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散文

请欣赏网络的散文(精选7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网络的散文1:关于逃课

文/行者,请歇歇脚

最近网络热炒某大学某经济学教授的上课门事件(抱歉,我不习惯点别人的名),我想,这不是一个问题。

关于逃课的问题,屡见不鲜。其实,逃课很正常,我上大学的时候也逃过课(有多少上过大学的人敢说自己没逃过课),而且不止一次。那么,学生为什么逃课?

第一,课的内容不好玩,学生没有兴趣。这责任不在学生,也不在课程,在老师。我们在大学里见过各种各样的课,有的课能让大学生抢座位。有人说,这与课程内容有关,有的课就是没办法讲得让人听。我不同意。我校某位老师上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照样上得如火如荼,听众络绎不绝,可谓门庭若市。同样讲清史,孟森先生能够把学生上得昏昏欲睡,阎崇年却让人情思激昂,能说这与课程有关么?可见,没有不好上的课,只有上不好的课。

第二,老师没学问,学生不佩服。有些课,尽管老师缺少一些教学艺术,但是老师的学问很好,同样能够镇住学生。陈寅恪先生的课,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但学生人人佩服,总要去一睹风采,多亲近亲近,接受点熏陶也好。孟森先生上课,人手一册讲义,上课就读讲义,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见张中行《负暄琐话》),但学生就是愿意坐在教室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老师没有什么学问,再能说会道,富有所谓的教学艺术,在高校中很快也就没有市场了,这是自然不过的事。

第三,学生太忙,没空(这是非典型性逃课,间歇性的)。学生明天要考试了,还没复习好,眼看要挂科了,他还有心思在教室里听你高谈阔论?学生和男(女)朋友闹翻了,失恋了,他还有心思听你大放厥词?等等,这都是特殊原因。尽管责任在学生,老师也应该体谅。

其他可能还有一些原因,如学生不愿意读书,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但是,我想这都不是根本原因。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老师的责任,最好别推卸。

如果学生逃课,该怎么对待?前引张中行的书中,曾经记载胡适有一句话,大意是说,来上课的学生,我都是喜欢的;不来上课的学生,我都是敬畏的。为什么呢?来上课的学生,都是喜欢他和喜欢他的课的,他当然也喜欢;不来上课的学生,都跑图书馆读书去了,是觉得他的课没有太多的新东西,这样的学生不让老师敬畏么?如果今天的学生,都是这样的情况,那做老师的当然是睡着了能笑醒了。如果不是,为什么老师不能哄、骗、管(无论用什么办法),让学生心定定地坐教室里,听你上课呢?徒然争什么表面的师道尊严,于事何补?

我当然不相信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至理名言。但做老师的,不应该心向往之么?

再说一句我自己都嫌烦的话,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各尽本分吧。但是,老师要重一些,因为你年长,你知识多,你大学早已毕业。教师,是你选择的职业;大学生,是大学生的职业么?是职业,哪怕是太阳底下最卑微的职业,总应该有基本的职业素养。盗亦有道,何况为人师表。

恨铁不成钢。只是“恨”能解决问题么?如果能,我们以后不上课了,集体“恨”一下吧。如果不能,多想想怎么打铁炼钢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此快乐的事,如此沉重地讨论着,倒也确实是个问题。

网络的散文2:网络传递

文/李可桢

我12岁的生日过得有点不寻常,它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魅力。

早上,我睡了一个懒觉。起床后,妈妈便让我换了一套新衣服。这是一套粉色的天鹅绒秋季套装,上衣左胸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和上衣搭配的是一条有褶子的短裙,裙摆上绣了一只可爱的小蝴蝶。这套衣服是妈妈的朋友高阿姨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她从淘宝网订购后,快递员便直接将衣服送到了我家。

我穿着衣服在镜子前左照右照,正在臭美,突然听到门铃响,我前去开门,惊喜地发现,快递员给我送来了大大的冰淇淋蛋糕。据说这款蛋糕原价196元,但妈妈从美团网上订购,只花了88元,并且商家还免费送货。

签收蛋糕后,我们开车直奔奶奶家。我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我的蛋糕和生日的喜悦。到奶奶家后不久,门铃又响了。我立刻去开门,发现一个快递员叔叔背着一个大包站在门口,原来是我们的午餐送上门来了。午餐是我喜欢的比萨饼套餐,这也是妈妈从美团网上订购的,她给商家打了一个电话,商家便派快递员将套餐及时送到了奶奶家。

