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文章

请欣赏特殊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特殊文章1:我入少先队了

文/王鑫源

2015年4月17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老师要宣布第一批入队同学的名单,要知道能成为少先队员可是我们一年级小朋友梦寐以求的事情。我竖起耳朵,紧张地盯着老师,生怕错过老师说的任何一个字。当老师念到我的名字时,我的心都快蹦出来了,我要入队了,我要带红领巾了!我要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放学后,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并说:“儿子,祝贺你!你长大了!”我得意地问妈妈:“妈妈,您知道红领巾为什么是红色的吗?”妈妈半天回答不出来,我自豪地告诉妈妈:“因为红领巾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说到这儿,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让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

特殊文章2:嘴巴随想

文/幽居不用名

人的嘴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器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品茗品酒,美食山珍,尽享野味,欲罢不能。叙事感怀,说理抒情, 伶牙俐齿,巧舌如簧。品尝美味、说话交流、吐故纳新谁也离不开嘴巴。就其功用而言,可以用一道“门”来比喻。这道“门”是被大脑智慧控制,用来实现进出、开合的一道工具。只是从这道门里进去的是人体所需之食物,出来的是表达人的思想之语言。只要有人、有人类社会,这道门无时不刻不在坚守使命。

智慧是深谋远虑、运筹规划、纵横捭阖,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作事方式和方法。

智慧与食物亲密无间、不离不弃。智慧在前,食物在后,或果蔬,或米面,或肉食,或酒水,苦辣酸甜咸,不用大脑智慧控制的选择会变成暴饮暴食、饥不择食,再好的胃口也会被毁坏,再好的美食也会变成填鸭般无味。

智慧与语言相辅相成、互相促成。智慧是因,语言是果。智慧用来策划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语言是用来实现智慧的手段。不用大脑智慧控制的语言会变成信口开河,满嘴乱说,再好的语言也会被束之高阁。

中国人嘴巴吃喝言语的能力已经非常了得,当年,国人用嘴巴吃肉喝酒的日子,德意日英法美俄等国还没有诞生,或者正躺在襁褓里,所以中国人的嘴巴在吃的问题上与这些国家吹牛是最有资本的。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至理名言,已在联合国大厅里昭告世人。然而在嘴巴吃喝言语的文明程度上远不人家。比如吃盐的多少,吃药的贵贱,吃酒的标准,吃人的残忍等等,当然还包括随便吐痰,随便欺上瞒下,随便满口雌黄。然而,口形口语,口声口意,贪吃贪喝,津津有味,“嘴巴”这道门本身没有对错之说,没有功过之别。关键看人的智慧在动机、目的、道义上的选择是理智还是盲从,是智慧还是愚昧,是卑贱还是崇高。良药虽苦,这道门依然打开。毒药虽甜,这道门依然紧闭。

关门,并不代表人的屈服;开门,并不意味人的快乐!走进门里的并不意味着都是营养,走出门外的并不意味着都是美言。有时,门的期待是一种幸福,失望,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有时,不独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也存在语言。譬如菊与陶渊明,梅、鹤与林和靖,竹与郑板桥。菊也罢,梅、鹤也罢,竹也罢,生长于天地之间何其悠久,但亿万年之中有一人知己,可以无恨了!因为相知,所以相惜;因为相惜,所以真情永远。在缘分的天空下,语言时时刻刻都有灵感,都有知己。

同样是一道门,既可以使人通向天堂,也可以使人走向地狱。同样是一桌饭,有粗茶淡饭,也有满汉全席;有清汤寡水,也有“胎儿”煲粥。同样是一句话有实话实说的,也有颠倒黑白的;有仗义执言的,也有投井下石的;有令人飞黄腾达的,也有招来杀身之祸的。白居易因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到顾况的赏识而平步青云,司马迁为李陵说了一句辩护的话就被汉皇判了宫刑。不同的嘴巴有不同的门道。门道不外乎君子之道、小人之道。君子之道从骨子里利他无私,小人之道从骨子里排他利己自私。

世间一切事物的结局皆在变化之中。唯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人的嘴巴善饮美酒,善吃美食,也善吻美色;善说美言,善吟美诗,善诵美词,也善誉美世;善发议论,善发感慨,也善发牢骚。每个人的这道“嘴巴”之门都愿意被人善待,都愿意迎接亲朋好友春天般的温暖。及人及事及情及物及饮及食,不拘一格,意境清新,繁山复水,处处宜人。搏人一笑,幽人一默,忽人一悠,甜蜜至极,有趣至极。没有那一道门,生来就愿意迎接寒冬般冷酷无情、穷途毕现的路人。更不愿意被贼人撬锁,被恶人关顾。

运用智慧的根本,在于对每个人的语言和食欲要有清晰的认知,人性的把握和娴熟的驾驭。

世间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语言对传播事实真相起着支配、改变甚至颠覆的作用,对人们实现图谋、达成事功最具有魔力最具有危险性。所以,言声要有一个将自己置换成对方的过程。人们生活在语言传播的世界中,没有事实本身,只存在它的传播方式。传播决定了事实真相。真正的语言,并非教人奸诈和邪恶,相反,它正是为了维护事实真相战胜邪恶和侵害、为了保证道义的实现而必须运用的智慧和手段。

