1元,带着花儿的鲜嫩黄瓜每斤0.4元至0.8元,价格几乎是咱内地的一半。

五大连池的水,闻名遐迩,直接饮用,酸酸甜甜像汽水一样,所以做下的豆腐,风味独特。第一天晚餐,我们点了炒豆腐,谁知一盘竟要14元!肚子饿了,也顾不得许多,同时又要了两张软饼,心想今日挨宰也认了。片刻工夫,端了上来,一看,惊得半天说不上话来——那装豆腐的盘子能顶内地两个,炒豆腐又嫩又香,里面还放着不少肉片;软饼是烫面葱油饼,十分可口。这时候,方明白刚才错怪了人家。在这样驰名的旅游点,我们两个人一顿饭吃30来元,实在是既实惠又便宜。次日吃早餐,听说有种咕噜肉不错,就决定尝尝。晚餐,找到那家餐馆,点了咕噜肉和豆腐。那咕噜肉,肥瘦适度,外焦里酥,甜中带咸,十分可口。

到中国最东边的抚远县,凌晨三点拍过东方第一哨的日出,游览过收回时间不长的黑瞎子岛,又回到抚远县城,该用餐了。向当地人打问特色吃食,回答:“深水鱼,特别好吃的叫奥花,就是价钱贵点。”人家特别叮嘱说,餐馆吃太贵,可到鱼市买好去餐馆加工。我俩跑遍鱼市,绝大多数奥花为冻鱼,只有一家有大点鲜活的,一条也就一斤多,每斤最少得80元。鱼行工人说,奥花只有两条,得搭配其它鱼一起卖。我说,我们千里迢迢跑来,就是想品尝一下,买那么多没法弄啊!最后说动了员工,打手机请示老板,老板哼唧好一会儿,才答应卖给我们一条。上秤一称一斤半,120元。提着鱼,找到一家餐馆,请老板安排师傅红烧。不大工夫,端了上来。味道鲜美之极,鱼刺大而又少,很符合老年人的食习。加工费仅要10元,也不算多。这条奥花鱼,要是直接在餐馆点用,最少在240元左右!

大连市以海鲜着称,可是进了海鲜店,一看价位,和内地并无大的差别。当地人怎么享用呢?边转边看,看出了门道:傍晚,在街巷海鲜市场买好鲜活的,拿到旁边地摊上一加工,既新鲜,又实惠。螃蟹每斤10元至15元不等,捡手掌大的活螃蟹买了12个,请一旁摊主加工。摊主清洗净、上笼蒸。一时三刻,送来芥末醋水和热气腾腾的颜色红亮的螃蟹。掰开蟹壳,手抓蟹黄,蘸着芥末醋水,吃得满口喷香……算上8元钱的加工费,一顿海鲜吃饱才花了33元,可谓便宜至极了。小巷里的三鲜虾饺、芹菜肉饺、鲅鱼饺子、海螺饺子……味道都非常鲜美,一盘20个饺子,10元至20元不等,饺子馅儿多个儿大,饭量如我者,每餐一盘足够了。大连海鲜市场的干、鲜水产品也值得光顾。淡水鲍鱼每盒8个10元钱,本想带几盒,商家一听我们家住西安,立马劝告别带,途中易坏。看商家那么实诚,我们在这家买了炮制好的鲍鱼片、干鱼翅和干贝,一下花了500多元。这些东西,赠送亲朋好友,实在是不错的选择。

美食的散文7:家乡的美食

文/蒲佳倪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东南西北个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味,都有自己的特色。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我们沾益味美价廉的烧饵块。

清晨,太阳公公还在懒洋洋地躺在朝雾里,沾益火车站前的空地早已人声沸腾。一眼望去。一家面积大约只有三四平方米的饵块摊十分显眼,一个堆满了饵块和调料的铁架子,两个放着烤网的大火炉,旁边还有一口正在炸洋芋粑粑的油锅……

“来个烧饵块,再加根油条!”“好嘞,要甜酱油么?”“我要两个烧饵块包洋芋粑粑!”“好嘞,要大的还是小的?”这声音此起彼伏,对于慕名来吃烧饵块的人来说,就好比是美妙的音乐。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个如圆盘般雪白的烧饵块,飞一般的被甩到火炉上。等颜色微黄,面皮一鼓起时,给它翻个身,几秒钟后,面皮又鼓起来,就马上起炉,平铺在调味盘里,抹上独家调制的辣椒酱,淋上几滴酱油,撒上花生面和芝麻,最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包上油条或洋芋粑粑。

早已等不及的我,一把接过烧饵块,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饵块糯香,调料醇香,洋芋粑粑脆香,这样搭配起来,就一个字——爽!

只要吃过的人,几天不吃,嘴就馋了。这不,住在省城昆明的姑奶奶每次来我家都要专门到火车站去买烧饵块吃个够。回去的时候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呢,那就是买很多很多的烧饵块带回去,分给亲朋好友。

这看着很普通的烧饵块,可是我们沾益的特色小吃哟!当然,我们沾益还有辣子鸡、带皮羊肉、烧云腿、酸菜鱼、小粑粑、炸洋芋……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老表,热情的沾益人民欢迎您来品尝!

