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秋收的文章(精选12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秋收的文章1:秋收
文/拔剑四顾
临近中午,老婆让我到地里帮助岳父去割已经成熟的豆子。
田野已经是一派深秋景象。黄绿斑斓,树木扶疏,虽然天气预报是29度的温度,一阵秋风过去,仍让人肌肤生寒。确是到了秋老风冷,霜零木脱的季节。
但田野里却并不显忙碌。听说大部分身在外地的打工者都没有回来,只是多往家里寄些钱。因为现在都是机器收割,即使一个老人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十几亩地的收获耕种工作。
又想起儿时,每到秋收季节学校是要专门放秋忙假的。孩子们要回家帮忙收割大豆玉米。龙口夺食,老天如果一下连阴雨,损失可就大了。记得一年,接连下了一个多星期的雨,农民只好将刚刚收割的大豆连棵垛在打麦场里。不几天,豆子便生芽了。孩子们便到地里去捡散落的豆子生的豆芽,有的还到豆垛下边去掏豆芽。有时掏了别人的豆垛,还会引起邻里的纠纷。
那里割豆子可是一件苦差事。一是豆子棵矮,要蹲着割,不一会便双腿发酸,一天下来人像散了架一样。二是豆荚扎手,往往戴了手套也不行。我的印象中,割豆子还不如割麦来得爽。
唉,不想二十多年后的秋收是这种景象。冷清、萧条,宛如这日渐冷落的村庄。身边也不时有农机飞驰而过,风尘弥漫。
到岳父家地头,收割机已经收完走了。从机器进地到收完也就是10来分钟的事。我便和小宝站在邻家地头看收割机作业,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
确实是快,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干干净净。数亩庄稼,转眼便成了一车金灿灿的黄豆。虽然早已知道,但也不免惊叹。
很多变化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谁也不知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包括这收获的季节。
秋收的文章2:拣一片深秋
文/烟雨苍茫
秋收的味道还在浓浓的散发着清香,喜悦在秋高气爽里回荡,金菊与秋天签约,如期的绽放着绚烂的金黄,把一片灿烂送给美丽的山乡,田野上那沟沟坎坎,田埂上,草地上,到处都是鲜艳的山菊花,那金黄,那洁白,那紫色,弥漫着淡淡的菊香。
秋阳高照,还有几分炎热。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路边的菊花排成两行,要不是有重要的事情,要不是我的年龄不允许,我会忘情的采一束,去闻一闻菊香,去感受那金色的灿烂,去寻觅真挚的童年,去吟诵一首深情的诗篇。
岁月的遗痕洒满了小路,再不是天真灿烂,但是童心未泯,勾起记忆的诗篇。
在这小路上,曾经有一个天真的笑脸,笑的是那样的灿烂,笑的是那样的清脆甘甜,小伙伴讲述马兰花的故事,那美丽的兰花姑娘,骑着大红马,就要去做新娘了,所以,你为马兰花而高兴。当马兰花被恶霸抢走时,你却是泪眼盈盈,哭声动天感地,你善良的心,单纯的心就像晴雨表,为马兰花而高兴,为马兰花儿伤感。
就在你伤感时,那个弱弱的男孩子为你擦去眼泪,陪你一起掉眼泪。当小伙伴放声大笑取笑你俩时,你又破涕为笑,推开小男孩。紧接着又去拉住男孩子的手,去给他抹去眼泪,还指责说:“男娃么,你哭啥呢?不哭,像个男子汉。”说罢又去追打取笑的小伙伴们。
那男孩子,采摘一束山菊花送给你,你笑得好灿烂,摘一朵,插在鬓角,问男孩子:“好看不好看?是不是比马兰花好看?”男孩子羞怯的笑了,红了脸。
童年的天真无邪,记忆犹新,而今那笑声犹在耳畔,人却相隔甚远!笑声似乎就在那红叶满山的是柿子树园里,笑声似乎就在菊花瓣里,马兰花早已开过了,马兰叶却是郁郁葱葱,马兰花的故事还在继续,兰花姑娘却不知嫁到哪里了。
看满山啊,红叶灿烂,层林尽染,这是画家笔下画不出的原生态画面,也是诗人写不完的美丽诗篇。山乡的美丽是画笔和诗人无法勾勒和写意的。只有采摘柿子红叶和五角枫红叶的孩子们,那一片纯真才会真正懂得色彩的内涵。
天真无邪写就了山乡秋色的纯真和深情,也许是牧羊小姑娘的眉梢,也许是打猪草的小男童的嘴角,那就是灿烂的写意,小姑娘的羊角小辫上,挂的不是山菊花,那是一个绚烂的金秋,一片天真的红叶。
拣一片深秋,捡一片金秋,拣金秋是选择最美丽的、最纯洁的、最原生态的金秋;捡金秋是选择最美的红叶,最亮的金菊,最鲜艳的花朵,最绚丽的金秋。在红叶的脉络上书写最珍贵的情意,最纯真的友谊,最甜美的爱情;在花瓣里默默地带上最真诚的问候,最善良的祝福,最虔诚的祈祷。
拣一片深秋,那是最美的回忆。追忆当年最动人的场景,也是一部动人的叙事诗。
捡一片金秋,把问候和怀念夹在红叶里,给悠悠白云一个讯息,怀念是最美丽的消息,你看那鱼尾纹里,写满思念的日记,那鬓角的斑白里,写满沧桑岁月的笔记,那深情远望的眼睛里,写满爱的回忆。
拣一片金秋吧,把尝过的苦楚都倒在着金秋里,让秋风风干,再放一把火,化为灰烬,不再有伤感和苦楚,让下一季的山菊花更加鲜艳美丽。在菊花瓣里,绽放天真无暇和纯真稚气,把思念都开放在金色的、洁白的还有紫色的花朵里。
捡一片金秋,藏在心底里,是游子对故乡的怀念,是那孩童时代的最美好的记忆化作优美的诗篇,感人的童话世界,让马兰花放声大笑吧,笑得如此甜蜜和清脆。让哪个记忆的风铃挂在飘泊的白云上,到处去歌唱,歌唱美丽的故乡,故乡的金秋,故乡的红叶,故乡的山菊花。
拣一片金秋,淳淳的金秋,就收藏在脑海与心底,成就这美好的回忆。
捡一片金秋,浓浓的金秋,写下当年怯怯的心意,送给那个天真无邪的你!
