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散文

请欣赏今年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今年散文1:母亲

文/袁鑫奇

我的母亲今年40岁了,头上已有了几缕银白色的头发,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子下长着一张圆嘴巴,平时不爱说话。

妈妈说话的时候总会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妈妈长得不是很美,但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世界上最美的。

她每天外出工作,不分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为了我的学习和生活,妈妈总是勤劳地工作,妈妈省吃俭用,一年四季总穿着一件红色外衣和一条蓝色的裤子,颜色都洗掉了,也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可是对我,妈妈却买许多漂亮衣服,让我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在学习上,买了很多学习用品,让我能更好地学习。

妈妈是平凡的,但我爱她,爱她的朴实、平凡!

今年散文2:失误与完美

文/曹卫华

今年2月8日晚,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在菲施特奥林匹克体育场隆重开幕。全球大约有20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开幕式。不过,开幕式上特有的“五环展示”环节却因为装置出现故障,导致五环变成了“四环外加一片雪花”的尴尬画面。

开幕式结束后一个小时,冬奥会开幕式总制片人康斯坦丁·恩斯特面对现场众多充满疑问的记者,开门见山:“我知道大家一定想知道为什么一片雪花没有变成环形。我想说的是,在佛教的禅中,任何事物都没有完美的,即使是一个抛光很好的球也是如此。而生活本来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出现的问题并不影响其余部分的完美展出。”

恩斯特接着说:“这不是丑闻,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它并没有侮辱任何人。完美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开幕式,这个事故发生后,促使我们将后面的部分做完美。”说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失误不可避免。”所以,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后,我们就没有必要总纠结于一时的失误,一味地自责内疚,更无需闪躲逃避,而应该认真去做出不懈努力,最大程度地降低负面影响与后果,才是一个真正成功者的所作所为。

今年散文3:感恩的心

文/丁承启

今年,我有幸度过了生命中第八十三个新春佳节,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要感谢上天的恩赐、感谢生活的眷顾、感谢医者仁心的拯救,让我愉快地步入到第八十四个阳光明媚的美好春天。

在人生的长河里,从认知的升华中,不断提升对感恩的深切理解。感恩,并不能单纯的理解是感谢对某个人的大恩大德。感恩是人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向善的心态,是一种让人的心情愉悦的心灵良药,是一种发现美、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所以人人都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老之将至,才觉得时光的可贵;病卧在床,才知道健康的重要。就生命的有限性而言,能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一种令人赞叹的喜悦。做人要懂得惜福,一个人有许多福气,却一无所知,能有语言表达、能生活自理、能行动自如、能交友并爱护他人,这都是大福,一切挫折都会成为你心智德行的沃土,要懂得珍惜自己的一切。

人的一生,不可能刻板的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五味俱全,丰富多彩的,但做人的情操和理念,是自己可以牢牢地把握的,要平和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善意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要永远保持一种真诚、友善、宽容、健康的心态,用心去感受生活对自己的恩赐。

生活赐给我们的健康、宁静、欢乐,所以我们拥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心存感激,到处都会充满着阳光,遍地都会呈现出莺歌燕舞。心存感激,你就会少一些烦恼、少一些牢骚、少一些抱怨、少一些不必要的仇恨,心胸就会变得宽阔,心情就会变得舒畅,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有的人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名,行“少付出,多回报”之实,是缺乏理智的。应该仔细想想别人曾经为你所做的一切,你就会明白生命的个体是相互依存的,只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感激大自然的福佑,感激父母的养育,感激社会的安定,感激生活的美好,感激爱的温暖。我记得,早在1954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中,我身受重伤,是党中央派到池州抗洪的北京医疗队救我于危难之中,当我还未来得及表达谢意时,他们却凯旋返京了。近在2009年,我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是池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专家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我只能以安然地活着予以回报。最近的2015年,还是他们,帮我排除了两年多来疼痛之苦,而我愧无回报。