美食的散文8:美食我选“海棠糕”

文/邬淑欣

周五老师布置作文题:写一种美食。大家听到后就顿时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写刀削面,有的说写饺子……而我则有着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海棠糕也是一种美食。因为它的色香味俱全,不信请听我细细道来。

星期六,我和妈妈去买海棠糕,远远就能看到一条长长的队伍排着等候呢!只见店里的叔叔拿出一个海棠糕模具。哇,我之前一直以为海棠糕是用手捏出来的呢!真是不看不知道啊,原来是用模具做出来的。只见他先熟练地把面糊倒入模具中,再加上适量的红豆沙,然后再倒入一些面糊把红豆沙遮住,最后就放在火炉上烤。这时,我发现火上面还放了一层铁钢板,目的是不让火把糕给烤焦了。大约过了2~3分钟,叔叔把锅盖掀起来,顺手放了一些黑芝麻和一些红绿丝。这可让我一下子眼前一亮,眼前的海棠糕已经初步成形,五颜六色真是好看极了。紧接着他又放了一些红糖,盖上盖子。大约一分钟以后,叔叔又掀开盖子,加入了一些水和白糖。制作过程虽说只要短短的几分钟,但是我觉得做起来还是要细心点,不然错了哪一步可就不行了。

很快,海棠糕出炉了,当叔叔掀开盖子时,香味扑鼻而来,我立刻让妈妈买了5个。钱还没付,我就连忙去袋子里拿了一个塞进嘴里,咬了一口,味道可真不错,外脆里嫩,香甜可口。吃着吃着我不禁想起了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心想我何不给它改一改呢!我便摇头晃脑地说:“日照煤炉生紫烟,近看手里海棠糕。口水直流三千尺,啊呜一口吃掉它。”经我这么一说,妈妈和旁边的人都被我给逗乐了。

回家的路上,我嘴角上还留着香甜的红豆沙,我都不舍得把它舔掉呢!你觉得海棠糕这种美食如何呀?

美食的散文9:一方乡愁一味药

文/吉飞鹏

家乡的美食,必定是在外游子心头的一味药,能治思乡之怀,可疗游子之忧。韩城也有这样的特色美食,可以妥帖游子的肠胃,抚平他们的乡愁。说起来,韩城有这种功效的美食并不少,但最让游子们牵肠挂肚的,应该是那一碗鲜红油亮、葱白韭绿的羊肉饸饹,这正是韩城游子缓解乡愁的一味良药。羊肉饸饹,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配置也比较科学。羊肉、辣子性热,饸饹为荞麦所制,性凉。一热一凉,含了阴阳变化,生克之道,两相调和,恰熨帖了五脏六腑,疏通了浑身气血。它饱蕴着韩城的山川风物,滋养着韩城人的义气豪迈。韩城的羊肉饸饹馆,都附带制作另一样小吃——芝麻烧饼。这烧饼调和了油和面,再加上芝麻,在封闭的烤炉中,经受炭火的炙烤,把食材最深处的香味都激发出来,饼皮酥脆,食之口齿留香。吃饸饹的韩城人,必定是挑一筷子饸饹,咬一口饼子,吃一块羊肉,抿一口酸辣的羊肉臊子汤,那滋味,简直无法用词语来形容。  韩城人出远门前,必定要找一家称心如意的羊肉饸饹馆,放开了裤腰带,美美地吃上一碗热饸饹、一碗凉饸饹,再加两个酥脆油香的芝麻饼子,这才能压实了肠胃,按住了乡愁,在漂泊的时光里,消解思乡之痒。

即便这样,有人还觉得不过瘾,那就再带上一点凉拌的饸饹,即使离开了韩城,还能再美餐一顿。那些经年在外的韩城游子,一旦听闻家乡人要到彼处,必然千叮咛万叮嘱,让带上几斤油拌的饸饹和芝麻烧饼,随着那火车小车、飞机轮船一起越山涉水,纵横九州。在一分一秒的煎熬里,等的人心急火燎,口舌生津。待到接过那千思万想的美食,立即盛在碗中,将早已备好的蒜末、芥末、油泼辣子、醋泼上去,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在一口一口的吞咽中,似乎将韩城的青山碧水、黄土绿树、独具特色的方言、方正古朴的四合院……丝丝缕缕的韩城气息都吞咽散解进了血液筋脉,终于将那压在心底的乡愁杀去大半,还有那久在外乡的孤独委屈也都被弹射到了九霄云外……

归来的韩城游子,当双脚踏上韩城的土地,第一件事必定是先去寻找那自小吃惯了的羊肉饸饹馆,在陌生又熟悉的乡音里,放下城市里沾染的矜持,放开那细嚼慢咽的喉咙,一口气吃上两三碗羊肉饸饹,直到肚皮滚圆,这才解了乡愁之恨。

不仅是土生土长的韩城人,那些游历过韩城的外地人,尝过了韩城的羊肉饸饹后,舌尖就有了一份念想,心心念着,什么时候有机会去韩城,再美美地吃上几碗羊肉饸饹。

一方美食,一味良药。淡淡的乡愁,配上浓浓的美味,就是生命里最美的滋味。

美食的散文10:母亲的黄粉

文/吴晓明

黄粉是故乡人的特色美食,也算得上是母亲最好的手艺。顾名思义,黄粉的得名一定与粉的质地的颜色息息相关。

母亲的厨艺在故乡的女人中算不上好,可是黄粉却做得相当好吃。

每年到了夏天特别炎热的时候,母亲总是时不时做黄粉,既简单快捷,又解暑去躁,确实是故乡人夏天舌尖上的美味。

黄粉的做法不算复杂,可是任何美食精道的手艺里一定藏着智慧,所以,能让黄粉筋道而又柔韧,那是技术,更是艺术。黄粉的主要原料自然是豆面。豆面是豌豆的孩子,而豌豆故乡人称呼小豆子,也许那是因为和大豆相比,它的个头就显得有点小巧了。豌豆是故乡那片土地上家家户户都要种的农作物,因为它的用途特别广泛,它既能给人们带来精致奢华的快乐(譬如用豆面滤制的青粉),又能给人们带来踏实通俗的欢乐(比如用豆面插成的黄粉)。

等到圆润的小豆子颗粒归仓之后,庄户人的日子尽管粗糙些,可是也像是豌豆一样饱满。在一些闲散的光阴里,女人们便把小豆子放在石磨上去磨,磨出来的面粉自然叫豆面。

到了夏天最炎热的时候,母亲便给我们插黄粉。母亲拿适量的豆面倒进温水里,当然还加点适量的青粉,然后一直搅拌,等到面糊均匀之后,便在面糊中加入适量的食盐。这时候锅里的开水已经开始欢快地舞蹈,母亲左手把面糊慢慢倒入开水中,右手不停地搅拌。等到清稠适中的时候,母亲便站在锅旁边,专注地搅动着,因为一不小心就会黏到锅底上,如果黏到锅底上,黄粉就有一股焦糊味。在满屋子的水汽中,母亲便显得柔和了许多。

