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年夜饭的散文(精选12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年夜饭的散文1:我们家的年夜饭
文/安杰
南方的年夜饭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可提起咱北方的年夜饭,却只有根正苗红的两个字儿——水饺。所不同的是,旧社会北京城里的皇帝要就着酱瓜儿吃素饺儿,馅子有所谓的“十八鲜”之说。一来是“头顿素,一年素”,讨好一下佛祖。二来也给厌倦了整年荤腥的“龙肠”刮刮油。可咱老百姓正相反,巴巴地盼了一年,这时恨不得鸡鸭鱼肉排着队挤进五脏庙。可惜,不能够!
在下小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开篇儿的年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时咱们除了一股干劲儿要啥没啥,全国经济一派乍暖还寒的疲态。我妈早年病休在家,全靠老爸张罗一家四口的生计,熬得他几乎累弯了腰。有年腊月里,老爸曾经的战友从新疆转业回来,送给他半条寒羊腿。全家人望着那泛着玫瑰鲜与玉脂白的疙瘩肉犯了难,最后决定用“红焖羊腿”为年夜饭增光添彩。三十儿夜里,我在小院里跺着脚守着那只煤气炉子。飘蓝的长火苗舔着砂锅粗造的纹理,像是拳击手挑衅的拳头,引得我馋心大动。我傻乎乎地鼓着腮帮子,拼命地吹了又吹,希望早点儿吃到美味。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大年夜,您猜怎么着?我愣是努出了满脑门的汗,最后怎么上床睡着的都不知道。第二天早上,顽强的羊腿还在锅里负隅顽抗,那顿肥美的年夜饭终于和满地的花炮一起破碎,成了我童年挥之不去的梦魇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进入了躁动的青春期。街上涌动着匆匆忙忙、去而复来的人群。大家都恨不得多长十张嘴来拉生意,多长十条腿来跑买卖。我家趁时而动,老妈开了个兼卖报刊的电话亭,老爸跑起了出租车。一年到头钱挣了不少,全家脸上的笑容比春晚主持人还甜。可是“有了钱,没了闲”,一顿年夜饭又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好在开清真馆子的穆斯林朋友不过大教的节。头年天擦黑儿时往“黑家饭馆”柜台里递几十元票子,两只大塑料袋一撑,这新年的饺子算是齐活儿。牛肉大葱馅儿的水饺个个像生气的牛眼似的瞪得溜圆。一口咬下去,飞溅的热油似乎能把窗户上的冰花都烫化。美餐一顿后,爸爸边剔着牙,边遗憾地说:“饺子味儿不错,可惜差那么一口汤,没法原汤化原食儿呀!”我妈瞪他一眼,把暖瓶端过来:“看烧得你,买来的饺子哪来的汤?喝刷碗水吧!”
进入21世纪,街上的私家车、大哥大越来越多,老妈的电话键盘和老爸的车轮子渐渐都有些转不动了。我那时还在上大学,明知道饭卡里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心里惭愧得受不了。几年下来,除了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外,愣是没有买过一件衣服。终于,我家的电话亭和那部米黄色的老式电话一起成了历史名词,老妈又下岗赋闲,生活的重担再次落到了爸爸一个人肩上。年夜饭,成了名副其实的“年夜烦”,大家都在闷头吃,可谁也吃不出个滋味来。
2010年以后,咱中国人的日子真像滚芝麻球般越滚越大,越滚越甜,我们家的生活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先是老爸、老妈双双领到了退休金,接着我的工资也像那个相声里说的,来个“连升三级”。虽然春节晚会越来越不中看,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合家团聚、共度佳节的热乎劲儿。老爸这两年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我们遵从医嘱,给他单煮了一锅少油少盐的素馅饺子。他咬开看看里边油青碧绿的“内容”,叹口气说:“哎,谁知道咱活着活着,又活成和皇上一个待遇,过年改吃素啦!”我妈把盛了几个肉饺子的醋碗塞给我三岁的小儿子:“你爷爷挑嘴争食儿呢,去,你给爷爷端去!”我那胖小子便学着动画片里孙悟空的样子,把碗举过头顶说:“师父,请你齐(吃)吧!”逗得大家差点把醋笑到鼻子里。
年夜饭,这顿世界上场面最大的盛宴,不单是我们家家户户在吃,咱们的祖国也在默默地和每个人一起举杯呀。惟愿这顿饭越吃越香甜,越来越丰盛,华灯永照,永不散场!