不重视现实的人,就不会有可以期待的未来,当你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即使遇到再大的灾难,也能熬得过去,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

我就是因祸得福,故常存感恩之心。

今年散文4:剥榴莲

文/王孜恒

今年过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玩。舅舅和舅妈也一起回来了,他们还带回来一个奇怪的水果,有足球那么大,外面长着厚厚的壳,还有尖尖的刺,散发着一股怪怪的味道,原来是个榴莲。

榴莲有一股怪怪的臭味,有一些人不喜欢,可是我却觉得香香的,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榴莲浑身长满了又尖又硬的刺,怎样才能把它打开呢?只见舅妈找来了几张报纸,把榴莲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然后轻轻地放在地上,再用打火机把报纸点燃。一缕缕青烟慢慢地升起,火苗在榴莲上欢快地跳跃着。我好奇地盯着这个被火苗包围着的榴莲,心里泛起了一个个疑问。难道是要把榴莲烤熟了吃吗?就在这时,我听见“啪”的一声,榴莲带着尖刺的壳竟然裂开了。这时火也灭了,舅妈从地上拿起榴莲,顺着裂口把榴莲很轻松地掰开了。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吃起了美味的榴莲。榴莲甜甜的,真好吃!

一饱口福后,我缠着舅妈给我们讲解剥榴莲的秘密,原来是热胀冷缩啊,看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啊!

今年散文5:蟒河一日游

文/茹菲虹

今年暑假,我去了北方爷爷奶奶家,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那里的蟒河景区玩。

一大早,我们坐观光车到了猴山,猴山上的猴子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猕猴。听说它们非常淘气,看到游客打开背包就抢吃的。门口的保安叔叔提醒我们看好自己带的背包,并用手拿个树枝赶猴子。我们走了一段路,看见山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猴子。它们朝我们龇牙咧嘴,一点都不友善。我们走了长长一段路,在路边一个石桌旁坐下休息时,一只猴子在我们附近转悠。我吃的小零食差点被猴子抢掉,幸亏奶奶用树枝赶跑了它。

蟒河那里的山特别高,那里的水很清澈。我们一直向前走,终于来到了山的尽头。那里也有很多猴子,我们用买的猴粮喂猴子。这里的猴子很乖,偶尔也会因为抢食物和同伴打起来。最后,我们原路返回,返回时奶奶给姐姐和我每人买了一根小布丁解渴。姐姐刚撕开包装拿出小布丁,不知从哪里蹿出一只嘴馋的猴子,把她的小布丁抢走了。只见小猴子一口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布丁,吃得很香。爸爸妈妈带我躲开了那只小猴子,因为生怕其他猴子来抢我的小布丁吃,爸爸和妈妈围成一个保护圈,我站在里面,像做贼一样偷偷吃着小布丁,就怕一不留神小布丁被抢走了。

这次旅游真快乐,淘气的猴子更让我难以忘怀!

今年散文6:我爱初冬的月亮

文/丛三木

今年中秋没有月亮,整个农历的八月都没有皎洁的月亮出来,因而几次想站在屋顶去赏月光,终究没能如愿。今天的月亮出来了,它显得冷漠。是啊,都是十月的月亮了,怎能不冷?月光本就是冷光,不像太阳在初冬给人的感觉是暖色。此刻,我坐在窗前电脑旁,望着窗外冷漠的月光,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妻子出去了,说也奇怪,这种“孤独”的感觉还真好。朱自清不是也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么!

