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散文

请欣赏办事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办事散文1:平衡

文/王战平

有一天,我到城里去办事,因为取档案的地方比较远,而且天空中又下着小雨,没有公交车,我便打了一辆出租车。路上,司机师傅同我商量,是否可以顺道捎一个乘客。于人方便,于己方便,我说:“没问题”。

我向边上靠了靠,在实验小学门前,上来一个小姑娘,模样清清秀秀的,满脸的童真,估计与我女儿的年龄差不多。我没有太多的端详小姑娘。

车启动了,小姑娘刚坐稳,马上掏出手机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因为跟我坐在一起,小姑娘的话我听得一清二楚:“妈妈,我坐上了出租车,车牌号是……”

“小姑娘,这是谁教你的。”

“我妈妈。”

“***妈没来接你,她这样做是对的。”

我一愣,转而恍然大悟。

司机师傅的语气里充满了酸涩与无奈。

我理解,在他,这是一种不信任,但却没有办法。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也很无奈,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锻炼自己,但是,连续的报道让我们对只身在外的孩子多了一份担心与牵挂。

乘客与司机之间竖起的那道铁栅栏,难道仅仅是一种防范,一种隔阂吗?

我没有对司机说什么,只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

我无奈,我彷徨,我苦笑。

或许,这也是心理上的平衡吧。

谨以此献给所有的孩子及家长,作为一种善意的提醒,作为对所有出租车司机的歉意。

办事散文2:古音乡韵

文/伏晓春

前不久,因要去办事回到故乡所在的县城——秦安。正值炎夏,一阵雷雨过后,水汽在远远的山腰凝成一团团轻纱似的薄雾,飘飘渺渺的荡来荡去,让这粗狂的黄土高原显出几分的妖娆妩媚。

说实话,这些年随着对故乡的了解,我羞愧自己的浅薄,无论从人们代代相传的“羲里娲乡”,还是八千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大地湾的发掘推断,秦安曾经是气候宜人,水草丰美的人类繁衍生息的宝地,远古华夏文明就发祥于西北这片现在看来干旱贫瘠的大地上。

迎着雨后的阳光,空气中流动着一股夹杂着泥土、青草、瓜果的自然甜润气息。号称“瓜果之乡”的秦安,自古便有“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至于秦安苹果、秦安花椒更是享誉中外。近年由于大力发展各类经济作物,周遭原本光秃秃的山峦因绿意葱茏的果树而丰腴了许多、乡亲们的口袋也因累累的硕果而饱满了起来、我的内心也因家乡的富裕而日益骄傲。原来所谓的浅淡,缘是羞于提及的贫困、所谓的苍白缘于对她殷切的期望。

县城不大,最适合闲闲散散的随意行走,前后鼻音不分的嘤嘤秦语竟比父亲母亲平日所说要婉转柔和。父母亲在外几十年,虽乡音难改,因少了语言环境,多少还是走了些腔调。

秦安人自古擅经商,又深处内陆,语言变革较少,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语,细听真是率直酣畅。遗憾的是秦安方言的流传主要用于交流和贸易,文字记录有限。更多的年轻人已说着流利的普通话,我在想,不知随着时间的流逝,秦安方言会不会面临失传的危机呢?

从所住宾馆大地湾印象不过三十分钟便到了上关明清一条街,阳光西斜,太阳的脸红彤彤的像涂了厚厚的胭脂,光芒依旧,却不再眩目,羞羞答答的宛如头顶红盖头的新娘。站在街口向里探望,此时整个老街在玫瑰色的光晕中古色古香。迎面扑来的一股古老、厚重、淳朴的气息。一条宽约七八米的青石板路蜿蜒而去,道路两旁林立着绛红色土木结构的各类商铺,货物五花八门,尽显生活百态。寻货、讨价、还价、拉家长……前开店后住宅的典型明清风格使整个古街嘈杂却无聒噪之感,不矫揉不造作的浓厚民俗情调让人不得不感叹着秦安商业的发达和人文环境的深厚与闲适惬意。

走惯了光滑的地板砖,如今踩在这灰色的石板路上,高跟鞋叩击石板的清脆响声能否惊醒沉睡百年的岁月呢?承载过历史的注定少不了呆板、保守。宽廊、飞檐、明柱、雕花、斗拱、石阶……这些明清风格的物什在简洁、明朗、清新的现代建筑面前有点拘束和黯然。拘谨、黯然中安然敦厚的沉淀着辉煌、苦难,任时光流转,它只管铭记,见证曾经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因为它早看清了前尘往事。