世间饮食,甜、酸、苦、辣、咸之五味。甜能滋补,给人体增加能量。酸能收敛,抑制人体的散发过度。苦能清火,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辣能走散,兼使人增加食欲。咸味入肾,引导精华归元。五味中任何一味既不能过、也不能缺。所以,饮食要掌控自身的状况和需求,一年中,春、夏、秋、冬四时循环、周而复始,膳食随四时或顺或逆。四时彩膳,五味之精,智慧之时令佳肴,五彩缤纷、推陈出新,选择最佳,才能满足人体所须之营养。

总之,食不厌精,若大脑不加选择的控制好这道门,必然导致病从口入。良言一句,敏于思而慎于言,可以避免祸从口出。忠言逆耳,逆耳忠言不乏包藏祸心,大奸似忠,大贪似廉,若大脑不加思考必然谬之千里,背道而驰。

特殊文章3:激荡人生梦

文/芷兰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我们每个人都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穿过岁月浩瀚的烟尘,走过泥泞坎坷的道路,我们伟大的祖国奏响了高速发展交响曲!

一叶感秋至,滴水映汪洋。

孩提时代,我的脑袋里满是想象:我说伸手能够到天,弯腰可抱大山;我把故乡的云说成村庄的花朵,把伊河浪花说成爸妈的牵挂……一粒稚嫩的文学种子,在黄河岸边山村沃土中渐渐生根发芽。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我拿着一个桃子一切两半,一半是红色,一半是淡粉色,我随口吟出几句稚嫩的小诗:“轻轻地把桃子切开/递给外婆/趴在外婆耳边说/淡淡的是外婆/趴在妈妈耳边说/嫣红的妈妈”我一边吟诗,一边把红色的一半递给妈妈,把淡色的一半递给外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当时年轻美丽的母亲就像那一半嫣红的桃子,沧桑年迈的外婆就像那一半淡粉色的桃子。在孩子眼里,生活被赋予了诗意。文学的种子,从那之后在我心中发了芽,伴随着我走遍海角天涯,一直走到今天……

美好的文字皆由心生。正如走在秋天幽静阡陌上,脚下踩着沙沙作响的红叶,天籁之音缓缓从空中传来,身心在那一刻得到彻底舒展。我走在岁月里,在季节变化中且行且吟,清清伊河水牵动着我奔流不息的诗意——古道幽香,伊水情长!

我对文学的热爱,与祖母素日里给我讲故事分不开。祖母不识字,但很会讲故事,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晚上,我听着祖母的故事入梦,睡梦中常是故事的延续。祖母犹如春雨绵绵,无形之中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启迪了我的心智。

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他天资聪颖,但因家庭原因没上大学,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我多读书勤学习,他经常让我读唐诗宋词、名著经典,这些精神食粮,同样滋润着我的成长。

母亲聪慧能干,极富善心,在母亲影响下,我明白了是非,知晓了为人处世。而今的我,恰似母亲当年那般。

遗憾的是,祖母早在我上初一时就离世了,父亲也于六年前病逝,他们静静躺在给我文学启蒙的那片山坡上,给我留下深深的思念……

如今,我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当读者亲切称我“黄河的女儿”时,我的心中充满感动和思念——我怀念给我启蒙的祖母和父亲,感恩予我深沉之爱的母亲。更感恩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这个不寻常的年份,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仰视祖国母亲,祝福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

特殊文章4:一次特殊的赠书仪式

文/樊奕可

今年,我们学校来了很多新市民子女,他们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没有钱买课外书。想到他们的课余时间没有书看,那会少了多少乐趣啊。所以,今天我们四(1)班决定和三(7)班结成手拉手班级,把我们的课外书赠送给三(7)班的弟弟妹妹们。

在家里的时候,我早已精心准备好了两本书,一本是《格林童话》,一本是《成语大全》,在书的首页写上了我的祝福:希望你做一个爱读书的人。

星期五一早来到学校,教室里可热闹了,同学们都在议论纷纷,有的说:“真不知道这本书会送给谁?”有的说:“我的书送给他们,他们会喜欢吗?”还有的同学说:“这些书给了他们,他们会不会认真看呢。”……我暗暗地想:“我挑的书,可是我最最喜欢的,相信他们一定和我一样会喜欢这两本书。”

老师把我们领到科学实验室。赠书仪式开始了,老师说:“请带《夏洛的网》的同学到前面来排队。”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教室前面,接着老师又让三(7)班的十个同学来到讲台前面,当他们接过书时,脸上又是激动又是兴奋。我听到有同学说:“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对面的弟弟满怀感激地敬了一个队礼说:“谢谢!”

轮到我上去赠书了,站在我对面的是一个黑黑瘦瘦的小男孩,低着头可腼腆了,我把书递给他,他紧张得拿都拿不稳,我向他敬了一个队礼说:“这两本书可精彩了,你一定要认真看哦。”这位弟弟手忙脚乱地给我敬了一个礼,用力地点点头,然后不好意思地拿着书回座位上去了。

我想,虽然我们送出的书不多,但是代表着我们的心意,希望他们能在这些书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特殊文章5:特殊的礼物

文/赵晟栋

看,一个小帅哥穿着一件米色毛衣,戴着一条长长的围巾,笑得多欢呀!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那就随我来吧!