秋收的文章3:最忆儿时秋收忙
文/庞秋波
初秋的清晨凉风习习,难得有这么个可以睡懒觉的机会,却习惯性地准点醒了过来。于是起床,索性搬一个凳子,坐在阳台,听窗外蝉鸣声声。微风吹拂,几分惬意。恰见一群小学生背着书包,欢快雀跃地从楼前跑过,方才想起女儿已离家上学,又到了一年开学季。
一个背着30斤米、走在去往求学路上弱小的身影浮现眼前。路途遥远,米粒沉重,心情却无比轻松。因为漫长的暑期生活,对于一个农村孩子,面对的全是不堪重荷的繁重农活,苦涩而又艰辛。
正值烤烟烘烤期
烤房的温度极高,父亲挥汗如雨。在烤房的小窗口探视了一下室内温度,就又赶忙卷起裤管赤着双脚去和煤炭搓煤球了。黄泥巴沾满小脚肚,时不时还溅一些在脸上、汗衫上,很快就成了一个典型的泥巴人。
这一炕烟叶一出棚,就又到了下一次剐烟的时候,风雨无阻。天晴还好,若是遇到暴雨来袭,也不可以耽搁。站在比我两个身高还要多出一个人头的烟地里,剐烟的声音早已被雨声掩盖。雨大得睁不开眼,心里莫名的恐惧。等雨稍稍小了些,就又忙着剐下一两张黄熟的烟叶抱在怀里。“为什么就不能一棵烟叶一下子全成熟呢,要苦就苦一回也好啊”,幼稚的想法终究没能实现,就这样反反复复、往返穿梭,直到把每一棵烟树剐得精光。
穿烟(又名绞烟、绑烟)也不轻松。父亲说,穿烟是门技术活,要耐心地绑紧、捆好;如果绑松了,烟叶在高温烘烤下缩了水会变松,容易脱落掉到“火龙包”上引起燃烧,到时整个烤房里的烟叶都会燃起来……我们牢记父亲的叮嘱,不敢有半点儿马虎。炎热的夏季,疲惫不堪,烟叶发出熏人的难闻气味,手上的烟油糊了厚厚一层。我们无奈而又机械地,穿了一杆又一杆,直到面前的烟叶一张张变少,又再往烤房里传递,上棚烘烤。
恰逢包谷又成熟
成片的土地里,包谷长得像水牛的角一样,坚硬而壮实,有的一棵还会结上两三个。不仅如此,为了更多的收成,父母在栽种时,都办成了双行。密密麻麻的包谷棒子,真是看着喜人,想着揪心。
把掰下来的包谷棒反手丢进背篓,像蜗牛般慢慢地向前移动,没走多远就是满满一背篓。沉沉的包谷压在背上,像一块大石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把掰好的包谷倒在一块空地上,又继续掰,父亲就用箩筐一挑一挑地往家里运。
磨破了肩膀,饿瘪了肚皮,母亲才回去煮早饭。我们继续劳作,焦急地期盼着母亲呼唤吃饭的声音。
屋里堆积成山的包谷棒子,让人欲避之而不及。拨包谷、麻包谷、晒包谷,是接下来的工序。重复单调的程序让人心烦,常常趁着父母走离的片刻偷闲一会儿。细小的包谷虫在包谷壳里爬行也不会在乎,枕着包谷壳倒头便睡;父母回来,又立即起身,拔拉掉爬在身上的虫子,继续干活,直到一根根包谷棒变成一堆堆包谷籽。
最可怜的就是晒包谷时遇到偏东雨了。偏东雨是说来就来的,毫无喘息机会。父亲会观天气,时不时走出屋外,观察天气变化。记得有一回,我们才把包谷籽晒到坝子上摊开的八床晒席里不久,父亲大喊一声:赶快收包谷,雨要来了。父亲的判断很准,我们把包谷折到一堆,刚把晒席搭好,大雨就来了。这些包谷再晒一个太阳就可以入仓了,冒雨抢收,刻不容缓。父亲把一半边晒席用手撑着,我和姐姐在里边用撮箕一撮一撮地装好,然后不管有多沉,飞也似的往几米远的屋里端。也不知跑了多少次,终于快完了。人虽然淋成了落汤鸡,可包谷还基本完好,没淋到什么雨。可就在快抢收结束的时候,端撮箕的手早已开始打颤,加上跑得太急,一个趔趄,脚下一滑,满满一撮箕包谷籽泼洒一地。我顿时傻了,吓得站在雨中不知所措。父亲的责骂声传来,委屈的泪水和着雨水往下流淌。父亲顾不上心疼孩子小小身躯承载的超负荷,而是叹惋“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与辛酸。
包谷晒干,坡上的包谷叶还得采摘回来储存于楼顶,以备耕牛的冬粮。包谷叶锋利的叶边儿,无情地把脸、脖、手臂划上一道道伤痕,汗水浸染,火辣辣的痛。如果运气不好,再一把捏上叶子上的“八角丁”“和喇子”,手上立即会蜇起一个个大泡,更是疼痛难忍。不过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不懂娇气,早已适应了庄稼地里的一切虫蚁,只是简单地滋上一点口水,又抓紧干活。
山坡田野稻谷黄
