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大学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大学的散文1:书香哈佛
文/彭程子夏
哈佛大学是我向往已久的学校,我做梦都想去看一看这所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但没想到的是梦也能成真!2015年的暑假,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把我带到了哈佛。
哈佛的美丽始于那个初始的夏末,那个暖阳的早晨,我们来到了校园。一扇枣红色的拱形石门,古朴而典雅。导游神采飞扬地向我们介绍:“同学们,从这扇门走进去就是哈佛大学了。”我抬头仰望着这座城堡般的大学,心中一股按耐不住的喜悦。不同肤色的人来来往往从我们身边走过,手里都会抱着一本书翻阅着,贪婪地吮吸着那丰满的知识。
我们踏步前行,一股淡淡的青草香扑鼻而来,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自动喷水器在浇灌着每一株小草,草尖上挂着一颗颗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草地上有几把零零星星白色的长椅,这就是哈佛校园社团的聚集地。草地后面,一栋高大的灰白色建筑物,便是图书馆了,它端庄而大气,素雅中透着“凝”静。轻轻推开门,只听见翻书的声音。我们踮着脚尖走进图书馆,映入眼帘的是成千上万的书籍,令我目不暇接。墙壁上悬挂着20条发人深省的人生训言。其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它激励着我向着梦想不断前行。
我们沿着草中小径来到行政大楼前,这里矗立着约翰。哈佛的雕像,铜像上有一面美国国旗,底座上刻有三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1638。但是这三行字里隐藏了三个谎言,一是雕像并不是哈佛先生;二是雕像上的日期比真正建校晚两年;三是john.harvand并不是这个学校的创始人。听说,哈佛的学生在考试前都会在考试前来摸一摸他的左脚,这样就能考出好成绩,难怪他的脚尖闪着金子般的光芒。于是,我们也争先恐后地上去摸了他的左脚,希望我以后也能考上哈佛。
我们继续向前行,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一座藏红色的教堂前,教堂的玻璃上都是彩绘,屋檐下全是一个个人物头像,每一个头像后面都有一个故事,透着悠久的历史……
时间是无情的,出了教堂便是校外了,恍惚间要和哈佛离别了,我一步三回头,哈佛校园里的求学者、建筑物、一草一木都值得我留恋!这留恋已激起我再访哈佛这知识圣地的决心。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在这书香墨海的大学里快乐遨游!
大学的散文2:见证院士林
文/喜闻乐见
2022年5月20日,当长沙市老干大学写作班曹毅环老师精辟地讲析“今生的河流”,天上行日月,地上涌江河,似古泉淙淙流淌。同学们听得思维涌动,心放涟漪。
突然,我的手机响了,拒接又响,赶忙走出教室接听。
原来是湖南农科院原院报主编傅国老师打来的。“喂,杨老师,院里22号有个植树活动,有时间参加吗?接着又说,植树活动是院里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周年暨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高峰论坛。全国有20多名院士到农科院来,参加高峰论坛和植树活动。如果有时间参加,请来现场拍照记录。”
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活动,是围绕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与种业挀兴开展交流讨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巩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
袁隆平一辈子躬耕田野,论文写在大地上,精神长留天地间,砥砺前行,修建院士林是对袁隆平老师最好的缅怀。”我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一定参加。他又说,这个活动是院党委办组织的,由汤睿、石畅老师负责,具体活动安排,你找石畅联系。
接通石畅电话,她说:凡参加活动的要做一人一管、2次核酸检测,到农科院社区医院做。通过核酸2次检测,我有了参加活动的资质。
5月21日下午,我便到农科院西门规划在建的院士林踩点,只见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林专家龙岳林教授,带领十几名工人在施工。施工现场由他的侄儿龙斌具体负责。院士林建设已初具规模,29棵金楠已固定安放在植树坑内,每棵金丝楠直径10至12厘米大,树冠高7至9米,树龄平均10年以上。只等院士们培土浇灌。29块青石与金楠为邻已编号,只等刻上院士寄语,为农业科研发展赋能。碑刻的赞誉,点缀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在浩瀚的自然科研环境中默默地守望蓝天碧水和一方净土。
每一棵树会随着历史年轮的镌刻,都蕴含着每位院士的科研情结和背后的故事。承载着人类前行的农业科研人员的历史,展示院士林文化科学价值。
以生态环境作表率,院士是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铸造了伟大的科研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强国富民的行动赞歌,是科技行业的典范。这次植树活动,是对科学家的尊重,更是一个激励科技人员前行的壮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每一个植树的人遂一编号,配上院士寄语,一树一名言,一树一风采,一树一故事。院士的气场,不仅有一种内质的张力,还体现着一种质地之美,散发出农科精神的人文情怀,让人心灵永存崇敬!
5月22日上午,春风徐徐,春雨潇潇。农科院党委办、院士植树活动具体负责人石畅、贺江和院报主编明小冬老师一行人早早来到现场,给每位参加活动的人员发放工作证、活动会议资料、雨衣等。为每位院士配备一名获得“湖南农科院青年英才”荣誉称号的优秀科研骨干,一名农科院子弟小学的优秀少先队员,仨人植一棵树,老、中、青结合,意味着科研事业后继有人,科研精神代代传承。携手共创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现场工作的组织者、陪同院士植树的科研骨干、少年红领巾代表、现场摄影工作人员都站好了位,严阵以待等待院士的到来。年轻的科研骨干代表,大家的心情格外兴奋,谈论着各自与院士结对植树的话题,表示树未成活之前还得经常到这里来看看,向联系的院士汇报树的长势状况,为荫及子孙做好前期工作。
红领巾们更是兴高采烈,欢呼跳跃,在林子里跑来跑去,相互喜戏。傅紫宸、顏子逸等同学更是腾空而起,要翔向蓝天。
其中有个叫曹博禹的小朋友,向学校老师红领巾大队辅导员徐霞咨询:我能请院士签名吗?老师回答说:“院士很忙,不可以。”站在旁边的张紫凌同学附合说:“老师说了,不可以,违反纪律。”
上午9:50分左右,院士们在农科院书记柏连阳、院长单杨两位院士和袁隆平院士的长子、袁氏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定安的陪同下,院士们与在政府各部门、各大科研院校担负要职的专家学者,40多名参会嘉宾一起来到院士林植树地点,工作人员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领导和院士们的到来。历史上院士林便留下了院士和嘉宾们一串美丽的足印,让优秀科研文化薪火相传,给后人留下历史深处的记忆。
农科院柏连阳书记致词后,院士林揭幕仪式由湖南省委副书记朱国贤和副省长张迎春揭幕,一块巨大的由宋健题词的院士林石碑召告天下,引领着院士们的集体风采,一起向未来!