同学们吃完饭都回家了,只有我和汤灿留在了老师家。老师说要送我们礼物,这可把我乐坏了。这可是唐老师第一次送礼物哦!

我们走进房间,老师从柜子里拿出一件紫色的背心给汤灿穿上,哈哈,一个小姑娘亭亭玉立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和老师连声说好!接着老师又拿出一条蓝色的围巾给汤灿围上,哇,这围巾好特别,竟然是用扣子扣起来的!我在旁边看着,那叫一个羡慕呀!“汤灿,你好幸福哇!”我大声叫道。

轮到我了,老师像变魔术一样又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件米色的毛衣,款式和汤灿的一模一样,看起来老师是早有准备呢!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好柔软,好舒服!我照了照镜子,太帅气了,我高兴地告诉老师,明年我要穿上它去安徽的外婆家过年。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有呢!老师又从柜子里拿出一条白色的长围巾给我围上,哇,真时髦,我简直帅呆了!

“老师,快来给我们拍个照吧!”随着咔嚓声,我们的笑容就被定格了!

特殊文章6:爱的蒙昧处

文/方格子

数年前,我被弋舟作品的特殊气息所击中,他的小说沉静,冷峻,却又让人于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中感受到不易察觉的机智,这样的小说品格,宛若细尘在倾斜的光线中起舞,万物喧响,你却可独享天籁,以资疗伤。弋舟绝非是单凭才情创作的小说家,记得他曾经说过,写作是一件有教养的事,或者说,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教养的小说”,而读弋舟的小说,字里行间弥漫着的,便是那份“教养”的气息。在我看来,这份“教养”的养成,大约除了先天的才情,还需仰仗后天的勤奋。

“李选闲极无聊,在百度上敲下曾铖的名字。”小说家弋舟就是这样,在尤为日常的叙述中,展开他的故事《我们的踟蹰》里的开篇。我几乎认为,弋舟就是在某个秋阳渐暖的下午,像主人公李选一样,在一次不经意的搜索中,获取了某种神秘的灵感,从而,有了这样一部小说,有了小说里这样一场庸常的爱情。

李选独自带着儿子生活,为了不过于违逆父亲的好意,去一家公司应聘,然后便有了与张立均之间若即若离的联系,这里有惺惺相惜的瞬间,却必定也会因了时代裹挟之下的物质绑架,使这场无关道德的相知与不相知,有了交换的意味。那么,这种交换真的很不堪吗?如果不是李选闲极无事,在寥若星辰的茫茫人海中,百度出曾铖这个年少时的同学,我们是否会怀疑,她跟张立均之间的微妙情感,便会习焉不察地敷衍下去?时代仓促,步履匆匆之际,我们都历经

沧桑。仿佛活着,只为自己与自己对话,从而诘问——我们为什么爱得如此艰难?所有的故事发生,都叫人怅然,我们在不断地追问中,直至丧失爱的能力。

曾铖的归来,是一次意外,就像小说中那场预先埋伏的车祸。于是,事故发生了。他被动地接受李选决绝的吻别,李选试图独自承担意外带来的后果,她跟曾铖说:你快走。那一刻,李选从一场更大的爱情的意外中脱身出来,而我却只能偏执地将之理解为——这是一个女性在尘世中落水后的自我打捞。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这是诗意,也是对现世的诚恳交代。从汉乐府中走出来的罗敷,俊逸的使君,让李选的爱情有了古典的意味。在这部小说中,弋舟试图让爱情走过千年,饱尝岁月的悲欢,历经另一种意义上的洗礼之后,抵达这个时代。他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他温润的外表之下,却暗藏着“巨大的羞怯”,他不动声色,把这种羞怯置换成深切的同情之心,让“几位各自经历了人间世态炎凉的沧桑男女”,饱尝爱之幽暗,欲之消磨,让亘古的爱情,有了现代的变格。正如弋舟所言:踟蹰是因为,我们深知这个时代的所有滋味。我们同样深知的,还有岁月的仓皇。“岁月除了会赋予人一些东西,大多数时候,它更会从人身上剥夺走更多的东西。”于是,踟蹰,彷徨,在门外张望的,是李选她们,是曾铖他们,也是我们。于是,我们不由得要和这部小说一道探求——

是什么,使得我们不再葆有磊落的爱意。

是什么,使得我们不再具备死生契阔的深情。

弋舟曾经画画,他现在依然用语言在诠释这个世界。对世相颇具“造型”能力的他,总是能够于淡淡的叙述中,如同画作中的神来之笔,忽地跳出充满智慧才情的“金句”,这真是让人心生嫉妒。没错,弋舟文字中无处不在的寓言一般的隐喻,总是能够刺痛到我。在这个妄论爱情的时代,他在小说里,用一种近似“自然主义”的叙事方式,不徐不疾地告诉我们:无论你爱与不爱,爱,都在那里。那就是,即便爱已经离去,求爱者依然会在一场宿醉之后,默默领受那淡薄的忏悔的气息。