临上学前,早熟的稻谷正是收割的时候,沉甸甸的稻穗弯着腰,像是在把我们召唤。父母不会错过上学前的协助秋收,争分夺秒不放过任何时刻。我们不敢违抗,乖乖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我家最远的两丘稻田靠河边,单程走路要近一个小时。每到收割时,父亲总会请上一个人,再带上我或者我们姐妹俩,清晨出发去打谷子。日上三竿,早已饥肠辘辘,总是在谷子差不多收割完,母亲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半山腰。我们在田地里,啃上一两个母亲带来的包谷粑,再盛上还在滴水的沉重的稻谷,朝着山坡一路向上,或背或挑,艰难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田埂上的绿豆熟了,菜园里的辣椒红了……秋天硕果累累,这些早已不能吸引我的眼球,因为盼望已久的上学季终于到来。背上30斤大米,浑身带着暑期辛劳的印记,心情却无比轻松。把艰苦留给父辈,怀着愉悦的心情,逃也似的,步行二十多公里,上学去。
秋收的文章4:商山秋来叶半黄
文/程玉宇
秋收的季节到了,平常日子里几乎看不到人迹的庄稼地,顿时变得喧闹起来,山坡上,有三两个老汉一边挖着花生一边抽着旱烟,感叹着今年雨水丰润,又是一个好收成。
沟洼里,几个妇女和男人正在地里掰包谷,有用架子车拉的,亦有蹶着屁股用背篓背的,一个个累得黑水汗流,但却又谈笑风生。
山湾里,丛林上边那颇具国画斧劈一样的山脊上,正有三两只野山羊在静静地享受着秋日的阳光。一只羊静卧在一块白石上似在打盹,另两只羊低头啃食草籽似在对话,当它们听到一只公野鸡的大叫,便一起警觉地扬起头来,头上的两只抵角,便如一丛黑铁般的树杈,秀美的蹄子蹬在突兀的岩石上,把身体拉成了弓的模样,稍有风吹草动,它们便会瞬间跳下山岩,消失地无影无踪。
秋天,是动物们丰衣足食养肥长膘的日子,也是商山人家最为繁忙辛苦的日子,他们得先把包谷掰了,黄豆拔了,绿豆摘了,红薯挖了,得把所有的地腾出来,然后准备播种冬小麦。河川两岸的沟岔里,人们还未把秋庄稼收割净尽,而深山里因为气候太凉,已经有人在包谷地里用老镢头播种小麦了。
下了一场秋雨,天气突然变得凉起来。早上起来穿上衬衣,还冷得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金钱河岸边的一处河湾边,危岩上树木杂乱,秋叶半黄,透过树林的缝隙,石台上,隐隐约约露出三两户人家黑黑的屋瓦,赤褐的土墙,人家门前房檐下的木椽上,山墙边的树枝桠上,都挂着一嘟噜又一嘟噜金黄的包谷棒子,山墙的檩头上,还垂着一串又一串红红的辣椒。但正在院里剥包谷的一对母女,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母亲黑着脸,瞅着一旁一身时髦装束的大学生女儿,嘴里唠唠叨叨的。
“娃呀,我和你爸供你这个大学生容易吗?你爸起早贪黑到城里建筑工地上干活,虽然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可是受的是啥罪?你娃知道不?大热天里,毒太阳底下,脸都晒黑成茄子色了,垒砖的手,都磨掉几层皮了。可忙一年四季,却刚刚够你娃一年的学费和生活开销。我今年都五十多岁啦,种了这一坡一洼的包谷,可就是把这些粮食都卖光卖完,也值不下四五千块钱呀,唉——!”
母亲长叹一声,而女儿脸憋得通红:“哎呀,妈,你再甭说啦,我知道你和我爸辛苦,可我不上大学,往后咋就业?咋能挣大钱孝敬你和我爸哩?!”
“鬼女子!”母亲卟哧笑了,“妈说了你两句,你还说得有理啦?!”
秋风静静地吹着,已带着丝丝凉意,三两片发黄的树叶从房后山崖边树林里飘落下来,母亲拾了一片叶子看了看,自言自语地说:“秋天真的来了,又该种小麦了……”。
河湾里,流水在阳光下泛着一片粼粼的金光,波光映在那赭石一般颜色的绝壁上,灼灼的闪光。而犬牙交错的山脊上,几丛黄腊木树的叶子,已由浅绿变成橘黄,还有几片叶子,已渐渐染上了一层晕红。远远望去,整个商山峰峦沟壑间,以及沟岔坡塬上,植物、树木已经半黄,早已给山村人家涂上了一抹秋色,炊烟就从山上人家灰黑的屋瓦上,树梢间袅袅升起,一条狗,就呼朋唤类地大叫起来。
商山秋来风景异,这不是一幅彩墨淋漓的山水长卷吗?
