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散文

请欣赏九月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九月的散文1:九月九日忆兄弟

文/隆如

三国时代的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名重阳。

于是,秋月微盈的重阳之夜,月光洒在山坳的竹林间,洒在山巅的松涛上,一切是那样的柔和而又恬静,秋蛩声声,更添了一层薄凉的况味。

夜深,窗外一株桂花树,满枝桠拢不住的芬芳。又是一年重阳,我在兄弟情深里陶醉着,感慨着。虽说只是一封书信,但并不妨碍我去遐想,那样一个好友相聚的夜晚,我看到了朋友间真挚的情义,以及兄弟们难得的际会。

王维曾在九月九日写下了思亲的千古绝唱,于是重阳被赋予了纯真的内涵,年年岁岁,兄弟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这个日子里凝集、升华。今又重阳,清秋光景,想起了许多的好兄弟,好朋友。往事历历,虽说天各一方,但是我坚信曾经的情义不老,那些岁月,那些日子,在岁月深处久久贮藏。

堂哥家的儿子,只比我小一岁,我们一起上学,一起长大,虽是叔侄,却像兄弟。我们一起看小人书,一起背诵课文、默写词语,有时他赖在我家吃饭,有时我赖在他家睡觉,可以说形影不离,片刻不分。后来他去南京上大学,我在苏州灵岩山,虽然人生轨迹不在一条线上了,但偶尔还有书信来往。现在他留在南京工作,年初在南京买了房子,也许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多,就是见面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许不再相同,但是儿时的友谊,和一个人的故乡一样,是终生不忘的。

张姓同学,活泼开朗的一个人,从小也是健康挺拔,不想得了白血病,年前竟抛下父母妻儿,撒手而去。在他生病期间,我去探望,好好的一个人瘦得皮包骨头。化疗使他痛不欲生,可是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同学,他还是笑了,那微微的笑容,像一朵萎谢前夕的花,苍白而又无力,却有种释然,有种解脱,让我永世不忘。我想,人在生死面前,最终是镇定的,因为他相信他来过,他拥有过,相信他是富有的。

这个重阳,他一定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注视着我们,注视着他的父母双亲,注视着他年幼的儿子,也一遍又一遍重温着我们昔日的友情。我想起了他,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延续,至少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幸福的,都应该无憾。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的这些兄弟呀,今生今世茫茫人海中你我相逢,那些曾经的点滴,在我的心里生了根,就像一蓬繁茂的常春藤,时时给我以绿色,给我以弥足珍贵的爱的希望。

九月的散文2:开窗的季节

文/萤屏

今天是九月的第一天。

炽热的高温渐渐褪去,凉凉的秋意已悄悄走来。一个热得少有的夏天,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是呆在空调房里,久违了——蓝蓝的天,清清的风,还有一丝夹杂着青草绿叶的气味。

站在窗口,一阵风吹了进来,真好,这样的好空气应该多呼吸些。近来空气的能见度特别好,南京周边的山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远远望去,青色的山与蓝天白云相接,说不出的舒爽惬意。

一回头看到桌上躺着受冷落多日的风铃,不由地一阵心动。

不记得是哪位年轻同事送的结婚喜糖,外包装是一个瓷制的风铃。糖早些时候就吃完了,只剩下了它。没有扔掉的原因是风铃的造型蛮讨喜的:一位穿了唐装的新郎官,笑眯了双眼,双手作揖给人施礼。每次整理桌面时看着笑容可掬的他,下意识想等着把他的新娘“娶”来,等到凑成一对后再另做安排也不迟。可日复一日,新郎官就是等不来新娘,好事多磨呀。

也对,何不让它推销一下自己,早早觅到意中人呢?

于是推开窗子,把风铃挂在窗把上,并在小撞锤的下端系上了一个硬纸片,风吹纸片便拉动小撞锤敲响了新郎官风铃。哈,新郎官转呵转,清悠的铃声不仅我自己在办公室能听见,连隔了很远的其它办公室里的人也能听到,好神奇的风铃。

这样的小挂件放在我办公室的窗把上,可能与环境和人有些不搭,但这清脆的铃声却能让人放松心情,还有一份期许和等待。

铃声随着微风飘呵飘,若隐若现。哦,我对自己说:千万不要因为这风铃声而分心影响了工作……

九月的散文3:九月的心情

文/老羊皮

九月,温度从酷热慢慢的进入微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憧憬和盼望的季节,也是令我们回味和享受的季节。

我喜欢初秋的温度,喜欢看中秋的月亮。

喜欢九月的月亮,喜欢和爱的人一起走在那片明亮的月光里。那银色的月光清冽、皎洁、明亮,洒满了整个山岚,撒满了整个大地,也洒在我们身上。我喜欢月光的朦胧,就是这种朦胧的美,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我喜欢懒懒的躺在沙发上,或看新闻,或看球赛,或看硬盘播放器播放的大片,或看高清的大自然风景,欣赏那一草一木,感叹人生的无常。

我喜欢在这样的微凉中,沏一杯茶,让茶的清香弥漫整个房间,和亲人在QQ聊聊天,了解一下亲人的近况,听一听家乡的新鲜事,看一看家乡的新变化。

我喜欢,初秋的夜晚,躺在床上盖一床薄薄的夏被,柔和的灯光,看一本无关紧要的书,心随着书本,在大好的山河里,在历史的时空中飞翔。

喜欢九月的风,那是经历了炎热后的微凉,那是经历过繁华后的淡定。微风拂面,清爽宜人,仿佛登高到极点时眼前的一片风景,宛如海上的小船见到了盼望已久的港湾。那份成熟,那份自信,那份喜悦,都轻轻地写在脸上。

喜欢秋天的夕阳,那阳光照在脸上,有一种辉煌的感觉;那阳光映身上,给人一种华丽的色彩;那阳光染红了大地,染红了远山,把我们从现实中的一串串脚印领到了远去的绵长的悠悠岁月。

我喜欢秋天的树叶,飘落的树叶不全给人凋零的感觉,还有梦中的浪漫在摇曳。那满地黄金,给予我们的远不止一道风景,还有成熟的色彩。总有一些人悲秋,可在我看来,没有秋天的落叶,哪有春天的山花烂漫?