月亮,月光,是几多文人们歌颂赞美的话题,犹如对美女的歌颂、赞美。朱自清喜爱月下的荷塘,那荷塘中的花容便是美女。叶圣陶叹息像我们这样住在都市里的人,他说“住在大都市弄堂里的人,对月亮漠不关心,”他当然知晓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很难领略月亮的丰姿。郭沫若把月亮比作狗,那是他把“天狗吃月”这个传说联系在一起了。而巴金则对月亮有浓厚的情感,他认为月亮下面的清风景致“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最有新意的是季羡林,他说:“我曾到过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相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的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耄耋之年的季羡林住在北京风景优美的朗润园,到底还是感叹着月是故乡明。

大文豪中只有矛盾不喜欢月亮,他说“月亮引起的感应是消极,而且把这一点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

呵呵!同样一种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在我的心目中,月亮始终是美的。那是因为忘却不了小的时候乡村的月亮,它能照着大人干农活,照着我们孩童嬉戏,乡村的月亮给了我童年的欢乐。我有什么理由不喜欢月亮?

即或是冷光,照样给我心灵带来暖意。

今年散文7:野菊花

文/刘晔宽

今年国庆气候异常,三个台风过后,竟然连续下起雨来了。到了满山红叶的季节,却连成片的黄叶也很少见,红叶更是稀罕物了。车子进山跑了半天,只有秋风见凉,却不见红叶。看来只好扫兴而归了。山脚处一片黄色的小花吸引了我。在这满山萧瑟季节,这样靓丽的黄色几乎让我欣喜若狂了。

这黄色的不起眼的小花是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当秋风吹起,百花凋零,草木枯黄,灌木落叶的时候,野菊花便在山间不起眼的地方开放了。

野菊花有自己的性格,她往往远离喧嚣的城市,在曲曲折折的路边,在空旷的野地,在不大见光的山坡,在百花尽落的季节,她却默默无闻自由自在地开放着。她迎接萧瑟秋风的吹拂,笑看身边落叶的飘零,在瑟瑟的秋里,野菊花却尽可能展示自己的艳丽。

同样是菊科,城里温室里的菊花此时大朵大朵地,轰轰烈烈地开放着,有的红霞般鲜红,有的落日般金黄,都尽情地展示他们美丽。野菊花却没有那么高贵,她只有简单的黄色,花瓣不长,也不密实。花只有家菊四分之一那么大。怎么比喻哪?家菊好比大户人家的小姐,雍容华贵,出入厅堂,谈吐风雅,落落大方。野菊花那,就像在大户人家做工的丫鬟,进不得厅堂,只能在门缝窥听厅堂讲些什么。可这丫鬟纯净如水,没有奢华的化妆,却保留着那份质朴的美丽。

快来看哪!这有成片的野菊花。有人高喊,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也跑上山坡。这里一簇簇金黄的野菊,密密麻麻的开着分外美丽。这的花,花茎不高,一根花茎上分几个叉,每个叉都开一朵花,花心是黄色的,有花生豆那么大,花心上向外散射状长着十几个黄色的花瓣。虽然颜色有些单调,在我看来,在这深秋,能开这样的花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我开始喜欢这山坡上的野菊花了。她虽然不那么高贵奢华,却饱蘸着珍珠般的露水,呼吸着秋季清新的空气,用自己的质朴展示无限的美丽。我突然理解了王安石的“秋花不比春花落,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了。

野菊花,我好像开始懂你了。你是黄土的宠儿,岩石的精灵,你得到冰霜的浓情,怀有雨水的滋润,所以你具有黄土的粗狂,岩石的坚贞,冰霜的情节,雨水的奔放。你用你的一切,实现了从孕育生命到美丽绽放的全过程。

我爱你,朴实无华的野菊花。

今年散文8:禅学之旅

文/刘紫祺

今年暑假,是我当学生以来唯一一个不用补课,不用补作业,只玩玩就可以的暑假。高考结束后,我陪妈妈去香港中文大学开一个关于佛教研究的会议,于是就有了我这个暑假的“禅学之旅”。这次旅行,是我第一次到香港,第一次去香港中文大学,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寺院生活,也是第一次坐禅修行……因为是理科生的缘故,对专家们所谈论的哲学历史一类的话题敬而远之,反而对会议外的景物更感兴趣。