秋收的文章5:陕北的秋收
文/王世华
金秋十月,我特意回了趟陕北老家,看看秋收时节乡亲们的收成状况。
走进田间地头,跃入眼帘的是蔚蓝色的天空下,大自然浓妆艳抹,绘就一幅幅七彩斑斓的图画,地面上赭红色的高粱,紫红色的荞麦,金黄色的谷子,黄色的玉米……地下的洋芋好像要主人早点收获,把地面顶出一张张乐开花的笑脸,胡萝卜、白萝卜的秧子还是翠绿翠绿,随着轻风摇曳,主人一个个绽放着微笑的脸庞上挂着汗珠,指挥着秋收机械手作业……此时,我才发现当今的秋收与我小时候经历的秋收天壤之别,这家的玉米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玉米,一趟过去,籽入袋,草打捆;那家的挖洋芋机正在田间作业,挖掘出来的洋芋就地装袋,各种不同类型的秋收机械,在秋收的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秋收再不是昔日的人海茫茫的忙碌了。
眼前的秋收情景,将我的思绪带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小学生时期的“忙假”假期。
我们上中小学时,假期中多一个忙假,就是在每年的秋收季节,学校放一至二周假,学生参加农村秋收,作为学农课目。学生劳动前,老师进行学农教育,老农要讲解作业方法、要求,同时不失时机进行珍惜粮食地教育,之后农民作业能手带着学生秋收。
放忙假,家长和村民们是欢迎的,但是学生们还有畏难和怕苦情绪,盼望着忙假早点结束。在参加秋收的过程中,学生们在现地学习掌握不同农作物秋收的知识和技能。忙假秋收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是收荞麦。荞麦是一种边开花边结果的农作物,一棵荞麦上生长的籽的成熟的时间和程度不同,先结籽的成熟早,容易掉,所以收荞麦时,要求收割动作要轻,防止掉籽。荞麦枝干的外皮是紫红色的,收割时容易粘在手上,收割一天荞麦,手上和镰刀把上粘上的紫红色痕迹几天也洗不掉。还有收黑豆是秋收中最辛苦的作业,因为黑豆根留在地里对土壤涵养不利,所以陕北收黑豆自古是用手拔。黑豆角熟了半干后角尖是向下的,如果拔黑豆时越怕扎手,手就越抓不紧,不仅拔不出来黑豆,而且黑豆角尖刺破手是十分容易的,正因为拔黑豆如此艰难,陕北对宴请不到的客人有一句调侃之语:请你吃饭又不是让你拔黑豆了。为此,对于难度较大的秋收作业,老农们一边示范,一边手把手地教,学生不仅在秋收实践中学到了农业知识,掌握了作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亲身体会到了粮食来之不易。
时间过得真快,当年的“忙假”一晃几十年过去,留下的只是遥远的回忆。进入新时代,展现在眼前的秋收今非昔比。
陕北的秋收季节,很少阴雨连绵,夜幕降临,皎洁的弯月挂在天边,高而蓝的天空中点缀着的星星格外明亮,眨眼微笑,田园喧嚣的秋收机器轰鸣声停止,村庄偶尔有几声狗吠,秋蝍此起彼伏地唱着夜鸣曲,催促忙碌一天的人们各自回家休息。我来到表弟家,话题自然落到当今的秋收变化上,他告诉我,现在的秋收大多市场运作,实现了真正的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虽然也忙,但忙碌三五天即可完成秋收作业。表弟一边喝着老茶,一边兴致盎然地继续对我说:这几年他基本购全了农业小型种收机械,农村在变,生产方式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劳动一天,晚上下工冲个热水澡,看着电视节目,品二两小酒,喝二碗老茶,唱一曲信天游,生活赛神仙,睡觉从来不知道失眠是什么感觉……
秋收的文章6:秋收
文/叶之秋
又到了农忙时节,田地里丰收在望的玉米泛着金黄色,挣开了包裹探出头,颗粒饱满长势喜人。在村庄道路一侧、广场上随处可见晾晒的玉米颗粒,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由于气候原因玉米成熟比往年晚了大约一个月。我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前后,都是到了晚上乘着皎洁的月光,在堆积如山的玉米堆前一边啃着月饼,一边剥玉米皮。一家人齐动手,忙到半夜能够完成一大半。没有脱皮机,没有脱粒机,用手,锥子,一点一点脱玉米粒。最早的是手摇式脱粒机,简单实用,一人操作,用久了胳膊酸疼。干农活没有容易可言。家里种了几亩地,由于位置偏僻,地块小,收割机不到这里来,周边玉米成熟的参差不齐,不便于大面积作业。家里决定来收割机最好,不来人工作业。终究等不来,于是动手掰玉米。我穿着长裤长褂,带着草帽,全副武装的遮挡灰尘杂质,也挡不住变成灰头土脸,灰尘落进脖子里会很痒。这是很多人不愿意钻玉米地的原因。用了大半天时间,把玉米掰完拉了两趟,掰玉米累的浑身乏力,装车累的不想动弹。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家里没有机动车,下乡的收割机也少,都是靠人力,牛马,用板车把颗粒归仓。一车接着一车,硕大的汗滴洒落到枯草丛里,顺着乌黑的脸颊往下淌,连后背都湿透。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是落后的,消耗着人力物力。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之一,就是各种农用机械得到推广普及,普通农民也能买得起有政府补贴的农用机械设备。这样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也可以创业。政府鼓励大面积承包土地,实现资源整合,优势利用。惠民政策也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蔬菜大棚,蘑菇菌,家禽养殖规模化,告别了农业形式单一性。