我们开始享用美味的大餐,爷爷奶奶品尝了蛋糕和比萨饼后,连连感叹说:“网络真是好啊,现在都不用出门就能吃到这么好的东西,太方便了!”我对爷爷奶奶说:“网络上买的东西不但质量好,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吃完饭后,我还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呢,电影票也是妈妈在网上订购的,座位都选好了。”

午饭后,我和爸爸来到安贞UME影城,看了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5》,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想想我的这次生日,吃、穿、玩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可见网络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有了网络,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过几年,我的生日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呢?我不禁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网络的散文3:投稿人的心声

文/普旭

最近在网络上与资深报界前辈和数位网友闲聊,对於退休后爱好投稿的我确实获益匪浅。现在将有趣部分与大家分享,尤其是想在报章投稿的写作者。

资深报界前辈:

有文友问 : 先在社交媒体发表文章,然后投稿报馆,算不算一稿两投,是否有稿费?

前辈答:几年前,曾经问过几位副刊负责人,可惜没有明确的答案。个人的浅见是 : 既然要投稿报馆,理应让报纸刊登后才上载社交媒体,这是基本的礼貌和尊重。

网友:

说的不错,既然要投稿报馆,理应让报纸刊登后才上载社交媒体,这是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只是通常投稿报馆,没有办法知道稿件是否会被采纳,由於等待一段时间后,才把稿件登上社交媒体,成为一稿两投了。如果报馆能够审阅稿件后,通知投稿者稿件是否会被接受,也许会好一点。可惜报馆通常以稿件众多为由而拒绝,不知道是否有可能改善这问题。

网友:

是否录用,安排何时刊登等,我觉得报馆都应该给投稿人一个交代。比如我有一位友人的文章投给报馆,一年多后才刊登。他以为已经没了,所以刊登在我的个人网站。有时候也不是一稿两投,而是忘记了。

网友:

的确如此。照理给予投稿人一个交代,应该是不会很困难的,只要在系统中安装好就行。也许这也是对投稿人的一种尊重吧。只可惜现在很多报社都不愿意如此做。

网友:

同意。有刊物的稿约特别注明: 若三个月未刊登, 作者可自行处理。这样声明可不会让作者投稿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资深报界前辈:

如今的编辑,工作已非昔日可比。以前只需改稿下题,如今排版,安插照片,打印,校对,全都一手包办,还得开会,听𢑥报等。有时稿太多,有时缺稿。这十多年在编辑组,感触颇多,个中冷暖,外人焉知。想当然尔者,人云亦云。

特别怀念某前辈,不但将改过的稿退回作者,也会拨电话跟作者交流。跟他同事的三年,获益匪浅。

看完报界前辈这般解释后,可说是茅塞顿开。相伩很多投稿人都无法体会到其中道理。看不到自己的稿子被采用,总是很无奈及失望的。

其实,笔者完全理解编辑组在审阅稿件时所面对的种种困难,并非外人所能体会的。但是投稿人所需要的是受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投稿人最担忧的是稿件内容是否符合报馆所需?是否会石沉大海?以便为另一稿件做好准备。所以希望在未来的日子,我国报馆能有突出的改革,跨出一步,与投稿人互相的交流,聆听投稿人的心声,举办投稿人讲座,同时向投稿人简明报纸版位所需要的合适内容及方针,而不是你投你的稿,我做我的编辑,以创造一个更温情的互助互惠的关系。让一向冷漠的文化园地能够锭放出亲切的光采。

我同意某位资深作家所言,网络天地大,不要依赖报纸。尤其是对於初学投稿者,更是金玉良言。其实,除了网络之外,我们也能投稿到很多的文艺刊物,令我感动的是,多数网络与文艺刊物的编辑都能给予投稿者一个回复与交流,并对稿件提出意见与修改,让投稿者能从中得到益处,时常改进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件很鼓舞的推动力,也可说是对投稿者的一种尊重。

网络的散文4:在云端

文/阿眉

说起来,网络云盘尚未像如今般大行其道前,许多人——包括我——其实就懵懂中使用过网络存储:注册个专用邮箱,给自己写封邮件,把需要备份的文件搁在附件里。当然这只能算是云存储,还缺少了“网络云”概念中更重要的元素——分享。

网络云被广为应用是最近两年的事,各大网站慷慨地以T为单位免费向用户赠送云盘空间,文件资源分享成了社交网站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一键转存”的方便快捷当然好,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冷门东西容易多了,譬如读到绝版超过十年的旧书,观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老电影,找回那张丢失后就再也没法子买到的心爱CD……电脑前一坐,美好的事物满坑满谷无穷无尽,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发现它的链接。这几年时常会读到怀念当年听打口碟翻录磁带、一本没头没尾的《天龙八部》传遍半个班级的文章,拜托,那个极端匮乏,因而每一滴水都宛如甘露的年代,深情款款的怀念姿态摆一摆倒是不难,然而有几个人真的愿意回去呢?