闲逛港中大

香港中文大学很大,在一座山上。我和妈妈利用休会的时间决定参观一下校园,结果转了一个下午,都转不回开会的那座楼。中间还遇上了大暴雨,直接把我们困在山顶了,最后不得已又原路返回。最让我着迷的是在西安从来都没见过的植物,虽然并不认识是什么科什么属,但是明显能看出来不同气候下的植物是完全不一样的特点。最让我留恋的是生物医学大楼,各种巧合,我进到了楼里面,看到了只有在课本插图上才看到的PCR扩增仪、电子显微镜、离心机,见到实物还是不一样呀。

香港的教室没有我们学校的教室大,但是教室的设备十分高大上,夏天坐在教室里还得穿薄毛衣。教学楼也很奇特,5楼全部是教室,8楼是博物馆,2楼却是书店,书店里还有卖咖啡和面包什么的,书店外面也有很多课桌板凳,我在那里看到有学生在写作业,也看到导师在跟学生讲论文。

走进寺院

在西安我去过荐福寺(就是小雁塔)、慈恩寺(大雁塔)、兴善寺,它们都在闹市区,人来人往热闹异常。可这次会议安排我们去的寺院都在大山里,要爬好长好长的山路,才能到达。

这些寺院非常幽静,寺院周围种着大片的荷花,荷花的颜色也很多,粉的、紫的、黄的、红的。还有在北方很罕见的木瓜树。而且每个寺院都有非常大的放生池,里面都有锦鲤和巴西龟,有一些放生池里还有鸭子。锦鲤们一大波涌向游人投放的食物时,那个气势十分壮观。作为变温动物的乌龟们,不管啥时候去它们都是在大石头上面晒太阳来保持体温哇。至于锦鲤、巴西龟、鸭子争食的场景,自然分出了生物进化的优劣高下。鸭子明显游得比巴西龟要快。虽然锦鲤数量多,在食物附近翻滚的时候却往往被巴西龟抢了吃的……

品尝素食

因为是佛教的会议,来开会的学者当中就有一些寺院里的法师。所以,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吃素了。在学校吃自助餐倒也罢了,领到饭以后,可以跟大家边聊边吃。但有时是要去寺院里跟着法师们在斋堂里一起“过堂”的。里面规矩极多,大家都端坐在饭桌前,吃饭时不准说话,法师给你盛饭,你要用手势告诉他,我饱了,不需要;还是我没饱,再盛一些。这些规矩,我都受得了。关键是对我这个食肉者来说,土豆蘑菇尚且可以忍受,小白兔吃的萝卜青菜也可以下咽,但是如果偶尔碰上苦得要死的苦瓜和变态辣的青椒,还不准剩饭,嗯,光是闻一下都够了。而且有些食物,南北尚未统一,在北方的设定分明是放糖放蜂蜜的食物,在这里却成了酸辣酸辣的料理,完全……无法接受。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纠结为啥回来的时候又没有买零食。于是很同情食草动物,没完没了地吃吃吃,还不如肉食动物吃一顿,管一周饱来得简单粗暴。

体验打坐

这次会议,还安排了与会代表去禅房体验打坐。我曾经在《西游记》里看到过佛祖打坐的样子,心想,不就是盘腿坐在那里嘛,有什么难的?结果,根本不是这回事呀。

进到禅房里面,我专门挑了一个在柱子后面的座位坐下了,盘腿坐了有半个小时脚就开始麻了……然后录音里面还在讲“觉知呼吸”啥的,我完全听不懂……细胞的氧气够用就行了呗,我怎么觉知到高能磷酸键合成呢……一坐就是一个小时呀,比上课还要难受呀,而且根本不知道坐了多长时间,感觉自己一直在冒虚汗……

于是我坐着坐着就困了,如果没有前面的柱子挡着,我可能都晃到地上去了……不知道第几次睡着的时候,被下来“巡考”的法师敲了一棍子。后来妈妈说她也被敲啦,后来的交流里面,知道很多人都被敲了呀。