我喜欢看九月的云,秋高气爽,从容淡定。蓝蓝的天上,那白云变换着各种姿态,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卷舒自如,好不令人羡慕。我特别喜欢《幽窗小记》里面的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我身边有些人,在我看来也算成功人士,还有功成名就的退休人士,却并不满足,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陷于世俗的泥坑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追求。如此心情怎么能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又何来的幸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我喜欢九月,碧水青青,金色的阳光。

喜欢九月,微凉,淡定,从容。

喜欢九月,一年中恰好的温暖。

九月的散文4:重阳节赏重阳联

文/琳瑶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住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吟咏重阳节的妙联,时值重阳,品赏“重阳”联,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说明朝有姓张、姓王的两个才子,他俩常作对互娱,一年重阳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张的才子触景生情,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那姓王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均为描绘自然景象,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浑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明代大画家文征明有一年重阳节,路上遇见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不假思索而出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清代对联大师纪晓岚曾为清高宗八十大寿撰一寿联,联云:“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上联中的“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介寿”,助寿;下联中的“九重”,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又名“重阳节”,即清高宗寿日正逢重九节;“称觞”,举杯祝酒。联中巧妙地将“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奇巧绝妙,妙趣横生。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端午节前应童子试,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都顺利通过。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此联初看起来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里的“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里的“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意义——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此联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从前,随州一祝氏财主请一个先生为其儿子祝小叶当塾师,并承诺每年七夕为先生加几个荤菜。祝财主平时十分吝啬,一连多年,祝财主都没有兑现承诺。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祝小叶不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祝财主又失信,先生再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祝财主见了,又代其子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节,客舍依然冷清,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祝财主在旁听了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祝财主自知理亏,于是悻悻离去。

九月的散文5:九月的记忆

文/李绍洪

金色的九月,丹桂飘香,田野金黄,在这丰收的季节。伴随教师节的来临,又勾起了我对恩师的记忆。学生时代,教过我的老师很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都已淡出了我的记忆,可是教我小学的李方应老师,他那高尚的师德,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梦想的追求,刻苦好学,不耻下问,严谨治学,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循循善诱的作风,使我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受益难忘。

记得是在1964年9月,他初中刚毕业,因特殊年代,未能继续上学。那时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都要到路途遥远的邻村去,他就主动请求村里办学校,得到了允许后,便在自家的的堂屋,用自家的木板搭起桌凳,办起了第一个耕读班,这也是村里的首所学校,他也成了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因我和他是邻居,也成了他的学生。从此,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献身山区教育,追逐教育梦想,成了他终身奋斗的事业!

初中毕业的他,自觉知识太贫乏。在工作中,他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负家长的重托,只有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掌握好的教学方法。为了这个目标,他借来相关的业务书籍,开始自学,挑灯夜战,不懂就问,不懂就钻,实在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放学以后,跑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完小向行家请教,向能手学习,常常是空着肚子打着火把赶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刻苦自学专研,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所教班级成绩逐步上升,深受家长和学校领导好评。

1969年9月,兴隆村修建了第一所木房学校。他就把耕读班从家里搬到了新建的学校,桌凳依然是用自家的木板搭建。因当时刚建好未装,在教室内上课,到了冬天,天气寒冷,学生缺席大。为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他白天上课,放学后就把本生产队的旧晒席搬来装修教室,自家的用完了,就到其它生产队去找。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学生有了一间能够避风的教室。教室装好了,缺课的学生又返校学习了,到了数九寒冬,天寒地冻,每当看到一个个穿得破烂的学生冻得发抖时,他就把家中的干柴搬来,下课给学生烧火烤。

我小时候家里太穷,弟兄姊妹多,穿得太单薄,冬天还打赤脚,脚上冻起了冻疮、裂口,他就把自家兄弟的旧衣旧鞋袜拿给我穿,还叫他的妻子给我缝过几双新布鞋,真是师恩难忘呀!夏天炎热时,他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打了一个简易的泥巴灶,把自家的锅搬来给学生烧开水喝,学校附近没医院,他利用自己一个月仅几元微薄的工资,到乡卫生院给学生备一些治头痛肚子痛的药品。

学校新建无操场,学生没有活动场地,他就带领着他的弟侄们在皎洁的月光下挖操场,每天都要挖到深夜才回家休息。经过一个月的苦战,一个两百多平方米的操场就挖好,从此,学生下课就有了活动场所。

兴隆学校地处河边,河上无桥,每当春夏涨水季节,学生上学不得过河,他就把学生一个个背过河去,三十多年里,未出现过大小安全事故。却因长期被冰凉冷水浸泡,他双脚落下了风湿的病疾。

兴隆村偏僻边远,交通闭塞,文化经济落后,有部分学生家庭缴不起书学费,为了不让学生辍学,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学生捐赠书学费达两千多元。

他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放弃家里的一切,曾多次遭到家人的埋怨,他只是一笑了之。他常说:“我想,谁心中有梦想,谁就有无穷的力量,教育好农家后代,改变山区教育落后现状,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就是我执着的追求目标,做一个人民教师,就是我一生的梦想。为了这,他曾多少次披星戴月走访学生家庭,到学困生家中补课,送去春天般的温暖和慈母般的爱。”

他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必有丰硕果实,每年的金色九月,定是收获的季节。他历年来所教的学科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所任毕业班升入重点中学人数位全乡之冠。1994年所教毕业班成绩获当时黔江县第一名,曾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学校表彰奖励。

每年的九月,退休的他都要到工作过的学校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关心学校的发展变化,给学校提合理化的建议。他常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当教师,再回到兴隆村小任教。