20多棵金丝楠也抖擞着精神,树冠枝条和叶片在微风中轻轻舞动,像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俯瞰着院士们的身影,以挺拔的姿式接纳院士们的劳动成果,倾心收藏院士们那一铲一铲为自己培土,一勺一勺的水为自己浇灌的辛勤汗水。阳光下棵棵金楠便有了鲜活表情,尽情享受幸福时光。
院士林纪念碑左侧第一棵金楠代表袁隆平院士,立了一块无字碑,承载着袁隆平院士的千言万语,对在追梦路上努力拼博的农业科研人员的深情祝福。
第二棵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从事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谢华安研究员所植。石碑上院士寄语: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做个矢志不移的奋斗者。
接着依次植树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朱玉贤、邓兴旺、谭蔚泓、钱前、谢道昕、杨维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田红旗、罗锡文、陈温福、陈剑平、印遇龙、宋君强、万建民、康振生、邹学校、李培武、胡培松、刘仲华、喻景权、吴义强、柏连阳、单杨。
来到现场23名院士共植了23棵树。
植树完毕,参加植树的24名小学生,便将院士们一个个围住,要求合影,签名写留言。有的拿出笔记本,有的递出红领巾,有的干脆扯上衣服的一角,让院士签名。把老师说的“不可以找院士签名”的规矩抛到了脑后。见到康振生和李培武两名院士一边给小学生签名,一边回答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边讲解有关振兴农业、振兴乡村的话题,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青少年朋友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努力吧!铭记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以青春之朝气,担时代之重任。
我被感动着与小学生们共同追星,也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康振生和现任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生物毒素)、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主任李培武、两名院士在雨衣袖上签名留念。同时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所所长胡培松、油料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室主任李培武两名院士分别合影留念。
当我7月29日再次拜访院士林,院士林已植上了30多棵金丝楠,新增了陈焕春、朱蓓薇等院士植树,已有34名院士在这里植了树。石碑上已经刻上了23条院士寄语。杂交水稻造福中华,造福人类,袁隆平精神,吾辈楷模,世代永续。做一粒好种子,不负时代,做一粒好种子不负韶华;承接上天之雨露,孕育万物之繁衍。在这里每一棵小树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院士们能学、能思、能做的精神,已成为激励后人创新与学习、人生前行的动力!仰望星空,涵养科学精神,脚踏实地,铸就青春梦想。这是院士林留给后人的一笔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
2022年8月10日
大学的散文3:女儿被解聘
文/官立刚
女儿大学毕业后,被招聘到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工作。由于她从小被我们娇生惯养地宠着,吃不得苦,上班经常迟到早退,还违反公司规定,在工作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给公司误了一次事,不到半年,就被老板解聘了。
被解聘后,女儿回家心情不好,整天无精打采,闷在家里不是上网就是睡觉。一天晚饭后,我找女儿谈话,批评她一番,说年轻人只有养成勤奋认真、好学上进的好习惯,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和同事的好评。希望她重新去应聘,有了工作好好干。
过了几天,女儿应聘到了另外一家服装设计公司,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有了上次被解聘的教训,再加上我经常提醒和敲打她,女儿改正那些坏毛病,在公司里守纪敬业,工作认真,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看到这些,我和爱人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
几个月后,女儿回家哭着对我说,她又被老板解聘了。我听了很吃惊,问是什么原因。女儿说:“老板给我谈话,说我工作努力,办事细致,悟性又好,公司业务熟悉很快……”
我说:“这是老板在表扬你,为什么又不用你了呢?”女儿苦笑着说:“老板说,他这家私营企业市场竞争很激烈,以前有好几个像我这样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可后来都辞职不干了,出去后自立门户开起了设计公司,不仅成了他业务上的竞争对手,还从他那里拉走了不少的客户,他怕重蹈这样的覆辙……”
我听后,久久没有说话……
大学的散文4:深情凝望皎平渡
文/马啸
1989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到了长征路上一所学校——凉山州会理县通安中学。这里位于四川省的西南端,距云南不到二十里,去云南的渡口便是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地方——皎平渡,隔得这么近,很想去走一遭,看一看。
了解到我班上一个学生的家就在皎平渡附近,于是与学生相约,周末由他给我带路,去领略金沙江皎平渡的风采,去感受金沙江大山峡谷的雄姿,去瞻仰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渡口的豪迈。
星期六一大早,学生和我在学校门口搭乘一辆矿车上路了。
经过一个名叫“轿子岩”的地方,车子就进入了山区。泥土路因长年矿车的挤压,变得有些崎岖不平了。红彤彤的太阳像一个胖娃娃的脸从远处的天边露出来,向我们微笑着。
一路走,一路望,峭壁峡谷,沙坝飞流,车在走,景在换,望不尽的景观,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走到一块大的山石前面开始下坡。这块突兀的大石像一头盘踞在山头的雄狮,当地人称“狮子山”。当年红军过江后,先头部队的干部团在这里与据险而守的国民党川军展开激战,红军在不利的条件下战胜了敌军。
汽车又绕过一座山头,眼前变得豁然开朗。前面便是金沙江大峡谷,景色极为壮美。矿车连续下坡,从摇摇摆摆的车上,看着仅容车行的弯弯山路,始终是心惊肉跳的,其险峻可想而知。山路还没下完,转过一个山嘴,金沙江的雄姿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洪水冲着空旷的金沙江大峡谷,巨龙般势不可挡,咆哮而去,不由得让你发出一声惊叹,惊叹它磅礴的气势。
车停在了江对岸的皎西镇。站在云南的土地上,真有一脚跨两省之感。看到刚刚竣工的皎平渡红军纪念碑,那直指云天的船桨,棱角分明的浮雕,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年代,嘴里不觉念出“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诗句来。现在四川一边的江岸还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当年住过的山洞,已被列为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点;云南一边的山脚建有一座红军纪念馆,走进皎平渡纪念馆,展厅里十分安静,这里陈列着红军长征过江时的文献、文物、图片近200件,玻璃柜还摆放着红军用过的部分物品:草鞋、马灯、油布伞……当年五月红军从这里渡过金沙江,绕道会理,彝海结盟,陕北会师,谱写了一曲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如今过江,已经不用坐渡船了。一座现代化斜拉式的水泥大吊桥横跨江上,像一个巨人的双手牵着两岸,天堑变成了通途。站在皎平渡大桥中央向上游眺望,一座神形兼备的“毛公山”,以其栩栩如生的伟人形象,更增添了一抹神话般的色彩。
太阳的余晖洒落在金沙江两岸的山间,峡谷尽染,江面红透。我们深情凝望皎平渡,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程。我想,因为这次难忘的经历,这辈子恐怕不会忘记皎平渡了,它大山峡谷的雄姿,独特厚重的历史,将一直牢牢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大学的散文5:豆蔻
文/王维红
儿子超哥受国内某大学邀请,回国参加学术论坛活动。前后仅一周时间。返程前一天,他说思元交代要买几味做菜的调料。我陪他去超市。接连转了几个柜台,都没买到。问他要买什么,他说:豆蔻。
豆蔻?豆蔻年华中的那两个字?我疑惑。豆蔻是调味料?