一个星期的会议结束了,现在距离回家也过了半个月了。然而寺庙的晨钟暮鼓依然在我耳边回响,寺外的荷花清香也成了我难忘的记忆。

今年散文9:香甜的爆米花

文/潍坊王会涛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在济南上学的儿子给我们带来了几袋香喷喷的玉米爆米花,还神秘兮兮的问我们:“好吃吗?济南大观园商场买的。”一刹那间,那缕缕芳香将我扯回了童年的时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吃惯了生地瓜和胡萝卜的孩子们最爱吃的零食莫过于爆米花了。一到冬天农闲时节,走街串巷的爆米花师傅便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每每听到那“嘭”的一声清脆的回响,小伙伴们便不约而同的端着瓢盆盛满玉米粒走出家门口直奔响声而去,在爆米花摊前自觉地排起了长队。偶尔遇上不自觉想插队的,大家便一起向他发起“攻击”,再“硬撑”的人也会乖乖的败下阵来自觉排队。

我清楚记得童年那位爆米花师傅是一位六十来岁的精瘦老头,好像是寿光侯镇一带的。穿着一身被煤炭熏黑的的衣服,浑身上下黑乎乎的,头戴一顶落满煤灰的破稻草草帽,推着农村用的小推车,上面装着炭炉(爆米花的主要器具)、焦炭、风箱及其零用品。一到村里,总会用他那抑扬顿挫的喉咙高喊道:“爆米花来,大家都来吃爆米花来,又脆又甜……”之后,便仔细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把爆米花的家什熟练地安放在固定的位置:风箱放在左边(和家庭做饭用的一致),上面放有每次用来计量往铁罐里放多少米的茶缸以及盛放糖精的小瓶子;炭炉是一个黑不溜湫的爆米花机器:圆圆的肚子,身子大头部小,装上支架像个定时炸弹,上面还带着一个计温表,放在右边。此外就是用来盛放炸好的米花的锥型网子。

在大家聚精会神的期待下,爆米花师傅将玉米用茶缸计量后从小口中慢慢倒入,根据顾客的要求(另外加钱)加入一点点糖精,拧紧盖子后装上手柄生着炭火,在风箱“咕哒咕哒”的吹鼓下,他熟练地将爆米花机不停地旋转着,红红的火苗舔着大肚子爆米花机,里面的温度越来越高……爆米花师傅好像看出了大家的急切心情,一边摇着手柄一边不紧不慢地说道:“爆米花爆米花,快快长大吧,马上就好了。”大约10分钟左右后师傅站起了身子,摔着袖子扯开大大的嗓门喊着:“让开了!快让开了!马上等着吃爆米花啦……”孩子们一个个紧张而又兴奋的望着爆米花师傅。只见他把爆花机放在筒子的那一头,找出来一根铁棍,撬在机器一侧的一个减压阀,头调向相反的位置然后用力拧开(避免万一崩上脸部),伴随着 “嘭”的一声巨响,一股青烟腾空而起,一阵阵诱人的香气便扑鼻而来了……大家刹那间兴奋了起来,爆米花的小主顾心里乐开了花……记得我和姐姐自豪地一人撑着网子,一人用竹篮子接着爆米花,遇到较好的伙伴们就给他们一把,笑眯眯地品尝着“美味”,那个景象至今历历在目。然后小伙伴们都非常自觉地把盛满玉米的瓢盆放到地下,随着前面一个被是师傅在炉子里,后面的人就会往前挪一挪。是啊,每往前挪一次,离那香喷喷的爆米花又近了一步。此后,大家又开始巴望着师傅手里转着的下一锅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终于总结出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是存储在生命空间了的点点温暖。尽管它们都一去不再复返,但留存下的美好和恬淡,永远以宁静的姿态抚慰着我们红尘路上那颗劳累的心灵,比如童年的母爱、乡村、自制的玩具,更有上面提到的爆米花……