九月的散文6:那年雪来早

文/邢台史雪坤

那年,一进九月,便下了一场稀世罕见的大雪。正赶上母亲瘫痪在床,天突一下变得这么冷,娘就有点儿受不了了,就赶紧把煤火炉点着了。那个年代,没空调没电暖,也没电褥子,唯一取暖的工具就是煤火炉,那时的煤火炉都是用砖和泥垒成的。火旺了,屋里煤味儿太浓,把人呛得不行,火蔫儿了,屋里有点儿冷。母亲鞧在被窝里,身子哆哆嗦嗦,见母亲冻成那样真是不忍心,那可咋办?哥蹙着眉头,搓着手,在屋内踱来踱去,束手无策。见哥那样,我就有点儿来气:“哥、不走来走去,坐下想办法不行啊?怕脑子冻住了呀?。”哥瞪了我一眼:“你倒好,不想办法,还光知道说风凉话。”我看哥冲我眼珠红红的模样,赶紧避开了。

这时候,当村的二姐进门来了。说天一下变这么冷,母亲肯定受不了的,我的邻居病情像母亲一样,人家垒了一个取暖的土炕,用柴和一烧整个炕就热了起来,被窝暖和了,屋里也有了温度。我一听这是个好办法,到屋里我和姐跟哥这么一说,哥不但没停下行踱的步伐,反而踱得更欢,还扯开了嗓门:“都傻了不是?这么大的雪封着地,到哪儿去弄垒炕的材料,譬如:土、砖、什么的。”倒也是不假,这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人行走倒能,可车就没办法了,其实,土好弄,到处都是,可砖就不一样了,家里没有,只有到砖窑厂去拉。那时候,我们附近只有一个砖窑厂,离我们村至少有15华里,就是能去拉,未必就能拉回来,一般砖窑厂到这个季节都不会有砖了,只有春季和夏季有,而春季最多,这个季节雨水少,空气干燥,砖坯又容易晾晒。就是春季砖多也多不到哪儿去,在当时那个年代,人生活毕竟不太殷实,一般人们修房盖屋只是房屋的基础用几层砖,到上边儿都是用泥垛起来的土墙。其实,别看是土墙,看着不雅观,倒住起来冬暖夏凉。哥又说了,别看到处是土,土也不好弄,大雪封地,土跟石头般地僵硬,恐怕弄不动。二姐说了一个办法,咱就在院中取土,烧一大锅开水,往冻僵的土上浇,等浇开了,不就能用了。这倒是个好办法,那就差砖了。我踏着厚厚的积雪到村外通往砖窑厂去的路看了看,确实没办法,一尺多厚的积雪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路面,一动不动。心说,你倒是融化啊!可哪能呢?零下十几度,它们根本无法融身。回到家里,二姐见都没办法,就说:“我回去下,问问人家邻居的砖在哪儿搞来的。”

半晌的功夫,二姐回来了。说:“人家大雪前把喂养的猪卖掉了,把院中闲置的猪圈拆掉了,垒炕用的砖就有了。”我一听高兴了,忙说:“那咱垒炕的砖也不用愁了,干脆把我居住那院的猪圈拆掉不就成了?”哥说:“能行吗?你那猪圈里还养着猪呢!”“无所谓的,”我说,“满共就三头猪,用绳索拴住不也一样。咱火烧眉毛顾眼前呗!”二姐说:“那妥吗?咱农户家,平时没啥收入,这一家人一年到头就指望着卖猪过年呢!万一让猪挣脱掉绳索跑丢了,这年可咋过?”二姐说的不是没道理,当时我居住的那所宅院没有院墙,空旷的院中只有一个猪圈。要是把猪圈拆了,用绳索把猪捆上喂养,万一不留神,猪还真能逃脱掉。那可咋办呢?一下便没了办法。

哥说:“咱先拆了东墙补西墙吧!把院里的影壁墙拆掉,不就有砖了?”“那可万万舍不得,”二姐瞪着眼说,“再有一个月你就要结婚了,好好的影壁墙说拆就拆,说什么也不能同意。”

第二天一大早,当我来到母亲和哥居住的这个宅院时,发现完好的影壁墙已被哥拆掉了。既然拆了,说什么也枉然。砖有了,就差土了,我们烧了一锅开水,按照二姐说的,在院中清理出一片儿裸土的地面来,开始往上面浇开水,一次次地浇。一开始,有开水跟冻土撞击发出的嗤嗤啦啦的响声,再后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只有腾腾升起的热气,再后来冻土就完全被开水征服了。要垒土炕了,我试探着问:“哥、你垒过土炕吗?要是垒不好了,炕不但不热,柴草燃烧的烟雾还不能顺着烟道排到屋外去。”“一个破土炕,有啥垒。”哥胸有成竹地说。我和泥,哥都垒。这个一米半宽两米见长完全用泥和砖垒起来的土炕,不到一天的时间竟垒好了。哥不会瓦工,还别说,垒的还够平直,就是有一样,等垒完用柴草试烧的时候,问题出来了——燃烧柴草的烟雾根本不能顺着烟道排到屋外去,全部缠绕在屋里,并且柴草燃烧的火苗也不够旺。旁边床上躺着的母亲呛得够呛,我赶紧说:“哥、赶紧把火弄灭吧,你瞅把母亲呛得。”其实,也把我和哥呛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哥说:“没办法了,我去找个师傅来。”没一会儿,哥把村里一个论辈分叫表叔的领来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表叔是我们村垒土炕的专家,可是,别看表叔那么能,长得也不赖,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到头来却没讨上一个媳妇。听老人们说,表叔没掏上媳妇,要怪就怪表叔的娘。表叔的娘一辈子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根着她去山西逃荒的时候,三个窝窝头,把大儿子换给了人家,卧病在家的表叔爹知道后,一下气死了。表叔娘见没了依靠,就领着几岁的表叔在外面到处流荡,流荡几年后,她领着表叔回来了。听说,她在外面跟一个女人争男人,干不过人家,还叫那个女人把她的左手小拇指咬掉了半截。回来后,家中一贫如此,房屋也倒塌了,就住在村里的破家庙里,吃的也靠邻居们接济,她实在吃不了这份苦,一狠心,背着表叔,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偷偷跑掉了,这一跑就再也没有音讯了。剩下表叔一个人,东家吃一顿西家吃一顿。后来,表叔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跟村里一个比他大二十几岁的寡妇姘居了,姘居多年,他们无儿无女,有说是表叔的事,还有人说那寡妇是两性人(又男又女的意思)。没过几年,那寡妇染上风寒便死去了。又一年,我们这里发了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水,大水过后,这里的房屋全部倒塌掉了,表叔一气之下,就走了,这一走就几十年,可谁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