夕阳已完全西沉,古街因一片橘黄色光霭的笼罩而显神秘,余晖斑驳了墙上的字画和架上的坛坛罐罐,我的意识渐行渐远。店主略带沙哑的声音缓缓的撞击着我的耳膜,如陈旧苍老的留声机上转动着封存了太久的老唱片,针尖划过唱片的沙沙摩擦声让那些古音古韵浸入心灵。繁荣后的沉静清浅了时光的蹉跎,寂寞着岁月的孤独,也许恢宏与高贵只有孤独与寂寞才孕育得起吧。青白的炊烟从商铺后的屋顶袅袅升起,不一会儿,古街便荡漾着温暖纯朴的生活味道,古老也好,现代也罢,人民的生活在一代代的沉积中延续、传承。

办事散文3:别样小屋暖童心

文/李桂媛

去镇上办事的路上,总要经过一栋青砖红瓦的三间小屋,院落宽敞整洁,四季总有花果挂枝。一缸夏荷,总会在七月伸出几枝火红。风儿吹过,飘来阵阵甜香。当你贪婪地深吸一口气后,更让你多看几眼的,还有院内的小型滑梯、小秋千、小自行车等儿童玩具。如果不看正屋门楣上“留守儿童之家”的牌子,行人肯定会误以为:这是一所私人幼儿园。

在路上,常听到小屋里飘出笑声。星期天,抑或是放学后,总会看到一位齐耳短发、精神饱满、笑意满面的妇人,带着几个大小不一的孩子或是跳舞或是游戏。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儿,围着她转来转去。向来有好奇心的我,找了个讨要花种的借口,走进了这座充满诗意的小屋。顺道参观了这栋“留守儿童之家”:中堂摆几张小课桌,还有架钢琴;东房有四张上下铺的小床,明显是孩子们累了休息的场所;西屋则是妇人的卧室加书房,淡淡的书香令人心醉;中堂门后是间厨房,收拾得一尘不染,锅碗瓢盆透着光泽,像是刚刚买来的。经过一番闲聊,我熟识了这位妇人,知道了她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故事。

她姓高,是位幼儿园的退休老师。因为一直爱跳舞,气质还是那样的好,让我一时误判了她的年龄。她今年六十岁了,按理说我要叫她高奶奶才是。高奶奶的老伴多年前去世了,只有一个女儿,但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了。本来是接她去那里享福的,她却说大城市太闹了,待不惯。高奶奶每天茶余饭后,都要绕着村子散步。细心的她发现,好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了孩子和老人。农村人的家里有田地,一年四季少有闲暇日子,孩子常年缺少父母的陪伴,性格变得内向而忧郁。看着那些留守儿童呆滞的眼神,一直从事幼教工作的她,莫名地从心底涌出一股酸痛。

后来,这个村里就开始有了叫做“留守儿童之家”的场所。她的退休工资并不高,所有教学用品都由她一个人出资购买。她没向政府伸过一次手,更没有告诉女儿,她连自己以前存的那点养老钱都取出来了。从买大运动器械,到买小板凳,都由她一手操办。而后,把需要照顾的孩子集中起来,每天带着几个大小不一的孩子,教他们认字、学跳舞、识音符,不厌其烦。

“思思、佳佳,你俩别跳了,快来洗把脸。”高奶奶端出盆水,挥着手中的毛巾,对两个正在跳绳的小家伙叫着。“瞧瞧你俩这满头的汗哟。”两个孩子笑嘻嘻的跑过来,乖巧地让高奶奶细心地擦拭。“孩子们,都过来洗手,奶奶给你们切西瓜吃喽!”高奶奶从厨房里端出一盘沙瓤大西瓜。看着孩子们贪婪地吃着,她则在一旁幸福地守望着。“奶奶,您也吃!”一个小不点捧过来一块西瓜,递到高奶奶嘴边。“好孩子!”高奶奶象征性地添了一口,又推了回去。这时,一辆摩托车由远至近。“高奶奶,给您带些无锡的土特产,我家思思全靠您照应了。等过两年,我们存点钱回来办厂,就不再出去打工了。”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边说边从车上往屋里搬东西。“思思爸,我什么都不缺,快带回去!带孩子是我自愿的,有他们陪伴,我开心着哩。”高奶奶忙将送礼物的思思爸朝外推。

一个退休的幼儿园教师,能有多少退休金呢?看到这些情景,我忍不住问道:“高奶奶,孩子们的管理费您收得不高吧?”“我不收费用。农村人靠种田吃饭,没什么收入。我女儿工作了,家里没有花钱的地方。我退休金虽然不多,可少买点衣服和营养品,也足够用了。我是名老党员,乡村建设帮不上大忙,只会带带孩子。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拉一把他们,我心里安稳。”高奶奶一脸的亲切,没有半点做作。

乡村有栋别样的小屋,它是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希望和快乐。每次经过那里,我都忍不住在心里为它点赞。

办事散文4:寻访齐白石故居

文/周博学

到北京办事期间,从地图上发现齐白石故居标示在灵境胡同附近,即乘车前往。车上向司机打问,司机只知道灵境胡同,不认识齐白石,当然不知其故居。终点下车在街上询问一位西装革履中年男子,那人脚步未停面带歉意摇头走了。其后又挡住四五位青年学生,个个头上挂着耳机,边走边手机刷屏,听了问话,几人扭头用眼互问,结果一脸迷茫不知究竟。