年夜饭的散文2:年年豆腐年豆腐
文/章铜胜
在家乡年夜饭的餐桌上,豆腐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而且和豆腐有关的菜通常不止一道。过年的豆腐,老家习惯叫“年豆腐”,还有着一层吉祥的寓意,即“年头富”。除夕餐桌上的豆腐一般是不能动筷子的,家里的长辈一定要将豆腐留到正月里食用,留得时间越长,他们会觉得新的一年中家里会财源滚滚,日益富裕。乡亲们为了这个美好而又吉祥的寓意,总会尽己所能地做好豆腐这道菜,并且用心留着。除夕餐桌上的豆腐,也成了家乡新年里一道年味浓郁的风景。
我家过年吃的豆腐,是自制的。母亲的老家在汀洲村,汀洲村出产的黄豆,叫汀豆,在家乡是有着一定的名气的。汀豆发豆芽好,做豆腐更好。外公每年都要种上好多的豆子,一部分在豆子鲜嫩的时候,摘了豆荚,送到市场上去卖。更多的黄豆,则要等到豆荚成熟,连豆秸一起砍回来,摊在晒场上晒。在豆荚被晒得焦脆的午后,外公便在晒场上打豆子,用梿枷一起一落地拍打,那些豆子像听到命令一般,纷纷从豆荚的迸裂中弹射出来,发出啪啪啪啪的声音,清脆悦耳。我想,此时的外公是喜欢听豆荚迸裂和豆子落地时发出的啪啪的声音的。
外公会做豆腐,而且,我总觉得外公做的豆腐,比豆腐坊的老板做得豆腐更加的地道。
进入腊月,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外公要将留好的豆子放在外面晒上一天。晒好后,外公会用簸箕将豆子簸上几遍,簸去掺杂在豆子中的碎土等杂物,然后再吩咐我们捡选一遍,将那些瘪豆粒,有虫咬过的豆粒剔除出去,这样外公才放心地开始做豆腐。
做豆腐,对外公来说是件很郑重的事情。从选豆到泡豆,丝毫也不敢马虎。泡好的豆,颗粒饱满肥胖,黄澄澄的,一点点地加入石磨磨盘上的眼洞里,用石磨磨浆,磨好的浆经细棉纱布过滤,滤出的浆水细滑。煮浆的过程稍微麻烦点,掌握好火候最重要。煮浆时,外公会一直站在灶边,看着灶上的锅和灶下的火,防止火太大,也要防豆浆漫溢出来,煮好的豆浆,香味浓郁。外公看见我,会用碗盛一大碗豆浆给我。彼时,能喝上一碗新鲜香浓的豆浆,心里别提多美了。
做好豆腐,点卤才是最关键的。那时年幼,并不知道外公点卤的秘密,记得也不真切,只是觉得外公真有本事,一锅豆浆,经过外公的手,会变成好吃的豆腐和豆腐干。我曾想过,长大了,我一定要学会做豆腐,也给全家人做最好吃的豆腐。可是,到现在我还没有学会如何做豆腐,这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但我却成了一个最喜欢吃豆腐的人。
每年腊月,外公都会送许多豆腐给我家,从腊月到正月,我家就常吃豆腐。母亲是会烧豆腐的,她做的年豆腐,尤其出彩。一盘油煎豆腐,是年夜饭桌上的重头戏。豆腐切成长方形薄块,方方正正。豆腐的两面用菜籽油煎出略显焦黄的虎皮,再稍放一点酱油翻炒,豆腐的颜色就更好看了。母亲在起锅装盘时,总是很细心,装好豆腐后,再撒上一点切碎的青葱叶,一盘浅浅的酱色微黄的豆腐上点缀着点点的细碎绿,有着盎然的春意。这一盘油煎豆腐,是要从除夕留到正月里才能动筷子的。在团圆的年夜饭桌上,面对这么好看的一盘油煎豆腐,谁又忍心随意去动筷子呢。
油煎豆腐得留着,年夜饭的餐桌上还有好吃的豆腐。母亲在汆肉时,会将原本薄薄的豆腐干再片得更薄,再斜切成三角形的小块,放在汆肉的汤里,用小火慢慢地炖着。汆肉的肉片是薄片的瘦肉,用山芋粉细细捏过,煮出来细嫩异常。汆肉的汤汁浓郁,肉香醇厚,加上适量的豆腐干同煮,其味妙不可言。最妙的是,我家的豆腐干汆肉会煮上一大盆,年夜饭的餐桌上,可以放开了吃。
在家乡,年夜饭的餐桌上还有一道家家都必备的菜——生腐烧肉。金黄的生腐,是用长条形的豆腐炸出来的,炸生腐的用油是讲究的,荤油和素油按一定比例配比好,炸出来的生腐才好。选生腐得看,看其颜色是不是纯正;也得捏,用手一捏,蓬松绵软的,就好。做生腐烧肉,先将准备好的五花肉切块,放锅里先翻炒出油。生腐对角斜切一刀,将一块生腐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露出里面雪白、镂空如精致雕刻般的生腐肉。五花肉的油炸出大半后,倒入切好的生腐,放少许八角和切碎的干红椒,在锅中一起翻炒,直到生腐将五花肉的油吸得差不多时,再加酱油着色。然后加入多量的热水,盖好锅盖,用小火慢慢地炖着。
生腐烧肉,是一道工夫菜,得有耐心等。生腐烧肉也是一道有味道的菜,我最喜欢生腐那种滋味盈满口腔,不停搅动味蕾的感觉。
除夕夜的餐桌上,有豆腐、豆腐干和生腐做的菜,各有各的好处,可吃,又可看,还有那样吉祥的寓意在,真好。过年,图的就是吉祥喜庆,豆腐让我们的年,我们的日子有滋有味,年豆腐也不只是年头富了。
年夜饭的散文3:难忘一次年夜饭
文/向冬