那年,表叔回来了,他是提着一个大包进村的。有人说,表叔在外面挣了钱回来的。没多久,表叔就把那片儿闲置多年空宅儿,盖起了房子,还在房里垒了一个土炕,表叔说:“自己岁数大了,有了土炕这个玩意儿,过冬就不用挨冻了。”说的不假,一到有冬来临时,那些怕冷的乡邻便会跑到表叔的家里,坐在炕边儿享受着温暖。表叔看着他们惬意的神色,便有些显摆:“我这垒土炕的手艺可是从外面学来的,可以这么说,目前为止,咱们村连一家有土炕的都没有,往大里说,别人也不会垒。”表叔说的没错,确实没有,可后来有几家仿着表叔家的土炕去仿造,可都没有热的效果,无奈,只好好酒好菜地把表叔请到家里招待一番,然后听从表叔的指挥。说实在话,我家用表叔,根本不用好酒好菜,只要一句话,表叔就到,这是表叔以前的承诺。有回,表叔闹高血压摔倒了,是哥把他送进了医院,还守着他把病治好。回来后,表叔拉着哥的手落着泪说:“孩子、你表叔老了,也没什么能给你帮得上忙的,啥时候家里垒土炕时,只要一句话,我准到。”

哥把表叔领来了。表叔看了看土炕,问题出来了,笑着说:“是炕里各个过洞(注:过洞是土炕上表层过烟火的通道)的问题,经表叔稍微的改动后,哥又把柴草点着了,这回烟一下不见了,火还着的很旺。等把潮湿的土炕烧干燥后,便把母亲抬到了上面。

母亲笑着说:“有了这个暖暖和和的土炕,你就是雪来的再早再大,我也不用怕了。”母亲真的不用怕了,这个土炕确实很暖和,就像春来了一般。

九月的散文7:晚秋打兴安走过

文/张常胜

九月十七日,由乌兰浩特到扎兰屯。汽车在111国道上飞驰着,映入眼帘的是公路两侧连绵起伏的山峦与丘陵。此刻已是晚秋,公路两旁的树木涂满了红、黄的色彩。最可爱的是路旁的白杨,叶虽不时的飘落,但残存的叶子依然露出绯红的羞色,拍打着欢乐的节拍,叫人兴奋。远处山峦上茂密的蒙古栎,肥大的叶片已成枯焦色,黑乎乎的与山体融为一色。

山间的白桦林才是晚秋最壮丽的风景,那修长的白色倩影,那一抹娇艳的黄红叶片,叫人看着就有一份感动。这条省际大通道,已有三年没走了。这次回母校,能有缘乘车而行,顺便看一下兴安的晚秋,倒也不失一次有趣的旅行。

平日里生活在水泥森林,压抑的很,而今飞驰在山间的公路,有了辽阔的感觉,心中自然也泛起轻快。行进在兴安岭的草原,对脚下这片土地也关注起来。为何巍巍的兴安,能蕴育出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这些彪悍的游牧民族。看看这茫茫的草原就足以明白,没有广阔的大地,就没有广阔的胸怀;有了这广阔的胸怀,自然会飞出矫健的雄鹰。血性强悍的游牧民族,纵马挥刀飞驰在广阔的亚欧大陆,开辟出巨大的疆域版图,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永远的传奇。面对这片英雄的土地,不由得让人给予无比的崇敬。

一路飞驰,山凹里出现了许多常青的云杉、樟松林,这些绿色的精灵是那么的青翠,一片片排山倒海而去,气势宏大。对呵,这才时真正的兴安岭。

湛蓝的天空下,飘荡着几块乳白的云,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非常好。

打开车窗眺望,一股硬朗的风扑面而来,挟裹着清草、树木的气味,让人神情为之一振。过一段就出现的水泡,象一只只蓝茵茵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曾经的过往。原野间一泓泓弯曲的水流,在夕阳下流淌着反光和波浪。空中偶尔掠过几支鸟的翅膀,与山峦、云朵、树木的影子移动着,释放出一种永恒的美与安宁。

白杨树依然伴着汽车一路奔跑,在这寒冷的原野,她即将褪下昔日的华衣;但她却无怨无悔地挺立着,静待风雪的洗礼。精明的喜鹊,早已把一堆堆柴火架到枝梢,寒风、雪花算不了什么,那是个孕育希望的好地方。

时光的流动之快让人无法想象,昨天的黑漆浓发,如今闪烁着几缕银丝。一路回味着青春,回味着当下。不知不觉,黄昏已至,车已达扎兰屯。我的残秋梦,也破碎了;做梦容易,圆梦太难。也许从开始就末找对方向,也从末倾心尝试,才有了这无名的喟叹。

期盼在今夜做个甜梦吧!