我们所目睹的,永远不过是一个偏僻的局部,正如谁都无法在小说中穷尽人漫长一生所经历的一切。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捧读这本薄薄的十多万字的小说时,我会时不时放下书本,伫立窗前。我知道,这些时刻,我是被弋舟的才情所惊吓到了。那种细微的疼,是芒刺,却因了秋日高远,仿佛成了缝合伤口的手术针,这蕴含着小说家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医者一般的悲悯与同情,节制、客观之中,总有那么一些暖。

像是一个患者被麻醉之后,谁在耳边低语:你知道吗?我们的约定,有着星辰的印记。这让我欲罢不能,只有缓过神来,再一次走进小说,走进那爱的蒙昧处。

特殊文章7:特殊的“收获”

文/孙宇昊

收获是什么?是劳动取得的硕果?是取得好成绩的快乐?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有很多。然而今天,我却得到了一个特殊的“收获”。

每次走进校园,总能看见一棵矗立在花园中心的橘树,上面长满了金灿灿的小果子。有人说它是金橘,有人说它是一般的小果子,还有的人说它是普通的橘子!百般的猜测,最后断定,它就是橘树,看到它总是让人垂涎欲滴,每次心都痒痒的。

今天广播里突然通知每班派一人去领橘子,一听到这个好消息,同学们都沸腾了。怪不得,我也发现那棵橘树怎么少了几分姿色呢!老师先将一个个黄灿灿的橘子发到各人的手里,眼看盒子里的橘子一个个少了,一个比一个小了,最后面的同学愁眉苦脸,好像怕分不到橘子似的,坐在前面的同学,眉开眼笑,好像迫不及待地想把橘子往嘴里塞。只听见老师一声:“可以吃了!”同学们便立刻动手剥皮,有的同学可能剥得太急了,青黄色的汁水溅到眼睛里,有一点酸,又有一点痛。但是为了吃橘子,啥事都不管了!

瞧,那是谁?姜文博!他狼吞虎咽般地把整个橘子往嘴里送,竟然连咬都没咬就咽了下去,嘴上还留下了几滴黄色的橘汁。我在想,他是不是等一会儿要像猪八戒一样问张老师再要一个“人参果”呢?

陆以涵到底是我们班的高雅人士。只见她一片一片地,小心翼翼地吃着,真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公主。

我虽然没有陆以涵吃得那么高雅,但至少也没有姜文博吃得那么夸张!

开始,我以为这小橘子多少是有一点儿酸的,因为它的外表不是全黄,而是稍稍有点呈青色,所以不敢吃,但看大家吃得这么开心,还是挺着胆子吃了一点。味道却出乎我的意料,很甜很清爽。如今想来,真想多吃几个呢!

是啊,只有劳动才有收获,虽然这一次品尝的是一个橘子,但是却让我们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特殊文章8:绿色的味道

在有着特殊味道的路灯下,绿荫小道,路面是均匀的柏油,平整干净,厚厚的一层绿叶,

在纷纷的细雨下,散发出来植物的清香,把时光退得很远。

还是那条长长的走廊,还是晚自习的学生们,面孔的交替,物似人非。

一个人 ,从楼的前门进去,那熟悉的灯光,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和事都历历在目。

从楼的侧后门出去,过去的小道已在进行拓宽,树木正在移植,前方的小卖部已不复存在,而我在这条小道上看到了你和他,你眼里只有的他,也许如此。在那个模糊的年代里,也许我们谁都不懂,不懂你带给我的点滴以及我所给予你的。

我心里一阵的凉,晚上的风有点湿,碎碎的雨打在脸上。我又体会到那时所有的闷和乐,那时的压力,那时的未知,那时的忐忑。

看着过去,我在心里又笑了。无法释怀的沉重,什么时候又已是过眼云烟。

而现在,我们能再快乐些吗?或者让生活的脚步稍许轻快?

于是我又想到了你,我一直默默认定的你,远远的似乎只是个旁观者,而我自己,变了态的安静。

也许是我的错,我们已是越来越远。我清楚的看到我们的结局,却只是密而不宣,却一味的要推翻自己,一味的专注自己认为是对的事实。

而你们每个人都在之前有了预感,有了内心的那份坚定。

你说你愿意自己去受,而让我找回自己。

我听了,一阵的抖。

在你家的楼下,我体会到你的心情,我扭曲了自己。

你是好的,都是好的,不是吗?是我的感觉变了吗?

特殊文章9:特殊的馈赠

文/方遒

朋友之间,情侣之间,亲人之间,有时赠送一些礼物,这是古已有之的。老祖宗还曾拿它当歌来唱:“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意思是说,她送我木瓜,我拿佩玉来报答。不是来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

所谓“礼物”,当然是物质的。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自不必说,就连“秀才人情纸半张”,那也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半张纸啊!你若拿什么非物质的东西充当礼物,那还能叫礼“物”吗?而且,水涨船高,礼物之舟早已被物欲的洪流高高托起。如今,你若愣头愣脑地仍然捧了个土里巴叽的“木瓜”或捏着酸里巴叽的“半张纸”去送礼,人家不骂你脑子进水才怪呢。

不过,这世上就有这样一些“异教徒”。他们偏偏想入非非,要弄出些无法用金钱计价的特殊赠品。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瞧!他想抓一把明晃晃的月光赠送远方的亲人呢。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陶弘景回答齐高帝萧道成“山中何所有”的“诏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瞧!他似乎有过扯片悠悠然的“白云”赠送给那骄奢淫逸的皇帝的一闪念。