超哥说,是呀,豆蔻是很好的调味料。
好吧。陪他又转了另外两家超市,还是没买到。怎么会没有呢?他不解的神情夹杂着些许失望。看来媳妇交代的事,他很想办成。忽想起家门口的菜市场,或许会有。
于是,折回。果然菜市调味品专卖摊里,豆蔻、草果、香叶、桂皮啥的,都有。
从植物专家程耀恺老师的图说里知道,豆蔻是味草药,真不知它还是调味料。是我孤陋寡闻?好像周围的家人朋友也没有用豆蔻来调味的。
看超哥一粒粒地挑选,再一粒粒地分装进一个个食品袋中。这是生活必需品吗?我暗自摇头:这个傻博士,读书读得已近迂腐。
弱弱地问:少一味调料,也不影响食品的味道吧?
他头也不抬,却响当当地答:那怎么会不影响呢。
没去研究和对比,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想我们几十年的生活,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从前只想着吃饱穿暖,后来日子好了,觉得要吃好穿好,到现在也只是讲究一些营养搭配。可他俩似乎把实验室的一套操作流程,搬到了生活当中。每顿饭都不马虎,认真计算营养,认真操作,认真吃喝。
超哥和思元都是食品专业博士毕业。小两口一个学的是食品热加工包装,一个是食品冷加工处理。研究方向不一。超哥倾向于食品研究,而思元则更喜欢实用食品的制作。她的理想是,将来回国开一家食品作坊。
思元很少在微信朋友圈发什么内容。偶尔发,要么是做了什么西点:提拉米苏、泡芙、抹茶慕斯之类,要么就是做了几道菜,什么蒜茸酱爆虾,椒盐羊排,什么日韩风格的寿司之类,大抵是她满意的作品。
他们远在美国的家,小而整洁。思元是尤其注重厨房的。春节期间,我和亲家在厨房忙活,总感叹,看这小两口的厨房,比咱大家庭的设备都全、调料都多。那天数了数,仅胡椒就有白胡椒、黑胡椒、绿胡椒、颗粒自磨胡椒几种;糖也有绵白糖、白砂糖、红糖、台湾黑方糖等。煎鸡蛋有专用固定的模子,白煮鸡蛋有小巧的滚刀可切片。拉开灶台下的抽屉,里面碗筷碟精制,刀具齐全。瓶瓶罐罐的调料,摆放得整整齐齐。
早上用餐,我们包子馒头加牛奶,三下五除二,只两三分钟就下肚了。他俩慢条斯理地在各自专用的白色西餐盘里,一步步地操作:铺开一片切片面包,中间夹上生菜,然后抹酱,再用滚刀将白煮的鸡蛋切成一片一片,均匀铺好,撒上研磨的胡椒或其它调料,最后再合上一片面包片,就着一杯牛奶或咖啡类饮品,在慢时光里,细嚼慢咽。
我和亲家常窃笑,现在是二人世界,看以后你俩可还会这样慢。
小两口回国。看我们还沿袭着旧传统,喜欢吃雪里蕻烧肉,喜欢吃香肠咸鱼,喜欢臭小菜蒸豆腐,就不住地提醒:少吃这类食品!可多年的习惯,早将我们的味觉和胃囊系统固化,哪能轻易改变。他们带回的咖啡、营养米、牛奶添加物,也常被我放到过期。
家里的冰箱已用了二十余年,超哥一再建议扔了,换个双门大容积的。可这还能用呢,怎下得手扔?那天得闲,他俩帮我整理厨房,将碗柜里多年不用的碗、杯、罐,扔了好几筐。
“断舍离”的决绝,自然使厨房整洁一新。
生活空间可简洁,但生活品质不能马虎,这或许是他们共同的理念。看小两口做一道香煎三文鱼,在前期腌制时,需加多少料酒,腌制多长时间,都是严格把控。看来这卤牛肉要加的豆蔻香果等大料,于他们来说,自然一味也不可少。
回家查阅了豆蔻的相关资料。豆蔻,气味苦香,味道辛凉微苦,烹调中可去异味、增辛香。难怪超哥如此认真,原来豆蔻用于卤水以及火锅,会加一味特殊的香。这样的香,提升了食物的品质,自然会在唇齿之间留下特别的口感体验。
豆蔻本美好。诗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妙龄少女。宋朝谢逸有诗云:“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在《赠别》里,也用早春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如今“豆蔻年华”虽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年岁,但大致指代美好的况味。
豆蔻,是年华姣好的代名词;豆蔻,是生活的调味料。认真打理生活,认真对待一日三餐,浅酌慢饮,从这些过程中去享受生命,热爱生活,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蒋勋先生曾说,我们吃东西不只是求饱,也在消化一份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
如此来看,两个食品学博士,用心对待食物的态度,倒值得我这厨房大妈学习了。
大学的散文6:替外甥女把关
文/邵火焰
外甥女佳悦大学毕业后在我所在的城市找了一份工作,随后谈了一个男朋友。谈了大半年后,男朋友向她求婚。佳悦一时不敢答应,怕自己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看走了眼。这天,佳悦打电话给我,要我帮她把把关。佳悦的爸爸妈妈远在几百里之外的乡下,因此代替姐姐姐夫给外甥女把关我责无旁贷。我告诉佳悦说:“明天由老舅做东,请你和你的男朋友吃顿饭。”
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酒店,点好了菜。大约半个小时后,佳悦带着她的男朋友来了。小伙子阳光干净,棕色的皮夹克,黑色的牛仔裤,显得精明干练。佳悦指着我向他介绍说:“这是我舅舅。”小伙子马上热情地迎上来双手握着我的手喊:“舅舅好!”接着自我介绍说,“我叫龙小翔,舅舅你就叫我小翔好了。”
我对小翔的第一印象很好。
菜上齐后,我要了一瓶白酒,小翔说:“对不起,舅舅,我不会喝酒。”我说:“陪舅舅少喝点吧。”我就给他倒了半杯。席间我和小翔闲聊了起来。小翔是个很会说话的孩子,他面带微笑,表情自然,口齿清楚,有礼有节。聊着聊着,我有点忧虑,因为会说话的男孩往往很会哄女孩开心,担心弄不好连我这个舅舅也被他哄住了。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让我心中完全释然了。
我在移菜盘时,不小心衣服袖子一下子把酒瓶碰到地上摔碎了。佳悦一见马上喊服务员来收拾打扫。服务员拿着扫帚来了。这时小翔起身接过服务员手里的工具,弯下腰将地上的碎片扫起来后,倒在酒瓶的包装盒子里,然后放在自己的脚边。