九月的散文8:九月菊香醉清秋

文/曹桂田

转眼间已经到了秋天深处,气温逐渐变凉,大自然中有的花儿都凋谢了,惟有秋菊傲霜挺立,依然粉的似霞,黄的似金,白的似雪,红的似火,大的像团团彩球,小的像盏盏精巧的灯笼。尤其那展开的花瓣又像一个个丰收的笑脸,以她独特的美丽和鲜艳,香飘四溢,调节着一个地域的小气候。

我家的阳台上也培育了十多盆品种不一的秋菊。午饭后,我坐在阳台处,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喝茶赏菊,恍惚间历代文人诗客赏菊赞菊的大量诗篇涌入我的脑海。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陈叔达的“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李山甫的“烟含细叶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黄”、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刘禹锡的“素萼迎寒秀,金英带露香”、张贲的“自知终古清香在,更出梅妆弄晚霞”,以及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等等,这些咏菊诗多以叠字、比喻或是拟人的手法描绘菊花的丰姿秀色之美或是形容清香逸韵的,真是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秋菊不仅在文人的笔下被赞誉为花中之王,而且在名人帝王的笔下也生出种种高洁品性。这是因为菊花绽放于岁寒霜降之季,既不争春花之艳色,又不夺夏绿之风采。它自香自珍,在晚秋的风霜中能散发着清幽的芬芳。所以菊花的这种高洁品性历来也是人们歌咏的题材,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不第后赋菊》和《题菊花》两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如桃花一处开。”这两首诗以菊喻志,抒写了诗人不屈服于封建恶势力的压迫,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凌云壮志。无独有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尚未登基称帝之时,也曾写过一首风格类似的《菊花诗》,其诗味上比黄巢的淡,而杀气更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诗句里的字里行间已显现作者早有的远大志向和帝王之气。

秋菊花还有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她既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有多种保健作用,还能经厨师加工制作成多种高档菜肴。自古以来,在苏北民间就留下许多咏菊民谣,而且世代有序相传,已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菊花一身宝,入药价值高;清肝又明目,解气消热躁”。所以,许多人一直爱饮菊花茶,就是这个道理。还有“干菊花,做枕头,一觉睡到日出头”。“做香包,挂胸前,心情好,又养颜”。说明用菊花能加工成多种保健品。“豆腐拌上菊花芽,味道鲜美胜椿芽”。说明菊花菜肴早受人们青睐。

九月的散文9:栗子飘香

文/大荒小路

九月六日那天出门,走到路口附近,就闻得一股糖炒栗子的香气扑鼻而来。心中不禁诧异,今年的栗子这么早就上市啦,走到炒货摊跟前,果然如是。这时鲜的糖炒栗子,当然价格也是时髦的,每斤十二元八角,比上一个炒季的收尾价,又足足涨了两元呢。

栗子在我国,似乎是一种广谱植物,足迹遍布南北东西。天津的良乡栗子,老早就闻名于上海滩;根据地理和气候条件,我估计与内蒙古高原过渡衔接的燕山山脉和辽东半岛,都会有栗子树。东南西面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都很多。

记得那年深秋到张家界出席学术研讨会,那个糖炒栗子的价格,最多只有杭州的一半;有趣的是,其不以沙子炒的,而是以小指甲盖大小的沙砾石做传热的中介。

北大荒好像是没有栗子的,但在哈尔滨的大商场里,倒是见到过大名鼎鼎的天津良乡的糖炒栗子,盒装的,很漂亮,当然价格也是蛮扎眼的,时间是上世纪的九一年的冬季。

也正因为北大荒没有栗子,故而七二年春节的探亲假前,家里便早早地做好了风干栗子,等我回来品尝;半软而有韧性的栗子肉,很甜,也耐咬嚼而有味,只是霉坏的至少有一半以上。

栗子烧鸡,是杭州的一道名菜,最好是选用未啼叫的童子鸡,切块红烧;开锅后加料酒,嫩姜少许,七成熟时再加上剥好的新鲜栗子,烧开后兜底翻身三回,熟后出锅装盘。鸡块的鲜美中吸附有栗子的香甜,栗子的香糯中融合了鸡的美味,佐酒和下饭皆宜。此菜还大有讲究,国庆和中秋待客是时令佳肴,元旦和春节上桌,因栗子保存不易而更受人青睐和赞许。

每年的十月中旬,便是杭州栗子成熟的旺季,此际的栗子,才真正长得老了,也就是北方说的熟透了。这种栗子,表皮是深褐色的,而且发亮,那才是最易家庭保存的。挑选栗子时,一定要有耐心,特别要留神,其底座上有否虫斑。

栗子的储存,以埋在沙子里最好,其次就是放在网兜里挂在背阴通风处。我发明了煮熟晒干之法,极佳,损耗几乎为零,只是剥壳做菜时,入锅后会碎裂,卖相不佳,只能自家享用的。经常在此时,我家便要买十几斤栗子,煮熟晒干和沙子储存各半,以期秋冬季节的食用。

在杭州,栗子开始下来的时候,也是桂花飘香之际,很多的公园茶室,便会推出栗子桂花藕粉的茶点,很受市民的欢迎。晶莹剔透的藕粉中,有一调羹的栗子,都切成如同玉米粒大小,加上桂花的甜香,真是绝好的享受。从初中起,一帮同窗好友,此时就会相邀出游,品尝这时令佳点。

近日留神一看,杭州的不少炒货店,都先后端出了糖炒栗子的时令佳品,以前那可是要国庆节才有的啊;于是,在满城的桂花芬芳中,便有了那糖炒栗子所特有的香甜气息了,真是令人感怀和陶醉。

九月的散文10:九月花开落红颜

夕阳,晚昏,斜阳,看九月的花儿倾了谁的容颜。

九月的晚风,犹任她轻浮额前的刘海。那些,浅白的文字,淡淡的微笑。在心里装订成句,刻录在笔尖成了一串串可以安稳现实的回忆。

阁楼的轩窗外,有一束花,安静的停放在那里。记得最初安顿她的时候,还是两片叶子简单的铺张,互相不层叠,两边对称式,不纷乱的围绕中间的花径。叶子虽然不生精巧,但紧致而又有踪迹的脉络清晰可见。清晨的雨露,时常顺着叶子的脉络散落开来。心中生疼,叶子能否承受其重。后来,阳光初绽,也就无需在有些许的担忧。有些雨露只是短暂的停留,然后简单的风化。