父亲和叔叔是亲兄弟。虽然人们常说:“亲兄弟,明算账。”但是父亲和叔叔却好得像是一个人,所以每年的年夜饭,我们两家人总是要挤在一起吃的。我们家有奶奶、爸爸、妈妈,以及我们兄弟姐妹;而叔叔家,有叔叔、婶婶,以及我的堂姐弟们。可以想象的到,一张桌子旁挤着十多个人吃饭,该是一个多么热闹的场面。
小时候,在我们几个天真的孩子的心里,一年当中,我们最高兴、最期盼的事情,莫过于两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了。这个时候,叔叔和我们家共同的“精神领袖”——奶奶总会说上几句吉祥话,奶奶总是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说着“步步高升”、“万事如意”、“平安顺利”之类的话。父亲和叔叔也一边喝着酒,一边谈论着开春后的计划。我们呢?则手里攥着父亲和叔叔给的压岁钱,想着吃完饭就去买烟火、玩具之类的东西。这个时候,大人也好,小孩儿也罢,都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度过。
唯独一年,那年的年夜饭上,气氛就不一样了。原因是我的堂姐没有回湖北老家过年。堂姐是叔叔的大女儿,生于1981年,初中一毕业,就去了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堂姐由于和叔叔在一些事情上的意见不合,跟家里人斗气,索性没跟家里联系,春节也不回老家。
那是2003年春节,叔叔看着别人的子女陆续回了家,唯独堂姐没有回来。那年的年夜饭上,叔叔泣不成声。他一边往自己嘴里猛灌白酒,一边哭。说实话,在我的心目中,叔叔绝对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尽管生活再困难,尽管田里的活儿再累,我都不曾见过叔叔落泪。望着叔叔满脸的泪水,我们的心情都跟着不好受。奶奶和爸爸都在一旁劝叔叔,那年的年夜饭,我们都陪着叔叔在泪水中度过。
事情已经过去十年了,我的堂姐早已跟叔叔和解,并成为人妻和人母了。那年后,每次的年夜饭,堂姐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只是她丝毫不知发生在2003年年夜饭的饭桌上,因为她没回家过年,她的老父亲痛哭流涕的事情……
年夜饭的散文4:话年夜饭
文/江白涛
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盛宴饭局比年夜饭更热闹温馨,更有文化内涵。
年夜饭不仅丰盛热闹温情脉脉,而且美丽高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使其文化内涵更具张力。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富有而开明的员外,为了使嫁给穷书生的女儿一家能体面地吃上年夜饭(因为有出嫁的女儿不得在娘家过年的习俗),于是,在腊月二十四将女儿一家接来。女儿回家时,车载大量的金银钿软和鸡鸭鱼肉回去过大年。人们为了弘扬亲情美和人性美便将这一天定为小年。
这个传说在我的家乡成为美谈。我没有考证,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因为有过小年的习俗存在。况且,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温暖人的同时,也净化人们的心灵。父女之爱本是人间真爱,纯洁而高尚。试问:世间有不为子女的平安、健康、快乐、进步和幸福操心的父母吗?用善的方法获得的财富又以善的方式进行馈赠,不是至善至美的亲情之美人性之美又是什么呢?这种亲情之中虽然也有同情的成份,但更多的是真诚和纯粹,不求回报,显示无私。“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有三:首先得“老吾老”“幼吾幼”,然后才推“及人之老”“人之幼”,而且前者的模式是推及后者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一个对家庭不负责的人肯定也是对社会不负责的人。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果细胞发生病变,整个机体将受到影响,家庭将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造成社会后果。同情者如果使同情的对象感受不到被同情,其同情便是高尚、纯粹和美好的。同情者如果利用同情为自己涂脂抹粉就不是在同情而是在用同情作恶。因为这种同情被功利化了。它挫伤和侮辱了奋斗者的意志和尊严,它让意志薄弱者享受了不劳而获的快活而丧失斗志,它助长了懒汉的懒汉思想并使其堕落。同情的两面性既帮助他人获得新生,又伤害他人使其沉沦。亲情中的同情是无私美好而高尚的。美好的传说也就一直流传至今。因此,亲情美和人性美便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内驱力之一,传承和弘扬亲情美人性美是人心所向,社会所需。当人们的心灵美了,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年夜饭不仅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一顿文化大餐,精神大餐。