最近两年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战略效果明显,老百姓提起来喜笑颜开。道路硬化、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居民娱乐设施配套都得到了完善。在农村新时代气息,不比城里差多少。有一次,我走夜路,路过一村庄,大概晚上八点,乡村的夏夜热闹非凡,孩童们奔跑跳跃追逐打闹,大人们走出家门聚在一起谈收成。在一个不是很宽敞的胡同里,一群大妈大婶在随着音乐节拍活动身体。给这个月光明亮,昆虫轰鸣,飞蛾乱窜的夏夜增添了无限活力。这是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具体展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渐渐缩小了城乡差距,从单一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的人民群众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贫困落后离我们渐行渐远。
跟着父亲把晾干的玉米拉到收购站,附近有好几家粮食收购站,一一问询了价钱,最后选择了离家稍远的一处,主要是比别处高出三分钱,不要小看这“三分钱”,如果载重庞大,结果大的惊人。前去卖粮的络绎不绝,排起了长队,开着机动车,拖拉机,蹬着三轮的都有,闲置的粮食都可以拿来卖。检验员检测湿度,过磅、去重、结算,整个流程下来十分顺畅,秩序井然,一辆车尾随一辆车,这让我颇感意外。在我印象里,只要村里来了小商贩,或者炸爆米花的,一群人蜂拥而上挣着抢着往前凑,“排队”是个遥远的梦。这说明村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觉悟的提高,体现了新时代农村良好风貌。
脚踩着这片从小到大成长过的土地,倍感亲切!尽管岁月蹉跎,光阴似箭,乡里乡亲渐渐衰老,我已长大成人,但是我对这片伴我成长起来的故乡怀有深深地眷恋。
秋收的文章7:狗性
文/鬼脸儿
到了这秋收的时节,到处都是一片忙碌的情景,我也不能就那么的看着,多多少少的参与了那么一下。
也许是这种劳动的强度有些大了,也或许是这种强度相对于我来说有些大了,几天下来,浑身就像要散架了一样,没有一丝好受的地方。
也许,这就是收获总是伴随着付出吧!
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劳动这件事,在农村作为农民,又有哪个不是在从事农作?
我要说的是一条狗,一条我曾经提起的那条土狗。
也许是最近在家待得时间有些渐渐的增多了,它对于我也越发的熟络了起来,看见我总是一副摇头摆尾连蹦再跳的讨好样,对于这样的待遇,我也总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虽然我并不会也不能像它一样的作出一副讨好的样子,但是,是不是的给它点什么倒是可以的!
不能不承认,也许这就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所天生的优越感。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对于人类以下,众多生命的存在,通常我会抱有一颗怜悯的心,偶尔也会被触动心里的那根神经,但是,同样,我同时也认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在一只狗面前,人类天生的优越感就会让我成为那个在心理上站在高处的一个。
在我眼里,它是为了一点好吃的,或者什么在讨好我,可是,也许在它的世界里,它其实只是在为了生命做出的一些本能的行为。
但是,作为人类优越感的一点体现,我还是固执的觉得,它是在讨好我。
良好的关系是靠着双方共同的维护,虽然,在我的对面,站着的只是一只土狗。
所以,对于它,我也是时常的报以零食、骨头以及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起初,我总是走到它跟前,在喂东西给它吃,可是,它也许是太兴奋,总是冲着我蹦啊蹦的,抓咬我的鞋子和裤子,虽然并不会真的咬,可是却也会弄脏甚至弄坏裤子,所以后来我就不再到跟前喂东西了,而是隔着一段距离扔给它。
或是一块西瓜皮或是一个柿子或是一块骨头或是一块肉,隔着一段距离扔过去,它欢快的蹦起来,把东西叼到一边,然后在摇尾乞怜一样的看着你,直到你把手里的东西都仍完,转身离开了,它才开始享受它的战利品。
其实,想想之前,它咬我的时候,我也曾仍东西给它吃过,可是那个时候,它一看见我扬手就会转头就跑,跑到一个角落躲起来,哪里还会注意你扔的是什么!
我想,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我还是我,它还是它,我手中的东西还是我手中的东西,变化的,其实只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在之前,我们之间算是敌对的关系,再它的眼里,我举手扔东西自然就是要拿东西打它,而之后,我们算是一种友谊的关系,那么在它的眼里,我此时扔东西的动作就自然是变成了给它好吃的!
这是多么有趣的一种现象,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
狗且如此,何况人乎?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的被先入为主的一种假象所蒙蔽?
好人就一定做好事,坏人就一定做坏事,和你关系好的就一定帮你,和你敌对的就一定对付你……
仔细想想,或许是吧!