我很奇怪小翔的这一举动,就问他:“你要这些玻璃碎片干什么?”小翔低声说了一句话,我的心一下子被温暖了。
吃完饭离席,小翔拿起脚边的酒盒和我们告别。
佳悦问我小翔这人怎么样,我说:“你知道小翔为什么要带走这些玻璃碎片吗?小翔说,他怕酒店将这些玻璃碎片倒入门口的垃圾箱里伤了人,因为垃圾箱里每天都有拾荒人用手翻捡,这样会划伤他们的。他们单位附近有个建筑工地正在回填一个大坑,他要把这些碎片带到那儿处理掉。他这么有爱心,对自己爱的人还错得了吗?”
佳悦说了句“谢谢舅舅”就笑着跑开了。
大学的散文7:大勇面试
文/张志松
大勇在大学学的是中文,毕业后没多久,他就一直往人才市场上跑,想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却多次处处碰壁。
可大勇不死心,这天,他又随身带上几份简历,往人才市场上跑,在一家招聘秘书大公司的摊位前,大勇投放了两份简历后,终于等到了人家的回应,初审通过,叫他过一会儿面试,如果面试通过,就签订合同上岗。大勇一听,那个激动哟,就差点儿没给人家磕头了。因为他应聘的是一家颇有实力的大公司,薪水优厚,许多人想通过初试也不一定能通过,可以说,在这么多人的报名当中,能够通过初审的人还算是凤毛麟角的。大勇当然清楚自己的优势,他名牌大学毕业,成绩优异,曾在学校里担任过学生会主席,而且口才也不错,在学校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通过面试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于是,他兴奋地打电话给要好的哥们小张,说他自己通过了初试,过一会就等着他面试通过好消息的结果吧。
没多久,小张就接到大勇打来的电话,大勇在那边万分沮丧地说:“小张,我这下完了,面试没有通过,因为主考官给我出的好几个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小张有点吃惊地说:“你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吗?怎么连主考官的出的问题一个都答不上来呢,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读到哪里去了?”大勇一听,有点委屈地说:“我哪知道主考官会出这么偏的难题呀?”小张好奇地问:“出的是什么难题啊?你说给我听听。”大勇想了想,说:“他们问的是畜牧业、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兽医等各方面的问题,还有什么畜禽繁殖与育种人工授精等问题,你想想,我在大学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我怎么会答得上来啊?”小张一听,也觉得有点蹊跷,可他还没回过神来,大勇在那边突然兴奋地说:“小张,不好意思,刚才我去面试的时候进错门了,是一家事业单位畜牧局要招聘一名兽医……”
大学的散文8:庭前有佳木
文/王启生
周末,几个大学同学相邀,去了一个同学的老家。老家虽然居于城中村,很有意思的是,他家的庭前屋后,栽满了果树。正是五月,枇杷在树梢上黄得耀眼,还有火红的石榴花像上海滩妖娆的舞娘,刚刚结成的毛桃,青翠得像十二三岁的少年,将小院子装扮得热闹富足。
农家小院,抑或别墅洋楼,如果有空地,我觉得栽种果树是最妙的事。既可以美化院落环境,又可以得时鲜果实,两全其美。一年四季有花香,春夏秋冬有果吃,是最为理想的状态。我的岳丈早些年居于乡里,在屋前栽了枇杷,柑橘,几年时间便开始挂果。果实成熟的时候,引得一些乡下小孩注目留恋,垂涎欲滴。岳丈是乡村教师出身,都会热情地招呼孩子攀摘。我们乡下有俚语说:桃子李子,路边伢子摘的。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乡村孩子的礼物,也难怪孩子们盯着。就像我们小时候到菜地里顺些菜瓜黄瓜,八月十五中秋节偷些月光菜,在乡亲们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然,庭院里,不见得大家都栽种果树,也有景观苗木的。在湖湘楚地,庭前栽种槐树,柳树的较多,也有松竹枣树之类。而比较忌讳栽柏树、桑树。大意是取谐音图吉利,避凶祸。枣通早,早生贵子,人勤春早。门前有槐,金银财宝往家来。但是槐树并不是什么好树种,木质疏松,多枝杆,树干并不挺拔,农家一般只能用来作木柜,或者床板,是不能上梁建房做大用途的。槐花倒是洁白清香,小时候我们还摘来吃,有丝丝的甜味。
柳树在南方的庭院多见。原因是南方的房子讲究风水,多坐北朝南,后山前水,水边多栽柳树。柳者,留也。《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人折柳送别,冀望远游的亲人早早归来,表达用心留客的姿态。大富大贵人家寄望留住风水,稳住财宝,寓意多多。古代有个君子,名柳下惠,美女入怀而丝毫不为所动,单从名字猜想,他必是沉醉于柳下美景,或是树下纳凉昏聩欲睡而不知美女入怀吧。
若论木材,松树当然较好。高大挺直,但是多见于北方。有时候坐火车,看到平坦的原野上,松树一排排的,像卫士一般,很是壮观。南方的松树,多栽于大堤或者塘坝,一般也是多株成排,蔚为壮观。当然也有栽种梧桐的。我们村子前面的大路口,以前就有两株,树干高耸入云,叶子宽大,风中哗哗作响。掉下的树叶,我们捡起来,用竹枝别住,可以做一顶帽子,形似古代的官帽,很是神气。俗话说,栽得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小时候,我们一直没有看到凤凰来,偶尔只有几只麻雀在梧桐枝叶间嬉闹,所以想来有些俗语也是骗人的。
在南方,门前一般不栽桑树,柏树,大意是桑通丧,起彩不好。至于柏树,多见于坟墓周围,所以不宜栽于家居之前。当然也有例外。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王船山,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誓与满清的统治者不两立。他把自己比喻为活死人,七尺从天乞活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庭前栽了两棵大柏树。四百年后,先人早已作古,两株柏树尚在,昭昭然为主人明志。