云笔记的注册用户也飞速增长,没写完的稿子贴在云笔记上,任何一台联网电脑甚至手机都可以修改保存。来不及读的文章顺手贴上边,等车的时候可以在手机上看。购物也用得着,随时想起来要买任何东西记上一笔,等到了超市或商厦掏出手机来,就是张现成的购物清单,什么都忘不了……云笔记的用法因人而异各有巧妙,坊间曾经见过,有人竟然拿“数字笔记”这个题目写出本十来万字的书。

高科技的一日千里,从重装系统这一堪称电脑投胎转世的重大事件上可以窥斑知豹。二十年来,从拿着一大叠软盘守在电脑前一张张放进软驱起码要忙上半天,到后来的几张光盘搞定,最近一次,我只是把要保存的文件打包上传云盘,一切系统外的软件和驱动程序都可以网络下载,连光盘都不需要了。

把文件从云盘重新下载打开压缩包后正好没事,我心血来潮打开了几个尘封已久的文件夹。

我读到自己数年前保存下来的一个帖子,包括主帖和所有的回帖。一楼楼看下去,那是地理位置跨越半个地球的ID托高科技的福,得以跨越空间不分时差聚在虚拟空间的嬉笑和叽叽喳喳,忽然我读到自己当年的发言——多年前的那个早晨电光石火间完完整整穿越回来:窗框上的阳光,手中的咖啡,刚上班来打开电脑习惯性直奔每天第一个去处,然后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对着显示器忍不住笑出声的我自己……

在那个绝大部分人不曾亲眼见过的服务器里,虚实难分的云空间记住了我们希望留存的文字、声音、图像和光影,而坐在电脑前的我们记得,电脑服务器却无法记得的,是无比真实的,在心中某个文件夹里,永远不会删除的喜怒哀乐。

网络的散文5:最好的休息

文/李尚龙

我认识的网络红人A是一个激情四射的男人,感觉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时间:写书、讲课、看书、赚钱、参加各种节目。他的微博上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你怎么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情呢?你不需要休息吗?”他的回答很简单:“做不同的事情,就是休息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今天学习了三个小时的英语,好累。于是,犒劳自己一下,睡了一下午,换来的是晚上的头疼不已,接下来什么事情都无法继续去做。这种事情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明明睡了一下午,偏偏不解乏,依旧觉得累,做事效率不高。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休息的方式根本不是疯狂地睡大觉,而是换个脑子去做其他的事情。

我的好朋友H的故事是我一直难以忘怀的。有段日子,他准备年底奋战考研。一天,他做了两个小时的英语题,背了一些单词,累了。他伸了一个懒腰,接着倒在了床上,睡着了……他睡了一个小时,起来后,效率低得吓人。书一直翻在那一页,一个多小时,还在盯着那几行看。有一次他问我:“我是不是已经老了,总觉得睡眠不够,白天困,晚上还失眠,学习效率还不高。”

我非常明白,他一天超过十个小时的睡眠,肯定是够的。于是,我告诉他:“你试试不要用睡觉来放松。学累了,去跑跑步。”

在我的号召下,他和我一起办了一张健身卡。那段时间我在努力减肥,于是带着他一起去健身房,他本来疲惫的身躯,在跑得汗流浃背后,反倒变得更加有活力。那天,他学到了晚上十一点,没困。当他做完了最后一道题后,伸了个懒腰,困意袭来,睡着了。第二天,他给我打电话:“尚龙,去不去健身?”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累,打不起精神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觉得很困,却在床上睡不着。其实,不是因为我们老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合理地运用时间。我们的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不去规划地用,很多所谓的休息时间,根本不是去蒙头大睡,而是去调整生活状态,换个大脑。睡觉只是众多放松方式的一种,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方法。