好吧,告诫自己,判断一件事物,要认真的从它本身出发,不能过分依赖常识和过往的经验。
秋收的文章8:拾秋
文/杜福顺
秋收过后,地净场光,广阔的田野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肆意疯闹的地方,当然,并不是一味地玩,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拾秋,在地里捡拾些漏下的粮食。
我们通常会背一个大布兜或小筐,拿一个小挠子或小锄头,用来找一些玉米、红薯、花生之类的。一般都是四五个人一起,先是在一起瞎侃一通,或是在松软的地里打闹一番,然后才会分头各自去寻找。
地边上的玉米秸垛,我们会一遍一遍地查找,看有没有落下的玉米,有,也只是拳头大小的小玉米,但多数是籽粒不饱满的,偶有一个大的,那可要兴奋老半天,不亚于考试得了一百分那么兴奋,大半天,捡三几个玉米就算不错的了。
红薯地和花生地是我们最愿去的地方,用小锄头会把地翻个遍,找到的红薯,大都是很小,比鸡蛋大不了多少。有时也会刨出个大的,或是刨坏了的剩下的一半,会高高地举起,俨然一个胜利者,向伙伴们炫耀。这会使小伙伴们羡慕,但若是在花生地里挖到一个鼠洞,那就不是羡慕了,应该是眼红了,这收获太大了,不论是花生或是玉米,都能收获小半兜。一般情况下,谁挖到了也不声张,而是偷偷地进行,像怕是露财似的严守秘密。有个叫国儿的伙伴,心里藏不住事,一发现有个鼠洞,就兴奋地大叫,引得小伙伴们来了一顿疯挖疯抢,这时的国儿会坐在地上大哭一顿,别人也觉得过意不去,就多少分给他一点,还会跟上一句,“我就拾了这一点,里边的是在别处拾的”。按说有了这一次的教训,下次该记住了,可国儿总也记不住,再遇到还会兴奋地大喊大叫,就是这性格,后来听说长大了也是这么个藏不住事的人。
忙累了,几个人会在地里玩摔跤,头上,天空深蓝广阔,地里,土地松软,不论谁被摔倒了,抖抖土又重新再战,有时会有一群大雁从高空飞过,变换着不同的队形,我们会停下来向着它们高喊,会拾起土坷垃向天空投去。
忙活了一天,也都感觉累了,但是真的懂得累吗,不是的,累的只是身体而已,晚上美美地睡一觉,累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天会依然蹦蹦跳跳,精神饱满。
秋收的文章9:天龙山秋收记
文/梁醒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当回想起50多年前在天龙山五坡村劳动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1966年秋,我在晋祠中学读初二。一天,学校安排我们十一班去天龙山五坡村帮助村民搞秋收。能去风景胜地天龙山,我们感到格外兴奋。当天下午三点,我们便徒步出发。我们走的是一条沿山根修的简易公路,路面坑坑凹凹崎岖不平,公路两侧已是秋意浓浓。四点来钟我们走到牛家口村,稍作休息便继续赶路。大约五点多我们来到窑头柳趾沟,山坡上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溪水哗哗地流淌着。这里夏日清凉避暑,冬日里冰瀑晶莹剔透,颇为壮观。现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出了柳趾沟便没大路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山路一旁沟壑纵横,大家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掉到深沟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到达天龙山已是满天星斗,远远就听到寺院里传来的狗叫声。又走了一二里便到达了五坡村,村民们点着松明子把我们迎到院中,端来饭菜,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
第二天,天一放亮,同学们吃过早饭便集合下地。村里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都是小块庄稼地,大都离村较远。我们到达地头后看到玉米穗露出胡须随风飘逸,谷穗沉甸甸地弯下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大家挥舞镰刀弯下身子割着谷子、糜子,女同学用双手掰下玉米棒子。然后将收下的庄稼扎成一捆一捆背回村里打谷场,汗水湿透了衣裳。渴了路过寺院旁的龙王庙,捧口泉水,甘甜清洌沁人心脾。龙王庙共有里外两间,里间为白龙洞泉眼就在洞内。水池有两米多深,面积有十几平方米碧波荡漾,无论天旱还是雨涝池内泉水总是满满的。每年阴历六月十八,村民祈雨杀羊祭祀龙王,清晨将池中泉水舀干,下午池水就满了,而且从不外溢,人称“神泉。
天龙山风景秀丽,奇峰兀立,松柏郁葱,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身。林海茫茫,涛声阵阵。黄里透红的醋溜溜像一串串珍珠在风中摇弋,蔚蓝的天空,成群野鸽子在飞翔。林中野鸡不时扑愣愣地飞出,狐狸、野兔不时地窜出。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松枝上下跳跃,林中小鸟竞相啼鸣,委婉动听。夕阳下,地头村民在辛勤劳作,村庄里炊烟袅袅,好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劳动,庄稼终于抢在雨季来临前全部收回颗粒归仓。通过这次劳动,同学们手心磨出了老茧,皮肤被晒黑,懂得了粒粒皆辛苦,更加珍惜粮食。
秋收的文章10:秋收
文/卷耳
玉米熟了,踩一部单车直奔田野。收割机正好停在我家地头,用手一指,机器轰鸣声中,秸秆倒下,玉米装车,来去不过十分钟,秋收已经结束。走在回来的路上,回首身后的田野,突然便有了几分意兴阑珊。
过去的秋收不是这样的。