等到插熟时,母亲便把那些黄粉盛到锅碗瓢盆里晾着,这时候的孩子们站在锅旁边,蹦蹦跳跳,一脸的兴奋,母亲便把锅巴刮下来,塞进孩子的嘴里。孩子们的小脸上洋溢着一脸的满足。

这时候,黄粉晾着,母亲便在自己的小院里,采摘点小白菜、菠菜等,洗干净之后在开水中烫一下,放上各种调料,然后再炝点清油。母亲还要在自己的菜园里挖几株新鲜的蒜,把蒜苗和蒜瓣一并捣碎,也用油炝上。

等到黄粉完全晾冷了,母亲就从碗碟中倒出来,有的是碗状,有的是碟状,母亲都会熟练地把它们切成条状,然后给孩子们盛上。然后拌上母亲的小菜和蒜,再放点油炝辣子,醋等。那顿饭,既有豆粉的醇厚,又有青粉的润滑,既有悠悠豆香,又有淡淡菜香。孩子们吃得酣畅淋漓,吃得口舌生津,吃出了夏天最美的味道。其实,那是童年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那是精神的盛宴,也是童年的大餐,那也是绽放在记忆深处最肥硕最妖娆的花朵。

如今的母亲,已离开我们童年生活的小院很多年了,那个村庄里的炊烟已经与我们无关了。也许到了夏天,我们家那几间破旧的老屋被邻居家的炊烟氤氲的时候,被别人家的豆香覆盖的时候,在它们黯淡的思绪里,也会想起它曾经的喧嚣,可惜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些年,我也经常吃到母亲的黄粉,可是吃不出小院里的味道了。去年暑假,我去看母亲,进门就看到母亲在厨房里忙。我走进厨房,母亲正准备插黄粉。她说,丫头,知道你爱吃我插的黄粉,你来学学吧,以后我不在了,你就可以自己做了。我瞬间有点心酸,心里有一种生生的疼痛划过。我说,我不学,你不在了我就不吃了。说完,转过身去,把泪水逼进了眼眶。我把视线移到窗外,不去触碰母亲的视线,我想起了周国平的那段话: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而我已经没有了父亲,多么怕再失去母亲。

母亲看到我走神,她说,丫头,我陪不了你几年了,终究好多事情都得自己动手。说完,母亲沉默了,我也沉默了。那顿黄粉,尽管母亲是精心做的,可是我吃的是五味杂陈。

父亲走了十七年了,母亲一个人孤单习惯了,轻飘飘的时光就那样千篇一律打发着。独立要强的母亲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谁有都不如自己有,谁会都不如自己会。所以力所能及的事情,母亲都要亲力亲为。

如今年过古稀的母亲,已经很少做饭了,可是到了夏天的时候黄粉必须是她亲自插。尽管小豆面是超市买的,伴着黄粉的也不仅仅是凉拌白菜、菠菜等,母亲会炒上茄辣子、醋溜辣子等等,每个夏天母亲的厨房里总有淡淡的豆香弥漫。

当然,迄今为止,我也依旧不会插黄粉。我心里暗暗想,只要我不会插黄粉,母亲的这个手艺她不能传给我,她是断然不会离我而去的。

母亲给我的点点滴滴的爱就如那一缕豆香,已经渗透在我灵魂的罅隙里了。

美食的散文11:肯为你做美食的人

文/刘云燕

有人说:“餐桌边上人人是小孩。”在美食面前,我们褪去伪装,享受着最自然的味道。

和老公恋爱时,他还是个穿军装的帅小伙儿。因为学的是“司务长”专业,竟然会轻轻松松地为我做一大桌子菜,而且色香味俱佳。炊事班里有几口大缸,里面竟然是老公亲手腌制的小咸菜,还为它们取了一个个动听的名字,诸如“南国相思豆”“苏北小黄瓜”等等。那时心里就偷偷地乐,找个会做美食的男朋友,幸福!

慢慢的,我们成了三口之家。做饭的艰巨任务自然落在老公身上,老公也乐此不疲。他的理论就是:照顾好一家人的胃,也就照顾了一家人的健康。每天天刚亮,老公就一个鲤鱼打挺地起来,忙着在厨房里为我们煎炒烹炸。儿子喜欢吃小饼,老公就给儿子烙鸡蛋饼。我喜欢吃炒菜,老公就忙着炒丝瓜,炒青菜。每每睡眼惺忪地起来,看到沐浴在晨光里忙碌的爱人,阳光将他的轮廓勾勒着,他忙着切菜,动作娴熟,看上去真美。

午餐各自在单位和学校解决。每每到了快下班的时候,电话就会响起来。似乎总是那温馨的“老三篇”:“今天能按时下班吗?想吃什么?注意安全哟。”我就把自己想吃的东西,如报菜名儿一样,噼里啪啦地说出来。等我慢慢骑自行车赶到家,家里已经饭菜飘香了。爱人单位离家近,下班了顺便买菜回家。老公说:“一边骑车,一边东瞄西看,有什么好吃的,就顺便买回来。”老公隔三差五给我们炖鸡,蒸鱼,来个大餐。我一边抱怨着:“这怎么减肥啊?”一边吃得不亦乐乎。老公就呵呵地笑着,说:“咱吃饱了,才有劲儿减肥啊!”