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是北大学霸,在考研中,他每天的时间都被自己计划得非常详细,每天英语学了两个小时后累了就开始画画。他画画累了,就继续去背政治。坐累了,他就站起来跑两圈,跑得出汗了就继续学习。这样,坚持下去就没那么难了。

很多人在长跑的时候没有坚持下去,是因为我们的脑子里面只有自己的脚步,那一步步重复的步伐无聊且沉重,不久就会崩溃。一个个坚持下来的,都是把眼睛盯着一路的风景。你看,所谓休息,并不是睡大觉,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添加一些料,变得不一样,变得多彩一些而已。关于睡眠,每天保证足够就好。

网络的散文6:网络文化大观园——致散文吧、散文网一封公开信

文/喜闻乐见

进入散文吧读文、贴文已有一年半了。作为一个灰头土脸的农民,到散文吧、散文网学习进行文化养老,就像刘姥姥进入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

感觉这个大观园就像一个大湖泊,来这里学习的作者、读者就像不同品种的鱼,从塘、沟渠、小溪、港、河流汇聚到这个湖泊里,鱼翔浅底。

网站聘请的一批网络写手,就像饲养员,为鱼们投饵喂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网站的经营管理者们为普极大众文化,以博大的心怀,吐故纳新,接纳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作者、读者。来这里学习的作者、读者就像赶集一样趋之若婺,享受文化大餐。

散文吧注册信息显示是2007年。我是2011年10月22日进入散文吧贴了《旋转的舞池》一文。那时我还不会用电脑,是我的一个亲戚好玩,帮着贴上去的。我也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否发表。过了三天才从百度查找到散文吧发现这篇文章。当时电脑显示阅读人数不到50万。4年多的时间每年只增加10来万人。说明这5年多是网络文化萌芽和培育时期。

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讲究的是经济效益。在网络文化的推动下,给学习型社会市民读书带来便捷。坐在家里可看电视又能读书。如果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工作者,对订阅实体文学杂志不感兴趣。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一些质量不过硬的实体文学杂志就难以维持生存,退出了历史舞台。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散文吧、散文网作为繁荣社会文化市场的推手,抓住了社会大众对文化心理需求,引凤求凰,“我有梧桐,等你来栖”。一批擅长写情感美文,伤感美文的文学创作者,这样的文章在实体杂志、报刊很难发表,但在电子书吧里可任意张贴。他们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一篇篇虚虚实实优美散文、情感美文,伤感美文,来弥补实体书店没有这类书籍出售的文化缺陷。

互联网的发展快速推动了文化传播。目前经常上网的百分之七十是学生群体、青年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的是实用技能文化教育知识。情感散文、伤感美文在教科书中读不到。这些花季、雨季、诗季般人群青春萌动,还有一批恋爱中的男女,对美有一种心理需求。美文就像甘泉雨露,滋润着青春萌动的心。像甜点一样补充心灵饥渴营养。

在学习型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进步。一批爱好文字的作者、读者到电子书吧读书、贴文,为网络文化建设起到推波逐浪的作用。

现在散文吧的点读人数显示达到156.7万,与目前6万多网络写手共同努力分不开。他们创作的文化品种百花齐放,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促进读书人数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一个网络文化飞跃时代!

2011年10月我进入散文吧泡吧一个月,写了一篇《散文吧的风景》一文,那时电脑显示的数据,网络会员写手壹万多人,阅读人数69.7万人。一年多时间增加近百万,网络写手会员增加了4万多人。

这些网络写手即是作者,又是读者。在创作的同时,他们对可读文章类型品种有了层次需求。被编辑推荐最多的往往是情感类美文,而这些情感美文传递的知识已满足不了网络会员写手这部分人对知识的渴求。

像散文吧、散文网每天各发表150篇文章,有些写得好的文章不是情感类文章,如果编辑不推荐,这些想学创作的写手读者,不及时跟贴可能就读不到。如散文网“浅笔抒写”这位作者,就提出《美文之美,树立正确的文字观念》一文,引起文友大讨论,为文友们提供一个有话要说的平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154条评论,喜欢这篇文章达50人。这篇文章上了一周阅读榜。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友跟贴?开展“美文之美”重在内涵的大讨论。这就给网站的经营管理者和编辑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怎样做到两全兼顾。是编辑、作者、读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网站的经营者之所以开这么一个文化网吧,目标客户应该是为那些需要打广告的商家开设的一个平台。以广告收入实现最大利润。而不是专为这6万多名来散文网、散文吧读文章写文章开办的。网络营运需要经济投入,没有收入支撑,网站就没有它存在的意义。收入来源应该是靠广告收入。