今年散文10:再回故里

文/郝传琼

今年暑假,匆匆回了一趟故乡马良,原本是要和母亲一起回去的,不料她再一次手臂骨折。姐姐说,一时半会儿是回去不了了,我回去,多拍一些照片让她看,以了却她多年的愿望。

走在故乡的路上,想起了那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故乡于我,已有十余年不曾回过,看着沿途的风景,很是感慨,再回,物不是,人亦非……

在堂哥家吃完午饭,逐家参观完新房后,不由感叹,变化真大啊,街道、小学、单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辈的那一代人已不多了。来到自家门前,想当年,我家算是较早盖房的,在这条街还算是富裕人家,而今,二十几年过去了,在当地一栋栋小洋楼中,我家的房子已显落伍,加之多年没人住,更加荒芜。我轻轻地叩打门环,仿佛告诉故屋,我回来啦……

打开门,我仿佛穿越回去,这里承载着太多的回忆。还记得,儿子小时候每一个暑假都是在这里度过。门前,母亲开辟了一小块菜园,边上种了一些包谷,是留给儿子放暑假回来吃的;屋后的河堤上有一排杨树,老公和儿子喜欢坐在那里钓鱼;房前的空地,是放凉床的,每每夏天的傍晚,两个孩子便会去争那张床;小院墙角边,种了一棵葡萄,我们常坐在藤架下吃饭,偶尔会有虫子掉下来,吓得我们惊叫。我和姐姐的孩子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我们渐渐成熟,孩子渐渐长大,父母渐渐老去……

那一年,父亲眼疾,做完手术后,姐姐便在县城给他们买了一套房,一是离我们都近些,二是医疗条件也好一些。在城里住了两年,父亲执意要回,又回到马良呆了几年。我和姐姐都难以想象,那些年,父母是怎么过来的?其间母亲几次骨折,父亲几次住院,但他执意要留在马良。再一次离开,是在我的强制下离开的,一路上,他不停地呵斥我。那一年,临近年关,父母双双住院,直至腊月二十九。从那以后,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明白或糊涂的时候仍然吵着要回去,我想,父亲是想要叶落归根,但直到去世,他再也没有回去过……我有时也会内疚,觉得自己辜负了父亲的意愿,毕竟,故土难离啊!

屋里年久失修,挂满蛛网。我找来纸箱,一一收拾,母亲认为的宝贝,我轻轻地放进纸箱,父亲生前最喜欢的老白条居然还有一整条没动过,我也轻轻放了进去。父亲去世后,有些细节不敢去想,总是对自己说,如果当时怎样就好了,但世上没有如果,我们谁也无法阻止生老病死,唯有遥祝天堂里的父亲不再有病痛的折磨。很多年以前的酒,明知道不会再有人去喝,但我也轻轻放了进去。再过几日,是父亲离开我们一年的日子,梦里梦外,他都真真切切离开我了,我的泪时常不经意地落下来。在超市,看到他生前爱吃的绿豆糕、罐头鱼,再也不敢买,怕触及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来到楼上,床上依然放着成堆的被褥,当年,父母总是怕我们过年回来冷,不够住,所以添置了床和被褥,我和姐姐笑称家里可以开旅社了,被褥和床,我是带不走了,但当年的那份温暖却永远留在我和姐姐的心里……

我一一拍照,那些发黄的对联,那些荒草,那些记忆,回去却不敢也不忍拿给母亲看,怕她失望,怕她伤心。

轻轻的,我关上门,关上那些记忆,上车时不想让众人看到我滑落的泪。我知道,这里,再也不属于我,最后的怀想,是我空间里的相册和日志。

故乡,真的是故乡了……

今年散文11:今年回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过后,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离家在外的游子迫切地想回家,在家的老人期盼着孩子们早点回家过年。人们都在陆续准备年货,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年,这个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带着喜庆与祥和,带着远离家乡人们的归心似箭,故乡亲人的望眼欲穿,以更加浓厚的气息向我们走来。