爱人是一个对美食极为敏感的人。什么味道,吃一次就会做了。他经常得意洋洋地对我们说:“今天学了一道新菜,望老婆和儿子点评。”不多时,一道美味的菜肴就做好了。待得到我们的夸奖时,他就跟中了彩票一般。

老公做菜属于“豪放派”,速度极快。你还没做什么,那边饭已经大功告成了。而且,老公炒菜作料极足,他充分了解那些诸如蒜、姜片和葱的属性,所有的作料都散发着十足的香气,让人吃一口,就根本停不下来。不过,这种“豪放派”却根本不在意厨房的卫生。每每吃完饭,老公像“大爷”一样休息去了,我需要把已经“掀翻了天”般的厨房用品一一归位,每每用的时间比老公做饭的时间还长。

老公有数不清的“狐朋狗友”,下馆子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就带上我们两个“小跟班”。实在不方便,老公就会信誓旦旦地说:“不用做饭,等我打包回来。”我们俩就像两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一样,等着他回来。等到他回来,果然打包了他认为这家酒店最好吃的菜。我们一边吃,一边大叫着:“好吃。”老公就极为得意地说:“这家某某菜也不错,哪天我们一起去尝尝。”哎,我的“减肥大事业”啊,自从遇到老公,就没成功过。

结婚后的生活,没有了那么多花前月下的浪漫,却更多地增加了日常的柴米油盐,更多地加入了亲情的元素。而那个时时刻刻都为你做美食的人,更是用心在爱着你。

嫁给一个肯为你做美食的人吧,那份甜蜜无法用言语去形容,就像有人曾说:“爱,本无形。唯心笔,可绘之。”

美食的散文12:布衣美食

文/王太生

吃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所以中国人见面就问,你吃了没有?同样是吃,有些东西,被认为吃起来很麻烦。

我所在的小城盛产螃蟹,吃蟹是秋天的一件盛事。某天,跟一个北方同事闲聊,说吴越一带的人很喜欢大闸蟹,北方没有这个东西,应该物以稀为贵,可能比南方人更加喜欢吧?同事不以为然,说北方人多是直性子,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受不了那个麻烦。

吃蟹是比较麻烦的。岂止麻烦,有时简直繁琐至极。就比如,这吃螃蟹所用的“蟹八件”:腰圆锤、长柄斧、签子、长柄勺、剔凳……吃蟹的工具,有八件之多。敲、掀、钩、剔、锯、凿……乖乖,简直对蟹进行“五马分尸”,倒像是武林场上的十八般兵器。吃蟹,是件技术活。

梁实秋在一篇文章里说,他母亲小时候,在杭州家里吃螃蟹,“要慢条斯理,细吹细打,一点蟹肉都不能糟踏,食毕要把破碎的蟹壳放在戥子上称一下,看谁的一份儿分量轻,表示吃的最干净。”大户人家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还有吃汤包。吃起来也规矩多多,要“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在汤包上,先咬上一小口,慢慢吸那汤包中的蟹黄汤液,稍一不慎,那汤汁就会弄你满身。吃到最后,只剩下一层面皮。

韩国料理也很麻烦。我和几个朋友在餐馆小聚,韩式小菜、烧烤,消费不多,根本没怎么吃饱,那盘盘碟碟,垒起来,倒有一大堆。

小资美食,越是价格高,越是繁文缛节。有次在一家五星级大酒店里,听大厨师傅讲燕鲍翅,那程序确实芜杂:“将鲍鱼、老鸡、腩排、火腿、蚝油放在一锅煮。锅底舔着温柔之焰,锅内撞击、翻腾的是趵突之泉,各种调料相互交织,至真至诚,慢慢融合。水的成份蒸发了,熬成浓稠之汤,蚝油、鸡粉、冰糖、椰浆、杏仁汁……赴汤蹈火,赶一场春天的及时雨悠然而下,调啊、调,尝一口,浓香销魂”。听得瞠目结舌。

吃哪些东西不麻烦?吃平民化的东西就很简单。耕夫吃面、老汉吃蛋炒饭、孩子吃泡饭、小媳妇吃荷包蛋,简单、朴素又温馨。

耕夫吃一碗面。面,这种东西,南方、北方人都欢迎,煮起来也容易。水沸了,下锅。碗里撂猪油、胡椒粉、青蒜末。吃起来方便,不大一会儿功夫,就解决温饱问题。

老汉吃一碗炒饭。不是正版扬州蛋炒饭放入虾仁、海参丁、鸡丁、火腿丁、干贝、香菇丁、笋丁、鸭肫丁、猪肉丁的那种,而是简装家常蛋炒饭。扬州蛋炒饭太烦,家常蛋炒饭简单。饭是中午的剩饭,蛋是鸡窝里的刚下的温热蛋。老汉把一只蛋打碎在锅里,还是双黄。煎成形,弄碎。再把饭挑在锅里,一阵稀里哗啦地乱翻,添入青蒜末,就有了一屋子的蒜香和蛋香。

孩子吃一碗泡饭。在夏天的时候,孩子的碗里泡开水,就着榨菜,囫囵吞枣地将饭吃下去。吃完泡饭,孩子撂下碗,便急急忙忙地上学去了。

小媳妇吃一只荷包蛋。也许那个小媳妇怀了崽,要加强营养啊。偷偷地趁四下里无人,在水汪汪的锅里,养一只荷包蛋。

这些简简单单的拨弄,不挑剔,越方便,越解决实际问题。踏实、和顺,单纯而实惠,近距离解决问题———那是土褂布衣的美食。

美食的散文13:我的半日美食之旅

文/陆佳艳

这个暑假,我来到了张家港的一家饭店——港城大牌档,饭店古典舒适的装修风格,让人感到宾至如归;饭店各式各样的招牌特色菜,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在这里,我们就要体验半日的美食之旅。

我参加的是包馄饨比赛。服务员阿姨准备好了包馄饨所需的材料,有馄饨皮子、肉馅。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开始!”我们便开始动起手来。首先,我小心翼翼地拿了一张馄饨皮子,把它平摊在我的手掌中,窄的一边朝前,宽的一边朝后。接着我用一个勺子挖了点馅,放在皮子窄的一边。注意,馅要放均匀,并且成条状。然后像包春卷那样,把短的一边向后卷,适当留点空间。将卷成筒形的皮子两边蘸点水捏紧,以防止在下锅时馄饨变成灌水馄饨,进而影响到馄饨的美味。最后我捏住皮子的两边角,用力一翻,一只圆滚滚、胖嘟嘟的馄饨就这样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用同样的方法又包了十只长相可爱的馄饨。我包的馄饨个个膘肥体壮,活像一只只胖嘟嘟的“金元宝”,可爱极了!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忍不住在心里激动了一下:“噢,真是太棒了,幸亏常常在家和妈妈一起包。这下我赢定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的工夫,大家都把馄饨包好了。我虽然是信心满满,但还是禁不住用我的眼睛偷偷地去瞄了瞄前后左右同学都包得怎么样。