见西单北街什字有交警,近前讨教。交警旁边正好围了五六位外地游客,有老有少,有中年男子背着一卷画轴,有位小姑娘背着画板,也正问齐白石故居走向。警察为难半天说不明白,建议转问书报亭,卖书报的和文化距离近,也许他们知道。听警察说的有理,我们到报刊亭打问。卖报刊的是位30多岁年轻人,很热情,但要问的路说不清楚。最后年轻人说,故居是老民房,应该在背街胡同,现在这儿是首都金融街,两边是现代豪华建筑,你们到辟才胡同南边看看吧。

今日是正月十三,立春二十多天了。高楼之间的过道风好凶猛,刮得人浑身透骨冰凉,迎面扑来让人不由自主背过脸朝后退,冷风灌喉噎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坚持从东向西过西单北街天桥,穿过沿街各银行大厦,在背街上还是找不到齐白石旧居。碰上一位走街串巷蹬三轮车收废品的河南人,他说齐白石故居好像在力学胡同,又指了路径。我们返回头又折过天桥,七拐八拐,将要到力学胡同口,碰见一位戴眼镜白胡须长者,胳肢窝挟本儿书,像位学究。他肯定地说:不在这儿。从西单北街和灵境胡同什字向西直走,在辟才胡同和太平桥大街东北角上,有几间低矮平房就是。

终于找到了。在楼群林立的开发小区角落,紧邻大街有一处不起眼的小院,沿围墙南面到西面,拥挤着一排绿竹围护,墙面和房上旧瓦是青灰色。门楼面朝东,像老照片中的普通民房,两扇木门封锁很久了,门坎上门板上门缝儿里全是久积的尘土,漆皮剥落,裸露出枯涩的木材,像老人脸上的皱纹。从门缝向院内看,东边北边西边都有低矮瓦房大约七八间,原先可能是四合院吧。院子很小,尘土覆盖着七零八落的残砖烂瓦和随风飘进的塑料,还有几根焦黑的木椽和檩条。

门楼外下首墙上有两块儿大约0.4米×0.6米的石刻,一块儿墨青色刻中英文简介,其中说:齐白石1953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196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另一块是汉白玉石刻,上书齐白石故居,北京市人民政府立。

不能进门,顺着绿竹掩映的围墙,我们慢慢地绕着院落转了两圈儿,情绪有了莫名的沉重和惆怅。归途中内心感叹,世事沧桑,殊难预料,这所小院卖画谋生的白胡子老头儿,当年会有几人料到,老者的纸上水墨鱼虾,会在主人身后搅动人间浪起潮涌。唏嘘!大河苍茫,天地悠悠。齐白石声名将渐行渐远,其故居被楼海终会淹没,其书画价值仍在亿元之上飙升,一代巨匠的艺术之光还在世界各地闪耀。

书画若果有灵,还记得在北京出生的老家吗?

办事散文5:拾掇路上的诗意

文/庙门口的人

去郊外办事,回转时经过一处山野,满眼金色的山菊花散散落落一路点缀。本想停留多看看,同行者说太阳就要落山,快走吧。没敢耽搁,只不经意地望了一眼西边天色,落日正好挂在树梢上。那天我只收获了“挂在树梢的落日”这句话。一直记着,感觉挺好。

很多的时候,我就是在路上收获着这些散散落落、自以为美的事物,或者说是散泛着温润光泽的印象;随手拾来装入囊中。有意思的是,近年来的阅读,也有了“常读常新”的感觉,仿佛一本书总是头一次打开,永远读不完。我知道这是记忆的原因,就是说很容易忘记上次的阅读,不过它还是令人愉悦,因为每一次的重新捧读,都会生发出新的感觉;可惜没有随手将它记下来,否则的话,可以成为很好的读书笔记。几天前一个秋雨淅沥的下午,我去一家机构商谈事情,顺路逛了一下书店,买了本黄永玉的散文《比我老的老头》。再去办事的地方才知道还没到上班的时间。于是,就在人家宽敞气派的屋檐下,信手翻开书的其中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写沈从文先生那篇中间的一段文字:“客观的颠簸虽然使他慌乱,主观上他倒是不停地在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且从不失人生的品位”。从那段开始,我一路读下去,直到人家上班与我打招呼。过去没有体会出“风吹那页读那页”的内心宁静。现在有了这份“翻到那页读那页”的随遇而安,觉得世上有许多诗意的体验多在过程中,就像一本好书,原来是可以从某一个段落,或者从某一页读起的。