往年,我们有好多个春节没办法团聚。大哥大嫂远在北京,大哥上班,匆匆赶回来也到了年三十的下午甚至晚上,看着村里一波又一波回家的人群,父母难免伤感和挂念,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催促,或者站在寒风中的村口凝望远方,明知无望,还是痴痴等待。他们已早早准备好了年货,不需要我们买任何礼品,只要人能回来,能在一起吃上个年夜饭,过一个团圆年,他们便知足了。大哥不能回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嫂开了一家洗衣店,每年春节前,买卖格外忙,不夸张的说,节前的收入将近一年收入的一半。所以,大嫂放不下生意,舍不得每天可观的盈利,她打算过年后,生意清闲了再回来,哪怕多买些东西,多给父母留些钱。而我,作为一名没有节假日的医务工作者,每年的春节都要轮换值班。身为主任的我,在春节必须身先士卒,责无旁贷地选择留守。病人生病不分假日,春节期间的患者会更多,烟花爆竹不慎炸伤的,出交通事故的等等,春节让医生更加忙碌。

然而,过年时父母看到别人家欢声笑语,而自己家冷冷清清,不免失落。再多的金钱,再好的礼品,再丰盛的年夜饭,再精彩的电视节目,也比不上儿女回家陪伴身边。老人要的是团聚,图的是热闹,喜欢的是过年的那种氛围。

今年,我们不会再让年迈的父母等待和失望。大哥决定放假后就立即动身回家,通情达理的大嫂也决定关店,钱可以再挣,但是亲情不可缺失,回家过年比什么都重要。我的同事们今年都抢着过年值班,坚决不同意几个春节都在医院度过的我再值班了。今年过年,我们一定会让父母高兴,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看电视,大家一起吃年夜饭,共同等待新年的钟声。

看吧,风尘仆仆的返乡人群,他们脚步匆匆但是笑容满面,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脚步,因为他们心中深深知道:什么也比不了回家过年,什么也代替不了对父母亲人的陪伴。

今年散文12:铁扫帚

文/杜书文

今年春天,在小区一个很不起眼的水泥路面的缝隙中,长出了两棵嫩绿的新芽。起先人们并不十分注意,慢慢长大后才发现是两棵铁扫帚。

铁扫帚属黎科,地肤属,又名观音柳、金丝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喜光、耐肥、耐旱、少病虫、枝杆坚硬柔韧,嫩芽可当野菜食用,老了可扎扫帚——结实耐用经久不坏,所以取名铁扫帚。

这两棵铁扫帚,没有生长在小区水肥充足的花圃内,也未生长在私人务营的小花园内,却单单生长在楼群偏僻一角破损水泥路面的夹缝之中。由于这地方很少有人来往,它便长得蓬蓬勃勃,青翠葱绿,就像一对可爱的孪生姐妹,互相比肩,齐头并进。枝枝叶叶都长得分外相像,骄傲地在微风中摇曳,在阳光下微笑。周围是厚厚的水泥地面,它们的种子是靠什么力量到这个地方安了家?论环境,这儿并不向阳,论地势,这儿也不平坦。平时除了下雨之外,没有人专门为它们施肥浇水。它们凭着夹缝中日积月累积攒起来的那点有限的泥土,顽强地维系着生命。有一天,突然狂风骤起,乌云翻卷,瓢泼大雨,倾天而落,并有散弹似的冰雹砸向大地。我想,这下完了,弱小的嫰苗怎能敌得了狂风的侵袭。可是,雨过天晴,我去察看,发现两株铁扫帚叶片虽然被打落满地,然它们却紧紧拥抱,枝桠交错互相支撑着,虽然断裂的枝条上,流着泪痕般的汁液,但整体枝条依然是那么的亭亭玉立。这使我不由得赞美起“铁扫帚”——这钢骨铁杆般的名字来了。