年夜饭的散文5:直播年夜饭
文/翟立华
老家有个习俗,出嫁的闺女不可以回娘家过年,否则娘家会不吉利。遵循着这个传统,自打结婚后我就再也没有在娘家过过春节,但是我所有关于春节最美好的记忆都在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农家小院里。每每除夕晚上,我和女儿对着一桌子鸡鸭鱼肉,便开始回忆起小时候那红红火火的年夜饭。
那会儿的年夜饭其实很简单,每人一碗肉馅饺子一碟儿醋,家家如此,这也是那年代所能达到的最丰盛的美食。孩子们对春节有多么期盼,在面对年夜饭时就有多么幸福。我对于过年的向往就像发酵的米酒一样,在渴望了漫长的时日后,年夜饭犹如揭开盖子的陈酿般愈加醇香浓郁。
小时候的年夜饭在我心里充满着温馨,那一刻,连脾气火爆的父亲说起话来都异常温柔,母亲更是对我们宠溺得不像样。饺子里大团的肉在平时根本就吃不到,父亲也不会因为我们吃相不好拿筷子敲打我们的手,他只是看着我们几个狼吞虎咽,边笑边喝着二锅头。那顿饭在我心里,吃的不止是饺子,更是“年”,是孩子们对春节最神圣的祭拜。
弟弟、弟媳妇看出我对不能回家过年有所遗憾,去年一进腊月他们便开始给我灌输,一块回家过年吧,都什么年代了,谁还讲究那些陈年旧俗,迷信!我怦然心动。二妹却对着我摇了摇头,她说,这不是迷信,是对传统的敬畏。这句话让我心里震颤,现在生活富裕了,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太多的年俗都被嫌弃而丢失了,我们确实应该对传统的东西心存敬畏。二妹说,不如这样吧,年夜饭我们来一个直播,咱们通过摄像头过一个团圆年。
这一提议让我们几个小家庭进入持续的亢奋中。我开始去市场精心地挑选年夜饭需要的菜和肉。这是我到这个城市以来,最认真的一次过年。
除夕夜里,早早地打开电脑摄像头对准饭桌,弟弟又从微信群里把我们一个个邀请到群视频,五个小家庭,五桌年夜饭汇聚在屏幕上。多少年了,我再次在大年夜里看到了母亲,只是当年喝着二锅头看着我们笑的父亲已经走了,那个当年为我们张罗年夜饭忙碌的身影也换成了弟媳。满头白发的母亲端坐在桌前,她感慨地指着我说了一句,你大姐的头发也白了。在这个最容易让心感动的时刻,母亲的话使得我眼里有了泪花。
母亲依旧保持着她年轻时的虔诚,年夜饭的第一碗饺子要给家里供奉的神仙上供。小侄子拿着手机跟在奶奶后面录视频,一圈下来,母亲把上供后的饺子分拨到弟弟、弟媳、侄子的碗里,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母亲说,上过供的饺子儿孙们吃了一年都有好运。几个小家庭静静地等着,直到母亲说,开饭吧,五桌年夜饭隔着屏幕热闹起来。
大妹妹最先吃到幸运饺子,她嘴里咬着那枚硬币喊:“妈,你看我运气好不好,第一个吃到‘钱饺子’。”母亲高兴地说:“你们今年都有好运气。”女儿也吃到了幸运饺子,一群孩子把头都凑到屏幕前喊:“姐,你今年一定能考上中央美院。”二妹偷偷地包了两个幸运饺子,让两个孩子一人一个。小妹妹咬到“钱饺子”,妹夫和她俩人抢起来,母亲乐得哈哈大笑。
这顿年夜饭一直吃到凌晨,我们隔着屏幕一起回忆着、憧憬着,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母亲那边传来震天的鞭炮声,这鞭炮声无比亲切,我已经有好多年春节没有放过鞭炮了。正感慨间,小外甥女熙熙把脸凑到屏幕前冲弟弟撒娇:“舅舅,压岁钱拿来。”母亲掏出一张“毛爷爷”冲着熙熙晃,故意说:“你来拿吧。”弟弟笑了,说:“走,咱们去群里发红包,看今年谁的手气好。”随后家族群里下起了一阵红包雨,唰啦啦的祝福在鞭炮声中炸开,又是一年新旧交替,那一刻,我看着母亲和孩子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年夜饭的散文6:年夜饭
文/冯兆龙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零零星星的爆竹声不时地从远处传来,年味越来越浓了。寒风中的城市街头,那些匆忙的脚步里有多少是归心似箭的游子?此时,不管多远,不管多累,回家,是每一个在外游子不变的主题;回家,只为赶上那一顿象征着大团圆的年夜饭。