皎洁的月光、飘逸的闲云都是可以赠送的吗?当然可以。但条件相当苛刻。因为,“月光”、“白云”都不过是寄托一番情意、一种情趣的意象或符号,施赠者与受赠者双方,只有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牵挂、相互关爱,彼此有着灵敏度极高的默契、感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至于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才能顺利完成这类特殊赠品的授受、交接的过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特定时间,亲人之间的思念是相互的,看起来,月光“不堪盈手赠”,其实,“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月光已经帮助双方传递了“互赠”的思念。至于那潇洒、淡泊的“白云”,只能赠送“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的主儿。陶弘景如果真的想把岭上的“白云”赠给皇帝,当然是搞错了对象。他分明知道,那位丑恶的家伙满脑袋“一云乍起一云落,一云向前一云却”的乱云翻滚,一门心思地为那张“龙椅”争斗;“不堪持赠君”,便多少隐含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清高与自负。

而今,在议论某些社会现象时,有人常会使出“杀手锏”:“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年代了!”这一“锏”就会叫你立马闭上嘴。是啊,什么年代了,你居然不识时务地奢谈“月光”、“白云”之类的“特殊馈赠”,不是伸着脑袋讨骂吗?然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年代,人们若能保留几分清醒,用心掂量掂量前人曾经青睐的“特殊赠品”,或许也能减少一点馈赠中过度污染的铜臭、减轻一些人们在礼尚往来时“心为物役”的痛苦吧。

特殊文章10:狗年说狗

文/何桂梅

一直以来,我对狗都没有特殊的感情,甚至可以说一点也不喜欢狗。

在我的印象里,狗是肮脏的,随地大小便不说,它身上还藏有一种叫虱子的东西,只要这种狗虱黏上你的皮肤,吮吸你的血,便会感觉奇痒无比。我记得小时候是遭过这种罪的。在寒冷的冬天里,脱光全身的衣服,跟虱子玩捉迷藏的游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还是没能捉住它,让它跳走了。于是,每遇到狗,总是避而远之。

印象当中,狗也是凶狠的。我的父亲曾经被狗咬伤过两次。有一次,父亲被狗咬伤之后气急了,拿起木棍就要将狗收拾了,结果被狗的主人拦住了。主人解释说,那是因为天黑,狗没看清来人是谁,误以为是小偷,所以才咬伤了父亲。后来,那只狗还咬伤了其他的乡亲,人们都说这只狗养的年月太久,该杀了。我又不禁想,人老了会变得友善,狗老了反而会变凶恶?于是,每当遇到狗,我的心里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恐惧。

去年,对门的叔叔家养了几只小狗,这几个小家伙每天都来我家串门,别的时候不来,吃饭的时候准时到。因为是小狗,所以我对它们没有丝毫的戒备,而且觉得它们有几分可爱,经常把吃剩的骨头扔给它们吃。还真有趣,这些小家伙一见我就把小尾巴摇来摇去,还会跑到我的脚下撒娇。于是我提议,我们家也养只小狗吧!父亲说,狗养大了,终归是要杀掉或卖掉的,到时候怎么下得了手,怎么舍得把它卖掉?听了父亲的话,我沉思良久,狗跟人的感情果真这么深厚?

几天后,我随母亲到舅舅家做客。坐了老半天,还不见我那活泼可爱、总喜欢缠着我讲故事的小表妹。我问舅妈:“表妹哪去了?”舅妈告诉我:“她正在房间里伤心呢。”“谁惹那小淘气不开心了?”“还不是她喂养的那只小狗,病了,好几天不吃东西了。”走进房间一看,果然看到一双哭得红肿的小眼,看着怪可怜的。

前不久,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在美国旧金山的一次地震当中,一只名叫科迪的宠物狗成功地解救了正在二楼床上睡着的婴儿小罗伯特。我还看到了几则类似的故事:狗跳下河把落水的儿童救上岸,狗叫人把生重病的主人送往医院救治……真神奇!

看来我对狗是成见在先,至今我坚持不吃狗肉,过去是因为讨厌吃,现在是因为不忍心吃,因为我终于知道狗是人类最忠实、最好的朋友。

特殊文章11:第一次采访

文/吴俊龙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我们小记者组和摄影组合并起来,采访了一位年轻漂亮的记者姐姐。

采访前,老师让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都兴奋不已,盼望着和记者姐姐见面的时刻快点到来。一些摄影组的同学准备好了相机,对准着教室门口,时刻准备着按下快门。为了能够采访得顺利高效,周老师让我们分成4个小组讨论采访的话题,由个每小组的组长负责整理把问题写在本子上,并且排好先后顺序。于是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合作,准备了好多个采访问题。我们组的问题有3个:1.你是怎么想到要选择记者这个职业的?你的家人支持你的工作吗?2.当记者是很辛苦的职业,你当记者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怎样克服的?3.你采访过有名的大人物吗?他们是谁?采访是不是很顺利?你请他们签过名吗?