纵观南方庭院树木,前庭多栽景观树,后院多种果木。当然,也有将桃李枣树栽于前庭的。前院栽景观苗木,可以纳凉,可以挡风固沙,使风水不外泄。后院栽种枇杷,石榴等果木,用围墙拦住,即便有一枝不懂事的杏花探出墙外,也可显示主家的殷实。湘南有则童谣,曰:月光光,水汤汤,打开后门照干娘。哪有枇杷不脱骨,哪有丈母不爱郎。后院的月光如水,枇杷贡黄,丈母娘为了不让亲家晓得,从后门偷偷进来,看望女儿女婿,该是多么美妙的图景!但是我一直没有搞懂,枇杷黄了,最后掉下树梢,里面的籽(骨)脱肉而出,与丈母娘疼爱女婿之间有什么可比?这赋比兴的手法来得有点穿凿。
我老家的院落前,以前栽有槐树,竹子。槐树是我和妹小时候到山上寻柴,扯了两株苗子栽成的。当年我们还和树苗比高,然后很快我们比不上它的成长速度了。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两株槐树因为冰霜雪雨,早就倒下,只留下一地的树枝在那慢慢腐去。竹子是父亲从一个深山的远方亲戚家移栽来的,几年时间,竹根发达,竹子便将庭院包围起来了。后来,父母将老家的房子卖了,买我家房子的主人后来也进城买房,老家的院落被芳草包围,竹子竟然都慢慢萎缩了。是人为砍伐还是营养不良的缘故,不得而知。
父亲说,屋要人创,人要财创。那些园林果木,创造了一个美丽富足的庭院。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人去打理。人若散开,树木自生自灭,也就失去其人世间的价值了。
大学的散文9:大学时光
文/赵泽惠
初入大学。老师曾告诫我:大学是个染缸,手边的颜料很多,但调色盘就在你手里;家长也告诫我:诱惑太多,要有底线,别让欲望吞噬你的思想。
我想我一定是没有把持好自己,无论是思想还是心智,改变了太多……
第一年,还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一切都是新鲜的,一点点的小甜头就可以很开心。每天自娱自乐,怡然自得,并对生活精打细算。没有私心杂念,同时又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却对于外面更大的诱惑,望而却步……
就这样安逸地走到了第二年,老师说:第一年都还傻着,到第二年什么“幺蛾子”就都蹦出来了。当时听到这话还笑得可开心,结果发现我就是其中的一只“幺蛾子”。开始尝试着跳出现状,才发现自由是那么让人兴奋,去寻找疯狂和刺激,去触碰内心窥探着的一切。
渐渐开始明白,刺激与疯狂只是一时之快,所带来更持久的竟是高亢退去所带来的无尽的乏味。不再喜欢狂热的场合,不再新鲜于刺激。发现不过是过眼云烟,终会消散……
大学前两年几乎没有意义。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展望。在这个环境里,百分之十是精英才子,百分之十是纨绔子弟,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全是庸人。我发现自己就是庸人其一。老师说:你们在这里,一部分人在增肥,还有一部分人在减肥。当时我们都笑了,但后来想想,好像就是这么回事。有些人,烂泥扶不上墙,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想帮你都不知道怎么下手,想给你机会都不知道怎么把握。
真正体会和享受到大学生活,是第三年才开始。对老师的概念渐渐转变为上司,去尽力完成任务,去安排好行程,去照顾新人,去履行自己的责任。与其说让自己忙碌起来,不如说是感受存在的意义。喜欢偶尔的闲暇时光,安静地喝杯咖啡。更喜欢空闲的日子去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知不觉,已经不再是年少轻狂。
如今已经是第四年了,更多忙碌占据了更多的时光,但我却喜欢上这样的生活,虽然很多时候会很累,却并不枯燥乏味。我享受着这种充实,同时也学会去面对。面对上司自己已不再是新人,面对新人自己也算刚及格的上司。
我很庆幸在大学时光中有一个容身之地。虽然我曾一度反感它给我带来的各种不便。大一时,抱着新奇的态度加入了这个团体。保持着亢奋和积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活动。大二时,对比精彩的世界,我感到无比的枯燥,犹如困兽。就像一个铁链禁锢着自己,被牵制着无论怎样都逃不掉。大三时,所感受到的却是团体带来的责任感,开始去接受和习惯一切,去担负起自己所能。
而此时,我享受并感谢着这个团队,所得到的经验、实践、以及历练超乎我的想象。听到有人对别人介绍我说:这是我上司。激动?欣慰?满足?都有,但不确切,那种心情无法言喻。
我更庆幸遇到了我敬佩的导师,严厉的领导。就像一把雕刻刀,毫不留情地雕琢着。曾经的逆反、不甘、埋怨、打击,如今全成了感激。他对所有人说过:能在我手下做事,绝非易事,也绝对是种历练。
所学所得所经历,让我无比确信这句话。一直以来的信任,更让我自信起来。太多的机会,太多的原谅,才造就现在的我。我知道,将来走出校门,面对社会,没人在乎你是新人,没人给你错误的机会。若不是大学时光的历练,将来会有太多的磨难是我所不能承受的。我也知道,太多的不足,太多的幼稚,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打磨,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历练,需要我不断前行……
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感谢我所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我都享受这些所带给我的体验,让我取舍,让我成长,让我懂得,让我珍惜。
大学的散文10:错过花开的季节
文/莱阳人在天涯
那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了这所乡下中学,校园不大不小,树很粗很高,校舍矮小破旧,这是意料中的事。孑然一身放下行李时,她发誓:一定要尽早离开这个“兔子不拉屎”的穷地方!