星期天回父母家,母亲说大哥在外地出差可能到年跟前才回来,让我把回老家祭祖的东西准备好,嘱咐我在大哥不在时多操点心。年三十回老家祭祖是我们家多年不变的规矩。我的老家在几百里之外的乡下,那里埋葬着我的祖辈,虽然迁居省城三十多年了,但我们每年都得回去,以前爷爷奶奶在,还未到年跟前,父母便回到了乡下,我们也必须在大年三十赶回来。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大年三十我们兄妹就必须回来在爷爷奶奶的坟头烧纸磕头,然后再驱车返回省城的父母家吃年夜饭。
今年回去祭祖不但有我们的儿女,还有侄子两岁多的女儿。祭奠先人不仅仅是祈求先人的佑护,更是人生在世要记着感恩。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感激是我们的本分,报答是我们的责任。
晚上七点前我们就赶回到了父母家,母亲领着她的三个儿媳妇还在厨房里忙碌,案上已经摆满了各种佳肴。端上凉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斟上酒,开始了年夜饭。偌大的圆桌上摆满了冷盘、热炒、蒸碗,十几口子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尽管略显拥挤,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父母今年特别开心,他们已经有了重孙子,小家伙刚刚能喊太爷太奶,天真、可爱,让人心头一阵阵的发热。这时,弟弟的电话响了,他进房间通了一会话,出来便把手机递给母亲说:“你孙女要和你说话。”弟弟的女儿今年夏天作为省内的交流生去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学校读高中,临走前,我们全家吃了一顿饭。那天,母亲很是伤心,责怪弟弟说孩子那么小,你们放心,我还不放心。“奶奶好,新年快乐。”“我娃好,我娃在那里受苦了。”没说几句,母亲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弟弟赶紧过来笑着对母亲说:“你娃好着呢,你不用操心。”说完便拥抱了一下母亲。“来,喝酒喝酒,干杯。”弟弟举起了杯子,我们也高高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这时,大嫂端上了一碗甜饭,大家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笑声又回荡在屋里……
看着春晚,品着佳肴,一年的辛苦、劳累、委屈、烦恼都忘到了九霄云外,此时,才体会到天伦之乐的幸福。年夜饭就是团圆饭,它吃的是开心,盼的是团圆,享受的却是那份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年夜饭的散文7:年夜饭 压岁钱
文/汪兴旺
小时候,掰着手指盼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穿,还有好玩的、好吃的,更有期待已久的年夜饭。
除夕终于到了,孩子们早早起床,奔走相告:过年啦!过年啦!大人们忙于劈柴担水,打扫庭院。厨间的砧板上,"噔噔噔"的剁肉声响起,那是主妇们张罗年夜饭。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笑,村子里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气。
母亲整整忙了一下午,瞧,满满一桌子菜:鸡呀,鱼呀,肉呀,还有圆子、豆腐、青菜、粉丝……母亲说,鱼,叫"听话鱼","年年有余"的意思,过了十五才吃;圆子,团团圆圆;粉丝,长长久久;豆腐,都富;鸡头鸡爪也有说头……
开饭前,父亲见我急不可待的馋样儿,说道:不急不急,年饭年饭嘛,得慢慢吃。说完,在门前的场地上划个圈儿,在圈内烧了纸钱,口中念叨着祖宗回家过年。然后去牛栏屋给牛添点精饲料,让牛也过个年。忙完这些,父亲才在灶台上方拿下一挂鞭,年夜饭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拉开了序幕。
饭桌上,碗筷酒杯一应摆齐。母亲吩咐,筷子要多抽,板凳得放稳,筷子少了或板凳倒了不吉利。另外,"话篓子"孩子,收紧"草把子嘴",别乱说瞎讲,一会儿"听话鱼"会记住好话的……
当香喷喷的菜端上桌,全家人围坐一起。祖母平日吃饭从不上桌,这回被拉到上席。所有的杯中都盛满红酒,就连滴酒不沾的也斟上一点。炉子锅里"突突"地响着,炉火映照着大红春联,映红了每一张笑脸。一家人频频举杯,相互祝福,其乐融融!
年夜饭,渗透着浓浓的年味,包含着亲情和幸福。对着满桌的佳肴,吃吃这又尝尝那,不知不觉就打了饱嗝,母亲忙说: 年饱!年饱!