终于,我们盼到了与记者姐姐见面的时刻。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大家的掌声、欢呼声、问候声一片,照相机像闪电一样闪烁不停。当记者姐姐坐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问了。终于轮到了我们组提问了,我赶紧抓住机会,说话像机关枪一样,把3个问题一下子抛给了记者姐姐。姐姐不厌其烦,对每一个问题都耐心地解答。当记者姐姐说到她采访过小旋风林志颖时,大家再度惊呼起来,对记者敬佩和羡慕之意油然而生了!

采访结束时,周老师提议,让我们一起与记者姐姐合影留念,大家欣喜若狂,各自摆好了姿势。我排在了记者姐姐的身边,心里默默地想:我要向姐姐学习,争取将来当一名出色的大记者。

特殊文章12:特殊的腊八节

文/百草园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了。

这个节日有个温暖、有趣、有哲理劝诫性的民间传说。上苍贤圣者看到人们一年四季南来北往的奔波,离多聚少,节衣缩食,赚钱攒钱,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舍不得花销只想取得最大的利润。到腊月了还不想早日回家过年团聚,仍想着挣钱攒钱,心智盯在利润上。就想如何才能把挣钱、攒钱、舍不得花钱的心智改变一下,让匆忙的人们得到一段休息和消遣的时间,就定了糊心智的腊八节。不论东西南北这一天都吃五谷杂粮做的黏糊、粘稠的食物,就像浆糊一样模糊人们的心智,不再节俭,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的美好和团聚的幸福。所以南方及产米的地方就有了腊八粥,不产米的地方就有了搅团、糁饭。

熬制腊八粥大多用大米、糯米、豆子、红枣、枸杞、花生、薏米、莲子等随意取舍,在砂锅或铁锅里慢火熬制,有加红糖的、白糖的、冰糖的也有不加糖自然甜的,稀稠按各人的喜好。具有商业价值的八宝粥也许就是腊八粥衍生而来,是忙于生计无时间熬制者最好的乡味和记忆思念的告慰。

搅团、糁饭制作主要是玉米面、荞面、豆面、白面、莜麦面按照喜好取量,有的先将各种面混合后加水搅成稀糊糊,等铁锅里水开了后倒入,不停的进行搅拌;有的等水开了后变小火,边搅边撒面,搅拌是关键所在,顺时针逆时针反复不停的搅拌,一则搅拌均匀熟透,二则防止粘锅糊锅,直到粘稠可捞起时熄火。盛盘子里,随着温度越低越粘紧,可以蘸料水吃。蘸水有油泼蒜泥加醋酱的,有油泼辣子加醋酱的,也有把搅团放在用地软、土豆丝、油渣做成的热汤里吃的(也叫连冒搅团)。五谷杂粮的香味加上不同吃法,搅团的滋味丰富,营养齐全,吃一次难以忘怀。

糁饭的用料、做法和搅团如出一辙,也可以用小米熬煮,但可以添加土豆块,增鲜添味促燃。搅拌仍然是关键,比搅团稍微稀一些,然后炒葱花调味。吃法就大不一样了,盛碗里,用凉拌萝卜丝或腌制的莲花白混合胡萝卜丝、芹菜(俗称腌三丝,色鲜、脆爽、味纯),白菜混合白萝卜丁或炒酸菜来下着吃。杂粮的香再配合下菜的独有味道,好吃耐饥且营养全面。

糁饭和搅团这种特有的节日美食,衍生成了黄土高原人喜爱的家常便饭,也成了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和难以割舍的乡愁。

从此后不论南北东西,过了腊八节在外的人们就开始准备回家了,购买各地的土特产,拎着大包小包向着家的方向奔走;而家里就开始杀年猪,杀鸡鸭牛羊,腌制存放各类肉品、鱼虾、笋竹,制备米面油、茶、酒,擦洗门窗、桌椅等等迎新年欢乐、热闹、烟雾缭绕的场面和景象就逐渐的拉开了;穿新衣的孩童欢天喜地的奔跳起来,走东家串西家,嬉戏追逐,交换着各自的甜点、糖果,品尝和细说各家的美食,相互夸耀、欣羡、比对着新衣,如同树梢叽叽喳喳的喜鹊和群飞群落的麻雀,欢快的叫个不停。

在外这么多年了不记得哪一年真正的过所谓的糊心智的节了,好像在这一天没有吃到甜糯爽滑的腊八粥,更没有吃到搅团和糁饭了,虽然在家的日子较多。

不巧到西安遇疫情高发封控出不去了。应该熬制腊八粥,享受节日的古老味道和幸福。刚去查看了一下食料,远远多于八种,下午亲自熬制,要是有虾蟹那就具有广东粥的美味了,那个味道也是难以忘怀的。搅团的食料不全,没有其他杂粮尤其是荞麦面。明天可以用小米熬糁饭了,用料简单做法容易,刚好适合我这个嘴馋手拙的西北人。

特殊时期过个特殊的腊八节,用粘稠来糊一糊没有心智、不会经商、不懂情商、庸庸碌碌、时乖命蹇者的一点寒窗,在解封后过一个开心快乐、充满希望、虎虎生威的新年。

突然想起来前些年读过的《百年孤独》、《半生缘》和《儒林外史》,小说人物夹杂交替,忘却其主次了,不该想起的却突然冒出来,在这个特殊的时日。

心绪有点烦乱,就像腊八粥的杂料一样只有不间断的熬,才能成就可口甜糯的营养品,熬烂、熬粘、熬到融合。假如食料不好再熬恐怕也是浪费。

还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吧,因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022年1月10日 腊八节