曾经答应自己,一定要将那朵花照顾的精致一些。不求她开的倾城倾国,但也要绝色双倾人。后来,在日本渐渐忙碌的日子,渐渐的放下了自己昔日于花而言的承诺。有日休息,无意间的迎窗而望,跌见了她。两片叶子近乎是无力的垂落着,似是许久未曾采集到雨露阳光的滋润。周身的土壤,缝隙丛生。生命 的光源绿色,一旦缺失了水的润华,也就变的毫无生色可言。

我把那盆花,安放在了向阳的一角,然后给她浇上了水。认真的做完了这一切,突然心中犹生感慨。走过青葱的岁月,走过无处安放的流年。一味的追求,一味的徒然着安放。最后狰狞的岁月越发显得匆流而逝,方才如梦初醒。那些盈握在手里的真与念,越是在意,就越发的减少。

轻吟一地落花, 婉转了芳菲的流年。似曾相识的温柔,简单的刻画,骄横生错的沦陷在掌心,没有踪迹可寻,只有纹路可见。伸开五指凝望远方耀眼的光芒,细碎的阳光透过五指的层叠不一,安静斑斓的印刻在脸上。轻抚着苍白细瘦的脸,曾经似曾相识,原来只是一抹阳光的温暖。轻轻的抚摸,细细的品味。偶尔,也会想起幼时,偎依在母亲的怀抱里,用母亲长满老茧的手,轻轻的安抚着自己睡觉。岁月,不停的更替交换,唯有不变的母爱,是 经年不散的温暖。

不辜负身边的每一处风景,只是因为她们是你流年里相逢每一处的简单过客。不在错过每一处花开,只是愿意执念的相信,花开有因,结果随缘,每一处的繁盛,都是一个轮回的努力。锦瑟流年,瑟瑟往事,无端而生。美好的时光里,许你尘埃落定,不解不慢的流年,许你优雅的慢行。不辜负光阴,却惜得时间,用自己心中的真与念,刻画一段段妙曼生色的文字。

将泛黄是书笺撕下,折成仙人鹤的模样,用力掷向远方。消失在黄昏的夜色朦胧处。曾经的情感,关于梦想的困惑,随着身上稚幼的气息逐渐的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抉择、洒脱,不拘泥。悠然,闲庭,不留恋。

九月的散文11:九月,云淡风轻

文/草本植物

秋意袭来,凉凉的,薄薄的。

是风从脸旁拂过,卷起树上一片将落未落的叶子,颤颤悠悠在空中蹁跹。

空中,云淡风轻。我走在大街上,车流如水般漫过,又如水般被红灯拦住。横穿过去,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行走,空空荡荡,清清凉凉。

九月,天凉了。我拢了拢头发,收拾起心情,酷暑中被台风袭过又被烈日炙烤过的心情似乎也有点残破,一个人安静地走自己的路。空中,还是云淡风轻。

就一个人,忽然感觉有种幽谷泉水般的清朗恬淡。不能爱的不爱,恨不起的不恨,佛说:不悲不喜不嗔不痴不怨不怒不爱不恨不羡不妒……摈弃一切杂念干扰,心就空灵澄澈了。

学着成熟时也学会了隐忍。满怀心事的时候不敢写太长的句子,怕一不小心就泄露了自己太过脆弱的情感;或者只用含蓄隐晦的只言片语淡淡地透露几许情绪。一切到可以放下的时候,终于可以坦然地端视了,也终于可以下笔空明了。

不再只关注自己的悲喜与哀怒,也不再只怀抱自己的茫然与空寂。淡淡地看着身边的那些人与事在金黄而又不晃眼的阳光中飘浮,静静地做着手头一些不大不小的琐碎工作在漫长而又短暂的日子里度过。只要慢慢地运动,哪怕是细沙也会堆塑成一个完美的雕像,或者是流水也会冲刷起一道坚韧的痕迹。

蓝天中的流云被微风慢慢吹成了丝丝缕缕的烟岚,飘拂流漾。枝头上的花叶都染上了淡淡微微的忧伤,萧索清冷。生活总有变化万端的形状。我只希望自己有流水一样的品性,恬淡,柔软,轻灵,坚韧。

像柔软绵长的水一样去迎接岩石的撞击和沟壑的跌宕,像深厚凝重的水一样去映射天空的宽广与清朗。我希望经过秋天的沉淀,我还能凝聚成泉水一般清澈安然的眼神,湖泊一样宁静深沉的心灵。

九月的天空,云淡风轻。农人们将有沉甸甸的秋收。我没有耕种,当然得不到果实。但我还是可以分享风中淡淡的芬芳,以及空中蓝蓝的秋色。大自然在每一个季节都会慷慨、包容地给予任何人馈赠与启迪。

空中,云淡风轻。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或许只是别人看不到而已,其实痕迹是留存在心底的,很久很久。

空中,依然云淡风轻。秋意隐隐。

九月的散文12:等你,无约而至

文/胡宛如

【忆】

九月,带着丝丝凉爽,卷着绵延秋雨,轻轻地漫过了心海,没有明媚阳光的天空,布满了阴霾,写满了寂静。而我,独倚窗前,于记忆里滤洗你的容颜,枕着一汪缱绻的思念,任由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颗一颗晶莹剔透、夺眶而落,心却浑然不觉酸涩与疼痛。

我曾说过,要在秋雨时分,等你,无约而至。念此,轻移莲步,锁好房门,驰奔下楼。不喜欢撑伞,独自一人带着一份纠结不清的情愫,行走在雨巷里,细细纷扬的雨打在脸上,有一种冰冷、落寞、忧郁的感觉,缠绕着纤柔敏感的心。心,总是这么脆弱而易伤,总也学不会冷漠与淡然。