"噼里啪啦"门外响起了阵阵鞭炮声,伙伴们打着灯笼拜年来了,接过母亲撒的冻米糖,又笑着闹着离开了……
接下来,压岁钱就登场了。
年夜饭过后或初一拜年时,长辈将事先备好的红包分发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它,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
现在的小朋友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过年个个成了"小财主",花不了就存进银行。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可没有这样幸运。过年穿件新衣,发了几颗糖果,就算莫大的喜悦!那时候,乡村家庭条件普遍差,稍好点的,父母在年饭后,会给孩子们一份小小的惊喜。
我家兄弟姊妹多,在生产队是欠款户,支钱很困难,父亲就将平日省下的角票攒起来。除夕晚上守岁时,父亲打开他藏得很久的木匣,从生了锈的铁夹中抽出几张纸币。发压岁钱啰!我心里一阵激动,连捡到一分钱当宝贝的小妹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姐2块、二姐1块、我5毛,弟妹们统统1毛。姐姐的压岁钱让我羡慕得眼红。父亲说,姐姐挣大人工分了,应当多给。拿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反复端详着上面好看的图案,有说不出的开心。姐姐的压岁钱不让我多看一眼,似乎怕我给抢走了;弟妹的毛票也紧紧攒在手心,偷偷地看,偷偷地乐。母亲说,压岁钱别弄丢了!晚上睡觉压在枕头底下。
有了压岁钱,就幻想着买好东西。姐姐有自己打算,她要买几尺红头绳、发夹、香脂和手帕;我做梦都想一支玩具枪,只是钱不够数儿;弟妹们少得可怜的压岁钱比谁都神气,几乎什么都要买。可是,等过了初一,我和弟妹的压岁钱都让大人给收缴了,理由是,你们太小,兜里钱丢了怎么办。那时候,家家都很困难,孩子们平时很少见到钱,过年盼来几个压岁钱就很知足了,如弄丢了,会失魂落魄,弄不好还会遭父母的责骂。压岁钱让我们小伙伴惊喜、快乐,同时也感到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年夜饭的散文8:特殊年夜饭
文/李良荣
十八年前的除夕夜,我吃过一顿特殊的年夜饭。
那一年年初,根据个人意愿,组织批准我离开潍坊军分区第三干休所政治委员岗位,转业到地方工作。除夕夜,我怀着告别27载军旅生涯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一次与朝夕相处的官兵共餐年夜饭。
当我推开干休所餐厅的大门时,映入眼帘的画面让我始料不及:本不宽敞的餐厅,挤满了十几位老八路、老军嫂,他们有说有笑,正忙着把自己亲手做的红烧肉、炸里脊、芥末鸡等二十多种家乡菜、拿手菜往餐桌上摆。餐厅正面墙上挂着荣斌等三位老八路用大红纸写的慰问信,实打实地晒出了这几年干休所为老干部办好事、实事的“幸福账单”,字里行间洋溢着老干部与工作人员的融融真情。本来,炊事班已经准备了较为丰盛的年夜饭,没有想到,这些老干部们又突然“加塞”,送来这么多的特色菜。实在摆不开了,他们干脆将凉菜、炸货“合并同类项”,来个一盘多菜。而刚出锅的热菜,则盘子摞着盘子,碗沿儿压着碗沿儿,把个饭桌堆得跟小山似的。老首长张起、王凤斌一边打开儿女孝敬自己的景阳春、泸州老窖,一边见缝插针地摆上瓜子、水果;某部红军团第12任团长赵贤和老两口与儿子,扎着围裙,连跑两趟,把热腾腾的“红烧黄鱼”、“清炖山药”和烟酒端到了餐厅……餐厅内外爆满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味道。
年夜饭开始前,照例由所长刘新强致词。他刚开口说了一句:“今天是大年三十……”,便泪水噙满了眼眶,说不下去了。这时,原炮兵某师副政委袁勃修说:“听说咱们的李政委要转业了,大伙儿都十分舍不得。想想这几年,李政委和刘所长来到这里,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待老同志比儿女都亲。我们这些老兵合计了一下,趁过年的机会,做上几个好菜,过来犒劳犒劳大家,表达我们对官兵的一片感谢之情!”他的话音未落,全场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听到这里,赶忙接过话茬说:“老首长们撇下天南海北回家的儿孙,先送来年夜饭陪我们官兵过年,这是给咱们颁发了比金子还珍贵的奖章啊,咱啥时候都别辜负了老干部这种沉甸甸的爱,这份热乎乎的情。”
酒不醉人人自醉。平时严禁酗酒的官兵,那天喝着喝着就喝高了,透着青春气息的毛头小伙们,脸上红得像个小苹果。那天晚上,老首长们、所里的领导和官兵,都争先恐后地给我敬酒,使我十分感动。虽然有些醉意,但心里却在偷着乐。吃完年夜饭,我同往年一样,与所长一道,陪伴可亲可爱的士兵唠家常,看春晚。直到午夜时分,外面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五颜六色的烟花照亮了夜空,装饰了中国人的梦,我才骑上自己的凤凰牌自行车,哼着宋祖英当晚刚刚首唱的《今天是个好日子》。回到家中,对妻儿说:“我在部队过了26个春节,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今天这顿特殊的年夜饭。”爱人笑着对儿子说:“看你爸今天恣得儿啊!”