特殊文章13:难忘而又特殊的年味

文/逯富红

提起年味,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无数别样和精彩值得怀念珍藏。

于我而言,第一次在电灯泡下过年的情景,由于意义特殊、印象深刻,因此,一直铭记心底,挥之不去。

那年的农历八九月,秋高气爽、天气晴朗,正值干活的大好时机。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一群装束古怪的人,他们头戴安全帽、腰系帆布带,更为特别,屁股上还有个褡裢,插满各式各样的工具。乡下孩子,哪见过这种打扮的人,于是大伙儿便偷偷跟在他们后面,指指点点、挤眉弄眼地看稀奇。

回到家,才从大人们口中得知,原来,他们都是电工,专门为村里通电而来。这等好消息,简直比天还大,一时之间,我自然高兴得手舞足蹈。同时,也从那天起,盼望通电,便成了心里最大的愿望。就算在学校,满脑子仍然想着这事,也就不免因时常走神,而被老师罚站批评。到了周末,更是屡过家门不入,成天跟着工人们漫山遍野疯跑,为此,也没少挨过父母的责备和训斥。

立杆架线,是通电的前提条件。仅一根水泥电杆,就足有十多米长、成千斤重,要把这些庞然大物,一个个弄到车子到不了的地埂山坡之上,并且要牢牢竖栽起来,那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当年不像现在,吊机、铲车之类的大型机械随处可见,一切只能全凭肩扛手抬。好在那时,村里人很少外出打工,因此,有的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每天,总有好多年轻人,自发组织赶来帮工,他们每个人都光着肩膀赤膊上阵,使出浑身的力气,干得热火朝天。

一个月之后,线路架设完毕。只见无数的电杆,哨兵似的直立着一溜排开。顶端,架着三条麻绳般粗细的铝线,呈品字形,顺着蜿蜒起伏的山坡伸向远方。不时,也有几只漂亮的鸟雀落下点缀其中,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

接下来的装表入户,虽说不受季节地域限制,但是为了能赶在过年之前完工,工人们不但不喘口气,休息休息,反而更加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地工作,因为时间不等人,毕竟已经冬天来临。

不知不觉,就到了腊月。正在家家户户忙着杀猪宰羊、置办新年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从工人们口中得知,今天晚上正式调试通电。于是,乐坏了的我们活蹦乱跳、奔走相告,没用多大功夫就把喜讯传遍了全村。

晚上七点整,随着一声令下,工作人员果断地合上电闸。顿时,在万众注目当中,全村所有的照明工具,同时亮起,泛出崭新雪亮的白光,把整个村子装点得如同灯火通明的海洋一般。祖祖辈辈用惯了昏暗的煤油灯盏,突然之间换上这明亮的电灯泡,家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竟是那么的一目了然,还真让人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除夕那天,父亲早早让我们把家里所有的灯泡,不管屋里还是院外,全都打开,甚至连畜舍也不例外。接着,又亲自把之前为过年准备的几只彩色灯泡,分别装在灯笼里,挂在大门正中。远望过去,一派花花绿绿、喜气洋洋的迷人景象,最后,父亲又在上房供奉祖宗牌位的八仙桌上,慎重其事,安放好一个精巧别致的小台灯,紧接着又摆上贡品、点燃香火,边磕头作揖,边念念有词:“今年过年,咱们村破天荒通了电,列祖列宗如果在天有灵的话,今晚上,就和子子孙孙们一起高高兴兴来享用吧!”

厨房里,鼓风机吹燃的熊熊炭火,尽情舔舐着锅底。母亲再也不用单膝跪地,啪踏啪踏拉扯那老旧的破风箱了。很快,丰盛的年夜饭就摆上了桌,全家人围座一起,尽情吃喝、尽情说笑,席间,谈论最多的,自然是关于电的好处和奇妙。吃完年夜饭,轮到发押岁钱时,一向抠门的父亲,因为心里高兴,竟然大发慈悲,为我们每个人比往年多发整整十块“大洋”。在接下来守夜的时间里,尽管平时胆小如鼠的我,夜间连炕都不敢下,但这时由于装了路灯的院子如同白昼,所以,总是不停地跑出跑进、玩这玩那,一改往常,没了丝毫害怕的感觉。

就这样,第一个有电的除夕之夜,终于在无限的期待和渴盼之中,变成了现实,那种新鲜而又惬意之情,是用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出的。那晚,家里所有的灯泡,自然彻夜长明。而每个人,也都沉浸于激动和喜悦之中,兴奋不已、久久难眠。

如今,电做为一种最常见的能源,已经无孔不入,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小孩子,也都觉得是件再也平常不过的小事而已。但蓦然,回想起那年灯光闪烁之下,浓浓而又特殊的年味,总觉得记忆犹新,历历如在眼前。

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不禁感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曾经,那些同样为而光明而奋战的人们,也不愧为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不折不扣的时代先锋与优秀楷模。