这有点像日常家居般的放松。妻子习惯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而我难改散淡的习惯;感觉中居家应该是闲适与散淡的,有随手可取的书报、茶碗和吃食什么的,坐卧无拘无束、无形无态。我甚至认为,凌乱何尝不是生活的率真。一次,在与妻子的论战中,我拿出了一幅画给她看,是现代家居的画面,在那间整洁的客厅沙发上,一条红色的围巾被随意地放着,其中的一角拖到了地板上。这种柔和与协调的氛围凸显着家居的本质,它让我们关于对家居的认识渐渐地靠近了一点点。

生活的底色原本是自然拙朴的原色,快乐由此风生水起,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被时尚的风推着跑,忙的有点不可开交。我做事的地方有位孩子的母亲,迷上了网上购物,后来,她说要给孩子也在网上买一只书包。我对她说,休息的时候带孩子上街去吧,让孩子在与母亲选书包的过程中享受孩童的快乐,那种经历将永远成为孩子温馨的回忆。

有些事情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人毕竟是活在实实在在的过程故事里,又总是尽可能地将这一故事演绎的流光溢彩有点嚼头,呈现出精神的光芒来,而并非全是结果的现实。比如说,安庆人喜欢将“生炉子”唤做“逗煤炉”,生动勾勒出从前家居生活的俗常闲适。前几年报章上就城市居民“逗煤炉”影响空气质量问题展开议论,当时我很为那些老人们难过。你想,一个老人闲闲的,拢拾几爿柴禾,一板一眼慢慢地“逗”着煤炉,那不就是一种生活的消弭吗?

很多事情是急不得的,一急的话,过程的情趣也就无从品味了。老父亲健在时,每每要在菊花盛开的日子里,约一二老友来家吃螃蟹。真正是一瓶老酒、三五只螃蟹,说着过往的岁月,慢慢悠悠,消磨了多少秋日好时光。老父亲对我说;“螃蟹是应该这样吃的。而现在的人们应酬时也忙着上螃蟹,一带而过,可惜了。”后来,我一直在回味着父亲所说的“可惜”,是指“时光”还是指做为时令佳肴的“螃蟹”?或兼而有之,物我两忘。但人生过程宛如赶路,就像我那天急着赶回城里一样,只一句“挂在树梢的落日”,就已让我对这个秋天充满了诗意般的想象。

办事散文6:两位顾客

文/孙长乐

上个周末,我找一个朋友办事,便去了那朋友的手机店里。跟朋友商谈完事情,正要离去时,朋友说他有事要出去一下,叫我帮他看一会店。我只得答应下来,就把拎在手里的公文包搁在柜台上面,看到有顾客进来,就招呼一下。

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来到店里,走近柜台,俯下身子在看柜台里的手机,我上前拿开我那公文包,以方便他挑选手机。他抬头冲我憨憨一笑:“谢谢。”我向他推荐了几款品牌手机,最后他也选中了一部,临走时,还满面春风地跟我道了个谢。

过了一阵,又有一位年轻人走了进来,站在柜台前看手机,我伸手把刚放在柜台上的公文包也拿开了,可他脸色一变,厉声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疑惑不解,不知他为何如此反应:“我也没说你什么,你这是怎么啦?”

他一脸恼怒,说道:“看我过来了,你就赶紧拿走了那个包,你这是防贼吧,你把我当成什么人啦!”

“你误会了,”我哭笑不得,连忙解释,“我拿走东西,是为了方便你挑选手机。”

他撇撇嘴,瞪了我一眼,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便摔门而去了。

后来细想这事,我认为这是个人的处世态度使然。显然,那个中年男子是个拥有阳光心态的人,面对一些事物,自然就展现出自己的阳光天性,也会以阳光的心态判断事物,因而,就会让人感到温暖和愉悦。反观那位年轻人,即便不能说他是心理阴暗之人,也应是个缺乏爱心和宽容心的人,以他的处世心态,恐怕平时都是以敌对的眼神看待事物,所看到的也都是灰色的,难免会怨天忧人,自己痛苦,也惹人不快。

办事散文7:很想和你说说话

文/文雪梅

出去办事,不经意间看见一辆熟悉的自行车停在单位门口,走近一看,那辆自行车正是我的。我猜想,很可能是父亲骑来的。几天前,父母才从乡下老家回来,天冷,我一再叮嘱他们没事别出门。

定睛看了看,终于在不远处看到了父亲。他正和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什么。我不由加快了脚步,走到父亲跟前,两位老人谈话太投入了,他根本就没发觉我。为了不打扰他们,我只有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我女儿说了,早晨起来一杯白开水,能防便秘、冲刷胃肠,还能清醒大脑,好处可多呢!我女儿说了,老人吃饭一定要清淡,粗茶淡饭真滋味,大鱼大肉则有害无益。我女儿说了……”从没有想到过,在家一直沉默寡言的父亲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健谈?而且都是我说的呀,我不解,我什么时候给他说过这么多的养生知识呢?