如今,每当万家团圆的大年夜,我总会想起那些华发老人的盈盈笑脸,想起当年他们亲手做的犒劳官兵的年夜饭。
年夜饭的散文9:新兵年夜饭
文/范家生
年底,我参军来到济南。
春节前两天,司务长就带着炊事班一帮弟兄制定了详细食谱,一方面是迎接检查,另一方面也是在确保经费的基础上把大伙的伙食调剂好,用连长和指导员的话讲,要保证吃饱吃好。提起吃饱,我想每位有过从军经历的战友都知道,由于新兵训练量大,饭量也增大。离家赴军营时,当过兵的表哥就告诉我,到部队后吃饭要快,第一碗别盛得太满,吃完了再盛第二碗,否则你只能抢到一碗饭就等着挨饿吧。当时我不理解,现在已经不是以前了,还用得着这样吗?到部队后才发现,不听“老人”言,果然吃亏在眼前。一位辽宁的大个子战友因为一顿饭抢吃了24个包子,吓得班长、排长一整天都没敢让他训练。
对我们新兵蛋子而言,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被派到炊事班帮厨,也就是干点杂活,因为私下可以尝尝班长炸的圆子怎么样,品品还冒着热气的果子滋味如何。从吃罢午饭就开始择菜、洗菜,而且北方的天气滴水成冰,好的是,连队用得是自己打的井里的水,提上来还冒着腾腾热气。炊事班长亲自掌勺,其他四年、三年、二年的班长(只要兵龄比我们长统统称呼为班长)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并不时地指点我们干干这、干干那。经过班长的一番烹、蒸、炒、炸、烧,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十几个菜就准备停当了,值班排长赶紧吹哨:“各班来两个小值日。”把能用的盆、碗、碟都摆上,满满当当的一桌。炊事班长拿着勺子走在前面,两个新兵抬着菜挨桌分。吹哨、集合、站队、唱歌,以前饭前一支歌就是老三样,《团结就是力量》、《战士不离枪》和《学习雷锋好榜样》,没想到那天排长指挥大家唱起了《想家的时候》,唱着唱着声音就低了下去接着就没了声音,随后有几个新兵忍不住哭出了声接着就是一片哭声。哎呀,一群新兵蛋子哭得那是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好像有多大冤屈似的,等大家都释放的差不多了,指导员按惯例讲了几句祝福的话,临了还不忘逗一逗大伙:怎么样,年夜饭还吃得下去吧?能!一百来张嘴把个小山坳震得嗡嗡响。随后战友们笑着一个接着一个进了饭堂。
二十年过去了,当兵之初的那顿年夜饭还历历在目,如影随形。如今,年夜饭的地点多改在了饭店,桌上的欢声和笑语也成了我对战友们最深、最诚的祝福与问候:兄弟,你在他乡还好吧!
年夜饭的散文10:年夜饭中传家风
文/王国梁
毫无疑问,年夜饭是我们中国家庭最隆重、最丰盛的一顿饭。这顿饭是团圆饭,家里所有的成员齐聚一堂,其乐融融一起吃饭。三代或者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男女老少都挤在一张大桌上,欢欢喜喜开始吃饭。这时候,每个大家庭都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家风。
记忆中,我家年夜饭的气氛总是特别热闹。我的家人性格都属于外向型,喜欢高谈阔论,而且嗓门都大,吃年夜饭的时候,小屋里的欢声笑语好像永远都停不下来,气氛非常热烈。每年的年夜饭对父亲来说,都好像召开一次意义非凡的会议,他要定好基调,确定主题,把控全局。我们的家风,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传承。
年夜饭准备好了,满桌的美味佳肴馋得我们口水直流。不过无论我们多馋,父亲都不允许孩子们先跑到桌前吃饭。等到祖父、祖母都落座后,大人们再依次坐下,最后才轮到我们坐到桌前。大家坐好后,父亲和母亲要亲自给祖父、祖母倒茶、倒酒、盛饭,他们从来不敢有一丝马虎。每当看到母亲郑重其事的样子,我就想起父亲的话:“咱家祖祖辈辈都把孝当成头等大事,从来没出过不孝子。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就不配当人!”吃饭的时候,必定要等祖父和祖母吃第一口,我们才能吃。
丰盛的年夜饭散发着香味儿,但我们还要耐心等一会儿,因为父亲每年这时候都要发表一番“演说”。这样一年一度的演说,是父亲的年终总结,他会把一年来家里的情况做个简单总结,然后向我们姐弟提出明确要求。我一直觉得,那样的时刻是郑重和神圣的,所以父亲说的话我都能记在心里。父亲站起身,亮开嗓子说一句:“今年呢……”我们立即竖起耳朵听。父亲每年的“演说词”大同小异,一定要强调一个“勤”字。关于勤劳的谚语,我都是从父亲那里听来的,什么“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勤天下无难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父亲是小学老师,口才很好,总能够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父亲几句简单的话,明确和传承了我家的家风。村里的人都知道,我们家的人勤勉,能吃苦,这都得益于家风的传承。
开始吃饭了,一家人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弥漫着。小辈给长辈盛饭,长辈给小辈夹菜,气氛和乐融洽。我们把自己经历的趣事和乐事讲出来,把一家人逗得哈哈大笑。家人性格豪爽,笑声特别响。小屋里飘出阵阵笑语声,除夕夜显得格外温馨。
我记得有一年家里遇到了难事,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父母咬咬牙,依旧把年夜饭准备得非常丰盛。那年吃年夜饭时,父亲慷慨激昂地对我们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咱不能遇到点事就趴下,人得抗住事才行。放心吧,明年咱们的好日子就来了!”父亲的这种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了大家,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姐弟。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从父亲身上汲取的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其乐融融聚一堂,年夜饭中传家风。我也会像父亲一样,把家风传承下去。
年夜饭的散文11:惦记的温暖
文/赵爻
每年的年夜饭刚开始,铺天盖地的短信就来了,亲戚的、朋友的、同学的,一时间手忙脚乱,这边还没有看完,那边又响起,不得已只能等手机好长时间不响了,再开始看短信。
拜年的话,有些雷同,祝福的词,千篇一律,但还是一条条仔细看过,内心依然感动。尽管短信有原创的,也有克隆的,但我相信,祝福也是可以克隆的,克隆的祝福并没有打折扣,也是真心真意的!