伸手抚开一脸的雨水,我恍然忆起,那许多日子以前,你的温情脉脉,我的柔情万种。当我们灵与肉抵达巅峰的那一刻,你向我索取无限,我便也给予多多。抵死缠绵的那一夜又一夜,在往后别离的岁月里,成了你我温婉记忆中最为完美的篇章。

你不说,我也知道,我们贪恋彼此给予的温暖,在对方温存的目光里,我们已陷得太深太深。想过,不再去追寻你的脚步,任由风将关于你的一切带走;想过,沿着我来时的方向,回到最初的从前;想过,就那么宁静的呆着,不喜不悲,你的到来或离去;想过,忘记了过去,整装待发,轻装上路。

只是哦,我们都无法轻易抹去记忆里那一丝一缕的温馨,那些深入骨髓的眷恋,那些寂静相守的快乐,那些明媚如阳的温暖,已经在我们的生命里,划过了长长深深的一道痕迹,哪怕岁月流转,却仍然记忆犹新。鲜明的印记,铭刻了初时的感动,而今,仍让你我眷恋不已,念念不忘。

【念】

念起,因为一场雨、一阵风、一缕阳光,又或者,只是因为我心里那一缕纯粹的没有杂质的想念。思念,总在日出日落的时候,带着清新或安静的气息,唤醒关于你的点滴记忆,然后,在那些美好的记忆复苏之时,我流泪,或微笑。

思念,有的时候是一种花开绚烂般美好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轻笑在唇;思念,偶尔也会是甜蜜的伤感,想见不能见的那份心情,让人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思念,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有着太多复杂的感觉。

而我,在念起你的时候,总也有诉之不尽的话题,我的眼里,也一定写满了心悦与欢欣。我爱你,爱得极致温柔,爱得极致缠绵,你想要的,我能给的,都在那些短暂的时光里,不留余地的付出。而你,也是这般,回报我以更多。

听说,爱一个人便像傻瓜一样。是的,我们俩便是爱情里的傻瓜,给予多多、付出多多、索取多多,爱到极致、爱到刻骨、爱到铭心、爱到忘我。爱之于你我,是阳光,是雨露,是空气,是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

【等】

爱上你的时候,我便知晓,你我之间,于我而言,最多的光阴,只是需要等待,等待相约见面的狂喜,等待你温暖的给予,等待你风清云淡的来、轻描淡写的走。等待,间或是个令人急燥的字眼,在难以自制的焦虑里,我总告诉自己,你我之间这场惊艳的相遇,是值得我用一生来等待的。

初识时,你浅浅淡淡的笑恰似一阵和风细雨,吻过我的脸颊,也许就在那个时候,我就确定了,在我的生命里,从此将永远记住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你。只是我永远不会知道,无法交集的两个人,将以怎样的疼痛,来结束这一场绚烂到了极致的风花雪月。

车流如织的街头,我的等待是焦虑而心急的,怕一不小心惊惧的目光掠过了人群,遗漏了你,便再也搜寻不到你的身影。且,如此害怕一个人在陌生的都市里,面对陌生的人群,遗失这颗患得患失的心;更害怕我们擦肩而过的际缘,淹没了我一生的幸福。

我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呵护着你我之间脆弱的情感,用我所有的青春年华来等待一个最为圆满的结局。不是不怨、不是不恨、不是不恼,怕只怕我的埋怨、我的悔恨、我的恼怒,让你褪却了爱的勇气,如果你都不爱了,那么我所有的等待,还有什么意义呢?

【恋】

我贪恋你给过的温暖,我喜欢你用掌心抚平我眉心里的叹息,我喜欢你的温言软语,我喜欢在你的臂膀放下我的疲倦,我喜欢你用细碎的胡须在我光洁的脸上轻轻摩擦,我喜欢看你专注的眼神里那一汪深情厚意,我喜欢你柔软的发际扫过我的脖颈。

我喜欢你的太多太多,我眷恋你的太多太多,因为这些喜欢和眷恋,我愿意,带着一颗柔软的心,在这个细雨飘纷的日子里,安静地守望你的归来。你来时,我喜上眉梢;你走时,我默然送别。只是,我已懂得,收集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温暖那些一个人的夜。

恋你,并没有太多的理由,只是心灵一种深切的感喟。雨,不知不觉停下了,在我记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雨停下来的空隙,阳光透过云层,甜甜的露出了笑脸,我看见,一道明媚的彩虹,高高地悬挂在天际,我不禁欣喜若狂。

许,安之若素地等待一场雨停,就能够看见美丽的彩虹。那么,我带着淡淡的微笑,守望在天的这一边,等你,无约而至,应,也是一个美好的契约。如果是这样,我愿意,就这样,安静地等待你遥远的归期……

九月的散文13:九月,扣不住的一段旧时光

文/追萧

最爱在我耳畔徘徊着那哗哗流淌的心音,最爱那个一时半会儿对着阳光傻傻发呆的自己;晾晒起属于自己的小心情,我把心事讲给九月里的阳光听,聪明的阳光会让风儿做信使,给我最温柔的回应。

九月,没有在茫然无域的大草原上追寻过那盘旋的苍鹰,也没有在海边面向浪涛拍岸迎接过那扑翅的海鸥,我只静静地在角落里看片片清风停在那片苍蓝纯净的天空下,在我的头顶上空,不歇脚地只管舞着青春淡淡的温柔,而并没有叫嚣。躺在这风里,我们同声唱起了九月份的歌谣。

她说,最美的温柔给最好的伴;