我正想喊父亲时,又听见那位老人说话了:“哎,还是你有福,养了这么孝顺的女儿!我的孩子都忙得不可开交,上班的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没有空闲和我说话。自从老伴去世后,家里每天都空荡荡的……”老人说着,脸上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

父亲依然装作很自豪的样子,眉飞色舞地讲着“我女儿说”。我不由想起,最近生活上遇到了纠结的事,心情郁闷。每天回家后,我都很少说话,即使父母有意问我,我也只是哼啊哈啊地应着。父亲一定憋坏了,所以,趁我们上班的机会,出门有意找熟人聊天!

看着父亲瘦弱的身子,斑白的头发,我的心忽然隐隐作痛,鼻子酸酸的。我转过身去,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

作为儿女的我们,有时间在网上和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聊得天花乱坠,有时间在酒桌上神吹海侃,可就是没有时间陪父母说说话。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女的一句话对父母来说都是多么重要。匆匆赶路的人们啊,可曾想起过家里寂寞的父母,其实,他们很想和你说说话!

办事散文8:给猫留个洞

文/陈金福

一次去办事,在罗田县一个离城镇很远的小山村里住了一晚。

我们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她的子女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她在家带着5岁的孙子。正值隆冬,户外寒风料峭。我发现她家外屋的门角处有个小洞,北风一吹,屋内便袭来一股冷气,寒飕飕的。我们好心地从院子里找来几块砖头,想要帮她把洞堵上。老婆婆却制止我们,说这洞是给在外流浪的野猫准备的。冬天冷,流浪的野猫多,村里家家户户都自发地在门角处留个猫洞,放点儿吃的,免得流浪猫挨饿受冻。

流浪猫在村子每户人家里都得到过益处,每年都有许多猫跑到村里来避冬。全村人也是受益者,村里从来没闹过鼠灾。

现在静心再细想,给猫留个洞的村民是多么的善良!在别人有需要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假若那样,善良的力量得有多大啊!是的,当一种善由成千上万人传递出来,个人的善就有了社会意义。

个人付出善良,收获的是一种高度,是社会意义上的精神高度。不知谁说过,“善良表面看来是一种单向的物质行为,其实它是一种精神行为。”很赞。善良的人,心态是无比愉悦的;善良的人,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真正的善就存在于生活中,像每天洗手洗脸一样自然,同样善良的人才会发现。给猫留个洞的善举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朴素,朴素到他人不必留意,但谁留意到都会感动得掉泪。

办事散文9:隔着玻璃的盆栽

文/魏天亮

陪朋友到一个地方办事。这里太忙了,来办事的人把我一会儿挤这边,一会儿挤到那边,最终被挤到了窗户边。窗台上有盆盆栽,已经枯萎,枝叶倾身扑向窗户,保留了生命最后时刻的努力。窗外,有它熟悉的生活空间,绿树掩映,微风摇曳。可惜,它的愿望注定难以实现,在努力挣扎中,它失去了生命的颜色。

我仔细观察着这盆盆栽,发现花盆里的土干裂、萎缩,完全与花盆剥离,留下一圈深深的沟壑,——这盆盆栽是因为干渴而亡。而让我惊奇的是,枯萎枝叶的下方有一线柔嫩的绿意,那是盆栽在失去了所有水分,绝望之际将自己体内仅有的养分集中,生长出的最后一根小苗。

所有枝叶的生命很快消亡,让这一线生命迅速生长,希望它能把株体的生命延续。这是生命的挣扎。其实,植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希望自己生命能够长久,即使不能,也希望后代能够延续。

看着盆栽最后生长出的这一线嫩芽,我的心动了:应该给它一杯水。但是看着满屋子的人头攒动,我终于没有动手。我不是害怕找不到一个盛水的容器,也不是害羞端着水过来浇花的行为愚笨,我担心给了它一杯水,让它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它需要的第二杯水在哪里?没有后续长期的浇灌,我的努力,注定不过是生命更长痛的挣扎。

此后几天,窗台上的盆栽一直在我脑海呈现向窗外欲扑之姿,让我有一种口渴的感觉。迷迷糊糊的夜晚,我忽然发现自己回到了那个房间,成了那盆盆栽。干渴难耐的我盼望上天会降下甘霖,忽然,阴云密布,一个雨滴从天而降。我喜悦又紧张,本能地缩紧身子,闭上眼睛,全力迎接从天而降的这一重重的小水滴,来了,来了,啪……

只有声音,却没有水滴敲在身上的清凉。我睁开眼睛,水滴就在眼前,一滴,接着一滴,停在我眼前几毫米处。我拼命伸长身子、脖颈、胳膊、手臂,努力去接近那上天的恩赐,却最终发现那里有一层透明的欺骗与阻隔。玻璃,让我感觉到了水滴润泽的滋味,却不能真正接收雨水的浸润,为即将干枯的生命解渴。