原创的短信是费了些气力的,想了些与我有关的新鲜话语,或是结合我的习惯,聊天似的说上几句,显然努力想与众不同地表达一些心意,无需文采,也没有过多的辞藻,原创的短信,让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克隆的短信,气力也许花费得少了些,但至少也花了些输入我名字的时间,输入我名字的那一刻,至少心里是在惦记着我的。寒冬腊月里,有人惦记着,这本身就让人温暖。克隆的短信,让我得到的是冬日里的一丝温暖。
其实,一年了,忙来忙去,疏忽了很多东西,是过年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弥补平日里的疏忽。短信也好,电话也好,登门拜访也好,都是想表达我们一种心意。没有人会在这样的日子里,虚情假意,刻意奉迎。
因此,克隆短信,只是把送给我的祝福,转送给了你,这只是祝福的传递,也是一种爱的传递,那份心意并没有减弱。如果有可能,我当然愿意每条短信都自己编写,或时尚,或幽默,体现我的个性,但我才思再敏捷,也不可能上百条短信都弄出新意。
其实不管是原创还是克隆,归根到底,还是那几句朴素的祝福:如意、健康、平安、快乐!所以,原创固然有人情,克隆未必不真诚。我不苛求我收到的短信是否原创,有人惦记,就是温暖。
年夜饭的散文12:打电话
文/夏兴初
傍晚,父母在煮年夜饭,我就替他们守着小商店,卖一些日用品,兼营公用电话。
不一会儿,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子来到店里。他蓬着乱发,流着鼻涕,穿一件旧毛衣,站在门口陌生地看着我。
我也不认识他,就看着他问:“小朋友,买东西吗?”
“我,我打电话。”孩子迟疑片刻,低声说道。
“哦。”我站起来,顺手拿起电话机话筒。
孩子走进门来,踮了踮脚尖,颤抖着手接过话筒,眼睛朝电话机望了望,然后尖起左手食指,伸手拨了号码。
“爸爸,我是军军。”孩子的嘴巴已触到话筒。
停了一会儿,孩子又说:“爸爸,爷爷奶奶在家里煮饭,我就出来给你打电话了。”
见孩子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我向孩子提醒道:“长途电话费贵哟,小朋友,快点说。”
孩子斜着眼看了我一下,然后很高兴地说:“爸爸,我读一年级了,考试得了奖状咧,爷爷帮我贴在墙上了!”
“爸爸,爷爷好累哟,一干活就喘气。奶奶上山打柴摔了跟头,脚痛,好久都没送我上学了。”孩子冲了冲鼻涕,声音小了下来。
“爸爸,你和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嘛?我想好想你们啰。爷爷奶奶也想。”孩子的声音有些哽咽,眼里闪着泪花。
我心里突然沉沉的,对孩子说:“好了,小朋友,爸爸妈妈都知道啦,别说啦,回去和爷爷奶奶吃年夜饭吧。叔叔不收电话钱,回家去吧,啊?”
孩子扭头感激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说:“好了,爸爸,你和妈妈要快点回来哟,不说啦,再见!”然后恋恋地放下话筒。
我走上前,下意识地朝计时器一看,一下子愣了。
原来,计时器上没有显示通话时间,孩子根本没有拨通电话。
“孩子,爸爸妈妈很快会回来的,回家去吧!啊?”我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喉咙有些发哽。
“谢谢叔叔!”孩子感激地望着我,用手背拭了拭鼻涕,然后走出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