“裁判”让我们每个人把包好的馄饨仔细数数。我一个一个地认真数着我包的个数,最后,充满信心的我赢得了比赛。而实际上我们这些坐在位置上的小馋猫们哪管比赛不比赛,都早已是“口水流下三千尺”了,正在等着馄饨下锅呢。

在午餐时,我们还享受到了“港城大牌档’里的特色招牌菜,正吃得香呢。只听一声“馄饨好喽”,大家都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来盛馄饨。我们终于吃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甜。

美食的散文14:侗乡那些馋嘴的美食

文/孙勇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侗家的吊脚楼。

我和老兵李存虎围坐在火塘旁,好客的侗家阿妈把糍粑摆放到火塘的铁架子上烧烤,三五分钟的工夫,眼瞅着白玉盘般的糯米糍粑饼就膨胀起来。糍粑的皮肤被温火烧烤到微焦微黄的时候,李存虎说可以吃了。在竹框里稍凉几分钟后,李存虎很费劲地掰开一个糍粑饼,一股白烟从焦黄的糍粑里袅袅升起,鲜嫩如牛奶般的糍粑肉展现在我的眼前。糍粑入口十分筋道,肉质微脆、黏牙,味道透着山谷里雾松的香气。李存虎说,如果蘸着白糖吃,味道更鲜美。

后来,我在石壁村看到过侗家人做糯米糍粑。侗家阿妈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几个侗家汉子光着膀子,轮流抱着松树桩往石臼里捣。难怪糍粑带着松油的味道,李存虎说蘸着白糖吃味道更美,大概就是用白糖压压松油的气味吧。

糍粑是侗家用天然的糯米制作而成,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是侗家的储备食物。侗家人上山坎柴或者放牛,顾不上回家吃饭的时候,就带上几个糯米糍粑,饿了就地取柴,烧烤后充饥。侗家人很懂得浪漫,把糍粑做成五颜六色,尤其在春节的时候,只要你去侗家串门,无论谁在家,侗家人都会把五颜六色的糍粑切割成黄豆大小的米粒,放到自家酿制的糯米甜酒里煮。连队过周末或者节假日的当天只做两顿饭,肚子饿的时候,我就约上要好的战友跑到侗家串门,混上一碗色味俱全的糯米糍粑甜酒,整个人的精神就饱满、亢奋起来。

我最喜爱吃的,还是侗家米粉。

每逢临口镇赶场(郑州人称赶集),街上的小饭馆就热闹起来。赶场的摊位除几家固定做卖买的商贩,大多数小商贩的山货是从山沟里肩挑背杠到小镇的。这些小商贩把手中的山货就地摆放,少则几把小香葱,多则一两担大米或者红辣椒,把小镇的街道堵塞出一派繁荣景象。

听不到米粉饭馆小伙计的叫卖声,吃与否全凭自愿。

米粉有圆粉和扁粉两种,做法有炒粉和汤粉两种。炒粉的做法就像在郑州吃河粉一样,而汤粉,就是把粉放到沸水中少加轻煮,配一些秘制调料。我更喜欢汤粉。每次走进小饭馆儿轻轻喊一声来一碗汤粉后,我就静静地坐在饭桌旁欣赏做饭师傅的烫粉手艺。只见小师傅伸手从水桶或水盆里抓出一把时鲜圆粉塞进烫粉蒌,放在沸水中熬煮,用调羹先把侗家秘制的作料放进碗里,再浇一点高汤,等米粉出锅放到碗里后,再把酸菜萝卜丁、酸豆角丁、辣椒、胡椒粉、小香葱、香菜以及腊肉丁或肉沫撒在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米粉上,一碗喷香的汤粉就端到了我的面前。在动筷子之前,小师傅还提醒说“拌匀了盐在米粉下面”。伴随着小镇赶场的侗家人讨价还价的热闹声,一碗松软、滑溜、麻辣适度、味美可口的汤粉就下了肚。站在小镇赶场的大街上,我打上几个满足的饱嗝,伸一下懒腰,矫正一下左肩右斜的军挎包,沿着山间小径,欣赏着山里的风景,吼着《打靶归来》,向连队走去。

还记得汤粉碗里的酸萝卜丁和腊肉丁吗,那可是两种不同风味的侗家美食呢!

小镇上的大小饭馆,都配有酸萝卜条,免费佐饭几乎没有任何悬念。酸萝卜条的制作过程,跟咱们中原人做萝卜条咸菜应该相似,只是在配料上,侗家人有自己的秘方。据说,发酵萝卜条酸味的汤料,是用品质特优的侗家糯米汤浸泡,具体浸泡多长时间,在浸泡萝卜条时还有什么秘制配料我不得而知,但酸萝卜条里厚厚的一层红色如剁椒般的鲜辣椒特别显眼。成品的酸萝卜条水灵鲜亮如初,在侗乡山寨吃了九年酸萝卜条,还没有发现过期腐败或者颜色暗淡的酸萝卜条。侗家淹制出来的酸萝卜条,口感清爽如山泉叮咚,脆嫩的感觉就像咀嚼初春的竹笋,酸辣的感觉,就像疲劳过渡后按摩师恰到好处的按摩穴位,舒服至极。