雨滴继续敲打玻璃,一滴滴,渐渐汇成小水珠,再汇成细流,垂直而下,不知流向何处。我继续努力,继续挣扎,可惜玻璃仅仅把水的凉意传递,却不能把水分透过半滴。

在冰冷的隔层里,我迷茫、迷失,哀伤欲绝……

办事散文10:小草

文/谢永帅

前天去外面办事,坐车回来,路阻停在路边,司机眼尖看见路边一光秃秃的大石头缝隙上,长出了几棵嫩嫩的小草,真是奇怪,小草芽是怎么来的,或是随风飘来,或是鸟儿叼过来的。而且在这么炎热的夏日是怎样挺过来的,在下面地上的小草有些都被烈日晒死了。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小草的生命力,几乎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都有小草的存在,它可以杂乱无章,游击方式的存在,也可以整整齐齐,正规部队一样的存在。它任凭风吹雨打,暴日烈晒,也任凭它人践踏,总是顽强的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在我的眼里它比小强还小强。

小草它朴素,一身绿装,尖尖瘦瘦,没有花儿妖艳多姿,没有大树参天高大,可它确非常的接地气,折腰后能顽强的站起来,大火过后能坚强的重新生长出来,它虽小,但是它同伴多、朋友多、兄弟多,它净化着空气,为人类和其它动物提供清鲜的空气和养料,也为有些动物提供美味的食材,简接为人类提供动物鲜美的肉汁,可以说小草真的很无私,思想也单纯,不管你理与不理,它总是在那里默默地存在,默默地做着贡献。

如果要我们人类活成小草一样,那肯定不现实,毕竟人类是高级的群体,但小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有时我们人类自身因贪欲过多,犯了很多的错误,有些错误很多时候是不可逆,代价也沉痛。如果像小草一样能有自我修复能力,那也还是不错的,可我们往往没有这个能力,这时就要看我们的抗压能力,如果没这个能力,我们就会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好一根稻草。

夏日的脚步已渐渐的过去,秋日的脚步已悄悄的走来,被夏日晒黄的小草也逐渐变绿,小草的生命周期虽然短暂,但它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就像我们人类,承载着生命的顽强,带着希望永远的坚强地活了下去,活出了意义,活出了个性

办事散文11:浮生半日

文/纪蕾娜

陪小姨去济南办事,刚好有半日的闲暇。于是决定去附近转转,打发下午的时光。

美团搜了一下周边游,距灵岩寺居然不远,喜出望外,姑且打了出租直奔而去。

知晓灵岩寺,是从摩顶松开始:唐玄奘西域取经前,住在灵岩寺。有一天,他用手抚摩寺院前的一颗柏树说:“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

果然,唐玄奘走了以后,那棵柏树的枝干每年往西长。直到十九年后,它忽然开始往东长,那一年,玄奘果真取经归来。

神奇古树的传说,自然有必要观摩一番。

想着,灵岩寺已到眼前。于大雄宝殿的后西侧,我见到了那棵千年古柏树。斜阳下,它正如一个迟暮的老人矗立在角落,树身已经半枯,粗糙的树皮如一道道皲裂的旧伤。正感叹流年似水,却又见新枝嫩翠,染绿了树冠,仿佛昭示它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古柏树树干弯曲,树头的方向,的确倔强地指向了东方。

大约是工作人员为表达对古树的虔敬,披红挂彩的为它缠上了绸带,并在旁边种了柿子树,喻“百(柏)事(柿)如意”之意。树下,有石砌的台基,台基东西两侧分别刻着“珠树莲台”和“名山胜水”。据说为明代嘉靖年间巡按御史张鹏所书。神奇的老树映衬着古老的建筑,更显岁月之苍桑辽远。

我好奇柏树为什么却被称为“摩顶松”。僧人告诉我,因“柏”与“悲”是谐音,过去有人忌讳这个“悲”字,于是将“柏”改为了“松”。陡然想,人都有避凶纳吉之心。庙宇乃祈福之地,这摩顶松饱尝战火而不毁,也多亏这片祥地了。

灵岩寺的主体建筑,当数千佛殿。殿内供奉有巨型的“三身佛”,三尊佛像结跏跌坐、仪容端庄。两侧分别是彩色泥塑的罗汉像。这些罗汉,或合掌、或柱杖、或闭眸沉思、或侧耳倾听,有的和善、有的愠怒……无不栩栩如生、细致入微。仿佛越是神圣之物,制作时越会分外虔诚,自然就摆脱不了一种匠人精神。这大约也是后来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原因所在。

俗称“五步三泉”的卓锡泉、白鹤泉与双鹤泉,位于千佛殿东侧的崖壁下。泉水由石涧中冒出,洗了手,捧来一口品尝,果真是清冽甘甜。撩拨着冰凉的清泉水,喝了一口又一口,越发不舍离去,便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装满了一瓶。还是不舍,又拍了与泉水合影的照片,流连许久,恨不得将自己变成一条鱼,融身于这青山绿水中。恍然间,疑心那水是神话里什么人的流体,只为等我今日来与它窃窃私语,这倒为我登峰造极的自恋做了一个诠释。