秋收在老家也叫做秋把月,意思是你想完美得忙完成个秋收,就要大概耗费一个月的光景。那时的田野,也不像现在只有大片的玉米和麻山药的绿色这般单调,是错落有致的、五彩缤纷的、高低起伏的。洁白的棉花,翠绿的玉米,红色的高粱,金黄的谷子,青黄的黄豆。像什么黍子、糜子、花生、小豆、绿豆、芝麻、黑豆、红薯等等,应有尽有。
拿收拾高粱来说,就有削高粱秸秆、罩高粱头、捆秫秸、刨高粱根(栅子)等数道工序。要用到镰刀、罩镰、小镐等几个不同的工具,很繁琐,很慢,但是现在想起来很有韵味,就像扁担挑在肩头一样的颤颤巍巍。
那时秋天的田野,孩子们也有很多乐趣。兜里装上一盒火柴就能让你在田野度过的一天精彩纷呈。柴禾遍地都是,红薯、花生、嫩玉米、黄豆角等等随你的喜好各取所需,解渴有现成的甘蔗——玉米秸秆,农村长大的孩子,只怕闭上眼也能找到哪根玉米秸秆是甜的“甘蔗”。如果身手敏捷,还可以捕捉蚂蚱来打打牙祭,而运气好的话能够遇到鹌鹑或者野鸡的窝,找到鹌鹑蛋或者野鸡蛋,那简直就是绝佳美事一件,是要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中,以期得到爸爸妈妈嘉奖的。
当然你还可以带上工具挖鼠洞或者拾红薯花生。一个挖鼠洞的高手,半天工夫或者能挖到半口袋黄豆或者别的粮食。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是非常令人感觉惊喜的。不过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你要知道那个洞是明眼,哪个洞是仓眼。明眼是田鼠的通道,直通田鼠的卧室。仓眼才是你要进攻的目标,那是田鼠的仓库大本营。特别狡猾的田鼠会设置假洞,你还要具备明察秋毫的本领,不为假象迷惑,直捣黄龙。
喜欢那时的岁月,那时的秋收,还体现在鲜明的层次感上。一般是绿豆首先成熟,每天都要挎着一个小竹篮去采摘已经成熟的黑色豆荚,不然它们就会调皮得炸开,不知道跑哪玩去了。豆荚完全成熟之后才可以彻底收获,绿豆秧也是宝贝,在机磨上磨成糠喂猪。
不知道谁还记得谷子的几位同胞兄弟?有糜子,一种可以在新年的时候,制作一种美味糜子糖的东西。它的谷穗还可以制作扫炕用的笤帚,结实耐用,大方好看,过去几乎家家都有,一用就是多年,但是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
还有黍子,也就是俗称的黑黏米,可以制作黏窝窝、黏糕,奢侈的话,放点白糖,放几枚大枣,那简直就是口味绝佳的糕点。现在提倡营养,科技人才研制出太多的新型粮食,多种口味。其实我倒觉得应该研究一下这些存活在我们脑海里的一些农作物,研究一下他们怎样能高产,然后重新在我们的餐桌上鲜活。至今还怀念一种叫做“金皇后”的玉米,虽然产量不高,但是用来熬粥,那真是黏稠醇香,是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杂交品种根本不能比拟的。
在我想来,谷物的成熟期应该在绿豆、芝麻、高粱之后,其后再收拾完玉米,地里一般就只剩下黑豆和棉花了。各种粮食和庄稼秸秆都运到村庄,此时的村庄是美丽的,也是丰富的。最温馨的莫过于大家互相馈赠农产品的情景,谁家种了稀罕东西,全村人差不多都能吃到,哪像现在,串门坐坐的时间都没有,街上擦肩而过的笑容也似乎变了味道,多多少少的会有一些假惺惺。
此时也是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最佳时节,玉米秸秆、高粱秸秆、谷物秸秆遍地都是,随处都能藏匿。有一次的捉迷藏实在是太有意思,那是傍晚时分,当我刚开始寻找藏匿的小伙伴时,恰巧妈妈喊我回家吃饭,我也没喊一声就扭头回家了,然后天老黑了,好几个妈妈都到我家找儿子,他们竟然傻乎乎得一直潜伏着一动也不敢动。
那时的田野,没有机器的轰鸣声;那时的天空,没有丝毫的阴霾;那时的庄稼没有喷洒过刺鼻的农药;那时的昆虫,漂亮伶俐,毛毛虫甚至都是可爱的。
那时的人们,总是为了自己的口味变着花样地在地里种植,却不像现在一样想吃什么了都到市场上去买。
那时的人们为了留下好的籽种,可说是个个挖空心思。就算现在的市场上,如果你听到“本地”两字,是不是也会和我一样刹那间浮现亲切的感觉?本地黄豆磨出来的豆腐,是那样的白皙筋道;本地花生虽然个头小,但是出油率相当高,榨油时,每斤都要比杂交花生多出二两油;本地高粱就像北方的本地汉子,是那样的高大威猛,昂然挺立;本地绿豆就像北方的本地姑娘,是那样的玲珑剔透,精致晶莹。而如今,它们都去哪了?
那时的庄稼路都是泥水路,但是走在上面是那样的踏实平坦;那时的劳动虽然辛苦,但是浑身的劲儿好像从来不会用完;那时的运输工具,虽然多是独轮车、小拉车,但是整个的田野、整个的秋收,也是那样颤颤巍巍地运到家;那时的农具,现在多已废弃不用,也许拿到面前,有的孩子已经无从辨认出究竟是做什么的农具了,所以他们也就无从想象出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田野、这样的天空、这样的粮食,这样的许多过往。
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来讲述一些从前的日子,从前的故事。我们都要努力,让这个世界,永远美丽、新鲜。
秋收的文章11:秋收
文/周毖
原始的劳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秋收的歌依然在哼唱,哼唱……
秋风送爽,金黄的稻田一直铺到天边。丰收在即,一种坚实饱满的力量充盈胸廓,阔大的天地之间,琴棋书画被火热的阳光反复灼烧,直至灰飞湮灭。唯有挥汗如雨的农民如巨大的雕塑直逼你的眼睛,直击你的心灵。一种原始的光与影伴着为生存而使出的洪荒之力把平日里闲看落花的小资情怀撵到九霄云外。