说起腊肉,咱中原人也都知道,但我还是最喜欢侗家熏制的香腊。

赶在春节之前,侗乡山寨家家户户磨刀杀猪,把猪肉切割成条状放入器皿搁盐进行淹制,然后,再把条状猪肉用铁钩一条一条悬挂在火塘上熏烤,森林般的腊肉条让人看着晕眩。好木朽的山,侗家人不缺少木材,无论什么时候走进侗家的吊脚楼,总能看到侗家的火塘里在燃烧,虽然火塘上吊着一瓦罐开水,醉翁之意不在酒,火塘里的燃烧是用来熏烤腊肉的。

侗家人很忌讳把猪肉切成片状的,那是小家子气的做法。到过侗家作客的战友都知道,餐桌上的腊肉是以肉丁或者肉块示人的。没有经过任何机械化制出来的侗家腊肉,可以用原生态来叫卖。带着松香、柏油、杉脂熏烤出来的侗家腊肉,不但不唬口,而且既筋道又鲜美,那口感,那美好,如欣赏一曲侗族大歌,那绵长的味线,牵着我的知觉,在山谷里走得很遥远……

这些美食,我的战友都吃过。

还有一种美食,我敢肯定地说我吃过战友没有吃过,那就是我侗乡的一位老朋友自制的咸鱼。

我这位朋友是侗族自治县县城的一个萨克斯音乐师,叫吴永高。那天,他约我去他家里吃饭,他的表情有些神秘地端着一道小菜放到我面前。不过是两块鱼而已,何必如此。吴兄说今天你可有口福了,说这是他埋到地下淹制三年多的鱼,说这条鱼是他从山里头熬夜钓上来的清江鱼,说不是贵客他绝对不会从地下挖出来,我说跟平常的鱼没有什么两样,吴兄用筷子夹着鱼块轻轻一剥,鱼肉与鱼剌两相分离。我喜欢鱼肉但怕吃鱼的主要原因就是鱼剌,这下可以放心地品尝吴兄的鱼了。放入口中咀嚼,鱼的腥味瞬间爆燃,如吴兄趁我不注意在我背后抛出萨克斯。这块咸鱼,除了过咸、有凝固感外,竟没有特别的感受。我非常感慨地说鱼肉还有点生,吴兄道破天机说本来就是生鱼, 我愕然又复愕然!

当然,那天我有些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美食的散文15:云南过桥米线

文/杨苏儿

我爱吃,对美食总是缺乏抵抗力,从小生活在云南的经历又让我的美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说起云南美食,首当其冲便是“过桥米线”了,而我对过桥米线可以用痴迷和狂热来形容。一碗过桥米线甚至可以让我期待一学期,可以成为我暑假回云南的动力。

过桥米线的“灵魂”是一碗浓汤,服务员端上满满一碗浓汤时总不忘提醒“小心烫”,因为盛汤之前的大瓷碗一直在高温的烤箱里存放以致端到面前时碗里的汤还沸腾着,汤面上浅浅地浮着一层油,黄澄澄、亮晶晶,热气腾腾,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趁着热汤赶紧下配菜,说是“配菜”,可内容实在丰富得令人咋舌:薄如蝉翼的各色肉片,脆生生的鱿鱼卷,青翠欲滴的豌豆尖,焦黄酥软的油沫子,甚至还有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生的、熟的分装在一个个小碟子里。下这些配菜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生肉一定要先放,稍许停留后略作搅拌,接下来放入腌制肉片,也是略作停留,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剩余的配菜一一下入碗里,由于汤是滚热的,这些配料很快便会烫熟,最后把主料也就是米线加入已然五彩缤纷的热汤里,一碗考究的过桥米线大功告成,这时你就可以举起筷子大快朵颐啦!淋漓着汤汁的米线滑滑的,透着点晶亮的白,热气顺着挑起的米线蒸腾到脸颊,香味勾起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放入嘴里,好烫!来不及细嚼,那软软滑滑的米线便如小鱼似地往喉咙里钻,美味瞬间在唇舌间绽放。“好鲜!好嫩!”每个初尝过桥米线的人总会由衷地赞叹。而我总会在米线挑完之后把碗里剩余的汤汁仔细地喝完,完全不在乎妈妈嘲笑我是“大胃王”,谁让这碗汤这么美味呢?

浓汤的熬煮据说每个店家各有不同,而关于浓汤的配方更是老字号米线店的镇店之宝,猪骨、鸡骨、牛骨,林林总总,鲜味出自纯正自然原生态。

云南很好玩,云南也很“好吃”,好吃的你别忘了品尝地道的“过桥米线”哦!

美食的散文16:那些与美食有关的事儿

文/阿 土

黄闷鸡块:一个人的八级厨师

记忆中,很多事情都已事过境迁,不复当年,不过仍有些久久地占据着心田,令我思绪万千。

我无法忘记最初做的黄闷鸡块,虽然只是件极小的事情,对我影响却不同其它。我得说那是一种开始,是它让我突然明白了饭菜并非为了裹腹那么简单,有些时候,人们对待美食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那年冬天,为了做一道菜,我第一次下了厨房。之所以如此,一是为了来我家做客的乡邻、长辈,我不想让他们觉得离家四年,什么也没学会。另外就是想给女友的母亲留个好印象。此前,女友表情冷漠、口舌锋利的母亲已不止一次说过我,说连饭菜都不会做的男人,决不会是个好男人。她本就对我不满意,女友又非常孝顺,不愿拂了母亲的意思,只寄希望我能通过她的考验让她转变观念,成全我和她的爱情。

那是我第一次做菜。之前,我从未做过饭菜,小时候只是帮姥姥烧烧火、端端菜盘、收拾桌子,连菜都不会切。到部队后才有了进厨房的经历,也不过是每周例行公事地到炊事班帮帮厨而已。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择菜、切菜、摆盘、调味等基本功,并在帮厨的中把炒菜的程序熟记于胸,自己动手炒菜却是没有过的事。

我决定为大家做一道“黄闷鸡块”。鸡在家乡一直是道比较传统、比较尊贵的菜,常常用来招待客人。在家乡的酒宴上,鸡是第一道大菜,鸡做的好不好直接影响人们对接下来食物的心情。