又看过了钟鼓楼、壁支塔、墓塔林……择僻静处歇息,抬头忽见一老树生长在拱门上方的墙壁上,树根蜿蜒,像一道道的鹰爪盘踞于墙壁上。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开来,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虔诚的有心人,将祈福来的红布条系在它的枝桠上,那红绸在风中飘拂,如绽放的山茶花,开的奢华、热烈。可惜我并不能知晓这种树的品名,只疑惑没有泥土和水,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赋予了它灵性,生长至今日!好想请教一僧人,佛门弟子抬头凝望时,会是怎么一种彻悟?恐怕不仅是顽强二字所能涵盖的吧。

这让我想起了力克·胡哲。这个生下来就没手没脚的青年,不但生活可以自理,骑马、打鼓、游泳、足球样样皆能。并且能用臀部以下那只仅生了两个小指头的小“脚”打字,惊人的完成了“金融理财和地产”的双学士学位。电视里他幽默地调侃着自己。如今他已到过了35个国家和地区做演讲,用自己的励志故事,鼓励和他有类似经历的残疾人走出阴影、并要自强不息。

身残志坚的力克,傲然挺立的古树,虽是生命不同的体态,却似乎要以一种相同的力量告诉人们,有一种精神叫做——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出灵岩寺的时候,天近傍晚。想来虽是闲暇的半日,却不虚此行。迎着西天的红霞,一点没觉得累,不想打车,步子走得很稳。

办事散文12:打鼠

文/苏湘红

那日柱子去县城办事。

走过西街大转盘时,忽然听到一群人大叫:“出来了!又出来了!”柱子立住脚步,正感奇怪,只见一只硕鼠晃着肥胖的身子正从街心花坛的花丛里探头探脑走出来,走走停停。一群人在前后左右边舞手臂边跺着脚大喊:“打、打、打!”却没有谁真正动手。

柱子甚觉好笑,不禁叽咕道:“吓唬罢了!”人群中立即闪出一青年反问:“那你为何不打?你看它多么肥,至少偷吃了几年的粮食呢!”

柱子一听,顿时气上心头,忿忿说:“那你还不快帮我捡块石头来!看我怎么收拾它!”

青年真的从街边捡来了半截火砖大的石头,递过来。老鼠却缩回花丛里去了。

柱子忿忿地放下石头,白了青年一眼,正欲赶路。一群人又喊:“出来了!又出来了!”“打!打!打!”

柱子回头,那硕鼠又从花丛里探头探脑走出来,左看右看向前悠然踱了几步后立在原地不动。

一群人边跺脚边舞手臂尖声大喊:“打!打!打!”却没有谁想真正动手打。

柱子笑笑,正欲抬腿走人,那青年又上来:“又出来了!你怎么还不打?胆小鬼!”

柱子一听,一股气又蹿上心头,忿忿地说:“你捡那石头来,看我怎么打死它!”

青年从地上又捡起那块半截火砖大的石头,递了过来。

柱子接过石头,掂了掂,向硕鼠瞄了瞄:“操***的,看你还糟踏粮食去!”就朝硕鼠狠狠砸去。

硕鼠“吱——”地一声叫,朝前一蹿,四肢抽搐乱瞪

……

“打得好!”“打得贼狠!”

“打得肠子都淌出来了!”

人群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赞着柱子。

柱子拍拍手,英雄似的。扬了扬手,转身欲走人。

这时,一位佩戴卫生执勤袖章的小伙子走过来,拉住了柱子:

“喂,兄弟,你怎么能这样子就走了啊?!”

“是啊,打死了怎么能就这么摊在大街上啊!”有人说。

“污染环境怎么办?”“传染疾病怎么办?”

柱子刚想辩解几句,想到什么,就闭嘴了。跟旁边的一位老人要了几张废报纸,欲包了拿到郊外荒地扔掉。

一农民模样的看出了他的意图,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莫拿去乱扔呦。被那些农民看见了,你会被打个半死的。”

一股冷汗爬上了柱子的脊背。柱子又跟一个人要了两个塑料袋来,准备装了提到桥上扔下河去。

一退休干部模样的老头又从人群里冒了出来:“小伙子,扔到河里危害更大,污染水源,若发生鼠疫,可把你捉了坐牢呢!”

柱子又问:“哪里有煤油卖?”

旁边一饭店老板模样的立即跳出来阻止他:“想火烧啊?不行不行!你在这里烧了,臭气熏天的,谁还敢来我这里吃饭!”