转眼到了深秋,小区里万花纷谢,各种草木开始凋零,然而,铁扫帚却依然坚挺在秋风中摇曳。它们的枝干似乎越发的坚硬挺拔,并且结满了成熟的种子。一日,我正在铁扫帚前沉思,一位年逾古稀的小区清洁工笑吟吟地向我走来。他用手抚摸着这两棵铁扫帚,似乎在向我说:“它们终于长大了!成熟了!”于是,他捋了一把种子,无目的地撒向高空说:“只要是好种子,哪儿都是它生长的地方!”

今年散文13:永远的感谢

文/费苏进

今年暑假,我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偏僻小村庄里的大学生回家过年,返校时母亲把儿子送到火车站,谁料儿子行李包的背带断了,而火车马上就要出发。这时,母亲把自己的裤腰带拉下来代替了背带。火车上,儿子非常纳闷:从火车站到家有十几里路,母亲提着裤子该怎么走回家呢?看了这个故事我有很多感触:父母为孩子献出一切,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出生到现在,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总是及时地给我帮助、鼓励和勇气。一天晚上临睡前,我突然想起第二天的美术课要用橡皮泥,原来的橡皮泥已经硬化了无法使用,我急得不肯睡觉,吵着要去买,而此时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爸爸为了让我安心睡觉,冒雨去给我买橡皮泥。虽然爸爸撑着伞,但风很大,回来时衣服全被淋湿了,拿着滴着水的橡皮泥,我很感激,仿佛那橡皮泥也被爸爸感动得哭了。

假期里,妈妈陪我去少年宫参加培训。下午结束回家时,我总会让妈妈买冰棍,可妈妈每次都只买一根,当我要和妈妈一起分享时,妈妈总是摇头说自己不爱吃。后来我看了《妈妈最爱吃鱼头》的故事,才明白了妈妈“不爱吃冰棍”的原因。

爸爸妈妈的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一件件的小事中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给我的爱。作为他们的女儿,我不能一味地索取,平时也要尽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爸爸妈妈,女儿永远感谢你们!

今年散文14:葫芦丝“小王子”

我叫李佳航,今年十岁了,在南阳市第七小学五年级四班上学,我开朗乐观,善解人意,虽然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我从不喜欢跟别人斤斤计较。我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和一双明亮的眼睛,充满了自信与活力。我的兴趣爱好广泛,有葫芦丝、跆拳道、五子棋等,但我最擅长的就是吹葫芦丝啦,人称葫芦丝“小王子”。

先来跟大家讲讲我最喜欢的乐器葫芦丝吧。它是由一个精致的小葫芦和一根细细的竹管两部分合成的,竹管上有7个小孔,从这里可以飞扬出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刚学葫芦丝时,我照着老师指点,用手指按紧小孔,鼓着腮帮子,使劲吹却一个音也没发出来,又气又急。老师笑着告诉我原因:原来我的手指没按紧小孔,露出缝隙了。在老师耐心的指点下,我一遍又一遍地练,日积月累,葫芦丝里飞出了一首首优美的乐曲。有时像清清的溪水淙淙流动;有时是湖边孔雀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水中美丽的倒影;有时是多情的凤尾竹在皎洁的月光下摇曳……我从中获得了音乐的洗礼和美的感受。

自从加入了报业传媒小记者,我参加了很多次活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就是前几天在老师和教官的带领下参观南阳规划展示馆啦!那天下午虽然风很大,但是小记者们都兴致勃勃地提前到了规划馆门前,大家满怀期待地等着排队进馆。等进去以后,我发现这里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南阳知识宝库!我和其他小记者们一同观看历史电影,学习南阳从古到今的发展知识,简直让我们大开眼界!今后,我要在校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课余时间争取多多参加小记者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记者,长大以后,争取为我们的大美南阳的未来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