我以部队所看到的程序进行操作,先将切好的鸡块用油炸至金黄色后盛出沥油,再放入油将姜片、葱段。因为在乡下,佐料没有那么齐全,能代替的则代替,不能代替就舍弃。没有料酒就用白酒,没有生抽就用酱油,没有香菇、笋片则以土豆应付。待葱、姜爆好锅之后,放入土豆,然后把酒和酱油等调好的汤汁加入,稍后把沥干的鸡块倒入,并加盖以小火焖煮,待汤汁近干可以出锅前,我又别出心裁地取了两个油炸的红辣椒切成块状摆在盘边,再把烧好的鸡块装入盘中。就这样一盘色泽金黄边上点缀着几点暗红的黄焖鸡块就做好了。

不知道我的“黄闷鸡块”是否成功,但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的乡邻和长者十分满意,吃得浑身冒烟,气氛也格外热烈。推杯换盏间,不仅把鸡吃得一干二净,还在饭后借着酒兴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我学过厨艺。我不知该如何对他们说,只半开玩笑地说了句,“我可是个八级厨师哩”。我完全没想到可爱的乡邻和长辈们竟然不知道厨师没有八级,而我顺口说出的一句话,也由此给自己戴了一顶“八级厨师”的帽子。

无论是“黄闷鸡块”还是“八级厨师”都没能改变女友母亲的态度,尽管她也由衷地夸赞过我的“黄闷鸡块”炒得的确与众不同。谈及我和她女儿的事情,却坚决得如同她大块嚼食鸡块一样,毫不留情。

我最终没能留住女友,在她母亲坚定不移的反对中,女友和我分了手。我得承认女友母亲的眼光,她看好的那个男人真得很有“钱”途,短短几年,那个男人就让她的女儿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现在,我偶尔会和爱人说起“黄闷鸡块”与“八级厨师”的故事,然后被她满怀爱意地取笑着。家中的饭菜依然是我在做,爱人满口生香吃饭的样子,却是我最快乐的事情,那时,我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对于女友的母亲,我早已忘了恨她,她为了让女儿生活好一点的想法并没有错,对于一个没有错的人,我有什么理由怨恨呢!那些吃过我做“黄闷鸡块”的长辈们大都不在了,惟他们的纯朴常常让我怀念。人的一生能有些值得怀念的往事,难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世界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幸福,才格外的美好!

叫花鸡:丑陋的往事

清晨的阳光斜照到书桌上的时候,房间里突然传来一股荷叶与鸡的清香气息,我忍不住伸长了鼻子。那是我熟悉的“叫花鸡”味道。同室的工友开始在餐厅里唤我,他说早上下夜班路过菜市口看到新出一家卖“叫花鸡”的摊子,就买了一只。工友浙江人与我邻省,难得在同一家公司相遇,便合租了这套房子,吃食也不分彼此。

我和工友都爱“叫花鸡”。工友喜欢它是因为来自故里,有故乡的味道。我喜欢它则是与一件丑陋的往事有关。我把那件事称为丑陋并不过分,因为它让我们伤害了一个人,而他至今仍蒙在鼓里。我为此发过誓,要自己永远不能忘了那件事,要用那件事时时提醒自己,“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更不能做”。

那件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初期,是我和表弟所为。那时候,家乡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仍然十分贫困,食物依旧以青菜萝卜为主,荤腥味只在逢年过节时可以一嗅。现在想起书中“三日不食肉味,嘴中都能淡出鸟来”的句子,不禁有些赧然。我们那时如能三月食一次肉味,也算不得可怜了,真不知道嘴里当时淡出的都是些什么。

暑期中的一个雨天,我和表弟原想到生产队的芦苇荡里偷些鸟蛋。此前,我们就经常在下雨天到芦苇荡里偷鸟蛋。只有在下雨天,看苇的老人才会躺在窝棚里,他不相信会有人冒雨偷芦苇。我们不偷芦苇,只偷鸟蛋。我们偷鸟蛋也不是为了吃,太小,如指头,吃不着。我们偷回去孵着玩,希望像鸟妈妈那样,孵出来养着。但每次偷回的鸟蛋不是被猫吃掉,就是不小心挤碎,只是我们仍乐此不疲。

我和表弟像往常一样钻进芦苇荡,没想到我们钻进的地方正躲着几只避雨的小公鸡,它们被突如其来的动静吓得四处乱飞。其中一只竟误闯入芦苇深处的拉拉藤中,不停地发出惊恐万状的叫声。雨虽然很大,我还是十分心虚,唯恐看苇老人听见,蹲在芦苇丛中东处西望不知如何是好。表弟虽小我几天,胆子却大,他扑身上前,一把就将缠在藤中又扑腾又叫唤的小公鸡摁进水里。我想像不出平时在课堂上呆如木鸡的表弟,这会儿手脚竟如此利落。过了好久,没见看芦老人有动静,表弟才将手中的小公鸡松开。谁知小公鸡已不知何时被表弟摁在水中闷死了。我害怕极了,鸟蛋也不敢偷了,就催表弟离开。表弟见鸡死了也开始紧张,见四周无人便把鸡裹在披着的塑料布下和我离开了。我们最终没有扔掉鸡,当然也不敢带回家,而是去了表弟父亲护林的棚子(表弟父亲是护林员,白天在家,晚上回来)。我们决定把鸡吃掉,因为没有锅,就学着从小人书上看来的“叫花鸡”样,从棚子里找了点盐抹上,连同顺手摘的玉米用叶子捆上,包了泥,然后用柴火堆着烧。可能是柴太湿的缘故,火一直烧不旺。断断续续烧了近一个小时后,我和表弟又累又饿又紧张,又怕他的父亲突然回来,便熄了火。

鸡的味道很美,渗着淡淡盐味和玉米清香的鸡肉,嫩嫩得,嚼在嘴里异常爽滑。只是第二天,我和表弟同时拉起了肚子,一前一后在村医院里打点滴。此后那段时间,我一直惴惴不安,听到“鸡”字就紧张。开学后,邻班一个同学失学了,听说是他把家中留给他交学费的鸡看丢了。那时候鸡的价格非常便宜,一只五六斤重的大公鸡才二三元钱,可那时一学期的学费也只有二三元钱,到学期结束时,还时不时会退回几角或几分钱来!