众人围观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柱子憋得满脸通红,急得直跺脚,想哭。

这时人群中不知谁喊:“让他拿回家去,随便他怎么处理都行。”

柱子想想也是。可他捡拾好死老鼠刚想走开时,脚步却挪不动了:这大热天的提着只死老鼠搭车人家给他搭吗?要知道从县城到他那个卖点锅头碗筷再加上糖烟酒的家还有差不多一百公里的路呢!

提着只死老鼠站在摄氏35.6℃高温的大街上,柱子真的哭开了。

办事散文13:自知之明

文/寒江穆

那天,出门办事回来,同事小刘一脸神秘地说:“韩哥,机会来了!局里要公开选拔干部,咱们处的副处长一直空着,符合条件的没几个人!”他边说边递给我一个文件。

“正科三年,从事相关业务工作两年,大学以上学历,荣立二等功的,任职年限可放宽至两年。”掐指一算,符合条件的只有三人,大周、李明和我。不过,和他俩不同,我属于“放宽”的那种。去年,自己立了个二等功,但我很清楚,这完全是风水轮流转,误打误撞地落到了我头上。

三个人竞争,我是最弱的一个。大周是处里的业务骨干,不管文字水平还是协调能力,我都自叹不如。李明正在基层挂职锻炼,据说他父亲和局长是莫逆之交,李明能到局里来,全靠这层关系,让他到基层锻炼,也是局长钦点的。

报名期限只有一天,我陷入了犹豫。如果报名,结果肯定是“陪太子读书”。如果不报,主动退出竞争,说不定还能给领导留下一个“讲政治”的好印象。权衡再三,我还是决定不报了!

报名那天,为了避免尴尬,我给小刘打电话,说自己感冒了,去医院拿点药再过去。可没想到刚过一会儿,处长就来电话了。“小韩,你给我抓紧回来!”说完就狠狠地挂了电话。

忐忑不安地到了处长办公室,他一脸严肃地问我:“你怎么不报名?”“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报了也是白搭。”我如实相告。“什么白搭?你不报名才白搭呢!刚才局长找我了,说无论如何你都要报名!快去吧,还来得及!” 局长竟然亲自关心我的提拔问题,我不禁有些感动。

报了名,笔试、面试,感觉都不错,难道机会真的要从天而降?就在我喜滋滋地心怀幻想时,最后的结果却给了我当头一棒,就像我当初预料的那样,提拔的是李明!

接连几天,我都情绪低落。这时,处里的“前辈”老王主动请我喝酒。也好,借酒浇愁吧!三杯酒下肚,老王开口了:“小韩,别灰心,这事儿一开始你就没戏,就当是成人之美吧!”“什么意思?”我不解。“这个职位就是为李明安排的,但公开选拔是组织部门的要求,并且一个职位必须三个人竞争才有效。本来只有他和大周符合条件,局里才做工作放宽要求,把你拉了进来,如果你不去报名,这个职位就被取消了……”

办事散文14:半片口香糖

文/荣红娟

礼拜六下午,办事回来看到姑姑的女儿晗晗站在店内,于是没有着急进店而是直接去了女儿的幼儿园。

晗晗今年9岁,小学三年级,有双休。女儿所在的幼儿园礼拜六照常开放,因为年龄相仿,又因为周围同龄的太少,所以姑姑会选择双休日的时间送晗晗过来和女儿玩,以免形成孤单的性子。

女儿回来后开心地与晗晗一起玩耍。考虑到要准备晚饭,我便骑车去了附近的超市选购一些菜品,在超市看到现场做的南瓜饼。这可是只有冬天才会做的点心,去年吃过味道极好,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称了点,给孩子解解馋。

等我回到店里时姑姑已经来接晗晗了,我放下袋子拿出还热乎的南瓜饼分给大伙儿,女儿从柜台里边走了出来。“妈妈,给。”我一看,是半片口香糖。

“铮铮(女儿的名)对你还真不错,说妈妈没有了就特意留了一半呢。”姑姑笑着说。原来他们拆了一条口香糖,姑姑、晗晗、老公、儿子和女儿一人一片就全部瓜分了。女儿看没有我的那份了,就自己只吃一半,把剩下的一半包了起来,准备我回来时给我吃。

弯下腰身,张开嘴巴接过女儿已经剥开并递过来的半片口香糖,心里有一股暖流缓缓而过。“铮铮真好,谢谢哈。”

女儿今年6周岁,说起来也是不懂事的年龄,但是她给我的感动和温暖却不只是一点点。有时候老公会责备我偶尔的懒散,女儿就挺身而出。“你不能这样说妈妈,妈妈也需要休息的。”看见我在给她织衣服,她就在一旁说:“等我长大了也给妈妈织。”看到我给她买好吃的,她就说以后也买好吃的给我。虽然现在的她还不明白说这些的含义,但是在她的心里已经有了“因为妈妈对我好所以我也要对妈妈好”的意识,我很欣慰,女儿长大后定会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大家都在看