她是这年分配来的唯一一个老师,学校很热情地分给她一个单间宿舍,推开破旧斑驳的木门,一股浓重的霉味扑鼻而来,整理那堆所谓的床板时,一只老鼠嗖地窜出,后来她的心脏出了问题大概就是这只老鼠惹的祸。蹲下身子费力拔掉屋内几丛杂生的野草时,她忍不住哭了。颓然倒在吱呀作响的破床上,泪眼朦胧中她看到屋顶竟有四五个窟窿无情地俯视着她。
阴霾笼罩的生活却因那个高大帅气说话幽默的男孩的闯入而渐渐灿烂起来,他们在一起谈的最多的是曾经读过的书,他说他最喜欢读莎翁的剧作,元旦晚会上他披一床红毛毯当披风扮演罗密欧:“朱丽叶!我的爱,我的妻子,死神夺走了你的气息,但是没有带走你的美丽。你没被征服,你的唇还是一样的红润。亲爱的朱丽叶,这里,我就要在这里安息长眠,长眠在,这里,就让我们把生命的安排全盘搅乱。再看最后一眼,最后一次拥抱,跟死神定下永恒之约!”她听得有些入迷,“那谁扮演朱丽叶?”“我同桌。”“她很漂亮吧?”抬头直视着他的眼睛,她的话里明显带着酸味。“不很漂亮,倒是很有气质。”“是吗?”她心里顿时惶惶的,有些空荡荡的落寞。
后来她终于知道了他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那个年代大同小异的恋情悲剧——有始无终的大学恋爱,毕业时来自不同城市的他和她都想回自己的老家照顾各自的父母,最终是孝心战胜了爱情。知道了这个索然寡味的老掉牙故事,她便没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猜想:她原以为他们的爱会像那个凄美的经典那样留给世人无尽的遗憾,没想到会是如此的平淡无奇。
接下来他俩的爱情也就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了。深秋的早晨,空气里透出微微的寒意,红黄绿相间的叶子上落了薄薄一层浅霜,昨夜结就的蛛网在晨光熹微下闪闪烁烁,他和她手牵手晃晃悠悠在清新醉人的秋景中。小路旁落满了各色的秋叶,他一片片捡拾着好看的,三下两下做了一束漂亮别致的“叶”玫瑰,在暖暖的朝阳透过稀疏的枝叶一缕缕绚烂在她幸福四溢的青春脸庞时,他单膝跪地,郑重地向她求婚,她羞羞地接住,感动地看着这束恐怕是这个世界求婚史上独一无二的“爱的信物”,温暖甜蜜的感觉霎时传遍全身。
当叶玫瑰在冬日的寒冷干燥中渐渐酥成碎片时,当她看到别的女孩陶醉于昂贵火红的玫瑰浓香中时,当她半夜被出来找食的老鼠惊醒时,当她面对百分之百都过不了高考关的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时,烦躁忧郁焦虑化作狂风暴雨几乎吞噬了她。
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她得了红眼病,医学上被定为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眼疾。他耐心地照顾着她:给她洗衣——甚至内衣内裤,给她到食堂买最贵的饭菜,给她整理乱糟糟的桌子床铺。他已把她当成自己的妻,给她滴眼药水时,她说离我远点,这病传染。他说不怕,要真传染上了,我们倒能“双兔傍地走”了!她扑哧笑了,红红的“兔眼”里淌出晶莹的东西。
在他的细心呵护下,她的病好得很快。日子依旧一天天过着,除了他对她的好,其他都没有什么改变,偶尔有城里来的昔日大学好友来找她玩,人家走了,她的心理就会不平衡:那么好的生活怎么我就不能拥有?那晚他约她到电影院看电影《青春之歌》,快入场时,他说等等我,一转身回来了,手里擎着两根冰棍,连说真便宜,一毛五两支,吃一支吧!她不要,他就执着地在她面前举着,她却执拗地不接,说我不爱吃冰棍!他说,也是,女孩子吃了怕肚子疼,不吃就不吃吧。其实她是想吃那种松软的雪糕的,那种小时候从没人买给她吃的糯甜的可以吸着吃的雪糕。她心里有一种失落,还有自卑。郁郁地坐在没几个人的偌大的影院,听着他咔嚓咔嚓咬冰的声音,她心里有一丝冷。那部被放了无数遍的老影片里传来含糊不清的声音,尤其可笑的是一到余永泽说话就像牛哞,几个人都在那儿大笑,她反而觉得无聊,于是在扩音器里再次传来“牛哞”声时她终于忍无可忍地起身离开。
心情于是时好时坏,他的好似乎成了她飞向美好富足的城市生活的羁绊,她的脾气越来越不像话,他的忍耐却是至始至终。他说,他已经错过了一段美好的感情,不想再错过一次。
她却对这段处处充满温馨却又时时寒酸不已的感情动摇起来,她想在宽敞明亮的高楼上班,她想在专门的洗手间里洗衣如厕,她想穿上几百元一件的笔挺毛裙,而最想的是她要让从没进过城的父母过过城里人的生活。她再也不想在坑坑洼洼的教室里磕磕绊绊地踱着,她讨厌在井边打水洗衣在蛆虫满地的野外厕所蹲哪怕一秒钟,她的学生装总是让别人把她当成学生,她的父母一直鼓励她到城里找个对象……
春天的梨花开了,就在她下决心离开他离开这个鬼地方跟着那个军官走的时候,梨花开得一片雪白,遒劲的老枝擎起无数的希望,白茫茫一眼望不到边。不知情的他兴奋地找到她说要用自行车带着她去看梨花,她支支吾吾说有点事,没空去,以后再去吧。他说,再过几天梨花就谢了,去了也没什么看头。要不等你办完事咱再去。
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他失踪了。他和她都错过了花开的季节。后来她跟他解释说一直介意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过去,他看看她完完全全城里人的打扮,说,我知道。
借口再怎么美丽也是谎言,她知道。
错过了今年花开的季节,明年依然能看到花开的绚丽。错过了一生真挚的选择,以后都不会再有那些日子的温暖温馨和甜蜜。她懂得。
编辑评语
错过了一生真挚的选择,以后都不会再有那些日子的温暖温馨和甜蜜。
大学的散文11:大学的诞生
文/房龙
现今,大学都是从一大笔存入银行的钱开始。这笔钱就用来建造校舍,实验室和宿舍。最后聘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举行入学考试,大学就办起来了。
但在中世纪的做法就不是这样的。一个明智之士对自己说,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我必须把我的知识传授给别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找到几个愿听他宣讲的人,他就开始把自己的智慧鼓吹一番,就好像现代站在肥皂箱上的街头演说者一样。久而久之,某些年轻人开始按时来聆听这位伟大导师的智慧的言词,他们还带来记录本,一小瓶墨水和鹅毛笔,把他们觉得重要的东西记下来。有一天下起雨来,老师和学生们就撤到一间空的地下室去,或到这位教授的家里来。学者坐在他的椅子上,年轻人就地而坐。这就是大学的起始。在中世纪,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即是一切,而校舍则无关紧要。