网络的点击率不高,那些商家就不会到这个网站打广告。这些广告弹出的窗口大部分是游戏。游戏是年轻人的爱好。优美散文,情感散文是这些花季、雨季青少年在教科书上读不到的文章,它弥补了他们的知识缺限,心理需求。如果网站不推优美散文,情感之类的散文作为主打品种,青年人就不一定进入这个网站玩游戏。点击率就不会高。

那些优美散文,情感类散文就像一幅幅美丽画图,挂在荣国府、宁国府。像巴黎的——卢浮宫最杰出的艺术品“镇宫三宝”。那个被玻璃框罩住“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残缺却完美的维那斯”、“胜利女神”雕像。它作为头面装点着散文网、散文吧的空间,成为对外开放的明信片。

如“浅笔抒写”老师写的关于美文之美的评论文章,引起了很多作者跟风,因为那里热闹,其中有一个叫“青语”的读者,就在评论中打了一条广告。原话为“亲们,我刚开的网店店,姐妹衣兜,支持收藏下哦,看看有木有喜欢的,谢谢啦”。散文吧、散文网为草根文学创作开放的平台,展示的是:以文为武,招商引资;以美为饵,请君入室。实现双赢!

经常到散文吧、散文网来学习的作者、读者来到这个网络文化大观园,两个网站的文化卖点都是同类品种,同业竞争。但有质的区别。散文吧就像一个写作实习培训育人基地,散文网是一个出品种、出成果基地。

笔者观察,原来在散文吧写文章的作者,现在都成了散文网的写手。就是说在散文吧培训,到散文网就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是网站的经营者和编辑们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作为散文吧的一个读者,有时上散文网读书,感觉散文网作者发表文章的整体水平比散文吧质量高。就像在散文吧学的是做作文,在散文网学的是写论文。

散文网、散文吧即是同行联盟协作网站,经济实体又是同业竞争对手。两个网站打出的品牌都是清一色的国画。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盘景、雕刻、雕塑、陶瓷、玉器、石头等像被收藏。看不出各自的核心竞争品牌。

读者们到这两个网站读书学习,目的是博览群书,获取知识,学习各种各样的范文,提高写作技巧,解决动手能力。创作出更多品种散文,供读者阅读欣赏,繁荣网络文化市场。

建议网站多开辟一个写实类文章编辑推荐栏目。像盘景、雕刻、雕塑、陶瓷、玉器、石头等类似文章供读者阅读。以满足读者作者知识需求。

个人观点,供参考

2013年

网络的散文7:“熊孩子”也有春天

文/周辉

网络上常常用“熊孩子”来形容调皮、不守规矩的孩子,现实中,也有不少学生调皮捣蛋,甚至还爱搞些“恶作剧”,但是我觉得,这只是学生成长阶段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教育引导得当,所谓的“熊孩子”也一定会迎来春天。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一视同仁,不论成绩好坏、表现优劣,要多讲“进行时”和“将来时”,少谈“过去式”。只有视学生如子女,用爱心感化学生,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迎来怒放的春天。

有些孩子喜欢用打游戏、上网等方式来打发时间;有的常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忘记上学和回家的时间。对此,老师要就近安排要好的同学与他同来同往、互帮互学。同时,老师要多与他谈心交流,让他了解这些行为的危害,使他对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此外,只要“熊孩子”稍有转变就要表扬激励,若达不到要求就要批评教育,经常提醒,善于鼓励,使其从根本上改变。对每个孩子来说,老师的爱是一种无私而伟大的力量,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我办公室里的座位旁有张凳子,开始时同事们都很好奇,不知道干啥用。其实,那是我和学生交流谈心的专用位置。无论我有多忙,只要学生在那张凳子上坐下,我便会放下手头的工作,仔细倾听他们的烦恼,然后客观地说出我的看法,其中有批评也不乏有表扬和鼓励。慢慢地,这便成了习惯,学生们只要有什么想对我说的,就会坐到那张凳子上和我交流。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老师应该做个辛勤的园丁,既要追求一枝独秀,更要讲究春色满园。即使曾经是“熊孩子”,也一定会赶上春天的好时光,绽放光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