特殊文章14:在特殊的日子里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这个新年有点特殊,全国人民都窝在家里,疫情还没有受到控制,每天总有增加的人,也有因为疫情失去生命的人,忙碌的不光是医务人员,还有警察叔叔,社区的基层干部,另外还有四处奔波的记者们。来自疫区的人们,都进行了隔离,此刻有志愿者在行动,还有外卖小哥在这个特殊时期,发挥着小小的作用。

因为疫情的传播有空气传播,所以出门都要带口罩,到了人多的地方,也要量体温,才可以有所保证不会传染。现在工厂也停工了,学校也把课堂转移到了网络,来了一个停课不停学。在部分人都只能呆在家里,没什么重要事情,也不会出门,除了去购物,所以超市里还是有人的,不过超市也作了消毒处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原本的陪伴成了现实,朋友圈里的各种信息,让人们对这次疫情充满了信心,希望可以打完这场战役,早日恢复往日的平安。来自各个国家的支持,中国人相信可以战胜这个小小的病毒。

现在全国都是一个样,除了服务行业的人们还在工作,还有全国的市疾控也在抓紧时间找到良药,可是每天总会有人在疫情中牺牲,为此中央政府很重视这次疫情,加强了人力和物力往疫区增援。而全国现在最缺的就是口罩,真的是一罩难求,不过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把自已仅有的或者自行购买的口罩,义务的在大街上纷发,给需要的人们。

虽然有志愿者牺牲了,也有领导干部牺牲了,为了这次疫情,全国人民最好的爱国就是好好地呆在家里,这样才是最安全的,少去人多的地方,出门带上口罩。工作的时间延了又延,何时复工也没有确切的时间,好在现在有网络,手机,电视,在家也不会太无聊,看看小视频,刷刷抖音,电视上的宣传也是要学习的,一首首积极向上的歌曲,明星们的捐款,让中国的大爱越发的凝聚起来。

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让不幸患上疫症的人们,可以有一定的保障。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用不同的方式奉献自已小小的力量。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特殊文章15:童年书忆

文/李金砚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度过的,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里,懵懵懂懂地将一个没有什么五光十色的童年过完了。而今,到了我耳顺之年,回想起我整个童年的时光,却有着许多快乐的回忆。由于那个年代,生活贫困,孩子们不像现在的孩子这么“金贵”。记得那时,我们孩子可以撒着欢地在野外玩,什么上树掏鸟窝,河边去摸螺蛳,夏夜捉萤火虫,雪天堆雪人等。那时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太高,只要能不再外面闯祸,长大后能自己养活自己,就是一个好孩子。然在这些记忆外,留在我记忆里最深的痕迹,则是我看了许多的课外书,而这些书籍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一生受益。

从“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里过来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是一个视知识为罪恶的年代,有文化的人被称之为“臭老九”。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下,爱看书、爱学习是一种危险的爱好,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要求只要能无病无灾,长大后不管是当工人、还是当售货员、或是修鞋还是修自行车,只要能有一碗吃,这孩子就是有出息的。不像现在的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进行文化启蒙教育——胎教。更别说到了上幼儿园和小学时,各种辅导学习,说起来头都会大的,什么外语培训班、数学辅导班、二胡、美术、舞蹈、乒乓球等五花八门的辅导班,但独独没有让孩子去上课外读物辅导班的。我就亲眼目睹了我的一个熟人的孙子,还在上幼儿园,家长就为他报了一个外语辅导班、一个儿童绘画班和一个小提琴辅导班。看着小小的孩子,每天在那不是背外语,就是画画,要不就是拉小提琴。小小的孩子,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大人似的,几乎看不到他在户外玩耍。我不知道这是这小小孩子的快乐还是他的烦恼。

话说远了。由于我的童年是生活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里,那个年代是一个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所以在那个年代里课外书籍就是一个稀有物,是十分难得的。对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来说,什么学画画、上辅导班,那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能看到一本课外书籍、或拥有一本课外书,便有了在小伙伴们面前“得瑟”的资本了。

因为我父亲年轻时是一所乡村师范学校的老师,所以我的童年便在这所乡村师范学校里度过。尽管当时赶上“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师范学校暂时全面停课,所有的老师都没有课上,大家都那么闲着。但学校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却在默默地传播着文化的种子,等待春天来临时的勃发。

真的要感谢这个图书馆,记得我从这个图书馆借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是一本儿童读物,名字叫《小木偶遇险记》。书中描写的是一个玩具布娃娃,在离开主人后,遇到的各种惊险有趣的事,最后是善良战胜了邪恶。厚厚的一本书,当时看的我是如醉如痴。此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从这个图书馆里借阅了许多课外书。

由于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许多中外名着等好书统统被称之为“大毒草”,像什么《红日》、《青春之歌》、《安徒生童话集——海的女儿》等。不过,这里要感谢当时的图书管理员,一位不苟言笑、被戴上“反动权威”帽子的女老师,她看我拿了当时被称之为“禁书”的这些书,佯装不知道,让我把这些书带回家看。也要谢谢我的父母,当时看我看这些“禁书”、“闲书”也从来没有管过我,批评我、责骂我。所有,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所阅读过的这些“毒草”,就全成了滋润我的营养品。直到今天,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喜爱读一些“闲书”、“杂书”的爱好至今没有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