让我举一个例子。布列塔尼半岛的年轻神父阿培拉德,早在12世纪就开始在巴黎讲授神学和逻辑学。数以千计渴望求知的青年人向这个法国城市蜂拥而来听他讲学。一些不同意他的观点的神父也前来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巴黎不久即挤满了吵吵嚷嚷的来自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人群以及来自瑞典和匈牙利的学生。于是在塞纳河的一个小岛上,一座古老的大教堂的附近出现了着名的巴黎大学。
接着,在巴黎大学发生了一起争端。非法籍的学生被逐出学校。与此同时,英皇亨利二世召回所有在异国学习的人员。一批被开除的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组成了牛津大学的核心。这所举世闻名的大学就此创始。
中世纪,特别是13世纪,并不是世界完全停滞的时期,青年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也是热情奔放的,他们对所学的东西,即使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非得问个为什么。文艺复兴就在一片喧嚷声中形成了。
大学的散文12:理发店的价目表
文/郑毓煌
一次,我去大学门口的一家理发店理发。一进店门,服务员就热情地迎上来问我:“先生是来理发吗?有没有熟悉的发型师?”因为我是第一次去这家店,就告诉他没有。“那您想剪什么价位的?”他拿了一个价目表给我看,说,“我们有38元的,还有68元的。”“38元的和68元的有什么不一样呢?”“38元的是由普通的理发师给您剪头发,68元的是由总监给您剪头发。先生您选哪一种?”
我心想,68元可比38元贵不少,虽然是总监给剪头发,但是我觉得应该没什么区别,况且我又不需要特别的发型设计。于是我说:“就要38元的吧!”这时候,我看到店员眼中闪过一丝失望。我则为自己的“理性”决定而窃喜。
还有一次,我去了学校附近的一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提供的理发服务有38元的、68元的,还有98元和128元的。同样,我问服务员这四个价位的理发服务有什么区别。
服务员说:“38元的是由普通的理发师给您理发,68元的是由总监来给您理发,98元的是从韩国学习回来的总监给您理发,128元的是店长给您理发!”当说到“店长”二字时,他忍不住激动地提高了声调。
面对这四个选择,我知道对我来说,128元和98元的都明显不靠谱,什么店长和韩国学习回来的总监,根本没必要。但是这时候我在考虑38元和68元的选择时,想法就不太一样了。
我实在不好意思选择最便宜的38元的理发,因为这样不仅在服务员面前有点丢脸,而且还实在对不起自己。我平时工作那么努力,难道就是为了买什么东西都买最便宜的吗?于是,我选择了68元的。这时候,我看到店员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而我则为自己的“非理性”感到懊恼,因为我经常在课堂上教别人,不要上“折中效应”的当!
大学的散文13:我爱我家
文/段海军
自从儿子上大学以后,我的空闲时间逐渐多了起来,以前遥不可及的周末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梦想,现在已经成了生活常态。又是一个惬意的周末,睁开蒙眬的睡眼,已是10点,突然有了一种想干家务活的冲动。
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先是打扫卫生,这也是以前被媳妇批评最多的话题。说我只会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层次挖掘。于是,我把沙发、茶几凡是依墙靠壁的东西,都推到房间中央,只为把潜伏在犄角旮旯的垃圾彻底清理干净。让媳妇知道,只要我愿意干,就是这么任性。
接着是擦桌子。我不像媳妇那样,看看这个不舍扔,瞅瞅那个心在疼,到最后,桌还是那张桌,凳还是那张凳,还是杂乱无章。趁着无人监督,我开始大刀阔斧地清理了,把看着不顺眼、摆放不整齐的东西,统统扔掉。我始终信奉:最简单的就是最整洁的。
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家里被我收拾得干净利落,一尘不染。望着自己的胜利果实,心情自然大好。当家庭妇男的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中午时分,媳妇下班回家,对我是一阵猛夸,我也毫不客气,对她的夸奖一字不漏地照单全收,心安理得地躺在沙发上等着“用膳”。
突然,从厨房里传来一阵河东狮吼:调料盒呢,抹布呢,怎么都不见了,肯定是又被你扔了。闻听此言,我知道我又点燃了导火索,我以前的种种恶行,又被媳妇翻了个底朝天。
多么熟悉的旋律,多么相似的情景,我早已经习以为常了。晒着春日暖阳,吃着美味炸酱面,听着媳妇或美声或通俗的教诲,我恣意享受着平凡人家的幸福。
大学的散文14:万里挑一
文/魏得强
老孙头大学毕业的儿子领回来一位城里的对象,羡慕煞了村里人。谁说读书没有用?老孙头的儿子就是榜样。
要说老孙头的准儿媳,那可是没得挑。高挑的个子,细皮嫩肉,说起话来还有两个浅浅的小酒窝,连名字都洋洋气气的,叫陈染染。但老孙头却很悲观,傻儿子哟,城里的媳妇,那是咱养得起的吗?不要说人,现在,就是城里的一条小狗送给咱,咱也养不起。
老孙头心里装着家里的账本儿。儿子上大学那几年,自己和老伴儿全靠几亩庄稼地,硬撑了过来。如今种田机械化,家家都是拖拉机,方便得很,只有老孙头家里,最好档次的农具还是一辆十几年前的架子车。
愁归愁,儿子的婚事老孙头当不了家,两个年轻人黏糊着呢。这不,姑娘见了老孙头不再叫“叔”,爸爸长爸爸短地都叫上了。而且说好了,两人刚参加工作,婚事从简。房子两个人按揭想办法。不过对方亲家说了,你儿子娶我姑娘,这可是万里挑一,这见面礼可不能少。
亲家说得有道理,这些年农村也有这个风俗,结婚之前,男方家长要给未来的媳妇见面礼,一万零一元。那意思很明显,万里挑一嘛!