小时候,家乡的挞谷月份,每家每户的主要劳动力都要下田抢收,赶太阳,这是超过一切事情的中心任务。对于那二十四个秋老虎般的太阳,人们是又恨又爱。那一阵,远远近近的挞谷声此起彼伏。一声一声颇有节奏的闷响,扎扎实实捶在农民的心上,舒坦极了。那一束一束鎏金裹辣的阳光,连续不断地抽打在农民的身上,痛苦极了。可一年到头,必须走过这最艰苦的几步才会彻底苦尽甘来呀!的确不假,凡亲自下田耕种的农民才知道,栽秧苦,挞谷更苦。平时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家常便饭。到秋收时节,不仅要披星戴月,更要日晒火熏。一旦选中了天气,就开弓没有回头箭。谷穗脱离了禾秆,就得靠天老爷吃饭。因此,家中不分男女,只要能出重体力的,一律下田收割。女的一排一排地割,男的一排一排地挞,骄阳似火,底下水汽蒸,头上太阳晒,穿在身上方便干活的破衣烂衫,与污泥稻芒浑然一体,紧贴前胸后背,脱下来一拧,水流如注。无论你怎样注意,谷芒都会扎进皮肤,稻叶都会割伤身体,汗水浸泡着伤口,恶痒恶痛,可庄稼不能错过收天,再苦再累也要赶在太阳底下晒干进仓,否则稻谷霉烂生芽,一家人只能喝西北风。所以这种累和痛都是要默默忍受的,靠土地生存的农民,无一可以例外。
倒入拌桶里的稻谷一大筐一大筐地挑到院坝,大点的孩子就守在地坝边晒谷子。晒谷子可不简单,要打樱草,赶鸟雀,给稻谷翻身。遇上暴雨突袭,还得以最快的速度不让稻谷淋湿,不让稻谷冲走。因此,这样重要的活往往是要交给踏实肯干的大孩子。我们这些六七岁的小孩也不闲着,提着篮子到挞过的稻田里拾稻穗,真是全家总动员。
拾稻穗一般从自家田里捡起,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颗粒归仓,这是对孩子们进行得最有时效的“爱惜粮食”教育。虽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已被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没有秋收时节的田间拾稻穗,哪能看到父母劳动的最艰辛场面?哪能对“粒粒皆辛苦”体会得如此深刻。但心疼孩子的父母往往会把拾稻穗的活安排在一早一晚,以免孩子受暴晒之苦。于是,邻家的小孩三五一群于清晨或黄昏活跃在田野,他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比赛着劳动的成果,成了秋收图上妙趣横生的一笔。但淘气的小孩并不总是把目光停留在收过的田里。有时候路过别人未来得及抢收的稻田,经不起谷穗顾盼生辉的勾引,大家都忍不住会在不同的稻田边上以最快的速度顺手捋上几枝,看起来有它不多,无它不少。这个时候同行的小伙伴往往是极神秘地相视一笑,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迅速跑开,如一群遭到邀赶的麻雀,直到在认为安全的地方停下来,喘口气,定定神,为刚才惊心动魄的得手而庆幸鼓舞。是啊,稻田的主人忙着大片大片地收割,哪里会注意到这些被损耗的细枝末节,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可是在孩子们心中,这是多么聪明绝顶的手笔,简直无异于鬼斧神工。拾稻穗有这么多快乐,还落了个颗粒归仓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江这个典型的丘陵地带也实现了机械化收割。昔日在月亮坝里,在太阳底下沉厚结实的挞谷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突突突……”的机器轰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粮仓禀实,生活富裕,谁还在乎漏撒在田间的那点谷粒。放眼望去,偌大的稻海,鸭子自由畅快地打着野食,鸟雀放心大胆地享受美食,还有傍晚时分在稻田里就着乱草烧起来的烟火,依然弥漫着熟悉的稻秆香……却再也看不到一个奔跑跳跃于田间的小孩拾稻穗的影子。只有那个太阳一成不变地照着天,照着地,依旧不改趾高气扬的神气,她知道,脱秆的稻谷,还要仰仗她好多好多年呢!
秋收的文章12:拾秋
文/薛铁所
过去,农村每年秋收以后,孩子们星期天不上学,就会三五成群相约去拾秋,就是到秋收过的庄稼地里捡拾遗留的瓜果粮菜。
这一天,既可以名正言顺地满世界乱跑,又能有满满的收获,受到家长的夸奖,这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吃过早饭以后,拿上一把镰刀、一个萝筐、一条口袋,约三五好友向田野出发。
当时的农村,秋季种的都是玉米、高粱、谷子,有时候在地垅上套种一些豆角、萝卜、南瓜等。总之,不管是什么,只要可以吃,统统都要。
那时候没有收割机,收玉米、高梁、谷子都是男人们用镰刀割倒,女人们用手一个一个把玉米穂掰下来,用镰刀把高粱穂和谷子穂割下来。由于庄稼杆长得高低不齐,又堆在一起,再细心也会有一些玉米穂或高粱穂、谷子穂被遗留在庄稼秆里。我们只要用镰刀在庄稼秆里仔细翻找,就会有不少收获。
豆角蔓缠在庄稼秆上,要先摘豆角后,才能割倒庄稼秆。秋收时人们只注意摘上面的豆角,往往不注意靠根部的豆角,所以,我们往往在一颗豆角蔓的根部就可以摘一大把豆角。
南瓜的蔓子很长,好多会爬到地外面的荒草丛里,沿着瓜蔓,顺藤摸瓜,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找到一个甚至两个金黄色的大南瓜。
地垅上的萝卜有时会被杂草掩盖,秋收时未被发现,用脚在草丛中仔细踩,会发现有个硬硬的萝卜头,用镰刀挖一挖周围的泥土,用手一拔,一个白生生萝卜就出来了。
孩子们有时候也做点坏事。口渴了,就找一块还没有收割的胡萝卜地,看看周围没人,偷偷拔上两个又脆又甜的胡萝卜,在水沟里洗一洗,大快朵颐。
玩够了,疯够了,口袋里装满了玉米、高粱、谷子,萝筐里装满了豆角、萝卜、南瓜,孩子们扛着口袋,提着箩筐,拿着镰刀,高高兴兴、有说有笑,打道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