我知道,那时候小,不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即使做过一些错事也能得到原谅。但是,我们不能以为事小就肆意为之,因为很多对别人不利的事情,对自己也不一定有益呀。

工友买的“叫花鸡”并不理想,他边吃边自嘲地和我说,现在食物再也无法和以前相比了,环境污染和工业化生产让一切原本的东西都消失了。我只能陪他笑笑,说这就是现代的社会!

我吃过工友从老家带来的“叫花鸡”,异香扑鼻,味道极其鲜美。工友还给曾我讲过做“叫花鸡”的程序。他说,老家用来做“叫花鸡”的鸡都是自家放养的,在除去内脏后填入绍酒、姜、葱等佐料,然后用猪网油、荷叶等分层包裹、扎紧,再涂上酒坛泥,放文火中煨烤三、四个小时……

没想过做“叫花鸡”会如此麻烦,就像我没想到当年会在无意中杀了一只鸡,并闹了肚子,还因此把一个同学的学习生涯耽误了。而人从小到大的一生不正是因了这些不可想像的事情,才变得格外丰富多彩!

我想,我会永远记着那件丑陋的往事,因为是丑陋的,我才会避免再次重复做出这样的事情!

昂 刺:一溪忽略在故乡的春水

几日前,朋友聚会,没想到会有一道野生昂刺鱼烧豆腐。我原在水边长大,对鱼一直有种说不清的喜爱,只是这些年鱼大多为人工饲养,吃鱼的心情淡了许多。昂刺现在也越来越少了,这种鱼多为野生,因为它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欢栖身水底,且又长不大,小的如指长,大的也不过七八寸长,饲养价值不高。昂刺鱼烧豆腐的味道极美,鱼香肉滑,豆腐也极嫩,入口即化。由不得多吃了几口,竟唤起了我对它的思念。

昂刺书名黄颡鱼,《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四]黄颡鱼记有:“黄鱼(古名)∶颡、颊以形,以味,以声也。黄颡,无鳞鱼也。身尾俱似小,腹下黄,背上青黄,腮下有二横骨,两须,有胃。群游作声如轧轧。性最难死。气味甘,平,微毒。”由此可知,黄颡古时又叫黄颊,头宽嘴阔,形似鲇鱼,体型轻巧,十分灵活。昂刺无鳞,但有锯齿状的鲠刺分长两腮和脊背处。捕捉起来十分棘手,一不小心就会被扎伤手指或手掌。

昂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因此分布十分广泛,称谓也各不相同。在四川,人们通常都称它“黄腊丁”;上海人则叫为“昂牛”;苏州人谓其“汪钉头”;东北人喊“嘎牙子”;南昌人多唤“黄丫头”;湖南人号其“黄鸭叫”;惟南京、扬州、宁波等处多叫它为昂刺或汪刺鱼;杭州人也喜欢叫它“黄鼠狼儿”。更有些地方直呼“棺材鱼”。我知道这种叫法是因为昂刺背上的鲠刺,刺有毒,被扎者无不感到其痛无比,如不极时处理,伤口还会迅速肿胀。小时候我们常用尿来消炎,我们不止一次听长辈们说过,童子尿对昂刺刺毒最有效。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却十分管用。每每被扎就撒上几滴,伤口果真不再那么疼痛,自然也不会肿胀。由此,我对那些长辈格外向往,觉得他们太伟大,太有智慧了。如今终于明白,他们所凭的不过是长期积累的经验。但我仍然十分尊重他们,他们应用经验的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我偏爱故乡对昂刺鱼的另一叫法——“嘎吱爱”,这种叫法源自它发出的声音。在故乡,昂剌曾十分普遍,且极易钓取。最令我们好奇的是昂刺所具有的发声本领,“嘎吱、嘎吱”也有人说是“昂刺,昂刺”。叫声听上去并不优美,但是能看到可以发出声音的鱼已经足够我们震惊了。我们对昂刺总是格外关注,每次捉到都要放在缸中或瓶里养上。昂刺的生命力极强。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像所有贪玩且没有耐性的孩子一样,好奇心很快就过去了,就会因为贪恋其他而把昂刺忘得一干二净。过了不知多久,偶尔有一天突然发现,它竟然还在缸底悠然自得地游着,捞起它又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叫声,让自己兴奋得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

昂刺在故乡的鱼类中,是最好吃的一种。家常的做法是昂刺鱼烧蒜苗或烧豆腐,因为这两种食物同样出自乡间。将昂刺鱼洗净入锅油煎后,加入姜、葱、醋、酒等,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水沸后将洗净的蒜苗段或切好的豆腐倒入,再加入适量盐同煮。如此烧出的昂刺鱼,肉味鲜美,口感滑爽,昂刺鱼肉极细嫩且没有竖刺,惟一根横骨三根鲠刺,可以放开手脚大吃特吃。不像别的鱼,浑身是刺,一不小心就会鲠在喉中,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实在不是滋味。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故乡的食物》,说“昂嗤鱼其实是很好吃的。昂嗤鱼通常也是汆汤。虎头鱼是醋汤,昂嗤鱼不加醋,汤白如牛乳,是所谓‘奶汤’。昂嗤也极细嫩,腮边的两块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在知道昂嗤即昂刺而不知汪老先生籍属高邮之前,我一直坚定地把他当作老家人。

突有一日,在网上发现“一溪春水泛黄颊”这句描写昂刺的诗句,查了半天却没找出是何人所写,只知道出自元诗。其实,找不到原诗的出处并不要紧,让我感到惭愧的是,一直自称在水边长大,还无数次捕过昂刺,吃过昂刺,竟然把昂刺属于春天都忽略了。唉,真是对不起那溪在故乡泛了多年的春水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