老孙头只好撕破了脸皮,把亲戚家借了个遍。可借来的钱数来数去,只有八千块。老婆子在一旁偷偷地抹眼泪,老孙头对着破电视干瞪了一会儿,忽然狡黠地笑了,对老婆子说:“就这八千元,拿红布一包,亲家总不能当面数一数吧,等混过了这一关,我以后补上就是了。”老伴儿一听也不哭了,唉,走一步算一步吧,看以后谁家还让儿子考大学去?
终于捱到“见面”这天,两家人喜气洋洋地坐到了一起,儿媳妇陈染染给未来的公公买了一个手机,为未来的婆婆买了一副玉镯。老孙头勉强带笑,颤巍巍地把一个红布包塞给陈染染说:“这是***和我的心意,你收下吧。”不想,陈染染接过红布包,当着众人的面,大方地把布包打开了,很认真地说:“我听孙康说了,我们结婚见面礼的规矩是一万零一元,对吧,爸爸?”老孙头一听,脸“刷”地由红变紫了。都说城里的姑娘有涵养,想不到一点风度都没有。老孙头痛苦地闭上了眼,硬着头皮说:“是这样的,你自己数一数吧。”看到老孙头的表情,儿子孙康不知原因,以为老爸真的高兴呢,对陈染染说:“钱不多,取个吉祥。”
陈染染一层一层把布包打开,一沓钱赫然在目,那是老孙头托村里信贷员专门换的新钞票。只见陈染染把最上面的一张一元钱小心地放进了自己口袋,把剩下的钱又重新包好,放在了老孙头手里。
“糟了。”老孙头眼前一黑。模糊中听到儿媳妇说,“爸,这一万,您留下,这一元呀,我拿走了。我这是万里挑一呢。”
拿着手中的红布包,老孙头恍若梦中,脸色又由紫变成了红。
大学的散文15:珍惜这庸常的一切
文/青衫
儿子大学开学有一段时间了,那天忽然对我说,以前总是烦您唠叨,恨不得立即离家,现在才发现那时候有您为我操劳一切是多么幸福的事。我笑了,人总是在失去后才顿悟,你长大了,慢慢适应独立解决问题的日子吧。
在生活里,其实何止是儿子,好多事情都是如此,很多幸福就在身边,我们却不知不觉,等到失去了才惊觉原来的一切那么美。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难以忘怀那次因腿部骨折住院的那些日子。腿部打着石膏,仰卧在病床上,一动不能动,就连近在咫尺的窗边都过不去,真是度日如年啊!精神几乎要崩溃。
我原本是活蹦乱跳的,想去哪里去哪里,想干什么干什么,但从不觉得活蹦乱跳是种幸福。此刻忽然不能动了,我才发现,噢,活蹦乱跳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幸运的是,几个月后老天把它还给了我,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在心里荡漾着,身体与心灵都宛若重生。
感激命运,它以这种方式提醒我,珍惜拥有的,哪怕是庸常的一切。
命运既仁慈又残酷,具有多面孔,有时候它悄无声息地拿走你的东西,就再也不愿意还给你了。
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和奶奶的感情甚至好过母亲。在我上大学后,与奶奶相处的时光就变得非常少,及至我结婚生子,每天忙于工作家务等琐碎之事,虽然念着她老人家,却让凡事缠住了腿。我在心里安慰自己:奶奶不会怪我的,她最疼我了,等下个月休息就去看她。
奶奶在我眼里是那么健康,那么开朗,无论如何我也没想到病魔会突然袭击她。在奶奶住院的二十多天里,我放弃工作,精心陪伴,但还是无法阻挡命运的安排,奶奶离开了。
母亲说奶奶没白疼我,我做到了。可是我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像个犯错的孩子,在奶奶健康的时候,想我的时候,没做到常回家看看,我心里背负着自责和内疚。这份亲情,此生我将永不再得。
亲情,友情,爱情,其实都是易碎品, 无论如何,请用心呵护他们吧。这不仅是高情商的表现,更是成年人的处世法则。
不要等有一天它被拿走了,你才觉得,噢,不行,那是我的,不能拿走!珍惜拥有的,将来才能不惧失去。
大学的散文16:元宵节的味道
文/叶江南
自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元宵节我都是在远离故乡好几百里地的工作城市度过的。春节假期结束,正月初七正常上班,尽管年味还在我的身上散发着热气,但工作早已把我拉到了办公桌前。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成了我在他乡遥望故乡最美的回忆。
我所在的城市每一年的元宵节都特别的热闹,尤其是花灯会,更是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正月十五一大早,花灯沿着商街一字排开,寿桃灯、荷花莲子灯,前几年西游记里的人物灯如猪八戒、唐僧、孙悟空等比较多,这两年随着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等花灯多了起来,引得小孩子们不断地驻足观望。各种花灯精彩纷呈,装点着元宵节的喜气,璀璨夺目。
往年,带着儿子穿梭在灯会上,小家伙总是一会要这,一会要那,每一次逛完灯会,我都会给他买来一大堆各色各异的花灯。今年我问他要买什么样的花灯,他居然说,不买了,自己做,而且把准备好的材料拿给我看。我看他那认真的样子,才猛然间发觉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了。做花灯,这原本属于我小时候的专利,从儿子嘴里说出来却让我无比的欣喜。我连声应着,并答应儿子元宵节我们一起做花灯、赏花灯。
赏完花灯吃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相比于从超市买回成袋的成品元宵,我更喜欢在元宵节的晚上一家人乐呵呵地在一起自己动手做元宵。想起小时候过元宵节,母亲和祖母从吃完午饭后就开始忙活,用开水把准备好的糯米粉烫熟,馅是自家种的芝麻、花生,磨成了粉,加上白糖。她们总是很费力且辛苦地搓着元宵,我和弟弟则站在旁边,流着哈喇子。沸水烧好,元宵下锅。过一会,母亲会捞上来两个,让我和弟弟尝一尝元宵有没有熟透。弟弟会认真地咬一口,尝一尝。我则是一口下咽,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有一年,因为这种吃法把我烫得嗷嗷直叫,连声叫痛。
一家人一起做元宵,让元宵有了家的味道,这样的元宵吃起来才更香甜,更有滋味。当然,对于我们这些离开故乡在外打拼的游子,元宵里包裹的,除了糯米和芝麻的清香,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和乡音,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吃着元宵,赏着花灯,年,就在热气腾腾的美味中结束了。一碗元宵,是那样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