这一刻,最好的时光我说要留给最安静的心。

回忆吗?不合时宜,一切还不曾离去,我又能拾起些什么呢,顶多就是耗点心力勾起几缕伤不了人的哀愁,我是拒绝这般优雅的颓废的。

恐惧、悲伤和沮丧和疾病和死亡,且请去隔壁,这里的世界不欢迎你们,并且这里住着的都是我最亲最爱的人。

在一个口是心非的年纪,听着温暖的歌,看着手上米白色封面的书里页已泛黄的一排又一排的古老字眼,心下却在纠结如何给今天的故事作开头。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次表里不一呢?原谅吧!好不好,人有的时候是该得到原谅的。要记得,很多的罪过其实原本都有一个可以被原谅的理由。只是我们常常坚定地说没有,那后来,它就真的没有了。

——芳草能够生长在冬季,恨才出现在我心里

这是我最喜欢的诗人留给世人的一句话。

人一生要活多久呢,人一生可以活多久呢,再大的烦恼抛在阳光下也都烟消云散了,沮丧的药物是融化,它的罪过是迷恋。旧时光是不值得拿来忧伤的,而一切都将如是。

想起那段时光:小时候,经常跑到上游的山涧玩耍,最喜欢把五指分开插在缓缓流逝的山水里,然后看着心中种种的忧愁就这样一点一滴、随流而去,直到无可挽回,最后任何的不快都会痊愈。由此,我的生命曾深深盈满幸福,我因此心怀感激在这时候,它为我的生活斟满另一种滋味。

不谈这旧时光,拿起一本书,在忘川里捡起我的灵魂……

若是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站在辽阔高远的地方,那不勒斯也好,未名的苍穹也罢,相信我会情不自禁张开双臂化作永恒的一支吧。我是有多幸运,草地、山峦、河流、太阳,我存在多久,他们都作陪;我不存在,还有他们为我观望这世界。这样想,生活便美妙了。

……

有没有谁很喜欢玫瑰呢?有没有谁更青睐百合的呢?紫罗兰呢,三色堇呢?要知道啊,每一种花都是带着她的使命造访这尘世的,其中况味,你可懂?

有人一生只爱一种花的模样,有人却欢喜所有的花朵,无论会结果的还是只开花的。第一种人,爱的本不是花,也许是花上寄托的一份情愫;而第二种人,更欣赏她们千篇一律的生命以及那姿态各异的美。世人大体以第二种居多。至于这光景,自可不必偏执,我取后者。

……

沐浴在流泻如月华的日光里,享受一次又一次的免费洗礼,品咂着没有撒旦只有天使的伟大孤独,迎接风、迎接每一场雨,过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她把这样一种形式的恩惠留给以后冬季严寒来袭时最温暖的安慰。

抬起头,稍稍仰望一下天空,发现自己的身影正梦幻般的旋转在阳光下,那身影像极了吹出的透明泡泡球上闪动的精灵。

起风了,她飘啊飘,带着思绪,带着翅膀,去巴黎,去香榭丽舍街,把最安静的心安置在一生不可不有的一次繁华里尽情喧闹……

九月份要走,寒冷要来,所有来过的都要走,都要如旧,我们能做什么呢,好想把你扣住,在永生的居所里为你保留着位置啊!

可是,微笑吧,九月!毕竟这样的事也不能没有的。

九月的散文14:九月的图书馆

文/于依林

有时候我在想:图书馆的门真是神奇,它并不高大,可是一走进那道门,立刻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尽管图书馆处在闹市区,那些喧嚣的市声却仿佛一下隔得很远,人们来到这里也不由得放轻了步子,压低了嗓门。

图书馆楼前有一棵高高的桂花树,树冠圆圆的,秋天散发的巨大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有段时间,台阶上总蹲着两只憨态可掬的胖猫,一只白色,一只橘色。据说是有一位读者把它们喂得胖胖的,而那位读者极爱猫,在家里喂了几十只猫。现在,猫咪不知道去了哪里,再过些日子,桂花就要开了。

我走向二楼借书处。一个月没来,书架上又多了新书。有人问工作人员上次借的书不小心弄丢了怎么办,借书处的小姑娘细声细语解答。我翻看新书,下不定决心该借哪一本。借书处的角落里还有一间屋子,从门外可以看见一排排书架,像水底的沉船一样安静,也许那里放置着我年轻时借阅过的旧书。

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阅览室暂时没有开放。如果在平常的日子里,阅览室是读者最多的地方。赶上周六周日,期刊阅览室里坐满了人,多是些年轻人,有的奋笔疾书,有的专心对着笔记本电脑轻轻敲打键盘。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纪,青春得让人生出一丝丝羡慕。

周一到周五,老人是阅览室的主角。他们通常来得很早,先是和老伙伴打个招呼,再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拿出老花镜、水杯,慢吞吞地去取报纸、期刊。除了仔细浏览书报,还用厚厚的笔记本认真摘抄,看得出来,他们来这里并不只是纯粹打发时光。

有一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作为图书馆的资深读者,被记者采访过。其实,我真的惭愧。有许多图书馆的常客,和他们相比,我显得肤浅,他们才是真正热爱阅读、真正热爱图书馆的人。比如,有这样一位读者。阅览室里,只要听到“吧嗒、吧嗒……”这样的脚步声,我就知道是他——一位到图书馆像上班一样准时的老人。他拖着沉重的身躯选书、换书,起身、回座,动作有些吃力,两只拐杖静静倚在他的座位旁。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把到图书馆读书当成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记得记者问我:电子阅读如此方便快捷,为什么还要跑到图书馆读书?我当时引用了博尔赫斯的那句名言:我在心里一直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如果现在要我回答,我还会给出几个理由:它包容,它平等地接纳每一个爱书的人。它温暖,它提供了一个可供心灵休憩的港湾。所以,东莞图书馆的读者吴桂春会在即将离别图书馆时写下依依不舍的留言,而图书馆又给予它的忠实读者一个温暖的回馈。

几年前,我们这座城市开始兴建新的图书馆。新馆建在最好的区域,基础设施、藏书……都将有质的飞跃,多么让人期待啊。我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图书馆都会是一棵茂密的大树,读者可以像小鸟一样栖息在青翠的枝叶间,自由快乐地鸣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